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金刚经》清净境界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金刚经》清净境界(精选4篇)

《金刚经》清净境界 第1篇

《金刚经》清净境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就是以金刚般的智慧到达彼岸。

“金刚”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金属,能断万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语音译,意为大智慧; “波罗蜜”也是梵语音译,就是摆脱烦恼,到达彼岸。因此, 《金刚经》经名的含义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人生的种种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众所周知, 《金刚经》一卷是《般若经》六百卷的精华所在。其思想深刻而文字简洁优美,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所以千年后的我们也有机会读到它。

诵读金刚经,发菩提心,明心见性,直指本心,可以成佛,了解生命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六祖就是通过金刚经开悟。如果发愿成佛,一心向善,则会产生很大的愿力,对发愿者本身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福报,对今生、来生都有影响。

拓展阅读:持诵金刚经的感应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持诵金刚经的功德是最不可思议的。佛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古往今来汉地有许多的成就者,皆是在持诵金刚经时开悟的。以下摘录一些感应事迹。

趺坐而逝

瑞雪崖,明朝黄严人,幼时受秋江湛公剃度,在新城山留庆院修行,持律严谨。他每天以持诵金刚经为常课,并且善于瑜珈,如遇道俗请他礼忏法事,他必定恭敬虔诚,对于他人的供养从不计较厚薄,就算毫无供养,也不在意,下次来邀请他,他仍然高兴地前去,丝毫不会现出不悦的样子。

洪武辛亥五月,正值夏天,他偶得微疾,沐浴更衣后,书偈趺坐而逝。荼毗时火星中迸发出微光,毫无烟气火焰,并获得很多舍利子,时年八十三。

活了171岁的楚石和尚

明朝正德年间,南岳有位高僧,名叫楚石,博通三藏,平日专持金刚经,如果有人向他求法,不论对方贤愚贵贱,他都大声地说:「努力受持金刚经吧!」楚石到了一百七十一岁始坐化。

跟他同时的有白藤和尚、无极和尚,也是专门劝人持诵金刚经。白藤活到一百三十岁,无极活到一百二十四岁。

佛现大身

王仰泉,清朝杭州人,平日以屠羊为业。有一天生病,看到群羊向他索命,于是就改行,并从此长斋持诵金刚经,满千遍后,又开始拜法华经。八十一岁的那一年,忽然看到冥吏来追,他抗声说:「我等待佛来才去。」到了第五天他果然看到佛现大身,垂手接引,欣然而逝。

肉身不坏

唐吴氏,清朝济宁人,客居松江,性情本来很暴躁,不能容忍别人。四十三岁那年,开始持长斋,每天在小楼持诵金刚经。

六年以后,四十九岁时,忽然告诉别人说:「我某日要去了,经上说金刚不坏身,我去后可留身三年,才能证明经言不虚。」说罢而逝。

三年后起龛,身体果然没有腐坏,顶上头发长了半寸,提督梁公为之建庵供奉。

(以上见于《金刚经持验录》,见《金刚经专集》)

南怀瑾先生亲说念诵金刚经感应实例: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

静处诵经、增长寿命

见于:藏传《金刚经感应录》(索达吉堪布译,真如妙心修订)

昔时,在雅瓦地方一寺庙内,有位僧人对佛法非常精通。他受沙弥戒后,与朋友们结伴去向一精通相术之相士卜问吉凶。相士为他们看相后,一一告之结果,特别对精通佛法的沙弥说:“虽然你非常聪明,但你的寿命却很短暂,只能活到十八岁。”过了两三年,相士之预言在沙弥的朋友身上一一应验了,他不禁忆起相士对自己的预言,非常害怕,于是就对上师说:“听说寂静处有许多佛经,请师允许我去彼处。”经师许之。他到寂静处后,从诸多佛经中取出一本《金刚经》,他便发愿: “愿我以念诵此经的功德,能闻到寿命增长之声。”他依照自己的誓言,昼夜精进念诵。一天下午,他诵经的地方充满光芒。这时有两位罗汉比丘手持经函来到他的面前说:“这就是你所念诵的《金刚经》,你的寿命、福德和诵经之功德,除佛以外他人无法衡量。愿你断除三恶道之门,具足获得悉地之缘份。”二圣者说毕,顶礼沙弥后,忽然不见了。

二十年过后,沙弥离开寂静处,又来到相士面前。相士见到他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相术不准,万分恐惧地问:“你究竟造什么善业,令寿命延长的?”沙弥回答: “我唯有念诵《金刚经》,除此以外什么也未做。”于是众人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很大的信心,并广作宣扬,众多人都发愿念诵《金刚经》。沙弥活到九十五岁,死后转生兜率天。

以下全部摘自《金刚经持验录》,见《金刚经专集》

不可亵污佛经

王泮,明朝山阴人,万历甲戍年进士。说起王泮登第的经过,值得一些不知敬信佛经的人,引为鉴戒。

一日,王泮的伯父抱著幼儿在门边玩,不慎遗失了戴在幼儿手臂的银镯,王泮的父亲凑巧在旁,就被人怀疑为其所窃。王泮的父亲因而愤恨不平,在神前发誓说没有偷窃,并用脚踩踏金刚经。

事后,大家都不在意,但王泮为儒生,屡次应试,成绩虽佳,却不能及第。

有一天清晨,王泮走到城外,看到两位白发老翁在互相谈论著:大善寺前的秀才王泮,本来是能考中的,只因他的父亲亵污金刚经,所以被削去名籍。’

王泮返家后问他的父亲,果有此事,遂在佛前忏悔,手写金刚经一部,终于中了乡试。他想再写一部,尚未写完,就在孟春正月,被外放任官。到了甲戍年,他又继续写完,才进士及第。

天覆宝盖

隋朝益州新繁县四十里王季村,有位书生姓荀,擅长书法,但是村中的人都不知道。荀姓书生曾经在村东的空中四面,书写金刚经,打算要给诸天读诵。

起初,村中的人并不知道。有一天下起大雷雨来,牧牛的儿童站在书写金刚经的地方,身上的`衣服却没有沾湿,方圆大约有一丈多宽的土地仍很干燥,丝毫没有被雨淋湿的痕迹。

村中的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从此每当下雨的时候,小孩子们就聚集在这里,当然也就不会受到雨淋了。

到了唐朝武德年间,有位异僧告诉村民说:这块地方空中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天在上面设有宝盖掩覆,不可轻犯。’从此村里的人在那里围设栏杆,以阻止人畜践踏,每逢斋期,大家都前往设供礼拜,常常听到天乐声不绝于耳。

足下腾空

明朝楚地有个和尚,名叫法禅,戒行颇高,发愿往庐山建庵修行。当他到达九江时,适逢西城外的王西溪,想要诵金刚经,久仰法禅的盛名,于是延请他到家中诵经,约定三年期满后,供奉三百两纹银。

三年期满后,王西溪并未履约,仅给他一百两。由于不敷建庵所需,法禅遂把一半的银两又布施出去。

当时,有位分封的藩王,他的船抵达九江,遇到逆风,有个富商雇请僧众替藩王拉船,始终不能使这些船只继续前进,只有法禅所拉的船,行驶得快如风驰一般,而且法禅的脚下还腾空有一尺之多。

藩王深感惊诧,立刻召来询问,法禅却茫然不知所对。藩王以为他是妖怪,准备用刑逼供。法禅害怕得不知所措,藩王看他那种害怕的样子,似乎不像是会妖术的人,遂打消用刑的念头,仅仅再加盘问而已。

法禅熟思良久,才禀告藩王说:贫僧不会什么妖术,惟有在王西溪的家中,诵金刚经达三年之久。’并将经过据实禀报。

藩王听完法禅所说,称叹道:久闻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没想到竟然如此灵应,真是意想不到!’再三称赞他诵经的功德,并赐银三百两,资助法禅完成建庵的心愿。

天启辛酉年,法禅进入庐山,后来不知所终。

《金刚经》清净境界 第2篇

首先,对于无相境界的陈述即是对于“一切相尽是非相”之陈述,“一切相尽是非相”本来就是般若观念之实义,本来就是空观之实义,此一“一切相尽是非相”之义不仅是面对现象事务的命题,甚且是面对佛法之命题,面对佛教知识体系、概念名相、成就境界之同用命题,佛教哲学以意识的对象说现象,因此现象没有永恒实存性,认识现象的智慧方式就是对其存在不采执着,资讯意义上知道现象,但在感动活动中却能不执着于现象,包括这个不执着的智慧也不应紧紧意识着不放,因此《金刚经》经文中出现着大量的此类命运,例如:“实无众生得灭渡者”、“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如来无所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上命题亦即为《金刚经》知识内涵之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当我们说般若空观是佛教本体论哲学的最终命题时,我们即是说佛教哲学体系中对于现象世界及一切事务的终极意义判断是将之断视为“空”,亦即“皆无永恒实存性”,非无此一现象、事件、以及感受,而是此一现象、事件、以及感受的意义是空,之所以是空,是因为本来一切皆无,并且虽然现在有了,它也不会永存不灭,因此心理上对于这一切事件、现象、以及感受的态度就不应执着,此即“诸法皆空”命题所陈述的知识意义,亦为般若空观的真实义涵。

然而,说“诸法皆空”只是说及诸法在意义上是空,至于在知识上对于诸法仍应有所说明,说明诸法在现象上的存在实况,此即是佛教哲学知识体系中的宇宙论知识部分,“万法唯识”即是此一问题意识下的知识主张[2],“万法唯识”这一命题在负担的知识责任即是对于“本来是无,后来却有,虽有而只暂有的现象、事件、以及感受”种种等等之“法”作存在性问题的知识说明,这个存在性的知识说明却将之说成了是“依识而存在”的存在,即是“万法唯识”之意,此亦即大乘有宗“唯识思想”之基本哲学问题意识之定位。万法既然是依识而存在,于是存在之知识分类即以做为识心活动的种种层面而分类,如“五法”或“百法”[3]之知识架构之提出者;或以识心主体

[2]劳思光先生即认为唯识学说即是说明佛教哲学中的现象论部分,参见劳思光着《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卷,第三章,大乘教义,唯识之学,台北三民书局,一九九一年八月增订六版。

[3] 五法指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其中心法分为八,心所有法分为五十一,色法分为十一,心不相应行法分为二十四,无为法分为六,共为百法。

的感知机转为分类,如“八识”[4]观念之知识架构之提出者;或以这整个现象知识之出现的哲学意义作区分,如“三自性”[5]知识架构之提出者。

作者以上的陈述即是要说明佛教诸知识体系的知识定位,这些知识项目并非就着同一问题而提出不同的哲学主张者,如空宗之说空及有宗之说有及真常之说真常者,这些知识项目其实是针对整个价值追求活动的种种不同的知识面向进行知识的建构的。“般若”交代终极判断问题,亦即是最具智慧的意义认识观点,“唯识”交代现象的组成,亦即是提供客观的世界观宇宙论知识架构,说“般若为空”以及说“唯识为有”之时,并不需即在此“空”此“有”处进行义旨之争辩,说“空”是说意义,说“有”是说现象,现象是“识”,因识而有一切法,然而此识是“识起于无明”,或谓起于“遍计执”,于是主体与主体所活动的世界整个是自我构作的结果,因而谓之为一虚妄的境界亦可而此一以整体世界是一虚妄境界的认识即是一针对本体的认识,即一切现象的意义是空的认识。

以此观念为基础来谈修证活动时,回复那个未起遍计执、未起无明心的“本来状态”即是修证的知识意义,因而修证活动即是就着主体一切心识以为的种种现象、事件、感受进行化除的工作,化除识心所构作的种种情境,种种情境因着无始以来的历程而形成强大的习惯性束缚,化除识心情境即化除束缚,化除束缚即解脱,所以佛教哲学的修证活动亦为一解脱意义的活动,解脱此一修证主体于无始以来的种种识心虚妄情境的束缚,回复一本来清静的状态。

此一本来清静的状态自身亦为一哲学基本问题,此即佛境界的哲学问题。此即真常系诸经论所谈议题之基本哲学问题意识定位,此一回复运动的理论可能性亦为一基本哲学问题,此即主体功夫的可能性问题,此一问题一方面诉诸主体自身的存有性问题,就人存有者而言即是人性论问题,就佛教哲学所主张之众生皆有佛性而言即是佛性论问题。佛性问题就在众生心识结构中的储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概念中说明,或以如来藏义说之或以心真如义说之,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说明等,此皆谓其终有成佛之可能性者。佛境界问题就在法界观念或涅槃观念等概念中作知识交代,此一知识交代是在交代它的入涅槃、遍法界的存在性问题,此一佛境界的存在性问题的知识交代说明了此一境界存在的实际情况,这是一个更属于宇宙论进路的

[4] 八识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5] 三自性指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

六根清净,养生的最高境界 第3篇

另外,还有个寓意,“大雁过河”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悟得深,看得远。这也让人让人联想到,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清心淡泊,随遇而安”。如今,人们对古人修身养性的事,知道得并不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挂符,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不少人以此书挂于厅堂,但很多人只是将古训名言成为一种装饰。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别有厚爱。“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见天真”,则又是艺术的理想境界;“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则又是谦谦君子们的交友之道了。有道是“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东坡居士在给其侄儿的信中,曾将此阐释得十分透彻:“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其实,人生中的“淡”亦是与之相通的。在痛饮了人生的三道苦茶后,自然就体悟到了“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走进谢子衡老先生的书斋,迎面是唐寅的一首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这是谢老先生的座右铭,也正是这种“清心淡泊”的处世理念,成为谢子衡“业精于勤,乐亦忘忧”的人生追求,也是他长寿的根本所在。

传统养生学常讲:健身贵在度,养生贵在悟。换言之,健身需把握“适度”,养生应修炼“感悟”。老子讲,自可“无为”,自可“悟空”。“无为”是定力,“悟空”为净心。没有神智定力,就不能主导净心。“悟”的表现则为虚实兼顾。虚是心要空虚,排杂念、静心气、勿焦躁,实为心要专注、拼斗志、求真诚、循渐进。以达养生的最高境界。

佛家有“六根清净”之说,“耳不听恶,心不想恶,眼不观恶,鼻不闻恶,舌不尝恶,意不念恶。”能做到这六条,首先就要排除感官诱惑。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要做到“清新淡泊”实不容易。所以,加强净心意念修养,建立高尚精神境界,深刻认知“大雁过河”的哲理,避开欲望和贪婪,是生命获得自然延伸,长寿百年的秘诀。

《金刚经》的三重境界 第4篇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了。

我的所有诵经,都是在一种明心的状态下诵的。诵时,我不执著过去心,不执著未来心,当下也不执著。我私下认为,那三心’不可得的得’,就是执著的意思。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对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诵经,是能升华人格的,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那么,要诵什么经,又该怎么诵呢?

诵什么经,主要看你的心得了什么病。因为,所有经典都能达到离苦得乐的效果,它们是平等的,并无分别。但修法,讲求对机。只要对机,就是好法;假如不对机,就会出现问题。我在契入光明大手印之前,一直诵《金刚经》,诵了多年,最后达到了能所俱空,这时,就接近了“真心”状态。

至于如何诵经,我不知道别人如何诵经,只讲讲我自己的心得。我的所有诵经,都是在一种明心的状态下诵的。诵时,我不执著过去心,不执著未来心,当下也不执著。我私下认为,那“三心”不可得的“得”,就是执著的意思。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对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当你发现,你的那个心其实是无常的,也归于空性,你抓是抓不住的,它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这就是“不可得”。我就是在这种“三心”不可得的状态下它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生命状态诵经的。

《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那个“住”字,我也理解为执著。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三心”都不可得。在这种状态下,你就有可能找到真心。当然,一定要多亲近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点拨,你就会错过认知真心的机会。

诵经的目的主要在于体悟“三心不可得”的那种状态,并在日常中保持如如不动的真心。诵读《金刚经》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理上明白了,但体悟上没达到那种境界;二是座上修时可以安住真心,但是不能把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

如何将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呢?就是记住《金刚经》中的三种境界,精进修行,见到真心后,在行住坐卧中,让真心生起妙用。

第一,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为一切眼前的东西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它们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比如我和你今天见面了,过几天你就走了,虽然看上去有这个现象,但它本性是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你一离开,这眼前的场景就消失了,像梦一样,不会永恒的。再比如,这所房子,你看起来很坚固,但大地震之后,城市都被毁掉了,可别提这楼房,即使不毁,几十年之后它也会被拆掉重修。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都了不可得,那么就不要执著它。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就是执著心中的`念头。“无所住”就是任其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跟念头走。“生其心”就是真心的妙用。真心不是顽空,而是智慧。只有空而没有智慧,就不可能解脱,还有可能会堕入无色界。所以,要在真心的观照下做事,用行为去体现那颗真心。

最后一个境界:“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如果行者说“我证得了大手印”,那么他还执著于自己证得的那个东西,就没有真正成就,因为最后的一关还没有过。

要把你证得的那个名相也抛掉,不要执著。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将空性打成一片的时候,如果你还执著于那个空性,就是著法、著相。这是你的另一种执著,像给自己捆上了另外一道绳子。只有一切都不执著时,才是究竟解脱,有执著必无解脱。当你证得了大手印,而执著于大手印的“明”时,就堕入色界;执著于空性,就堕入无色界;执著于大乐,就会堕入欲界。真心是超越一切名相的。

所以说,《金刚经》是了义的经典,当你不但道理上明白其中的这三种境界,身体上也能体验到这三种境界的时候,也就解脱了。不过还有人说,《金刚经》太深奥,不适合现代人的根器。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修炼之法相当于药,有多少种烦恼就有多少种对治的方法,你不能说只有这种法才能对治烦恼,其他的就不能。比如,你不能说六味地黄丸是个好药,但不适合现在的人吃。同样的道理,既然有这种法,就肯定会适合一些人的根器。

还有一些修行人总爱在事相上打转,总是讲一些诸如弹酒的时候要在什么位置,打坐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哪里,是前面一尺,还是更远之类的东西。其实,酒往哪儿弹都能证得空性,因为无论你怎么弹,心中的那个东西是不会变的。要明白如何见性,如何解脱,这才是关键。

有一天,有几个老太太来找我,她们把世间的一切都抛下了,什么都不要了,修行了很多年。我问她们:“你们修的是什么?”她们说不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吗?”她们也说不知道。我再问:“没有人给你们讲过吗?”她们说:“没有。”像她们这样的人有许许多多,有些人已经没信心了,有些人已经死了,死时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该怎么修。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如果我再沉默的话,就对不起这些人。后来,我才开始接触了一些人,告诉了他们解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解脱,等等。

单纯只在形式上修炼是绝对解脱不了的,比如水的颜色不是水的本质,水的本质是另外的东西。如果仅仅在形式上玩弄一些技巧,肯定是不可能解脱的。

拓展阅读:金刚经灵异录

金刚经由六祖慧能大师以后,已成为教内修持者必读之经,衍至今日,讲解持诵者益众。盖说理(空理)彻,而灵验有足征也。

金刚经共有六种译本,最善者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而即今之流通本也。

六祖大师因金刚经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悟彻心源,因而获得传承禅宗之衣钵。金刚经文义感人之深者如此。其后因读诵而彻悟者,固不乏其人,而消灾免难,化戾气为祥和者,犹累累也。

大陆沦陷时,有一道姑由四川乘汽车逃难,车行万山群中,山路崎岖,陡坡峭壁,惊险万状。驰至斜坡时,司机失慎;车坠千丈悬崖下,全车乘客,惊魂失魄,自分必死。及车抵崖下,众客虽有震出车外,或受微伤,而道姑犹安坐车中,初固不知车之出事也。众皆怪之,详询道姑日常生活情形及所携之物,始悉道姑为忠实之佛教信徒,日诵金刚经若干卷,随身并携有金刚经一部。不但自免厄难,全车乘客因此皆蒙其庥。金刚经之功德,可思量乎!

又民族晚报白屋野语内,述金刚经震慑缢鬼之故事一则,兹抄述如下: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