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型范文(精选11篇)
不同剂型 第1篇
关键词:清开灵,剂型
清开灵制剂组方由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等组成[1]。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能, 具有保护肝脏、促进损伤肝细胞的修复及改善脑循环作用, 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偏瘫, 亦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烧以及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其他疾病[2]。清开灵由于组方科学, 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 系有绿色中药抗生素的美称, 在防治流感、流脑等温病的战斗中屡立奇功, 被定为清热解毒基础用药。现代药理分析认为, 金银花、黄芩、栀子、板蓝根有很强的抗菌、抗病毒、抗炎和退热作用;水牛角、牛黄、珍珠母有镇静、抗惊厥、强心退热作用;黄芩、山栀、板蓝根尚有保肝利胆, 抑制乙肝病毒作用[3]。其中黄芩苷 (C21 h18O11) 为最主要的药物成分。清开灵制剂大致分为两种剂型, 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种剂型的组方基本相同, 生产工艺、生产辅料、使用方法等确各不相同。不同剂型吸收代谢和排泄途径, 作用机理、不良反应等均有差异。
1 清开灵口服剂型
清开灵口服剂型即直接口服的清开灵药物, 如清开灵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清开灵片、清开灵滴丸、清开灵分散片、清开灵泡腾片、清开灵软胶囊等。清开灵的口服制剂不良反应很少见, 偶见过敏性皮疹, 但症状较轻, 停药或抗过敏治疗后会消失。 清开灵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清热解毒, 主要运用于热感冒, 火毒内盛所致发热、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等的治疗。即患有病毒性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气管炎的人可以服用。现对不同剂型的口服清开灵药物的用法总结如下。
1.1 清开灵胶囊
每粒含黄芩甙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口服, 一次2~4粒, 3次/d, 儿童酌减或遵医嘱。
1.2 清开灵泡腾片
每片含黄芩苷 (C21 h18O11) 不得少于9.0 mg。热水中泡腾溶解后服用, 一次2~4片, 3次/d;儿童酌减或遵医嘱。
1.3 清开灵软胶囊
主要有两种规格, 一种为每粒装0.4克 (含黄芩苷20毫克) 。口服, 一次1~2粒, 3次/d;儿童酌减或遵医嘱。另一种为 每粒装0.2 g (含黄芩苷10 mg) 口服, 一次2粒, 3次/d。
1.4 清开灵口服液
一般为10 ml装, 口服或温水送服, 一次20~30 ml, 2次/d;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病情严重者可加服一次, 或适当加大药量。口服液出现混浊或沉淀勿用。
1.5 清开灵滴丸
滴丸剂是《中国药典注释》中推荐具有发展前途的剂型。是按清开灵方剂提取有效成份, 经活性碳吸附、过滤、浓缩后, 滴制成丸。它使传统的清开灵成为一种药物成份溶出速率快, 吸收完全, 生物利用度高的新型制剂。每颗滴丸项黄芩甙不少于2.3% (g/g) , 胆酸不少于2.2% (g/g) 。
1.6 清开灵片
一般为0.5 g/片, 每片含黄芩甙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口服, 一次1~2片, 3次/d。
1.7 清开灵分散片
分散片是中药最新剂型, 有“固态口服液”美称。它的服用方式多样, 可吞服, 含服, 冲服尤其适用于老人, 儿童及吞咽困难者。一般规格为每片重0.4克 (含黄芩苷10 mg) , 口服, 一次1~2粒, 3次/d。
服用口服剂型治疗感冒时应注意, 该药物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火毒内盛所致发热, 若是风寒感冒建议慎重选择服用[4];若是久病体虚患者如出现腹泻时慎用, 因为清热类药物可能会加重腹泻反应;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清开灵及其成分过敏者禁用。
2 清开灵注射剂型
该剂型的清开灵用于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比口服剂型吸收及代谢排泄快, 但因为注射剂型的不良反应较口服剂型较严重, 临床使用应更严格。也因此临床上注射剂型运用的疾病也更为严重, 如用于热病神昏, 中风偏瘫, 神志不清, 亦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急慢性肝炎, 肺炎, 高烧等。
2.1 清开灵注射液 一般为10 ml装。肌内注射, 2~4 ml/d。重症患者静脉滴注, 20~40 ml/d, 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 ml或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稀释后使用。需注意注射液如出现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 如经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后, 出现混浊亦不得使用。
清开灵注射剂滴速过快会使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和过敏物质的浓度增加, 累积过快, 从而更容易引发严重不良反应[5]。严重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寒战、高热等, 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呼吸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紫绀、喉水肿、支气管痉挛等。其他损害包括呕吐、腹泻、溃疡性口炎、呕血、血管神经性水肿、肾功能衰竭、肾功能异常、血尿、尿失禁、溶血等。因此有外感风寒 (表征) 发热者慎用;有过敏史者慎用;儿童、老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者慎用;另外注意接受输液治疗时患者切勿随意调节输液器的滴速。
3 清开灵的主要药理作用[6]
3.1 抗菌、抗病毒作用
清开灵对病毒、细菌所致的流感、流脑、肺炎、病毒性肝炎、腮腺炎等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对多种致病菌、病毒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3.2 退热、消炎作用
清开灵对感染性疾病所致发烧有明显的退热效果, 且退热快, 不反弹的物点;清开灵可抑制上呼吸道、肺部的各种炎症反应特别是对抗生素有过敏禁忌者或不宜用抗生素消炎退热者尤为适合。
3.3 护肝作用
清开灵能迅速清除黄症, 使转氨酸较快恢复正常, 缓解和防止肝细胞的损伤, 从而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3.4 提高机体免疫力
清开灵的多种成分能够调整或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从而提高人体自身抗病能力的作用。
4 清开灵药物的副作用
尽管清开灵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高热不退、烦燥不安、咽喉肿痛及临床上对病毒性感冒及流感、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高烧、急性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等病症疗效显著。但是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 必然存在不良反应。清开灵要的不良反应主要见于以下几方面:
4.1 清开灵致敏反应 注射剂型的致敏反应较多, 主要有药疹, 喉头水肿, 支气管哮喘, 急性左心衰, 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综合分析其成分, 牛黄、水牛角最有可能成为抗原或半抗原物质而造成过敏反应, 另外中药制剂中加入的助溶剂也很可能成为抗原使人体致敏。患者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予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
4.1.1 喉阻塞 发生喉阻塞的患者应立即抢救, 以免危及生命, 本院曾有一女性患者因感冒给予清开灵注射液20 ml, 静脉滴注约5 min时, 患者喉头发痒, 自感气管堵塞, 病情迅速加重;约1 min后, 面色苍白, 出冷汗, 呼吸困难和失声, 被诊断为喉头水肿, 立即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 mg, 吸氧。10 min后呼吸困难消除, 喉阻塞症状消失。如患者因使用清开灵出现荨麻疹样药疹, 应立即停用清开灵, 以10%葡萄糖液加地塞米松2 mg静脉滴注, 异丙嗪12.5 mg肌注, 10%葡萄糖酸钙5 ml加入10%葡萄糖液20 ml中缓慢静注。
4.1.2 支气管哮喘 过敏反应中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也较高, 本院一位患者因原发性肝癌入院, 给予清开灵注射液静滴保肝。当液体输至约3 min时, 患者出现不适感, 头部闷胀, 继则胸闷, 呼吸困难, 喉头发紧, 口干, 双肺满布哮鸣音。立即停输清开灵, 急予地塞米松8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滴, 病情缓解, 约20 min后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
4.1.3 药物性皮炎 清开灵注射液可引起多种药物性皮炎, 表现为荨麻疹样药疹, 麻疹样药疹, 猩红热样药疹, 严重者可引起大疤性表皮松解性药疹[7]。皮疹多从面部、四肢开始, 迅速发展至全身, 也可局限于前臂静脉进针处。常伴有不同程度皮肤瘙痒、发热、颜面部潮红、睑结膜水肿、憋气、烦躁、心跳加快等症状;或出现猩红热样皮损, 逐渐加重, 融合成片, 形成丘疤疹, 破裂后渗液、剥脱。局部皮肤有暗红色斑片, 形成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泡, 表皮坏死松解, 稍经磨擦即可脱落。患者经停药、抗过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皮疹消退后一般不留色素沉着。
4.1.4 过敏性休克 成分中的水牛角含有异体蛋白[8], 进入人体后可以刺激免疫系统而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面色苍白、胸闷气短、肢端发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严重者昏迷、四肢抽搐, 皮肤黏膜紫绀。患者经停药、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后, 很快可以恢复正常。
4.2 消化道不良反应 多出现在应用清开灵注射液的过程中, 出现发热寒战, 腹部持续性绞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经停药、对症治疗后症状可以改善[9]。
4.3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心脏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10], 一过性室性心动过速, 或房性期前收缩, 短暂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为患者面色苍白、胸闷、无力。血压低, 心电图显示QRS波宽大畸形。可以经停药、强心、利尿、抗过敏治疗后症状好转。
4.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清开灵注射液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惊厥、头痛、烦躁、谵语、幻觉等精神症状。停药后上述症状可以减轻直至消失。
4.5 与其他药物联用致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清开灵的时候, 尽量不要与别的药物配伍使用, 尤其不应与抗生素类药物混合应用,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由于清开灵药物使用的广泛性, 其药物的不同剂型和用法及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临床应用清开灵时, 应加以重视, 以防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慧峰.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02) .
[2]范京国, 崔立新, 周东民.清开灵注射液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近况.光明中医, 2007, (01) .
[3]崔海月, 王庆国.清开灵注射液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吉林中医药, 2008, (12) .
[4]关晶, 关森.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06) .
[5]王建雄.清开灵致过敏性休克1例.内蒙古中医药, 2009, (03) :55
[6]华旦.简述清开灵的新用途.青海医药杂志, 2009, (04) :61-62
[7]杨春玉.清开灵注射液过敏致双下肢行走障碍1例.四川医学, 2009, (01) :137.
[8]杨慧峰.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02) :191.
[9]任雁威, 陆星宇, 张海彬.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36例.皮肤病与性病, 2009, (01) :31-32.
中药新剂型总结 第2篇
中药滴丸是在传统丸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剂,是中药提取物与适宜的固体基质加热融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1.2.特点
(1)根据处方设计可达到速效、长效、高效;
(2)可控制药物释放部位及多途径给药(口服、舌下、腔道等);(3)设备简单,无粉尘飞扬。1.3.中药滴丸剂的制备方法
药物+基质→混悬或熔融→滴制→冷却→洗丸→干燥→选丸→质检→分装
1.4.中药滴丸剂的种类及应用
滴丸制剂包括速效高效滴丸、缓释控释滴丸、溶液滴丸、栓剂滴丸、硬胶囊滴丸、包皮滴丸、脂质体滴丸、肠溶衣滴丸和干压包衣滴丸等。
目前复方丹参滴丸是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个的典型应用。在天津天士力药业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有由丹参、三
七、冰片组成,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和急救。它是复方丹参片的改良换代产品。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的其他口服剂型比较,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的特点,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由于滴丸是在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微小的晶粒存在,故舌下含服经口腔黏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3min起效,可迅速缓解心绞痛,解除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等症状。举例 复方丹参滴丸
[处方] 丹参
三七
冰片
[制备]
1、丹参、三七加水煎煮,煎液过滤,滤液浓缩,加入乙醇,静置使沉淀;
2、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备用;
3、冰片研细;
4、取聚乙二醇适量,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和冰片细粉,混匀,滴入冷却的液状石蜡中,制成滴丸,洗蜡,干燥即得。
2.缓释与控释制剂 2.1.定义
控释制剂是指通过特殊的制剂手段提供释放药物的程序,在规定时间内,药物按照恒定或基本恒定的速度,定量从药物剂型中释放出来,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一个有效的治疗水平,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等。
缓释制剂是指在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药物制剂。2.2.缓释、控释制剂的优点
(1)减少给药次数,方便给药,提高病患用药的顺应性;
(2)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3)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1.2.5服用此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这类药物的半衰期都比较长,服用小剂量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如果使用次数过多,不仅由于血药浓度过高而导致不良反应增加,而且由于这类药物的价格也比普通药物贵,无形中会使患者的治疗费用明显增加。
除此之外,缓释和控释剂一般不可以分开使用,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是通过膜调控的推拉渗透泵原理制成的,必须整粒服用,氯化钾控释片采用膜控法制成,也不可以分开服用,只有少数品种,如曲马多缓释片采用特殊缓释技术使其可使用半粒。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口服的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都要求患者不能嚼碎后服用,以免因为破坏了剂型而失去应有的作用。因此,临床上使用缓释和控释制剂时,一定要熟悉这两类药物的特点,了解药物的半衰期,正确的使用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才能合理、安全、经济地用好这两类药物。
3.脂质体 3.1定义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细胞膜的药物载体制剂。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多层泡囊,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成为脂质体。药物被封闭保护于类脂质核之中并保持其原有的功能。目前在医药上用作抗癌药物、酶制剂、质粒制剂(疫苗)、核酸制剂、激素制剂、抗生素、抗寄生虫药和解毒剂的载体。3.2作用特点
(1)包以脂质体的药物呈选择性分布(靶向分布)。
(2)能增加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故可提高药效与降低毒副作用。(3)具有缓释药物及延长药物在体内时间的作用。(4)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5)能够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3.3脂质体在体内与细胞的作用过程
脂质体在体内与细胞的作用过程分为吸附、酯交换、内吞和融合四个阶段。吸附是脂质体与细胞作用的开始,受粒子大小和表面电荷的影响;酯交换是脂质体的脂类与细胞表面上的脂类进行交换;内吞作用是脂质体被作为外来物质吞噬,通过内吞,脂质体能特异的将药物浓集于起作用的细胞内;融合即脂质体的膜与细胞的膜融合进入细胞内然后经溶酶体消化释放药物。3.4.制备方法
薄膜分散法:将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烧瓶中旋转蒸发,使其在内壁上形成一薄膜;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烧瓶中不断搅拌,即得脂质体。3.5.应用
如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成分, 具有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如镇静安神、抗癫痫镇痛等, 但常规口服给药剂型的生物利用度低, 用脂质体制成口服药物可提高胃肠道吸收率, 改善药物释放性质。如盐酸川芎嗪可用于肺动脉高压症的防治,但应用时药效持续时间短并伴有心脏毒副作用,制成脂质体可提高和延长川芎嗪疗效,缓和毒性,同时可以避免川芎嗪的耐药性。
4.软胶囊
软胶囊剂又称作胶丸剂,是将油类或对明胶无溶解作用的溶液、混悬液、甚至固体及半固体等封闭于软胶壳中,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而成。作为继片剂、针剂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软胶囊剂型是国际趋势,具有杂质少、主要成份多、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快等优势。鉴于传统的中药制剂(丸、散、膏、丹)存在的缺点,近年来软胶囊剂型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研制开发正方兴未艾。藿香正气软胶囊的问世,是中药软胶囊制剂的第一个品种,随后血塞通软胶囊等一批中药软胶囊取得了迅速的发展。4.1.中药软胶囊的特点
软胶囊是一种较新的剂型,它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多的中药。其特点是:(2)有效成分含量高,其最大限度提取和保留了挥发性有效成分。
(3)生物利用度高,其采用先进的制备工艺,内容物为高科技萃取精华,杂质含量低,不含生药粉,更易符合卫生学指标。
(4)进入胃肠迅速崩解被人体吸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显效。(6)口感好,其掩盖了药物中挥发性成分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7)服用量少,携带方便。
4.2中药软胶囊内容物的处方选择
(1)油性药物与低熔点药物。软胶囊剂是将油性药物与低熔点药物用脂溶性溶剂溶解或制成乳浊液进行填充,省去了吸收辅料,使剂型体积缩小,同时避免了药物渗出。
(2)生物利用度差的疏水性药物。将此类药物与油性载体制成微乳剂后装入软胶囊,可使其分散均匀,崩解后可以一同释放,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3)具不良气味和苦味的药物。软胶囊剂密封性好,有掩味的作用,而且口感好,是此类药物的适宜剂型。
(4)微量活性药物。一些微量活性药物服用剂量很小,也宜制成软胶囊剂。
(5)遇光、湿、热不稳定,易氧化的药物。为防止光敏性药物遇光分解,可在囊材中加入遮光剂 遇湿、热不稳定的药物与油混合后,表面被油所包裹,可增加稳定性。软胶囊的囊壁厚又无透气性,是防止药物氧化的优良制剂。4.3.制备方法
常用滴制法和压制法。
滴制法:滴制法由具双层滴头的滴丸机完成。以明胶为主的软质囊材(一般称为胶液)与药液,分别在双层滴头的外层与内层以不同速度流出,使定量的胶液将定量的药液包裹后,滴入与胶液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由于表面张力作用使之形成球形,并逐渐冷却、凝固成软胶囊。
压制法:压制法是将胶液制成厚薄均匀的胶片,再将药液置于两个胶片之间,用钢板模或旋转摸压制软胶囊的一种方法。应用: 注射剂 5.1.概述
中药注射剂系指饮片经提取、纯化制成的专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临用前配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的无菌制剂。5.2注射剂的分类
(1)溶液型注射剂,其中水溶液和油溶液最为常用;(2)混悬型注射剂,水或油的混悬液;(3)乳状液型注射剂,水不溶性液体药物;(4)注射用无菌粉末等。5.3优点
(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药物立即进入组织、血管或器官,不受消化系统及食物的影响;(2)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如神昏、抽搐、痉厥、消化功能障碍等;
(3)适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如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已被消化道破坏的药物等;
(4)定位发挥药效,如消痣灵注射液用于痔核注射;
(5)穴位注射发挥特有疗效,如鱼腥草注射液,利水消肿,抗菌消炎,用于鼻炎的治疗;(6)较其他液体制剂而言,更容易贮存(无菌、隔离空气)。5.4 缺点
(1)部分药物注射时会疼痛;(2)给药不方便;
(3)由于不经过机体的消化吸收儿直接进入静脉,使用不当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对质量要求比较高;
(4)制造工艺复杂,而且造价也很高。5.5 制备方法
原辅料的准备→注射容器的处理→注射液的配制与过滤→注射液的灌封→注射液的灭菌与检漏 应用: 心脑血管类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涉及脑卒中、心肌梗死及合并休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等。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品种有银杏叶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葛根紊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2 抗肿瘤类
中药注射液对肿瘤的药效物质大多由两种以上的化学成分组成,作用于人体具有多方位、多靶点的特点,符合肿瘤多因素、多环节致病的机理。虽然直接抑瘤作用较化学合成药物为弱,但由于具备毒副作用少、不易产生耐药性、综合抗肿瘤效应明显等优势,临床应用较为普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中药注射液有华蟾素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爱迪注射液等。3 清热解毒类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注射剂多用于抗细菌和病毒感染,用于耐西药的细菌及病毒感染、不耐受抗生素的患者群体。如双黄连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山豆根注射液等,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具有抗肿瘤功能。因此,清热解毒类与抗肿瘤类难以截然划分。4 其它
除以上三大类以外,中药注射剂在治疗风湿、皮肤病等病种上也显示了一定的优势。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有黄瑞香、正清风痛宁、丁公藤、健骨注射液、红茴香注射液等,以及用于痔疮的消痔灵注射液等。
制备实例 双黄连粉针剂
[处方] 黄芩 250g
金银花 250g
连翘 500g 共制成1000ml [制备] 金银花,连翘用水煮提取,加入乙醇至浓度为50%-60%放置沉淀,过滤后调节pH值,回收乙醇,浓缩,加水,调pH值,热处理灭菌,冷藏,得提取液。将黄芩提取物溶于上述提取液中,用活性炭处理,滤除活性炭,调pH值,喷雾干燥,测定含量后无菌分装。[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清宜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喉肿痛。适用于病毒及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6.气雾剂 6.1.定义
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于抛射剂产生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喷出供皮肤、呼吸道或腔道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6.2.特点
1.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
2.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3.定量阀门控制剂量,有速效的定位作用。4.避免了首过效应。
5.气雾剂多系密闭的压力包装,与外界相对隔绝,增加了药物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6.3.分类
中药气雾剂的临床应用主要分为两种给药途径:一是呼吸道吸入,如心痛气雾剂、复方丹参气雾剂、双黄连气雾剂、咽喉宁气雾剂、干扰素气雾剂等。二是局部外用,如伤痛气雾剂、云南白药气雾剂、红药气雾剂等气雾剂借助抛射剂的作用,将药物以细小微粒传送到病变部位,直接发挥药效作用,因此,气雾剂的临床疗效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6.4.制备方法
1、容器、阀门系统的处理与装配
2、药物的配置与分类
按处方组成及所要求的及所要求的气雾剂类型进行配制。溶液型气雾剂应制成澄清药液;混悬型气雾剂应将药物微粉化并保持干燥状态;乳剂型气雾剂应制成稳定的乳剂。
3、抛射剂的填充 6.5.应用
中药气雾剂临床可用于心绞痛、哮喘等急症的治疗,有效改变了中药制剂只能治疗慢性疾病的传统观点。如复方丹参气雾剂治疗心绞痛发作迅速有效,总有效率达94.12%(复方丹参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间为3.461土1.352分钟;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分钟内起效,5分钟内止痛,获得满意的效果。中药复方烧伤喷雾剂具有消炎止痛、收敛、制痂保痂作用,临床治疗不同程度烧伤患者240例,治愈率为95%,平均愈合天数为16天。实例
莨菪子气雾剂
[处方] 莨菪子 8g
乙醇
适量
[制备] 莨菪子用乙醇回流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用盐酸调节pH值5.0,冷藏,调整药液每1ml含中药材1g,灌装,即得。[功能与主治] 止咳平喘。用于气管炎。7.膜剂 7.1.定义
膜剂是指药物或药材提取物溶解或混悬于适宜合成或天然成膜材料中经加工制成的薄膜状的内服、外用制剂。根据不同膜材和药物性能,以及临床用药要求,可以制成速效药膜或定量缓释药膜各种膜剂。7.2.特点
1.生产工艺简单,膜剂生产无粉尘飞扬。2.成膜材料较其他剂型用量少。
4.采用不同成膜材料,可以制成不同释药速度的膜剂,如速效或缓释膜。
5.多层复方膜剂可以解决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分析检验上的干扰因素等问题。6.药物含量准确,稳定性好,吸收快,疗效高,应用方便。7.体积小,重量轻,包装、贮运、携带都较方便。7.4.应用 1.口腔膜剂
口腔溃疡是一种慢性常见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临床单用口服药疗效欠满意, 散剂、甘油剂、软膏剂易被唾液稀释,或局部粘附性差而影响疗效,而膜剂能粘附于粘膜表面,既可对粘膜起保护作用,又可使药物定位释放,使疗效提高。2.鼻腔用膜剂 鼻腔内给药,由于定位准确,对于鼻出血和鼻粘膜溃疡有显著疗效,对于鼻内窥镜术后的后续病症:出血、肿胀、粘连、增生的治疗也有独特的疗效。3.眼用膜剂
眼用膜剂为设计新型的眼部给药系统,进而提高药物在眼部用药的疗效。眼用药膜剂与眼药水和眼药膏相比,眼用药膜剂的质量稳定,污染机会少,生物利用度高。4.植入型膜剂
植入型膜剂是近10年来新兴的一种膜剂,膜剂植入体内发挥疗效。5.经皮给药型膜剂
经皮给药是药物贴于皮肤上, 穿过角质层, 扩散通过皮肤, 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称为经皮吸收或透皮吸收。其中, 东莨菪碱膜、硝酸甘油膜是经皮给药型膜剂的典型制剂。
膜剂的制备工艺 膜剂的一般组成
主药
0~70%(W/W)
成膜材料(PVA等)
30%~100% 增塑剂(甘油、山梨醇等)
0~20%
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十二烷基硫酸钠)1%~2% 填充剂(CaCO3、SiO2、淀粉)0~20%
着色剂(色素、TiO2)
0~2%(W/W)脱膜剂(液体石蜡)
适量 制备方法
(1)匀浆制膜法:本法常用于以PVA为载体的膜剂,其工艺过程为:将成膜材料溶解于水,过滤,将主药加入,充分搅拌溶解。不溶于水的主药可以预先制成微晶或粉碎成细粉,用搅拌或研磨等方法均匀分散于浆液中,脱去气泡。小量制备时倾于平板玻璃上涂成宽厚一致的涂层,大量生产可以用涂膜机涂膜。烘干后根据主药含量计算单剂量膜的面积,剪切成单剂量的小格。
(2)热塑制膜法(3)复合制膜法 例1 金莲花黄酮膜
[处方] 金莲花黄酮粉40g、PVA17-88 30g、CMC-Na 20g、甘 油20g、吐温-80 5g、95%的乙醇450ml。[制法] 1.取PVA加蒸馏水30ml(1∶1),水浴加热至80℃,搅拌使之溶解,取CMC-Na加乙醇50ml润湿,加蒸馏水150ml研匀,倒入上液中,迅速搅拌均匀过20目筛,然后置水浴上保温60℃备用。
2.取过100目筛金莲花黄酮粉加乙醇50ml润湿,加甘油混匀,再缓缓加入吐温-80,混合均匀至细腻状,倒入上述膜浆中搅匀。
3.取平面玻璃或其它平板,涂上一层液状石蜡,将药膜胶浆倒在上面,均匀拉膜成1mm2厚,面积1m2的薄膜,再于60~80℃通风干燥后,切割至2000块,每张药膜面积约5cm2(含主药20mg),即得。
[功能与主治] 抗菌消炎。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及疥疮脓肿、外伤感染。[用法与用量] 口服。1次1~2张,一日3次,也可外贴皮肤粘膜。
8.中药巴布剂 8.1.定义
中药巴布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8.2.特点
1.生物利用度高,可避免胃肠道中pH、及酶等因素对药物引起的降解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减少由此引起的个体差异;
2.使用方便,可随时使用或停止药物治疗,较适用于因各种原因不易口服给药的患者或口服给药作用不明显的病症;
3.一次用药可使药物长时间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起到长效、缓释作用;
4.控制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其他给药方式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5.穴位经络吸收,可疏通经络脏腑,在全身起作用。8.3.应用
目前中药巴布剂的研究和应用多集中在软组织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外伤和骨科疾病方面,如复方紫荆消伤膏、关节镇痛膏、正伤康复膏、骨痹贴等。实例
风湿骨痛贴膏巴布剂
[处方] 明胶
3550g
聚丙烯酸钠
1420g
聚乙烯醇
1242g
高岭土
426g
甘油
7810g
羧甲基纤维素钠
710g
蓖麻油
532g
吐温80 355g
氧化锌
71g 水
15500g [制备] 取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山梨醇加水适量溶胀;将高岭土,甘油,蓖麻油加入后混合均匀,制成半固体基质,9.中药分散片 9.1.定义
中药分散片就是以中药提取物、中药原粉或精制中间体为原料,加上适宜辅料制成的,能在水中迅速崩解均匀分散的片剂。9.2.特点
分散片具有服用方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和不良反应小等优点。9.3.制备方法
1.辅料的选择分散片常用的辅料有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助流剂、溶胀材料、表面活性剂等。
如何正确使用不同剂型的药物 第3篇
1.普通口服片:用温开水送服,切忌干吞而导致药效降低或食管损伤,也不要用饮料、牛奶或茶水代替白开水,部分药品可掰开服,难吞咽的患者也可碾碎服用。肠溶片,服法同普通片,但不可掰开服用;口含片,应让药物在口腔慢慢溶化,不可整片吞下;缓释片和控释片,用温开水送服,不可掰开服用。
2.胶囊剂:分硬胶囊和软胶囊,用温开水整粒吞服,不要打开服用。
3.吸入气雾剂、喷雾剂、吸入剂、外用气雾剂:吸入气雾剂,取下保护盖,将药瓶上下摇动几下,尽量吸气后将出药口对准口腔,在慢慢吸气的同时揿压气雾剂阀门,然后闭上嘴,屏住呼吸10秒钟以上;鼻喷剂,尽量吐尽气,将药品摇动几下,对准鼻孔喷一下,随着喷药过程需缓缓吸气;口腔喷雾剂,打开保护盖,将药瓶上下摇动几下,按压阀门喷出均匀的雾,然后对准口腔按压一下或数下,如果按压数下每次应间隔30秒,喷药时尽量屏住呼吸;外用气雾剂,对准用药部位按压气雾剂阀门,使药液均匀涂布于病灶表面。
4.乳膏剂、软膏、凝胶剂:按需要治疗的患处的大小,挤出适量药膏涂于患处,用消毒棉签或清洁的手指轻轻涂匀。
5.栓剂:阴道栓剂,清洁手及外阴部,撕开栓剂的包装,用拇指和食指挤出一枚栓剂,平躺或采取适当体位,将栓剂尖端向内用中指缓缓推入阴道深处,合适的深度为站立时腹部无异物感;直肠栓剂,清洁手及肛周,撕开栓剂的包装,用拇指和食指挤出一枚栓剂,平躺或采取适当体位,将栓剂尖端向内用中指缓缓推入直肠深处,合适的深度为站立时直肠内无异物感,然后重新将手洗净。为了使药物在体内保留足够的时间,在使用栓剂前应排便。
6.滴眼药剂和眼膏:眼药水,平躺或仰头,清洁双手后一只手撑开上下眼睑,眼睛向外看,从内眼角滴入1滴眼药水,闭上眼睛,眼珠转动1、2圈,使药物分散。为避免药液吸入口腔,应压迫内眦3~5分钟;眼药膏,平躺或仰头,一只手撑开上下眼睑,眼睛向外看,用消毒过的棉签蘸取适量的眼膏,涂在内眼角,也可将适量的眼膏直接挤在内眼角,闭上眼睛,眼珠转动1、2圈,使药膏分散,宜在晚上使用。
不同剂型 第4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利培酮,药物剂型,给药途径
当前临床中所用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种类较多, 最为常见的剂型有药粉、药膏、颗粒冲剂、胶囊、注射液等,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口服、外敷等[1]。为进一步探讨不同药物剂型在同一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差异, 选取我院1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54例, 男30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26岁, 最大68岁, 平均年龄 (46.9±6.14) 岁, 病程2年~8年, 平均 (4.35±1.21) 年;乙组54例, 男33例, 女21例, 年龄最小25岁, 最大67岁, 平均年龄 (46.3±6.15) 岁, 病程3年~8年, 平均 (4.42±1.23) 年;丙组54例, 男30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27岁, 最大69岁, 平均年龄 (47.0±6.13) 岁, 病程2年~7年, 平均 (4.38±1.19) 年。3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比较价值。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CCMD-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相符。由2名医师确诊, 且符合下列条件者: (1) 病情迁延难愈, 病程在3年及以上; (2) 病情不稳定, 有明显的复发倾向, 接受过2次及以上的住院治疗; (3) 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言不由衷患者;对本次研究中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或中途退出研究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或无法随访者。
1.3 方法
甲组患者采用利培酮针剂 (Alkermes, Inc, 批号:20120813) 治疗, 给予患者2 mg利培酮针剂臀部注射, 每日1次, 每日给药剂量可增加, 最高不可超过6 mg, 连续用药2周。乙组患者采用利培酮口服液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0121208) 治疗, 剂量为1 mg, 每日2次, 每天增加给药剂量1 mg, 最高剂量不超过6 mg, 连续治疗2周。丙组患者采用利培酮片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0121205) 治疗, 首剂量为1 mg, 2次/d, 之后每日增加用药剂量1 mg, 给药剂量最高不可超过6 mg, 治疗时间为2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利用阴性与阳性症状列表 (PANSS) [2]减分率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PANSS量表减分率= (治疗前PANSS量表分值-治疗后PANSS量表分值) /治疗前PANSS量表分值×100%。基本痊愈:患者PANSS量表减分率为75%及以上;显效:患者PANSS量表减分率为50%~74%;有效:PANSS量表减分率为25%~49%;无效:PANSS量表减分率不足25%。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 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 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1.1%, 甲组与乙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丙组 (P<0.05) , 甲组与乙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注:χ2、P为甲组与乙组比较检验值;χ21、P1为甲组与丙组比较检验值;χ22、P2为乙组与丙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药物剂型为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前, 将其制成适用于预防或医疗的形式, 其对药物作用快慢、大小均可发挥明显影响。药物剂型选取得当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若应用不当则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且会对药物利用度造成一定影响。给药途径与给药剂型关联密切,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 药物剂型给临床应用带来更多方便, 在临床中医师应根据治疗目的、药物性质, 合理选择用药剂型、给药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对3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应用利培酮针剂、利培酮口服液、利培酮片治疗, 结果显示,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 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 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1.1%, 甲组与乙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丙组 (P<0.05) , 甲组与乙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由此可以看出, 不同药物剂型对药物治疗效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应加强药物剂型选取的合理性, 以此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而在实际的用药过程中, 除了需要对药物效果及治疗禁忌等因素进行考虑外, 还应相应的综合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药物过敏史及经济承受能力等,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应根据患者临床治疗需求选取药物剂型, 由于多数情况下不同剂型的同种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且在相同给药途径下药物剂型的不同也会影响药物起效时间, 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临床治疗中, 给药前应在对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药物过敏史、经济承受能力、机体承受能力等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为其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用药方法;而且在治疗过程中, 还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选取合适的给药途径。例如对伴有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 虽然静脉给药效果更好、药物起效更快, 但是采用静脉滴注的形式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肺负担, 存在较大的风险, 应减少使用。又如奎尼丁等药物具有吸收缓慢且吸收不彻底的特点, 采用肌肉注射的给药形式会造成药性难以发挥, 因此应减少该种给药途径的使用。其次可根据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选取合适的剂型, 同时选用最合理的给药途径。现代临床研究表明[3], 药物药效与其在患者体内的分布情况有着较大的关联, 而不同的药物制剂在机体内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口腔黏膜制剂、眼部黏膜制剂及直肠黏膜制剂等类型, 治疗过程中可按需选取。第三, 可根据用药安全性选取合适的药物剂型。对需要进行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 其长期用药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不同程度的药物毒副作用, 且长期用药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情况, 可根据患者机体抵抗能力及耐受性选取合理的药物剂型, 以此减轻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例如传统的消炎止痛药物多为片剂型, 虽然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片剂型服用后吸收效果较差, 同时也会对患者肠胃造成较大影响, 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后来采用胶囊型消炎止痛药物, 在有效确保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 减少了对患者肠胃造成的刺激, 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小, 在临床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第四, 可根据患者依从性选取药物剂型。治疗依从性是确保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 因此对部分依从性较差的儿童或老年群体, 可选择泡腾片、分散片等药物剂型,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对药物治疗的抵触情绪, 提升治疗依从性, 确保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不同药物剂型对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作用显著, 临床用药过程中, 可根据用药需求、患者特点、药物物理性质、用药安全性、患者依从性等选取药物剂型, 以此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杨小云, 付丽娜, 张翠利, 等.药物剂型及其使用方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J].广东化工, 2015, 42 (17) :89.
[2]白晓英, 刘建武, 杨睿,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劳动能力鉴定PANSS量表应用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9, 4 (4) :508-509.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糖丸剂型? 第5篇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糖丸剂型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家长对这的药物,也都是有着很的了解,在使用的时候,也都知道该如何进行,同时是治疗什么疾病的。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糖丸剂型:
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疫苗。
脊髓灰质炎糖丸使用方法:
(1)服用对象主要为2个月龄以上儿童。
(2)首次免疫从2个月开始,第1年连续口服3次,每次1丸,每次间隔4~6周。按最后一次的10~24个月再服一丸,4岁时为加强免疫再服1丸。切勿用热水送服。其它年龄组在需要时也可服用。
吃脊髓灰质炎糖丸的作用:
给孩子服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必须十分重视。只要按要求给孩子服这种糖丸,在流行脊髓灰质炎的时候,你的小孩便可免除一场具有生命危险并可留下终生残疾的灾难,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不同剂型 第6篇
关键词:农药剂型;苯醚甲环唑;农药残留
中图分类号: TQ450.2+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279-02
农药对于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产量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药残留所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农药消解、残留也成为当前农业、食品等行业的研究热点。农药在使用过程必须加工配制成各种类型的制剂才能使用,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剂型包括乳油、悬浮剂、水乳剂、缓释剂等[1-3]。传统的农药残留研究重点集中在农药残留的检测分析方法、农药在不同作物中的残留与消解、农药残留对于人体安全性评估等方面,关于农药剂型及其在作物中的残留、消解报道较少。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低毒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用量低等特点。苯醚甲环唑属于内吸性杀菌剂,主要作用是抑制甾醇脱甲基化,被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等作物,能有效防治黑星病、黑痘病、白腐病、斑点落叶病、白粉病、褐斑病、锈病、条锈病、赤霉病等[4]。已有的文献报道通常集中在苯醚甲环唑的残留分析方法[5-9]及其在作物中的残留消解等方面[10-14],关于苯醚甲环唑不同剂型对其残留消解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乳油、悬浮剂、水乳剂3种剂型的苯醚甲环唑作为研究对象,以香蕉为材料,研究3种剂型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上的残留消解动态,以期为香蕉生产中苯醚甲环唑的剂型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5%苯醚甲环唑乳油(江苏耕耘化学有限公司)、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2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海南正业农药化工有限公司)。香蕉品种为海南省海口市主栽品种巴西香蕉。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香蕉种植基地进行试验,土壤有机质含量15.8 g/kg,阳离子代换量15.3 cmol/1 000 g,pH值为6.0。试验期间平均气温26 ℃,降水量390 mm。
1.2 仪器与试剂
Thermo Trace GC ultra气相色谱仪-氮磷检测器(GC-NPD)(美国热电公司);FJ-200型高速分散均质机(上海标本模型厂);WS-16喷雾器(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R-210旋转蒸发仪(瑞士Buchi公司)。乙腈、丙酮、正己烷、NaCl均为分析纯,其中NaCl在140 ℃下烘烤4 h备用。
1.3 田间试验
1.3.1 消解动态试验设计
采用1次施药、多次取样的方法进行不同剂型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上的消解试验。香蕉果穗断蕾后3~4周,选择长势良好、果实生长较为一致的香蕉作为试验对象,每2株作为1个试验小区,每小区重复3次。用187.5 mg/kg不同剂型的苯醚甲环唑进行全株喷雾施药1次,分别于施药后 2 h、1、3、7、14、21、28、42、60 d采集香蕉果实。同时选择相同长势的2株香蕉树以清水喷雾作为对照。
1.3.2 最终残留试验设计
不同剂型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上的残留试验采用多次施药、多次取样的方法进行。香蕉果穗断蕾后1周内,选择长势一致的香蕉作为试验对象,每2株作为1个试验小区,每小区重复3次。用不同剂型的苯醚甲环唑分别以125、187.5 mg/kg进行全株喷雾,施药次数为3次和4次,施药间隔为14 d,分别于最后1次施药后21、35、42 d采集香蕉果实。同时选择相同长势的2株香蕉树以清水喷雾作为对照。
1.3.3 田间试验方法
选择风速小于3 m/s的天气,避免在高温(高于40 ℃)、雨、雾天气施药,先用清水喷对照区,再按照剂量由低到高依次施药,每株树用药液0.4~0.6 L。分别在每株香蕉树的上中下不同部位采集香蕉果实4 ~6个,每次每小区共采集 12~15个香蕉果实,同时采集对照区香蕉果实。样品采集后切成小塊,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保留约 250 g,用组织捣碎机粉碎混匀,装入封口塑料袋待测,放入 -20 ℃ 冰柜中保存[15]。
1.4 样品分析
参照前人提出的方法[4]分析香蕉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采用乙腈匀浆提取香蕉中的苯醚甲环唑,加入NaCl后剧烈振荡,静置,使乙腈相与水相分层,取上层乙腈相减压蒸干后使用GC-NPD法进行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 ZB-35 (15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为120 ℃保持 0.5 min,随后以35 ℃/min升温至280 ℃,保持8 min;进样口温度:260 ℃;NPD温度为300 ℃;载气:氮气,纯度≥99999%,流速为1.5 mL/min;进样量:1.0 μL;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方法
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检出限为0.010 mg/kg,分别在0.02、0.20、1.00 mg/kg 3个浓度进行添加回收率试验,回收率为85%~107%,说明本方法可以满足香蕉中苯醚甲环唑残留的分析需求。
2.2 消解动态
由图1可以看出,隨着时间的延长,3种不同剂型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量均逐渐下降。3种不同剂型苯醚甲环唑均遵循相同的指数型消解规律。施药后2 h苯醚甲环唑乳油在香蕉上的原始沉积量为0.850 mg/kg,消解动态方程为C=0.772 6e-0.053 2x,半衰期为13 d。施药后2 h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在香蕉上的原始沉积量为0.989 mg/kg,消解动态方程为C=0.973 1e-0.055 7x,半衰期为12 d。施药后2 h苯醚甲环唑水乳剂在香蕉上的原始沉积量为0.901 mg/kg,消解动态方程为C=0.666 3e-0.059 6x,半衰期为12 d。
2.3 最终残留
在苯醚甲环唑浓度125、187.5 mg/kg下,以14 d为施药间隔,进行3次和4次施药处理,分别于最后1次施药后21、35、42 d采集样品,测定苯醚甲环唑残留量(表1)。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3种剂型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施药剂量、施药次数的影响,同一时间采集的香蕉果实中农药残留量不同。总体而言,药剂施用浓度越高,次数越多,在作物上的残留量也越高,但并不全部呈正相关关系,可能还受植株个体长势、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施用农药后,农药残留量受温度、湿度、pH值、降水量、农药制剂、施药浓度、土壤营养状况、 蔬菜种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16]。本研究表明,乳油、悬浮剂、水乳剂3种剂型的苯醚甲环唑以相同的施药浓度施用在香蕉上后,不同剂型苯醚甲环唑具有相似的消解规律,在香蕉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12、12 d。说明本试验所使用的乳油、悬浮剂、水乳剂3种剂型对于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上的消解动态影响不大,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施药过程中,均使用水作为溶剂对农药进行稀释,剂型对消解半衰期所带来的差异已经不显著。施用3种剂型的苯醚甲环唑后,其残留水平总体规律均为施药4次的残留量大于施药3次,施药高浓度大于低浓度,这与消解动态试验结果相符合。 苯醚甲环唑属于消解较慢的农药,施用后残留半衰期通常为3 ~ 12 d[10]。本研究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为12~13 d。剂型不是影响农药在作物中的残留、消解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伟雄. 农药剂型悬浮剂及其应用前景[J]. 广东农业科学,2007(6):63-65.
[2]王以燕,宋俊华,赵永辉,等. 浅谈我国农药剂型名称和代码[J]. 农药,2013,52(10):703-709,716.
[3]冯建国,张小军,于 迟,等. 我国农药剂型加工的应用研究概况[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18(2):220-226.
[4]张学强,陈 歆,韩丙军. 气相色谱法测定香蕉和土壤中苯醚甲环唑残留[J]. 热带农业科学,2011,31(7):60-62,92.
[5]胡瑞兰,龚道新,刘灵宁,等.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在水稻中的残留分析[J]. 农药,2010,49(3):194-196.
[6]代雪芳,毛 佳,张雪燕,等. 苯醚甲环唑在香蕉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J]. 分析实验室,2010,29(5):66-68.
[7]张新忠,罗逢健,陈宗懋,等.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茶汤和土壤中氟环唑、茚虫威和苯醚甲环唑残留[J]. 分析化学,2013,41(2):215-222.
[8]沈伟健,杨雯筌,沈崇钰,等. 气相色谱-负化学离子源质谱法检测食品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J]. 色谱,2007,25(3):418-421.
[9]安晶晶,刘新刚,董丰收,等.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土壤、蔬菜及水果中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残留[J]. 农药,2009,48(7):506-508.
[10]代雪芳,毛 佳,尹可锁,等. 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J]. 果树学报,2012,29(3):483-487.
[11]仇 微,王亚南,胡清玉,等. 浸果处理后苯醚甲环唑在贮藏苹果中的残留动态[J]. 农药,2013,52(8):590-592,619.
[12]王 军,温家钧,边侠玲,等. 柑橘和土壤中苯醚甲环唑残留动态研究及安全性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2009,22(3):644-647.
[13]初 春,王志华,秦冬梅,等. 苯醚甲环唑在芹菜及其土壤中的残留测定和消解动态研究[J]. 中国科学:化学,2011(1):129-135.
[14]安晶晶,刘新刚,董丰收,等. 苯醚甲环唑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7):868-872.
[15]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农药登记残留田间试验标准操作规程[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不同剂型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室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的我科门诊200例牙周病患者, 随机分成浸膏组和黄芩液组, 浸膏组100例, 黄芩液组50例, 对照组50例。
1.2 药物制备
1.2.1 浸膏组药物制备:
黄芩凉水浸泡1 h, 以10倍水煎煮3次, 每次1 h, 过滤, 合并滤液, 滤液常压加热浓缩成浸膏, 生药含量1 g/m L, 晾凉后, 30 g真空包装待用, 每个包装里的药物含量约10 g。
1.2.2 黄芩液组药物制备:
黄芩凉水浸泡1 h, 以10倍水煎煮3次, 每次1 h, 过滤, 合并滤液, 冷却后30 g真空包装待用。
1.3 治疗方法:
浸膏组及药液, 对照组均做完善的牙周洁治刮治后1周复诊, 门诊患者上椅, 上吸引器, 3%双氧水和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牙周袋。
1.3.1 浸膏组:
棉卷隔湿, 棉捻吸干牙周袋内液体, 打开黄芩浸膏包装, 5号注射器抽取黄芩浸膏, 上冲洗针头, 徐徐注入牙周袋至药液平齐龈缘, 棉捻吸干, 再注入黄芩膏, 再用棉捻吸干, 反复3次, 第四次注入黄芩浸膏后不再吸出。嘱患者闭口30 min, 勿漱口及饮水。连用10周, 每周复诊一次。
1.3.2 药液组:
棉卷隔湿, 棉捻吸干液体, 光滑髓针搓棉捻, 蘸取黄芩液至饱和, 置入牙周袋内, 嘱患者闭口30 min, 每周1次, 连用10周。
1.3.3对照组:
棉卷隔湿, 棉捻吸干液体, 局部用注射器注入碘甘油, 至液面与牙周袋边缘平齐, 嘱患者闭口30 min, 每周1次, 连用10周。
1.4 评价标准
1.4.1 牙龈指数:
该指数只观察牙龈状况, 检查牙龈颜色和质的改变, 以及出血倾向。0=牙龈健康。1=牙龈轻度炎症:牙龈的颜色有轻度改变并轻度水肿, 探诊不出血。2=牙龈中等炎症:牙龈色红, 水肿光亮, 探诊出血。3=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 并有自动出血倾向。
1.4.2 疗效评价。
显效:牙周袋≤3 mm, 牙龈指数为0。有效:牙周袋探查深度减少30%以上, 牙龈指数0~1。无效:治疗未见好转甚至恶化者, 牙龈指数在2以上者。
1.5 统计学处理:
经SPSS19.0进行卡方检验, 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浸膏组:显效42例, 有效51例, 无效5例, 失访2例;药液组:显效31例, 有效16例, 无效3例, 对照组:显效20例, 有效11例, 无效19例。组之间两两比较见表1。经SPSS19.0进行卡方检验, 统计值=40.925, P<0.0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局部应用治疗牙周病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1], 对很多牙周主要致病菌能够起到很好的抑制的作用。但是黄芩应用过程中, 不同的剂型可能会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 这与药物在局部牙周袋内停留的时间, 于牙周袋内壁的炎症部位以及牙周袋内细菌接触面积有关, 因此药物的剂型与治疗的效果息息相关[2]。
浸膏的使用效果明显, 因为浸膏的黏稠度较大经受唾液冲刷能力较强, 黏附性比较好, 可以较长时间黏附于牙周袋的内壁, 发挥时间较长, 使其可以充分接触牙周袋内壁的细菌, 发挥其抗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而且因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可以进入牙周袋内较深的部位, 发挥作用。
黄芩药液的导入因其流动性很好, 可以进入牙周袋深部, 深度要好于浸膏, 但因其流动性太好, 故而容易溢出牙周袋而被唾液的冲刷作用波及到, 从而使药物的浓度很快降低, 影响了治疗的效果。黄芩药液饱和棉捻的置入, 因棉捻的存在, 可以保证被吸附的药物可以位于牙周袋内, 减少其逸出牙周袋的程度, 增加治疗效果。但是棉捻的放置有一定局限, 棉捻的深度有一定的限制, 比较深的牙周袋或者一些比较复杂的牙周袋棉捻无法到达深部, 从而对治疗效果有一些影响, 而且棉捻属于异物, 不可自行吸收, 必须患者复诊取出, 否则腐败棉捻会刺激局部, 反而会造成局部炎症。
碘甘油对于牙周病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对牙周致病细菌均有杀灭作用, 但其作为消毒防腐剂, 其作用机制是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死亡, 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碘甘油没有黄芩的其他诸如抗变态反应, 抗炎的作用, 因此在治疗效果上与黄芩有一些差距。
黄芩的牙周局部治疗效果保证的关键在于黄芩局部的药物浓度以及药物在局部留存的时间, 浸膏因其流动性和黏稠度的优势, 在治疗牙周病的局部用药的选择上更具有优势, 从本研究来看, 药物在达到1 g/m L时其黏稠度和流动性能够达到一个很好地结合点, 及保证了其有一定流动性, 又使其黏稠度达到一定水平, 从而发挥最大的治疗水平。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剂型黄芩局部牙周袋内应用对牙周病治疗效果。方法 门诊患者随机分成浸膏组, 药液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牙周袋局部不同的药物。结果 经10周复诊后, 观察疗效, 浸膏组及药液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黄芩浸膏牙周袋局部应用治疗牙周病效果最为确切。
关键词:黄芩,牙周病
参考文献
[1]屈博.复方黄芩漱口液治疗单纯性龈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创新, 2011, 8 (1) :73-74.
不同剂型 第8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苜蓿根瘤菌液体菌剂与颗粒菌肥均由黑龙江省科学院生物肥料研究中心生产、提供。
紫花苜蓿品种为巨人201,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提供。该品种是从国外引进的、抗寒性强且非常耐旱的苜蓿品种之一。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星火牧场,有效积温2 750℃~3 050℃,年平均气温3℃~4℃,无霜期125~135d,土壤化学成分见表1。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为苜蓿根瘤菌液体菌剂拌种,液体菌剂中有效活菌数为20亿/mL,用量4 000mL/hm2,液体菌剂与种子充分搅拌混匀后阴干,当天播种,播深5~7cm;处理2为施用苜蓿根瘤菌颗粒菌肥,颗粒菌肥中有效活菌数为2.0~2.5亿/g,施用量50kg/hm2,施于种下4~8cm;处理3为对照,施磷酸二铵100kg/hm2。
试验同时设微区和条区。微区面积为21m2(7m×3m),3次重复,随机排列;条区面积为100m2,行距50cm,株距5cm。
微区进行苜蓿根瘤分布调查,分别于苗龄60d和90d时取样,取中间垄长势均匀的苜蓿植株10株,从土表向下每5cm为1层,共取5层;每层以苜蓿主根为中心横向向外每3cm为1环,共取5环;将每层、每环根瘤拣出计数、称重。条区于紫花苜蓿生长的第120d时收获、计算产量。
2结果与分析
紫花苜蓿根瘤分布调查结果和小区产量结果见表2、表3、表4、表5、表6。
从表中结果能够看出:处理1苜蓿根瘤大部分集中于1~3层和1~2环,即距土表0~10cm、距主根0~3cm,处理2苜蓿根瘤大部分集中于2~4层和2~3环,即距土表5~15cm、距主根3~6cm,从根瘤数量看,苜蓿苗龄30d根瘤数量处理2略高于处理3,苗龄60d与此相反。从根瘤干重看,苜蓿苗龄30d和60d根瘤干重处理2均大于处理1。施用根瘤菌颗粒肥料的苜蓿增产效果较为明显,两年增产幅度为14.12%。
3结论
使用苜蓿根瘤菌液体菌剂拌种后,种子表面吸附了大量菌剂,使其形成优势菌群,因而在苜蓿生长初期根瘤数量较多,且多分布在靠近土表的主根周围。颗粒菌肥抗逆性强,存活率高,且其中的有效成分是缓慢释放的。随着苜蓿植株的生长发育和根系不断下扎,同时受气温及雨水等因素影响,一部分根瘤菌向下移动,因而在苜蓿生长后期施用颗粒菌肥的植株根瘤数量较多,并且结瘤部位多集中于耕层的中部和下部。苜蓿生长后期,土壤中的氮元素逐渐消耗殆尽,苜蓿根瘤的生物固氮作用较为明显,此时苜蓿根瘤的数量、大小、干重等指标直接关系到苜蓿产量。苜蓿产量处理1、处理2均高于对照,处理2又高于处理1,这说明在3种施肥处理中,应用效果最好的是颗粒菌肥。
不同根瘤菌剂型及接种方式影响苜蓿根瘤数量和分布。液体菌剂拌种的苜蓿根瘤多集中于根层上部,即距土表0~10cm、距主根0~3cm;施用颗粒菌肥的苜蓿根瘤多集中于根层的中下部,即距土表5~15cm,距主根3~6cm;与苜蓿根瘤菌液体菌剂拌种相比,施用颗粒菌肥的苜蓿在生长中后期根瘤数量及干重均具有明显优势。此外,颗粒肥料还具有使用简单、运输便利和易于保存等优势,因此我们相信苜蓿根瘤菌固体肥料必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马晓彤,刘惠琴,宁国赞.我国苜蓿根瘤菌与苜蓿共生固氮优良组合研究进展及前景[R].北京: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2003.
[2]曾昭海,胡跃高,隋新华,等.紫花苜蓿-根瘤菌高效共生体筛选及田间作用效果[J].草业学报,2004,13(5):95-100.
不同剂型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就诊并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9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患者年龄20~70岁之间,血压水平在以下范围:舒张压为12~14.6k Pa,并且收缩压<23k Pa。排除严重嗜烟酒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排除未按要求服药者,无法判定其临床疗效;服用禁用药;由于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者。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给予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硝苯地平片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55±3)岁;硝苯地平缓释片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7±5)岁;硝苯地平控释片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7±2)岁;各组间患者的年龄、体重、病程、心率等基本状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案
硝苯地平片组给予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硝苯地平片10mg,tid;硝苯地平缓释片组给予广东环球制药公司生产的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bid;硝苯地平控释片组给予拜尔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硝苯地平控释片10mg,qd;连续8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进行常规体检,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检查。血压由固定医生用水银柱血压计于受试者右上臂测量3次,血压单位k Pa,体位为坐位,测量前30min内不做剧烈运动、不喝浓茶或咖啡并至少休息5min,取舒张压相差不超过0.53k Pa的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血压记录。一般认为,血压可作为单纯轻、中度高血压临床终点的替代指标。做成本-效果分析时,可用特定血压(mm Hg)降低值和血压降低幅度(%),及达到靶血压的百分数作为临床效果评价指标。(1)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 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 Hg以上;(2)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 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 Hg;(3)无效:未达到以上水平者[2]。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不良反应监测
考虑与硝苯地平相关的不良反应。以不良反应发生率(计算方法: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总例数×100%)及与用药的关系进行评价。
1.5成本计算
按药物经济学方法的规定,成本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其全部直接医疗费用,包括药品费及处理不良反应相关费用。间接成本是因病导致患者及家庭的其它经济损失如误工费、交通费等。所有费用均按《佛山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计算,除去各种不确定的费用因素。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SPSS 11.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级资料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降压效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血压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组间无明显差异。提示三种制剂治疗高血压疗效肯定,且疗效无明显差异。硝苯地平片组、硝苯地平缓释片组、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3.33%、96.66%。治疗前后血压变化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a P<0.05
2.2 硝苯地平不同制剂治疗后心率变化
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后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而服用硝苯地平片和缓释片后较用药前有轻度增高(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a P<0.05
2.3 不良反应
服用硝苯地平片后患者出现心悸、面色潮红、头痛、下肢浮肿3例,坚持服药;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出现心悸、头痛、面色潮红2例,能耐受治疗;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硝苯地平片组出现不良反应高于其他两组,可能由于普通片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缺陷如半衰期短,发生作用快有关。
2.4 最小成本分析(单纯药品费用比较)
由于三组患者各项基础特征无显著性,且入组前后所做检查一致,同时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又无明显差异,因此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比较各组药费的差异[3]。各组患者均设定标准剂量服药,通过疗效和药品单价来估算药费,即药费(元)=疗程用药量×药品单价(元)。药品单价分别为:硝苯地平片0.01元/片、硝苯地平缓释片0.33元/片、硝苯地平控释片5.11元/片。三组的药费分别为硝苯地平片组1.68元、硝苯地平缓释片组36.96元、硝苯地平控释片组286.16元。
2.5 成本-效果分析(标准化直接成本比较)
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是药物经济学最早应用和最主要的评价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求达到同一治疗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比(C/E)越低,即获得1个单位效果所需的费用越低。增量成本-效果比(ΔC/ΔE)则代表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所得的结果,以最低成本方案为参考,其它方案与之对比而得。(ΔC/ΔE)越低,则表明增加1个效果单位所需追加的费用越低,该方案的实际意义越大[4]。三组药物消费对比得出ΔC/ΔE,其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最低成本组为硝苯地平片组,见表3。
注:与硝苯地平片组比较,*P<0.05
2.6 敏感度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中许多参数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偏倚。许多难以控制的因素对分析结果也有影响,所以必须对特殊因素假设或估算数据,敏感度分析是验证不同假设或估算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3]。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市场的竞争,药品价格往往会逐渐降低,故本研究定义药费分别下降10%。由此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见表4。
注:与硝苯地平片组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需长期有规律地进行服药治疗,降压药物使用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及个体化[1]。硝苯地平为1、4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膜,能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起到扩张血管、降血压的作用,具有生物利用度高、降压疗效显著的特点。现市场上不同剂型的硝苯地平如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这些都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本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组药物在降压效应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单从成本-效果分析,硝苯地平三种剂型中普通片组费用最低,即每获得1个单位效率需费用最低,但硝苯地平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硝苯地平片每天服三次,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在本研究中硝苯地平片组中有10余次漏服现象,多数为有工作的受试者,表示在工作时不记得服用。而其他两组没有发生漏服现象。硝苯地平三种剂型的组间降压效应无明显差异,但漏服后的血压波动提高了高血压的并发症,如中风的发生率。硝苯地平片半衰期短,发生作用快,虽是费用最低不符合优先选择长效制剂的原则,故硝苯地平片首先排除。硝苯地平控释片组的总有效率在三组中最高,但与硝苯地平片组、硝苯地平缓释片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成本却高出几倍,若要在硝苯地平片组基础上多获得1个效果单位,需多花费85.43元,对于基层医院特别是一些打工人员来说显然太贵了,不是最佳方案。与表4的敏感度分析结果一致。硝苯地平缓释片组的总有效率与硝苯地平片组相同,但其是长效制剂降压效果持续稳定,血压波动小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费用虽不是最低但不良反应轻,一天只服用两次且患者依从性好。综合评价硝苯地平缓释是硝苯地平临床常用三种剂型治疗高血压的最佳剂型,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抗高血压药新剂型应用于临床,新剂型的药物有更大的优点,但价格往往很贵。因此,在临床选用药物时,除考虑疗效外,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成本,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国高血压杂志,2011,19(8):703-724.
[2]王立华,马葵芬,黄庆君,等.6种基本药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59-261.
[3]黄爱荣,黄时美,黄庭标,等.3种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其消费成本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6):460-462.
不同剂型 第10篇
万寿菊 (Tagetes patula) 双子叶植物纲, 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适应性强, 作为观赏植物分布于世界上许多国家, 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驯化史。有研究表明, 万寿菊根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等昆虫有毒杀作用[5], 其氯仿提取物对番茄叶霉病菌等6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6], 但有关万寿菊根提取物在抗菌性方面的报道较少。本试验研究了万寿菊根提取物9%水剂, 20%悬浮剂及10%助剂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黄瓜枯萎病 (Fusarium Oxysporium) 又称蔓割病、萎蔫病, 是瓜类作物上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率一般为10%~30%, 严重时可达80%~90%。近年来由于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 大部分品种的抗性丧失很严重。因此, 如果继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 势必造成病害的大流行, 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故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材料与方法
㈠供试材料
1. 供试菌种。
黄瓜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ium) 。
2. 供试药剂。
万寿菊根提取物9%水剂, 万寿菊根提取物20%悬浮剂, 助剂。
3. 供试培养基。PDA培养基。
㈡方法生长速率法。
1.菌种准备。保存在PDA斜面上的待试菌种, 在试验前3d转入PDA平板, 25℃恒温培养箱培养备用。
2.药液准备。配制10%助剂20ml作为母液和万寿菊根提取物9%水剂及20%悬浮剂作为3个对象。每个对象设7个处理, 浓度值分别为:250, 500, 1000, 2500, 5000, 8000, 10000μg/ml。另设一个无药对照, 每处理重复3次。
3.含药培养剂的制备。在PDA灭菌前分别装于22个三角瓶中, 每瓶装36ml, 进行灭菌。灭菌之后, 在无菌条件下每瓶加入4ml配好浓度的药液, 趁热摇匀后分别倒入3个9cm的培养皿中, 制成薄厚均匀的含药平板。以4ml无菌水代替药液作对照, 标记备用。
4. 打制菌饼。在供试菌种长到4.5cm左右时, 无菌条件下在菌落边缘用直径为0.5cm的打孔器打出一定数量的菌饼备用。
5. 接种病菌。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将打制好的菌饼置于含药培养基的中央, 菌丝一面向下, 每皿一块。标记好时间后, 置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6. 结果检查及表示。25℃下分别培养24h, 48h, 72h, 96h时取出培养皿, 用直尺测量菌落直径 (cm) , 十字交叉法测量2次, 取平均值代入公式求抑制率。菌落生长量=测定菌落直径平均值-0.5抑制率 (%) = (对照菌落生长量-处理菌落生长量) ×100/对照菌落生长量。
二、结果与分析
试验以万寿菊根提取物两种不同剂型及助剂分别设250, 500, 1000, 2500, 5000, 8000, 10000μg/ml七种处理浓度在不同时间测定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分别见表1、表2、图1。
由表1可以看出, 万寿菊根提取物9%水剂及20%悬浮剂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其中20%悬浮剂的Ec50和相关系数r值均大于9%水剂, 可见万寿菊根提取物9%水剂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
由试验可知10%助剂对黄瓜枯萎病菌没有抑制作用, 对其不同浓度及对照间进行F检验, 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F=2.36
选取10000μg/ml万寿菊根提取物9%水剂及20%悬浮剂处理黄瓜枯萎病菌, 分别在24h、48h、72h、96h测定菌落直径, 计算抑制率。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10000μg/ml万寿菊根提取物的抑制率在72h以前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一直大于20%悬浮剂的, 而在96h时20%悬浮剂的抑制率却大于9%水剂的抑制率, 而且随时间的推移20%悬浮剂的抑制率下降值小于9%水剂的, 可见虽然在高浓度下9%水剂的抑制作用比20%悬浮剂要强, 可20%悬浮剂的持效性要比9%水剂的好。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万寿菊根提取物不同剂型及助剂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 不同剂型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 24h时9%水剂抑制作用最强, 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方程为y=0.9239+1.0083x, r为0.9349, Ec50=11028μg/ml。远小于20%水剂的Ec50=56014μg/ml。随时间的推移, 尽管它们的抑制率均在降低, 但20%悬浮剂的抑制率下降却比9%水剂要慢, 所以20%悬浮剂的持效性要比9%水剂好, 生产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选用不同剂型, 以达到最好的效能。
摘要:通过万寿菊提取物9%水剂, 20%悬浮剂及10%助剂对黄瓜枯萎病菌 (Fusari um oxyspori um) 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表明, 万寿菊根提取物9%水剂, 20%悬浮剂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10%助剂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其中9%水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方程为y=0.9239+1.0083x, r为0.9349, Ec50=11028μg/ml。
关键词:万寿菊,提取物,黄瓜枯萎病菌,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金林, 常志卷.植物性杀菌剂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3) .
[2]孟昭礼.银杏提取液对四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 1995, (4) .
[3]王连荣.银杏外皮提取液对防治苹果炭疽病的效应[J].中国果树, 1995, (4) .
[4]朱振东.黄连生物碱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应用初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1, (4) .
[5]王鸿雷, 刘素琪, 丁起盛, 等.光、暗条件下万寿菊根氯仿提取物对山楂叶螨酶的抑制作用[J].林业学报, 2003, (2) .
[6]李文英, 刘贤谦, 戴建青, 等.万寿菊粗提物的抑菌作用初探[J].农药, 2002, (10) .
不同剂型 第11篇
关键词:不同剂型,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的升高, 2型糖尿病在内科中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其主要病理变化时胰岛素抵抗下降, 且胰岛素分泌不足[1]。二甲双胍能够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提高其抵抗作用, 进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不同剂型的二甲双胍制剂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 其药效、不良反应、成本存在差异性[2]。本研究3种类型二甲双胍口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方法, 从FBG、PBG、Hb A1c、临床疗效与成本 ̄效果的角度评价3种类型二甲双胍口服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劣性, 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76例, 女74例;年龄38~72 (52.12±12.58) 岁。150例患者无意识障碍, 均知情且签署同意知情书, 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与心、肾、脏等重要器管受损, 排除妊娠期孕妇。按照随机原则把150例患者分为Ⅰ组、Ⅱ组及Ⅲ组各50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Ⅰ组、Ⅱ组及Ⅲ组实施相同的护理措施, 采用不同剂型的二甲双胍治疗。Ⅰ组采用常规的二甲双胍口服片剂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371) , 起始剂量为500mg, 随餐服用, 2次/d;Ⅱ组采用的是肠溶性的二甲双胍口服片剂 (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070) , 餐后0.5h服用, 3次/d, 患者开始250mg/次, 根据血糖和尿糖水平适当调整剂量, 最多每日不超过2000mg;Ⅲ组采用缓释型二甲双胍口服片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1225) , 晚餐时服用, 开始用量为500mg/次, 1次/d, 根据血糖浓度可适当调整用量, 一日不超过2000mg。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 结果
2.1
FBG、PBG、Hb A1c指标对比经t检验显示,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FBG、PBG、Hb A1c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性 (P>0.05) , 治疗后也无差异性 (P>0.05) , 而治疗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P<0.05) 。这说明三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的差异性, 详见表1。
注:*:P<0.05为治疗前后的比较
2.2
三组成本-效果分析采用多组间检验对治疗的成本-效果检验可得, Ⅰ组成本-效果显著低于Ⅱ组与Ⅲ组,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Ⅱ组与Ⅲ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性 (P>0.05) 。
2.3 敏感度分析
成本 ̄效果分析中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偏倚因素, 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 药物价格一般会降低[3]。本研究在这一基础上, 按照药物价格分别下降5%, 进行药敏分析, Ⅰ组成本-效果同样显著低于Ⅱ组与Ⅲ组。
2.4 毒副作用
患者的药物毒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呕吐、便秘、口腔金属味、乏力、酮症酸中毒等, Ⅰ、Ⅱ、Ⅲ组的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14% (7/50) 、18% (9/50) 、12% (6/50) 。经χ2检验显示三组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注:在*:P<0.05下为Ⅰ组与Ⅱ组的比较, #:P<0.05为Ⅰ组与Ⅲ组的比较
3 讨论
二甲双胍药物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耐受性, 降低FBG、PBG的浓度, 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减少肝脏对糖类的产生, 降低肠胃对糖类的吸收, 其二刺激胰腺, 增加胰岛素的分泌[4]。本研究显示三种类型的二甲双胍药物不仅能够降低FBG、PBG的浓度, 而且降低了Hb A1c水平, 这说明三种类型的二甲双胍药物对2型糖尿病病症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二甲双胍药物较其它一些类型降糖药物的毒副作用轻, 且一般不会产生低血糖情况, 安全性相对较高。本文所研究的三种类型二甲双胍药物毒副作用都不超过18%, 这也说明了该类药物的安全性较强。
三种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改善无显著的差异性, 常规的二甲双胍口服片剂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 其成本 ̄效果更佳;但是三种药物在使用、起效等方面还是具有差异性的, 因此在治疗2型糖尿病过程中, 在考虑成本-效果的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用不同的剂型进行治疗, 以便更佳改善患者病症情况。
参考文献
[1]周妙锋.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肌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3 (11) :182-183.
[2]余健华, 姚惠芬, 何文静.不同剂型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3 (24) :4112-4113.
[3]杨廷侠, 刘成亮.二甲双胍不同剂型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华北煤炭医学学院学报, 2006, 4 (8) :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