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中英语教材(精选6篇)
江苏高中英语教材 第1篇
江苏牛津英语教材至7B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教学设计与学生背景
江苏牛津英语教材至7B Unit5时陆续出现了How+形容词的简单感叹句,在7B Unit5阅读课教学中出现了以What与How引导的完整句子各一句,Unit5单元语法课要求把含动词Be的完整感叹句作为一个专门的语法项目集中教学,根据《标准》对初一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教师把本课教学目标设为:1.学生深刻领会含Be动词感叹句的句型结构特征、意义及功能;2.通过梯度操练初步形成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能力;3.通过指导归纳法与操练法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与习惯,充分发展其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二、课堂教学过程及点评
(一)变换情境,突显语法
感叹句的呈现过程(学生观察阶段): 情景1:教师拿出几枝浓香扑鼻的栀子花给学生闻香味,随后拿一枝自闻并由衷感叹:How sweet!随后附加How sweet it is!然后指着花问学生 Is it beautiful? 当学生认可后教师说:Yeah!What a beautiful flower!随后分左右两列按类板书以上三句感叹句,并以两种彩色粉笔分别写出感叹词和主谓部分。
情景2:接着教师拿出一束玫瑰并问学生:Are they beautiful? 学生赞成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感叹:How beautiful they are!What beautiful flowers!随后夸张地闻其香并由衷感叹:How sweet they are!What sweet flowers they are!最后分类按列板书以上四句感叹句,并以两种彩色粉笔分别写出感叹词和主谓部分。
情景3:接着教师展示一幅青海湖湛蓝湖水的图画问学生: Is the lake beautiful? Is the water blue and beautiful? 学生齐声赞同,教师顺势赞叹: What blue water!What beautiful water!然后分类按列板书这两句感叹句,并以彩色粉笔写出感叹词。
评析:教师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以对美好事物的由衷感叹来呈现两类感叹句,并通过呈现实物的变换导入含三类名词(单数、复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例句,这种呈现新知的方式自然流畅,易于学生感知理解,学生学习兴趣浓,理解快 ;不同色彩 1 的板书也突出显示了感叹句的句型结构特征,便于下一步学生的规则发现。
(二)聚焦特征,诱思规则
发现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各例句(板书也按类添加本单元所学的两个感叹句),通过积极推理、假设发现感叹句的句子结构特征、意义与功能。教师启发学生注意感叹词后紧跟单词/短语的词类特征,名词数的变化特征及主语与be动词的位置特征,大胆归纳出包含这三个要素的感叹句的句子结构特征;教师也启发学生回忆并思考刚才感叹句应用时的情境规律,来归纳出感叹句的意义与功能。
评析: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本文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聚焦突显在板书或文本上的语法项目,运用推理、假设的思维自我探究语法的结构特征;通过理解语境、语篇中语法项目的意义与功能来感知其意义功能;通过对比、假设并实验假设等思维过程来发现语法项目的使用规则。这种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重点提倡的学习方式,它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大脑对语法知识加工的深入能促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探究语法项目的结构、意义与功能的思维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与习惯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也充分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是本文教学模式较演绎法的语法教学具有极大优越性的原因所在。
(三)交流发现,评价归纳
讨论归纳阶段:教师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自我发现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将小组讨论结果在全班交流、讨论,在学生集体评价小组代表观点后,教师针对每个代表的观点给予积极评价并对偏面认识给予巧妙点拨,启发其纠正认识。随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感叹句结构、意义与功能三个维度的语法规则。最后由学生反思自己小组交流前自我推理、假设逻辑的恰当性。
评析:课堂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与人协作的品质;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组、全班交流, 并对小组代表的观点给予及时反馈,这为学生检验语法假设提供了检验平台;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假设结果都给予褒奖有加的积极评价,这能极大鼓励学生今后勇于去尝试探索发现;教师同时要求学生反思 2 自己的推理、假设逻辑,这为学生在未来提高推理、假设能力提供了保障。
(四)梯度操练,巩固应用 巩固阶段: 操练1:模仿两种感叹句结构,替换教师呈现的不同特征实物来造感叹句。
例:What a beautiful flower it is!
How beautiful the flower is!
操练2:根据感叹词后紧跟的单词、词块的词性特征选填感叹词。
例1: tall trees they are!
例2: delicious food it is!
例3: delicious the food is!应用阶段: 操练3:学生就不同特征的人、物进行感叹,人、物由教师呈现,如呈现漂亮的景物画,美女帅哥图片,有趣的玩具,有趣的场景图等。
操练4:教师展示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描述文字,请学生发表感叹。文字如下:(1)Sadly,about 80,000 people died in the earthquake.!(2)Chinese soldiers(士兵)saved over 200,000 people.!(3)Several teachers lost their lives when they tried their best to save their students.!(4)A 7-year-old boy saved two of his classmates from the falling teaching building.!(5)People from all over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donated about ¥65,996,000,000 to the refugees(难民)there.!操练5:教师呈现一赞叹常州恐龙园游乐项目的示范对话,随后要求学生就一旅游胜地模仿范例进行交谈,要求多用感叹句。对话范例为: S1:Did you visit Changzhou China Dinosaurs Park before? S2:No.3 S1: What a pity!It is very big.It’ll take you at least half a day to finish visiting it.S2:What a big park it is!S1:You can see many real fossils of dinosaurs in the museum there.S2:How exciting it is!S1:There is a panda in the park now.You can take a photo of her.S2:How great it is!……
操练6:学生模仿范文笔头描述一人或一物,要求多用感叹句穿插描述。范文如下:
My father is a farmer.He is 73 years old this year.He loves all the family members.And he is always friendly to others.He never hurts anyone.How kind he is!So I love him and learn to be a kind man, too.My father is also very hard-working.He started to do farm work at the age of ten, and never stopped working from then on, except sleeping , eating meals or being ill.Now he is still busy working all day and doesn’t want to be free.What a hard-working farmer he is!So I learn to be a hard-working man like him.What a great father he is!评析:英语语言知识的操练过程一般是从机械到半机械,再到真实、半真实生活情境的应用。本节语法课的操练也遵循了这样的过程,并把重点放在真实生活情境的语法应用,同时注意了练习由易到难的梯度,口笔头、读和写练习的兼顾,这样的练习设计便于学生顺利掌握英语语法知识与发展语言技能,有利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交际应用。如果练习的过程忽视了真实生活情境的语言应用,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就只能停留在练习层面,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就缺乏应有的生命力。
江苏高中英语教材 第2篇
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参考教材目录
初试参考书目:
6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612 法理学:
《法理学》,沈宗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8 月第二版; 615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616 公共政策(含管理学):
①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三版)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②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周三多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618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823 中西哲学史:
① 《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②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824 经济理论综合(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① 《政治经济学》,逢锦聚、林岗、洪银兴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②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82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 826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综合(含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① 《宪法学》董和平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② 《行政法学》胡建淼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
③ 《行政法诉讼法学》,杨解君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年版 ; 827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含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①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郑建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重印版;
②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徐民华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828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829 中共党史:
①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简编》,盖军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年版;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研究》,朱乔森、李玲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年版; 830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831 公共行政学:
《公共行政学》孙学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版; 832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蒋俊、陈传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复试参考书目:
5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512 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夏永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513 世界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张幼文、金芳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年 8 月第二版; 514 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管理概论》,刘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515 宪法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 中外法学名著:
① 《中外法学名著指要》,郭成伟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② 《宪法学》,董和平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③ 《行政法学》,胡建淼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
④ 《行政法诉讼法学》,杨解君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年版; 5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①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冯特君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年版;
②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17 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①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卢先福、赵云献主编,中共中央出版社 1999 年版;
② 《党的建设历史经验与热点问题》,蔡长水、叶梧西、梁妍慧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年版; 518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19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导论》(第三版)杨光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520 企业管理学:
《现代企业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方建中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521 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52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23 政治经济学综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夏永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同等学力加试书目: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郭齐勇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②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020101 政治经济学
①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②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逢锦聚、林岗、洪银兴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020202 区域经济学(同 020101 政治经济学)020207 劳动经济学(同 020101 政治经济学)020105 世界经济(同 020101 政治经济学)030206 国际政治
① 战后国际关系史:《战后国际关系史》,方连庆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②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当代中国外交概论》,李宝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020201 国民经济学(同 020101 政治经济学)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① 法学概论:《法理学》,沈宗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8 月第二版;
② 宪法学:《宪法学》,董和平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①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郑必坚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年版;
②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徐民华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030201 政治学理论
《政治学导论》(第三版)杨光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30204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① 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② 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030301 社会学
① 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郑功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7 月版;
②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沙莲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20401 行政管理
①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罗宾斯、贾奇著,李源、孙健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② 行政法学:《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杨海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20202 企业管理
① 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管理战略管理》,代海涛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年版;
江苏高中英语教材 第3篇
一、教师对中学英语教材的不同态度
近几年来, 在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中,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中学英语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迥异。
(一) 依赖教材, 视为经典
不少教师认为教材是最经典的教学材料, 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专家编写审核的, 因此课堂上只按部就班, 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要是教材中出现的词汇或语言点, 必定认真讲解, 乃至使出浑身解数纵横贯通, 全然不顾课标要求和学生接受能力。牛津译林版英语教材中有些环节中的说明性文字较多, 也有一些较难的词汇和表达形式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即可。但是, 有些老师对此不敢轻易放过, 认为只要是教材中出现的语言点, 就必须讲深讲透, 导致课型混乱, 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 效率低下, 课时紧张, 学生听后茫然不知所从。
例如, 江苏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八的教材编排意图是欣赏文学艺术, 其中Unit 2 Reading TURANDOT IN BEIJING一文是一篇剧评。其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掌握:1. How is a review of an opera usually organized? 2. What is a solo, a duet and a chorus? 其次, 学生应快速获取信息:1.What is Turandot? 2.Who wrote Turandot?3.Was the performance indoors or outdoors? 文章中固然出现了一些专有名词和较难词汇, 但可以在整体感知之后借助上下文语境去理解, 并不妨碍阅读获取信息。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执教老师拘泥于词汇和知识点的传授, 忽略了剧评的特点和阅读策略的指导, 课堂显得支离破碎, 偏离了教材的要求。
(二) 忽视教材, 偏重应试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有些教师重视高考导向, 忽略教材应有的地位, 忽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忽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正确态度和价值观。改革后的高考试卷上考查的知识点直接和教材内容挂钩的并不多, 部分教师便觉得在处理教材上花太多时间没有必要, 还不如根据高考题型训练学生, 提高解题能力。殊不知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高考对学生所需要的技能培养必须以教材为载体。
江苏译林牛津版英语教材每个模块中都有Welcome to the unit和Word Power版块, 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这两个板块中的语言点不多, 和高考知识点联系不大, 往往就省略了这两个版块的学习或是一带而过。其实, 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版块在进入新单元时能够激活学生对已有的和单元话题相关的知识, 增强对新学内容的兴趣, 而Word Power版块是要学会根据话题扩充词汇的学习技巧, 以及学习很多与话题表达相关的习语。教师与其经常埋怨学生上课没有热情, 不如经常反思自己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做了哪些铺垫;与其抱怨学生词汇量小、书面表达中不会运用高级词汇, 倒不如反思教学环节中进行了哪些有效的拓展训练。
(三) 善待教材, 活用资源
关注学生的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任何教学行为都应该围绕帮助学生的学习来展开, 都应该指向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实效, 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适度的处理, 很值得提倡。
例如, 模块二Unit 3 project INTERVIEWING AN EXPERT, 课文内容涉及对杨利伟的事迹介绍。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送入太空,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登月, 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对课文内容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些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其实是与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关系的理解程度有关的。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总的行为准则, 如果不深入研究课程标准, 不能把握英语教学的总目标和方向, 就不可能设计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材处理过程中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能灵活、正确地驾驭教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不强。英语教材是核心的课程资源, 部分教师对整套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不够熟悉, 对各模块呈现的话题没有综合性的整体意识, 对各版块的编排意图不能认真领悟, 有些版块和内容被随意删减, 严重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当然, 也有不少教师已经具备了正确使用教材的意识, 在课堂上也有所体现。但是, 课程资源的整合不仅仅需要认真领会教材, 还需要对各种视频资料、网络资源、时事报刊杂志等进行收集整理。如果教材上的内容不能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必须考虑从其他的课程资源中获得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培养自身很强的教学素养, 才能在教材处理中敢于取舍, 灵活使用,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系统的教学资源。
二、中学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现状
任何一本优秀的教材, 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学生的需要, 且其从出版之日开始, 就落后于时代了。国内的教育学者均否定教材的“圣经”地位, 相对于教材编写者的“一次开发”而言, 英语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 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教材进行适度删减、调整和加工, 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 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教学情景和学生需求。” (俞红珍, 《论教材的二次开发》, 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第29页)
目前, 中学英语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大致有三种状态:
(一) 凭感觉, 随意开发
在教材处理过程中, 发现有部分内容不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 教师往往产生了“二次开发”的想法, 但是这种开发如果不能坚持课标和教学目标, 往往就违背开发的初衷, 课堂是热闹了, 但教学目标并没有达成, 显得随意性较大。
(二) 赶课时, 任意增减
在文化背景的介绍方面, 因自身知识结构存在欠缺, 部分教师回避教材中不熟悉的内容, 对其没有进行认真处理, 导致教材的编排意图得不到相应的体现。比如诗歌单元, 不少英语教师对诗歌少有研究, 高考试卷上也鲜有体现, 课堂上也就一带而过, 节约了课时。而对于所谓的高考重点, 又随意增加课时, 比如定语从句的讲解, 有的老师所用课时远远超出课标及教材的意图和要求。
(三) 弃教材, 盲目替换
听课调研活动中发现, 有教师在“二次开发”的过程中, 无视教材, 盲目地另辟蹊径, 显示自己超越教材的能力, 舍本逐末, 忽略了教材的经典性, 极大地浪费了教材资源。其实质是对教材的一种欠读或误读, 是对教材前后版块的逻辑关系领会不够深入的反映。
三、对中学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思考
(一) 开发目的
任何的教材“二次开发”行为都需要以帮助学生学习为最终目的。中学英语牛津译林版教材是中外专家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的一套认可度较高的教材,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语言情境都具备时代性的特征, 都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兴趣和文化认知背景, 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和二次开发, 便于提供给学生更新、更真实的情境,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科学地学习。
(二) 开发原则
开发英语教材应该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基于教材分析。教师要对整套教材的话题分布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比如牛津译林版英语教材有五个必修模块, 还有六个选修模块, 十一个模块的十一个话题从青少年生活到社会文化、科技发展, 分布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般情况下不宜大动干戈。每个模块都有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and usage, task, project , self-assessment七个板块, 教师应深入思考每个板块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需“二次开发”, 应根据每个板块的作用和特征来制定教学目标和开发教学内容。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应据对整套教材的体系分析来确定。
二是基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总准则, 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必须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 把握教学的总目标, 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某个单元、某个课时的目标, 才能使教材开发与教材相得益彰,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需要是不同的, 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 兴趣也不同, 其所积累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都不一样。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的课程资源才能吸引学生。
(三) 开发方法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重整课程资源的过程, 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生活实际, 甚至教师自身都是很好的资源。常用的开发方法主要有增加、删减、替换和调整等。
1.增加。这主要是指增加文化背景, 增加真实语言材料, 增加不同形式的练习, 增加同一话题的词汇等。文化意识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的文本内容中往往对文化背景的渗透不深, 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例如, 译林版教材模块二Unit 3 Reading THE CURSE OF THE MUMMY, 文本中出现的lucky pet bird和snake是必须关注的。如古埃及很多的法老戴的王冠上, 中间有一条蛇, 这就是眼镜蛇。这个眼镜蛇, 在古代埃及是受到人们尊重的, 因为它是一种保护蛇, 保护着王位, 它随时能够吐出火焰, 把那些侵犯王位的人消灭掉, 把他们燃烧掉, 这是一个神物。宠物鸟是领他们找到图坦卡蒙墓的罪魁祸首, 所以要把它吃掉, 这是神的意旨。
教材的编写需要照顾到语言结构和功能等的呈现,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的地道性, 教师可以增加适度的真实语言输入, 比如报刊杂志和英语网站上的一些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 甚至是一些音频或视频材料, 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教材中的练习形式往往比较单一, 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倦情绪, 但是练习的质量却比较高, 弃之可惜, 教师可考虑增加一些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练习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模块八Unit 1 reading APPRECIATING LITERATURE, 课文体裁是persuasive essay, 简要介绍了Charles Dickens: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以及GREAT EXPECTATIONS, 课文中着重介绍的是小说的部分情节, 读者对Charles Dickens的语言风格和完整情节并没有体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呈现部分章节的原文或Summary作为拓展阅读。
牛津译林版的英语教材是以话题为中心的, 但是教材提供的词汇还不够丰富, 教师可以适度增加一些与话题相关的词汇。例如, 模块一Unit1 School Life这一话题中, 描述人物品质方面可以补充如下单词:
adaptable, aggressive , ambitious, analytical , apprehensive , capable , charitable , competent , confident , considerate, constructive , contemplative, cooperative .
creative , dedicated , devoted , dependable , diplomatic , dutiful , well-educate,
efficient , energetic , enthusiastic , expressive, faithful , forceful , frank .
generous , hearty , hospitable , independent , intellective , intelligent .
inventive , just , kind -hearted , knowledgeable , learned , liberal , logical .
loyal , modest , motivated , objective , practical, precise , persevering , punctual .
purposeful , qualified , realistic , reasonable , reliable , responsible .
self -conscious , selfless , sensible , sincere , smart , spirited , sporting , steady,
optimistic , independent , out -going , punctual.
2.删减。删减是指删减教材中过难或过易的学习材料, 删减教材中难度不适合学生实际的练习, 删减没必要掌握的词汇。例如, 模块二Unit 3语法部分。教材提供的练习是美国一位女性飞行员Amelia Earhart的故事。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通过主人公的经历, 清晰地体现Amelia Earhart所从事一些活动的先后顺序, 从而训练区别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的语句。但是, 学生对于这位女飞行员并不熟悉, 而且她在美国历史上也没有重要地位, 因此以她的经历为故事背景设置语境并不理想。教师可以删减这段材料。当然, 删减教材内容不是简单的一删了之, 而要切实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客观评价, 通过教学过程的手段优化使学生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情况调查中发现, 部分教师出于高考应试的功利思想, 对于教材中相关版块内容的处理显得过于随意。江苏译林牛津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 每个reading后都有一个reading strategy, 新闻稿、小说、剧本、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都有相应的阅读策略指导, 应该说系统地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阅读策略是课标的要求, 也是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但是, 如果对此内容不重视, 甚至随意省略、删减, 只片面重视阅读材料本身, 那显然没能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设计特点, 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难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替换。替换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实际替换教材中的有关例句, 替换教材中的任务或练习等内容。例如, 模块二Unit 3 task这一版块中, skills building这一环节中的listening for numbers训练难度偏小, 学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结合江苏高考听力试题的要求和特点, 对于听力中数字的判断还会出现一些简单的运算和干扰数据, 教师可以根据高考的一些典型例题, 合理设置情境, 让学生系统训练在购物、日期、时间等语境下对数字的判断和理解。这种替换无疑增强了挑战性, 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教材内中资源是有限的, 而且因为区域、经济、教师水平的差异, 教材资源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同地区的教师应根据各自优势、学生实际、学校特色、教学时间和空间等情况, 不断优化课程资源的整合, 在遵循课标的前提下, 重新组织更适宜于学生使用的教学材料。例如, 模块二Unit 2 project, making a travel leaflet, 教材中所采用的材料是云南香格里拉的旅游介绍, 但缺乏一些图片, 语言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对此, 教师就可以自己收集的一些leaflet来替换教材原有材料。如有必要, 还可让学生进行辨别, 以便更直观、深刻地理解什么是一个更趋完美的leaflet。
4.调整。调整是指就教材中的内容安排顺序进行调换。这可以是单元间调整, 也可以是单元内调整, 还可以在版块内调整。比如, 话题涉及重大节日或和时事关联的内容时可以提前或延后教学;教材中部分单元Word Power可提前到和Welcome to the unit一起呈现;语法可以适度集中等。教学内容的调整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 使学生主动地把握贯穿教学单元前后的知识。
教材的“二次开发”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调整或取舍, 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进行的课程重构。“二次开发”的主体不仅是教师, 也包括学生。学生是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主人,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共同构建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平等关系。让学生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 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还有助于教师拓展认知领域。这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 更要关注学生的当前状态和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 拓展和丰富教材内容的时空内涵和生活意蕴, 使教材变得更加丰富与适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崔允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钟启全, 崔允槨,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沈倩.英语教材二度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以<牛津英语> (上海版) 教材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9.
[6]俞红珍.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以英语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8.
[7]匡荣.“二次开发”高等数学教材之点滴尝试.[J].新课程 (教师版) , 2010, 3.
江苏高中英语教材 第4篇
一、语法有误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2010年7月第3版,2010年7月第1次印刷)Notes中第61页Unit 1注释1:
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 for one year was a very enjoyable and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me.(Page 2,Lines 1—2)
在英国上了一年的中学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令人愉快和兴奋的经历。
句中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为动名词,作主语。
具有一般英语语法知识的人士都知道,“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不是动名词,而是动名词短语。“going”才是动名词。
二、翻译有误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2010年7月第3版,2010年7月第1次印刷)Notes中第62页Unit 1注释11:
When he returned to Britain two months ago,he brought back from China many interesting books, dictionaries,paintings and photographs.(Page 9)
两个月前他回到英国,从中国带回了很多有趣的书籍、字典、图画和照片。
很明显,编者把“paintings”译成了“图画”,这是很不应该的。painting的汉译应为“水彩画,油画”,根据文中意思,这儿我们可以写作“Chinese paintings”,因此,原句中的“paintings”应译为“中国画”,而不是“图画”[1]。
三、次序不当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2010年7月第3版,2010年7月第1次印刷)第97页D2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Use the words in brackets.中第2小题“她热衷于打羽毛球,正在组织一次学校联赛。(enthusiastic about,organize)”此句中文设计很好,但所考查的重点单词与词组“enthusiastic about,organize”均出现在第一单元,编者把它们放在第二单元考查,似乎不够理想。理应放在第一单元的第89页D2中才恰当。
四、动词遗漏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从模块一到模块四(2010年7月第3版,2010年7月第1次印刷)的附录中都有“Irregular verbs”一项,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的列出,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查阅,对教学很有利。但在模块三Unit 1中出现了一个不规则动词panic(惊慌,恐慌),其过去式、过去分词分别是“panicked,panicked”。因此,建议在各模块的“Irregular verbs”一项中的overcome之下将panic一词的过去式及过去分词列进。
参考文献
[1] 席玉虎.英语常用词用法·详解大词典(L—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
江苏自学考试药剂学教材大纲 第5篇
(一)课程内容
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 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影响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因素以及增加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方法,熟悉药物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测定方法,熟悉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2、掌握:药物溶剂的种类及性质,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第十章 表面活性剂
(一)课程内容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分类、基本性质和应用、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分类,掌握临界胶团浓度、昙点、hlb值等重要概念,熟悉表面活性剂增溶、乳化、润湿等特性;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配合应用,了解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性质和应用。
2、掌握: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其吸附性及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3、熟练掌握:表面活性剂在增溶、乳化等方面的应用。
第十一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一)课程内容
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微粒分散系的物理稳定性。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了解的微粒分散系的物理稳定性。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分散体系的概念,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和特点,及其物理稳定性。
第十二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一)课程内容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任务;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与稳定化方法,掌握恒温加速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有效期预测;了解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及稳定性试验其它方法;了解新药报批中稳定性实验要求。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和化学动力学有关基本概念。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与某些稳定性实验,如简便法,q10法。
2、掌握: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各种因素与解决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各种方法。
3、熟练掌握:药物制剂的实验方法特别是加速实验法,包括各种常温加速实验(低温考察法、经典恒温法)。
第十三章 粉粒学基础
(一)课程内容
粉体粒子的性质;粉体密度与空隙率;粉体流动性与填充性、吸湿性与润湿性。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粉体学有关参数的意义;了解粉体学的应用及有关参数的测定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粉粒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粉粒理化特性对制剂的工艺,有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的影响;粉粒的形态、比表面积、孔隙率,可湿性的意义及其应用。
2、掌握粉粒粒径、堆密度及流性的测定方法;临界相对湿度概念;粉体性质对制剂的影响。
第十四章 流变学基础(不作考试要求)
第十五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
(一)课程内容
药物制剂设计的基础;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 药物制剂处方的优化设计;新药制剂的研究与申报。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药物制剂处方前设计的概念、意义及要点,掌握药物重要理化性质对处方设计的意义;掌握药物的吸收、消除等体内特性对处方设计的意义;熟悉处方前设计中常用的的方法及对策,了解常用优化设计方法,了解新药报批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制剂设计的基础。
江苏高中英语教材 第6篇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字体设计》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设计(独立本科段)专业的必修课程,平面设计方面的基础课程,内容重点为单体字体字型处理与组合文字和结体文字的编排应用。为应考者熟练进行平面设计相关的字体运用打下基础。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字体设计是重要的平面设计技能课程之一, 为培养应考者在平面系统设计中对字体的控制和创新表现,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旨在让应考者对字体字型,字体表象设计,意象文字,符号文字有全面的认识,了解掌握并能较好的运用文字表达主题设计思想。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考试目标
1、正确理解字体字形的概念。
2、对单体文字表现的对比法则与构成形式的认识。
3、单体文字的特殊表现语言的掌握。如:延异图形文字,错觉与视知觉现象的文字,矛盾空间文字,共生图形文字,点视、线视图形文字
(二)考试知识点
文字字形设计
1、组合文字和文本文字的编辑
a、组合文字的图形表现
b、文本文字构图
c、文本文字图形表达
2、利用素材的字体趣味设计(利用素材进行设计,结合素材的形式构成规律,但素材的选择角度要新)
3、现代字体表象装饰设计(根据字义进行汉字外形表象设计,但必须保持原来文字的结体。)
(三)考核要点
字体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设计的基础性课程,主要考核应考者使用文字作为设计基本元素并进行创造性表现,了解应考者对字体字型的理解,但也强调应考者设计意识的参与。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实施意见。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点标准化,本大纲列出涵盖所有考试范围的提纲。目的在于使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范围和内容,更有目的的系统学习本课程,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同时,它也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其范围,从而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的准确度。
本大纲在考试要点中没有细分层次,其出发点在于字体设计是一门平面设计基础科目,应考者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尽可能综合运用在作品上。
(二)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字体设计》,余秉楠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三)自学方法与社会助学提示
1、无论是自学还是社会集中辅导,都应该以指定教材为基础,以大纲所开列的考试要点为重点,认真全面地掌握字体设计,作为专业设计中基础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应考者今后进行平面系统设计有极大地帮助。
2、大量查阅以及分析成功的案例作品,并从中总结字体的发展脉络和当今文字设计的新趋向。
3、要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影响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考者应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全面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适当突出重点,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本课程属于实践考试,试题没有理论考核,要求应考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设定在180分钟),按照试卷要求当场完成。
3、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一般多为主题性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