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惑范文(精选6篇)
就业困惑 第1篇
我的就业困惑
作为大三的学生,我们的学习即将结束,接下来就是为实习和求职而绞尽脑汁。随着毕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对就业就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困惑。困惑一:没有工作经验 现在不少公司在招聘时,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何来工作经验?
在学校中只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或者暑期实习来增加自身的经验,不能与社会上的其他应征者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困惑二:优势不明有点自卑
在学校中,大家习惯性地把学生根据学习状况分为学霸和学渣两类,殊不知在这学校中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中等者。很不幸,我就存在于这样一个非学霸也非学渣的群体之中,学习不好不坏,成绩不高不低,感觉不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困惑三: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身边会有同学在讨论毕业后是先选择就业,还是先选择择业?先选择就业的同学认为先找份工作让自己避免“毕业即失业”,至少在毕业后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不用继续向家中伸手要钱。先选择择业的同学认为就业的环境以及公司的规模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所以初次就业就必须仔细筛选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让自己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业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有时就会在这两种选择中徘徊不定。
困惑四:证书是否越多越有利于就业?
对于与自己专业有关、无关的证书,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缺乏对职业定位的把握,所以容易随波逐流,什么热门考什么,别人说好就是好,会计证、人力资源管理助理、驾照、英语四六级等跟风考证,投入了时间和精力,问及哪张能为将来的发展加分却一脸茫然。
当然,与我们工程造价专业相关的证书也有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有工作年限的限制,作为学生的我们只能观望,不能参加考试。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增加自身的求职砝码,“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的双证组合已成为很多求职者的必要装备,招聘会也演变成各种证书“血拼”的战场,到最后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茫茫然一片,不知路在何方。
就业困惑 第2篇
作者:北森测评公司研发部项目经理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谢伟
时间:2006年12月4日
人物:晓菲,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大三学生
困惑:身处三流学校二流专业,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如何;想考研换个专业,又不知什么专业好;想出国,但不知道有什么办法。
跟晓菲第一次通电话时,就可以感觉到她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她在电话里说:“我们学校是一个三流学校,而我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也就是这个三流学校里的二流专业,就业前景惨淡……如果老师给我一个能够比较轻松实现的建议,我会遵照执行的。”她声音中透着压力下的急切。
她如约来到咨询室,坐在那里可以明显地看出焦虑:只坐在沙发的前1/3,十指紧插在一起,眼神急切,面部表情因为紧张而有些不自然。一上来她就滔滔不绝地提问:“您感觉我现在这个专业前景如何?我是不是应该考研?我应该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我如果出国您看怎么样呢?您说说有哪些现在是冷门,未来会成为热门的专业啊……”
我没有打断她,我相信,她内心压抑着许多的疑问。等她停下来以后,为了放松她的情绪,我说:咱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分析好吧?这时,她紧紧交叉着的双手放松了。
之前,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职业发展,我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我了解的信息。我问她:“你有没有向你们专业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请教专业的未来发展?”她说:“没有。”根据她咨询前完成的测评,她属于一个想得多、做得少的人。看着她急切的眼神,我说:“你需要亲自去了解这些信息。”与她一起针对国际贸易的专业设置进行分析之后,我又一次提醒她,了解这个专业的发展是她咨询结束后的任务之一,她需要与这个专业的人亲自交谈。
接着又说到出国的问题。国际贸易专业在国外没有,出国需要以经济学类专业为主攻方向,这些专业都很热门,比较难考。国际贸易专业对英语要求很高,我问她英语都考过什么,她的反馈让我又一次诧异,她回答:“四级刚考完,还不知道结果。”——她对自己的“环境”完全不清楚。知道出国要考托福或GRE,而且有自费与奖学金的区别后,她无限失望。
她也感觉到自己许多的“设想”都只是设想,并没有实践的依据。她又问:有没有冷门专业现在非常容易进入,但几年后会成为热门?这时我可以感觉到,她已经开始收缩自己的“遐想”空间,希望为自己作一个“最后的定位”。我告诉她,冷门有许多,而且有些的确被预测会成为热门,但是,这些方向都被很多与你有同样心思的人进入了,已经不太“冷”了。而且,到底多少年后会“热”也是未知数。
她又问物流方向、管理咨询方向、IT方向(都是当今社会或未来社会的热门)自己想进入需要做什么。我知道她是想用投机的方式进行生涯规划,希望规划师给她一个有轨的车,她坐在上面,就可以到达理想的彼岸。我只能一步步地打破她的幻想,把她引到现实里。
她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完全是以社会的现状为导向,基本没有关注到自己的适合性。为此,我问她:在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时候,有哪些课程是你非常喜欢的?还有哪些课程是你不太喜欢的?从她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对当前的专业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基于此,我进一步与她讨论在这个专业领域里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贴身”技能。最后,我们把焦点落在了英语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方面。
两个小时的咨询很快就到了尾声,她说,她仿佛从梦中醒来,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结语:
不知身在何处,如何知生涯?而“知其身在何处”的问题,其实就是对职业环境、生存环境了解的问题。这种了解,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职业信息深入、切实的了解。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首先对职业信息进行全方位把握;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涯人物访谈;定位自己的方向,进行职业预期针对的实践;最后把职业与自我进行匹配。
浅议医学生的就业困惑 第3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5年4月,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 从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中抽取350名同学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查阅了医学生就业困惑方面的资料后, 进行整合并制定了《医学生就业困惑调查问卷》, 问卷从医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求职途径、求职心理、权益保护、就业政策、个人自我能力的评级六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 发放问卷前对测试者说明了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并遵从自愿原则, 共回收有效问卷264份, 被访学生平均年龄为 (21.35±1.50) 岁, 男生106人, 占比41.2%, 女生158人, 占比59.8%。
1.3 统计学方法:
自己设计调查问卷, 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笔者查阅文献, 发现当下医学生就业困惑主要有5个主要的方面: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足, 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疏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导致就业时自我定位不清, 就业目标模糊;当下学生会有意识通过一些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 但大多数时候存在惰性, 过分依赖于就业指导中心联系的用人单位信息;在就业心理方面, 大多数医学生由于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会表现出茫然或自我挫败感增强;在就业基本常识和素养培养方面, 很多医学生平时疏于关注, 整体掌握停留在了解层面;在就业自我认知方面, 存在自我认知过高、过低、基本匹配三种情形, 继而影响医学生的系列就业行为。结合文献, 笔者结合本校实际从以上几个共性方面来解剖、探索影响医学生的就业困惑问题。
2.1 职业目标
问卷从以后从事行业、目标单位、岗位信息选择、工作地点、就业规划、创业几方面来分析医学生的职业目标。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医学毕业生以后会从事临床医生, 并希望到大城市, 进入综合三甲医院工作。有近3%的同学选择以后的职业与本科所学医学无关。但也同时存在少部分毕业生, 仍缺乏对自己职业的大方向的把握。只有不到1%的同学选择留在基层工作, 近半数的希望留在综合三甲医院。在岗位信息选择上, 大部分的同学会将地域纳入考虑, 并且有近半数的同学会选择发达或省会城市, 选择基层地区的人数不到4%, 存在近10%的人未考虑过工作地点的问题。在就业规划方面, 大部分同学有明确的规划, 并且会遵循规划或随时调整, 少部分同学持随遇而安的心态。就创业而言, 大部分医学生未想过创业, 有些会因求职不顺转而考虑创业, 只有个别同学将创业纳入自己的职业目标中。
2.2 求职途径
问卷旨在考查医学生利用医院招聘信息及学院就业情况寻求职业的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部分同学对于以上两种途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非常了解的人数较少, 或有部分同学未利用以上途径来求职。
2.3 求职心理
问卷就自我分析、就业心理素质、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准备、自信心、就业受挫时的心理、提升自己就业面试的有效行动、改变形象几方面列出了医学生的求职心理。从调查结果来看, 就业前充分认真地进行自我全面综合分析, 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会更加思路清楚, 不会迷失方向, 但是同时存在近一半的同学并无主动自愿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 或仅是为完成作业。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非常自信, 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就业心理素质以及对于即将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但是不够健全, 需要在过程中锻炼完善, 也有少数同学表示完全不具备心理素质。绝大多数人对于成功就业有充分的自信心即使是就业不顺时, 也不会丧失信心, 更好的表示自己可以到大城市大医院, 但仍存在少部分同学缺乏自信, 恐于面对。在面临即将到来的求职路上, 大部分同学会积极的通过各种方式做好准备, 这其中向毕业的学长学姐询问经验以及向相关老师、专家咨询最受推崇。有不少同学愿意为求职成功改变形象, 但大部分同学表示, 会适当改变, 但基本上还是会做自己。
2.4 权益保护
该方面问卷列出了受访医学生对于就业相关法律常识的了解程度及面临纠纷的自我保护方式, 从调查结果来看, 医学生对就业相关法律常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不够深刻, 在面对纠纷时有意识向相关司法机构寻求帮助, 但人数不多, 大部分仍是而是希望通过自己借助法律工具来解决问题。
2.5 就业政策熟悉程度
问卷列出了受访者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情况及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认知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部分医学生对于就业政策及规培有一定的了解, 但真正深刻解读国家政策的人不到五分之一, 仍有少部分人不甚了解, 甚至不关注。在面临就业、规培、考研的选择时, 由于地域因素 (我省有部分地区医院未要求医生具有规培资格) , 大部分毕业生希望在工作稳定后, 再接受规培。一部分毕业生已将规培纳入到职业规划中, 并由于规培政策的原因, 放弃找工作, 转而决定考研, 在这期间同时接受规培。
2.6 自我能力评价
问卷列出了医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情况。从调查结果看, 大部分医学毕业生对于医学知识、临床操作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程度、应聘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对于自己有很好或较好的能力, 目标岗位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匹配及寻求就业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除个别同学外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创新问题上, 有近五分之一的同学表示自己缺乏此方面的锻炼, 但是也有相同比例的同学表示自己做得很好, 大部分人给了自己适中的评价。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趋于良好, 有可提升空间。
3. 讨论及建议
针对数据分析, 为了有效缓解医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困惑, 从以下方面给以医学院校一些建议:
(1) 以课程为核心, 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拓展, 多渠道做好学生职业目标的认知定位工作。做好职业生涯课程的设计, 从职业目标的定位入手, 从医学基础教育阶段就以职业目标的教育为起点, 通过临床医师身体力行的教育, 案例分析, 解读国家医疗体制的新政策, 为入门的医学生勾画出医生发展的路径图, 让医学生找得到专业发展的节点、终点, 从而能明确自己每个阶段任务和重心, 避免盲目性。以就业指导课程为终点, 与生涯规划课程形成呼应, 做到瞻前能顾后。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 多渠道为学生打造不同平台, 以上海交大医学院为例引入了班导师制度, 让大一新生能够及早进入实验室、临床科室, 与在学术有较高威望的专家教授建立导师关系, 很多观念、技能、知识能够提早接触, 极大的缩短了医学生的成长周期, 让同学及早发现问题, 结合自己的家庭、兴趣、特征有的放矢的发展自己。
(2)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在医学基础教育阶段多开展一些医疗改革政策的解读宣讲环节, 让医学生有所闻、有所知, 多增设一些基层医生的励志事迹分享学习会, 让医学生知晓基层医生的酸甜苦辣, 通过基层医生走入课堂和医学生利用假期联系基层医院参与见习实习, 增加医学生对基层的认识, 从实践和基层的从医氛围带动影响学生,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积极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医学院校也可以从基层医院里选拔一些医师与学生形成结对, 建立长效联系制度。
(3) 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就业权益自我保护意识, 就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需贯穿到整个医学教育阶段, 基础阶段扎实推进, 临床阶段重在解决矛盾克服困难。医学院校要采取一些措施及早发现医学生就业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 及时疏导和干预, 进行毕业前心理普查, 进行建档筛查跟踪反馈机制, 针对考研就业时期的焦虑和不安进行团体训练和讲座, [3]使医学生能够从容化解压力, 平稳度过焦虑期。
(4) 加强医学生的自我能力综合培养, 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 引导医学生形成“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的职业理念, 端正自身态度, 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 培养自己的专业竞争力,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4]平日加强引导, 正视实习过程, 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多观察实习医院、目标科室的总体情况, 做个有心人, 为今后进一步实现就业打下基础。[5]加强医学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 医学就业指导课程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形势政策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及结合医学特色开展的一系列医学人文课程, 该课程体系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 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树立正确的求职观, 结合实际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 从而对自己的医学道路做出理性选择, [6]而现实中很多从事课程的教师是兼职上课, 多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 重在对理论的灌输, 他们很多缺乏医学的教育背景, 对医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并没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 因此带给医学生的触动影响较小, 很多课程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引入医学教师承担课程或者加强思政教师的医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再者, 加强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的校外培训, 促进与名校的交流, 通过专题培训、实践考察、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才能不断与时俱进。
(5) 注重就业新渠道的宣传和引导, 注重新理念的灌输和实践, 注重接近基层的社会实践, 普及医学生的创业意识, 大多数医学生受到传统观念影响, 缺乏创业意识, 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认识, 认为初次就业重要, 表现得较为谨慎, [7]不拘泥于创业课程的课堂教育, 倡导“走出去、下基层”多渠道挖掘有创业潜质和实力的医学人才, 注重过往创业成功典型励志故事的宣传, 引入资金、鼓励开展创业课题的研究, 拉动资源建立校内、校外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创业人才生产链, 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摘要:本文在查阅文献基础上, 以医学生困惑的几个方面着手, 设计问卷, 从职业目标、求职途径、求职心理、权益保护、就业政策、个人自我能力的评级等六方面对昆明医科大学应届临床医学生进行调查,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逐一描述。从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为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困惑,建议
参考文献
[1]邓佳富.大学生就业困惑调查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22:332-334.
[2]郭志文, 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6) :86-91.
[3]韩奇生.高职生就业困惑心理产生原因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2:107-108.
[4]李锋清.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12.25 (10) :95-97.
[5]耿华.从就业困惑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30 (10) :39.
[6]赵敏, 冯磊, 倪守建, 李印龙.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3, 36 (3) :217-220.
浅析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困惑 第4篇
【关键词】中职毕业生 就业心理 困惑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毕业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对他们的就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很不利。因此,对中职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摆脱心理困扰,进而成功就业,是中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困惑
近三年,笔者对我校毕业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调查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数据见表1~3。
笔者结合多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指导学生就业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总结出中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困惑主要有:
急功近利。部分中职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缺乏脚踏实地的干劲,希望一毕业就能进入好单位,拿到高薪酬,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往往使中职毕业生求职处处碰壁。
依赖心理。有部分中职毕业生虽然准备步入社会,但缺乏一个职业工作者应有的决策能力,在就业时选择的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判断,而是听从父母长辈的意见,或者听从师兄师姐的推荐,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盲目从众。有些中职毕业生未能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择业过程中盲目从众。这种缺乏全盘考虑、不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追求,往往会使中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受不必要的挫折。
自卑心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部分中职毕业生会因为自己没有大学生的学历高,或因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如别人,或因求职屡次受挫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
焦虑烦躁。这是中职毕业生最为典型的心理困惑。毕业前夕,很多中职毕业生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担心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不正确等。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成绩和能力一般且又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临近毕业而工作单位仍然无着落,则表现得更为焦虑。
不平衡心理。有的中职毕业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低,或因缺乏社会背景,或因时机把握不准等原因,导致他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寻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进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二、 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对策
(一) 教育中职毕业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中职毕业生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这样才不会盲目从众、随波逐流。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一系列专业技能竞赛,邀请历届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母校讲述自己的奋斗史等活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 教育中职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结合实际开展国情教育,帮助中职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就业意向和社会需求相吻合;教育中职毕业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多思考怎样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社会作贡献。
(三) 帮助中职毕业生树立自信心
中职毕业生要成功就业,认识自身优势、树立自信心非常关键。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有两点:一是中职毕业生虽然文化基础差一些,但他们掌握技术,有实际工作经验,这正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二是中职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灵活、有弹性,能紧跟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大多数中职学校实行“一专多证”的教育模式,在订单办学、就业指导、毕业生追踪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中职毕业生应对自己的就业有信心,但这种信心是建立在充分的就业准备基础上的,只有学好专业、培养特长,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时才会充满自信。
(四) 提高中职毕业生综合素质
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精深的专业技术素质等。可以每个月都确定一个活动主题,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月、主题班会、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心理,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就业的竞争。
(五) 加强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中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困惑,与他们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着很大的关系。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首先,可以运用校园广播、板报、网络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发布用工和就业信息,使毕业生对就业的大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其次,要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择业技巧的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另外,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开展心理咨询和个性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举办择业的心理知识讲座,帮助中职毕业生认清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专长和不足,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选择正确的择业方向,减少择业过程的盲目性,教育他们正确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六) 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调适
要消除中职毕业生的心理困惑,除了学校方面的努力以外,学生本人也起着重要作用。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心理调适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消除情绪困惑,获得心理平衡。
自我转化法。当产生不良情绪时,可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感兴趣的活动、郊游、散心等,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
适度宣泄法。就业过程中有不良情绪时,应进行适度的宣泄,如向知心朋友或老师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爬山、打球等等,但宣泄一定要注意时间和场合,而且应该是适度的,不能影响周围的人或物。
松弛练习法。也叫放松练习,这是一种通过练习放松身心的方法。可以尝试做以下的练习:安静地躺在床上,轻轻闭上眼睛,先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在呼出的同时想着放松身体的某个部位,让全身肌肉逐渐放松。放松训练可以迅速减轻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失眠、头疼等。
自我安慰法。择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说服自己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平衡,承认并接受现实。
理性情绪法。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引起。如果变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情绪困扰。例如有的中职毕业生认为“我读了三年职校,理所当然应有个好工作”,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在就业遇到挫折时便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导致心理失衡。如果能改变这种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控制。
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困惑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关键是中职毕业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这样,在就业的关键时刻,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章慧.职业指导:打造职业教育新天地[N]. 中国教育报,2003-11-02
[2]胡宇明. 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J]. 职教论坛,2004(7)
[3]丁振国等著. 就业指导教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2
就业困惑 第5篇
一诺说,这个时代充满了困惑,而沟通是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最佳途径。她在人生这个与困惑和平共处的并不光鲜的旅程里学会了三件事: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寻找所有事物中好的一面、要有勇气。题图:颜宁,一诺和王宏伟 一诺写在前面
7月1号,作为1996级校友,我和颜宁受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王宏伟之邀,在生科院毕业典礼上发言。宏伟是92年入学的,当年是我们班的辅导员,今年正值他毕业20年,我和颜宁入学二十年,难得的纪念。所以我和颜宁都改了行程参加。我当天发烧,嗓子疼的厉害。要不然声音可以更美妙一些 :)一诺演讲稿中文版
各位老师、同学、家长们,大家早上好!今天能站在这里演讲,我感到十分荣幸!
你们也许好奇我为什么用英语演讲。这是我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原因有几个:首先,我和宏伟或颜宁不一样,他们每天都在这儿教课、讲话,而我很少有机会在清华做公开演讲,所以我要尽可量给自己多争取点出镜时间。其次,这也算是我对那些经常炫耀中文的老外发起的一个挑战,比如扎克伯格。我也可以显摆一下我的外语,而且是能被听懂的外语。不仅如此,我在清华用英文做演讲,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这证明了清华的教育水平。试想在外国任何一所高校用中文演讲,恐怕没多少人能听懂。我认为,这很好地体现了清华的教育能够把你们真正培养成未来的全球领袖。第三,我想要全世界都能听到这个演讲。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互联程度都要高。但随着中国和全球经历巨大转变,这个世界也从未象现在这样令人困惑。中国存在深刻的社会问题,世界到处都有令人担忧的冲突发生,还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尤其是在和中国相关的问题上。在这样一个充满困惑的时代,最好的解决办法,或者说找到解决办法的最好途径,就是沟通。让我们先从困惑讲起。毕业是个欢庆的时刻,终于可以在多年的紧张学习之后享受久违的自由。但这也是一个充满困惑的时刻。我十六年前毕业时就体会到了这一点。“未来”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大,同时又令人生畏,在带来兴奋与希望的同时,还有不确定性和焦虑。你即将步入人生一个未知的篇章,不仅从学术和专业角度是陌生的,连个人身份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你不再是大学生,而是一名年轻人,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如何度过富有意义而又充实的一生,是我们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答案。你或许在想,我已经毕业16年,应该把这件事想明白了。但我很抱歉地告诉你,我到现在都还没有答案。但我至少学会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如何与困惑和平相处。所以接下来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在这个不那么光鲜的旅程中学会与困惑和平共处的。第一点,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的优势之一就是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有更多机会从中汲取经验。但我要讲的不仅仅是学习,还有看事情的角度。以卫生保健为例。全球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中国无疑为改善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我是70年代出生的人,那时中国每年的疟疾发病人数有2700万。到2014年,这一数字下降到57。1990年,中国的孕产妇死亡率是97/10万。到2013年,这一比例已经低于美国。那些大受欢迎的古装电视连续剧往往都看上去很美,但不要忘了在过去,比如清末,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数百万儿童活不到五岁,80%的人都是文盲。很多人幻想穿越回过去,但看到这样的数据,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想回去。因为在古代我极有可能是个大字不识的妇女,然后在生孩子时死掉。引用这个历史数据不是为了淡化中国今天的问题。中国目前的确面临十分严峻的卫生保健挑战,而且这些挑战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语。但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学习过去有哪些方法奏效,同时思考卫生保健系统中有哪些关键点对解决现在的问题具有意义。拥有历史的眼光能为我们提供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也更有可能产生更好的结果。
除了看事情的角度,学会如何更加全面均衡地看待世界也很重要。
我年轻的时候,经常迫不及待地去辨别是非,区分黑白。面对一个充满困惑的世界,贴标签、一概而论似乎是找到答案的捷径,但往往也有很大的误导性。从历史中我们能学到:一切事情都有动因,而且大多数选择在当时的条件下都是合理的。有了这样的观点,才能看懂这个世界,把历史人物当做真实存在的个体来看,而非符号,并对世界面临的问题形成一个全面均衡的看法。
一诺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6年毕业典礼上演讲 第二点,寻找所有事情中好的一面。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像心灵鸡汤,但有时恰恰是解决困惑的最有效方法。
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出国,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会面临是否回国的问题。我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到中国?哪边更好呢?
我在美国读完博士之后,一直在中美两国交替生活。先是在美国麦肯锡工作了两年,之后回国工作六年。然后又回到美国三年,而现在又重新回到中国。很多人经常问我,到底是中国好还是美国好?我的回答一直是,两边都好。谨记不要隔着玫瑰色的玻璃看世界,也不要老觉得邻居家的草比你的绿。人的大脑天生有倾向性,往往美化离你遥远的事物和地方,看身边时则要暗淡许多。但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只有真实存在的世界,无论你在哪里,这一点都不会变。
今天的中国确实有很多问题,像环境污染、不平等现象、留守儿童、医疗负担、对教育的焦虑等等。而美国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恐怖主义,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分歧等等。
你可能无法从这些问题中找到所谓的“美好”,毕竟没有人喜欢污染或者恐怖主义,但你可以从坚持不懈解决这些问题的人身上看到很多的“美好”。
不要成为那种只会指出问题、妄下评论的人。问题对所有人来说都显而易见,刻薄的评论除了让自己一时痛快之外起不到任何作用。要成为那些努力寻找解决方法的人。不仅如此,要挑那些困难的问题来攻克。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清华的毕业生来解决。
这将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你不会明天就遇到一个巨大的难题等你去解决。但要对此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眼界,专注于你热爱的领域,找到有意义的问题去攻克。失败在所难免,我们每个人都不例外。但只有经历一次次失败,我们才能从中学习、有所改进,每一次的尝试都会让你离成功更近一步。
这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你无从逃避,因为,寻找解决办法才是脱离困惑的唯一途径。第三点,要有勇气。
站到这个讲台上让我想起了1998年的一个晚上。当时我和宏伟,还有其他一些学生到校园外看一部话剧。回来的路上,我们坐了一辆小巴。因为是末班车,司机等到所有人都上车后宣布将票价从两块涨到五块。当时车上差不多有20个乘客,五块钱并不多,而且当时也很晚了。但是你们尊敬的宏伟院长觉得这非常不合理,我也同意他的想法。于是我们鼓动车里的其他乘客联合抵制涨价。如果司机不同意,那我们就都下车。
我们本来期望获得英雄般的胜利,就像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场面。但很不幸,大部分乘客同意支付多出的车费,给自己省些麻烦。只有我们两个和另外一个人下了车,在深夜困在了离学校很远的地方。
所以我们一直走,走了很久才回到学校。
这和英雄般的胜利相去甚远。但过了这么多年之后,回过头看,那一晚走回校园的漫漫长路是我大学四年为数不多、记得如此清晰的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深深影响了我今后的人生道路。
哪怕再小的事,只要是正确的,也要鼓起勇气捍卫到底。大多数时候你可能会失败,但每次做出选择本身就是一次胜利。
我这么说并非鼓励你们去盲目地冒险。风险本身不具有任何价值。我是鼓励你们要有勇气,做对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很多人都迷恋“成功”或者“胜利”。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学到的是,有勇气去做对的事是最终获得“成功”或者“胜利”的唯一途径。
但你可能禁不住要问,怎样才能知道做的事情是对的?这就要回到我之前提到的两点: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会帮助你看清大的趋势,然后还要和那些努力寻找解决办法的人共事。
所以我鼓励你们要有伟大的梦想,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了对的事情。把自己看成是实现更加伟大目标的工具,这才是通往充满意义的人生的终极道路。
无论是你、我,还是任何人,都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渺小的一点。人生短暂,没有人可以预知明天。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无论是金钱、社会地位还是名气。但如果有勇气去做对的事,我们可以留下更加有意义的东西。所以你们要更有理想、更有勇气、追求更大的梦想、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且更多地去爱。让我们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比今天更加美好的世界。另一位演讲者:颜宁的演讲 颜宁演讲稿原文 前言:在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我曾经作为校友代表演讲,诚惶诚恐地花了两个星期准备那份发言稿。有了这么一次经历,当我上星期接到邀请在清华生命学院毕业典礼作为校友发言时,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当拒绝“未遂”时,我就想这一次不要这么严肃,面对自家人,我打算即兴掏掏心窝子。但正如科学研究我们需要做第一,不能做第二,没想到发言也不能做第二个。因为前面那个人已经把你想说的话七七八八都说出来了。特别是你相知多年的闺蜜,也许有了神秘的“量子纠缠”,所以她在想什么估计我脑子里同时也已经映射出来。于是现在轮到我即兴发言,我就只能说:李一诺,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不过一诺真是我的好闺蜜,因为她善解人意地选择了用英文,所以我还有机会用中文再讲一遍。
言归正传,首先向在座的所有毕业生们致以最衷心的祝贺!今天可能是你们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因为它不仅代表一份收获,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有些人马上走出校园,有些人还会留在园子里,但是无论何去何从,这都是你人生新篇章的开始。相比于等一下要去领毕业证、去被拨穗,这个未知的明天更加激动人心。
站在这里,我非常感慨。两年前我曾经感谢陈吉宁校长说,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是作为清华毕业生最光荣的时刻;而今天则是我作为清华毕业生最温暖的时刻,因为在座的有教过我的老师、有我的师兄师弟、有我指导过的学生,还有二十年前迎接我入校的辅导员,以及相交19年的闺蜜,更重要的是,到今天依旧是好闺蜜。这一刻让我非常感动,谢谢生命学院和王导给我这个机会。看着同学们好像在看昨天的自己,站在这里又在感受着今天的自己,同时又和大家一起畅想着未来,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温暖和开心。
尽管早就打算即兴发言,但是脑子里还是忍不住想了很久要对我的师弟师妹们、我的学生们说什么。想说的实在太多,反而语无伦次。再说,大家也已经听过了各种各样或励志或段子手的发言。好像毕业典礼发言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时尚,看谁能够在毕业典礼上妙语连珠语出惊人,比如你短短多少字可以赢得多少的转发和掌声……我是没有这个奢望的。何况,不论别人和你说了什么,其实未来的路是难以预测的、终归是靠你自己去走,去体验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能今天我和你说的话明天你就抛之于脑后了。所以我一直感慨 “计划跟不上变化”。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和一诺都是在诺和诺德做的本科毕设。经过了一年,当时我们的导师陈克勤博士,Kevin,预言说颜宁是不适合做科研的,而一诺将来会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现实如何呢?不过,我相信如果我和一诺两个人现在位置互换,我们的工作成绩应该也差不多,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在这种意义上说,我和我的挚友一诺也拓宽了彼此的人生。讲这段小插曲是想说,很多时候不过机缘巧合做了一个选择,选择本身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做了选择之后怎么走。
我曾经在准备《赛先生》主编发言稿的时候写了很长一段,后来删掉了。大意是说现在这个时代,当网络如此畅通的时候,我们社会就变成了一个有机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个细胞。那么你是变成了那个被神经元来支配的细胞,还是自己努力去做这个神经元呢?这其实是一个挺严肃的问题。大家想一想,你每天都获得如此多的资讯,也在拼命地处理各种资讯,可是你准备好用自己的大脑真正去辨别对错、去辨别是非、去努力保持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了吗?其实越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越惶恐,很害怕自己会迷失。尽管我现在已经快不惑之年了,比你们大出很多岁,但是我特别怕自己迷失。亲爱的同学们,当你走出校园,你会面临各种各样在园子里想不到的挑战,会面临各种各样从未经历过的诱惑,甚至各种各样的陷阱,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否准备好了?
但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其实没关系,尽管前途未卜,可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过是一个过程、一段经历,就是来体验的。因为我是教生化的,整天想的都是metabolism(新陈代谢);我是做结构生物学的,整天看的都是生物大分子,所以我几乎有点儿走火入魔地整天想,到底人是什么?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样,不过就是一个集成的化学反应器,你每天摄入各种各样的物质和能量,那么在新陈代谢之后我们留下了什么?
每个人白驹过隙在世上最多不过百年,百年之后你留下什么?你在这个世界上走一圈,最终留下什么?现在你刚刚毕业,一个新的篇章即将开始,那么当你像我这个年龄的时候或者再过二十年、再过四十年、甚至再过六十年,我们会留下什么?可能这是每个人都值得抽出一点时间去想一想的问题。屈原、李白、杜甫留下了伟大的篇章,爱因斯坦、牛顿留下了伟大的理论,达芬奇留下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乔布斯留下了苹果,甚至周星驰留下了周星星、至尊宝,周润发留下了小马哥等等,那么你将会留下什么?我请大家思考一下,你到底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刚才一诺说过现在很多人追求成功,那么这个成功又是谁来定义的?我们清华毕业生每个人毫无疑问都是优秀的,但是一定要去做别人眼中那个优秀的你吗?我们是不是一不小心就变得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了?在这个微时代,希望大家保持勇气,勇敢地去做独一无二的你自己!不要惧怕失败。失败不可怕,放弃才可怕。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收获爱情、享受友情、珍惜亲情。说到亲情,可能我们越独立越强大反而会慢慢淡忘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所以希望大家任何时候不要take it for granted,要珍惜亲情。此外,请不要吝惜温情。我有些时候在实验室熬夜看到打扫卫生的物业大姐们、保安们不论寒暑,天不亮就开始工作,可他们只是拿着非常微薄的工资。你要想一想有这么多的人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来支持着我们。他们的收入与付出并不成比例。每当看到他们,我都发自内心的感激,会觉得自己有欠于他们。有个朋友给我留言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请大家不要吝惜温情,不忘给这些默默支持着你的人们一份微笑、给他们多一些尊重,更要在你有机会、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最后,希望清华的毕业生莫忘豪情,因为这是我们,清华的毕业生们,对于时代的责任。这一点是老生常谈,今天不再赘言。但我还是要说,作为清华的毕业生,我们应该致力于成为各行各业的领袖,完成我们对于往小处说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往大处说是对人类、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最后,祝愿大家谱写独一无二的美丽人生,与所有人共勉。谢谢!
一诺演讲稿英文版
Good morning faculty, students and parents,It really is a great honor and privilege to be standing here to deliver this speech.You may wonder why I do this in English.This is a conscious decision for a few reasons:
Firstly, unlike Hongwei or Yan Ning, who teach and talk here all the time publicly, I have very little chance to speak publicly at Tsinghua, so I want to make sure I maximize the airtime I get.Secondly, this is a challenge to people, like Mark Zuckerberg, who show off their Chinese all the time.I can show off a foreign language as well,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ctually be understood.And also I want to make a testimony to the education of Tsinghua that I can actually deliver a speech in English and be understood by most students.That would challenge any university in the US for somebody to deliver a speech in Chinese and be understood.So I think this i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of Tsinghua is ready to groom you all to be the leaders in the years to come.Thirdly, I wanted this speech to be heard by the world.The world we live in today is more connected than at any other time in human history.And yet, with the massive transformations ongoing both in China and across the globe, it also has never been as confusing.There are profound social issues in China, worrying frictions around the world and massive mis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on China related issues.In a time of confusion, the best solution, or at least the best path to a solution, is to communicate.So let’s start with confusion.Graduation is a time of joy and celebration for enjoying a much-needed dose of freedom after all the stresses of the past months and years.But it’s also a time of confusion.It certainly was for me, when I graduated 16 years ago.“Future” is a big and daunting word;it brings excitement and hope, but also uncertainty and anxiety.You are entering an unknown period of your life.Unknown not only academically or professionally, but also personally – you are not “college students” anymore, you are young adults, taking charge of your own lives.How to live a meaningful and fulfilling life, is the answer we are all ultimately seeking.You might think that, by now, after 16 years, I must have figured it all out.I’m sorry to tell you, I haven’t.But I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at least: I’ve learnt to be more at peace with my confusion.So let me share with you a few lessons I’ve learned on this not so glorious journey of living at peace with confusion.Lesson one: tak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If being Chinese gives us any advantage, it’s that we have a longer history, and we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from it.But this is not only about learning, it’s also about putting things in perspective.Let’s take healthcare as an example.This is an area where the world has made huge strides, and China, has made arguably the big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basic human conditions.In the 1970s when I was born, China had 27 million cases of malaria each year.In 2014, there were 57 cases of local transmission.In 1990, China’s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was 97 in every 100,000 lives births.By 2013, i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TV dramas set in a glamorized historical China are often big hits, but it’s worth noting in these times(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for example)the reality was that millions of children didn’t live beyond their 5-year birthday and 80% of people were illiterate.People fantasize about going back in time, but looking at this data there’s no way I would want to go.Chances are that I would have been an illiterate women who died giving birth to a child.Citing this historical data is not to minimize the issues China has now;of course there are huge healthcare challenges facing our population, and they’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past.But understanding this historical context allows one to learn from what worked in the past, and to think about what healthcare system levers are available to address healthcare issues in the present-day setting.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elps one to look at issues and solutions with a different lens, which will more likely lead to better outcomes.This is also not only about putting things in perspective, it’s also about having a more balanced view of the world.When I was younger, I was eager to discern the good from the bad, the black from the white.Labeling and generalizing seem like an easy shortcut to answers in a confusing world, but it can also be massively misleading.If we can learn anything from history, it is that everything happens with preludes, and most choices made seemed reasonable within their own context and their time.So having this view allows one to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connect with historical figures as real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as symbols, and form a more balanced view of issues facing today’s world.Lesson two: find the good in everything.This may sound like a bowl of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but this is sometime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ut of confusion.Many of you will be going abroad to pursue a master’s or PhD degree.Some of you will also be grappling with the questions of whether to return to China afterwards.Should I stay abroad or should I return to China? Which side is better?
Since finishing my PhD in the US, life has propelled me back and forth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with 2 years working for McKinsey in the US, followed by 6 years in Beijing, another 3 years in the US, and now returning to China once again.I have often been asked “which side is better”? And my answer has always been: both.Beware those rose-tinted glasses and the grass that looks greener over the fence.The human brain has a natural tendency to romanticize things or places that are farther away, while taking a bleak view of its immediate surroundings.But the reality is, there is no heaven or hell on earth, there is only the real world, no matter where you are.Today’s China has no shortage of problems: pollution, inequality, left-behind children, the healthcare burden, anxiety in education, you name it.The US has its problems too, including terrorism and huge social and political divides, just to name a few.There is nothing “good” to be found in these issues per se(nobody likes pollution or terrorism), but there is plenty of “good” to be found in people who have been working tirelessl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Do not be that person who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makes smart comments.The problems are equally obvious to everyone else, and mean-spirited comments serve few beyond yourself.Be the kind of person who works to find solutions.And what’s more, pick the hard problems;the easy ones don’t need a Tsinghua graduate to solve.This will be a journey.You won’t run into a huge, very serious problem to solve tomorrow.But keep your minds and eyes open for it, focus on where your passion lies, and find a meaningful problem to engage with.You are bound to fail sometimes, just like the rest of us.But it’s only through failure that we truly learn and improve, and you will get closer to success every time you try it.It won’t be easy, but there’s no escaping it;at the end of the day, engaging in solutions is the only way out of confusion.Lesson three: be courageous
Standing here, I recall one night in 1998, when Hongwei, your dear dean, I and a few other students left campus to watch a play.On our way back we took a minibus.Knowing this was the last one that night, after all the passengers came onboard the bus, the driver said he decided to raise the bus fare from 2 RMB to 5 RMB.The bus had about 20 passengers.This was small money, and it was late.But your dear Dean Hongwei felt it was wrong, and I happened to agree with him.So we called for passengers to boycott-that we should all refuse to pay extra.If the driver disagreed, then we shall all get off the bus.We were hoping we could win like heroes, creating the kind of scene you see in movies.But we didn’t.Most of the passengers agreed to pay the extra and save themselves the trouble.Only we, and one more person, got off the bus, and were left stranded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very from campus.So we walked, walked and walked the very long way home.It was about as far from a heroic win as you can get, but after all these years, looking back, that night’s walk back to campus is one of the few moments from my 4 years at Tsinghua that I remember vividly, and in a way that experience has profoundly shaped who I am.Take courage, stand up for the right thing, even when it’s very small.Yes, you’ll probably fail most of the time, but you are winning every time you make these choices.In saying this I’m not encouraging you to simply take risks.Risk has no value for its own sake.I encourage you to have the courage to do the right thing.Why?
成长的困惑作文 第6篇
我记得之前,有一次上体育课时,班中的一位女生和我讨论那所高中的校服好看,她说选准那所高中的校服了就决定进那所高中。我自然没有她那么强悍,她有选择学校的份,而我连有没有被学校选的份都是个问题。像她这种人,我只能带着尊敬的目光看了一眼有一眼。
突然产生了索性不要学了,去骗钱生活的想法,却在此时偶见某班一男生新作,其他的都没看清,唯有一句话记得最清楚:一阵风吹来,我的心冷了。这等文艺的句子,我是写不出来了,我本身就是一粗人,还让我写文艺的句子,不等于让张飞绣花吗?不过看完那首诗后我心中产生了写诗骗钱的念头,一时兴起写了两首,却发现连个投稿的地儿也没有,这念头才被打消。
我一直都很欣赏古龙那种人,看古龙人家平时吃喝玩乐样样不缺,钱对于他来说根本就是小case,人家是那种有一天一摸口袋,发现没钱了,就决定:我要写本书。于是他就写了本书,赚了钱继续吃喝玩乐。就这样,人家写的书还部部都是经典。这种境界,吾等望尘莫及。
写书骗钱是绝对没我份的,我也只能用钱“骗”书了。本想买几本书回家琢磨琢磨:为啥人家就能出书,我就出不了呢?无奈进入初三后,老妈严格地控制了零花钱,我囊中羞涩,正所谓口袋比脸都干净,这想法也只好作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