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介绍(精选10篇)
白居易的长恨歌介绍 第1篇
白居易长恨歌介绍
《长恨歌》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1)重色思倾国(2),御宇(3)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4)
天生丽质(5)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6)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7),温泉水滑洗凝脂(8)。
侍儿(9)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10)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11),芙蓉帐(12)暖度春宵。
春宵(13)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14),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15)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16),可怜(17)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18)。
骊宫(19)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20),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pí)鼓(21)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22)。
九重城阙(23)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24)。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25)
六军(26)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27)马前死。
花钿委地(28)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29)。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30)
峨嵋山(31)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32)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33)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34),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35)。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36)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37)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38)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39)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40)。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41)未成眠。
迟迟(42)钟鼓初长夜,耿耿(43)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44)冷霜华重,翡翠衾(45)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46),能以精诚致魂魄。(47)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48) 殷勤觅。
排空驭气(49) 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50),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51),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52)五云起,其中绰约(53)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54)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55),转教小玉报双成(56)。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57)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58)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59),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60)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61)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62)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63)里恩爱绝,蓬莱宫(64)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huán)(65)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66)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67)。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黄金合分钿。(68)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69),词中有誓两心知(70)。
七月七日长生殿(71),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72),在地愿为连理枝(7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74)。
相关人物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公元756年),号太真。她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白居易的长恨歌介绍 第2篇
这篇诗是白居易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祖国古典诗歌中抒情诗与叙事诗密切结合的典范之一。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遍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之产生了高度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因此有开元治世;晚年荒淫无道,因此有天宝乱世。诗人面对这种具体现实,对这位天然尊长形成了矛盾而复杂的感情,有时颂美怀念,有时批评斥责,《长恨歌》则兼而有之。这是由诗人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所决定的。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喻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并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6
白居易的长恨歌介绍 第3篇
一、长成:爱情的铺垫
《长恨歌》取材于民间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时必须符合老百姓的口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开篇几句,既含有唐明皇统治天下为求美色的讽喻意义,又可以看出受到《诗经·关雎》中雎鸠关关和鸣引出男女相恋故事的民歌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长恨歌》中,就是唐明皇多年普天下寻找、杨玉环待字闺中二人两情相悦。这一“求”字,不应理解为“求女色”,唐明皇作为一国之君“后宫佳丽三千人”,他“求”的是知己、知音。在民歌影响下提炼的开头也可以使白居易在塑造唐明皇形象时,可以将笔端在天子与平民之间自由游走。
诗人对于杨玉环塑造是别具匠心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这里作者故意隐去了史传中杨贵妃的出身经历,从而显示出杨玉环出身的洁白。“人未识”也增加了女主人公的神秘色彩。这种浪漫开头形成的情感铺垫为下文展开故事避讳。《新唐书·杨贵妃传》“幼孤,养叔父家。或言妃资质天挺,宜充掖庭,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1)杨玉环不但“天生丽质”,而且拥有音乐与智慧的秉赋;“难自弃”她懂得怎样表现自己,怎样去取悦皇上开心。“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从唐明皇的视角来看以杨贵妃,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爱情的滋味,就是面对一个人时,整个都丢了颜色,而她,是唯一的一抹灿烂。”这也许就是李隆基当时的心里写照吧。“温泉水滑洗凝脂”,是在按照民间美妇的范式塑造杨贵妃这一形象。
李杨二人的身份地位迎合了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角。一个是人中之龙,一个是天姿国色,两人非同寻常的出身,必然会引起后代读者的兴趣。一国之君希望得到知己,天姿国色希望有人宠爱,主角贵族身份确立为后文希望拥有平民化浪漫浓郁的情感做铺垫。
二、长夜:爱情的升华
在诗歌中以安史之乱为界,作品情节形成乐与悲的鲜明对比。一方面是“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这里主要写帝妃之间的享乐生活。另一方面是“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唐明皇的角度来写对贵妃日夜思念、爱情难以忘怀。看似矛盾的两面,却正体现出爱情的升华。与其他专宠故事相比,李、杨故事的特殊魅力在于具有戏剧性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加吸引读者去一探究竟。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得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地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当一个君王过度沉迷于柔情,不能很好地把握和使用手中的权力,自然就会有人野心勃勃,试图“取而代之”。安史之乱爆发,浪漫而奢靡的男欢女爱被彻底打破,玄宗带着贵妃慌忙向蜀地逃窜。这个昔日备受宠爱的女人被迫自裁,玄宗悲愤万分,却无能为力。作为堂堂一国君主,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无法挽救,实在是历史上一个巨大的玩笑。正因为诗歌这种不和谐的渲染,才引起人们心灵上的不规则运动。因此,诗人通过叙述帝王寻求真爱而不得的惨痛经历,将帝王人性向平民化还原。
三、长生:爱情的向往
诗歌在马嵬事件后重点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而女主角却未发出爱的声音。于是,作者在第三部分描写了杨贵妃对唐明皇的真挚感情,以便让这个爱情悲剧完善起来。“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通过行为举止、着装、容貌的侧面烘托,写出了贵妃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把人物内心刻画得合情合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欲时。”“长生殿”据史料记载,是“天宝元年十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作者让两人在“长生殿私语”,一方面“长生”与“长恨”呼应,另一方面,在这里可以摆脱尘世的纠葛。“海上仙山”“虚无缥缈”的描写正是把皇帝带入另外的无限世界,两人爱情被纯情化、崇高化。
白居易为什么在故事的结尾处安排一段“长生私语”,这种模式冲淡了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似乎也削弱了故事的感染力。我们为何不从老百姓的感受来探讨这个问题?
对中国百姓来说,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遭受了太多苦难,渴望一个没有悲剧的世界。而其中,他们尤其渴望获得自由的真爱,这一切,生活中往往无法获得,他们只好在文学中,在故事中去寻求。自古以来,大团圆、大圆满结局是中国人文化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
四、长恨:爱情的主题
历来学者对《长恨歌》主题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是对“恨”理解不够全面。傅兴林在《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上发表的《从三部曲机构论〈长恨歌〉之“恨”》,认为“恨”之意为“爱”,《长恨歌》即“长爱歌”。张文处在《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发表文章《说〈长恨歌〉之“恨”》,持同样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直白、偏颇,不够全面,也减弱了诗歌原有的浪漫意味。周锦国在《语言教学研究》2006年第5期发表文章《〈长恨歌〉之“恨”应加注》对“恨”的注释为“遗憾”。韩府在《阅读与写作》2007年第4期发表文章《此恨非彼恨———也说〈长恨歌〉之“恨”》,同样认为理解主题的需要,“恨”应解释为“遗憾”。笔者认为这个“恨”字是其他任何字都无法替代,包容着遗憾、惋惜、怨恨、爱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
我们先理清“长恨”之“恨”。《中华大字典》对“恨”解释有两条:其一,怨也。其二,悔也。(2)显然,现代汉语中的“仇恨”的意思由第一种义项引申而来,而“遗憾”的意思则是由两种义项共同发展转化而来的。
在古籍中,“恨”作遗憾解释的例子很多。比如中学生亦熟知的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个“恨”主要是遗憾、惋惜的意思,这个“痛恨”并不是现代汉语中与此同形的那个“痛恨”的意思。比如“恨铁不成钢”“恨相知晚”“相见恨晚”等。“恨”的“遗憾”“惋惜”意尽管在现代仍然使用,但人们由于思维的惰性和惯性,对这一义项习焉不察、视而不见,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也忘却了或根本不知道这一义项的存在。
再回到白居易生活的唐代,这种用法也是屡见不鲜的,即使是唐诗,甚至很为人们所熟知的唐诗中“恨”字作“遗憾”“惋惜”用的例子也举不胜举。比如白居易《读史五首》的末一句则是“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用的是屈原、贾谊的典故。最能说明情况的还要算与《长恨歌》有共同之处的《李夫人》一诗,这首诗中也言及这一历史题材的诗句:“马嵬坡下念贵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这种种“恨”其实都是得不到满足的“遗憾”。这个“恨”与白居易《长恨歌》的“恨”字如出一辙,用法、含义相同。
“长恨”的主旨是什么呢?是对“重色倾国”的遗憾,还是对失去贵妃的惋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者在结尾处遵循了美妇和爱情题材作品的一般模式,满足了人类感情的一般需要,没有违背这种趋势过分强调故事的政治含义,而更多的是表达一对痴情男女的美好爱情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即使这种愿望此岸世界不能实现,希望到彼岸世界去实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正是由于作品的各部分之间是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才演绎出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成为千古杰作。另外,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晓,不仅受到学士文人的欢迎,甚至妇人孺子也喜欢诵读,这也是李杨爱情故事得以流传的因素之一。
摘要:白居易《长恨歌》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让李杨故事回响这么悠远,究其深层原因,是作者精心构筑的完美爱情悲剧,并且使李扬故事遵循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向美的本能和情感欲望。从诗歌结构入手,以诗歌中四个“长成、长夜、长生、长恨”具有标志性的词语为线索来加以分析。“长成”是爱情的铺垫;“长夜”是爱情的升华;“长生”是爱情的向往;“长恨”是爱情的主题。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长成,长夜,长生,长恨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6.
[2]郭锡良.古代汉语[M].2版.语文出版社,2000.
[3]朱振家.古代汉语[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0.
[5]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价值 第4篇
白居易《长恨歌》四分之三的篇幅是描写男悲女怨的怅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然而读完全篇,却又并不让人哀哀欲绝,横生一种诅咒人生的悲感。恰恰相反,透过李杨的悲剧,我们还能分明感受到唐明皇那份思念里的伤感充满了才子式的儒雅风流,那见月伤心、闻铃肠断的多情善感,那耿耿星河悠悠生死的魂牵梦萦,都是文人的本色,这既是唐明皇才子本性的体现,也是作者文人特质赋予的结果。所以唐明皇的伤感并不单纯,多了一种文人式的风流,特别是他那种既痴心又痴情地等待杨玉环的魂魄能够入梦的痴迷情态,格外令人感动,也更鲜明地印证着他那感伤中的美丽和美丽中的感伤,这使唐明皇这一形象极富于多层次的美感。而杨玉环在经历了那既残酷又让他心寒的马嵬事变后,并不怨恨当时“掩面救不得他”的唐明皇,反而是不弃旧物,不忘旧盟,不断旧情。李杨的爱情悲剧衍化到此时,已有了一个质的升华和飞跃,他们之间的恋情飞升到一个真情相砺、痴情相得的理想的爱情境界,成为一种忠贞的爱情。然而这忠贞的爱情只是一种被白居易充分理想化了的爱情,李杨间际遇纠葛,准确地说原本只是一个故事而绝非爱情,白居易不过是借助这个故事的躯壳,吹嘘进了浪漫的情思、诗意的幻想和美好的愿望,所以,李杨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已经被白居易充分地诗化美化了。
这诗化美化的具体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或来自于民间的传说,或来自于白居易自己惨痛的婚恋悲剧,如白居易在青年时曾与一位叫湘灵的姑娘有过刻骨铭心的热恋,后来由于社会和家庭的阻力而被迫分手,这样他就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把自己这一段惨痛的人生经历及其感受,融入《长恨歌》的创作里,这就又有了夺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特点,就遭遇了婚恋的不幸且痛彻肺腑这一点说,白居易是把唐明皇看成了“同为天涯沦落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深切同情,当然也就在《长恨歌》的描写里,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和真情。那“恨”是乐极生悲的恨,是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恨,是至死不休的恨;恨正深,恨太痛,恨永久。这便是诗题里恨的丰富内涵及其特点。
在《长恨歌》里,白居易先以旖旎华丽的情思和辞采,写出了杨贵妃那娇艳惊人的美和娇媚可人的美。你看她春风得意时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那浅浅一笑,就流溢出让人无法抗拒、令人神魂颠倒的妩媚,这是贵妃自身“一笑”与“百媚”的对比,同时也是极为传神的夸张;而这“一笑”的頃刻之间眨眼之时,又立刻让六宫三千佳丽黯然失色自惭形秽,这也是贵妃与环境的极化对比,这又一重对比也包含着给人印象深刻的夸张。在贵妃这美艳绝伦的描写里,寄寓了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中唐文人普遍都有的以风流才子自命的心理,他们不仅需要真情慰心,也需要美色娱目。
以才子自命,当然更关注自己个人在现实的感受和享受,更注重自己个性情绪上的抚慰和满足。特别是一个红尘里的红颜知己。这位红颜知己已是中国文人处于感伤心态时的最佳抚慰者,衍化到后来,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唯有在这红颜知己的真情抚慰下感伤才能获得消释和平复,也正是在这红颜知己的真情抚慰下,感伤也变得风流而美丽。
中唐的文人们品尝着人生的各种失意,面对这种种失意,中唐又人已无力也无心做出盛唐文人才有的耀眼抗争,他们既源于这失意而无奈伤感,也在这失意的体味饮恨中获得一种诗意的悲慨悲感,既以此自娱,亦以此娱人,中唐的文人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穷苦之音易好、富贵之音难工的文化心态的认同。在婚恋的层面上感伤、感慨着人生的悲欢。
综上所述,从“对历史的重构体现作者的历史观和现实观”方面探索了《长恨歌》的价值,它被后人奉为长篇歌行中的绝唱,还有一些价值值得我们去探讨,如叙事艺术方面的创新,语言的优美明丽和运用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的娴熟圆美。
参考文献:
[1]张中宇.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J].文学评论,2004(4).
[2]张强,李建香.新时期《长恨歌》主题研究述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王拾遗.“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主题思想[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2).
[4]张中宇.“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兼及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意图 第5篇
首先,《长恨歌》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了揭露。
文章起首就写出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这就为下文唐玄宗好色亡国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随后,文章步步深入,先写了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容貌,再写君主“不早朝”的作为,又写杨氏家族专宠的`政治后果及“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怪异社会后果,最后终于写到安史之乱的爆发,杨贵妃被迫自杀。从这条事情发展的主线上可以看出,李杨二人的荒娱误国是与这幕帝王之家爱情悲剧的基本原因。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客观地评价了李杨二人不可免除的政治责任。
另外,作者在诗歌的前十五句中,使用了“赋”的手法,用华丽的笔法反复强调了李杨二人的奢靡与荒淫,“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等等,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皇家繁奢的生活,更加形象地说明了悲剧形成的原因。
其次,《长恨歌》也对李杨二人的真挚爱情进行了歌颂。
《长恨歌》主要笔墨放置在贵妃死后唐玄宗哀怨悱恻的感情上,文章的抒情描写尤其值得称道。作者运用“秋雨”“梧桐”“落叶”“秋草”等多重意象,分述“蜀山”“行宫”“夕殿”多个凄凉的画面,从各种角度渲染生离死别的揪心的痛。这样描写,使故事具有悲剧的美感。这说明,作者对李杨二人爱情美的一面是给以了肯定的。
还有,作者在描写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想念之后,本来可以停笔了,但是作者并没有
结尾,而是虚构了方士以“精诚致魂魄”的美好情节,使整篇文章更加曲折动人。如果不是作者对李杨爱情进行了一定的肯定,这样虚构的美好情节是不会出现的。
作者在描写李杨二人爱情时,把他们从原有的帝妃地位上释放了出来,把他们当成了普通的、感情丰满的人来写,这才使得李杨之间的爱情真挚而美好,使整个故事缠绵悱恻。
白居易的长恨歌恨什么 第6篇
再回到白居易的《长恨歌》。杨玉环二十二岁入宫时刻是公元739年。距今1270年。当时唐明皇56岁。
白居易的《长恨歌》当中摇曳立言了大量形容词句,比如:“人宫专宠” ,“尤物乱阶”,“失德荒政”,“女色祸国”,“荒淫误国”,“伤色断肠”,“此恨绵绵”,“回眸一笑百媚生”等等,等等,写了《长恨歌》深处的那个“长恨”与“恨”。这个“恨”主要是埋在《长恨歌》诗里的一颗“恨”的种子。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恨”到底“恨”什么,他为什么要“恨”并且“长恨”呢?作为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并不是直平铺叙,不是坦写出来。而是通过自己笔下诗化后的所谓爱情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的。
根据《长恨歌》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与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白居易的长恨歌读书笔记 第7篇
那是明皇的眼泪,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这是一座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这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扮,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烟云。夜与硝烟永远停在了那一刻,一切都成为了明皇与那位绝代佳人的陪衬......
明明几朝前,你还踏着轻盈曼妙的.舞姿,带着浪漫的回眸一笑,轻巧的来到帝王身边,大唐宫殿的红毯上留下只属于你的香味,这让帝王手中的御笔颤抖,掉落。
或许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音符。雄伟的金殿,大国端庄的气韵,却也抵不住她那轻盈的舞姿,与那回眸的一笑。
可现在呢?金殿仍在,可是却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跟着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宫阙中,有明皇,有霓裳羽衣,而你,一代佳人儿在那场浮华以后离吾而去,从此阴阳两隔......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笑曰:“历史似乎并非为柔媚所主,如若并非有这柔媚的佳人儿,明皇本身也是在坠落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介绍 第8篇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叙事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最高。白居易一生勤于写作, 创作诗歌三千多首, 当中近两百首是叙事诗,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他的《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讽谕诗系列, 约一百七十多首;另一类是以《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代表的歌行体感伤诗系列, 约二十多首。其中,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更是在中国叙事诗文学的发展史上, 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白居易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字造诣, 还有着极高的音乐修养, 他善弹古琴、筝、琵琶, 还能唱歌, 更能指导别的艺人演唱、演奏。他把自己深厚的音乐造诣结合到叙事诗歌的创作当中:在选材上, 选取充实而丰富的内容, 在形式上, 注重对诗体形式和叙述语言等的改善, 并融入自己善于“绘声”的优势, 使作品更倾向于可歌, 最后在叙事诗歌中大大增加抒情的部分, 使作品在精神、情感上更容易打动读者, 从而引发读者的想象, 引起共鸣。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精神情感互相融合, 外美与内美相互促进, 使其叙事诗歌较之先前的叙事诗具备更高的音乐性。
一、采用歌行体叙事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魏以后的乐府诗, 题名为“歌”、“行”的颇多, “歌”与“行”, 虽然名称不同, 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不同, 都是“歌曲”的意思, 其特点是音节和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 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富于变化, 以后遂有“歌行体”。白居易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歌《长恨歌》, 采用的就是宜于铺陈、音节流荡、藻绘鲜丽的诗体———“长庆体”。“长庆体, 其特点是叙事性的、律化的长篇七言歌行, 《长恨歌》正是这一诗体的代表作。”[1]可见, 这是一种在传统歌行基础上增加了叙事成分的七言歌行。运用这种诗体进行叙事, 可以把原来篇幅亢长、叙事繁杂的作品, 描绘得生动多变、音节流美, 既能恰到好处地记述事件, 又便于合乐传唱。
二、注重节奏与乐感
“音乐的核心是节奏”、“节奏是通过强音和弱音的周期性交替变化而产生。而唐诗的节奏则是依靠平仄格式的变化而形成”、“一简之内, 音韵尽殊;两句之中, 轻重悉异, 才够成了诗歌的音乐节奏美”[2]。在诗歌中, 节奏通常由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来形成, 它是诗歌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诗歌中鲜明的节奏, 能够满足人们生理或心理的审美需要, 大大推动情感的表现与抒写, 使人的感官得到舒适与满足, 诗歌中起伏变化的声调、快慢缓急的语速更能唤起读者情绪上的共鸣, 让人仿佛沉醉在无声的音乐当中;另一方面, 鲜明的节奏, 能够凝聚诗歌的语言, 使之吟读起来更加抑扬与流畅。
诗词创作有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的要求, 平仄的对比、双声叠韵等的运用是美化诗歌的韵律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诗歌产生一种回环的音乐感。白居易的叙事诗非常注重美化叙事语言的韵律, 强化叙事语言的音韵美, 可以使诗作本身具有更高的音乐性, 欣赏性大大提升。无论是双声词、叠韵词或是叠音词, 诗人往往都能信手拈来, 在叙事抒情的过程中应用自如, 使作品韵律和谐优美。例如《琵琶行》,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为了使音韵和谐, 诗人借助于叠音词调整音节, 使音顿协调。这几句中, 叠音词的大量出现, 无意中就实现了以平仄相同的两个音节为一个声音单位的规律。因为在汉字重叠的时候, 其声调也是重叠的, 这样, 不仅能够贴切地描摹了琵琶女演奏的美妙乐声, 更可以贯通气势、强调情感, 能够在回环反复中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与诗歌的韵律美。
三、声乐并茂, 回味无穷
音乐本是无形之物, 是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进行描写刻画的。可是在白居易笔下, 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 却被描绘得层次丰富, 音色分明。“直接模拟音响的写法, 只能用之比较简单的自然声籁。对较复杂的某种声响, 专用象声词或简单的形容词就会受到局限, 因而诗人常常借助贴切巧妙的比喻加以模拟。”[3]更重要的是, 他多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声音作比, 给读者具体而深刻的印象。在生动贴切的比喻中, 把无形抽象的声音描绘得有声有色、具体可感, 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之中倾听美妙绝伦的乐声。
《琵琶行》中以声写乐, 通过各种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声音来描绘琵琶女之琵琶音, 极富音韵之美。“当诗人对美妙的琵琶声进行描写时, 运用了一连串新颖奇妙的比喻, 把音乐旋律完全形象化了, 这一段诗遂成为描写音乐的经典之笔。”[3]“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一段高低抑扬的华彩, 琵琶有四弦到五弦, 一条比一条细。第一句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声音的沉重舒长;第二句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声音的低密绵密;由于在音乐的力度上, 粗弦细弦发出的音响相互补充, 听起来如同大大小小的珠子在玉盘滚动, 于是下面一句又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和与清脆悦耳;接着再以“花底”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宛转, 一个“滑”字更道出乐声的流动顺畅, 又以“冰下”的“泉流”比乐声的幽咽低沉, 声音渐渐变得如同冰冷的泉水一般冷涩, 连琴弦也仿佛被凝住, 逐渐沉寂了下来;一番沉寂过后, 诗人再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等来比喻乐声休止后的骤然响起;最后以“裂帛”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 响亮非凡。至此, 琵琶妙乐绕梁三日, 令人回味无穷。
四、悲歌低吟, 余音袅袅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情感, 而情感的流泄, 要想用日常谈话式的语言是无法实现的, 伴随情感流泄的语言应当是错落有致的、歌唱和谐的。只有这种音乐性的语言, 才能满足诗人抒情的需要, 才能从心理上或生理上给作者自身抑或读者以快感[4]。《琵琶行》与《长恨歌》作为我国古代叙事诗歌中的两大奇葩, 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琵琶行》虽然是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 但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 声随情起, 情随事迁, 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长恨歌》更是“风情”之作, 与此前的叙事诗歌相比, 对故事中一些矛盾冲突、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诗人的叙述、描写往往简要带过,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在诗中便于抒情的地方, 诗人反倒倾注极大的艺术力量, 酣畅淋漓地泼墨。例如诗歌中安史之乱的爆发, 是彻底改变人物命运的事件, 具有决定性的转折意义, 可是诗人在诗中只用“渔阳颦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一带而过;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 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 人物的命运发生突变, “长恨”也由此铸成, 是全诗矛盾冲突的最高潮, 作者也只是以“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寥寥数笔即将此事带过。相比而言, 当写到杨贵妃死后, 唐玄宗对她刻骨铭心的怀念时, 在这种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面, 诗人则泼墨如雨, 务求尽情, 从“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暮。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到“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共三十二行, 二百二十四字, 占了整首叙事长诗四分之一的篇幅。这一段抒情的笔墨, 是全诗中最绚丽多彩、激动人心的部分, 它从各个角度, 层层渲染、反复揭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当中的景物描写, 恰当地烘托了一种凄美的抒情气氛, 充分描绘了“长恨”的心情, 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从整体上看, 全诗文字哀艳动人, 声调悠扬宛转, 结尾处更以“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来结束对久远的真挚爱情的礼赞, 令人回味无穷。品读全诗, 就好比倾听诗人为我们吟唱一曲撼人的爱的悲歌, 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由此看来, 白居易以独特的叙事艺术、高超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情感内涵, 在其叙事诗的创作中, 充分体现了叙事情歌的完美结合, 抒发了他浓浓的音乐情, 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唱歌的诗人”。
参考文献
[1]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3]古远清.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词的魅力)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再认识 第9篇
从结构和内容上看,《长恨歌》是一首篇幅宏大,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情节曲折的传世之作,生动地描写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长恨歌》共有一百二十句的长篇歌行体叙事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有三十句,写的是李、杨相爱的经过,充分地渲染了杨妃的天生丽质和玄宗对她的宠爱。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夜雨闻铃肠断声”,有二十句,写的是安史之乱暴发,致使明皇入蜀避祸,杨妃马嵬坡惨死。第三部分,从“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有二十四句,写的是安史之乱过后,明皇触景伤情,睹物思人,别梦难成。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綿绵无绝期”,有四十六句,写的是临邛道士作法,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魂魄,从而引出两人的七夕誓言,生死遗恨。全诗篇幅宏大、结构谨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围绕两人的爱情悲剧这一主题,精心创作的。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诗人对于两人的爱情悲剧的感叹,是对于爱情受政治伦理摧残的伤情。
《长恨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诗人在创作《长恨歌》中选择了爱情悲剧的主题,但即使是在风气较宽的唐代,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传统道德规范造成了冲击。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这样处理这样的感情问题时,他也不得不进行斟酌。这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早年的恋爱经历。在结婚前,白居易曾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自由恋爱,但家庭和社会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原因即在于门第观念和社会风尚的阻碍,没能结婚。诗人被迫与自己相爱的人分开,乃是迫于世俗礼法和所处环境的无奈。诗人对此惟有痛苦无奈何地接受,再加上家庭对白居易幼年的影响,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的选择上也常常陷于困境。或许应该这样说,这些来自早年生活的情感体验便构成了他不畏“结靡”之攻击而大胆进行感情主题创作的动力。
由《长恨歌》中的故事来看,其涉及的事件都是历史上的大事件。回顾当时的历史,在政治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同时,社会风气的开化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所没有的。在中唐时代,人们回顾这段历史还反映着当时人们追求富贵和美色的风流时尚以及怀念盛世的思想潮流。因此,李、杨故事的魅力不可避免的与它包含的政治内容有关。这个故事又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引线。在封建社会中,其权力结构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和最高地位,天下兴亡系于皇帝一身,因此,当时人们在总结安史之乱的教训时,李、杨的关系自然就成为议论的中心。然而,在诗人创作《长恨歌》过程中,李、杨故事并没有向失德荒政、女色祸国的政治解释模式发展,而是转向赞叹、歌颂忠贞爱情的爱情悲剧这一主题,这基本上是属于民间传说的。这说明在这种主题转变中,民间叙事模式和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大众心理,起了关键作用。它遵循了美妇题材和爱情题材类作品的一般趋势,满足了人们感情的一般需要。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于受重道德、轻爱情的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读者对于本诗的认识,便常常混淆起来,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的评价,从而产生了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
《长恨歌》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具有大胆的创新。作者在选择题材时没有选择政治题材,而是选择了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大众心理题材。诗人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由此可见,诗人的真正意图是描写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并由此表达对不幸爱情的惋叹和同情之意。“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对不幸的爱情的叹息与伤情。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第10篇
《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为人民所传诵。但是,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长恨歌》到底表现了什么?是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还是歌颂了玄宗和杨妃坚贞的爱情?还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对这个问题试作一探讨。
一、《长恨歌》的主题是双重的,而且是矛盾的双重主题
《长恨歌》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汉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宫廷生活作了形象描绘,又写了“渔阳鼙鼓”动地而起后,玄宗西逃,杨妃半路惨死马嵬坡的戏剧性转折,写出了一个乐到极处而瞬间破灭的爱情悲剧,写玄宗失去杨妃后的悲悲切切,写他派遣方士四处寻找杨妃的亡魂,终于找到已化作太真仙人的杨妃,然后全力渲染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以上的描写,一方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奢逸纵色,荒淫误国进行了十分尖锐的讽喻揭露,另一方面对于既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场悲剧牺牲者的玄宗和杨妃二人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把这段宫闱艳史美化为真挚爱情的颂歌。
为什么说《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到答案。
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同时采择百余人”,这首诗后面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每次选那么多,后宫美女数千,肯定都是花容月貌,可是却不能满足“汉皇”重色的欲望,仍然“思倾国”,无休止的“求”。这两句活画了一个好色的君王,也暗喻了这种搜求会给人民特别是妇女带来多少灾难。
第三句开始作者略去了玄宗看中了自己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想方设法掠为己有的史实,只说是“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显然是“为尊者讳”。但史实毕竟是史实,当时的人,凡了解这段历史的谁看了这段诗不会哑然失笑呢?接下去,在描写杨妃种种“承欢”“承恩”的“侍宴”“侍夜”的娇艳媚态之时,将昏君沉于美色的形象不断地加以刻画。虽然笔墨淡淡,却入骨三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仙乐风飘处处闻”,“尽日君王看不足”。春宵嫌短,便不早朝,而且是“从此”就不早朝了,杨妃需要承欢侍宴,“无闲暇”而且“夜专夜”,在俪宫之上听不尽的仙乐,这个皇帝早晨不上朝,整天是歌舞酒宴,夜夜专宠贵妃,还有什么时间理朝政?杨妃的姊妹兄弟都封了大官,连几千年的重男轻女之风都一时为改,象这样的描写不是讽喻是什么呢?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就是一首讽喻诗呢?不能,因为虽然这首诗讽喻的味道很浓,份量很重,但毕竟只是在诗的前半部分,只占全诗的四分之一。
占全诗四分之三的篇幅,则是“爱情”主题的表现。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商羽衣曲”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故事情节发生了急剧变化:安史之乱爆发,“汉皇”西逃,出都门后,六军不发,厄运来到杨妃头上。在这里作者描写了“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惨状。“宛转”突出了杨妃死前挣扎的情景,“花钿委地”是个细节描写,“掩面”和“回看”这两个连续动作是突出描写“汉皇”当时复杂的心情。作者从这里开始把对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的批判转为了对这个悲剧结局的.同情,而且不仅是同情,接下去是长篇大段的对汉皇思念杨妃,派方士寻觅杨妃魂魄和杨妃之魂对方士所谈到的对汉皇的思念,真是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作者采用了环境渲染、借景抒情、对比、反衬等各种手法来全力写两人相思之切,之真,之苦,真有催人泪下的功力。在杨妃将钗、钿各分一半给方士带给汉皇时,借她之口重新说起当年两人的誓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这一爱情主题升华到几乎不能再高的地步时,作者终于按捺不住,亲自登场,万分感叹地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至此“爱情”主题得到了最充沛的表达。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之处,又更有大段的同情和歌颂爱情之处,尽管这两个主题表面似乎是不相容的,但单执讽喻或爱情一端都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内容的。
二、《长恨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矛盾主题?
这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性和作品所描写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矛盾性、复杂性所造成的。
《长恨歌》这首诗作者在主观上是借古事以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在客观上,它的内容本身又有讽喻、揭露统治者的作用。
所谓“主观上”就是指诗人的创作意图来说的。根据白居易自己进行的诗歌分类,《长恨歌》是列入“感伤诗”类,并未列入“讽喻诗”。他对感伤诗的标准是“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根据白居易的好友陈鸿《长恨歌传》的记载,正是民间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说感染了诗人,引起诗人强烈的感慨,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写出《长恨歌》的。
然而,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呢?仅仅是对李杨坚贞不渝爱情的歌颂吗?要搞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白居易当时的思想。
此诗作于812月,是白居易35岁任周至县令时,这是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刚刚踏上政治道路后不久。白居易的前期思想是比较积极的,有“兼济天下”之志。但他所生活的中唐时期,表面上全国统一,社会暂时安定,实际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赋税繁重,又有外强不断入侵,阶级和民族矛盾都日益尖锐。人民渴望改革现实,怀念盛唐帝国开元、天宝的繁荣盛世。白居易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和统治阶级中一部分进步、开明的人的愿望。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观刈麦》这样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写了《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领导了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首先对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等统治者荒淫误国是非常痛心的。
唐玄宗晚年荒淫无度,贪恋酒色,不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使大唐帝国盛极而衰。白居易在内心里肯定是痛心和愤恨的,对于玄宗的这些误国之举,他在诗中给予了尖锐的讽喻和批判。
白居易对于杨妃不一定怎么痛恨,但不会有太多好感。因为杨妃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虽然作为一个早年并非出身显贵,境遇也不佳的年轻女子,她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但是当她一跃而成为贵妃娘娘后,就已经完全变成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杨妃的腐化生活是惊人的,“吃荔枝”就是典型的一例。白居易在诗作《上阳白发人》里就点到杨妃的名字,把上阳人的悲惨命运与杨妃的“遥侧目”直接联系在一起。“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虽然他知道上阳人的悲剧根源是宫女制度(他还不能认识到这是封建制度的罪恶),但这里肯定是有抨击杨妃的成分。
从史实来看,杨妃的罪过也不小,虽然封建帝王荒淫误国不能让她担当主要责任,但她也绝不仅仅是靠“美貌”来误国的。她和安禄山表面是“干娘”和“干儿子”的关系,实际有暧昧的纠葛。杨国忠也仅仅因为是她哥哥,就靠她的裙带关系爬上宰相的高位,
对于杨国忠白居易是痛恨的,在诗作《新丰折臂翁》中他就点了杨国忠的名。
难怪安禄山反叛,玄宗西逃时杨妃自己也说“妾有罪当诛”。而西出都门之后,六军不发,非要杀掉杨氏兄妹。说明人民对他们早已经恨之入骨了!
就白居易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种思想来看,对于这种鱼肉人民,荒淫误国,被人民痛恨的人,他决不会歌颂的。通过分析白居易写作这首诗的思想背景,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讽喻部分的思想根源。
但是,《长恨歌》中为什么又有大段的对玄宗和杨妃之间爱情和生离死别后互相思念的描写,极力地渲染悲凉气氛,看上去寄予了无限深切的同情呢?
从作家的思想来看,他对玄宗和杨妃荒淫误国固然非常痛心,但对于他们悲剧的结局又是寄予了深深的同情的。
对于唐玄宗这个早年亲手创开元、天宝盛世,晚年又被儿子肃宗监禁,只落得名义“太上皇”的人,白居易肯定在心中是有评价的。人民固然痛恨这个误国之君,但对于开元盛世是怀念的,对于玄宗早年的功劳是清楚的,对他晚年的悲楚境遇是同情的,因此民间才能长久流传他的故事。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无论从选材还是成诗,都可表现出白居易对玄宗既批判又同情,既爱又恨的矛盾复杂的感情。
白居易对杨妃也是有同情的,但这是把她作为抽象的美貌女性遭惨死的同情,是对妇女命运的同情。
从根本上讲,白居易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对于统治者自己办出的荒堂事情痛心疾首,对于这种行为进行讽喻是符合他当时思想的。然而,也正因他毕竟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替统治阶级说话,对于统治者所造成的悲剧不幸给予更多的同情也是非常自然的,这也就是所说的阶级局限性吧。
至于诗中关于“爱情”的歌颂问题,应该是白居易借此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这时他已经不是在写历史上的真实的玄宗和杨妃,而是把他们的形象纯洁、净化为理想的化身,在这个基础上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手法上也采用了浪漫主义,读者之所以能受感染也是被这种爱与死的永恒主题的艺术表现所打动,并不是被真实历史中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所打动。杨妃死时37岁,玄宗已经60多岁。玄宗不过贪恋杨妃的年轻貌美,杨妃也不过是要获得玄宗的专宠以提高和保持自己的身价,姊妹兄弟都跟着沾点光,究竟这两个生活原型之间能产生多么纯洁坚贞的“爱情”很难想象,不过马嵬坡下玄宗为保命而任由杨妃去死却是真的,尽管他是迫于形势所逼,但他毕竟在自家性命和与杨妃的“爱情”之间选择了前者!
在诗的后半部,白居易实际是把玄宗和杨妃的形象抽出来,把这种感情加以净化而抒发感慨的,这里既有世界观的局限性,使他对玄宗和杨妃既批判又同情,又有作者思想上某些因素的强烈影响,由于由于白居易本人亦重女色、好女色,自称在美色面前无能为力,他这种感情很丰富,对于“尤物惑人”之情的体验感受很深,所以对于这种相思之苦格外同情,感同身受。使得他对于玄宗失掉杨妃的痛苦更觉怜悯,能从玄宗的心理出发进行那样传神逼真的渲染,也可算是同病相怜,心有灵犀吧。在他的诗作《李夫人》中,他从汉武帝、穆王到唐玄宗,详细地写到了这种感受。“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写着写着就把自己的感情溶进去了,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情赋予了笔下的人物。写时已不是写他们,读者读时候也不是读他们。这也是白居易的一贯创作风格,在他的《杜陵叟》《上阳白发人》《琵琶行》等诗作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长恨歌>>是白居易借古事抒发自己复杂矛盾的世界观所产生的强烈感情,既有感于玄宗的荒淫误国,又感于李杨自己造成的爱情悲剧如此凄凉,进而将自己对于这种爱情悲剧的认识和感慨都抒发出来。这些表现在诗中就造成这样的客观效果:一方面有明显尖刻对原因的讽喻、揭露,一方面对已造成的这种悲剧的结局又极为同情,进而借这个故事生发开来,歌颂了理想化的爱情并感慨“此恨绵绵无绝期”。
所以,单说这首诗是讽喻诗是不妥的,单说是歌颂爱情的也必定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