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制剂儿科临床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对钙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其使用中的问题上进行相关的药学分析。方法从药学的角度对钙制剂的种类进行分析,对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些临床使用钙制剂的选择方法以及合理方法。结果临床上应从钙制剂的品种、生物利用度、剂量以及维生素D等角度进行合理的利用,要对机体的吸收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以便对钙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有一个较好的指导。结论在临床应用钙制剂时,应从其作用、不同钙制剂的特点、机体利用度以及选用等多角度进行充分考虑,为患者合理地选择质地优、含量高以及生物利用度高的钙制剂,保证其治疗以及保健的效果。
【关键词】钙制剂;临床应用;药学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545
1钙制剂的种类
目前,我国的钙制剂种类繁多,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无机钙、有机钙以及生物钙。无机钙又包括氯化钙、氧化钙、磷酸氢钙以及碳酸钙等,其中磷酸氢钙和碳酸钙的钙含量较高且水溶性较低,进入人体后,在经过胃酸的分解后形成钙离子才会被吸收,也因此在临床上最为常用。有机钙主要有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以及氨基酸鳌合钙等。该类钙制剂大多数钙含量较低,但水溶性比无机钙要好,对肠胃的刺激也比较小。其中氨基酸鳌合钙的钙含量较高,在进入人体内,能够被充分的吸收和利用,是临床上比较理想的补钙制剂。生物钙包括龙牡壮骨冲剂以及盖天力等,大多以钙含量丰富的贝壳或者天人原料制作而成。该类钙制剂有较高的离子化程度,并且很容易被机体吸收利用。但此类钙中含有铅、镉、铋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长期服用可导致重金属中毒[2]。此外,有一些碳酸钙和维生素D的组合药物,此类药物钙含量较高,由维生素D转化的维生素D3能够促进肠道的钙吸收,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钙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2.1生物利用度低传统的钙制剂其水溶性差异较大,导致进入人体后的吸收利用程度较低,此外,一些无机钙需要依赖胃酸的分解,这对于胃酸分泌异常的人群生物利用度并不是很高。
2.2钙制剂的临床剂量不合理目前,临床上补钙的形式以口服补钙为主,人体每天的钙需求量为1-3克,但由于钙制剂钙含量的问题,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
2.3对钙制剂中其他成份的注意度缺乏由于目前应用的钙制剂的原料以及生产方法的差异,除了钙以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其他成份的含量也存在着差异,这对人体有着一定的影响。有部分钙制剂中还含有重金属元素,不适合长期服用。
3钙制剂的合理选择
3.1剂量的合理应用钙制剂在选择时,应首先考虑其钙含量,然后根据人体所需,进行合理的应用。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钙制剂种类、钙含量以及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在不同种类的钙制剂利用上,剂量也不尽相同。
3.2钙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综合分析钙制剂的重要优劣程度评价指标就是生物利用度,是钙含量能够被人体实际利用的指标。目前测定钙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方法较多,但方法不同结果也有所差异。少数测定方案合理性较低,结果差异很大,就会给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误导,对于此种情况,一定要注意。临床的药用量一定要满足人体日需求量,更准确的表示应该是净吸收率。维生素D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可以让钙制剂的实际生物利用度得到较好的提高。此外,饮用水以及药物辅料会影响尿钙浓度,也会导致钙吸收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3.3对钙制剂中其他成份作用的掌握钙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种类的不同,而分析和掌握其其他成份的对于机体的作用。在常用的碳酸钙类中,由于其原料多为珍珠、贝壳等生物类物质,因此,该类钙制剂中除钙之外还有其他多类微量元素、氨基酸、牛磺酸等机体所需的成份,同时还有铬、锰、硒、锗等能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高免疫功能以及抗衰老等元素的存在。但不少钙制剂中同时还有铅、镉、铋等对机体有害的元素,长期服用应对其不良影响进行密切关注。此外,钙制剂中常见的成份还有能够形成葡萄糖的葡萄糖酸钙,从而对血糖的浓度产生影响[3];能够形成乳酸的乳酸钙,让机体产生酸痛感以及疲劳感;属于碱性药物的碳酸钙,能够在胃酸的作用下在体内产生二氧化碳,有一定的调节体液酸碱度的作用,对于一些胃酸分泌欠缺或者老年人不适合长期服用。
4钙制剂的合理应用
钙在人体内的活力性较强,在钙离子的跨膜运动下能够为人体的活细胞提供能量,同时,该化合物的强度还能够为骨生物的力学强度提供依靠。随着人体年龄的变化,对钙的需求量也有着较大的变化。婴儿时期的缺钙可造成佝偻病,抵抗力下降;儿童时期的缺钙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和发育;青少年时期的缺钙会使人体骨骼力的强度下降以及牙齿发育不良;孕妇缺钙会导致小腿抽筋、牙齿松动,甚至波及胎儿,造成其先天性缺钙;中老年时期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驼背以及甲亢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选用钙制剂的时候要从患者年龄以及个体差异、生理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合理的选择。
而我国的饮食习惯导致儿童的普遍缺钙,儿童时期钙制剂的选择应从肠胃刺激小、吸收利用度高以及溶解度高等方面考虑,有机钙为首选。老年人主要靠钙的摄入才能保持体内钙的平衡,因此,在为老年人选择钙制剂时,考虑到其身体各器官功能下降,应选择葡萄糖酸钙等水溶性较好的钙制剂。妇女在妊娠以及哺乳期间的肠钙吸收率要高于平时[4],因此,这个时期的妇女可进行适量的钙制剂补充。妇女在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骨骼吸收速度增加,严重的骨量减少在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因此需要补充的钙量也较大。尤其是进入老年后,体内的雌激素降低,维生素D的含量下降,肠钙吸收减少,肠黏膜吸收功能衰退,所以在补钙的同时要考虑雌激素以及孕激素的补给。
5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临床应用钙制剂时,应从其作用、不同钙制剂的特点、机体利用度以及选用等多角度进行充分考虑,为患者合理地选择质地优、含量高以及生物利用度高的钙制剂,才能保证其治疗以及保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龙.姚鲁也.钙制剂的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19(6):361.
[2]刘伟林.3种口服钙制剂在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的比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7(1):34-35.
[3]俞婷婷.我院门诊口服钙制剂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09,18(7):35-37.
[4]米生权.赵晓红.市售补钙制剂吸收率与生物利用率评价方法探讨[J].2007,28(7):530-535.
口服制剂儿科临床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认为在高职临床思维实训教学中应用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模式,是临床思维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针对高职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现状的发展需求,从建立教学团队、创建教学模式和开发临床思维案例三个方面论述3D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过程,为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3D虚拟 人机交互 教学模式 高职医学生 临床思维
近年来,3D虚拟现实技术备受关注。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走近人们的生活,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人机交互技术结合3D虚拟现实技术适应时代的需求,能解决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过程中的教学难题。
一、高职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改革飞速发展,国内外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的病例讨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病例讨论安排在理论知识讲授后,对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病例讨论的方式已不能很好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维,无法给医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病例讨论开始尝试用模拟教学法SP(标准化病人)的方式授课,通过让医学生情景模拟扮演不同角色,增加真实感受,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种方法有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没有阳性体征,且训练SP的成本昂贵;国内也没有SP行业,医学生情景模拟和复习占用时间较长,要求学生有较强表演能力等;很难在普通课堂内进行足够次数的训练,不能呈现疾病的发展状况,医学生无法得到真实临床资料。种种缺陷致使其不能广泛应用于各课程中。
(二)虚拟临床思维训练软件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国内外均开发出了以真实病例为基础的临床思维训练软件,技术均比较成熟,拥有庞大的病例库,可基本涵盖所有临床科室,并具有训练与考核的双重功能。临床思维训练软件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医学生向临床过渡阶段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虚拟的临床诊疗环境之中积累病例经验和提高诊疗能力,对医学教育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对中国现代化医学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教学模式上随之也有很大转变,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应用的CBL,PBL,MOOC等教学法。但是,由于该类软件智能化水平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临床实际情况,简单程序化的训练,导致医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在练习过程中容易感觉乏味,难以提升人文关怀能力、诊查能力、检查检验和会诊等能力。
(三)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5G、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教育越来越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引发教育教学模拟的新的改革,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结合多媒体、数据库、网络通信、虚拟现实以及人机交互等技术对实验环境及实验对象进行仿真构造,构建虚拟的病人,应用于医学教学过程中,可有效解决目前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有提高学生注意力、突破时空限制、逼真环境展示、风险可控、特殊场景学习、节约成本等优点。虚拟现实包括三类:文本虚拟现实、3D虚拟现实和沉浸式虚拟现实。其中,文本虚拟现实比较容易实现,但是仿真性差,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沉浸式虚拟现实模仿现实比较逼真,但需要的成本较高、技术难度也大,一般只应用于一些特殊需要。3D虚拟现实已经比较容易实现,其技术难度和成本核算也基本达到可以进入普通应用领域。
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学的必要性
(一)临床思维能力在医学生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分析、推理并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医学教育培养的重点是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尤为重要的是临床思维的培养,医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工作。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近年来各医院对临床高职医学生实习反馈情况来看,很多医学生存在临床思维能力欠缺、临床思维和基础知识脱节、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系统准确化体格检查的基本功欠扎实,过分依赖各种辅助检查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过程中机械执行教师指令,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整体地考虑病情,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连贯,不能综合、灵活和合理运用知识于临床;不能有效地与病人沟通,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心理压力大;临床适应期较长,岗位胜任力不强等现象,不能实现医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无缝对接。这些问題主要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教师理念等因素有关。一直以来,高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为三年制,课程设置两年在校进行医学理论基础学习,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按章节进行内容独立的理论输出,章节之间没有贯通融合,使医学生学习的知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对教师所讲的疾病没有直接的感官认识。而临床思维的过程却是从症状体征的分析再到疾病的逆向思维,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完全相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又没有系统的临床思维训练。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普遍重视医学基础理论传授和技能教授,没有单独的临床思维课程,没有强调临床思维的培养。
(三)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培养模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学模式上随之也有很大转变,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模式采用了虚实结合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SP,CBL,PBL,MOOC等教学法,线上虚拟临床思维训练,已普遍应用到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教学中。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相比于上述教学法,交互技术更凸显其技术优势,人机交互技术能让医学生在交互体验中感知信息,使呈现形式变得多样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并且能够实现跨时空的三维立体化展示,将这些技术推广应用到职业教育,是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三、3D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过程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教学团队
组织教师团队进行有目标的临床定岗实践和临床调研,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建教学基地,培养能胜任人机交互式教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训练医教协同教学团队,组成一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根据高职医学生的临床工作岗位,分析岗位任职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继而与教学相对接,将其转换为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
2.开发临床思维案例
依据高职医学生学情分析及课程内容间的关系,由课题组成员根据课程中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选定典型案例。按照高职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分析高职医学生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基础上,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制订教学目标,最终形成人机交互教学系统临床思维训练教案编写。组织各课程授课教师与临床专家,选择符合高职医学生实际情况的Body Interact 3D虚拟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案例资源。选择的典型案例能综合临床基本技术及学科专业课程的案例诊疗方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每份案例均涉及疾病诊断、诊疗方案、疾病的观察与常用护理技术使用、疾病在诊疗期间症状的处理步骤及问诊、体格检查等方面的问题,请教临床专家和临床教育专家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和优化,同时兼顾医学生的实际能力,力求选择的案例设计规范、难度适当和贴近高职医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临床工作,从而保证医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3.创建教学模式
从专业课开始,使用选定的案例进行病例导入式理论授课和病例讨论。在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小组团队的形式,以“课前,根据病例讨论课案例所涉及的系统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技术技能内容进行预习;课中,接受并完成工作任务,教师根据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过程性反馈综合评价;课后,反复练习”的框架,组织教学活动,期间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临床思维教学系统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之中,以高职医学生自评和思维训练考核为主,小组评价为辅,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个人能力评价与团队合作评价相结合,构建课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考核评分,结合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临床思维考核结果评分及任课教师的评价,得出医学生最终成绩。全面客观地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实施阶段
大二第一学期专业课开始,使用选定的案例进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理论授课。使用线上思维训练、线下病例讨论、Body Interact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开课前,采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评分,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进行考核,得出医学生受训前的临床思维成绩。30人为一大组,15人为一小组,小组模式教学,提前告知小组工作具体的医疗场景和需要预习的相关内容,小组集体预习,选取课题组确定的教学案例,小组随机选4人操作系统。上课模拟开始小组4名学生操作,其余小组成员通过大屏幕显示共同配合参与,教师可视情况引导,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设定诊疗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完成。
(三)评价
教师根据小组操作结束后评估报告回顾点评、小组自评和互评,医学生再次操作。考核评价使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评分,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进行考核,教师评价、自评和小组互评,综合得出学生最终成绩。
四、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思考
(一)意义
1.节约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疾病知识
基于人机交互教学模式针对目前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紧跟5G、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3D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有利于医学生把单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合。在校学习系统疾病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点通过讨论和判断逐渐串联起来,达到整体划一,从而临床思维得到提升,提前从大二第一学期介入临床思维学习,医学生更有职业认同感,学习目标更清晰。
2.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触屏式体验,3D虚拟呈现现实医疗环境,把医学生带入临床真实情景。通过虚拟现实病人症状,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组织临床思维、促进临床病例讨论效果、促进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发展,增加互动性,促进决策性过程。
3.有利于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做到在校学习与临床实习的无缝对接
适合高职临床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教案以及详细的评价指标。运用3D虚拟情景人机交互式系统教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弥补了医学生不能到医院反复询问病人病史的弊端,实现医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无缝对接。
(二)思考
1.医学生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临床思维的培养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培养,涉及很多学科,高职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缺乏真实的临床经历,对于复杂的病例情况还不能很好判断,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2.临床思维评判缺乏统一标准
临床思维考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考核,教学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问诊、交流、医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评价教学效果应当体现在综合能力上,但是目前对临床思维评价缺乏一套标准化的标准,主要靠任课教师主观评判,容易受到系统反馈和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总而言之,人机交互教学模式就是3D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创新模式,具有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训练的特点和优势。运用最新一代3D情景模拟系统交互式教学系统开展教学实验,借鉴有关医疗机构使用经验,建构具有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训练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人机交互教学模式。运用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证实充分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媛媛,陈慧华,李梅,等.模拟教学在康复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3).
[2]谢似平,常实,梁莉,等.现代医学模拟技术在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醫学教育,2015(10).
[3]何雨晨,谢似平,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3).
[4]宋俊岩.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
[5]钱义明,郭健,钱风华,等.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的探讨[J].上海医药,2015(1).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基于人机交互教学模式提升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B118);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医学职业院校临床技能实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A026)
【作者简介】卢振芝(1984— ),女,广西桂林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内科护理;莫启章(1972— ),男,通讯作者,广西象州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外科临床;罗 凌(1980— ),女,广西全州人,医学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科学、急救及健康促进;周元明(1963— ),男,浙江诸暨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外科临床;岳桂华(1969— ),男,山东东营人,医学博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苏东红(1972— ),女,广西博白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脑电生理与脑血管超声多普勒检诊。
(责编 黄桂婵)
口服制剂儿科临床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76例,将这些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给予观察组患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给予对照组患儿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不良反应,给药方式并不会对患者治疗产生差异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时,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加重病情。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为了提高阿奇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笔者对我院76例于儿科就诊的患儿在使用阿奇霉素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兒科收治的患儿76例,排除严重脏器疾病患儿、重度呼吸道疾病患儿、肾功能缺陷患儿及对阿奇霉素过敏患儿[2],将这些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12岁,平均(6.0±2.1)岁;病程4~30d,平均(11±4)d;呼吸系统感染患儿2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11例,皮肤组织感染患儿7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11岁,平均(5.9±2.4)岁;病程3~30d,平均(10±5)d;呼吸系统感染患儿19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10例,皮肤组织感染患儿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需根据患儿症状对症给予退烧、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0.5g)治疗,具体方法为将10mg~0.5g的阿奇霉素加入250mL5%葡萄糖中,每天滴注1次,5d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疗,每次10mg/kg(≤0.5g)治疗,每天1次,5d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在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对两组患儿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在给予两组患儿不同的阿奇霉素用药方式后,观察组24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不适患儿16例(42.1%),过敏性休克患儿2例(5.3%),过敏性皮炎患儿2例(5.3%),发热患儿3例(7.9%),其他不良反应患儿1例(2.6%);对照组25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不适患儿17例(44.7%),过敏性休克患儿3例(7.9%),过敏性皮炎患儿2例(5.3%),发热患儿2例(5.3%),其他不良反应患儿1例(2.6%)。经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我国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呈低龄化发展。在儿科临床医学上,应用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控制病原体发展,但由于长期的运用,病原体对此产生了较好的耐药性,致使红霉素临床应用效果逐渐下降,并加剧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儿健康。阿奇霉素对治疗多种病原菌感染效果显著,在儿科临床上,为避免患儿对头孢菌素或青霉素类抗菌药过敏,多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随着儿科临床越来越广泛应用阿奇霉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儿科收治的患儿76例给予阿奇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1、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情况
(1)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指各种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等通过空气传播引起的感染,含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菌等苛养菌。在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时,由于阿奇霉素对治疗多种病原菌感染效果明显,尤其对支原体感染疗效更是显著,可用于治疗儿童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
(2)其他疾病:除了能够有效治疗呼吸道感染外,阿奇霉素对于皮肤感染或五官感染均有一定疗效。
2、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
(1)胃肠道不适:在儿科临床上应用阿奇霉素后,胃肠道不适为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不良反应。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等。当此不良反应发生时,因患儿年龄较小,尚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出来,就会哭闹不止、面色憋红、拒绝饮食。当患儿出现以上表现时,应立即停止服用阿奇霉素,待患儿症状有所缓解后,再给予缓慢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治疗;若症状并无缓解,甚至加剧,需立即停药,并依据患儿病情,对症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2)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以口唇青紫、脸色苍白、抽搐、出汗,甚至昏迷为主,其因患儿对阿奇霉素过敏而起,虽不常见但也是主要不良反应之一。当患儿出现此不良反应时,应即刻停药,并依据患儿当时症状及生命体征,组织实施抢救,即扩充血容量、进行抗过敏处理,以缓解患儿过敏性休克症状,避免不良反应症状加剧。
(3)其他不适:在进行阿奇霉素治疗后,一些患儿还会出现眼球结膜充血、听力受损等五官受损情况。其中,眼球结膜充血以眼部不适、视物不清为主要症状;听力受损以头疼、耳鸣、头晕等为主要症状。一旦患儿出现眼球结膜充血、听力下降等现象时,应立即停药,并根据患儿当前症状及生命体征给予对症治疗。此外,部分患儿还会出现短暂的四肢不适,此不良反应主要以神志不清、双拳紧握、口吐白沫、双眼斜视、四肢僵硬等为临床症状。此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紧急抢救,如按压人中穴等,以此缓解上述症状。另外,某些患儿还会出现四肢疼痛等症状,此时,也应立即停药,并于次日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来缓解患儿四肢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后会产生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不良反应。由于患儿年龄小、药物耐受力差,且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避免严重伤害患儿机体,儿科临床在应用阿奇霉素时,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及时间,并针对患儿体质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避免加重不良反应症状,保证患儿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宋佃军.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02):201-202.
[2]刘慧琪.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8,4(01):52-54.
[3]姚思英.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的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6):150.
[4]牟广泽,侯春宇,李添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4):47-48.
[5]王石云,戴梅芬,何买定.在儿科临床中应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分析与药学监护[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2):73+76.
[6]袁彩云.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5):18755-18756.
口服制剂儿科临床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带教存在的问题及找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儿科带教质量,使护生能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通过对轮转过儿科的实习护生随机发放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144份,收回有效问卷有144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儿科护理带教中存在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对策,使儿科护理带教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儿科护理带教工作取得了满意效果,受到护理部及实习护生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儿科;护理带教;问题;对策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儿科是综合性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又是护生实习计划必须轮转的重要科室,但由于儿科服务对象特殊,专科理论及操作性强,对于从未接触过临床的护生来说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实习期间会遇到很多问题。
1 儿科带教存在的问题:
1.1护生在儿科实习心理压力大 护生刚到儿科实习,由于环境陌生和儿科工作氛围紧张,容易出现紧张与恐惧心理。主要是护生对于儿科的各种仪器设备如温箱、蓝光箱、微量泵、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都很陌生以及儿科的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性强,准确性要求高,使得实习护生不知所措。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小孩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入院后家长总希望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能为其服务,尤其是行小儿头皮穿刺时希望护理人员做到一针见血,若看到由实习护士来进行操作,家长就会特别紧张,并充满怀疑,为此在儿科实习的护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1.2带教老师自身素质不高,带教与工作矛盾 由于现在护生的学历不同,有中专学历,大专学历,本科学历,所以对带教老师要求也不一样。部分儿科临床带教老师学历相对偏低,能力参差不齐,知识结构有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使带教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1]。儿科护士编制普遍短缺,儿科护理工作量大,带教老师要完成大量护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释,操作示范,也或多或少影响护生的带教。
1.3独立工作能力差,打杂跑腿多 调查问卷显示近一半的实习护生反映在儿科实习期间参与治疗和护理的机会少,主要是干一些更换液体,拔针,换尿片,喂奶,退药,送标本、做卫生等等之类的杂事,尤其是儿科门诊常被指派去更换液体,拔针等,而出现护生充当“劳动力”,只做不学的现象[2],不能独立完成侵入性治疗。
1.4医院感染知识缺乏及无菌观念差 实习护生对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缺乏了解,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工作中无菌观念不强,不会自我防护。配药时常忘记带口罩或跨越无菌区,接触污染性物品时不带手套,操作前后不注意手卫生,不会正确洗手,洗手后抽样检查多次发现不合格。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交接管理的认识淡薄;对空气消毒及消毒剂消毒监测知识知道较少。
1.5法律意识淡漠 护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实习期间单独进行操作,书写护理病例时不客观真实,全凭主观意识,易涂改。缺乏沟通技巧,服务态度差,技术操作不够细致,护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差,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与法律的重要关系。
1.6护生缺乏与患儿家属沟通的能力 部分护生心理素质及与患儿家属沟通协调能力差,遇到难以相处的家属就紧张。少数护生在与患儿家属沟通时,不能掌握时机,患儿哭闹不止时仍在宣教,家属根本没心情听,失去宣教的意义。有些护生在沟通时不能控制主题,不能适时引导,任由病人东扯西拉,不能将话题引向自已要讲的内容上来。
2 带教对策:
2.1 做好入科介绍,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角色 为了尽快消除护生紧张恐惧心理,带教老师要热情主动向护生介绍病区布局,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常规、各班职责、专科特点、护理特色、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儿科药物剂量换算法等,总之带教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护生,因此带教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不仅要热爱儿科护理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护生平易近人,还应通过自己的形象感染与熏陶护生,把知识传授给护生,使她们也热爱儿科护理工作。及时与其进行思想沟通,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清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树立其自信心,使其尽快适应新的角色。
2.2 加强带教老师管理,提高老师带教能力 带教老师既是护生的业务指导者,更是其学习的榜样,其带教能力可直接影响护生的临床实习效果,因此科室在挑选带教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医德修养、事业心强、技术过硬、整洁的仪表、和谒的态度、较强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能力的护士来担任带教老师,以保证带教质量和护生的实习效果。带教老师要充分认识到临床带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带教重点,实习初期一定要多讲解、多示范。实施教、学双评,准备出科的护生不仅要接受老师的点评,而且要给老师写评语,给科室带教工作提建议,在培养学生同时也促进老师学习。每月进行一次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督促带教老师认真带教和主动学习,积极参加院内外的各种讲座来充实自已,更新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3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儿科护理工作繁琐,技能性强,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易引起护理纠纷。让学生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定要做到放手不放眼,既要鼓励学生操作,也应要求学生工作时细心并善于思考,学会观察病情、分析病情, 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掌握各种标本采集方法,尽快熟悉儿科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学会与患儿家属沟通,学会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让护生分管患儿1~3人,从患儿入院到出院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运用沟通的技巧,熟悉患儿的需求,从而进入护士角色,不断加深对整体护理的认识,使护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每天检查学生护理病历书写情况,不对的地方给予指导并纠正,帮助实习护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护生做好实习笔记,记录带教教师所讲的内容和实习期间的学习收获及实习心得,同时也反映了带教的质量和缺陷。
2.4在带教期间,带教老师应对实习护生进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无菌技术操作的培训,向其讲解消毒隔离的方法,医院感染的概念和传播途径,防止医院感染的方法,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与管理制度,科室各类物品及空气消毒的方法,
2.5加强护生法制观念教育 由于我们服务对象特殊,工作中的任何失误对于患儿来说都有可能加重其病情,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侵犯患儿的合法权益,给医院、科室及患儿家属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有时还将承担法律责任。因此要学法、守法,科室要引起高度重视,定期组织护生学习宪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知识,并结合临床工作案例,讲解法律法规要求,增强护生法制观念,提高护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实现自我保护。
2.6增强护生的沟通意识 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也是带教老师在护生实习指导工作中的重点[3]。良好的沟通技巧是获得患儿家属信任的手段,护生从学校进入临床,没有接触社会的经历,与患儿家属沟通起来有一定困难,常因言语不恰当而引起冲突,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护理纠纷,在护理工作中,带教老师应引导增强护生的沟通意识,教会实习护生掌握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热情周到的接待新入院的患儿家属,主动向患儿家属介绍自已,行各项操作时都做到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咐,及致谢等,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空余时间主动巡视病房,同时做好入出院、各类检查,手术前后,用药,饮食,功能恢复及训练,心理等指导,并经常与患儿家属交谈,了解患儿的病情及他们的需要和想法,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关心和帮助他们。对于挑剔的家属不要不知所措,要面带微笑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注意其非语言行为,体会家属的“弦外之音”。
小结:临床实习是由书本理论向临床过渡的桥梁,临床带教老师是护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作为带教老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业务能力,严格要求自已做好实习护生的表率。作为实习教学医院,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措施,不断提高带教质量。只有针对现在儿科护理的特点及护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带教措施,才能提高儿科护理的临床带教质量,培养出适应于时代的专业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施建英,潘红英,护理管理分级模式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8(3):257.
[2] 霍孝蓉.中澳基础教育中课程设置,临床实习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52.
[3] 倪娟萍,临床护理带教中建立良好师生沟通关系的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