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看皇宫作文(精选2篇)
横店看皇宫作文 第1篇
横店看皇宫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今天起了个大早,我和弟弟两家人坐着巴士去横店玩。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了横店,导游他们先去买票,让我们先等会儿,没多久他们回来了,我们游玩的第一个景点是明清宫苑,到了那里只看见是红红高高的城墙和金黄色的屋檐,还有那高高大大的门洞,听大人们说这里就是以前皇上办公和生活的地方。我们排队进到里面,有一个讲解员为我们带路和讲解。她说:“横店被称为中国的好莱坞,明清宫苑是按照北京紫禁城所建造的,也是横店的紫禁城。”她一路带着我们来到最高的一幢宏伟建筑前说:“这里就是金銮殿是皇上上朝坐的`。”我们爬上高高的台阶进入大殿,只见眼前金黄大大高高的柱子,柱子上镶着龙,中间台阶上是皇上坐的龙椅,来到龙椅后导游说:“从这个房子后就是后宫了是皇上和妃子住的地方。”
讲解员把我们带到御花园,这里是皇上游玩的地方,我们看到九龙图。
接着讲解员把我们带到表
横店看皇宫作文 第2篇
一、清前期的满族皇室
1.佛阿拉。佛阿拉城是努尔哈赤于1587年创建的,共分为套城、 内城和外城。栅内是努尔哈赤的住所,有盖瓦中门相通,有丹青盖瓦房和草房。将栅墙均匀地分为东西两院,其中东院有房屋六栋,大部分为砖瓦房。在东院正中为栅内客厅,西北为“鼓楼”,行廊分别在客厅东和客厅南,共三间。一般努尔哈赤处理公务、宴请宾客,祭天等事务都在客厅进行。鼓楼是努尔哈赤每日听下人报备一天内所发生的事件的地方。行廊则是召集臣属议事饮宴的地方。西院有二十余间大小的建筑, 共九所,努尔哈赤“常居”的寝宫就设立在西院中央。内城中的百余户居民都是努尔哈赤的亲属,外城有近400多户居民都是八旗兵丁。从佛阿拉皇宫建筑中可以看出,它与民间满族居民的住所大致相同,如在高台上设立楼阁,有“行廊”建筑,彰显出浓郁的满族风格[1]138。
2. 赫图阿拉。赫图阿拉是清王朝第一都城,明万历三十一年 (1603),努尔哈赤从老城移居至此,天聪八年(1634)改名为兴京,赫图阿拉满语是“横冈”的意思,即平顶的山岗,后人也把它叫做老城。老城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周长5华里,有南、北、东三个门,其中有城隍庙、 正白旗衙门、关帝庙、八旗衙门等。外城周长9华里,有东西南北共九个门,主要遗址有驸马府、弧矢制造场等。赫图阿拉的地位之所以被重视和尊崇,是因为清王朝自身实力的增强,不仅派重兵把守,还在城内设立府衙和大厅,便于众宾客往来。据清代野史记载,努尔哈赤曾在老城中放置了以往掠夺的黄金白银,大约有百万两,当时的满族还是游牧民族,因生活性质所致,其财物和食物储备意识都十分强烈,因此将这些珍贵的金银珠宝全部放在了老城中唯一的一口水井内,这口井的方位较好,位于内城中部。总的来说,赫图阿拉城的宫殿建筑均建在高台上,同样和民间满族居民相同,瓦当上的牡丹花纹和番莲纹都是受当时辽东汉族官绅衙署居室的影响,都有独特的满族风格[2]142。
3.辽阳东京城。与上述两类宫室大致相同,虽然满族建筑风格依旧明显,但尊卑之别却逐渐被掩盖了。天命六年(1616)的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随着战争的胜利,将士们的士气被鼓舞到了极致,后金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尤其经萨尔浒大捷后,努尔哈赤已经不再满足现状,他想扩大领土和统治天下的雄心越来越强烈。于是在1621年就发兵攻占了明朝东北首府重镇辽阳,努尔哈赤掌控了辽东大地,为了稳固政权和谋取更大的发展,努尔哈赤就将都城从赫图阿拉搬迁到辽阳。当时在辽阳所居住的汉人自然不会同意这位满族人的入侵,城内反满情绪日益高涨,不断发生往井内投毒和殴打满人等事件。努尔哈赤对汉人的反应不以为然,还下定决心在太子河东岸的一块高岗上修筑都城,为了区别赫图阿拉老城和辽阳新城, 他将在辽阳太子河东修建的都城命为“东京”,俗称“新城”。据相关史料记载“:城周六里零十四步……南北长二百六十二丈五尺。”城内共有八门,东为抚近,内治;西为怀远、外攘;南为天佑、地载;北为德盛、 福盛;还修有宫殿、府邸、庙坛、营等。城之规模虽不大,但是效仿明朝紫禁城的建筑设计,宏伟壮观。由于是第一次将统治势力扩大到汉族地区,不管是建筑构造方面,还是文化融合方面都还处于初级吸收阶段。虽然如此,初始阶段的清朝皇宫建筑都在向汉族学习和封建化的进程中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认知[3]175。
二、清前期皇宫建筑布局和艺术风格
1.布局。清前期古代皇宫建筑在布局上遵守“闭合空间”原则,指以建筑围绕成院落,若干组院落组建成建筑群,之后对比各个院落的空间尺度,进而形成不同气氛。如沈阳故宫就恰好反映了上述文化特征。首先,不同宫内都设立了不同院落“,二合院”“、四合院”的名称也因此而来,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廊围组成这种合院式布局,再加上若干进院落沿纵深轴线串联称为一“路”。这一路建筑的主体为凤凰楼、 清宁宫、崇政殿等,集中体现了关外宫殿的特点和成就。这几处院落建筑还比较鲜明地反映出满族的生活习俗,所创造出的宫殿院落组合有明显的落差和纵深高低感,虽然布局上吸收了汉族建筑文化,但仍不影响满族建筑文化的凸显。尽管有人对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举措感到意外,但不难从中看出努尔哈赤的政治雄心,可以说是深思熟虑之举。 据相关史料记载,修建辽阳东京城时用了大量“龙砖彩瓦”,但在实地考察时却很少发现这种建筑材料。那是因为辽阳东京城宫址用民间的称呼为“凤凰山”,相传有一只单腿凤凰直立于凤凰山上,不久它就飞往沈阳方向。经哨兵一路观察后发现它停留在了沈阳。凤凰山之所以不断增高,是说这里风水不佳,努尔哈赤听闻后就把建筑所有材料全部运往了沈阳,而当时的沈阳已经开始准备旧城改造计划。至此,满洲贵族的所有建筑也完成了一个由不规范到规范和由小到大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不规则的圆角方城到规则的四角方形砖石城等[4]119。
2.艺术风格。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印证,努尔哈赤在沈阳所建宫殿与辽阳东京城的八角殿和十王亭相似,都有浓郁的满族风格。在建筑布局上,八角殿和十王亭是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的新设计,为一组完整的亭子式院落的宫殿建筑,建在1.5米高的每面宽9米的台基上,周围有雕刻精细的荷叶。外墙为五踩双下昂斗拱,殿顶为八角重檐攒尖式,殿内为“彻上明造”斗拱夭花。殿有四门八面,东西南北分别有四个踏跺镶嵌在石栏杆外。殿顶与殿身之间以立柱支撑,八面24根, 每面4根。青绿色的彩画在梁杭和斗拱上,两者之间还镶嵌了火焰宝珠和红底子沥粉贴金饰降龙二条。在建筑艺术上,殿内的斗拱分上下两层和内外两环,都有彩绘作为装饰,由8根蟠龙金柱支托的八角形形成的降龙夭花藻井为殿内壁画,还有木雕金龙盘于流云之中,龙头在层层斗拱衬映下凸显降龙的皇威。殿顶正中有耸一组相轮宝瓶,为五色琉璃制成,有8条铁链围绕在宝瓶周围做放射状,并伸向8条彩脊,每条彩脊上各有一黄帽绿袍,雄壮的蒙古力士手牵铁链朝向殿顶, 表示出“八方归一”的寓意。檐上和殿顶铺满黄、绿琉璃瓦,具有浓郁的满、藏、蒙建筑艺术特色[5]167。
三、清前期皇宫建筑中满族文化的发展
满族作为一个新兴民族,自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起,就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初步形成。皇太极时期完成黑龙江流域的统一并逐步完成从奴隶制过渡至封建制。在快速形成和壮大的过程中,满族文化也是迅速发展,仅仅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兴民族及文化。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前进在丰富自身。满族文化是可以相对统一的完整性,同时也具有可以分解补充的可能性,需要补充的内容往往是根据满族统治者的主观需要。由于在新形势下,清统治者对汉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为更好地吸取汉文化中一些优秀成分,除了加强语言方面的学习,还在宫殿建筑艺术风格上融入了汉文化,受汉族传统建筑的影响明显,汉文化色彩也十分显著。 首先建筑格局基本为左右对称,其次在崇政殿、大清门、清宁宫等主要建筑上都铺满了黄、绿琉璃瓦绿剪边,尤其黄琉璃瓦作为铺设主调,说明汉族皇权主义的思想已经逐渐扎根在满族文化中。第三运用了牡丹纹、卷材纹、仙鹿、龙凤纹等雕梁画栋等装饰。第四加大和加高了房屋体量,采用了大量的五彩琉璃瓦在正脊、垂脊、山顶、搏风、璃吻等部位,彰显出皇宫的肃穆、庄严和富丽。第五皇太极时期的皇宫建筑与汉族传统皇宫的“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布局原则相符合,但与努尔哈赤时期的佛阿拉、赫图阿拉及辽阳东京等宫殿有明显的不同,不过也可从中看出满族在不断学习汉族文化,吸收多民族文化精华,进而形成特有的满族文化[6]247。
纵观满族文化发展进程,可以从中发现,从清朝前期的皇宫建筑中就透露出独特的满族文化气息,历史证明,落后的民族需以谦虚的态度接纳外来事物的长处,以此来弥补自身的短板,逐渐转弱为强,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创造出符合本民族辉煌的灿烂文化。但在吸收和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要把握一个度,不能“照单全收”对方所有的文化, 以至和本民族文化产生冲击,应以理性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融入到各方文化潮流中,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摘要:沈阳清故宫作为清前期重要的皇宫建筑,融合了满、汉、蒙、藏等人民辛勤劳动,也见证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以清前期满族皇室的建立为切入点,进而分析不同时期皇宫建筑的布局及艺术风格,追溯其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