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 旅游消费 消费率 平均消费倾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国家一系列促进政策的出台,国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和热情被广泛的调动起来,国内旅游市场日益旺盛。在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倾向阶段性下滑的情况下,国内旅游消费以其强劲的发展态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当下刺激消費、缓解内需不足的消费热点。
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本部分运用消费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两项指标,反映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特点。其中消费率是指当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额除以我国支出法GDP数值所占的比重,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城乡居民消费除以城乡居民收入所得的比重。
如表1所示,虽然居民整体消费额水平呈不断上涨趋势,但居民的消费率水平却呈现下降趋势,于201 1年止跌回升。具体而言,在1994-2000年之间,居民消费率变化比较平稳,整体波动幅度较小。然而,从2001-2010年之间,居民消费率由45.83%下降到35.92%,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其中,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居民消费率下降程度比较明显。2011-2014年,居民消费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分城乡不同类型的居民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率在1994-2000年之间,呈稳步上升趋势;从2001开始,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的幅度并不大,从2001年的31.10%到2010年27.66%,整体下降约4%。从2011年开始,消费率呈回升趋势,到2014年,上升至29.40%。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在1994-1997年的变化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在1996年的时候出现小幅度的上升;然而,从1998年直到2014年,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呈显著性下滑,消费率较城镇居民而言,整体偏低
如图1所示,整体而言,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大致在65%-85%之间浮动。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4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如1995、2000、2002年等,略有上升之外,整体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的阶段性波动比较明显,1994-1999年间呈快速下降的趋势;2000年出现小幅度上升,2000-2004年之间变化趋势较为稳定;2005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与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增加农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的战略定位不谋而合,但在2009年以后,呈现短暂下降的趋势,到2013年,开始大幅回升。
三、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现状分析
本部分使用旅游消费率和旅游平均消费倾向这两项指标,来描述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其中旅游消费率是指当年全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额除以我国支出法GDP数值所占的比重,旅游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当期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除以城乡居民收入所得的比重。
如表2所示,旅游人次和旅游消费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出游人次方面,除2003年以外,其他年份呈直线增长的态势,且平均增长率为10.37%。旅游消费方面,居民总体旅游消费额、城镇居民旅游消费额以及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额分别从1994年的1023.5亿元、848.2亿元以及175.3亿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30311.9亿元、24219.8亿元以及6092.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12%、19.19%和21.60%。在旅游消费率方面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和阶段性。整体居民旅游消费率从1994-2002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03-2008年呈现小范围波动态势。从2009-2014年,呈直线上升趋势。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率的波动态势受我国大的消费环境和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如1998年、2003年、2008年等都出现较为明显的消费率下滑现象,这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率的起点较低,从1994-1999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有所回落,但大多数年份保持在0.80%-0.95%之间。
如图2所示,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旅游平均消费倾向整体呈上升趋势。就城镇居民而言,其起伏阶段与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而农村居民而言,1996-2000年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之后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与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大致一致。
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旅游消费比较
本部分使用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占一般消费的比重和消费平均增长率两项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消费平均增长率是指1994-2014年间的年度消费增加值/上一年消费额所得比重的平均值。
如表3所示,整体而言,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部分占居民消费的比重,除了个别年份(如2003年、2008年)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之外,总体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的4.77%上升到2014年的12.48%,平均比重为7.62%。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其整体的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平均比重为7.98%。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的趋势呈现浮动式上升,平均比重较城镇居民略低,为7.18%。
如图3所示,居民消费的平均增长率和旅游消费的平均增长率之间存在差距。相比较而言,不同类型的旅游消费平均增长速度皆快于居民一般消费的增长速度。其中,总体方面约高出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方面约高出5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长率表现最为显著,约高出12个百分点。
五、结论和建议
1.研究表明,尽管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倾向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但是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率和消费倾向却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已经成为国民基本生活方式和常态化的消费选择。通过旅游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日益凸显。
2.城镇居民仍是国内旅游消费的主体,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乡村居民旅游消费增长迅猛,是巨大的潜力市场。应通过增加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差距、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旅游市场环境等多方面,提升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意愿。
旅游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探究了国内外对于的旅游金融服务质量对消费意愿影响的研究现状,并简单讲述自己的调查研究,分析旅游金融服务质量对于游客消费意愿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 金融服务; 游客; 消费意愿
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人们旅游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更多人坚持不因为金钱而放弃外出旅游放松,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消费信贷就成为了被人们追捧的对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态势,这就对旅游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市是浙江省十分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旅游发展龙头,也是中国旅游文化名城,在2013年对于游客对全国旅游城市满意度的调查中,B市排名全国第六,这么靠前的排名与该市的旅游金融服务有何关系?本文就以B市为例,探寻旅游金融服务对于游客意愿的影响。
一、国内外旅游金融服务对于游客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
对于旅游金融服务对旅游消费者影响的影响分析,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不同的意见和分歧,每名专家和学者在进行深入的研究时,也会形成各自的见解进而使研究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目前旅游质量、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和游客在旅途中的自身行为这三者构成的关系是现阶段大多数专家学者研究的关注点,著名的有Bign和何琼峰等,这些人在研究时致力于分析旅游终点给游客的印象和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在这项研究中,旅游的质量是纽带衔接式的变量,它将旅游终点给游客的印象和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进行连通,使两者相互影响,而这项研究的最终结果显示旅游终点给游客的印象和旅游本身的质量与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作用力,然而在对行为意愿方面的影响作用方面的研究结果却并没有呈现一致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Servqual模型,它是由Para-suraman等人提出的,主要是用来对质量各维度和满意度之间产生的微妙关系进行一定的测量,Para-suraman等人对服务质量采取了拆分的手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移情性、响应性等五个维度来参与分析。此项模型在各个研究者的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其五个维度的划分也是各抒己见。尽管相类似的研究多如牛毛,但当前对于旅游综合服务质量对游客满意度和游客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研究还是研究的重点关注方向,因此,本文就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分析探究。
二、研究过程设计
本项研究的主要思路是以旅游金融服务质量为着手处,建立一种以旅游金融服务质量为自变量、游客满意度、消费意愿为因变量的关系式,采用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方式,并运用了多种数据统计软件,以完成相对科学的关系分析。
1. 问卷设计
(1)旅游金融服务质量检测
对于旅游金融服务质量的检测条款一共有十三个,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有:银行点设置、旅游需要支付费用的场地、网络服务质量、网上查询和支付手段是否便利等,主要展开的维度正是上文中讲到过的有形性、 响应性、保证性、可靠性、移情性这五个层面,主要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点量表参与测量。
(2) 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和消费意愿的检测
针对该方向的研究调查所运用的满意度测量条款主要源于Yoon&Uysal、Bigné等,根据研究项目和对象的条件,对他们的条款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最终确定为三个问项检测:
①请您对此次旅游过程中的旅游金融服务进行打分(选项为:1、1分= 非常不满意,;2、2分=不满意、3、3分 = 一般;4、4分=满意,5、5分=非常满意;
②请你对旅游过程中的旅游支付服务进行打分(选项为:1、1分= 远不足个人的期望值,2、2分= 不足个人的期望值,3 、3分= 与个人的期望值相近,4 、4分=高于个人的期望值,5、5分 = 远超个人期望)
③请您此次旅游过程中的金融服务打分(选择项是:1、1分=极差,2、2分=比较差,3、3分=差不多,4、4分=比较好,5、5分=极好)
可以看出,三个问项的测量方式同样运用于以上调查中使用消费意愿测量条款,而这三个问项的测量方式正是来源于Chen&Tsai、Zeithaml等的条款,从其条款上修改而来,三个条款分别为:
①你是否还会再次来B市旅游?(选项为:1=非常不愿意, 2= 不愿意, 3 = 不确定, 4 = 愿意,5 = 非常愿意)
②就目前的旅游支付情况来看,你愿不愿意增加旅游消费支出?(选项为:1=非常不愿意,,2 =不愿意,,3 =不确定,4 =愿意,5 =非常愿意)
③如果B市的旅游费用在之后会上涨,你是否还会在下一次旅行时再次选择B市?(选项为:1 =坚决不来,2 =不想来,3 =不知道,4 =来,5 =坚决来)
2.调研及样本数据的掌握
此项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结果的精准性不是很好把握,因此,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访谈以及实地调研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设计调查问卷之前,基本上是对以往国内外旅游金融质量、游客满意度等相关研究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寻求以往评价较好的、精准性较高的质量、满意度、消费意愿等测量指标,所有这些准备齐全以后,再认真分析游客以及专家现在所关心的旅游金融服务质量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而出的调查问卷,更加能够真实地反映游客的真实心理,更加贴合实践调查所追求的结果。本次调研数据采集时间为:2015年5月,在B市某景区,经过几天在该景区的进行现场的调查,面向国内游客,对其随机发放了150份的问卷,真实有效的问卷数量为11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75.3%。
三、旅游金融服务在影响游客消费意愿中发挥的作用
通过对实际调研,对以问卷调查等形式搜集到的数据结果进行梳理,对变量、满意度、消费意愿等进行分析。
1.变量的因子分析
(1)旅游金融服务质量的因子分析
在专业的测量设备以下,分析此次调研的测量条款的信度及CITC分析,这些测量条款的信度均很高,对于一些高于CITC系数0.3的临界标准,对于这类条款都可以保留,信度水平较高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准性,更容易符合调研设计时所预期的效果,只有这样的数据才适合开展更深一步的分析工作。
在对变量做因子分析之前,必须要对其进行KMO样本测度和巴特勒球体检验,对此项调研进行测度,KMO测度值为0.753,符合做因子分析的标准。在经过相应的测试,通过会后将这些测量旅游金融服务质量的条款进行了因子旋转分析,提取出四个因子。
(2) 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以相同的方式对满意度测量条款的信度及CITC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条款都符合标准,全部得以保留。测量条款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也大于0.5,信度水平较高,能够保障此项调研在该方面的可信度。但在对满意度三个测量条款的因子进行分析后,结果只有一个因子,特征值为1.919,这样的结果证实了条款的一维度水平较高。
(3)消费意愿的因子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关消费意愿的三个测量条款的信度值基本上都在0.6以上,是高于CITC系数0.3的临界标准,符合标准的条款证实了条款的可行性,应当全部保留,用以执行下一步的分析。再对测量条款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KMO样本测度、巴特勒球体检验,均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对三个因子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一个因子,说明一维度水平较高。
2.旅游金融服务质量对游客满意度及消费意愿关系模型分析
进行这项研究,通常运用的是结构方程模型的手段,将已经提炼而出的四个质量因子为自变量,以满意度、行为意愿为因变量,结合当前市场考核审查结果较好的AMOS17.0软件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终结果表明该项调研的模型整体拟合度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也在可接受分范围之内;在对旅游金融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消费意愿的关系分析中,得出:服务质量的四个维度与游客行为意愿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在对游客满意度与消费意愿的影响分析当中,得出:游客满意度与消费意愿在0.05置信区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四、结束语
通过该项调研,首先认识到的问题是,应当充分认识到提升旅游金融服务品质的重要性,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吸引更加广大的游客群到当地旅游,增加旅游消费;其次是要重点关注旅游金融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这是保障游客对于该地的良好口碑,最终目的也是扩大游客群;最后是要充分认识到有形性、移情性、响应性等方面的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努力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忆文.我国旅游景区投资模式研究[D].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 刘秀.旅游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荣洁玉.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河北经贸大学,2013
[4] 陈冰.论金融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D].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旅游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旅游花费;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主要是指城乡居民为了满足旅游消费需要,并且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支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因素,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及收入类型与结构来衡量;二是非收入因素,如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习惯、旅游产品价格、旅游消费环境、旅游消费政策等。收入因素是影响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而收入的水平、收入的类型、结构等对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产生了不同影响[1]。1995-201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旅游花费比从1996年的7.58逐步降低到2010年的2.89,而同期城乡居民收入比在3.00左右徘徊。1995-20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异持续扩大,但在中国城镇化率持续上升及乡村人口数持续下降背景下,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水平持续提升,出游总人次仍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变迁及其旅游消费影响机制的分析有助于正确认识收入变化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差异及其内在机制,这对优化调控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结构与潜力,及如何提升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具有一定价值。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有城镇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人口、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城镇与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等指标,数据年限为1995-2010年共16年时
间序列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主要是1996-2011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9年后为《中国旅游抽样调查资料》)。
(二)数据分析方法与步骤
本文使用EViews6.0统计分析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如下:
1.对数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对于检查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非常重要。时间序列只有同阶单整才能进行OLS估计,如果ADF统计量为负,且数值大于0.05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则拒绝单位根假设而表明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如果一阶差分不包含单位根,它就是一阶单整,如果一阶差分是非平稳的,可以继续对二阶差分进行检验[2]。
2.对数据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与GDP的增长过程可能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但两者未必存在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本依据是将来不能预测过去,如果某变量的变化是由另一变量引起的,则另一变量的变化应该发生在某变量之前[3]。格兰杰因果检验统计量F服从标准的F分布,若检验统计量F的值大于F分布的临界值,则拒绝零假设。
公式(1)表明yt变动既受ΔXt的影响,又受上一次误差ecm影响。α为短期调整系数,反映了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它的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及短期调整方向,若这一误差是负值,说明该变量在本期就应该做相应的正修正。
二、城乡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数据稳定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一)农村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指标稳定性检验与因果关系分析
根据AIC最小原则,本文使用EViews分析软件,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及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等指标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表1)。由表1观察以上指标均是二阶稳定性数据,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年纯收入、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协整与长期均衡关系,可进行OLS估计。
(二)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收入数据稳定性检验(ADF单位根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分析软件,根据AIC最小原则,对城镇居民旅游花费、年人均纯收入、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等进行ADF单位根稳定性检验(表2)。由表2观察以上指标均是二阶稳定性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纯收入、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协整与长期均衡关系,可进行OLS估计。
(三)城乡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因果关系分析。本文把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设为因变量Y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等设为自变量X1,村居民工资性收入X2、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X3、农村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X4。格兰杰检验的基本依据是将来不能预测过去,如果Y的变化是由X引起的,则X的变化应该发生在Y之前。
本文使用EViews6.0,通过选择滞后期2、3、4,对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村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由表3可见选择滞后期为2,在0.05显著水平下,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均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格兰杰原因。
2.城镇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因果关系分析。通过使用EViews6.0进行运算,本文选择滞后期2、3、4,对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由表4可见选择滞后期为2,在0.05显著水平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格兰杰原因;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在0.05显著水平上,不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城乡居民收入与旅游花费水平回归分析
(一)中国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与年纯收入及类型之间的回归分析
1.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年纯收入回归分析。据本文第三部分分析,农村居民旅游花费、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等均是二阶单整序列,且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是旅游花费的格兰杰原因,可以借鉴EG检验法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使用EViews6.0分析软件得出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与年纯收入之间的回归方程及表3、表4。
经过测算,现进一步对估计方程(2)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IC最小原则,选择滞后期1时的单位根检验形式,残差平稳性检验的ADF统计量(-3.417419)小于0.0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098896),说明残差序列稳定,估计方程(2)不存在伪回归,序列Y1和X1线性关系显著。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与人均年纯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1995-2010年间农村居民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为0.038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每增长100元,可以平均实现3.82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姚丽芬等(2010)认为旅游消费和居民收入为长期均衡关系,居民收入每增加1%,可以使旅游消费增加1.144%;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长期收入弹性系数为1.175,短期弹性系数为-0.924;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促进作用明显[7]。中国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直接影响中国农村居民的旅游人均花费和旅游购买力,但对出游率影响不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000元,人均花费大致增加161元[8]。黄秀娟(2004)认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000元为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临界点,超过这一临界点,居民旅游消费将会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经济收人来看还有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人没有达到这一临界点。刁宗广(2009)认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提高旅游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8]。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还受到城镇化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影响,1995-2010年我国乡村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人口数量持续减少,而同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总产值、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农村、农业社会经济、农村居民出游率等指标均以较快速度增长,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次、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及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因此,需要采取加大农村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有效降低农村居民负担,提升其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收入对旅游消费的促进作用。
2.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年纯收入误差修正分析。根据协整方程(1),运用EViews软件得到农村居民旅游花费受年纯收入影响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模型为:
估计方程(4)拟合优度R2为67%,表明被解释变量变化的67.0%可以由解释变量的变化得到解释,F统计量均满足显著水平为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如果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说明其不存在伪回归现象。根据AIC最小原则,现进一步对估计方程(4)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测算选择滞后期1时的单位根检验形式,结果如表3所示(使用EViews6.0分析软件)。由表3可知残差平稳性检验的ADF统计量(-3.866761)小于0.0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098896),说明残差序列是I(0)平稳的,可以认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与其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协整方程不存在伪回归,序列Y1和X1、X2、X3线性关系显著。
估计方程(4)表明:(1)农村居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每增长100元,可以平均实现21.7元的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2)农村居民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每增长100元,可以平均实现3.0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3)农村居民年人均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抑制了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该项收入每增长100元,将会抑制56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黄秀娟(2004)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对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居民旅游消费的多少不仅与居民收人的绝对值有关,还与收人的增长率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人增长的相对速度有关。因此,在分析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时不仅要考虑居民的总体收人增长情况,还要分析居民的收人增长结构。
(二)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年可自由支配收入及类型之间的回归分析
1.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回归分析。本文使用EViews6.0分析软件得出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回归方程为:
估计方程(5)的F,t统计量均满足显著水平为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如果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说明其不存在伪回归现象。现进一步对估计方程(5)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IC最小原则,使用EViews6.0分析软件经过分析,选择滞后期1时的单位根检验形式,残差平稳性检验的ADF统计量大于0.0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小于0.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是稳定的,估计方程(5)不存在伪回归,序列Y2和X5线性关系显著。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00元,可以平均实现2.3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陈敏(2011)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元,其中仅有约2.22%部分用于旅游消费,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小,旅游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开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旅游消费支出的影响较弱,即在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的情况下,个人旅游消费增幅并不是很大[9]。
2.中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与可支配收入误差修正分析。根据协整方程(1),运用EViews软件得到城镇居民旅游花费受可支配收入影响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模型为:
估计方程(7)的F统计量均满足显著水平为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工资性收入、财产与转移性收入t统计量不满足显著水平为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如果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说明其不存在伪回归现象。现进一步对估计方程(7)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IC最小原则,经过测算,选择滞后期1时的单位根检验形式,结果如表3显示,残差平稳性检验的ADF统计量(-4.016165)小于0.05和0.0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098896,-4.004425),说明残差序列是I(0)平稳的,协整方程不存在伪回归,序列Yt和X6、X7、X8线性关系显著,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估计方程(7)表明:(1)城镇居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每增长100元,可以平均实现3.21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2)城镇居民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抑制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每增长100元,将会抑制32.79元的人均旅游花费增长;(3)城镇居民年人均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增长,且在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每增长100元,将会促进11.61元人均旅游花费的增长。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一,收入水平与旅游边际消费倾向对城乡居民旅游花费影响差异明显。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虽然我国城乡人口比逐渐升高,但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旅游总花费一直在均值2.52左右波动,一方面源于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也与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增长迅速有关。本文研究结论再次证明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水平,对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及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提升城镇居民旅游边际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是提升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总花费的关键。从促进我国旅游发展视角,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对促进我国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理念,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城镇居民旅游边际消费倾向,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村居民来说,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促进农村居民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第三,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收入过度敏感性均过低。本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过度敏感性分别为0.023449、0.013403,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系数均较低。相对于其他生活消费支出,旅游消费属于精神性非必需品消费,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考虑旅游等精神消费需求。在我国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不到1 000美元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尚未达到3 000美元前提下,以2010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为例,居住、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花费占到总生活花费支出的87%,文教娱乐花费只占12.1%,且教育花费占到文教娱乐花费的75%,旅游消费水平比较低。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收入过度敏感性均过低,这对促进城乡居民旅游等精神消费或发展、享受型生活消费需求的增长是严重障碍。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系数比农村居民还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收入的依赖性,或收入增长对旅游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很微小。旅游消费在城镇居民收入得以持续提升背景下持续徘徊不前需要多方面思考,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民生社会保障力度问题,如住房价格过高、教育负担过重、医疗成本过高、食品价格持续上扬等对居民收入实际提升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变动呈现出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农村居民消费表现出了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即消费存在着棘轮效应,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具有示范效应[10]。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城乡居民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消费支出,提升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对收入过度敏感性水平,促进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能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力,提升过度敏感性系数,增加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额,提高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对于城镇居民来说需要在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住房、医疗保健、城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有效减轻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负担,以避免城镇居民节省支出以增加储蓄来应付不确定性大额支出,从而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能力。
第五,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对城乡居民旅游花费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城乡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影响相反。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对旅游花费的促进作用差异较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能显著促进旅游消费的增长(100元增长促进21.7元旅游消费),而城镇居民则影响甚小(100元增长促进3.21元旅游消费)。因此,加大农业产业化及发展乡村经济,提升农村居民就业与工资性收入水平对促进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及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乡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对旅游花费的促进作用相反。农村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能显著抑制旅游消费的增长(100元增长抑制56元旅游消费),而城镇居民则影响为正向(100元增长促进11.61元旅游消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农村居民土地流转及土地征用过程中对土地价值的补偿水平提升,使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得以有效提升;需要为农村居民利用宅基地自建住房能办理房产证,使农居房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价值,而不是利用较多资金兴建的住房不具有财产性价值。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财政性转移支付水平,使农村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具有质量。只有采取与城镇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相等同的措施,才能使农村居民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的提升对其旅游消费或其他生活消费的正向影响水平。
第六,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背景下,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将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与收入水平翻番、实现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翻番,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实现。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与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会对其旅游消费产生积极影响,但收入提升对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水平提升促进作用不大。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医疗、养老、教育、农业等财政投入力度,有效降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住房、医疗、教育、食品等支出,才能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家庭年纯收入对旅游等休闲娱乐消费正向影响力度,惟有大力发展中低收入层次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农村居民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
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不是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量。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深层次上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种保障制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只依靠短期政策调整刺激农村居民短期收入的增加,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11-12]。因此,需要保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是促进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就中长期来看,只要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快推动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平等化的进程,城乡居民收入必将进一步缩小。正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基数较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增长必将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峰.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变参数模型研究[J].旅游论坛,2010,3(4):463-467.
[2] 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55-77.
[3] 马成文,李想,郑丽琳.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0:47-69.
[4] Engle R F and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s, 1987,55:251-276
[5]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52-174.
[6] 高铁梅,王金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3-26.
[7] 姚丽芬,龙如银,李庆辰.中国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6):92-95.
[8] 刁宗广.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2009,29(2):195-199.
[9] 陈敏.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1,9(4):52-54
[10]崔海燕,范纪珍.内部和外部习惯形成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1(7):54-62.
[11]李金昌,窦雪霞.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变迁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7):45-52.
[12]刁志波.基于信息技术的休闲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3-128.
The Effects of Income of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n Tourism Consumption
ZHOU Sun-fang, BIAN Xian-ho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City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Key words: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residents′ tourism consumption; influence mechanism; difference analysis
(责任编辑:关立新)
旅游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纠纷事件越来越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实施改善了旅游业的一些问题,对维护消费者和旅游业双方权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仍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根据我国旅游业现状来分析旅游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实例及原因,并对其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可行性措施和法律建议。
关键词:旅游消费者;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
作者简介:齐琳(1994-),女,汉族,大连财经学院法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李晓燕。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途径和产品越来越丰富。近年来,旅游成为大多数人们解压放松的消费选择,但旅游服务业出现的问题也逐年增多,旅游消费者对其旅游服务者的投诉和相关的新闻报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服务者的投诉和相关的新闻报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成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概述
(一)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含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所谓消费者,是指以个人消费为目的而购买或者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由此可知,旅游消费者是指旅游过程中购买所需的旅游产品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个人或单位。从法律本质上讲,旅游者也是一个消费者,旅游消费活动也属于生活消费的范畴。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2014年3月15日,由全国人大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开始正式实施。该法的实施规范了经营者的服务和行为,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好的维护了市场秩序,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由此可知,旅游消费者权益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市场中购买商品、接受旅游服务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二)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基本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相关法律规定,笔者总结出旅游消费者应享有以下几项重要权利:
1.旅游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这个权利是每一位旅游消费者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权益,它是指旅游消费者在消费、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不受到侵害的权益。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有义务为旅游消费者进行人身和財产的安全的保障。
2.旅游消费者享有对所购买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经营者服务真实情况的知情权。在旅游期间,旅游消费者要对具体真实的服务情况享有知情权,例如旅游消费者要了解旅游的具体安排等等;对于商品旅游消费者要知道购买的商品的相关具体信息,包括生产地、生产日期、是否合格、用途等等。让旅游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障也是对旅游经营者和服务者的一种肯定。
3.旅游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旅游、购物的权利。旅游者在旅游期间,有权拒绝到导游带领的指定商店进行强迫购物,购物必须是旅游消费者出于自愿。对于接受不接受任何有关旅游的服务完全是旅游消费者的自愿选择,前提是旅游消费者不能违反法律法规,不侵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4.旅游消费者在旅游途中受到损害时,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一些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出现一些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等意外问题,可以依法请求赔偿的权利。
5.旅游消费者享有对旅游经营者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旅游消费者有权对旅游经营者和服务者提供的服务提出批评与建议,并有权对其旅游经营者的工作进行监督。将权利交到消费者的手中,以保证旅游经营者更好的提供服务和旅游业秩序的良好发展。
二、分析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消息,2016年的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国际游客访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①。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和迅猛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渐多元化,人们在选择旅游路线和服务等级从低向高发展,从国内游发展到国外游的延伸,这一过程中,旅游行业中旅行社越来越多,也拓宽了很多相关行业的就业途径。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发布实施新《旅游法》后,我国国内的旅游和服务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相对的管理政策还有待完善,这些旅游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知情权和人身安全问题的现象还有很多,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影响加重,旅游消费者享受的服务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旅游业的发展迅猛,但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慢、水平低、设施不健全等原因影响了旅游业的稳定发展,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社中被宰被骗,强迫消费者购物的问题屡见不鲜。新华社报道云南一导游强制购物消费,辱骂讽刺游客“一毛不拔、无赖”,还声称“不买翡翠别想离开云南”在网上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有些旅游景点地区餐饮业、住宿酒店、停车场和一些交通工具的消费价格多变,据人民网报道,在青岛大排档的菜单上每份38元,结账时一只虾38元,自行定价和乱涨价的现象尤为严重,餐饮业的食品安全也值得堪忧,在旅游期间,旅游消费者在旅行社的安排下进行就餐,菜品不新鲜、吃出其他脏东西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另外,旅游签订的合同不完善不规范,旅游消费者受到侵害后难以找到证据进行投诉和索赔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可见,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伴随出现的问题也有很多,对其旅游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中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旅游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
三、旅游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笔者认为,旅游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从旅游经营者和服务者的方面来说,旅游经营者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旅游社经常报低价来吸引游客,但其旅游过程中自费的项目特别多,欺瞒旅游消费者,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损害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对于服务者方面,导游在旅游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现在导游素质有高有低,一些导游强制要求旅游消费者购物,超出了导游职权范围,违反了消费者自主选择购物的权利,扰乱了旅游业秩序的稳定。
其次,从旅游消费者的方面来讲,消费者在选择旅游社时,由于旅游消费者的自我权利意识薄弱,不清楚不重视自己应享有哪些权利,忽视一些内容和权利,才给其他不法侵害可乘之机,旅游消费者在选择旅游路线和购物消费时,要提前了解具体的旅游规划,签订正确的旅游合同协议,在自己权利受到侵害后,大多数的旅游消费者都忽视问题没有投诉,缺少维权意识,自认倒霉,不了了之。从而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再次,从我国立法和法律法规的方面看,旅游立法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一部完全明确针对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颁布实施主要针对的是调整旅游经营市场秩序和旅游经营者的规范问题,没有具体完善的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②。我国在旅游业方面的立法仍然不完善,才让旅游经营者有机可乘,执法政策的效率低,导致一些旅游纠纷事件没有有效迅速的解决,旅游消费者才对维权丧失信心。
四、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措施及法律建议
(一)完善旅游法律法规
一个法制完善的国家首先要有独立的基本法,2013年10月1日期我国开始施行《中国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范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的和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休闲度假等形式的旅游活动,控制和规范了旅游市场的秩序。从法律上看,旅游合同是约束和保障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目前旅游合同中,对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条款较不健全,应更加完善旅游合同中的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增加对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条款内容。具体立法建议如下:
1.在《合同法》规定旅游合同的有名化③
完善《合同法》,将旅游合同纳入《合同法》分则当中,明确具体规定旅游合同的内容,详细的将旅游合同的特殊性进行规范,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旅游合同实行有名化的归类。
2.规范旅游合同的格式化和内容具体化
根据我国目前旅游业出现的问题现象,具体立法规定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旅游合同要比其他合同有更多的规范和限制,赔偿条款一定要明确详细纳入旅游合同条款中,并且明确提出双方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法律规定和解决纠纷的措施与途径,规范提示义务和旅游合同的相关解释规则等。
(二)建立旅游消费者權益保护的救济机制④
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应在各个地区设置旅游投诉救济部门,在热门景区设立求助机构,各级政府设立旅游投诉有关部门,开设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服务是否满意的评价机制,建立小额纠纷的法庭,快速解决旅游消费者投诉纠纷的调查审理和理赔,提高行政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执法能力,稳定旅游市场的秩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制定和完善导游人员等级制度
虽然我国导游等级制度设立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多,造成了不理想的现象。我国的导游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四个级别,但大多数导游都只拥有初级导游证,高级和特级导游证的人比例甚少⑤。笔者认为,在我国应实行区域考级制度,导游人员在考到初级导游证之后,要在五年内考取的中级导游证,然后每两年进行导游知识考核,旅游消费者在接受导游旅游服务之后,对其进行满意度评价,建立公平合理的导游薪资制度,保证对导游人员的监管同时,也要保障导游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从而更加壮大导游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和旅游业的稳定秩序。
(四)加大对旅游经营者的监管机制和规范旅游监管立法
在《旅游法》中,虽有对旅游经营者的监管规范,但这些监管规范并没有有效落实,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旅游经营者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采取不正当手段的旅游经营者的惩罚力度,首先要完善惩罚赔偿规定,提高旅游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所得的赔偿金额,对于旅游经营者损害旅游消费者权益时,加大赔偿处罚力度,提高处罚金额,情节严重的给予刑事追究;再者,应该重新规定赔偿标准,对于旅游消费者受到金额较小的损害时,一般选择放弃维权,这样旅游经营者利用这种消费心理,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加大旅游经营者的监管力度的同时,应给予旅游经营者一些法律和经济保障,从追求旅游经营者利益最大化发展为兼顾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双方共同利益。
(五)加强旅游消费者的自我维权保护意识
在完善国家旅游制度和监管的同时,旅游消费者自身的维权意识也有待提高,加大宣传旅游相关的知识和普及有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旅游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对旅游的法律意识,让旅游消费者真正从心里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类似“强制消费”“盲目消费”这类事件的发生,才能更好的维护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注释]
①2016年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EB/OL].中国产业调研网.
②王卫涛.浅谈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J].太原大学学报,2010,9(43).
③曹琪骏.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问题探讨[J].法制博览旬刊,2014.11.
④任晓艳.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J].商业文化,2012.03(下半月期).
⑤谢远健,刘锦莲.浅析新旅游法的实施对导游制度的影响及完善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4(24).
[参考文献]
[1]2016年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EB/OL].中国产业调研网.
[2]王卫涛.浅谈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J].太原大学学报,2010,9(43).
[3]曹琪骏.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问题探讨[J].法制博览旬刊,2014.11.
[4]任晓艳.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J].商业文化,2012.03(下半月期).
[5]谢远健,刘锦莲.浅析新旅游法的实施对导游制度的影响及完善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4(24).
旅游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网站; 在线交易; 消费者评价; 扎根理论
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旅游业天然的信息密集和信息依托的特点使之嗅闻先机,迅速融入信息化的浪潮之中。这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手指加鼠标”,轻松查询旅游信息、做出旅游决策,还能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和亲朋好友进行互动。可以说,伴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技术和信息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血脉(Buhalis,1998),线上旅游交易很可能取代传统旅游交易方式,成为日后旅游交易的主导方式。相比传统旅游交易,在线旅游交易的最大优势不仅在于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操作,更重要的是旅游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旅游网络经营商进行互动反馈。旅游是典型的体验活动,这种体验不仅会存留在旅游者的记忆中,也会以点评的方式发布于网络。网站功能的日益完善及社交媒体的发达使得这些海量的点评信息充斥于网站的各个角落。据统计,2012年携程、艺龙、同程、去哪儿以及大众点评、驴评等网站共收录酒店点评信息近800万条,覆盖4万多家国内酒店,平均每天产生2万多条点评环球旅讯网站http:∥www.traveldaily.cn/article/69654.html。与此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发布的各种旅游体验信息更是不胜枚举。与传统的口碑信息及游客单纯的投诉不同,网络点评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应和影响力度更大。对于在线旅游交易来说,消费者会从哪些维度评价旅游网站,旅游网络经营商又将如何利用这些海量的评价信息,这个领域的研究还鲜为所见。由此,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选取旅游交易网站发展较早而且影响力较大的典型网站携程网为例,基于消费者的视角,探索分析旅游交易网站的消费者评价维度,进而提炼出评价维度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旅游企业认识和利用这种非结构化的数据,完善旅游网站建设,促进旅游网络交易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照。1文献分析与传统的消费过程相似,网络消费也要经过认识需求、寻找信息、判断选择、购买决策以及购后评价5个阶段,两者间的最大区别就是网络消费过程要借助网站来进行(Adam,Hurang,2003)。近年来,网站尤其是电子商务网站的迅猛发展,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网站评价指标的选取(Tillotson,2002)、网站评价体系的构建(Atzeni,et al.,2002;陈雅,郑建明,2002)、网站质量的评估(DeLone,McLean,1992;刘延民,邵培,2005)、网站评价方法(王知津,李明珍,2006;李振汕,2009)等方面,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电子商务网站所做的评价。与国外相比,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较晚,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系统理论尚未形成。
网站直接面对的是网络消费者,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判断网站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而企业要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就必须理解消费者的网络购买行为(Butler,Peppard,1998)。在有关消费者在线消费行为的研究中,消费者最主要的网络行为表现在信息查询、在线购买以及购后评估上。Reardon等(2002)在其研究中指出,效用是讨论网络消费者行为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消费者购买任何产品追求的都是效用最大化,选择在线购物也是因为这一方式的效用对他而言比其他方式要大。在国内,许雄奇和赖景生(2000)分析了网络消费者的类型、心理和行为特点,指出企业必须认识、适应并主动地影响网络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才能在未来的营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王宜楷(2004)探讨了影响网络消费行为的诸多因素,认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消费动机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并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李艺和马钦海(2007)则尝试把心理安全感概念引入网络消费行为解释中,探究顾客心理安全感对消费行为的作用。张庆环(2008)着重探讨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消费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信用风险的规避策略。由于自身的特性(无形性、异地消费性、综合性等),相比一般的网络在线消费,旅游产品的网络交易更为复杂而独特,网络自身的复杂性也使旅游在线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大。研究表明,网络已经成为消费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来源(Peterson,Merino,2003)。如Sparks和Pan(2009)以548名计划赴澳大利亚旅游的上海市民为调查对象,发现49%的被访者通过网站获取目的地信息,超过1/3的被访者通过网上聊天获取旅游信息。此外,由于旅游产品的体验性,旅游评论信息对潜在旅游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候建娜,李仙德,2011)。旅游消费者网络信息搜寻的主要来源是旅游产品销售商、旅游行业专家和其他旅游消费者;三者之中,其他消费者所提供的旅游信息的信任度最高,主要原因是网络用户生成的信息反映的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真实体验,陈述的可信度较高,而潜在旅游消费者对此产品的购买意愿也会随着其他用户对该产品的评论数目增多而增强(Burgess,et al.,2009)。旅游网站作为旅游电子商务交易的重要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了不同以往的信息搜寻途径、旅游目的地感知方式、旅游计划和决策制定、旅游产品购买途径等。随着在线用户的快速增长和网上交易的不断增加,旅游网站对旅游业的发展作用日益突显。国内学者对旅游网站及旅游者网络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旅游网站功能的评估(张俊霞,2001;路紫,等,2004)、旅游网站评价体系的构建(高静,肖江南,2005)、旅游电子商务使用者满意度(陈娟,路紫,2005)、旅游网络信息搜寻行为(岑成德,梁婷,2007)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研究为完善旅游网站建设,提升我国旅游信息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照。然而,从上述文献中有关旅游网站的研究来看,大多是从网站技术或是网站经营企业的角度出发,评估网站的系统运行、页面设计、内容提供、服务质量等,侧重对旅游网站自身建设的评价,而鲜有从网站用户的视角出发,分析旅游消费者对网站的评价包含哪些维度。而从旅游消费者在线行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旅游网站的评论信息是消费者搜寻旅游信息的重要参考和评价旅游网站的重要标准,对旅游消费者后续行为意图及潜在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旅游网站的评价维度,有助于旅游网站完善自身建设,同时增强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图。
2研究方法
2.1方法选取使用旅游交易网站的消费者的在线评价是旅游电子商务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交叉领域,目前学术界从旅游消费者角度来研究旅游网站评价的还相对少见,对旅游网站评价的研究仍有待探索。鉴于此,本研究选用质性研究中的一种常见而相当有用的方法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分析。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Galser和Strauss(1967)为研究社会现象中的人际互动所发展出的研究方法,被视为质性研究方法中最具科学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自下而上地对现象加以归纳分析的方法,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所构建起来的理论”(Strauss,Corbin,1994)。扎根理论的核心是系统化地收集与分析资料,从资料中不断发现浮现出来的概念,并由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归纳出理论(Strauss,1987),是由“资料中发现理论”,而非“验证既存的理论”(陈向明,1996),其中,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是同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过程。Strauss和Corbin(1994)将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分析称为编码(coding),指对所搜集到的现实中的资料(文字、访谈等)加以分解、指认现象并将现象概念化,再以适当的方式将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以及核心范畴的操作过程。一般说来,资料分析包含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主轴式编码(axial coding)和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3个过程,本研究将依次根据这3个步骤,对收集到的旅游交易网站消费者评论资料加以系统化分析。
2.2数据来源到目前为止,旅游网站类型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一般可分为电子商务导向型和内容供应型,前者包括旅游经营者网站、入口网站的旅游频道、集团合资成立的旅游网站等,后者包括媒体转型的旅游网站、以旅游内容为主的旅游网站和社群式旅游网站(如“蚂蜂窝”)(叶雅慧,2001)。上述两大类型网站中均有旅游消费者评价信息,但电子商务导向型网站中的相对更多,因此,本文选取电子商务导向型的携程网为资料来源。携程网为在线旅行服务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集酒店预订、机票预订、度假产品预订、旅游信息查询及特约商户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网站,目前占据中国在线旅游50%以上市场份额 http:∥baike.so.com/doc/4925387.html,客户数量很大。以其为实证案例,具有一定典型性,且容易获取足够的研究数据。我们于2013年1月在携程网上查找了121个国内游产品和72个出境游产品,共收集到4 723条旅游者在线评价信息,剔除完全重复及内容过于简单的评价条目(如只有“赞”、“满意”等)后,将剩余的4 632条作为研究对象。评价信息的时间跨度为2012年2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其中境内旅游产品涉及海南、丽江、厦门、桂林、九寨沟、北京等热门旅游线路,出境旅游产品主要选择以北京、上海、广州为出发地,前往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3研究过程与研究发现
3.1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即从大量的资料中逐条分析,抽象出反映现象的概念,并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首先,对收集到的网站评价信息逐条进行编号,如第一个为北京国内游产品的第一条评论,即编号为BJ101-001;以北京为出发地的出境游的第一个产品评价编号为BJ201-001,依次类推。然后,逐条分析这些网站评价信息,最终抽取出12个范畴及43个概念。分别选取12个范畴中的部分样本,对开放式编码的过程进行举例说明(见表1)。
3.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就是要将开放式编码所得到的范畴相互关联,进而对现象做出更加精确地解释。继续分析,我们将12个范畴归纳为6个主范畴,分别是网站评价、网站交易产品评价(包括旅游线路、酒店及其产品、交通、购物、餐饮、旅游景区及项目评价、旅游接待服务评价)、特殊事件处理、整体评价、行为意向和影响评价的主客观因素。
3.2.1网站评价及网站交易产品评价共同构成旅游交易网站整体评价的主体与传统旅游交易相比,在线交易最大的特点就是旅游消费者面对的是旅游网站这个“互动者”,而不是现实中的旅游经营商。因此,旅游网站的信息内容、界面设计、系统设计、服务品质、网站品牌和安全等所有涉及旅游产品交易过程的因素,都会成为旅游者评价的对象。通过开放式编码分析也可以看出,旅游网站自身是旅游消费者评价主体构成之一,如旅游消费者对网站服务的评价“期间客服每次都很耐心地帮助我解决问题,态度好,时效高(BJ102-088)”;对网站品牌的评价“携程不愧是自由行的老大龙头(GZ119-042)”等,这些评价都是游客从购买产品的亲身体验出发,对网站做出的相对客观的评价。旅游交易网站不仅能提供旅游信息,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在线旅游产品的交易来盈利。虽然携程网只是相当于旅游产品交易的中介,但在消费者看来,他们所购买的产品都来自携程网,因此在评价的时候基本都会对所有的在线交易产品进行评价,包括旅游线路、酒店及其产品、交通、购物、餐饮、旅游景区及项目,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从前文开放式编码分析也可以看出,旅游消费者评价的维度都包含在上述范围之内,并且与旅游网站自身建设评价共同促成最终整体评价的形成。
3.2.2特殊事件处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网站的整体评价旅游产品的无形性、异地消费性等特性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的变化。在前期的开放式编码分析中,我们发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事件(即各种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可预知事件)的处理结果会对整体评价起到直接的导向作用。特殊事件如果处理得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体评价的满意度,甚至评价会由不满意转为满意;反之,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导致整体评价的满意度直线降低,甚至先前准备给予的好评也会变为差评。如一位旅游者的评论“全家老小加朋友两家一起的行程,沙巴机场问题导致飞机被迫返航,浪费一天的时间和酒店(住宿费用),不过携程后续处理态度不错,以后还会选择携程(GZ222-010)”,可见,旅游网站积极的处理特殊事件,会提升网站的信誉度和形象,促使后续重购意愿的生成;反之,一位旅游者在丢失行李后要求旅行社帮助寄还时,遭到消极对待,本来很满意的一次的旅程就转变为一次不愉快的经历,“给我们的旅行画上了不完美的句号(GZ117-005)”。
3.2.3主客观因素均对旅游网站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心理行为,因此,会受到消费者个人因素以及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旅游交易网站的评价中,从消费者的评论内容来看,旅游消费者个人的主观因素(如个人经验、个人偏好、个人认知和个人预期等)以及旅游过程中的各种客观因素(旅游淡旺季、天气、家庭因素等)都是影响评价的重要因素。如:“这样的行程很适合我,平时不大喜欢跟团游(GZ117-016)”,是消费者基于个人的主观偏好给予的评价;而“桂林下雨,破坏了旅游心情(BJ127-034)”,则是因为天气这一客观原因导致整体评价的降低。
3.3选择式编码选择式编码的目的是从上一阶段分析得出的主范畴中选择核心范畴,深入探讨它和主范畴之间的联系,并用故事线的形式扼要说明全部现象或事件。该过程的主要任务包括:①识别出能够统领其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②用所有资料及由此开发出来的范畴、关系等扼要说明全部现象,即开发故事线;③通过典范模型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结,用所有资料验证这些联结关系;④继续开发范畴,使其具有更细微、更完备的特征。选择式编码中的资料分析与主轴编码差别不大,只不过它所处理的分析层次更为抽象(李志刚,李兴旺,2006)。通过对前述12个范畴及主范畴的考察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原始评价资料进行反复比较和提问,发现可以用旅游交易网站消费者评价维度这一核心范畴来统领其他所有范畴,具体范畴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围绕这一核心范畴所呈现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①旅游网站消费者产生旅游动机后,在浏览产品信息、制定旅游决策、在线支付的过程中接受网站(服务人员)的服务,对网站信息详略、网站系统运行产生总体印象,从而对旅游网站产生初步评价。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在旅游活动中与各部门,尤其是与网站之间的沟通深化了对网站自身建设的评价;②旅游者在目的地消费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过程中,会对旅游活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食、住、行、游、购、娱)进行评价,这些共同构成了旅游网站交易产品的评价;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评价还会因为自身主观因素或目的地客观因素的原因而改变,同时,旅游者遇到的各种特殊事件由于印象较深,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会重点强调,并对整体评价起直接的影响作用;④在整体评价形成之后,旅游网站消费者还会表达其后续的行为意图,如重购意愿“下次旅行预订,非携程莫属(BJ102-075)”;向朋友分享与推荐“在携程订旅游很方便,我给同事详细介绍并让他们上网了解(BJ115-039)”等。此外,这些行为意图会反馈给网站,同时也对旅游消费者及潜在旅游消费者产生影响。
3.4理论饱和度检验研究者于2013年5月,再次对携程网旅游度假产品消费者评价进行随机收集,以此来对本研究结论的理论饱和度进行检验。此次收集资料涉及天津、杭州、南京、青岛、厦门、成都、武汉为出发地的7个国内旅游产品和3个出境游旅游产品的22条网站消费者评价,运用与原始资料相同的编号方法进行编号,以下选择了5条进行详细举证。TJ101-001:酒店环境很好(酒店及其产品评价酒店环境),玩得很开心,携程的接送机服务很到位(交通评价网站交通),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旅游线路评价旅游线路设计)。TJ201-002:这次韩国之旅非常满意(整体评价满意度),不论是服务价格还是酒店住宿都超乎了我的想象,很喜欢韩国这个地方,酒店超干净,而且服务很人性化(酒店及其产品评价酒店价格、硬件设施和服务)。HZ101-002:丽江现在太商业化了(旅游景区及项目评价旅游景区),与我想象中丽江完全不太一样(影响评价的主客观因素个人预期),接机师傅人很好(旅游接待服务评价司机服务),客栈的MM人也很好,因为四方街开不进去,所以还特意出来接我们(酒店及其产品评价酒店服务)。这次住的客栈也不错,而且离木府也近,只有一分钟的路程(酒店及其产品评价酒店地理位置)。NJ101-001:订酒店,订旅游度假产品首选携程(网站评价网站品牌),这次携程推出的一元换购原本是件好事,但由于合作商的服务很差,弄得很扫兴,希望携程慎重选择合作商,否则坏了携程的品牌(行为意向建议与期望)。WH101-002:因为带着三岁的牛宝,订了这次的行程(影响评价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安排比较合适,少了很多麻烦(旅游线路评价旅游线路设计),只可惜下雨起大雾无法在太平山顶观景(影响评价的主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个人感觉第一天因为太早飞小朋友精神不好,辗转到迪斯尼已经是中午了,如果能够增加半天,提前一天下午飞,到酒店休息(还可以在酒店游泳、观景)待第二天、第三天再进行迪斯尼的两日游就更好了(行为意向建议与期望)。显然,通过以上对随机抽取的旅游消费者网站评价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网站评价的维度已经包含在主范畴和核心范畴之中,因此,可以认为数据的核心范畴达到饱和。
4结论与讨论
4.1主要结论本研究通过收集旅游交易网站消费者评价信息,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分析,从旅游消费者的视角,建立了旅游交易网站消费者评价维度模型(见图1),进一步分析,模型中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维度。
4.1.1网站评价主体维度网站评价主体维度包含网站评价及网站交易产品评价,二者共同构成了旅游交易网站整体评价的主体,而且二者都是旅游网站本体所提供给消费者的,反映了旅游网站自身建设及其产品给旅游消费者留下的整体印象。对于在线旅游消费者来说,旅游网站是其进行在线交易的直接界面和渠道,因此网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其评价的首要因素。其次,在线旅游交易一旦产生,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会和旅游网站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因此,他们会根据其旅游体验的过程来进一步补充旅游网站评价。
4.1.2网站评价调节维度相对于主体维度而言,网站评价的调节维度是网站不能直接控制的,包含影响评价的主客观因素及特殊事件处理两个维度。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旅游网站来说,旅游消费者对其整体评价会因自身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如个人的旅游经验、认知、偏好等。此外,旅游的季节性、异地消费性等特点使各种客观条件也会影响旅游满意度,进而对整体评价造成影响。特别要说明的是,旅游过程中特殊事件的处理对网站整体评价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说是直接的导向作用,即积极或消极的处理结果会对整体评价直接产生正向或负向导向。
4.1.3网站评价互动维度旅游交易网站的评价并没有随整体评价的结束而终结,评价还会促使旅游者进一步行为意图的形成,具体分析的结果包括:重购与致谢、分享与推荐以及建议与期望。这3个细分维度实质反映的正是旅游网站本体与旅游网站消费者客体之间的互动。在Web2.0时代下,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更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以这一评价互动不仅仅是网站与现实消费者的回馈与反馈过程,而且还是现实旅游网站消费者与潜在旅游消费者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潜在旅游消费者转向现实旅游网站消费者提供了可能。具体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
4.2对建立模型的扩展讨论理论构建的目的是要回归实践,并指导实践。无论是前期文献中基于网站自身建设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还是本文从网站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探索性地分析旅游交易网站的评价维度构成,最终结果都是要帮助网站完善自身,更好地促进旅游网络交易的发展。自2012年起,“大数据”成为全球热门的互联网词汇,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从预定网站中得到预订率、价位等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更在于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各种旅游攻略网站和旅游交易网站上出现的大量非结构化的信息。如何利用这些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成为企业及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那么在大数据时代下,旅游交易网站消费者对网站的评价有哪些维度是旅游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的?又该如何挖掘利用?图3对旅游交易网站评价信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
4.2.1精准营销,有效瞄准客户需求旅游消费者对网站的评价虽然是主观的,却表达了自身对网站及其产品的体验和感受。这些评价信息不仅可以使旅游网站经营者了解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更能使其了解消费者自身的旅游偏好、出游习惯、游客行为等。旅游网站及网站交易产品的评价是旅游消费者对网站评价的主体,也是网站自身可以控制和改善的因素。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评价信息,结合旅游者个人资料,旅游网站经营商就能把握其真实的旅游需求,在进行网站建设及产品设计时,根据这些信息对旅游消费者进行精准营销,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旅游消费者对网站整体的满意度评价。
4.2.2口碑营销,实现客户驱动客户旅游消费者在网站上的评价实际上就是一种网络口碑,Dellarocas(2003)认为网络口碑是一种在线客户反馈系统,即利用网络的双向沟通能力,个人就产品、服务或公司在网络上分享经验和想法。事实上,这一用户自身创造的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不仅对企业具有反馈作用,对潜在的消费者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Helm(2000)指出,由于网络口碑比现实口碑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对消费者信息搜寻、决策制定以及态度的形成和变化都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如前文提到的旅游交易网站消费者整体评价所带来的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意图,实际就是旅游网站本体与消费者客体之间的互动,这一维度的利用是旅游网站经营商实施口碑营销的关键。旅游消费者在评价中所体现的“重购与致谢、分享与推荐”是重要的网站口碑,不仅传播了网站的品牌和产品形象,还能实现客户自身驱动客户的目的。消费者在旅游网站上的评价大多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当然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所以,这些评价信息也是一把双刃剑,正面评价的传播可以成就一个网站品牌,对网站的宣传及客户推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负面评价则很可能会造成客户的流失,甚至带来网站的品牌危机。因此,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更应该关注消费者的负面评价,从根源上发现问题所在,并积极地回应旅游消费者,适当时候做出一定的补偿措施。
4.2.3客户管理,实现良性互动正如“250定律”http:∥baike.so.com/doc/5437662.html的总结,每一位顾客身后,大约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你赢得了1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1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对于旅游交易网站来说,对网站消费者的管理尤其是忠诚客户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网站经营商要充分利用这些评价信息,从中找出忠实网站的消费者,建立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定期维护与更新,对这些旅游消费者实施优惠政策或给予适当奖励,从而实现旅游网站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4.3研究局限与不足本文利用扎根理论,探索性地分析了旅游交易网站消费者评价的维度构成,并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扩展讨论,提出了对旅游网站经营商的若干建议。但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本文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研究的方法,并没有量化的操作检验指标来进行实证检验,而大多是根据研究者的主观推理和判断来进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要受到考验;其次,本研究以携程网为旅游交易网站的评价信息来源,而携程网上的旅游产品评价信息以旅游度假产品为主,因此在资料的收集上尚不完善;第三,网络评论信息的可信度问题也存在争议,当前确实存在一些网络商家会假扮消费者发表对自己有利的言论,或者直接把不利的评价删除等事件,增加了网络评论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未来的研究还有待对研究样本进一步拓展,并采用其他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岑成德,梁婷.我国年轻旅游者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以广州高校学生[J].旅游科学,2007(1):56-62.
[2]陈娟,路紫.旅游电子商务使用者满意度的评估研究[J].情报杂志,2005(2):61-62.
[3]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93-102.
[4]陈雅,郑建明.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41):57-60.
[5]高静,肖江南.我国旅游网站建设评价初探以携程旅行网为例[J].情报方法,2005(4):38-40.
[6]候建娜,李仙德.在线旅游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1(1):151-158.
[7]李艺,马钦海.顾客心理安全感对网络服务消费行为作用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7(6):796-802.
[8]李振汕.对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7):90-92.
[9]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管理科学,2006(3):2-7.
[10]刘延民,邵培.企业 B2C 电子商务网站质量研究[J].价值工程,2005(1):64-67.
[11]路紫,郭来喜,白翠玲.河北省旅游网站使用评估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4(1):67-71.
[12]王宜楷.电子商务时代的消费行为分析[J].市场周刊,2004(12):123-125.
[13]王知津,李明珍.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与过程[J].图书与情报,2006(3):45-52.
[14]许雄奇,赖景生.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探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4):33-35.
[15]叶雅慧.应用网际网络推动观光产业之研究以南投旅游网为例[D].台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2001.
[16]张俊霞.旅游网站有效性的定量评价方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0-33.
[17]张庆环.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对在线消费行为影响及规避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18):152-153.
[18]Adam S,Hurang(2003).Web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requirement analysis[J].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20(1),50-58.
[19]Atzeni P,Merialdo P,Sindoni G(2002).Web site evaluation:Methodology and case study[J].Conceptual Modeling for New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ies,2465,253-263.
[20]Buhalis D(1998).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19(5):409-421.
[21]Burgess S,Sellitto C,Cox C,et al(2009).Trust perceptions of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by different content creators:Some social and implications[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5(2),162-185.
[22]Butler P,Peppard J(1998).Consumer Purchasing on the Internet:Process and prospect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6(5),600-610.
[23]Dellarocas C N(2003).The digitization of wordofmouth:Promise and challenges of online feedback mechanisms[J].Management Science,49(10),1407-1424.
[24]DeLone W H,McLean E R(1992).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3(1),60-95.
[25]Glaser B,Strass A(1967).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M].Chicago:Aldine,67.
[26]Helm S(2000).Viral Marketing:Establish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s by wordofmouth[J].Electronic Markets,10(3),158-161.
[27]Peterson R A,Merino M C(2003).Consumer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and the Internet[J].Psychology and Marketing,20(2),99-121.
[28]Reardon J,Denny E.McCorkle(2002).A consumer model for channel switching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30(4),179-185.
[29]Sparks B,Pan G W(2009).Chinese outbound tourists:Understanding their attitudes,constraints and use of information sources[J].Tourism Management,30(4),483-493.
[30]Strauss A,Corbin J(1994).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An Overview[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2-23,25.
[31]Strauss A(1987).A Qualitative Analy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6.
[32]Tillotson J(2002).Web site evaluation:A survey of undergraduat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6(6),392-403.
(责任编辑:车婷婷)
旅游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6篇
一、 问题和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的形象日益突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一种休闲方式、一种时尚、一种精神需求、一种可塑性文化。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尤其是大学新生,他们刚刚结束枯燥的高中生活,心中渴望着对外面世界的体验,希望摆脱单调的生活前往异地求学的大学生,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寻访当地或附近的名胜古迹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大学生到大二和大三时,已经熟悉了学校的生活,在这一阶段会热衷于中长途旅游,喜欢探险与刺激型的旅游活动。这一阶段多数学生会选择在寒暑假期间去同学家进行旅游。在大四段,因为要离开母校,多数同学会有一种留恋的心理,希望在最后的时间里对学校以及整个城市做一次游览,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所以,大学生是旅游客源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消费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消费热点,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然而,如何才能让大学生享受更好的旅游生活呢?
二、样本和资料
调查对象:南京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的103 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大一为31份,大二为28份,大三为31份,大四为10份。) 时间:2011 年6 月6日 至6 月13日地点: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在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其中高年级(大
三、大四)为41份,低年级(大
一、大二)为59份,(其中大
一为31份,大二为28份,大三为31份,大四为10份)。
三、数据的分析
1. 旅游意向
在旅游意向上,从数据上可以发现,不提倡的为0,提倡的占有82%,无所谓的占有18%。从而可以知道大部分的人都表示打算去旅游。调查过程中,我们有注意高年级、低年级之间的比较分析,以及男孩与女孩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我们所以为的差异。但是家庭富裕的学生、家庭一般的学生和家里比较贫困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点从出游的花费水平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经济型74%,舒适型23%,豪华型3%。按照这个比例,将旅游的学生分成了三类。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由于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不一造成的。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主要是没有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多数。去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散心和增长见闻,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不大受大学生的欢迎。
2.旅游的地点与时间
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目的地选择自然风景区的最多,表明大学生更愿意与大自然亲近。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人文历史古迹和民族风情区。在对于旅游时间段的安排上,最多人选择的时间段是周末出游,占了总人数的79%。如今已经有很多人对旅游仅仅2-3天很满足了,这样的人占据了78%。选择五
一、国庆黄金周以及平常的节假日出游的人很少,仅仅占据了17%,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节假日出游的人多,拥挤,人们宁愿窝在家里,不利于旅行;且,节假日一般有固定活动,不像周末的时间可以都由自己自由安排。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课业比较自由,一般都会利用这段时间出去找工作,打兼职,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基础。至于寒暑假出游的就更少了,就只占据4%。我认为,大学生不像高中那般来去自如,大家回家都要做好几个小时的车,所以一般寒暑假才回家。导致了学生们回到家就不想出门,因此旅游人口减少是意料之中的。
3.旅游消费方式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或结伴同行,其次是选择跟旅游团的或者由班级或学校组织游玩的,而只有只有少部分的人是与家人一起
出游的。这一点就可以从数据上很明显的看出来,个人自助游的占47%,参团旅游的占28%,班级或者学校组织游玩的占16% ,与家人一起出游则仅仅的占9%,这也表明大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在不断增强。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已经不同于中小学生了,他们有了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做,他们都能够很清楚的判断出来,已经不是什么都要听家长的小孩子了。
4.旅游的经费及限制条件
调查显示,大学生入学以来花费100元以下去旅游的为1%,花费100-300元去旅游的占23%,花费301--500元去旅游的占49%,花费501--1000元去旅游的占16%,花费10002000元去旅游的占7%,花费去旅游2000元以上的占4%。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大学生旅游的花费多少不一,没条件的花费不到100元,少数有条件的学生出游花费高达2000元。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旅游状况。资金的花费主要是,娱乐(包括门票)约占31%,交通占17%,饮食占19%,住宿约30%,购物3%。会对大学生能否尽兴产生一定影响。当然,从交通占的17%可以看出安全问题也是出行的限制条件。
5.大学生旅游的信息渠道
调查表明,旅游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网络,约占82%,其他少数是直接通过旅行社、同学朋友的介绍或者报刊电视或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当然,亲朋好友亲身游玩过的景点的好坏对周围的同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报刊广告、旅行社对大学生的旅游景点的选择也起到较大作用。因此收集旅游信息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较容易,同时在收集旅游信息是,出游费用是最关注的,其次是景点的吸引力,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交通便利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收集到了有用的信息,也可能降低我们要出外旅游的激情。会影响我们作出决策的有,价格占据84%,质量占据76%,服务态度占据53%,纪念价值占据51%,售后服务占据23%。所以,出外旅游不能盲目,提前找好相关信息,才不会出现临时退缩等情况的发生。
近年来,旅游消费逐渐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热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作为中国旅游市场的特殊消费群体,因其蕴涵着巨大的商机,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四、小结和讨论
1、提升附加值,形成大学生旅游的新模式。
目前在大学生旅游人群中,结伴自助游、班级集体旅游、同学居住地互访旅游,三种形式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大学生喜欢运用身边的资源,运用电子商务的比例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商务离他们很远,没有合理的引导,没有体验的机会。
在此方面,就需要网站针对学生群体,提升服务的附加值。要在目前的观光游、休闲游之外,提出“大学生体验旅游”的概念,如社团主题活动与旅游的结合、校际交友与旅游的结合、假期社会实践与旅游的结合、对热点就业城市的考察与旅游的结合等,以此为切入点,亮出独有的模式,吸引大学生群体的试用与体验,从而形成使用电子商务的新习惯。
2、 设计针对大学生的旅游产品。
对于学生市场而言,设计恰当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针对学生经济状况,酒店最好是以青年旅馆为代表的廉价旅馆;机票是冷僻时间段;目的地的选择不要考虑常规的旅游线路;增加班级、支部或社团为单位的团购产品等。
3、 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满意度。
旅游服务质量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之中,因此,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导游服务质量;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旅游目的地食宿质量。同时,安全第一,一定要保证旅游团出行安全。司机不疲劳驾驶,导游不因迟到赶时间,冬季车轮安装防滑链,在危险山路上提醒游客抓好扶好,不要随便搭乘无关人员。
4、兴建大学旅游联络站,及时了解学生出游意愿。
有很多大学已经创办了自己的旅游服务公司,办得比较成功的就是武汉大学,还有许多大学没有旅行社服务网点覆盖,因此,建立大学旅游联络站,就显得尤为重要。
5、推出大学校园营销活动。
旅游网站应该走近校园,聚焦学生的课余生活,形成精确传播、深度传播,完成自身的营销推广,例如高校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大学生最喜欢的十大景区评选、校园旅游大使选秀、高校足球嘉年华等活动,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立足长远,固化大学生群体的使用习惯。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外出旅游受可支配资金、安全、闲暇时间、伴侣、旅游动机、交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大学生旅游市场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而且其规模正在逐渐扩大,这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根据这个群体的需求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才能赢得这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