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赏析范文第1篇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2、认识小提琴。
3、了解吉普赛人。
教学重点
体会小提琴在演奏乐曲时的旋律性和技巧性。
教学难点
用小提琴演奏乐曲。
教学方法
欣赏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吉普赛人吗?了解他们吗? 生:
师:吉普赛人是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他们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他们用流浪抒写着一代一代的历史,出生时是起点,死亡时是终点。他们中很多人在唾骂声中生活,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吉普赛人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
三、新课教学
1、作者简介。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八岁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2、欣赏乐曲。
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3、分段欣赏。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
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第三部分
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这一旋律广为人知。 第四部分
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 有与第
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4、感受小提琴独特的音色,体会小提琴独奏的旋律性和技巧性。
四、小结
流浪者之歌赏析范文第2篇
记者经过各方探寻,最后得出的最为可靠的结论是:老人虽然拥有了世人渴望的一切,事业、家庭、爱情,但到了生命的尽头却只留深深的叹息。那玫瑰花蕊所指的就是老人的心里最初的未能实现的梦想和人生,珍贵的犹如玫瑰花蕊。再看几位北漂艺术家,他们在自己最年轻的最灿烂的岁月里,敢于直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甚至可以为之奉献自己的生命。这种勇敢在芸芸众生之中其实是没有多少人敢于去尝试的,甚至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说到这些六零后,就不得不谈到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他们,在青春期正赶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东方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经历了几度创伤,知识被忽视,艺术被泯灭的灾难后,它终于迎来了文明的再度复苏。当这个古老国度抬起双眼张望世界时,那些异彩纷呈的异域文化便跃入眼帘。而出生在这个时代的青年在接受着古老文化氛围熏陶的同时又接触到那些开放、张扬、多元的异域文化。那些不同于我们传统的文明,闪耀着人性、知性和光彩新颖的思想火花的浪潮来袭,造就了这么一批勇敢而执着于梦想的青年,他们是那个时代里一个人群的缩影,代表了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状态...... 心灵的自由和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想和信仰是他们前往北京的动力。而北京之所能吸引到这么一批为了梦想冲破桎梏的青年,一方面是因为北京作为几朝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文化中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北京是各种思想和文化的汇集地域和改革开放的中心。这种优越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符号的象征,满足了艺术家们的想象和冲动,使得他们不辞劳苦不顾路途的艰难集聚到了北京。
谈到第一个问题,这些北漂的艺术家们为什么会成群结队?我第一个想法是,追逐梦想的旅途总是艰辛的,充满坎坷的,如果能结伴而行、相互扶持会使他们一步一步坚持下去。就像我们现在考研一样,找到自己的同伴甚至群体。有共同的目标,相互鼓励和支持让我们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艺术家们是特殊的一群人,虽然特殊但也是社会的一员,就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他人而生存。人是社会的产物,艺术家们也不例外。必要的物质生活,社会活动让艺术家们接触到其他人,也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那个时代的这些艺术家们,之所以成群结队的另一个原因,个人认为是知己之间的吸引、共鸣。他们的艺术需要有人来欣赏,来认同,来品味,而能达到这些要求的人群往往是拥有共同梦想的艺术家。自然而然这些人就会聚集到一起,这就如同那些希腊的哲学家们会聚集在一起探讨哲学话题,交流哲学思想一样。这些艺术家们也会被同类吸引,希望获得赏识,希望与知己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他们成群结队地行走在梦想的道路上,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青年艺术家总是处在社会的边缘?
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艺术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人们之中很少有人拥有艺术的细胞,能去用心灵感触它的存在,更不用说去能为艺术的发展而做出奉献。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们少之又少的原因。世俗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是艺术很难被人们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这些青年艺术家所选择的道路与世俗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背道而驰,所以他们在未能做出一番成就之前总是处在社会的边缘,不被人们所认可和理解。而青年艺术家们往往更是处于社会边缘,因为他们在激情年轻的岁月里没有去踏上大多数人所认为正确的道路,而是选择了不被人们理解的艺术作为奋斗目标,这样的他们很难被社会认同,也就一直会处在社会的边缘。
在中国这种青年艺术家社会边缘化的现象更为突出,因为那个中国开始正式对外敞开怀抱的时期,虽然有大量的西方多远文化涌入,但国内的文化氛围还是以传统文化背景为主导,而青年艺术家所追求的西方的、先进的思想一时之间还不能得到很多人认同。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女画家一度疯了?
在纪录片的五个人中,张夏平是最为极端的一个。这也是为什么她一度会疯了的原因之一。从性格的角度分析,张夏平是个极度完美主义者也是个极端主义者,她的内心一直很矛盾很挣扎。张夏平一直说自己朋友很多很好又说自己一直很孤独,她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艺术被人了解,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看到,因为她认为一旦被人们看到,那些东西就不再属于自己了。这种性格的人很容易在一点刺激下就丧失理智,陷入某种痴狂。张夏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画室里她谩骂这个世界,谩骂所有人,质问上帝。其实能看得出来,这个单薄瘦弱的女性身体里蕴含着一团火,一团希望烧尽一切不如意,一切不合理的火焰。从那些发疯的语言中,我们能看到出那是一种将蒙昧的世界燃烧殆尽的愿望,一种浴火重生的希望。
张夏平这种在普通人看来疯了的举动,在牟森他们看来则是进入了一种艺术的纯粹状态。这是艺术家放空思想,沉浸在自己艺术世界的行为。所以,女画家一度疯了,是为了艺术而疯,那是一种完全沉浸在自己艺术空间的状态。就如同张夏平所说的:“我别无选择,只能这样选择。”人在面临选择时会受到理想、信仰、情感等诸多因素影响,被现实压抑的这些最终在艺术上得以宣泄和表现。张夏平的疯也是这种表现之一吧。
还有一种个人认为的猜想,就是艺术家们的作品就像他们所说的是反应人类的心灵和灵魂的。所以他们必定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自己的感情,拥有感情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而那些生活中的感情不可能都是美好的,艺术家们那些忧伤、纠葛、和他们的作品纠缠在一起,才造就了那些灵动的作品。就如同海子,梵高一样,用生命来艺术人生,他们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而痛苦,希望改变却又无可奈何。我认为张夏平也是一样的,虽然不知道这位女画家在现实中的感情与作品的关系,但是从她的作品、举动不难看出这两者存在着很大关系。我想这也是她一度疯了的原因之一吧。
至于最后为什么只有牟森留在了北京?
那就得从出国热潮谈起,五个人中四个人都选择了出国,那是他们为了艺术梦想或是梦想已经初步显现雏形的证明。除了牟森,其他四个人或是画家或是摄影或是作家。虽然都是自由职业者,但是出国的四个人的艺术发展空间明显在国外会有更广阔的领域和机会。而牟森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戏剧团,而在北京漂泊的日子里,他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考虑到戏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戏剧不是一个人的艺术,而是一群人的艺术。在有了一些基础后选择留在北京,会拥有更好的发展。毕竟出国必然面临陌生的环境,异域的文化,自己戏剧文化理念的传播是个很大的问题。就像北方人在看南戏时,很难理解其中的场景和地方语言特色。戏剧虽然是源自国外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而牟森在北京已经将戏剧同周围志同道合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这样戏剧就具有了地域性。当时牟森在北京进行自己的戏剧梦想,有那么一群同样热爱戏剧的人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牟森很喜欢这样的生活,这也是让牟森选择留在北京的原因之一吧。
青年艺术家们从那些小镇、乡村的舒适、慵懒、无所事事的生活中逃离出来,带着他们未被消磨殆尽的热情和才华奔赴京城。然而他们游离在体制之外,艰辛地去找生活和艺术的平衡点,他们既是梦想的集合体又无法脱离世俗。他们看起来既像是西西弗斯般徒劳无功地一遍又一遍推动巨石到山顶,品尝着注定的失败;又像是走在一条看似捷径却布满荆棘的路上。这些青年艺术家挣扎在艺术的亢奋和市场机制的诱惑中,妥协中反抗,抗拒中迎合。就如影片中靠卖画赚取微薄收入支持基本生活的张大力;认为艺术至高无上,无论如何也不会卖画的张夏平;为了获得写作物质基础支持而嫁给了美国老头的张慈。这些漂泊者一方面把艺术当成生命的价值所在,一方面又要为了生存而挣扎;他们向往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一方面又被现实所束缚。他们看似聚集在一起却又在寒夜里独自品味着寂寞和孤独。
青年艺术家所选择的道路崎岖而漫长,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无论是向现实妥协,还是在艺术的道路上探险,都是一种选择。在没有房子、车子、存款的条件下,他们看似是无根漂泊着,但是他们一旦确定了选择,那其实就是更深程度的一种稳定。
流浪者之歌赏析范文第3篇
这篇文章是由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其中,让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是: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它使我体会到海燕冒着风雨,仍然在前进,它那种坚强精神,令我致敬。我要学习它那种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退缩,要迎难而上。
别的海鸟海鸥、海鸭、企鹅视暴风雨为灭顶之灾,惊恐万状,他们在革命的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恐惧、畏缩被暴风雨吓坏了。而海燕却在迎接一种新生;当暴风雨逼近,阴云直压下来,海燕仍有如黑色的闪电离弦的箭,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笑着,号叫着,像暴风雨的精灵。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燕那种不屈的品格吧!
第2篇: 高尔基写的《海燕》是一篇有巨大影响的散文诗。这篇著名的作品,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因此,它被誉为迎接革命风暴的战斗的革命诗歌。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对它给予高度的评价。列宁的《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引用了《海燕》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含义深刻而又给人以巨大鼓舞的诗句。
本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描绘了大海面临狂风暴雨,波涛翻腾的壮丽图画。
第一幅:展示的是暴风雨将起的景象。
第二幅:描绘的是雷电轰响,风暴越来越大的景象。
第三幅:描绘的是风雷交加,闪电袭击,一幅暴风雨一触即发的景象。
三幅图景,是一步紧似一步地揭示了大海的变化,描写了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情景。它象征着俄国无产阶级大革命即将爆发的紧张形势,海燕这个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暴风雨象征着日益迫近的革命风暴。整个作品都是通过暴风雨的逐渐迫近来刻画的。海燕,这个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鲜明的,是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整,逐步丰满起来的。
这篇散文诗在写作特点方面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文用大海波涛象征革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大海是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暴风雨象征着席卷一切反动势力的革命浪潮与风暴。海燕是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着那些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则象征正在做垂死挣扎的沙皇反动派。太阳则象征着光明和胜利。
(二)形象而恰当的对比、烘托
这篇散文诗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作者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恰成鲜明的对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
那战斗豪迈的精神,振奋人心。
第3篇: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海燕》一书。其中收录了一些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散文作品。最著名的,就属《海燕之歌》了。
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在它那充满欢乐的喊声里,饱含着对暴风雨的渴望,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海鸥、海鸭、企鹅,不停地呻吟着,被暴风雨吓坏了,纷纷露出了自己畏缩、胆怯的一面,恐惧的把自己隐藏起来。暴风雨又近了,勇敢的海燕欢乐地穿梭于闪电之间,发出了这样的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样一篇看似简单的散文,却蕴藏着高尔基所要表达的深刻意义。《海燕之歌》创作于1901年3月,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1901年,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候。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痛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谱写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高尔基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高尔基是拿海鸥、海鸭、企鹅来隐喻分别象征资产阶级自由派、机会主义者和立宪民主党等各种人物,而暴风雨则是指革命。这些人,在革命的暴风雨下,呻吟、恐惧、畏缩,被暴风雨吓坏了。这就是《海燕之歌》真正的含义。
最后,让我们像海燕一样勇敢地发出这样的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第4篇: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多么有力的描写,这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之歌》的片断。
《海燕之歌》是我非常喜欢的外国作品之一,因为她通过海燕这个意象给读者带来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拼搏、勇敢、自信、不屈服、乐于担当重任。这里我只浅谈海燕的拼搏精神和担当重任的能力。
在狂风卷集着乌云、闪电飞逝、雷声轰鸣,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只有海燕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拼搏于象征着沙皇的反动统治、黑暗的社会环境的乌云、狂风、闪电、雷声之间。通过将恐惧的海鸥、呻吟的海鸭、蠢笨的企鹅与高傲勇敢的海燕对比,突出了海燕的拼搏、乐于担当重任反抗腐朽沙皇制度的形象,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因此,《海燕之歌》被誉为迎接革命风暴的战斗的革命诗歌。
我尤其喜欢文章最后当海燕在犹如正在燃烧的青色火焰般的乌云、火蛇一样蜿蜒游动的闪电的影子、怒吼着的大海之间飞翔,仍勇敢地叫喊出胜利者的预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每次我读到这里,自己的身心都会不由一振,经受一次洗礼,一只海燕不畏惧风雨雷电,搏击于海天之间,像离弦之箭一样疾飞的身姿也会顷刻来到我眼前。列宁在《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也曾引用了《海燕之歌》里的这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含义深刻而又给人以巨大鼓舞的诗句。昨天它鼓励着无数为了信念而拼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今天它同样激励着无数为国家富强而作出贡献的建设者,海燕身上表现出的这种海燕精神感染着几代人。
在各个层面都在
全面提速的今天,海燕精神仍是不可或缺的。毋庸置疑,每一位建设者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跋涉,但不乏途中不顺利者。俗语讲大道如天,烦恼如山,每个人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常常会遇上很多预想不到的坎坷与烦恼,也往往会身不由己地置身于一些泥泞与沼泽之中。面对此情此景,有的人会埋怨机遇,有的人会后悔动摇,还有的人会止步、进而倒退&&对此,我要讲:你们缺乏的就是海燕这种拼搏的精神和担当重任的能力。
流浪者之歌赏析范文第4篇
──《浪之歌》赏析
徐志超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也是纪伯伦著名散文诗篇之一。
读完《浪之歌》,透过浪花、海岸这些形象,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想起他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之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的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都符合海浪的特性。由此也说明,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