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历史事件的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8
1

历史事件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题题型分析

近些年来,小论文题成了历史高考的“时尚”,在各地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近5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呈现出题目分值逐年提高,考生得分却普遍偏低的情况。为攻克这一复习难题,一线教师必须客观审视小论文题的命题类型,总结归纳其特点,并仔细分析学生答题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教学实际调整复习策略。

一、审视历史小论文题的命题类型

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及各地模拟卷考查的历史小论文题型主要有两种:第一,史论型。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第二,史料型。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小论文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以上两种类型,较为常见,在此不赘述。但除此之外,近年来其他省市的试题中还出现了论文提纲拟写式和模式评析式小论文题等题型创新形式。

例(2015年江苏省历史考纲典例示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以此图概括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二、归纳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命题特点

第一,从纵向来看,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题难度稳中有升,每年考查角度不断创新,侧重点也有所改变。如2011年考查论证历史学家陈旭麓观点一题,是两点论(传统经济结构近代更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与重点论(积极影响是历史的主题)结合。2012年要求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此题可以从造成认识改变的内外因角度考虑,即内因是史家自身的改变、外因是时代的变迁。2013年要求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侧重多角度论述,应考虑历史常用角度:经济、政治、思想;背景、过程、结果等。2014年要求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暗含对学生比较能力的考查,近代是针对古代而言,命题立意巧妙。而2015年要求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以往都是论证一个观点,2015年则是对考生提出了“客观公正的立场”要求,涉及“人性”,暗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可谓别出新意。

第二,从横向来看,近年来各省市试题中小论文题绝不少见,命题立意大多聚焦历史素养考查,侧重体现学科价值。该类题往往渗透某种史观,紧扣教材重难点,关注社会热点,能拓展学科教育与鉴今功能,具有科学性与导向性。如2014年江苏高考题“王韬课士的近代性”的小论文题就很巧妙地融入了教育改革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史鉴功能,并见微知著,从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变革中管窥出当时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新旧杂糅的社会全貌。

第三,从总体来看,小论文题型的区分度较好。历史小论文题评分大多采取SOLO分层评分模式(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保证了试题良好的区分度,体现了考试的选拔性。该类题的答题导向与要求非常明确,命题立意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与创新能力的体现。

第四,从选材来看,命题素材选择偏向经典与朴实。小论文题一般选取经典材料,以利于论证引用的科学性。而且材料的选择往往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语言比较平直、朴实,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一般不存在阅读或理解上的困难,从而保证考生都有话可讲,能较好地呈现思维过程,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

三、分析学生解答历史小论文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要明确一份好的小论文答卷的标准。一份好的小论文答卷一般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其次,将学生样卷与以上标准匹配,就很容易发现学生解答历史小论文题普遍存在的问题。

1.论点不明确,观点不完整。比如在2011年江苏高考中,一些学生在解答小论文题时,只能论证历史学

家陈旭麓一个方面的观点,即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导致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中的一方面影响,更多的学生连一方面的影响也不能总结,单纯抄材料史实或背书。而在2012年江苏高考中,试题论点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家自身认识论的变化,史家会对历史的认识进行修正”。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论证时基本上是回答时代的变迁导致史家对历史进行修正,而忽略了史家自身认识论的变化这一点。

2.论据不充实,史实不符合。2012年题目要求“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但是学生在作答时往往抛开试题本身提供的材料而采用其他史实,比如史家对秦始皇评价的修正,史家对罗斯福新政评价的修正等等。

3.结论不正确,首尾不呼应。很多学生在作答小论文题时,往往会忽略结论这个环节,或者仅是在结尾重复开题论点。事实上,结论应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011年考查论证历史学家陈旭麓观点一题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点。“积极影响才是历史的主题”在结论中出现,抓住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的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4.答题不规范,语言不准确。典型表现是在格式上,大多数学生仍采用要点式作答,不能表述成文。答题时跳跃式作答,只答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形成有逻辑的、完整的论述,只能呈现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甚至列举一些与小论文要求风马牛不相及的史实。

俗话说“光说不练是嘴把式”,所以要想有切实的效果必须强化日常仿真演练。在日常仿真演练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题目要精选。历史学科训练时间有限,所以要选好题。教师应以考纲能力要求为准去寻找题目,也可以用高考真题。二是训练要限时。小论文题比一般主观题耗时久,所以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限时训练,以提高学生答题的速度与质量。三是讲评要规范。教师尤其要注意放大学生审题、答题的思维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失分的错误资源,及时进行针对性矫正,让学生形成规律性认知;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以便提升其解题的策略与技巧。

总而言之,在高考新形势下,大家应该重视历史小论文题,充分认识到小论文题型的命题类型与特点,掌握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实施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与策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历史小论文题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娟.浅谈历史小论文答题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3(2).

[2]刘桂玲.浅议高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J].考试周刊,2015(15).

(责任编辑庞丹丹)

历史事件的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中国话剧;演出;传播

20世纪初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思想界获得空前的解放,各种外来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传播内容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五四”时期是我国文学传统发生“突变”,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期。因为莎士比亚作品中包含着文艺复兴时期最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剧中塑造的很多人物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加上戏剧的舞台表演特点,所以莎剧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中国舞台上演出剧目和场次最多的西方戏剧作品,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莎剧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良运动。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戏曲改良运动勃然兴起。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力主革新传统旧戏,认为它们“内容陈腐、形式僵化”,无法反映社会现实。在他们的倡导下,戏曲改良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戏曲改良运动“强调戏曲的社会功能,呼吁用戏曲艺术批判旧思想、旧文化,用戏曲形式宣传民主、移风易俗、激励民族精神”①。随着戏曲改良运动的深入发展,戏曲界开始引进“新派新剧”,并冠之以“新剧”或“新戏”的名目,这些新戏以翻译或改编西方经典剧目为主。莎士比亚戏剧因其深厚的人文主义思想被引入中国,被中国学界所接受,以话剧的形式进行思想宣传。

“20世纪是中国戏曲现代戏探索、实践的历史时期,也是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何适应观众的审美新要求,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②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虽然在产生的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它们在产生原因、剧本创造、表演形式、受众人群等方面都具有许多相同的艺术特征。这些共通性是莎剧能够在20世纪初登上中国舞台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莎剧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演出

1.莎剧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莎士比亚的名字最初是通过译介及剧本翻译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在19世纪上半叶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中,提到“沙士比阿、弥尔顿、士达萨、特弥顿四人,工诗文,富著述”③。这里的“沙士比阿”即为莎士比亚。“可见,莎士比亚的名字最初是随着《四洲志》的问世被偶然引入中国的。但这种引入,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中国人渴望了解世界、励精图治、振兴华夏的强烈愿望。”④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学东渐,不断有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在译介的著作中多次提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成就,所用的译名不同,如“舌克斯毕”“筛斯比尔”“沙斯皮耳”“舍克斯毕尔”等。20世纪初,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开始采用“莎士比亚”这一译名,从此这一译名通用至今。

1903年,上海达文书社翻译出版由英国散文家兰姆姐弟共同改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用文言文选译了其中10个故事,取名为《澥外奇谭》,中国人开始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完整译本,书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包含20个故事。该译本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早期话剧舞台上改编与演出莎剧的重要蓝本,影响着莎剧在这一时期的表演风格。

1921年,田漢第一次用白话文翻译发表完整的莎翁作品《哈孟雷特》。1922年,田汉出版《哈孟雷特》单行本。“1922年3月,《少年中国》第4卷第1期上刊登了田汉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作为《莎氏杰作集》第六种出版。1924年,《威尼斯商人》由上海新文化书社出版,其导言介绍了该剧的内容与价值,这是中国第一部《威尼斯商人》的中文译本,该译名后被普遍采用。1929年10月,周越然所著《莎士比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为‘万有文库’第一集第一千种。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莎士比亚的著作。”⑤

2.中国学生的早期莎剧演出

1896年7月18日,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公开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选段,这是莎剧在中国舞台上的最早演出。在20世纪初中国学生的莎剧演出中,《威尼斯商人》的搬演最多。1902年7月18日,圣约翰大学外语系毕业生再度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1913年1月7日至2月5日,上海城东女学社在寒假期间举行的游艺会演上,女学生吴传绚等人有声有色地演出了新剧《女律师》,成为迄今留有记录的中国人用国语演出的第一部莎翁戏剧。”⑥该剧由包天笑根据《威尼斯商人》改编而来,演员全部由女学生担任。

1921年12月,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女校青年会组织学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连续两天演出《第十二夜》,演员全部由女学生担任。著名话剧家、爱美剧的倡导者陈大悲称赞该剧“段段有精彩,幕幕有神韵……演作底美,音乐底美,剧情底美,都能使我忘却生在这个世界中”⑦。据《燕京大学女校课程补充报告》记载,“燕大女校在1920—1924年间曾先后排演过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无风兴浪》《驯悍记》;1926年3月还排演过莎士比亚的喜剧《有情眷属》”⑧。这些演出角色全部由女生扮演。192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生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

1930年5月,天津中西女校组织毕业生演出莎士比亚的名剧《如愿》(又名《皆大欢喜》)。该剧由外籍教师担任导演,主角玫瑰莲(即罗瑟琳)由年仅19岁的金润芝(即后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丹尼)扮演。这是一次新颖别致而又具有较大难度的演出,不仅所有角色均由女生扮演,而且全部念白均使用英语。这次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获得广泛好评。在该剧演出前,《北洋画报》专门以《中西女校毕业班表演的英文剧》为题,在时间、地点、剧目以及演员阵容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特别指出:“剧内玫瑰莲与雪丽之天真,尔兰德之勇敢,并小丑特曲司本之滑稽,与十九世纪英国最有名的一班演员所扮演,无所轩轾。”⑨《京津泰晤士报》发表黄佐临的英文剧评《莎士比亚的〈如愿〉——评天津中西女校的毕业演出》。文中对这次演出进行了中肯的分析,尤其称赞金润芝的表演。1930年7月,上海戏剧协社在四马路丹桂第一台举行很有影响的第15次演出,剧目为《威尼斯商人》,演员全是大中学生,演出严肃认真,获得较大成功。

3.中国职业剧团的早期莎剧演出

中国职业剧团的早期莎剧演出,是从1913年7月郑正秋领导的新民社公演话剧《肉券》开始的。该剧根据林纾、魏易合译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中的《威尼斯商人》故事改编,采用幕表方式,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市民观众的热烈欢迎,开启了中国职业剧团的第一次莎剧公演。之后,很多剧团使用不同的译名如《女律师》《一磅肉》《借债割肉》等反复搬演该剧。《威尼斯商人》对我国的文明戏和后来的滑稽戏以及日后的话剧,产生了很大影响。

1914年2月16日,新剧同志会在上海宁绍码头竞舞台公演《女律师》。新剧同志会于1912年由新剧家陆镜若组织,1914年租借谋得利小剧场,取名春柳剧场,进行长期职业公演。此次演出采用“五彩电光新奇景”。安东尼由能忍扮演,巴山奴由周维新扮演,巴仆葛兰茵由天民扮演,鲍棣霞由胡恨生扮演,薛禄克由苍梅扮演,贝乃良律师由董天涯扮演。该剧幕表详细、台词事先安排,形式整齊合理,演员之间配合默契,被评论界称赞为一出“绝妙好戏”⑩。同年,陆镜若主持的春柳剧场根据《英国诗人吟边燕语》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改编,采用幕表制演出《铸情》,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最早的演出。陆镜若还改编演出了《奥瑟罗》(译名《倭塞罗》),为五幕剧,人物、姓名均改成中国式,是一部中国化了的改写本。

1915年,民鸣社上演“奇巧布景”的新剧《借债割肉》,剧名取自1903年上海达文社出版的《澥外奇谭》第二章中的一个题目“燕敦里借债取肉”。巴山奴由郑正秋扮演,薛禄克(夏洛克)由著名喜剧演员徐半梅扮演,安东尼由冰血扮演,鲍棣霞由著名旦角演员汪优游扮演,葛兰茵由啸天扮演,贝乃良由著名生角、新剧家朱双云扮演。这是中国文明戏时期一次影响较大的莎剧演出,曾轰动一时。其中的几位主要演员,如郑正秋、徐半梅、汪优游、朱双云等,都是早期话剧剧坛上的佼佼者。这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被评论界誉为“自有新剧以来未有之大观”B11。

1916年,为了讽刺袁世凯复辟称帝,新民社上演了根据《麦克白》改编的文明戏《窃国贼》,并在申报上登出大幅广告:“为人臣而窃君窃国,私通君后;为人弟而盗嫂盗政权。父仇不共戴天,而母且夫事乎杀父之仇,不得以装疯作戏,以娘心,到头来大家难逃一死,此其惨为何如惨……”B12

1930年5月,上海戏剧协社在北四川路中央大会堂分别演出四场《威尼斯商人》。应云卫任导演,虞岫云扮演鲍西亚,沈潼扮演夏洛克,陈宪谟扮演巴山奴,黄一美扮演安东尼,顾秀中扮演女仆。这是上海戏剧协社第14次公演,演出采用顾仲彝译本。顾仲彝为了适应演出的舞台条件,将这个剧本改成五幕八场。此次演出由孟君谋担任舞美设计,采用写实立体布景,服装设计新颖。这次演出是莎士比亚戏剧正式登上中国舞台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中国舞台上用汉语按照现代话剧要求所做的最早的正式莎剧公演。

从学生用英语演出学生话剧,到专业剧团用汉语演出现代话剧,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演出见证了中国现代话剧的产生与发展。

三、莎剧在中国舞台早期演出的特点

莎剧在20世纪初以文明戏形式登临中国舞台。文明戏和中国的传统戏曲不同,它是介于戏曲和话剧的中间形式。20世纪20年代,话剧演出在中国兴起。莎剧最早在学校上演,然后由职业社团、职业演员演出,不断发展、日益成熟。20世纪30年代后,莎剧演出剧目和场次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演出形式多种多样。“在早期话剧时期,中国话剧舞台上至少上演了20个以上的莎士比亚剧本,但剧名大都做了改动”B13,莎士比亚是早期中国话剧舞台上演剧目最多的外国戏剧家,上演的莎剧包含悲剧、喜剧、趣剧、浪漫剧、传奇剧等,涉及《奥赛罗》《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等莎翁名作。

作为中国话剧雏形的“学生话剧”起源于教会学校,开创了在中国用英语和汉语演出莎剧的先河。“学生话剧”演出的特点是:所有角色全由女生扮演或全由男生扮演,1927年后开始男女同台演出。演员多是外语系学生,用英语念白,起初表演最多的剧目是《威尼斯商人》。

和学生演出不同,职业社团的演员阵容强大,最初女角由男角反串,男女同台表演的情况很少。1923年开始由男女合演,采用不同译本用汉语演出。职业剧团演出的剧目大都是改写本,故事梗概源自莎翁剧作,故事地点、人物和剧名,都以中国方式出现。文明戏时期的演出以突出社会教化功能为主,直到1930年上海戏剧协社的演出开始“呈现出本真文化艺术的魅力”B14。

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过程。在这个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莎剧的早期演出呈现出以下特点:演出时没有完整的剧本可以遵循,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演出剧目的情节大纲,演员需要根据情节发展进行即兴表演,对演员的表演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艺术观念上不追求忠于原著,主要是对西方戏剧进行简单的模仿,模仿其逼真的布景、剧场的布置等外在形式。

四、莎剧演出在中国的影响

从1896年《威尼斯商人》由学生在中国舞台演出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等著名莎剧相继在中国舞台上演,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中国莎剧演出从文明戏到话剧形式后,又扩展到歌剧、芭蕾舞剧,以及京剧、昆曲、黄梅戏、豫剧、庐剧等多种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1.沟通中西方文化

一方面,莎剧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演出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起到改造中国旧文化、教化强国的作用。莎剧演出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旧文化,进一步启迪民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容易在近代先驱者心灵中产生共鸣。《威尼斯商人》因其在个性、思想解放上对中国妇女解放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五四”前后被多次改编,在中国舞台上上演的场次最多。莎剧在中国的多次改编与演出表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兴趣,受到人们的喜爱。

另一方面,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丰富了莎翁剧作的内涵。莎士比亚戏剧在西方取得经典地位并不在于其故事情节的离奇,也不在于其社会教化作用;中国舞台上改编和演出莎翁戏剧时,却有意凸显了这些,关注了西方人没有关注的因素。受中国传统戏曲审美的影响,在莎剧改编过程中,不但突显故事的传奇性,还将故事中能与社会教化功能相关的元素前景化。这种跨文化演出将莎氏剧作“从原来的语境中剥离出来”,进行改造,并“挪用于其他目的”B15,丰富了莎士比亚剧作的内涵。

2.推动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一方面,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奠定了现代话剧的基础。话剧(英文为Drama)是20世纪初经日本传入中国的外来戏剧形式,最初被称作新剧或文明戏,1928年洪深创造性地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中国话剧从此得名。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同我国现代话剧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现代话剧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说中国人最初看西方戏剧,大都带着一种猎奇眼光,是因为他们注意的往往不是戏剧艺术本身,而对西方戏剧的多种附加因素更加感兴趣。”B16文明戏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革新的需求,莎士比亚戏剧作为外来演出剧目之一,充分发挥其社会政治功能,利用戏剧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宣传革命,起到唤醒民众、启迪民智的积极作用。“虽说文明新戏期间,国人并没有直接接触到莎氏文本,只是简单的‘文化模仿’,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中国早期话剧舞台,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也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铺垫。”B17

另一方面,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为中国话剧培养了优秀人才。不少剧作家、话剧工作者通过莎士比亚作品了解西方文化,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我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田汉、夏衍、曹禺、郭沫若、老舍、欧阳予倩、阳翰笙、熊佛西等人,均不同程度地受过莎剧的影响。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为我国话剧事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和导演。大学校园的戏剧活动“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从校园起步的著名戏剧家。这些戏剧家在学生时代一般都受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启蒙,并逐渐成长为戏剧界的泰斗,逐步走向戏剧艺术的辉煌殿堂”B18。著名话剧导演黄佐临就是在观看192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班用英文演出的《威尼斯商人》后,开始对莎士比亚产生浓厚兴趣。中国早期话剧的最重要编剧人郑正秋,所编的外国戏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主,在剧本的取材和主题上坚持社会启蒙和改良社会的方向。此外,还有应云卫、顾仲彝等,都是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国话剧的组织者和奠基者。伴随着早期的莎剧演出,我国一些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及表演艺术家成长起来。例如,金润芝在1930年5月天津中西女校毕业班公演的《如愿》中担任女主角,后来逐渐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3.促进中国传统戏曲的改革

20世纪初莎剧在中国舞台上通过文明戏的演出对我国的传统戏曲产生很大影响,在戏曲形式、剧情建构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莎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对于戏剧界汲取莎士比亚作品精华,增添民族戏剧的表现力,发展民族的戏剧,具有开拓性与奠基性的意义。

一方面,莎剧故事的改编打破了中国戏曲表现“正人理趣”的传统。受莎剧的影响,“情”和“欲”开始成为一些优秀新剧审美表现的中心。B19如陆镜若在代表作《家庭恩怨记》中讲述了王重申与梅仙两个年轻人的纯真爱情故事,重申自杀后,梅仙发疯,在花园中手执花朵唱着“花开花落年年在,人死一去不复返”,然后将手中的花儿狠命地撕得粉碎,那种凄怆绝望之情,与《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相似。又如郑正秋的《情空》,深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响,在剧情上突出情爱的可贵与被毁灭的遗恨,注重对人情、人性的描绘,体现出以人的内在生命形态为表现对象的新的戏剧意识。

另一方面,在莎剧影响下,文明戏既追求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又注重描摹人物性格和内在心理的复杂性。陆镜若在创作《家庭恩怨记》时,既描写主人公王伯良私欲膨胀、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等悲剧性的性格心理因素,又对他寄予深切的同情。“如欧阳予倩所说:‘像王伯良这样的人脑筋简单、知识浅薄,但是性格比较爽快,心地比较单纯,尽管他会做些糊涂事,经过一番打击之后,也可能幡然悔改重新做人,他用一分好心肠给了这样的人一点可能有的希望,希望他们在社会上做点好事,还希望他们能够爱国……这个戏悲剧的气氛比较强烈,而作者的态度是温和的。”B20

时至今日,莎剧在中国舞台上已走过一百余年的历史,由最初学生稚嫩的表演到今天与京剧、川剧、粤剧、昆剧、豫剧、越剧等多个剧种的完美融合及大胆改编,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梳理莎剧在中国舞台上的早期传播情況,有助于我们了解戏曲艺术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学习中国早期戏剧家的探索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使中国话剧在下一个百年里继续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注釋

①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87页。

②何玉人:《20世纪中国戏曲的历史回顾》,《艺术百家》2015年第3期。

③⑤潘薇:《20世纪上半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④李伟昉:《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⑥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42页。

⑦陈大悲:《十二月二十晚的〈第十二夜〉》,《晨报副刊》1921年12月25日。

⑧王翠艳:《新教育场域中的女性文艺景观——20世纪20年代燕大女校演剧活动考述》,《文艺研究》2015年第9期。

⑨杨秀玲:《黄佐临、丹尼早年在天津的莎剧活动》,《戏剧文学》2012年第10期。

⑩B11曹树钧、孙福良:《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哈尔滨出版社,1989年,第75—76、73—74页。

B12《申报》1916年3月11日。

B13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B14B17孙艳娜:《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接受与流变》,《国外文学》2014年第4期。

B15[德]艾丽卡.费舍尔-李希特:《让表演文化经纬交织:重新思考“跨文化戏剧”》,《戏剧》2013年第3期。

B16袁国兴:《中国话剧的孕育与生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B18桂迎:《大学校园戏剧活动初探》,《戏剧艺术》1996年第4期。

B19叶庄新:《跨越文化的戏剧旅程——莎士比亚与中国现代戏剧》,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5页。

B20孟真宇:《回望春柳——浅谈〈家庭恩怨记〉导演构思》,《戏剧之家》2018年第15期。

责任编辑:绿 叶

Key words:Shakespeare′s dramas; Chinese dramas;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历史事件的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中阶段历史是重要的学科之一,它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我国的历史,然而高中这个阶段又决定了历史是为了帮助学生高考,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成为了老师最为关心的问题,高中历史不易学,老师不易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历史这门学科的有效教学,本文章进行一定的讨论。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有效课堂

引言:高中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段时期学生们需要迎接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业也是最大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节省时间,而且还需要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历史这门学科知识是极为繁杂的,讲述了几千年前直至今天的历史演变内容,内容之多,如何提高效率,使教学不再单一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叙述。

一、寻找积极有效的教案

⒈合作小组,共同学习

我们可以将学生按人数平均分小组,先让他们预习下节课将学内容,并找一个历史故事,通过口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他们将会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我们接下来的授课也会有帮助,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自信心。让他们对这节课更加印象深刻,且学生会更有参与感。

⒉提出问题,自行思索

每节课后我们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下节课学生自行搜索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是与这节课相关,也可以用来引出下节课的内容。可以鼓励学生从书本上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当然也可从网上搜索,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思索。

⒊清晰认知,实用教学

在课堂的讲解中,我们可以将教材和自身的理解相融合,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我在讲解有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构建时,我会先讲一个有关代议制的小故事,然后去引出代议制,并点出其特点,带领学生们去总结。其次引出这种制度为何会出现,将其所形成的基本事实,和背景介绍一遍。同时根据史料让学生们来扮演,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力。再将代议制与之前所学制度进行对比,归纳,加深记忆力。最后再用一道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在提问时,要设计出有层次的,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题。例如判断题,分析题,比较题,且在询问学生时,切勿总向学习成绩优异的提问,要均衡提问。

4、新旧知识,衔接过渡

我们不仅需要传授新的知识,还要复习旧知识。学生高中阶段最终目标也是高考,我们可以适当地将旧知识导入新课中,我们在每节课最后提问阶段,可以提问与本节课相关知识相迷惑的一些知识点儿。例如,可以提问总统制,议会制和内阁制的相同点和区别。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⒈巧设故事,导入新课

古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事会孜孜不倦地去学习,观看。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性,去引导他们学习。从而帮助他们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好的文章,在开头便引人入胜,一节好课也一样。我们可以在课前讲一个有关本节课内容的历史小故事,例如在大跃进时期所发生的一些感人事情,不仅可以将学生们带入本节课的课堂中,也许我们的课堂多了一些乐趣与色彩。

⒉寻找教材,有趣内容

教材中不仅有名言警示,学生所需背知识点,更有相关讲解。老师可以通过拓展相关知识点背景,在将介绍背景时,代入式将知识点也讲解了,老师可以在讲史料时,由学生来扮演角色,投身于课堂之中,体会历史人物的感受。著名特级教师支老师在讲《西门庆》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性,将学生分为两组。并相互提问,相互解答。我认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学生们扮演完历史人物之后,我们可以询问学生对此历史事件的看法,进而引出我们所需讲解的知识点。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课堂上,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将知识点也所学会。

⒊教学方式,新颖多变

除了PPT,我们还可以采用板书的形式,利用字体的变化来让同学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表格,画图等方法,使同学们更加直观和形象地来理解数据的变化。更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与本节课所相关的视频内容,纪录片播放让学生观看。变换着形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可以帮助身处高中时期的学生得以放松。

三、将课内外相结合

⒈红色文化,学之重点

在时间允许以及学校支持的能力之内,我们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前往红色文化区参观,近距离地去感受历史,如淮海战役前敌委员会遗址,浙江嘉兴南湖游船,淮北市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区,即便是不能亲自到场,我们也可以通过影视剧,专题讲座等其他形式来向同学们讲解历史。

⒉探究活动,创新课堂

我们会发现每本历史教材中都会有一个探究活动课。何为探究活动课,顾名思义,探究活动课便是需要学生去探索,去实践。这对学生们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意愿,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例如知识竞赛等。

总而言之:教学从其本身的效果来讲,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标准。即使是在高中这个特殊时期,教学的效率提高尤有重要。我们要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达到师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也会不断强化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邓小军.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 科技资讯, 2020, 018(007):175,177.

[2] 孙金奉. 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14):0085-0085.

历史事件的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学习兴趣的激发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改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当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寻求有益于学生兴趣发展的教学措施,积极带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学生兴趣  激发措施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提高受到越來越多教师的重视和注意。在一些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对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程度和教学要求。但是,纵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教学状况,还存在大量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顾及不到位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高中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进度。为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适合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流程,来不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从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法,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相关的措施入手,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的教学问题加以解决,最后实现师生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认识和分析。

首先,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注重以教师为主体,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还需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实际上,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对整个课堂教学进程的有序开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就需要格外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首要的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置和安排中要是时时刻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论是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是在对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真正做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在高中历史的选修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往往需要在众多的参考资料中选择出固定的一种作为学生日后学习和了解的重点。在对这一参考资料的选择上,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自作主张的进行选择,学生只能到时候按部就班。但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变换一种教学方式,在对参考资料的选取上可以采取询问或者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当然,教师在询问学生的意见时也需要让学生对各种参考资料的利弊进行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做出理智的选择。

其次,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做好备课的初步环节,尤其是备学生这一环节。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往往注重和依托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因此,在具体进行课堂授课之前,很少能够对教学的内容和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和分析,这样教师就很难制定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计划,毕竟教师面临着不同的教学对象,就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原本所使用的教材也有可能发生了改编等一系列的变化,为此,教师更应该做好备课的准备,以防止课堂教学中紧急情况的发生,对新任教师来说备课这一环节更是尤为重要。

具体来讲,教师的备课需要涵盖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这三个方面的环节。在备教材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更新自身已有的历史知识结构和框架,有的时候由于考点的变化,教师的教学重点也会发生变化。在备学生方面,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等多方面的教学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教学兴趣和教学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而在准备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逐步地加入一部分能够体现现代化教学因素的教学方式,并能够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比如,在讲解抗战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如一些纪录片,让学生们在认识和了解那段历史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爱国情感的提高。

最后,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学兴趣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讲,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包括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以及情景教学、课堂提问等多种教学方式。现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融合了声音、动画、影视等多元因素在内的教学方式,教师对这一教学方式的引用,能够为学生提供耳目一新的教学感受,并且能够进一步促进和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小组教学合作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激发。

与此同时,教师如果在小组之间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和竞争因素的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就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被激发出来。为此,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制定人文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表现记录在内,将其作为综合评价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和标准。同时,教师采取课堂提问的教学方式也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帮助教师建立与学生之间和谐互动的教与学的关系。但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也不能够过于花哨,无论是对多媒体的运用,还是对小组合作交流方式的使用,教师都需要把握一个度,并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有序进行。

总之,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师只有在采取了适当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把握好对教学方法的适度使用的前提下,才能够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历史事件的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英语是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之一,国内有很多英语学习者虽然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但是对于英语的语言发展史却了解甚少。本文拟从英语历史上重要的四次异族入侵出发,结合两大重要事件——基督教的登陆和“文艺复兴”来探究英语语言发展的历史溯源。

关键词: 英语 语言发展史 外来入侵 基督教登陆 文艺复兴

英语隶属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印欧(Indo-European)语系中的低西日耳曼语分支。在追溯英语的发展历史时我们通常将它分为三个时期:古英语,从公元450年至1150年;中古英语,从公元1150年至1500年;现代英语,从1500至今。而不管是上述哪个时期的英语,尤其是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就其语言的任何一个层面来说都与当今时代(21世纪)的英语有着不可思议的区别。做过相关研究的人们都知道古英语,按结构分类是综合语,其语法特点倒是与现代德语很相近,按形态分类是屈折语;而现代英语却是分析语,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以外的成分(如虚词、次序等)来表示,而从屈折变化上来讲,现代英语的屈折形式基本上已消失殆尽。另外,据统计,古英语最初约有三万个单词,到后期发展到五万多个,而其中保留在现代英语中的只有15%,这也就是为何在伦敦或是美国的大学里学习古英语就如同学习一门外语一样吃力。本文主要就历史上四次重大的异族入侵和相关的两大事件来谈谈英语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渊源,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语言现象,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英语以及这门语言和其他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四次外族武力入侵

(一)英语(现代英语)的来源之一:罗马人的征服——拉丁语的传播。

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并不是始于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当时居住在这片不列颠土地上的是凯尔特人,凯撒大帝的两次“不列颠之行”是在征服高卢之后,其意在警告凯尔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卢的正受罗马人奴役的凯尔特同族人,所以这两次入侵并没有对英语产生大的影响。而真正的罗马人征服是在公元后43年开始的,当时的罗马皇帝克罗迪斯(Claudius)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东南部,随后的三百多年整个英格兰被罗马人牢牢控制了。罗马文化与风俗习惯渗入不列颠,社会生活开始“罗马化”,这必然导致拉丁语在不列颠的传播。在罗马人看来,凯尔特语是“低俗的”,难登“大雅之堂”。故在当时的不列颠,拉丁语成为官方、法律、商业用语,是上层凯尔特人士的第二语言,而这也就是凯尔特语词汇很少能幸存下来的历史原因。相反,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之大同属必然。

(二)英语的来源之二:盎格鲁—撒克逊语(古英语)。

(1)日耳曼人的征服——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形成

如上所述,罗马人的古拉丁语对凯尔特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真正的古英语的形成是在罗马人被迫撤出不列颠以后,大约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是安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使得这次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到了公元6世纪末,大不列颠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完全灭绝,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又称“条顿人征服”。而正是这些被凯尔特人视为蛮族的日尔曼人(Low German),也就是后来统称的盎格鲁—撒克逊族人开创了英国历史。当时的盎格鲁人自称其语言为Englisc,正是English一词的由来。公元一千年前后,整个国家被称为Englaland,后演变为England。这就是当今英格兰、英吉利和英语的源头和根。征服不列颠后,朱特人主要盘踞在英格兰东南部的肯特(Kent)和南汉普郡(Southern Hampshire),形成了古英语的肯特方言。盎格鲁人占领了不列颠的中部和北部,形成了古英语的中部方言和北部方言。撒克逊人占领了不列颠岛的西南部和泰晤士河以南地区,于是形成了古英语的西撒克逊方言,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方言。这三个日耳曼部族虽然有各自的方言,但这些方言都属于低地西日耳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融合成他们共同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古英语。

(2)维京人的征服——北欧文化的渗透,古英语的简化

大约从公元9世纪开始,英国遭到来自北欧的维京人(Vikings)又称斯堪的纳维亚人(Scandinavians)的大规模入侵,其中尤以丹麦人的入侵为甚。这次入侵对古英语的影响很大。虽然当时的艾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与丹麦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是维京人的入侵给大部分英国地区带来了北欧文化的影响。后来在英国出现的十二进位制计数法就是斯堪的纳维亚人传授的,故:1英尺=12英寸;1先令=12便士;法庭的陪审团也是由12人组成的。更重要的是,英语简化了,它复杂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古英语属于西日耳曼语支,有着繁杂的屈折变化。名词不是借助介词而是依赖词尾变化来表达有关意思。斯堪的纳维亚语也属于日耳曼语的一种,它与英语的词干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屈折变化各不相同。所以英国人如果想同北欧人交流,只有放弃词尾变化了。应该说,维京人入侵给英语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英语的简化,而简化是语言发展的趋势(邝江红,2007)。

(三)英语的来源之三:诺曼底人的征服——法语的大量引入。

可以说,诺曼底人的征服标志了中古英语时期的到来。1066年,英国国王爱德华去世,当时还是公爵的威廉从诺曼底成功登陆入侵英格兰,随后在哈斯丁斯战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中击败了哈罗德(Harold)。不久威廉进入伦敦加冕为王,自称威廉一世。此后一直到14世纪英语地位重新被确立起来的三百年间,英国的法律结构、社会结构、英国文化、尤其是英语语言本身受到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首先,大量法语词汇的引入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其次,中古英语语言内部的屈折变化已基本消失:名词的复数变化只剩-(e)s,-en两种;形容词基本失去性、数、格和人称的屈折变化;动词变化形式大大简化,不规则动词大为减少;介词代替了词的曲折变化,作用更为重要。总体来说,英语越来越从一种综合型语言变成一种具有明显分析型特点的语言。

纵观这四大英语历史上的异族武力入侵,有着血腥屠杀,但更能带来民族的融合和不同语言的掺和与融化。战争是残酷的,但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正是这些给被征服民族带来剧烈刺痛的异族入侵创造了文化和语言的奇迹。

二、两大相关事件——基督教的登陆和“文艺复兴”

公元597年罗马传教士圣·奥哥斯丁及其门徒登上英伦三岛,基督教和拉丁文化便由此开始向英语渗透。随着宗教思想及信仰的普及和深入,英语的宗教色彩也日益浓厚。首先,因为基督教的语言主要是建筑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之上的,所以大量的拉丁语词汇被古英语词汇吸收,如:priest(牧师),organ(风琴),candle(蜡烛),pope(主教),creed(教义)等。其次,宗教的传播带来的还有来自遥远的东方国度印度、中国和日本的词汇和文化。这些词汇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宗教的,如:abbot(男修道院长),alms(善举),altar(圣坛),angel(天使),anthem(圣歌)等;也有日常生活的:cap(便帽),sock(短袜),silk(丝绸),purple(紫色),chest(箱子),mat(席子)等。

到了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此时期的英国正值现代英语初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得早期现代英语比中古英语更具有可塑性。英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古罗马希腊文化掀起的新浪潮,使英语吸收并借用了大量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等语言的词汇,进一步弥补了英语词汇的不足,使得英语更加丰富多彩,促使其更加趋向规范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历史都紧密连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交织相融。追溯英语的历史,不难发现正是这些异族的征服、文化的入侵以及其自身的不断改进和演变才创造了这个美丽而又灿烂的英语神话史。

参考文献:

[1]谭琴.外族入侵对英语习语的影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2).

[2]邝江红.英语史上的三次文化入侵及其启示[J].考试周刊,2007,(22).

[3]蔡军.诺曼征服对中古英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6.

[4]胡平.简述英语的起源、形成与演变[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1999,(02).

[5]秦秀白.英语简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历史事件的论文范文第6篇

2、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

3、让青少年在中华文化雨露中健康成长

4、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评论新成果

5、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6、浅谈初中语文古诗中的乡愁情结

7、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研究

8、北京遭遇“垃圾围城”(报告文学)

9、民族交融史“共有历史”意识培育试题的启示

10、《茶馆》与《屈原》之戏剧美学比较论析

11、高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12、社会变革中的中小学生和中小学德育

13、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

14、毛泽东政治历史观生成逻辑论析

15、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

16、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

17、《毛泽东》等137则

18、全面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9、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20、分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

21、2019高考押题关键词:家与国

22、从“和解”到“和谐”:《细民盛宴》的现代家庭伦理书写

23、高中历史如何培养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24、新世纪诗歌升温的一个生动侧面

25、深耕乡土题材书写 内观人文精神世界

26、上海批评圈与其他小说

27、试论曾繁仁的生态美学思想

28、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乡土地理教育实践

29、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30、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广西狼兵抗倭之谜

31、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32、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

33、《国家宝藏2》重现好莱坞风范等

34、碑刻铭文中的古代大理(下)

35、笔谈:教育的正义性及其实现

36、超越经学,回归子学:现代儒学的思想形态选择

37、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

38、试论于非闇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39、论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山东电影

40、论“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41、陈秀喜与杜潘芳格的台湾女性诗歌书写路向

42、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

43、区域性、大众性、艺术性与探索性的交响

44、诗歌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45、任访秋先生古典文学研究别论

46、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看家国情怀

47、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价值探究

48、我拿《西南联大英文课》当教材

49、《云中记》自然和历史中的人性救赎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