孟子及其思想范文第1篇
(一)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四心即仁义礼智这“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二、性善论的现代意义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性善论对于社会道德的意义
人性“四德”可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为人“向善”与“行善”提供“动机”,揭示了为善的意义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易于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境界。 所以有《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学会做人,参与社会,恰如孟子所说的,居于安宅、行于正路,我们一定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因此我得出“性善论”能减轻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压力。将“性善论”解读为“人性向善”,由于是一个动态评价标准,“向善”是一个过程,所以会减轻当今社会因本着“人性本善”的原则进行道德建设的许多压力,从而加速国民素质比较普遍的提高。
(二) “性善论”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孟子及其思想范文第2篇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3..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⑴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①
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
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把农家苦与王孙乐对比,表达希望农民与王家“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写田园诗的主要有:晋代陶渊明,南朝的鲍照、江淹、沈约、谢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此外唐朝诗人张籍、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马札、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颜仁郁、可朋、韦庄、王驾等。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元结、袁高、戴叔伦、韦应物、孟郊、王建、颜仁郁都留下田园诗达到佳作。
②
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 ,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
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5.赠别诗和悼亡诗:
两类诗共同点:
①
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 “悲莫悲兮生离别。”
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 “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⑴送别诗: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愤懑
D.忧国忧民之情.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④化用前人诗文,如:
萧萧斑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表为国立功之志向
⑤注意细节描写。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⑵悼亡诗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①诗中所写地点或物象:
【地点】
⑴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
【物象】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
⑵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
【物象】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
【其他词语】茕茕
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悼亡诗流传。
6.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
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得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7. 咏怀诗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8. 游仙诗
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
(也有写道家求仙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9.悯农怜民诗讲农民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0.家庭生活、亲情之乐或.农家、渔家乐与苦
11. 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相结合在一起的。
12. 闺情诗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篇。归结“怨”字。
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
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已经成了无定河边骨。
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13.干谒诗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 传统的主题(思想感情):忧国伤时
建功报国
思乡怀人
生活杂感
长亭送别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登岳阳楼》、《阁夜》。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李白《蜀道难》、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出塞》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离骚》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石头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咏怀古迹》、《蜀相》。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白《将进酒》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孟子及其思想范文第3篇
一、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及内涵
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战略性任务。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 这一目标的提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12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和谐与永续发展。[2]2015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该文件是自党的十八大报告之后, 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的专题全面部署的第一个文件。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进一步提升, 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
(一) 生态文明理念上, 提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胡锦涛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 而且继承、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且在批判吸收中国的传统生态思想基础上, 结合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背景和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 首先提出要改变工业文明以来长期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态观,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其次, 指出大力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 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水平。[3]一方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大自然提供的丰富生态资源造福人类, 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4]
(二) 经济发展模式上, 提倡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胡锦涛把发展低碳经济、循环作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中之重。
学界通说认为,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 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原则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 其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三) 执政能力建设上,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政治
生态政治建设也是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需求。面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加剧的态势,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国执政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心向背, 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系到新历史条件下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实践表明, 党和政府必须将生态问题提升到国家政治建设的高度。反思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责任, 并对政府的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进行生态考核, 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发展的新理念, 推进适合国情的生态政治建设, 将生态建设作为制定、修改法律法规、制定方针政策和实施具体举措的指导思想, 这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社会发展构建上, 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呈现出的巨大压力, 2005年3月,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与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立足中国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2005年10月, 胡锦涛明确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 并明确指出将建设“两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胡锦涛指出, “两型”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 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观, 打造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绿色环保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提倡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加快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 理论价值
首先, 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在充分继承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 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不断与时俱进, 胡锦涛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国情, 提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生态建设发展之路,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进程。
其次, 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综合、深刻、开放, 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的意义。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继承和弘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提出的又一个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和思想, 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成果之一,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进理论与建设方向也进一步充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最后, 充实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显而易见,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 提出的切合中国实际的生态文明思想。不难发现,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理念、内涵、方向、举措等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充实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二) 实践价值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 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努力形成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既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又是对党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在实践中, 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同时,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体系的系统完善。对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破解生态环境瓶颈制约, 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自1973年我国第一次环境会议召开以来, 党中央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贯彻执行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 贵在探索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 继续优化自然资源开发格局
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应该相均衡,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应该相统一, 陆海空间开发范围和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和发展应该有效控制, 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构建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格局、城市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二) 全面加强资源循环高效使用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当务之急就是要实现各类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一方面,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活动, 向全社会推广循环经济的先进事例, 促进生产生活方面的节约循环, 建立全覆盖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另一方面,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尤其是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产业, 不仅要有节能低碳行动, 还要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和考核。于此同时, 优化交通运输方式, 促进新能源开发, 推广节能与环保的交通运输设备。[5]
(三) 加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为使全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加快污染防治进程, 各地区继续落实大气、水污染防治计划, 切实改善当地大气环境质量、严格保护饮用水源, 加强供水全程监管, 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 加大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力度。另外,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规范和控制二氧化碳、氢氟碳化物等温室气体排放, 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生态脆弱区适应极端天气的能力。
(四)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为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用系统科学的制度引导、规范各类利用、开发资源的行为。首先,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科学地清理与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其次,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对违法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或破坏的, 可以依法查封扣押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许可、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6]最后, 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各级政府应把生态环境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更加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考核办法、考核标准、责任形式等制度, 根据考核结果, 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及内涵进行深入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探寻了实现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 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价值,方向,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4) :38-40.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 2012-11-9.
[3] 冯慧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 2014 (5) :32-33.
[4] 张广昭, 陈振凯.聚焦十八大: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 地绿, 水净[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11-11.
[5] 孙洪坤, 俞翰沁.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梦的实现[J].学习论坛, 2015 (6) :56-57.
孟子及其思想范文第4篇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纵观我国五千年封建文明, 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 方法也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进行理论教育灌输。统治者为给大众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大力普及《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并自己也会编写一些喜闻乐见的读物, 使其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 教化百姓, 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 同时也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秦汉时期, 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
(三) 树立理想榜样, 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教育者应该是完美的体现者, 要以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识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学生树立好典范。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伦理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经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中,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此相适应,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伦理道德, 各种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社会习俗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要求。
(一)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强制性。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是和政治上的专制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其方法必然带有强制性。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就只能以儒家为正统, 不允许其他的内容与方法与之相抗衡。
(二) 强调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孔孟等儒家先贤都高度赞扬那些虽不善言辞、却能遵循道德规范身体力行、亲身实践的君子, 而耻于那些言过其实、知行不一的小人。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 而敏于行”。
(三) 重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儒家思想主张。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因材施教, 对象的性格、能力等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儒家思想还认为, 思想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 这符合教育的认识规律, 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影响
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历史久远、源远流长, 其中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某些共同的生活规则, 体现了人类的基本智慧和情感, 对于加强和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 引导当代人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历来把树立远大志向当作塑造完美人格的前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形成了以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理想、道德情操、道德品质, 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为目的的思想,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 我们要高度重视自我教育, 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 自我教育法居于核心地位, 针对如何实施自我教育, 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对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于:达到了自我教育方法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合,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教育对象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教育对象自己反省的勇气、自律的精神和能力。
(三) 要学会运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运用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综合教育机制, 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紧密协作的情况下, 才能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青年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立足于当代,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审时度势、联系实际, 既要继承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理因素, 又要开创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方法, 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商代,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方法,启示
参考文献
[1] 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陈悦悦, 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曹影.“教化”的缘起、内涵及与道德教育的异同.长白学刊, 2005.
[5] 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党校出版社, 2005.
孟子及其思想范文第5篇
(一) 人性
霍布斯的人性观具有鲜明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风格。霍布斯以激情作为其论证人性的基础, 激情是决定人们行动的指南。“当这种意向是朝向引起它的某种事物时, 就称为欲望或愿望。”“而当意向避离某种事物时, 一般就称之为嫌恶。”在自然状态下由于没有公共政治权威, 每个人都从自身出发来判断善恶。霍布斯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上, 并没有提出人性善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在于欲望, 是一种永无休止的贪欲。欲望本身并不是罪恶的, 而在于人与人之间彼此欲望的矛盾。“因此, 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 彼此就会成为仇敌”。人与人之间相互相互猜疑、争夺、杀戮。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战争状态。但是人性中也包含有理性的成分, 正是由于理性的存在, 人们之间才能订立契约, 摆脱战争状态, 而进入政治社会。霍布斯的人性观摆脱了以往神学人性观, 重新构建了世俗主义的政治观。对解放人、发展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洛克与霍布斯一样并没有提出人性善恶论。在洛克看来, 人性的本质在于追求利益。洛克在《政府论》中进行了详细论述, 个人追求利益是人性中的积极因素。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利益的作用, 但是过分地利益追逐却影响了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一方面既能够在自然法则和法律的约束下合法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一方面却能够在约束失去控制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1) 。为了防止人性走向恶化, 就需要对人性进行道德监督和制度约束。洛克的人性观进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 有利地抨击了神学政治观和伦理政治观。其对人性的两面性的合理思考, 对西方政治体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卢梭不认可霍布斯的观点, 与霍布斯、洛克不同, 他明确地提出了人性是善的, 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卢梭对人性得出了较为乐观的认识, 即人除了保存自己的欲望之外, 更存在着一种堪以产生一切社会美德’的怜悯心’, 它犹如人的自爱一样是人的天性” (2) 。“一个人并非仅仅由于他接受了后天的智慧的教训, 才对别人尽他应尽的义务;而是, 只要他不抗拒怜悯心的自然冲动, 他不但永远不会加害于人, 甚至也不会加害于其他任何有感觉的动物, 除非在正当的情况下, 当他自身的保存受到威胁时, 才不得不先爱护自己” (3) 。而现实人之所以走向恶, 在于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 应该归咎于社会和文明。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从政治入手, 重构契约。
(二) 自然法
霍布斯的自然法思想继承了格劳修斯的看法, 他认为自然法的思想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上的。“理性所发现的戒条或一般法则。这种戒条或一般法则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 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事情” (4) 。与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发展而来抽象的自然法不同, 霍布斯的自然法更为具体、更为实际。他在《利维坦》中提出自然法的内容, 那就是“寻求和平、信守和平”, “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保卫我们自己”, 这是其自然法的基础。由此条自然法从而派生了“契约”、“正义”等自然法。由于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自然权利, “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 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这一权利将很有可能导致战争状态, 因此需要自然法的约束和限制。
与霍布斯不同的是, 洛克的自然法是赋予了人广泛的权利。在洛克看来, 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 “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遵守的自然法对他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 也就是自然法, 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 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 (5) 。在自然状态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 自然法规定人们享有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等权利。在自然状态下, “完全自由并不受限制地利用自然法提供的一切权利和特权”, 而不存在公共的权威机构, “人人都享有惩罚罪犯和充当自然法的执行人的权利”。这样自然状态就不稳定不安全了。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放弃了这一自然权利, 但其他的如生命、健康等自然权利没有放弃。尤其是财产权, 洛克强调要尊重私有财产。
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更为深刻, “关于这个法则, 我们所能了解得最清楚的就是:它不仅需要受它约束的人能够自觉地服从它, 才能成为法则, 而且还必须是由自然的声音中直接表达出来的, 才能成为自然的法则” (6) 。“自然的法则’不仅应该是善’的, 而且也应该是真’的;也即是说, 它既是应然的, 也是实然的, 是两者的统一”。与洛克不同的是, 卢梭强调人的感觉和感情是自然法, 而不是人的理性。感觉和感情是先于理想而成在的, 自然法的基础是人的自保和怜悯。卢梭更为强调的是自然权利中的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 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平等的自然权利丧失了, 为了重获这些权利。“每一个人既然把自己交给所有人, 也就不是交给任何人;而人们既然把支配自己的权利交了出来, 也获得了同样的支配所有参加联合的人的权利, 那么也就得到了与自己所失去的一切等价的东西, 而又得到了更大的力量保持自己的所有物” (7) 。通过契约建立了公共权威, 而契约的核心内容在于公意。“公意是全体订约人的共同人格, 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 是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二、社会契约思想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
(一) 自由
社会契约思想的一大重要作用在于使西方社会从“身份社会”过渡到了“契约社会”。人身依附的观念逐渐淡去, 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契约思想。自由契约从社会私人领域扩展到公共政治层面, 人的自由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无论是霍布斯, 还是洛克、卢梭都承认自然状态下的人是自由的。洛克认为, “人的自由, 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利的约束, 不处于人们的意志或特权之下”。卢梭更有着精彩的论断, “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只有人都是自由的, 才有可能去订立契约。“就人的意志来说, 导致人去缔结契约的是一般需要、表示好感、有利可图等等, 但是导致人去缔结契约的毕竟是自在的理性, 即自由人格的实在即仅仅在意志中现存的定在的理念” (8) 。人们在缔结契约的过程中出于对生存和安全的考虑虽然放弃了部分自由, 但是契约却保障和促进了人在自然状态下没有放弃的自由。所谓“法律之外皆自由”。
宪政中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 与社会契约思想中的自由思想一样, 都强调对公民合法领域中自由的保护。特别重视公民的自主性, 使其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得到自身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强调公民对政治权力和政治议题选择的自由, 与民主理论紧密相连。
(二) 法治
西方宪政中法治是宪政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宪政的重要手段。社会契约思想有着浓重的法治色彩, 就具体内容而言有两个方面:一是限制权力, 二是建立法治社会。二者的综合作用就是建立有限政府。
契约本身就意味着要求法治, 因为契约是彼此之间做出的承诺, 需要彼此遵守。而法治具有普遍的约束效力, 能够满足契约的需求。自然状态下人们通过社会契约, 将部分让渡出来, 结成公共权力。又从公共权力中得到个人权利, 实现了自然权利向公民权利的过渡。
社会契约思想家们早就认识到权力可能会出现异化, 要求对权力做出限制。对权力限制, 他们设想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分权, 洛克主张将权力划分为执行权和立法权。另外一种方法则是法治, 自然法是道德自律的价值观念, 缔结的契约则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它不仅要求公民之间遵守契约, 也要求政府在契约的规定之内的范围运行。
就建立法治社会而言, “社会契约理论作为自然法思想在近代的理论产物, 既是一种政治学说, 也是一种法律学说。社会契约论者运用契约论的原理, 系统地提出了一整套制度规范和控制公共权力的法治方案, 第一次将公共权力的建立及运作纳入到受人民主权规制和公民权利约束的法治轨道上来” (9) 。主权的行使是以公意为基准的, 它是要求是在维护民主的法律秩序上运行。法律是公意的体现, 在这种生活中享有着最高的地位。契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最根本的宪法。
三、社会契约论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 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民主在社会主义中有着广泛的含义。社会主义与社会契约论有着相同的主体人民, 社会契约论中的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参考。民主不仅仅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和一切权利归属于人民的政治资源分配, 更要求我们在政治信念上和政治程序上注重人民的作用和利益。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 但人民并没有放弃自己所有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要给民众带来切身的利益, 确保人民自身合法领域不被政府的公权力所侵害, 确立公域与私域的划分。
(二) 提供了政府改革的思路
现代政治中政府是重要的一环, 政府改革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 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务和领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民众政治意识的提高, 对政府限权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契约思想影响下的宪政模式中政府是“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也就要求政府依法行政, 讲求效率, 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政府赢得民众的信任, 得到人民的委托。
摘要:社会契约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契约思想源远流长, 流派众多, 从古希腊智者学派到现代罗尔斯、高蒂耶, 有着极为丰富内涵。西方近代契约论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三人的思想最具时代代表性, 他们都对契约思想进行了深刻地论述和阐发, 三人的契约思想在历史继承的基础上各具特色。其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理论, 为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路径。社会契约思想的研究和分析,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契约,自然状态,自然法,人性,民主政治
注释
1张雷雷.洛克的自然状态下人性观浅析[J].华章, 2012 (24) :3.
2王春.回顾与前瞻中的人性-卢梭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人性视野[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4 (4) :60.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63.
4张宏生, 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107.
5洛克.政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48.
6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67.
7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20.
8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9.
孟子及其思想范文第6篇
1学生社团的意义
学生社团组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依据社团的性质和要求开展活动,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可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高校学生社团要发挥社团组织文化的特有功效,积极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于大学生乐于参与、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质内容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大学生的实际活动中。
2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成员主体是在校大学生,而也存在着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等客观差别。社团活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既可以为行为积极、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也为最普通的大学生提供了参与活动,交流互动的机会。同时,通过社团组织把学生吸纳到学生社团中来,让他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包容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而且这种思想教育更多地体现于学生的自发要求,并以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3高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功能实现的路径
3.1 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结构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要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学生自主选择加入社团后,社团组织在学生兴趣分类、兴趣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低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团,在社团中找打志趣相投的同伴,通过参加丰富的社团活动进一步培育、发展自己的专业兴趣、业余爱好,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建立起一个能够促进相互交流的合作型团队,这样可以加强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沟通,不仅能够使社团活动有序地开展,实现预期的效果,还能够增强社团成员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同的活动对学生产生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进而从不同层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通过开展集体性的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通过语言、情感上的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骑行、朗诵等休闲文艺类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保持愉快自信的精神状态,对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体育型项目活动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等。
3.3 发挥学生社团的激励作用
激励教育是社团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在于外在激励和内部激励。在对外方面,存在着社团评优、展示竞技,榜样选树等形式。在对内方面,其活动组织协调过程中,合作共赢、思想碰撞、分歧解决、目标实现等内容中都在着激励的条件,而这种激励也成为了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形力量,从而激励学生强调合作、懂得让步、激发兴趣,在人生追求上能够积极向上。正如公益社团开展的关爱自闭症儿童画展, 其出发点是对自闭症儿童的帮助、爱护,而经过严谨的准备,社团大学生仔细阅读自闭症书籍、走访自闭症家庭、实地接触康复机构和自闭症儿童,进一步对帮扶对象有了了解,而慢慢懂得与孩子的交流,取得了难得信任,在沟通中,孩子们拿起画笔,打开了心扉,最终呈现出一幅幅最美的画作,展示给众人,唤起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看似简单的流程,确实大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在曲折中取得了,而活动早已不是单纯的活动,留下的也不是大学生和孩子们的感情,这也就是在激励中的学生社团的熏陶作用, 让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在体验和激励中得到升华。
3.4 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生社团活动应结合时代特征和最新的思想政治成果进行开展。高校学生社团应该把握思想内涵,弘扬思想政治主旋律,必须坚持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符合祖国需要,在广大学生中树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社团工作常态,重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等思想要素。发挥好大学生社团自我教育、实践教育优势,用形象取代呆板、用生动取代乏味,用活动取代单调,用主动取代被动,既有明确要求,又有潜移默化,从而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大学生的认识,促进大学生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结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作为高校社团中较易学生接受的形式,通过集体教育、体验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