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范文(精选8篇)
脊柱脊髓 第1篇
1 一般资料
2014年6月~2015年3月完成CT检查患者49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18~71岁,平均(43±3)岁。其中腰椎间隙扫描40例、颈椎8例、胸椎1例,主要为腰椎间隙疾病较多。
2 检查方法
2.1 扫描前准备:
去除扫描部位的金属饰物及皮带、金属扣、拉链等。要求病人在扫描期间保持体位不动,颈椎扫描时应避免做吞咽动作。
2.2 扫描基线,检查位置和扫描范围:
检查时,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身体尽量置于检查床中间。如是颈椎扫描,让病人头部略垫高,使椎间隙尽可能与床面垂直,并围上颈托,暴露尽可能多的椎体。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并让双手拉住一条扣在双脚上的带子,使两肩向下,减少肩部骨骼造成的伪影[3]。对于腰椎扫描,须用一专用的腿垫,把病人的双腿抬高,使腰椎的生理弧度减少,尽可能与床面平行。扫描的基线通常都采用侧位定位片确定,扫描重点为椎体时机架无需倾斜,做椎间盘检查时应根据椎间隙角度,使机架倾斜,与所扫描的椎间隙平行。
2.3 扫描参数:
脊柱的扫描采用标准扫描模式。层厚、层距根据需要有所不同,重点观察推间盘时,在颈椎是2~3mm的层厚、层距分段扫描,即只扫椎间盘,不包括椎体。腰椎是3~5mm层厚、层距分段扫描。扫描椎体时,颈椎采用5mm,腰椎采用10mm的层厚、层距连续扫描。胸椎一般不扫描椎间盘,只扫描椎体。
2.4 增强扫描:
脊柱一般不作增强扫描,如有怀疑占位等情况需作增强扫描时,其对比剂用法和剂量同其他常规的增强方法。
2.5 特殊扫描:
脊柱的特殊扫描方法有椎管内造影CT扫描和骨密度定量测定。
CT脊髓造影:是把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omnipaque)经腰椎穿刺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再行CT扫描,用于检查脊髓病变或椎管内病变。造影剂用量5~10ml,浓度为200~300mgI/ml。扫描前应嘱患者做数次翻身,使脊柱蛛网膜下腔内的造影剂与脑脊液混匀,避免因造影剂比重大,患者仰卧时沉积于硬膜囊内背侧,形成脑脊液与造影剂的液-液平面,影响病变的观察[4]。仅做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不做常规椎管造影时,造影剂的用量可减到常规造影用量的1/2~1/3。腰穿注药后,嘱患者翻身。行颈或胸段CTM的患者,须取膝胸卧位,以期待比重大的造影剂沿蛛网膜下腔上行至颈或胸段蛛网膜下腔,再行CT扫描。根据病情需要,如显示脊髓空洞等,可行延迟扫描,注射造影剂后间隔一定时间(30~60min)再作CT扫描。此法可清楚地显示椎管内病变的情况及其病灶所在的部位,如欲显示脊髓空洞症,则需在24h后再作延迟扫描,以防漏诊[5]。由于MRI对于脊髓的密度分辨率明显高于CT,此项检查已逐步被MRI所取代。
2.6 图像的显示和摄影:
为了更好地观察脊柱平扫影像,椎间盘,硬膜囊,脊髓及椎旁软组织与骨结构,常用软组织窗与骨窗分别观察。观察椎间盘为主时,扫描层厚应选择2~4mm薄层,范围应包括整个椎间孔,以便观察有否脱出椎间盘碎片的迁徙。观察窗宽可采用200~300Hu,窗水平(窗中心)50~70Hu的软组织窗[6]。重点观察脊柱骨结构时,可选窗宽2000~3000Hu,窗位500~600Hu的骨窗。脊柱照片的拍摄需注意做好大小的测量,如椎间盘突出,需在突出最明显的层面测量突出的大小等;椎管及神经根管如有狭窄,也需在狭窄部位进行测量。
3 横断面扫描所见
椎间隙指上下椎体间的间隙,由椎间盘(包括外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及上下的软骨板充填,自第2颈椎至第1骶椎每两个椎体间都有椎间盘连接。通常CT图像上椎间盘的四周密度略高于中央,这是因为椎间盘的纤维环含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及扫描时与椎体终板相邻层面的部分容积效应所致,椎间盘的CT值为50~100HU。椎间关节是由上、下关节突构成,在CT图像上相邻的关节面光滑锐利,骨皮质间有一2~4mm的间隙。椎体的前、侧缘覆有前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的后缘有后纵韧带,一般,前、后纵韧带在CT图像上无法区分[7]。另外,胸椎的前、后纵韧带较颈椎和腰椎厚,故临床上很少有发生胸椎椎间盘突出。
脊髓位于椎管的中央,由于脊髓周围蛛网膜下隙内脑脊液的衬托可在CT图像上显示脊髓的形态和结构,在注射对比剂增强后,可使脊髓的形态显得更加清楚。硬膜和与其紧密相连的蛛网膜绕着蛛网膜下隙形成了一管状结构,并连同硬膜外血管、结缔组织等,这些结构的密度大致相等,在CT横断面上表现为脑脊液和骨性椎管间的一薄层环状结构。
4 讨论
CT扫描不能作为脊椎或脊髓病变的首选方法。如用其他办法发现或怀疑有病变时,可用CT来证实或确定病变的位置及范围。CT能显示脊椎和椎管内结构以及椎旁血管、软组织情况[8]。CT扫描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可以明确病变为实性或囊性、血管性和非血管性、浸润性或非浸润性。通过CT检查,可检出其他方法难以检出的病变,某些部位如颅颈交界处、某些疾病如脊柱畸形平片或造影不能显示满意者。
参考文献
[1]杨志云.脊椎创伤的CT影像[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08):558.
[2]喻忠,王黎明,桂鉴超,等.三维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3):174-175.
[3]张朝利,耿振林,王宗烨,等.脊柱侧弯术前CT检查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3):192-193.
[4]喻忠,龚建平,桂鉴超.颈椎椎间孔三维CT测量的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08):480-483.
[5]贾宁阳,王晨光,谭军,等.脊柱侧弯的多层螺旋CT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3):1274-1275.
[6]罗长青,郝占元,赵国权,等.腰椎结核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9.(4)493-493.
[7]吴红莲,李学章,梁长虎,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脊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8):834-836.
浅谈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 第2篇
关键词:脊柱脊髓损伤,临床表现,病理
【中图分类号】R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02-02发生脊柱损伤的风险一般取决于年龄和损伤部位。颈椎损伤发病率表现为基于年龄的双相曲线。即15~45岁和65~85岁两个年龄段多发。胸腰段脊柱损伤以50~80岁年龄段多见。尽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脊柱损伤的治疗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患者的类型仍可能影响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传统上认为,脊柱损伤多见于年轻、活跃人群,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均寿命延长,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发生率明显增加。
1脊柱脊髓损伤的病因
1.1病因:颈椎损伤多由于交通事故、体育活动意外、重物砸伤头部、高处坠下及暴力对颈部直接作用等原因造成。也可由于救治不及时、搬运不恰当等导致的继发性损伤造成。在颈椎外伤中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合并有脊髓损伤。
1.2损伤分类:有关颈椎损伤分类的方法较多,但都有一定局限性,我们把颈椎损伤部位及机制结合起来进行分类。
1.2.1上颈椎损伤主要指寰椎枢椎骨折脱位。(1)寰椎前后弓骨折:又称Jefferson骨折,主要由于头部受垂直暴力所致,此型骨折向四周扩散移位,一般不压迫颈髓;(2)寰枢椎脱位:寰枢椎无骨折,为局部韧带损伤断裂所致;(3)齿状突骨折;临床又可根据其骨折部位不同分为三型:I型为齿状突尖部骨折;Ⅱ型为齿状突基底部与枢椎椎体交界处骨折,此型骨折因局部血供较差,不愈合率较高;Ⅲ型为齿状突骨折延及枢椎体部;(4)枢椎椎弓骨折:又称绞刑者骨折或Hangman骨折,骨折后枢椎弓向后移位而椎体向前移位,故又称枢椎创伤性滑脱。
1.2.2下颈椎损伤:指C3~C7骨折脱位。(1)屈曲压缩性骨折;(2)颈椎过伸性骨折;(3)爆裂性骨折:常累及椎管并脊髓损伤;(4)关节突关节骨折;(5)颈椎后结构骨折:指累及椎板、椎弓根及关节突的骨折。
2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2.1局部表现
2.1.1疼痛:脊柱损伤区域剧烈疼痛,除昏迷或重度休克病例外,几乎每个病例均出现,尤以在搬动躯干时为甚,常感无法忍受。患者多呈被动体位,不愿做任何活动。检查及搬动时应设法尽量减轻伤者的疼痛。查体时骨折局部均有明显压痛、叩击痛(后者一般不做检查,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单纯椎体骨折者,压痛较深在,主要通过棘突传导。椎板及棘突骨折的压痛较表浅。除单纯棘突、横突骨折外,一般均有间接叩痛,疼痛部位与损伤部位相一致。
2.1.2活动受限:无论何型骨折,脊柱均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检查时,切忌让患者坐起或使身体扭曲,以防椎管变形而引起或加重脊髓及神经根损伤;也不应让患者做各个方向的活动(主动或被动),以免加剧骨折移位及引起副损伤,甚至导致或加重截瘫。
2.2神经症状:神经症状指脊髓、神经根或马尾受累引起的症状。依脊柱损伤平面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症状。
2.2.1高位颈髓损伤:高位颈髓损伤指C1,C2或枕颈交界处骨折脱位所引起的颈髓损伤。如该处的生命中枢直接受到压迫并超过其代偿限度时,患者多立即死亡。所幸该处椎管矢状径较大,仍有一定数量的存活者。但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及因并发症而发生意外。
2.2.2下位颈髓损伤:下位颈髓损伤指C3以下部位的颈髓伤。严重者不仅四肢瘫痪,且胸部呼吸肌多受累,仅保留腹式呼吸。完全性瘫痪者脊髓休克期后,损伤平面以下呈痉挛性瘫痪。
2.2.3胸段或腰段脊髓损伤:胸段或腰段脊髓损伤以完全性损伤多见,尤其是在胸段。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及膀胱和直肠的功能均出现障碍。
2.2.4马尾损伤:视受损的范围不同,马尾损伤的症状差异较大,除下肢運动及感觉有程度不同的障碍外,直肠、膀胱功能也可受累。
2.2.5神经根损伤:神经根损伤多与脊髓症状同时出现,常因神经根受压引起剧烈疼痛,尤以完全性脊髓伤者多见,且常为该类患者要求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
2.3神经损伤的平面判定:一般情况下,脊柱骨折导致的感觉、运动障碍的出现平面与脊柱骨折平面相一致。尽管脊髓节段平面与相应的脊椎节段平面存在差异,但神经根出椎间孔的顺序与脊椎节段仍相一致。如T12骨折,引起脊髓压迫时,脊髓受压节段为圆锥部,但T12神经根从T12椎弓根下出椎间孔,神经根受累仍为T12神经根,临床表现为T12神经根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障碍。
2.4其他症状:根据脊柱损伤的部位、程度、脊髓受累情况及其他多种因素的不同,脊髓损伤患者可出现某些其他症状与体征,常见的有下述几项。
2.4.1肌肉痉挛:指受损脊椎椎旁肌肉的防御性挛缩。实质上,它对骨折的脊椎起固定和制动作用。
2.4.2腹肌痉挛或假性急腹症:常见于胸、腰段骨折。主要原因是由于椎体骨折所致的腹膜后血肿刺激局部神经丛,造成反射性腹肌紧张或痉挛。个别病例甚至可出现酷似急腹症样的症状与体征,以致因被误诊而行手术治疗探查,最后在术中才发现系腹膜后血肿所致。
2.4.3发热反应:多见于高位脊髓损伤者。主要因全身的散热反应失调所致,也与中枢反射、代谢产物的刺激炎性反应等有关。
2.4.4急性尿潴留:除脊髓损伤外,单纯胸、腰段骨折患者也可发生急性尿潴留。后者主要是由于腹膜后出血所致的反射性反应。
2.4.5并发伤:根据损伤情况,患者可出现其他部位的损伤,如四肢骨折等。
2.4.6全身反应:除全身创伤性反应外,其他如休克、创伤性炎症反应及其他各种并发症均有可能发生,应全面观察。
3药物治疗
大剂量甲泼尼龙注射治疗(megadoseofmethyl prednisolone,MP),于伤后8小时内应用于完全脊髓损伤和较重不完全损伤,ASIA已将MP列为SCI后的常规治疗,于病人到急诊室即开始应用,剂量是首次30mg/kg体重,15分钟静脉输入,间隔45分钟,然后5.4rag/(kg•h)静脉滴入持续23小时,如在伤后3小时内应用,则24小时治疗即可,在伤后3~8小时治疗者,可再继续5.4mg/(kg•h)24小时,共计治疗48小时,其作用主要是针对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损伤,如对抗氧自由基等。另一作用于SCI后继发损伤的药物是神节苷脂,商品为GM-1,在急性期40~100rag/天,连续20天,静滴。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刘允怡主编. 外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2]贾连顺,李健,林本丹主编. 脊柱外科学[M]. 第二军医大学版社,2009.1.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临床疗效观察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骨科收治的58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 女9例, 年龄18~65 (47.58±5.61) 岁。所有患者均经常规胸腰段正侧位X线、CT及MRI检查确诊, 脊髓受压超过一半者30例, 脊髓横断4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如表1所示。
1.2 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手术部位, 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俯卧位, 辅助C型臂X线于伤椎处入路, 采用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术治疗, 手术操作按照AF内固定常规操作进行。术后患者需卧硬板床休息, 1~2d拔除引流管, 术前0.5~2h至术后48h实施抗感染治疗, 术后均使用促进神经恢复药物治疗, 1w后开始康复训练[2]。所有患者获得6~30个月随访,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rankel分级变化情况、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等临床指标。
2 结果
本组58例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 无1例伤口感染, 无医源性神经根及脊髓损伤, 经治疗Frankel分级均好转至少1级 (见表2) , 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均为90%以上, Cobb角均低于10°, 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滑脱现象。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主要是由于胸腰段脊柱骨折造成, 多发于T12、L1和L2椎体[3]。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致伤原因总体来看主要为高空坠落、车祸、重物压砸等, 多为由于垂直压力造成的爆裂骨折, 本组58例患者爆裂骨折占58.62%, 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4]。胸腰段脊柱骨折导致患者脊柱正常序列和解剖结构受到影响, 稳定性不足, 严重的对周围神经造成损害, 伤残率较高。因此, 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纠正脊柱畸形, 恢复正常脊柱序列, 解除脊髓压迫并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同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5]。
传统前入路手术虽然能够有效减压, 实施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也较为方便, 且避免了后柱的完整性受损, 但术中需切断胸腹部肌肉, 解剖过程操作复杂, 创口较大, 术中患者出血较多, 且畸形矫正效果不佳发生率较高[6]。而后入路手术相对而言手术操作简单、创口较小, 术中出血少, 可达良好的内固定效果。后路手术通过椎板或半椎板切除来达到缓解脊髓后侧方压力的效果, 可以对椎管内血块、椎管周围游离骨片以及椎管破裂后的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等进行清理, 而在处理后部结构损伤 (包括椎板骨折塌陷导致硬膜囊撕裂和马尾神经卡压等) 后路手术也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7]。实施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术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操作简单, 骨折复位效果好, 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滑脱现象发生率低。对于术中固定和融合节段的确定, 要以保留患者的脊柱活动节段、减少融合阶段、确保脊柱的稳定性为主要原则[8]。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构较为简单, 通过短节段三维空间构型符合解剖复位所需, 灵活性也较高, 能够充分伸展患者的前、后纵带, 促进椎间盘组织复位和椎管减压, 还能够同时达到减少平背畸形、脱钩断棒等其他长节段固定并发症的效果。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 目前尚无明确定论, 但存在脊柱骨折块或者椎间盘受损组织进入椎管且已经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全或不完全截瘫的患者都需要及时实施外科手术治疗[9]。本组58例患者经治疗Frankel分级均好转至少1级, 与来秋山等[10]的研究结果相符, 也表明了及时治疗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
总之, 后路手术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临床疗效显著, 但需要注重患者的临床指征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提高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摘要: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骨科收治的58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术治疗, 所有患者获得6~30个月随访,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rankel分级变化情况、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等临床指标。结果本组58例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 无1例伤口感染, 无医源性神经根及脊髓损伤, 经治疗Frankel分级均好转至少1级, 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均为90%以上, Cobb角均低于10°, 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滑脱现象。后路手术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安全性高, 临床疗效显著, 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后路手术,椎弓根钉内固定,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
参考文献
[1]邓成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急诊分级研究[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6 (6) :2275-2276.
[2]Kong W, Sun Y, Hu J, et al.Modified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 canal en-croachment[J].J Spinal Disord Tech, 2010, 23 (5) :302-309.
[3]王广超.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9) :75-76.
[4]程延, 阴小龙, 常瑞, 等.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11, 40 (12) :1193-1194.
[5]Rehman L, Khattak A, Akbar I, et al.Outcome of fixateur interne in thoracolumbar trauma[J].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10, 22 (1) :49-52.
[6]周志康.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J].中国骨伤, 2009, 22 (7) :497.
[7]Chipman JG, Deuser WE, Beilman GJ.Early surgery for thora-columbar spine injuries decreases complications[J].J Trauma, 2004, 56:52-57.
[8]孙天胜.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Z].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COA国际学术大会教程汇编[C].2010.37-41.
[9]王永胜, 赵振山, 李功武, 等.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56例临床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 2012, 17 (4) :487-488.
低场MR对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价值 第4篇
脊柱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损伤, 磁共振成像因能多方位显示椎体、椎间盘和脊髓, 成为脊柱外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现将我院2002年9月-2009年10月脊柱及脊髓损伤的125例患者MRI表现做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25例患者中, 男86例, 女39例, 年龄16~75岁, 平均44.5岁, 外伤时间2h~7d。损伤部位:颈椎53例, 胸椎37例, 腰椎35例, 涉及椎体共计216个。外伤种类:车祸最多, 共计78例。其次为高处坠落27例, 其余20例为棒击伤和砸伤。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疼痛、行动受限、腹胀、腹痛及不同程度的瘫痪及感觉障碍。使用安科公司生产的ASM-020P 0.2T场强磁共振扫描仪, 使用颈、胸腹线圈分别扫描相应部位。扫描方法为常规矢状位及横断位扫描, 部分病人加扫冠状位。成像条件:T1WI SE TR/TE 300/16ms, T2WI FSE TR/TE 2 300~3 500/105ms, STIR:TR/TE 1 500/30ms, TI95层厚5~7mm。
2 结果
2.1 脊柱损伤
单纯性椎体骨折86例, 椎体均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改变。其中累计多个椎体52例, 爆裂性骨折16例, 脱位5例, 椎体明显楔形变53例, 椎体仅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改变而无明显形态改变7例, 50例伴有椎旁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2.2 脊髓损伤
123例患者中37例有脊髓损伤者, 约占30%左右。其中34例脊髓损伤的患者合并椎体骨折、错位、成角畸形及椎间盘突出。其中椎间盘突出8例, 脊髓受压, 前后直径为正常的2/3~3/4。骨碎片压迫、椎体错位、成角畸形致脊髓完整性或不完全性截断26例。有3例患者未见明显间盘突出及骨折征象, 只表现为点状长T2异常信号。
3 讨论
MRI由于其信号的改变可反映出脊髓本质的变化, 因此就使其成为比只能反映形态学改变的椎管造影和脊髓造影CT更为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法。MRI用于脊柱外伤的检查, 可全面地观察椎体、椎间盘、韧带和脊髓损伤情况, 尤其是对脊髓损伤的评估, 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高的价值[1]。
骨髓水肿:MR是检查骨髓水肿最敏感的成像方法, 它可以显示非常早期及轻微的骨髓水肿。骨髓水肿一般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 在T2WI及STIR上呈高信号。这种信号的改变代表骨髓细胞外液增多, 而细胞外液增多的程度和数量决定着水肿所致异常信号的强弱及范围。
早期受累椎体、脊髓充血、水肿、渗出及形态改变致使正常椎体信号发生改变, 大多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改变, 出血呈短T1、短T2信号改变, 后期病变恢复信号可正常。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出新鲜与陈旧性骨折。椎体有形态的改变而无信号改变, 通常认为是陈旧性骨折, 可为法医学提供有力证据[2]。
脊髓损伤由于病理变化不同而表现不同, 主要与脊髓水肿、渗出、出血有关。脊髓水肿是单纯性震荡性损伤最常见的损伤, 是一种可逆性的损伤, MRI图像上信号强度改变不明显。急性脊髓出血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离断, 一般功能恢复较差, 除个别小灶性出血能吸收外, 大多数在恢复期引起脊髓局部软化、囊变。脊髓的完全或不完全性截断是一种脊髓的严重损伤, 意味着不可复性损伤, 多是椎体错位成角所致, 与椎体脱位程度有关, 脊髓内可见多种病理改变, 水肿、出血和离断同时存在, 预后极差[3]。
本病例中有3例无椎间盘病变及椎体病变, 而出现脊髓损伤, 临床上患者有感觉及运动障碍。MRI图像上表现是:矢状位T2WI髓内高信号, 在急性期, 临床上往往不易与预后良好的脊髓震荡相区别。脊髓震荡在MRI图像上T1WI和T2WI均无异常信号, 暂时的功能性障碍也多可在短期内恢复, 而T2WI表现为脊髓内高信号的脊髓损伤, 因为髓内有点状出血及水肿, 往往需要做椎板减压手术。由于二者在急性期的临床表现相似, 就使得MR检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髓内挫伤的患者在后期多有软化灶形成, 神经功能恢复不完全, 所以MR检查对预后判断也很有意义。
MRI能准确、安全、多方位、全面地对脊柱损伤性脱位、椎管狭窄及稳定性做出正确判断, 特别是对脊髓受压、挫伤、脊髓横断及椎管内外软组织 (韧带、椎间盘) 的损伤有X线平片、CT不可比拟的优点。所以MRI应列为脊柱脊髓损伤的常规检查。但对椎体复杂骨折和附件骨折显示不如CT, 因此笔者认为X线平片、CT与MRI相结合方能对脊柱的损伤做出准确的评价 (见图1、2、3) 。
由于笔者使用的仪器场强低, 为提高信噪比层厚为7~10mm, 所以只能在一个层面上看到脊髓, 为提高准确率, 要求患者的位置摆放准确, 体位平直、端正。为了评估影像上蛛网膜下腔不连续是由于位置不正还是骨折脱位所致, 应仔细观察脊髓左右侧椎体的显示情况。
参考文献
[1]高元桂, 蔡幼铨, 蔡子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323-329.
[2]江浩.骨与关节MRI诊断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20.
脊柱脊髓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010年我院收治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43例, 男38例, 女5例;年龄48岁~65岁。平均56岁;均有神经损伤症状;其中颈椎损伤12例 (颈1 1例, 颈2 1例, 颈4 1例, 颈5 4例, 颈6 3例, 颈7 1例) , 胸椎损伤10例 (胸8 1例, 胸9 1例, 胸10 1 例, 胸11 3例, 胸12 4 例) , 腰椎损伤20例 (腰1 5 例, 腰2 5例, 腰3 3例, 腰4 7例) , 骶椎损伤1例;合并脑部脑挫伤3例, 头皮挫伤4例, 四肢骨折21例;同时伴高血压、贫血、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疾病34例;神经损伤按 Frankel分级:A级7例, B级6例, C级15例, D级6例, E级9例。
1.2 结果
保守治疗10例, 手术治疗30例, 颈椎骨折合并全瘫放弃治疗出院3例;随访时间10个月至2年, 3例颈椎不全瘫行枕颌带或颅骨牵引, 对症治疗明显好转出院, 6例手术治疗后出院, 1例无好转, 5例症状减轻, 功能有恢复;胸椎骨折手术8例, 保守治疗2例, 无效1例, 9例好转或痊愈;腰椎骨折2例无效, 18例好转或痊愈;骶椎1例痊愈。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受伤很突然, 伤后部分或全部感觉和肢体运动丧失, 生活不能自理, 加之家庭经济较差、年龄较大、子女不在身边使很多老人产生悲观情绪, 不想治疗, 烦躁不安。部分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值高, 但又怕疼痛。因此, 护士应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 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实施心理疏导和护理[1], 向病人讲明费用及新农合报销的情况;向家属说明病情及预后, 共同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认识生命价值, 重塑生命信心。
2.2 体位护理
所有的病人都必须平卧板床, 颈椎牵引包括颅骨牵引和枕颌套牵引, 配合医生做好工作, 防止在牵引过程中病人症状加重而突然死亡。有条件的病人使用气垫床, 无条件的嘱病人家属买软垫, 轴线翻身, 病人两侧分站2人, 用力均匀, 动作协调, 保持脊柱生理曲度翻动病人, 最好有医生协助翻身。侧卧时后背枕垫;防止压疮的发生。
2.3 病情的观察护理
病人入院后, 立即观察意识、血压、呼吸、脉搏。特别是上位颈椎损伤病人很容易发生呼吸心搏骤停, 需准备好抢救设备药品,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伤后3 d及术后3 d持续心电监护, 颈椎损伤及术后6 h内每15 min~30 min监测1次。脊髓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有发热、皮肤压疮、尿路感染、肺部并发症、疼痛、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心血管疾病复发、深静脉血栓等。此组病人多为男性、年老, 大部分吸烟, 因此肺部并发症多见。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 病人的心理因素、全身消耗的影响, 都影响病人的健康和恢复。
2.4 激素冲击治疗的护理
早期大剂量应用甲泼尼龙有利于脊髓冲动发生, 增加脊髓血流, 降低脊髓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组织退行性变, 从而减轻脊髓神经组织的损伤, 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2]。伤后8 h内病人按照美国国家急性脊髓损伤研究会 (NASCIS) 方案冲击治疗, 超过8 h的40 mg~80 mg每天1次或2次, 冲击疗法开始得越早效果越好[3], 但冲击疗法可导致一过性高血压、高血糖、心动过速、应激性溃疡出血、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的心电监护, 准备除颤器、急救药物、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快速检测末端血糖, 每天7次, 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所有病人经密切观察和护理未发现明显异常反应。
2.5 神经功能的观察护理
所有入院病人需要配合医生检查神经损伤情况, 并做好记录, 帮助诊断治疗及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病人如果主诉困倦、肢体沉重麻木、刺痛或肢体活动受限, 无论术前或术后应引起注意, 并进行神经功能检查。密切观察术后伤口敷料渗液情况, 引流管是否通畅, 有无引流量和颜色变化。如果出现引流量增多呈浅红色液体, 说明存在脑脊液漏, 护士协助病人取俯卧位, 协助医生拔除引流管, 保持辅料的清洁干燥, 避免污染, 停用脱水剂, 遵医嘱口服乙酰唑胺抑制脑脊液分泌。
2.6 导尿管的护理
病人入院后如果小便功能障碍, 应行持续导尿术。刘满和[4]分析唐山震后25年截瘫病人79例的死亡原因, 慢性肾功能不全者39例占49.37%, 提示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不全是其死亡主要原因。长期留置尿管会引发泌尿系感染、慢性膀胱挛缩, 影响肾功能, 不利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更不利于病人回归社会。本组病人不全瘫者尿管留置3周左右, 神经功能恢复后能自主小便后应及时拔出尿管, 期间不实行冲洗, 只更换尿袋, 未发生明显的泌尿系感染。全瘫痪者建议行间歇导尿术[5], 但多数不能达到要求, 与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多方面有关。
2.7 功能康复锻炼
①被动活动:从近端开时每天对掌、趾关节等所有四肢关节进行活动, 动作轻柔有节奏, 防止肌肉萎缩。②主动活动: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加强四肢肌肉关节主动收缩,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腰背肌锻炼时间以复查胸腰椎X线片骨折达到骨融性后进行,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参考文献
[1]丁涵章.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 1997:97.
[2]汪四花, 林芬, 汤泓.2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9) :799-800.
[3]高小雁.脊髓损伤的评估与冲击疗法的护理要点[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 :73-74.
[4]刘满和.唐山地震25年截瘫病人死亡原因调查分析[J].伤残医学杂志, 2001, 9 (4) :50-51.
脊柱脊髓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1至2012因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就诊的患者30例, 其中男女各15例, 年龄18~58岁, 平均年龄32岁。所以患者均经过CT诊断确诊为脊柱爆裂型骨折[1], 同时经过MRI检查有12例脊髓出现完全损伤, 18例不完全损伤。致伤原因包括车祸造成的有14例, 高处坠落造成的4例, 由重物砸伤的6例, 还有6例为机器绞伤。伤及部位为颈椎损伤2例、胸椎损伤12例, 腰椎损伤16例。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伤口处理,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手术。对患者在全麻的情况下实施椎板减压、脊髓探查以及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3]。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术后随访, 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
1.3 术后处理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对患者滴注抗生素4~7d。并对其进行密切观察看是否出现针道感染、钉体松动等现象。
1.4 脊髓功能评估[2]
排除由于脊髓震荡导致的短暂性脊髓功能性障碍。按分级进行评分:其中完全损伤A (5分) ;仅有感觉运动不存在B (4分) ;运动存在但没有功用C (3分) ;存在有功用的运动D (2分) ;运动正常仅出现轻微感觉异常E (1分) ;均表现正常F (0分) 。
2 结果
随访显示在30例患者中有22例出现椎体高度解剖复位, 4例近解剖复位, 4例复位表现良好。脊髓功能恢复结果如表1。
术后均未出现钉体松动、脱落, 对实施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患者骨性均获得融合。术后出现针道浅部感染2例, 经加强护理, 局部换药, 应用抗生素等处理后痊愈。除完全截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未能得到恢复外, 其余均有明显恢复。
3 讨论
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往往是由暴力损伤造成的多见于胸腰椎段的不稳定性骨折。椎间盘被强压入椎体终板并, 进人到松质骨内部。通常呈粉碎性骨折, 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脊椎损伤。同时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异物对脊髓的压迫程度、时间均严重影响着脊髓的损伤程度。因此尽快确诊, 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 以及预后都有着重要意义[4]。
在诊断上我们通常采用的是X片、CT以及MRI。对诊断脊髓损伤中X片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不能很好确诊, 所以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我们通常采用CT和MRI作为医学影像学应用工具。经CT扫描以及图像后处理后可以清晰的显示脊柱骨折的细节, 尤其是对椎体上、下缘发生的粉碎性骨折、后柱骨折以及出现移位的骨碎片等。MRI则可以明确的显示出脊髓水肿、出血、脊髓断裂情况以及脊髓受压情况等还可以确诊神经根受压、韧带损伤、硬膜外血肿、腰间盘是否存在异常等。因此这两种诊断方式相结合可以起到优势互补全面分析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5]。在治疗上我们运用药物与手术相结合的方式。地塞米松具有抑制脂类的过氧化反应以及水解, 减轻继发性水肿、钙内流以及维持神经元的兴奋性的作用。急性患者我们要采取及时手术的原则以减少患者的病死率[6]。并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修复治疗方式。一般我们会采用椎板减压、脊髓探查以及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的方法[7]。本次治疗中发现脊髓初始损伤的程度决定了其最终的恢复情况。
总之,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方法做出正确诊断, 运用适当的治疗方案, 可有效提高疗效以及预后。
摘要:目的 探索分析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选2011至2012因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就诊的患者30例其中男女各15例, 年龄18至58岁, 平均年龄32岁。对所有患者采用基础药物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复位治疗, 以及合理的康复锻炼。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术后随访, 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显示在30例患者中有22例出现椎体高度解剖复位, 4例近解剖复位, 4例复位表现良好。结论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方法做出正确诊断, 运用适当的治疗方案, 可有效提高疗效以及预后。
关键词: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脊髓损伤,方法,疗效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99.
[2]Zurita M, vaquero J, Oya S, et al.Effects of dexamethasone on apo-ptosis-related cell death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J Neurosurg, 2002, 96 (Suppl 1) :83.
[3]殷渠东, 郑祖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5, 5 (l) :4.
[4]史春颖, 张立涛, 吴浩, 等.急性脊柱爆裂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诊治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 2006, 26 (2) :155-156.
[5]欧阳钧.胸腰段脊柱爆裂型骨折机理及实验模型[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5) :244-285.
[6]Guest J, Eleraky MA, Apostolides PJ, et al.Traumatic central cord-syndrome:results of surgical management[J].J Neurosurg, 2002, 97 (1) :251.
脊柱脊髓 第7篇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急诊分级护理,应用效果
胸腰段脊柱一般指T11~12至L1~2脊柱, 该节段发生脊柱脊髓损伤称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1]。针对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采用急诊分级护理方式, 具有显著效果。2011 年2 月-2014 年3 月收治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43 例, 开展急诊分级护理方式的研究,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 年2 月-2014 年3 月收治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43 例, 所有患者经X线平片、CT以及MRI方式进行检查。其中男29 例, 女14 例, 年龄16~71 岁, 平均42 岁, 受伤时间3~9 h, 伤后至手术时间31~5 d, 平均4.1 d。受伤原因:坠落伤21 例, 车祸伤13 例, 重物砸伤9例, 患者创伤部位:两节段及两节段以上的椎体损7 例, 单节段的椎体损伤9例, 脊髓震荡10 例,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3例, 完全性脊髓损伤9例, 合并存在脊髓马尾损伤10例。
方法:①一型损伤护理:若发现患者存在严重合并伤, 例如颅脑、肝脾损伤、血气胸、四肢骨折合并大血管损伤, 不对胸腰椎损伤单独考虑, 均划分为一型损伤。本组17 例, 此型损伤患者生命体征显著不稳定, 采取的一级护理方式应注重生命体征稳定, 侧重保护脊柱, 按“抢救-诊断-治疗”程序进行有效处置。②二型损伤护理:若发现患者无严重合并伤, 配合医师做好相关的病史咨询与神经系统检查等, 若发现患者存在神经损伤症状, 不论影响学检查结果有无显著脊柱结构破坏, 均归为二型。本组患者13 例, 依据此种损伤存在的神经症状, 脊柱不稳定因素特点, 需采取住院手术治疗, 注重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同时, 在检查过程中, 注意对损伤椎体的保护, 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在检查过程中, 对所需要采用的“铲式”担架派专人给予正确的移动与轴线翻身, 以此有效避免脊柱旋转或者是发生扭动, 从而有效降低因局部降低所引起的水肿与出血, 预防医源性损伤的发生, 避免原发损伤病情的加重。③三型损伤护理:患者不存在严重合并伤、神经损伤, 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具有损伤倾向的脊柱损伤, 以此归为三型损伤。本组6 例, 该组患者疾病转归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存在神经损伤倾向, 因此, 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成为护理重点。针对稳定性相对较好的伸展型以及chance型患者, 在急诊室进行48~72 h的留观以及治疗, 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 使患者学会轴线翻身, 并给予20%的甘露醇及激素, 以此有效减轻患者的脊髓水肿, 给予止血药以减少椎管中的血肿形成。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 若发现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或者是下肢感觉以及运动异常, 应及时通知医生, 做好相关的处置工作。④四型损伤护理:患者不存在神经症状, 影像学检查提示稳定型脊柱损伤, 归类为四型损伤。本组7 例, 原则上, 此类型损伤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四型护理方式的重点在于健康宣教。要求患者密切关注下肢感觉、肌力以及大小便情况,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卧硬板床4 周, 定期进行轴向翻身运动、拍背、按摩骨突位置, 并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足踝关节背屈运动, 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指导患者选用正确支具, 正确使用腰部垫枕以及止疼镇静剂。脊柱损伤患者常出现恐惧、不安、自卑等负面情绪, 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因此, 需要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 加强饮食等方面的指导。
结果
在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后, 43 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在经过急诊分级护理后, 未发生死亡病例, 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效果十分显著。一型患者17 例, 无死亡或者神经损伤加重13 例, 在经过有效治疗后, 顺利出院;三型5例, 1例神经损伤与迟发性神经症状加重转入骨科治疗;四型7 例, 积极宣教后, 采取保守治疗方式, 门诊复查显示预后良好。
讨论
由于脊柱解剖结构本身的复杂性, 椎管内的脊髓与神经组织一旦发生出现损伤, 将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2]。脊髓的损伤极易引发腹部重要脏器的损伤以及复合伤, 伤势复杂, 给临床治疗护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在本次研究中, 共出现两节段及两节段以上的椎体损伤、单节段的椎体损伤、脊髓震荡、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合并存在脊髓马尾损伤, 为护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考验着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3]。传统的损伤分级护理模式, 本身在护理中无法依据患者的本身的基本特点, 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 增大了二次伤害以及原发性伤害。采用急诊分级护理模式, 首先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划分, 以此作为护理任务分配的依据, 提升了重症患者的侧重性, 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4]。例如, 针对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完全性脊髓损伤, 依据患者的病情程度有效划分急诊护理等级, 对突出“生命第一, 但不忘保护脊柱”的护理策略, 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将脊髓损伤中较多见的迟发性、继发性、医源性损伤理念引入急诊分级护理中, 有效改变传统分级护理中出现的被动护理情况, 有效做到了提前预防, 从而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整体进步[5]。在本研究中, 55 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在经过急诊分级护理后, 未发生死亡病例, 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 在临床实践中, 针对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采用急诊分级护理方式, 有利于患者治疗成功率与生存质量的提升, 为后续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应进一步加强推广与实践。同时, 急诊分级护理方式的成功实施, 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提升也具有显著作用, 有利于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6]。
参考文献
[1]杨莉.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急诊分级护理及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2) :3167.
[2]姜丹.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急诊分级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2, 3 (9) :97-98.
[3]徐一川, 查兴胜, 张叔军, 等.椎板翻转减压回植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1, 26 (1) :36-38.
[4]张红, 刘战立, 常山, 等.经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88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 2012, 23 (21) :68-69.
[5]宋钦勇, 周百岁.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7 (5) :24-25.
脊柱脊髓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9例,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3~79岁,平均40.25±3.56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9例,暴力伤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5~77岁,平均41.57±2.81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7例,暴力伤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椎体复位减压术治疗,术后予常规抗生素抗感染处理,以及营养类药物、脱水剂等辅助治疗,引流管于术后48小时左右拔除;嘱患者绝对卧床(硬板)休息,限制沿轴线左右翻身。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术后1周配合服用自制中药1号,主要成分有红花、大黄、三七、乌药、三七、熟地黄、血竭、琥珀、川杜仲、香附、乳香、没药等,每次20mL,每天3次;术后2周服用自制中药2号,主要成分有鸡血藤、无脂牛奶、五加皮、当归身、牛膝、川续断、千斤拔等,每次20mL,每天3次,持续服用至术后第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3]
显效:治疗后,脊柱功能改善3级(含3级)以上,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有效:脊柱功能改善1级或2级,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脊柱功能及临床症状无变化甚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治疗情况
记录昂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脊柱功能恢复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
1.3.3 恢复情况
采用FIM评分、Barthel指数(BI)评价两组患者功能恢复、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均为得分越高表示情况越好。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R)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治疗情况
观察组治疗时间、脊柱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3 恢复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FIM评分、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IM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IM评分、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常出现皮肤损伤、大小便失禁、运动功能受影响等不良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截瘫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带给家庭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必不可少。本研究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临床疗效较显著。首先对患者立即实施椎体复位减压术治疗,可尽快解除脊髓压力;术后仍有局部出血和水肿情况,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予以中药辅助治疗可有效活血消肿、化瘀止痛、调理气血,达到滋肝补肾、祛腐生新、增强筋骨之功效,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脊髓、脊柱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4]。本研究中,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仅行西医治疗的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时间、脊柱功能恢复时间、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效果更显著,与王新东[5]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肯定了中西医结合法的有效性。在尽最大努力解除脊髓压力后,辅以中药进行内部调理,可帮助术后患者消除局部水肿,有效止痛,强健筋骨,增强肝肾功能,达到加速骨折伤口愈合的目的,帮助脊柱恢复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进而缩短住院时间,直接为患者减少经济压力,更快地恢复健康。本研究所用中药为我院自制中药,前期使用红花、三七、大黄等主要起到活血止痛、化瘀消肿之功效,后期使用鸡血藤、千斤拔、牛膝等主要起到补气养血、舒经活络之功效,持续服用3个月可达到促进脊柱恢复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做好中西治疗外,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是否到位、患者治疗期间的配合度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医生、护士、患者三者间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也是决定最终治疗效果的关键。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疗效显著,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促进脊柱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朝阳,王义芳.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1):58-59.
[2]卢家灵,韦赤勇,覃子忠.减压术结合中药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4(2):55-56.
[3]赵泽艳,邹家柳.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内固定术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3):295-296.
[4]张芳,赵祯,马梦晖.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内固定术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6(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