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作品范文第1篇
个人履历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和希特勒同一天)
19121914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肄业),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南欧结婚旅行并观摩各地建筑和美术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281931年)。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19461947年),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461972年)。
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
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与林洙结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享年71岁。 生平: 成长求学时期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朝著名的改革家,为躲避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随父母从日本回国,曾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1928年之后的清华大学),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未毕业)。 1928年与林徽音在渥太华结婚后赴欧洲考察各地建筑,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张学良时任校长)任教,在那里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同时成立了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了东北大学主楼,并测量考察了清昭陵的建筑,当时就试图保护沈阳钟鼓楼,但不被当地政府采纳,终于被拆毁。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以《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略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梁思成入营造学社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在1932年主持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
梁思成原计划即时着手研究宋代《营造法式》,不料“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为了深入研究古代,他首先从比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着手,拜北京老木匠和彩画匠为师,配合研究北平大量清代建筑,搞懂《清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在1932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1934年出版)。
同时期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同人,还收集和整理清代匠作则例中建筑师傅历代相传的《营律大木做法》、《大木分法》、《小木分法》等手抄本,1932年出版梁思成编订的《营造算例》,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分三次刊印[3]。为了着手研究《营造法式》,必须收集宋代建筑的资料。1937年时有关宋代建筑的资料,有如凤毛麟角,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人,决定到中国各地找寻中国古代建筑的实例。在交通不便、兵荒马乱时代,他冒很大风险和妻子林徽因等一起,在十几年间,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从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善化寺等,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山西五台山7月7日发现当时所知中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佛光寺。他将这些重大的考察的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并为他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 1936年梁思成与史坦因(Clarence Stein,美国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有所交流。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邀请他组建“中日友好协会”,他和全家撤退到后方,先后在昆明和四川宜宾李庄定居,在此期间培养了许多建筑师,并绘制了重点保护文物地图,提供美国援华飞行员,在轰炸敌后时注意避开这些地点。在后方期间仍然考察了四川彭山汉朝崖墓。在盟军对日本国土进行总攻击时,梁思成透过美驻重庆办事处联络官布朗森上校,陈述了保护京都、奈良古建筑的重要性,并提交了一份关于奈良古建筑的图纸,以及这样一段见解:“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美军接受了梁的建议,并请其助手在军用地图上标绘出区块,进而保护日本古都免于原子弹轰炸。奈良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纪念日时,《朝日新闻》特刊一文奉为《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文汇报》2006.6.28李光羽文)。关于梁思成保护京都免于盟军空袭说法目前尚存争议,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古谷浩一经过调查后表示,虽然“很难断定京都奈良免于轰炸就是因为梁思成的建议”,但他的建议对中日之间意义重大。
另据战争史研究第五期报道,当时美国曼哈顿工程负责人格罗夫斯上校(Leslie Groves)将由战略航空兵参谋长诺斯塔德准将(Lauris Norstad)拟定的即将被原子弹轰炸的日本城市的最终名单(小仓,京都,广岛,新泻)提交给马歇尔将军时,遭到了陆军部长史汀生的反对,史汀生在做菲律宾总督期间多次到过京都,对这座优雅美丽的城市感情很深。史汀生称,京都对日本人民有巨大的感情价值和宗教意义,由此将对战后重建日本带来很大困难,格罗夫斯则坚持京都是最有价值的目标,因为别的日本城市大多已遭空袭破坏,大量人口和设备迁往京都,京都已是日本战时最重要的兵工生产中心,是拥有100万人口的巨大工业城市。史汀生找了杜鲁门总统,劝说他划掉京都的名字,同时将其保留在禁止轰炸的城市名单上。[5]。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北平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创办营建(建筑城市规划)学系,毕生志力教育工作。1949年在《文汇报》发表“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
1946年10月1947年应邀作为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6],并获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被指名作为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咨询委员会的中华民国代表,在此期间和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等人一起共事。和史坦因交流城市规划,将这些列为他日后研究课题。平津战役中,绘制北平古物保护的地图区块,避免受到炮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梁思成设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兼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1950年和陈占祥发表《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梁陈方案)。他坚决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他的远见不能为那时代的人理解,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和北京城墙(城墙在他去世后仍然被拆毁)。如果他的所有建议都被采纳,北京古城会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都和建筑博物馆,北京城的发展也可以避免现在的极度集中与拥挤。他所考察发现的许多古建筑,现在都成为当地引为自豪的文化古迹。
他设计的唯一唐代风格的建筑作品是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纪念堂,在他身后建成。
梁思成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作为“复古”的典型而被批判并抄家,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都被没收。抄家者在其家中发现属于其早已去世的四弟梁思忠的中正式军刀上刻有“中正赠”(中正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的名讳),这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状。1972年,梁思成在贫病中去世。中共在文革后宣布对梁思成恢复名誉。
梁思成从1930年开始着手研究《营造法式》,前后二十余年,在1963年完成《营造法式注释》初稿[8]。但因爆发文化大革命,出版被搁置,直到1980年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遗稿才初次由清华大学营造法式研究小组整理出版。
他在抗战期间的四川宜宾李庄以英文写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但唯一的一份原稿,失踪了三十多年,后经美国友人费慰梅(Wilma Fairbank 费正清夫人)多方追寻,终于在新加坡原封不动失而复得,于198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后,获美国出版联合会专业学和术书籍金奖;中文本于1992年获中国出版协会奖。 家庭生活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林徽因,第二任妻子林洙,其儿为梁从诫,女儿为梁再冰。
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婚后夫妻二人致力于建筑事业。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身高一米八,极富绅士气度。金岳霖在晚年回忆说,他还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林徽因一家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居住的时候,金岳霖与林家比邻。梁氏夫妇的客厅有一扇小门,穿过“老金的小院子”到他的屋子,而他常常穿过这扇门,参加梁氏夫妇的聚会。到星期六下午,老金在家里和老朋友们聚会的时候,梁氏夫妇就穿过他的小院子来参加老金家的聚会。
据说金岳霖的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家送过去,没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这样交往久了,两个人就互相有了爱慕之心。大概是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告诉他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当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梁思成后来对他的第二个妻子林洙说,当时他和林徽因都哭了。后来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
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曾跟林洙说过,作为徽因的丈夫,确实有点累。梁思成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林洙问他关于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的故事。据林洙说,梁思成笑了笑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梁思成这样评价过林徽因之后,诙谐地说:“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费正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文里回忆说:“我经常骑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在天黑时到梁家去。红漆双扇大门深锁,佣人把庭院入口的门闩打开,我就径自穿过内花园去找徽因。在客厅舒适的角落里坐下,泡上两杯热茶,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为对方保留的故事和想法讲出来。我们有时分析比较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接着就转向彼此在文学、艺术和冒险方面的许多共同兴趣,谈谈对方不认识的朋友。”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在他们之间,是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
关肇邺《忆梁先生对我的教诲》回忆说:“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我在旁静听,极受教益。也常有某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岗某窟、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评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 人生磨难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原本已经在学术研究领域举步维艰的梁思成一下子被抛进命运的深渊,不仅学术生命戛然而止,而且人生之路也在无限的困惑和痛苦中走到了尽头。
善良的梁思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精心培养、视为儿女的学生们居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凶神恶煞般的革命小将,并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声浪中,将斗争的矛头指向自己的师长们。“文革”开始不久,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造反派们就贴出攻击梁思成的大字报《梁思成是彭真死党,是混进党内的大右派》。在极度压抑的政治氛围中,梁思成被勒令一遍又一遍“交待”自己的“罪行”。但由于没有按照造反派的意思去歪曲事实,他无论怎样一丝不苟地写材料,也不会被通过,只能一步一步加重“罪行”。7月的一天,已年逾六旬的梁思成被造反派们从建筑系馆推了出来,胸前挂着一块巨大的黑牌子,上面用白字写着“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梁思成”三个字还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梁思成踉踉跄跄地站在大门口,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直不起腰。
自从1923年的车祸之后,他的腰一度要靠穿“钢背心”来支撑。其实,疼痛的又何止是身体呢?望着面前人头攒动的观看者,听着他们发出的刺耳的哄笑,梁思成眼前恍惚了。这批斗与其说是肉体上的折磨,不如说是精神上的侮辱,是对这位正直学者一生坚持的高尚人格的粗暴践踏。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梁思成只要出门就必须挂上那块黑牌子,他在曾经熟悉但眼前陌生的清华校园中吃力地蹒跚而行。工作干不了,工资停发了,住处也被勒令一搬再搬,最后全家老少被赶到清华大学北院一间没有水暖供应的小平房中生活。这样还远未达到造反派们的目的,梁思成的家成了他们肆意查抄、勒索的“反动堡垒”。梁思成多年以来收藏的艺术珍品损失殆尽。为了保护梁思成的文稿,包括《营造法式》的稿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林洙将它们交给了保姆李阿姨--一位出身贫农的善良老人,最后使这些珍贵的稿子逃脱劫难,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林洙说:“在文革中他遭到了批判,但是他说,宁愿被打倒踏上千万只脚,也要死在祖国大地上,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觉得他有点儿迂,因为很多人都跑了,但是他就是这样坦然。”“梁先生说北京城是封建社会的博物馆,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情况,现在已经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主张“从整体上对老北京进行保护”。然而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思成的作品范文第2篇
必修一读本19课
金岳霖先生
2013---1---22主备教师:盖会娟
教学目的
•
一、知识教育目标
• 1.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的特点,指导学生学
习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 通过对西南联大校风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 学习金岳霖先生待人真诚、坦荡、特立独行的品格。 教学重点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本文故事吸引人,一方面与人物本身的趣味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前者,作者善于选取有趣的材料。善于将材料有效地组织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其间叙事的先后、详略,描叙、议论,过渡、照应等,都自然而然,又妥帖恰当。应当注意,分析写作方法不要忘记文章主题,分析“事”不要忘记“人”。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和归宿还是描写一个现代学术史上的富有个性的人物。2.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品味本文的语言,需要有相当好的语感。学生也许难以品味到本文语言的精彩和作者的语言功力,但可以慢慢体会,多读几遍,能体会到多少算多少。学生未必完全体会得到语言的简洁精粹,但语言的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可以认真体会,要说出个人品味的感想。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关于作者 课文讲解:
1.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文字。
2.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课堂练习
1、首先,大家说这篇课文中作者描写金岳霖先生的语言是严谨而恭敬还是比较幽默的?那么,作者用这种语言来描写他尊敬的先生,你读出的是尊敬还是不尊敬呢?
2、金岳霖先生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