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精选14篇)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第1篇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在当班主任的这段时间了,感触有很多,有跟同学们嬉戏打闹的时光,又对他们严厉的时候,现在他们已经走进了我的心里,已经占据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面对调皮的学生,在批评他们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不服气的声音。面对他们的不满,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走进学生心里。
有一次,我照常来到班里,看到俩个在座位上的俩个学生桌子上干干净净,我就立即呵斥了他们,让他们抓紧今日学习状态,那个男生切了一声,不情愿的拿出了书,我悄声问了另一个女生,他说他们俩个刚打扫卫生区回来,我摸了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销售已经冻得冰凉,刚回到教室还没缓过来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挺愧疚的,我在班里向他们承认了错误,我总是着急的否认他们,而没有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
作为一名老师,爱学生会是基本要素。这个爱字可不要随口乱说。爱学生,就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此时,你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以后我会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
身为人师的我,有时侯会一不小心偏心了。有一次的自习课上,有一个班干部和另外一个后进生在高谈阔论,极大地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当时我就只批评了那个后进生。小**虽然平息了,但后来有人向我打小报告,班上有人说老师不公正,两人做错了,却要一人来承担。说实在的,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但这的确是我做得不对的地方,掩盖了班干部的缺点,从某种程度看是纵容班干部破坏纪律。从此以后,对于“公正”一词,我就更加谨慎对待了。
也许我们总会想当然的认为,一个学生成绩优秀他就方方面面都好,但我们常常忽略了后进生同学的感受,虽然他们对自己的约束能力较差,但作为老师就应该一视同仁,有错误就应该一起承担,以后我会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公正的对待他们。
在担任班主任的这段时间里,我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这方面的稚嫩,但同时也是我的推动力,班主任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能及时发现学生语言行为。心理等问题。我们跟学生的年龄存在差距,但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同时又是充满智慧的,我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成长。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第2篇
刘志峰
教育故事演讲稿
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宫中学的刘志峰。
演讲开始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爱学生吗?我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也爱我的学生。据调查啊,95%的老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是,90%的学生却认为老师不爱他们。为什么我们的一片真心学生感受不到呢?下面,我想用一段亲身经历来阐述我的理解。
那是我 河北邢台南宫中学
刘志峰
教育故事演讲稿
这么看来,她偷窃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庆幸宋老师的一句提醒,给我一个机会了解小言,而不至于让这个孩子在人情淡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件事情,让我认识到,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是多么的重要,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老师都说爱学生,学生却感受不到的原因吧!
大家一定还记得《狼来了》的故事吧?那个撒谎的男孩至今还被我们当成反面教材批判,可是你想过吗?他为什么撒谎呢?十来岁,正是贪玩的年龄,整天与羊为伴,他寂寞啊!人们都说他做错了,可又有谁想过他为什么会犯错呢?设想如果我们让他带上一本童话书,或找一个小伙伴陪他一块放羊,我想结果不会是这样的。我们试图纠正他撒谎的行为,只是想解决大人的问题,只有解决他寂寞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有人说,教师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一句话可能成就孩子的未来,也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那让我们想想,成就孩子的那句话,很可能是你将心比心说到他心坎上的一句话;毁掉孩子的那句话,很可能是因为没能设身处地而误解了他的一句话。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第3篇
教师要让自己的经验清零。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我们将愈发“经验丰富”。但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既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同时我们对于问题本质的认知与学生的认知“距离”越来越远。我们一直在成长,但是,我们面临的学生始终是一届一届新的面孔。我们给学生“吃”的越来越精,却不知,正是营养不良的开始。
在一次练习中,遇到这样的题。学生解题思路可谓五花八门。学生典型思路如下。
例1.已知圆O的方程为x2+y2=16,过点M(3,0)作直线与圆O交于A,B两点如图所示,过点P(-4,0) 作两条直线与圆O分别交于R、S, 若∠OPR + ∠OPS =π/4,且两角均为正角,试问直线RS的斜率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生:连结OS,OR,SR,取SR中点Q,连接OQ
∵∠OPR+∠OPS=π/4
∴∠MOR+∠MOS=2(∠OPR+∠OPS)=π/2即
∠MOR+(∠MOR+∠ROQ+∠QOS)=π/2∵OS=OR,Q为SR的中点∴OQ⊥SR,OQ平分∠SOR,∠ROQ=∠QOS,SR⊥OQ。
∴∠OQR+∠MOR=π/4∴∠QOM=π/4因此KSR=-1。
我想不通,平日教学中一直教给他们最为精炼最优化的方法,学生却不懂得运用。思来想去,为什么学生的做法没有朝我预期的方向发展呢?所以,我再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走:分析:目标是求解斜率,那么,如何表示斜率?如何建立已知和未知的联系?看到学生的思维,我感到的是大道和小路的区别,我想给学生的是“通解通法”,而学生思考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发现学生的思维不在大道上,就急不可耐的分析所谓“正常”思维。
学生答题状况如下表:
学生听完,豁然开朗。课后,我深刻反思我的做法,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说,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场“秀”,没有学生的思维成分。为了证实我的疑虑,一星期后,我重新找了一个类似的题,结果如下表:
这个结果让我陷入了更大的反思。
第一:数学课堂是思考的课堂,不是任务的完成,不是机械的模仿,是思维集体的碰撞。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思维过程的繁简,数学课堂变成了培养“听话”的孩子。这是数学教学的悲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并肯定他们的思维,寻找他们思维的起点,虽然两者有偏差,但老师不应该经验主义,人为消灭这样的偏差。
第二:经验丰富不应该是杀死思维的借口。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老师必须降低自己的姿态,跟学生共进退,有时候“蠢”点儿无所谓。
第三:教学生“考高分”还是教学生学习的快乐?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个年纪的孩子打交道,尽管我们是以数学的形式,做一个跟学生共同成长的老师,将自己的“经验”清零。有一颗童心的老师永远没有经验,永远受学生喜爱。何况眼前的高分使得日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不足,变为一个“低能”的高分。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一个变题往往未经学生仔细思考变化前后的异同,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变题意图。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包办”了,面对问题时就只会机械模仿,没有了自我的本原思维。许多看似完美的课堂体现了教师非常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但是这些看似完美课堂的真正缺憾却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提高。为什么变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变?还可以怎么变?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变?我们面临的始终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在对数学问题认知上没有达到老师的高度,教师精心备的问题“套餐”,说不定会使学生“营养过剩”,套路式解题,自然体会不到思考带来的乐趣,学生成了按照套路做题的工具。这样的教育让孩子缺乏自我,失去创造性,会非常“听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欣赏数学,从学生的视角去看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
教师要让自己的经验清零。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我们将愈发“经验丰富”。但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既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同时我们对于问题本质的认知与学生的认知“距离”越来越远。我们一直在成长,但是,我们面临的学生始终是一届一届新的面孔。我们给学生“吃”的越来越精,却不知,正是营养不良的开始。
在一次练习中,遇到这样的题。学生解题思路可谓五花八门。学生典型思路如下。
例1.已知圆O的方程为x2+y2=16,过点M(3,0)作直线与圆O交于A,B两点如图所示,过点P(-4,0)作两条直线与圆O分别交于R、S,若∠OPR+∠OPS=,且两角均为正角,试问直线RS的斜率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生:连结OS,OR,SR,取SR中点Q,连接OQ
我想不通,平日教学中一直教给他们最为精炼最优化的方法,学生却不懂得运用。思来想去,为什么学生的做法没有朝我预期的方向发展呢?所以,我再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走:
分析:目标是求解斜率,那么,如何表示斜率?如何建立已知和未知的联系?看到学生的思维,我感到的是大道和小路的区别,我想给学生的是“通解通法”,而学生思考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发现学生的思维不在大道上,就急不可耐的分析所谓“正常”思维。
师:∠SPO+∠RPO=设S(x1,y1)R(x2,y2) ∴sin∠SOx=sin∠ROx=cos∠SOx=,cos∠ROx=由题意:∠SOM+∠ROM=,即∠SOM与∠ROM互余∴=∴y1=x2同理y2=x1,代入斜率公式,因此SR的斜率为定值-1。
学生答题状况如下表:
学生听完,豁然开朗。课后,我深刻反思我的做法,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说,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场“秀”,没有学生的思维成分。为了证实我的疑虑,一星期后,我重新找了一个类似的题,结果如下表:
这个结果让我陷入了更大的反思。
第一:数学课堂是思考的课堂,不是任务的完成,不是机械的模仿,是思维集体的碰撞。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思维过程的繁简,数学课堂变成了培养“听话”的孩子。这是数学教学的悲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并肯定他们的思维,寻找他们思维的起点,虽然两者有偏差,但老师不应该经验主义,人为消灭这样的偏差。
第二:经验丰富不应该是杀死思维的借口。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老师必须降低自己的姿态,跟学生共进退,有时候“蠢”点儿无所谓。
第三:教学生“考高分”还是教学生学习的快乐?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个年纪的孩子打交道,尽管我们是以数学的形式,做一个跟学生共同成长的老师,将自己的“经验”清零。有一颗童心的老师永远没有经验,永远受学生喜爱。何况眼前的高分使得日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不足,变为一个“低能”的高分。
尊重孩子,不是简单的礼仪和口头的说道,要从数学的课堂上慢慢渗透体现,从尊重学生的思维开始,让我们跟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共同体会思维的乐趣,让各种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绽放。只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研学生所疑,课堂以学生为依据,理解数学,理解教学,我们才能自如行走在数学教学的康庄大道上。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开放” 第5篇
课后有人提出质疑,说这道题设计欠妥,将开放性转变成随意性,有悖于我们的教学目标;更有人认为,这样的“开放”太过分了,会让学生陷入“任何一种解答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一误区……
笔者认为,对于“在1、2、4、15和28中,哪个数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如果站在我们成人的角度来讲,或许真的有些“过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中找出无数个可以推翻这个问题的理由。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这个问题的对象不是我们,而是学生。孩子们年龄小、知识面窄,当面对老师的开放性提问时,他们只能从自己有限的知识储备中寻求答案。从学生的发言情况来看,虽然个别学生的回答有些牵强附会(只有4比1多3,所以4与众不同,等等),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观点还是很在理的(只有2是质数,所以2与众不同;只有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1与众不同;只有28是7的倍数,所以28与众不同),并没有出现太多我们成人所担心的“过分”的“奇思妙想”。
曾经在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的文章中读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老师在教完“20以内的乘法”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让孩子们写出乘积等于20的算式,写得越多越好。一位名叫比尔的学生在他的作业本上列出了这样一些算式:10×2=20,2×10=20,4×5=20,5×4=20,1×20=20,20×1=20,2×5×2=20,5×2×2=20,5×2×2×1×1=20,5×2×2×1=20,10×1×2×1=20,4×1×5=20,5×4×1×1=20,1×1×1×1×20=20,5×2×2×1×1×1=20。当坚持读完这些算式时,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这不是胡来吗?怎么能这样让学生胡编滥造呢?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出一些乘法算式,让他们能熟练计算才行啊。可是,这只是我们的观点,人家美国的教师却对此赞赏有加,认为这是孩子创造性的最好表现,因为那些重复相乘的数字里,很可能就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
“开放”这个词伴随着新课改已经被提了很多年,可是究竟该如何来理解它、应用它,很多教师依然在迷惑着、彷徨着,即使有勇于探索者,也只是在自己脚底下撒网,唯恐撒远了收不回来。我们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开放”,多站在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好好呵护这一点“开放”之火,让它早日在课堂燎原。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第6篇
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这是高等学校应有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对我们民办本科学校来讲更为贴切,更为重要。在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期间,傅大友教授在不同场合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既然是消费者,你们在服务上有哪些做法、想法。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我们理解“教学以学生为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既要习惯于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感受和判断标准去评价我们的工作。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人才培养问题,我们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人才培养方式。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清楚各类学生的现状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其次要在人才市场中找准切入点,确定培养人才的层次定位,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即为社会输送哪一类、哪一个层次的人才,保证学生好就业,就好业,这既是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的要求,又是对学生负责的具体体现。
一、我校学生的现状和需求
综合我校学生入学成绩和学生毕业后的反馈意见可以较为清楚的知道我校学生的现状和真实需求。
(一)新生现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语言能力不强
下面分析我校2014年在陕西本科录取学生的语文、外语、数学成绩和文综、理综成绩。文史类专业684人,其成绩分布如表 1所示;理工类专业958人,其成绩分布如表 2所示。
表 1 文史类新生各科成绩统计
科目 语文 数学 外语 综合 合计 总分 150 150 150 300 750
最高分 126 137 122 222
最低分 85 20 25 115
平均分 106.3 84.2 78.4 166.8 435.7
百分制 70.6 56.1 52.2 55.6 58.0
表 2 理工类新生各科成绩统计
科目 语文 数学 外语 综合 合计 总分 150 150 150 300 750
最高分 124 131 119 199
最低分 65 51 21 64
平均分 102.5 93.5 70.0 121.4 387.4
百分制 68.3 62.3 46.6 40.5 51.6 比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平均成绩,我校学生的语言能力整体不强,平均分仅为70分,而且理工类考生(分差59分)的语言能力差异大于文史类考生(分差41分)。数学成绩整体偏低,说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文综、理综成绩40-55分,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强。
整体而言,我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明显弱于公办院校,如与西安交通大学的考生相比,其学生考分换算成百分制在88分至92分之间,差距比较大;与同类民办院校相比较,我校学生录取的最低位次低于其他学校,说明与同类民办院校也有差距。
(二)毕业生需求:就业能力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方法亟待改革 2014年11月,学院邀请专业调研机构新锦程公司对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从学生反馈的统计数据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反映其就业能力结构不合理,就业竞争力不强,以及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不高。
图 1 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均值
如图 1所示,在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反馈中,“母校任课教师教学方法、方式满意度”、“母校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满意度”、“母校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母校教师满意度”分值均在2.3分以下(以上分值最高分均为5分)。说明我校现有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有不足之处,不能使毕业生满意,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表3 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 专业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动手能力 分析能力 信息收集
平均满意度
6.86 4.85 4.56 4.53 4.50 4.46 4.46
满意度百分比(%)
68.58% 48.45% 45.61% 45.33% 44.97% 44.57% 44.59%
时间管理 人际沟通能力 实干与执行能力 组织与协调能力 外语能力 领导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4.45 4.44 4.42 4.42 4.33 4.31 4.22
44.48% 44.43% 44.22% 44.24% 43.26% 43.06% 42.22%
此次调查中还让毕业生对自身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18项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如表3所示,除了专业能力突出之外,问题解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17项能力的均值均属中等偏下,且各项能力之间无较大差异,均低于5分。用人单位看重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都较弱。说明我校学生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其它能力普遍较弱,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就业竞争力,即缺乏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地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之中的必备素质。
图 2 2014届毕业生目前工作适应度
图2所示表明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不合理,工作适应度和稳定性也会较差。
从此次评估的整个过程来看,虽然我们逐步认识到要以教学为中心,但是无论从学生视角还是社会视角,都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重视均衡学生的能力结构。
二、我们的学生适合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我校学生的入学成绩反映出以下问题,一是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掌握的全面、准确及深入程度处于群体末等位置;二是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逊色于较高层次高校的学生。然而,上帝是公平 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不代表我们的同学不能成才,而是该引导和培养他们在那一方面成才。
清华、北大、西安交大的学生有他们成才途径和方向,其他层次、类型的学校的学生也有成才的途径,并非不能成才。
马云,当今的亚洲首富。他的简历如下:马云,汉族,1964年9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一手缔造了电商帝国,是《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曾获选为未来全球领袖。2014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于10月27日发布,马云以195亿美元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2014年12月11日更新的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马云身家超李嘉诚,成为亚洲新首富。
成名以前的马云。马云从小就是一个傻孩子。小时候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没有一次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义气,最讲义气”。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他说:“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从小,马云功课就不好,数学考过1分。只有英语特别好,原因竟然是:“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从13岁起,马云就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数学31分。1982年,当18岁的马云想上北大,高考数学第一次考了1分他经历了第一次高考落榜;高考失败,弱小的马云做起踩三轮车的工作。1983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直到1984年,第三次高考,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当时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及格。马云就这样凑巧地上了本科,到了大学时期,因为他的英语太好了,总是班上前五名,闲得没什么事可做,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马云就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广交朋友。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HOPE,希望的中文译音)。结果第一个月收入是700元,房租是2000元。
他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梦想考北大,数学只考了一分,成绩还不如我们的同学;第二次,勉强被杭州一所二本高校录取到英语专业,毕业后做过教师、搞过翻译。成为首富的原因之一就是敢想、敢做,不甘平庸。他经营的是民企,却立志要做国家企业,比大型国企的老总还有担当。
像马云一样,我们的同学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必然会在另外一些方面优秀于他人。因为在其他同学专心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他们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发展另外的知识或技能。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我们的同学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思想禁锢少、敢作敢当;感情丰富,有情有义,愿意与他人交往;喜欢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的事情。根据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我们的同学适合做既与技术设备打交道、又频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具有典型的应用型人才的潜质。而不适合做对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过强,语言表达要求过高的学术研究比重高的工作。
三、我们的应用型定位
作为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我们必须清楚知道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怎样使我校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义及内涵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地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效益,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全面发展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所以,应用型人才除了有“知识”和“能力”外,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马云就是典型的应用型人才。
2.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定位
从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能力”、“素质”是应用型人才的三大要素。按照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三要素侧重点的不同,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创造应用型人才等三个层次。(一般而言,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侧重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
识,扎实的技术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技术和技能的操作,一般在基层或一线岗位从事技术管理或操作的工作,是基础层次,相当于高职层次;知识应用型人才侧重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技术技能,一般在基层或一线岗位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是中间层次,相当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创造应用型人才侧重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面宽,还要有扎实的技术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具备创造和创新的能力,一般从事创造性的岗位或更高层的管理岗位,是最高层次。)
无论哪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无一例外地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即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应用到工作实践之中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对应用型人才而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转化能力,才能称其为应用型。
根据我校生源状况,和国家、社会对人才的结构型需求,我们应该将本科教育定位在能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多机会、多途径、多平台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 我校学生学习成绩差异大,个人能力的差异大且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我们需要因材施教,给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生群体创造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的空间,尽可能多的照顾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非正式学习的机会和资源,促进他们通过不同渠道发展成才。这应该是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的重点。
(一)因材施教,将发展、成长路径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以往固定科目,多且全,课时量大,追求理论体系完整的教学安排,把教师和学生束缚在课堂上、教室内。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不管你的胃口,“我做啥,你吃啥”。教学内容与方式没有针对性,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个人潜质与兴趣。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毕业后一般分成创业、升学、就业三种去向,正好对应着我校学生的群体特点既偏创新型、学术型的少、技能技术型多。不妨根据学生毕业去向确定三类因材施教方案。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设计的培养方式供学生选择。要改变以往“我做啥,你吃啥”的教育方式,做到“你要吃啥,我就给你做啥”。
1.创业型
每届毕业生中总会有少数人借助父母或亲戚朋友的支持独立创业,但受其个人知识和技术技能限制,其创办的企业多为小微企业,企业的创新、创造的技术含量都较低。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加强创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训、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培育。
一是,在学校层面整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各部门的职能,明确分工,配套充足经费;以创新创业文化节为平台,提升创新工作水平,开创创业工作局面,把思源学院创新文化发展好,让创新特色更加明显。二是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为学生构建孵化创业的工作平台和通道。三是鼓励、扶持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创业,为其专业知识学习开绿灯,可考虑依据其创业过程置换某几门课程。
2.升学型
升学的学生,为数也不多,但文化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任课教师反映如果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升学比例可达5%至7%(2014届升学人数最多,但升学比例只有1.58%);针对这一群体要鼓励其选择升学,并当增加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相对加大学术能力培养力度。
具体做法,对基础知识扎实,能继续深造的学生,一是要求任课教师发现苗子、推荐苗子,做思想工作,鼓励其升学。二是应按照考研大纲要求加强其高等数学和英语的学习,开考研辅导班,及早规划,高要求、严管理。甚至将考研辅导班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来对待,专人管理,还需要给升学类学生分班教学,着重加强其考研专业课学习,降低其它课程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其到更高层次深造保驾护航。
3.直接就业型
就业类的学生人数最多。这部分学生就业需求明确,应侧重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技术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良好的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所以要把固定的、必须的教学内容降下来,给学生腾出时间与精力,多给他们提供非正式学习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擅长、有兴趣的方向发展,让他们更多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具体来讲,对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完最基本、最必须的知识技能之后,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深的发展。比如,对所学专业某一领域有兴趣的同学,创造条件让其深入发展,而对其他方面要求降低;对所学专业以外,其他专业领域或其他技能方面有潜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技能。多开选修课,多引进电子课程资源,可
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对教师而言,要适应就业型学生。在压缩了理论教学课时后,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多参与科研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给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教得实、学生学得实、才能事半功倍。
(二)以社团建设为抓手,锻炼学生群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大力支持专业性、学术型社团,创业团体的建设和发展。摒弃放养式的社团管理,鼓励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建设,指导甚至负责学生社团,带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聘请校外社团指导老师组建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社团,引进前沿项目,使学生不但在校内即能获得实践锻炼,还能获得指导老师的就业指导;要强化社团的项目考核,指导老师要找项目,学生也要找项目,有了项目,学生才能在团体活动中提升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等等就业能力。
学生社团是学校对外进行校企合作的一个窗口,有了社团,才有了能履行校企合作项目的团队。因此,还应加快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建设,依据专业设置要有合理的布局,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到钟意的基地实习实训,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锻炼学习。要充分利用省政府对民办院校资金扶持的机遇,依据各类各层次学生实际需求,统筹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建设,搭建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尽可能多的开放校内实验室,为各层次学生提供实验、实践条件。
另外,可以借鉴西安交通大学和国外一些高校的经验,在夏季开辟“第
三学期”做为学生的实践学期,为期3个月(一般单位都要求学生至少连续在岗3个月)。在第三学期之始,召开专门的校园招聘会,让学生和用人单位自主选择,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充分参加社会实践,也能保证学生在参加实践后有时间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或就业目标做出修正。
(三)组织与制度支持
学校在组织建设,资源配置及信息化建设上,要不断适应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实际需要,做出积极安排;在教学管理、第二课堂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实验室管理就业管理等方面制度上都要有所调整和突破,全面支持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第7篇
这几天我学习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一课。经过细细品读,才知道专家名师们站在“品生”、“品社”课程改革的高度,用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阐述了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怎样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使我耳目一新,感受很深。
讲座告诉我们,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时机、内容、顺序,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突出教学的重点,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应调整对教学资源的片面认识。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学再不能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应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还要努力开发教学资源。
确实,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老师有条理的将备课的每个环节落实到教学中时,常常会有一些意外发生,从而打乱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这就产生了课堂生成。这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学会倾听、观察,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及时应变、巧妙点拨,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教育效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师就应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孩子们德性进一步建构的生动情境与鲜活的教育契机。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充分预设,还要在预设中留有空间,以点燃师生的激情,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课堂的精彩。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第8篇
题目中所提到的第二点,也就是室内设计快速表现,这种设计表现,是设计者在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熟练地运用各种设计手段,把顾客的想法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之后的整个设计概念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显而易见,就是文字结合图形的徒手画的方式, 传达给顾客。其实以上这种手段不仅仅所耗时间短,而且十分易于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仅仅几张图纸,就能把双方脑海中的抽象语言变为写实的概念。因此,当整个过程完结的时候,不仅仅是设计师与顾客之间的交流,而且也更易于帮助整个设计团队,设计小组的想法迸发,每个设计成员专业想法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当拿到同一个项目时,肯定是有不同的反应,大家都纷纷整合各自的意见,借助这种方式,实现多方位多层次多深度的信息传递和接收。除此之外, 它还可以有效地激发设计人员的形象思维,通过思想与图像之间相互作用激发更多的概念和想象。
作为图解思考如何在室内快速表现中理论应用,首先是最佳视点的确定,一点透视最容易画也是最实用的透视画法。以空间正面中间为重点的透视表现。标出一个立面空间画面,在透视图的视平线上的中心点离偏左或偏右的距离找到中点定为视点,通常,视点在垂直方向离地面160公分, 是通过普通人的身高而来的,这样就完美的把焦点放在整个空间最吸引人眼球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最好的画面呈现在图纸之上,这样更能迸发设计师创造性的思维。
其次,对比和统一快速表现图中是构成形式美法则中的基本。对比统一中的圆与方的图形对比是一种形状的范畴。 还有线条的以及虚实的对比统一。在设计师创造一幅作品时,要主次分明,要把握虚实,层次感更要把握好,要出得来。 因此,要像创作一幅美术作品一样,要留白,处理各种大关系要明确,对比统一要把握的恰到好处。作品在这样的把关之下,才有视觉张力的效果。
在以上的内容的整理之中,很容易发现室内设计快速表现是设计师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属于最独特的沟通语言。在初出茅庐的设计菜鸟之中,要充分掌握这种方法,是有难度的,由于大脑之中的专业概念夹击之下,迸发的想法和理念甚至于方式手段很多,很难一下子就确定了图解语言,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比如在设计构思中千千万万的场景出现, 不能被设计师快准狠的记录纸上。首先,要抓住第一感觉很重要,而此时符号是最好的手段。这种图解语言是最好的, 它富有极强的概况性,寥寥数笔,却命中要害的抓住形象。 当它被确立就成为了一种符号,这种语言必须简单清晰才有效。在后期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它的形成过程。
因此,室内设计快速表现作为图解思考的具体表现形式,把图解思考在多次整合与筛选后的抽象思维概念具体落实于具体的画面上。除此之外,图解思考给快速表现提供了运行工具。自身作为设计人员,我们十分清楚对于在创作过程中的整合,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表达,太多的语言要变现, 太多的想法想要为之实践,所以在拿捏不定的时候,就需要将抽象变为图形图像,努力将它们细致化,形象化,进而表达给客户。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第9篇
这个女孩文静内向,下课时,她总爱呆在自己的角落里,从不多言多语;上课时,她听课很认真,总是眼睛瞪得大大地望着黑板。我每次布置练习,她虽然动作慢一点,但也认真按照要求做完。
可她的作业却做得一团糟。很简单的单词却老是写错,不是多字母就是少字母,或者是写成其它的字母。很简单的句型,其他学生都能理解,可她却搞不清楚。
按说这样一个认真的女孩,英语成绩不应该这么糟。看到她那因自卑而日渐忧郁的眼神,我的内心备受煎熬。
我为我的无能而自责,也因此更加关注她,关心她。
每次课前,我都要委婉地提醒她做好预习,并告诉她一些预习的方法。每次上课时,我都要准备一两个适合她的问题,让她来回答。无论回答得正确与否,我都要对她加以表扬和鼓励。每次练习时,我都要轻轻走到她身后,看看她做得怎么样。当作业出现问题时,我就俯下身来轻声给她以提示。
有一天,谜底终于被我揭开了。
当我像往常一样再次走到她身边时,发现她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写错的单词。我仍像往常一样轻声提醒她,这是个“u”,不是“a”。也许是长久以来我对她的关心,让她不再“害怕”我,她轻轻地说了声:“老师,您写的我看不清。”我猛地抬起头,看着黑板上那个因我的“熟练”而写成了“u”的“a”,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我继续问道:“那你以前是不是也看不清我写的字?”“是……的……”她轻声说。
谜底搞清楚了,原来是因为我的粗心!
这让我想起了简·E·迈泽写的《雪地上的0》。今天的这个小女孩,不正差一点就成为了简·E·迈泽笔下的那个被老师忽视了的小克里夫·埃文斯吗?
我们班有五六十人,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难免有时会忽略一些细节,从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迟迟找不到原因,或是产生“误诊”。然而,可能就是这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足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教育无小事,以人为本,我们理应认真对待与学生有关的每一个细节。当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时,最好先站在学生的立场,试着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顺着他们的目光看过去,也许答案就在不远处。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第10篇
在暑假里,我被学校安排去正仪中学轮岗,任教班级是初三(3)(4)班,同时担任初三(3)班的班主任。去新学校需要适应,况且新班级还是初三迎中考的班级,自然一切都不能马虎。为了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开学第一天我就给学生订下规矩:7:00进班,7:05交好作业,7:10开始早读。为了督促学生到校不抄袭作业,我也要求自己6:45进班,安静批改作业、备课,给学生做好示范。从刚开始学生进班的不适应,慢慢地,学生们在我的身体力行下都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安静地看书背书,再也没有出现迟到的情况。
可那一天,情形却有了不同。那天一早,雨就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虽然天气不好,但7:00前学生依然都做到准时到校,可我却惊讶地发现有个女生-小A的座位却空着,于是我赶紧联系了她的妈妈,当时家长告诉我她在老家,等下再回我电话。后来她就向我说明了孩子迟到的原因:孩子晚上背书背得太晚了,早上没能按时起床。妈妈同时向我表态会马上联系爸爸送孩子到校。于是,我从7:30开始就一直等着,可却迟迟没有看到小A的身影。
十点刚过,小A才来到学校。我便询问她迟到的原因,她直截了当地说:早上起晚了,然后英语书没有背完,就在家背书。其实她不知道,在这等待的三个小时中,她的妈妈告诉我,说她早上起晚后一直在家发脾气根本没有在背书。听了她的“谎言”我很生气,“从联系家长送你过来,都已经快三个小时了,你竟然心安理得地在家背书,连到校上课都那么不在乎吗?你知不知道,每隔十几分钟,我就到教室外,看看你有没有安全到校。我这心里那么着急,你却慢悠悠来学校啊?你就是以这样不负责任,漫不经心的心态来对待初三的学习吗?”我越说越生气,语气不免强硬,咄咄逼人,教育她的时候,声音大了很多,指责的意味不言而喻。小A虽然眼睛看着我的时候,有点难过,却还在坚持着自己早上在家背英语背了两个小时。我实在不能理解,一向比较乖巧懂事的小A,今天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接班到现在,并没有从其他老师和同学那里听到她有什么不好的行为,也没有听说家里出现什么特殊的情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僵持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发现,小A的头发都湿了,衣服上也是湿漉漉的一大片。看到这我心中不免疑惑:不是爸爸送过来的吗,怎么会衣服潮湿呢?心中的怒意此时竟有些消散,于是我轻轻地问她:是爸爸送你的吗?原来她根本没有让爸爸送,而是自己走过来的,虽然下着雨可她却固执地选择不打伞。“为什么不让爸爸送啊?”小A低头,泪水盈满眼眶,却强撑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倔强的神情里隐含着委屈和不满。她的伤心我看在了眼里,可不管我如何问她,她依然固执地选择不说话,看来是有隐情啊。办公室的老师都在,是不是觉得不好意思呢。于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楼梯口,单独聊这个话题。小A哭着说“他不是我爸爸,我爸爸走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小A家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怪不得不愿意让爸爸送,也不愿意跟妈妈沟通。当妈妈不在身边时,还要照顾三年级的妹妹,与继父又不热络,心里面排斥继父,这个初三的姑娘心里该有多委屈啊。
家里的变故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作为老师,我应该开导她,而不应该在不清楚事情的情况下一味地指责。我突然为自己刚开始的苛刻与严厉后悔了,我焦躁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甚至发火时嗓门很大,隔壁都能听到,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着实需要我反思。
我拍拍小A的肩膀,用纸巾帮她擦擦衣服上的雨水,“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妈妈照顾你,辛劳奔波很是不容易。大人的事情还是需要父母自己去解决,作为懂事的长女,我们要尊重妈妈的决定,帮助妈妈一起维持家庭的和谐。你说呢?”她低着头默默不语,似乎在思考着我说的话。“还有,小A,不管家里发生了什么情况,妈妈和老师都陪在你的身边。你已经初三了,当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学习时,难道你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自己的未来吗?我相信,这肯定不是你想看到的啊。小A,你值得去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不要因为家里的事情而忽略自己的学习。”此时的小A感受到了我的善意,重重地点头,“老师,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这之后,每次我进班,都发现小A已经交完作业,在自己的座位上捂着耳朵小声地背着书,时不时地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默写单词,迟到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课堂上的小A听课非常认真,我能感受到她的目光一直跟随着我讲授的知识点并记录在笔记本上。课间,经常在办公室里看到小A向老师请教的身影,老师们都感觉到了小A对自己的要求变得严格了,她终于知道自己在现阶段需要什么,在学习态度上有了明显的改变。有时候放学后,小A会留下来帮我打扫办公室的卫生,也会主动和我聊聊家人和自己中考的事情,看到她已经把我当成了她知心的朋友了。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小雅的笑容变多了,看到她再也没有因为家里的事情而影响自己,我真的为她高兴。
作为一名班主任,很多时候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会焦躁,揪着学生的缺点,把学生的问题不断放大,一味地指责与怪罪学生,其实这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遭到学生的抵触,从此划清与老师的界限,把自己的心门关上,拒绝再与老师沟通。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每个学生都会有不足的地方,但同样每个孩子的身上也都会有闪光点。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调整好心态,正确处理自己的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我相信,只要班主任换个角度,一定可以发现学生更多的优点,一定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作者:张浚贤
换个角度看问题 (教师随笔) 第11篇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可是,如果换个角度看看,你会发现事情并没你想象的那么糟,非但不糟,说不定还有好处呢。这也就是所谓的“要辨证地看问题”了吧?这从下面的两件小事中可见一斑。
最近电脑坏了,很是沮丧,语文课没法用了,上网不方便了,日记也没法写了。生活中好象一下子失去了什么,心里空空的。经同事推荐,我第一次走进了学校的图书馆。平时,我是从不来这里的;因为,想看什么文章都可在网上找到。在我想象中,因为学校是刚办的,图书肯定也没几本,可到了宽敞明亮、图书满架的图书室,还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当我看到那么多我喜爱的文学和专业的书籍,我还真的要感谢我的电脑坏得好了,如果不坏,我可能还整天泡在网上呢,哪里能发现这样一个新天地呢?我满怀欣喜地挑了两本文学的,一本哲学的,兴冲冲地出了图书室,心中还暗暗打算:我今后要常来这地方了。
另一件事是天天晚上接女儿。已经上初三的女儿原来是上两节晚自习的,可最近,她的学习劲头很足,主动提出上四节晚自习。本来上两节后可以乘专线车回家的,现在上四节了哪里还有专线车呢?可又不能让一个女孩子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骑自行车回家吧?那只有自己辛苦一点了:骑摩托车去接。 对一般人来说,这也真是一件苦差事,可,我也要换个角度想想。平时,不考虑接女儿,我可能早就钻进被窝里了,看看书,看看电视,睡睡觉;可是,现在不行了,我得等到九点四十去接女儿啊,如果先钻进被窝里,到时候再钻出来,多麻烦啊,干脆利用这段时间看看书,写写东西。这样一来,从放学回家到接女儿,中间有两个多小时呢。如果每天都把这样的时间利用起来,时间一长,要看多少书,要写多少东西啊?而这些时间平时都在看电视和睡觉中浪费了。这样一想,心里暗暗庆幸。你看,本来是一件苦恼的事,转眼间成了利人利己的好事了。
转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天地开阔了许多。生活就是这样,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了使生活过得愉快,我们在遇到烦心的事时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想想呢?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第12篇
1、几个同学到讲台那里,让侯把眼睛闭上,慢慢摸索着走回自己的座位,旁边的人不准说话,也不准帮忙,让后让他们谈谈感受。很多同学都觉得很无助,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靠手去摸,很不好受。
2、让几个同学做聋哑人要传递一句话,可是他们说不出话,也听不到声音,只能用手势和表情来表示,让其他同学一起用心观察和体会。这几个装聋哑人的同学说很难受,想说说不出,想听听不见,打手势别人又弄不懂,会很着急,很不方便。
站在学生的角度剖析答题的失误 第13篇
一、知识性失误
答题失误难以避免,小失误有时失误不小.但只要我们严谨治学,就一定能在失误中求得真知.注重答题失误纠正、辨析,是落实双基的有效过程,知识性失误的突出表现就是概念不清,公式记误,定理用错等.
1. 概念性失误.
对每一个数学语言问题,要理解并顺利地解决,关键一点是概念上不能有半点含糊.
例1:四个不同的小球放入编号为1、2、3、4的四个盒子中,则恰有一个空盒的方法共有种(用数字作答).
说明1:本题主要考查排列和组合的概念及两个基本原理的应用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 (1) 从4个不同的球中先取2个放入第一个盒子中,共有C42种取法,再把剩下的2个球放入其余3个盒子里,使每个盒子至多放入一个球,共有A32种方法。这就保证有一个盒子里放入2个球,而有一个盒子是空的,故放法总数C42A32=36种.
思考 (2) 先收起一个盒子有C41种,让4个球都放入其余3个盒子里,为保证这3个盒子中出现空盒,就必须有一个盒子放进2个球,其余的2个盒子各放入一个球,故放法总数C41A32A33=288种.
思考 (1) 失误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作为第一个盒子放入2个球,应该有4种情况,忽视加法原理.
思考 (2) 失误在其中不是A32,而是C32———排列组合概念理解不深.
说明2:对于概念性问题的处理,一定要认真审题、深入理解、综合运用.
2. 定理运用失误.
熟记法则、公式,准确运用定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基本要求,然而在诸多考题中,这方面的失误屡见不鲜.
例2.设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3+S6=2S9,求该数列的公比q (q∈R).
说明1: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公式、解方程方法及计算能力.
解法一:由S3+S6=2S8得a4+a5+a6+2 (a7+a8+a9)=0
解法二:S6=S3+q3S3S9=S3+q3S3+q6S3
代入S3+S6=2S9
解此题的思路比较宽,方法多,随之反映出失误也是多方面的.
失误1:错把S3、S6、S9当成数列通项代入S3+S6=2S9,得a1q2+a1q5=2a1q8.
失误2:利用求和公式直接代入S3+S6=2S9,而不讨论q≠1,犯了忽视公式成立条件的错误.
失误3:把前n项和公式错记为Sn=1+q, Sn=1-代入S3+S6=2S9,得出错上加错的“正确”结论2q6+q3=0.
说明2:像此类着重于公式运用,判别定理成立条件的这方面问题的处理,错误的教训就是公式掌握不牢,定理记忆不清,导致劳而无功.
二、非知识性失误
由数学基础知识之外的其他因素造成的考题失分称为非知识性失误,其主要体现在经验性失误、心理性失误、逻辑性失误及策略性失误上.
1. 经验性失误.
解题的规律性、表述的准确性、思维的习惯性与个人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有着密切关系.不良的治学经验会带来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技巧,灵活与善变诸方面的综合负效应.
例3.解不等式
考生的失误解答:
解:(1)当a>1时,原不等式为
故不等式的解答为:a>1时,
以上解法基本上无知识性失误.但是,根据解答题的要求,存在论证过程不详、表述不准确、文字说明过于简单的“轻而易举”的经验性失误,认为此题不难,三步两步写个过程,就完成任务,这种不良的解题意识,应值得每位学生都引起重视.
2. 心理性失误.
应试中出现的心理性失误,主要是由于考生紧张、急躁心烦、掉三落四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因此,平时对考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素质的应试训练,是必要的.
例4:根据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f (x)=-x3+1在(-∞,+∞)上是减函数.
证明:∵y=x3在[-∞,+∞]上是增函数
∴y=x3在 (-∞, +∞) 上也是增函数
∴当-∞
故函数f (x) =-x3+1在 (-∞, +∞) 上是减函数.
这样的证明最多只能得部分分,失误的原因在于:求胜心切、答非所问,违背命题的意图:要求你用单调性定义证明及送给你得分的题,却没得全分.
3. 逻辑性失误.
逻辑思维对解题的基本要求是:推理要有根据,论证要有说服力,否则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逻辑性失误.
例5:设对所有实数立,求a取值范围.
解:∵题设对一切x∈R不等式成立
∴当x=0时,不等式也成立,则
此题解得结论纯属巧合.因为,存在明显的逻辑性失误,以时不等式恒成立这个必要条件代替了为所有实数时不等式恒成立的充要条件,这是一个原则性的大失误.
4. 策略性失误.
策略性失误,主要表现在解题过程中没有对问题进行分析、联想,使问题简化———简化策略,或使问题转化———转化策略,具有这种把未知解法的问题简化或转化为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一种思维策略的能力,是我们减少策略性失误的根本保证.
例6.已知:直线L过坐标原点,抛物线C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正半轴上,若点A(-1, 0)和点B (0, 8),关于L的对称点都在C上,求直线L和抛物线C的方程.
解:设直线L和抛物线C的方程分别为y=kx (k≠0)与y2=2px (p>0)
A、B两点关于L的对称点的坐标分别为A1 (x1, y1), B (x2, y2),根据题意:方程有六个独立方程,求解的六个未知数,从理论上讲可解,但要相当细心,由于未知数较多,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会望而生畏从而陷入困境,导致解题失误,这就是转化策略的失误.显然,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形”的一些几何特征转化为数和式的等价表达.
三、能力性失误
数学由于其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准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锻炼人们思维的“体操”.不少学生尽管已掌握了“三基”,具有“四能”,但是不能综合体现出解题能力,造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性失误.
1. 运算失误.
学生在运算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准确性差、运算速度慢及运算不合理,虽然在掌握公式、法则等方面也达到了熟练程度,但由于缺少由“熟记理解”向“灵活运用”的转化能力,致使出现运算能力的综合性失误.
在解题中不少同学由于运算失误,直接影响归纳思维能力的发挥,导致解题的综合能力性失误.有的虽然解出,但用数学归纳法时,运算有误,无法得到正确结论,最后不得不下一个错误的结论或减少中间过程,投机取巧蒙混过关.因此,我们在解题的时候应进行归纳推理,准确地运算得出正确的答案.
2. 分析不透,思维受阻.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14篇
图1例1(2011年重庆理20)如图1,椭圆的中心为原点O,离心率e=22,一条准线的方程为x=22.
(Ⅰ)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为400元的概率为425;
(Ⅱ)设销售三台这种家用电器的销售利润总和为300元为事件B,则P(B)=25×25×25+C23×25×25×25=32125.
故销售三台这种家用电器的利润总和为300元的概率为32125.
点评(Ⅱ)中利用独立重复事件和互斥事件的概念把求解转化为几个事件概率和与积的形式,其实体现了一种“拆分”的解题思路.
四、n次独立重复试验发生k次的概率
n次独立重复试验发生k次的概率一般使用公式Pn(k)=Cknpk(1-p)n-k进行计算,因此把问题转化为独立重复试验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4已知在3支不同编号的枪中有2支已经试射校正过,1支未经试射校正.某射手若使用其中校正过的枪,每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45;若使用其中未校正的枪,每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15,假定每次射击是否击中目标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Ⅰ)若该射手用其中2支已经试射校正过的枪各射击一次,求目标被击中的次数为偶数的概率;
(Ⅱ)若该射手用这3支枪各射击一次,求目标至多被击中一次的概率.
解(Ⅰ)若“该射手用其中2支已经试射校正过的枪各射击一次,目标被击中的次数为i”为事件Ai(i=0,1,2),则A0,A1,A2彼此互斥;
记“该射手用这2支已经试射校正过的枪各射击一次,目标被击中的次数为偶数”为事件B.
因为P(A0)=C02(1-45)2=125,P(A2)=C22(45)2=1625,所以P(B)=P(A0)+P(A2)=125+1625=1725.故目标被击中的次数为偶数的概率为1725.
(Ⅱ)记“该射手用3支枪各射击一次,目标被击中的次数为i”为事件Ci(i=0,1,2,3),则C0,C1,C2,C3彼此互斥;记“该射手用这3支枪各射击一次,目标至多被击中一次”为事件D.
因为P(C0)=C22(15)2×(1-15)=4125;P(C1)=C12×45×15×45+C02×(15)2×15=33125;所以P(D)=P(C0)+P(C1)=4125+33125=37125.
点评本题中两支已经试射校正过的枪射中目标的概率是相等的,用这两支枪进行射击可以看成独立重复试验,而另一支没有试射校正过的枪进行射击时必须单独进行考虑,这也是本题难点所在.(Ⅱ)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把所有情况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收稿日期:2014-11-15)(Ⅱ)设动点P满足:OP=OM+2ON,其中M,N是椭圆上的点,直线OM与ON的斜率之积为-12,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F1,F2,使得|PF1|+|PF2|为定值?若存在,求F1,F2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Ⅰ)易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24+y22=1.
(Ⅱ)(命题组给出的答案)设P(x,y),M(x1,y1),N(x2,y2)则由OP=OM+2ON得(x,y)=(x1,y1)+2(x2,y2)=(x1+2x2,y1+2y2),即x=x1+2x2,y=y1+2y2.
因为点M,N在椭圆x2+2y2=4上,所以x21+2y21=4,x22+2y22=4,故
x2+2y2=(x21+4x22+4x1x2)+2(y21+4y22+4y1y2)
=(x21+2y21)+4(x22+2y22)+4(x1x2+2y1y2)
=20+4(x1x2+2y1y2) (*)
设kOM,kON分别为直线OM,ON的斜率,由题设条件知kOM·kON=y1y2x1x2=-12,因此x1x2+2y1y2=0,所以x2+2y2=20.
所以P点是椭圆x2(25)2+y2(10)2=1上的点,设该椭圆的左、右焦点为F1,F2,则由椭圆的定义|PF1|+|PF2|为定值,又因为c=(25)2-(10)2=10,所以两焦点的坐标为F1(-10,0),F2(10,0).
评析教师都知道,本题用意是由五个式子:x=x1+2x2,y=y1+2y2,x21+2y21=4,x22+2y22=4,x1x2+2y1y2=0消去x1,x2,y1,y2留下含x,y的轨迹方程.不要说学生想不到,教师一时也想不到.难怪学生看了标准答案后,对(*)这一步感到一头雾水,惊叹其真是“神来之笔”,怎么如此高明,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恰好想到x2+2y2=?
新课改以来,教材对消参法求轨迹有所减弱,更不用说四个参数一起消去.所以命题组提供的方法是不适合学生的,他们以命题专家的眼光看待问题,和学生“学情”是脱节的,尽管高考题是选拔人才的.笔者认为引起点P运动的“罪魁祸首”是直线OM和ON的运动,所以斜率作为自变量再恰当不过了,又两者斜率都存在,且有关系,只要设其中一个斜率即可.下面解法是笔者给出的,学生赞赏有加.
另解设ON方程为:y=kx,则OM方程为y=-12kx,由y=kx
x2+2y2-4=0,得x2=41+2k2,y2=4k21+2k2,不妨取N坐标为(21+2k2,2k1+2k2),将k替换成-12k即得M的坐标为(-22k1+2k2,21+2k2).设P坐标为(x,y),则由OP=OM+2ON,得y=2+4k1+2k2
x=4-22k1+2k2,消去k,得(x2)2+(y2)2=5,即x2(25)2+y2(10)2=1,下略.
纵观一些高考题标准答案,教师和学生有时很难想到,若教师上课时照搬标准答案讲评,学生只能“望题兴叹”,啧啧称奇,自愧不如,要想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似乎是困难了.所以笔者有一习惯,自己先做高考题,再和标准答案比照,有时候觉得比标准答案略微逊色,但却是“真情流露”,解法朴实、自然,和学生没有“代沟”.
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很复杂的题目,要求考生对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特征有较好的理解,拥有较强的探究转化能力、较强的符号运算能力、较强的代数式恒等变形能力才能解决此类问题.从历年高考题看,有些参考答案接近学生水平,有些确实“巧夺天工”,可望而不可及也,但只要我们用心去钻研、领悟,不要让所谓标准答案牵着鼻子走,都能找到和学生思维接轨的解法,
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还要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解法,尤其年长的教师多年的教学养成了“教学定势”,对一些“小儿科”的问题不放在眼里,轻描淡写地过去了.笔者有一习惯就是喜欢叫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一方面这种解法是学生提出,适合他们口味,能引起其他学生共鸣,并且对提出解法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另一方面确实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他们解法中得到一些启示,为今后教学服务.下面一题就是笔者提出传统做法后,学生又提出了新方法.
例2已知直线l:2x-3y+1=0,点P1(-1,-2),
(1)求点P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2的坐标;
(2)求直线l关于点P1对称的直线l′的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