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原则范文(精选6篇)
表达原则 第1篇
我国在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有稿播音锦上添花, 无稿播音出口成章”。但是长期以来, 传统的节目制作模式往往习惯于把稿件非常清楚细致地交给主持人, 由主持人依据稿件进行节目主持, 即使现场节目也是如此, 使主持人逐渐养成了一种惰性, 造成即兴表达思维和组织语言能力的下降, 一旦脱离稿件或有意外情况发生时, 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 表现出词不达意, 啰嗦重复、语言空洞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节目整体质量, 削弱了主持人的形象魅力。如何让节目中的即兴主持更加生动精彩, 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受众, 已成为所有主持人共同关注的课题。
主持人的即兴表达是一个人知识水平、思维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它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虽然主持人的即兴表达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色彩, 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需要共同把握的原则。
首先, 即兴表达要真实可信, 也就是要说真事、叙真情。广播电视是重要的新闻大众传播媒体, 影响广泛。这就要求主持人所传递出的信息都应该建立在客观真实的新闻工作基本准则之上, 即兴主持的随机性、主观性较强, 但是即兴不是随意, 主持人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一定要把握好不要让自己的好恶扭曲事实的真相。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情感是经过理智思考而提炼、升华出的一种情感交流, 它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即兴主持中富有真情的传播语言才不会显得沉闷, 更加生动、有趣, 具有亲和力。真情有着特殊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能使受众产生共鸣, 增强传播效果。
其次, 即兴语言应该是准确的, 要“语言规范、言词恰当、文法严谨、表达准确”。广播电视中的即兴口语有别于日常人际交流语言, 它面向社会, 公之于众, 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要有高度的准确性, 不能太过于随意。任何语言的不准确, 都会造成语意的误差。这就要求主持人对语言、词汇的掌握娴熟, 并恰当运用到即兴表达中。有关研究人员指出, 一般人要想比较通顺地读书看报、写文章, 至少要掌握三千多个常用词语。只有词汇丰富, 写文章才能得心应手, 讲话时才能恰当准确, 妙语连珠。一些成功的主持人之所以即兴表达条理清晰、言语得当、逻辑性强, 在于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像白岩松、沈冰等人都有在报社做文字记者的经历, 书面表达中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的扎实功底和思维模式对他们的主持工作有很大帮助。
准确还表现在对所宣传的人物、事件、信息的准确表达上, 主持人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节目的前期策划准备工作中, 多角度把握报道对象的本质及意义。对节目中波及的相关背景资料应有全面的掌握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节目, 即兴表达才能准确无误、游刃有余。
主持人在即兴表达中还应该做到言之有物、信息丰富。有的主持人在即兴主持中看似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实则水过无痕, 没有给受众留下什么印象。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语言中官话、套话多, 内容空洞乏味, 有效信息太少, 不能把受众应知想知的信息传递出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称之为“流畅的废话”。语言中的信息有时是构成事件本身的新闻要素或相关背景, 有的则是节目内容相关的知识、典故等。
在节目现场, 主持人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传达更多有效、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切忌不要一味图快, 应把握好语言节奏, 快节奏不等于高速度。否则, 信息不能准确地传达到受众, 成为无效信息, 也是徒劳无益。
即兴表达在以上基础上还应讲究艺术性, 要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种美体现在辞采美、音韵美、真实美、意境美和风格美上。由于主持语言传达的是精神产品, 它的审美还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有声形式上, 更取决于其负载的精神产品价值, 取决于其所传达的内容。一些主持人重技巧轻内容的作法是不足取的,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出艺术的美感。
节目主持中的即兴发挥是对主持人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节目主持人要使语言简洁明快、大方得体、幽默生动、亦庄亦谐、谈吐不凡, 需要倾毕生精力去求索, 绝非一蹴而就的事。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给自己以全面细致的准备过程, 去应对每一次挑战。成功等待每一个有准备的人。
参考文献
[1]应天常, 王婷.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丰, 宋丽萍、张颂.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
表达原则 第2篇
攻略四:换角度
换角度是指将题目所给的提示句转化成英文时,可以改变表达的出发点,以达到变换句式的目的。
下面请看2010年辽宁卷的一道真题:
书面表达(满分25分)
你校学生会需招聘一名留学生做英语学习顾问,请你以短文形式写一则招聘启事。内容主要包括:
* 母语是英语,汉语流利者优先
* 解答英语学习问题,协助组织英语活动
* 每周4小时,报酬面议
* 联系人:李华(Tel.13011223344)
注意:1. 词数100左右;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 启事标语和结尾已为你写好。
这道题考查招聘启事的写作。招聘启事是典型的应用文体。由于题目所给的提示信息较多,整体上供考生发挥的空间不大。从某种角度上说,考生只需处理好背景信息的先后顺序,并连贯通顺地用英文表达出来,再适当添加一点细节,就能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当看到“你校学生会需招聘一名留学生做英语学习顾问”的提示句时,绝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个英文句子的主语一定是the Student Union of our school。根据这样的思路写出的英文句子就是:
The Student Union of our school needs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to work as an English Learning Advisor.
但是试想一下,作为开篇第一段的第一句,如果考生的文章都是这样的写法,必然不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事实上,这句话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中文提示句以“学生会”为主语,表述了招顾问的意思。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句子的主语变成“留学生”或者“英语学习顾问”,整个句子的表述就会大不相同。例如:
① A foreign student is needed by the Student Union of our school to work as an English Learning Advisor.
② An English Learning Advisor is wanted by the Student Union of our school. He/She should be an overseas student whose mother language is English.
在句②中,我们把文中提示信息的顺序重新进行了拆解和合并,把“留学生”和“母语是英语”两个信息点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个定语从句连起来,这也是一个小亮点。
换角度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考查议论文写作的书面表达题一般会要求考生对某个问题或话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同学喜欢用这样的句式:I think of a good suggestion. 显然,这种句式非常俗套,毫无亮点可言。如果我们用“换角度”的方法,将句子的主语换为“好的建议”,就可以脱离 “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的限制,而写出“一个好主意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样的句子。例如:
① A good suggestion occurs to me.
② A good suggestion strikes my mind.
当然,我们还可以应用 “换词语”的方法来改写这个句子,比如用come up with来替换think of,也能达到制造亮点的目的。
大家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做以下练习:
练习1:手机能方便我们与父母和朋友联系。
练习2:互联网上的一则广告引起了我的注意。
参考答案:
练习1:It is convenient for us to contact our parents and friends with a mobile phone./We can keep in touch with our parents and friends conveniently, thanks to the mobile phone./Staying in touch with our parents and friends will become easier if we have a mobile phone with us.
练习2:An online advertisement attracted my attention./My attention was drawn to an advertisement on the internet./I paid attention to an ad online.
攻略五:换结构/句型
换结构/句型,是指通过改变原有句子的结构或者句型达到丰富表达的效果。具体来说,有三种换结构的方法:转换语态;简单句变复合句;使用固定句型。
2007年广东卷的基础写作题目中有一句中文提示:“上周,我们以‘谁是你的偶像’为题,在260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survey)”。很多学生看到提示句后,第一反应就是根据中文的表达顺序,以“我们”为主语,写出一个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来,比如:
Last week, we conducted a survey on "who is your idol" among 2600 students.
显然,这个句子简单而普通,无任何亮点可言。我们可以试着用“换结构”的三种方法来改写这个句子。
1. 转换语态
A survey on "who is your idol" was carried out among 2600 students last week. 一般来说,中文惯用主动语态,而英文惯用被动语态。特别是当动作执行者并不是信息的重点时,在英文中用被动语态是最好的选择。此处以A survey (on "who is your idol")为主语将句子写成被动句,隐去了动作的执行者“我们”,更好地强调了事件本身,同时也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其效果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写英语句子时,特别喜欢用I、we、you等人称代词开头,甚至有的文章全篇都是以人称代词为主语的句子,显得句式异常单调,导致得分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语态转换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 简单句变复合句
Last week 2600 students took part in a survey, which was entitled "who is your idol". 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提示句中相关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系,比如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以‘谁是你的偶像’为题”和“调查”之间可以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因此可以将这句话写成定语从句。另外,此例句不仅运用了定语从句,而且还换了角度,不再以we或者a survey为主语,而是以2600 students为主语。
3. 使用固定句型
There was a survey carried out last week among 2600 students, and it was on "who is your idol". 这句话不仅巧用了there be句型,还以carried out短语作为后置定语,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句式。
实际上,换结构/句型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需要考生提出建议,而大家用得最多也是最俗的句型莫过于“I suggest that you should do sth.”或“I advise you to do sth.”等。如果考生能够根据以上方法稍稍改变句型,保持句意不变,写出的句子会更加丰富。例如:
改变语态:It is suggested that you should do sth.
同位语从句:I'd like to offer you a suggestion that you should do sth.
当然,表达建议的句型还有很多,比如:it is advisable for sb. to do sth.;you're advised to do sth.;why don't you do sth. (why not do sth.)等。大家需要在平时多多积累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方面,从课本、《新概念英语》、高考真题的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中发掘亮点句型,及时摘抄并记忆;另一方面,要多看高考真题作文的范文,勤做笔记,并尝试仿写——仿写能帮助大家有效地掌握并运用这些句型。
攻略六:换顺序
换顺序,是指通过重新调整信息的顺序组合出新的句子。可以调整顺序的内容既可以是原文的提示信息,也可以是句子中的一些状语成分,特别是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目的状语、原因状语、伴随状语、条件状语从句等语法成分。
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只要能明确所写句子的语法成分,找到这些状语,尝试改变它们的位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2008年全国卷I的书面表达中,收到同学想表达“我从小就很喜欢大熊猫”,可以将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提到句首,写成:Since I was a child, I've been a panda lover. 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句子用人称代词开头,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句式。同样,在2009年陕西卷中要写建议给Grown-up时,我们也可以将 “It's even a better idea if you could share more of the housework.”这句话中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提前,写成:If you could share more of the housework, it is even a better idea.
除了状语的位置比较灵活,还有很多句子成分也可以调整顺序。如想表达“他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意见”时,大多数同学会写成“He had to accept his parents' suggestion.”我们可以调换这句话的主语和表语的顺序,将其改成:To accept his parents' suggestion was what he had to do.
另外,“换顺序”还可以应用在插入语的使用上。比如,同学们经常会把to one's surprise这样的结构放在句首,写为:To our disappointment, the teacher failed to keep his promise. 实际上,插入语的顺序非常灵活,不一定非要置于句首,也可以放在句中。因此,这个句子也可以写为:The teacher, to our disappointment, failed to keep his promise.
事实上,这六条攻略并不是独立的,学会综合运用它们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不论如何“换”,写出的英文都要符合英语语法和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不能毫无章法乱换,创造出不伦不类的生僻句来。总而言之,“换”原则的内涵,就是通过转换中文信息中的词、词性、表达角度、句子结构和顺序等来丰富英文句式,以增添文章的亮点,提高作文分数。同时,大家也需要多练习、多总结,通过实际训练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
高中英语测试书面表达的十字原则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测试,书面表达,十字原则
书面表达是考试当中的重头戏,也是平时检验学生是否学以致用的最直接的方式。但是有很多学生对写作不够重视,或者词不达意,或者要点不齐,或者卷面不洁导致失分严重。其实相对阅读能力,写作是一个比较容易提高的方面。笔者在从教15年的过程中,提炼出了高中英语测试书面表达十字原则:书面,字数,要点,亮点,连贯。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时刻注意这十字原则。通过长期的积累后,无论是在考试时,还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学生的作文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写得出一篇让评卷老师看着舒服的习作。下面就这十字原则作详细的说明。
一、书面
就是要求学生卷面整洁,不求非要写成漂亮的圆体,但求干净、清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在高考评卷场上,每天每一位老师都要面对成千上万份试卷,视觉的好感有利于老师对作文高定档。要想干净清爽,技巧就是在书写时尽量将字母写得圆润,并让所写的每一字母都在稳稳当当地“坐”在横线上,而不是“立”或者是“飘”在横线上,还要有适当的间隔。能做到这几点,即使写不出圆体,也能写出让人看着舒服的英语字体。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写错的情况,这时应该用笔轻轻地在错误地方的中间划上一条横线,不要涂黑或是用改正液。此外,整个篇幅要处理成二到四个自然段落,最恰当的是三个段落。将所有的要点合理清晰地分散在各个自然段中。不要只写一段,否则评卷老师不容易找出你要表达的要点;也不要写得太多段落,否则容易让人觉得内容比较散乱。注意以上三点,卷面就不至于失分了。
二、字数
高考作文一般要求写80—100词,或是100—120词。字数超出和不足一般要控制到20%之内,否则就有可能扣分。所以,在行文的时候写到100词左右足矣。这也合乎“十句作文”的原则。写得太多不一定就让评卷老师刮目相看,反而有可能增加出错的机会;写得太少,要点肯定不足或是内容不够丰满,就给了评卷老师扣分的理由。
三、要点
任何一篇作文的结构都应该有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一般考试中的作文都有3—5个要点。把要点写清楚,表达完整是最基本的得分要求。所以,学生在行文的时候一定要将所罗列的要点尽数写好。但是如果给出的要点较多,就需要将要点做一个分类,将相关紧密的合二或合三为一。因为最后的成文最好是二到四个段落。此外还要考虑到开始和收尾的套语要单独成段。
比如有这样一篇作文:向你的笔友Tom介绍重庆并邀请他暑假来玩。要点如下:
1. 重庆市地处中国内陆之西南, 位于长江上游。城市依山而建, 也被人们称为“山城”。
2. 重庆气候温和,是宜居城市。
3. 全市占地82, 403平方千米,共有人口3, 144.23万人。
4.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西南部的贸易中心,水路、陆路交通枢纽。
5. 有很多旅游名胜,如世界著名的长江三峡;也很多特色小吃,如火锅、酸辣汤等都非常有名。
6. 诸多因素,再加上当地人的好客,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欢迎Tom前来旅游。
一共有六大要点,当然不可能只写一段,让评卷老师自己在长长的一个自然段里去找要点写没写完肯定是考生不明智的作法,但段数太多不能显示出考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所以需要在要点做一个综合布局。仔细推敲,要点1—3属于客观地理类的介绍,可合成一段;要点4—5属于历史人文类的介绍,可合成另一段。要点6可与收尾的欢迎语合成一段。再加上简单的引子里的套语。一共就四个段落,整个文章视觉效果显得张弛有度。
四、亮点
所谓的制造亮点就是在短短的100词作文中用上适当的高级词汇和句型。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就想到的单词往往就是比较低级的词汇。如表达喜欢就想用like,表达看就用look,殊不知还可用be into, be fond of;observe, glimps, stare at等。一般情况下,在高中阶段所积累的词汇多为高级词汇。另外,句式要使用一些复杂句式,如倒装句、强调句等。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文章里高级词汇和句型也不可使用太多,太多了一是有卖弄之嫌,二是也增加了出错的几率。辞藻的堆砌反而冲淡了主题。
五、连贯
英语作文中的连贯性是否使用与使用是否得当是评分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段与段之间、段内之间过渡自然流畅是好作文的标准。文章连贯性的体现也很简单,就是在段与段之间,以及同一段里面的不同要点之间存在承接、转折、递进等逻辑关系,在这些地方用上恰当的连贯词将这些关系体现出来,让文章内容浑然一体,是获得作文高分的一大要素。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连贯词,在写作的时候有意识地使用连贯词。
学生在习作的时候注意运用以上的十字原则,基本就能成就一篇吸引评卷老师眼球的作文。但是想要达到这个标准,没有练兵千日的付出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无论是老师的教的过程,还是学生的学的过程,都一定要注重平时词汇和句型的积累,再加上写作时注意运用这十字原则。长此以往,必能收获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语周报 (高中英语老师版) , 2011.
表达原则 第4篇
关键词:合作原则,违反,会话含义
一、Grice 的会话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Grice在1967年首次提出了用于解释人类话语交际规律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一是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二是质量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三是关联准则,即说话要贴切。四是方式准则,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说话要有条理。在电影中,人物对话往往违背合作原则来表达特定语境的会话含义,从而创造出电影特有的喜剧效果,同时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手机》人物对话中违反合作原则的分析
《手机》是导演冯小刚拍摄的贺岁片。电影以手机作为核心展开一系列都市情感故事,讲述了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有一说一》节目主持人严守一用手机编造的谎言在前妻、情人和新女友之间徘徊。严守一在荧幕上是风趣幽默、应对自如、备受欢迎的主持人,私底下却是个油嘴滑舌的伪君子。下面列举电影中的人物对白,分析主人公在对话中如何违背合作原则四条准则,表达其特殊的会话含义。
(一)违反数量准则
数量准则要求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话语应包含交谈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不多于所需要的信息。当人们提供多于或少于实际所需的信息量,就会违背数量准则,会话含义就可能产生。电影《手机中》有一幕这样的情节:《有一说一》栏目组开策划会,这时男编导大段的手机响了,他用支支吾吾的语气接手机:对……啊……行……噢……嗯……嗨……(停顿不吱声)……听见了。大家都听得莫名其妙,严守一就模仿一男一女的声音给翻译了出来。
女:你开会吧? / 男:对 / 女:说话不方便吧? / 男:啊 / 女:那我说给你听。/ 男:行 / 女:我想你了。/ 男:噢 / 女:你想我了吗?/ 男:嗯 / 女 : 昨天你真坏。/ 男:嗨 / 女:你亲我一下。/ 男:(停顿不吱声)/ 女:那我亲你一下,听见了吗?
在这段话中,男人因为在开会不方便接电话,对女人的回答都是一个字来敷衍,显然违背了合作原则中数量原则,尤其是当女人问“昨天你真坏”显然是属于男女之间调情的话语,希望能得到男人的评价或反应,而男人却用简短的一个语气词“嗨”来回答,并没有包含实现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但是观众们均能理解女人故意的调皮和男人的尴尬,这就达到了一种隐晦而又幽默的喜剧效果。
(二)违反质量准则
质量原则要求保证回答信息的真实性。《手机》中严守一为了维持与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可谓费尽心思,满嘴谎言,明显违背了质量准则,下面是严守一和沈雪、费墨在火车上接到情人武月的电话引发的一段对话。
武月:你躲什么啊?有那么忙吗? / 严守一:说话呀……听不见……你大声点……我说话你能听见吗?我在火车上,回老家……喂……/ 费墨:演得真像,我都听见了,你听不见。
这段话中严守一明明听到了五月的话,却偏偏假装信号不好,说没听见,显然违反了质量原则。严守一这样的回答是因为害怕沈雪发现自己跟武月的关系,故意惹怒武月让她自己挂断电话,本以为阴谋得逞,但是费墨的一句“演得真像,我都听见了,你听不见”彻底揭穿了严守一的诡计。
(三)违反关联原则
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有关联、要贴切,如果回答包含的信息跟问题毫无关系,就是违背了关联原则。《手机》有一幕中严守一开车去接费墨撞见费墨跟一年轻女子的暧昧场面,严守一对此心知肚明,在上电梯时故意调侃费墨,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严守一:不让我接,原来是有人送,车不好,人好。/ 费墨:一个社科院的研究生,学美学的,对我有一些崇拜。/ 严守一:费老一再教导我们,麻烦,您这是顶着麻烦上了。/ 费墨:严守一,做人要厚道。
严守一发现费墨在外面也找了情人,故意用费墨经常劝自己的话“麻烦”来取笑费墨,费墨本应该解释麻烦这个话题,却违反了关联原则,说了句“做人要厚道”,暗示严守一要替他保守秘密。两个伪君子虚伪的嘴脸展现无遗,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让观众嗤之一笑。
(四)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就是说话要清楚明白,如果回答的信息含糊不清、不够简练,没有条理就是违反了这一原则。下面是《手机》中严守一和费墨在录节目的路上发现自己忘带手机时的一段对话。
费墨:怎么了? / 严守一(犹豫):手机落家里了。/ 费墨:没有时间了,马上就要录像了。/ 严守一:今天余文娟在家。/ 费墨:我说吧,这些天你心里有鬼,鬼会来电话吗? / 严守一:说不准。/ 费墨:你拿我的手机给他打个电话吧,比回家快。/ 严守一:还是带在身上踏实。/ 费墨:麻烦,多麻烦。
严守一发现手机忘在家里了,怕情人武月打电话被妻子发现,于是坐立不安。费墨说“没有时间了,马上就要录像了”。严守一说道:“今天余文娟在家”,他的回答看似是含糊不清,违反了关联原则,但知道情况的费墨就能明白严守一的言外之意是怕东窗事发。费墨让严守一用自己的电话打给武月,严守一又说“还是带在身上踏实”,这个回答含糊不清、答非所问,也违反了关联原则。其实他的言外之意昭然若揭,手机还是带在身上安全,不会暴露秘密。
三、结语
表达原则 第5篇
一、正确理解同位语的定义
同位语与定语不同, 它不是用来修饰名词中心词, 而是与名词中心词有着同一语法功能, 表示同一个人或事物。同位语从不同的角度来补充或丰富其内容, 同位语通常是名词性质。例如:A neighbor of yours, Fred Long, will be visiting us this evening.在这个例句当中“A neighbor of yours”和“Fred Long”所指的就是同一个人, 就是那个今晚要来拜访我们的人。像这种运用同位语的例子我们接触过很多, 但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地分析一下这个同位语与前面的中心词所指的是不是同一人或同一事物时, 我们就可以分辨出来了。而实际上, 除了名词可以有同位语外, 其他的词或结构也可以有同位语。例如:
(1) 形容词的同位语
He became thriftier—more attentive to the expenses of life.
(2) 副词的同位语
He always spoke so— (namely) slowly but energetically.
(3) 动词的同位语短文
be visiting us this evening.dll be visiting us this evening.
The enemy surrendered.i.e.Put down their weapons andwalked with their hands over their heads.
(4) 介词短语的同位语
Most visitors reach Scotland from the south—that is, from England.
(5) 从句的同位语
He put it where was light, in other words, where everybody could see it.
有时, 同位语带有引导词, 如such as、namely、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for short, including等, 以表示同位语与它所说明的词之间的关系。例如:
Most students in our class, particularly David and Chris, are fond of music.
二、英语同位语的几种表达形式
(1) 由各种不同词性的词来充当。英语同位语可以由各种不同词性的词来充当, 例如名词、数词、形容词、动名词等, 而其中以名词作为同位语的例子最常见。例如:
(1) This is Mr.Zhou, director of our hospital. (名词)
(2) None of us three said so. (数词)
(3) The middle-aged man is a newly elected team leader, able, open and sincere. (形容词)
(4) I cannot enjoy my favorite exercise, swimming in winter. (动名词)
(2) 由从句充当。与先行词有同位或同等关系的从句叫做同位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与同位语一样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之分, 所以同位语从句可分为限制性同位语从句 (Restrictive Appositive Clause) 和非限制性同位语从句 (Non-Restrictive Appositive Clause) 。限制性同位语从句紧接在中心词的后面, 中间不用逗号隔开, 而非限制性同位语从句和中心词之间常用逗号隔开。例如:
(1) The question who was to blame has never been settled.
(2) Our exertions had this effect, that the quota was over fulfilled.
如果that引导的从句作限制性同位语, that有时可以省略, 但如果表示非限制性同位关系, 那么连词that不可省略。例如:
(1) We must face the fact (that) we had spent all our money.
(2) The hard truth, that Maria was killed in a car accident, was a great shock to her parents.
三、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区别
在我们所学过的从句当中, 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句子结构非常相似, 这给我们正确把握和运用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但如果我们要学习怎样把它们区分开来, 首先我们要了解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1. 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相似之处
(1) 从句的句子结构相似。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句子结构非常相似, 都是先行词+引导词+从句。虽然它们在句子中所充当的功能、成分是不一样的, 但它们是由相同的架构组成的。例如:
(1) The man that I wrote to is his brother. (定语从句)
(2) The news that he intended to come gave us much pleasure. (同位语从句)
从上面的两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 同位句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句子结构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 就很难把它们区分开来。
(2) 它们都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之分。我们知道同位语从句可以划分为限制性同位语从句 (Restrictive Appositive Clause) 和非限制性同位语从句 (Non-Restrictive Appositive Clause) 。而定语从句也可以划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在平时的学习中, 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是限制性同位语从句和限制性定语从句, 现在我们主要讨论一下非限制性同位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 Our exertions had this effect, that the quota was over ful-filled. (非限制性同位语从句)
(2) The book, which was published many years ago, remains a best seller today.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that可以引导非限制性同位语从句, 但that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只能由某些关系代词which、who、whom或关系副词which、where等来充当。而区分非限制性同位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有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 那就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可以将其中的从句省略掉而不影响句子的正常结构, 但非限制性同位语从句却不能。例如例 (2) 可以简略为:The book remains a best seller today.但例 (1) 却不能。
(3) 从句大多由that引导。无论同位语从句还是定语从句, 它们的引导词大多由that来充当, 我们很难把它们分辨出来, 但其中一点是特殊的, 那就是上面我们谈到的, that可以引导非限制性同位语从句, 但that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2. 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区别
既然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 那么我们要如何把它们区别开来呢?
(1) 根据从句的属性和功能来区分。同位语从句是属于名词性从句, 其功能是对名词起补充说明, 起解释的作用;而定语从句是形容词性从句, 其功能是对先行词起修饰作用, 对先行词加以限定, 描述它们的性质或特征。例如:
(1) Here is the question when we could get there.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到达那里。
在这个同位语从句中, 从句when we could get there是对前面的先行词起补充说明作用, 起解释的作用, 解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以此作为一种强调手段。
(2) This is the book that I want to read.这正是我要读的书。
定语从句that I want to read用来限定前面的先行词, 对book起限定修饰的作用, 指明就是那一本书而不是其他的书。
(2) 根据that来区分。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在形式上基本相同, 都是跟在名词或代词之后, 且又常用that来引导, 但我们可能根据that在从句中的不同功能来区分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引导同位语从句的that是个连词, 只起连接主句和从句的作用, 在从句中不充当任何成分, 也不能用来引导。而引导定语从句的that是个关系代词, 除了起连接主句和从句的作用外, 还代替先行词在从句中充当一个成分, 而且这个还常常可以用which来代替。例如:
(1) The fact that he succeeded in the experiment pleased ev-erybody.他实验成功的事使大家很高兴。 (同位语从句, 只起连接作用)
(2) The fact that (which) we talked about is very important.我们谈论的那个事实很重要。 (定语从句, that在从句中作about的宾语)
(3) Here comes the news that some tourists from America willcome to our village.消息传来说, 一些美国旅游者要来我们村。 (同位语从句, that只起连接作用)
(4) The news that you heard is true.你听到的消息是真的。 (定语从句, that作heard的宾语) 定语从句中的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时, 可以省略, 但在同位语从句中却不能省略。
(3) 根据先行词 (antecedent) 来区分。同位语从句所进一步说明的词即先行词大多是抽象意义的概念, 如fact、result、discovery、news、hope、reason、proposal、thought等。同位语的作用则相当于名词, 对前面的先行词给予补充说明或进一步解释。例如:
(1) He has an idea that he can make the science instrument ina better way.他想到能用更好的办法来制造这种科学仪器。 (从句是idea的具体内容)
(2) He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he would come to China again.他表达了他要来中国的愿望。 (从句是hope的具体内容)
由于同位语从句说明它前面的名词内容本身, 我们可以用连系动词be把它们连结起来, 用“先行词+be+表语”的结构来检验。所以, 如果用连系动词be把同位语从句连起来, 上面两个例句的同位关系可以表现为:
(1) The idea was that he can make the science instrument in a better way.
(2) The hope was that he would come to China again.
而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或抽象概念。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相当于形容词, 对这些先行词起修饰、描述或限制作用。例如:
(1) The moon is a satellite that goes around the earth.月亮是围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 (从句相当于后置形容词用来限制, 修饰先行词satellite)
(2) The few points that the President stressed in his report arevery important.总统在报告里强调的几点都很重要。 (从句对先行词points起修饰、限制作用)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定语从句和先行词之间不能画等号, 不能用连系动词把定语从句和先行词连起来。
在实际应用中, 同位语频繁出现, 语法地位也相当重要, 因此有必要对同位语的概念、引导词、种类以及不同形式作全面详细探讨, 以便更好地掌握同位语这个语法概念。而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 不断深化, 不断比较, 我们发现虽然英语同位语的表达形式丰富, 但要熟练掌握它的表达形式及使用原则, 并不是一件难事。
摘要:实际应用中, 同位语频繁出现, 语法地位相当重要。因此, 有必要对同位语的概念、引导词、种类以及不同形式作全面详细探讨, 以便更好地掌握同位语这个语法概念。要重视英语同位语的几种表达形式以及同位语与定语之间的区别, 尤其是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名之间的区别及其用法原则。
关键词:同位语,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区别
参考文献
[1]张道真, 温志达.英语语法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童慎耀.最新大学英语考试指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5.
表达原则 第6篇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初期作·品, 也是他的代表作。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 语言机智幽默, 人物的性格色彩鲜明, 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也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读者前。这部小说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说话风格, 反映了各自鲜明的个性。这部小说以班纳特一家的生活琐事展开, 描写了班纳特家五个女儿处理终身大事的不同方式, 反映了她们各自不同的婚姻观, 当然也映射出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并且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小乡镇的生活百态。对话是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之一, 而简·奥斯汀又擅长从人物的对话入手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违反合作原则的对话以及在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二、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与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由牛津大学哲学家格莱斯在1975年正式提出。格莱斯发现, 人们在日常会话中并不总是直接地告诉对方某件事情, 而是暗示对方, 这就是他提出的“含义” (implicature) 。格莱斯试图弄明白, 人们是怎样传递那些没有明确说出来的含义。而格莱斯提出, 会话是有规律的。他认为:“我们的交谈通常不是由一连串互不相关的话语组成的, 否则就会不合情理。它们常常是合作举动,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其中有一个或有一组共同目标, 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 (胡壮麟, 2006) 。换句话说, 我们说话时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使你所说的话, 在期所发生的阶段, 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 (胡壮麟, 2006) 。这个原则就叫做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 简写为CP, 为了进一步具体说明CP, 格莱斯引入了以下四项准则:
1、数量准则
(1) 使你自己所说的话 (交谈的当前意图) 包含所需要的信息。
(2) 所说的话不要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质量准则
(1)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2)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
所说的话要与会话的主题有关联。
4、方式准则
要清楚的表达说话的意图。
(1) 避免表达含糊不清。
(2) 避免歧义。
(3) 要简练, 避免冗长。
(4) 要有序, 调理要清晰。
三、《傲慢与偏见》人物会话中的合作原则的违反
上述准则被认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而在后格莱斯时期也被继续发展。人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遵守这些准则就能顺利地进行交流。那这是否意味着在会话过程中, 人们就不会违反这些会话准则呢?那么, 在违反会话原则的情况下, 能否成功进行交流呢?下面我们就以《傲慢与偏见》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会话为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1、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数量准则规定我们说话时应该提供适当的信息量, 信息量不够就不能够准确传递信息, 而信息量过多则会干扰说话者的意图。班纳特太太是一个急功近利并且急于将女儿嫁出去的妇道人家, 她与班纳特先生的对话常常会违反数量准则。在小说的第一章, 班纳特太太得知一位有钱的宾利先生要搬来, 就迫不及待的想跟自己的丈夫分享这个消息。
“What is his name?”
“Bingley。”
“Is he married or single?”
“ Oh, 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fortune;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显然班纳特先生对于这位新来的宾利先生并不太感兴趣, 但是他又关心女儿的终身大事。所以在问完了姓名之后, 他就问人家是否已婚。而班纳特太太对这位新来的单身汉非常的满意。在提供恰当的信息量即“单身”后, 她又提供了许多其他信息:一个有钱人, 每年有四五千英镑的收入。不难看出, 班纳特太太违反了第二数量准则——所说的话不要超出所需要的信息。她的目的是向班纳特先生暗示这是一位非常好的女婿的人选。从这段简单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 班纳特太太急于女儿们的婚事, 是一个典型的操心女儿终身大事的母亲的形象, 又具有中年妇女喋喋不休、爱唠叨的性格的特点。
2、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质量准则要求我们说真话, 不要说虚假的话, 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却故意违反质量准则, 用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说一些自知没有根据或虚假的话。这样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也是非常常见的。
“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 You and the girl may go, or you maysend them by themselves, 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 for as you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the party.”
“My dear, you flatter me…”
当班纳特太太要求班纳特先生去探望他们的新邻居宾利先生时, 班纳特先生作出了以上回答, 他高度赞扬妻子的美貌并建议她和女儿们可以自己去, 班纳特先生的话明显违反了质量准则,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女性单独拜访陌生人的, 并且班纳特太太作为五个女儿的母亲, 她的美貌是不可能与她的女儿们相媲美的, 班纳特先生知道他的妻子不能理解他真正的含义, 他只是用这种讽刺的方式来娱乐自己, 因此这里对质量准则的违反说明了班纳特先生的幽默、机智的性格特点, 而班纳特太太的回答再次反映了她愚蠢的性格特点。
3、对关联准则的违反
关联准则要求交际双方在会话过程中应该提供与话题相关的信息, 双方的话语必须连贯、贴切, 这样双方的对话才能进行下去。在实际交际中, 有些人也许不愿意或者不方便回答, 因此就会违反关联准则。即便如此, 我们还是能够根据语境理解对方的意思。
“True. Are the others coming out?”
当伊丽莎白了解到韦翰才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君子, 并且之前他所说的所有有关达西的事情都不是事实时 (其实违反了质量准则) , 她内心极度厌恶再继续听韦翰对自己厚颜无耻的掩饰, 所以她选择违反关联准则, 转换话题, 避免沉默或尴尬, 这也反映了伊丽莎白机智聪明、率直的个性。
4、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用简单明了的话语传递足够且真实的信息, 避免冗长、歧义。但是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 却并非如此——这种情况就是违反了方式准则。《傲慢与偏见》中违反方式准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对伊丽莎白的求婚词, 这段对话笑料百出, 令人印象深刻。
“Dear Miss. Elizabeth, My attentions have been too marked to bemistaken. Almost as soon as I entered the house, I singled you out as thecompanion of my future life. But before I am run away with my feelings, perhaps I may state my reasons for marrying. Firstly, that it is the duty of aclergyman to set the example of matrimony in his parish. Secondly, I amconvinced it will add greatly to my happiness. And thirdly, that it is atthe urging of my esteemed patroness, Lady Catherine, that I select awife…”
在简·奥斯汀的笔下柯林斯是一个反面人物。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 他说了三条理由, 而这三条理由中没有一条是求婚的直接原因, 违反了方式准则。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求婚时, 还能如此的拐弯抹角提出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信息, 在近乎独白的求婚陈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卑躬屈膝的奴才象。他所说的第一条理由结婚是为了给教区树立好榜样, 他的意图在于抬高自己的职业, 但是反而证明了自己的平庸自负。他说的第二条结婚理由, 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幸福, 其实还是暴露了他想顺利地继承伊丽莎白家的遗产, 避免班纳特的财产外流的野心。第三条本想炫耀自己与阔太太凯瑟琳的关系, 却暴露出自己的奴性。这些很明显违背了方式准则。柯林斯在社会权势处于优势的凯瑟琳夫人而前卑躬屈膝;而面对社会地位低微的舅舅一家则居高临下, 以施舍的姿态准备娶表妹伊丽莎白为妻。他在小说中不也断地违反质量准则与数量准则, 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他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婚姻观。
四、结语
通过对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违反合作原则的典型人物对话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即使违反合作原则也并不一定会造成交流上的障碍。反而, 说话人有时候为了产生某种独特的语言效果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会传达特殊的含义, 作者简·奥斯汀正是利用违反合作原则的不规则对话, 成功塑造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因此在交流中对他人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或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出现的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要加以重视, 试图弄清楚这些情况承载的特殊的语用意义, 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探析说话人的意图, 并能更好的欣赏文学作品。
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对话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 认为它们有利于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 能够更好的欣赏小说。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合作原则,会话含义,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