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范文第1篇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仁”与“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语记录编纂而成,在这部蕴含着人生智慧的典籍中,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君子之道。
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
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将孔子对君子的言语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学习君子有几个标准。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做到。在当下,人们活得常常偏离本心,这样看来,要使自己所做的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推敲琢磨,着实不易。
孔子还曾说过一句话:“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何谓不忧?一个人心怀仁义,活得仁厚,宽和,看淡种种得失,这样才是“不忧”。
何谓不惑?在我看来,这句话在现在极难做到。现在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正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才会有那么多的诱惑在左右着你。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要追求的,增强内心的选择能力,才能做到“不惑”。
何谓不惧?这是要求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勇往直前,不怕挑战。当你怀有这种力量的时候,你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人只有做到仁、智、勇,才能减少忧、惑、惧,也只有做到了这些,他才是一个真君子。
当然,要做成君子还远远不止内省不疚与不忧,不惧,不惑,这只是几个方面。任重而道远,愿我能向此看齐。
论语中的君子范文第2篇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 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
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 ,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
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
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这是对君子人格系统多方面、多层次的界定。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孔子在评论子产时说他有四种德行:“行为态度谦逊、庄重;侍奉君长严肃、尊敬;抚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适当。”曾子言曰:“君子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进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君子注重容貌,端正态度,注意谈吐。(《泰伯》)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智、仁、勇是所谓“三达德”,既是道德,又是传统的文化积淀。
与孔子的一贯主张相同,为君子之道,依然注重自身的内在条件。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仁、智、勇的统一体。“三戒”、“三畏”、“九思”、“三变”,君子时刻在自警;不忧、不惑、不惧,态度恭敬,对君主尊敬、对人民恩惠。这些对君子道德修养的“定量”规定,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之德的严格要求和多方赞美。 为明确君子的特质,《论语》中一度将君子与小人并提。孔子认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关键是道德。君子道德品质高尚,小人道德品质低劣。君子以义为先,见义忘利;小人以利为本,见利忘义。君子为人处世以仁为本,依礼而动;小人为人处世弃仁忘义,违礼而行。君子追求真理,寻求善道;小人追求享受,寻求私利。君子崇尚道德,为政以德;小人推崇武力,为政以刑。君子和小人在性格、好恶、器量、作风、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是相背的,在道德修养上彼此对立不同。然而,正是在这种比对中,二者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孔子界定的“君子”更加丰满。
三、孔子对“君子”的界定
据现有文献所记载“,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虽然沿用至今,但其涵义却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的本义源于“君”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上面表示手执笔,即“尹”字,与“父”近形,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理事务,是对做官者的通用称呼;下面的“口”字表示发布命令。“君”主要是对社会地位高的贵族的称号,有时也指国家元首。“君子”合称,多是对贵族的专有称号。而《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已经突破身份、地位的高贵而增加了道德品质的内涵,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以来“君子”与道德品行有关联这一点,第一次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全面具体地阐释了“君子”的内涵。《论语》通俗而多方面地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道德评判标准,多视角、多层次地探讨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
孔子从内、外两方面对君子作了界定,对内,即自身修养;对外,即立身行事。自身修养方面“,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人的内在品格“, 文”指人的外在仪表。在立身行事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合宜为原则,以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
四、《论语》中的君子之行
(一)君子在家如何侍奉父母和对待兄弟。孔子认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就必须从治家开始,治家如治国,治国如治家,治国治家一体。孔子认为对待父母要孝,不违背父母意愿,“父母在不远行“。对兄弟要悌,对兄要听其言,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兄长;对弟要怜爱和关心,帮助其健康成长,要和兄弟和睦相处。
(二)君子为政。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教化百姓,为政以德。统治者应该明白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随心所欲,不要乱开战事和滥用民力,要爱护老百姓,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和徭役,使老百姓能休养生息。.治理老百姓不能只用政治和刑法,用道德加礼法才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三)君子在外如何交友
1. 孔子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认为做人应该做到“温、良、恭、俭、让”。3.君子之交,重的是义气和情谊,有高尚德行和节操的人,才能赞扬人和批评人,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什么不是我们该拥有的。另外,孔子认为君子应“敏于行,讷于言”。
五、“君子”的现实意义。
从孔子给的君子本体论出发,扩展到君子对父母兄弟、对为政之道和如何交朋友,我们发现,孔子树立君子的模范形象和神圣使命,一是为君子树立崇高的地位,把它放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使它成为知识分子永恒追求的价值观,使他们以国家栋梁和万世师自居, 为他们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君子成为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辅助力量, 给君子自己提出了一些从政必备的素质和技能。知识分子是先知先觉,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 孔子提出的针对知识分子自己的道德规范和人格提升的方案自然能被统治者采纳。再从个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格的塑造来说,孔子从自己的学习总结说: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十岁有自己的坚固的立场,四十岁能明辨是非, 五十岁知道天命的强大不能违背, 六十岁是非荣辱不惊,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而那时候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比较底下,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要想能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注定孔子所说的精神修养, 是不会为那些追求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的人所赞同的。但孔子是个苦行僧式的求道者,他不会“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他会坚守下去,虽然悲壮却不悲观,而且还乐观积极向上。孔子在他的当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经过后世的改造和加工,孔子的学说还是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成为士大夫们追求伟大理想和崇高道德的精神导师,这些无论如何是不能抹杀的,是值得称赞和重视的。我们不应一味的去批判和解构孔子,因为积极建构是无论如何都要远远大于任何消极解构的。孔子树立的君子自我的高度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情操, 以及坚忍不拔的迎难而上的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积极精神, 还有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的乐观的和豁达的态度, 我认为是值得当下的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浅析孔子仁与礼思想及关系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仁”、“礼”思想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领域,甚至影响到现代社会。那么,他的“仁”与“礼”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本文仅就 这一关系作如下论述。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对孔子来说,礼是古已有之的。而仁,虽然是“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却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是崇尚周礼的。他处在“ 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对“天下无道”的局面痛心疾首,一生都在为恢复礼的权威而努力。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他提出了仁的道德思想体系。那么,孔子怎样看仁与礼的关系呢。
“仁是儒学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 它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含义。” 在《论语》中, 它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 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问中, 我们会见到孔子对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訒。”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子贡问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 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是极其广泛的, 在对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从一个简单的含义上来说, 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过对道德准则的学习及遵从, 达到一个“修身”“ 爱人”的目的, 将仁作为是一种实现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但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论述, 其中的深刻含义自然不是一句两句话所可以说清的。
“礼”。对于礼, 在我们现在这个日益现代化并处处要求讲求礼仪的社会里, 人们应该不会陌生。但是我想对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最主要的礼仪倡导者孔子的礼学思想, 我们就不见得了解的那么多了。虽然礼仪本身是历史传统的产物, 但礼敬意旨和礼敬心态的强调则是礼学的创造性的发挥。对与礼的思想实质,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知一二: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在这句话中孔子的意思是说, 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 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虽然孔子在这句话中没有明确点明礼的定义, 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解释, 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 也可以广泛地理解为自我的净化与修养; “复礼”通常情况下认为是恢复周朝的礼。在实现途径上,约束、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礼, 就是”克己复礼”。同时,在具体方法上,“克己复礼追求的是“人欲”与“天理“、人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平衡协调与和谐统一。0 但是,礼作为一种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礼也决不仅限于典章、制度、仪节、习俗,而是从人出发, 在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的历史研究和实践观察中, 运用简单的唯物辩证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朴素的哲学规律及其基本的运用。孔子的礼,从小的方面来看, 可以认为是个人行为规范与社会规范的集合; 从大的方面来看,礼就是哲学基本规律,就是通过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飞跃,最终实现“天人合”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展望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在对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上,从仁的方面来说,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 仁以礼为准则, 礼以仁为根据, 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补充。但这并不是说两者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 孔子有些时候会更重视对于仁的培植,以不断给礼注入一种内在的新精神、新生命。他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人要是不讲求仁了,那还要礼干什么呢!在“修身”那一节里,“中庸”作为仁的一种修养方法,讲究“不偏不倚““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矛盾避免、冲击、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仁通过调整人们的精神状态在维持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为礼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所以孔子虽然以周礼为本,但因为孔子”仁学的本质不是针对社会秩序维持本身的, 而是针对人类精神状态的。” 因此仁仍代表着一种核心地位,礼须以仁为本,礼是实现仁的途径。但这么说, 并不是表明孔子不重视礼, 相反, 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之高甚至是可以超过人们想象的, 为了维护礼, 孔子敢于不畏强权,对于违反礼的行为直言自己的愤慨:”-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干三家之堂?” 。孔子为何会为了礼而不怕触怒权贵呢, 原因就在与: 孔子虽然提升了仁的思想, 但它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仁依然要受到礼的制约, 与礼处在一种相维相异、相辅相成的关系之中。仁虽然超越礼而对礼的生成和践履具有先决性的意义和价值, 但它并未取代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相反, 当孔子把礼深深地植根于仁的基础上之后, 礼作为人类生活和行为的道德规 范, 其合理性、权威性、重要性, 都被更加有力地确认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属于心性范畴的仁还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基础。所以, 很多人认为孔子重仁轻礼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简单的说,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 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 二者紧密结合, 不可分割。在孔子的学说里, 仁与礼的关系概括而言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礼是一种伦理规范和制度,而仁则是一种伦理观念和品德。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规范,仁为里,礼为表,二者互为因果,缺一 不可。
论语中的君子范文第3篇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 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说, 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少年时为何要“戒色”?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这一讲--《君子之道》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其实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个标准,君子都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风格永远都是相关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风格上表现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与世无争与人恭敬的气度,这种风格的力量一定来自于人格。
学生很不以为然,一下子没听明白,觉得这么简单,就又追问了一句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这就能叫君子啦?老师还是淡淡地跟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的语言系统说,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夜里面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作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孔子一上来先很谦虚,他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君子”。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的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全都没有,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实我们看汉字的构成很有意思。这个“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字底,对吧?其实“或者”,数学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此为“或者”。那么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你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的时候,就要看你这个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够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诸多的选择压垮。
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讲,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在过去有人说区区半个世纪之前,每一个人从职业上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从婚姻上一生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居住上一生就是一个大杂院的邻居,但是在今天选择太多,视野广阔,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迷惑。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那么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
篇三: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第一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称之为“君子”的第二个标准是要做一个有恒心的人。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坚持多久。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但决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这种恒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认真的建设工作。有神么比石头更硬?有什么比水更软?然而,只有坚持不懈,软水可以穿透硬石。
称之为“君子”的第三个标准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说君子会人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而小人呢,在别人提出意见时,只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能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如果具备以上三个标准,那么应该可称一为“君子”,要具备以上三点决非易事。
论语中的君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论语》 团队 管理思想 协同管理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孔子门人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儒家管理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儒学作为中国统治者的管理工具其精华足以建设好一个团队。
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团队的目标是团队决策的前提和发展的方向
没有目标的团队只能处于不确定的盲目投机状态中。团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体成员的利益,是鼓舞斗志、协调行动的关键因素。能够取得团队成员认可的目标,会对团队成员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可以在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1.要准确地把握团队的目标
团队的目标包括远景目标和具体目标。远景目标是团队为未来所勾勒的一张蓝图,设定远景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团队成员勇往直前;具体目标则是根据远景目标所制定的分目标和行动纲领。
2.团队目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清晰可见。目标清楚明白,团队成员才能清楚地知道团队,以及自己所追寻的方向,才能使目标具有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好奇心、活力、创造力与能力的原动力。
(2)具有伸缩性。具有伸缩性的目标,就是善于开发众人所具有的潜力,鼓励大家超越眼前的权限或经验,同时激发大家的斗志。
(3)具有可测量性。应该要有一组明确的指标,以作为是否达到目标的检查依据。
(4)认同度高。团队目标要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团队领导者要让大家清楚这个目标与他们期望的个人目标是一致的,只有达到上下同欲,其力量才可以形成合力,所以需要帮助每一位团队成员找出团队目标与他们自己的目标息息相关的契合点。
(5)时间界限
时间是一种稀有资源,世界很多资源都可以开源和节流,惟独时间不能,因此,团队开展工作时一定要考虑时间成本,完成目标必须有时间限制。也就是说,团队成员必须知道他们必须在何时完成目标。
3.让未来的目标触手可及。在团队中,把同伴所追求的事业予以抽象化尚不够,还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立场,确实地掌握客观情势的需求并予以具体化。如果是以强权或权威来压制一个人,这个人做起事来就失去了真正的动机。如果能够使人产生期待并使之予以具体化,为了要实现这个具体化的期待而努力,这就是赋予动机。具体化期待之所以能够赋予动机,就在于它具备能够实现的目标。例如,盖房子的时候,如果没有建筑师的具体规划就无法完成。建筑师把自己的想法具体地表现在蓝图上,再依照蓝图完成建筑。同理,组织在采取行动时也必须要有行动的蓝图,也就是缜密的具体行动目标。如果这个具体的行动目标规划得生动鲜明而详细,团队成员就会毫无疑惑地追随;否则团队成员就会困惑而迷茫。
达成目标是最后的结果,由于要达到最后的结果并不容易,所以要设定为达成最后结果的前置目标。要达成第二次要目标也不容易,所以要设定达成第二次要目标的前置目标。要达成第三次要目标也不容易.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设定次要目标,直到能够连接到现在为止。为达成最后的结果就必须从最下位的目标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一位目标迈进,次第完成每个目标。
这一步一步展开前置目标的过程中,最下位的目标必须设定在最接近目前的状态,且尽可能的详细而现实。达成目标的过程或手段,规划得愈仔细愈好。愈上位的目标,其过程或手段就愈概略,只要从下位目标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最后一定可以达成。像这样由眼前的现状到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使每一阶段都规划成一幅幅的展望,各个分目标若能一步一步地实现,最后目标的达成效果就会非常显著。
二、营造互信的合作气氛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与“乐”其实就是团队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如果人们不能相互坦诚以对,不能有效协作,也就是“仁”这种品质做得不够时,团队是很难达到其目标的。而团队的精髓就在于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只有在团队成员都具有与实现目标相关的知识技能及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团队的合作才有可能成功。不仅团队需要合作,其他成功团队的合作随处可见,无论是一支足球队、一个企业、一个研发团队、还是一个部队,团队成员间的密切合作对于团队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1.培养互信气氛是达成合作的关键
(1)诚实。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首先要诚实、正直、廉洁,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欺骗和不夸大,实事求是。这涉及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真正成功的人不是凭借投机获得成功的,而是凭借内在的品德修养。“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我们应当清楚溜须拍马、言过其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只会遭到大家的厌恶和反感。“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对于那些在道德方面不能够坚守不移,信仰道义不能够执著追求,这样的人不会得到大家认可,而科维在《与成功有约》中也提到:“真正的成功是品德成功。”坦诚是一种品德,是信任的基础。
(2)守信。互相信任能够增强团队合作,然而信任的基础除彼此坦诚外,还要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真的不知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就犹如车没有“”“”一样不能行走。另外,子张曾问孔子如何做事才能使要做的事顺利达成时,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里也提到人无“信”不立。“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也就是说与别人所订立的信约在恰当的情况下,只有符合了义,所说的话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另外,“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里也提到如果管理者能够讲信用,百姓就没有不敢讲真话的,如果管理者能够做到这样,百姓们都会背儿带女来投奔效力,根本不用管理者自己动手来做事。因而,守信用是获得别人信任的基础,尤其管理者更要遵守自己所说的话,要令出则行,并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够对团队的目标产生认同。
(3)公开。愿意与其他人分享信息,即使是错误的信息。
(4)一致。个人表现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要出尔反尔。
(5)尊重。以一种有尊严、正大光明的态度待人。
这几个方面互为一体,其间存在一种“必要的”逻辑关系,只要违背了其中一点,互信关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不复存在。
2.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其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信任使大家能够把焦点集中在工作而不是其他问题上。在一个自我管理型团队中,如果大家缺乏应有的信任,此时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可能再放在目标的实现上,而会转到人际关系维持方面,如怎样平息个人之间的矛盾、怎样在工作中不得罪他人等,团队成员间防卫心理就会增加,小团队利益和个人利益就会代替团队利益。
(2)互信能够促进沟通和协调。在缺乏信任的团队中,成员间互相猜忌,互相防备,彼此不愿主动、真诚地进行沟通;只有互相信任,团队成员间才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够共享经验、信息,开诚布公地提出有建树的建议。
(3)互相信任能够提升合作的品质。而创造合作气氛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坦诚地分享信息(包括负面信息);鼓励团队成员冒险,允许犯错误,并对错误进行总结。
(4)互信能产生相互关爱与支持的功能。相互关爱与支持是很多团队成功的关键,互相信任的团队成员间会激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而跨越各种障碍。例如,当某位团队成员生病时,团队成员不仅关心他的病情,还应主动承担他的工作,如果团队中充满了这种互相支援的气氛,团队成员就不会感到孤立无援,而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团队工作中去。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团队领导者要带头鼓励合作而不是竞争。肯迪尼总统曾说:“前进的最佳方式是与别人一道前进。”很多管理者热衷于竞争,嫉妒他人的业绩和才能,恐惧下属的成就超过自己,而事实上没有一个领导者会因为自己的下属优秀而吃尽苦头。只有建立一种互信的领导模式,成功的领导者才能通过合作来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1.要制定合作的规范和公平的规则
在一个团队中,如果能者多劳而不多得的现象出现,就会使成员之间产生不公平感,在这种情况下是就很难开展合作;要想有效地推动合作,领导者必须制定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同的合作规范,采取公平的管理原则。
2.还要建立长久的互动关系
领导者要创造一些机会使团队成员间加深了解、融为一体。例如,组织培训、开展竞赛、举行团队的会议和举行激励的活动等等。
3.要强调长远的利益
领导者要使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前景,使大家相信团队可以实现目标,这样团队成员就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会主动开展合作以达成共同的远景目标。
若要使团队达到“和谐”的协同效应就应从培育团队精神开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团队精神是高绩效团队的灵魂,表现为团队成员的众志所归,是一种士气、意愿和作风,是成功团队的特质。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性,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分子;团队精神能够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对团队忠诚,对团队的业绩具有荣誉感,对团队的成功感到自豪,对团队的困境感到忧虑。当一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团队的协同效应的凝聚力就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论语卫灵公》
[2]《论语八侑》
[3]《论语为政》
[4]《论语公冶长》
[5]《论语子张》
[6]《论语学而》
[7]《论语子路》
[8]谢丹书田译注:《荀子王制.》远方出版社,2004,03
论语中的君子范文第5篇
摘要:在诗歌创作当中,语言无疑是整首诗歌的精华所在,而意象则是整首诗歌的灵魂所在。诗歌的意象传译是传达诗歌中“意美”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了东西方学者在诗歌意象翻译的成果,在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理论的基础之上,对中国诗词中的意象翻译步骤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诗歌 意象 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传统的诗歌翻译过程当中,翻译者主要是从诗歌的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以及诗歌的诗学途径这三个主要途径进行翻译研究的。但是,在诗歌中蕴含有大量的独创的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思想内涵的体现,是语言文化的精髓,对整个文学作品的成功表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要充分地结合古典诗歌的语言和文化来对诗歌作品进行翻译,特别要注重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当中的意象翻译部分。
一、诗歌意象翻译的主要原则
许渊冲在其所著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明确地指出,对唐诗的翻译要尽量保留诗歌的本来面貌,尽可能地保留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诗歌的三美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诗歌的“意美”。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两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差异,很难达到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完全翻译。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想要充分地考虑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尽可能完美地达到原诗的准确翻译。由于汉语与英语在发音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中文讲究抑扬顿挫,在中文中包含着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基本上组成了中文的所有词组。而英文与中文的发声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英语是多音节的词汇,所以英语单词在发音过程中有着上千个音节。在诗歌的格律押韵上,汉语诗歌的格律押韵主要为“平仄律”,而在英语诗歌的格律押韵主要是“轻重律”。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翻译人员如何用系统简洁的语言来实现诗歌的源态翻译,努力用不同的语言种类来展现诗歌原本所表达的“意美”和“诗境”。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诗歌的“意美”所表达的是诗歌的深层次的意思,每个人对诗歌的“意美”都有其不同的理解。“意美”被人们称作语言背后的语言。所以,翻译人员需要对两种语言结构都要了解,对于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世界进行融合,寻求其中的共通之处,才真正能够达到诗歌的意象翻译。
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比较讲究意境美,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最能够体现意境美的非诗歌和散文莫属。这些作品的意境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意象的表达具有极其强烈的表现力,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和思想进行物化,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融合到客观事物当中。意象是展现诗歌魅力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评价一个诗歌文学价值的主要评判标准,体现出诗人的主要风格特征。
二、古典诗词中意象的英译策略
在中国的古代诗词中,词汇具有超脱语法规则束缚的极大自由。这种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可以呈现出必要的事物和意象,不用或者很少进行加注和注释。然而英语词汇则是抽象的字母构成的语言符号,严格的语法规则使得具有缜密细致、分析演绎的特点。因此,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时候必然要受到英语语法规则的种种限制,比如名词和代词的数和格,动词的语态和时态等等。如果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好以上的问题,那原诗中的意象就会损失大半,甚至是“味同嚼蜡”了。
(一)直译数字法
此种翻译策略主要适合诗歌中一些数字意象。由于安于古典诗词和英文诗歌中都有运用模糊数字来渲染气氛或者进行夸张,那么进行直译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比如: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Be sure to seize the night and day.
在例句中,“一万年”直接被翻译成“ten thousand years”。可以说在意、行、神三个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但是,对于模糊数字的翻译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直译,另外还可以采取省译、减译、增译、和改译等多种方法,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将模糊数字运用好。
(二)典故加注法
古典诗歌的翻译几乎很难做到完全对等,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另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古典诗词简约、委婉、含蓄的问题特征决定了典故、隐喻等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由于对典故的理解有障碍和知识的空缺,翻译经常采取忽略的态度,然而谨慎的翻译工作者一般采取加注(加注和尾注)的方式加以说明: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就被许渊冲翻译成为:
On the Merry—Making Plain
加脚注:
“The merry, — making plain,situ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capital (present--day Xi’an),was the site of the tombs of five emperors of the Han Dynasty”
说明“乐游原来是位于首都(现在的西安)东南面,是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所在的地方。虽然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原诗中的文化内涵(乐游原即是乐游苑,地方名,长安城的最高点。汉献帝曾经在此建立乐游庙。每年的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很多人都登楼赏玩。到了唐代,就变成为乐游原),并且翻译得很笼统,不像地名,,但是童谣表达了主要的含义——古代遗址,游玩之地。对于典故的加注,可以弥补原来意象的缺失,使译文读者对原文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文化空缺转换法
对于古典诗词中隐喻和意象的翻译,很多译者都采取转换的办法。比如把“黄花”转换翻译成“chrysanthemums”,“红豆”翻译成“love seeds”。原因就在于:汉语中的黄花和红豆都属于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蕴涵词,汉语读者很容易发生联想,但是英语读者却很难从“yellow flower”与“ red beams”中获得丰富的想象。所以,对于意象的英译,有必要进行不同的转换办法,所以译者也会采取不同的转换策略。所以,这种顺应语境的转换翻译就会减少对原文的误解,加深读者对原诗的理解。
(四)意境释译法
一首令人称颂的诗歌,往往是意中有境,,情景交融,境中寓意,读者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刘禹锡曾经说过:“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和梅尧臣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都是在说明竟境是一种含蓄美、朦胧美和模糊美。译者和作者神思契合,译者之“我”与作者之“我”浑然一体,才能再现原文的“意”与“境”。不然,译者就会局限在原文的形式之中,译文也将会貌合神离,韵味全无。对于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原诗中作者通过“珠有泪”、“玉生烟”等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哀愁和纯洁,原文里的含义非常模糊,对诗文的解说更是历来众说纷纭。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意境,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各种译本都采用了释义的翻译方法。
三、结束语
诗歌是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意境。对于诗歌的英译工作,我们要灵活运用,使译文能够更加生动传神地传达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洪 论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1999,3
[2]谢天振 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东风 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应论[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谈《论语》理想人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刘文萍
摘要:通过深入研究《论语》可以发现,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君子”,既是孔子《论语》中的主体,更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这彰显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理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君子 实现价值
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即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通过道德的修养去完善人格,是人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人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即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论语》的理想人格我们应该从中批判地继承,使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一、对《论语》中的理想人格进行批判地继承
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都是占据主流地位的,一直以来儒家思想体系都是作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通过它来作为思想教育的工具。《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而且可以看作是儒家的文化形态逻辑上的起点,其中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丰厚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其中在塑造人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李泽厚先生曾在《(论语今读)前言》中讲到:“我至今读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儒学在塑造、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理论的中心就是仁,通过仁提出了不同层次的人格修养的思想,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有恒者、善人、贤人、惠人、成人、士、君子、圣人。这些对当时的士阶层提供了立身行事的准则,同时也对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人格理想思想的构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延伸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论语》中所强调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已经在数千年历史下根植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人施加影响,使其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下研究人格标准,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变得非常有必要。
二、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价值
(一)“君子”型理想人格内涵
孔子所塑造的“君子”型人格是一种能达到“修己以安人”人格,这种人格包含着两个层面:首先是圣人,圣人是孔子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圣人就是道德、智慧与功绩都至高无上的完美的人,其次是君子,君子是道德品质高尚,在精神上有着很高的境界,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两个层面之中,孔子最为极力倡导、推崇和不断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就是“君子”,因为“君子”是更符合现实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人们对理想人格想象中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论语》中前后“君子”这个词汇出现过100次以上之多,通过《论语》中的一些对话,以及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论语》对“君子”的一种理想人格勾勒,给我们呈现出君子的文质彬彬,君子的乐而忘忧,君子对仁义礼智信做到极致的一种修养,有仁爱的广阔胸怀,有中庸的处世准则,有严谨的礼仪规范。总之孔子倡导的“君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由内部的思想意识到外部行为的表现。
(二)“君子”型理想人格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君子”型“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所追求的都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个体发展,其次是社会进步。所以从这两方面以批判性的态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君子”型理想人格的价值实现,继承有价值的根本精神。
第一,“君子” 型理想人格的个体价值体现。一是有助于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君子” 型理想人格,希望人能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论语》中就有所体现: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些话都是在弘扬人的主动意识与进取意识,将这样一种积极的精神植入于人的思想中,对于激发人的精神动力还有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帮助人们战胜挫折。还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个体人格。
第二,“君子” 型理想人格的社会价值体现。一是政治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伦理精神。“君子”型理想人格的特点是“内圣外王”,把自身心性的修养体会所得,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仁政礼治,行道于天下中。“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作为君子,要重视德的完善,这样对以德治国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三,“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局限性。由于孔子所处的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对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水平有限,“君子”型的理想人格也受到影响,所以在今天不是完全能被适用。一是建立在道德理想状态的理想人格,只能是少数具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的理想人格,过多关注道德价值的合理性,而忽视外在的方式方法,价值理性突出但是工具理性不足,所以只具超越性,不具现实性,二是这种人格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三是“君子” 的内在道德修养强调的是“私德”而缺少“公德”,在政治上更多强调“人治”,而不是“法治”,不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三)《论语》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关于“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塑造所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有很多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地方,尽管在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粗糙,但是也有很多合理的地方,我们应该对合理的地方肯定并且发扬,提高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分析,对我们现如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如何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都有很大的帮助,以“君子” 型理想人格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用这种儒家的“君子”型理想人格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传统经典在整个民族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总结:
我们要以“君子” 型理想人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施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是真诚接受与自我改造,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儒家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行动及效果上都证明了这一点。强调人的自觉修养,正是孔子在塑造理想人格中对于君子的要求,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巩固思想政治的成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赵行良 孔子的理想人格论及其当代价值[J]. 船山学刊, 1998,02
[2]杨谦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J]. 道德与文明, 2004,04
[3]吴威威 近年来国内关于公民道德的研究综述[J]. 道德与文明, 2005,03
[4]汪凤炎 郑红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J]. 道德与文明, 2008,04
[5]李谟润 论孔子的君子观[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6]李建伟 李飞 胡凌燕 中国大学生理想中的“君子”人格结构探研——基于4982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