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疏肝汤范文(精选8篇)
健脾疏肝汤 第1篇
1.1 病例选择
本组68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8例;年龄最大为72岁, 最小为20岁;病程最长者为8年, 最短为6个月。其中有饮酒嗜好者18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病毒性肝炎。
1.2 诊断标准
①肝脏B超或CT检查报告诊断为脂肪肝。②体形偏胖或肝区胀痛不适感。③血甘油三酯可见升高。④肝功能检查ALT、AST可正常或轻度异常升高。所治68例均具有第①项及第②~④项中的1项或以上。
2 治疗方法
予疏肝健脾降脂汤治疗。组成:柴胡10g、郁金12g、炒白术12g、茯苓15g、炒陈皮10g、何首乌12g、炒当归12g、炒赤芍15g、炒丹参20g、炒莪术10g、生山楂20g、炙鳖甲12g、焦泽泻12g、制大黄4g, 每天1剂, 水煎两次取汁约400ml, 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 同时嘱患者在服药期间需低脂高蛋白饮食,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并适当增加运动量。肝区胀痛、痛引两胁、胸闷、善太息等肝郁气滞甚者, 加沉香、八月扎;神疲乏力、纳谷不香、面白无华、四肢酸楚等脾气虚弱甚者, 去莪术, 加党参、黄芪、炙鸡内金;以脘胀纳少、口腻无味、四肢困重、大便溏软、苔厚白腻等浊阻甚者, 去白术、白芍、首乌, 加苍术、厚朴、黄连、藿香、佩兰、砂仁;肝区胀痛明显或刺痛, 或四肢麻木、大便干结、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等浊瘀甚者, 加重赤芍用量或加穿山甲、炒玄胡、三七。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肝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正常, B超或CT检查脂肪肝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肝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大部分正常, B超或CT检查脂肪肝有不同程度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B超或CT检查无明显改变。
3.2 治疗结果
本组68例中25例痊愈, 32例有效, 11例无效, 总有效率83.82%。其中服药最少的为1个疗程, 最长达4个疗程。
4 讨论
健脾疏肝汤 第2篇
【摘 要】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痤疮发病率逐渐上升,值得引起重视。中医学认为,“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可致湿热内聚上蒸面部而发痤疮,临床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方选平胃散合加味逍遥散加减,并结合临床具体表现,辨证裁方,从而提高痤疮的治愈率。
【关键词】 中青年女性痤疮;健脾除湿;疏肝泄热
【中图分类号】R753.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113-02
Abstract:With the change of modern life style, the incidence of acne gradually increased, it is worth to pay attention to. In TCM, "cover various shaped Zhu", spleen lose health shipped catharsis liver failure, cohesion can cause heat evaporate face and hair acne, clinical with soothing the liver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dampness as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stomach of Xuanping powder combined with Jiawei Xiaoyao San, combined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square cut, so as to improve acne cure rate.
Keywords:Young and middle-aged female acne; Strengthening Spleen;Soothing Liver therapy
痤疮是关于皮脂腺及皮肤毛囊慢性炎症的一种疾病,以粉刺或炎性丘疹为主要表现,有时可继发数量不一、大小不等的脓肿,多见于面部、胸背部等部位。可归属于中医学“痤疮”、“肺风粉刺”、“酒刺”范畴。
1 病因病机
1.1 脾失健运是发病根本原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脾主肌肉,全身肌肉都需要由脾运化而来的精微物质及津液来滋润濡养,若脾气不足,运化失常,不能输布津液濡养肌腠,则肌肤不荣,营卫气虚则腠理不固,更易汗出而发生痤疮[1]。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曰:“粉刺……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脾主运化,为机体水液代谢枢纽,过食辛辣刺激之品及肥甘厚味,或忧思过度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水液停聚化生湿浊,日久郁而化热,继而湿热互结,热灼津液,煎液成痰,阻滞气机,终致湿浊痰饮凝滞肌肤形成痤疮[2]。清·吴达《医学求是》曰“脾燥则升”,脾喜燥恶湿,若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致脾气升动失常,气的推动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气不行津致水液停聚,内外之邪互相搏结,凝于肌肤而发为痤疮。
1.2 肝失疏泄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读医随笔》云:“凡脏腑是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主疏泄,通过调畅气机使全身经络通利,气血调和,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稳定有序。若情志抑郁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或急躁暴怒,肝气上逆,疏泄太过,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津液停聚或化为水湿痰饮,或阻滯气机形成瘀血等病理产物,若郁于头面部则可形成痤疮。《妇人大全良方》曰:“女子郁怒倍于男子。”中医学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月经来潮,经血下注,阴血相对不足,肝失濡养,疏泄失职郁怒化火,上炽面部,发为痤疮。故女子痤疮症状多于月经来潮时加重[3]。又《外科启玄》云:“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盖受湿热也”。若外感湿热之邪,或七情郁而化火,或嗜食油腻辛辣之品,致疏泄失职,湿热内蕴,若循经上蒸,阻滞于面可发座疮。
2 治法方药
以健脾疏肝为基本治法,根据临床表现及兼夹,或疏风散热,或清热解毒,或活血散结从而消除痤疮。以平胃散合加味逍遥散为基础方,其中苍术辛香苦温,既可燥湿健脾,使湿去脾运,又可行气,气行湿化。配伍厚朴可加大行气去湿之功,加入茯苓、白术增强益气健脾之效,四者配伍合用,形成良性运转。脾气充沛,无湿困脾,津液得布,湿热无从化生,从源头消除痤疮。王旭高曰“五志郁极,皆从火化……肝郁无疑”,故可配伍香附、柴胡、枳壳疏肝行气,肝气调达,使无郁闭化热之根,益母草活血调经,白芍柔肝缓急,为条达肝气常用药物,此外还可应用薄荷、菊花,取其疏散风热,疏肝清肝之功效。痤疮为痰瘀互结于面部所致的脓疮、结节、囊肿,故应配伍浙贝母、生牡蛎、夏枯草、清半夏等软坚散结消肿,金银花、黄芩、黄连、大青叶、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二者配合丹皮、桃仁、红花、赤芍、紫草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品,可使消散痈肿的作用事半功倍。
3 加减用药
痤疮红肿者,加皂角刺、连翘、苦地丁、天葵子、野菊花等清热消肿;皮肤痒痛者,加苦参、地肤子、土茯苓、白蒺藜等祛湿止痒;皮肤较油腻者,可加炒白术、侧柏叶、生山楂增强燥湿之效;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石膏;痤疮日久,疱疹色暗质硬者,可用制山甲、莪术、三棱、白僵蚕等功善走窜,活血力强的药物。
此外,脾胃湿热者还可选用清利湿热之品,《杂病源流犀烛》曰:“风刺,粉刺,痤刺,肺风刺,皮肤瘙痒等症,或由风客皮毛,或由痰渍脏腑,或由上焦火毒,或由脾肺风湿搏热,治之具当以阳明为主。”故可配伍茯苓皮、泽泻、滑石、薏苡仁等,脾运湿除,导湿热自二便而出。女性患者多见情志不畅,日久可耗伤阴血,继而损及肾阴,故治疗可加入少许补益肝肾之品,如女贞子、覆盆子、桑葚等以求滋水涵木。值得一提的是,方中多清热、泄热之品,王冰释曰:“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则痤疖。”故可在方中加入具有温通作用的桂枝,使全方无凉遏之弊。若脾阳不足致脾不化湿者,可加用药性辛温的草豆蔻,顾护中阳,开胃醒脾,又可利运脾化湿,同清热利湿药合用,相得益彰。
4 案例举隅
患者陈某,女,40岁,2015年8月21日就诊。患者面部痤疮3年余,曾间断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诊见:面部散在分布暗红色丘疹,两颊较重,可随情绪波动而变化,偶有痒痛,平素自觉乏力,既往月经规律,量少色红,偶有血块,无痛经。大便量少质黏,小便色黄。纳可,眠差,入睡困难,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辨证:湿热蕴结。方药:太子参30g、茯苓20g、苍术15g、陈皮9g,浙贝母15g,清半夏12g,公英30g,大青叶15g,黄芩12g,黄连12g,栀子9g,柴胡12g,薄荷10g,升麻6g,合欢皮30g,丹皮12g,赤芍10g,酒大黄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2015年10月13日)睡眠症状好转,面部结节减小,但仍有新生痤疮,二便调,原方去清半夏,加麦冬30g,鳖甲12g。煎服法同上。三诊(2015年11月1日)结节进一步缩小,无新生痤疮,上方去柴胡、升麻、薄荷,加当归12g,桂枝9g,白芍9g,月余后面部痤疮消退,仅有少量色素沉着,患者不愿继续服药治疗。嘱患者取白蔹、白术、白芍、白芷、白僵蚕、白附子、白花蛇舌草各15g,研粉由蜂蜜调匀,外敷面部,月余后痊愈。
按语:脾经、肝经均行于面部,脾失运化,肝失疏泄,湿聚生热,熏蒸面部发为痤疮。患者平素乏力,大便质黏难下,考虑湿热内阻,气机不畅,无力推动,故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配伍茯苓、苍术既增健脾之功,又有祛湿之效,配伍陈皮理气化湿,补而不滞。取黄连、黄芩、栀子清泄三焦之湿热,酒大黄通便导滞,引湿热邪气自下而出。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故用柴胡辛行苦泄,配伍薄荷取清透疏肝之意,因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加用少许升麻取辛散发表之性。公英、大青叶清热解毒,丹皮、赤芍活血凉血化瘀,配伍浙贝母、清半夏增强散结功效。合欢皮解郁安神,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二诊考虑上方配伍大量辛散苦燥之品,恐日久伤津,故去半夏,加麦冬益气滋阴,鳖甲滋肝肾之阴,又可软坚散结,巩固疗效。三诊邪去大半,去柴胡、升麻,用当归补血活血,祛邪不伤正。少许桂枝既可通经,又有宣导活血化瘀之效,佐以白芍,无伤阴动血之虑。
5 讨论
情绪、饮食、精神及工作压力是引发痤疮、阻碍恢复的重要因素,面部痤疮往往加重患者思想负担,不利于痤疮治疗及恢复。故临床上需安抚患者情绪,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 平时注意保持面部清爽潔净,用温水清洁,若面部皮肤油脂分泌过多,可使用硫磺皂或普通香皂洁面,尽量减少或避免应用化妆品,防止刺激皮肤或堵塞毛孔。饮食上注意顾护脾胃,禁食生冷辛辣肥腻之品。总之,痤疮治疗需要根据临床表现灵活选方调药,同时兼顾日常调理。
参考文献
[1]罗辉,王玉英. 王玉英教授治疗痤疮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05):1337-1339.
[2]涂玥. 程桂英教授治疗痤疮经验[J]. 中医药导报,2011,17(02):7-8.
[3]叶敏,赵婧,武峰,等. 魏品康从肝脾论治痤疮经验举隅[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05):97-98.
健脾疏肝汤 第3篇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疏肝健脾汤,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病程长, 病情复杂, 治疗困难, 疗效不确切。2009年7月-2009年12月, 笔者应用自拟疏肝健脾汤佐治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172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例, 男42例, 女44例;年龄18~58岁, 中位年龄31.5岁;病程8个月~15年, 平均3.5年。对照组86例, 男45例, 女41例;年龄20~58岁, 中位年龄32.5岁;病程7个月~15年, 平均3.6年。所选病例均符合寄生虫学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 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妊娠或哺乳、6个月内进行过正规抗病毒治疗。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肌苷、维生素C、葡醛内酯各0.2g口服, 每天3次;应用强力宁8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用药3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疏肝健脾汤, 组方为:柴胡、枳壳、 山豆根各10g, 蚤休、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赤芍、茵陈各15g, 白术、丹参、黄芪、金钱草各30g, 炒白芍12g, 甘草6g。腹胀纳呆明显者加木香、砂仁;便溏甚者加葛根;腰膝下肢酸软加枸杞、首乌、山药、山萸肉、女贞子;两目干涩加旱莲草、枸杞;合并脂肪肝加生山楂、泽泻、草决明;肝硬变明显, 肝脾肿大者加炮鳖甲、三棱、牡蛎、三七、红花;恶心呕吐者可加竹茹、法半夏;黄疸明显者加山栀、大黄;转氨酶升高者加黄芩、五味子;肝区疼痛者加炒川楝、玄胡;大便干结者可加用大黄。每天1剂, 水煎服, 早晚分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每个疗程后复查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指标, 总疗程为3个月。维生素服药期间忌酒、辛辣及油腻物。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标准自行制定。 (1) 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或缩小, 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指标检测正常;以上各项指标稳定半年以上者。不要求乙肝病毒复制指标 (HBV-DNA、HBsAg、HBeAg) 转阴。 (2)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 肝脾肿大稳定不变, 且无明显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检查正常或原值下降>50%, 并能持续3个月。 (3) 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肝功能指标不下降者。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发病、疑难病之一, 病程长, 易反复, 可转为肝硬化, 甚至肝癌。现代医学研究显示, 乙肝病毒感染是病因, 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关键, 肝组织损伤是基本病理变化[2]。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依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而采取拮抗或者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以及护肝降酶等综合疗法, 终因无明显特效药物而其复发率高, 疗效差。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乃湿毒侵袭, 伤及脾胃, 脾失运化, 湿邪留恋;湿性黏腻, 困阻气机, 土壅木郁, 肝气失于条达, 血行不畅, 从而发病, 其主要病理变化归于湿邪留恋、肝脾失调、气血失和[3]。肝脾为主要病变脏腑, 治疗当以疏肝健脾, 清热解毒, 佐以活血化瘀。肝气条达, 调畅气机, 脾胃健运, 气血和顺。笔者认为本病治疗以健脾、疏肝、清热、解毒为主。自拟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 扶助正气;蚤休、白花蛇舌草、茵陈、蒲公英、金钱草、山豆根清热解毒、利湿;柴胡、炒枳壳、赤芍、丹参, 疏肝理气活血,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扶正运湿、疏肝理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 柴胡、黄芪可降低慢性损伤肝细胞异常增多的ALT活性, 促进慢性损伤肝细胞功能向正常转化;白术能提高免疫功能, 可使肝细胞肿胀消退, 有抗细胞坏死及降酶作用;白花蛇舌草能提高血清杀菌能力, 抑制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茵陈有消炎、护肝、降酶作用;丹参能促进肝血循环, 改善肝细胞新陈代谢, 促进肝细胞新生, 诸药协同作用, 能增强免疫, 抑制炎性反应, 促进肝功能正常。疏肝健脾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 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 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 能有效减少半年内复发, 值得临床推广。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缠绵, 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疗程不宜过短。笔者在临床治疗中疗程≥3个月, 即使患者治愈后, 适当延长其扶正治疗疗程也很重要, 对预防复发可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112-117.
[2]梁铁军, 张伟, 张才擎, 等.抗纤保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 (5) :334.
健脾疏肝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不良患者15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男35例,女43例;年龄18~69岁,平均38.5岁;病程0.3~3.0年。对照组78例,男32例,女46例,年龄19~68岁,平均37.5岁;病程0.3~2.8年。全部患者均无出血、穿孔、梗死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相关规定拟定[1]:①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超过4周;②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亦未发现食管炎,也无相关病史;③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疾病;④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及神经肌肉等全身性疾病;⑤无腹部手术史。
1.3 方法
治疗组服用自拟中药方剂疏肝健脾汤,处方:郁金10 g、佛手10 g、合欢花10 g、白芍15 g、茯苓15 g、党参15 g、木香6 g、莱菔子10 g、白术15 g、砂仁8 g、黄连4 g、甘草6 g。随症加减,每日1剂,每剂煎取300 ml,于早饭前0.5 h及每晚睡前1 h温服,疗程为4周。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150 mg,每日2次和口服用吗丁啉10 mg,每日3次,餐前0.5 h服,疗程为4周。两组均1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及观察副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嘱咐其保持精神状态平衡,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以清淡营养食物为主,忌食辛辣、刺激、冷硬食物,饮食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防过饱过饥、暴饮暴食。
1.4 病情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记录上腹胀、烧心、嗳气、恶心、反酸等主要临床症状。计算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评分标准:0分,无症状;1分,症状较轻,稍不注意就有症状;2分,症状明显,但不影响工作及正常生活;3分,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及正常生活。
1.5 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消化道症状消失,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且疗效较为巩固,临床症状积分≤5%。显效: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异常指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积分为6%~25%。有效:症状减轻,异常指标好转,临床症状积分为26%~50%。无效:症状及异常指标均无改善,临床症状积分为>50%。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为29.5%,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治愈率为15.4%,总有效率为75.6%。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临床症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各临床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腹胀、烧心、恶心症状症候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FD是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消化不良症候群,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的患病率约为25%,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患者占内科门诊总数的30%,占消化内科专科门诊的70%。其中FD占消化内科专科门诊的30%~40%[2]。FD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人们认为FD发生的主要因素是:(1)胃肠运动失衡;(2)内脏感知过敏、对食物和胃肠内代谢物不耐受或过敏;(3)胃肠道内病原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4)精神心理失调因素等[3,4,5,6,7,8]。目前,针对FD尚无特异性治疗,西药对于以胃肠动力调节和抑酸剂等,疗效往往不甚满意。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中医学中没有消化不良的病名,FD隶属于祖国医学的“痞满”、“胃脘痛”、“呃逆”、“呕吐”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多由情志不遂、饮食伤胃、劳倦伤脾、寒温失调等因素所致,并以肝气郁滞、脾失运化、胃失通降为基本病机,《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笔者认为,本病以肝郁脾虚在临床最为常见,故在临床中建立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基本治疗原则。方中郁金、佛手、木香、莱菔子、合欢花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安神助眠;茯苓、党参、白术、砂仁、黄连健脾化湿、益气和胃;白芍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养肝柔肝;并据兼次证,随症加减,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使肝得以疏泄条达,脾胃运化有司,木郁土壅得以疏解,全身气机调畅,升降有序,故能有效地消除FD的各种临床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郁金具有行气化瘀止痛、清心解郁、利胆退黄凉血之功,其单体提取物β-2榄香烯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而且对小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9,10,11];木香刺激小肠细胞产生内源胃动素,加速胃排空[12];佛手具有抑菌、保护细胞、抗抑郁等作用[13,14];白术、茯苓、砂仁对胃肠运动有调节作用具有助消化、抗胃溃疡、解痉止痛等作用[15]。本方临床观察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安全可靠,但本方对胃肠动力改善的机制,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156例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服用疏肝健脾汤,对照组78例口服雷尼替丁和吗丁啉,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29.5%,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治愈率为15.4%,总有效率为75.6%。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治疗后各临床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腹胀、烧心、恶心症状症候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副作用小。
健脾疏肝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CHB患者均为本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者,临床症状有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26~74(48.12±10.09)岁;病程3~25年,中位数6.1年。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5~73(47.86±9.96)岁;病程2~23年,中位数5.8年。2组患者血清胆红质基本正常范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2)肝炎活动度:为轻度或中度慢性肝炎;(3)肝功能损害程度为轻度或中度;(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0U/L,血清总胆红素(TBiL)在正常限2~3倍;(5)无明显自发性出血倾向,无食管静脉曲张,病情稳定;(6)治疗前3个月未使用过抗病毒或其他抗肝纤维化药物。排除标准: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妊娠或哺乳、半年内进行过正规抗病毒治疗。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维生素C 0.1g,每天3次;复合维生素B 2片,每天3次;葡醛内酯0.1g,每天3次,肌苷胶囊0.1g,每天3次,总疗程为3个月。(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方剂组成为柴胡、枳壳、山豆根各10g,蚤休、白花蛇舌草、公英、赤芍各15g,白术、丹参、黄芪、茵陈、金钱草各30g,白芍12g,甘草6g,每天1剂,煎药取汁400ml。每天1剂。服法:上药温水浸泡10~20min,烈火煎沸后文火再熬10~15min,取汁400ml,饭后服。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酒、辛辣及油腻物。每个疗程后复查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指标。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包括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等)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测定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TBiL等变化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标准制定。(1)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或缩小,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指标检测正常;以上各项指标稳定半年以上者。不要求乙肝病毒复制指标转阴。(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好转,肝脾肿大稳定不变,且无明显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检查正常或原值下降50%以上,并能持续3个月。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有明显改善(1/2以上)。(4)无效:临床症状虽减轻,改善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不下降者。但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5%高于对照组的6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依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而采取拮抗或者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护肝降酶等综合疗法,终因无明显特效药物而其复发率高、疗效差。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乃湿毒侵袭,伤及脾胃,脾失运化,湿邪留恋;湿性黏腻,困阻气机,土壅木郁,肝气失于条达,血行不畅,从而发病,其主要病理变化归于湿邪留恋、肝脾失调、气血失和[2]。本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气,可抗肝纤维化;黄芪、白术健运脾胃,扶助正气,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抗病毒作用;茵陈、白花蛇舌草、金钱草、蒲公英、山豆根、蚤休清热解毒、祛除湿热之毒,清除乙肝病毒,保护肝细胞;气滞血瘀情况适当加以丹参活血化瘀,枳壳疏肝破气。全方以疏肝健脾为主,清热解毒为辅清除乙肝病毒,保护肝细胞,较好地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另外对肝脾肿大者加用鳖甲、三棱以软坚散结,可起到减轻或消除肝脾肿大的效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活血化瘀、补虚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之功,从而达到逆转、阻止或延缓肝硬化进程,改善病情等目的。健脾疏肝解毒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半年内复发[3]。慢性乙型肝炎病程缠绵,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疗程不宜过短需≥3个月,治疗的关键是增强人体正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以消除和抑制乙肝病毒,保护肝细胞,阻断肝慢性化、纤维化,防止肝恶变。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肝、脾、肾三脏正气不足,防御不力,导致乙肝病毒入侵,不能及时祛邪外出,又不能抑制其复制,久则气滞血瘀,痰浊内结,脏腑受损,形成肝纤维化、慢性化,甚至恶变成肝癌[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112-117.
[2]沈忠源.中医中药治疗乙肝的探讨[J].光明中医,2001,120(1):28.
[3]尹常健.开展肝病规范用药研究的几点设想[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2):65-67.
健脾疏肝汤 第6篇
1临床资料
选择2008-07~2010-07本院肿瘤科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化疗且未曾用中药治疗的患者46例, 均为女性,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报告确诊, 均有明确的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且患者知道自己的疾病诊断。排除有其他慢性病史、精神疾病史、近1周内感冒史患者及临终患者。入组前均获病人书面知情同意。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 年龄34~65 (47.13±6.36) 岁;病理分型为浸润性导管癌18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髓样癌1例、黏液腺癌1例;临床分期I+Ⅱ期16例、Ⅲ+Ⅳ期7例;淋巴结转移11例;CAF方案10例、TA方案13例。对照组23例中, 年龄36~65 (46.37±6.01) 岁;病理分型为浸润性导管癌17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髓样癌2例;临床分期I+Ⅱ期18例、Ⅲ+Ⅳ期5例;淋巴结转移12例;CAF方案12例、TA方案11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期、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案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分组治疗
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抗肿瘤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口服中药益气健脾疏肝汤治疗 (由深圳三九药业集团供应的免煎颗粒, 每剂相当于原药黄芪30g、柴胡10g、薏苡仁30g、党参15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5g、石见穿20g、当归15g、八月札15g、郁金10g、路路通15g、山慈菇10g) , 每日1剂, 周期为12周。疗程结束后进行资料汇总分析。
2.2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法测定T细胞亚群;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NK细胞活性。试剂盒均由北京邦定生物医学公司提供, 操作方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 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 经自然对数转换正态化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差异。
3结果
见表1。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P<0.05
4 讨论
乳腺癌术后患者元气大伤, 气血亏虚, 加之化疗的毒副反应, 极易导致情绪抑郁或焦虑等肝郁气滞的症候群, 有文献报道在肿瘤患者中, 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程度最高[2], 严重影响乳腺癌的术后康复和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 笔者认为本病中医治疗当以肝脾论治, 特别是术后及化、放疗后出现的本虚标实之证, 可通过益气健脾、疏肝解郁、化痰消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益气健脾疏肝颗粒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增强机体免疫力,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能直接或间接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发挥其扶正固本功效[4], 可通过增加T细胞增殖能力提高抗瘤活性[5]; 当归、白芍补肝血调肝用, 当归及其成分当归多糖、阿魏酸具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诱生细胞因子的作用[6]; 柴胡、八月札、郁金疏肝解郁行气, 柴胡多糖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向淋巴细胞分化, 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诱生干扰素, 激活免疫机能; 石见穿、路路通、山慈菇化痰散结抗癌; 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使中焦得固, 气血得行, 经脉得养。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健脾、疏肝散结之功效。
免疫监视理论认为, 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免疫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与恶化[7]。抗肿瘤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 T细胞及NK细胞在免疫监视, 杀伤肿瘤细胞及免疫调节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熟T淋巴细胞对肿瘤株靶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T细胞功能障碍会直接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NK细胞既是重要的外向性自然防御细胞, 又是体内多种免疫细胞的调节细胞, 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在机体固有免疫及过继免疫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乳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普遍降低, 加上化疗药物本身的毒性, 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9], 而乳腺癌术后负性情绪作为应激源刺激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刺激反应, 通过神经- 内分泌- 免疫的作用, 导致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NK细胞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和比例失调[10], 因此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可提高免疫力。这为中药健脾疏肝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中药益气健脾疏肝汤在扶助正气, 改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面情绪的同时, 也很好地改善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 从而可使机体更有效地发挥抗肿瘤效应。
参考文献
[1]杨柳青, 于新颖.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当代医学, 2009, 15 (25) :14.
[2]唐云南.不同病种癌症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调查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6) :478.
[3]曹慧娇, 覃惠英, 黄薇, 等.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分析.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7) :1.
[4]杭传珍.中医扶正固本治则的药理学基础.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1, 17 (3) :63.
[5]王红梅, 姚小曼.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0, 12 (3) :3.
[6]沈映君.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923.
[7]汤钊献.现代肿瘤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391.
[8]顾因龙, 王东麦, 张艳桥.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进展.国际免疫学杂志, 2012, 35 (3) :215.
[9]张蓓, 查小明.乳腺癌术后化疗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N K细胞和T r e g细胞的影响.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2, 17 (6) :553.
健脾疏肝汤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门诊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46例, 年龄20~61岁;均符合200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研究大会颁布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分类及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引起的腹泻;②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③严重心、肝、肾及内分泌疾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3例。观察组男11例, 女12例;平均年龄 (41.7±12.5) 岁;病程1~1 5年, 平均 (7.9±8.6) 年。对照组男1 0例, 女1 3例;平均年龄 (40.7±11.8) 岁;病程2~15年, 平均 (8.0±8.2)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接近。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 0m g, 匹维溴铵50mg, 马来酸曲美布汀100m g, 均每日3次, 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予自拟舒肝健脾汤治疗, 药物组成:党参、茯苓、白扁豆各15g, 炒白术、山药、炒白芍、陈皮、防风、柴胡、诃子、仙鹤草各10g, 甘松5g。脾肾阳虚加肉豆蔻、炮姜各5g;肠道湿热加黄连5g, 黄芩、葛根各10g。每日1剂, 水煎取液200ml, 分两次, 早晚餐后1小时温服, 连续治疗2周。并辨敏选穴施灸, 选腹泻型IBS高发热敏腧穴区[1], 如天枢、命门、大肠腧、足三里、关元穴区, 每次选1~2个穴区, 手持直径21mm清艾条根, 在距皮肤表面3cm处施温和灸, 当患者感到6类艾灸反应 (透热、扩热、传热、局部微热、远部热、表面微热、深部热, 其他非热感觉) 中的1种及以上感觉开始, 直至热敏灸感消失为1次灸疗结束, 连续治疗2周。嘱患者食补宜清淡, 勿食辛辣油腻厚味之品, 同时注意精神调养, 顺其情志, 气机条畅, 五脏安和。
1.3 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标准[2]
根据腹泻、腹痛、腹胀症状有无, 及症状轻、中、重评定积分。腹泻:无症状为0分, 轻度≤2分, 中度为2~4分, 重度≤6分。腹痛、腹胀:无症状为0分, 轻度为1分, 中度为2分, 重度为3分。三项积分相加为总积分。
1.4 疗效评定标准[2]
疗效指数= (治疗前证候总分-治疗后证候总分) /治疗前证候总分×100%。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疗效指数≥90%, 保持两个月以上不再复发, 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疗效指数为70%~89%, 异常指标明显改善;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疗效指数为30%~69%, 异常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均无好转, 疗效指数<30%, 异常指标无改善。治愈、显效与好转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治愈率 (47.8%) 和总有效率 (95.6%, 22/2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7%和82.6% (19/23) ,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8 1、2.0 2, P>0.0 5) 。
3 讨论
IBS是一种常见功能性肠道疾病, 腹泻型IBS是其常见类型, 也是慢性腹泻常见病因。西医认为, 本病与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胃肠道激素紊乱等因素有关。其中腹泻型IBS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3]。该病中医属“腹痛”“泄泻”范畴, 其病机正如《景岳全书》所言:“泄泻之本, 无不由脾”, 《临证指南医案》曰:“肝病必犯土, 是侮其所胜也, 克脾则腹胀, 便或溏或不爽。”其病位在脾胃, 与肝肾密切相关。自拟舒肝健脾汤是从参苓白术散和痛泻要方化裁而来, 其中党参、白扁豆、炒白术、山药益气健脾, 培土止泻, 防风、柴胡舒肝解郁, 白芍平肝和脾, 甘松开郁醒脾, 诃子涩肠止泻, 仙鹤草苦涩性平, 具有涩敛之性, 能涩肠止泻。肾为水火之脏, 命门所附, 主司二便, 脾肾阳虚者加肉豆蔻、炮姜温补脾肾。肠道湿热者, 加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 葛根解肌清热, 升清止泻。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白芍对胃肠道电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 能使胃肠慢电波幅度减小, 周期延长[4]。提示白芍可能通过延长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综合波 (MMC) 周期总时程, 使MMCⅢ相的发生率降低, 而抑制血浆胃动素的释放。天枢、命门、大肠腧、足三里、关元为腹泻型IBS高发热敏腧穴区。天枢为大肠募穴, 《甲乙经》载该穴善治“腹胀肠鸣”, 调理肠胃, 理气消滞;命门别称精宫, 为督脉要穴, 补益肾气, 调节肠胃;《千金方》载大肠腧善治“肠鸣, 腹嗔肿, 暴泄”, 理气通腑, 调和肠胃;足三里为胃下合穴, 关元穴为小肠募穴, 同用可补益元气, 补脾止泻。
摘要: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汤结合热敏腧穴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 的效果。方法 腹泻型IBS患者46例, 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马来酸曲美布汀、匹维溴铵治疗, 观察组采用疏肝健脾汤结合热敏腧穴灸治疗, 两组均治疗两周, 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愈率 (47.8%) 和总有效率 (95.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7%和82.6%,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疏肝健脾汤结合热敏腧穴灸治疗腹泻型IBS效果满意, 但还需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疏肝健脾汤,热敏腧穴,灸法
参考文献
[1]陈日新, 康明非, 陈明人.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34.
[3]李国霞, 谢建群, 陆雄, 等.疏肝健脾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影响[J].中医杂志, 2001, 42 (3) :169.
健脾疏肝汤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在广安门医院门诊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例。总剩余共50例。其中对照组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1.80±2.37)岁;病程3.5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2.29±0.31)年。治疗组25例,男1例,女24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42.24±2.32)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2.19±0.30)年。两组患者性别经卡方检验,年龄和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经Mann-Whitney检验,病程及治疗前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水平经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2008年4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在《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提出的桥本氏甲状腺炎诊断标准:(1)甲状腺肿大、韧性增强,或有峡部大或不对称,或伴结节;(2)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血中TPOAb或Tg Ab阳性。同时确诊为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即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促甲状腺素(TSH)增高,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正常。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因目前尚缺乏关于本病中医证型的权威标准,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和《中医内科学》[3]中瘿病的证型标准,证属脾肾两虚兼夹肝郁型的患者。主证:颈前瘿肿或压迫感,神疲乏力、便溏、急燥易怒、自汗或盗汗、腰酸。次症:畏寒肢冷、浮肿、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善太息、健忘、眠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具备以上主症3项,次证2项即可诊断入组。并制定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
1.3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二次检查血中TPOAb或Tg Ab阳性,且促甲状腺素(TSH)增高,超声提示:甲状腺弥漫性不均质改变,或伴结节。故均予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对照组仅口服左甲状腺素钠(每天12.5 u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补肾健脾疏肝方:熟地黄15 g、山萸肉15 g、山药20 g、茯苓15 g、泽泻10 g、丹皮10 g、太子参15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白术20 g、生黄芪20 g、生地黄15 g、柴胡10 g、白芍10 g、夏枯草15 g、浙贝母15 g、郁金10 g。每天一剂,制成中药颗粒,早晚分2次服。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
1.4 观察方法
两组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中医证候积分评定(见表1);测定甲状腺激素水平: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病情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2 理化指标评定标准
以治疗前后指标值变化作为判断疗效依据。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为计数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等级资料比较的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血清TPOAb、Tg Ab水平比较为计量资料,组内治疗前后指标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指标变化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两组病例中医证候总疗效,经两组独立样本等级资料比较的Mann-Whitney秩和检验,Z=-2.041,P=0.041,P<0.05,提示两组病例中医证候总疗效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2.2 两组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颈前压迫感、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便溏、急躁易怒颈前压迫感、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便溏、急躁易怒经Mann-Whitney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516、-0.021、-0.568、-0.362、-0.195,P值分别为0.606、0.983、0.57、0.717、0.846,P值均>0.05),因此,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颈前压迫感、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便溏、急躁易怒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531、-4.261、-3.905、-3.954、-3.727,P值均为0.00,P值均<0.01);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畏寒肢冷症状明显降低,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47,P=0.000,P<0.01),颈前压迫感、神疲乏力、便溏症状亦有明显降低,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111、-3.014、-3.276,P值分别为0.035、0.03、0.01,P值均<0.05),但急躁易怒症状无明显降低,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2,P=0.083,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便溏、急躁易怒症状经MannWhitney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141、-2.095、-2.556、-2.805,P值均<0.05)。而颈前压迫感症状经Mann-Whitney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6,P=0.063,P>0.05)。见表3。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aP<0.05,bP<0.01;组间与对照组比较cP<0.05。
2.3 两组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FT3、FT4、TSH水平经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14、-1.567、0.00,P值分别为0.542、0.124、1.00,P值均>0.05),因此,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TSH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经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66、4.425,P值分别为0.00、0.00,P值均<0.01);而FT3、水平无明显降低,经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955、-1.173,P值分别为0.349、0.089,P均>0.05);FT4水平亦无明显降低,经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51、-0.427,P值分别为0.16、0.673,P均>0.05)。因为本实验观察对象为亚临床甲减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SH水平经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38,P=0.012,P<0.05);而FT3水平经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6,P=0.971,P>0.05);FT4水平经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5,P=0.702,P>0.05),见表4。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aP<0.01;组间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4 两组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POAb、Tg Ab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血清TPOAb、Tg Ab水平经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7、-0.264,P值分别为0.506、0.793,P值均>0.05),因此,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TPOAb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经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83、5.739,P值分别为0.00、0.00,P值均<0.01);Tg Ab水平较治疗前亦均有明显降低,经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003、7.237,P值分别为0.00、0.00,P值均<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POAb、Tg Ab水平经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94、2.266,P值分别为0.042、0.029,P值均<0.05)。见表5。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aP<0.01,组间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目前西医尚缺乏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虽然大多数患者对标准化左甲状腺素钠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有部分患者尽管血清甲状腺激素和TSH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仍有一些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如:记忆力下降、体重增加、疲劳、胃胀痛,身体笨重等[4];而年老体弱者和心脏疾病者对甲状腺素敏感,即使小剂量使用也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衰等严重副作用;而且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也不能根本改变甲状腺本身的病变。此病初期甲状腺机能正常患者西医无有效的解决办法。中医治疗亦无统一的治疗方法。
本病归属中医学“气瘿”、“肉瘿”、“石瘿”病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多因脾肾两虚兼有肝气郁结,以致痰瘀阻滞于颈前。笔者以补肾健脾疏肝为大法,方选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佐以疏肝散结药,自拟补肾健脾疏肝方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方中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生地黄滋阴补肾;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白术、生黄芪益气健脾;柴胡、白芍、郁金养肝柔肝,疏肝解郁;夏枯草、浙贝母化痰散结。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六味地黄汤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值,调节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5],还能够促进血清中Ig A、Ig G、Ig M的生成[6],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生脉散能通过抑制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提高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而发挥其抗衰老作用[7],并能够通过刺激淋巴细胞转化、激活细胞因子等机制调节免疫功能[8]。本实验亦说明补肾健脾疏肝方能明显改善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中TPOAb或Tg Ab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轻症甲减者,疗效较好;对于中、重度甲减患者则多用中药与左甲状腺素钠配合治疗,这样可减少甲状腺素的用量,降低副作用,提高疗效。因此,采用中医药治疗能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残存甲状腺细胞功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所以,中药在预防及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有很好前景。值得进一步对单纯中药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目前尚缺乏中药对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相关研究,希望广大同仁在今后予以完善。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补肾健脾疏肝方联合小剂量优甲乐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50例此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左甲状腺素钠每天25u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补肾健脾疏肝方。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结果 在中医证候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便溏、急躁易怒症状以及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和免疫指标: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健脾疏肝方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继发亚临床甲减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桥本氏甲状腺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中西医结合治疗,补肾健脾疏肝方
参考文献
[1]Kronenberg,H.威廉姆斯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94-39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6-233.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5-320.
[4]向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5.
[5]李思迪,蒋宁,张小锐,等.六味地黄汤及其拆方对快速老化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37(3):222-225.
[6]李家伦,雷世庸.六味地黄汤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药理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6):13-14.
[7]丁立忠,马卓,刘小平,等.人参及生脉散补益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