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心所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的运行与实施。但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今天,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被削弱,WTO面临前所未有的法律制度问题,WTO改革迫在眉睫。通过总结WTO面临的问题,总结WTO改革的中国方案以及中国在WTO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作为全球变化发展中的新兴力量,一直积极推动WTO改革并提出中国方案,提供中国力量。

[关键词] WTO;多边贸易体制;争端解决机制;谈判机制;透明度

一、WTO现状分析

目前,加入WTO的成员工共有164个。作为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它不仅是贸易制度建立的强大支柱,也能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并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WTO自成立以来,对削减、取消贸易和关税壁垒,解决贸易争端问题,以及推动和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WTO的辉煌成就是全球各国有目共睹的。但由于2001年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有许多人对WTO提出了质疑并对WTO的作用持消极态度。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原定于2020年在哈萨克斯坦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12次部长级会议取消,“多哈回合”谈判迄今无法完成。但相信多边谈判的僵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世界贸易组织将会继续起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长足发展的作用。WTO作為唯一提供自由和非歧视性贸易体制的多边机构,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组织,世界经济的发展还需要WTO的支撑和维护[1]。

二、WTO面临的法律制度困境

(一)上诉机构停摆,争端难以解决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WTO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并有WTO“掌上明珠”的美誉。上诉机构隶属于WTO,对国际贸易争端享有最终审判权。自成立以来,上诉机构共处理了近两百起争端,不仅确保了世贸组织成员方的合法权益,也起到了维护世贸组织规则实施和运行的作用。

上诉机构常设七个法官席位,法官遴选程序依照世贸组织成员协商一致原则,即在所有成员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法官才能入选。但自2019年12月开始,上诉机构仅剩一名法官,所有争端一律暂停受理,争端解决机制和多边贸易体系遭到破坏。上诉机构停摆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出于对上诉机构的不满阻止上诉机构法官的遴选。美国的不满表现在以下方面:1.指责上诉机构未经案件有关当事方的同意审理超期。2.指责上诉机构超越审理权限,WTO上诉机构错误地将成员方国内法视为法律问题审查对象,有损美国利益[2]。3.上诉机构对非歧视义务范围的裁决过宽。4.上诉机构将其以往的判决视为具备约束力的先例,而美国认为这些“先例”仅具有说服力的价值。基于对上诉机构的种种反对意见,美国多次阻挠遴选,频频使用一票否决权,致使上诉机构由于法官数量严重不足而停摆[3]。

而在2020年11月30日,赵宏法官任期届满,其作为最后一位法官的离职标志着WTO上诉机构再无在任法官。一个正常运转且公正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是WTO的支柱,上诉机构的职能缺失会破坏WTO的整体性,贸易争端难以解决将会成为WTO面临的巨大危机[4]。

(二)谈判机制存在问题,立法功能陷入停滞

WTO一经成立就天然地具有管理和组织职能,其理应为多边贸易体制制定相应规则。但实际上,WTO制定规则的立法功能处于缺失状态[5]。“多哈回合”谈判是WTO于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至今未能完成,也就造成了多边贸易缺少新的适用规则,难以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7]。

结合WTO谈判机制的特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协商一致的决策程序效率低下,谈判难以进行。随着WTO成员方逐渐增多,要想取得协商一致的结果变得越来越困难。谈判效率低下,无法达成谈判结果。“多哈回合”谈判也是由于谈判机制本身问题难以完成。并且虽然表面上各国是平等的,都享有一票否决权,但本质上各国由于其国际地位或综合国力不同,所具备的牵制力是截然不同的[8]。大国具有强大的市场规模,在WTO谈判中,就意味着存在较多的交换条件和更强的谈判影响力,因此,对谈判进程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2]。民主的背后也存在不公和差异。纵观当今世界,随着新兴力量国际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不同类型的国家都想在WTO框架内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导致协商一致原则的实施难度加大,阻碍了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展,谈判难以进行。2.WTO回合式谈判的“两分格局”受到挑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难以协商一致。“两分格局”是WTO谈判的特点之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发展中国家可以享受特殊和差别待遇[9],二是指因为发达国家承担了更多义务,因此在谈判中享有更多话语权。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势力国家在国际多边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分格局”受到挑战。发达国家希望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进一步区分,有能力的新型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市场义务,特殊和差别待遇也应做相应区分;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追求更多的话语权,希望谈判结果能更符合自身特点和利益,由此造成成员方内部不同国家类型的争议,难以形成适合全体的谈判结果。3.谈判议题存在分歧。WTO多边谈判旨在促进多边贸易自由化,建立惠及各国的非歧视性规则,推动多边贸易发展。而随着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各成员具有不同特点,差异较大,因此想要在众多成员之间找到共同利益需求的难度增大[10]。

(三)透明度规则的实施和成员通报义务履行存在问题

透明度规则是WTO规则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透明度规则的规定,各成员方必须公布并且以正当方式实施相关贸易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目的是保证贸易公平,消除歧视,消除障碍,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11]。

透明度规则实施不佳,成员履行通报义务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履行通报义务能力不足。各成员国行政能力不同,部分成员贸易部门人手不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时间完成通报所需要的各项工作[12]。2.成员通报意愿不强。首先,部分成员由于通报能力不足,因此怠于通报;其次,由于通报会涉及一国相关政策和信息,部分成员担心会遭到批评或卷入贸易战,因此故意不通报。3.通报义务过重,成员通报压力大。通报程序繁杂,效率低下,并且缺少约束未履行通报义务的规定,強制力较低。透明度规则是WTO维护多边贸易的重要规则之一,因此解决透明度相关问题十分重要[13]。

三、WTO法律制度改革的中国策略

(一)中国与WTO

2021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20个年头,20年的风云变幻中,中国既是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受益者,也是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推动者和坚定维护者[14]。

中国为WTO多边贸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多边贸易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参加WTO以后一直坚决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承诺。中国一直以重承诺、守信用、负责任的形象,积极参与WTO的各项贸易活动。第二,中国在享受WTO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带来优惠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多边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颁布了《外商投资法》,提出了WTO改革的中国方案等,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三,中国的数字贸易领先发展,推动了全球贸易转型。中国的数字贸易、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最快,已经占有领先地位[15]。

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必将是适应全球变化发展的经济体制。随着全球经济力量多极化的变化发展,中国已经从最初的遵守者,逐渐变为倡导者和引领者。中国将继续发挥大国力量,促进世界贸易稳步发展,推进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16]。

(二)中国关于WTO改革的建议

中国已经认识到WTO在争端解决机制、谈判机制、贸易规则等方面存在的危机,中国支持WTO进行改革。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当从以下四个领域入手:一是解决危及WTO生存的关键和紧迫性问题;二是提升WTO在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相关性;三是提高WTO的运转效率;四是加强多边贸易体系的包容性[7]。中国提出的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方案涉及WTO的规则、机构、运行等各方面,强调从“动”和“静”两方面入手:“动”是指WTO具体运行的活动和贸易体制运作;“静”是指WTO各项规则、准则及纪律约束问题[17]。

首先,在WTO运行及体制方面,即“动”的问题上,中国提出以下改革建议:第一,谈判机制作为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应当恢复和加强多边谈判活动的运行,更新和丰富谈判议题。完善与渔业补贴相关的谈判,促使电子商务谈判的稳定开展[18]。中国指出,谈判议题应当切实回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体现包容性的多边贸易理念,建立专门的磋商机制,以发展为核心,推动新议题的展开。第二,应当加强WTO成员通报义务的履行,各成员应当做到善意、诚实、准确、及时、全面地履行通报义务。WTO成员需要加强通报经验交流,并且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对于难以履行通报义务的发展中国家,WTO秘书处应当给予技术支持和援助,提高通报效率。

其次,WTO的多边贸易规则及原则,即“静”的方面,是组成WTO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基石。对于该方面,中国提出以下改革建议:第一,进一步完善贸易经济领域的有关规则,对WTO补贴及反补贴等规则做出明确的规定,完善现有规则,消除歧视性规则,保障发展中成员方、中小型企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实现。第二,WTO应当始终坚持公平竞争原则。在世贸组织涉及的与补贴有关的改革中,不能对国有企业设立具有差别性和歧视性的补贴规则。第三,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WTO改革应当继续朝着维护发展中成员国家利益方向努力,尊重发展中国家成员享受特殊和差别待遇的权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将始终代表发展中国家成员维护自身合法利益[19]。

中国始终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贸易规则及制度,也一直是多边贸易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提出的WTO改革方案不是针对任何一个国家和组织,也不是单纯以自我利益为基础,而是真正以多边利益和发展利益为目标,以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为标杆所考虑的全面合理的改革建议。中国始终坚信只有以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出发点的WTO改革才是正确的改革之路。

四、结语

中国已经认识到,WTO改革并不是某一国自己的内部改革,也不是其他国家针对某一国的改革,而是全方位、多领域,更具包容性和发展前沿性的改革,应当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进行。无论是WTO面临的法律制度危机和难题,还是当今世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和问题,都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能够妥善解决的,只有世界各国团结统一、携手努力,才能顺利解决危机和难题。尽管受到多重挑战,WTO仍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石和支柱。WTO改革应当尽早展开,以使WTO多边贸易体制更加公平、更加包容,促进多边经济贸易体制稳定、持续发展,维护世界经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 崔向程.WTO面临的难题及改革对策[J].北方经贸,2020,{4}(07):19-20.

[2] 宋瑞琛.美国关于WTO改革的主张、措施及中国的策略选择[J].国际贸易,2020,{4}(08):48-55.

[3] 丛琬晶,贺平.日本对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政策取向[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20,{4}(01):111-127.

[4] 陈曦.WTO补贴改革背景下中国贸易救济应对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24(04):26-43.

[5] 崇泉.新冠疫情对经济全球化与WTO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20,{4}(06):19-25.

[6] 方元.在WTO谈判及WTO改革中,中国的作用非常关键[N].中国对外贸易,2020,{4}(10):34-35.

[7] 韩立余.世界贸易组织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8] 荣民.WTO改革要以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基础[N].中国贸易报,2020-06-23(001).

[9] 廖凡.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全球方案与中国立场[J].国际经济评论,2019,{4}(02):32-43+4-5.

[10] 李杨,尹紫伊.美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不满与改革诉求[J].国际贸易,2020,{4}(07):72-79.

[11] 刘斌,宫方茗,李川川.美日欧WTO补贴规则改革方案及其对中国的挑战[J].国际贸易,2020,{4}(02):57-63.

[12] 裴长洪,倪江飞.坚持与改革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使命——写在中国加入WTO20年之际[J].改革,2020,{4}(11):5-22.

[13] 石岩.欧盟推动WTO改革:主张、路径及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19,{4}(02):82-98.

[14] 石静霞.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的危机与改革[J].法商研究,2019,36(03):150-163.

[15] 屠新泉,杨丹宁,李思奇.加入WTO 20年:中国与WTO互动关系的演进[J].改革,2020,{4}(11):23-36.

[16] 姚铃.世贸组织的欧盟改革方案及我国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19,{4}(05):4-9.

[17] 张玉环.WTO争端解决机制危机:美国立场与改革前景[J].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9,{4}(02):105-119.

[18] 张生.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背景下发展中成員的特殊和差别待遇问题[J].太平洋学报,2019,27(11):65-77.

[19] 张乃根.关于WTO未来的若干国际法问题[J].国际法研,2020,{4}(05):3-19.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服务业逐步开放,由此我国服务贸易在取得长远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在对服务贸易概念以及现状、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问题;对策;展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货物贸易在一国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贸易变得越来越重要,已逐渐成为增强中国经济实力,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增加外汇、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分析我国贸易发展现状、在当前形势下应当如何发展服务贸易将成为热点问题之一。

一、相关概念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

按其发生的方式,服务贸易可以分为三种: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物化服务的贸易,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而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

乌拉圭回合谈判在1994年4月签订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并且对服务贸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服务贸易指:①从一成员的国境向另一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②通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实体)法人在另一成员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③由一成员的自然人在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这个定义已被各国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权威性定义。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特点

最近几年来,受到服务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远发展。在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出口的年增长率高于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数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增长迅速,逆差规模明显下降。从地区看,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四大服务贸易伙伴。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第一,运输和旅游占出口比例过半,新兴服务增长迅速,2009年,中国金融服务进出口额为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出口4亿美元,同比增长27.1%;进口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逆差3亿美元,同比增长20%;第二,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最大逆差来源是运输和保险,以2009年为例,我国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差额分别为91.5亿美元、44.4亿美元、42.5亿美元、28.5亿美元和13亿美元;第三,出口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分布,沿海地区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在保险、保险、信息服务和计算机、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区。据中华船舶信息港台州船舶网,上海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问题

根据上述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存在如下问题。

1.服务贸易长期出现逆差,规模不大,国际竞争力差。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并在1990年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速远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速,但是无论在“质”还是“量”上,我国的服务贸易都很难与发达国家抗衡。随着21世纪以来我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亟需实现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

2.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滞后,而且结构也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如旅游、运输等,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比例过半。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计算机等,国际竞争力不高。从服务贸易进口的行业结构看,运输和旅游依然占总进口份额的60%以上,其各自所占份额大致相当,分别大约为3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沿着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向发展,服务贸易,尤其是与以高科技为手段和科技有关的服务业所占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3.劳动力优势下降。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且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而在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高级人才相当稀缺。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自身的素质水平上。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高。而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战略不能满足服务业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加速开发人力资源,鼓励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否则我国将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1.加大投资业,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我国整体的服务业出口规模小,水平低。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其次,我国应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饮食业等传统优势行业。

2.發展新型服务业,优化服务产业结构,我国必须加强发展新型的服务产业,加快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1)寻求发展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加速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2)应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服务知识运用于传统的服务产业,不断提高技术层次和生产效率。

3.重视人力资本。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这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我国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不断改革创新教育体制。

4.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低下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弱,我国应该改变现在国有经济占垄断的格局,取消壁垒,鼓励民间资本流入,建立公平竞争的格局,有步骤地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

五、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中国服务贸易有望领先货物贸易实现复苏,重新取得较快发展。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作为重要的航运服务出口国,为国际贸易提供的航运出口服务也会明显回暖。

除此之外,2011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呈现迅速上升的势头。在出境旅游方面,虽然2011年1月以来,全球自然灾难、政治动乱的频发,对中国人出境旅游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是出境市场依然表现不俗,其中欧美市场同比上涨41%,邮轮市场同比上涨48%,商务市场同比上涨38%。另外根据《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1》的预测,2011年我国出境游市场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2011年出境游人数将达6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出境游花费有望突破5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0亿美元新高。在境内旅游方面,上海迪斯尼、海南国际旅游岛、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建成也将成为吸引境外游客的重要因素。金融服务和各类中介专业服务等其他服务贸易的增长潜力巨大,在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之后,它将重新成为服务贸易增长的主力。一旦经济全面复苏,中国出境游又会重新高涨,加上出境游目的地不断增加,国内出境游的需求在中长期将稳定增长。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研究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对中德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利用双边贸易数据和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德双边贸易现状,继而用2014年37个主要国家的贸易数据,从两国GDP、人均GDP、两国首都之间距离、是否加入WTO和是否加入APEC五方面,运用EViews软件建立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德贸易发展潜力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中德双边贸易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逐渐深化;中德商品结构有较强的互补性;德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正由弱变强,中国对德国的贸易结合度有减弱趋势;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值在波动中增大,且大于1.2,属于“潜力再造型”,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上升空间狭小。

关键词:贸易;潜力;中国;德国

0 引言

近些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1],而德国又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德国都占有明显的比重优势,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和最大出口目的地[2]。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表明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加强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决心[3]。德国是“一带一路”沿线核心国家和重要的目的地[4],所以研究中国与德国的贸易潜力,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力模型起源于物理學中牛顿的“引力定理”,后被修正改进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是学术界探析影响贸易相关因素的重要手段。学术界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范畴的是Tim Bergen和Poyhonen,他们认为两国或两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总流量与两国之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呈正向关系,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成反向关系。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扩展引力模型的解释变量,并对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5-8]。目前学术界对中欧贸易的研究已比较丰富,但对中德双边贸易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中,宋坚梳理了中德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中德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前景[9];厉无畏、陈继勇、毛蕴诗、刘爱龙等分析了德国在华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中德双边贸易进行了简单分析[10-13]。孙楚仁等将1978年来中德两国的贸易情况分为三个阶段,细致研究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总结了影响因素[14]。周建明分析了1906年~1934年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得出当时的中德出口商品结构基本相似[15]。董芳、高金田等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指数、结构收益性指数及出口相似度指数来测度中德两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竞争力,进而分析影响中德两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要因素,得出中国出口商品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等问题[16-17]。杨解朴研究发现,德国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更大的依赖性,进一步研究两国贸易结构发现中德贸易产品的互补性较强,中德双边贸易规模扩大在未来依然有巨大的潜力[18]。梅兆荣认为新形势下中德贸易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德经贸关系在新时期新情况下面临着一些误区,这制约了中德贸易的发展[19]。

综上可以看出,学术界现有研究更多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关注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德双边贸易的现状及前景、德国在华投资、两国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等五个方面,而定量分析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文章较为缺乏。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和引力模型,利用2014年37个国家的数据,定量分析中德双边贸易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中德双边贸易提供实证支撑和理论依据。

1 中德双边贸易现状

1.1 增长速度较快,贸易逐渐深化

1998年~2014年,中德双边贸易规模不断增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总额从143.75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777.16亿美元,增长了12.3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7.86%(图1)。除2009年和2012年出现小波动外,其他年份中国对德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呈现上升态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德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2012年是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的叠加年,受美、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主要表现为:对于中国而言,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政府上项目热情高涨,通货膨胀严重;对于德国,其正处于政府选举时期,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进出口额方面,1998年年~2014年间中国对德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从70.2亿美元和73.54亿美元上升至1050.13亿美元和727.03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3.96倍和8.89倍,增长显著。中德双边贸易进口、出口和贸易总额的增长率方面,1998年~2002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远高于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增长率和中德贸易总额增长率,2003年开始出现大反转,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增长率高于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和贸易总额增长率。

此外,中德双边贸易逐渐深化。特别是中国作为贸易伙伴国在德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较快。如图2所示,中德贸易额占德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2.51%增加到2014年的6.53%,增加了接近两倍,并且还有上升的态势,这也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德国重要贸易伙伴;中德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平均值为4.47%,也不容小觑。

1.2 中德双边贸易有较强的互补性

2012年~2014年,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表1)。德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有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多为资金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产品(表2)。虽然从比例上来讲,机电产品是中德两国贸易的主要产品,但是两国贸易的产品等级不同,中国向德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属于加工贸易,而且多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而德国向中国出口的是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他们更注重技术、品牌、质量等非价格因素。

这是由中国和德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德国工业起步早,资本丰裕、技术先进,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德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德国位于全球价值链条的顶端,参与全球的高端专业化分工。德国主要从中国进口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是初级加工产品,然后对其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工业化起步晚,资本积累相对较少,技术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需要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两者都是德国的强项。因此,中德双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2 中德贸易结合度评估

贸易结合度指数(TI)是由经济学家布朗(A.J.Brown)提出,后经过小岛清等人的研究得到了完善,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TCDab=(Xab/Xa )/(Mb/Mw) (1)

式中:TCDab表示b国作为a国出口市场的重要性程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的出口总额;Mb表示b国的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的进口总额。如果TCDab和TCDba均大于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出口市场。如果TCDab和TCDba均小于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由中德贸易结合度指数可以看出(表3):第一,无论是TCDcg还是TCDgc的值都小于1,说明中德之间的贸易联系还不够强,而中德之间的出口商品结构又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也就意味着中德双边贸易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TCDgc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中国日渐成为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德之间的双边贸易潜力巨大。第三,2005年以后,中国对德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在波动中减小,主要原因在于中德双边贸易中中国的贸易逆差加剧,相互间摩擦逐渐增多。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大幅度提高,而中国对德国的出口没有同比增长,因此中国对德国的出口额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下降。与此同时,中国从德国的进口额在中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在上升,从而对中国对德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产生影响。

3 中德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指数测算分析和引力模型回归。相比较而言,引力模型不仅具有操作简易、数据处理过程方便的特点,而且还能探析相关因素对贸易潜力的影响大小及程度,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选择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德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和分析。

贸易引力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

Xij=A(YiYj)/Dij (2)

其中Xij表示i国家对j国家的出口额,A表示常数项,Yi表示i国国内生产总值,Yj表示j国国内生产总值,Dij表示i国和j国的空间距离,一般用两国首都距离或经济中心距离来衡量。

3.1 中德双边贸易流量分析

(1) 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双边贸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含GDP、人均GDP、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区域贸易合作、政治关系及文化背景、国家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参考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20-22],根据中德两国国情,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指标的可度量性,本文主要选取中国与伙伴国的GDP、中国与伙伴国的人均GDP、中国与伙伴国首都之间的绝对距离、中国与伙伴国是否同属于APEC、中国与伙伴国是否同属于WTO等5项指标进行模型回归分析(表4)。

(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包括阿尔及利亚、阿根廷、爱尔兰、澳大利亚、巴西、比利时、丹麦、德国、俄罗斯、法国、芬兰、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哈萨克斯坦、韩国、荷兰、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秘鲁、摩洛哥、墨西哥、南非、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泰国、西班牙、新加坡、新西兰、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英国和智利等37个国家2014年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选取原因在于,首先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规模较大,有利于对中国国别出口潜力的估算和分析;其次,这些国家分布在各个大洲,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及生活水平各不相同,极具代表性,可以较好地反映总体的特征。中国与各伙伴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来自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各国的GDP及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中国首都与各国首都之间的距离由Google Earth软件测量而得。

(3) 模型构建

为使引力模型转化为线性模型,两边都取对数,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截面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新的模型为:

LnT=?琢0+?琢1LnYYj+?琢2Ln■■j+?琢3LnDS+?琢4WTO+?琢5APEC+?着 (3)

式中,T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总额,即双边贸易流量;Y表示中国的GDP;Yj表示贸易伙伴国的GDP;■表示中国的人均GDP;(■)j表示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DS表示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WTO和APEC为虚拟变量是否加入WTO和是否加入APEC,加入时取1,反之取0。

(4) 回归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8.0对包含5个解释变量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 OLSE 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结果(表5),得到回归方程为:

LnT=3.28+0.48LnYYj-0.06Ln■■j-0.77LnDS+0.56WTO+0.65APEC (4)

回歸结果表明,整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为50%,在0.05的置信水平下,F统计量通过了检验,这表明回归方程整体通过了检验,模型检验比较成功,且解释力比较强。

具体到每个指标来说,在0.05的置信水平下,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的GD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两国人均GDP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国的GDP,贸易流量的大小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息息相关;而人均GDP对双边贸易有微弱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不断完善,消费者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进而使进出口贸易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与伙伴国的GDP每增加1%,两国的贸易流量增加0.48%。在0.05的置信水平下,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距离每增加1%,两国的贸易流量减少0.77%。这是因为两国之间的距离大小代表两者贸易的运输成本大小,是阻碍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区域合作组织内部经济合作机制将促使双边贸易流量增加。在0.1的置信水平下,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是否同属于APE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属于APEC对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是0.65%,这表明与贸易伙伴国同属于一个经济组织,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同样地,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是否同属于WTO也是正相关关系,同属于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与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正向拉动作用要小于同属于APEC的拉动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同属于APEC的国家之间,地理位置相近,贸易联系更加密切。

(5) 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

根据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将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数据代入,得到中德两国双边贸易额模拟值。与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图3),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增长相对稳定。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美、欧债危机的影响,2009年和201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出现小幅下降,但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在该年份仍表现为小幅增长,主要原因为模型选取的变量中缺少经济环境方面的变量,忽略了外部经济环境对中德双边贸易的影响。2003年以来,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和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之差逐渐扩大,中德双边贸易额实际值远高于中德双边贸易额模拟值,这说明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3.2 中德双边贸易潜力估算

用实际贸易流量与运用引力模型计算的模拟贸易流量相比较以估算国家间双边贸易流量发展的潜力(表6)。根据刘青峰和江书竹关于贸易潜力的分类,实际双边贸易额与模拟双边贸易额比值大于1.2 的称为“潜力再造型”,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潜力非常有限,双边贸易只有在发展新的积极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值介于0.8和1.2之间的称为“潜力开拓型”,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贸易潜力,具有一定的扩大双边经贸的空间;实际双边贸易额与理论双边贸易额比值小于0.8的称为“潜力巨大型”,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潜力很大,可尽量排除双边贸易障碍以推动贸易的正常发展[23]。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估算只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进行的,其他新影响因素的出现还会使贸易潜力发生变化。

由2002年~2014年中德双边贸易潜力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图4),2001年中国刚加入WTO,贸易摩擦有所减少,中德两国之间的贸易逐渐深化,2002年~2003年贸易潜力表现为潜力巨大型。2004年~2012年,中国与德国的双边贸易潜力均大于1.2,说明中国与德国之间的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只有在发展新的积极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以后,虽然贸易潜力值仍大于1.2,但是下降明显,这与“一带一路”战略息息相关,“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德双边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两国的贸易领域得以扩大,双边贸易得到加强。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1998年~2014年中德两国双边贸易规模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逐渐深化。从贸易平衡角度来看,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且逆差越来越大。从整体性贸易结合程度来看,中国与德国的贸易结合程度现在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特别是中国作为德国贸易伙伴的地位逐渐加强。商品结构方面,中德两国的商品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主要向德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德国主要向中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贸易潜力分析的结果看,2002年~2014年中德贸易潜力值在波动中增大,说明中德的贸易潜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中德两国应该保持现有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培育和发展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首先,两国应在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原则下,共同进行市场、文化等方面的调查,科学分析中德两国消费者偏好和消费市场特点,利用两国逐渐增强的贸易结合度,以及商品结构的互补性,促进两国的经贸发展。其次,改善贸易市场环境,德国应改善市场准入条件,正视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吸引中国投资者;对于中国而言,要建立透明的法律制度,积极引进德国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从而提升生产水平和贸易产业结构。第三,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培育中德自由贸易区,促进商品流动、投资和技术合作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双方除在贸易、金融、保险、旅游等方面开展合作外,还可在高科技、农业、环保等行业进行合作,拓宽服务贸易领域。此外,要以“一带一路”为抓手,重视中小企业的投资与合作。德国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燕春蓉. 中国与欧盟贸易的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 经济经纬,2011(01):42-47.

[2] 李德旭,王利,李谭. 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空间格局的变化及趋势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2(02):56-63.

[3] 公丕萍,宋周鶯,刘卫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71-580.

[4] 鄒嘉龄,刘春腊,尹国庆,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 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98-605.

[5] Roberts, B.A. A Gravity study of the propose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J].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4,18(4):335-353.

[6] Peridy, N. The trade effects of the Euro-Mediterranean partnership: What are the lessons for ASEA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5,16(1):125-139.

[7] Bhattacharya, S.K. Gains and losses of India-China trade cooperation? A gravity model impact analysis[J]. 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7(4).

[8] 金缀桥,杨逢珉. 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15(01):81-90+128.

[9] 宋坚. 中德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 西欧研究,1992(06):1-6.

[10] 厉无畏,王如忠. 中德贸易及德国在华投资现状与展望[J]. 世界经济研究,1996(03):9-14.

[11] 陈继勇,刘跃斌. 德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与对华直接投资[J]. 欧洲,1998(03):63-68.

[12] 毛蕴诗,B.N. 科玛(Kumar).德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趋势、特点与国别比较[J]. 中国工业经济,1999(11):60-62.

[13] 刘爱龙,吴献金.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决定性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03):29-34.

[14] 孙楚仁,沈玉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德贸易[J]. 国际贸易问题,2009(07):47-55.

[15] 周建明. 中德贸易商品结构分析:1906—1934[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2):59-68.

[16] 董芳. 中德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17] 高金田,董芳. 中德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研究[J]. 时代金融,2011(12):106-107.

[18] 杨解朴. 中德贸易:互补性强潜力巨大[N]. 国际商报,2008-10-25003.

[19] 梅兆荣. 新形势下中德关系的挑战与未来[J]. 德国研究,2010(2):4-5+78.

[20] 高志刚,刘伟. “一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前景展望[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4-34.

[21] 杨国川. 中加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探析[J]. 经济经纬,2010(02):39-42.

[22] 毕燕茹,师博.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引力模型研究[J].亚太经济,2010(03):47-51.

[23] 刘青峰,姜书竹.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J]. 浙江社会科学,2002,06:16-19.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Sino-German bilateral trad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ZHANG Jun-ling, ZHANG Yu-ze, ZHANG Xiao-q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Key words: trade; potential; China; Germany; gravity model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对中韩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增加值进行分解,并构建指标测算了旅行社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分析发现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整体上高于韩国,而且就国内增加值占比来讲,中国也要高于韩国,但国外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低于韩国。韩国旅行社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指数高于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而且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近年来轻微下滑,与韩国的差距在逐渐扩大。在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适当扩大对外开放,多元化吸引外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间联系与合作;培养高素质旅游业人才,注重人力资本的培养等对策,提高我国旅行社服务的竞争力和价值增值能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中韩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增加值分解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旅游业蓬勃发展,是各国公认的朝阳产业,并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随着各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在旅游服务业中跨境旅游服务近年来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跨境旅游业大幅增长,2019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55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45亿人次,跨境旅游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升,而旅行社服务是跨境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韩国的跨境旅游业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与中国市场的互动合作也比较多,本文将对中国和韩国旅行社服务贸易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考虑到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状,将从增加值贸易角度对中国、韩国旅行社服务竞争力和价值增值构成进行研究。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出口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及竞争力指标构建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模式下,总值贸易统计方法无法科学反映各国的真实产业竞争力和贸易收益。基于增加值的贸易分解方法,可以更加详细的确定各国各产业的价值来源,科学的测度各国产业竞争力。Timmer 等(2014)、Koopman 等(2014)基于WIOD 数据,提出了增加值出口及价值链分解的方法,对总出口贸易流量进行了分解。王直等(2015)扩展Koopman 等(2014)的方法,提出了国家、产业等多个层面贸易流分解方法,将双边总出口分解为 10 个增加值和重复计算部分。这十个部分包含 DVA_F 代表最终出口中的国内价值增值, DVA_I 为被直接进口国吸收的中间出口价值增值,DVA_IR 为直接进口国生产向第三国出口所吸收的中间出口增加值,RDV 为返回本国被国内吸收的增加值,FVA_F 最终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FVA_I 为中间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MVA 为出口隐含的进口国增加值,OVA 为出口隐含的第三国增加值,DDC 来自于国内帐户的纯重复计算,FDC 为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

三、增加值贸易统计下中韩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增加值分解及竞争力研究

历年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增加值分解情况如表 1 所示。2000-2015 年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中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由 1655.33 百万美元上升至 5242.7 百万美元,其中2005-2011 年增长速度较快。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的出口国内增加值占总出口增加值比重由2000 年的 87.13%下降 2005 年的 77.15%,而后回升至 2015 年的 79.49%。不同于国内增加值绝对量上的持续上升趋势,国内增加值占比趋势呈倒“U”型。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中吸收的国外增加值由 2000 年的 72.97 百万美元上升至 2015 年的 475.59 百万美元,2015 年中国该产业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占比为 7.21%,相比2000年增加了了 87.76%。

历年来韩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增加值分解的情况如表 2 所示。2000-2005 年韩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中国内增加值由 1470.64 百万美元急剧下降至 590.16 百万美元,2005-2011年逐渐回升,2011-2015 年小幅下降至 803.59 百万美元。相比于绝对量上的较大改变,其国内增加值占比浮动不是很大,由 2000 年的 76.87%小幅波动至 2015 年的 71.42%。韩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中吸收的国外增加值趋势与其国内增加值的变化趋势相似。2000-2005 年出口包含的国外增加值由 167.74 百万美元急剧跌至 66.5 百万美元,2005-2011 回升至191.18 百万美元,2011-2015 下降至 136.22 万美元。相比于 2000 年国外增加值占比 8.77%, 2015 年韩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中来自国外的价值增值占比为 12.11%,提高了 38.08%。

对比分析中韩两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分解的相关指标,可以看到两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中国内增加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整体上大于韩国,而且就国内增加值占比来讲,总体上中国也要高于韩国。通过比较中韩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包含的国外增加值,可以看出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低于韩国。基于增加值贸易的中韩旅行社服务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 3 所示。2000-2015 年中韩两国旅行社服务整体的增加值 RCA 指数都小于 1,说明两国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另外,韩国旅行社服务贸易的增加值 RCA 大于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而且中国旅行社服务增加值 RCA 指数近年来轻微下滑,与韩国的差距在逐渐扩大,说明韩国旅行社服务的贸易竞争力强于中国。具体来看,2000-2015 年中国的增加值 RCA 指数从 2000 到0.3950 先下滑至 2005 的 0.3309,到 2011 稍有回升,之后下降。然而韓国在 2000 年时增加值 RCA 为 0.8175,期间波动下降,2015 年上升至 0.8301。韩国旅行社服务的贸易竞争力强于中国的原因可能在于,韩国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水平比较完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开放度水平高等。

四、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和收益增加的对策

中国旅行社服务贸易竞争力不足,国外增加值占比相对较低,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与国外的价值链合作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建议,提高我国旅行社服务的竞争力和价值增值能力。适当扩大对外开放,多元化吸引外资。中国的旅行社服务缺乏对高级生产要素的开发和运用,合理引入外资有助于中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贸易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间联系与合作。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旅游业的辅助产业和支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为旅行社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加强旅行社服务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例如酒店业、交通运输业、信息通讯业、餐饮业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培养高素质旅游业人才,注重人力资本的培养。虽然我国是劳动力要素丰裕国家,但是高素质和专业化人才培养方面还不完善,应当对专业化人才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5(9):108-129.

[2]戴斌.旅行服务的经典价值与旅行社产业的未来出路[J].旅游研究,2018(3):1-5.

[3]王欠欠,夏杰长.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旅游贸易测算分析[J].国际贸易,2019(2): 46-54.

[4]刘敏.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9(12): 90-91.

[5]孟瑶.中韩旅游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8(17):249.

[6]笪志刚.浅析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新机遇[J].东北亚经济研究,2018(4):5-13.

[7]笪志刚.浅析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新机遇[J].东北亚经济研究,2018(4):5-13.

[8]李祗辉.2017 年韩国入境旅游业发展概况[J].当代韩国,2018(1):44-54.

[9]刘慧贞,贺钥琪.基于产业融合的旅游全价值链体系构建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56-358.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历年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遭遇来至出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却呈下滑势头。为了深入研究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为广东外贸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特提出“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研究”这一论题。本文充分利用广东省统计年鉴1995-2012年有关机电产品出口的数据,对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机电产品出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 现状研究

一、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2011年,广东省出口机电产品金额达到3597.1亿美元,同比增长14.0%。 2012年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3894.6亿美元,同比增长8.3%。与入关以前相比,可以看到在机电产品出口虽一直攀升,但增幅大幅度减缓。入关后,进口国也在不断变换手法进行贸易保护,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如兼容性、节能性、安全性、环保性、噪声污染等方面的技术限制。据统计,目前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的技术法规和产品安全认证。

广州海关通报的数据表明,仅2007年上半年广东机电产品退运货值为2730.3万美元,增长51%,占广东退运总规模的75.6%。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2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类退运货值增长65.2%;机械及设备类退运货值增长54.9%。主要涉及船舶、空气调节器、程控电话交换机、电池等产品。广东省出口商品遭遇退运风险最高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香港、美国、欧盟和萨尔瓦多。其中,来自香港的退运商品价值1982.2万美元,增长50.5%,主要退运商品是船舶、空调、纺织品、电池和胶合板等;自美国退运314.6万美元,增长22.8%,主要退运商品是灯具、冷冻机和制冷设备及零件、扬声器、医疗仪器及器械、家具及其零件等;自欧盟退运303.7万美元,下降26.6%,主要退运商品有DVD播放机、灯具、电视机、阀门、“冷冻机和制冷设备及零件”和农产品等;而2006年同期无退运记录的萨尔瓦多有293.7万美元商品退运,主要是数字式程控电话或电报交换机。自上述4个市场的退运总值合计占当年出口商品退运总值的80.2%。根据2011年的抽样统计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欧盟、美国和日本。

2008年,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2835.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的70.2%,是广东第一大类的出口产品。而2008年广东省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总额中就有98.45%属于欧盟两个指令的管辖范围,约合682.55亿美元。有96.71%属于美国“UL” 范围,约8811.71亿美元。另据广州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1月广东省共对欧盟出口指令范围内产品约1.6亿美元,同比增长44.4%,比2004年出口增速下降54.5%。这表明WEEE指令已初步影响广东省有关产品的出口,同时,指令产品出口呈现向其他市场转移的趋势。2009年1月广东省对美国出口指令产品0.8亿美元,同比增长66.3%,占广东省指令产品出口总额的19.6%;对日本出口指令产品0.5亿美元,同比增长1.9倍,占广东省指令产品出口总额的12%。

二、广东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一)机电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方向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据统计,广东省出口商品近75%销往这些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恰恰是技术标准最严格的国家和地区。机电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将不得不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目前,美、日、欧盟仍然是广东省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广东省每年有超过7成的商品销往美、日、欧盟三个国家或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正是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和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源地,具有长期而丰富的经验,且制定了大量严格的技术标准与法规。机电产品出口对主要的出口市场过于依赖,这是广东机电产品频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之一。

(二)机电生产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较落后,自主研发创新仍然不足。

广东机电生产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较落后,企业出口过多地依赖于成本优势,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占主导地位,而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仍较低,多数机电企业热衷于在中低端产品的生产。随着全球机电行业技术水平和机电产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面临尴尬的局面。据估计,广东机电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地区10一15年。

虽然广东技术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大多数出口的机电产品或是技术含量低或是不掌握核心技术,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或零部件依赖进口,有些机电企业生产从事的只是一些劳动密集性的机电加工组装工作,核心产品出口很少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就限制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就无法满足机电产品进口国技术标准的要求。广东机电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研发投入不重视,研发投入不足。世界500强的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生产企业,每年产生的高新技术工艺占全球的40%,其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人的比重在5%一10%之间,最高达13%,而广东机电产品生产企业仅为0.2%左右,广东全行业一年的研发投入尚不抵卡特彼勒一家企业研发投入的10%。

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方面近年来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缺乏有后劲的支柱性产品,涉及产业供应链的价值环节相对低下,附加值低的产品仍占主导地位。随着全球机电产品出口技术性门槛的提高,势必对广东机电出口造成挤压。从广东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构成看,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超过7成以上,而其中大部分是外商独资企业。2008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额超亿美元的11家企业中10家为外商投资企业,当中外商独资企业占7家。“入世”以来,广东外商独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占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从2002年的42.4%上升到2012年的出口占66.7%。

总之,广东机电生产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较落后,自主研发创新不足是造成广东机电产品频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欠缺。

广东多数机电企业对TBT不熟悉,普遍对技术标准不够重视,对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缺乏了解。尤其是中小企业甚至对欧盟、美国等区域性标准一无所知,在产品质量管理上仍然采用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而这些标准大多低于国际通用标准,加之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 又缺乏有效的信息的传送渠道,意识不到危机的严重性,普遍持消极等待或观望态度,对国外技术标准变化不能及时了解,导致其难以及时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以致无法达到要求而遭遇出口限制。

(四)环保意识的淡薄和粗放式的经营管理。

环保意识的淡薄,粗放式经营管理是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频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热潮不断升温,消费者对产品内在和外在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已成为市场消费主潮流,也是当今世界机电产品发展的方向。为迎合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心理,欧盟、美国和日本相继制定法令,推行绿色环保产品。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广东多数机电生产企业过多的注重产能、销量,而对产品性能尤其是环保方面如排放、电磁污染、可回收等性能关注较少,对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认识不足,对绿色机电产品的研发、生产重视不够,很少有企业获得绿色标志认证。据计算,广东机电企业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6.6倍,单位GDP的水耗是韩国的5.2倍,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是欧盟国家的33倍,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万元GDP的废水排放量(40.2吨)甚至比国内的山东省(19.8吨)还要高。广东机电企业要冲破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只能顺应潮流,解决污染排放、有害材料的替代和废旧设备的回收等问题。在环保思想的指导下开展针对性的研发和生产及包装,关注国际环保技术的发展,通过适当地引进或合作开发适用于广东机电产品的环保技术,充分提高环保意识,进而从善待环境的技术和产品中获利。

三、建议

(一)提高机电产品技术水平,走自主品牌出口和自主创新之路。

技术和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应注意引导机电企业对技术更新改造项目和产品研发的投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努力发展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

(二)建立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应对体系。

建立和完善的TBT预警机制。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屡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TBT对称,对国际市场了解不够。因此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多层次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壁垒调查伙伴的环保信息、检测方法、技术标准等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向企业提供信息,使其早作准备,以避免遭受损失。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外有关环保、卫生等标准、指令信息库,并及时向相关行业发布最新信息,以帮助企业规避壁垒。

(三)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鉴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容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应该在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方面下功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企业应在巩固和深层次开拓现有发达国家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拓展暂时还不成熟的市场,绕开部分技术性贸易壁垒严格的国家。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广东省统计局. 广东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徐海星. 粤高新技术产品频遭退运[EB/OL].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07/27/content_4385.htm.

[4]2012年广东机电产品进出口特点探讨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0217/142031713.html

[5]2012年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增长5.9%http://www.askci.com/news/201205/02/173524_09.shtml

贸易摩擦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指出,实施“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完善外国留学生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奖学金资助力度,建设一批国际化的品牌学科专业和课程,推动北京成为外国学生留学中国的主要目的地,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需要。基于这种背景,在梳理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钻石模型分析了其竞争优势,并就其国际竞争力与英国伦敦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竞争优势;国际比较

北京高教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现状

一是来京高等教育留学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例如:2009年-2010年,北京高等教育留学生招生人数为21,889人;2012年-2013年,这一数字上升为29,165人。北京近几年加大了留学生教育管理,优化留学生服务,吸引留学生来京学习:开通留学网站,举办教育博览会,设立来京留学生奖学金项目;通过留学生奖学金等政策鼓励各高校招收留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为留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二是生源结构单一。来京的留学生主要以亚洲学生为主,所占比例在57%以上,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家。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同这些周边国家地理位置接近,文化具有相似性,汉语对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更容易学习。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距离中国较远,语言和文化也有很大差异,汉语对于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不易接受。同时,能进行全英文授课或双语教学的北京高校为数不多,很多留学生因此被拒之门外。

三是来京留学生接受教育的层次较低。来京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较少,只有25%左右,其中多数是培训生,有70%以上,并且以自费生为主,高达76%以上。因此,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主要还停留在语言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上,出口的竞争力不够。

四是北京高校留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低。2001年-2010年,北京市普通高校留学生数占在校生(含普通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总数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并保持在4%左右。2010年,北京市留学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35%,而同年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伦敦地区高校2009-2010学年的国际留学生人数为102,000人,约占伦敦高校注册学生人数417,000的25%。由此可见,北京市该项指标仍明显低于伦敦等主要世界城市的发展水平[1]。

北京高教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分析

1.钻石模型分析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可能会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六个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的战略及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机遇、政府行为。

一是生產要素。就高等教育而言,生产要素主要指教育经费、社会声誉、师资、设备资料、专业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能力、管理水平、校园文化等有形和无形的因素,其中师资和社会声誉是最主要的要素。社会声誉是重要的高校服务生产要素,是高校获得优质生源、办学资金的保证。北京堪称全国高校中心,其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国校友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中,北京高校占据21席。“211工程”中,北京高校占到全国总数的1/5 以上,有22所高校,居全国首位;“985 工程”中,北京高校占到全国总数的1/5 以上。但是,从国际层面上看,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的2016-2017年度最新世界大学排行榜,北京高校无一挤进前十名,几乎全被英美高校占据,其中美国占据5席,英国占据4席,国内最知名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名25和41。因此,北京高校虽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师资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高校生产要素,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力量。根据上大学网2012年发布的《上大学网中国“211工程”大学2012级本科新生师资力量排行榜》《上大学网中国“985工程”大学2012级本科新生师资力量排行榜》,北京各有3所高校位居前十。这说明北京部分高校的师资在国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从总体来看,北京高校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根据《北京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相关数据,在2001年—2005年间,在影响北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之一的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方面,虽然教师数量持续增长,但与学生数量的增长不同比,并且存在着明显的科类差异;虽然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程度、高学历化程度不断提高,但面临着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等“质量提高”的更艰巨任务[2]。

二是需求因素。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需求条件是一个行业或一项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国的高等教育需求影响着该国教育规模、质量、国际化程度以及国际竞争力。如果一国高等教育需求旺盛,则该国高等教育容易形成规模,提高效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反之,该国高等教育发展受限,国际竞争力较弱。目前,来京留学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短期语言学习上,而北京出国留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接受长期学历教育上。这种需求结构的差异是形成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贸易逆差大的原因之一。北京外国留学生的市场需求占有的全球细分市场份额不大,北京高等教育竞争力有待提高。

三是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受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文化传统、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推动的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发展程度影响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就经济实力而言,北京综合经济实力居于全国前列,第三产业规模位居大陆第一,北京城市竞争力居全国第三,居世界第五。北京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振兴,为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提供了锻炼和提升的平台。就科技而言,北京拥有中国科学研究院等知名研究机构,如中关村科技园,2012年城市科学发展指数全国排名第二。就文化传统而言,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八百六十余年的建都史和六项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成为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一个亮点。就语言而言,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这也是北京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优势之一。

四是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教育服务体制、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来源于教育领域的公平竞争,而我国高等教育市场都由国家垄断、政府主导,缺乏良好的竞争力。在国家高等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北京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同样缺乏竞争力。另外,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也不高。高校留学生规模、生源结构、留学生占在校生数的比例是衡量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北京高校在上述指标上的表现一般,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

五是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迅速增长,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北京2008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更多的留学生想来北京看看。北京建成“世界城市”的目标对北京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为北京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六是政府因素。开放的、积极的法律和政策能够引导和推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反之,会阻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北京作为教育对外开放最发达地区之一,积极实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行动计划”“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行动计划”。《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扩大教育开放”战略为契机,努力推动北京高校来华留学事业在新时期实现新突破。这些措施提高了北京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了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国际比较分析

一是留学生规模小。就北京和伦敦而言,伦敦2009-2010学年、2010-2011学年、2011-2012学年招收的留学生数是北京的4倍以上。北京和伦敦同是首都,但是北京对留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低于伦敦,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出口额与伦敦存在很大差距,处于竞争劣势。

二是北京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和留学生师资国际化程度不如世界知名高校。一个学校的留学生数(尤其是学历生数占其学生总数的比例)越高,其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越高。北京大学留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10%,清华大学还不到5%。而哈佛学院达到16%,剑桥大学达到18%,麻省理工学院达到24%。北京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很大差距[3]。北京高校留学生师资国际化程度不高。欧美发达国家的通用语言是英语,北京只有少数高校能进行全英文授课或者双语教学。教师授课的语言问题阻碍了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

三是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逆差。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出口目的国主要是亚洲国家,而进口来源国主要是发达国家。据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8年北京自费留学人员当中选择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三个国家的人数占到了自费留学人员总数的近六成。因此,北京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对发达国家的逆差大。

四是北京留学生管理制度落后于发达国家。首先,教育收费制度落后。发达国家自1980年以来实行留学生教育成本回收策略,而北京仍然实行的是我国1997年颁布实行的《自费生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收费在1.4万~3.4万元人民币之间浮动,而欧美国家普遍在1.5万~2.5万美元之间,收费较发达国家低的多。这种收费价格的差异反映了教育水平的差异,北京留学生教育的投资力度还不够,竞争力不强。其次,北京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市场意识不够。发达国家为招收留学生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如美国成立了联邦协调委员会,法国有“法兰西教育专署”,德国有专门的海外学生服务公司,澳大利亚在海外设立许多咨询服务机构。北京高校缺乏招生意识,没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海外宣传。最后,留学生政策不如发达国家灵活。有些发达国家,如英国为留学生提供免费医疗,北京留学生就医需要自费购买医疗保險。多数发达国家给予了留学生打工的政策方便,留学生打工方便。而北京只允许留学生到市内其他学校担任外教等工作。打工限制条件多降低了留学生来京学习意愿。

北京高教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发展对策

1.搞好宣传,提升教育品质,扩大留学生生源

北京留学生规模与世界留学生人数较多的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将宣传、提升教育品质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练好内功,又要做好宣传。就宣传而言,一些发达国家为开拓留学生市场,从官方到民间,从政府到高校通力合作,建立了一些留学生招生机构。北京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成立专门机构,相互配合,扩大宣传,宣传介绍北京的教育资源、生活环境、留学政策等。例如:德国56所高校成立专门的海外学生服务公司,负责向留学生提供各种具体细致的服务。目前,我国已经开通“留学中国”网站,上海开通了“留学上海”网站,北京也可以效仿开通“留学北京”网站,让各国留学生更方便地获取来京留学的信息,因为有很多留学生想来京接受学历教育,但是他们又不知道哪些学校和专业更适合自己。就提升教育品质而言,北京可以鼓励有能力的高校建设留学生精品课程,留学生精品教材,并设立留学生教师基本功大赛等评比。鼓励各高校多开展面向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课程,为留学生接受学历教育提供更多的选择。此外,北京各高校应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与国外大学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学的学分互认。

2.完善制度吸引留学生来京学习

完善后勤管理制度,根据留学生国家、民族、宗教等不同的风俗习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学得舒心,住得舒心。鼓励各高校成立专门的留学生服务组织,为留学生提供各种帮助,如新生入学、换汇、就医等。完善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为留学生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条件和保障。完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加大对来京留学生学习的资助力度。除北京市留学生奖学金外,鼓励各高校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吸引更多的优秀留学生人才来京学习。完善留学生实习和就业制度。来京留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留京工作。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背景,有着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必要的国际化人力资源。北京可以借鉴国际惯例及其他省市(上海、广州)的做法,制定更能适应形势发展的留学生在京实习和就业的相关制度。

3.搞好留学生文化体验活动,借力北京文化软实力

很多留学生来京学习是因为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因此,北京市应继续办好已有的各种留学生活动,如北京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节、留学生烹饪大赛、留学生汉语辩论赛、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等,建立留学生活动的长效机制。另外,北京市还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各高校组织留学生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如游览名胜,制作中国传统美食,学习中国书法、剪纸、太极拳等。这些文化体验活动容易在留学生之间形成口碑宣传,可以扩大北京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参考文献:

[1] 周春红,郭秀晶. 入世十年来京留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3):126.

[2] 郭秀晶,周永源. 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2):8.

[3] 弓永穹. 北京市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现状与对策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 2012(7):84.

[4] 郭素红.优化北京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11(3).

[5] 马寿海.北京留学生教育服务业的发展[J].人口与经济,2009(5).

[6]张国军.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1).

[7]靳希斌主编.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理论、规则与行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8]張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9]Michael.“Flows costs and benefits of foreign students to the US: do we face a problem?”[D].Conference on Foreign students on US campuses, 1995.

[10]Lien D.“Financial assistance of for study abroad students: An economic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0(19).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陈 栓]

相关文章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

办公楼物业管理流程范文第1篇1. 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2. 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机要和保密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

2
2025-10-24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

北大山鹰社五位学子范文第1篇3.既然痛苦是躲不过的,那么就痛痛快快去接受。 4.不要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你原先决定想要到达的远方!把书山...

1
2025-10-24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

变电站增容改造设计范文第1篇1.运行条件海拔不超过3000m 设备运行期间周围空气温度不高于55℃,不低于-25℃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月平...

2
2025-10-24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

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第1篇无论买的期房、现房及二手房,都存在着办理房产证的问题。首要要了解什么是房产证?房产证是通过交易对所购买房...

4
2025-10-24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

s("wzfz");上一篇:办房产证资料及流程范文下一篇: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2
2025-10-24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八大禁令和四项原则范文

s("wzfz");上一篇:变电所施工三措一案范文下一篇: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3
2025-10-24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班干部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本学期即将过去,根据学校安排6月27-29日全校统一进行期末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

1
2025-10-24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

百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范文第1篇由于聘任制的实行,目前医院的员工流动性很大,对医院不满意可以随时提出辞职,不利于医院的工作安排,也对医...

2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