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下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 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有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至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入是否一致。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的:
一、正确认读,养成习惯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都市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在给《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力极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领会那么多包含于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
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朗读、吟咏,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能力之道。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有的靠讲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朗读教学下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 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 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 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朗续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 年龄小,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 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 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 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 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 我教《桂林山水》一课, 在理解的基础上, 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 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 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 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 首先要把课文读熟, 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 这样在介绍时, 才能眉飞色舞, 生动精彩, 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3 朗读教学中体现层次性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 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 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 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 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 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 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 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4 严把听说训练关, 培养朗读好习惯
朗读与说话可以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 说话是朗诵的基础和源泉, 而朗诵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 也非常注重两者的密切联系。如第一册听说训练“说话态度要大方、口齿要清楚”中提出如何发音的问题。总之, 只要严把说话训练关, 学生就会在不断的交际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会把形成的良好习惯运用到朗读实践中。
5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 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 文章未经分析, 甚至学生还没有理解, 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 听一位教师上《迷人的张家界》一课, 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 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还说:“张家界的景色这么美, 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 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 我问学生:“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如鲁迅先生所说, 在瞎弄里摸索, 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 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它们相辅相成的, 必须有机结合。朗读到位了, 对文章之体会也就更深了。
朗读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教学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 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 抓住并高度重视“朗读”这个语文教学中的突破口, 就能使学生在朗读和听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摘要: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练, 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课堂上, 要组织好朗读, 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保证读书时间。 (2) 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3) 朗读教学中体现层次性。 (4) 严把听说训练关, 培养朗读好习惯。 (5)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教学下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朗读、吟咏, 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 是培养能力之道。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 掌握最牢。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 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 都应指导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不断加强内心的体验, 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然而在教学中, 朗读常常是只重形式不求实效, 要么是大家稀里哗啦的齐读, 要么就是那四五个尖子生读来读去。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 学生朗读的时间加起来却不到5分钟。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如何才能以读为本, 读出课文的心声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抑扬顿挫, 读出语言文字的韵律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真正能读出感情并不容易, 需在朗读技巧上指导学生, 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的处理。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定好朗读基调, 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如《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 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 节奏美、形象美, 是进行节奏训练的训练佳点。“漫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 /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 /在草丛/”。“在竹林”要读得轻快而短促, 读出明丽清脆, “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 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叮当有声, 错落有致, 读出了语言的韵味, 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
二、入情入境, 读出语言文字的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 就会苍白无力, 索然寡味, 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
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生动形象, 富有启发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 成功的表情朗读, 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 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 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 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 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 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 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抓住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等词语, 边美读边想象, 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的景象跃然眼前, 孩子们读得快乐、幸福。再抓住北风呼啸、隆冬来临、瑟瑟发抖、鲜花凋谢、树叶飘落等词语入情入景的朗读, 没有孩子们的花园寒冷、荒凉, 孩子们读得悲伤、心痛, 而花园的景象却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三、心灵交融, 读出语言文字的情感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 打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也是情!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 每一篇好的文章, 在一字一句之间, 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 奔涌着作者的思潮。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 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 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愉悦性情, 陶冶情操, 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 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 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 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 更没有激情的赞叹, 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 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 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 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 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 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 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 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 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 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 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 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再敬上一个庄严的军礼, 老战士的形象永远的刻在孩子们的心上。
朗读教学下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 要达到《课程标准》有关朗读的要求,激发兴趣是首要任务。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此意。
在教学中笔者的做法是, 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然后进行模仿朗读,要求朗读时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此外,让学生欣赏诗歌朗诵录像,组织学生开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再就是在课堂上,采用带读、范读、接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上每逢读课文,大家都你争我抢,气氛热烈。
2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教学
2.1 抓疑难句子
词句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材料,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之中的。 因此,只有通过对词句的品析,才能真正领悟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如《粜米》这篇课文,有这样两个疑难句子:“那些戴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到柜台前占卜他的命运。 ”“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地多收了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透一透气了。 ”要理解这两个句子,关键在于这两个“透”字。 而理解这两个“透”字,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再联系上下文,就会明白:前一个句子的“透”字,是气也顾不得喘的意思,表现出农民粜米时急迫和紧张的心情;后一句中的“透”字,指稍微轻松一点,表现了农民丰收了,感到高兴,以为可以轻松一下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米价会下跌。
读懂了这两处的“透”字,就能较好地认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2 抓中心句子
课文的中心句,能画龙点睛地揭示文章的中心,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上起到关键作用。 这种句子,也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辛苦,多么简朴。 ”要理解这个中心句子的深层含义,就要加重语气,反复朗读它,使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周总理人格的伟大。
2.3 抓 “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句子,反复朗读、体验
如《再见了,亲人》,描写的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在回国的列车上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若由教师来讲解,恐怕是难以将两国人民那深藏在心底的深情厚谊讲得生动、传情、清楚。 只有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其情其境,才能品出其难于言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3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类型的文章,基调或悲壮高亢,或委婉深沉,或简洁平实。 不同的情感基调,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朗读来揣摩、体会、把握。 感情基调欢快的,可通过生动传神的表演性语调朗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生动地再现,如《美丽的公鸡》之类的课文。 感情基调深沉、悲伤的课文,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要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悲壮的语调朗读。 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读课文时,让学生模仿解说员的语调。 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 一般都是意境清新宁静,要指导学生用高昂、欢快又激动的语调,去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如读《索溪峪的“野”》。 教学《牛郎织女》之类的课文,则要用讲故事的语调朗读等等。
4通过朗读训练语感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 语速的快慢、重音、强调、停顿与连接、声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另外, 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朗读出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技巧、感悟规律、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读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要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小学生朗读中的漏字、填字、语调平板、唱读、拉腔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没有语感、没有韵味的毛病。 正确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质量,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驾驭好语言,自如地表情达意、与人交流。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其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此,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朗读教学下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带领学生朗读,而分角色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很实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特征,对他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结合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分角色朗读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分角色;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运用;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课文朗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学时,不少课文都提出了要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快明白课文讲述的内容,并初步理解、感悟文章内涵。利用一些策略开展“分角色朗读”,学生理解课文的效果将更明显。
一、合理设计问题,初步选择对话
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前,可以先合理设置几道简单的选择题,进行一系列有层次的提问,先是通过简单选择题,初步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然后逐步深入课文,了解人物的情绪变化,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确定朗读的基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步深入了解课文,只有先大致了解人物性格和慢慢变化的心情,才能够对角色在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拿捏准确。
比如,在《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中学生对青蛙和小鸟之间对话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青蛙先问了小鸟:你从哪里来?小鸟告诉青蛙:它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第二次,青蛙说小鸟说大话,天只有井口大,用不着飞那么远。小鸟说青蛙弄错了,天很大,无边无际。第三次,青蛙说他在井里,天天抬头看天,不会错,小鸟说青蛙错了,并让他跳出井看看。”
设置问题:
第一个问题:通过课文,我觉得青蛙的性格是?小鸟的性格是?
第二个问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对话中青蛙的心情分别是?小鸟的心情呢?
第三个问题:在朗读时建议小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分别用什么语气?
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准确掌握青蛙和小鸟的性格特征,在不同的对话中所表现的情绪和自己在朗读时的基调。
二、关注表达内容,品读关键词句
什么是关键词?关键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句话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是關键词,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的指导教学上,既要做到老师心中有关键词,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眼里的关键词,两者要统一于文本角色定位与主旨的表达之上。
比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这篇课文,在教学“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从中读出狼的凶恶和狡猾,教师预设了“故意”和“找碴儿”这两个关键词,意在让学生体会狼为了吃小羊而耍心机、挑毛病的虚伪形象,并通过重读这两个词语来凸显狼的角色形象。而在实际教学中,朗读这句话时,学生关注到的关键词却是“很想”和“吃小羊”,并且他们会把“吃”这个词读得特别响,特别“凶恶”。这就是教师心中和学生眼里不同的关键词。因此,当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看似不重要的关键词,教师不能一心总想着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而急于否定学生,是否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一问他为什么觉得这些词重要,运用同理心的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世界,这时候不妨把课堂的主动权真的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读故事,让朗读和阅读都能成为儿童个性化的体验。
三、巧妙进行装饰,深入故事情境
在分角色朗读时,可以进行适当装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故事情境,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和个性,重新构建一个崭新的角色。这种角色扮演的阅读策略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故事情境。
比如,笔者选《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头饰,对课文的角色进行扮演。在角色扮演中,有的扮演小蝌蚪,有的扮演青蛙妈妈,有的扮演老水牛等,而且在进行对话交流时学生会有目的地模仿角色的口气说话,如模仿小蝌蚪和青蛙妈妈对话时,表现得非常亲热;模仿小蝌蚪和长大后的自己神奇地相遇时也能够表现出惊讶和高兴。通过佩戴装饰物,学生的角色感增强了,能很快就进入故事情境,同时,互动性的角色扮演又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增强了生活和学习的关联性。
四、立足文本主旨,回归角色本源
分角色朗读,顾名思义,首要的就是立足文本主旨,明确角色的形象定位。言语表达内容与形式都是为文本主旨与角色形象服务的,因此在分角色朗读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在微观层面上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外,更要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本质特征,回归角色本源。
还是以《狼和小羊》这个寓言故事为例,狼和小羊的角色形象对比极其鲜明,坏的坏到了极致,可怜的也的确可怜到了极点。对此,不必过多分析,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感知和体会。在分角色朗读指导中,还要注意情景化的渗透指导,引导学生想象情境,戴上头饰,加上动作、神态与表情等都有助于朗读效果的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中的分角色朗读指导要在深入感知内化角色形象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读者、编者对话,从微观层面对文本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表达特点进行感知与理解,从而提升朗读技巧与方法,让朗读教学不再空洞、抽象,并且整个过程要重体验、轻分析,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感受与表达,让分角色朗读成为学生一种个性化的独特体验。
参考文献:
[1]汪小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J].教书育人,2017(28).
[2]潘要.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8(8).
[3]郑晴.语文不厌反复读: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J].名师在线,2018(22).
[4]戴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16(12).
编辑 温雪莲
朗读教学下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现状分析
(一) 偏重“讲”和“问”
笔者在本地区做过调查, 发现一节课40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的现象普遍存在,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由于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读书, 学生对课文中佳词妙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情感也就无法细细品味、感受, 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
(二) 目标不明确
刚入学的低年级小学生, 由于存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现象, 许多教师就错误地把朗读指导简化为正音活动。为了读正确, 让学生把课文肢解成一个个字、词, 忽视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受句段的内涵、篇章的气韵和语言的音乐美。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荷叶圆圆》结尾有这么一句:“小朋友戴上荷叶, 红润润的脸蛋儿, 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 比荷花还美呢!”如果一味纠正难读的儿化音“脸蛋儿”和“戴、藏”两字, 学生就会把句子念成没有轻重、长短区分的字词, 长此以往, 将不利于学生在朗读中语感的领悟和朗读表现力的培养。
(三) 指导方法单调、机械
教师大多是在分析、解读课文之后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句 (部分) ”、“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 朗读成了过场, 成了噱头, 学生对此习以为常, 往往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对朗读的效果不满意, 就连续叫几位同学站起来重复朗读, “你读”, “你读”, “你也来读读看。”以此草草收场, 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四) 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正确、适时的评价能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偏差, 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 教师常常采用简单模糊的评价语:“读得真好”,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感情”等等, 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策略探讨
(一) 重视初读
从字词句入手, 指导学生清晰、响亮、准确地朗读课文, 循序渐进, 逐步打好朗读基础。低年级朗读训练首先应加强生字教学,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类字, 认识二类字, 读准它们的音, 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生字过关了, 也就为朗读扫除了障碍。在读准字音、读好词语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 读出停顿, 读好重音。
(二) 重视领读, 引导模仿
研究表明, 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 教师领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最初的朗读往往顿读、唱读, 甚至读破句子, 此时不可忽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训练发音、念词、咬字、吐字等朗读基本技能, 侧重引导“读得正确”;训练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朗读技巧, 侧重引导“读得流利”。在引导的过程中, 先让孩子们听, 然后让他们边听边轻声跟读, 接着指定学生个别读, 再让其他同学找出朗读中的不当之处, 相互交流, 然后再听、再读、再跟进。学生经过循环往复的“模仿、矫正、再模仿”的过程, 不断培养朗读能力。
(三) 利用多种形式调动朗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朗读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厌倦重复的读书。这怎么办呢?利用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1) 竞赛读。可以先老师范读, 然后让生自由练读。在此基础上, 进行竞赛!指名读, 谁读得好, 给予掌声。读得越精彩, 掌声越响亮;读得不好, 没有掌声, 还请其他生指出不足, 让其重读!同时还可以激励大家:谁读得好?你能不能超过他 (她) ?还可以进行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多样的竞赛形式。 (2) 表演读。如在《春笋》这一课时, 小朋友们模仿小春笋, 从被春雷爷爷唤醒到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从地里冒出来, 再到“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到最后“向上生长”的过程表演得惟妙惟肖, 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同时对文章重点词的把握也相当有价值, 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 分角色读。低年级的很多教材是很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 文章生动有趣, 许多课文小朋友都可以生动地表演出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练习, 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参与热情也很高, 这也是低段孩子喜欢的方式。
(四) 抓重点词句, 用心品味、感悟课文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 无论诗歌词曲, 总要像吃东西一样, 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 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的第二自然段时, 我让学生紧紧抓住“终于”、“一颗一颗”、“叼”、“放”“渐渐”五个关键词, 反复地读, 由这些词语想像到乌鸦思考了很长时间、动了不少脑筋和乌鸦叼石子的情景, 从而体会到乌鸦“想出办法”的兴奋和办法生效后内心的喜悦。这种抓重点词句的朗读方式, 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思考得多了, 感悟也就更深了, 读起课文来, 自然能入情入境。
(五) 注重朗读评价
用充满赏识、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同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提高朗读水平。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在教学中, 努力做到让评价充满赏识且生动形象, 培养学生朗读的勇气和自信, 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总之,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只有了解了我们目前面临的困惑, 才能结合实际, “有的放矢”地运用各种朗读方法, 运用多种不同的形式, 直观地进行朗读教学, 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变成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 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朗读的乐趣, 并在朗读中获得语言的积累和深层次的感悟, 最终实现语文的学习目标。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程改革以来, 朗读教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很多教师无可避免的还沿用过去的经验, 不愿与时俱进地沿着新课程的方向迈进。由此, 反思存在中不合理的, 链接朗读教学新的方向, 实现语文教学新步履的迈进, 就显得很有积极意义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