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8
1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江苏省的中小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发展历程。然而,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江苏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调整。论文深入分析了江苏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关键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江苏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创新;中小企业;建议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显著的贡献。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资金等的弱势,其自身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夹缝中求生存,是每个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钥匙是创新。创新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中小企业要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

江苏省是中国中小企业的聚集地,也是我国的创新大省。区域创新能力一直排在全国的前茅。但是,江苏的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如何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是江苏省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基本概念界定

中小企业:一般中小企业是指人员规模、资金投入等相对较小的企业,一般中小企业包括中型、小型、微型3类。中国学者对中小企业的认定一般以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为准 [1,2]。例如,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技术创新:不同的观察者、研究者对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很难有统一的定义规则。一般,技术创新是创造新技术为目的或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创新[3]。前者如创造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超声波技术,后者如以全新的超声波技术为基础开发了一套无线定位设备。20世纪50年代,曼思费德尔等人率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4]。随后,国内外诸多学者开始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 江苏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全中国的前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3.1 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江苏省中小企业普遍都是家族式企业,在管理上很多中小企业还在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模式。“任人唯亲”现象在家族企业中非常明显。这种“父子企业”“兄弟企业”在管理上或多或少都会夹杂着情感因素。当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这些企业往往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而使家族成员之间反目成仇。而且,此类家族企业普遍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纯粹是打工关系。这些弊端严重制约了这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3.2 创新投入资金不足

加大研发投入是中小企业开发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金钥匙,也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企业的研发投入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与企业盈利能力成正比。部分中小企业利润点单一,盈利能力较弱,研发投入相对较少或基本为零。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超10万家科技型企业总共投入约1300亿研发资金,平均每家企业研发投入约为130万元,企业的创新投入明显不足。

3.3 缺乏核心技术

江苏省中小企业众多,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其所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企业利润较低,缺乏核心技术,易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这类企业往往以高额的投入、密集的劳动力以及环境破坏为代价,获得少量的回报。以常州市湖塘镇纺织企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湖塘镇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中小型纺织企业在当时的年代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但这些纺织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重复度高。时至今日,90%纺织企业都已经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倒闭。

3.4 创新人才不足

首先,大多数应职者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规模小、待遇低,个人发展成长空间比大型企业小。这些短板都成了中小企业引进创新型人才的阻力。中小企业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一些素质不太高的员工。随着时代的推移,技术的革新,部分中小企业将会被淘汰。其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多数优秀的毕业生都愿意去北上广工作。江苏省与北上广相比,并没有吸引创新人才的优势。

3.5 品牌意识不强

部分江苏省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是一味模仿,生产的产品“小而全,全不精”,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源于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靠模仿大型企业产品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但在企业经营者眼中,那些被他们模仿的大企业永远是正统,自己心甘情愿地当一个模仿者,不愿意投入资金创新技术、更新产品。同时,创立一个品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品牌创立初期也很难有高额的回报。部分企业经营者不愿在品牌上投入更多的资金。结果,这些中小企业生产了世界所有品牌的产品,但没有一个品牌是自己的。

3.6 恶性竞争严重

江苏省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艰难,恶性竞争严重。例如,宜兴市很多中小型电缆企业濒临倒闭。这些企业老板创业初期都是专业销售电缆,积累一定资金后自己办厂生产电缆。由于准入门槛低,电缆企业在该地区越办越多,产能过剩。随着原材料和铜价格的不断上涨,这些中小企业采取偷工减料,甚至使用劣质材料生产不合格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打压竞争对手。这种中小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现象在苏南地区较为普遍。这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4 启示

4.1 优化企业结构和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真正发起者是企业经营者及其管理层。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步伐。中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想要继续发展壮大,必须优化企业结构,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在组织结构上采用分权式的架构,企业开始制定中长期的规划目标,并形成一定的企业文化,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加入,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4.2 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增强品牌意识

首先,中小企业经营者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要把每年一定比例的利润追加为研发投入,全面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合理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等,优化生产工艺,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的产品。其次,中小企业可以转变观念,寻求合作。例如,中小企业可以与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等合作,充分利用这些机构的科研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共同开发产品。最后,中小企业要注重知识产权及品牌(商标)的保护。通过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打造出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的中小企业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此获得更大的利润,企业发展也将进入良性循环。

4.3 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目前,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技术等的竞争,究其本质,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已经实现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转变。中小企业要重视创新人才对于企业自身的巨大作用,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增加企业创新人才的储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4 充分依托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民间性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在竞争日益严重的今天,中小企业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减弱竞争的负面影响。同时,中小企业可以充分依托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组织生产、销售、售后等活动,避免不正当竞争。这样,中小企业能够在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环境下发展,全身心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更新中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 结论

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江苏省中小企业家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一定要放远眼光,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倪步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0):126-127.

【2】李梦真.政府扶持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3】杨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北京:国际关系学院,2019.

【4】吴坤.江苏省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9.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立足于当今市场竞争的关键,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策略的选择也是通过和其他利益方博弈后的结果。本文通过分析了中小企业与同级之间,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构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博弈模型。文章重点分析了政府的监督措施和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博弈,然后针对分析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字:博弈论 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

1、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始终保持行业前列的关键因素,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之争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各个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上普遍选择模仿的策略,并且在这样的策略下形成了一种价格竞争和产品规模竞争的方式,造成一种高耗低率的一种情形。同时,政府为了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政府也相应的制定了一些关于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政府直接给予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手段。但是由于政府虽然在促进企业创新的角度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这也导致了许多企业虽然得到了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补贴,实际上却不进行创新。这使得国家资源的流失以及给中小企业的创新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和政府之间关于创新策略的分析,然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监管措施。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在该博弈过程中只存在政府和中小企业,双方都是完全理性的且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企业的策略选择只有两种:创新和不创新,相应的政府的策略选择也是只有两种:监督和不监督。

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本:Ca;政府实施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监督成本:Cb;政府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中小企业不进行创新时所接受的罚款:F;中小企业的产出:Y;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的福利:Q;中小企业接受政府补贴后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I;政府实施监督中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概率:q;政府实施了监督措施而中小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而被罚款的概率P。

当政府不进行监督措施时,中小企业具有自主选择技术创新的权利。当政府给予中小企业以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补助时,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此时中小企业因为进行了技术创新而需要相应的承担一些成本Ca,此时中小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为(Y-Ca),而政府因为此时不实施监督措施,因此不需要付出监督成本,所以政府获得的收益为Q。但是实际的现实情形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很可能会光拿着政府给予的各种补贴和优惠等,中小企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去考虑政府利益,暗地里不进行技术创新,那么此时中小企业的利益为Y,政府由于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而使得中小企业偷懒不进行技术创新,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损失为Q。为了避免发生中小企业拿了政府的补贴却不进行技术活创新,政府需要选择进行监督中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策略。当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了监督措施,那么中小企业按照规定进行了技术创新活动,由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为Ca,此时中小企业收获的收益为(Y-Ca),而政府因为实施了监督措施也要付出一定的监督成本Cb,那么最终政府和社会获得收益为(Q-Cb)。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侥幸想法,他们可能会认为政府不会抓到他们不进行技术创新,所以,中小企业会选择偷懒而不去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由前面的假设,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监督措施,而中小企业却不进行技术创新被抓住处罚的概率为P,所以中小企业由于不进行技术创新而被抓住罚款的金额为P*F,那么此时中小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为(Y-P*F),政府由于进行了监督措施但却没有获得成效,因此此时社会损失的成本为(Q+Cb),其最终的收益为[P*F-(Q+Cb)]。

3、结论与建议

(1)建立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我國还需要加快有关市场竞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维护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激励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好的发展环境。

(2)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监督措施

政府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只注重当期利益的中小企业,对这些企业加大实施监督的力度,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行时时监督。

(3)改善技术创新监督,降低监督成本

政府首先需要精简建的机构,明确各个监督机构的职能,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同时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先进的监督技术,以便能够更加快捷的了解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拓宽实施监督的渠道,可以实施社会公众监督共同进行的手段,从而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以更好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吕静,卜庆军,汪少华.中小企业协调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3).

[3]杜跃平.汪超.基于博弈论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2011,24 (18).

作者简介:刘晓彤(1990—),男,山西吕梁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过程与企业孵化.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节约型企业作为目前我国倡导的新型企业,其技术创新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内涵外,还要兼顾低消耗、高产出,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进而形成可持续、生态化、绿色化的生产模式。本文通过对节约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与要求进行分析,从企业内部视角提出了如何促进节约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节约型企业 循环经济 技术创新

一、节约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背景与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 资源利用效率低, 瓶颈制约矛盾突出, 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在上述背景下,企业作为社会资源使用的主体,在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面对当前社会资源现状,通过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进而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节约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然而目前,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还有着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创新目标的定位问题。对于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其目标定位不单单从企业自身出发来考虑技术创新带来的实际效果,还要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来衡量创新带来的实际价值。也就是技术创新本身除了给企业带来低成本、高收益,还要考虑是否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是否能够实现经济活动的绿色化与生态化。其次是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其内部环境有着新的要求。节约型企业赋予了企业新的涵义,不仅仅表现在技术研发方面,还表现在企业的组织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相应机制来确保企业真正有效地实现资源节约。再次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明确与创新原动力问题。目前,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多关心生产过程与产品本身,而对于企业生产活动给社会环境等带来的不良外部影响考虑较少,技术创新因素中关于可循环、绿色等要求考虑不足,对节约技术创新主体的认识不清。企业缺乏节约技术创新的动力。

二、节约型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探讨

针对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的内涵要丰富与发展

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技术创新,它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节约型企业作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必须符合伦理化与循环经济的要求。首先,技术创新中应当加入相关伦理理论作为指导,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追求社会终极价值,避免单纯的技术决定论。将伦理化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呼应。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其次,技术创新还必须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循环经济作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模式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实质上是以环境的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载体的生态经济模式,因此基于此的技术创新要求技术选择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符合经济活动生态化、绿色化。

2.技术创新要有综合保证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依靠其他相关部分的创新作为支持。企业创新就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技术工艺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和理念文化创新。其中,技术工艺创新属于操作层面,管理方式创新属于制度层面,理念文化创新属于组织文化建设层面。

首先,技术创新需要企业管理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配套支持。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前沿性,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的突破,需要企业管理方式的积极配合。对于节约型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实现的是操作层,而企业的主体是人,技术的研发、使用与改进都需要一整套相应的管理方式创新来支持。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扁平化、项目合作等为技术创新予以组织制度保障。其次,技术创新需要企业的理念文化创新作为依托。对节约型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是依靠研发人员和全体员工对节约本身的深刻认识。节约文化对人的约束并不靠制度的强制和奖惩,而是靠核心价值观对员工的熏陶、感染和诱导,使员工按照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工作。

3.明确技术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动力

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依靠自身力量,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技术创新途径。资源节约技术本身除了能够给企业带来低成本、低消耗,还对社会资源使用的科学合理,避免资源浪费有着良好的经济外部性。企业在自身技术工艺改造提升的同时,还应当同社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联合技术研发,整合全社会科技力量来提高技术水平。目前,企业节约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一是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因此带来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要高于购买新原料的价格;二是由于企业研发新的节约技术会带来高成本,特别是一些高科技环保产品的研发会使产品定价偏高而失去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面对这些情况,企业应当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激发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积极性,一方面把产品的环保优势积极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加强技术研究来降低成本,把节约技术研发作为企业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应当同社会相关部门配合,在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吸收和转化国家科技成果并利用相关产业政策来促进节约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争取获得政府补贴、保护等政策来支持企业节约技术研发,减少企业节约创新的成本,使企业在努力实现循环经济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小结

综上说述,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应当坚持内外兼顾的原则,使企业走一条符合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杜跃平等:发展循环经济与倡导伦理化技术创新[J].技术经济,2006(1)

[2]高鹏: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趋势分析[J].企业活力,2006(1)

[3]王大洲:技术创新与制度结构[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对我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以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石油企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

1 引 言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其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世界各石油公司陆续进入,这对我国石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方石油公司为争取更大的市场和利益空间,采取各种有效的竞争手段,其中技术封锁就是最为关键的手段之一。在外来技术受阻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表现偏低,与国外先进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技术人员在总量上多于国外先进公司,但是企业技术发明却明显低于国外先进的石油公司。我国每吨石油产量的科研经费为05美元左右,只相当于埃克森美孚、BP等石油公司科研经费的35%左右,而我国石油企业人均科研经费只相当于国外石油公司人均科研经费的5%。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等国外知名石油公司的石油完全成本价格约为11美元/桶(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而我国石油企业的原油完全成本远远高于11美元/桶。因此,我国石油企业竞争力与效益远远低于国外先进的石油公司,如何提高我国石油技术创新能力非常现实与迫切。

目前,我国已有少数学者将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研究重点,但是总体上看现有的大部分研究关注较多的是企业R&D的投入、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投入和产出等,而对其他方面缺乏考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压力不断加大,要缩小与国外石油企业之间的差距,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与经济利益,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改善和提高。

2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

我国石油企业属于传统的资源型国有企业,长期和过分依赖现有的技术和拿来技术,形成固定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技术创新氛围低下。主要表现在:

(1)石油企业的领导者缺乏创新思维。石油企业领导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不能通过强化使之成为一种强大的无形资产,则会导致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氛围低下。

(2)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石油企业生产与运作过程中,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的动机,仅仅是对现有技术进行简单的运用,对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兴趣低下。

2.2 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

完整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应当从企业整体出发,以技术研发部门为核心,其他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把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到企业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我国石油企业只是简单地把技术创新的任务局限于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把技术研发部门与企业其他的部门相互割裂开来,忽略了企业经济活动中其他部门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我国石油企业没有真正的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2.3 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企业已掌握了大量先进的技术经验,并在某些方面拥有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石油技术水平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情况表现得很突出,如钻井、测井、物探等方面的技术,我国多数是对外国先进技术的效仿与跟踪,钻井技术水平和国际水平持平,但其钻井设备和技术却与国际水平相差很大;测井技术落后于国外甚远,其技术水平相当于国外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物探技术水平与国外20世纪70年代水平齐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可见,我国石油企业科技含量落后于先进的发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导致自己研发成果较少、质量较低,结果带来石油企业竞争力落后于同等发达国家水平。

2.4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石油企业属于传统国有企业,在人事方面企业实行传统的人资管理模式,特别是在企业的人员任用方面,很多国有石油公司还是采用传统内部子女招聘制度。以大庆油田为例,企业招聘新员工的重要途径就是招聘企业内部职工子弟,对这部分职工招聘时放宽招聘要求,对于专业不对口的员工实行岗前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但较专业技术人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势必导致企业富余人员较多,素质偏低;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中初级人才富余,而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使得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导致其技术创新能力下降。

2.5 R&D能力较低

石油企业的R&D活动规模和指标反映石油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R&D投入和R&D的结构可以反映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石油产业迅速崛起,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渐激烈,我国石油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与国外知名石油公司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知名石油公司的年科技投入一般都保持在100亿~150亿美元,R&D投入强度都在1%以上,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石油公司年科技投入年均增长在10%以上,而我国石油企业R&D投入强度仅维持在032%的水平,科技投入年均增长仅为6%,具体表现为:我国石油企业对R&D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企业对R&D的资金投入比例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石油企业R&D人员比例不合理。这些都是导致我国石油企业R&D能力低下的具体原因。

2.6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下

我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低下具体表现在:首先,总量上不足。总量上的不足表现为因科技创新而引起的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量较小。其次,投入和产出不协调。我国石油企业在科技方面投入资金与产出经济效益之间比例远远低于外国同等规模的石油公司。例如,外国先进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石油公司的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75%左右,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0%以上,而我国石油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不足50%,远远低于国外先进石油公司,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50%,因而导致我国石油企业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水平低下,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影响石油企业总体竞争的实力。

3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3.1 树立创新意识和营造创新氛围

为树立创新意识和营造创新氛围,石油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石油企业领导者必须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性思维,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并落到实处,大力提倡技术创新的新理念,为石油企业制定长远、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创新思维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发扬传播。②营造创新的氛围。石油企业应鼓励技术创新,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技术创新者给予合理的嘉奖和鼓励,使技术创新风气在企业传播,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③要调动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搞好企业日常生产与运作的同时,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不断突破与创新,以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3.2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石油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利用技术创新的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建立合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对我国石油企业显得尤为重要。要明确石油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任务和核心部门,以企业全局为出发点,重点把握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科学、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使技术创新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运营之中。

3.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石油企业要想长远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唯有自主研发和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落后局面。所以,我国石油企业应在借鉴和吸取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争取独立自主的技术成果。

(1)在技术人员方面,石油企业要重视内部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部门人员的创新能力。可以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条件允许时可以挑选优秀技术人员到外国先进石油公司进行技术考察和访问,以促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在技术设备方面,石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投入资金,更新老机器、老设备,为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3.4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体系。石油企业要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在引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对现有技术人才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使石油企业人才不仅在总量上增加,而且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2)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制度。石油企业应对招聘岗位进行科学评估,提出完整、详细且合理的需求人员能力要求标准,对应聘者进行专业知识技能考核。对考核过程要做到公平公正,制定严格的招聘考核制度,严禁徇私舞弊的行为发生。对高薪引进的优秀技术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

(3)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例如,石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选择GRSM法对现有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序,对于不合格者提出整改措施。

(4)制定公平合理的技术创新奖励机制。石油企业要改变单一的劳动分配制度,对于科技发明与技术进步成果要予以奖励。

3.5 加大技术经费投入与提高技术产出效率

石油企业应当制定行之有效的科技投入政策,改革现有的企业技术投入制度,加大技术创新费用的投入,尽快提高石油企业技术经费的利用率。同时,强化R&D部门与石油企业其他部门的协作关系,使技术创新实现顺利转移,以实现石油企业技术的产出效益和提高技术创新的产出效率。

4 结 论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针对具体的问题,企业应当树立创新意识,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顺利实现技术创新转移,以此来提高企业高科技的产出效率,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史文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1)

[2]赵继承加强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探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11)

[3]谭露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J].科技与创业,2008(2)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企业家与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家是—个广泛应用而至今尚未准确统一定义的概念。萨伊(J·B·Say)在200年前创造这一概念时,认为企业家“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但并未明确谁是企业家。对于企业家的理解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一体化,即拥有并经营企业的人,典型的身份是“管理业主”。这既是企业的早期形态,也大量存在于当代社会中;二是在股份制企业出现后,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职业经理)。三是熊彼特式的企业家,即与以往不同方式使用生产要素或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而创立新企业的人。

从企业产生的历史及创新对于当代企业及经济增长和作用来看,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的认识或许更为深刻,熊彼特在贯穿其经济思想的创新理论中,以一种“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理解企业家的职能:实施创新。熊彼特并未把企业家视为一般的生产要素,而是把它看作是对生产要素实施“新组合”的人,无论他在企业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职能,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正是企业家创建了关于生产要素前所未有的使用方式(创新),打破了经济生活中的“循环流转”,才产生了利润,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被熊彼特称作为“企业家利润。”

早期的企业家,在社会分工不充分的条件下,需要承担许多额外的职能。如企业家可能要承担提供资本的职能而成为资本所有者,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成为经营者,从事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而成为管理者,甚至成为企业的技术专家或发明家。但是,如果没有创新,它们只是“合乎习惯的活动”,是不能与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需要克服固定的习惯思维和社会环境对新事物“反作用”的“创新”活动相提并论。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早期企业家所担负的额外职能,现在已由别的角色承担了。股票及债券的投资者承担了提供资本的职能,职业经理承担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日常管理工作。技术发明则是由企业内的技术开发人员及企业外独立的研究机构承担。但是技术创新及与之相应的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愈来愈成为当今成功企业主要特征,“创新”无疑是企业家本质属性。

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而创立新企业的人是企业家,但对于已有的企业而言,企业家主要出自于经营管理者之中或者说企业家的“创新”职能主要由经营管理者承担。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呢?以下将根据技术创新过程的性质来讨论对关于企业家的条件。

技术创新活动蕴藏着潜在利益,这种利益的大小与创新本身的新颖性或技术变动强度及新技术对于市场的适宜性或它能够提供给用户或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具有很大的相关程度。创新活动的潜在利益体现在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和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市场的竞争力,确立技术优势以及发展和丰富企业的技术知识储备等。获得这种潜在的利益是企业家“创新”的最基本的动因。

关于企业家或经营管理者的需求动机问题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其动机构成大致分为几种:经济利益、成就感、事业心、名誉和社会地位等。企业家从事经济活动,获取经济利益 当然会成为其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动因。这与一个职业登山者把征服一个新的高度本身作为乐趣,为了成就感而登山有着根本的不同。漠视企业家自身的经济利益,以成就感、事业心及名誉来激发其“创新”是难以持久奏效的。这正是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效率低下,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中的“59岁现象”则是说明经济利益激励的重要性的有力注解。“59岁现象”的一个重要案例,是中国烟草大王,原红塔山集团的董事长总裁诸时健因在临近退休之际,私吞110万美元,并有约600万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而被判无期徒刑的案件了。1979年诸时健任玉溪卷烟厂的厂长,不到20年就将这个几千万元资产的中小企业发展成年利税70亿的亚洲第一烟草集团,仅红塔山品牌价值就高达332亿元,他是公认的一流企业家,国内的企业家中很少有人的贡献超过他。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几乎获得所有企业家奖和各种荣誉。他贪污的数额与他对国家所作的贡献相比,或者与欧美大企业的总经理动辄上百万美元甚至上千万美元的年收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通过企业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企业家的经济激励问题,类似的悲剧是极有可能避免的。正如管理学家西蒙所言:“不把经济刺激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人的模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完全的模式。”就企业家与创新而言,也概莫能外。寻求对创新者(企业家)给予合理的经济报酬是一个创新的有效模式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发现、实验、开发以及采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个基本要素即不确定性,这主要指(1)存在着尚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2)准确地追踪行动结果是不可能的(G.多西,1988)。这些活动的不确定性是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这一特征,才需要创新,才需要企业家。当不确定性为零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则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活动”,就不会有创新,因而也不会产生企业家了。可以说,与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的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创新的集合或可能性空间的大小和企业家发挥其“创新”职能的余地。大多数学者将概率型的不确定性称为风险,企业家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降低风险。非概率型的不确定性称之为不确定性,是不可预测的,因而无法通过购买保险来降低的。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的强度越大其风险及不确定性就越高。不同的技术创新只是程度有差别而已,这是任何企业家无法回避的。因此冒险精神是每个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在此有两点需要补充:一是企业家是否承担创新的风险。当企业家是企业的所有者时,无疑是要承担风险的。当企业家仅仅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时,他仍要承担职业风险,即当创新失败导致企业破产,可能使他丧失作为经营管理者的资格,很难被其他企业的投资者雇佣,多年的人力资本投资、声誉和社会地位毁于一旦,这个损失对他个人而言已是足够大了;二是强调企业家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决不是说他应该是或者像一个赌徒那样,把企业与个人的命运压在偶然性上。下面将讨论企业家的另一个重要素——洞察力。

主要由依赖与科学进步所能提供技术机会和由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所提供市场机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技木创新的机会。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呈加速的态势,使得技术创新的机会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稍纵即逝的。这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即对“存在某种尚未利用的机会”这样的直觉和信念(多西,1988)这将使一个企业家进行冷静地分析,增强对决策对象的把握程度,并采取果断的行动。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正是建立在对技术创新机会的识别与把握上,这是一个企业家与一个普通经营管理者的主要区别,也是他与一个“赌徒”根本上的不同。

技术创新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新颖性,即产品的新颖性和工艺的新颖性,这可以用与之相关的技术变动的强度来表示。这意味着企业要从事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至少有很大差别的工作。这可能使技术创新面临技术方面障碍。一是由于缺乏准确的数据和行为规则以供决策之用。二是思维定势所形成的意识的障碍。三是社会环境对新生事物的反作用。技术创新的这一特征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不断的开拓创新的意识,这是一个企业家必须首先具备的素质。

在熊彼特对企业家动机的阐述方面,虽然不否认企业家的享乐主义物质需要动机,但更强调追求一种独立社会地位和名望、征服的意志和创造的欢乐这些心理因素对企业家的激励作用。本人并不否认这些因素对企业家进行创新的激励作用。但一般而言它是在满足企业家物质利益的前提下,才得以发挥作用的。企业家发挥“创新”职能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動因是与创新带给企业家自身的物质利益。熊彼特对企业家的心理动因的理解是理想主义的。这与我们在现实中所观察的一般现象是不符合的。

以上主要从创新的主要性质出发,简要地勾画了企业家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企业家的全貌。这主要是出自于下面的讨论主题一企业制度安排于企业家创新关系的需要。

二、 企业制度安排与企业家的创新

早期的企业家大多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经营管理者。即使在今天的中小型企业中,这种形式的企业制度安排仍然为数不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完全对称的。对于利润最大化或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的追求(未来利润的贴现)与技术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潜在利益的结合,成为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此时的企业家即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又实施创新的权力。对他们而言,只是如何识别创新的机会和如何实施“创新”的行为了。

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使得身兼数种权力的企业业主在精力和能力方面难以应付,不得不雇佣具有经营和管理专门知识的经理人员,代替自己在不同方面的经济活动进行决策和管理,于是在企业中出现分权化的趋势。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由于分权化不断演变,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完成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所谓“经理革命”:一是企业资产所有权的分散化,使每个出资者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份额进一步下降;二是企业经理人员凭借专门知识的优势行使更大的决策管理权利。由此,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控制权逐步从企业资产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企业的经理人员手中,企业的经理人员实际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由于经营管理人员于所有者的利益一般而言并非完全吻合,从而破坏了利润最大化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在资本主义这样一个以自利为原则的社会中,让所有者将其拥有的私有财产的控制权,委托给可能违背所有者利益而所有者又没有能力制约的经营者手中,是难以置信的。企业的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张维迎,1999),当企业经营业绩优良时,企业的所有者很少干预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企业经营业绩欠佳时,所有者(股东)将加强对企业的干预以惩罚经营管理者;当企业不能足额支付到期的债务时,企业的债权人(外部人)会依据《破产法》和《合同法》决定是对企业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算。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自主制企业中的权力与责任的制度安排,对企业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一般员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这将使企业所有者利润最大化或资产价值最大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密切相关。

在私有制为基础分权化的企业中,企业所有者的目标被假设为利润最大化或资产价值最大化,尽管有争议,但还是一个合理的假设。企业经营管理者被假设为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其效用是他获取的物质福利(薪水、奖金、股票、股票期权收入及各种在职消费的补贴)、社会地位、声誉及个人成就等的函数。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存在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者的努力具有不可观察性,当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时,会导致经营管理者的违背所有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要激发经营管理者的创新努力,必须依靠合理的企业制度安排。

技术创新是把蕴藏在新技术中的潜在利润转变为现实利润,创新追逐利润。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实行的分权制现代企业中,企业家的行为对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目标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企业制度安排应该使企业家获得的报酬与其付出的创新努力尽可能对称。

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具有不确定性。奈特在其经典著作《风险、不确定性于利润》证明:利润产生于而且只能产生于不确定性。因此,有效地激励经营管理者实施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首先应该是创新利润在经营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分享。由于难以准确测度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的努力程度数量关系,这种利润分享是通过经营管理者享有剩余索取权的方式来实现。由于作为“状态依存权”的企业的榨制权在正常情况下是由经营者掌握,大股东和债权人多是“秋后算账”(事后监督)。以下三种理由也表明经营管理者享有剩余索取权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尽可能匹配,即权利与责任(风险)的分配应尽可能对称:二是在企业这种团队生产中,赋予监督者一种剩余索取权:实际是赋予他最充分的监督激励:三是在生产过程中,对总产品的贡献最难测度的人应该拥有剩余索取权。经营管理者享有剩余索取权是通过合理的企业股权安排实现的。要让经营管理者为股东的利益服务,一个合理的选择是让经营管理者也成为股东。对经营管理者进行股权激励,不仅有助于减少经营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本质特征的要求。

企业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建立—种有效的对经营管理者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制度安排。就其收入而言,应该使其通过具有长期性激励的报酬形式获得的收入高于短期性收入。前者是指经营管理者通过持有企业的股票及股票期权带来的收入,后者包括经营管理者的年薪、奖金和各种补贴等。目前,在美国的公司中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具有长期性激励的报酬形式(股票及股票期权),而且长期性收入占有极高的比重。与六十年代相比,公司经理人员的收入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65年美国大公司CEO(首席执行官)的收入中股票期权、每年的奖金和基本薪水的比例分别为20%、16%和64%,而1999年其比例则为70%、18%和12%。这表明公司对CEO的报酬形式已从激励效果较弱短期收入项目(基本薪水和年奖金)为主转变为以激励效果强的长期收入项目(股票期权)为主。2000年4月《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公司1999年收入最高的50位CEO的收入情况中,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其中名列榜首的Charles.B.Wang其年薪加奖金为460万美元,而来自于赠送的股票和各种补贴竟高达64544.8万美元这一近乎天文数字。美国CEO拥有平均的股权市价超过11亿美元,与其年收入之比为94.92。这个现象说明高级管理人才的人力资本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如此之高的具有长期激励的报酬,既是对CEO本人努力的肯定,有助于克服其短期行为,同时又可以激发其为企业(事实上也是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努力。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责任编辑 喻 俊)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及研究假设,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在对样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的协同、企业与外部创新要素的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绩效都起到积极显著的直接影响作用,且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该研究方法为获得科学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创新要素协同;创新绩效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novation Elements Synergy’s Impac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E Ling , CHENG Xin, QIU Jian-hua

(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Key word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ynergy of innovation element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最终是由创新绩效来反映的。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内部各参与主体因追求各自局部或短期利益而导致创新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得从协同的角度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研究尤为重要。对这些因素的掌握有利于监控创新的运作,有利于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1]。而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创新绩效本身的构成指标上,对绩效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缺乏系统的实证分析。鉴于此,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为掌握重要绩效影响因素、全面客观评价创新绩效并对其优化提供有效依据。

一 概念模型的设计

英国经济学家J.Langrish(2000)总结出6个导致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权威的杰出人物支持创新活动,有其他方面的杰出专家支持创新活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创新组织内的良好合作,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Moreno,Montes(2004)认为要想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就必须先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团队凝聚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Griffin (2003)对研发和市场营销两个要素的投入进行分析表明,那些研发和市场投入协同配合得好的企业,其研发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另外,一些学者就企业内跨部门协同配合程度对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有的还做了实证分析。但多是分析研发与市场营销的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未从系统角度对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学者马宁等人(2006)通过调研,以专利数量、创新产品数量和创新产品销售比例作为度量企业创新绩效的主要指标,用统计回归法分析了影响我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从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看,官建成(2004)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可划分为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共7类[2]。

基于已有研究及对我国多领域企业的调研分析,本文探讨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的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的协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的协同主要体现在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两两协同、技术要素本身内部的协同以及企业内部多要素的协同三方面。企业内外创新要素的协同可以从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能力、合作的关系、政府和中介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来体现。基于已有研究及我国企业的特点,将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划分: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学习能力、资源配置和组织创新能力是另外两个很重要的能力分支。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度量应采用综合性指标,因为单一指标很难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绩效。本文采用中间过程产出指标、最终产出指标、社会效益指标来综合度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中间过程指标主要包括专利申请数、科技论文发表数、技术诀窍数;最终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开发的新产品总数、新产品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物耗(能耗)降低率;社会效益指标主要用减少环境污染程度来度量。综合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它们之间关系及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

二 研究假设的提出

Goldenberg K(2003)认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应当寻找一个平衡点,该目标应通过寻找研发与企业战略及内部组织设计的方式之间的平衡来实现,技术与其它因素的平衡发展会给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结果带来正面效应[3]。许庆瑞(2006)认为,技术创新必须牵涉到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相互配合,非技术因素主要指对市场的开拓、对科技人才的有效激励、创新组织的合理设置以及企业的技术发展战略,这些非技术因素只有和技术因素本身获得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及创新绩效的优化[4]。基于有关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本文的需要,提出以下假设:H1:技术与非技术因素两两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2: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对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3: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梁雨谷(2004)指出,企业研发机构内部要促进研发行为与研发管理行为之间的协同,应形成超前研发、应用性开发、成果转化及科研管理等各项行为协调的局面[5]。陈钰芬(2009)指出,技术要素内部也是存在相互影响的,超前研发与实用开发之间关系的合理处理、科研资源在创新各环节的合理配置以及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都是技术要素内部要考虑的环节,这些环节的协同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并能增进创新产出[6]。基于有关学者的研究及本文需要,提出以下假设:H4:技术因素内部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5:技术因素内部协同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6: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因素内部协同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Laursen K &Salter A(2006)对工业企业的62个新技术项目做了实证分析,表明研发和营销的投入匹配度越合适,项目成功率就越高[7]。国外一些学者(Joe T 2001;Gupta A K,Rogers E M 2002)对各部门间协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各创新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源、制度等多边协同度越高,越能调动各方积极性,从而加快企业消化吸收技术的速度,增强企业技术积累和创新产出[8]。许庆瑞、郑刚(2006)认为企业应当突破线性创新流程的范式,追求企业内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协同发展,并认为这种协同对企业积累技术知识以及企业绩效可能有促进作用[9]。基于有关学者的研究及本文需要,提出以下假设:H7:企业内部多因素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8:企业内部多因素协同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9: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内部多因素协同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Faems D & Vanlooy B(2005)指出,企业创新的成功不仅与其自身的资源有关,其他企业或科研机构对本企业创新的影响也很明显,各创新组织间应加强合作和交流[10]。Michael D S(2000)分析了产学研合作行为及各合作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认为除了要做好企业内部的创新工作外,还应从外部获得创新资源,如应建立和维护好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处理好和政府以及中介组织的关系,提升参与外部创新合作的能力[11]。这些行为的加强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创新的业绩。Cooper R G(2003) 指出企业拥有的资产、创新能力与环境不协调是导致绩效下滑的主因[12]。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0: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11: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H1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H1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的目的是测量6个潜在变量(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 技术要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绩效)的观测变量。我们借鉴了国外的研究量表,并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特性对问卷中的观测变量进行了改进式设计,并用调整后的量表做了实验性测试与访谈。实验性测试后的观测变量中,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有5个观测变量(技术与市场、技术与人力资源、技术与战略、技术与文化、技术与组织);技术要素内部协同有3个观测变量;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有3个观测变量;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有3个观测变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5个观测变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8个观测变量。总计27个变量构成问卷的项目,变量的计分方式均采用7级打分法,从1到7代表程度从最低到最高。

(二)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符合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本研究对目前国内各行业的典型企业(以生产型工业企业为主)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钢铁企业12家、铝工业企业11家、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7家、生物科技企业6家、新材料企业8家、环保企业14家、IT企业16 家、汽车行业企业 5 家、化工行业企业8 家、建筑行业企业14 家。采用电子文档和印刷品的方式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涉及的区域包括深圳、广州、长沙、武汉、郑州、成都、重庆等地。为了提高问卷的有效性,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研发部门的主管、研发人员及其他一些相关性比较大的部门主管。我们共发出问卷480份,收回396份。在收回的问卷中,有效问卷33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 69.6%。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的信度检验,是对调查结果采取Cronbach α系数进行了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技术要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绩效的Cronbach α系数均超过了0.7,显示了本研究的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的问卷由前人文献经过适当修改而来,因此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考虑到国情及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定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CFA)对具体测项进行检验。由表1可知,27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本研究的各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四 实证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

本文采用 AMOS7.0应用软件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需要首先建立各个潜在变量的观测变量。如上所述,本研究的潜在变量有 6 个,观测变量有 27 个,依此可从协同角度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初始结构方程模型。

(一)初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对于利用AMOS7.0估计出的初始模型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用各种拟合指数对模型做整体的评价;二是检验参数的显著性,评价参数的意义和合理性[13]。本研究先采用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指标来测度初始模型拟合的质量,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所列出的初始模型拟合指数可知, /df<5,是符合检验要求的。其他的拟合优度指数中,RMSEA=0.068>0.05,但根据标准小于0.08仍可看作是合理的。

对模型参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评价又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对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显著性进行检验,二是对测量模型的负荷系数显著性进行检验[17]。对初始模型的路径进行估计与检验的结果见表3。

中列出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以及相应的C.R.值。结构模型中的所有路径的C.R.值均大于1.96的参考值,表明其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对初始模型的测量模型进行估计与检验后发现,“(B4)技术与文化?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的负荷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这很有可能是由于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没有从实质上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或者只是留于形式,没有真正让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起到有效激励作用所致。因而,需要对原模型进行调整,即去除该测量指标,并需对调整后的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和检验。

(二)模型的调整与修正

经过调整与修正之后,调整后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结构模型以及测量模型都得到了验证,其最终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数都有所改善)。

(三)效应分解

变量之间的总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所产生的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不需经过中间变量,其作用程度由原因变量指向结果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来表示;间接影响是指原因变量通过中间变量对结果变量产生影响,其作用程度可以用原因变量指向中间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乘以中间变量指向结果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的乘积来表示[18]。在本文的最终模型中,技术创新能力是中间变量,技术创新绩效是结果变量。从协同角度探讨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各方面变量对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间接影响进而总影响的结果可以从表4中得到体现。

(四)研究结果

通过运用结构方程建模(SEM)方法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路径关系分析表明: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技术因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并且它们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本文得出汇总表5。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本文假设的支持情况。

由以上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由于间接效应明显小于直接效应,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也可从图2中得到体现。

五 结论

研究表明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技术因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这四个环节一方面会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活动,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各种因素必须与之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协同效应,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假设,技术与战略及文化等因素越是协同发展、研发资源越是合理配置,企业多部门之间越是有效协同配合、企业与外部合作越是紧密,越是会产生更高的技术创新绩效。另一方面,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技术要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这四个环节又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企业内外创新要素的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积极影响,企业越是善于消化吸收来自企业外部的知识技术,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努力加强自身的技术积累,越是有助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与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技术因素内部协同、企业内部多要素协同、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但间接效应明显小于直接效应,所以是不完全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掌握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进而改善管理决策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英吉.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官建成.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11):1000-1004.

[3]郑刚.全面协同创新—迈向创新型企业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4):46-49.

[3]Goldenberg,K..Finding your innovation sweet spo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3,81 (3):120-123.

[4]许庆瑞,朱凌,王方瑞.从研发-营销的整合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协同[J ].科研管理,2006,27(2):22-28.

[5]梁雨谷.企业技术中心价值导向管理的理论思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77.

[6]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4):1-9.

[7] Laursen,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 (2):131-150.

[8]Gupta,A.K.,Rogers,E.M..The R&D_marketing interface in the high-tech firm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2(2):12-24.

[9]许庆瑞,郑刚.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理论溯源与框架[J].管理学报,2006,3(2):135-142.

[10]Faems,D.,Vanlooy,B.,Debackere,K..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Toward a portfolio approach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 (3):238-250.

[11]Michael,D.S..Success breeds success :the linkage between relationship intensity and tangible outcomes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ventures[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0,11 (2):255-273.

[12]Cooper,R.G..Produc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trategy[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43(1):38-41.

[15]唐春晖.技术模式与中国产业技术追赶[J].中国软科学,2006,(4):59-65.

[13]杨敏杰,高长元.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虚拟企业合作绩效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3):108-111.

[17]徐兰.基于结构方程的区域创新体系子系统影响程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5):162-165.

[18]林嵩,姜彦福.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38-41.

相关文章
全攻略平花范文

全攻略平花范文

s("wzfz");上一篇:普希金诗歌范文下一篇:撇折的写法范文

1
2025-09-19
粽情端午节范文

粽情端午节范文

粽情端午节范文第1篇“端午节”是我国极富民族色彩的传统节日,为进一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认同、喜爱传统节日,让学生亲近祖国传统文...

1
2025-09-19
青春与梦想范文

青春与梦想范文

青春与梦想范文第1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就是一股难以压抑的冲动,想要大声去告诉全世界,如同君临小亚细亚的凯撒大帝一般,用我们...

1
2025-09-19
桥文化教案范文

桥文化教案范文

桥文化教案范文第1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感悟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大山精神。2、 初步体会短句的...

1
2025-09-19
栖霞山分析范文

栖霞山分析范文

栖霞山分析范文第1篇南京栖霞山导游词1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

1
2025-09-19
前女友挽回范文

前女友挽回范文

前女友挽回范文第1篇分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另外一次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沉浸在失恋的伤痛中,直至伤口慢慢愈合到心态平和的状态,也...

1
2025-09-19
确认你是谁范文

确认你是谁范文

确认你是谁范文第1篇默默踏进我的圈层。 没有招手, 略去彩排的痕迹, 就这样, 无声无息。缘来了,情却尽了, 邂逅了,心却冷了, ...

1
2025-09-19
请假条存根范文

请假条存根范文

请假条存根范文第1篇尊敬的校领导:因事,需请假天(月日到月日)课由老师上 节。 望领导批准请假人:领导签字:教师请假条存根尊敬的校领...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