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方式范文(精选4篇)
交接方式 第1篇
1集装箱定义
集装箱是指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使用集装箱转运货物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运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更换车、船时,无须将货物从箱内取出来换装,是在国际物流中所涉及的长途运输中常用的运输工具、储存工具。
2国际集装箱运输交接方式
2.1集装箱货物的交接地点
集装箱货物交接地点在以下三处:
1门( door) : 发货人( 卖方或出口商) 和收货人( 买方或进口商) 的工厂或者仓库。
2站( 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CFS) : 集装箱货运站,一般设在内陆交通比较便利的大中城市,是提供拼装货装箱货拆箱服务的专门场所。
3场( Container Yard,CY) : 集装箱堆场,一般在码头范围内设立的存放等待装船的集装箱或已经卸下船的集装箱的场所。
2. 2集装箱货物的运输方式
1整箱( Full Container Load,FCL) ,是指发货方自行将货物装满整箱以后,以箱为单位托运的集装箱。一般做法由承运人将空箱运到工厂或仓库后,在海关人员监督下,货主把货装入箱内、加封铅封后交承运人并取得站场收据,最后凭站场收据换取提单。
2拼箱( Less Than Container Load,LCL) ,是指承运人接受货主托运的数量不足整箱的小票货运后,根据货物性质和目的地进行分类整理,把去同一目的地的货,集中到一定数量拼装入箱。
2. 3集装箱货物的交接方式
1整箱交,整箱接( FCL to FCL) 。这种运输方式的特征是,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完全是集装箱运输,并无货物运输,故最适宜于整箱交,整箱接。
2拼箱交,拆箱接( LCL to LCL) 。这种运输方式的特征是,除中间一段为集装箱运输外、两端的内陆运输均为货物运输,故适宜于拼箱交、拆箱接。
3整箱交,拆箱接( FCL to LCL) 。这种运输方式的特征是,由门到场站为集装箱运输,由场站到门是货物运输,故适宜于整箱交、拆箱接。
4拼箱交,整箱接( LCL to FCL) 。这种运输方式的特征是,由门至场站是货物运输,由场站至门是集装箱运输,故适宜于拼箱交、整箱接。
3所涉及的物流业务
集装箱货物流转过程如图1:
集装箱作为国际物流当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使用的主要原因是能减少装卸次数,从而减少对货物的损坏率、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但是使用集装箱的成本比较高,因此追求一次性大量运输,采取集中运输方式对于集装箱运输来说是最经济的方式。
对于一次国际贸易的交易,关系到发货人、承运人、收货人、集装箱租赁公司等,每个角色都在流转图有所体现,但在实际交易中涉及到的集装箱状态主要如图2所示:
主要包括整箱、拼箱、拆箱三个状态,涉及到的交接方式有9种,分别是门到门( Door to Door) 、门到场( Door to CY) 、门到站( Door to CFS) 、场到门( CY to Door) 、场到场( CY to CY) 、 场到站( CY to CFS) 、站到门( CFS to Door) 、站到场( CFS to CY) 、站到站( CFS to CFS) 。通过对集装箱货物流转图、集装箱状态图的分析,以及联系实际思考物流业务,可总结为以下4种国际物流业务:
11 to 1,一个发货人对应一个收货人。这里的发货人和收货人相对来说都是较大型的企业,通过这种方式集中运输, 收货人( 买方) 通过集中大量采购,可从发货人( 供应商) 那里获得价格折扣或者数量折扣,同时可一次性将货物从国外运往国内,此方式对应门1到门1,即Door to Door( 也可以是场1到场2,即CY to CY) 。将货物整箱从发货人仓库运往收货人仓库里,即FCL to FCL,整箱交,整箱接。
21 to N,一个发货人对应多个收货人。这里的发货人相对来说可以是大型供应商企业,对应国外的客户有多个,可以是某个外国的多个城市,也可以是多个外国国家( 鉴于内容的重复性,以下研究都为多个城市) 。一次性将国内产品统一运往国外某个城市的集装箱货运站,然后根据国外客户的需求拆箱运往收货人仓库里。此方式对应门1到站2,即Door to CY。 将货物整箱从发货人仓库运往收货人集装箱货运站,拆箱之后再将货物运往收货人仓库里,即FCL to LCL,整箱交,拆箱接。
3N to 1,多个发货人对应一个收货人。这里的收货人可以是大型生产商或者采购方,产品或者原材料的供应来源于某个国家的多个城市。国内多个城市的同种或不同种产品同时被国外某个收货人所需要,通过分散采购,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品与供应商的资料,货比三家不吃亏,另一方面减少集中采购带来的产品不合格的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此形式优化企业的供应商关系。此方式对应站1到门2,即CY to Door。将多个城市的货物拼箱从集装箱货运站集中发往收货人的仓库里,即LCL to FCL,拆箱交,整箱接。
4N to N,多个发货人对应多个收货人。这里的发货人和收货人可以是小型的供应商或生产商,由于业务的需要,对应发货人来说,需要不断扩展业务,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需从小订单做起。但是碍于集装箱运输成本高,需集中货物再一起运输会更降低物流成本,故等待其他发货人装货一起运往国外市场; 对于收货人来说,一个产品生产需要不同的原材料或辅料,同时需求量不是很大,因此采用分散采购、集中运输的方式来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此方式对应站1到站2,即CY to CY。将多个城市的货物拼箱从集装箱货运站集装发往收货人所在国的集装箱货运站,拆箱之后再将货物运往收货人仓库里,即LCL to LCL,拼箱交,拆箱接。
4总结
本文主要就集装箱运输交接方式结合了实际物流业务进行了讲授,得到了主要4种交接方式: 11 to 1,Door to Door, FCL to LCL; 21 to N,Door to CY,FCL to LCL; 3N to 1,CY to Door,LCL to FCL; 4N to N,CY to CY,LCL to LCL。
5结束语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仅靠传统的理论教学肯定是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联想能力,因此必须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实践教学方可实现学生对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培养需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国际物流》这门课程中涉及到集装箱运输交接方式的相关术语,如果只采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是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实践证明在集装箱运输交接方式教学中应用案例结合方式讲授,相比于传统授课教学效果要很多,学生通过结合物流业务能明白交接地点、交接方式分别对应的是什么,联系实际更能让学生明白交接方式的内涵与实际意义。
摘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应紧密结合实践进行教学,方可满足教育要求。集装箱运输在国际运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国际物流的主要运输工具之一,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国际物流》中涉及到多种集装箱运输交接方式,文中结合国际物流业务实际来讲授交接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交接方式 第2篇
任期将至,一家跨国公司的驻汉首席代表施特朗先生,正与新上任的路瑞先生交接工作。昨日,施特朗向路瑞交接完最后一项工作后,又特意拿出“武汉游玩图”送给他。那上面标注着市区内一些标志性建筑,在其附近,写着一些有特色的餐饮或娱乐场所的名称――哪里的西餐厅够地道,哪里的酒吧更有情调,哪里可以打高尔夫球其位置标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有服务咨询电话,
施特朗说,这张“游玩图”,其实是上任首席代表交给他的。他当时刚从德国来到陌生的武汉,经常为寻找一家可口的西餐厅而犯难,觉得一时难以适应武汉的生活。于是,那名首席代表灵机一动,便把自己去过的有特色的场所,以“图”的形式,标注给他。“这让我很快就融入了武汉的生活,节约了许多时间!”施特朗说。
听完此番诉说,路瑞很感动,称赞这是一种颇为人性化的“生活交接”。他表示,将来也愿意把这份爱心传递给下一位上任者。
另外,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外省驻汉办事处的区域经理,来武汉前,人生地不熟,往往是先从网上搜索一下跟业余生活相关的有特色的场所,但看得眼花缭乱时,也会就此向自己的上任请教。这样,在工作顺利交接的同时,也使自己很快地融入武汉的生活。(解鸿震、邓婧、薛元琳、梁跃)
交接方式 第3篇
笔者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以探究式教法为主,整个过程分为六步,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1 基础知识简介(采用传统授课方式)
1.1 集装箱货物装箱方式
(1)整箱(Full Container Load,FCL)。是指货方自行将货物装满整箱以后,以箱为单位托运的集装箱。通常在货主有足够货源装载一个或数个整箱时采用,除有些大的货主自己置备有集装箱外,一般都是向承运人或集装箱租赁公司租用一定的集装箱。空箱运到工厂或仓库后,在海关人员的监管下,货主把货装入箱内、加锁、铅封后交承运人并取得站场收据,最后凭收据换取提单或运单。(2)拼箱(Less Than Container Load,LCL)。是指承运人(或代理人)接受货主托运的数量不足整箱的小票货运后,根据货类性质和目的地进行分类整理。把去同一目的地的货,集中到一定数量拼装入箱。由于一个箱内有不同货主的货拼装在一起,所以叫拼箱。这种情况在货主托运数量不足装满整箱时采用。拼箱货的分类、整理、集中、装箱(拆箱)、交货等工作均在承运人码头集装箱货运站或内陆集装箱转运站进行。
1.2 集装箱货物的交接地点
(1)集装箱码头堆场(Container Yard,CY)。其交接的货物都是整箱交接。在发货港CY交接意味着发货人自行负责装箱及集装箱到发货港集装箱码头堆场的运输,在卸货地CY交接意味着收货人自行负责集装箱货物到最终目的地的运输和拆箱。(2)集装箱货运站(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CFS)。是处理拼箱货的场所。它办理拼箱货的交接,配箱积载后,将集装箱送往集装箱码头堆场,还接受集装箱码头堆场交来的进口货箱,并对其进行拆箱、理货、保管,最后转交给收货人。(3)发货人或收货人的工厂或仓库(即门,Door)。在此交接的货物都是整箱交接,意味着发货人或收货人自行负责装箱或拆箱。
2“探究”提示:在集装箱运输过程中会涉及到哪些关系方?
学生探究:集装箱运输过程中涉及到的关系方能否在一张平面图上标示出来?
由学生们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在黑板上做出草图,经修改最终形成图1。
由前面的基础知识介绍知在“CY”、“Door”交接的货物都是整箱的,因此学生们在图中标注了“整”字,“CFS”是处理拼箱货的场所,标注“拼”字。
3“探究”集装箱货物运输的交接方式
集体讨论结果:有九种交接方式,学生将每种方式以连线形式标注于图2上。
如学生不能独立寻求出答案,此步骤可采用启发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要实现货物由卖方到买方的空间移动有几种方式?能否用连线的方法代替?哪两点相连?箭头的方向由什么决定?
4 讨论、归纳集装箱运输交接方式的专业术语
引领学生按图中的连线将不同的交接方式用语言表述出来,并尝试着用最简洁的文字(专业术语)来表述,最后探讨各种交接方式适用的情况。
如最上面的第一条连线:箭头表示从哪到哪,通过图2很轻易地知道它表示的交接方式是由卖方装船港的集装箱码头堆场到目的地的集装箱货运站,可将其简称为场到站交接,或称其为CY to CFS。由前面的基础知识简介知此方式下集装箱码头堆场交接的货物均为整箱接收,这意味着货主自行负责将货物装满箱并运至CY处,到目的地(集装箱货运站)交付时,需要由集装箱货运站将其拆箱整理,由收货人自行前来提取货物,可见零星小票货物的运输不能采用此种运输方式。其余集装箱运输方式分析以此类推。
5 引领学生分类
观察图2中各种交接方式的异同,归类。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凡连线两端一端是“整”,另一端是“拆”者均为拼箱货的运输方式;凡连线两端均为“整”的则为整箱货的运输方式。
与学生一起看图2中连线(按由上到下顺序)找出拼箱货的五种交接方式:CY to CFS、CFS to CFS、CFS to CY、CFS to Door、Door to CFS;整箱货的四种交接方式:CY to CY、CY to Door、Door to CY、Door to Door。
6 对照教材,查缺补漏
最后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看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是否全面,有无偏颇之处,并及时补充更正。
通过探究,集装箱运输的九种交接方式无一遗漏。
同样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学生们在这一节课的时间里成为课堂的主角,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彼此撞击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一双双溢满探寻的目光,一张张兴奋的面庞,哪里还见得到嗑睡的影子?
实践证明在国际集装箱运输交接方式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法”比之于传统教法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1)变繁杂的条款为形象的图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此部分内容条款较多,且较相似,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运用探究式教法,辅之以图形后,各项条款变得生动、立体,整体知识通过连线一览无余,颇有茅塞顿开之感,事半而功倍,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2)变理论讲授为实景展现,增强了实战性。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外加教师一张嘴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理论与现实分割开来,学生们觉得理论知识离现实很遥远,厌学是必然的结果。采用探究式教法,学生通过图示,将集装箱的运输流向立体地展现在大家眼前:一条条连线,仿佛化作各式运输工具,满载着货物运往异国他乡,学生如亲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实战性。(3)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现了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采用探究式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最佳解题思路,由学生自己去求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师而不是“讲师”,简短的话语,点拨、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传统的理论讲授变为学生自我探究,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由教师讲授为主到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转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转变中得以提升。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知识也在不停地更新,学会面对新的情形,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就更为重要。
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提倡“探究式教法”,以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对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如何由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授课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学习《国际货运代理》中的国际集装箱运输交接方式时,运用探究式教法,辅之以“连线”,变繁杂的条款为形象的图解,变理论讲授为学生探究,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
关键词:探究式,教法,集装箱运输方式,应用
参考文献
交接方式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病人资料:抽样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4月急诊科转入病房的危重病人200例为观察组, 采用SBAR沟通交接模式;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0月以口头交接为主要方式的急诊转出病人2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中, 男114例, 女86例;年龄16岁~84岁 (43.2岁±3.25岁) ;疾病类型:冠心病36例, 心力衰竭18例, 消化道出血31例, 车祸外伤39例, 脑血管意外45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12例, 其他19例。对照组中, 男108例, 女92例;年龄15岁~88岁 (44.6岁±2.71岁) ;疾病类型:冠心病30例, 心力衰竭19例, 消化道出血34例, 车祸外伤38例, 脑血管意外46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15例, 其他18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护士资料:在急诊科工作≥3年的护士40人, 年龄31.26岁±4.55岁, 本科学历16人, 大专22人, 中专2人;主管护师12人, 护师18人, 护士10人。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口头交接模式进行交接, 医生下达医嘱后, 护士通知对方科室迎接病人, 护士护送至病房与对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床边口头交接。而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交接模式进行交接, 具体方法如下。
1.2.1 SBAR沟通交接模式下的急诊病人转出交接单的设计与实施
1.2.1. 1 SBAR沟通交接模式下的急诊病人转出交接单的设计
在借鉴同行经验的前提下, 根据医院护理部病人转科交接要求, 结合急诊病人特点以及护士工作性质, 将SBAR沟通模式运用到急诊病人转出交接过程中, 以明确责任、便于操作、有利病人、方便交接为原则[4], 制订急诊病人转科交接记录单。经过全体医生和护士的讨论, 提出意见和建议, 进行修订并一致通过, 确定为急诊科病人转科交接记录单。
1.2.1. 2 急诊病人转出交接内容
1状态, 告知病人一般资料 (例如:姓名、床号、年龄等) ;2背景, 表明病人的基本病情, 说明住院日期, 诊断、病史, 目前病情、症状、体征、最近检测数据和检查结果;3评估, 对病人的资料做出专业评估, 提出护理问题;4建议, 为病人的后续治疗和护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为了使交接工作快速、简捷明了, 交接单的设计采用表格式, 一页两栏, 转出科室和转入科室分别填写, 将需要交接的信息设计为选项式, 由交接护士直接打勾选择, 少数不能勾选的内容, 例如生命体征、用药名称、置管种类和深度以及皮肤等情况, 采用填空的方式进行描述。
1.2.1. 3 制订转出交接流程
流程分为3步:急诊科护士接到病人经管医生下达转出医嘱后, 电话通知对方科室相关的责任护士准备迎接病人, 沟通病人一般情况, 填写转出交接单;急诊科护士与病人进行沟通, 评估病人心理及具体情况, 按照交接单中的项目, 逐条评估, 打勾并签名。通知病人家属, 并签字告知注意事项;面对面交接, 由急诊科护士与病人经管医生共同陪伴病人转至相关病房, 与病房的责任护士进行面对面交接, 按照交接单的内容进行病人信息确认, 待接收护士对信息核实无误后, 在“交接单”上签名确认。
1.2.1. 4 应用观察
按照制定的转出交接流程, 将SBAR沟通交接模式下的急诊病人转出交接单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观察使用SBAR沟通交接模式后转科交接平均所耗时间、交接质量问题、转入科室医护人员对两种交接模式下急诊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急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水平。
1.2.2 调查工具
1SBAR沟通模式应用前后对急诊科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问卷测评。问卷采用彭美慈等[5]修订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 (CTDI-CV) 。该量表共7个维度, 每个维度10个条目, 共70个条目。各维度得分10分~60分, 30分~39分表示特质在中等水平, 40分~49分表示为正性的特质表现, ≥50分表示为强的特质表现。调查者讲明调查目的后, 急诊护士按照问卷要求匿名填写, 当场收回;2医护人员对两种交接模式下急诊护士的满意度采用医院内部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3对选取的研究病人每次交接完后, 让转入科室医护人员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并及时收回, 每次交接所耗时间和交接中存在的问题由专门人员进行记录并统计。交接过程中只要有一项交接内容遗漏或交接不清楚则定为发生交接问题。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in
分
3 讨论
3.1 缩短了转运交接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SBAR沟通交接模式, 交接双方医护人员共同按照急诊病人转科交接单上的内容进行床边交接, 条理清晰, 项目明细, 不容易遗漏, 减少差错, 提高工作时效, 尤其对低年资或经验不足的护士起到规范和帮助的作用。由表1可见, 观察组平均耗时比对照组缩短了将近10min, 从而为病人的抢救和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2 规范交接过程, 保证医疗安全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们在享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 对维护自身权益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规范化的护理文件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法律依据[6]。本研究中“急诊科病人转科交接本”的设计完全从病人角度出发, 其中的各项条款均体现了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的重点关注, 不仅保障了病人的安全和治疗的连续性, 还规范了急诊病人转科交接流程, 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杜绝了因交接不清导致的互相推诿现象, 从而直接规避医疗风险, 这与相关研究[7]结果是一致的。我科实施SBAR沟通交接模式以来, 在交接过程中问题或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由原来的15%降至现在的4% (见表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3 SBAR沟通交接模式可以提高急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为抢救急诊危重病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急诊科病人病种多、病情危重复杂、不可预测, 对护士的专业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急诊护士作为危重病人抢救和转运中的直接参与者和协调者, 其评判性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命安全。有研究显示, 国内急诊室临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水平较低, 需要加大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的力度[8]。而在SBAR沟通交接模式的应用中护士肩负着观察病情、分析病情, 做出决策并传递信息的责任, 正好可以很好地培养护士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由表2可见, 采用SBAR沟通交接模式后, 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各维度得分与实施前相比有显著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因此, SBAR沟通交接模式的应用不但是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良好手段, 也是培训年轻护士专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
3.4 提高医护人员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 促进科室间的和谐发展
医护间沟通不良是对病人造成无意伤害的主要原因[9]。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JCI标准极为关注的安全要素。应用标准化的交流模式时, 交流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急诊病人转出交接单”的运用不仅督促交接双方进行严谨细致地交接, 而且还规范了急诊科病人与各科室之间交接流程。这使急诊病人感受到了全程的关怀与重视, 增强了病人及其家属对医院的安全感、信任感, 同时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意识, 提高了救治质量, 受到临床医生、护士的一致好评, 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医护和护护关系。
参考文献
[1]Audrey R, Noel E.JCAHO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 for 2007[EB/OL].[2012-04-28].http://www.patientsafcty-gov/TIPSJanFeb07.pdf.
[2]罗丹, 周立.ICU患者转出过渡护理的国外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8) :445-447.
[3]Riesenberg LA, Leitzsch J, Little BW.Systematic review of handoff mnemonics literature[J].Am J Med Qual, 2009, 24 (3) :196-204.
[4]王昕.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链接的管理[J].护理学报, 2008, 15 (7) :65.
[5]彭美慈, 汪国成, 陈基乐, 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644-647.
[6]陈鸣明, 姜秀文, 张艺, 等.基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护理文件书写表格化改进[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5) :18-20.
[7]闫俊平.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2B) :225.
[8]张慧英.急诊室护士评判性思维现状分析[J].现代护理, 2011, 8 (14) :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