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促进(精选10篇)
健康教育与促进 第1篇
1 主要成绩
制定了《深圳市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和《深圳市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全市各级医院健康教育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专兼职人员覆盖至包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内的医院各科室各部门;医院健康教育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医院健康教育年度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全市各级医院积极推广医院视频健康教育项目,借助各种健康教育俱乐部或健康教育基地等形式,医院健康教育服务平台得到拓展;健康教育讲师团整合了医院健康教育资源,延伸了医院健康教育的触角;医院控烟工作卓有成效,目前,全市所有公立医院都已创建成为“无吸烟医院”,为全社会的控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2 主要做法
2.1 重视组织建设
深圳市各级医院领导对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全部市属医院和84.8%的区属医院成立了以院领导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院健康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本单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制度、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组织召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会议;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考核、总结和表彰。各市级直属医院基本上设立了独立的健康教育科室,有专人负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资料的管理以及实施本单位健康教育的评价与考核。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覆盖至包括社康中心在内的各科室或部门,实行全员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制。
2.2 加大经费投入
按照《深圳市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的要求,医院每年用于健康教育业务经费至少应占医院年度业务支出预算的0.5%,并在预算中明确列支。近年来深圳市各级医院逐年加大了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并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健康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以市级直属医院近三年的健康教育经费支出为例,2006年市级医院健康教育业务经费支出合计为431万元,2007年为435万元,2008年为698万元。
2.3 加强专业培训
为加强医院健康教育的能力建设,深圳市卫生局将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纳入对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同时,市、区健康教育所及各级医院举办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学分挂钩,从而保证了培训的参与率。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知识与技能水平也逐年提高。以市直属医院为例,2006年20所医院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知识与技能测试正确率为83.66%,2007年为86.0%,2008年为88.85%。
2.4 注重科学管理
为保证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规范化,深圳市卫生局制定了《深圳市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并根据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发展不断修改完善。2007年以深圳市卫生局的正式文件形式,印发了《深圳市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对深圳市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各医院根据本院的健康教育特点制定相关制度或规范。这些制度建设使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也为临床各科室更深入和全面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2.5 拓展服务平台
2.5.1 各种健康教育俱乐部或基地扩大服务平台。
各医院在运用传统的健康教育形式对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健康教育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健康教育俱乐部、基地、手机短信平台、健康教育博客等扩大医院健康教育服务平台,服务形式由以宣传-教育为主,拓展为宣传-教育-参与的综合形式。其中市中医院“痛风爱心俱乐部”荣获“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俱乐部”称号。
2.5.2 启动深圳市医院视频健康教育联播网。
为进一步整合各医院分散的视频资源,2006年深圳启动了“医院视频健康教育项目深圳市医院视频健康教育联播网”,使深圳市的医院健康教育的宣传平台又有了新的扩展。深圳市卫生局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了《深圳市医院视频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方案》和《深圳市医院视频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医院视频健康教育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并将此项目纳入深圳市健康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内容。项目启动至今,全市各级医院积极响应,加入联播系统。除了利用这一宣传平台做好常规性的健康教育传播工作外,各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期,还反应迅速地利用医院视频健康教育系统,及时有效地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起到了传播知识、消除恐慌、稳定社会的作用。2.5.3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为满足不同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各医院在结合整体护理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积极提升医院健康教育服务的内涵。如深圳市眼科医院开设了预约住院患者入院前到门诊客服中心接受入院前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住院患者入院前的疾病预防保健意识及备齐住院物品的行为,医院还针对眼科患者的特点,开通了语音健康教育节目,根据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从个别指导,视/听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北大深圳医院编印的手术室的健康教育手册,不仅在术前、术中、术后有详细的健康教育知识,并配有图片、流程图,健康教育资料的封面设计有特色,通过配发温馨的诗篇,有利于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
2.6 深化服务内涵
组建了健康教育讲师团。2007年由来自各级医院的有着丰富的健康科普知识、有较好的演讲技能、热心于健康教育公益事业的专家组成的深圳市健康教育讲师团,利用广播电台和深圳市公众健康教育网向社会传播健康知识,而且还深入工厂、社区进行宣讲,直接关注普通市民的健康问题、直接接触普通市民,面对面为他们讲授需要的健康知识。
2.7 创建无烟医院
近年来,深圳市各级医院把控烟作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各医院不仅严格执行《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对医疗机构和办公场所控烟的有关规定,并且参照《深圳市无吸烟医院标准》,积极开展无吸烟医院的创建工作。目前,我市所有公立医院都已创建成为“无吸烟医院”,为全社会的控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3 体会
3.1 政策支持是保证
多年来,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实践已证明,政策支持是医院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可持续保证。一方面,医院健康教育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组织是人们为了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为了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有必要建立合理和先进的组织结构、完备和提高组织管理水平[1]。所以,从医院健康教育的性质而言,有必要通过建立支持性的政策实现对医院健康教育的管理,以保证医院健康教育目标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当前医院健康教育正在朝着医院健康促进的方向发展。医院健康促进的实施与发展需要得到组织、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和计划保证[2]。所以,从医院健康促进的角度而言,政策支持是实现健康教育向健康促进转化的保证。政策支持不仅仅表现在医院领导者个人对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与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评价体系等配套政策,从而实现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科学、持续的开展。
3.2 全员参与是关键
完善组织结构是使医院健康教育不流于形式的保证。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属于一种组织行为。之所以要建立组织,是因为在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预定的目标,所以要人们组成力量来形成合力,以完成这个预定的任务目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需要提高组织的有效性[1]。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需要最大限度地协调和发挥组织的作用,才能实现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标。为此,首先要在建立健全医院健康教育的各级网络的基础上,实行医院健康教育岗位责任制;其次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三是要结合医院各个岗位的具体职业特点开展岗位健康教育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只有让每个医务工作者切实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健康教育主动地、有机地融合在每一个岗位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使它作为一种常态性的工作来开展时,才是真正实现医院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才能提供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力量源泉。
3.3 创新增添活力
满足就医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服务创新的目标[3]。创新才能给医院健康教育带来活力。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也要求医院在贯彻“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同时,在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医院健康教育必须在形式上、内容上有所创新才能为医院健康教育增添活力。传统的单纯依靠宣传栏、小册子、折页或传单等文字性的传播教育手段和非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已不能满足当前服务对象的需求,而应用医院健康教育视频系统等现代化的视听传播技术或健康教育基地等参与式的教育形式更能激发服务对象的兴趣,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增强了教育效果。
3.4 发挥专业龙头的作用是深化的措施
医院健康教育贯穿于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管理等许多环节,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4]。近年来深圳市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告诉我们,医院健康教育作为医院服务功能的一部分,必须与医院的各项功能发展相适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必须向多层次功能、专业化发展。应按不同专业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和健康促进,特别是要发挥慢病防治、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心理卫生、传染病防治、中医等不同市级专业机构健康教育的龙头作用,制定不同专业的医院健康教育规范、加强对不同专业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培训、指导、考核和评价,把不同专业的医院健康教育做精做强,才能促进全市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深化。这也是使深圳市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向纵深发展的措施。
3.5 健康促进医院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全市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水平不均衡,部分医院领导重视和政策支持有待加强,医院健康教育人、财、物投入仍不足,全体医务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参与和健康教育技能有待提高、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科学化管理特别是医院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工作有待加强。而国内外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已证明,创建健康促进医院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健康促进医院是现代医疗机构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社会化而提出的并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化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它通过出台实施促进和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健康的政策或措施,开展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改善就医环境,与社区建立互动式的密切联系,为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健康保健服务措施[5]。因此,以WHO健康促进医院核心标准为指导,结合深圳实际,制定适合深圳特点的健康促进医院标准、探索创建健康促进医院的有效方法,将是深圳市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介绍了深圳市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经验,指出:政策支持是医院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可持续保证;全员参与才能为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力量源泉;创新才能给医院健康教育带来活力;发挥各专业的龙头作用才能促进全市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深化;探索创建健康促进医院的有效方法,将是深圳市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医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参考文献
[1]孙燕一,程立茹,王纪芒.实用组织行为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93.
[2]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45.
[3]周游.医院全员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7.
[4]胡俊峰,侯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2篇
7.危险行为:A.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B.心理行为模式C.不良的疾病行为D.危害健康行为
8.健康教育处方:又称非药物处方,是以医嘱的形式对病人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指
导的文字性材料。是针对某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病人进行常识、用药、生活方式及防治知识方面的指导,使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或疾病缓解期间注意预防保健、自我治疗和自我护理。
9.健康教育处方的原则:A.处方的内容必须科学严谨,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不可凭空捏造B.处方是病人学习的材料,所以其语言应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C.一张处方除要求针对一种疾病外,对于不同的病人,也要求处方内容个性化D.处方中的措施和方法必须易于掌握和操作,在日常生活中可行。
10.编写健康教育处方的方法:A.解释某种疾病B.导中伴随医疗保健活动而实施的健康教育。
12.狭义的医院健康教育:又称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及其家属所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
13.医院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A.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 B.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急症的防治知识教育C.各种检查、化验知识教育D.心理卫生教育E.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
14.医院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A.医务人员健康教育B.病人
健康教育:门诊教育;住院教育;随访教育C.社区健康教育
15.门诊教育又可分为:A.候诊教育B就诊及随诊教育C门诊咨询教育D健康教育处方E 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培训班、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俱乐部等F设立“就医指南”热线咨询电话
16.住院教育又分为:A入院教育B病房教育C出院教育 17.医院健康教育常用方法:A根据健康教育的手段分类: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形象化教育;电化教育;网络教育;民间渠道;综合性教育B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分类:信息传播类;行为干预类;社区组织方法类
18.健康行为模式:A知—信—行模式B健康信念模式C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健康教育与促进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基线调查选择北京市顺义区某企业作为国家“健康促进企业”试点企业, 2007年选择试点企业6个车间的全部员工194人, 其中男性118人, 女性76人。2012年由于企业扩大产能, 干预后共调查6个车间355人, 其中男性203人, 女性152人。
1.2调查内容
基线调查与干预后调查采用相同的调查问卷, 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工作情况、职业病危害告知情况、职业卫生知识需求情况、一般健康知识认知情况和员工吸烟行为等6方面。基线调查后, 对全厂职工开展多维度的宣传、培训、教育等策略活动, 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同告知, 增加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宣传栏和告知牌, 发放宣传小册子, 聘请国家和市疾病预防控制 (疾控) 专家开展慢性病、糖尿病等健康知识的讲座, 对涉及有毒有害作业的员工进行相关职业病知识的培训, 并在企业内开展严格的控烟干预活动。
1.3调查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编制的“健康促进企业”试点项目员工情况调查表,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现场问卷, 当场审核。使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员工工作情况干预效果
目前工人对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条件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干预前有94.8% (184人) 的员工参加了工伤保险, 干预后有99.2% (352人) 的员工参加了工保险 (χ2=10.08, P<0.05) 。干预前后员工对劳动条件满意情况出现较大的变化, 干预前仅有33.5% (65人) 的员工对劳动条件满意, 干预后有85.9% (305人) 的员工对劳动条件满意 (χ2=156.81, P<0.05) 。
2.2干预前后员工得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方式
干预后通过上岗前培训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比例上升到79.7%, 通过合同告知方式得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比例由19.1%上升到38.6%, 通过其他方式得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干预前后效果比较见表1。
2.3员工对《职业病防治法》的认知改变和职业卫生知识需求情况分析
员工对《职业病防治法》的认知由干预前的60.8%, 提高为75.8% (χ2=13.48, P<0.05) 。员工对职业病和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需求人数比例由干预前的70.1%上升到干预后的81.7% (χ2=9.69, P<0.05) , 员工对其他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需求干预前后效果见表2。
2.4员工对一般健康知识的认知变化
干预前后员工对一般健康知识的认知变化见表3。
2.5员工吸烟行为的变化
企业吸烟人数比例由干预前的33.5% (65/194) 下降到26.8% (95/355)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6, P>0.05) 。
3 讨论
“健康促进企业”试点的目的是以职业卫生内容为立足点, 将慢性病、传染病知识等作为辅助, 旨在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提高员工防护意识, 促进员工的健康。试点企业主要从以下5 个方面进行干预: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在本次“健康促进企业”试点项目活动中, 企业领导给予高度重视, 其决定企业在健康促进过程中是否能取得预期结果的关键[4,5,6]。另外, 企业从利于自身长期发展的角度着手, 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包括建立企业健康促进的组织机构, 确定企业健康促进的中长期目标; 完善职业卫生各项规章制度, 积极开展有利于员工健康的文体活动; 企业通过聘请中国疾控、北京市疾控和顺义区疾控的专家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健康知识, 通过发放宣传品和设置公告栏的方式, 增加员工对健康知识的了解; 提升员工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达到促进员工身体健康和减少员工危险行为的发生。
本次调查发现, 干预前后企业员工对劳动条件满意情况和缴纳工伤保险均有提升, 高于类似企业的调查数据[7,8]。该企业员工对职业卫生基本知识和一般健康知识的认知率不高, 但对职业卫生服务的需求较高, 与国内其他的有关中小型企业工人现状的研究结果相似[8,9,10]。通过4 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企业员工对职业卫生知识和安全生产知识的需求普遍提升, 表明员工健康意识形态向健康的方向变化, 员工意识形态的变化将会影响员工行为的变化。调查发现员工对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预防知识掌握得较好, 而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认知却出现下降, 说明传统的发放宣传册和培训的健康教育方式并不适合该企业的员工, 应该找出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企业的控烟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企业吸烟人数比例由干预前的33. 5% 下降到26. 8% 。
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 论文 第4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教育促进
健康教育是所有社卫生问题的首选途径,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以及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领会如何通过倡导,促成和协调三个主要策略促进健康的进展.一. 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
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进行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强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提高和维护健康;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由于社会由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所以,我们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如家庭护理、婴儿养护、紧急救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如健身操、书法绘画、花卉培植、读书学习等。许多时候,通过学习来获取快乐,也是促使人们愿意进行学习的目的 2)3)
二.社区与社区健康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发动和引导社区人民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
一般农村社区单位是县、镇、管区、村;城市社区单位是市、区、街道、居民委员会。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各地的经验,农村以行政村、城市以街道居委会为社区健康教育基本干预单位。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和社区所辖企事业单位、学校、商业及其他服务行业的职业人群。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是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一是范围大、单位多;二是对象广,有各种人群;三是可利用资源多,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场所以及行政支持,并具社区凝聚作用。由于这些特点,也就使社区健康教育既有复杂性和相当的难度,亦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发挥的空间。
社区健康是指社区居民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其围绕这一群体健康所创造的综合健康环境状况。社区健康已成为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 影响社区健康的因素 1)生物学因素 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某些遗传或非
遗传的内在缺陷、变异、老化而导致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在社区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征如年龄、民族、婚姻、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遗传危险性等,是影响该社区健康水平的生物学因素。
2)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与环境有关。污
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社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住房条件、基础卫生设施、就业、邻居的和睦程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区的健康。社会环境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状况、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3)卫生服务因素 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4)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
三. 社区健康教育的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健教工作网络
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2011年我们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加强健康教育志愿者培训;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疾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中心工作计划,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加大经费投入
计划2011年购置新的照相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计划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
1、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每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全年不少于12次。依据居民需求、季节多发病安排讲座内容,按照季节变化增加手足口、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病的内容。选择临床经验相对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医生作为主讲人。每次讲座前认真组织、安排、通知,在讲座后接受咨询、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尽可能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居民。(后附健康教育讲座安排表)
2、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利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全国高血压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健康主题日和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根据主题发放宣传资料。
3、向居民播放健康教育光盘
在输液室设电视及DVD,每周定期播放健康教育光盘,光盘内容以居民的需要为原则,做好播放记录、播放小结等。
4、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
计划上半年、下半年各开展一次居民喜欢的健康知识竞赛,专干提前认真组织,设计试题、配备奖品,让居民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到日常所需的健康知识。
5、办好健康教育宣传栏
按季度定期对中心的3个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换内容。将季节多发病、常见病及居民感兴趣的健康常识列入其中,丰富多彩的宣传健康知识。
6、发挥取阅架的作用
中心大厅设健康教育取阅架,每月定期整理,将居民需要的健康教育材料摆放其中,4)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对辖区1%的人口科学规范的进行一次健康知识知晓、技能掌握、行为形成情况和健康需求等内容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估。健康教育专干主要负责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评估总结等工作。
5)健康教育覆盖
健康教育与促进 第5篇
一、内涵
1.健康教育是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 , 促使个人和群体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干预, 即通过教育活动, 促使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与生活方式。
二、基本原则
1.科学性:教育内容正确无误, 有科学依据。
2.针对性:根据不同人群特点, 选择不同教育内容和方法。
3.启发性:启发自觉的健康意识。
4.直观性: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形象教育。
5.群众性:使用大众化语言开展教育工作。
三、不同时期的健康教育内容
1.围生期: (1) 婚前期管理:举办婚前培训班、进行婚前健康检查。 (2) 孕早期管理:防止药物滥用, 避免感染 (如病毒、细菌等) , 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接触 (如甲醛、铅等) 。 (3) 孕中晚期管理:营养指导, 适量户外运动, 进行自我监护 (胎儿生长发育、先天异常筛查) , 调整心理状态 (保持愉快心情) ; (4) 产褥期保健教育:保持外阴的清洁卫生, 饮食营养, 指导哺乳及育儿知识。
2.婴幼儿期: (1) 生长监测教育:进行生长发育监测, 注意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是否正常。 (2) 计划免疫和常见病预防教育:根据规定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 (3) 喂养问题: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随月龄增加添加相应辅食, 幼儿期注意膳食结构和烹饪方法。 (4) 早期教育:培养良好的睡眠和卫生习惯, 提高身体素质。
3.儿童期: (1) 防治各种常见病:定期体检, 按时接种各种疫苗, 积极预防和治疗龋齿、斜视、弱视等病症。 (2) 预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注意在活动场所等方面的防范, 如跌坠伤、溺水、中毒等。 (3) 儿童心理和行为教育:主要从道德、意志、记忆等方面进行教育, 培养自我生活能力, 健全人格的培养。 (4) 生活习惯指导:营养指导,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
4.青春期: (1) 性教育:根据年龄特征开展适度性生理、性道德、性疾病等方面的教育。 (2) 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疏导。 (3) 营养及膳食:注意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以防青少年肥胖。
5.成人期: (1) 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教育:针对吸烟、饮酒等对人体的危害进行正确引导。 (2) 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教育:针对疾病谱中主要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病进行预防保健指导。
6.更年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积极进行心理调适, 并进行适当的辅助治疗。
7.老年期: (1) 日常生活健康教育:减少意外伤害, 合理安排膳食、提供饮食指导。 (2) 休闲活动健康教育:加入老年活动团体, 培养生活情趣。 (3) 心理调适健康教育:针对老年人寂寞孤独等进行心理调适指导。 (4) 临终关怀指导:为濒死老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照顾。
第二节健康促进
一、内涵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 鼓励健康的行为, 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其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行为改变和政府行为 (即社会环境) 改变两个方面, 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以健康教育为先导, 以个人和社会对健康应负的责任为动力, 以政策、法规、经济等手段为保证, 以自然和社会环境为后盾, 不断提高群体健康水平。
二、工作领域
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所有的政策必须考虑健康和平等, 对群体健康负责。
2.创造支持环境:创造安全、满意、愉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
3.加强社区行为:发动社区力量, 发掘社区资源, 帮助群体认识健康问题, 并提出解决办法。
4.发展个人技能:提供健康信息, 教育和帮助个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从而应付各种健康问题。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服务由各部门机构共同分担, 建立有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1.目标:二者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
2.关系: (1)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促进以健康教育为先导,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中心要素。 (2) 健康促进包含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侧重于调动人们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 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即:健康教育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参与, 健康促进将主观参与 (行为干预) 和客观支持 (组织支持、政策支持、经济支持) 融为一体。
复习题
1.如何进行围生期的健康教育?
2.健康促进的内涵是什么?
健康教育与促进 第6篇
1 存在问题
1.1 健康教育网络不健全
目前, 在我市城区健康教育多是由各个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设有的健康教育兼职人员来完成, 这些人员在工作中不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由于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的临时兼职身份, 使其不能一心一意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外来务工人员成分复杂, 流动性大, 综合素质偏低, 对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视为可有可无, 甚至产生某些抵触情绪, 从而导致管理上的网络断点。各级政府不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而卫生部门又不能对各单位下达健康教育工作指令, 只能进行业务上的指导, 从而使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开展得很被动, 无形中造成管理上的断层。
1.2 健康教育阵地简陋或缺失
由于健康教育阵地简陋或缺失, 造
(1) 宁波市江北区孔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宁波315021成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开展时没有专门的固定场所, 健康教育场所的临时性、随意性, 导致其缺乏严肃性, 使工作难以开展。
2 对策
2.1 领导重视, 健全网络
加强管理, 设立相应机构, 理顺管理机制。要想彻底改变目前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从管理上入手[2], 组织机构是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中流砥柱, 必须保证人员的稳定, 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并为开展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根据街道实际, 成立街道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由该街道行政主任、爱卫办主任担任, 组员由辖区内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居委会的领导组成。组员实行分工负责制和例会制度, 社区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委会相应建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分别落实1名外来务工人员任健康教育联络员, 负责本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街道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对联络员进行业务培训, 并依靠他们对职工、居民进行健康教育, 不断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
2.2 制订计划, 实行目标管理
每年年初, 社区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应根据本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 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 做到重点明确, 并层层落实, 使外来务工人员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管理有序化。在制订目标时, 一定要注意符合外来务工人员的接受程度, 使他们乐于接受。平时, 健康教育联络员可以发展一些由外来务工人员担当的“健康教育点”, 了解他们的需求与薄弱点, 使健康教育活动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2.3 建立健全宣传阵地
因为健康教育是政府行为, 只有突出政府的主体地位, 才能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卫生事业的领导, 有利于协调社区各部门的合作, 共同开拓社区资源, 有效地动员群众积极参与[3]。健康教育宣传阵地是健康教育工作的物质基础, 可以在社区内设健康教育培训学校、健康教育活动室, 里面配有VCD、录像机、彩电和音响及成套电化设备, 可对健康教育骨干、社区居民实施培训、教育;建立宣传橱窗、卫生阅报栏和黑板报等, 每季或每月刊出健康教育知识。
2.4 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活动
2.4.1 举办不同形式的外来务工人员健
康教育讲座和座谈会是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健康教育促进的有效途径。根据外来务工人员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特点, 将其划分成相应的重点人群, 再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妇女可以讲授计划免疫和科学育儿;针对青壮年可以讲授心理卫生和性传播疾病的防治;针对老年人可以讲授慢性病防治和养生;针对儿童可以讲授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预防意外伤害等等。同时, 对外来务工人员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注意深入浅出, 易懂和实用。
2.4.2 电化教育。利用VCD、录像机,
在社区健康学校和单位活动室巡回放映, 这样不仅具有直观教育、加深理解和丰富教育内容, 而且可充分发挥视听并用的优势,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效果。2.4.3组织各类比赛、竞赛活动。如爱牙日知识竞赛、母婴保健知识问答、高血压防治和合理营养等知识竞赛, 并给参与者一定的物质奖励, 如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等, 这样既充满趣味, 又使群众乐于接受, 并从中受到教育。
2.4.4 利用各种主题卫生日组织上街宣传
教育。如世界无烟日、高血压防治日和艾滋病日等上街义务咨询宣传, 把群众的生活方式向文明、健康方向引导, 使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温泉, 郭春江.当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7 (9) :472-473.
[2]刘彦.我国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初探[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3) :278-279.
健身与养生结合健康促进模式探讨 第7篇
1 健身的概念
健身是通过主动的运动锻炼获得和保持健康,本质是通过适当的运动负荷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系列良性的应激反应并逐渐适应,在更高的平衡状态下产生新的应激与适应,实现稳态的跃迁,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广义的健身包含健身、健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因健身主要通过体育运动实现,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健身、健心和社会交往三大基本功能,能够实现健身目的。狭义的健身主要指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如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肺耐力水平,心肺耐力水平与健康水平和寿命呈正相关[2];运动可以改善血管弹性,预防高血压,提高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能力,预防甲亢、糖尿病等[3],属于狭义健身的范畴。
2 养生的概念
养生的范畴比较广泛,包含主动养生和被动养生。
2.1 主动养生
2.1.1 养生即养身
主要指身体锻炼,包括①日常体力活动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等说明古人特别重视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静坐少动严重威胁现代人的健康,适当的体力活动对保持身体健康尤为重要。②导引,配合意识和呼吸活动的身体锻炼,“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能促进身体健康。华佗创立五禽戏时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常见的导引养生方法还有八段锦、易筋经、自我按摩等。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记载“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很多自我锻炼和按摩的方法,很多与现代自我按摩、拉伸放松方法类似[4]。
2.1.2 养生即养心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中医认为“心主神志”,“病由心生”,养生要求凝神静虑,清心寡欲,减少思维混乱和过度内耗,实质就节省能量。
2.1.3 养生即养性
古有修身养性之说。通过修身养性提高品格修养,增加人格魅力,建立良好和谐的社会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减小个体和社会的摩擦,不为社会关系所累,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能量节省化。
2.1.4 养生即养气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黄帝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根本,中医的气包括营气、卫气、宗气、中气等,具有温熙、推动和防卫功能,如“营行脉中”,推动血液运行;“卫行脉外”,防卫固表,可预防感冒。正气可以通过饮食调养和导引吐纳等方法培养,《黄帝内经》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1.5 养身即养阳
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的源动力。《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可见阳气的重要性。养阳的方法很多,《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适当运动,帮助阳气生发,秋冬减少运动,避免过度扰动阳气,让阳气封藏,符合自然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与之相应,一年如此,一日也是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出来人体阳气开始生发,需要适当的体力活动以助阳气生发,太阳落山人体阳气开始封藏,不宜过度运动,扰动阳气。
2.2 被动养生
2.2.1 中医外治法
如中医保健推拿具有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的作用,能消除亚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其主要原理是“以通为补”,通过推拿手法放松全身肌肉,松解粘连,疏通经络,改善循环,减小气血运行的阻力,实现能量节省化。《扁鹊心书》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说明灸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广泛用于养生保健;艾灸可以养阳,长期坚持艾灸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如“三伏灸”、“三九灸”、“一字长蛇灸”等。其它外治法还有针刺、刮痧、拔罐、足浴、膏药、药酒、中药热敷、穴位埋线等,均有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功效。
2.2.2 中医内治法
中医内治法内容较丰富,可以通过药物和饮食调整人体功能状态,改善体质,如药膳养阳,羊肉汤、狗肉汤等,是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中医“上工治未病”,主张预防疾病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养生的精髓。由此可见,养生包含的内容丰富,广义的养生包含主动健身,尤其是传统的导引养生,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
3 健身与养生相结合的必要性
3.1 实现健身和养生效果的叠加
健身主要通过主动运动锻炼,在适当的运动负荷刺激下激起人体应激反应,再通过应激与适应逐步实现稳态跃迁,使人体结构和功能建立新的高平衡状态,是主动获取健康的过程及根本。目前我国多采用西方的健身方式,健身多伴随大量的能量消耗。由于观念和方法的局限,健身练得多而养得少,是一个以“耗”为主的过程,只耗不养,必然亏空。养生是一个以“补”为主的过程,通过能量补充和降低能量消耗实现能量节省化,从而获得和保持健康。练养结合可实现能量的开源节流,更好地促进和保持健康。
3.2 减少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主要因过度运动及不正确的技术动作所致。适度运动健身,过度运动伤身,关键是度的把握。目前,大多数健身活动都由竞技体育运动演变而来,虽然已弱化其竞技性,但内在精神实质并没有太大改变,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5],不断挑战和突破人体的极限,极容易导致过度运动,再加上不正确的技术动作,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以膝关节为例,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及最容易受伤的关节,国外研究报道,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和篮球运动员髌腱腱病的发病率分别为45%和32%[6];跑步容易致跟腱和膝关节损伤,占21%[7]。被动的养生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运[7]动过量或运动不当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运动后主动拉伸和被动推拿[8]可放松膝关节两端及周围肌肉组织,降低其张力,减小肌腱牵拉刺激及关节的磨损,从而预防膝关节慢性运动损伤。
4 健身与养生结合的可行性
对个人来说,健身与养生结合能够实现健康收益最大化。健身是获得健康的根本,养生是获得健康的保证,只练不养,多致运动损伤,且难以保持健康,只养不练,难以适应剧烈的应激反应,健康状况下降;二者结合能实现健康水平的螺旋式上升,建立高水平状态的平衡。可见,健身养生,不可偏废,练养结合,相得益彰。
对商家来说,健身和养生结合可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同时国家对全民健身大力推广并扶持养生产业,全国健身和养生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健身和养生还分属于不同领域,相对独立发展,虽交叉较少,但融合趋势明显,二者结合可以实现健身或养生效果的叠加,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
对国家来说,健身和养生结合将医疗卫生战略重点前移,以预防为主。推动健身和养生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民体质,预防疾病,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减少医疗开支,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另一方面,健康产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探讨健身和养相结合的健康促进模式可以促进健身和养生行业的良性发展,培育和形成健康产业的龙头品牌,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增加税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本文探讨健身和养生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身包括广义的健身和狭义的健身,养生包括主动养生和被动养生:健身与养生结合可以实现健身和养生叠加效果,减少运动损伤,实现个人、商家、国家利益最大化,健身与养生结合健康促进模式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健身与养生结合健康促进模式,健身,养生,可行性,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德荣.《管子·内业》健身养生方法与西方体育文化观念探讨[J].管子学刊,2008,4(4):14.
[2]谢敏豪,李红娟,王正珍,等.心肺耐力: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2-7.
[3]王正珍,周誉.运动、体力活动与慢性疾病预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71-74.
[4]刘峰.《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操作还原及特点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55-64.
[5]于涛.历史必然性与中西体育的分殊与融合[J].天津体院学报,1997,12(1):1-5.
[6]Henk van der Worp,Mathijs van Ark,Saskia Roerink.Risk factors for patellar tendinopathy: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Br J Sports Med,2011,45:446-452.
[7]许婷.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J].山西体育科技,2011.31(3):35-36.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 第8篇
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健康促进对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价值,需要为人们认识和重视,并能够主动采取一些手段来实现。1997年,第47届世界健康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召开了联席会议,阐述了一个健康促进的视野,即“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的运动观点。[3]我国学者对体育与健康促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体育健康促进概念,认为:体育健康促进是以改善不同人群的健康状态为目的,以体育干预为手段,改善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形成有益健康的体育意识;完善体育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4]。以此为基础,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方式之一,在“主动维护和改善”的健康促进理念下考察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价值,力求推动健康促进策略的具体实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服务大众。
1 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健康促进理念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一个或多个民族所独有的,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承的、具有修身养性、健身技击、休闲养生、竞技表演、民俗音乐歌舞交融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通常包括传统导引、养生、健身、保健、医疗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等[5]。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众多领域广泛结合,实现了其功能与价值的延伸。对此,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健身、娱乐、休闲、教育、竞赛、表演等多个方面。其中,通常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强身健身功能,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强调以健身为主,以增强体质、益寿延年为最终目的[6]。这与人们的生存发展需要紧密联系着,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历经考验而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新的时期,随着健康内涵的演进和健康促进新理念为人们所广泛认同,民族传统体育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元价值,亦需要与健康新理念相结合,以更好的与人们的健康诉求相适应,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因此,应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的理念相融合,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方式以更好的发挥其健康价值,服务人们的健康促进。而健康是一种目标,健康促进则强调的是一种过程。要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与健康促进的理念相结合,还需要在健康促进理念的视野下充分认识其健康促进价值。简要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历来重视强身健身、养生保健功能的发展,通过一定的参与,有助于主动维护、积极改善健康;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成本低,受限少,有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参与;再者,民族传统体育建立在我国众多民族的文化基础上,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者皆可做出符合个人需要的选择,这些特点与健康促进所倡导的理念相吻合。一方面,健康促进不同于传统的医疗保健模式,所倡导的是积极主动的维护和改善健康,并强调促进健康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另一方面,健康促进不仅注重人们促进健康的方式,亦注重人们能够自由的做出健康的选择。因此,在人们实现健康促进的过程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着显著的价值。
2 以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的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我国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社会风俗、社会环境等实现了广泛的融合。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逐渐多样,并汲取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时至今日,民族传统体育已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因而,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实现健康促进的一种方式,对参与者健康促进的影响是多元的。其促进健康的着力点应当是集健身的形式、参与体育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为一体的,即从精神、观念、形式三个层面介入人们的健康促进,从而对参与者施以全面的影响。
2.1 从核心的精神层面推动健康促进
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改参与者的内在精神。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环境显著恶化,人们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加,而伴随其间的物欲追求亦没有止境。因而,人们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充实,以避免社会压力的不断积聚和对物质生活的无限追逐。而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恰是丰富业余生活、缓解精神压力、建设良好精神状态的良方。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以我国的传统哲学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为基础,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中蕴含着特有的民族精神情感和社会人文关怀,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所能体验的民族情感和人文气息是其他项目所无法给予的。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多起源于特定地区的特定民族,或起于某个美丽传说,或源自某种宗教活动,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方式,但是它们却都体现了创造群体的精神面貌,昭示着创造者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积极乐观、奋发进取、团结友爱,等宝贵民族风貌。参与者置身其中,既充实了生活,亦无形中受到感化和教育,进而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升华。因此,无论是基于文化层面的在情感体验,还是基于参与过程中的感知感悟,民族传统体育都可对参与者在精神层面施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进而推动健康促进的实现。
2.2 从相对稳定的观念层面推动健康促进
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改善参与者的健康促进观念。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选择健康促进的方式时,陷入了部分误区,或专注短期、实效、偏重结果的功利性健康维护,或完全忽略而至有病方求医的被动式健康维护。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对健康促进的认识不足,没有将健康的维护和改善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价值纳入健康促进的具体实践,还在于从观念层面影响参与者的健康,帮助其实现健康促进。具体而言,以健康促进为目标,民族传统体育对参与者观念上的改善主要是从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的角度介入。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般注重参与而非结果,其外在表现通常与文化意象紧密联系。因而,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往往能自然的融入其中。不以结果为目标,不以功利为追求,这样的过程会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观念之中,使人们体验到参与和持续的乐趣;另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广泛融入其中的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多体现着顺乎自然、重人贵生的思想。因而,它的开展多表达着顺时、顺势与养生的传统观念,而这与促进人们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引导参与者注重对四时的顺应、对环境的尊重以及对养生保健的关注,进而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有利于避免陷入不科学的健身窠臼。
2.3 从具体的技术层面推动健康促进
民族传统体育在具体形式上有利于推动人们的健康促进,这也是以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最基本部分,即实施的技术层面。首先,民族传统体育的诸多项目可有效的促进身心健康。具体而言,民族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在欢快的身体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久而久之,有助于人体的机能形态、体质体能向着健康强壮的方向发展,并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7]。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诸多项目还有着培养应变能力、磨砺意志的功能,对健康三要素之社会适应亦有着显著的促进价值。第二,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也各具差异,每个人都可根据需要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项目进行健身活动[8]。而健康促进所倡导的亦包含鼓励人们能够自由的做出健康的选择。因此,一方面,由于其显著的广适性特点,民族传统体育为人们实施健康促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不同层次的不同群体皆可在民族传统体育中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项目。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使人们的健康促进变得容易。因为,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方式,可以规避诸多的限制条件,顺利的参与活动,进而实施健康促进策略。而这其中所关注的重点仍是鼓励参与,并力求以丰富的内容体系满足人们的现实所需。
3 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的价值趋向
3.1 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的多维性
以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有着显著的多维度趋向。首先,以民族传统体育方式实现健康促进,所获得的健康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健康。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人的健康是指身心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健康,民族传统体育对健康的促进是一种多角度的介入,是对健康三要素的均衡促进。例如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养生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人们的体质、体能,而且能改善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9]。所涉及的是一种多角度的立体促进。其二,健康促进倡导一切可能的方式来促进健康,同时鼓励人们做出健康选择。而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的健康促进,是从精神到理念和形式的多层次推动,其具体实施中需要多要素的共同协作,方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与健康促进所倡导的“一切可能方式”相契合。其三,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地域性特点,并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因而具备广泛的覆盖性和普遍的适应性,既可满足不同生命周期的锻炼需求,亦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健康促进需要,从而有效实现对健康促进策略的多层次推动。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对健康促进是一种多维一体促进,包括对健康的维护,对健康促进策略的推动,以及对内部的纵向和横向覆盖,均体现了一定的多维性,这也是以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的优势所在。
3.2 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的现实性
以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有着现实性的趋向。这与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特征、当前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紧密联系着。具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和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尚有待完善,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等,人们缺乏实现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一种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相贴近,更具现实的操作性。其次,就当前的总体经济水平而言,投入成本仍是影响人们选择健康促进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显著的低成本低投入特征,因而也更容易为人们所采纳。再者,促进健康的实际效果对人们选择健康促进的方式具有导向作用。当人们选择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方式时,通过一定的参与,在丰富生活内容的同时,获得了身心的健康,从而间接的避免或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符合人们对健康促进的真实期待。总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方式,无论是对健康促进方式方法的供给上,还是为人们所接受的程度上,包括其实际的健康促进效果,皆体现着现实性的特点,为人们所需要,与现实相契合。
3.3 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的社会性
以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具有社会性。健康促进是一种促使人们实现健康的过程,亦是一种公共策略。其健康促进的对象是在于个体,而健康促进的最终目标是对大众健康的促进。因此,以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有着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具体而言,在实施上,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健康促进方式,是一种公共卫生资源,它能够推动公共卫生策略的实施,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在效果上,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对个体的健康促进,进而提高了大众的整体健康水平。一方面,在提高大众生活质量的同时,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质量,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化,有利于社会人文环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以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性,不仅对个体有着独特意义,对社会亦有着的显著价值。
4 结语
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一种方式。以民族传统体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内容体系、丰富的价值功能为基础,从精神、观念和形式的三个层面介入,促进人的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的全面健康,并持续的维护和改善。既是对健康促进策略的有效推动,亦有利于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价值。同时,以民族传统体育方式促进健康,还具备着显著的多维性、现实性和社会性。因此,应在健康促进的视野下,继续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方式,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以促进健康为目标,充分调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资源,采用有效的实施途径,以充分贯彻健康促进的理念,推动健康策略的实施,努力提高大众的健康。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维护和改善健康为核心,以WHO提出的健康促进理论为依据,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关内容,论述民族传统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以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的途径,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在实施健康促进中的价值趋向。以期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健康促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体育,健康促进,途径,价值趋向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渥太华宪章[A],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12-15.
[2]陈红芬.健康教育相关概念与学校卫生工作新思路[J].江苏预防医学,2011,(3):66-67.
[3]刘一平,余道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体育科学研究,2007,(4):69-71.
[4]吕东旭体育健康促进在建设健康城市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20-22.
[5]张建雄,江月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相关问题辨析与界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5):126-128.
[6]王丽丽,梁建平,刘蓉.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社会意义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58-59.
[7]赵玲玲,沈阳,饶远.民族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J].思想战线,2000,(6):67-69.
[8]陆晨,赵志强.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取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3):126-128.
健康教育与促进 第9篇
一、“四自”教育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一)“四自”教育的基本内涵
“四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力量,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强、自主、自律和自信的人格倾向,使学生不仅对自强、自主、自律和自信有较深入的认知。还能逐步形成体现自强、自主、自律和自信的行为过程,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人生幸福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自强教育是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传承。自强是中华文化的第一要义,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认为, “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构成一个民族的生命之一部分”,他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自主教育则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期待。自主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人发展,以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为主要表现的自主人格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公民社会所极力提倡的。
自律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康德和卢梭等思想家把自律当作一个道德主体的基本条件。“自律”既包含了儒家的“慎独”思想,也包含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事实上,自律的人比不能自律的人更少对社会造成危害,自律的人比不能自律的人更少对他人造成伤害。
自信是学生人生幸福的起点。心理学家乔纳森·布郎认为:处于幼年期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最高,他们主要凭主观来对自己做出判断。到了青春期则降到最低(12~14岁之间最低),这个时期,他们常常处于迷茫中,对自己产生怀疑。因此,处于发展中的初中学生,更需要自我鼓励,更需要有正确的自我归因。关于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的理念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价值:激励人的自信。
综上所述,“四自”教育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个体素质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四自”教育的意义
“四自”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和信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这种行为既是学校的,也是家庭的,更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行为。“四自”教育不仅仅强调学校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强调学生以内在感悟、内省行为和自觉实践为表现的主体作用。
1 “四自”教育是以生为本的卓越教育
从内容上看,学校提出了“四自”教育的基本概念(自强、自主、自律、自信)和六大策略(高效率自主学习策略、自我审视策略、自我激励策略、心理契约策略、民主管理策略和学业跟踪策略),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四自”人格的本质,完善对“四自”人格的认知,同时能结合实际,建立“四自”人格与日常学习、生活的相关,掌握自强、自主、自律和自信的策略与方法。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因为它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更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一种卓越的教育,它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卓越发展。一个学生如果具有“四自”人格,则他势必比没有这种品格的人更具有发展的潜力。
2 “四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入
“四自”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学习素质的发展。长期以来,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过于宽泛,缺乏核心的主题,使得心理素质教育形成了一种为心理教育而心理教育的局面,或者是应付式的教育,往往出现某种问题时,才来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一方面过于突出应试的功利性,另一方面说教化,而说教的东西最终是否得到执行,还需要人格作保证,恰恰在这一点上没有有效的承接。学习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包括了意志、方法等因素,目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提高学习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业发展。
3 “四自”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从“四自”教育的过程来看,我们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家庭和学校的联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作为组织者、引领者,重在启发和引导,所有的策略与方法都以学生自我为主体,实现对自我的关注为目标。当然,这种自我教育不是自私教育,强调自强时,要防止损害他人;强调自主时,要防止自我封闭;强调自信时,要防止走向自负;强调自律时,要防止拒绝他律。学生在这种自我教育过程中将自由、全面、多样化地发展自己。虽然我们不强调统一的水平,但是,学生都将在这种自我教育中获得感悟、理解和心灵的撼动。这是一种宽松环境下的自我教育舞台,不同的学生将在保证自我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自律)的前提下,弃短扬长,自我发挥,从而充分展示个性发展的良好前景。
二、“四自”教育的目标
“四自”教育作为一个具有坚实且广泛的人文根基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自强、自主、自律和自信的人格为目的,其三维教育目标的说明如下表所示
三、“四自”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四自”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本就是肯定学生、尊重学生,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追求,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而不是单纯把完成形式上的任务为业绩。 “四自”教育的评价以学生是否欢迎、家长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尤其强调家长和学生的满意,使学生和家长切实感受到经过教育后的变化与进步。
(二)求真务实原则
“四自”教育必须求真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一切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四自”教育具有开创性,在教育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这时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真实面对问题和困难,真实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与期望,从而不断完善思想和策略,促进“四自”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多维整合原则
从内容上看,“四自”教育既不是单纯的心理素质教育或道德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学习方法教育,它具有明确的指向,同时,又整合了心理、道德、法纪、学习策略等多个维度的内容。
从方法上看,“四自”教育整合了叙事、反思、审视、汇谈、追踪等多种自我教育方法,它们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
从途径上看,“四自”教育整合了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同时,还把家庭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使每个家长参与其中。
(四)辩证启发原则
在开展“四自”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可能出现的极端化倾向,如,“自强”表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但是,一旦这种追求遇到挫折,有的人可能会因此而过于自责,甚至走向极端。又如,在培养自信心的同时,要注意防止盲目自信和过于自负的倾向。类似这样的情况和个案会比较多,教育学生如何把握好这个度,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辩证施教,启发引导。
(五)循序渐进原则
“四自”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原则,认真落实各年级、各学期的责任,通过认知一行为一强化等步骤,螺旋式地巩固发展,最终形成较为固定的人格。
健康教育与促进 第10篇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
1.学校教育的优势
(1)计划性、系统性。学校教育是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
(2)专业化。学校按学科聘请具有教育理论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使用灵活多样、有效的方式对年轻一代集中进行教育, 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人才。
(3)全面发展的理念。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是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它不仅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成长,还要关注学生道德、身体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4)团队精神的培养。学校教育通过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促使学生的学业进步,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2.家庭教育的优势
(1)全面性:家庭教育要管理未成年人所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并且其涉及到的内容有学习、生活、劳动、择业、待人处事、社交、恋爱婚姻等方面。同时,家庭教育需要家庭成员全员参与。家庭教育的责任是结合社会要求, 促进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渗透性: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有规定好的课程计划和学制,它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限制,可以随时进行。 父母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或与子女共同活动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方法灵活,易于为子女接受。
(3)权威性:家庭教育中的家长与子女间存在血缘关系和经济与生活的信赖关系。家庭教育在这种的权威下,往往是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4)针对性和及时性:父母对子女的秉性、脾气了解比较透彻。这就为家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5)长期性和继承性:家庭教育相伴子女终身。个体接受了祖父辈的教育,在自己将来成家立业后,也会用同样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教育自己的后代,用从父祖辈那里接受的家庭教育思想观点、行为习惯影响教育自己的后代。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具优势, 我们通过整合二者优势,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1.家庭的血缘性与师生的业缘性。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教师的权威,与家庭关系中的情感和权威不是同样的类型。因此,学校也可以解决许多家庭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
2.家庭教育的一贯性和学校教育的阶段性。家庭教育环境的固定性可以通过学校环境的变化性来弥补,而学校教育环境的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不适应,也可到家庭的港湾中去调适。
3.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学校教育的团队性。学校教育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帮助其接受社会规范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帮助其养成互助合作的能力,以及人际能力和社会能力。
4.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与学校教育的模式性。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时间、教育步骤都可以灵活把握。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则受到很大限制, 学校教育要照顾到整个班级集体的情况,因此一般要有教育的规划和模式。
5.家庭教育的无序性与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多数家长没有具体的教育计划和系统的教育内容,而是随时随地随事来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之间也没有系统性和序列性。学校教育是系统性的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程序、教育步骤、教育方法、包括传授、训练、检测、反馈、评价都是有计划, 有组织、有系统的。
6.家庭教育的实践性与学校教育的智能性。家庭教育侧重点在非智力因素上,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也就是自身生活的实践锻炼培养兴趣、动机、目标、意志、性格、抱负、信念、挫折感、团队精神等,提高孩子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校教育则侧重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
三、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措施
1.更新观念,学校应当服务家庭。学校应当为家庭教育服务,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吸引并组织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给家长提供参与培训的机会,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校方要为学生学习服务,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学校还要关注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
2.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学习型家庭。若要教育好学生,必先教育好家长。家长是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从家长那里接受最早的启蒙教育,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老师,只有家长是无法变换的。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教育及学习的重视,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尊重他人,让整个家庭有学习的氛围和学习的环境。
3.努力开发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新渠道。学校要通过接触,尽可能多地与家长就管理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选聘等各方面交换意见,倾听并尊重家长的意见,采纳并利用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也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到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而因材施教。要利用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如校讯通和网络等相关的服务及时进行家校联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要做学生日常行为的示范者。家长、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对教育尺度的约定,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兴趣爱好和不良行为方式。
摘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其功能,在未成年人个体的成长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而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深入分析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学校的引导,整合两者使其优势互补,从而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