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解读问题行为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解读问题行为范文(精选12篇)

解读问题行为 第1篇

一、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

根据社会标签理论, 笔者将学生的问题行为 (又称越轨行为) 分为初级越轨行为和次级越轨行为两个层次。初级越轨行为, 是指存在越轨行为但其行为没有被他人发现并公之于众或因为某种原因还没有被贴上标签, 所以行为者不会因其实施了越轨行为而受到相应的惩罚, 同时越轨行为对行为者心理的影响也不是持久性的。次级越轨行为 (又称习惯性越轨行为) , 是指被重要他人 (父母、老师、朋友等) 发现其存在的越轨行为贴上“越轨者”标签并公之于众从而受到指责和惩罚的行为。

从初级越轨行为到次级越轨行为会经历三个标签形成的过程:行为者的失范行为 (初级越轨行为) 重要他人对初级越轨行为的察觉并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并公之于众行为者对标签的认同并成为真正的越轨者。在这个过程中, 重要他人贴标签是影响次级越轨行为的关键。若行为者被贴上了标签, 当面对他人贴“标签”的评价和态度时, 当事人就会通过外界的反应不断得到暗示, 即我是越轨者, 逐渐由对自身的怀疑到接受这种“标签”角色, 由一个“初级越轨者”过渡到“次级越轨者”, 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自我形象和自我角色的转变, 最终产生“自我应验的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2]

对学生而言, 其初级越轨行为如果被家长、老师、好朋友等重要他人发现, 即使学生是无意为之或已经对问题行为有了悔过之意, 但仍有可能被重要他人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学生, 在受其标签所代表的“问题学生”符号的影响下, 逐渐陷入“隔离”的境地, 其正常行为也有可能因为标签而被看作是问题行为。如果他们长时间失去认同, 会使得“越轨者”逐渐脱离正式群体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归属感, 从而加入由其他越轨者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以寻求支持和认可。由于“群体成员间的相互认同减轻了由越轨行为造成的不安和自我悔恨的心理负担, 恪守常规的压力减轻了, 越轨者的自我形象加强了, 群体使越轨行为合理化”。[3]所以, 当其加入了由众多越轨者组成的非正式群体, “越轨者”就会做出使自己更加符合越轨者角色的行为, 逐渐形成新的自我概念, 最终接受越轨的亚文化和行为模式, 成为一名真正的越轨者并走上越轨的道路。

莱默特指出:“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一时刻, 某一地点以一种越轨的方式行事。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 出于好奇的, 微不足道的或是易于掩饰的, 其实这种问题行为是人人具有的。”[4]成人尚且会犯错越轨, 更何况是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学生。教师如果因为学生某些具有问题的行为而对其进行负性评价, 甚至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 这是非常错误的。被标签化的学生在对标签的内化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行为的失范与心理的异化, 而这些贴上标签的“问题学生”在普通学生中可能不被接受和认可, 甚至遭到排挤, 因此, 便会很容易加入到同样被标签为“问题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当中。教师和普通学生在其加入了非正式群体后便会更加认同其越轨者的身份, 在其完全认同和接受非正式群体的“问题行为”后, 便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学生。

二、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思考

社会标签理论强调了初级越轨行为与次级越轨行为的相关性以及重要他人贴标签对行为者的影响, 该理论在学校工作者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应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处在学习成长的阶段中, 心智发展尚未成熟, 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行为, 但这类行为大多数是学生处于某种好奇而造成的, 是暂时性的。当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时, 教师应该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正确认识学生的行为, 不急于把学生的行为公布或在公众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 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 而是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探究其中原因, 应当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好学生。

2. 做好学生的回归工作, 减弱“标签效应”的不良影响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转化, 如果学生有决心改掉其问题行为, 那么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 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鼓励其回归正式群体的生活。被贴标签的学生大多会处于一种不自信的状态, 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过程中, 应多和学生谈心交流, 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 逐渐消除其内心的消极暗示, 恢复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成长。

3. 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工作

师生的期望与被期望产生相应的互动, 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及学业成绩。[5]在实际的生活中, 教师不能只根据学生课程分数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能力与智力的发展, 而应多给学生肯定和赞扬,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教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 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了社会支持, 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 变得自信、自尊, 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并尽力达到了对方的期待, 以避免对方失望, 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6], 让学生在好的标签影响下不断进行自我暗示, 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好学生。

4. 做好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工作

在学生被标签为“问题学生”后, 或多或少会受到正式群体的孤立或排挤, 这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自我孤独感, 甚至加入其他“问题学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 从中获得归属感, 并形成以反叛和问题行为为主要特征的非正式群体亚文化, 在这种亚文化的笼罩下会强化成员违反规范和做出问题行为的意愿, 从而演变为整个非正式群体的问题行为。因此, 教师要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 充分调动该群体的积极性, 让其成员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期望, 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走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5.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是在身边交往人群的的互动中产生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 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团结、友好、互助的氛围, 防止挑拨、辱骂等行为的产生;与学生建立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的良好关系, 真诚地帮助学生;还需要与学生家长合作, 共同帮助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 减少标签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杰克·D.道格拉斯, 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宇, 朱欣民, 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徐玲.标签理论及其对教育“问题青少年”的启示[J].社会, 2000 (10) .

[4]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名著选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2.

[5]吴永军.对教育评价的若干社会学分析[J].教育实验与评价, 2002 (2) .

解读问题行为 第2篇

摘 要:目的:研究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行为问卷,随机抽取32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结果: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能部分预测中学生问题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 家庭环境 父母教养方式 问题行为 1.前言

自1928年威克曼开展研究以来,问题行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青少年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1]。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迄今为止没有形成一致的说法。本研究将问题行为分为内隐行为问题和外显行为。内隐行为问题包括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等因子,外显行为问题包括学习适应不良、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因子。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其中家庭因素是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变量。本研究以家庭变量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为自变量,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种行为倾向。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2]。家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3],研究物质环境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比较多,但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而研究青少年精神环境对问题行为的研究则不是很多。因此本研究就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做进一步研究,旨在进一步寻找造成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原因,揭示影响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为家长和教师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一定依据和帮助。

2.被试与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抽取山东省济南、泰安、聊城、淄博6所学校,选取被试320人,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3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男生86人,女生219人;初中生49人,高中生119人,大一学生137人。2.2研究工具

青少年行为问卷(自评问卷),该问卷由崔丽霞老师编制,包括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违纪行为、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6个因素。各因子的Cronbach a系数在0.6616-0.8695之间,总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9329;各因子分半信度在0.7018-0.8238之间,总量表为0.8915[4]。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该表由Moss等于1981年编制,沈其杰等修订,分别评价10各家庭环境特征: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本次研究去除量表中道德宗教观这一因子。各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63-0.92,Cronbach a系数为0.53-0.75[5]。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是由Laurence Steinberg等人1991年编制的,并在1992年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本研究所用的问卷即为修订版。该问卷包括三个分量表:父母接受/参与、心理自主和父母严厉/监督,其中,父母接受/参与维度和心理自主维度包括9个题目,父母严厉/监督包括8个题目[6]。

2.3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研究结果

3.1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将被试分为青少年早、中、晚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初中、高中和大学本科。以年龄段、性别为自变量,分别以问题行为的六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青少年在攻击行为、违纪行为上的性别主效应显著;男生的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显著高于女生,攻击行为上男生平均数(1.8516)显著大于女生(1.4602);违纪行为上男生(1.5649)平均数也显著大于女生(0.3938)。年龄段的主效应只在退缩行为上达到显著水平(p=0.013),进一步以年龄段为自变量,以问题行为的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考察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展的年龄段差异。结果发现青少年晚期比早期和中期的被试存在更严重的退缩问题。

3.2 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除独立性和娱乐性之外,学习适应不良与其它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除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控制性外,攻击性行为与其他因子显著相关;违纪行为与除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控制性之外的其它因子显著相关;除成功性、控制性之外,退缩行为与其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除成功性、控制性和父母严厉监督之外,神经质与其它因子都存在显著性;考试焦虑与除亲密度和父母严厉监督之外的其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

在相关分析基础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组织性、心理自主性和父母严厉监督可以稳定的预测青少年的学习适应不良,矛盾性、父母严厉监督、亲密度可以稳定的预测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亲密度、独立性、父母严厉监督可以稳定预测青少年违纪行为,娱乐性、亲密度、独立性与父母严厉监督能联合预测青少年退缩行为,亲密度、知识性、心理自主、矛盾性、独立性能联合预测青少年神经质,心理自主、独立性、控制性、知识性能联合预测中学生考试焦虑。

4.讨论

第一,青少年晚期比青少年早期和中期存在更严重的退缩问题。这可能是因为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过大,容易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导致他们体验到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产生种种退缩行为。另外,男生在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的平均得分上高于女生。吉恩(Geen,1992)把男女生在攻击行为方面的差异总结为攻击倾向的差异和反应型的差异。处于青春期的男生乐于表现自己的男性特质,他们在自己的利益受损或者受威胁时,不会像女生那样表现的忍气吞声或者顺从,更有可能会勇敢无畏主动出击,以显示自己的强大,由于攻击性强,因此可能更容易违纪。

第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关系,家庭环境越差,父母教养方式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在(1)组织性、心理自主和严厉监督能有效预测学习适应不良。家庭缺乏组织性的青少年往往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计划性,不懂得主次安排,学习效率不高。具有心理自主的青少年习惯了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在学业上有自觉性和主动性;父母的严厉监督更适合自主性发展不完善的青少年的学业发展,这与万礼修研究一致[7]。(2)矛盾性、严厉监督和亲密性能较好预测攻击性。在矛盾性大的而亲密度不够的家庭中的青少年,从父母的身上学会了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他人容易进行敌意归因,并且可能在同伴的强化下产生对于暴力文化的崇尚。父母教养过程中过于严厉的管制监督会引发青少年的反抗心理,而且严厉的教养方式一般是通过暴力来解决的,青少年在与父母过招中领略了暴力的力量。(3)亲密性、独立性和严厉监督能较好预测违纪行为。在家庭中未获得父母关注的青少年,把注意的来源转移到学校,他们通过违纪行为来获得教师和同伴,甚至家长的关注。独立性低的家庭中的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不是很高,父母严厉的监督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抗行为。(4)家庭的娱乐性对于退缩行为的预测力最高。娱乐水平高的家庭,亲子之间的互动必然多,这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和亲自沟通的深入,有效地互动必然可以解决青少年的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过于严厉的教养则可能会扼杀青少年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变得畏手畏脚,情绪情感上的压抑使他们冷漠、孤僻。(5)亲密度对青少年神经质的预测力远远大于其它维度,家庭成员间具有高的亲密度能够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更好的应对自己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状态。另外,青少年的神经质还与其自身气质有关。(6)对考试焦虑的预测里最强的是心理自主。心理达到自主的青少年对于自己的学业具有更高的自信,并且能够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

[1]樊洁.在校儿童少年行为问题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1994,(2)[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陈竞秀,张卫,姜薇薇,林诚彦.美国学校暴力干预方案评析.中外教育分析报告,2006,(1)[4]崔丽霞,郑日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问卷编制和聚类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5]张珊明.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2006.[6]Steinberg L,Lamborn SD,Dornbusch SM,Darling N.Impact of parenting practices on adolescent achievement: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chool involvement, and encouragement to succeed.Child Development.1992 [7]万礼修.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用心解读孩子的关爱行为 第3篇

【关键词】用心解读 孩子 关爱行为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父母应该训练小孩有爱人精神。小时候如有爱人精神,将来才能够爱祖国、爱社会、爱国家。”孩子,在父母眼里是心肝、宝贝,是希望和寄托。父母,在孩子眼里是港湾,是依靠,是保护神。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关爱,同时,孩子,也会有“乌鸦反哺”的感恩行为。如果家长能够细心解读孩子的这些行为,就不会慨叹“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孩子关爱父母家人的行为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一、痛苦——同情

即当别人痛苦时,能萌发同情心。所谓同情心,就是指真心诚意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体谅他人,对不幸者持关心、爱护态度的一种情感。心理学认为:同情别人的行为,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也是亲社会和利他行为的基础。当孩子能深切地知道别人的身心感受时,就容易产生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自己的不幸,并会有帮助其解脱不幸的愿望和行动。比如父母生病时,孩子会变得异常乖巧能干,用手摸摸你的额头,试试体温,端水拿药,叮嘱你休息,但还不停地询问你:好点了吗?再比如父母工作一天下班回来累时,孩子会主动帮助拿拖鞋、搬椅子、捏捏肩捶捶背,还会给父母讲幼儿园的事情,表演个小节目,逗爸爸妈妈开心。正是有了对父母痛苦的理解和同情,孩子才会产生各种关爱的行为,尽管不一定都实用,但有心就足矣。

二、 困难——帮助

当别人有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也是一种有爱心的表现。比如有这样一则案例:公园里,一位老奶奶不小心跌倒了,大人们赶紧跑过去扶起她,有询问伤情的,有观察腰腿的,有帮老人擦汗的。这时,一位小女孩却到不远处捡回了拐杖,默默塞到老奶奶的手里,乐滋滋的跑开了。虽然孩子没有成人懂得那么多的急救常识,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却同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她笑了,是因为她体验到了“帮助别人是很快乐的”。在生活中,孩子愿意帮助弱小者,帮助老人残疾人,帮助受伤害的人。比如给弟弟妹妹系鞋带、穿衣服;搀扶爷爷奶奶过马路、上下楼梯;会久久地看着街头的残疾人乞丐,并无论真假让家人帮助;会节约零花钱,积极参加“爱心捐助”公益活动等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孩子也知道了“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的道理。

三、 快乐——分享

所谓分享,是指孩子愿意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家人共享的过程,并会从中体验到“分享是快乐的”,是关爱家人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比如孩子高兴地玩着“办家家”的游戏,边玩边说:“妈妈快坐下,今天我烧饭给你吃。这是鱼,这是青菜,妈妈你多吃点,才会变得更漂亮。”这个小实例中,孩子邀请妈妈参加游戏,是愿意与妈妈分享游戏的快乐心情和劳动成果。父母吃吃孩子的 “鱼”和“菜”,被关爱的感觉油然而生。享受孩子奇特的想象和美好愿望,一切辛苦都会化为幸福和满足。此外,孩子还会乐意与家人分享劳动的快乐。帮助大人做事情,是每个孩子都想尝试的,似乎这样才能显示他的长大与能干。择菜、洗碗、分筷子、倒垃圾,忙得不亦乐乎,虽然难免有时会帮倒忙,但这也是关爱的体现哦。当孩子看到了分享给别人带来的愉悦,就能慢慢地理解分享的真正含义,学会发自内心的分享,成为一个乐于分享、习惯分享的人。一个乐于分享的人,很自然地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加受欢迎,更加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也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具有更快乐的心态。

四、接纳——合作

合作性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分担共享的心理倾向,协调活动的能力以及集体主义和利他性的价值倾向。既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孩子具有了良好的合作性,就能够克服自我中心,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比如在一次亲子游戏活动中,要求家长抱着孩子踩汽球,踩得多者为胜。妞妞因为自己很胖,开始还拒绝玩游戏,她说:“我太重了,爸爸抱不动我,肯定踩不到汽球。”在老师的鼓励和爸爸的“保证”下,她才开心地扑到爸爸怀里。比赛了,只见妞妞一直提着身体,紧紧抱着爸爸的脖子,自己的小脚还主动用劲扣着爸爸的腰,大叫着:“爸爸,加油啊!”善良的妞妞觉得这样做能让自己变轻,能够配合爸爸踩到更多的汽球完成游戏,表现出了主动的合作性。在家中,妈妈洗衣服,孩子会说:“我来拿衣架”。爸爸修车子,孩子会认真地请求:“要什么工具,我来递”。来了客人小朋友,孩子会主动拿出心爱的玩具,友好地与朋友协商:“我们来玩理发店游戏,你想做顾客还是理发员?”只有从心里愉悦的接纳了他人,关心他人,才能有团结合作的可能。

五、细节——关注

在家庭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却彰显了孩子关爱的品质。比如吃饭时,孩子会给迟来的人留个空位和碗筷;夹菜了,会记得谁爱吃什么谁不爱吃什么,不多言语,但此时的关爱却是“无声胜有声”。妈妈上班了,会叮嘱妈妈:“路上注意安全,骑车速度慢一些,早点来接我噢”。爸爸工作去应酬,孩子会一本正经地提醒:“少喝点酒,喝醉了伤身体”。每次和成人谈自己未来的理想,总会说:“我长大了,一定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赚很多钱给爸爸妈妈用,这样他们就不用辛苦地加班了。”每接受一次关爱,都会亲昵地道声谢。一个会关注细节的孩子一定是个有心的人,心中有爱,眼中才会去关注大人的“衣食住行”,才会有“乌鸦反哺”的行动。

解读幼儿的恋物行为 第4篇

恋物行为是幼儿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 属于心理问题, 但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幼儿的恋物行为是一种离开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就忐忑不安的行为。一旦婴幼儿的恋物行为引导不当或造成情感压抑, 幼儿就会出现怕见生人, 逃避集体活动, 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的表现, 从造成社会交往及生活困难, 这会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家长过多地注重子女智力潜能的开发而忽略亲情的互动式享受, 使得幼儿在情感上孤独脆弱, 不得不依赖身边熟悉的物品排遣寂寞和无助, 导致有“恋物行为”的幼儿越来越多。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琪琪女孩2岁托班

琪琪身体健康、性格活泼, 只是有一个怪习惯———每天上幼儿园书包里都要放着一只小小的婴儿枕, 上面绣着一只可爱的小兔子。一到午睡时间, 她就把兔枕头抱在胸口睡觉。偶尔翻身时, 摸到“兔姐姐”就放在鼻子前用力闻一闻, 用手摸着再接着睡。万一摸不到, 就要“大闹天宫”。琪琪的妈妈告诉我:琪琪1岁左右断奶时, 就枕着这个小枕头, 后来她一直认准这只枕头。不论是午睡或是晚间睡觉, 都一定要抱着这只枕头。有一次, 琪琪妈妈拿旧枕头去洗, 换了其他枕头, 可琪琪哭闹着不肯睡, 妈妈不得不重新换回了那只绣有小兔子的枕头。

分析:琪琪的这种举动, 一般发生在入睡前或是感到不安时, 是一种天生的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琪琪“恋”上印有小兔子的小枕头, 是因为它能给琪琪带来安全感。1岁左右的幼儿已对母亲的声音、动作、身体气息都有了感知, 断奶就好比把幼儿带到了一个陌生环境, 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 幼儿会本能地从其他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 从而减少在陌生环境中的焦虑与恐惧。对琪琪而言, 选择小枕头很偶然, 而选择是必然的。当她进入吮吸奶瓶这个新环境时, 熟悉的小枕头往往能够起到释放紧张、缓解压力、帮助适应新环境的作用。

案例二:妮妮女孩3岁小班

妮妮每天都抱着“大大熊”上幼儿园, 所谓“大大熊”, 就是一只毛绒熊玩具。每次玩“娃娃家”时, 妮妮就将喜爱的大大熊搂在怀里, 轻轻抚摸它, 并用自己的脸和身体蹭大大熊。

分析:妮妮的这种恋物行为是一种“皮肤饥饿”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 人天生就具有被触摸的需求, 这种需求在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触摸可使幼儿身体充满活力, 大脑兴奋和抑制协调, 并能减少、解除幼儿对某些可怕事物的紧张感。“皮肤饥饿”的幼儿常常表现出类似妮妮那样不停摩蹭绒毛玩具、触摸小毯子等恋物行为, 甚至有摸耳朵、咬手指等怪异行为。

二、幼儿恋物行为的成因

(一 ) 家 庭 因素 对 恋 物行 为 的 影响

1.安全感缺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 或多或少都会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有的幼儿是玩具, 有的幼儿可能是一条小毛巾, 如果追溯成因, 则往往和幼儿日常生活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联。例如, 父母上班忙, 与幼儿之间缺乏沟通, 使幼儿缺少亲情的“滋养”等。孩子在情感上是孤独而脆弱的, 不得不借助身边熟悉的物品排遣寂寞和无助, 于是慢慢形成恋物行为。

2.过分溺爱。过分的溺爱往往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有些恋物行为的形成是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引起的。如当父母或照顾者发现幼儿对慰藉物有逐渐增强的依赖时, 会担心养成坏习惯而给予纠正, 偶尔试一试故意不提供慰藉物给幼儿, 但看到幼儿哭闹又会百般舍不得, 为避免破坏亲子关系, 心想等幼儿长大了就会自动改善恋物依赖的情形, 最后还是顺着幼儿。

(二 ) 幼 儿 自 身 因素 对 恋 物行 为 的 影响

幼儿恋物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 是幼儿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产生的行为。幼儿产生恋物行为的时间, 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至3岁, 在2岁时尤为强烈。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幼儿会透过各种感官的接触满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抚情绪。例如:为满足口腔吸吮欲望, 就有了吸奶嘴、手指等动作;为满足触觉舒适的感觉, 就出现了抚摸被角或是覆盖熟悉柔软的毛巾、毛毯、纱布、玩偶、枕头等行为。

三、关于纠正幼儿恋物行为的教育建议

多数幼儿的恋物行为都会在生长发育中慢慢消失, 但父母、教师不能不闻不问, 而要及时纠正。为了避免幼儿进一步发展“恋物”行为, 让幼儿形成健康、快乐的个性心理, 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 ) 用 爱 关 注 幼 儿 , 平 时 多 拥 抱 幼 儿 。

幼儿出现“恋物”行为多半是因为亲子依恋的缺失引起的, 父母应注意给予幼儿足够的安抚, 让幼儿建立与父母的依恋, 获得安全感。父母还可以多和幼儿聊聊天, 做些有趣味性的小游戏 , 并多为幼 儿提供、创 造接触外 界的机会 , 带他到动物园、植物园乃至郊外, 让孩子开阔视野, 认识更多事物。

(二 ) 满足幼儿的社交需求, 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恋物的幼儿大都较为内向, 如果幼儿找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就容易迷恋某个玩具。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很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 因此父母不妨多给幼儿创造与其他幼儿接触交流的机会, 让他有同龄朋友, 这样幼儿就有了“说悄悄话”的同伴。另外, 幼儿有从众心理, 通过与小朋友交往, 他发现别的幼儿都没有恋物的爱好, 自然会慢慢纠正自己的恋物行为。

(三 ) 增 强 幼 儿 对环 境 的 安 全 感 , 提高 自 信 心和 满 足 感 。

幼儿本来对陌生环境就缺乏安全感, 如果幼儿在陌生环境中受到冷落, 就可能敏感地认为“大家都排斥我”, “这个集体好像不属于我”, 久而久之, 会对集体产生排斥心理, 而提高“恋物”程度。教师应尽量让恋物的幼儿在集体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是被重视的, 提高自信心和满足感。

邮储银行33条行为规范解读 第5篇

共性问题

1、营业人员离岗系统未退出,名章、日戳、现金、空白凭证等重要物品未妥善保管。

2、未按规定执行双人封装、开拆款袋、双人复点制度。

3、营业人员违规办理业务。

4、原始凭证要素不全或机印记录与手工填写记录不符。

5、营业员误操作,造成冲正业务频繁发生。

6、营业员在柜台内为自己办理业务。

7、特殊业务处理不符合规定,如缺少储户签字,无身份证件,身份证件过期等。

8、丢失储户填写存取款凭条、换折或清户存折(单)等重要原始凭证。

9、支局长、综合柜员未能履行监督、审核职能。

10、串用他人操作代号办理业务。

11、支局长、综合柜员离岗不做授权交接。

12、支局长未按规定对监控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13、各种表簿登记不规范。2009年主要差错成因分析

成因分析:通过对以上问题发生差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柜员间配合不默契,缺少敬业精神和相互沟通。

2、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有些营业人员为图省事、方便,在业务处理中随意简化操作程序,在执行制度上打折扣,造成差错。

3、网点营业人员对业务的学习跟不上发展。新上岗人员对业务制度、业务知识的学习不够、理解不透,不能掌握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要求,办理业务不熟练,造成业务质量普遍下降.4、网点所长对内控重视不够,重经营、轻管理,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收方面,对管理工作不能统筹兼顾,甚至认为为了经营违规操作是正常的,没有认识到违规的危害性。

5、所长、综合柜员履职不到位,抓不住管理工作的重点,部分所长不能认真履行检查职责,检查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对大额、特殊业务授权只是按个指纹,根本不对特殊业务的进行全程监督、审核和指导等。

6、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防范能力差,不能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对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上报,甚至帮助隐瞒。

《代理营业机构案件防控工作行为规范》解读

一、代理营业机构营业时间内至少应有2名柜员

《中国邮政储蓄业务制度》规定:熟悉储蓄业务的人员不少于4人,柜员制网点应设有至少两个对外营业窗口,复核制网点应设有至少一个对外营业窗口。复核制和柜员制网点均应保证营业时间内至少有两人当班。

实际操作中在出现意外情况下,2名柜员的安全系数更高。同时,2名柜员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控制内部案件的发生。

二、支局长、综合柜员、柜员三级权限不得兼容。严禁支局长、综合柜员单独办理业务。

储蓄网点分为普通柜员、综合柜员、支局长。各级机构在业务处理时,均应实行人员分类和权限管理。有权限制约关系的人员不得相互兼职。

实际操作中则形成支局长、综合柜员自己为自己经办的业务进行授权,三级权限形同虚设无法得到落实,不利于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内部风险控制,易引发内部人员违规操作资金案件的发生。

三、严禁柜员泄露登录密码,或将柜员号借予他人办理业务。

《中国邮政储蓄业务制度》规定:业务人员应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号和密码,不得随意借予他人使用。

如果柜员不严格保管自己的登录密码、不按照制度要求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更换,易被别人盗用;或将柜员号借予他人办理业务,易导致单人处理业务、三级权限不落实等风险的发生。如发生资金案件,无法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

四、严禁从业人员未办理工作交接即换岗或离职。严禁从业人员跨机构调离后继续在原机构办理业务。

从业人员因各种原因工作发生变动,交接双方必须办理交接,交接内容包括现金、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章戳、账簿等,同时应有有关人员监督,避免因工作交接不清出现问题无法落实责任。严禁从业人员跨机构调离以后继续在原机构办理业务,能够防止从业人员使用他人柜员号违规办理业务;防止原从业人员对其经办业务发生的差错或问题进行弥补,有利于内部风险的控制。

五、严禁柜员之间在没有出入交易的情况下直接调剂现金。

柜员之间在没有出入交易的情况下直接调拨现金,将导致现金流与交易流不符等情况,违规操作易发生现金账实不符、人为调剂现金掩盖差错等潜在风险。

六、日终汇兑资金应交指定的邮储银行分支机构。

根据规定邮政储汇两网互通以后,同址汇兑网点现金日终要上缴同级储蓄机构,该规定一方面可以加强内部资金核算与管理,提高资金整体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留存备用金出现的资金案件。

七、超出备付金限额部分的现金日终必须上缴,严禁空缴空拨现金。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人民币现金出纳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如有超限款需上缴,必须由柜员及综合柜员(业务主管)双人清点,在腰条上加盖名章,由综合柜员(业务主管)及柜员双人将上缴款交给解款出纳。

网点备用金长期超限易出现资金挪用空库案件,存在不安全隐患。如果网点为了从账面反映备用金不超限而在系统内进行空缴空拨,造成账实不符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容易引发资金案件。

八、严禁未经双人复核库款即上缴库款箱。

《中国邮政储蓄业务制度》规定:综合柜员在双人眼同下清点普通柜员上缴现金,双人封箱后上缴县(市)局出纳。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人民币现金出纳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营业终了,柜员必须办理正式轧账。柜员先将现金与会计账表核对相符后,由柜员及业务主管双人眼同封装尾箱,双人双锁;

实际操作中柜员单人进行操作,如果发生差错容易出现原因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或出现内部人员乘机转嫁责任的短款、空箱等资金案件的潜在风险。

九、严禁柜员未按规定办理现金、空白重要凭证、有价单证及业务用章交接手续即自行离岗下班。

《中国邮政储蓄业务制度》规定:实行多班制的营业网点日间交接应进行正式扎账。交班普通柜员会同接班普通柜员眼同做正式扎账,核点现金和凭证,输入现金和各种凭证起讫号码,与计算机系统内的现金和空白凭证核对。核对无误,由交接双方在柜员轧账单和交接班登记簿上签字交接。

如果未办理交接手续即自行离岗下班,出现问题则不能及时查明原因、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给内部人员留有转嫁责任或掩盖风险隐患的可乘之机。

十、严禁网点库款箱单锁及单人保管钥匙。严禁单人装入或取出ATM现钞。《山东省邮政储蓄业务实施细则》规定:ATM清钞或加钞处理,双人进行ATM开箱,清点结存现金,无误后清钞或加钞。ATM的密码和钥匙要做到双人分管,互相制约。

双人操作可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明确责任。如果单人操作,遇有ATM故障、ATM长款或短款等异常情况时,无法确认事实并落实责任。同时,业务处理过程缺少内部控制的环节,给伺机作案的内部人员以可乘之机。

十一、支局长或综合柜员必须每天对柜员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及账务进行核对,尾箱现金必须每日进行双人复核,并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支局长应定期或不定期,综合柜员应每天对柜员的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及账务进行核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通过加强日常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做好资金案件防范的内部管理工作。

十二、严禁跳号使用空白重要凭证。严禁手工签发或私自打印存单(折)。严禁私自保管或使用已停用的重要空白凭证。重要空白凭证丢失、作废应及时登记,说明丢失、作废原因,并报告邮储银行。

根据邮政储蓄业务管理要求,二类和代理网点重要空白凭证丢失、作废应及时报告邮储银行。加强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其目的一是防止因内部管理不严造成凭证丢失。二是为防止凭证被盗、丢失后可能发生的诈骗、伪造等案件发生。

十三、严禁将业务印章,个人名章借予他人或交叉使用。

十四、严禁将业务印章拿离业务场所。严禁将代理银行业务用章用于邮政非银行业务。

业务印章或个人名章,是记载经办业务属性、经办人职责的标记,也是有效信用凭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是办理收付款项的有效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将业务名章、个人名章借予他人或交叉使用、将业务印章拿离业务场所,一是违反谁经办谁负责的原则;二是当业务出现差错时无法查找原因落实责任;三是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引发诈骗等资金案件。

十五、严禁在空白凭证、登记薄、报表上预先加盖印章。

在空白凭证、登记薄、报表上预先加盖印章,一是违反业务处理流程。二是不能明确该凭证、登记薄、报表经办人员的责任,如果发生差错不能及时查找原因、落实责任。三是预先加盖印章的空白凭证一旦丢失,被不法分子伪造后易造成资金损失。

十六、严禁直接代理客户办理任何金融业务。严禁柜员代客户保管现金、存单(折)、卡、凭证。

柜员代理客户办理金融业务,一是存在不能正确理解客户意图造成经办业务背离客户真实意愿的情况。二是如果经办的业务事后发生纠纷,易造成无法落实责任的口实。存单(折)、卡、凭证是客户资产的有效法律证明,柜员代客户保管现金、存单(折)、卡、凭证,属于暂时侵占他人资产的违法行为。

十七、柜员工作时间中途暂离岗位,必须在系统内进行临时签退,锁好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印章,待回岗后重新签到。柜员长时间外出,必须办理现金、凭证、印章的交接工作,由综合柜员核对无误以后方可外出。

柜员工作时间中途暂离岗位,如果不在系统内进行临时签退、锁好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印章等,容易给他人利用暂离岗位柜员的操作号进行业务处理的机会,如果这期间发生业务差错不易分清责任。

十八、严禁柜员为本人办理任何业务。严禁复核制网点单人临柜、单人经手办理业务。严禁采取任何形式虚增业务量。

复核制网点单人临柜、单人经手办理业务,实际等同于柜员制网点柜员为本人办理业务。柜员为本人办理业务,存在虚增业务量等虚假交易的可能性,存在潜在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易引发资金案件。

十九、严禁未查明原因、未经书面审批即做取消、冲正交易。事后监督应对每笔特殊交易进行核查。

未查明原因或未经书面审批即做取消、冲正交易,存在擅自修改客户分户账的潜在风险,易引发资金案件。事后监督不能对每笔特殊业务交易进行核查,一是没有履行事后监督的职责,二是降低了对特殊业务潜在风险的有力控制。

二十、日终轧账如账实不符,必须查明原因,核对相符后方能正式轧账。严禁私自抽出或补入长短款额。

日终轧账如账实不符,不查明原因私自抽出或补入长短款额,既掩盖了业务处理出现差错的事实,又不能及时确定责任、纠正错误,存在人为转嫁差错或掩盖漏洞的可能,具有较大的风险隐患。

二十一、营业终了必须实行净所制度,从业人员集体离开网点,严禁任何人员借故在网点内滞留。严禁单人加班。

如因特殊原因需要加班时,必须报管辖行批准。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加班(包括单人加班),或借故在网点内滞留。其目的为加强内部人员风险管理,防止单人操作或营业外时间处理业务造成的虚增业务量、盗取客户信息或资金等各种潜在风险。

二十二、严禁未经邮储银行批准在非营业时间办理业务。

未经主管部门批准在非营业时间办理业务,一是如遇业务处理系统升级等特殊情况易形成差错,给客户或机构造成损失;二是影响邮政储蓄统一对外的社会形象;三是易给内部人员作案留有可乘之机。

二十三、严禁任何工作人员未经授权审批查询客户资料信息。

未经授权审批查询客户资料信息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旦客户资料流失后,内外部不法分子利用客户资料易发生盗用客户资金、欺诈等违法行为,不仅给客户造成资金、精神等各种损失,而且给邮储银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二十四、一折一卡业务必须由双人办理,换人复核并授权,交付卡、折必须由客户签收。

一折一卡业务如果单人办理,存在内部人员窃取客户信息或资金的潜在风险,因此该项业务必须双人办理,换人复核并授权。交付卡、折必须由客户签收,能够规避此类风险的发生。

二十五、严禁不核验身份证即支付汇款。

支付汇款不核验客户有效身份证件,容易出现犯罪分子用假身份证件冒领或营业员私自盗取用户汇款等风险或资金案件。二

十六、严禁以收取现金方式为企业代发工资。

各级代收付业务分支机构与委托单位和个人进行资金或代理手续费结算时,原则上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进行,如确需现金支付的,必须报主管支行长批准。收取现金方式为企业代发工资存在以下潜在风险,一是营业人员可能收取现金不入账,截留、挪用委托单位部分或全部资金;二是存在委托单位以现金方式支付工资等款项,存在洗钱或避税等可能的风险。

二十七、严禁无折取款。若出现异地存折磁条损坏需应急取款,必须由双人办理,且一次取现不得超过2000元。

《关于启用邮储存折磁条信息防范邮储案件的通知》规定:对因磁条损伤无法补写磁条信息且无法更换新折,储户又急需取款或转账的,普通柜员必须认真核实客户身份、辨别存款真伪,并经综合柜员或支行长(支局长)审核、授权后,方可办理取现、转账交易。

潜在风险:一是内部人员利用工作之便盗取“无印密”客户的信息或资金;二是外部不法分子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客户账号和密码后,利用克隆存折等手段盗取客户资金。

二十八、严禁未经复核一人办理存折、卡及密码挂失业务。

《山东省邮政储蓄挂失业务补充规定》规定:营业员办理正式挂失、挂失清户及挂失补发业务,必须经过复核,其中复核制网点由复核员复核,柜员制网点由综合柜员复核,并要在挂失申请书上签字并加盖名章,如出现问题,需追究经办人和复核人的责任。

未经复核一人办理存折、卡及密码挂失业务,存在内部人员通过窃取客户账户信息办理假挂失或盗取客户资金的风险。

二十九、质押贷款业务应坚持双人核押,物证分管。

质押贷款业务应坚持双人核押,物证分管一是可以规避因营业人员审核不认真造成的假存单质押风险;二是可以防止内部人员利用客户信息私自在系统中将进行质押贷款;三是可以保证质押物的安全,防止内部人员将质押存单挪作他用,确保账实相符。

十、严格执行岗位轮换、定期休假和近亲属回避“三项”制度。做好对重要岗位、敏感环节工作人员八小时内外行为失范监察工作。

操作风险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如果关键岗位人员长期不轮岗, 极有可能存在常规检查无法暴露出来的违规违法隐患或案件。执行员工亲属回避制度,可以规避内部团伙作案和业务条线作案以及隐瞒问题不报等情况。对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八小时内外的行为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相关人员及其家庭状况的变动情况,对发现有涉黄、涉赌、涉毒、以及未报告的股票买卖和经商办企业等行为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消除风险隐患。

十一、代理营业机构应在营业场所永久公示案件线索举报电话,邮储银行应设置专人受理举报登记,对受理的举报线索迅速核实。

设置专人受理举办登记,能够及时追踪、核实案件线索,及时处理潜在的风险隐患,控制可能发生的资金案件,避免重大事项的发生,营造健康有序的合规经营环境。

十二、代理营业机构发生案件,应按照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定,及时向当地主管邮政企业、邮储银行报告。邮储银行应及时向上级行及当地监管机构报告。《邮政金融资金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二类和代理网点、金库、运钞、枪支管理发生案件,邮政企业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应当向同级邮政储蓄银行或分支机构通报;

发生重大事项如果不及时报告,不能确保重大事项的得当处理,不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十三、严禁代理营业机构负责人隐瞒不报发生的差错事故和案件。

对发生的差错事故和案件隐瞒不报,不仅不利于差错或案件的及时纠正或处置,而且存在发生更大风险或案件的隐患,将给责任人和企业带来资金等各种损失,有悖于控制风险、有效预防各类资金案件的内控风险管理原则。

三、全国金融行业案例及分析案例及分析

案例:某支局储蓄营业员李某营销能力强,业务熟练,原为计划中待转的聘用工,可是2007年5月1日综合柜员赵某趁李某临时离柜未做签退之机,自己开立小额定期业务,套取了存单,在其他用户办理大额业务时,用套取的存单打印相关信息,而将现金截留,所有单证所盖章戳皆为李某的,案发后,赵某被刑事拘留,而李某也因章戳保管不善、离柜未签退系统等违规行为而被辞退。

发案原因分析

人员配备不足,存在单人临柜现象。-储蓄柜员工号使用混乱。营业员和复核员之间、普通柜员和综合柜员之间,工号互相使用。

-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差,个人私章不按制度规定保管,警觉性差。案 件 成 因

管理不到位,检查不到位。

各项制度没有落实。

没有建立约束管理机制,放任自流,对身边存在的违规问题不能予以纠正,更没有及时向上级反映,铸成案件。

四、档案管理办法

凭单填写要求:

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颜色为蓝色或黑色,内容完整、准确。户名、交易金额、实名证件种类和号码等重要信息不得涂改。

客户签字要求:

字迹工整、清晰、可识别。档案管理办法

章戳加盖要求:

章戳种类:日戳、个人名章、转账讫、现金讫、清户(结清)、部分提前支取、提前支取、换折、作废。

除日戳为黑色外,其余均为红色。

章戳加盖要求:每办完一笔业务应立即加盖章戳,严禁多笔业务办完后补盖,不能出现多盖、漏盖、提前或拖后加盖的情况,防止颜色过浅过深难以辩认。对一式多联的单据,如无特别说明,在各联均须加盖。档案管理办法

章戳加盖位置要求:标明位置的应在指定位置加盖;未标明位置的,加盖于凭单右侧空白处。

其他要求:柜员制支行不加盖复核章,业务规定有特殊要求的除外;需要加盖复核、授权名章的,不可与营业(经办)名章相同。档案管理办法 重要凭证

章戳加盖

日戳:开户时加盖

名章:开户、清户、提前支取、部分提前支取加盖

提前支取章:提前支取时加盖

部分提前支取章:部分提前支取时加盖

清户(结清)章:清户时加盖

现金讫:现金支取、现金清户时加盖

转账讫:非现金支取、非现金清户时加盖(如大额转存时)

作废:存单作废时加盖,如开户取消、空白存单作废 档案管理办法

清户、换折、作废时对存折进行剪角,以破坏磁条

开户、换折时须对存折进行写磁

活折跨省存取款、转账,在附页上逐笔手工登记交易记录,并加盖名章

换卡、清户时剪角(破坏磁条)业务凭条填写要求

客户必填项目:存款人姓名、账户类型、开户金额、留密,证件种类、证件号码、发证机关所在地(代理人姓名、证件种类、证件号码)、客户签名、日期、联系电话、常住地址、邮编等。

营业员必填项目:开户行审核意见栏中的日期栏 业务凭条的章戳加盖

日戳:在客户回执联指定位置加盖

名章:在银行留存联指定位置加盖

现金讫:现金取款时在银行留存联加盖

转账讫:大额转存时加盖

作废:取消时加盖 转账凭条的填写和章戳加盖

客户签名、交易日期、转账方式、转账金额、转入账号(卡号)、转入户名。大额转账时,还需填写转账人的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章戳加盖:

日戳:在客户回执联指定位置加盖

名章:在银行留存联指定位置加盖

现金讫:现金到账户转账时在银行留存联加盖

转账讫:账户到账户转账时在银行留存联加盖 手续费收据

使用范围:向客户收取手续费时使用

凭单样式:一式两联,分银行留存联(第一联)和客户联(第二联)

章戳加盖:

日戳:在右侧空白处加盖

名章:在凭单底部加盖

现金讫:收取现金时在银行留存联(第一联)加盖

转账讫:账户扣收时在银行留存联(第一联)加盖

作废:交易取消时在银行留存联(第一联)加盖 挂失申请书

使用范围:办理挂失业务时使用

凭单样式:一式三联,支行存查联、客户联、事后监督联

客户填写:

必填项目:挂失事项、挂失种类、户名、账号/卡号、账户余额、开户日期、遗失日期、申请人证件种类、证件号码、发证机关、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联系地址、客户签名、日期。

后续处理时:后续处理处理结果、客户签名。

如为代理人办理时以下也为必填项:代理人姓名、证件种类、证件号码、发证机关、联系电话、联系地址。挂失申请书

银行填写:挂失时间

章戳加盖:

日戳:办理挂失时在指定位置加盖,后续处理时在“后续处理”栏加盖。

名章:在指定位置加盖。密码申请书

凭单样式:一式一联

必填项目:账号/卡号、户名、申请内容、证件名称、证件号码、发证机关、申请日期、申请人签字。

章戳加盖:

名章:在指定位置加盖 大额/跨行转账服务申请表

凭单样式:一式两联,分银行留存联(第一联)和客户联(第二联)

必填项目:申请内容、申请人姓名、证件种类、证件号码、约定内容、是否约定最高转存金额、转出金额、凭证种类、客户签名和日期。

章戳加盖:

日戳:在机打右侧空白处加盖 修改分户账通知单

凭单样式:一式三联,分交事后监督联(第一联)、支行留存联(第二联)、客户联(第三联)。

客户填写:客户在场或可以联系到客户的情况下,需客户在机打记录空白处签字确认。客户不在场情况下需复印原始交易凭条附在修改分户账通知书后面

银行填写:账号/卡号、原交易流水号、原交易类型、原交易日期、错误金额/内容、正确金额/内容、经办人、授权人签字。手工登记簿

ATM现金管理登记簿(鲁储8006)支行交接班登记簿(鲁储8005)假币没收登记簿

支行异常交易登记簿(鲁储8003)

司法查询,冻结和扣划登记簿(鲁储8018)

ATM吞没卡登记簿(鲁储8007)联网核查手工登记簿

机打登记簿 ——每天打印

邮政储蓄银行营业轧账单(储1301)(含主表、续表和现金收支记录)打印要求:以支行为单位,按日打印前日报表,在主表加盖支行日戳、打印人员名章和支行负责人名章。柜员交易日志登记簿(储1229)打印要求:以支行为单位,按日打印前日报表,在首页加盖支行日戳、打印人员名章。

柜员轧账单(储1302)

网贷投资者投资行为解读 第6篇

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网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多是综合考虑平台的各种情况,从多个角度判断平台是否可靠。同时,尚未参与但是考虑投资网贷的潜在投资者与已经参与过网贷的投资者相比,其在判断平台时与已投资者显示出同样的专业性,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投资者教育,投资者已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并形成对P2P网贷的基本判断。

投资依据

从潜在投资者和实际已参与网贷的投资者判断平台可靠性及选择投资的依据上来看,平台的背景、团队经营能力成为投资者选择平台的主要依据,也是重点考核因素,如图1~图3所示。进一步研究网贷投资者实际投资时的决定性因素,以上判断依据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平台的综合实力、规模、行业排名等,成为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最重要因素,而平台标的的完善程度、行业口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是否投资。另外,平台管理层在行业的权威性、话语权,也是影响投资者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调研中,几乎没有投资者将高收益作为投资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反映出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网贷投资者也越来越趋于理性,不再一味追求高收益,而是对风险有了相应认识。

投资渠道

网贷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主要渠道是移动端APP,如图4所示。这与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相符合,也是大多数网贷平台将竞争重点转向移动端的主要原因。选择直接在平台网站进行投资的投资者也不在少数,这里面包含了PC端和移动端网站。这一类用户占比较大,说明用户在投资前已经通过媒体、网络等信息渠道,知道并对平台有较多了解,从而直接到平台进行投资。而在此次调研中,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投资的用户较少,这一方面说明投资者对搜索引擎推荐的网贷平台并不完全相信;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者风险意识加强,在投资前,会对平台做全面的了解,然后选择可靠的投资渠道进行投资。

续投标准

从投资者续投情况来看,大多数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某一平台之后,就会选择信任平台,并逐步跟进,继续进行投资,如图5所示。到期自动退出的投资者较少,这说明随着行业越发展的越来越规范,问题平台被清理,“羊毛党”也在逐渐减少,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

网贷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满意程度整体上较高,但同时,也有一些投资者对平台的服务较为不满,主要是平台信息披露不及时等原因造成。而通过对投资者需求的调研情况分析来看,平台的网络安全、信息披露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服务,投资理财咨询和提供更多交流机会也是投资者对平台的进一步要求,如图6所示。

综合投资者调研情况,课题组对网贷平台未来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平台网络建设,增加网络安全投入,提高平台网络安全性。

二是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让投资者对平台有更多了解,能随时掌握平台的动向,增加投资者对平台的信任度,让投资者与平台之间能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信任关系。

三是创新平台业务类型,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资产配置服务。

四是充分借助专业投资理财媒体、网络平台,开展形式丰富、种类多样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流平台,同时也使投资者更加了解平台,增强对平台的黏性。

小学课堂记名字行为意图的解读 第7篇

一、课堂情境中的记名字行为

12:10到13:10是Y小学中午不回家学生的午休时间。笔者承担了这次的看班任务,刚进入班里,很多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了各种请求。对于学生提出的条件,笔者都一一答应了,但班里还是有吵闹声,笔者回头说了一句:“不要大声说话!”安静了不到一小会儿,班级里又闹哄哄的。副班长对笔者说:“老师,你太温柔了,你要对他们狠点……我帮你把讲话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吧。”记名字?抱着尝试的态度,笔者同意副班长到讲台上去写作业,顺便在黑板上把说话同学的名字记下来。副班长在黑板上每写一个名字,教室里噪音的分贝就降低一个档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就有了笔者想要的那种午休氛围。见黑板上记录的名字越来越多,笔者就对副班长说:“名字在黑板上的同学,如果表现得好,你就可以将其名字擦掉。”说完笔者就看到底下有些学生释然与窃喜的表情,班级也越来越安静。下课铃声响起时,黑板上还有七八位学生的名字,笔者就让副班长把名字誊抄一份,准备交给班主任。就在他抄写时,不断有学生走上讲台向笔者抱怨,甚至质疑副班长不公正。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开始就预设了学生的行为表现会符合自己的预期,甚至以为只要自己满足学生提出的所有要求,学生也应该会保持课堂安静。当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教师的预期出现偏差时,教师不得不通过记名字来管理课堂。可是学生对于记名字行为的理解是什么,在记名字行为中体验到什么,这些都需要教师梳理清楚。

二、学生对于记名字行为意图的表达

1. 记名字———负面展示而羞愧

当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肆无忌惮地说话时,他本能地意识到大家都坐在同样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安全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副班长将说话同学的名字凸显出来,放在黑板上时,其就有种自己脱离集体的张扬感,这种感觉是被孤立、被独立的一种负面展示。展示是学校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显现在他者面前;儿童的存在本身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即对于展示者来说,那外在的效应则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所展示的是儿童经过处理而被抽象化或符号化了的表现。儿童是在言行中来表明他们是谁,甚至儿童的被惩罚本身也成为另一种展现[2]。在黑板上记学生的名字不是教师的主要目的,其是要通过记名字这种行为方式来暗示坐在底下的学生,如果不好好午休,你们也会像他这样被公示在黑板上,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一部分学生的惩罚来警示其他学生。

2. 擦名字———安全回归而窃喜

由于名字的展示让学生意识到安全说话的环境受到挑战,于是学生不再滔滔不绝,他们希望通过不说话的方式,能够再次回归到那个保护性的集体中。是教师示意,如果学生表现得好,可以擦掉黑板上的名字,结果说话的学生就更少了。因为学生不乐意接受惩罚性质的展示,所以说话有所收敛,学生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展现自如,也乐于展现自己。

3. 交名字———自尊受损而抱怨

当学生得知看班教师要将名单交给班主任时,对于看班教师的抱怨以及副班长的各种冷嘲热讽,是因为学生意识到自己不能够把控将名单交上去后的情形发展。也就由最开始单纯的自尊心受损,演变为担心自己在班主任心目中的形象受损。这也说明了,自尊心与在班级中的地位、荣誉相比,学生更看重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及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指令的三次变化带来了学生情绪的三次转变,学生每一次行为转变的真实意图都是不同的,每一次行为转变的目的也是不同的,这就提示教师面对课堂上的具体行为时,要透彻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意义表达,敏锐而准确地抓住学生行为的意图本质,从而与学生发生互通性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以往机械式的教学策略。个体人格的发展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承认中实现的,尊严来自于个体优秀的品质与美德,而尊重则使这些品质的发展过程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并且赋予自我发展一种来自他人的欣赏、珍视、赞扬与鼓励[3]。因此,教师要呵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尊重儿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期望的行为,尊重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存在。

三、教师对于学生行为意图的反思

1. 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接近学生的第一步,并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模式与状态;了解学生也是重视学生的一种体现,教师通过了解学生进而组织管理好班级事务。对于一名不承担该班授课任务而只是临时性看班的陌生老师来说,刚开始进入班级的时候,就需要明确与学生之间达成协议。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想在午休时间做的事情,然后罗列在黑板上,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在尊重学生主体、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教师确定学生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并特别强调,如果学生的要求被满足了,教师的要求也必须为学生们所遵守。在一个不熟悉的教学环境里,教师最好还是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不要自我创新;创新地自主管理要建立在了解班级学生,并且班级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行为都符合教师预期的基础上。

2. 理解学生

成人的道德成规包含了超越儿童理解水平的推理,而且是在对儿童居高临下的谈话中、用低于儿童发展水平的言词、以高人一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4]。教师在观察学生行为的同时,要关照到学生的内心体验,多些对自己的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找到问题的本质,才能触摸到深藏在学生内心的行为意图。一旦发现学生的行为意图,教师就能换位思考学生的行为,针对该行为的教学策略也就更具有实效性。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保持安静,教师不要一味口头训斥,这种抵达不了学生内心的言词,对学生很难有所触动。后来教师找到了通过记名字的方式来管理课堂,也证明了教师要与“特殊”学生进行内心的交流,由谈话、理解及评价三位一体来构成学生行为的意图理解途径。

3. 疏导学生

儿童的人格尊严同其学业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因为儿童的学习水平和层次不同而给予儿童不同程度的尊重[5]。对于学生的抱怨,教师要去和学生交流,帮其解答心中的困惑及纠正对问题的认知偏差。正如科尔伯格所言:成人要在指导儿童如何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来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并且这种指导必须与儿童处于相同的思维水平[4]。学生行为失范后,不是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并检讨自己的行为,而是以他人身上与自己相同的行为来为自身的失范行为辩解,这是对问题判断的偏差。教师遇到这种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引发真正的思维冲突和展示对该问题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认清思维方式的前后矛盾与不当之处,帮助学生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如果不抓住教育契机,学生会离正确的价值观及行为解释越来越远,其思维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教师要关心、信任、尊重、支持、宽容每一位儿童,及时地疏导儿童,让儿童的偏差行为得到纠正,重要的是要引导儿童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周兴国,齐海云.洞察学生的行为意图:案例分析与教育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2]周兴国.展现与展示:儿童学校生活反思[J].基础教育,2011(7).

[3]金生鈜.教育与人的尊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程序法治建设:交往行为理论的解读 第8篇

一、程序法治:重建现代社会法律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1. 现代社会法律合法性危机的根源。

哈贝马斯对现代社会法律的批判开始于对人类行为类型及其理性关系的分析。他根据行为的取向,把人类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驾驭别人为目的或以自我成功为取向的目的行为;另一类是以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为取向的交往行为。与目的行为相比,交往行为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语言的互动,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为,它运行于主体之间或生活世界中。这两种行为受不同的理性支配,支配目的行为的理性是目的理性或工具理性,这是一种有效地改变自然的科学技术理性,其思维方式是主客体二元对立;支配交往行为的理性是交往理性,这是一种为了处理和解决交往行为中各种关系所必需的公平、协商的理性,其思维方式是主体间性。整体上看,西方近代思想重视目的理性而忽视或无视交往理性。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工具理性日益侵入交往行为领域,即以金钱为媒介的经济系统和以权力为媒介的政治系统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扩张和渗透,使人的交往行为或生活世界成了工具理性的殖民地。在哈贝马斯看来,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危机的本源所在。“经济系统无法生产必要数量的可消费价值;行政系统无法做出必要数量的合理决策;合法性系统无法提供普遍化的动因;社会文化系统无法生产必要数量的能激发行动的意义。”[1]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同样面临这种合法性危机。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法律本应属于生活世界的领域,服从交往理性。但在现代社会的法律系统里,工具理性占据了支配地位。具体表现在:

第一,无论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体现国家无为的形式理性法,还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体现国家干预的实质理性法,在方法论上他们都是从孤立的主体出发,都没有从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间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前者强调个体的消极自由和权利,后者着重寄望通过政府的导控和关照来确保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享有和实现,其工具理性的特质昭然若揭。前者对事实不平等的负面效应麻木不仁;后者对于国家补偿这些措施的负面效应置若罔闻,结果不仅使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无法真正得到保障,而且造成社会的动荡和冲突。第二,两者都把个人基本权利的含义和内容归结为物。前者把权利理解为自己可通过市场博弈去“占有”之物,后者把权利理解为可通过政府的分配而“享有”之物。而实际上,权利永远存在于主体间性中,是关于人们可以彼此“做”什么的可能,离开了主体间性,人就无所谓有权利与否了。权利不是“物品”,不是关于人们可以“有”什么的分配安排。因此,权利不应从个体的视角而赋予,也不应由政府分配给个人,而是应由主体之间在交往行为中相互赋予。可见,这两种权利观,都是基于工具理性,因而都缺乏真正的合法性基础。第三,两者都割裂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生活世界与系统以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强调私人自主性、生活世界中私人生活的封闭性以及市民社会的自治,看不到公共领域的合作与协商、复杂社会中系统导控的积极功能以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进行沟通的可能性。而福利法看重的是系统和政治国家的作用,对生活世界的自由、市民社会的自治和公共领域自主视而不见,并肆意干预。

针对上述现代社会法律的危机,哈贝马斯认为,要想拯救法律并重建其合法性,就必须以体现交往理性之法代替工具理性之法。

2. 程序法治:

交往理性的体现;法律合法性的摇篮。人的交往行为是通过语言的沟通而实现的。哈贝马斯认为,要使沟通顺利进行下去,交往行为者的言说,除了必须具备语形学和语义学的可理解性外,在语用学方面,还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有效性:(1)真实性。说话者提供的陈述必须符合外在世界,以便听者能够分享说话者的知识;(2)正确性。说话者的言说必须符合共同的社会规范,从而使听者认同;(3)真诚性。说话者表达自己的意向必须是真诚的,它必须满足并导致听者对说话者的信任。这三种有效性要求构成一个理想的言谈情境,它从形式上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对话规定一个可操作性的原则,交往行为者遵循此原则,达成的共识,即是交往理性的真意。它为法律的合法性重建,程序法治的弘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法律合法性是指法律的正当性,概言之,即法律除了强制性外,人们自觉自愿服从的理由。这里的法律,既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普遍性规范,也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处理具体案件的法律决定。在哈贝马斯看来,那些仅仅靠外在强制,抑或由于意识形态的长期灌输而被人们认受的道德等实体价值并不能用来评价法律的合法与否。真正决定法律合法性的是基于交往理性产生法律的民主程序。程序即法律程序,指法律关系主体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步骤与方式。程序有好坏、正义非正义之分。程序正义源于英国古老的自然正义观念:任何人都不应当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当事人有陈述和被倾听的权利。这种自然正义观念把每个人都视为是具有人格尊严的、平等的道德主体,蕴涵了对人作为人应当具有的尊严的承认和尊重。历史上思想家们对法律程序的评价采用的标准大相径庭,哈贝马斯则以交往伦理作为其评价标准。任何一个法律程序的构建必须符合平等、自由、民主、协商的原则。如果我们把法律程序简单分解为程序主体和程序过程(包括主体行为、行为时序、程序法律关系内容、程序后果)两种要素[2],那么交往伦理对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是:程序主持主体的独立和中立;程序结果接受主体的平等参与、合意;程序过程的人道、公开、和平、合理、及时终结。如果一个法律程序缺乏这些要素,不论通过该程序产生的结果如何,也不论该程序多么具有效率,人们仅仅根据正义感或一般常识就可能感觉到它的不公正。在程序正义中,所有利害相关的人们,彻底摒弃以权力的滥用和暴力手段压制话语民主的做法,借助语言交流的有效性,通过平等、自由的理性协商与话语论证,通过意志协调达成规则共识,从而形成作为法律的规则。“依据商谈伦理学,一个规范,只有当所有实践商谈参与者认同时,它才能有效。”[3]只有如此形成的法律,每个人既是立法者,同时又是守法者,才具有实质合法性。由于这种规则是相关人们自己形成的,他们可避免被迫服从的规则;由于这种规则是相关人们在特定语境下针对特定问题形成的,它们可满足相关人们具体的实际需求;由于这种规则中包含所有相关者的价值判断,他们可避免评价标准的外在强制。

程序法治就是把交往伦理法律化、制度化在法律程序中,并赋予其国家强制效力,以重建和保持法律的合法性,防范法律的制定和适用仅仅从孤立的个人角度出发,或从政府自上而下强加法律的角度出发。

由上可知,在现代社会,程序法治能够拯救法的合法性危机。法治就是程序法治,就是程序正义之治。程序法治并重甚至优位于实体法治。

二、对当前中国程序法治建设的方法论检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程序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基本的程序法如民诉法、刑诉法、选举法、组织法、人民代表法、人大议事规则以及立法法等也先后制定和完善;法律程序及其正义观念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如果以交往行为理论检讨之,其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忽视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 法律观念上,程序正义意识不够发达。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残留在我们大脑中的是法律工具主义。既然法律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工具,是作为绳顽警愚的防民之具和治民之器,那么,体现自由、平等、民主、限制政府权力的公正程序就毫无意义。近代以来,中国的救亡图强、振兴中华使得法律是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暴力机器与法律是治国之器的工具主义法律观进一步巩固。工具主义法律观强调法律只是实现国家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法律发生作用的主要条件是国家强制力,依靠国家的推行来完成法律任务。这样,法律的交往理性之光黯淡消逝。糟糕的是,当法律与政策冲突时,执法机关就往往会成为违法机关。法律既是工具,国家可以有选择地运用它,也可以不用它。程序正义一旦不能对某一方面实体法的实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被斥为花花架子,一个摆设,最终落得被罚下场。由于法律程序先天缺陷,加上近代后中国继受的是有重实体法轻程序法传统的大陆法系,再加上中国法学界长期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看做是主法和从法的关系,程序正义在这块贫瘠的的土壤里自然难产和健康成长。

2. 法律体系上,程序法规不健全。

建国后至今,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程序法体系。程序法和实体法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但中国虽有实体法而无相应的或健全的程序法与之配套的情况十分常见。如我们有宪法,行政法、劳动法、婚姻法、企业破产法,却没有宪法程序法、行政程序法、劳动程序法、婚姻程序法、企业破产程序法等。程序法规的缺失严重影响人权的实现。如中国从第一部宪法起就提出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公民对国家机关有批评建议权,但人民如何行使宪法所赋予的这项民主权利,却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或详细的实施细则。

3. 法律制定上,现有程序法规的一些条款不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

首先,有些程序规则对违法责任无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程序法律规范不符合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这使程序法缺乏可操作性,助长了程序违法形象的发生。如中国的诉讼法对诉讼参与人妨害诉讼的行为规定了强制措施,但对司法人员违反程序法、侵犯当事人合法程序权利的行为则缺乏全面的制裁措施。缺乏违法责任的程序法规为权力的滥用开了绿灯。实践中,很多案件违反程序规则中的时限规定如超期羁押,由于不需要相应的法律后果,造成案件久拖不决,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人权。其次,有些程序规则重在对权力行使的保障,缺乏公民参与管理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内容。程序的设计和运行更多地强化程序结果接受主体对权力的遵从,而不是强化对其权利的保障和尊重,造成程序结果接受主体的客体化。如立法法第57条规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该规定仅赋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政法规立法动议权,而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特别是行政相对人的立法动议权被排斥在外,立法主体的平等参与权未体现,靠权力机关立法,再把法律交给人民。这不利于保证行政法规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不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权的滥用。再如,中国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中国民事诉讼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者勘验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如果审判长和法院决定不予许可,则意味着有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不到享有和行使;如果发问的内容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保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得不到准许,还可能导致当事人的实体权益的丧失。再次,程序主持主体的独立、中立性不强。最典型的表现是诉讼程序。在司法领域,司法独立是中国司法基本制度。从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看,中国的司法独立实质上仅指法院独立。马克思是主张司法独立的。马克思说:“自由的法庭和不自由的国家是互不相容的”[4]。这里自由的法庭就是指司法独立。只有司法独立才有公民的自由(人权)。马克思在对行政权与司法权进行比较时说:“书报检查官除了上司就没有别的法律。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独立的法官既不属于我,也不属于政府。”[5]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司法独立是指法官独立。

法官只有自身独立和中立不受制于任何权力和个人时,他才能发现真正的法律,凭自己的良心裁断案件,并对案件的结果负责。但是中国法院系统人事和财政的不独立、法院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和法官的等级制等使法官独立、中立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法官独立与中立的地位得不到保障也就意味着法官作为程序参与者的人权得不到尊重,更不说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了。当然,法官独立是相对的,任何独立都不可能为所欲为,我们所说的法官独立绝不是要脱离党的领导。

4. 法律实施上,程序违法现象大量存在。

观念的落后,一些程序制度的漏洞及其不正义,造成在法律实施中程序违法现象司空见惯,违法形式多样。如在行政执法中,有步骤违法,即随意增加法定步骤或减少法定步骤;方式违法,即行政行为没有采取法律要求的方式,或行政行为采取了法律禁止的方式,或法定方式的适用存在欠缺。顺序违法、期限违法等等,不一而足。在司法中,先定后审,审判分离、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屡禁不止。程序的违法不仅直接侵犯了公民的程序性权利,也妨碍了其实体权利的实现。

三、完善中国程序法治建设的若干建议

1. 确立程序正义的理念。

程序正义不仅仅是实现实体法目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自身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即制约公权力和保障人权,使法律真正成为合法之法,符合人民的需要。确立程序正义理念意味着在法治社会中实体法和程序法具有同等的生命力,坚决摈弃法律工具主义和程序法为从法的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确立程序正义的理念就是要坚持程序中立、理性、平等参与、人道、自治、时效等程序正义原则。合法程序并不意味着就是正当的程序,严格依照程序法办事也不意味着实现了程序正义。只有满足交往理性所要求的程序,才配上称之为程序正义。

2. 完善程序法制体系。

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前提条件,也是程序正义载体,无程序就无法治,无法治就无人权。宪法赋予公民的广泛的权利如何保障并真正落到实处,有待于程序法的完善。如在行政领域,中国虽然颁布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但对于众多类型的行政行为而言,分散式的行政程序立法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行政权的急速扩张的要求,并为法出多门留下了余地,因此,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迫在眉睫。

3. 改革现存的程序制度。

按照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改革现行的程序制度。例如,在宪政领域应以选举程序、违宪审查程序为重点。突出选民对候选人的推举制度、候选人的介绍制度的改革;建立违宪审查机制,以宪政程序维护宪法权威;在行政法制领域,以程序抗辩为重要内容,对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过程中涉及相对人利益的制度予以改革,对听证制度、回避制度、行政公开制度、职能分离制度、时效制度予以广泛的确认;在诉讼法制领域,实现国家纠问式诉讼向当事人对抗式诉讼转变。

四、结语

程序法治是时代的呼唤,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只有以程序正义的眼光审视、反思、构建程序法制,我们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抓住了本质和重心。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程序法治建设既要体现普遍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程序法治是我们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要:在现代社会, 工具理性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引起法律的合法性危机, 程序法治体现了交往理性的正义性, 因而能够挽救这一危机。程序法治是法律合法性的摇篮。现代法治就是程序法治。当前中国程序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程序正义意识不发达, 程序法规不健全, 现有一些程序法的条款不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因此, 确立程序正义的理念、完善程序法制是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心所在。

关键词:程序,法治,交往理性

参考文献

[1]J.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1, transl.by T.McCarthy, Beacon Press, 1984:49.

[2]徐亚文.程序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239.

[3][日]中冈成文.哈贝马斯交往行为[M].王屏,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1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23.

解读问题行为 第9篇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分析,电影对白

电影是浓缩的生活, 它给人类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让我们翱翔在艺术的天空中。电影制片人往往让人印象深刻的对白嵌入电影。其中对白除了话语意义外, 还有深层次的句子意义。这种借助语言的修辞手段或语篇策略, 通过实施一个行事行为而间接地实施的另一个行事行为 (Searle, 1979:31) 称作间接言语行为。该文从语言行为理论角度对电影对白语言进行分析。

1 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奥斯汀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人们通过语言所实施的各种行为。他写的两本书Words and Deeds (1952) 和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1962) 阐述了同一个中心概念:如何以言行事。言语行为理论的的核心结构是:一个人在说话时, 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是不一致的。他把话语叫做“首要行事要点”, 句子意义叫做“次要行事要点”。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 说话人依赖他们彼此分享的语言和非语言背景信息, 交流的信息要多得多。” (Searle, 1975:31-32) 。

Searle把行事行为分为以下五类 (Searle, 1979:12-20) :断言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间接言语行为分为两类:规约性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前者体现在固定的语言形式结构中;后者往往需要依赖背景和非语言语境进行语用推理。

2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解读电影对白

2.1 电影对白的主要语体特征

电影作为集摄影、音乐、文字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其中的经典人物对白令人称奇, 因而常常作为翻译教学的蓝本来分析。笔者认为, 电影对白有以下主要共性语体特征:简洁性和凝练性;可读性和新颖性和文化差异性。电影对白的凝练性对于电影的意义传达十分重要;其次, 电影对白必须在被观众理解的基础上又推陈创新。

2.2 直接言语行为的电影对白

直接言语行为即直接根据做事本身表达自身意图或意义, 听话者的理解限于句子本身。

1) 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 Jack和Rose的爱情经历了生死的考验, 下面是船沉没后, 他们之间最后的一段对话。

Jack:“You must do me this honor...promise me you will survive...that you will never give up...no matter what happens...no matter how hopeless...promise me now, and never let go of that promise.Rose:“I promise.”

Jack:“Never let go.

Rose:“I promise.I will never let go, Jack.I’ll never let go.”

Jack和Rose在船上一见钟情。后来, 当船沉没, 只有一块逃生的木板时, Jack把生的机会给了Rose, 这是他对Rose的临终遗言。虽然说的断断续续, 但可以读出他的核心意思:“Promise me that you will never give up your life.”然后Rose回答:“I promise.”这是对Jack的直接回答。属于行事行为中的承诺类 (Commissives) 。即Rose回答“I promise”意味着她承诺答应Jack以后会好好活下去, 另外又说明了这是一种“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而且Rose的所有回答都是直接言语。

2)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 关于Mathilda和Léon之间的对话:

Mathilda: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Léon:Always like this.

可以看出, Mathilda问了一个问题:“人生总是这么苦, 还是只有童年的时候?”作为和她朝夕相处的杀手Leon没有任何含蓄委婉, 直接说:“总是这样。”

3) 《乱世佳人》中, 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 斯嘉丽和瑞德的最后离别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回答都是直接征询和回复, 既说明二者以诚相待, 也说明瑞特不想含糊回答。

Scarlett:Rhett!Rhett!Where are you going?

Rhett:I’m going to Charleston, back where I belong.

Scarlett:Please!Please take me with you!

Rhett:No.I’m through with everything here.I want peace.I want to see if somewhere there isn’t something left in life of charm and grace.Do you know what I’m talking about? (SCA:No)

2.3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电影对白

当然电影的对白不都是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间接性的以言行事。这与索绪尔关于语言的五个分类不谋而合。虽然有些电影对白中没有直接言语, 但是基本也不需要背景即可推断出来。

4) 电影《音乐之声》中男爵夫人和Max的对话。

The Baroness:Why didn’t you tell me?

Max:What?

The Baroness:To bring along my harmonica.

男爵夫问Max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Max应该回答不告诉的原因, 但是他却反问Max“告诉你什么?”, 然后我们从男爵夫人的回答中知道是她觉得她应该把口琴带来, 所以男爵的第一句话应该理解为“You should tell me that I bring along my harmonica.”这里的人物对白很幽默, 因为玛利亚的吉他让上校唱起了歌, 男爵夫人感叹到玛利亚的吉他声很美, 如果自己再把口琴带来, 就更好了。

5) 《阿甘正传》是一部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项的美国影片, 它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寓意, 其中经典的人物对白设计功不可没。在这个电影中, 阿甘扮演了简单但是正直的人。下面是Jenny和Forrest的对话:

Jenny:Are you stupid or something?

Forrest:Momma says that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珍妮问阿甘, “你是傻还是别的什么?”那么阿甘应该回答是或者否, 但是阿甘说“做傻事的才是傻子”。这看似不是回答的答案, 间接说明了“我不傻。”这一种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在语气的加强上更意味深长。

2.4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电影对白

根据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 说话者的话语如果包涵了字面意思之外的用意, 听话者需要靠一些共同的背景知识 (包括语言和非语言) 进行推理, 来实现成功的交际。

6) 《致命伴侣》中, Frank Tupelo和Elise最开始在火车上相遇, 然后相约去吃饭, 这是吃饭前的一段小插曲。

Elise:Invite me to dinner, Frank.¬¬¬What?

Frank: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Elise:Women don’t like questions.

Frank:Join me for dinner.

Elise:Too demanding.

Frank:Join me for dinner?

Elise:Another question.

Frank:I’m having dinnerif you care to join me.

这一段经典对白中, Elise让Frank邀请她吃饭, Frank于是问道“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Elise并没有直接同意或拒绝, 而说“女人不喜欢问句”, 接下来Frank按照Elise的要求, 换做陈述句“Join me for dinner.”, 然后, Elise又说太过苛求, 于是Frank换了一个疑问征询的语气, 结果Elise说“又是问句。”最后, Frank终于用了一个很绅士礼貌的方式邀请Elise吃饭。对话很短, 但意味深刻, 如果直接按照对一般疑问句的问与答的理解会发现Elise很奇怪, 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是或否呢?其实这正是Elise的智慧之处, 正是这样有礼有节, 步步启发, 才让Frank很有礼貌的邀请她吃晚饭, 并对她刮目相看。尤其是最后, Frank已经很有礼貌提出邀请后, 没想到又落入Elise的语言“圈套”中。这种间接语言行为属于指令类, 从某种程度上说此类型的对白是观看人物灵魂的一面镜子。

7) 电影《无间道》是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电影, 共获得16项提名。电影初看不觉惊艳, 但回味方觉经典。下面是在黑帮中卧底的警察陈建仁用枪指着在警察中卧底的“伪警察”刘建明之间的对话。

刘建明:“给我一个机会。”

陈永仁:“怎么给你机会?”

刘建明:“我以前没的选择, 现在我只想做个好人。”

陈永仁:“好啊, 跟法官说, 看他让你做不做好人。”

刘建明:“那就是让我死。”

陈永仁:“对不起, 我是警察。”

刘建明问道:“给我一个机会”。陈永仁并没有回答能不能给这个机会或者为什么给, 而是间接地反问道:“怎么给你机会?”, 接着刘建明也没有直接解释怎么给, 而是强调自己没有选择, 现在想做个好人, 然后陈永仁也没有表示同意或反对, 而是说让他问问法官, 看法官怎么说, 刘建明猜到了结果, 说自己是自投罗网, 陈永仁并没有就此表达任何遗憾或同情, 而是冷漠地强调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些看来似乎是无法顺利将交际进行下去的对话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语言效果, 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优势。初看奇怪甚至无逻辑的话通过背景知识一分析, 深层次的含义就显现出来。

3 结束语

电影是语言的使用者, 也是文化的载体。电影对白的背后是创作者向观众传播的特定情感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赋予了电影艺术永恒的魅力。电影对白也是我们理解电影内涵的手段之一, 而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探索电影对白提供了理论指导, 有助于我们透过简单的文字本身, 领悟更深层的内涵。

笔者从语体特征、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等方面浅析了电影对白, 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更好地欣赏经典电影所独具的语言魅力。同时, 电影对白是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经典应用, 它对语用理论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有促进作用, 也更易于人们直观的认识语用理论。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 versity, 1962.

[2]Malinowski 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M]//Ogden C K, Richards I A.The Meaning of Meaning.Rout ledge and Kegan Paul, 1923.

[3]Searle J 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Wittgenstein 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M].Oxford:Blackwell, 1953.

[5]欧阳敏.英语经典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及文化内涵探析[J].电影评介, 2009 (6) .

[6]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余玉清.浅谈英语电影对白的语体特征——简洁干练为根本[J].电影评介, 2010 (16) :66.

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深层解读 第10篇

一、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典型表现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被假设为理性的“经济人”,能够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事实上,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其认识、情感以及行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从经济消费的角度来看,非合理性消费行为之所以能寻找到现实路径,缘于他们头脑中的消费观念、自我体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等其现实经济制度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

1. 消费观念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消费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消费活动持有的基本观点、看法和态度。作为这个社会的绝对主体,农民既是社会最大的生产者,也是最大的消费者。消费观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状况等多种因素。消费观念支配消费行为并在消费行为上得到体现。因此,农民所持的消费观念合理与否不仅会影响其消费行为,而且直接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目前农民消费观念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崇俭消费、短视型消费、从众消费。

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贫”字当头的农民一直把崇俭当成消费的第一原则。现实生活中的天灾人祸及生老病死等各种不可预料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正常消费支出,强化了农民消费的谨慎性心理。某些农民呈现出过度节俭的落后、保守性消费特征,即“不敢花钱,不愿花钱,该花的不花”。代表现代文明、文化生活方式一般不易被“崇俭型”的消费方式自觉接受,消费选择上要让位于传统,因而向农村传播蔓延非常迟缓。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的小农意识所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深深沉积在广大农民的潜意识之中,形成了只看到或热衷于眼前和个体利益,看不到或不愿顾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落后而保守的短视型消费倾向,这一倾向在农民个体身上主要表现在教育消费上。由于高等教育消费年年递增及“知识性失业”的社会现实,促使大部分农民降低了对教育消费的预期。据统计,2007年农村教育消费占收入和支出的比例较2006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教育投资大、见效慢,短期内不能形成对家庭投资的回报,部分农民在观念上更倾向于让子女早点外出打工挣钱,以减轻家庭负担。从众消费成为农民非合理性消费的向导,目前农村比较典型的从众消费表现为平时节俭与节庆仪式铺张并存,形成了“日常节俭克制、重要节日过度消费”的恶性消费循环,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上述的崇俭消费、短视型消费、从众消费是由农村特定的经济条件、生产方式、制度安排等所决定,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遵循的,消费观念的落后与保守严重阻碍着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2. 消费内容上的文化“缺位”与低俗化。

由于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单调,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受中国传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影响较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消费内容的选择上只注重感觉、享乐和刺激,生存感官享受层面逐渐趋于主体地位。此外,由于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使得人们精神需求的价值取向偏向于庸俗化、趋利化。在精神消费领域里出现了以满足物质刺激、感官享受等生物本能的物质化倾向的价值取向,精神世界的文化内涵日趋消解。与此同时,抽烟、喝酒、吸毒、赌博、封建迷信性消费在很多农村蔓延盛行。

3. 消费过程中交往关系的货币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人们之间以情感为特征的质朴的人际交往关系逐渐演变为以金钱为主要载体的货币化人情消费,货币成为衡量人存在价值的唯一尺度,成为确定和他人关系及其保障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最强力的手段。人际间的交往关系的货币化,使得人情消费成为农民的一项硬性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支出。

二、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分析

农民消费行为合理与否受其自身的素质、消费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制度等因素的作用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过去较长期,国家倡导农业支持工业,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通过制度以及相关的政策把地区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一一分离圈隔开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有利于城镇居民倾斜,城镇居民有许多农村居民享受不到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和较完善的养老及社会医疗保障等。显而易见,这些经济及制度性因素为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提供了存在的基础和生长的空间。

事实上,经济领域中的消费行为,不仅是单纯的一种经济现象,而是将经济、心理、文化和社会现象集为一身的综合性现象。消费行为是消费主体其生存方式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自我表达的过程,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诸多表征印证出其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1. 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本质解读。

农民非合理性消费的本质是消费的异化。消费异化表现在消费主体偏重对消费客体的占有,导致消费客体能力降低,最终使消费主体反而受制于消费客体的发展,致使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的关系不再一致。在消费过程中,由于人的需要和能力以及主体性没有因消费得到满足或提高,反而使消费主体利益遭受损害,迷失在消费客体中难以自拔。农民消费观念的落后与保守,封建迷信、赌博等消费内容上文化的“缺位”与低俗,以及消费过程中人际交往关系的货币化转向,确证了其消费的异化。

(1)日常生活是人们非合理性消费观念得以生成的寓所。日常生活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日常生活世界空间上是狭窄、封闭、固定的,时间上是相对凝固恒常的,重复、单调、稳定是其主要特征。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宗法社会崇尚自在的、封闭的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造就了农民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传统农耕文明的陈规陋俗积淀在农民的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自在的活动方式、经验主义的生活图式、本能的生存需求以及自发的调控系统使人们不可避免地形成保守落后、安于现状的观念。目前,农民种种非合理性消费行为正是几千年积淀的日常生活范式的具体体现。这种既定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乃至行为使农民正常的消费需求被自我压抑不能得到释放,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因过度节俭消费、短视型消费和货币化的人际交往消费得到满足或提高,相反却使农民陷入了观念贫困文化贫困经济贫困的怪圈中。

(2)人际交往是人们非合理性消费行为得以实现的路径。交往是生存的前提,是人们存在的方式,交往必然导致消费。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之间纯朴的人情往来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人们往往通过礼金的高低来评判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人际交往由人的关系变成了某种物的关系,进而演变成社会问题,“情感型”人际交往次居于“工具目的型”之后。

2. 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探究。

在心理学中消费被看成是伴随着各种情感投入的一种心理行为,行为的背后总是有一定行为机制,存在某种心理因素,或者某种信念,农民非合理性消费的背后也同样有着他特有的反应模式、某些特别的心理特质以及心理需求。

(1)社会遵从是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诉求。在社会生活中,人总是作为群体的成员而存在的,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希望通过从众和模仿来获得同伴的认可。因此,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规范和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产生受制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群体行为的影响,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残余影响和束缚着农民,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活动图式影响和制约着农民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在该群体都遵守某种习俗的条件下,形成了政治生活中的被动参与,经济生活中的虚荣好胜,文化生活中的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人格特征和顽固保守的小农意识的遵从心理模式。

(2)心理补偿是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价值取向,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失去某一方面及其优势时会寻求另一方面的补偿以达到心理的平衡。马斯洛的消费层次发展理论告诉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意识的增强能够带动消费层次的提高,随之引起消费结构的改变。当代中国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投资的增加,生活消费状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消费水平正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性”和“发展型”消费转变。但与此同时,国家对农村的文化建设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对农民的组织、管理存在欠缺,农民在主流社会中缺少应有的关注和关爱。此外,以追逐商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大众媒体所渲染的庸俗文化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农民在自身文化水准低下、公共文化设施匮乏、市场商品化利润追逐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势必会追寻缺少文化内涵、停留在满足感官刺激、盲目攀比的封建迷信、赌博等非合理性消费,以补偿精神上的缺失,非合理性消费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农民消磨时间、缓解心理压力、平衡情绪、宣泄无奈的一种方法。

三、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消极影响

非合理性消费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传播、在时间上传承给农民自身和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 削弱农民生产性投入,抑制农业经济发展。

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存在,导致有限资金的严重分流,从而减少生产积累,削弱再生产的投资能力。农民较为普遍地把自有积累用于结婚建房、过度的礼节等即期消费上,甚至不惜举债,相反却不注重对农业的长期投入,农业科技含量始终很低。有限的收入固化为难以增值的生活资产和消费在非必要的、非理性的支出上,是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上的严重损失和浪费。

2. 造成城乡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断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消费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很大。如果农村有限的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动员、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造成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质量新的“断层”。根据《中国经济年鉴(2008)》计算,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3 070.20元,到2007年收入的差距达到了9 645.4元。从1997年到2007年11年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0.3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7.164%,前者是后者的1.45倍。受收入水平的制约,消费支出也呈现相似特征。1994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是2 568.49元,随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直扩大,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达到6 773.62元。城乡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13%、7.3%,前者比后者高出1.913%,说明总体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较大的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正逐步扩大。

从1997年到2007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从2 090.1元增加到4 140.4元,但农村居民APC基本未变,而城镇居民APC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快于农村,同时也映衬出农民消费观念上的保守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滞后于城镇,2007年农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高出6.8个百分点,反映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决定了消费不仅在量上存在差别,而且在质上也有差异。毋庸置疑,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会导致消费支出差距的扩大。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的假说,即伴随收入水平的降低,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因而低收入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产将会不断萎缩,农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不断下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可以推断,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将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进而加大城乡的差距。诸如农民过度节俭自然会降低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甚至是以牺牲健康作为代价,产生所谓“节俭悖论”;易于从众等短视型非合理性消费观念致使农民忽视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此外,与城市家庭消费不同,农村文化消费占的比重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文化消费在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中不占重要地位。2005年,农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最后。农民整体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且有衍生代际继承的趋势,其结果有可能形成新一轮“贫困文化”的出现,造成经济落后教育落后人的素质落后的恶性循环。

3. 现实中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与新农村建

设的总体目标相背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非合理性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农村消极和丑恶现象滋生,影响了文明进程。它不仅不利于农民经济收入的稳步提高及消费与生产环节的顺利衔接,而且农民消费质量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自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性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甚至导致矛盾激化,诱发犯罪,而且严重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同时,不仅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不顺畅、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而且党和政府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主体素质,对于加快农业、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

四、加速农民消费行为的理性回归

千方百计地加速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改变农民的非合理性消费的根本性保证,二者也是互为因果互为促进的,但将这是个较长时间的演变。除此,对农民消费行为的理性引导,包括对农民消费观念的教育,政府对农村的公共物品投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农用生产机器具购置、农民生产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农民子女入学、农村生产生活的节能环保改造工程、农民购置电脑及其他电器产品,等等,给与足够影响力的补贴,是迅速促进农民合理消费,加速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也是促进城乡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所以,当前国家对“家电下乡”等的补贴政策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扩大内需的权宜之需的层面进行认识,否则政策将不能持久、力度不会强大、惠及也不够广泛,更不能发挥政策的综合效能。

摘要:农民消费行为合理与否受其自身的素质、消费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制度的导向作用是消费行为产生的基础性要素,部分农民的非合理性消费行为日渐凸显。从社会文化层面上剖析,农民非合理性消费的本质是消费异化,心理诱因是“社会遵从”与“心理补偿”,其消极后果会削弱农民生产性投入、抑制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城乡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断层”,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非合理性消费,农民,消费异化,消费心理,心理补偿

参考文献

[1]刘艺.论农村人情消费[J].湖南社会科学,2008(5):199.

[2]金玲.中国农民现代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27.

[3]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中国减持美债行为被过度解读 第11篇

中国减持美国国债,不少人为之叫好,并加以引申,将其上升到某种战略高度,呼吁更大幅度的减持,甚至完全放弃持有美国国债,购买更为实在的战略性商品。笔者要说。这是对一次正常市场行为的过度解读。

第一,中国贸易顺差将长期存在。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这不但是因为我们有大量富余劳动力,更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而这恰好是美国人的优势,中美之间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所以,中美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第二,美国国债仍是相对安全的资产。通过贸易顺差获得的美元货币,有多种保值和增值渠道。比如对外投资,包括金融投资、购买资源类产品等。但是,盈利与风险相伴随,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安全而非盈利。何况在对外投资中,我们失利的教训已足够充分,虽然不能因噎废食,但是,投资高风险的海外金融市场,不可能成为利用美元货币的主渠道。

有人主张用手里的美元购买石油、黄金等资源类产品。但是,石油也好,黄金也罢,历史上,都有过价格长期单边下跌的情况。除了商品的供求因素,以及期货市场炒作外,石油等商品以美元计价,美元是旁人无法把握的,只有美国可以驾驭,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固然有限,但是,毕竟还有收益,基本能做到保值,是一种差强人意的结果。

第三,有人认为,一旦中国大幅度减持,美国国债将一落千丈。这是值得商榷的。美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窄口径,不包括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大约为37%,这个比率远非全球最高,大致排在26位。奥巴马已决心在2012财年消灭财政赤字,再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依然较为乐观,美国国债尚在安全的范围内,被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不大。

在美国目前10万多亿美元的国债中,由外国政府持有的比重大约为25%,中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巴西、新加坡、俄罗斯等都持有数量不菲的美国国债。其中中国和日本大约各持有着25%的20%,也就是5%左右。这个规模不足以决定美国国债的基本走势。还有一点,与其他国家所欠的外债不同,美国政府最终要支付的不过是美元,而美元是美国人自己就可以印的。美国的外债和内债,没有区别,都是“左手欠右手”。

第四,外汇储备多元化非短期目标。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说到底,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短期不可超越。美国国债每年以5000亿元的速度增加。美元确有贬值之忧,但美元也有增值的相反倾向,比如欧元区部分国家的财政危机中,美元在继续走弱的预期下,就出现了一波像样的反弹。毕竟,美元贬值也会伤害美国自身的利益,包括作为世界最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岂能轻易放弃?

贸易顺差,不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巨大的贸易顺差,并不表明中国占了多大的便宜,购买美国国债的机会成本不小,如果把相应的资金,用于国内投资,收益率远高于国债收益率。但贸易顺差也并非没有好处。比如石油和大宗商品,基本只能用美元购买,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持有美元和美元资产,就是必要的。

解读问题行为 第12篇

随着时空距离的缩短,各种交际活动的增多,对交际研究的逐步深入,非言语交际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大量研究发现并证明,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人的姿势、手势、表情、眼神、衣着、相貌等,都或多或少地传递着某种信息。有的学者认为人交际活动的70%左右的信息是由非言语手段传送,有的则认为是90%左右。教学,作为交际活动的一种,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同样重要。Sean Neill和Christ Caswell声称,“师生对于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是建立和维护一个友好的教学环境的基本和重要因素。如果运用错误或者不当同样会引来麻烦,导致师生互相不再信任”。[1]然而,大家普遍认为,言语手段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忽视了非言语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即使有些教师在用,也只是身体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而已,并非有意识所为。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走过了漫漫长路,但是现状仍然不尽人意。尽管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金钱和时间,但是效果不言自明。既然非言语资源如此丰富,非言语行为作用重大,如果能在教学中充分、科学地加以利用,将会对教学有所帮助。于是,有些学者和研究人员重新审视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试图从非言语交际的角度找到切入点,探索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 非言语行为的概述

2.1 功能

Samovar总结了五个功能:(1)重复(repeating); (2)补充(complementing); (3)替代(substituting); (4)调控(regulating); (5)对立(contradicting)。[2]然而,Malandro认为,还有第六个功能,即强调(accenting)。[3]

重复功能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说,人们说话时,通过非言语手段来重复言语手段发出的信息。比如,我们说“不”的同时摇头,说数字“几”时,就会伸出几个手指来表示“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加强信息的传达力度。

补充功能,意味着在运用言语手段的同时,增加非言语手段,达到添加说明的效果。比如,母亲看到孩子在晚会上的表现,一边说“我为你感到非常骄傲”,一边去拥抱孩子。这时候的拥抱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妈妈真的为他而骄傲和自豪,这比起妈妈只是运用言语手段说话来传递信息的效果自然更到位。

替代功能,就是完全运用非言语手段代替了言语手段,同样也能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然而,这只是在某些言语手段无法使用或者不起作用的场合才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交警执勤的时候。无需多说,在那样的场合下,言语手段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调控功能,即调节控制。在谈话中,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继续,什么时候停止,听明白了还是糊涂?等等,可以通过非言语手段来进行调节和控制。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点头等非言语信号来判断学生是否听懂了,从而决定是否继续进行。

对立功能,显而易见,就是言语手段表达的信息与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是矛盾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而且也不是完全为了达到欺骗或者蒙蔽的目的。比如,从朋友打开我们送的礼物时的眼神和表情等,我们很清楚朋友是不喜欢的,尽管他嘴里说他很喜欢我们送的礼物。所以,Burgoon等人强调:“当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传达的信息发生矛盾时,相信非言语而不是言语。”[3]

强调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与补充功能类似。所以有些学者把它归在补充功能里了。然而,严格地说,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Malandro指出:“区别在于运用非言语行为的时间不同。”[5]简而言之,当非言语行为出现在言语行为之前或者之后时,是强调功能,而作为补充功能用时,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是同步的。

2.2 分类及其文化涵义

不同的学者根据从不同的角度对非言语行为作出了不同的分类,名称叫法不同,内涵外延相异。不论哪一种分类方法,基本都涵盖了非言语行为的方方面面。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对于非言语行为的理解,笔者把非言语行为划分为四大类:身体语言、物体语言、环境语言和副语言。

身体语言是最普遍的非言语形式,有时候被当作非言语行为的代名词,即通常说的身势语,包括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你身体的每一次运动,你做的每一个动作,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种富含意义的信号。

物体语言主要指的是人的外貌、穿着、气味、妆容、首饰等传达出的信息。试想一下在大街上,你目光所及之人,会觉得喜欢某些人,而不喜欢另外的人。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尽管你不认识对方,也没有与对方进行言语交流,但是单从对方的长相、身高、发型、衣着及佩戴的饰品等,就足以帮助你作出大致判断。

环境语言主要讨论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使用和理解。Hall的经典理论单向时间观(M-time)和多向时间观(P-time)[5]认为,单向时间观的人们把时间看作一条线,过了就再也得不到了,故他们珍惜时间,崇尚守时。而多向时间观的人们则认为,时间是有形的、灵活可变的,因此常会改变计划、推迟约会。空间概念主要关乎体距和座次安排。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同关系不同。位置不同暗示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职务头衔等。

副语言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声音因素,如“嗯”、“啊”,以及说话的高低、快慢、起伏等。许多学者认为,人即使不说话,不做任何动作,同样也会传递信息。沉默可能代表同意、反对、不感兴趣、拒绝等。

以上从功能、分类及其文化内涵对非言语行为进行了概述,下面就英语课堂上运用的几种主要非言语交际手段作详细讨论。

3. 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及其作用

课堂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因为在中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外语来学习的。课堂以外,学生得不到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也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到目标语言,因此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所做非常关键,有必要对在课堂时间内发生的一切活动进行分析探讨。以下主要探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及其作用。

3.1 身体语言

3.1.1 姿态

教师的姿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如,“直立”、“靠近”、“远离”等。Smith指出:“研究已经证明习惯于身体前倾的教师更能接受学生,更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更加喜欢学生。”[5]这说明谈话时身体前倾,可以让学生觉得教师友好、热情、感兴趣、易接近,进而演化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

另外,有些教师也喜欢双手叉腰或者双手插兜。这样会给学生慵懒、不易接近、甚至威胁的感觉,在教室里应尽量少用。有些教师喜欢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像巡逻一样,这尤其适合大班教学,然而利弊参半。好的一面是,这样做,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以便适时调整。不好之处在于,可能会影响学生专注学习,诱发反感情绪。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头部运动参与课堂教学。点头、摇头无需多说。不论是“头前倾”、“头前抬”,还是“头侧偏”,都是暗示学生“我对你说的感兴趣”等意思。如此学生自然会备受鼓舞,信心大增。

3.1.2 手势

教师课堂上的手势主要包括“指”,可以指学生、书、黑板等。“前指”用来确定,“上指”表示强调。还有就是“整理衣物”的动作,应尽量避免。这样的动作多了,会给学生留下教师紧张、不自信、备课不充分等负面的印象,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3.1.3 眼神

课堂上教师多用的眼部动作是目光交流(双向)、注视(单向)、扫视(快速)。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时地与学生进行目光的接触,与学生交流互动,尤其是在一对一的交流中更为需要。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教师不在乎、不感兴趣。另外,教师应尽量避免较长时间低头看着教案或者课本,自言自语,这样将会使整个课堂处于无控制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地注视扫视,对于控制整个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3.1.4 表情

表情在课堂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试想一下,哪个学生会喜欢一个面无表情的老师呢?是更喜欢面带微笑的老师呢,还是哭丧着脸的老师呢?答案不言自明。Sean Neill和Christ Caswel认为,“微笑和皱眉是课堂上两种最重要的面部表情”。[8]除此之外,教师惊讶、感兴趣时会睁大眼睛,迷惑、有疑问时会紧缩眉头等。

3.2 环境语言

就课堂教学而言,环境语言主要指的是教室布局、教师的位置及时间观念。

3.2.1 教室布局和教师的位置

教室里学生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坐在教室后面的,大都是不爱学习的、调皮捣蛋的后进生。为了把更多的学生纳入教师的视线之内,需要对桌椅的摆放和教师的位置作一些调整和改变。可以把前后对齐的桌椅排列改为半圆形,环形、或者马蹄形,这样较之传统的模式,不但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而且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也不应该一直站在黑板前、讲桌旁,而应该走到学生中去,更加有效地控制整个课堂。

3.2.2 时间观念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过程。简单地说,即按时上下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比如“拖堂”现象,笔者以为与时间观念相关。有些教师习惯如此。当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已而为之。严格地说,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当下课铃响以后,甚至是铃响之前几分钟,学生已经开始做下课的准备了,教室里已然有些骚动。事实上,在专心致志地(如果是的话)听了将近一两个小时的课后,此时此刻,学生的神经已经放松了,心也早已飞出了教室。所以,明智之举是按时上下课,尽量不拖堂。如此,在学生中也能树立教师守时严格的威信和形象,从而影响学生的言行。

另外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就是Sean Neill和Christ Caswell提出的“等待时间(wait time)”,[9]即教师留给学生思考问题或者整理思路的时间段。这期间教师可以使用其他非言语行为提示、引导学生。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会非常恰当地把握和运用这段时间,既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又不致于使学生落入尴尬无助境地,从而丧失信心,放弃重新尝试的机会。

3.3 副语言

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声音的高低、升降、大小、快慢、起伏等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教师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师要尽量做到响亮适度、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热情洋溢的话语,能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起到激励作用。反之,如果语气语调生硬、冰冷,定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态度,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然而在课堂上,某些时候,教师沉默却是最好的选择。当然,持续时间不能长。比如,发现学生开小差、捣乱时。另外,“等待时间”也可以被理解为沉默。因为在等待的时间段,教师不说话,但会辅以微笑、点头、注视、身体前倾等,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

3.4 物体语言

物体语言这里主要指教师的容貌打扮、服饰装束等对学生的影响。毫无疑问,每一个学生都会喜欢漂亮、高挑、打扮适度、穿着合体的老师。当然,这些外在的美并不重要,一个教师真正能赢得学生的是他内在的美,比如丰富的知识阅历、独到敏锐的洞察力、爱心、耐心等。

通过对课堂上教师经常运用的非言语行为的详细论述和说明,从中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地运用非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积极性等将会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和作用。故此,应大力提倡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积极主动运用非言语手段辅助言语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Burgoon, J.K., Buller, D.B.&Woodall, W.G.NonverbalCom-munication:The Unspoken Dialogue[M].New York:Harper&Row, 1989.9-10.

[2]Hall, E.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Fawcett, 1959.

[3][4]Malandro, Loretta A., Baker, Larry L.&Baker, Deborah Ann.Nonverb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Newbery Award Records, Inc, 1989:12, 14.

[5][6][7]Neill, Sean and Caswell, Christ.Body Language for Competent Teachers[M].London:Routledge, 1993:171, 12, 10.

[8]Samovar, Larry A., Porter, Richard E.&Stefani, Lisa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6th ed[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198.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