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机制范文(精选9篇)
集聚机制 第1篇
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 人力资本聚集现象不仅与不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高低有关, 还跟其人力资本结构有关。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到人力资本集聚现象。本文将引进产业结构变量和人才结构变量来研究人才聚集现象。
一、产业集聚对人力资本集聚的作用机制
对于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 他 (她) 可以选择任何工作和任何工作地点。然而, 更可能的情况是, 他 (她) 会选择某一特定的工作, 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从事这项工作, 甚至为这项工作而选择改变工作地点。如果初始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他 (她) 需要良好的非正式学习环境, 通过同他人的交流获得技能。而技能密集的产业聚集区为他 (她) 提供了这个平台 (Glaeser, 1999) 。
假设只有产业聚集区 (A) 和非产业聚集区 (NA) , 人们在这两个地区间流动。产业聚集区和非产业聚集区的差别在于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不同。在产业聚集区, 从事某项工作的人们拥有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较高。而在非产业聚集区, 从事某项工作的人们拥有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假设在这两个地区, 平均人力资本分别为HA和HNA, HNA<HA。某个特定个体 (i) 人力资本水平为Hi。i在从一个地区迁往另一地区的固定成本为Ci。
假设对于初始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特定个体i来说, 选择到产业聚集区工作只是为了增加学习和模仿机会, 以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用s表示均匀的分布在I行业的高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占区内总劳动力人口比例。因此, 在这一区内的学习机会为S/I。用c表示当有学习机会时低技术水平者向高技术水平者模仿的概率。那么, 在这一区内学习模仿的概率为cs/I。能在特定行业工作的概率D (N) 是区内这一行业劳动力人数N的增函数。低技术水平者若没有抓住学习机会, 那他仍然保持低技术水平。因此, 低技术水平者仍然保持低技术水平的概率为 (1-cs/I) D (N) , 低技术水平者抓住学习模仿机会从而提高其技术水平的概率则为1- (1-cs/I) D (N) 。因此, 低技术水平者提高其水平的可能性随模仿率c、高人力资本比例s、行业劳动力数N增加而增加, 随行业数I增加而减少。
用wNA表示特定个体i在非产业聚集区的生产率。由于产业聚集区的知识外溢, 通过学习和模仿, 在产业聚集区特定个体i的生产率会提高w[1- (1-cs/I) D (N) ], 并且提高的量是学习概率的增函数。因此, 在产业聚集区特定个体i的生产率为wNA+w[1- (1-cs/I) D (N) ]。如果劳动力都是按边际产出支付报酬, 那么特定个体i在非产业聚集区和产业聚集区的收益分别为wNA和wNA+w[1- (1-cs/I) D (N) ]。然而, 更可能的情况是, 知识外溢所获得的收益需要在学习者和被学习者之间分享, 否则被学习者没有动力和学习者分享自己的知识。假设学习者必须支付收益的1-δ部分给传授他技术的被学习者。因此, 特定个体i在产业聚集区所获得的实际收益为wNA+δw[1- (1-cs/I) D (N) ]。
人力资本的聚集在带来知识外溢的好处外, 还会带来生活成本的上升和竞争的压力。假设产业聚集区和非产业聚集区的成本差别C (N) 是劳动力人数N的增函数。在这种情况下, 特定个体i的净收益是
从模型1可以得出, 对于初始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劳动力来说, 其净收益随行业内高人力资本的比例s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产业集中度I的增加而减小。因此, 人力资本相对集聚度取决于产业的相对集聚度。产业集聚度越高, 模仿学习越容易, 产业聚集区规模将越大。当然, 在产业聚集区的成本上升, 将会损失一部分人力资本。毕竟, 成本的上升有可能会抵消了集聚带来的好处。不管对于低人力资本者还是高人力资本者, 这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为了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力资本, 低技能劳动力应该选择其学习模仿收益的较低份额归自己, 这样才能对双方都带来好处。
二、提高产业相对聚集度是形成人才集聚的关键
区域产业聚集会加大人才聚集。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 必然引致人才向该区域流动、集聚, 从而促进群内人才集聚效应的产生。原因在于产业集聚加大了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例如, 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大多数的高新技术产业, 大量高端人才都涌向这些地区, 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聚集, 而且这种聚集的趋势仍在持续。张同全等 (2009) 比较了长三角、珠三角和胶东半岛三大制造业基地各市的人才集聚效应。发现各市的人才集聚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佛山、苏州、东莞等城市排名领先, 而广州、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排名落后。主要原因是前者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发达, 制造业人才集聚效应更容易显现, 而后者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 制造业的比重偏低, 制造业人才集聚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
因此, 地区产业特征决定着人才集聚效应的大小, 从而决定着人才流动的方向。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首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 主要集中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20世纪80年代以制鞋、玩具、服装、自行车等轻纺工业为主, 90年代以来以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为主, 近几年又出现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如大型石化、冶金、机械、造船等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的势头。沿海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也在大量吸纳中西部转移来的劳动力。出现了以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六省市地区为主要流入地和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和四川为主要流出地的劳动力流动格局 (吴安, 2004) 。虽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但这种劳动力流动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改善。2011年, 广东、上海和浙江净流入人口3985万人, 河南、重庆和广西净流出人口2060万人。并且, 在东部沿海地区人才越来越聚集在一些相对优势产业上。
三、结论及建议
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 人才在发生着发散和重新聚集的过程。对于那些在该地区相对优势地位下降的产业, 对想工作在该产业的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这和模型1的结论是相一致的。也能很好地解释作为中国制造业集中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劳动力短缺现象。因此, 对各地人才引进工作有如下建议。
第一, 对于没有绝对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 大力发展相对优势产业, 营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吸引人才。中西部地区在产业选择上, 要立足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不能盲目的跟风, 要有明确的相对优势产业群。区域特色经济及相对优势产业的形成, 为人才聚集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学习模仿环境, 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区域内, 形成相对人才聚集。
第二, 对于具有绝对人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 集中发展优势产业, 转移相对落后产业, 破解“民工荒”难题。东部沿海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进程,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内地。高附加值产业的形成, 既能聚集相关高端人才, 又能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 从而使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
摘要:没有绝对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 应大力发展相对优势产业, 营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吸引人才。具有绝对人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 应集中发展优势产业, 转移相对落后产业, 破解“民工荒”难题。
关键词:产业集聚,人力资本集聚
参考文献
[1]张同全, 王乐杰.我国制造业基地人才集聚效应评价——基于三大制造业基地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9 (11) .
[2]吴安.中国产业及劳动力逆向流动分析——以重庆与北京、广东的比较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2) .
[3]Jens Suedekum.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 and Growth of High-and LowSkilled Jobs[J].IZA Discussion Paper 1969, 2006 (02) .
[4]Giovanni Peri.Young People, Skills and Cities[D].CESifo Group Munich, 2001.
[5]Edward L.Glaeser, Hedi D.Kallal, Jose A.Scheinkman, et al.Growth in C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06) .
集聚机制 第2篇
【摘要】河南省政府和领导把“三化”工作当作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中,并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我省由传统的农业大省向新时代先进的经济大省转型。本文首先指出了我省产业集聚区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产业集聚区给我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河南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定位,运行机制,发展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在最近的几年里,我省政府和领导为了科学发展观,能够实实在在被落实,真真正正为老百姓谋福利,于是把“三化”工作当作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中。并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我省由传统落后的农业大省向新时代先进的经济大省的转型。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历史上闻名的文化大省和农业大省。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加快谋划“十二五”规划,构建“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同时也有很多消极实不利因素。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历史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途径,是国家促进中部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措施。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市县发展经验,积极探索,通过科学规划。,全省工业区已落户高新技术企业292家,比上一年增加74家,实现营业收入1041.5亿元,占全区营业收入的7%。其中有一些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成绩非常突出的企业,如富士康。产业集聚区不但带动了经济的巨发展,其积极的社会作用亦很明显,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公平平等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由此形成。
二、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问题
目前河南一些地方加快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某些地方的领导、群众对产业集聚区的内涵、制度机制、以及运作方式等等,这些概念还不是太明白。
(一)产业集聚区定位缺乏特色
我省大量的产业集群区的定位缺乏个性,主导产业同构严重。我省现有的180个工业区,主导产业的区域产业集群的产业同构现象,更为明显的存在。比如,食品行业的产业同构现象就比较严重。产业同构严重的河南产业集群的竞争压力大,一是吸引着激烈的竞争,争夺沿海产业转移项目,产业同构严重的河南产业集群的竞争压力大,一是吸引着激烈的竞争,争夺沿海产业转移项目;其次,在原材料和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了竞争,从而降低了效益,上升了成本。
(二)产业集聚区缺乏品牌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省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还不够完善,不够发达。就以马寨食品产业园为例,由于马寨产业集聚区主要生产食品,并且附加值比较低,技术含量也不高。只有天方,康师傅等少数知名企业。不足之处在于技术、品牌和其他高端生产要素积累方面相对薄弱,大多属于传统低端食品加工。知名度和品牌特点缺乏,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调查显示,由于在规划阶段,产业集聚区的大部分起点低且规模小,在人才、资本、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力量。当然,集聚区不缺乏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如孟州市产业集聚的毛皮工业区的隆丰皮草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许多中小企业只能更新能力和模仿的产品,设备多缺乏创新能力,管理和技术改造,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导致竞争能力不强和长期落后,甚至被市场淘汰。
(三)支柱产业高端人才与管理人才相对不足
产业高端人才的缺乏,行业技术水平落后,高新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依然存在,而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优秀的人才。在人才结构方面,存在以下几种情况: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低、高技能人才比例低、高学历人才比例低、科技人才比例低、青年高级人才比例低。人才需求不合理,从专业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需求量大,普通工人缺少,经营管理人才需求量小。
(四)区域、集聚区之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虽然各产业集聚区都依照自身特点进行了明确的产业定位与规划,但在发展过程中约束力弱化。为了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各集聚区竞相比拼优惠政策,导致区域间不良竞争,交叉重复引进现象严重。而这种不良竞争,延缓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阻碍作用。
(五)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强且承接产业转移不理想
尽管河南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产业集聚度很高,但许多是同类产品 “简单”在一起,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的真实和上游和下游的分工与合作产业分工。这会减少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承接高端优势,龙头骨干企业少,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体现,绝大多数企业在价值链的低端。同时,集聚效应引起一批重点企业,这些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当地的产品或原料,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企业所需的部分仍然需要去经济发达地区采购,这势必增加企业的转入成本,从而导致一批重点企业的再次转出。
(六)集聚区用地紧张且产业融资面临风险
一方面,集聚现有存量较少的土地,土地使用审批国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依托省分配土地指标,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同时还存在,部分集聚区不能很好地挖掘现有潜力,建设规模普遍较小,对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积极性不高,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
另一方面,企业项目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是很困难的,尤其是中小企业更为突出。由于在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时,往往要求一定比例的优质抵押资产,但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这方面的条件,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很难获得经营所需的银行贷款,企业的部分必须用高利率融资,不仅扩大生产成本,又提高了风险。
集聚机制 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业集聚;集体生产力;分工;协作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内涵
蒋南平(2011)认为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自觉探索和践行当代的普遍真理特别是普适价值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木原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点。逄锦聚(2010)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当代中国,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面临的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张宇(2008)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不断相结合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动力机制分析
(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与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集聚,也包括上游企业、下游企业、辅助性产品制造商、相关服务性机构以及基础设施提供者的集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动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分工与协作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因此本文下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工与协作理论给予产业集聚动力机制新的阐释,并结合我国现状,对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提供参考意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聚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以民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专业化生产区在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随处可见。如浙江温州的柳市是“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绍兴柯桥是“中国轻纺城”;广东中山占镇是“中国灯饰第一镇”;顺德是家电企业、家具企业和花卉的“两家一花”企业的集聚地;江苏昆山是计算机组装的制造基地。
(二)基于分工与协作理论的分析
1.两种含义的集体生产力
(1)集体生产力I
马克思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论述了分工与协作。分工是协作存在的前提,协作是分工的基本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分工一方面将工人变成局部工人,生产的产品全部操作由这些局部工人联合体来完成(马克思,1975a;原版,1867) ①;另一方而,原来由个人独立生产的产品也变成了不断地只完成同一种局部操作的各个手工业者的联合体的社会产品(马克思) 。协作就是劳动社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生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从劳动过程讲,劳动社会化创造了单个劳动所不能创造的集体生产力。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木身必然是集体力(马克思) 。我们将在工场内部由分工与协作所产生的集体生产力作为集体生产力I。
(2)集体生产力II
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也可以解释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从工场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发展到集聚区域许多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集聚区域的生产社会化使得整个区域的生产力超过了单个企业分散生产时生产力的总和,产生了一种新的集体生产力。我们将在集聚区域由于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所产生的集体生产力作为集体生产力II。
当集聚区域形成以后,追求与分享集聚区域的集体生产力II成为企业选择该区域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集聚区域,整个区域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使用的劳动力和设备等要素也不断增加,生产的产品越来越细化,企业之间的协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分工与协作在更大范围内深化,产生了更高的集体生产力II。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集聚。
2. 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集聚
集聚区域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产生集体生产力II,进而推动了产业集聚。在工场内部,分工与协作产生集体生产力I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而:一是工人和工具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二是工人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三是生产资料的节约。在集聚区域,分工与协作产生集体生产力II的原因与上述原因非常相似,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在工场内部,分工与协作带来的优越性在于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并且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一也发生了变化——劳动的专业化使劳动者只从事局部劳动,他的片而性手艺迅速熟练和提高;工具的专门化则不仅提高劳动的效率,而且为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准备了技术条件。对于产业集聚而言,如果企业之间进行垂直分工或职能分工,使得不同的企业可以分别专业化生产产品链上的某个环节步并提供给其他企业。此时,由于每个企业只从事产品生产中的局部生产,专门化和高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在生产中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企业片而性的生产能力必然得以提高,从而集聚区域每个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都得到提高。从集聚区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角度而言,最终产品的生产力提高了。此时新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集体生产力II,由于集聚区域每个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产生,最终使得整个集聚区域的生产力超过了中一个企业分散生产时生产力的总和。
(2)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
在同一产业内部,单个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领先提高劳动生产力,领先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资本家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竞争的压力必然迫使其他资本家都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少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整个产业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在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当同一产业的企业在一个区域聚集,集聚区域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更加接近,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完全程度大大弱化,同时劳动力在不同企业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由此导致一项新技术从产生直至扩散到整个产业的时间缩短了。因此,在集聚区域,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了。此时,整个集聚区域的生产力超过了单个企业分散生产时生产力的总和,由此产生了集体生产力II 。
(3)配套投入的节约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要以大规模的协作为前提,怎样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只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马克思) 。在工场内部,大规模的协作才能使机器的使用成为可能,生产资料才能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马克思)。在集聚区域,由于同一产业大量企业的聚集,产业的广义生产资料部门同时满足众多企业的需求而得到节约。另一方而,在集聚区域,广义生产资料部门必须满足大量企业的大量需求,更高生产能力的设备必须也能够在部门中使用,广义生产资料变得便宜,改变了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因此,配套投入的节约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配套投入部门的节约;二是企业在配套投入方而支出的节约。由此使得整个集聚区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产生了集体生产力II。
三、产业集聚动力机制对我国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的启示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分工与协作不仅提高了集聚区域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加快了集聚区域技术进步的速度,也使得集聚区域的配套投入得以节约,由此带来整个集聚区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产生了集体生产力II;更多的企业为了追求与分享集体生产力II进入集聚区域,从而分工与协作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深化,通过上述途径产生更高的集体生产力II;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集聚。
然而,我国大兴其道的产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却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政绩的激励,各级政府、各个地方政府都热衷于成立产业园区,其形式和名称的多样性令人眼花缭乱,比如:有国家级的产业园区,省级的产业园区、甚至大部分的市县也成立了多个产业园区;一个地方出现大量的产业园区,有汽车工业园区、软件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发展园区、金融城等等。实际效果却远没有达到人们的理想目标。在建立与运营园区时,极少考虑分工与协作对产业集聚的重要性,仅仅考虑怎么样把企业引进来提高地方的GDP、税收、就业等,无论企业是否符合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只要能提高GDP、税收,就把企业引进来,极少考虑引进来的企业是否能与其他企业进行分工与协作,从而不利于产生集体生产力I和集体生产力II。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由于不能充分享受集体生产力I和集体生产力II所带来的好处,当政府给予的优惠条件到期后,企业便迁往另外一个城市的类似产业园区,这样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招商引资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各个地方政府在建立和运营产业园区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分工与协作对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尽可能地使产业集聚区产生更高的集体生产力I和集体生产力II,从而将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注解
①为了避免注释大量重复,文章中以下以马克思三个字来替代。
参考文献:
[1]Conrad Lee, Thomas Scherngell, Michael J. 2011. Investigating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using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s[J]. Social Networks, 33:129-133
[2]Jurgen Bitzer, Ingo Sheishecker, Horger Gorg. 2008.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through ve-rtical linkages: Evidence from 17 OECD countries[J]. Economic Letters, 99:328-331
[3]陈秀山,徐瑛.2008.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J],经济研究,(10):104-116
集聚机制 第4篇
一、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机制理论
金融产业集聚是金融产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金融资源受到经济效益和价格机制的引导,根据比较优势而地域运动的结果。这里的比较优势是指广义的比较优势,包括了制度、技术、成本、区位、外部性、信息、创新、产品多样性等综合在内。本文认为金融产业的集聚是分内因和外因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共同决定的。
(一)金融产业集聚的内因
第一,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外在性,减少信息传递的损耗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金融企业都选择进驻信息的中心地,利用空间集聚的优势,从从业人员之间的频繁互动产生大量的信息流动,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赚取高额利润。
第二,金融企业追求集聚效应促进金融产业的集聚。金融市场的规模越大,伴随着金融工具的流动性越高,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就越低,从而能对一定范围区域的贷款人和借款人产生吸引力并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
第三,金融产业集聚大大地简化了金融机构合作的繁琐程序,增大了机构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增强了机构之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这都有利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衍生。
(二)金融产业集聚的外因
1.区位。金融产业会选择集聚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区域。其中影响金融产业集聚的区位主要是交通区位。
2.基础设施。这里基础设施包括三类,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二是经营成本,包括办公室租金、不动产价格、建筑成本等;三是信息技术,包括现代通讯和电子技术。
3.制度。由于金融产业风险集中的特性,所以需要专门的监管机构来保证其稳定成长;这里制度指的是监管制度和税收制度。税率高低很明显会对国内、国际资金流动和全国、全球的金融企业业务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4.人力资本。金融产业的集聚需要大批的金融、项目管理、会计和信息技术等专门人才,人力资本是其核心要素和资源,所以金融企业都会选择聚集在一个能够供给多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的地区。
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一般情况下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实现动态演进,共同决定了金融产业集聚乃至金融中心的形成。
二、影响深圳金融产业集聚因素的实证分析
深圳金融产业以不足1%人口创造了14%的GDP,居全国第一。金融产业已成为深圳名副其实的第二支柱产业,截至2014 年,深圳金融业产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的14%,年均复合增长达到21.6%,增加值达到2 238 亿元,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截至2015 年9 月末,深圳18 家证券公司在机构数量和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等指标方面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4 家基金公司管理749 只公募基金的资产净值1.48万亿元,同比增长40.49%,净值居全国各省市第3 位。各项数据都显示了深圳强大的金融产业集聚能力。
为了更加量化地探明各因素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我们通过深圳金融产业1992—2014 年数据并设计计量模型来进行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1.因变量:本文主要用区位熵(LQ,Location Quotient)来表示金融产业集聚水平,区位熵能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计算公式:LQij=(Eij/Ej)/(Ei/E)
其中,LQij= 代表区位熵,Eij为j区i部门的产值,Ej为j区的产值,Ei是大区域(或全国)i部门的产值,E为大区域的总产值。本文用深圳金融产业产值来测量深圳金融产业在中国的集聚度。
2.自变量:根据前面对结合深圳金融产业集聚内外在因素具体情况的考虑,我们选取以下指标作为解释变量。(1)规模经济(SCA):本文采用深圳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全国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重来表示。采用存款余额计算是因为我国主要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而银行存款又是各项投资活动的源泉。(2)信息(INF):本文采用深圳邮电业务总量占全国邮电业务总量的比重来表示。因为邮电业务总量是指邮电通信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以价值量形式表现的各类邮电通信服务的总数量。(3)区位(LOC):本文采用深圳货物运输量占全国货物运输量的比重来表示。(4)基础设施(BAS):本文采用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的比重来表示。(5)制度(INS):本文采用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数来表示。因为越是灵活的政策制度,当地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目就越多。(6)人力资本(HC):本文采用深圳金融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金融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来表示。
(二)模型的设定
建立以金融产业集聚度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为:
式中 δ 为随机误差项
(三)数据来源
《深圳市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四)结果和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模型的拟合优度在88%,说明解释变量较好地解释了被解释变量。且F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几个解释变量是联合显著的。(2)sca、inf、loc、bas和hc这5 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为正数且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其对金融产业的集聚均为正向影响,从系数大小来看各因素对深圳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力度排名为基础设施> 区位> 规模经济> 信息> 人力资本。(3)ins变量系数为正,但是10%水平上不显著。本文是选取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站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那么这个比重越大就说明深圳对企业的政策越宽松,按照逻辑,深圳的企业也就应该越集聚且影响程度应该较大,这其中也应适用于金融企业,但是回归结果并未显示出如此的关系。这里对回归结果会显示出正向影响不显著做出如下解释:制度Ins采用的是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占比,可能更准确地说只能体现深圳政府对工业企业的相关政策松紧度,政府有意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变量测度选取不当,故导致了不显著的结果。
三、结论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验证了规模经济、信息、区位、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业集聚形成的动力因素,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区位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很大。制度因素并未获得预想的显著结果,但也不排除是由于变量测度方法不正确而对其计量分析的效果产生影响。总而言之,以上定量分析的结果基本符合本文的理论预期。
摘要:产业集聚是新兴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动力。在产业转移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产业集聚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金融产业集聚产生的原因,并以深圳的金融业为具体例子,用计量手段具体分析各集聚动力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产业集聚,金融业,动力机制,深圳金融业
参考文献
[1]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1999,(9):102-106.
[2]Brenner T.,Weigelt N.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Simulating spatial dynamics.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2001,(1):127-147.
[3]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1):50-57.
[4]陈继祥.产业集群与复杂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刘爱雄.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73-78.
[6]梁颖.金融产业集聚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6,(8).
[7]梁颖.金融产业集聚的宏观动因[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58-62.
[8]王敏.关于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J].理论研究,2010,(11):36-41.
奎屯市集聚人才机制体制问题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集聚人才,奎屯市,机制,体制,规划
奎屯市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的完善, 是奎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奎屯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快新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机遇的关键, 是奎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奎屯市人才分配制度不够完善, 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 使得人才队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够浓厚, 集聚人才的机制体制尚未形成, 这些都制约着奎屯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建立集聚人才的机制体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是当前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着力点。
一、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 明确聚集人才的目标
按照《奎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精神, 分门别类, 明确各类人才的发展方向, 并把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在伊犁州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创新人才工作思路, 以先进的理念聚集人才
做好人才工作, 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 树立“不拘一格, 广纳贤才”的理念。要坚持以“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原则, 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锻炼和选拔人才:既重视已经取得成就的人才, 也要关注那些才华尚未完全展现的人才;既重视本市现有人才, 也广泛吸纳外来人才;既重视党政人才, 也要关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人才。对于所有人才, 不论身份、学历、职称和资历, 一视同仁。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 不吹毛求疵, 不求全责备, 在培养上主张“既要张扬自己的优势, 又要弥补存在的不足, 做到全面提高”, 在使用上主张“发扬长处, 回避短处, 最大限度发掘自身才能”, 在保护上主张“对他们的短处多点容忍, 多点理解, 政治上多一些关心, 生活上多一些照顾, 工作上多一些支持”, 以先进的理念, 不断拓宽育人用人的渠道,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三、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 以高效体系聚集人才
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力度, 明确人才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在年终进行严格的考核, 并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决定晋升与否的重要依据。二是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 尽快形成相关部门各尽其责、通力协作, 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形成开展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机构设置和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促使全市的人才工作系统协调、高效运转, 将组织部门真正建设成为“人才之家”。
四、建立和完善系统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以良好发展平台聚集人才
根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让人才走出去, 提升个人发展空间, 做到事业留人。把专家型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来抓, 在奎屯市主要学科和技术领域中培养一部分立足本职、刻苦钻研、具有较强优势、年龄结构合理的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强化人才培训教育。认真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六支队伍的培训力度, 使之与各类人才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提拔任用、工资福利等各方面挂钩。在坚持按需派遣、择优选派、学用一致的基础上, 组织高层次人才到发达地区对口部门和单位进行培训或挂职锻炼, 逐步建立起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将集中培训、外请讲座、网上学习、外出考察、挂职锻炼等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培训实效, 并在培训结束后, 尽可能按照专业对口及发挥特长的原则进行安排, 保证学以致用;并要求人才所在单位或者企业, 在工作上多给机会、多提供舞台, 为人才崭露头角、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平台。
五、完善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 以良好的政策环境聚集人才
有效的评价和奖励措施, 是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证。
1.建立人才评价新机制。人才的评价要按照“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公认, 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同,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基本方向, 具体实现三个突破:突破“一元”评价标准,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使评价更加全面;突破“重视资历、学历”的评价的方式, 更加重视人才的能力和业绩, 使人才评价更加合理;突破“以官方评价为主”的评价格局, 逐步实现“以群众评价为主”的评价系统, 使人才评价更加科学。可以尝试在“金三角”区域内, 建立统一的人才选拔标准, 以统一的标准来选拔各类人才, 为区域人才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有助于在“金三角”范围内实现人才信息的互通、人才资源的共享。
2.建立人才选拔新机制。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成长和使用规律, 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 应充分遵循这样的规律。在人才的选拔上, 应以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基础, 以人才评价的结果为依据, 打破组织委任或领导选人的选拔模式, 完善以“公开招考、公开选拔、择优录取, 人尽其才”的人才选拔机制, 不断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 改善选拔的方式, 提升“人才选拔机制”竞争力, 为优秀人才向奎屯市聚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建立人才奖励新机制。鼓励各行业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完善目标考核制度, 科学地评判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 并综合考虑各种等因素, 对人才进行目标激励。设定的奖励目标, 要以“跳起来摘桃子”为基本原则, 既充分尊重客观实际, 又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使设定的奖励目标, 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动力。
4.创造人才成长新环境。充分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 鼓励人才大胆地创新创业, 努力形成“鼓励成功, 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 使各类人才, 想创新, 敢创新, 不怕创新;多召集各类人才进行谈心交流, 消除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努力为各类人才营造一个创业放心、学习舒心、生活开心、工作顺心的大环境。
六、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以开放的姿态聚集人才
1.大力推进短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发战略。奎屯市是新兴工业化城市, 石化、物流工业企业较多, 应以“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物流园为依托, 充分发挥石化产业、物流企业等用人主体的人才集聚功能。组织部门和各企业要制定相应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并制定相关倾斜政策, 带动人才、科技、资本、管理等要素向奎屯集聚;奎屯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又是北疆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 应充分发挥这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以开发区、物流园和汽贸园为基地, 以各类企业为集聚人才的载体, 吸引一批熟悉国际通行规则、掌握现代管理技能、具有高层专业知识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同时, 加大对开发区和中小微企业孵化园区的建设和投入力度, 充分利用新兴产业和创业基地集聚疆内外甚至是海内外人才;鼓励石化、物流、信息等优势企业设立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打造核心品牌, 增强吸纳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
2.建立健全人才宏观调控体制, 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奎屯可牵头负责, 在“金三角”地区建立各类人才资源信息库, 并面向社会及时发布供求信息, 合理引导人才的流向, 调整优化人才的结构。加大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服务力度, 发挥其在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在提供人才信息咨询、双向选择、招聘等一条龙服务的同时, 还可承担协调智力交流、择业指导、全方位人事代理等服务,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吸引“三地四方”的优秀人才在奎屯聚集。
人才是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 加快推进人才工作, 充分发挥人才服务地方的能力, 最有效方法是加快建立集聚人才的机制和体制,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和潜能, 使有才之人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才能够留住本地人才, 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集聚机制 第6篇
1 体育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和原则
1.1 历史和传统内在因素
体育产业集聚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极可能渊源于历史条件下的各种影响因素,即它的萌芽和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影响,以及诸多偶然方面因素的作用,不仅仅是历史原因方面的因素以及偶然条件因素,这从根本上讲都是在探索体育产业集聚的研究问题时,经常会引用到的高频词汇,世界上众多享有盛名的产业集聚区,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上的某一时间段中的偶发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可能是因为某一个人、再或者是因为某一个特定组织偶然间进行专业化生产某一种类的市场化产品,进而赢取了广阔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周边群体不断融入到效仿和仿造的依附群体中来,这因此逐渐使得集聚效应进而应运产生。
1.2 先天外在自然条件
体育产业集聚的形成可能借助于区域自然条件的优势,自然条件即区域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先决条件,这其中包括:人力、土地、资本、区域劳动力价格,以及其它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信息条件等诸多因素。产生体育产业集聚的先天条件在某一个地区是否具备,将会对该区域体育产业集聚的产生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全世界的竞技自行车市场里,中国台湾地区就长期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占有份额,这就与其具备的良好的传统人力资本优势、技术优势集恰恰相兼容,以及便利的交通,毗邻黄金水道的先天条件优势,还有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市场化制度方面的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比如,在我国山东省的威海市,这样一个临黄海的中小型地级城市,由于其丰富的渔业和垂钓资源,以及优良的传统渔业优势条件,并且靠近各种原料的产地和强劲的消费群体市场等自然优势,使其成为了渔具、钓具产业的领头羊城市。
1.3 政府科学规划
体育产业集聚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讲,很大可能是凭借着于政府的规划力量,很多地方政府的园区化发展规划以及各项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政策制定对体育产业集聚的产生和发展发挥着极其关键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我国体育产业,其正是从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发展进程中和萌芽中发展壮大而来,其所处于的体育产业本身已经具备了厚重的政治和政府政策因素,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掌握着许多优势产业资源,并有相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合理规制。特别是对于体育服务行业产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的行政影响则更为重要。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制度和政策来发挥其自身的调控引导作用力,尤其是在体育产业集聚以及向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越来越承担着较强的促进力,但是,想要避开采取不惜一切代价来达成指标任务及政策发展指令,切忌淡化发挥体育产业集聚的市场化效应,但这种行径已经从根本上原则背离了地方政府促进区域内体育产业集群化的政策本意,这将会对体育产业集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 动力影响体制机制
2.1 根基于市场容量的动力体制机制
市场是各项产业发生和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这就是说任何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都必然依赖于将市场作为其发展壮大的根本和基石。就体育产业而言,其之所以可以逐渐兴盛,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带来的休闲运动和健身体育的市场化供给和旺盛的需求。体育产业集聚中任意一个特定地理环境区域的的形成及壮大,都必定需要有广阔的自然环境因子和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作为诱导,然而这类市场化的影响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其所在的地理距离为基准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取决于市场容量和发展规模。体育产业集聚的萌发、形成乃至逐步良性发展,势必要与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发展规模相匹配,它迅速壮大主要是依靠于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张,最终获得物质上、经济上的支持以便维持其持续、健康的发展。从某种层面上可以看出,产业集聚化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是指市场化的容量。将此问题落实到体育产业集聚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上,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1)体育产业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受到体育产业市场扩张的影响。作为一项新兴的消费型产业,与市场密切相关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娱乐诉求和健身休闲是众多消费者及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激励动力。当今全球的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清晰的表明,在体育市场消费力量集中、体育市场完善而成熟的发达国家、城市和地区,体育产业主打的是以体育消费品生产与销售业,以及现代体育服务型行业为主要途径的,其发展的趋势与特征集群化特征已经尤为引人注目,而这种适者存在,以及强者通吃的被学者们称之为马太效应的经济学社会现象,又在不断地引领着整个体育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域不断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因而,良性的循环累积效应便逐渐地产生。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城镇与地区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程度以及水平较差,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区域体育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严重影响着这种循环累积效应。其体育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体育产业链完整的地区才具有动力保障和物质经济基础。
2)区域体育产业集聚化的重要信号和标志是体育产业的区域品牌化发展。起初,市场的容量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但是伴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集聚产业的区域内企业就不断地存在于激烈竞争与相互合作共赢的市场体系之中。体育企业在集聚区内如缺乏优先发展的条件,并且不愿当市场上的追随者,就必须做出领先发展和占据行业龙头地位的战略抉择。事实上,中外优质产业集群都将品牌化作为其重要战略部署迅速向市场化推进的。总而言之,体育产业集聚的发展大多需要凭借其品牌价值的社会和市场化影响力,而品牌的初步建立、发展壮大与依靠科技创新,进而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来开辟了体育产业聚集化健康发展的多个市场化发展路径。更加值得警醒的是,体育产业集聚的建设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市场的容量需求为根本导向,伴随着市场的无序化发展以及盲目逐利倾向所扩张产生的重重商业风险。体育市场容量的无限扩张与体育产业集聚发展的联系并非一直都是乐观和积极的,它们之间仍旧存在着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相似的情形,这就是说明,随着体育产业市场容量的大范围拓宽,体育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动力亦会发生边际递减的市场经济规律,这时,当市场容量开始逐渐深入到周边各项产业,环境资源,并处于市场经济配套政策因子可容纳范围之外时,市场不但会出现混乱现象,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必然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是体育产业集聚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将受到限制。
2.2 基于成本递减的动力机制
大量的中小型企业集中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同时,这些企业经常性的开展不同种类的与生产及经营密切相关的商业活动,逐步形成协作与竞争一并存在,但又具有开放性质的共生关系。在这个具有开放性质的产业集聚化群体中,众多的为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力资源聚集在一起,众多的区域化体育产业个体,尤其是有关生产的资源集聚同龙头产业的配套服务设施结合在一起,就非常容易形成一个具有相对价格成本优势的区域。对于同行业的竞争者来讲,这样的体育产业集聚区所创造的比较成本优势必定就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这种比较优势囊括了信息、人力资源、物流以及生产成本等。随着区域体育产业品牌的扩张和集聚效应的放大,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很有可能创造出另一种隐性优势———跟随企业“搭便车”,就表明伴随这社会一定区域内体育产业的不断扩张壮大及其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加大,紧随发展机遇的后起之秀也同样能够在品牌价值推广和市场开拓中借助区域体育产业先发品牌,还包括己经存在已久的市场影响力,迅捷地成就自身强大的发展气势。同样,体育经济集聚区域内的众多企业在获得重要的关键性技术参数信息,以及引进与配置企业有效人才和人力资源的进程中,以小成本获得大资源与技术的可能性加大大增加。
3 小结
随着中国城乡社会面貌的巨大变迁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正经历着经济模式发展的关键性改革,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活模式也朝着更加多样化的趋势转变,城乡与区域中存在的社会区分、经济差异和人群的社会关系都在不断变化,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已逐渐发展成为追求公平公正的个人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机遇。体育产业的集聚化发展,为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创新模式与效率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形式,对实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建设体育产业强国和推进统筹城乡体育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摘要: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现代体育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历史变革等现实状况的制约,其形成和发展不但需要依靠较大的市场容量,遵循成本递减动力规律,同时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同样会影响及制约其发展。
关键词:体育产业,聚集,机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闫洪涛.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优势及其政府职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7).
[2]刘兵.基于结构范式的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
[3]王志敏.从集聚到集群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J].企业经济,2007(02).
[4]巢旭,刘兵.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体育产业集群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
集聚机制 第7篇
一、经济的空间性问题
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变与人类思维方式以及技术手段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古至今一直存在。首先, 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消耗基础之上的, 然而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 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资源是有限度的, 那么如何在社会群体之间分享这些有限的资源, 使得物尽其用, 就成为了当政者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就形成了经济学这门科学, 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如何在社会群体之间有效配置问题的科学。其次, 人类社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之上, 时空的有效结合保证了社会经济行为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在时空条件下对于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就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同的时点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同空间位置上的资源配置。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主要致力于前两个问题的研究, 特别是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 探讨资源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配置, 强调个体行为的动机。它首先建立了物品稀缺性和理性人假设, 然后通过消费者的均衡和厂商均衡分析来获得最终的市场均衡。主流经济学的市场均衡分析没有考虑空间的因素, 假定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集中在同一地区的, 因此剔除了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经济活动受制于地理空间上的限制由来已久, 即使在现如今交通运输很发达的状态下, 经济活动仍然脱离不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主流经济学缺乏空间维度并不意味着空间因素被所有的学科所忽视, 实际上, 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某些经济学分支学科始终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或地理尺度, 也不缺乏经典的空间分析方法。早在1826年,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就已经建立了著名的杜能模型, 深刻的分析了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 开创了经济学分析空间因素的典范, 他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此后, 从20世纪初开始, 一批区域经济学者, 如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艾萨德、胡佛、佩鲁等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区域经济学对产业集聚的探索
区域空间是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承载实体, 产业集聚不仅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学想要解释的对象。然而,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对空间因素的研究, 所以限制了它只能解决产业集聚的一个方面问题。我们知道, 最早对于产业集聚原因提供系统解释的来自于经济学家马歇尔, 他通过成本与收益的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 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规模经济所致。这一解释目前仍然被多数学者所推崇。区域经济学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入了空间因素, 从微观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 并在分析过程中综合形成了区位论的概念, 区位论不仅成为产业集聚的微观基础理论, 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区位论解决了产业集聚的地点问题, 至于产业集聚的原因, 区域经济学继承主流经济学的解释, 认为产业集聚是由规模经济导致的。但是在具体的成本收益分析思路过程中, 更多的考虑了空间的影响因素, 也即更多的考虑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主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各自解释, 实际上体现的是如何处理空间布局、市场结构和报酬递增三者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二者研究对象的不同, 使得区域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一直不能相融发展。主流经济学缺乏空间分析的工具, 而区域经济学又缺乏对空间经济问题的规范解释, 这严重限制了他们解释现实中出现的区域经济问题的力度。虽然区域经济学对集聚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但始终都没有给出满意的回答。区域经济学中的一些主要理论, 比如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等都意识到了集聚存在, 并强调集聚效应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是对于集聚为什么会产生, 以及为什么会在特定的区域产生, 并没有给出过多且合理的解释。直到20世纪90年代, 以克鲁格曼、藤田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将不完全竞争模型引入区域经济的分析中, 尝试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对区域经济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统一。克鲁格曼认为主流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分析必须解决三个问题:规模收益递增、竞争的非完全性和对运输成本的处理。规模收益递增是古老的经济学命题, 马歇尔曾经论述过规模报酬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主流经济学对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研究有很长历史,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运输成本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是直到现在, 经济学对运输的许多问题都难以解释。所以克鲁格曼假设运输成本以萨缪尔森的“冰山成本”的形式存在, 即假设只有制成品有运输成本, 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中都会有一部分的损失, 而不是引入一个专门的运输业。新经济地理学派首先将区域产业集聚归结为个体理性的行为的结果, 然后又把个体理性动机归结为规模收益递增所致, 最后又将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归结于外部性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和交易费用的降低。这样融合了主流经济学和以往区域经济理论对区域产业集聚的解释, 也为我们解决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分析
通过上述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 学者们都在试图找出产业集聚的一条发展路径, 但是由于各自研究的局限性, 使得他们未能实现这一目标。直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 才给产业集聚的研究带来了新机。本文结合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对产业集聚研究的成果,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归纳出产业集聚形成的一般机制, 认为产业集聚机制是内生于经济系统的一系列因素交织并相互促进的具有累积因果循环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聚集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梯次性, 表现出初始集聚机制和后续集聚机制两个方面, 初始集聚机制解决的是产业集聚从无到有的过程, 而后续集聚机则制解决的是产业集聚规模从小到大的过程。
1. 初始集聚机制
初始集聚机制是在区域要素禀赋不同的条件下个体理性行为选择的结果。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空间”, 区域的划分正是以空间为基础的。区域空间具有分异性, 即区域间是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学对于区域差异的解释, 最初来源于地理上的不均衡, 比如由于矿产资源、水文资源、气候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地表的分布不均而导致的, 后来, 在此基础上, 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行为和城市出现就加剧了这种不均衡性, 最终使得区域间的要素禀赋不同, 或者是区位势能不同[7]。在要素禀赋差异的前提下, 使得维持维持经济活动的市场是不均衡的。在非均衡的市场条件下, 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通常会选择最有利的区位进行生产活动, 比如选在人口集中、交通条件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生产。其选择遵循的是成本收益最优原则, 最主要是降低各种成本, 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等, 这个在前面分析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的时候都已经解释过, 可以把它融入到前人的研究中。最终, 众多企业集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导致了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发展。
2. 后续集聚机制
其次, 后续集聚机制是建立在递增收益基础上的各种集聚或溢出效应循环累积的结果。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收益递增, 不管是城市还是区域经济发展, 都存在这种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经济景观, 在分析它的过程中必然要运用递增收益理论。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 一旦产业实现了集聚发展, 集聚所带来的好处会促使产业集聚自我发展, 并且依循这一路径使产业集聚的规模变大变强。产业集聚的好处主要表现在递增收益上, 递增收益又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 从企业层面来说, 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 可以节省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率, 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 从产业层面来说, 众多企业集聚在某一区位, 能够使各个企业获得集聚租金;比如由于聚集效应的存在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和辅助行业带来的专门的服务、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学习降低学习成本、由于人才集聚效应的存在人口的集中利于形成专业的劳动力市场等等, 这些实际上是我们所熟悉的聚集经济。建立在递增收益基础上的各种集聚或溢出效应, 通过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 产业集聚倾向于自增强发展, 最终使产业集聚规模的变得更大更强, 以至于产业集聚的力量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建立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想[J].南开经济研究, 2004 (1) :68~69
[2]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南开大学, 2009
[3]Marshall A:1920 (1890)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Macmillan Press, London
[4]Weber, A:1929The theory of the lovation of Industries[M],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
[5]Krugman P:1991Geography and Trade[M], MA:MIT Prcs, Cambridge
[6]颜飞罗永刚:区域经济学理论范式演进与应用拓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 (8) :25~26
[7]张秀生:区域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集聚机制 第8篇
目前, 江苏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共122个, 其中苏南74个, 苏中23个, 苏北25个。在江苏13个城市中, 拥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最多的城市依次为南京 (20个) 、苏州 (19个) 和无锡 (16个) ;最少的为连云港 (3个) 和宿迁 (3个) 。可见, 服务业集聚区省内分布不均匀, 呈现苏南、苏北、苏中递减态势。 (表1)
按集聚区的类别来看, 江苏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以现代物流为主, 共有36个, 占比29.5%, 其次为科技服务和产品交易市场, 分别有23个和19个, 占比18.9%和15.6%。由表2可见, 无论哪种类别的集聚区, 苏南地区在个数上均拥有绝对的优势。如创业产业集聚区, 苏南比例达到75%;软件和信息服务集聚区, 苏南比例为66.7%。苏中地区在商务服务和现代物流集聚区占比较大, 为27%与25%。而苏北地区在产品交易市场和商务服务集聚区拥有较高比例。 (表2)
以服务业集聚区最多的南京为例, 集聚区主要以科技服务、软件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为主。如中国 (南京) 软件谷集聚区、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集聚区、南京市徐庄软件产业基地集聚区和南京软件园集聚区都是软件信息服务类的集聚区。
服务业集聚区最少的连云港, 3个集聚区分别是现代物流类的金港湾物流集聚区、产品交易市场类的东海水晶市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商务服务类的金海投资有限公司集聚区。而宿迁市的3个集聚区涉及产品交易市场类与软件信息服务类, 分别为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集聚区、百利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宿迁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江苏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机制
(一) 市场导向。
出于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企业,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自发的向区内集聚。这类集聚区的形成、成长、演化是市场作用下的自发过程, 是按照市场需求自发集聚, 通过市场化运作自我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市场自发形成的集聚区涵盖了企业决定是否在区内聚集所考虑的诸多因素, 如市场需求、运输费用和知识外溢等。集聚区的成长发展符合市场规律, 能充分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集聚区的区位交通条件良好, 综合配套设施完善, 大多处于城市中心和交通便利的区域;集聚区内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集聚度较高, 专业化的供应商较多。
如吴江市中国东方丝绸市场集聚区是典型的市场导向的结果。盛泽是中国的绸都, 丝绸生产与贸易历史悠久, 早在明清时代就以“日出万绸, 衣被天下”而名闻遐迩。目前盛泽已拥有2, 500多家工业企业, 8, 000家商贸企业, 15万多台无梭织机, 其中高档无梭织机占一半, 年产各类纺织品150亿米, 占全国30%以上, 纺丝产能每年400多万吨, 占全国10%。涌现了恒力、盛虹、鹰翔、新民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优秀纺织企业, 所涉及的行业已经做到了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完整产业链覆盖。
(二) 政府导向。
政府相关部门全新划出一块区域统一规划, 集中资源、政策导向发展某一类型服务产业, 并集中大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为企业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 为实现招商引资提供特殊优惠政策, 吸引行业内重点龙头企业入住, 最终形成集聚区。
政府主导的集聚区规划先行、布局合理、发展空间充裕, 一般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布局建设, 并储备了充分的后续建设用地;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明晰;在财政支持、土地批准、行政审批等各方面具有政策优势。
如南京软件园, 该园1999年2月经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 2000年9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2006年11月被商务部批准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 2007年1月获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 8月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作为南京市“一谷两园”中的重要北翼, 凭借着国家级软件园的区位和政策的优势, 肩负着二次创业的使命, 建设软件产业集聚区, 推动高新区向“国际知名园区”发展。目前, 园区占地面积5.4平方公里, 已建成近90万平方米的软件研发、办公及配套用房, 已累计吸引448家软件企业入驻, 涉软从业人员达3.75万人。2011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60亿元, 同比增长56.4%。
数据来源:由江苏省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整理所得
数据来源:由江苏省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整理所得
(三) 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融合。
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融合是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第三种方式。这类区域是市场主导自发形成的集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后, 政府逐步介入到集聚区的发展和完善中。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对集聚区的产业升级、功能定位、建设标准、空间布局、公共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等进行新的定位和引导, 提高集聚区规模效益。
三、政策建议
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有利于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效应,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有利于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 注重发挥政府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
政府调控必须尊重市场规律, 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 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 减少用直接的行政手段来干预集聚区发展, 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可以加强规划指导, 明确各服务业集聚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做好更加具体的建设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
(二) 把握产业关联效应, 促进产业互动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强烈的关联性, 制造业的需求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能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因此, 要科学规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运行体系, 不能顾此失彼, 偏重一方的发展。
(三) 加强人才建设,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服务业不同于传统行业, 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加快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 关键是吸引专业人才, 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加大力度培养高层次人才, 吸引海外科技人才, 充分储备优秀的人才方能支撑服务业集聚区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曦, 吕斌.中小城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 2014.4.
集聚机制 第9篇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 两者良性互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 江西经济增长持续增速, 年均增长10.2%, 人均GDP17335元, 年均增长9.0%。但是, 江西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却存在两个基本的难题:一方面, 工业化水平较低,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2009年, 江西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4.4∶51.2∶34.4, 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1978-2008年江西产业结构演变的平均速度为155.3%, 低于全国同期178.7%的平均水平 (申茹、赵春艳, 2009) 。另一方面, 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2009年, 江西省的城市化率为43.19%, 落后全国平均水平3.42个百分点。因而江西产业结构的矛盾和城市化滞后问题非常突出, 两者是否良性互动已经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上去回答这一问题, 探寻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江西省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简要评述
自从1909年经济学家韦伯 (A.Weber) 提出产业集聚这一概念以来, 学术界对其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有很多学者把它与城市化联系起来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Mills & Hamilton在1994年分析了城市形成模型, 揭示了产业的区位选择和集聚过程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李清娟 (2003) 从产业发展出发, 分析了产业集聚等产业演变活动对城市模式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朱智文 (2006) 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出发, 探讨了产业集聚和城市化互动关系。陈柳钦等 (2007) 立足于外部性的视角, 讨论了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互动。还有一些学者从省域或市域的范围探讨了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如葛立成 (2004) 以浙江省为例, 揭示了产业集聚的指向、类型与城市化推进方式、扩张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具体到江西, 已有文献分别探讨了产业集聚和城市化问题, 邓水兰等 (2007) 考察了江西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模式, 余可发 (2008) 分析了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 揭示了江西中、低收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高收入地区, 但对于江西城市化与产业集聚的关系, 已有文献尚未涉及。那么, 对于江西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 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程度均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它们之间是否和发达地区一样存在互动机制, 还有待于实证研究去检验。
3 指标选取和样本数据采集
3.1 变量设定
(1) 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指标。
目前关于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有很多, 本文选择区位熵来测度江西的产业集聚度, 其计算公式为LQ=Li/L。其中, Li表示江西省j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 L表示全国j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由于江西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因此本文选择第二产业的区位熵作为解释变量, 分析江西的产业集聚度对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2)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 本文选用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 其计算公式为UR (%) =X/Y, 其中X表示为城镇总人口, 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 Y表示为总人口。
3.2 样本和数据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选取1978-2009年江西省和全国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以及江西省的城市化率,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江西统计年鉴》。
4 江西省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
4.1 ADF单位根检验
表1结果显示, LQ、UR两个序列ADF检验值都大于1%、5%的临界值, 属于非平稳序列;对两个序列进行一步差分, 再做ADF检验, 结果显示△LQ的检验值虽然均小于1%的临界值, 但△UR的检验值大于1%的临界值, 因而需要对两个序列进行二步差分, 再做ADF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序列的检验值均小于1%、5%、10%的临界值。可知, 两个序列具有二阶单整性, 即LQ和UR是I (2) 序列。
4.2 协整检验
目前, 检验协整关系的方法有多种, 但检验两变量间的协整关系, 常用Engle-Granger法来检验。首先, 用OLS法估计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长期均衡方程 (协整回归) , 结果如下:
UR=-3.312045+0.299176 LQ
(-0.495365) (4.417161)
其次, 检验上面回归残差项 (e) 的平稳性, ADF检验的结果显示, 该序列一阶差分平稳, 为I (1) 序列。这就说明了UR与LQ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其长期弹性系数为0.299176。
4.3 误差修正模型
虽然说江西省产业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两者的关系很少处在均衡点上, 因此需要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来进一步了解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短期影响系数。在上文协整检验的基础上, 以稳定的时间序列{et}作为误差修正项 (ecm) , 建立如下模型:
ΔURt=β0+β1ΔLQt+β2 ecmt-1+εt
然后用OLS法进行估计后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ΔUAt=0.430599+0.254697ΔLQt+0.841545ecmt-1+εt
(1.773402) (0.792200) (0.366310)
由估计结果显示, 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短期弹性为0.254697, 当城市化水平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产业集聚将以 (0.254697) 的调整力度将其拉回到均衡状态, 显示出江西省产业集聚对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的修正能力。
4.4 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只能说明变量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的影响, 但无法揭示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本文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 在滞后3-6期, UR是LQ的格兰杰原因, 说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而LQ对UR的因果效应不太显著。
4.5 实证分析结论
(1) 江西省的城市化正处于中期阶段, 发展速度较快, 其对产业集聚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这种作用一般会在3年以后逐步显现。事实上, 在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各地普遍重视开发区的建设, 注重招商引资, 把“筑巢引凤”作为发展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在园区形成了企业的集聚,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业集聚的水平。
(2) 目前, 江西省的产业集聚还处于初期阶段, 没有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各工业园普遍存在企业“集而不聚”的现象。其实, 我国当前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动力来源于政府, 地方政府通过规划、直接参与投资等方式不断推进城市建设, 城市规模不断扩容, 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过程, 李学 (2007) 称之为“利益扩张型虚假城市化现象”。因此城市规模的扩张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由产业扩张来推动, 往往是预先的政府设定, 由行政力量来推动的。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 结合江西经济发展的实际, 可以从如下方面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 以实现江西经济的崛起:
(1)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提高第二、三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2) 加快城市群建设步伐, 重点打造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以及赣南、吉泰、赣西、信江河谷等中小城市群, 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3) 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 优化中心城市功能结构,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配套措施, 提升城市品位, 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4) 改革滞缓城市化进程的制度障碍, 创新城市化的管理模式,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
摘要:产业集聚与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 两者之间存在互动机制。实证分析表明, 江西省城市化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明显, 但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因果效应并不显著。因此必须推动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以实现江西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产业集聚,城市化,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申茹, 赵春艳.我国省际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速度、水平及随机趋势[J].经济问题, 2009, (11) :21-24.
[2]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智文.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集聚[J].开发研究, 2006, (6) :45-48.
[4]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 :56-62.
[5]邓水兰, 温诒忠.江西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模式探析[J].企业经济, 2007, (10) :96-98.
[6]余可发.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8, (5)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