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石林景区范文(精选5篇)
黄河石林景区 第1篇
景泰黄河石林, 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的东南部, 在中泉乡龙湾村的黄河岸边, 像一道天然屏障守卫着村里的人们, 村子也因此显得古老而宁静, 俨然一片世外桃源。这里拥有舒适的环境, 新鲜的空气以及美丽的风景。景泰黄河石林景区拥有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 汇集东西南北的自然景观, 在祖国北部实属罕见。由于其独特的形状, 以及规模、风景区的完美组合, 堪称“自然奇观”。
(一) 景区的介绍
黄河石林景区具有深远可察的历史积淀, 首先, 它开发设立在2000年, 成立于2004年 (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 闻名于国在2007年 (4A级景区) , 展望未来有望成为5A景区。而黄河石林景区隶属白银市, 并且身为4A级景区白银市旅游景点的老大, 它具有它自身的特色, 自身的骄傲———贯彻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 辅以招商扩建的发展规划, 塑造出区域型的集群化旅游景区、旅游产业。黄河石林考虑到西部交通之不便是阻碍其发展车轮前的沟壑, 景区规划出海陆空立体型交通网络, 并考虑历史文化积淀, 在交通一途, 引入古之运道、筏木、马匹、马车等;加上本地市场需求, 开通自驾游路线, 由此构成新一代的黄河石林新征途。
(二) 景区的现状
黄河石林景区的景区附属品产业链的成熟, 相关单位的巨资投入让景区的基础牢固从而散发出属于自己本土文化的魅力, 而这就是旅游市场潜力的展现。以人为主, 人文精神的发扬, 顾客上帝的营销主题, 宾至如归的感觉, 这充分满足游客精神层面的需求。
二、黄河石林景区的发展前景
2012年6月7日, 《黄河石林旅游景区总体规划》《黄河石林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制并在兰州举行评审会。评审会由甘肃省旅游局主办, 并由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等单位的专业人士和领导组成规划评审组。两个《规划》围绕将黄河石林景区打造成为5A级综合景区的核心目标, 以《旅游规划通则》为规范依据, 提出的综合结构、目标定位、项目策划、产品体系和行动计划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同时指出, 两个《规划》站位高、视野宽, 有利于统筹实施, 因此, 同意两个《规划》通过评审, 并由此对黄河石林景区进行长期规划和发展。
(一) 景区客源市场优、劣势分析
1. 兰州市场
优势:首先是地缘地域优势, 作为本土文化景区, 当地人将是第一批也是长期游客, 作为当地人, 对其亦是知根知底的, 那么节假游乐的农家乐亦或者是乡土旅游, 黄河石林都将是首选。其次, 政府的政策支持所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单纯上的经济支柱, 还有巨大的潜在支持, 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单位组织旅游基地、中等教育军训基地等等一系列都将是作为对景区的支持。
劣势:游客多为当地人, 也就是散客, 并非团队。散客, 散漫无序是其本质特点, 这对景区管理是一个困难点。其次, 对外省交通不便利, 组团成本高, 而商人重利, 新生的黄河石林并没有拿得出手的绩效, 旅行社就会作壁上观, 做观望姿态。
2. 银川市场
银川对黄河石林景区带来的本地特色优势在于:就银川周边而言, 黄河石林景区是游客旅游的首选。银川市场社会经济水平较高, 居民拥有较强的旅游意识和旅游能力, 对独特的旅游产品也有所期待, 黄河石林景区特殊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市场日益创新、求异的需求;在宣传攻势下, 景区在银川本土, 已然深入人心。
银川对黄河石林景区产生的发展阻碍:首先, 地理位置因素, 银川,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和宁夏组成的以荒凉荒芜并且多为黄土高原的贫困地带所组成, 这带来的是严重偏远, 信息堵塞, 交通不便, 消费水平不高等一系列不发达困境。其次, 银川本地游客主体多为散客, 即家庭式, 个人式, 情侣式等散户型游客, 严重缺乏大型团队旅行;最后, 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 带来的就是其三大产业链的低水平, 而这将给旅游营销带来不便。
3. 其他市场
就其他市场而言, 黄河石林景区对其他市场是自主发展, 也就是随遇而安。这带来就结果就是外地游客对该景区不了解, 不向往, 不来游。而景区也是有难处的, 便是受到资源限制, 只能采取“重点捕捞”的对策来发展自身。
(二) 服务质量评价
旅游业其实也是隶属服务业, 而服务业的主打便是服务。诚然, 硬件设备重要, 但服务更重要。游客的钱是在心情愉悦时候才会流出来的, 而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便需要服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 黄河石林景区, 主要矛盾还是在于其旅游业的魂魄———服务质量。
(三) 品牌知名度、市场认知度分析
品牌推广是各景区塑造自身及景区品牌形象, 使广大游客广泛熟悉和认知的系列活动过程, 主要目的是提升景区的知名度。黄河石林的形成是靠物理反应, 全国各地只有云南的土林和它相似, 但要说到雄奇, 土林是望尘莫及。然而景区自然环境再好, 没有强有力的推广执行作支撑也不能占有旅游市场。在日益盛行的旅游热时代, 开发了不少新兴旅游景区。相比这些景区而言, 黄河石林品牌知名度较低, 没有良好的品牌声誉和认可, 同时未能制定良好的品牌推广策略。因此没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消费市场, 只有靠零星的广告与同行的品牌拉动销售, 无法做到依靠品牌推动消费市场。
(四) “农家乐”的发展模式
1. 农家乐, 作为以饮食、绿色、健康著名的田园餐厅而闻名于中国。
“吃农家饭, 住农家屋”更是其主打的招牌, 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农家乐。但产业链的利益, 在于其长度, 农家乐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份子, 亦不能免俗。现今的农家乐, 不仅是农家菜, 田园景, 更在其基础上延伸到了旅游业上, 构造餐饮业与旅游业、旅游附加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以点状星状分布的格局。
2. 农家乐也有其局限性, 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
实实在在, 本质虽好, 却缺包装的唯美。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产品的包装亦是经营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部分的缺失, 流失了很大的收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发现, 大部分农家乐依旧停留在基础的传统经营模式, 即产品质量、环境、硬件设施。停留在基础的物质层面, 却没涉及到精神层面, 而这正是严重的缺失点。景泰黄河石林“农家乐”完全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 虽硬件设施不错, 却发展缓慢, 在区域上也没形成集群效应, 颇为可惜。
三、黄河石林景区市场的营销策略
黄河石林要实现其迈入新征途,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就需要“更新换代”。首先是政策上必须改变原有方针, 必须要接地气, 进行区域整合, 构造集群销售。其次, 在对外宣传上必须不留余力, 知名度, 好评度, 享受度, 都要做到最好。再次, 贯彻根本源头, 就是其地质公园的本质, 要进行挖掘深度与创新。
(一) 构建营销主题中心, 整体全面展开营销主题活动
营销手段的优劣, 对一个景区来说可谓半壁江山。而对黄河石林这类新兴景区来说, 营销方式的优劣尤其重要。黄河石林景区在数年前, 景区就被许多摄影和影视艺术家看中, 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作为外景频频出现于各种影视作品中。在2001年《天下粮仓》中就采取了黄河石林作为拍摄背景之一。电影《神话》中某些片段, 也是在黄河石林景区中拍摄的, 因此利用成龙等人的名人效应, 制定出“桃源山水, 世外仙境, 《神话》之巅”的促销主题。
此外, 由于黄河石林景区距兰州市较近, 可利用兰州市这一最大的潜在旅游市场, 开发一个特殊的专门针对于兰州市场的“黄河石林, 兰州之金典之居”等宣传主题。黄河石林之所以闻名, 正在于其特有的地质文化, 这在当处可谓独一无二。因此, 它可以将特色资源作为主要品牌, 结合产品规划, 进行全面宣传。构造出黄河石林特有的营销宣传手段, 开启全面推广新局面。
(二) 根据国内外旅游形势, 做好长期促销工作
黄河石林身为国家4A级景区, 并且其本质为地质公园, 其石林形态巧夺天工, 与同闻名于国的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各有千秋不相伯仲, 或许在某些方面还更胜一筹。但黄河石林在闻名度知名度上远远不及它的姊妹。
旅游业是一种慢热型、时间型的产业, 它不能一蹴而就, 并非一投资即可获得完美收益的产业。黄河石林对此, 应采取稳健全面的营销举措, 在季节性上的促销把握必须快准狠, 方可成功。例如, 在每年的11月开始到第二年3月的旅游淡季, 游客可以在景区享受更多优惠;另外, 游园地夏天的照片、信息等可以作为旺季宣传的材料。独特的资源和好的可进入性是黄河石林开发的主要条件, 迅速提高知名度, 并集结更多的游客, 并且要在价格战上打过同类产业, 在服务上更胜一筹, 在性价比上让旅行社为我所用。另一方面, 以旅游形式为依据, 应该尽快确定观光旅游商品的海外市场, 以及远程旅途客源的长期发展计划。虽然黄河石林缺少国际名气, 但黄河石林的景区资源业已受到国际的认可。据此, 为保证黄河石林在西北旅游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 并尽快步入国际旅游市场, 景区就要制定并实施国内外旅游促销计划。
(三) 区分顾客类别, 制定特色各异的旅游线路和营销方案
跟团的游客因为他们是统一行动, 因此受时间的限制, 旅游景区的就应该安排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区。自驾游通常需要景区自主权, 他们更向往自由旅行, 因此景区必须给他们提供最大可能的支持与帮助。自驾车旅游游客通常是景区周边地区省市的居民, 尽可能让人们开车到景区, 提供景点的详细线路图以便开车旅行。
黄河石林景区在开发市场上的营销推广方案中, 必须囊括兰州、银川这两中心的城市群体。首先要设置交通路线, 此路线必须囊括景区景观, 将景区的价值部分、具有自身特色部分展示在游客面前, 让游客在最短时间内, 享受到最具价值的观赏, 这才是一种极限性价比, 一种营销手段。
(四) 发展旅游产业, 开发旅游特色产品
对于同时又是旅游度假地的黄河石林来说, 旅游产品等参与性更受到重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 必须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等各大要素, 这将给景区来带收益与游客的愉快心情。度假一般有美丽壮观的天然景物, 黄河石林的自然景观是旅游景点的主要经营项目, 但是在娱乐和购物方面景区人员并不是很重视。有一些娱乐活动开展尚未形成规模, 管理和操作也非常混乱。
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 应积极引导, 充分利用旅游产品和纯朴的民风, 让游客感受古老的风俗, 感受中国北方的农民百姓真正的生活万象;创造优美的社区社会环境、舒适悠闲的食宿条件、受人喜爱的消遣和娱乐活动等, 加强游客旅游体验, 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客户体验是一种商品为道具的体验, 在旅游景点浏览体验中, 旅游纪念产品扮演的一种标志性的角色, 它给游客带了了诸多美好的回忆, 起到了加强旅游体验的作用。因此, 应该加快黄河石林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 开发内容丰富, 充满人情味的旅游纪念品, 比如当地的刺绣、剪纸、黄河奇石等。纪念品应以舒适便利为主, 特色纪念品为辅, 从而促进景区的发展。
(五) 加强文化建设, 提高景区文化内涵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旅游文化不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所在, 而且是旅游业附属品的根源地。引起人们发现旅游行为的这一动机, 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一片土地的求索欲。而景泰黄河石林景区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而黄河石林更是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文化故事。因此在历史的丰碑上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宛若老兵身上的伤痕, 具有深沉的文化气息, 深刻而浓烈。让迷恋流连于千年华夏的历史爱好者深入其境, 感受黄河-我的母亲对我们千年的爱抚和哺育, 这对游客而言, 不仅是一次观光旅行, 更是入木三分的心田;再者, 黄河石林的地质结构更是让科考人员爱之深, 让求知者欲罢不能。而通过黄河石林来研究喜马拉雅山运动的气候变化等科学文化更是让黄河石林充斥着一道薄纱, 而华夏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黄河石林的内涵, 它的神奇。
(六) 整合区域内其他景点, 进行大规模营销
在营销学中, 联合营销, 捆绑销售, 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手段和方式。这种营销手段, 不仅可以使得多方得其利, 彼此互补, 而且节约管理成本。而旅游景区, 由于本身地理位置因素上的差异, 使得无法构成一定的辅助营销, 形成不了联合营销, 这相对来说, 成本加大。但在相距不大的景区来说, 组成联合营销, 不仅可以抓住游客, 提高收益 (近期利益) ;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知名度, 推广出自身的特色从而来带更多的潜在顾客 (远期利益) 。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建设新的多元化经济区, 包含餐饮业, 旅游业, 旅游附加业, 服务业等, 主要要服务游客, 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以农家乐的饮食文化、景区的历史与科学文化 (特色农耕石林文化) 、农民的人文乡土文化 (民俗) 为立足点, 以区域为拓展面, 来展示该地区的特色文化。要以实质的具体的物质展现来发掘出本土文化, 开发出市场潜力, 以本土特色文化来作为名片、名牌。一方面, 以优质的文化以及服务来吸引游客的来临;另一方面, 为了闻名于世使得该文化更为源远流长。
摘要:由于人们生活消费程度的逐渐增长, 外来游客的日益增多, 伴随着中国西部旅游热的形成, 对黄河石林景区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 开发黄河石林, 不仅消费收入有所提升, 同时由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附加业的发展以及人流影响将为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势因素。但对风景区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后, 发现其开发依然存在着诸多障碍, 应从优化营销策略入手, 如构建营销主题中心, 整体全面展开营销主题活动;根据国内外旅游形势, 做好长期促销工作;区分顾客类别, 制定特色各异的旅游线路和营销方案;发展旅游产业, 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加强文化建设, 提高景区文化内涵;整合区域内其他景点, 进行大规模营销等, 从而有效开发其潜在的旅游市场。
关键词:黄河石林景区,客源市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树萍, 杨良华, 杨昌玉, 雷能忠.基于GIS的安徽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李柏槐.旅游市场学[M].戚都:四川大学出版, 2001.
[3]乔雨.经营景区[M].北京:长城出版社, 2003.
游黄河石林作文 第2篇
那天早上,爸爸送我们到中心广场等旅游公司的车,妈妈的同事提前到了,在那等我们7:30准时发车,导游向我们大家介绍西宁到石林大约400公里,要走5个多小时,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导游建议每个小团队都要表演节目,这样在旅途中大家才不会感到寂寞和无聊,没想到话音刚落妈妈团队的小杨姐姐第一个走到前面表扬节目,她唱的太好了,大家让再来一个,就这样每个小团队都表演了,一路上欢歌笑语,五个小时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到达第一个目的地石林,正是中午饭的时间,我们去了农家院了吃了丰盛的午餐,美味极了。
下午,我们来到第一个旅游景点石林大峡谷。要到大峡谷里面去必须要坐当地的羊皮筏子,毛驴车,别提我心里有多高兴了,我是最爱冒险了,但天公不作美刮起了沙尘暴,风好大,导游姐姐说这里很少刮这麽大的风,让我们做驴车进去一会可能风会小,我坐在驴车上赶驴车的人向我们讲解当地风土人情,和栩栩如生的石林雕像,真是鬼斧神工造就了这般神奇的景色,大大的石头,远远望去,有的像电熨斗,有的像唐僧拜佛,还有的像鲤鱼跳龙门。那里的风景美极了,时不时的让我们停下了脚步拍照留念,我们很快来到了山顶观看石林全景,妈妈说好像来到仙境,太壮观了。
晚上,我们开了个篝火晚会,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中雨,在当地来讲365天最多30天有雨,我们真有幸,风和雨都赶上了,导游让大家唱起来,跳起来,雨太大了,跳舞的人很少,大部分在唱歌,我也报名唱歌,当轮到我的时候,我的心蹦蹦直跳,脸好像在发烧,我觉得自己太胆小了,下次一定要放开胆量,像别的小朋友学习,雨渐渐小了大家开始跳锅庄,我也加入其中,跳的别提多开心了。
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饭,又到了第二个景点兰州影视城,导游讲解成龙和金喜善在这拍摄的“神话”当时场景宏伟壮观,个坡非大家兴奋地叫了起来。本来我还想玩别的,但是没时间了,我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下午,要返回西宁,一路上大家都累了车里静悄悄的,只有司机叔叔在聚精会神的开车,一觉醒来到达目的地西宁。
黄河石林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第3篇
1. 地理位置
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景泰县东南部中泉乡龙湾村, 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3'-104°.43', 北纬36°.43'-37°.38', 海拔1340M~1600M, 南距白银市70KM、兰州市160KM, 西距武威市261KM, 西北距景泰县城70KM, 东北距宁夏银川市390KM、沙坡头170KM, 东距靖远县65KM。景区北临黄河干流龙湾河曲, 南接连绵不断侵蚀丘陵, 黄河由东向西流过景区。
2. 地质景观
构成黄河石林的岩石是第四纪地质时代的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等, 距今四百多万年左右的早更新世在黄河一带的断陷盆地中堆积而成的。在数十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 这套岩层因构造运动发生抬倾斜和断裂, 并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蚀的共同作用下, 逐渐形成现今的石林地貌景观。[1]“黄河石林”地貌是对其微地貌景观的总称, “黄河石林”景区主要由饮马大峡谷、地湾、蟠龙洞观音岩等三大景区构成, 其形态类型主要有:峰峦、峰墙、冲蚀凹槽和石芽、落水洞、天生桥、“一线天”谷、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崩塌地貌景观。[2]景区陡崖凌空, 景色优美。沿着沟谷而行, 峰回路转, 恍若置于“迷宫”。漫步于石林之间, 曲径通幽, 气象万千, 向四周仰望全是高达几十米甚至两百多米形态各异的石柱、石笋, 当地老百姓根据其不同的形状起了许多通俗有趣的名字, 如:“雨后春笋”、“空中之吻”、“唐僧取经”、“大象吸水”、“月下情侣”、“一线天”、“孔雀开屏”、“千帆竞发”、“历史画卷”、“猎鹰回首”、“霸王别姬”等等, 造型犹如雕塑大师梦幻杰作, 令人遐想。景区内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沟谷, 如老龙沟、金龙沟、豹子沟等。登高远眺, 群峰如波涛奔涌, 规模宏大, 整个石林区千峰竞奇, 峡谷蜿蜒, 近看其形似生动雕塑。从不同的角度观赏, 千奇百怪的石峰风格独特, 造型逼真, 形神兼备, 栩栩如生。
二、黄河石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公园的定义是:“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 稀有的自然属性, 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 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 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 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3]黄河石林于1990年由地质部906地质勘探大队发现并公布于世, 2000年正式进行开发, 2001年3月5日被列为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200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同年6月景泰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景泰黄河石林开发总公司) 成立, 并接管景区, 正式拉开了黄河石林大开发的序幕。2007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黄河石林形成时代新, 具备地质的典型性、地形的独特性、地形的自然性、地貌的美学性等特征, 因而呈现出美学和观赏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影视价值等综合价值。
1. 美学和观赏价值
景区占地面积50平方公里, 其中石林面积10平方公里, 规模宏大。单个石峰一般高达80m~100m, 最高可达200m以上, 极为壮观。整个景区造型千姿百态, 林峰百丈, 各种活灵活现的地质景观, 充分体现了粗犷、雄浑、朴拙、厚重的西部特色, 使游客在回归自然、领略奇异风光的同时, 陶冶情操, 修养身心, 并且很快就会被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震撼。20世纪90年代起, 国内地质、旅游专家多次考察后认定, 黄河石林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 国内独有、世界罕见, 堪称“中华自然奇观”, 极具观赏价值。
2. 科研价值
黄河石林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黄河石林”的新构造运动变化对研究黄河上游地区的地质形成及青藏高原隆升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二是通过“黄河石林”地貌特点分析, 为研究西北干旱地区地貌形成特点和发展演化规律提供了依据。三是针对“黄河石林”区的气候分析, 研究黄河上游地区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四是景区多样性的地貌将成为地貌研究和教学的良好基地。
3. 经济价值
“黄河石林”的发现, 首先为景泰县旅游业及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势头, 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近年来, 随着“黄河石林”景区旅游收入的逐年增长, 景泰县第三产业飞速发展。2011年,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亿元, 同比增长13%。推动了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 创造了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34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4.6%的新局面, 成为地方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其次, “黄河石林”因其奇、雄、险、奇、野、幽等特点已为影视片、科幻片提供外景拍摄。众多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及其大漠、石林、绿洲、黄河以及宏伟气势越来越多受到影视界的青睐, 成为国内外不可多得的影视基地。目前已有多部影视剧, 如《最后一个冬日》、《老柿子树》、《美丽的大脚》等影视剧在此拍摄, 央视著名导演杨亚洲、唐季礼、陈家林等纷纷取景执导, 影视业的蓬勃发展, 将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动力。
三、黄河石林开发条件分析
1. 目前开发的状况和交通情况
黄河石林作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理念, 按照“抓项目, 促建设;抓管理, 促发展;抓规划, 促招商”的发展思路, 不断开拓客源市场, 加强经营管理, 提升服务质量, 完善基础设施, 优化发展环境, 提高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从表1数据看出:近年来, 景区发展呈上升趋势, 景区游客人数从2007年的14.6万人次到2011年的18.9万人次, 同比增长29.4%, 旅游综合收入也相应提升, 但总体发展趋势较为缓慢, 游客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0.76%, 且变化幅度较大。
近些年, 由于我国节假日的调整, 人们的旅游主要集中在暑假及“五一”、“十一”黄金周, 旅游的方式大部分是自助游。2011年上半年, 黄河石林景区购票人数为25 617人次, 其中团体票10 075人次, 占39%;散客票15 542人次, 占61%。在团体票中, 旅行社组团购票8715人次, 其中甘肃旅行社51家, 组团3 108人次, 占36%;青海31家, 组团1 571人次, 占18%;宁夏41家, 组团3 875人次, 占44%;内蒙及其它8家, 组团161人次, 占2%。由此可以看出, 黄河石林景区游客组织方式单一, 主要是近距离的自助游和自驾游, 且其游客地域分布结构不均衡, 宁夏是最重要的客源地, 青海、甘肃是石林的二级客源地, 客源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 并且大部分是甘肃的邻近省份, 国外客源市场开发欠缺, 市场总体相对狭窄。
目前, 黄河石林景区基本形成了以火车和汽车运输为主, 航空和水运为辅的立体交通网络, 景区西接省道201线、217线, 景龙、中龙公路直达景区, 包兰铁路、甘武铁路过境或穿过毗邻区域, 游客可在景泰或中卫站换乘汽车至石林景区, 景区距兰州中川机场100KM, 游客可在机场乘车至景泰县城换乘汽车至黄河石林。景区内, 游客可选择快艇、羊皮筏等水路交通, 也可选择畜力车、骑马、乘车等方式进入。
2. 与周围旅游资源带的互动发展
旅游资源是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资源, 是开展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也是一个具有多水平、多层次、多功能内涵的复杂的有机系统, 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自然、人文、精神的事物和现象。[4]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 影响着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客观有效性。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区域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定的旅游资源, 其界定的标准应该是一切能支撑区域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所有物质及非物质的基础。不仅仅是吸引旅游者的要素, 而且还更应该包括推动整个区域旅游产业体系及旅游经济发展的所有要素与因素。为此, 我们可以将区域旅游资源定义为:一定区域空间范围内, 一切足以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及发展旅游业可资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事物及相关因素。[5]
由于景泰县地处经济落后地区, 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 开发建设时间较短, 整体发展水平低下, 黄河石林是这一旅游产业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虽大力开发, 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基础建设不完善, 客源市场不固定, 市场营销模糊, 旅游开发缓慢, 推介力度不足等, 导致知名度不高, 品牌建设难度大, 影响了景区的形象和发展。因此, 黄河石林应该利用其邻近区域的寿鹿山森林公园、五佛沿寺、永泰龟城、大敦煌影视城等主要旅游资源, 形成多条旅游路线, 如:黄河石林———寿鹿山———龟城———景点工程———泵站;黄河石林———寿鹿山———沙坡头———沙湖;五佛沿寺———黄河石林——门头沟———天堂寺;黄河石林———大敦煌影视城———寿鹿山;黄河石林———大敦煌影视城———寿鹿山———沙坡头;黄河石林———大敦煌影视城———寿鹿山———天祝等。众多的精品旅游线路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兴趣的旅游者提供了多种选择模式, 使区域旅游资源得到整合发展。黄河石林可以借助其它旅游资源的开发机遇, 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 实施联合营销, 树立良好形象, 提升景区的知名度, 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两大品牌, 为景区的发展和竞争注入新的活力, 实现黄河石林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论
由于“黄河石林”的水文、地质等条件比较特殊, 位于内陆且居海遥远,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季严寒夏季高温, 造成黄河石林干旱少雨, 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加上景区投资环境差, 旅游开发投资成本高, 投资回报率低, 使得黄河石林难以吸引外来资金。虽然西部大开发实施给黄河石林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国家资金支持, 但是资金仍不足。以上主客观原因导致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设施等级低, 市场营销不到位, 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大旅游规模尚未形成。这些给“黄河石林的开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 我们可以趋避取利趋利, 利用“黄河石林”独特的地质风貌和纯天然、大构造、多层次、紧界面的优越组合、以及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影视基地等优越条件, 采用实用性极强的点轴开发模式, 深化体制改革,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多种投资主体, 走企业集团化发展道路, 定会实现“黄河石林”旅游业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范晓.甘肃五泉山“黄河石林”的景观特征与成因机制,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C]//旅游地学论文集第13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2]徐柯健, 范晓.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6) .
[3]李晓琴, 赵旭阳, 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 .
[4]张树萍, 杨良华, 杨昌玉, 雷能忠.基于GIS的安徽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 .
浅谈昆明石林风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石林,景区特色,生态发展
1 引言
石林风景区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区之一, 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范围有350km2, 被称为“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 是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石林还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 它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长湖、大叠水瀑布、月湖、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
2 石林风景区概况
石林风景区坐落于昆明南边的彝族自治县境内, 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长湖、大叠水瀑布、月湖、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 其中有的像生石, 数量很多, 而且景观的价值还挺高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是世界罕风的风景名胜, 也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在石林的区域内还遍布着百余个巨石阵。有的独立成景, 有的相互交叉, 混合在一起, 构成壮观的景象;参差不齐, 千奇百怪, 鬼斧神工, 被称为是“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公园是石林主要的旅游景区, 它的面积是12km2主要由石林湖, 大、小石林等几个部分组成, 道路总长大约5000m, 是石林风景区个体最大的景区, 也是最美的一个景区。每年农历6月24日的火把节, 石林的各族群众都会从四面而来参加这个火把节。人们在白天会举行摔跤、爬杆等比赛, 而到了晚上就会点燃熊熊篝火, 舞狮、表演民族歌舞等, 其中大三弦舞是最受欢迎的传统节目。
3 石林风景区的特色景点
3.1 乃古石林
乃古石林坐落在石林以北的13km处, 又名和摩寨石林, “乃古石林”彝语是黑色石林的意思。与整个的石林相比, 它又是另外一种特性与格调。
3.2 大叠水瀑布
大叠水瀑布坐落在县城西南方向20km处, 又被称为飞龙瀑, 号称“珠江第一瀑”。从公路到大叠水电站, 走上2~3km就到了。浩瀚的江水由悬崖两边往下直冲, 声音震动山谷, 水花四溅, 一眼望去, 十分壮观。雨后初晴, 会出现双彩虹的景观, 让人感觉像是到了人间仙境。景区中群山耸立, 植被丰富, 满目青翠, 处处散发着大自然深处的浓郁气息。
3.3 长湖
长湖是在县城东15km处的维则村旁, 连着岩溶湖泊。长湖总长度是3km, 而它的宽度只有300m。湖的中央有一座蓬莱岛, 湖底全是参差不齐的石笋和石柱。长湖根据天气的变化会有不同的景色, 若是下雨, 轻雾使它就像是披上轻纱的少女, 难以看清它害羞的面容;如若是晴天, 则阳光照射, 仿佛被披上一层淡蓝色的光。要是遇上火把节, 无数的火把连成一条条火龙, 水天辉映, 长湖更加地优美、迷人。
3.4 芝云洞
石林的溶洞虽然很多, 但其中游人最多的就是芝云洞了。芝云洞离石林大约有5km的距离, 又名紫云洞, 由大、小芝云洞, 大乾洞, 猪耳朵洞组成, 它占有2.55km2的面积。洞内的石钟乳、石柱特别小巧玲珑, 奇峰怪石, 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奇特景观。这些石钟乳敲打出来的声音, 各种各样, 有的洪亮, 有的雄浑辽阔。走过大厅再往前就到了洞口, 一眼望去的群山, 山中的林木郁郁葱葱。
3.5 大小石林
大石林位于石林的景区内, 它有8km2的面积, 是主要的旅游区。在石林入口处, 有一个石林湖, 湖边绿树苍翠, 湖中巨大的石峰冒出水面, 就像是少女刚刚出浴, 那参差交错的奇峰怪石, 平地而起, 直冲云霄, 许多石峰就像各种动物, 形象十分逼真。小石林坐落于大石林的东北部, 它可游览的面积十分小, 因为景点少而得名。
4 石林风景区的发展
4.1 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我国依旧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很多人注重的仍然是提高生活物质水平的方面。人们虽然很容易地在思想上接受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等, 但事实上在实践中如果想要彻底地贯彻执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应该要加强教育宣传,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4.2 石林风景区发展最大的任务就是吸引大量的游客
作为昆明的后花园———石林旅游业长期发展建设, 但是这个导致了石林自然风景的破坏污染, 给石林的自然遗产酿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石林风景区的发展与县城的经济发展失去了联系, 县城失去管理权。想要留得住游客最好的方法就是对石林风景区旅游路线的定位进行重新设计, 然后将石林的景区旅游业和县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重新对旅游路线进行设计, 把大小石林南端的白龙潭和清水塘开南门作为其正门。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可以给客人提供更完整的旅游需求的路线, 来增加游客游玩的时间, 为能把游客留在石林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可以把石林县在旅游服务中的地位提高, 把石林县城发展的建设变成覆盖石林各个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
4.3 增强规划聚合力, 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最近几年, 石林县依靠独有的自然资源, 邀请资质高、层次高的有关规划部门的专家进行实地审核视察, 并且制定出了《石林旅游区总体规划》和《石林服务区建设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然后根据这些相关的《规划》, 石林县总共投入了8000多万元, 来完善旅游路线、公厕、路灯、停车场、景区大门、旅游路标、接待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全面展示石林风景区最独特珍贵的核心资源, 用石林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文化作为特色, 把游客服务中心和民俗文化广场等休闲旅游场所设施作为重要设施, 以抬高石林风景区的影响力, 塑造出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现代化产业生态旅游区。
4.4 加强生态美县的建设, 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美化石林”为目标, 全面贯彻实施美化环境的方针, 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重点位置上, 努力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同促进, 环境的竞争力与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共同提高, 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协调, 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4.1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对石林风景区的水、石、森林和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及保护要提高重视, 全面落实贯彻《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重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地质全面修复, 对基本农田进行有效益的保护, 加强土地经营和土地的节制利用, 巩固对被污染的水库、河流的防治和对饮用水的保护, 加强对森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石林风景区城市大气自动监控站和环境监控网络的建设, 建造完整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环境监控提醒体系。贯彻节能减排工作, 尤其要落实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保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清洁, 强化污染排放的管理, 必须要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准则。积极推行生产生活方式的节约、环保、文明, 提高对环保产业、经济循环和能源清洁的发展, 要积极推广对资源的节约利用。
4.4.2 积极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加强对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 倡导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活动, 全面开展生态县、生态村和优美环境乡镇的工作。倡导实行“小康农村环保行动”, 实行无害处理垃圾两年突破工程, 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防治和农村容貌整治展开工作。加强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和治理, 提升污水和垃圾无公害的处置率。
4.4.3 深入推进石林县生态美的建设
主攻石林县生态工程的建设, 整治景观的自然有利资源, 构造良好生态环境和安全生态的屏障, 优先治理石林风景区、巴江、圭山、长湖、月湖、黑龙潭水库, 五路即昆石高速公路、西石高速公路、九石阿旅游专线、石蒙高速公路、石林中路, 保持石林生态建设的产业化, 石林县产业发展的生态化, 种植优质核桃, 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加大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 对其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和发展, 努力把石林县塑造成为云南省甚至全国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理的模范县城。
5 结语
石林的风景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 也是人文的风景。石林风景区在近几年的发展和保护过程中获得许多有用的经验, 还累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也吸取了许多深刻的教训。目前, 石林景区的发展正在或已经严重损坏了风景区自然和文化的资源, 如果再不采用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 将会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需要参照国外的一些公园的管理方式, 再向其他风景区进行推广。把石林县实际的发展情况联系起来, 创造出一套有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云南省石林县是第一个使用这套管理模式的县城, 可以作为国家的重点风景区进行模范革新, 发掘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俗风情, 合理地利用当地有效的林木资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全新的石林。
参考文献
[1]王若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1) .
[2]杨锐.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J].中国园林, 2001 (1) .
黄河石林景区 第5篇
关键词:华蓥山,石林景区,旅游环境容量
20世纪60年代,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景区在高峰季节显得拥挤, 为了保证旅游环境质量, 环境容量一词从生物学范畴拓展运用到游憩和旅游研究上。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可接受的环境质量和游客体验不下降的情况下, 一个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人数[1]。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发展只有20多年, 但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内旅游业需求爆炸性增长, 许多旅游地旅游旺季人满为患, 由此导致的各类环境问题及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也引起了政府及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2]。很多学者致力于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研究, 冯学钢[3]、刘玲等[4]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而对景区个案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也蓬勃发展, 冯晓华[5]、李艳娜[6]、胡忠行[7]、翁瑾[8]等都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但是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相对较少, 几乎是空白[9]。本文以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石林景区为研究区域, 在考虑其特殊性的前提下, 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 为公园的有效开发和合理投资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四川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盆地东缘, 行政区域隶属华蓥市域东北部, 北邻广安, 东接邻水。公园由三个景区构成石林景区、天池景区和小山坝景区。其中石林景区开发最为成熟, 基础设施配套完整, 交通便捷, 景观特色突出。本文以石林景区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旅游环境容量。
石林景区位于北纬30°17′38.22″30°18′57.97″之间, 景区面积5.03平方千米。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冬暖夏凉,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景区内植被覆盖率高, 类型齐全, 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鹅掌楸、银杏等;主要用材林有松、柏、杉木等100余种;各种野生药材700多种, 名贵药材有天麻、杜仲、首乌等100多种。动物资源丰富, 无脊椎动物9门, 脊椎动物24目、63科, 鸟类106种。公园内植被茂盛, 地理环境适宜, 生态环境原始性强, 已成为重要的天然植物园和植物基因库, 也是较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景区内赋存相当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主要包括石林石芽、漏斗、象形山石、古生物化石和溶洞等, 类型齐全, 保存完整,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是科研科普和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其生态石林景观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属罕见, 岩溶石林与生态群落和谐共生, 石林散布于林间草丛, 林中有石;同时, 生命力旺盛的常绿藤蔓植物沿石芽、石林的裂缝攀石而上, 在顶端成簇生长, 石上生林, 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也是南方岩溶良性生态非石漠化景观的典型代表, 对于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景区内与地质遗迹资源交相辉映的是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佛教文化, 红色文化, 幺妹文化让景区积蕴厚重。地质遗迹、生态群落及人文景观在景区相辅相成, 浑然一体, 交相辉映。
2.研究方法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 是世界上旅游研究中争议最多, 尚无定论的问题之一[10], 对于旅游容量的测算,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侧重点及算法体系。道格拉斯皮尔斯认为环境容量是由物质容量、环境容量和心理容量3个部分构成;崔凤军则认为其是由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和经济承载量4项组成;李艳娜等人则提出环境容量是有生态容量、空间环境容量、设施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4个部分构成的。可见, 目前学术界对于环境容量的体系及测算并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结合本研究区域的特殊情况, 并参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对环境容量的测算是根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制定的《旅游规划通则》中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界定, 从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4个方面进行测算。最后根据木桶原理, 选取所有分量中的最小值作为景区的环境容量。
2.1 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的测算
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的计算一般有面状总量模型和线状模型, 面状模型适用于一个均质空间的旅游区, 景点均匀分布, 游客在区内随即运动, 无规则行走。线状模型适用于以若干景点为节点, 以既定的粗细均匀的游览线路为通道, 连接成网络的系统, 游客按既定线路游览[5]。石林景区明显更适合选用线状模型。线状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C0=L/L0, (1)
C1=C0*t/t0, (2)
Cn=C1*D (3)
式中:C0为瞬时容量 (人) ;L为旅游线路总长度 (米) ;L0为人均占有旅游线路长度 (米/人) ;C1为日环境容量 (人) ;T为游区日均开放时间 (小时/日) ;t0为人均游览时间 (小时/人) ;Cn为年容量 (人) ;D为全年可游时间。
石林景区旅游线路迂回盘旋, 在各个景点间交错纵横, 其总长度为10.8千米;景区海拔和气温气候条件优越, 全年可游, 故每年可游时间为365天;每天可开放8小时, 游人周转率为6小时, 人均旅游路线按8米/人计算, 则:
C0=L/L0=10.8*1 000/8=1 350人
C1=C0*t/t0=540*8/6=1 800人
Cn=C1*D=1 800*365=657 000人
通过上述计算, 石林景区年空间容量为657 000人。
2.2 旅游生态容量的测算
生态环境容量的测定主要考虑生态环境净化与吸收旅游污染物的能力, 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总量[2]。结合石林景区的具体情况, 生态环境容量主要考虑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对景区植被的破坏几个方面。
石林景区植被覆盖良好, 覆盖率高达87.5%, 能够充分吸收和净化旅游活动产生的气体污染物, 同时经过实地采样监测, 空气质量达标。故大气污染对于石林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基本不构成压力。在石林景区游山栈道沿途设小型、隐蔽垃圾坑道, 景区内一切固体垃圾每天派专人集中收集, 并运双河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 日产日清, 故固体废弃物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也不构成压力。因此, 石林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理论上可以不考虑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 其大小主要由水污染和游客对景区植被的破坏决定。
石林景区内水体景观较少, 故水污染主要考虑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污水, 污水通过管道到达污水处理厂, 日处理能力为168吨, 设人平均每天生产污水0.13吨, 则容量为168/0.13=1 293人, 年容量为1 293*365=471 945人。
在计算游客对景区植被的破坏上, 考虑到石林景区游客的游览是固定在规划好的特定线路上的, 故其计算以主要游览线路规模和游客沿线活动范围 (线路两侧各1米) 为依据。石林景区旅游线路长度为10.8千米, 宽1.5米, 则总面积为10.8*1 000* (1+1+1.5) =37 800平方米。考虑石林景区良好的植被覆盖, 采用植被承受的标准为20m2/人天, 则可计算出气最大日容量为1 890人次/天。若全年开放按365天计, 则年生态容量为689 850人。
取影响因素中的最小值作为石林景区的生态容量, 即其年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为471 945人。
2.3 旅游设施容量的测算
根据旅游研究的实践, 设施容量一般取决于宾馆床位、水资源供给、电力供给和交通运载四个要素, 取四个要素中的最小值作为设施容量。石林景区开发成熟, 水资源和电力供应充足, 交通便捷, 对旅游发展不构成约束。而景区内虽然只有4家宾馆, 床位在500张左右, 但是在景区周围分布数十个农家乐, 总接待能力在1 400个床位左右, 同时, 石林景区其距离华蓥市区仅20千米, 华蓥市区内有几十家宾馆饭店, 因此住宿问题不构成任何压力。故石林景区的旅游设施容量对旅游发展几乎没有约束。
2.4 旅游社会容量的测算
社会容量也称心理容量或行为容量, 包括基于当地居民的社会容量和基于旅游者的社会容量[11]。
2.4.1 基于当地居民的社会容量测算
基于当地居民的社会容量是指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 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 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 还会造成物价上涨, 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规划, 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旅游社会容量石林景区居民点与旅游区基本分离且无较大关联, 并且由于居民点分布在从华蓥市到景区的游览线上, 很多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 比如开办农家乐, 出售旅游产品, 在公园从事导游或者管理工作等等, 居民可以从旅游获得实惠, 成为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旅游社会容量计算时其值可以取为无穷大。
2.4.2 基于旅游者的社会容量测算
基于旅游者的社会容量是指旅游者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的最大容忍限度。这是一个由很多变量组成的函数, 主要受旅游地的性质、旅游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旅游组织形式等影响。由于各单因子都具有社会性, 很难进行建模或定量分析, 因此很多学者是将各单因子组合诚意一个单一变量函数, 组成游客满意度同游客人数之间的相关函数来计算旅游心理容量。满意度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在问卷设计上, 参考章小平[2]等人的调查方法, 其优点是难度较低, 主要从游客普遍心理与感知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景区环境的季节变化和游客的安全需求。通过问卷调查, 建立起不同的心理容量标准 (表1) 。
景区游客的心理日容量计算应为景区总游览面积/容量。考虑到石林景区游览的特殊性, 游客是在既定的旅游线路上活动, 所以考虑总游览面积时不是考虑整个景区的总面积, 而是考虑以游道为中心的沿线活动范围, 我们同样取线路两侧各1米为活动范围, 则可以计算出游客的总游览面积为37 800平方米。
夏秋季节 (610月) 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游客的心理容量标准相对较高, 则该时段景区的心理日容量为37 800/12=3150 (人) ;秋末春初 (4月、5月、11月)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则游客的心理容量标准为20m2/人, 计算得到该时段景区的心理日容量为37 800/20=1 890 (人) ;冬雪季节 (1月、2月、3月、12月) , 路上有雪, 从安全角度考虑, 游客的心理容量标准为45m2/人, 通过计算, 该时段景区的心理日容量为37800/45=840 (人) 。
基于旅游者的年社会容量的计算是上述三个时节的总容量累计。即夏秋季节的总容量+秋末春初的总容量+冬雪季节的总容量, 为3 150150+1 89090+840120=743 400 (人/年) 。
2.5 石林景区旅游容量综合值 (TEVBC)
根据木桶原理, 一只由诸多长短不一的木板构成的木桶, 其盛水的最大值不是由最大木板高度决定, 也不是由木板平均高度决定, 而是由最短的木板高度决定。同样的原理, 旅游容量的综合值不是几个影响因素的平均值, 也不是其最大值, 而是取决于其最小值。即选择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的最小值作为石林景区旅游容量综合值。
根据以上分析, 石林景区空间容量为657 000人/年, 生态容量为471 945人/年, 社会心理容量为743 400人/年, 设施容量趋于无穷大, 故选择最小的生态容量作为其旅游环境容量综合值, 即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石林景区旅游容量为471 945人/年。
3.结论
本文参考前人的经验, 从空间容量、生态容量、经济容量和心理容量四个方面入手, 计算了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石林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其结果较为科学。从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 制约公园发展的瓶颈主要是旅游游道长度较短, 园区内还有很多景点可以增加旅游游道, 从而突破其对旅游发展的制约。通过对旅游容量的合理计算, 将为公园的有效开发和合理投资提供依据, 提高公园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Mathieson Alister.Geoffrey Wall Tourism: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Longman, 1982, 21-22.
[2]章小平, 朱忠福.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旅游学刊, 2007, 22 (9) :50-56.
[3]冯学钢.旅游管理容量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D].南京大学, 1999.
[4]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5]冯晓华, 阎顺, 杨海英, 刘文翰.艾丁湖北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预测研究[J].干旱区地理, 2007, 30 (6) :974-980.
[6]李艳娜, 张国智.旅游环境容量的定量分析——以九寨沟为例[J].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0, (4) :32-34.
[7]胡忠行, 朱爱珍.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7) :76-80.
[8]翁瑾.上海豫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1 (4) :17-21.
[9]王莉.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计算[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2) :62-63.
[10]周年兴.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 (2) :10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