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封建经济的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世界经济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西方现代经济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上表现出乏力的状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思想却可以作为补充,用来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二者相结合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实现二者的结合必将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经济管理;结合
中圖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滋养和塑造着中国人的品格与灵魂,建构起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与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五千年而不中断的民族文化。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经历冲击、融合、革新、发展,最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内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是以提倡“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为主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涵盖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经济管理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事着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军事斗争、文教思想等各项工作和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而这些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单从经济管理方面而言,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千百年来的经济活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管理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的先贤圣哲们就对经济管理思想有过自己的判断与论述。例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以及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言论,反映了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但不完全排斥‘利’,而是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主张以义求利。”[1]墨家主张义利统一,从而在义利观上形成了辩证的态度。在经济思想上,我国很早就形成了“重农务本”的思想,并且这一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一直是国家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石。在企业经济管理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法治国、贤能并举”等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是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现代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时间推进到21世纪,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各个经济体密切联系而又互设壁垒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态势。从宏观上看,长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然而,由于近些年经济发展低迷,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酝酿和发展。“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美国‘特朗普现象’、英国脱欧、难民危机、恐怖事件、社会两极分化等,使反全球化声浪时起。”[2]“这一切确实表明,全球化正在退潮,世界变得更国家化,各国对全球化热情锐减,全球化跌入低谷。”[2]从微观上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其经济发展的缓慢、停滞甚至倒退。当代主要经济大国或组织,如美国、欧盟、日本等,近年来经济发展趋缓,亟须在经济管理或其他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提振经济。总而言之,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发展迟缓,各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思想不断涌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困境。
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虽然从属于世界经济的范畴,受到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然而,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始终能够相对独立地保持快速增长,对低迷是世界经济起到助力和提振作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差别迥异,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而开展的经济活动实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国企业采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大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可供今人借鉴的经济管理思想,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经济管理思想的营养,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在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各国贸易政策逐渐转变,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国际经济总体环境下,构筑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方法并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复苏,它只会片面、暂时地保护本国经济局部利益不受严重损失。从长远来看,这种以邻为壑、自顾自存的做法是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要破解当今世界经济停滞、衰退的困局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正视经济严峻形势,通过刺激贸易的其他方法,继续推进贸易全球一体化,千方百计地寻求合作共赢的经济贸易政策,从而为度过世界经济发展困局而同舟共济,勇往直前。而我们提出的这种想法,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太极图所体现的阴阳平衡思想。太极图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智慧,从相互依存又互补共生的阴阳鱼的图形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阴阳二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得以发展。某一国与世界经济犹如阴阳二元,相互依存、互补共生。我们做事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割裂二者的联系,这样就丧失了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在二者的对立中,创造条件,促进转化,找到实现共赢的途径,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发展不景气状况,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各个企业的发展。然而,能够正确掌握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法、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模式的企业,将会在国际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赢得巨大发展;而那些不能适应变化,经济管理落后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境地。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合适的经济管理方法,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而言,要采取合适的经济管理方法,必先具备成熟的经济管理思想。各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践一再证明,单纯依靠西方的经济管理思想或是中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思想与西方近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汲取二者所长,融会贯通,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战后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与西方经济管理思想有很大关系,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所阐述的管理思想。近年来,一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热潮已悄然兴起,许多人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有益内涵,创新经济管理方法从而取得巨大成功。例如,人们把儒家的“以和为贵”“诚实守信”思想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去,使企业得到巨大发展;人们将道家的“柔性管理”(“所谓‘柔性管理’,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法则来进行管理,不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事物及其过程,即‘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只有柔弱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刚性的事物很快就要走向反面。” [3])运用于经济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的结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贡献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传承和借鉴意义,它能够为现代人们提供启迪和帮助,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思想可以为现代经济管理提供借鉴和启迪。因此,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特别是2005年以来,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再到环渤海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公司治理的企业。这其中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合资企业,还有一些是外商独资企業。”[4]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是可以融合的,二者相结合,能够促进经济更加蓬勃地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各异而且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之间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曾几何时,言及企业管理,可口可乐、花旗银行、通用汽车的故事始终扮演着值得剖析与效仿的经典的角色。然而,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把这些以往被我们奉为传奇的企业及其背后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一并推下了神坛。”[4]
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方式落后,尤其是管理理念落后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全盘西化’,对外来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盲目地照搬照抄,结果却不甚理想,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些企业,管理理念极为粗放,尤其一些小微企业甚至采取的是家族化管理方式,管理理念极为落后,效率也极差,对企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5]
所以,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从长远来说,要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提高现代经济管理效率,而要提高现代经济管理效率就应该具有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各有特点,并且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各自所长,促进经济更加高速发展。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的关系来说,首先,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现代经济管理的有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几千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必然对现代经济管理有借鉴和指导作用。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客观实际进行运用,才能实现对现代经济管理的高效管理。其次,坚持现代经济管理,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范围内、跨越几千年的历史维度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毕竟与世界范围、与现代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因而我们不能生拉硬套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现代经济管理。我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深入理解分析传统文化的精髓及运用的思想原则,把握好现代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原则,将之运用到现代经济管理中去,促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能够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管理中注重整体性、处事灵活性、促进和谐共赢等特点,同时又能够发挥西方近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的特点。二者紧密结合,是解决当前经济领域各种问题,破解经济发展滞缓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9).
[2] 陈凤英.G20杭州峰会:全球经济治理转型新起点[J].当代世界,2016,(8).
[3] 蔡丹芸.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盐业,2016,(11).
[4] 刘迪.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之“道”[N].文汇报,2016-07-29.
[5] 张娟.传统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途经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10).
[责任编辑 陈 鹤]
明代封建经济的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在它悠久而文明的历史舞台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不同的时代上演着不同的精彩。明代,一个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朝代,让我们看到了盛唐之后,又一个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在明神中执政后的多年时间里,社会的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工商业,手工业,还是农业纺织业。社会中、人们生活中与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都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面貌。加之,为了恢复元朝被严重破坏的经济体系,统治阶级推行的一系列经济立法,这些都加快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节奏。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代,有了这样的商品经济基础,同时代的上层建筑也呈现出一番独特的韵味。
关键词:明代;商品经济;商人形象
站在历史的今天,除了展望未来,有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停下脚步往回看。虽然历史的进程推动了时代的更新换代。但是有的基本概念还是不会改变。在时间的洗涤中,它们会历久弥新。有一句话放在任何的时代都适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概念应该不仅仅是现代人的观点,在古代,往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都与经济有关。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看到明代,这个特别的时代。它的时代标记如果用一两个词统而概之,应该是商业与经济。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以它的上层建筑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与经济有关的文化现象。其中商人形象的大量出现,相对来说就算是明代这个历史舞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明代现实中的商品经济
有人说明代这个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历史上真的是那样吗?答案是肯定的。古代,从最开始的夏商周时期,到先秦两汉再代隋唐。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政权,加之儒家思想对人的禁锢,历来历代王朝在不同程度上就实行着“重农抑商”政策。在政治思想的高压下,商业发展是举步维艰。商人也在经济中受到剥削,在社会,文化,地位等诸多方面受到歧视与压制。社会不给商人提供这样的平台,自然而然,社会中商品经济就发展得缓慢,低沉。但是转折点到了明代。统治阶级似乎没有给社会的商业施加过多的压力,反而还有一点鼓励的因素。例如引进了外来的经济作物,提高了生产技术,立法保护着瓷器业,造纸印刷业,以及农业纺织业等等。历史记载,明代官员张居正在内阁为官时,推行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厚农而资商,厚商而利农”的主张。也就是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给了一定的扶持政策。这就让在夹缝中生存的商品经济发展看到一线希望。由此一来,现实中的商品经济就借着较好的时代背景,快速发展。东南沿海的外贸业发展起来,城镇和长江中下游的手工业、商业也随之兴盛。特别是手工业的兴起和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得商人的队伍日趋扩大。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世风,经商的风气弥漫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商人的大量出现,这些在无形中更加冲淡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念。以前的历史中是高官贵族垄断商业,到了明代中后期的现实中,人人皆有从商的机会。所以人们也就渐渐摆脱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当时一些士人,在学而求官不成的情况下,弃书从商的大有人在。上述的因素一环扣一环的,向我们大致展现了明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说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终究是有一定的道理。
二、上层建筑虚构中的商人形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明代与商品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当时社会中商人这一角色。他们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推动着经济的發展。在我们看到这一层关系之前,明代的文人墨客已经用他们的笔触把这些记录了下来。商人在过往的历史舞台中都是配角,处于若隐若现的状态。然而在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人的势力逐渐强大,此时,越来越多的文人也就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群体。商人的形象一跃成为纸上书面上的主角。上层建筑虚构中的商人形象日趋丰富。在“三言”之类的通俗小说中就刻画了一系列形象鲜明,各具特色、身上带着明代中后期时代气息的商人形象。他们是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融合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新的时代标志。据邵毅平先生统计在“三言”中的刻画有商人形象的作品大致有16篇。可以说这些商人形象的大量涌现就是明代经济文化发展下的产物。这些商人形象,虽然是虚构的。但往往也是社会的真实反映与写照。在数量众多的商人形象群中有从事贸易、餐饮、小商品生产、手工业等不同行业的商人。商人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有闻名的徽上,晋商、浙商,有小商贩,亦有巨商。这些丰富的商人形象,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就如同看到《清明上河图》后,立即在脑海中浮现出一片开封城繁荣的盛况。看到这些商人形象,让我们同样感受到了明代商品经济基础上独特的社会风貌。
作家塑造了如此多数量商人形象,与当时他们身处的社会是分不开的。明代的社会孕育出一大批在过往阅读中未曾出现过的商人形象。虽不能说这些形象可以概括同时代的所以商人形象。但是直到今天,有的形象还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有的现象还如同在重复上演着历史。“三言”中的商人许多都充满着现代商人身上也具备的品质。商人蒋兴哥,常言“坐吃山空”,明确知道自己要经商才能使生活富足。可以说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积极进取的意识。商业发展推动着人的追求的向前。让商人有一种坚定的勇往直前的信念。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样一份理念。另外一个商人形象卖油的小商贩,秦重。虽然他自己做的是小本生意,但是他没有感到丝毫的卑微。在现在看来是社会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许这样的理念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商人们的共识,较之前分析,平等的理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较为突显的。当我们从这些商人形象看到了与现代社会相符合的一面。另一方面,站在历史的今天,反观以前。我们或许还能重新拾起一些新的东西。在明代这段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历史中,随之出现的商人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定数量的义商,他们身上的诚实守信、宅心仁厚、宽厚善良的品质,是直到今天都值得学习借鉴的。
三、历史与现实融合的产物
历史上,明代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那一段高度发展,繁荣的商品经济,可以说这样的经济基础使明代中后期振兴。让我们记住了那一段过往朝代不能超越的历史。同时,这段历史中的经济基础,孕育了一段特别的文化。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商人形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大千世界,让我们在这些商人的身上找到了仍能承袭的东西。在商品经济同样高度发展,商业日趋繁荣的今天,让还在滚滚商海大浪中的人们,寻到一些借鉴与启发。现实往往是步着历史的过去,继往开来。一定的时间造就一定的历史,一定的历史给予人们一定的启示。(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稼人,杨仁蓉.“三言”“二拍”对商人的描写及其反映的经济思想.齐齐哈尔师范院学报,1985年1期.
[2]曹琳.“三言”“二拍”中商人经营之道探析.商业研究,2009年第1期.
[3]宋东映.浅论明代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黑龙江史志,201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