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调研范文第1篇
2011年4月14日星期四晴
今天一大早,我们部机关一行9人来到**村,这既是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以来的一次集中走村入户访民情活动,又是对部机关干部的一次农村社会实践教育。同事们兴趣盎然,一路都谈论着农村这些年的新变化,探讨着怎么与村民交心谈话、开展调查等。我也算是个“老驻村”了,就在车上给大家简要介绍了下**村的基本情况:全村6个村民小组、230户、村民1009人,面积2070亩,党员30人,村干部3人。
到村委会与村干部进行简短交流后,同事们就按照**部长安排分成了6个工作小组,带上调查问卷和“惠农”宣传资料,分别由一名村干部(或村务协管员)领着或摩托车代步、或徒步开始了入户调查。今天的三坪之行,我共走访了4组的29户村民,或在家中细聊,或在田埂驻足,时间长短不一,对农村又有了新了解,也有几点新感受。
感受一:农民素质在不断提升。领着我到4组入户
走访的**师傅,50岁左右,父辈般的年纪,以前当过村会计,对村里情况比较熟悉,个人也很健谈,一路上先介绍了自家的情况:家里种了七八亩地,两个儿子在外务工,村里国家政策落实的比较好,家里收入还过得去,小日子也很舒坦。谈到“千百万”活动,比较支持,村里今天安排他当“向导”引着我们到农户家走访时,积极应允,也不要求村里给一分报酬,只是愿意支持村里的工作。在做玻璃运输生意的村民***、***等家中了解到,他们对于村里组织成立协会的事情比较赞同,也大力支持,协会每年还会主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建设。走访了29户农户,收集的10来个意见建议,没有一个不感谢党和政府农村政策好的,也没有一个人提非分要求,反映的问题大都是帮助三坪村发展的。农民是朴实的,村民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
感受二:农村亟待发展农业产业化。三坪4组户平种植面积8亩左右,家家户户都是传统的水稻、油菜种植,组里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老化现象比较严重,还一定程度上依赖“靠天收”的现象。与村民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大多对发展农业产业化还没有很深的认识,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留在村里发展农业的比较少,
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也不多,大多数还是满足于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就是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看来政府还需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多出台政策推动,帮助村民做好发展规划。
民情日记调研范文第2篇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察民情 解民困
4月24日 星期五 大雨
今天,我和组织部全体干部来到组织部的联系点华江瑶族乡同仁村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顺便为村里送去了一些春耕生产物资。
首先是到同仁村查看村委办公楼的维修情况,并和同仁的村干部、村民代表、企业代表就目前群众收入、企业经营发展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进行了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提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级道路硬化。二是农村党员管理。三是目前华江的毛竹产量较低,一些企业的加工原料还需要从外地购买,造成加工成本大。通过座谈,使我了解到当前我县行政村一级党组织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优势是通过公推直选产生的村“两委”干部普遍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有敢想、敢创、敢干的创业精神;同时也让我看见了不足的一方面是:群众工作难做,加上村级集体经济和办公环境落后,村干部想干事但又无权干事、无钱干事,这样一来必将很大程度上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的待遇,给他们为群众办事搭设一个良好的舞台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们组织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乡政府,我们还与华江的三家班子进行了座谈,乡党委书记唐东明、乡长欧阳勇对目前全乡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简单汇报之后,提出了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林业生态安全和林权改革问题,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和管理。二是华江乡自来水厂的管理收费问题。三是乡镇党员干部队伍交流问题,他们认为应该加强各乡镇干部队伍的交流学习,以激发干部队伍干事的积极性和增强各个岗位的综合工作能力。四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矛盾纠纷逐渐增加,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五是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特别是企业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最后是毛竹的病虫害防治问题。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的,我们当场都一一进行解答,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表示将向县委、政府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发挥好带头作用,以打造服务型乡镇党委为目标,结合华江“生态立乡、竹业富乡、旅游名乡”的发展路子,尽早确定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主题,创新思路,抓出亮点,为兴安县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树立榜样。
通过与基层干部座谈,我了解到了乡镇干部的真实想法。华江有它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竹木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林权、生态、病虫防治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受到文化知识、素质等的限制,加上很多群众又有“小富即安”的想法,群众工作难做,增收的难度加大,发展的途径更为困难,政府干部的工作就更难做。所以,作为联系点领导,我们需要加强和他们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力量,真正使华江乡今后能够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
来源莲山
民情日记调研范文第3篇
2014年3月13日周四晴
今天,工作队的任务是:查看拦河坝整修的测量情况。同时进村走访,征求群众对于“三万”工作队的意见和建议。
来到村里,正值春耕备耕生产热潮到来,路边的地里,农民们正收拾田里的杂草,整修田间地埂,疏通田间渠道。来到农家小院里,更是一片忙活的场景。村民们把各类农机具拿出来,有的上螺丝钉,有的擦机油,小心翼翼的对待这些“铁家伙”。看到这里,我们也兴致勃勃的参与其中,帮着擦拭、打磨这些村民眼中的宝贝。
忙碌之余,我们问了春耕的种子、化肥、农药的价格,了解他们的种植规模,以前的收成情况等。村民们热情的跟我们谈论,并且不停的感慨农村政策好,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是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使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从那些爽朗的笑声里,我感受到他们从心底里溢出的幸福感。
最后,在征求群众对“三万”工作队的意见和建议时,村民说,工作队在村里办的各种项目,给村民带来了便利,切切实实给村里带来了好处,并且这几年帮扶中,一直踏踏实实干事,密切联系群众,早已成为村民眼中的老朋友了。听到这些朴素的话,我们从心里升起一种使命感,觉得要在
今后的三万工作中,办更多惠民工程。
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从这些朴实又忙碌的村民身上,我感觉看到了无限的希望。万民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是一份既帮助群众又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工作,作为三万工作队队员,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促使我们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更加谨慎的做好每一件事。
民情日记调研范文第4篇
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晴
早上7点,我和局机关17名同志,从县城出发,前往高亭乡开展“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7点50分到达乡政府,经过和乡干部简单的对接后,我和局里4名同事一起前往联系点大城村,此行目的,主要是了解农民兄弟的所思、所忧、所盼。
8点35分,我们抵达了大城村。在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上,刘爱群支书介绍了大城村目前的基本情况。听了他们的情况介绍,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感到格外高兴。我对村支两委班子同志说,这次县委在全县开展的“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意义重大,通过“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在村委会听完情况介绍后,我们各自分头去走访农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也送去党和政府以及全局干部职工的温暖和关怀。
我首先到了黄溪村民小组农户雷国平家。雷国平家房屋等家居设施简陋。雷国平不在家,我问他的妻子目前家里情况怎么样,她告诉我,家里主要靠丈夫在外打工补贴家用,家里大儿媳有精神病,需长期吃药治疗,家境困难。但她还是满怀激情地说,现 1
在党的政策好了,国家有救济的时候,对我家都很关照。我跟她讲,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村养老保险也启动了,到时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钱都不用交就可以直接领取养老补贴了,在一问一答的了解后,她表示一定及时参保。从雷国平家出来,我又先后来到刘志道、雷家善、雷平光等6户群众家中进行走访,快到1点了村干部叫我到他家吃了中饭。
吃完中饭我接着走访,下午第一家是黄溪8组困难户雷取得家,来到他家时,家门开着,里面空无一人。听住在旁边的老三媳妇说,雷取得到菜园忙活去了。陪同的村干部连忙叫人去喊,说是县司法局的干部对他进行走访来了。不一会儿,扛着锄头的雷取得出现在我们面前。老人头发和胡子花白,灰布土褂,解放鞋上沾满了泥巴。见到我们,热情地打过招呼后,快步进屋倒茶给我们喝。当我们把慰问油和大米送到他的手中时,老人非常激动,动情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感谢!”我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接着,我们坐下来,和他“拉家常”。从雷取得口中得知,他今年已有70岁,虽有2个儿子,但因家境贫穷两人至今均没有讨到老婆。我问他,目前村里粮种补贴、新农合等惠农政策是不是全部得到了落实等情况时,雷取得伸起大拇指:“没得说,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村干部对我们都很好!”从雷取得家走出来,我又走访了7家农户直到
下午6点才从村里赶往乡政府集合乘车回家。
民情日记调研范文第5篇
根据《黔西县干部“放公假、结亲戚”密切联系群众实施方案》(县办发【201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工作安排,我找了洪水乡箐利村一户叫杨家奎的农户结亲戚,帮扶他家。
今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杨家奎家,他家刚刚修建好两间平房,远远的看去,感觉还不错,可等我一进屋里,才发现什么叫家徒四壁,没有一样向样的家具,通过仔细的交流原来他家的情况很。房子是刚刚搞的危房改造项目,房子虽然修好了,可是信用社贷了3000多元,还有4000元的高利贷。每月利息280元,看似不多,可对于他的情况来说可就不一样了,去年他老婆嫌弃他日子过得苦已经丢下2个才几岁的女孩和一个小白脸跑了。而且他母亲刚刚才过世1个月,现在债主又逼上门来要债。
从他里家出来,我心里也不免一阵阵的伤感啊!怎样才能帮他走出困境呢!
2012年5月20日 阴转晴
经过前天对杨家奎家的走访,我回去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了一下,结合他家现在在的情况及他家现在所居住的环境,我今天来和他共同商讨怎样发展经济的问题,
民情日记调研范文第6篇
范文[1]
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一)
**月23日,我和同事们一道进村入户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我们在天星镇双河村与村“三委”班子成员一道学习传达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了村支书***扶贫工作汇报,研究了部门挂钩扶贫工作。
在谈到村里的困难时,蒋支书对我们说,双河村有17个村民小组,767户2928人。虽然全村贫困面大,但是我们有信心通过多方努力,在2019年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468户1594人脱贫出列。村里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群众增收难,居住环境差、生活不宽裕。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无户间作业路硬化到家家户户,村组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特别是一些边远高寒的地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生存环境条件十分差,房屋破烂、生活简陋,急需异地搬迁转移安置。
听完蒋支书的情况介绍后,我们一行6人从村委会出发,踏着泥泞小道、爬坡上坎,走访扶贫对象72户。下晚返回到村委会休整,明天还将继续进村走访扶贫对象。
9月24日,从早8时开始进村入户,到晚18时45分,我们一行6人终于完成了每人12户扶贫对象的调查摸底和访问任务,平安返回县城。
一大早,雨下个不停,仿佛为我们洗尘。心里惦记着住在山一家、水一家的乡亲们,我们继续冒雨进入双河村营头、团山自然村,走进贫困农户家中完成昨天未走访完的任务。走在滑溜溜、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坚定的脚印浅一脚深两脚的通向远方的家。走进村民家中,老乡们把我们视亲人般递水让座。我们同乡亲们拉着家常、讲解扶贫政策,用笔记录生产、生活困难情况,用相机见证一瓦一房一家人的境况。秋雨也不一直下了,汗水也不一股脑流了,大家心里都暖暖的。那天大的困难也一下子让微笑着的精气神赶跑了。
中午,我们走访到双河村监督委员**8老人家。75高龄的赵老也是团山自然村老社长,一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老百姓心中的贴心人。
精神矍铄的赵老告诉我们,他当了32年的社长,为村民们发展生产、生活做了一些力所能尽的事,获得了一些荣誉。看着墙上的荣誉牌,赵老喜滋滋告诉我们,这是2013年12月天星镇党委、政府首届“十佳道德模范”评选给他的“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个人奖牌。同行的蒋贵强村支书介绍说:老社长没读过两天书,也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思想先进、热爱集体、爱学习,处事公道、为人正派,敢说敢想敢做,乡亲们都佩服他、敬重他。村里大小事都听他的意见和安排。前年,团山公路有一段路被山洪冲毁,急需要恢复,村委会帮助解决了5吨水泥,老社长硬是发动了100余名村民,花了两天时间,自力更生把近100米的损毁路面打成了水泥路,这段路至今都保持了顺畅通车。蒋支书还给我们介绍说:今年,老社长动员发展了村里有志青年罗国文成为团山社的第一个养殖大户。我们随后走访进入***家,参观了他今年新修的养猪场。***介绍说:他年初投入了50余万元资金,喂养了100余头猪,长势良好,猪价也看好。在谈到今后打算时,他期盼帮扶资金支持,通过联户经营、群众入股、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周围乡里乡亲发展生猪养殖,逐步壮大养殖规模,为大家脱贫致富尽一份力。 下午,我们来到在9月17日被近300方危石阻断村组公路的排危作业现场(该路断位于双河村委会老街安置点去榨房自然村20余米入口处),因下雨路滑推车溅了一身泥的蒋支书指着工人正在破碎的石头对我们说:9月14日,我们接到村民险情报告,当天就组织人员安全转移了涉及危险威胁的5户18人。同时还在在公路两头加设了防护栏和安全警示牌。这几天,虽然天天都是秋雨,险断边坡还不时有石头、泥土滚落,但是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险情处置及时,险情预警预报有力,当地群众生命安全和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山路在延伸,脚步在丈量,梦想在心中,希望在前方。我们坚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举全社会之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大关贫困群众必将与全国人民一道齐步康庄大道。
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二)
今天,冒着辽东山区铺天盖地的雪,和同事去社科院的扶贫点新宾县响水河子乡扶贫。今天主要是走访贫困户,并和乡领导座谈。
说实在话,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省内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社区走访贫困户,这其中既有单位的扶贫联系点,也有个人的联系点。每次到那些贫困户家里走访,都会受到一番心灵洗礼。今天,又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
我们到的是该乡政府所在地响水河子汉族村,这个村是由原来的四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有2000多口人。今天由村里安排的十户村民家,都是在村里很典型的贫困户。家庭状况各不一样,但都是一个特色,就是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