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定
1 目的
工程技术资料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优良的建筑产品,不仅要求它的使用功能安全可靠,而且要求它的技术资料真实完整,真实反映项目的工程建设过程,在需要时实现可追溯性。为了做好项目管理过程中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依据GB/T 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湖北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27号)、《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2003年10月10日武汉市政府颁布),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订本规定。
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投资的所有开发项目。 3 职责
3.1项目部是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主责部门,应设置专业人员负责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关的技术资料的收集、汇总、管理、归档、移交。
3.2企业管理部是公司档案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开发项目工程质量、安全、文明监督检查、考核有关的技术及管理资料、归档的工程技术档案的管理。
3.3项目发展部负责与本职有关的项目前期工程技术资料、设计有关的技术资料的管理。
3.4成本合约部负责开发项目工程经济资料管理。
3.5项目部负责管辖项目工程建设期间的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并在项目结束后进行资料整理、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
4 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总要求 文件编号:HCQ-2015-07-20 开发项目技术管理资料(古月一品红作)
4.1与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有关的各部门均应指定专人(以下简称为“资料员”)负责本部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
4.2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工作,要求资料员敬业爱岗,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领会GB/T 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湖北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27号)、《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2003年10月10日武汉市政府颁布)和本公司有关规定,在进行工程技术资料的填写、整理时,从内容到格式不能随心所欲,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确保资料一次验收通过。
4.3所有技术资料的填写,凡主管部门已有统一样表的不得擅自变动。无样表的,应按规范、规程规定的式样或技术要求内容,参照样表格式制定。
4.4技术资料应字迹清楚、图形规整、尺寸齐全、数据完整、准确、公章清晰、签名齐全、不得涂改,使用能永久保存的碳素墨水。
4.5在项目开工前,必须明确档案馆、主管部门、公司档案管理部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有关单位对技术资料原件数量的要求。在资料形成和收集过程中,一次性满足对原件数量的要求。
4.6在资料形成、收集、复制、传递、归档等过程中,注意对资料的保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资料丢失、损坏、失密。
4.7工程技术档案应与工程同步形成,不得等工程完成后去补充。因此必须每月清查一次工程技术档案收集存档情况,所缺少的项目应限期收齐,并作为绩效考核内容。
4.8档案移交要求
1、工程竣工档案在竣工后经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审查合格,一份移交当地政府档案部门永久存档,一份移交物业子公司备查。
- 1文件编号:HCQ-2015-07-20 开发项目技术管理资料(古月一品红作)
第六条 工程竣工档案(工业与民用建筑部分,其他部分参照本条款执行)
(一)综合性文字材料
1、工程施工技术文字资料中标通知书或议标报告及批复 (1)施工合同 (2)质量监督委托书 (3)工程开工报批表 (4)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5)开工报告 (6)图纸会审记录 (7)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8)变更设计通知 (9)施工组织设计 (10)建筑物测量定位记录
(11)原材料合格证及试验报告(钢材试验、水泥强度及安定性、防水材料、砖、砂、石、石灰、铝材等)
(12)材料代用核定审批单
(13)成品、半成品构件合格证(门窗、电梯、电气开关、配电箱等)
(14)混凝土砂浆配合比通知单 (15)混凝土、砂浆回弹法测定强度报告 (16)混凝土、砂浆强度试验报告 (17)混凝土抽芯强度试验报告 (18)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 3文件编号:HCQ-2015-07-20 开发项目技术管理资料(古月一品红作)
12、竣工验收证明书
13、给水管道安装工程验收记录(自来水公司验收)
14、电气工程验收记录(供电部门验收)
15、避雷设施登记表、避雷设施检测报告(避雷检测所验收)
16、煤气管道验收表
17、消防验收表
18、电梯安装验收表 `
19、其它设备工程验收表 20、设备工程调试记录
(二)竣工图
1、建筑竣工图
2、结构竣工图
3、给排水竣工图
4、配电竣工图
5、设备专业竣工图(电信、天线、煤气、空调、消防等)
(三)桩基施工技术文字资料
1、中标通知书或议标报告及批复
2、施工合同
3、质量监督委托书
4、工程开工报告表
5、施工许可证
6、开工报告
7、测量基线图表
8、原材料合格证及试验报告
- 5文件编号:HCQ-2015-07-20 开发项目技术管理资料(古月一品红作)
4、设备单机调试记录
5、系统工程调试记录(通风、空调、消防、保安等)
(三)其它工程管理档案
1、计划管理资料(年度、季度、月度计划及完成情况统计)
2、质量管理资料(各种质量保证资料、质量管理文件、质量检查记录)
3、物资管理资料(物资供应计划、材料入库点收单、出库提料单、物资报表、现场验货记录等)
4、工程调度管理资料(调度通知、会议纪要、安全管理资料等) 第八条 附则
(一)本办法由项目部负责解释、修订。
(二)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古月一品红 2015年7月
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新矿小学 曾颖
一、指导思想
为了使远程教育项目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化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手段,促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使我校的远程教育资源项目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学期远程教学应用计划。
二、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22人,平均年龄13岁左右。通过半年的接触,我发现本班学生因年龄结构特征,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到使用多媒体上课,不少学生把远程教室当成娱乐厅或看电视,不是在下面做小动作,就是爱说话,自我约束力很差,纪律也较差。
三、任务目标
1.规范管理,狠抓使用。教育技术装备自使用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学校的决策、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的远程教育工作有专门领导负责,实行专人管理,学校成立远程教育组,规范管理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力度。
2.加强培训,合理使用资源。教育资源的利用是远程教育资源最大的优势。远程教育资源使用使教师的教学有了更多有效的可利用的资源:使学生享受到了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学资源。
3.资源应用要做到“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实现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同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促进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应用教育资源的方法,提高专业水平;促进教学手段的改变,使传统教学手段转向现代教育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课程整合。
4.课题引领,提高资源应用效益。积极利用远程教育项目提供的设备和资源环境,做到应用常规化。
5.探索远程教育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模式、教学策略,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的素养。
四、方法措施
1.把良好的学习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带进课堂。力求“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当天知识,当天消化。
2.采用有力措施,充分发挥学校硬件以及多媒体资源,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4.积极浏览中国教师行动网、中央电教馆和教育电视台卫星数据节目播出时间表、结合本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组织学生学习。
5.、积极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利用计算机为我的教学工作服务。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上网查阅教学方面的资料,制作试卷和学科课件、统计学生成绩,分析学生情况等。还经常上机操作,熟悉计算机操作,学习制作电子表格、幻灯片等,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6.做好多媒体资源的常规管理和维护工作,严格管理,爱护并充分利用设备资源,确保设备完好和正常运行。教育学生爱护设备,保持多媒体清洁,按照要求操作和学习。
7.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表册。
8.认真准备,以积极的态度,高效率高质量地全面展开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积极有效地应用远程教育资源。
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信息技术部主要职能
1、 协助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采摘及加工;
2、协助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的储存管理及调用工作
3、协助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的推广运用;;
4、协助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
5、协调同各部的合作,为各部提供信息资源。
二、计划
1、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推广及宣传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①与图书馆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深入了解图书馆相关资源。
②由技术部精心选取宣传资源并加以整理。同时配合信息技术部联系相关讲师。
③联系各二级分院做好讲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④正式展开信息资源推广宣传的讲座活动。
⑤活动结束后的反馈工作。
2、读管会网页管理。
①由读管会技术人员在图书馆网页上开辟读管会活动窗口。
②及时的对读管会网页进行刷新。附:由技术人员定期负责上传读管会相关活动信息、图书馆新资源的发布和推荐。
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试行)
根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执业准入基本条件。按相应的条件、职责和任务分二级,应用麻醉镇痛技术终止早期妊娠吸宫,因其特殊要求,单独制定基本标准。
一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条件
《一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条件》适用于申请开展基本计划生育服务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级计划生育技术:终止早期妊娠(负压吸宫),安取宫内节育器。
一、机构条件
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含妇产科或计划生育。
二、人员配备
技术人员配备24名。其中至少有一名医师,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乡镇卫生院可为执业助理医师),持有执业医师证(妇产科或计划生育),并取得《母婴保健专项技术合格证》,合格证在有效期内,具体项目与机构申请许可的项目一致。
护士具备执业护士资格。
三、工作场所和工作用房基本要求 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上,设有门诊、手术区、术后休息室等。
(一)门诊
独立设置诊断室,面积不小于12平方米,负责计划生育咨询、避孕节育医学检查工作。
(二)门诊手术区
1.三区划分有明确的标志和物理隔断,由外向内依次设: 非限制区:手术病人入室区、工作人员更衣更鞋区、术后休息间、卫生间、污物间(用后物品处理间)等;
半限制区:办公室(区)、清洁库房;
限 制 区:洗手间(区)、手术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或无菌物品存放柜)。
手术室,面积16平方米以上,设一张手术床,双通道出入(有条件的设置单独的污物通道);如设置两张手术床,则面积大于20平方米。水磨石或地砖地面,墙面和天花板及边角光滑便于清洁消毒;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活动门。手术区远离茅厕、垃圾堆、畜厩、污水沟等污染源5米以上。
四、基本设备
(一)诊断室
1.诊断桌、椅、检查台、妇科检查床。
2.妇科检查用品:清洁臀垫、手套、窥阴器、冲洗及消毒用品;生理盐水、载玻片、棉签、宫颈刮片及试剂等。 3.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登记表册、病历等。
(二)门诊手术间
妇科手术床(一张)、会阴冲洗设备、单头冷光手术灯、空气消毒设施、无菌物品器械柜、移动器械台、电动吸引器、手术圆凳、污物桶、筛网、量杯、污物桶及污物处理设备、取暖和降温设施、放置宫内节育器包和人工流产包(各2个以上,包括布类、器械)
(三)必备抢救设施和药品
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注射器、输液器具氧气瓶(袋)、急救药品箱(柜)。
急救药品:缩宫素注射液、米索前列醇片、卡前列甲酯栓、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或琥珀碱明胶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氨甲苯酸注射液、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去氧(去甲)肾上腺素、地西泮注射液、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等。
五、规章制度
1.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各科室工作制度。
2.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手术常规》和受术者知情同意签字制度。 3.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各种登记制度,使用全市统一的病历登记本。
4.抢救、会诊、转诊及登记制度。 5.差错事故报告、登记、讨论制度。 6.定期消毒及登记制度。
以上制度都有相应的组织保证措施
六、技术要求
1.严格掌握手术禁忌症和适应症。
2.按照规范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术后监护。
二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条件
《二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条件》适用于申请开展基本计划生育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未评等级的县级医疗机构等。二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终止早期妊娠(负压吸宫、药物流产),安取宫内节育器、输卵(精)管绝育术、皮下埋置避孕术、终止中期妊娠手术、输卵(精)管吻合术。
一、机构条件
1.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含妇产科或计划生育。 2.具有成都市血液中心批准的临床用血资格
3.如申请开展终止中期妊娠手术的机构,尚需同时取得《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许可证》(助产技术)资格。
二、人员配备
技术人员至少配备4名,其中至少有2名医师,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持有执业医师证(妇产科或计划生育,男扎可以为泌尿外科),并取得《母婴保健专项技术合格证》(计划生育),合格证在有效期内,具体项目与机构申请许可的项目一致。
护士具备执业护士资格。
三、工作场所和工作用房基本要求
(一)门诊
独立设置诊断室,面积不小于12平方米,负责计划生育咨询、避孕节育医学检查工作。
(二)门诊手术区
1.三区划分有明确的标志和物理隔断,由外向内依次设: 非限制区:手术病人入室区、工作人员更衣更鞋区、术后休息间、卫生间、污物间(用后物品处理间)等;
半限制区:办公室(区)、清洁库房;
限 制 区:洗手间(区)、手术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或无菌物品存放柜)。
手术室布局流程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设一张手术床,面积16平方米以上。如设置两张手术床,则面积大于20平方米。水磨石或地砖地面,墙面和天花板及边角光滑便于清洁消毒;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活动门,有纱窗。手术区远离茅厕、垃圾堆、畜厩、污水沟等污染源5米以上。
(三)开展节育术手术,需有住院标准消毒手术间。
(四)开展终止中期妊娠手术,需有产房。
四、基本设备
(一)诊断室
1.诊断桌、椅、检查台、妇科检查床。
2.妇科检查用品:清洁臀垫、手套、窥阴器、冲洗及消毒用品;生理盐水、载玻片、棉签、宫颈刮片及试剂等。
3.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登记表册、病历等。
(二)门诊手术间
妇科手术床(一张)、会阴冲洗设备、单头冷光手术灯、空气消毒设施、无菌物品器械柜、移动器械台、电动吸引器、手术圆凳、污物桶、筛网、量杯、污物桶及污物处理设备、取暖和降温设施、放置宫内节育器包和人工流产包(各2个以上,包括布类、器械)
(三)必备抢救设施和药品
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注射器、输液器具氧气瓶(袋)、急救药品箱(柜),开展无痛人流应具备相应气管插等心肺复苏设备。 急救药品:缩宫素注射液、米索前列醇片、卡前列甲酯栓、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或琥珀碱明胶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氨甲苯酸注射液、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去氧(去甲)肾上腺素、地西泮注射液、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等。
(四)住院消毒手术间:面积大于20平方米,布局和设置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室内应有调温、控湿设备,足够的电源接口,便于使用。
(五)住院产房:要求同助产技术基本条件中产房的要求。
五、规章制度
1.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各科室工作制度。
2.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手术常规》和受术者知情同意签字制度。
3.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各种登记制度,使用全市统一的病历登记本。
4.抢救、会诊、转诊及登记制度。 5.差错事故报告、登记、讨论制度。 6.定期消毒及登记制度。
以上制度都有相应的组织保证措施
六、技术要求
1.按照国家计生委、卫生部手术分级管理要求开展相应手术。
2.严格掌握手术禁忌症和适应症。
3.按照规范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术后监护。
应用麻醉镇痛技术开展终止早期妊娠负压吸宫的
基本条件
《应用麻醉镇痛技术开展终止早期妊娠负压吸宫的基本条件》适用于申请开展应用麻醉镇痛技术开展终止早期妊娠负压吸宫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在符合《二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并同时符合以下要求:
一、人员配备
(一)施术医师
至少2名医师,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持有执业医师证,并取得《母婴保健专项技术合格证》(计划生育),合格证在有效期内。其中至少1名医师取得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
(二)麻醉医师
至少1名以上专职麻醉医师,持有麻醉专业执业医师证书。能独立承担全身麻醉,能对受术者进行术中全程监护,术后麻醉恢复期的监护。能独立处置术中、术后突发的麻醉意外的抢救。
(三)护理人员 至少2名以上,取得护理执业资格,熟悉抢救药品的使用,能配合麻醉医师进行急救。
二、设备要求
除常规计划生育技术常规设备外,尚需以下设备:
(一)麻醉机(简易呼吸囊、面罩)
(二)喉镜
(三)人工气道(气管导管、口咽通气道、喉罩、鼻咽通气道)
(四)供氧设备(中心供氧或氧气瓶)
(五)吸痰器(或负压吸引器)、吸痰管
(六)心电监护仪(必含氧饱和度监测)
(七)自动测血压装置(或血压计)
(八)心脏除颤仪
三、麻醉药物和抢救药品要求
(一)麻醉药品
麻醉药品储备和使用应符合国家麻醉药品的相关规定。不推荐吸入麻醉制剂。建议静脉麻醉药和镇痛药物联合使用。推荐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不推荐使用氯胺酮、地西泮和哌替啶。
(二)抢救药品 除常规抢救药品外,尚需配备纳洛酮、氟马西尼、10%葡萄糖酸钙、麻黄碱、去甲肾上腺素、硝酸甘油、氧化琥珀胆碱、氨茶碱、甘露醇、50%葡萄糖等
四、规章制度 1.术前麻醉评估制度。
2.严格执行麻醉受术者知情同意签字制度。 3.严格执行术前禁食、禁饮制度。
4.严格执行术中麻醉监护制度,严禁1名麻师同时监护多台手术。
5.严格执行麻醉术后评估制度。 以上制度都有相应的组织保证措施
五、技术要求
1.按照国家计生委、卫生部手术和麻醉分级管理要求开展相应手术。
2.严格掌握手术禁忌症和适应症。
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网络计划技术的概述
1.1 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是采用网络图的形式编制项目工程的进度计划, 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加以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目标的计划管理技术。网络图是一种由箭线和节点组成的有向、有序的网状图形。节点和箭线是网络图的两个基本要素, 根据网络图中箭线和节点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 可分为单代号网络图和双代号网络图。
双代号网络图就是以箭线表示工作、以节点表示的工作的开始或结束状态及工作之间的连接点、以工作两端节点的编号代表一项工作的网络图。而单代号网路图则是以节点及其编号表示工作, 以箭线表示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网络图。
1.2 网络计划中的时间参数与工期
1.2.1 网络计划中各个活动的时间参数
在网络图中, 工作活动的时间参数主要有7个, 即最早开始时间 (ES) 、最早结束时间 (EF) 、最晚开始时间 (LS) 、最晚结束时间 (LF) 、活动的持续时间 (T) 、总时差 (TF) 、自由时差 (FF) 。
(1) 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
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 用ES来表示, 指该活动最早可能开始的时间, 必须在该活动所有紧前活动结束后才能开始。由于第一项活动没有紧前活动, 故取其的最早开始时间ES=0。
(2) 活动的最早结束时间。
活动的最早结束时间, 用EF来表示, 指该活动最早可能完成的时间, 它等于该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加该活动的持续时间。
(3) 活动的最晚结束时间。
活动的最晚结束时间, 用LF来表示, 指在不影响项目工期的前提条件下, 活动最晚必须结束的时间。由于网络图最后一个活动没有紧后活动, 故取该活动最晚完成时间LF为项目工期, 一般也为该工序的最早完成时间。
(4) 活动的最晚开始时间。
活动的最晚开始时间, 用LS来表示, 指在不影响项目工期的前提条件下, 活动最晚必须开始的时间, 它等于该活动的最晚结束时间减去该活动的持续时间。
(5) 活动的持续时间。
活动的持续时间, 用T来表示, 指在满足该活动所需资源的前提条件下, 完成该活动的所需要的正常持续时间。
(6) 总时差。
总时差, 用TF来表示, 指在不影响项目总工期的前提条件下, 活动具有的最大松弛时间。如果活动的总时差为0, 则该活动为项目的关键活动。
(7) 自由时差。
自由时差, 用FF来表示, 指在不影响紧后工作的前提条件下, 该活动所具有的松弛时间。
1.2.2 工程项目工期
一个工程项目的工期, 泛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它分为计算工期、合同工期二种类型。
(1) 计算工期。
计算工期是由网络图各活动的时间参数而确定的工期, 即关键线路中各个活动持续时间之和。
(2) 合同工期。
合同工期是由上级主管部门 (政府部门和项目投资人) 或合同条款所规定的工期。
在通常情况下, 一个工程项目的计算工期与项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合同工期可能不相符合, 若计算工期大于合同工期, 项目负责人就应该采取相应必要的措施, 调整和修改原先的网络计划, 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来完成, 以此符合甲方及上级主管部门或合同条款在项目工期上的要求;反之, 若计算工期小于合同工期, 也应对初始的网络计划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调整, 充分考虑各种尽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 尽可能的缩短工期, 来确保项目在要求工期范围内完成。
1.3 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现状
网络计划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发明以来, 在日常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建筑施工企业,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更为广泛。
网络计划方法不仅是一种编制施工计划的方法, 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 包括工程项目的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资源优化。但是在我国, 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
1.3.1 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 应用普及率不高。
我国现有施工企业, 企业素质差别很大, 企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据统计, 中央直属和省级施工企业, 管理水平较高, 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达40%左右;地市级施工企业, 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在15%左右;而县级及其以下施工企业, 技术管理水平较差, 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仅为5%左右。
(2) 应用管理水平低。
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 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优化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3) 应用深度不够。
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工作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没有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工作单元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 编制深度不够, 更谈不上网络计划的优化。
1.3.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的应用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也有施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制约,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工程项目设计多变、工程项目工期的确定受行政干扰因素比较多、工程项目进度付款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联系、工程项目进度款拖欠等。工程项目设计经常变化给网络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使施工企业难以招架, 最终导致施工企业无法真正地使用网络计划实行施工管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影响, 工程项目建设期限的确定违反科学规律, 工程竣工日期一再提前也使企业无法按网络计划去组织管理;工程项目进度付款不及时以及付款时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结合, 也从客观上减弱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的责任感。另外, 目前市场上网络计划的编制软件很多, 但适用于进度控制与优化的软件却很少, 而且通用性比较差, 在客观上阻碍了施工企业应用网络计划实施项目进度控制与优化。
(2) 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也是导致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存在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
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 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 没有传统管理方式那样得心应手。
(2) 施工管理粗放。
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 随意性比较大, 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 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 无专人负责等。
(3) 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 工程项目进度工期的管理依赖于横道图, 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
1.4 网络计划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网络计划技术的研究现状
当前, 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现代管理科学, 网络计划技术已被许多国家公认为当前最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国外多年实践证明,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生产一般能缩短工期20%左右, 降低成本10%左右。
美国作为网络计划技术的发源地, 美国的泰迪建筑公司在47个建筑项目中应用此法, 平均节省时间22%, 节约资金15%。美国政府于1962年规定, 凡与政府签订合同的企业, 都必须采用网络计划技术, 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1974年麻省理工学院调查指出:“绝大部分美国公司采用网络计划编制施工计划”。目前, 美国基本上实现了机画、计算、机编、机调、实现了计划工作自动化。
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在工程中应用了网络计划技术, 并把这一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管理之中,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4.2 我国网络计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沿革
我国应用网络计划于实际生活的时间也不晚,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 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教授相继将网络计划方法引入我国。1963年, 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人的主持与倡导下, 在某部首先推广和应用了网络计划技术, 1965年,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把开始推广和应用“关键路线法”与“计划评审法”, 并把它们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把它们统一定名为“统筹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 至今已经有40多个年头了, 虽然在推广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也日趋得到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重视, 在某些跨地区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和大型项目中仍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上海宝钢炼铁厂1号高炉土建工程施工中,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 缩短工期21%, 降低成本9.8%;广州白天鹅宾馆在建设中, 运用网络计划技术, 工期比外商签订的合同提前四个半月, 仅投资利息就节约1000万港元。近年来, 为了更好的推广网络计划, 国家还出台了诸多规程, 如工程网络计划规范等等。
2 工程项目工期计划的优化
2.1 工期优化的概念及其意义
2.1.1 工期优化的概念
工期优化是指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不满足项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合同工期时, 通过压缩关键线路上工作的持续时间来满足合同工期目标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超过合同工期, 必须对网络计划进行优化, 使其计算工期满足合同工期, 且保证对工程项目的其它两个目标质量和费用目标的影响最小, 处于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二是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远小于合同工期, 也应对网络计划进行优化, 使其计算工期接近于合同工期, 以达到节约费用的目的。一般前者最为常见, 本文着重研究这种情况。
2.1.2 工期优化的意义
工期短、造价低、质量好是人们对工程项目施工提出的三大基本要求。如何实现工期优化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期与效益的关系。
按目前我国生产性基本建设规模估计, 如果在建生产性项目的建设工期缩短一年, 则国民经济可增加收益50亿元, 同时还可消化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非生产性项目建设工期的缩短, 同样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对于某些具有紧迫性、时效性的工程项目 (如重要的交通枢纽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等) 来说, 缩短建设工期、赢得建设时间往往成为建设单位最为关心的问题, 不仅能提高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 还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
(2) 工期与自然损耗及和无形损耗的关系。
设备和建筑物不论是否使用, 都会因风吹、日晒、雨淋等原因产生自然损耗。一些大型设备或精密仪表会因工期拖长、不能及时安装就位导致性能的降低, 一些钢铁部件也会因工期拖长发生锈蚀影响其性能, 这些都会影响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变动和投产后的使用效果。此外, 设备的无形损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设计和制造时原本是先进的设备, 由于施工工期的延长, 在交付使用时却变成落后的设备;在项目筹建时计划生产的是短线产品和新产品, 由于建设工期的延长, 项目投产后产品却沦为落后或滞销产品。所以, 缩短建设工期可使先进的工艺设备提前进入生产, 有利于发挥新产品的优势,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工期与固定成本的关系。
缩短施工工期可以降低施工企业经常性的实际支出, 从而降低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职工的基本工资、按时间提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与施工工期有关的间接费等, 都会因工期的缩短而大幅度降低。据估计, 我国在建项目施工工期如能平均缩短一年, 则施工企业经常性支出就可以减少50亿元。
但是, 工期也并非越短越好, 它应在满足计划或合同规定的前提下,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费用为标准。工程建设总费用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构成, 直接费一般在合理组织和正常施工条件下的费用最低, 如在此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则直接费会上升。间接费则与直接费相反, 一般是随着工期的缩短而减少。建设周期的长短对建设费用有很大影响, 在安排施工工期时, 要正确处理工期与工程造价的辩证关系, 力求均衡和有节奏地施工, 以实现建设工期和工程造价的优化组合, 提高投资的综合经济效益。
(4) 工期与在建项目规模的关系。
在建投资规模是指一定年份内在建项目全部建成使用实际需要的总投资。确定在建投资规模的合理控制额度, 需要在已知的合理年度投资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周期主要由在建项目总投资的工期结构及在建项目的工期长短两个因素决定。在建项目工期愈短, 建设周期也就愈短;在建项目总投资中, 短工期的项目投资比重愈大, 建设周期也就愈短。
从上述四点, 可以看出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计划进行优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意义重大。
2.2 工期优化的基本步骤
网络计划的工期优化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确定工程项目的初始网络计划, 包括项目各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各工序的正常持续时间和压缩持续时间, 并绘制网络计划图。
(2) 依据绘制的项目初始的网络计划图, 计算项目的初始工期及项目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
(3) 对照项目要求的工期和利用网络计划图计算得到的工期, 计算出差额, 即应缩短的工期△T如公式 (1) :
其中:Tc为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
Tr为项目要求的工期。
(4) 选择应缩短持续时间的关键工作。
(5) 将选定的压缩工作压至可能的最短, 并重新计算新网络计划的工期和关键路线、关键工作。
(6) 重复以上 (4) 和 (5) 两项工作, 直至计算工期满足项目要求工期为止或计算工期已无法再进行下一步的压缩。若出现后者, 应要求项目甲方对项目要求工期进行重新的审定。压缩工期应该选择关键线路上的活动, 且不能将关键活动压缩成非关键活动, 若在进行工期优化的过程中, 将初始网络图中的关键活动压成非关键活动, 应该适当延长其工作时间, 使之成为关键活动。
2.3 工期优化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2.3.1 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关系
一个工程项目有三大目标工期、成本和质量, 它们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故若对项目工期优化时, 务必会影响到项目的其他两个目标, 即项目工期缩短, 则项目的质量可能会有所降低;或者项目的费用会增加;或者项目的质量下降, 费用增加。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2.3.2 优化选择中的压缩优选系数
从图1可以看出, 在工程项目的时间目标、费用目标和质量目标之间存在一个客户最佳满意度的问题, 因此, 为了能使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都在最佳客户满意度的范围之内, 在进行工期优化前, 应综合考虑工程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费用目标在进行工程项目工期计划的优化时的增加情况确定工程项目中各个工作活动的压缩优选系数, 这个系数越小, 就说明缩短该活动的工作时间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影响小, 反之则影响大。可见, 选择关键工作进行工期压缩时, 应选择压缩优选系数最小的关键工作;若在压缩过程中出现多条关键线路时必须将每一条关键线路的总持续时间压缩相同的数值, 若需要同时压缩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关键活动, 应该选择每个活动的压缩优选系数之和最小者为压缩对象。
2.3.3 压缩优选系数确定考虑因素
具体压缩优选系数的确定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一般首先选择持续时间相对长的工作。因为相同的压缩量, 对持续时间长的活动压缩比相对小, 则通常影响较小。另外更重要的是持续时间长的活动可压缩性也较大。
(2) 选择压缩成本低的活动。工程活动持续时间的变化会引起该活动资源投入和劳动效率的变化, 最终会引起该活动成本的变化。
(3) 压缩所引起的资源的变化, 如资源的增加量, 需增加资源的种类、范围和可获得性。尽量不要造成大型设备数量的变化不要增加难以采购的材料, 同时不要对原始的项目网络计划有过大的修改。
(4) 最后,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对需要较长前期准备实践的活动、持续时间长的活动、关键活动赋予较高的优先级, 即定义压缩优选系数较低。
3 结语
工程项目工期是项目管理三大目标之一, 工程项目是否按时完工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成败, 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收益问题。而现实中, 工程项目的计算工期往往与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及客户的要求不一致多数情况下出现计算工期大于项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工期, 由此可见, 工期优化在实际项目中就不可避免了。但是, 目前, 工期优化在施工企业中运用的还不是很频繁, 网络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水平不高, 要提高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水平, 除了从源头抓起, 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 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积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高度, 通过全面实施网络计划促进企业管理上质量、上水平。具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 规范建筑管理体制, 为应用网络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2) 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 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
(3) 提高认识, 注重实效, 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施工企业是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主体, 施工中全面实行网络计划管理是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随着国家外部环境的改变和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 我相信, 关于网络计划技术的工程项目工期计划的优化将会有一个无比美好的明天。
摘要:工期计划优化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学习与回顾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工程项目工期计划优化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着手, 介绍了网络计划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分析网络计划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工期计划优化的实施情况, 针对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应用程度不高的问题, 提出了规范建筑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增强科学管理意识等推动网络计划技术应用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网络计划,工期计划,工期优化
参考文献
[1] 任宏, 张巍.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0:228~278.
[2] 成虎, 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 (第2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9:116~140.
[3] 吴唤群, 唐莉, 孙相军, 等.搭接施工网络工期优化研究[J].系统工程, 2000, 6:43~46.
[4] 马国丰, 陈强.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上海管理科学, 2006, 4:70~75.
[5] 宋建学, 赵宗兴, 张伟民.柔性网络计划及其参数的概率模型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 2001, 3:41~43.
[6] 陈君磊, 胡晓晖, 韦凯峰.平衡线法在工程进度控制中的实际运用[J].浙江建筑, 2005, 12:43~45.
[7] 王健, 刘尔烈, 骆刚.工程项目管理中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J].系统工程学报, 2004, 4:148~153.
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为了解学习分析技术在欧美地区的应用现状,制订科学、有效的学习分析技术推进政策,JRC发布了《学习分析技术应用调查报告》。报告介绍了目前学习分析技术的典型工具、典型应用案例和各地区的支持政策,分析了欧洲学习分析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深度解读报告的基础上,文章依据学习分析技术软件使用年限和影响力筛选出十个典型工具进行简要介绍;在实践层次、实践领域、实践对象等方面筛选出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梳理学习分析技术现阶段发展的重点问题和未来的工作重点。最后针对我国学习分析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诉求提出五点建议,以期为我国学习分析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习分析技术;报告解读;案例分析;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18-10-1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河南省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问题研究”(2017-JKGHZDZB-07),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个人学习空间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模型及进化机制研究”(2018-ZZJH-246)
作者简介:朱珂(1982— ),男,河南南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科学与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等;杨冰(1992— ),女,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分析技术。
一、引言
学习分析技术的出现被认为是自学习管理系统出现后教育技术的第三次大规模发展[1],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明晰学习分析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应用现状,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框架,欧盟科学知识服务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JRC)发布了《学习分析技术应用调查报告》[2](以下简称《报告》),介绍了全球范围内学习分析技术的实践应用和发展现状。本文对《报告》中调查的应用现状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解读,系统分析数字教育先进地区学习分析技术领域的发展规划与行动路径,结合国内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诉求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所帮助。
二、报告的研究背景
2005年,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主动学习组织首次公布使用学习分析技术进行教学应用的系列案例 [3]。2010年,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将学习分析技术列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主题,学习分析技术研究领域正式形成[4]。学习分析技术借鉴了统计学、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5],是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Managed Instruction,CMI)和基于数据的决策(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DDDM)的继承和发展[6]。
JRC在对学习分析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后,形成以“典型工具案例库”“典型实践案例”为主体的实证研究成果,同时针对该领域目前的应用现状和未来的工作重点进行专题研讨,最终发布以“学习分析技术领域行动清单”为核心的《报告》。
三、学习分析技术领域典型工具分析
为分析学习分析工具软件在类型、功能作用及使用规模等方面的情况,以“典型工具案例库”中所列工具为基础,筛选出现阶段学习分析技术领域典型的软件工具共计28个。所选工具涉及义务教育(13个)、高等教育(8个)、职业教育(2个)及非正式教育(5个)等不同应用场景。
将这28个软件工具从软件类型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进行量的数据统计(一个软件涉及多种类型时重复计量统计)。从图1中可以看出,课程辅助软件和分析评价软件所占比例最高,由此可知,目前市场对此类软件的需求较高,且相应技术发展较为成熟;课程管理平台软件、自适应学习软件及学习预警软件在学习分析工具中占较大比例;教育管理决策软件最少,仅为9%。教育管理决策软件所占比例较少,其原因主要是决策系统中教育问题具有复杂性,如何有效处理海量繁杂的多来源数据是目前教育决策支持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的研究亟待完善。从图2中可以看出,目前市场对具有统计分析作用及可视化作用的工具需求较高,同时技术应用也较为成熟,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功能的软件最多。预警功能占14%,自适应、预测分析及建模三种功能分别为13%、11%和10%。这四类功能的软件在总的比例中也比较高,是学习分析技术领域的主流功能。对于推荐功能的软件,在计算推送资源时,系统如何搜集来源更加丰富、覆盖更加全面的学习数据,同时如何有效处理这些海量的繁杂信息、推送精准适用的学习资源是目前学习分析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从上述28个典型工具软件中筛选出10个应用年限超过3年、应用规模较大的进行介绍,如表1所示。通过此表可以看到现有学习分析技术工具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
四、学习分析技术十大典型实践案例
《报告》中“典型实践案例”部分收集、描述了学习分析技术的十大典型实践案例,如图3所示。
(一)第三方成功推广学习分析技术案例——知识网基金会
知识网基金会(Kennisnet Foundation)是由荷兰教育部资助的用于支持和鼓励中小学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公共教育组织[17]。2011年,其开始为教育部门和各类组织提供学习分析技术、可视化工具和个性化学习等相关服务[18],并与荷兰教育科研网合作,为荷兰制定学习分析技术领域的标准和发展框架[19]。
(二)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相关政策制定——英国开放大学
随着收集学生数据的范围和数量不断剧增,数据的管理与隐私保護问题日益凸显,学习分析技术领域中数据道德伦理方面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英国开放大学与开放大学学生社团合作制定采集数据的八项原则,与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合作发布《学习分析技术实践规范》[20],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体系完整的隐私保护伦理政策。
(三)数据密集型战略——悉尼科技大学
2011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制定了创建数据密集型大学的目标,针对大容量、多样化、全方位的学生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收集、存储、管理、使用,并开发搭建合理分析利用教育大数据的软件工具与平台系统[21] 。2014年,学校开设互联智慧中心,专注前沿学习分析技术工具的研究,以及为学生开设适应数据密集型时代的课程[22]。
(四)开源架构软件——艾派瑞基金会的学习分析技术计划
成立于2012年的艾派瑞基金会(Apereo Foundation)致力于以开源方式推动学习分析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2014年,Apereo基金会制订了一个促进学习分析软件加速开发的学习分析技术计划:在10~15年内成功搭建针对开源式学习分析系统的基准框架,为学习者提供纵向数据的服务[23]。其中开发的学生成功计划(Student Success Plan,SSP)工具[24],旨在提高学生的保留率、学习成绩、毕业率和学习效率,其源代码对公众免费开放,因其有效性和开放源代码的特性已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
(五)学习分析技术商业化模式——蓝雀机构
成立于2013年的蓝雀(Blue Canary)机构,其商业模式是通过数据预测分析为客户大学提供在未来一周内可能辍学的学生名单,帮助学校识别处于风险中的学生,然后由客户针对预测结果采取干预措施以保留这些学生。2015年,因蓝雀在预测方面的成就被黑板(Blackboard)收购,为Blackboard预测分析部分提供技术支持[25]。
(六)预测、预警、可视化的成功应用——普渡大学课程信号灯系统
美国普渡大学的课程信号灯系统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在课程完成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学生。系统的可视化功能利用信号灯的颜色来直观显示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这一系统的应用,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对自己的表现了然于胸,并且可以为教师预警那些在课程完成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学生[26]。
(七)自适应、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技术——密歇根大学
密歇根大学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学习分析技术为学生提供自适应、个性化的学习支持。2012年,密歇根大学在物理课程中实施自适应教育项目E2Coach。课前通过调查收集所有学生包括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学习课程的动机、课程成就期望、对物理学的态度以及对课程完成的信心等相关信息,为每一名进入课程的学生刻画学生肖像。学生肖像随着时间和课程成就的变化而不断丰富,能实时描绘学生的学习进度,并结合最终成就预期实施干预[27]。
(八)国家层面战略支持——挪威
学习分析技术在挪威受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与支持,各教育部门大力推进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2014年年初,挪威最大的教科书编著出版公司吉伦达尔(Gyldendal)与扭顿(Knewton)合作为小学生设计拥有配套学习分析技术工具辅助的教材[28][29]。同时,国家大力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挪威国家教育研究网络推出教育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解决教育领域数据共享问题,推进学习分析技术领域的发展[30]。
(九)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卧龙岗大学
教学实践型社会网络工具(Social Networks Adapting Pedagogical Practice,SNAPP)是由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开发的社会网络分析工具[31][32]。SNAPP本质上是一种诊断工具,在商业社交网络和开源学习管理系统中进行实时社交网络分析和可视化交互模式诊断,帮助教学人员识别学生行为模式,依据学习活动设计目标适时进行教学干预,为教师对网络学习进行评估及针对个别学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有力依据。
(十)预测分析助力教育公平——佐治亚州立大学
调查发现,部分拥有很高的平均绩点或临近毕业的学生也会因为付不起学校的费用而中途退学。基于此,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GSU)用预测分析的方式削弱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同龄人之间的成就差距。GSU还利用过去10年的250万名学生的数据库创建咨询系统,该系统在预测分析后向学生提供最可能取得成功的课程路径。研究调查显示,在此系统的帮助下GSU毕业率从2003年的32%上升到2017年的74%[33]。
五、学习分析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和对我国的启示
(一)学习分析技术发展应用前瞻
基于JRC长期的研究结果可知,目前的學习分析技术应用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总体上使用学习分析技术来改善和创新学习和教学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工作较为分散,缺少统一的统筹安排,未来将会优化顶层规划,制定各级各层的宏观发展战略。在技术工具应用方面,大部分的学习分析技术工作主要集中在供应方面,针对需求方面的工作有所欠缺,未来将会依据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开发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软件工具;在教育改善干预方面,可视化的学习分析数据缺少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缺乏可操作性,未来将会提供更多智能化方案与操作性支持服务;同时,未来学习分析技术领域将会更加关注创新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帮助教育工作者与机构充分融入数字时代。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学习分析技术将会更加深入地挖掘分析教育大数据,用技术手段支持改善教育教学。
(二)对我国学习分析技术领域的战略启示
1.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宏观发展战略
教育战略规划是对教育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谋划,与《报告》中制定一个与欧洲优先领域相一致的学习分析技术发展路线图一样,我国也需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对以学习分析技术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制定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具体量化标准。
2.统一标准,促进跨平台分析融合创新
目前眾多在线学习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积累了海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教育数据,但因系统不同、平台各异,容易形成数据孤岛。如何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技术规范,使得各平台和系统间能够交流、联通和整合,进而为数据的获取、筛选、挖掘、分析、呈现提供规范流程和框架体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3.加快数据管理设计,逐步完善标准体系
在学习分析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有关教育数据安全和学生隐私保护的问题亟待解决。英国开放大学、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等机构已经着手制定教育数据集使用的管理框架,我国部分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系列探讨,但是完善的数据保护框架尚未建立[34],工信部印发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需要加强大数据标准化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标准体系[35]。随着学习分析技术应用的日益普遍,这一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4.创新跨领域协同推进机制
学习分析技术是一个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兴研究领域。该领域发展离不开数据挖掘技术、情感计算技术、心理测量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的革新与发展。技术的进步需要校企合作的模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在教学中应用技术,两者协力促进技术发展。经过充分发展,形成基础完善、技术保障、应用繁荣的学习分析技术产业体系,最终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36]。
5.对接人工智能2.0,打造智能教育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2.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领域内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情感识别、跨媒体协同处理、深度学习等技术不断成熟。对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在教学评估、学习预警、自适应学习及资源和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等领域,提升教育效果和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对接人工智能2.0的学习分析技术,是未来智慧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教育模式、教育体系变革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BROWN M.Learning Analytics:The Coming Third Wave[EB/OL].(2011-04)[2018-10-17].https://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ELIB1101.pdf.
[2]FERGUSON R,BRASHER A,CLOW D,et al.Research Evidence on the Use of Learning Analytics: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Policy[EB/OL].(2016-02)[2018-10-17].http://libeprints.open.ac.uk/48173/1/Analytics%20research%20evidence.pdf.
[3][5]祝智庭,沈德梅.学习分析学:智慧教育的科学力量[J].电化教育研究,2013,(5):5-12,19.
[4]毛刚,刘清堂.融入学习分析的网络学习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6,(6):20-27.
[6]顾小清,张进良,蔡慧英.学习分析:正在浮现中的数据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012,(1):18-25.
[7]ASSISTments.Making Math Homework More Effective:The 7th Grade Maine ASSISTments Efficacy Studeny[EB/OL].(2018-10-17)[2018-10-17].http://www.assistmentsmaine.org/about.php.
[8]Bingel.Bingel[EB/OL].(2018-10-17)[2018-10-17].http://www.bingelsite.be.
[9]Wikipedia.Cognitive Tutor[EB/OL].(2018-08-29)[2018-10-17].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gnitive_tutor.
[10][29]Itslearning.Itslearning for Advanced Reporition[EB/OL].(2017-01-29)[2018-10-17].http://www.itslearning.net/reporting-analytics.
[11]Schoolzilla.What Is Schoolzilla?[EB/OL].(2016-01-20)[2018-10-17].https://schoolzilla.com/infographic-2015-year-in-review.
[12]Knewton.Introducing Alta Knewton’s Fully Integrated Adaptive Learning Courseware[EB/OL].(2018-10-17)[2018-10-17].http://www.knewton.com.
[13][23][24]Apereo.Apereo[EB/OL].(2018-10-17)[2018-10-17].https://www.apereo.org.
[14]Khanacademy.A Personalized Learning Resource for All Ages[EB/OL].(2018-10-17)[2018-10-17].https://www.khanacademy.org.
[15]Digital Assess.Technology that Frees You up to Focus on Education[EB/OL].(2018-10-17)[2018-10-17].http://digitalassess.com.
[16]DENLEY T.Degree Compass Course Recommendation System [EB/OL].(2013-06-27)[2018-10-17].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13/6/degree-compass-course-recommendation-system.
[17][18][19]Kennisnet.The Netherlands Country Report on ICT in Education[R].Brussels:European Schoolnet,2011.
[20]JISC.Code of Practice for Learning Analytics[EB/OL].(2015-06-04)[2018-10-17].https://www.jisc.ac.uk/guides/code-of-practice-for-learning-analytics.
[21][22]SIEMENS G S,DAWSON,G LYNCH.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ivity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Policy and Strategy for Systems-Level Deployment of Learning Analytics[EB/OL].(2013-12)[2018-10-17].http://www.researchgate.net/file.PostFileLoader.html?id=5876881f48954c17c729b527&assetKey=AS%3A449426784296961%40148416310309.
[25]芥末堆.一年內完成了5笔收购,让我们回顾下LMS巨头Blackboard的“买买买”之路[EB/OL].(2015-12-06)[2018-10-17].https://www.jiemodui.com/N/33039.html.
[26]ARNOLD KIMBERLEY E,Pistilli Matthew.Course Signals at Purdue:Using Learning Analytics to Increase Student Success[R].Canada:Vancouver,2012.
[27]Educause.University of Michigan Physics Department:E2Coa-ch[EB/OL].(2014-07-21)[2018-10-17].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14/7/university-of-michigan-physics-department-e2coach.
[28]Gyldendal.Multi Smart?ving[EB/OL].(2018-10-17)[2018-10-17].http://www.smartoving.no/.
[30]UNINETT.Dataporten[EB/OL].(2018-10-17)[2018-10-17].https://www.uninett.no/tjenester/dataporten.
[31]ETDoer.Social Networks Adapting Pedagogical Practice[EB/OL].(2013-10-13)[2018-10-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6da3210101dj1d.html.
[32]DAWSON S.\"Seeing\"Networks:Visualizing and Evaluating Student Learning Networks[EB/OL].(2011-01)[2018-10-17].https://research.u-ow.edu.au/content/groups/public/@web/@learnnet/documents/doc/uow115678.pdf.
[33]KURZWEIL M.Building a Pathway to Student Success at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EB/OL].(2015-04-23)[2018-10-17].http://www.sr.ithaka.org/publications/building-a-pathway-to-student-success-at-georgia-state-university/.
[34]吴晨光,刘斌.国外学习分析项目研究现状及对国内学习分析发展的启示[J].数字教育,2017,(3):41-45.
[35]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7-01-17)[2018-10-17].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5464999/content.html.
[36]朱珂,刘清堂.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学习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9):127-132.
(责任编辑 杜丹丹)
Key words: learning analytics technology;report interpretation;case study;application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