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笔记(精选6篇)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笔记 第1篇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笔记
强烈的民族意识(希伯来人),耶和华承诺只保佑犹太人。犹太教的经典(旧约),第一章创世纪,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蛇(魔鬼的化身),以及亚当夏娃的后代亚伯拉罕将会摆脱苦难,上帝对他们做出的承诺并告诫犹太人真心实意地信仰上帝。并出现一些英名的君王如大卫,但后来分裂成以色列和犹太,在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占领耶路撒冷,后又被波斯所灭,后犹太教兴盛,但是犹太人没有和解,后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公元前2世纪末又被罗马人征服,烧毁了犹太教堂,将犹太人赶出了耶路撒冷后散落欧洲各地,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消失,但是真正的原因在与他们自己,他们没有遵守摩西的旧约和一些列律法,他们违约在先,所以他们把罪名洗清上帝才会领他们向光明。赎罪(宗教理论意识)和以色列民族的遭遇是密不可分的。
犹太教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的先知,预言弥赛亚将临,弥赛亚是拯救犹太人的复国教主,把犹太人从苦难中带入1000年的千禧之年。(弥赛亚的预言),当千禧年结束时上帝将临审判,犹太人苦难到头,其他民族将受到审判。但盛传了数百年弥赛亚没有出现,犹太教分裂出现许多流派。后来出现耶稣,人们把耶稣当做弥赛亚。但是得不到主流的承认,他来到耶路撒冷传播福音但是被犹太教上层认为蛊惑人心,上层和罗马保持密切关系。后被犹大出卖耶稣被逮捕,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耶稣复活,叫门徒将他的福音传播到犹太人以外(希腊人和罗马人),门徒(小支派)离开以色列传到了希腊罗马,后来形成了基督教,摆脱了犹太教。形成了排犹宗教,变成了西方宗教。西历以耶稣诞生为元年,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对立。(基督不同于弥赛亚)弥赛亚将临将把犹太人带出苦难但是耶稣并没有将犹太人带出苦难,基督的意思即是救世主,基督就是弥赛亚,门徒们仍认为耶稣为弥赛亚。并在希腊罗马传播。差别分为两个,基督就是弥赛亚,但是又有不同,耶稣自己上帝观点和犹太人长期的观点不同,上帝的国是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能将灵魂带向上帝的国。与犹太人长期的理想是完全不同,耶稣将犹太人的社会解放的理想变长了灵魂解放的理想,基督教带有明显的希腊形而上学色彩。这是基督教与犹太教分道扬镳的原因。在具体信仰的不同,耶稣订立了新约(基督教的经典),旧约(犹太教的经典)。新约讲述了耶稣事迹和一些人物的书信,但是基督教不能摆脱旧约,所以圣经保留了旧约部分,犹太教信仰有强的报复行为。但是基督教带有很强的包容色彩,带有和平,非暴力赢得很多人的信仰。犹太教带有很多的律法,但是基督教认为最重要的是信仰,关键的是律法的核心,爱上帝和爱人。
犹太教有很浓重的希伯来主义。基督教后来的发展带有很强的反犹色彩,新约福音前三篇可以看到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较强的联系。耶稣在基督教里变成了神的儿子。基督教不是只在犹太人,基督是所有信仰他的人的神。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基督教发展成排犹宗教,将耶稣之死归咎到犹太人身上,犹太人内部仍旧坚定不移地信仰犹太教,仍旧使用希伯来文,不被人同化,到了二战希特勒将反犹推向极点。基督教与犹太教血脉相连。在希腊罗马世界广泛传播。
希腊文化对基督教的影响,基督不同于弥赛亚,基督教的理论根基来自于希腊哲学,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文明,希腊的神话开始衰弱,哲学开始发展,城邦时代哲学推向顶点。希腊神话充满明朗欢快的色彩,肤浅。关注的是生活,在与形体之美。但是希伯来却带有阴郁的色彩。唯灵(奥尔夫斯宗教)是带有神密的色彩的最早的希腊宗教,在诗歌中沉迷。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后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极崇高的学派,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亚男克和数。奥尔夫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之间都认为灵魂在不同的肉体中轮回
柏拉图理念:与感性对立,理念先于事物存在。理论纯粹是精神的,精神可以独立地存在,灵魂可以摆脱肉体存在,灵魂超出了毕达哥拉斯的理论,在由差别走向对立,柏拉图第一次表示灵魂与肉体对立,为早期基督教的神学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北非的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希腊化时期文化的中心,后成为罗马文化和希腊文化的中心。菲洛成为将犹太文化和希腊文化相结合加以传播的中介,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的基础,成为形而上学的解释,用希腊哲学来重新解读旧约的经典,尤其是第一篇创世纪,奥尔夫斯的命运,赫拉克利特的logos,毕达哥拉斯的数,柏拉图的理念,logos主义成为西方的一条主线,用logos来解释希伯来的教义。Logos是上帝和现实世界的中介,所以说菲洛是最早将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结合的第一人。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灵魂要超越肉体,对修道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罗马文化中,普罗提诺作为一个希腊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虽然与基督教的教义中的三位一体表面不同但是实体上是相同的。教父们承担起具有深刻根基的希腊哲学与狂热的基督教信仰相结合的任务
基督教的艰难发展 与罗马帝国的关系,他立即脱下衣服,投身在内翻滚了许久,以致当他爬起来之后,他一可怜的弄得全身皮开肉绽。。这些都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修道禁欲思想。在禁欲这个方面和罗马帝国一刀两断,早年的修道运动灭绝人性但是早年的修道士还是诚心修道的,但是修道是控制在教会的手上的,基督教走向合法
公元4世纪拆毁希腊多神教,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日耳曼民族入侵罗马帝国,(基督教与日耳曼民族的关系)公元1世日耳曼和罗马在莱茵河,多瑙河一线长期对峙,罗马人称日耳曼人为German。。但是罗马帝国的崩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后期其军队的主要成分是日耳曼雇佣军里应外合加速其灭亡(匈奴西迁压迫西哥特部族)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演化为东正教。476年西欧开始分崩离析的封建社会
日耳曼民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入侵西罗马后(476-800)黑暗时代,西罗马帝国与其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一并摧毁。但是唯独基督教和教会教堂遗留下来。进展非常缓慢,但是教会的功绩不可磨灭,在各日耳曼部族入侵西罗马帝国之前他们已接受了异端的基督教观点(阿里乌派的基督教)。入侵西罗马帝国以后被罗马基督教会所改造(几百年)并被接受。西欧的整个世界成为基督教的世界,基本上所有日耳曼民族接受正统的罗马天主教,法兰克部族成为第一支接受正统基督教信仰的入侵蛮族。到了公元7世纪末叶所有入侵蛮族基本皈依正统基督教信仰。北非既保留了希腊的理性有带有基督教的色彩(理性最高,同时也是最虔诚)但是汪达尔王国不愿接受正统的改造。7世纪意大利,汪达尔被查实丁尼光复,公元616年(默罕默德)伊斯兰教崛起,四大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控制了北非甚至控制了西班牙,将北非从基督教的势力剥离,彻底的使罗马天主教会解除了隐患,使基督教对日耳曼具有文化上的绝对优势。从此西欧只有一个基督教会,开始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
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分封属地,基督教理论在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做了很大贡献,层层分封不是完全稳定的。除了服兵役一生到死都生活在庄园中,生活贫困。控制灵魂上天堂这一说法使教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庄园主,在财富上教会走上了堕落之路。
欧洲封建社会中世纪政治状况。两套关系(彼此封建和分散的王国与彼此相属的教会)。教会不属封建王国的管理,遍布于西欧整个封建社会(教俗之争是贯穿中世纪的主线)。查理曼王国分裂成三个王国(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的雏形)从查理曼所有的帝王必须有罗马天主教皇加冕(帝王的权利来自上帝)延续到19世纪。加洛林王国赠送教会土地使教会成了世俗王国。罗马教会伪造了君士坦丁大帝的信攫取了西罗马帝国地区的宗教和世俗管辖权,公元926年奥托一世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神圣罗马帝国徒有虚名(建立在高度分裂之上)。
第一阶段的教俗之争以罗马教会全面胜利告终。经过几百年的斗争,13世纪以后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利一落千丈,罗马教会基本上一劳永逸地控制住了统治权。在法国与教会的斗争中腓力四世用阴谋将教皇逼死将教皇驻地迁至法国的阿维农,教皇实际上成为法国国王的傀儡,阿维农之囚成为教会权利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二阶段阿维农之囚和1377年后出现多个教皇(教会大分裂),1517年教会改革。但是十字军东征是世俗权力与教会携手对外的表现,公元8世纪后新兴的伊斯兰教对东欧东正教和西欧天主教形成了钳制之势。伊斯兰教阻断了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1054年东罗马的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以希腊罗马文化为根基的东正教。1096年十字军东征(1095-1291)。十字军东征使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仇恨更加激化。
中世纪基督教是西欧国家唯一的宗教。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要靠教会来推动。西欧大学的兴起。文艺复兴
奥古斯丁主义更多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更多的带有理性色彩。
中世纪基督教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文学艺术在中世纪的表现打上非常浓重的基督教信仰或基督教理念的烙印(骑士精神)。骑士文学的主角不仅仅是封建等级社会里下层的武士而且是所有大大小小的封建贵族,都将作为封建骑士精神的承载者。骑士精神在中世纪有三个阶段的变化。精神方面转变有三个方面,效忠精神,基督徒的虔诚,对异性崇高纯洁的爱情。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成为近代欧洲贵族高尚行为的规范和楷模。
骑士文学,高雅的哥特式建筑(中世纪标志着文明标志着精巧甚至是矫揉造作),基督教的唯灵主义。
普世主义与平等主义来超越中世纪西欧等级森严的制度,很多人希望加入神职人员行列,中世纪结束后僧侣阶层逐渐衰落,贵族阶层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可以挤进贵族阶层,出现新贵。在某种意义上北部日耳曼人在中世纪基督教社会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早期基督教在贫穷的群体中发展,但是中世纪基督教会却成为欧洲最富有的群体。教会主张人贞洁。神职人员不准结婚。
早期基督教徒连生命都准备付出,当然也能够做到洁身自好,跟自己的肉体的欲望做斗争。中世纪中期以后,罗马天主教会内部“蓄妾”风气蔚然成风。《十日谈》揭露了教会的蓄妾行为,早期教会中的斗争仅仅被称为“异派”禁止其传教并没有从肉体上消灭。但是到了中世纪教会的专制加强,对待异端加以肉体和精神的消灭。迫害吉卜赛人和女巫
南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北部欧洲的宗教改革
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希腊人西迁引起西欧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但是只是促进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关注的是希腊的人文主义学,大师们几乎都是艺术家和文学家。15,16世纪科学受到歧视,哲学也同样不受到重视。文学艺术巨匠基本是意大利人。人文主义者虽然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一些弊端但是他们提倡的不抑制人欲受到教会的支持。
文艺复兴运动提倡彻底地满足“人”的欲望,导致道德的崩溃。宗教改革前的赎罪券泛滥,教会通过发行赎罪券以收敛财富,主张通过购买赎罪券既能灵魂升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他们认为教会的权威是基督教全体而不是罗马天主教廷。基督教最重要的是信仰,圣经是最高的权威,每个人通过自己与上帝交流而不需要通过教廷。《九十五条论纲》坚决反对兜售赎罪券。宗教改革运动使在德国信仰的权威取代了教会的权威。
英国的宗教改革带有偶然性,不一定会发生宗教改革,当时英国只有英格兰不包括苏格兰等。其远在欧洲大陆之外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不深,但是德国在当时受到罗马教会的压迫最深,英国掀起了宪章运动,成功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英国的宗教改革国王有民众的支持,但是德国处于分裂的状态,各个势力相互争斗。教会不同意亨利八世离婚,于是教会和英国结下矛盾,亨利八世在1534年开始宗教改革,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英国国王为英格兰的最高主教。
英国宗教改革后亨利八世向教会下手,剥夺了教会的财产(教产还俗)。英国开始出现圈地运动,大批农民流离失所。18世纪农民作为一个阶级在英国消失成为无产阶级。同时期欧洲除了英国和德国的宗教改革还有加尔文改革,清教徒的两种说法:支持加尔文的观点;主张“勤俭清洁”的生活态度。亨利八世后期宗教改革防止罗马天主教会在英格兰复辟同时压制清教徒。后来玛丽女王上台重新投向罗马天主教(血腥的玛丽)。后伊丽莎白一世上台重新实行她父亲的政策。在她的统治时期英国跃升为欧洲最强的国家之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飞速发展。用法律形式规定了天主教徒不能继承英格兰的王位。查理一世上台沿着其父亲的路线实行天主教路线,民众的愤怒爆发,宗教冲突演变成为政治革命最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长老会控制了清教。克伦威尔被选举为护国主。詹姆士二世想恢复天主教导致托利党和辉格党主张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接位。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100多年的宗教争斗,通过了《权利法案》,实行了宗教的包容,实行了国王和女王共同执政,同时实行君主立宪制。加尔文宗1.民众基础强大2.是一个共和国宗教3.国际化程度高。
加尔文早年受到天主教教会和世俗当局的迫害。与路德宗和安立甘主流派。16世纪初期瑞士人文主义者和宗教领袖加入了宗教改革的队伍,并在改革中与路德宗分道扬镳。1553年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其追随者形成归正宗。17~18世纪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得法律上的承认。在教义上强调“因信称义”,强调圣经权威至上,相信极端的预定说。在崇拜礼仪中使用方言,摒弃祭台、圣像和祭礼,只承认圣餐耶稣体血的德能,强调讲道,注重牧师和信徒教育以及信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信徒主要分布在瑞士、苏格兰和北欧
加尔文理论(奥古斯丁理论的借鉴),加尔文教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后边可以这么说,凡是有加尔文教的地方就有资本主义的国土。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笔记 第2篇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进程中,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在这个特殊的产物中,不同的宗教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将针对中西方宗教中的宗教思想,历史根源,宗教习俗,家庭伦理观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诠释。关键词:宗教 佛教 基督教 文化差异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更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宗教文化总是屹立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它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例如,中国的佛教和西方国家的基督教,这两种宗教都属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没有这些宗教从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许都难以理解名著《西游记》中的释迦牟尼和观音大士是怎样的角色,抑或是对“上帝”这一词的认知度也会大大降低。而这些宗教文化也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给这些国家蒙上一层既独特又古老而神秘的面纱,本文将以中国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子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一步一步去探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思想差异
宗教的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中国的佛教相信万物都源自于宇宙本身的演化,而人也并非凌驾于万物之上,它从根本上否定神创说,反对神灵对人类的命运的支配,在人的起源问题上,佛教提出了缘起说。所谓缘起,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都依赖于相互联系的关系或条件,离开了构成事物和现象的条件,该事物和现象就不可能存在,即佛教常说的“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佛教中花、草、鱼、兽甚至自然现象都具有灵性,处处都透着因缘和生趣。所以佛教主张不要轻视已灵,众生具有同等的智慧,同等的慈悲爱,万物是平等的。而西方的基督教则认为生命来自于上帝,从基督教的教义来看,人是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类是宇宙的精华,它与自然界的其他动植物根本不同在于人具有人性。基督教将人看成是上帝所造的最高精灵,赋予人掌管万物的权力,所以无论是在自然中,还是在历史中,人都是处于中心地位,是万物的主宰。也就是说,基督教并不是像佛教那样认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主张的思想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
二、历史根源差异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传说乔达摩·悉达多在外出巡游时,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为了寻求解脱,后来与五比丘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忍受饥饿痛苦。35岁时,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后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于本然之中观察诸法缘起而悟得三明与四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而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 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创始人是耶稣,他30 岁左右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
三、宗教习俗差异
这两种宗教的历史起源也给世界带来了不同的衍生文化,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圣诞节。它是基督徒们用来纪念耶稣降临人间的节日,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而最受人们欢迎的当然是圣诞老人,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孩子们到那天都希望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而在中国,庆祝神明诞生的日子则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又称浴佛节,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我国傣族的泼水节在傣历六月(夏历四月)举行浴佛节,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拜佛,就带有浴佛的性质。从纪念方式看,中国佛教的浴佛节比起基督教的圣诞节更显得严肃和庄重,当然这也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特色和西方人民的开放,这可能也是中国人过圣诞节多于浴佛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比起浴佛节,圣诞节既幽默有有趣,即使不是基督徒,到了圣诞节,大家也会互相祝福,平安夜的晚上,还会互送苹果,象征着平平安安。
四、家庭伦理观差异
佛家在“孝亲”的问题上,从心性修养的立场出发,也即“孝亲”是由心而论的,忧父母之所忧,乐父母之所乐,使父母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如果有人在心底上有如此追求,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具有孝亲精神的人。同样地,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家”为主,正如鸟也要巢,如果夫妻子女各居一方,何来天伦之乐?一个家庭不该只是追求丰富物质生活,更该着重心灵的沟通,使得亲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谐、圆满。而西方基督文化就很漠视这种家庭伦理观念,由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极大支离,瓦解了家族中的血亲伦理,致使西方人的血统观越发淡化。西方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因而应专心伺奉上帝。《圣经》鼓励人们轻视现世生活,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上帝,听从上帝的召唤,以追求永恒的超世的价值。要求信徒专心伺奉上帝而不要专心伺奉父母,不要以妻室为重。《圣经》说: “那些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没有娶妻的,是为主的事考虑,想怎样叫主喜悦。”“没有出嫁的,是为主的考虑,要身体灵魂都圣洁,已经出嫁的,是为世上的事考虑,想怎样叫丈夫喜悦。”并说:“我说这些话,是为你们的益处,不是要牢笼你们,乃是要叫你们行合宜的事,得以殷勤服事主,没有分心的事。”(《新约 格林多前书》第7章)显而易见,基督教是在把家庭血亲伦理移植于宗教领域内,同时又设法贬低真实的家庭观念,致使越发的淡化了西方人的家庭伦理观念。
以上是从宗教思想,历史根源,宗教习俗,家庭伦理观这四个方面浅谈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差异,希望能让大家对宗教文化差异的理解有所帮助。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宗教上,还表现在多个领域,尽管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很多分歧,但这都是人类的发展历程,都是国家独特而伟大的象征,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当代的知识青年,在继承华夏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使东西方文化能够进行良好的交融,从而拓宽自己的文化领域,这样,也有助于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跟上时代的步伐,同国家一起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网站:
⑴ http://baike.baidu.com/view/9438.htm
⑵ http://home.51.com/xingguangzanlan/diary/item/10037808.html 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3694188.html ⑷ http://baike.baidu.com/view/2547.htm?fr=ala0_1_1 ⑸ http://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3篇
1.1 基督教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 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等概念, 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随着基督教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教会。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还包括宣称跟其他教会有着不同历史渊源和信念的基督教派 (黄心川, 141)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逐渐成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文化”, 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衰落 (赵林, 27) 。目前基督教乃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 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 思想, 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1.2 基督教文化的基本要义
对于“文化”一词, 人们有无数种理解。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文化有两大来源:一是希伯来文化;二是希腊文明。它从希伯来文化得到了一个信仰的上帝, 从而继承了犹太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普遍主义传统;又从希腊文明得到了一种理性逻辑的求知工具, 从而继承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认知普遍主义 (陈召荣等, 138) 。
从历史来看, 基督教文化是指希伯来文化吸收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后演变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最好体现。所谓基督教文化包括:圣经, 圣徒的言论及宗教会议的决议所组成的教义以及人们对教义的阐释;教会的组织机构及神职人员的活动和对他人的影响;人们的基督教意识指的是对基督教的信仰, 对艺术及哲学和历史的描述和批判。帝国后期, 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基督教以统治工具的形式为统治阶级服务, 而《圣经》的最终形成, 不仅标志了基督教思想体系的正式确立, 更为基督教文化的传增添了极大的动力。
2、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群体 (可以是国家, 也可以是民族, 企业, 家庭)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 理念, 行为, 风俗习惯, 代表人物, 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王佐良, 50) 。这种活动以个人, 社会个体的生存及发展为目的, 被一代又一代地广泛传播。人们通过谚语, 童话故事, 艺术, 大众媒体对各自所属的文化进行习得。基督教被视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 基督教文化更是对西方世界的价值观, 文学艺术, 政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文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最集中的体现。价值观是一套习得的规则, 以用来作出决定或解决矛盾。价值观是一种对真, 善, 美判断的观点。
对于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所强调的内容, 大都可以在基督教文化中找到其根源。我们常常以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与我国的集体主义进行比较, 其实, 个人主义的思想根源出于基督教《圣经》中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的第二条“要爱人如己。先自爱, 次之为爱人如己。”需要强调的是, 往往存在着将个人主义与自私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误区, 但其实真正的个人主义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的, 政治的, 和社会的哲学, 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 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 “个人独立”, 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个人主义在西方表现为对个人财富, 权利, 智慧的尊重。也正是这种价值观激励着个体的进步从而带动了整个西方的进步。
对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进步与改变”也可以在基督教的信条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从耶稣为改变整个世界而降生, 到他被钉到十字架上的那一刻, 再到耶稣基督的再次复活。基督教教义告诫其信奉者的是万物都是在发展中变化, 在变化中进步的。人们所需要坚信和做到的是破除旧的事物的枷锁, 不断地向前前行。正如创世纪, 复活等等基督教教义和信条所提倡的。本届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参加就职竞选时以“改变”作为自己竞选的口号, 提倡只有改变才能为美国带来进步和才能让美国保持先进。他的成功就出自于他对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精准把握。
2.2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文学艺术是体现文化的最好体现。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 西方文学显现出了独有的特点。蔡元培 (98) 曾指出:宗教和文学有很密切的关系, 因为两者都是感情的产物。从中世纪的宗教文学, 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 一直到二十世纪, 基督教精神一直是西方文学中潜在的暗流。
基督教文化在文学方面的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基督宗教精神作为西方文学的核心观念, 作家在作品中往往通过隐喻的基督形象来阐释自己的基督宗教思想, 以及以基督精神来审理世俗社会。这使得基督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霍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 设置了由原罪到忏悔, 再到救赎的故事结构, 把海丝特与狄梅斯迪尔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剖析他们的灵魂。《红字》的结构框架, 开端就是以男女主人公道德上的堕落为出发点, 经过千辛万苦的灵魂上的历练, 从而获得最终意义上的解脱, 实现人性的升华, 在宗教的洗礼中求得心灵的平静。小说的主题在于叙述两个犯了罪的人如何走向灵魂的新生。而霍桑选择了不同以往的视角, 来探索道德和善恶问题, 将《圣经》里充满上帝感召精神的篇章, 溶于整个故事, 化作新的成分, 把抽象的“原罪”的文化原型融入具体的社会问题的揭示之中 (常耀信, 64) 。《悲惨世界》中蹲了19年监狱的苦役犯冉阿让, 意外地闯进了主教卞福汝的家里, 受到了热情的款待, 临走他偷了主教的一套银器, 主教不加追究反而加送了一对银烛台, 他对冉阿让说:“我的兄弟, 我赎的是你的灵魂, 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 交还给上帝。”雨果在这里真切的体现出了基督文化中的爱与宽容是最大的拯救力量的思想。
呢?雅斯贝尔斯指出, 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灵魂。教育的重心不在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 而在于培养人的灵魂。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的教育应当关注人的灵魂, 关注学生的成长, 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灵魂、有信仰、有道德、有智慧、有理想的人。
影片中的学生们虽然众多, 但个个都是个性鲜明, 有的软弱, 有的顽皮, 有的叛逆。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较高的学校, 一套严谨刻板的制度, 对于大人来说, 称得上是孩子的天堂。但对于孩子们来说, 那只不过是“地狱”罢了。虽然教育需要权威, “权威就像人们所呼吸的空气, 不可缺少”。但教育的权威不应该是强权, 而应当建立在对真理的自由追求之上, 因为人的求知欲只有在自由中才体验到。但是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 有多少学校能够真的给学生自由呢?设定的大纲、课程目标, 以及大大小小的教学计划, 指定的教科书, 现成的答案, 甚至设定好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生在其中很难说能得到什么。学生被抛到了一个貌似自由的教育氛围中, 但却失去了对真理自由追求和对教育方式自由选择的权利。教育应当是充满人性化和温情的, 始终发扬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性的光辉。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格, 唤起人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对真理的探求的好奇、热情与执著, 使人懂得珍惜自己、关爱别人和呵护世界, 因此, “真正的教育”或“好的教育”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的相互碰撞, 感情的彼此交融, 是在触击灵魂和抚慰心灵中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尊重、陶冶与唤醒。思维的火花、创造的灵感与智慧的亮光就是在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中自然流露的。因此, 师生之间应当以爱为基础, 民主平等, 各自以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对方, 在宽容的气氛中唤醒人的灵魂。
总之, 教育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人服务, 帮助他不顾公众的压力和社会的习俗作出自己的选择, 去过自己的生活, 并使他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影片名为“死亡诗社”, 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让教育交给个人自发地和真实地生活, 正如他自己的本性所要求他那样。“ (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奈特) 教育必须唤醒灵魂, 只有使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 那部分灵魂死去, 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
摘要:文化对人类文明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这样描述:如果一个国家的是一种饮品, 那么其文化就决定了它的口味是甜还是酸, 文化是区别不同地域, 国度特征的试金石。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西方价值观念, 文学创作及西方政治制度三方面剖析了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渗透, 并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来加以解释说明, 旨在揭示基督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蔡元培, 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98.
[2]常耀信, 漫话英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64.
[3]陈召荣, 李春霞.督教与西方文学[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138.
[4]黄心川, 世界十大宗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141.
[5]钱福臣, 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37.
[6]王佐良, 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50.
基督教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 第4篇
关键词:基督教;钢琴音乐艺术;格里高利圣咏;弥撒曲;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029-03
“钢琴无处不在,哪里有音乐,哪里就需要钢琴,因为当谈论钢琴时,我们不只是在谈论一件乐器,而是在谈论与之有关的千头万绪,它已经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世俗的和宗教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以及个别的和一般的。” ——洛秦
现代钢琴以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等特点而被人们誉为“乐器之王”。正是人类的科技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发展成就了钢琴的“王者”地位。现代钢琴发源于18世纪初的欧洲,而在这之前,两种古钢琴(clavi-chord楔槌键琴与harpsi-chord羽管键琴)在欧洲的音乐舞台上就已经活跃了300多年,即使是在现代钢琴诞生后,仍与现代钢琴共存了100多年。很多现代钢琴曲目开始就是为“古钢琴”而作的。18世纪下半叶,近代钢琴经过不断地加工和改良最终能够奏出变换无穷的音响效果,并且克服了楔槌键琴音量微弱和羽管键琴无法依靠手指控制轻重的弊端,逐渐取代了古钢琴的历史地位,成为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要键盘乐器。
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兴盛、繁荣,与基督教(包括现今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下同)有著密切的联系。《马太福音》所说的“The Christian Church was born in song(基督教源自歌唱)”正说明音乐和基督教的密切关系。基督教里的一项重要礼仪就是用音乐来表达对上帝的赞美,通过由热心信徒组成的唱诗班歌唱、乐器演奏等各种音乐形式来营造一种浓郁的宗教氛围,让信徒们感染其中,表达对上帝虔诚的赞美。在基督教的宗教活动中,钢琴逐渐成为和管风琴一样重要的献奏乐器。基督教对西方钢琴音乐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基督教所创立的许多音乐术语、音乐方法以及音乐理论体系是钢琴音乐产生的客观条件;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作曲家的心灵,影响了作曲家的钢琴音乐创作。
一、基督教音乐
中世纪,是基督教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神学统治着西方人的整个精神生活,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在内的文化艺术都被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彻底了解西方文化的整体或是其中的任何一个部门”。①由于西方在中世纪以前流传下来的音乐资料很少,现在的研究者一般把中世纪作为研究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起点,在这个时期里,教会音乐开始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
基督教的早期信仰认为只有人声才是适合用来赞美上帝的,所以早期的教会音乐排斥乐器的使用,②产生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就反映了这种信仰。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 I,590年——604年在位)为了统一教会音乐,花费十多年的时间,改革教会仪式音乐。他搜集和整理当时的教会歌词,在吸收当时的民间音乐、古希腊音乐和古代东方音乐的基础上,整理创作了达1600余首的《对唱歌集》(antiphonarinm),史称格里高利圣咏。③
一方面,格里高利圣咏创造了许多音乐方法、音乐术语和音乐理论体系,开启了欧洲乐谱记录的历史,可以说是成功地孕育出钢琴音乐艺术的胚芽与温床,表现在:1、尽管格里高利圣咏只用人声演唱,没有乐器伴奏,甚至只有单音音乐,但以圣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复调音乐,对后世音乐的多声部思维、和声的构成以及人们的听觉感官、审美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以后器乐复调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如被誉为“音乐中的《旧约圣经》”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赋格的艺术》就是巴赫在早期复调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的;2、记谱法的出现,使作曲成为可能。从此音乐可以独立存在于演奏之外,并且可以写下来,同时依照乐谱来进行演奏;3、记谱法的产生促使了中世纪“中古调式”的产生和发展,它成为近代西方音乐调式的基础(到17 世纪,西方音乐中的大小调式体系已基本确立。教会音乐调式中的利地亚调式与混合利地亚调式发展演变为西方音乐体系中的大调,多里亚调式则逐渐发展演变成小调),对近现代西方音乐调式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以后钢琴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仍然可以从现存的许多中世纪作曲家的作品中感受到格里高利圣咏那最富特征的旋律,而且后世的许多钢琴作品也运用了这些旋律。如李斯特为钢琴与乐队创作的《死之舞》、圣·桑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附有管风琴和钢琴)、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钢琴和管弦乐曲),以及流传至今的许多军队进行曲、小步舞曲等乐曲,都是由格里高利圣咏扩展而成。
基督教音乐中的弥撒曲、清唱剧、教堂奏鸣曲等曲式也对钢琴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弥撒曲是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中咏唱的歌曲,是宗教音乐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其主要演奏乐器就有钢琴。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由作曲家以全新的音乐素材创作的弥撒曲,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五个基本部分。这种弥撒曲具有全新的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日益精致复杂,逐渐超越了纯宗教礼拜的意义,在内涵上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味,在交响曲、古典奏鸣曲出现以前,是最重要的大型声乐——器乐形式之一。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基本上还是复调织体的声乐音乐时代,但弥撒曲这种体裁的出现(安魂曲作为一种特殊的弥撒,亦可包括在内),可以看成是西方音乐中最初的套曲结构原则的确立,为以后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来源。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许多西方音乐史上的伟大作曲家,都在这一领域留下了不朽的钢琴音乐经典之作。
nlc202309082007
17世纪初叶,作为一种大型声乐套曲的清唱剧产生,也是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的。宣叙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段落,用于开展剧情。宣叙调以语言音调为基础,节奏自由,其伴奏乐器除了管风琴就是羽管键琴或钢琴,与抒情性的咏叹调相对。
教堂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形式的根本基础和重要历史遗产,也是西方钢琴音乐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钢琴奏鸣曲起源于16世纪,它是以一种相对于清唱剧而言的器乐曲。直到17世纪中期以后,钢琴奏鸣曲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两种类型钢琴奏鸣曲,即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其中教堂奏鸣曲就是在教堂里使用的教堂音乐,这两种钢琴奏鸣曲形式被称为“古典乐派奏鸣曲的胚芽”。
二、基督教与钢琴音乐艺术的关系变化
基督教与钢琴音乐艺术的关系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基督教信仰作为习俗、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一种形态存在,一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当时的人的存在。在充满主观个性与情感色彩的音乐创作中,基督教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作曲家的钢琴音乐艺术创作。无論作曲家是不是基督徒,在创作作品时,都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受着到上帝“旨意”的感召。世俗的情感与宗教上的情感不是截然的分开,如对象征性的把握,对真、善、美的追求,造成了音乐同宗教的某种天然联系,因而幻化出了情感上的结晶——伟大的作品。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跨越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管风琴及古钢琴作曲家。巴赫信仰基督教,是个虔诚的路德教徒,他生命中最后的27年时光是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的,曾长期担任该教堂乐长。巴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作品,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希望自己创作的乐曲能为教会服务。他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同时也反映出宗教音乐中的那种庄严、崇高的神学思想,那种自我克制和理想化的精神。《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器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曲集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大小调式,证明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是巴赫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杰作。在钢琴创作领域,巴赫吸收发展了古钢琴曲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使钢琴在复调音乐领域内发展的空前完美、成熟,且第一次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第一次在钢琴音乐史上用严密的外部形式来展现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两部《平均律钢琴曲集》、《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展现出他对自己信仰的表白,成为音乐史上伟大的杰作,并对后来很多的音乐家,如海顿、门德尔松、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瓦格纳、勃拉姆斯等产生重要影响。与巴赫同时代的另一位音乐大师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也是一位基督教徒,其作品同样是为了荣耀耶稣基督。他一生共创作了32部清唱剧,代表作品为《弥赛亚》,用一种间接、象征性的方式叙述了基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其《古钢琴组曲》也体现出特有的平衡、规整以及带有宗教意味的风格。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一生深受基督教音乐的影响,曾创作了包括《纳尔逊弥撒曲》在内的14首弥撒曲,还创作了60首古钢琴奏鸣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除了歌剧上的成就,一生也创作了20首钢琴奏鸣曲和25首钢琴协奏曲以及18 首弥撒曲(较著名的有《 C小调弥撒曲》、《 加冕弥撒曲》和《安魂弥撒曲》)。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创作了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情绪,被人们誉为“新约全书”。
被舒曼推崇备至的后辈——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8——1897)
是德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作曲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钢琴音乐作品,其中《第一钢琴协奏曲》构思宏伟,具有史诗般的概括性,反映着憧憬式的、波涛汹涌般的遐想,两首《钢琴四重奏》(op.25,g小调)和(op.6o,e小调) 具有动人的旋律节奏和音色,感情色彩斑斓丰富,忧郁和绝望,振作和欢乐。勃拉姆斯具有高超的管弦乐队想象力,作品即使只有寥寥几件乐器,也常常具有交响乐的效果,他的一些钢琴奏鸣曲因之被舒曼称为“乔装的交响乐”。在他的上述作品中充满着勃拉姆斯对宗教、对人生的情怀和感悟,这些属于现代的,带有个人特色宗教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恢宏气势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教堂音乐,这可能与勃拉姆斯的新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77),父母都是天主教徒,1858年加入天主教方济各修会,1865年接受罗马天主教神职身份,庄严、肃穆、勇于献身、积德行善的宗教氛围深深地影响了李斯特的音乐创作,在《论未来的宗教音乐》一文中,李斯特提出了“人道主义的音乐”的概念,认为上帝和人民是新型宗教音乐的创作灵感源泉。李斯特很多音乐创作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中钢琴音诗《旅游岁月—瑞士》创作于1848-1854年,就深深地受到宗教和文学的影响,钢琴曲《威廉·退尔教堂》描写了教堂建筑的庄严、雄伟和神圣。
三、基督教对西方钢琴音乐的影响
西方的钢琴艺术在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形式,一旦有机会,就会设法给自己更多的自由与发展的空间。于是适时的,钢琴音乐依附、借助于宗教体制,从教会音乐中吸纳了自身发展所需的多种元素,怀着一颗谦卑虔诚的心,成为赞美上帝、敬畏上帝、感恩上帝的一种完美表达形式。
现今,基督教宗教精神仍是影响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方面。20世纪初以来基督教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所颁布的各项法令,为西方的宗教音乐又打开了新的局面,如教宗比约十世的圣乐《自论》中就说:“教会无时不在赞许奖励一切艺术的进展,凡人类智慧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现的一切善与美,只要与圣礼规则无所抵触,皆可容许其应用于敬礼音乐中。因此最新式的音乐,也可用于教堂,贡献出优美、严肃而庄重的作品,毫无不相称于圣礼仪式之处。”④开放、宽松的环境给音乐家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音乐创作空间。20世纪法国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大师——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创作的钢琴作品《阿门圣像》(1943)、《四首节奏练习曲))(1949——50)、《鸟类目录》(1956——8)、《鸟儿的小小素描》(1985)无不体现出独特的宗教音乐语言。特别是《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Vingtergardsurl’Enfant一Jesue),作曲家从不同角度对圣婴耶稣进行观察,以音乐的形式描绘了对耶稣的各种“注视”,从而表达自己对耶稣、对基督教的无限虔诚和崇敬。梅西安的音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音乐,却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宗教精神,“以其深刻的‘心灵之光’,描绘出崇高神秘的‘神赐之光’,从而使作品本身闪耀着宗教精神的‘形式之光’。”⑤
纵观西方钢琴音乐历史,基督教的影响随处可见。这不仅指从中世纪沿用至今的基督教典仪音乐、历代作曲家采用宗教音乐体裁所写的大量作品以及他们在其他各种类型作品中所包涵的宗教情感,而且基督教作为一种精神,它跟西方人所创造的另一个对象——钢琴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的、心灵上的联系。总而言之,耶稣基督的教会已经给了钢琴音乐艺术一个丰盛的文化遗产。
注释:
①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 124页。
②〔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版,第30页。
③洪严《论基督教会音乐的发展》,《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④李振邦《教会音乐》,世界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⑤任怡《爱的凝视,崇高的寓意——析梅西安<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终曲之宗教象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 期。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中央民族大学 第5篇
A、阿佛洛狄忒 B、雅典娜 C、阿尔忒弥斯 D、缪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耶稣认为下面哪种律法最重要?()1.0 分
A、安息日不可做任何工 B、不可妄称神的名字 C、不能崇拜别的偶像 D、爱上帝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只设立()作为教会的领袖。1.0 分
A、主教 B、大主教 C、神父 D、长老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17世纪中叶以后,()借助宗教的力量成为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1.0 分
A、意大利 B、英国 C、西班牙 D、法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被称为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是()。1.0 分
A、德尔图良 B、托马斯·阿奎纳 C、安瑟伦 D、奥古斯丁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标志着英国走向了君主立宪的道路。1.0 分
A、宗教矛盾的结束
B、奥伦治亲王和玛丽女王共同统治英国 C、光荣革命的成功 D、《权利法案》的颁布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西欧中世纪分为南北两大文化圈,其中北部文化圈指的是()。1.0 分
A、拉丁文化圈 B、高卢文化圈 C、日耳曼文化圈 D、罗马文化圈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公元2世纪时,()企图斩断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关系。1.0 分
A、撒都该人 B、灵智派 C、法利赛人 D、加利利派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大日耳曼尼亚的区域包括()。0.0 分
A、多瑙河北岸 B、多瑙河南岸 C、莱茵河西岸 D、两河流域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C 10犹太教发生分裂后,艾赛尼派代表的是()。1.0 分
A、贫穷的游牧民 B、一般人民 C、知识分子 D、上层祭祀集团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1基督教最初传到罗马帝国时,只被()接受。1.0 分
A、公民 B、下层人民 C、贵族 D、皇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2()最早提出了预定论。1.0 分
A、胡斯 B、奥古斯丁 C、加尔文 D、路德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3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现在,俄罗斯人主要信奉()。1.0 分
A、犹太教 B、天主教 C、东正教 D、路德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4宗教改革后,广义的基督教不包括()。1.0 分
A、东正教 B、天主教 C、新教 D、伊斯兰教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5启蒙思想家()著有《袖珍神学》,对基督教所有教义进行了挖苦批判。1.0 分
A、伏尔泰 B、梅叶 C、霍尔巴赫 D、狄德罗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6关于主教策封权的冲突中,参与的国王是()。1.0 分
A、亨利二世 B、亨利四世 C、格利哥里七世 D、格利哥里九世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7封建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1.0 分
A、土地依附关系 B、人身依附关系 C、财产依附关系 D、思想依附关系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8()执政期间把安立甘宗确立为国家教会。1.0 分
A、伊丽莎白一世 B、爱德华六世 C、亨利八世 D、玛丽一世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9()最早提出了“道成肉身”的思想。1.0 分
A、赫拉克利特 B、柏拉图 C、毕达哥拉斯 D、斐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0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其主要矛头指向()。1.0 分
A、欺骗底层人民 B、教皇的腐败 C、买卖赎罪券 D、教徒的暴虐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1()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新教,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改革第一人。1.0 分
A、威克里夫 B、胡斯 C、马丁·路德 D、艾克哈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2罗马天主教会统治下,想成为神职人员要发三个誓愿,其中不包括()。0.0 分
A、贫穷 B、贞洁 C、赎罪 D、顺从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23()为了弥补英法战争造成的法国国库空虚提出向教士们征税。1.0 分
A、约翰二世 B、腓力四世 C、腓力六世 D、卜尼法斯八世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4中世纪大学中,不是专科性质的学科统称为()。1.0 分
A、法学 B、医学 C、人文学 D、神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5认为“基督耶稣有两个,一个是作为神的基督,一个是作为人的耶稣”的是()。0.0 分
A、阿利乌异端 B、阿波利拿里 C、聂斯脱利 D、一性论派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 26()仍然保留了天主教的教会阶层。1.0 分
A、福音会 B、加尔文教 C、路德教 D、安立甘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7查理曼去世后,他的三个子孙通过《凡尔登条约》把查理曼帝国分为三个部分,不包括()。
1.0 分
A、东法兰克王国 B、中法兰克王国 C、西法兰克王国 D、北法兰克王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8()是希伯来文化的最主要代表。1.0 分
A、希伯来数学 B、希伯来哲学 C、犹太教 D、伊斯兰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9处于中世纪第一等级的阶层是()。1.0 分
A、贵族阶层 B、僧侣阶层 C、平民阶层 D、大学学生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0公元前2世纪末1世纪初,犹太民族受()的统治。1.0 分
A、新巴比伦 B、波斯 C、希腊 D、罗马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1毕达哥拉斯强调()构成事物的本源。1.0 分
A、灵魂 B、命运 C、数 D、神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2在后来几次大公会议上,西派教会总是略占上风,主要是因为()。1.0 分
A、西派教会的成员更多 B、西部经济更发达 C、西部文化水平更高
D、西部在政治上有更多的权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3下面将宗教宽容原则写进去的条约是()。1.0 分
A、《奥格斯堡和约》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权利法案》 D、《至尊法案》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411世纪以后,西欧最大的庄园主是()。1.0 分
A、公爵 B、王族
C、教会、修道院 D、国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5下面符合加尔文对善功理解的是()。1.0 分
A、捐献财产给教会 B、做好本职工作 C、要购买赎罪券 D、要购买圣主遗物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6中世纪进大学读书的主要是()。1.0 分
A、贵族 B、王族 C、城市居民 D、农家子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7下面受到加尔文教鼓励的活动是()。1.0 分
A、喝酒 B、看戏 C、放高利贷 D、开设妓院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8下面关于《艾西多尔文》文献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0 分
A、将东罗马帝国的世俗管辖权赠送给教会 B、发布于公元4世纪 C、以查理曼大帝的名义发布
D、是罗马教会以君士坦丁的名义伪造的文件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9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重要的文化后果是()。1.0 分
A、因信称义 B、人人皆僧侣 C、人人皆祭司
D、开创了内在的精神自由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0下面关于双预定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0 分
A、有些人预定要被得救,有些人预定永沦地狱 B、由加尔文提出
C、可以凭着两个确信在生前就得到确定 D、信仰和善功帮助人们知道自己的预定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1古罗马时期《忏悔录》作者是()。1.0 分
A、圣杰罗姆 B、奥古斯丁 C、君士坦丁 D、尤里乌斯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2截止到2003年,北美基督徒大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1.0 分
A、75% B、76% C、80% D、81%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3()成为教俗之争的重要转折点,从此教会势力开始走向衰落。0.0 分
A、向教士征税 B、控诉教士并处以绞刑 C、第一次三级会议的召开 D、阿维农之囚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A 44被称为近代民主的代名词的是()。1.0 分
A、伏尔泰 B、卢梭 C、洛克 D、牛顿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5启蒙运动的启蒙指的是()。1.0 分
A、重视科学的发展 B、反抗基督教神学 C、开启人们的理性 D、继续走文艺复兴的道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6()把基督教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0 分
A、凯撒 B、奥古斯丁 C、君士坦丁 D、狄奥多西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7第()次十字军东征进一步加深了西方天主教徒与东方东正教徒之间的矛盾。1.0 分
A、二 B、三 C、四 D、五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8托马斯·阿奎纳对经院哲学的贡献不包括()。1.0 分
A、用五种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 B、首开逻辑论证的先河 C、《神学大全》 D、《反异教大全》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9下面不属于天主教阵营的国家是()。0.0 分
A、法国 B、德国 C、西班牙 D、意大利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 50()提出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对立。1.0 分
A、巴门尼德 B、苏格拉底 C、毕达哥拉 D、柏拉图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英国的莎士比亚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作品。()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米利都学派和艾菲斯学派都带有唯心主义色彩。()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随着基督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排他性、专断型的意识形态后,修道运动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中世纪的博士和硕士是平级的,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位名称。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加尔文宗教改革在主观上有推动宗教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意愿。()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6基督教把耶稣之死都归结到犹太教身上,称为一种强烈反犹的宗教。()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7受骑士精神影响的贵族,即使生活糜烂、作威作福,他们也是高尚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8哥特式建筑的十字架横短竖长。()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9加尔文认为,一个对自己灵魂得救充满信心的人,一定是具有内在的坚定的信仰和外在的敬业精神的人。()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0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要求学生学完低阶课程后就能进入专业学习。()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1犹太民族生活非常苦难,毫无优越感可言。()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2在因信称义的神学理论方面,加尔文教与路德教是一样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3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西北欧国家获得了发展空间。()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4教会扶持大学的初衷是培养虔诚的教徒为教会服务,结果却培养出了思想自由、叛逆的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5奥托、约翰·威克里夫都曾领导过宗教改革。()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6自然神论把上帝赶出了自然界,是法国无神论者批判基督教的出发点。()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7自然神论者既不是正统的、传统意义上的有神论者,也不是无神论者。()。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8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过度推崇自己的欲望,导致了道德体系的崩塌。()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9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传教之初的活动就包含领圣餐。()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0加尔文教传入法国后形成了胡格诺教派。()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1哥特式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物质对精神的压制。()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2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分化出来的,一直都保持着和睦相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3宗教改革解放了天主教对科学精神的压抑。()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4路德教之后,神职人员可以公然结婚。()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5日耳曼人攻打罗马帝国主要是受到匈奴人的侵略导致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6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是在文学艺术上,科学上的成果并不多。()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7基督教义认为与自己的欲望作斗争是不符合神意的,人不该有欲望。()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8神圣罗马帝国与罗马天主教会是分属于不同地区的平等相处的关系。()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9伏尔泰对基督教义进行了全面批判,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0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等人均不是基督教徒。()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1按照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来算,耶稣诞生于公元元年。()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2君士坦丁皇帝是罗马帝国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皇帝。()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3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被教会长期控制的原因是德国人分离、愚昧、狡猾。()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4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大量罗马人开始加入基督教是因为他们之前就信任基督教义。()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5西欧封建社会封建主的土地和主权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6新柏拉图主义相对与柏拉图主义来说更加神秘化。()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7马丁·路德认为基督教最重要的是内在的信仰而不是外在的善功,《圣经》是最高的权威,而不是教会。()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8中世纪,教会教育只限于宗教领域。()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9自然神论认为基督徒最本质的标志就是信仰上帝。()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0君士坦丁堡沦陷以后,大批希腊人被迫回到西欧,带回了大量希腊典籍,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开始。()
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1领主和封臣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也是一劳永逸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2中世纪的国王始终拥有着自己的封地。()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3公元前四世纪以前,日耳曼人就曾主动攻打过罗马帝国。()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4中世纪的日耳曼文化圈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文化根基薄弱,根本无法与拉丁文化圈相比。()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5罗马教会共组织了8次十字军东征,只有第一次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616世纪的宗教改革仍然没有摆脱等级思想。()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7二战中希特勒排犹的极端做法使得基督教徒开始同情和帮助犹太人。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8纯粹理性批判在自然科学领域和道德领域都否定了上帝的存在。()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9罗马人与希腊人一样民族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乐观开朗的特性。()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0加尔文宗教改革时期,他控制了日内瓦共和国的政权和神权。()1.0 分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第6篇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却在欧洲地区兴旺发展。从其在欧洲的产生、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们世代的信仰。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泉,它烙印在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政治、艺术、社会生活等。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中文学的影响: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影响各时代西方人民的精神,从而影响了文学创作。基督教在西方文学史上组要发挥了提供素材、思想融入、潜在价值影响的作用。提供素材是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最广泛最直接的影响。基督教文化文本形式以《圣经》为主,将犹太民族的历史故事、宗教事件、民族风俗等接受过来,连同自身的福音故事和耶稣门徒事迹等,形成教会文学整体结构,成为后世创作源泉。受基督教影响,西方文学作品体现多种多样的主题,例如创世说、原罪说、禁欲主义等,通过“故事引用”、“寓意化用”等形式,来表现西方社会的生活环境。潜在价值影响是指基督教文化更深层次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超出狭隘的宗教思想,更深沉的宣传了真善美等人生价值,成为西方文学所追求的永恒价值。
基督教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以主流的思想地位引领着西方风文明发展的进程,特别是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它以《圣经》作为权力和信仰的来源,影响了西方政治中的人权民主、国家观、二元政治观及二元化权力体系。基督教尊重人权的传统思想,对西方政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很多重要西方国家都将“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人权思想写在宪法的开头。国家对于基督教来说是工具的体现,在道德上,它是罪恶的、低俗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统治工具。对于基督徒来说,国家无权干涉人类的精神生活,国家权力是有界限的。西方二元政治的产生大部分来自于《圣经》,表现为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力的分割。在基督教的国家观及二元政治观的影响下,西方社会衍生“有限政府”的思想。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如建筑风格、艺术、节日习俗、生活观念、大学教育等方面。受基督教影响的哥特式建筑兴起于十二世纪中期的法国,随后很快传遍欧洲。哥特式建筑表现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这些教堂拥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修长的束柱、高高的穹顶,令人赞叹不已。
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这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
《圣经》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在艺术方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三大巨匠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在音乐方面,《弥赛亚》《创世纪》等名作都取材于圣经。在哲学方面,中世纪的哲学就是被学者称为“经院哲学”基督教哲学,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著名哲学家都是圣经学者。
修道院院士认为,体力劳动是精神劳动的组成部分,培养了西方重实践、重手工的生活观念,所以科技不断发展,最终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