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燃烧和灭火(精选8篇)
九年级燃烧和灭火 第1篇
本课的教学中心,必须突显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本课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都是以“知道”为主,但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设计过程中,仍应达到理解、应用,而且应当也必须有连贯、明确的教学序列活动,有学习思维的必要练习,这样才能顺利保证学习目标实现。
目前,有些教师将这一类课,划为无关大局的附属性、过渡性的课,随意的照本宣科,或者用一些拼凑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等等。殊不知教学是连续性极强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层次、广角度的,如果在全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这样学习上的断层,这将造成多少能力急需发展的学生出现掉队现象呀!耳边时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积极利用教科书资源,认真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有效措施,而且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包括自身、学生和教材等诸方面的)。
九年级燃烧和灭火 第2篇
杨庄一中
张怀军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观看实验视频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并把课本实验加以改进,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九年级燃烧和灭火 第3篇
一、课堂实录
多媒体视频:神舟九号升空的精彩瞬间。
多媒体展示:2010年11月5日沈阳某商场火灾、11月13日北京清华学堂火灾、11月15日上海某公寓火灾和12月5日四川道孚草原火灾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关注燃烧, 了解燃烧的“功”和“过”, 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 只有掌握其规律, 才能趋利避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创设情境:表演水中生火的魔术。
师:看来水火可以相容。水中为什么能生火呢?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设置水中生火的魔术, 形成学生思维上的冲突, 提高学生兴趣, 激发探究的欲望, 指明学生探究的任务。
任务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
假设猜想:1.可燃物;2.氧气;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多媒体展示:三组实验器材 (学生面前有其中的一组) 。
第一组:纸张、木条、石块、玻璃、酒精灯、镊子、火柴。
第二组:蜡烛 (两支) 、集气瓶、火柴。
第三组:酒精灯、纸杯、火柴、水、烧杯。
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汇报探究情况。
师: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提供实验物品让学生自己选择物品来探究, 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物品来确定探究具体内容的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一组物品设计多组方案来探究一个或多个猜想,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完成探究实验, 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生: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可燃物的着火点:
设问:生活中为什么生煤炉火时, 需先引燃纸和木柴?
生:讨论、交流, 强化对着火点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教材对于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分析其原理。
实验改进:改进教材中的探究实验, 具体做法是:
首先, 在一大烧杯中注入热水, 并放入用铜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其次, 取两个相同规格干燥的试管, 分别加入少量红磷和白磷, 用胶塞塞紧管口, 同时置于热水中。
最后, 取一个大试管将其倒扣在热水下的白磷上。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改进后的实验有何优点呢?
生:分析、归纳、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揭开水中生火魔术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改进,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强化,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质疑品质和敢于挑战权威 (教材、教师) 的精神。
探究结论: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师:当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时候就形成了火, 缺一不可。 (同时构建“火三角”关系图。)
多媒体展示:火灾图片。
任务二:推测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师:根据燃烧的条件, 同学们能否推测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呢?
生:讨论、推测。
游戏活动:根据同学们的推测,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灭火比赛游戏, 以验证我们的推测。你能提出哪些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生1:可以用嘴吹灭的方法 (学生实施灭火) 。
灭火的原理是: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师:这位学生表现得很勇敢, 第一时间就把烛火给灭了, 老师奖励她一支蜡烛。
生:笑, 纷纷举手, 积极性更高。
生2:用水浇灭 (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浸到盛水的烧杯中) 。
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同时还可以降低烛火周围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
师:评价学生的方案, 奖励学生一根蜡烛。
生3:用扇子扇灭 (学生用书本代替扇子将火焰扇灭) 。
灭火的原理是:降低烛火周围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
设问:为什么用扇子扇时烛火周围的温度就低于着火点呢?
追问:为什么用扇子扇烛火一扇就灭, 而用扇子扇炉火 (或大火) 越扇越旺?
生:因为炉火产生的热量比较多, 扇子扇动使空气流通带走的热量不至于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所以火焰不会熄灭, 反而会提供更充足的空气使炉火 (或大火) 越扇越旺。
师:评价学生灭火表现, 鼓励学生利用老师奖励的蜡烛来探究出更多灭火的方法, 希望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火灾也能从容、镇定地把火灭掉。
设计意图:通过灭火比赛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 激励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来帮助他人的热情,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
学以致用:展示几幅灭火图片, 你能说出每幅图上灭火时所应用的原理吗?
多媒体展示:上海某教师公寓特大火灾图片。
多媒体视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上海某教师公寓特大火灾) 火灾逃生和自救的视频。
师:上海某教师公寓特大火灾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当高楼发生火灾时, 掌握正确的逃生和自救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不仅能救助自己还可以去帮助他人。
板书三:火灾逃生和自救。
任务三:设计逃生和自救的方案及实际演练
学以致用:请同学们设计出家庭或学校教室里发生火灾时, 你们逃生和自救的方案并进行实际演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设计逃生方案和实战演练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巩固练习:你能说出下列成语所包含的化学原理吗? (火上浇油、煽风点火、火上弄冰、釜底抽薪)
二、教学反思
1. 教材的精细加工丰富了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 删除了教材中有关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两个探究实验, 而是通过提供物品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然后通过熄灭蜡烛火焰的游戏高效完成了灭火原理的教学。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补充了火灾的逃生和自救教学, 通过学生实际演练来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珍爱生命、回报社会的情感。对教材的精细加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且让学生感觉到所要学习的知识既新鲜又熟悉, 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创设情境, 设置问题任务, 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 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 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 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在任务驱动下每一位学生都想通过自主探究来证明自己, 也想体验自主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任务, 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探求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也很好地突破了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3. 传统实验探究方式的改变, 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燃烧和灭火》的课堂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学反思一方面,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现以《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为例谈谈有效教学反思的开展。我先是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燃烧的新闻资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与过,激发学生对燃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一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灭火的方法,亲身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一、本课的主要优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
开始导课时,我出示了浙江衢州一栋楼房发生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该如何迅速逃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学生交流讨论了什么是燃烧,怎样迅速灭火,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让学生合作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2.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如“粉笔的燃烧”:把讲台上的粉笔拿去燃烧,观察到无论多高温度,粉笔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物质必须要有可燃性;“烧不坏的手帕”: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可在该实验中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原因是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帕上的水吸收,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燃烧的最低温度;“水中生火”即开水中白磷的燃烧实验:水可以灭火,那么开水中的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呢?白磷是可燃物,刚开始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后来往水中通入空气后,白磷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使用身边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地得出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火场逃生自救七十二字口诀:熟悉环境,出口易找;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该走楼道;缓降逃生,不等不靠;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被困室内,固守为妙;逃离险地,不贪不闹。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逃生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展示古代钻木取火、奥运会火炬的燃烧及“神九”发射图片,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灭火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1.未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燃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就可轻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自行去设计实验,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让新知识建立在对实验的直观感受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2.实验设计的改进
做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操作较困难,如果先用集气瓶收集好氧气,然后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既可以满足白磷与氧气接触,又能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者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改进实验既可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3.课件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
课堂上通过视频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及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九年级燃烧和灭火 第5篇
课题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入,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通过探究,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关于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实验来说明什么是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学习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有:
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的学生把降温灭火的方法说成是降低着火点。
2、对爆炸的概念认识错误,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②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教学用品:多媒体、白磷、红磷、烧杯、热水、铜片、导管、蜡烛、碳酸钠、稀盐酸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实验法、演示法等。教学过程: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爱心专心
课堂练习:(投影,学生回答,教师评讲)
1.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如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2.加油站必须贴的标志是。
.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
4.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5.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地区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作业布置:
1、家庭小实验:点燃三根火柴,分是竖直向上、竖直向下和平放,比较三根火柴燃烧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课后习题1、2、3、4板书设计:
7.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氧气(或空气)
二、灭火的原理
用心爱心专心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三、常见灭火器
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九年级燃烧和灭火 第6篇
【百度参赛】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设计者:陈正红
设计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四中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化学
3、年级:九年级
4、课题:燃烧与灭火
5、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碳、磷、石蜡等物质的燃烧,为这一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时,本课题对后续续学习“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化学与生活”以及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可以起到铺垫作用。
三、学情分析:
燃烧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但还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促进燃烧的方法和灭火与化学反应条件有机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六、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用具:石子、纸、蜡烛、火柴、大烧杯、煤块
八、教学资源:
【百度搜索】 http:///NewsIndex.aspx?pkId=3&an=systemarticle&aid=216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条件:(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方法:(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十一、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燃烧现象司空见惯,在教学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2.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创设问题情景并播放教学录像,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4.提供一些网上课堂的网址,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有用知识的习惯。
十二、教学反思: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燃烧和灭火反思 第7篇
对于《燃烧和灭火》这一节课来说,我充分的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这一节课以熄灭学生的生日蜡烛为情境进行导入,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你还有几种熄灭蜡烛的方法呢?并用实验来进行演示。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上课时从学生所熟知的熄灭蜡烛的方法,让他们试着总结灭火的原理。再有灭火的原理得出燃烧的条件。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上这一节课时,往往由探究燃烧的条件开始,一步步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虽然也能学到该学的知识,但我觉得由灭火的方法到灭火的原理,再到燃烧的条件,更加显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不仅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出发,开始层层研究,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思考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4、本节课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
由学到的燃烧的条件自然的过度到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展示几处不同地方的火灾,谈其危害并让大家思考火场逃生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一并提高了能力。
九年级燃烧和灭火 第8篇
固体推进剂已广泛使用于礼花、气象火箭、射钉弹等产品。固体推进剂的组分中既有氧化剂又有燃烧剂,是极易发生燃烧和爆炸的物质,在没有外界氧气的情况下,也能够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特别是在生产、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在固体推进剂的螺压生产工艺中,双辊压延机上的固体推进剂发生燃烧的频率较高,不仅对本岗位的操作人员有较大的安全威胁,而且有可能窜燃到烘干机、压伸机,引起殉爆。固体推进剂对于高温或火焰非常敏感,在受到外界的猛烈撞击、剧烈摩擦、绝热压缩等作用下,能够发生燃烧、爆炸。本文从固体推进剂在压延生产中燃烧产生的主要原因入手,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安全技术改进措施。
《火药、炸药、弹药、引信及火工品工厂设计安全规范》等[1] 中对于消防设施的规定直接引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等[2]民用设计规范。这些民用设计规范的消防设施的规定不能满足火药、炸药、弹药、引信及火工品的易燃易爆特殊性质的要求。迫切需求快速高效扑灭固体推进剂火灾的技术。国外对火炸药行业的高速灭火系统进行了广泛研究 。美国陆军防卫弹药后勤部[3,4,5,6,7]研制AFPDS和BIDS的快速反应超高速喷水灭火消防系统,该系统从检测火灾到喷水的时间仅7ms、喷嘴喷水速度达到52m/s,可有效地抑制固体推进剂火灾。国内解建光、邓玲等[8]提出了超高速雨淋系统使用于保护爆炸危险物质的加工或处理的设想;五洲工程设计院[9]进行了“爆炸驱动雨淋及其系统”项目的试验;国内对于固体推进剂发生火灾的灭火理论研究、灭火技术研究甚少。目前国内火炸药企业的消防设施基本参照民用火灾灭火装置。当固体推进剂发生火灾时,无法迅速有效扑灭火灾和阻止燃爆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本文采用选择不同的喷水压力、喷头孔径、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预先燃烧时间等因素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效果进行实验研究。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
双铅-2固体推进剂单孔药柱,药柱外径108mm,药柱内孔径10mm,药柱长度100mm。双铅-2固体推进剂的组成:硝化棉59.5%、硝化甘油25%、二硝基甲苯8.8%、二号中定剂3%、凡士林1.2%、氧化铅1.2%、碳酸钙1.3%。
1.2 实验平台
某工厂固体推进剂螺压生产线的双辊压延机。双辊压延机由俄罗斯生产。辊筒直径φ550mm,长度L=1500mm;工作辊表面上刻有宽深为2mm2mm的U形纵向沟槽120条,空转辊表面上刻有深为1.8mm、∠60°的锐角形纵向沟槽200条,辊筒内通独立的循环热水。
具备完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高压水泵、输水管网、多种规格水幕喷头、火灾报警控制箱、可视监控装置等组成。
1.3 实验方法
1.3.1 生产性燃烧实验
使用固体推进剂在双辊压延机上进行生产性实验。压延是固体推进剂吸收药粒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驱水、溶解和塑化。压延工艺参数为:(1)压延工作辊退水温度:90-105℃;(2)压延空转辊退水温度:85-100℃;(3)双铅-2吸收药粒压延入料水分:4%-10%;(4)压延出料水分:0.9%-2.3%;⑸ 工作辊与空转辊的辊距:0.2-0.5mm;⑹双铅-2吸收药料在工作辊上运转50±5圈。
1.3.2 高速喷水灭火技术实验研究方案
采用选择不同的喷水压力、喷头孔径、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预先燃烧时间等因素,研究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效果的影响关系。在喷水压力因素方面,选择0.4MPa、0.5MPa、0.6MPa、0.7MPa、0.8MPa进行实验研究。在圆形喷头孔径因素方面,选择9mm、10mm、11mm、12mm进行实验研究。在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因素方面,选择0.6m、0.8m、1.0m、1.2m进行实验研究。在预先燃烧时间因素方面,选择1s、3s、5s进行实验研究。
2 药料发生燃烧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硬性杂质混入吸收药料中形成热点
压延药料中混入硬性杂质或热分解的汽泡,使局部产生热点,易发生燃烧的安全问题。双铅-2吸收药料中混有硬性杂质,如石子、玻璃、金属等硬性杂质,在加工中易产生热点,发生压延药料着火;在压延工作辊筒上的药料常有热分解产生的气泡,两辊挤压易绝热压缩,形成热点,发生压延药料着火;在生产试验中,压延设备和输料螺旋上的紧固件、连接件受持续震动,而使某些螺帽、螺丝、垫圈等金属件脱落到药料中,易产生热点,引起压延药料着火。
固体推进剂在受到外界的猛烈撞击、剧烈摩擦、绝热压缩等作用下,机械能可转变成热能,基体产生变形、粘性加热,温度升高。热能在很小的局部范围内发生放热反应,基体温度升高后,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到固体推进剂中的氧化剂颗粒,发生热分解、相变、放出热量,进一步加速了反应速度,促进了热点的形成,最终导致药料燃烧[10,11]。
在药料加入前应将硬性杂质挑出;安装永磁除铁器除去铁杂质;在压延工作辊上方安装划泡刀以消除气泡等安全技术措施。
2.2 压延入料水分的影响
经过对500组生产性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压延入料水分(即二次驱水的药粒水分)与压延着火率的关系见图1。压延入料水分愈低,压延着火频率愈高。适应的压延入料水分应控制在6%-8%范围内。
2.3 工作辊退水温度的影响
经过对500组生产性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压延着火率与压延工作辊退水温度的关系见图2。由于药料是附着在压延工作辊上,所以工作辊退水温度对药料温度起着重要作用。工作辊退水温度愈高,压延着火频率愈高。适应的退水温度工艺参数是,工作辊退水温度:95-102℃;空转辊退水温度:90-95℃。
3 固体推进剂灭火效果的影响因素
3.1 喷水压力的影响
根据热着火理论[12],当燃烧的固体推进剂散热速率大于固体推进剂得热速率时,其加热层无法建立时,就能熄灭固体推进剂的燃烧。
在喷水压力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效果的影响中,选择0.4MPa、0.5MPa、0.6MPa、0.7MPa、0.8MPa进行实验研究。选定纯水作为灭火剂、喷头孔径为11mm、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为1.0m、固体推进剂预先燃烧时间为3s,见表1。
实验表明:不同的喷水压力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时间、燃烧时间、熄灭情况有很大的影响。喷水压力在0.5MPa及以下时不能将固体推进剂燃烧扑灭。当喷水压力在0.6MPa及以上能将固体推进剂燃烧扑灭,并且喷水压力越大,扑灭固体推进剂燃烧的时间就越短。当喷水压力增大时,单位时间喷出的水量增大,带走更多的热量,水流的动量增大,更能有效地降低火焰区中心温度,固体推进剂散热速率大于固体推进剂得热速率,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最终被扑灭。喷水压力对扑灭固体推进剂火灾起到关键作用。
3.2 喷头孔径的影响
在喷头孔径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效果的影响中,选择9 mm、10mm、11mm、12 mm进行实验研究。选定纯水作为灭火剂、喷水压力为0.6MPa、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为1.0m、固体推进剂预先燃烧时间为3s,见表2。
实验表明:不同的喷头孔径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时间、燃烧时间、熄灭情况有很大的影响。喷头孔径在10 mm及以下时不能将固体推进剂燃烧扑灭。当喷头孔径在11 mm及以上时能将固体推进剂燃烧扑灭,并且喷头孔径越大,扑灭固体推进剂燃烧的时间就越短。当喷头孔径增大时,水量增大,带走更多的热量,固体推进剂散热速率大于固体推进剂得热速率,固体推进剂的燃烧被扑灭。
3.3 喷头与火焰区距离的影响
在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效果的影响中,选择0.6m、0.8m、1.0m、1.2m进行实验研究。选定纯水作为灭火剂、喷水压力为0.6MPa、喷头孔径为10mm、固体推进剂预先燃烧时间为3s,见表3。
实验表明:不同的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时间、燃烧时间、熄灭情况有很大的影响。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在1m及以上时不能将固体推进剂燃烧扑灭。当喷头与火焰的距离在0.8m及以下时能将固体推进剂燃烧扑灭,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越近,水流的动量增大,扑灭固体推进剂燃烧的效果越好。
3.4 预先燃烧时间的影响
在预先燃烧时间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效果的影响中,选择1s、3s、5s进行实验研究。选定纯水作为灭火剂、喷头孔径为10mm、喷水压力为0.5MPa、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为1.2m。
实验结果是:预先燃烧时间在1s时喷水能将固体推进剂燃烧扑灭;预先燃烧时间在3s、5s时喷水,不能将固体推进剂燃烧扑灭。实验表明:固体推进剂预先燃烧时间越短,扑灭固体推进剂燃烧的效果越好。反之,固体推进剂预先燃烧时间越长,燃烧面积扩大,发热速率越大,扑灭固体推进剂燃烧的难度增大。所以,要提高火焰探测和水幕雨淋响应速度,才能有效地控制火灾。特别对存量大的固体推进剂工库房火灾,尽早喷水灭火具有决定性作用。
4 结论
本文从固体推进剂在压延生产中的燃烧产生的主要原因入手,通过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机理的分析,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的灭火思路和措施。采用选择不同的喷水压力、喷头孔径、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预先燃烧时间等因素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灭火效果的影响关系的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预防固体推进剂发生燃烧的安全技术措施有:在药料加入前应将硬性杂质挑出、安装永磁除铁器除去铁杂质、在压延工作辊上方安装划泡刀以消除气泡等措施。适应的压延入料水分应控制在6%-8%范围内。适应的退水温度工艺参数是,工作辊退水温度:95-102℃;空转辊退水温度:90-95℃。
(2)当喷水压力增大时,单位时间喷出的水量增大,带走更多的热量,高速水流的动量增大,更能有效地降低火焰区中心温度,喷水压力对扑灭固体推进剂火灾起到关键作用。喷头孔径增大,单位时间喷出的水量增大,带走更多的热量,高速水流扑灭固体推进剂燃烧的时间就越短。喷头与火焰区的距离越近,水流的动量越大,扑灭固体推进剂燃烧的效果越好。要提高火焰探测和水幕雨淋响应速度,才能有效地控制火灾。
参考文献
[1]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兵总质[1990]2号火药、炸药、弹药、引信及火工品工厂设计安全规范[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B50084-200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3]Department of Defense.DOD6055.9-STD DOD Ammuni-tion and Explosive Safety Standards[S]
[4]Carr V,Virgil J.Evaluation of Fike(Trademark)Corpora-tion’s Explosion Suppression System for Ultra-High SpeedFire Suppression Applicatons,ADA480288[R].Spring-field:NTIS,2007
[5]Wells S P,CarrV,Cozart K S.Advanced Fire ProtectionDeluge System(AFPDS),ADA418659[R].Springfield:NTIS2000
[6]Loyd R A,Evaluation of Ultra-High Speed Fire ProtectionSystem Presently in service at Army Ammunition Plants,ADA514958[R].Springfield:NTIS,1994
[7]Department of Defense.Military Handbook:Fire Protec-tion for Facilities Engineering,Design,and Constraction[M].Springfield:NTIS,1994
[8]解建光,邓玲.超高速雨淋系统技术及其设计[J].消防科技(增刊),1998(4):38-39XIE Jian-guang,DENG Ling.Superspeed technology del-uge system and design thereof[J].Fire Fighting Technol-ogy(Supplement),1998(4):38-39
[9]张晋林.新型爆炸驱动雨淋阀及其系统的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1991(3):121-128ZHANG Jin-lin.New type of explosion-driven rain cliqueand systematic adhibition thereof[J].Sichun OrdnanceAcademic Journal,1991(3):121-128
[10]Mellor A M,et al.Hot spot histories in energetic mate-rial[J].Combustion and Flame,1995,101:26-35
[11]陈广南,张为华,夏智勋.机械冲击载荷下粘性加热对颗粒填充固体推进剂热点形成的影响[J].固体火箭技术,2005,28(3):192-194CHEN Guang-nan,ZHANG Wei-hua,XIA Zhi-xun.Efect of viscous heating on hot-spot formation of particu-late filled propellant under the mechanical impact load[J].Journal of Solid Rocket Technology,2005,28(3):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