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联合骶管阻滞(精选7篇)
喉罩联合骶管阻滞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进行包皮环切术的患儿72例, 年龄5~12岁, 平均 (7±2.31) 岁, 身高105~142cm, 体重16~47kg。将72例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各36例, 对照组患儿应用氯胺酮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研究组患儿应用喉罩七氟醚吸入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两组患儿在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患儿应用氯胺酮全麻联合骶管阻滞:患儿于术前禁食8~12小时, 手术前30分钟先对患儿肌注阿托品0.01mg/kg与复方冬眠灵1mg/kg。患儿先肌注氯胺酮4~6mg/kg后入室, 先对其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并给予全部患儿鼻导管吸氧。等患儿入睡后, 开通静脉, 必要时加氯胺酮1~2mg/kg静注, 再行骶管阻滞麻醉, 以6号注射针头在骶裂孔行常规穿刺, 穿刺成功后一次性注入局麻药物 (局麻药物为1%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 , 给药量根据患儿的体格来决定, 利多卡因0.5ml/kg, 罗哌卡因0.5~1ml/kg。术中若有必要, 还需追加氯胺酮1~2mg/kg加深麻醉。 (2) 研究组患儿应用喉罩七氟醚吸入全麻联合骶管阻滞:术前同样禁食8~12小时, 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后连接多功能监测仪, 对患儿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在麻醉诱导前, 先将七氟醚预充麻醉回路, 并面罩吸入8%七氟醚与4L/分氧气混合气体, 待患儿意识消失, 呼吸减弱后辅助其呼吸, 开通静脉, 并在下颌松弛后插入型号适宜的喉罩, 连接麻醉机, 并监测PTECO2, 将七氟醚浓度调节至1MAC, 氧流量调节至2L/分维持。然后, 再以对照组同样的方法, 对患儿进行骶管阻滞麻醉。术中患儿出现体动情况, 则适当增大七氟醚浓度, 并手术完毕后停止吸入七氟醚并及时洗肺, 待患儿呼吸恢复后拔出喉罩[1]。
评定标准:对两组患儿麻醉后5分钟、手术时以及手术结束后5分钟的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血氧饱和度 (SPO2) 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一般资料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通过观察发现, 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 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儿生命体征指标及苏醒时间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麻醉结果的观察发现, 研究组麻醉后5分钟、手术时以及手术结束后5分钟的HR、Ma P、SPO2等指标、术后苏醒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目前临床上进行小儿包皮环切手术时, 常见的麻醉方法主要有区域麻醉、局部麻醉与全麻等。但是, 由于儿童年龄较小, 对手术存在本能的恐惧性, 在手术时给予区域麻醉或局部麻醉, 则患儿容易因为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产生体动、躁动, 不能有效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基于这种因素考虑, 临床上行小儿戴环包皮环切术时普遍采用的麻醉方式还是以全麻为主。而小儿戴环包皮环切术还具有手术时间短等特征, 因此, 就必须要求所采用的全麻药物起效快, 术后苏醒也快且平稳, 这种形势下, 使得小儿戴环包皮环切术的麻醉用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当前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 小儿戴环包皮环切术所采用的麻醉药物多以氯胺酮、七氟醚等为主。而大量的临床实践资料也表明, 将氯胺酮应用于该手术中时, 患儿多会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术后苏醒时间较长, 且术后还容易因麻醉导致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因此, 临床上对麻醉药物的选择, 越来越倾向于七氟醚, 就如杨海峰等[2]所言, 七氟醚作为一种近年来才研究出来的新型含氟类吸入式麻醉药, 其可控性较好、简单、方便、快捷, 便于开通静脉, 减少小儿恐惧等, 对患儿呼吸道的刺激也较小, 且还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心血管稳定性好、诱导快速、术后苏醒时间短等优势。因此, 将七氟醚应用于小儿包皮环切等短小手术中时, 其安全性也较其他麻醉药物要高[3]。此外, 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戴环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该麻醉方式同样也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麻醉起效快、术后能止痛并减少躁动等诸多优势, 且由于儿童骶裂孔体表标志的明显性, 解剖位置比较固定, 在行骶管阻滞时其骶管很容易穿刺成功。再加上儿童脊神经比较细, 鞘膜也比较薄, 采用骶管阻滞麻醉时, 其麻醉效果也十分显著, 并对患儿呼吸及循环造成的影响比较少。
基于小儿包皮环切手术疼痛刺激比较大, 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性以及患儿的耐受性, 很多医生在实际进行手术时比较青睐将七氟醚或氯胺酮联合骶管阻滞进行应用, 而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行小儿包皮环切手术时, 也是选择喉罩七氟醚吸入全麻联合骶管阻滞, 或是氯胺酮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但是, 如上所讲, 七氟醚麻醉的效果稍优于氯胺酮麻醉, 因此, 其联合骶管阻滞的效果也比氯胺酮联合的效果要好。而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 采用喉罩七氟醚吸入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的研究组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情况、术后苏醒时间明显要优于采用氯胺酮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 对患儿实施戴环包皮环切术时应用喉罩七氟醚吸入全麻联合骶管阻滞, 针对其他麻醉方案而言, 前者的麻醉方案起效快, 且能够保证患儿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更加平稳, 术后也苏醒比较快且平稳, 因此其更利于在小儿门诊手术中应用。
摘要:目的:对喉罩七氟醚全麻与氯胺酮全麻联合骶管阻滞在小儿戴环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2012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进行包皮环切术患儿72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6例应用氯胺酮全麻联合骶管阻滞, 研究组36例应用喉罩七氟醚吸入全麻联合骶管阻滞, 并对两组的应用效果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研究组麻醉后5分钟、手术时及手术结束后5分钟的BP、HR、SPO2等指标、苏醒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患儿实施戴环包皮环切术时应用喉罩七氟醚吸入全麻联合骶管阻滞, 针对其他麻醉方案而言, 前者的麻醉方案起效快, 且能够保证患儿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更加平稳, 术后平稳苏醒比较快, 因此其更利于在小儿门诊手术中应用。
关键词:喉罩七氟醚,氯胺酮,骶管阻滞,小儿戴环包皮环切术
参考文献
[1] 孙亚斌, 柳欢.七氟醚面罩吸入复合阴茎根部神经阻滞在小儿戴环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 (6) :63-64.
[2] 杨海峰, 瞿玉莲, 何清泉, 等.七氟醚复合芬太尼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 2012, 25 (6) :894-895.
喉罩联合骶管阻滞 第2篇
关键词:骶管麻醉,婴幼儿,喉罩,下腹部,会阴部
婴幼儿下腹及会阴部手术大都时间短暂,既往一般采用面罩吸氧下氯胺酮静脉麻醉,药物用量大,麻醉过程中呼吸循环不稳定,且肌松差,术后苏醒慢,并发症多[1],不仅增加了麻醉管理的难度,也影响手术进程。骶管麻醉可提供完善的镇痛与肌松,喉罩通气技术可保持呼吸道通畅与良好的通气,能保证适当的麻醉深度,给患儿提供充分的镇静。,我院自2008年7月以来尝试将骶管阻滞复合喉罩通气用于此类手术的麻醉,以观察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拟进行下腹、会阴部手术的患儿60例,ASAⅠ级,年龄3月~3岁,体重4.5~17.3kg,病种包括阑尾炎、腹股沟斜疝、隐睾、尿道下裂、鞘膜积液等。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骶管阻滞复合喉罩通气组, B组为氯胺酮麻醉组,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禁食4-6h,肌注氯胺酮4mg/kg、咪唑安定0.05mg/kg,阿托品0.02mg/kg,待患儿入睡后抱人手术间,开放静脉通道安置好监护。A组先行骶管穿刺,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与0.5%利多卡因复合液,根据手术部位不同,给予0.75-1mL/kg,确定成功后,静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ug/kg、丙泊酚2mg/kg,待患儿下颌及肢体松弛后,根据患儿体重置入相应大小的喉罩,检查喉罩位置正确、不漏气,接麻醉机吸氧,术中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4-6mg/(kgh)维持,不用肌松药;B组静注咪唑安定0.1mg/kg、氯胺酮2mg/kg,10-15min后或术中有体动时追加氯胺酮1-1.5mg/kg。A组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或辅助通气,术毕呼吸好时拔除喉罩;B组保留自主呼吸,术中持续面罩吸氧。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持续监测并纪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切皮时、术中(手术开始后30min)、术毕时的MAP、HR、SPO2。术毕由手术医生评定肌肉松弛情况(分优、良、差三级)。纪录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时间(指停药至患儿苏醒或哭闹的时间)、术中体动及苏醒期不良反应(躁动、恶心、呕吐)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两组患儿诱导后HR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明星差异;A组切皮时及术中MAP、HR平稳,而B组切皮时较基础值明显增高,术中也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直至术毕,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A组术中SPO2始终维持在100%。B组患儿有7例术中SPO2下降至95%以下,其中2例出现严重的呼吸道梗阻,经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等处理后逐渐恢复正常,两组差异显著(P<0.01)。
肌松优良率A组为100%,B组为40%,两组差异显著(P<0.05);苏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见表3)。
与基础值相比,*:P<0.05;与B组相比,▲:P<0.05。
与B组相比,*:P<0.05,**:P<0.01。
3 讨论
小儿骶裂孔相对较大,体表标志清楚,定位准确,穿刺较为简便、成功率高。与成人不同,小儿骶管腔容积很小,仅1-5ml,婴幼儿按常规剂量从骶管腔给药,麻醉可达第4-6胸脊神经平面[2],用于小儿腹部及会阴手术可提供完善的肌松与镇痛,满足手术的需要[3],本研究A组由于骶管阻滞良好的镇痛、肌松作用,手术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均较B组稳定,肌松效果也明显优于B组。
婴幼儿无法合作,术中必须给予充分的镇静处理,使患儿意识消失。镇静、全麻药均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镇静过深时易出现呼吸抑制和气道梗阻,常规的面罩吸氧常无法保证良好的通气,一旦呼吸抑制处理被动,本研究B组应用氯胺酮麻醉,有7例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2例出现严重的呼吸道梗阻,虽经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后缓解,但不仅增加了气道管理难度,也使麻醉风险增加。气管内插管虽然气道管理方便,但因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特点: 舌相对口腔较大、声带的成角向前向下、会厌相对较长, 致使小儿插管较成人困难, 加之组织黏膜嫩可能引起组织损伤, 甚至声门水肿。气管导管对气道刺激大,心血管反应较强,术中需辅助肌松药与较深的麻醉维持,结果致术后苏醒时间延长。拔管时因麻醉逐渐转浅, 患儿可出现躁动, 呛咳屏气, 甚至引起喉痉挛[4]。
喉罩是由英国麻醉医师Brain于1983 年根据解剖人的咽喉结构所研制的一种人工呼吸道。它是盲置入咽部在喉入口周围形成一低压圈且允许轻度正压通气的装置,通过喉罩患者既可自主呼吸,又能实施正压通气,是一种介于面罩和气管插管之间的新型维持呼吸道通气的装置, 对咽喉部刺激小,应激反应轻,浅麻醉下患儿即可耐受,术后清醒快,很少发生喉痛、喉水肿等并发症[5]。由于不插入声门,拔管时不发生呛咳, 也不会引起声门或声门下水肿,喉罩通气在自主呼吸或控制呼吸情况下均能施行,操作简便,初学者经数次训练便可掌握,本例喉罩一次置入成功率达90(27/30),另3例经调整位置后也二次置入成功。与气管插管相比,喉罩的密闭性较差,体位改变尤其是患儿躁动时容易发生漏气,因此术中应避免麻醉过浅,保持合适的麻醉深度;由于气道食道的分离不够充分,有返流误吸的可能,因此饱胃病人应避免使用。
综上所述, 骶管麻醉复合喉罩通气技术能为婴幼儿下腹及会阴部手术提供满意的镇痛、肌松及理想的镇静深度,术中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其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田波.套管针连续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的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6):1531.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28.
[3]高亚琼,马家骏.骶管阻滞复合气管内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5):328.
[4]孙彭龄,严晓娣,刘虎,等.喉罩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3):526-527.
喉罩联合骶管阻滞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腹部手术新生儿, 平均日龄 (6.7±5.8) d, 平均体质量 (3.8±0.4) Kg, ASAⅠ~Ⅱ级, 随机等分为全麻组 (Ⅰ组) 、骶管阻滞组 (Ⅱ组) 、全麻复合骶管阻滞组 (Ⅲ组) 。并发肠穿孔、肠坏死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贫血等一般情况差者剔除本研究。
1.2 方法
入手术室肌注氯胺酮5mg/kg, Ⅰ组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 术中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Ⅱ、Ⅲ取左测卧位行骶管穿刺, 确认进入骶腔后, 视体质量及手术时间长短注入0.5%~0.6%利多卡因 (8~10mg/kg) 和0.2%~0.25%罗哌卡因 (2~3mg/kg) , 均含1∶20万肾上腺素。Ⅲ组骶管注药后诱导插管, 术中维持同Ⅰ组。
1.3 观察指标
三组分别于麻醉前、诱导后10分、术中 (手术刺激最强烈时) 术毕、术后、24h、48h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和血糖浓度, 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麻醉前至术毕MAP (平均动脉压) 、HR (心率) 、SpO2 (血氧饱和度) 。
1.4 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在年龄、体质量、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上无差异。骶管阻滞后10~15min阻滞平面达T4~T5水平。
2.2 各组呼吸循环、内分泌变化
见表1、2。
3 讨论
新生儿围术期受到刺激, 会产生与成人相似的应激反应,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1]。新生儿能感知疼痛, 与年长儿比较, 新生儿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强[2]。骶管麻醉可阻滞外周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递, 减少应激反应和全身麻醉药用量, 缩短术后复苏时间[3]。新生儿骶管容量仅1~4m L, 麻醉药易于向上扩散, 适于新生儿下肢、会阴、腹部甚至上腹部手术。
本文结果显示, Ⅱ组麻醉后HR、MAP显著下降, 呼吸功能因阻滞平面高以及手术操作等因素受到抑制, 需面罩辅助呼吸;术中COR、皮质醇较Ⅲ组高, 提示单纯骶管阻滞不能完全阻断来自上腹部的传入神经冲动及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单纯全麻能够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供氧, 但用药复杂, 增加新生儿尚未发育完善的肝肾功能负担, T0时血中COR、皮质醇、BG浓度及MAP、HR较麻醉前显著升高, 提示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与成人一样剧烈。Ⅲ组BP、HR与T0相比有一定程度下降, 术中COR、皮质醇浓度低于Ⅰ、Ⅱ组, 说明本法能较好控制应激反应, 体现出复合麻醉的优性。Ⅰ组表现为高BG反应, Ⅱ、Ⅲ组在术毕有低BG趋势, 提示新生儿骶管阻滞及联合浅全麻应激性BG增高不明显, 应防止低BG的发生。
T1:Ⅱ组指骶管穿刺后10min测得的数据与T0比较, *P<0.05, **P<0.01;与Ⅲ组比较ΔP<0.05, ΔΔP<0.01
T1:Ⅱ组指骶管穿刺后10测得的数据与T0比较, *P<0.05, **P<0.01;与Ⅲ组比较, ΔP<0.05, ΔΔP<0.01
底管阻滞可一次性给药, 要求局麻药毒性小、麻醉效果确切、安全范围大、维持时间长等特点, 利多卡因起效快, 维持时间短。罗哌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符合上述要求, 与利多卡因合用, 发挥而二者的特长;0.2%~0.25%的罗哌卡因是小儿骶管阻滞最佳浓度, 既提供术中镇痛, 又可减少运动神经阻滞的发生率[4]。
本文结果提示在新生儿腹部手术, 尤其是上腹部大手术, 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联合浅全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选择。
摘要:目的 观察骶管阻滞联合浅全麻用于新生儿腹部手术对儿茶酚胺、血清皮质醇、血糖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腹部手术新生儿, 随机等分为全麻组 (Ⅰ组) 、骶管阻滞组 (Ⅱ组) 、骶管阻滞联合浅全麻组 (Ⅲ组) 。三组分别于麻醉前 (T0) 、诱导后10min (T1) 、手术中 (T2, 手术刺激最强烈时) 、术毕 (T3) 、术后24h (T4) 、48h (T5) 取静脉血测定儿茶酚胺、皮质醇和血糖浓度, 监测MAP、HR、SpO2的变化情况。结果 诱导后Ⅰ组儿茶酚胺、皮质醇和血糖浓度较麻醉前显著升高 (P<0.05) , 术中Ⅰ、Ⅱ组儿茶酚胺、皮质醇变化相似, Ⅰ组较Ⅱ组升高显著, 持续到术后24h, 至48h恢复, Ⅲ组无显著变化,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Ⅰ组术中呈高血糖反应, Ⅱ、Ⅲ组术毕有低血糖趋势。与T0比较, Ⅱ组除诱导后SpO2无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时点HR、MAP、SpO2均显著下降 (P<0.05) , Ⅰ、Ⅲ组SpO2显著上升 (P<0.01) ;与Ⅲ组比较, Ⅰ组诱导后的HR、MAP显著增快或升高 (P<0.01) , Ⅱ组SpO2、MAP诱导 (后至术毕均) 显著下降 (P<0.05) 。结论 底管阻滞联合浅全麻用于新生儿腹部手术, 可有效抑制手术刺激所致的应激反应, 循环稳定, 是新生儿腹部手术最佳的麻醉选择。
关键词:新生儿,腹部手术,联合麻醉
参考文献
[1]Dollberg S, Stolik O.Prevention and Pain management in tern and Preterm in fants[J].Harefuah, 2004, 143 (1) :54-59.
[2]Spasojevic S, Bregun A.Pain indicators in newborn[J].Med Pregl, 2008, 61 (1/2) :37-42.
[3]周辉.骶管阻滞复合基础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 2008, 48 (43) :98.
喉罩联合骶管阻滞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行腹股沟疝手术患儿84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2∶20, 年龄1~6岁, 平均 (3.24±0.85) 岁, 体重9~20 kg, 平均 (13.85±4.36) kg;观察组男女比例23∶19, 年龄1~7岁, 平均 (4.12±0.63) 岁, 体重10~20 kg, 平均 (14.23±3.58) 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予七氟烷复合氯胺酮麻醉, 观察组予骶管阻滞联合七氟烷麻醉, 面罩吸氧4~8 L/min, 并吸入浓度7%的七氟烷, 时间1~2 min, 患儿睫毛无反射后将调节氧流量至3~4 L/min, 当七氟烷降低至2%左右, 维持患儿为自主呼吸。接着实施骶管麻醉, 取左侧卧位, 双骶弯曲并触摸到骶椎裂孔, 用6号穿刺针穿刺成功后则注入0.25%罗哌卡因。操作结束后, 患儿即取头侧位、平卧位, 且术中改为鼻导管吸氧4~5 L/min, 自主呼吸时行辅助呼吸。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氧饱和度 (Sp O2) 、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水平;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用百分比 (%) 表示, 以χ2检验, 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结果
两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无显著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麻醉前变化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术后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术后清醒时间 (25.32±3.85) min, 对照组 (56.14±6.53) min, 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 (3/42) , 对照组11.90% (5/42) , 主要表现在恶心呕吐、躁动、喉痉挛方面,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小儿骶管麻醉因其止痛、肌松效果较为显著, 且局部用药量少, 对患儿的生理干扰相对较小, 加之操作简单, 因此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2]。小儿骶管麻醉虽然可满足手术的基本要求, 但是因患儿对手术操作的依从性较差, 因此, 常采用七氟烷予以诱导麻醉。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无明显变化, 而对照组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麻醉前发生显著改变, 这说明骶管阻滞联合七氟烷麻醉对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虽然胺碘酮为小儿麻醉的常用药, 且具有起效迅速、镇痛作用强等优点, 但经大量研究发现胺碘酮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大。其次, 对比两组患儿术后清醒时间可知, 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 进一步说明骶管阻滞联合七氟烷麻醉, 不仅克服传统麻醉的缺陷, 而且缩短术后清醒时间。原因在于该手术优势在于小儿的特殊生理解剖结构, 小儿骶管解剖清晰, 且骶裂孔大, 因此穿刺成功率较高, 加之骶管腔的容积较小, 麻醉药可充分扩散至硬膜外腔[3]。而大剂量胺碘酮在患儿的体内代谢缓慢, 因此患儿的术后清醒时间较长。若单独予七氟烷麻醉,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通常都比较高, 这可能和术中麻醉用药及术后切口疼痛相关, 而将其与骶管阻滞联合使用, 不仅可增强患者的舒适度, 而且还可缩短患儿术后清醒时间[4]。
注:与麻醉前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应用骶管阻滞联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效果较好, 能有效缩短术后清醒时间, 且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腹股沟疝手术应用骶管阻滞联合七氟烷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行腹股沟疝手术患儿84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七氟烷复合氯胺酮麻醉, 观察组给予骶管阻滞联合七氟烷麻醉, 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术后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无显著变化 (P>0.05) 。观察组术后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骶管阻滞联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效果较好, 可有效缩短术后清醒时间, 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疝手术,骶管阻滞,七氟烷麻醉
参考文献
[1]高翔.喉罩下吸入七氟烷全麻联合骶管阻滞在小儿脐以下短小手术[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 (1) :56-57.
[2]黄时福.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吸入用于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12) :112-113.
[3]杨勇.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 河北医药, 2012, 34 (5) :698-699.
喉罩联合骶管阻滞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及其家属书面同意, 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2院伦理审临医第 (23) 号],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择期行下肢及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50例, ASAⅡ~Ⅲ级, 男18例, 女32例, 年龄75~96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频发室早、房颤、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患者29例,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肺部感染、哮喘者8例, 合并糖尿病者16例, 合并脑梗后遗症者5例。手术类型:下肢股骨头置换术25例, 胫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12例, 膝关节镜手术3例, 膀胱肿瘤电切术10例。入选患者结合临床实际使用电动气囊止血带或者术中自体血液回收。50例患者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 (A组) 与静脉麻醉组 (B组) 两组各25例。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羟乙基淀粉注射液 (万汶,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公司) 和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交替静脉输入 (晶体∶胶体为1∶1, 10 mlkg-1h-1) , 液体经加温后输入, 使用暖风机 (bear huggar, USA) 取暖, 上肢及躯干予覆盖以减少散热, 使腋温维持在36.5~37.2℃。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 (MAP) 、心电图 (ECG)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
A组:先行L2-3硬膜外穿刺置管术, 注入1%利多卡因3 ml, 再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0.33%罗哌卡因5 mlh-1, 调节麻醉平面于T10以下。全麻诱导:咪达唑仑0.04 mgkg-1, 丙泊酚1~1.5 mgkg-1, 芬太尼2~6μgkg-1, 阿曲库胺0.1 mgkg-1, 待意识消失后置入4号OPLAC喉罩 (广州贝欧特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波形正常, 听诊双肺呼吸音均匀对称, 胸廓起伏良好, 连接麻醉机机控呼吸, 设定潮气量8~10 mlkg-1, 呼吸频率12次min-1, 吸呼比1∶2。麻醉维持:丙泊酚50~100μgkg-1min-1, 瑞芬太尼0.05~0.5μgkg-1min-1, 术中阿曲库胺按需给予。
B组:全麻诱导与A组方法相同, 维持用丙泊酚60~120μgkg-1min-1, 瑞芬太尼0.05~1μgkg-1min-1。监测脑电双频指数 (BIS) , 调节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 麻醉期间维持BIS于40~60, MAP维持于入室水平的±30%;如血压波动较大, 低于入室水平的30%, 加快输液, 必要时予阿拉明0.5~1.0 mg静脉推注;手术结束时停用丙泊酚、瑞芬太尼, 待患者苏醒符合拔管条件时拔管 (喉罩) 。
1.3 观察指标
(1) 应用多参数监护仪 (Bene View T5, 深圳迈瑞) :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 (拟行静脉诱导, T0) 、诱导后 (拟行喉罩放置, T1) 、插管时 (拟行喉罩固定, T2) 、插管后5 min (喉罩固定后5 min, T3) 、拔管时 (喉罩移除口腔, T4) 的MAP、心率 (HR) 、Sp O2变化。
(2) 记录围术期麻醉用药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的实际用量, 计算出单位时间内每千克体重的平均用量。
(3) 记录患者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 (清醒程度:完全苏醒2, 对刺激有反应1, 对刺激无反应0;呼吸道通畅程度:可按医师吩咐咳嗽2, 不用支持可以维持呼吸道通畅1, 呼吸道需要予以支持0;肢体活动度:肢体能作有意识的活动2, 肢体无意识活动1, 肢体无活动0) 。总分为6分, 评分在4分以上方能离开手术室或恢复室。
(4) 术后24 h随访所有患者, 记录出现恶心呕吐、谵妄及其他并发症的例数, 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各指标比较, 均P>0.05;表中数据单位未标注者均为例
2.2 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变化
两组患者T1时的MAP、HR较T0时明显降低 (P<0.05) , T1、T2、T3时Sp O2较T0时明显升高 (P<0.05) ;B组T4时的MAP、HR较T0时明显增高 (P<0.05) , B组T2、T4时MAP、HR较A组明显升高 (P<0.05) 。见表2。
a与T0比较, P<0.05;b与T1比较, P<0.05;c与T2比较, P<0.05;d与T3比较, P<0.05;e与A组比较, P<0.05
2.3 术中麻醉用药量
A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胺的用药量明显少于B组 (P<0.01) , 见表3。
2.4 术后恢复情况和苏醒评分比较
手术结束后A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 (P<0.01) , 而Steward苏醒评分明显增加 (P<0.05) , 见表4。
2.5 术后并发症
A组患者均无苏醒躁动和呼吸抑制, 4例术中因低血压使用小剂量阿拉明维持血压;2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a与A组比较, P<0.01
与A组比较, a P<0.01, b P<0.05
B组有6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术中因血压高使用微泵推注硝酸甘油、心率增快多次使用美托洛尔, 7例因低血压使用小剂量阿拉明维持血压稳定;2例术后谵妄, 1例术后短暂认知障碍, 24 h内恢复正常;4例因舌后坠置通气道入术后恢复室观察;6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3 讨论
高龄高危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动脉硬化进展有叠加作用[1], 其心、肺、肝、肾等生命脏器功能和代谢能力以及代偿储备能力比正常成年人下降显著;心肌能量和氧的储备缺乏, 是体内对缺血缺氧刺激较为敏感的组织。老年人由于生理退行性变化, 可致椎管狭窄, 蛛网膜绒毛增大, 硬脊膜通透性增加;脊麻阻滞速度较快, 麻醉平面可控性差, 易引起阻滞区域外周血管的快速扩张。围术期机体应激反应引起代谢改变、能量消耗和器官功能不全, 老年人心血管调节功能下降, 容易引起心功能抑制和急性心血管事件[2]。纯氧机械通气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大大增强患者对血流动力学波动的代偿能力;从安全角度考虑, 高龄高危患者手术麻醉应首选全身麻醉。但是, 全麻气管插管可导致围插管期剧烈应激反应, 血压、心率波动较大, 血浆糖皮质醇浓度均明显升高, 机体内分泌功能改变, 影响患者的转归和预后[3]。
OPLAC喉罩是台湾技术人员根据东方人解剖特征而设计的, 主要特点是无套囊、罩体粗而短、形状更圆, 更适合东方人短而窄的茶杯状的咽喉解剖结构[4]。OPLAC喉罩更适合进入咽喉, 操作时间短, 个体插入时间无显著差异, 具较高密封压力, 极少引起胃胀[5]。通气期间, 喉罩边缘的硅胶帽容积随气道压力变化自动调节;气道压越高, 与咽喉部黏膜贴合越紧密, 气道压低时, 与咽喉部黏膜贴合适当缓解, 以降低对咽喉部黏膜的损害。硅胶帽能随着温度升高而软化变形, 减少口咽黏膜接触面压力, 减轻罩体对喉头周围组织的刺激性和异物感。OPLAC喉罩是一种喉上通气道, 对声门无刺激, 置入时无需喉镜协助, 患者也无明显的心血管反应, 尤其适合于合并严重高血压及缺血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6]。
由于单纯静脉全麻不能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传导, 实验组采用持续硬膜外泵注低浓度罗哌卡因对阻滞区域血管扩张作用较轻, 不易引起血容量变化, 对循环干扰小, 血流动力学平稳。从表2可知, 两组患者T1时的MAP、HR较T0时明显降低 (P<0.05) , T1、T2、T3时Sp O2较T0时明显升高 (P<0.05) ;B组T4时的MAP、HR较T0时明显增高 (P<0.05) , B组T2、T4时MAP、HR较A组明显升高 (P<0.05) , 显示A组较B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对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采用联合麻醉, 血压波动尤其是高血压发生率较低, 只要及时补充容量, 采用血管活性药预防和处理, 麻醉管理一般并不困难。持续硬膜外泵注低浓度罗哌卡因术后创口镇痛完善, 能改善呼吸功能, 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利于早期活动[7]。
全麻药丙泊酚达峰时间2 min, 输注半衰期<25 min, 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以及苏醒后具有欣快感、定向力不受影响、无困倦感等特点。瑞芬太尼达峰时间1.6 min, 输注半衰期仅3.7 min, 无延迟性呼吸抑制的发生, 而且能降低术后肌肉松弛药残留效应[8], 另外, 瑞芬太尼含有1个酯结构, 容易在人体内被组织内的非特异性酯酶及血浆迅速水解, 因此性别、年龄、体重和输注时间不会影响此药在体内清除率, 其不良反应消失快速, 不会出现显著的呼吸抑制。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可降低用药量[9]。本研究中硬膜外联合麻醉能阻滞外科手术带来的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交感-肾上腺系应激反应, 且可不同程度阻滞支配心脏的交感活动, 消除冠状动脉反射性血管收缩。本研究联合麻醉的A组较静脉麻醉的B组全麻术中麻醉维持药用量明显减少, 相应手术结束后A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 而Steward苏醒评分明显增加, 并发症减少, 术后谵妄、认知障碍、入PACU患者更少。
综上所述, OPLAC喉罩与持续硬外泵注的联合麻醉方法应激性小, 使得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苏醒迅速, 并发症减少, 可以用于高龄高危手术患者。
参考文献
[1]杨利英.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中老年患者颈动脉更易发生粥样硬化[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29 (6) :654-657.
[2]LIU Z J, YU C H, XU L, et al.Risk factors for perioperative major cardiac events in Chinese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ndergoing noncardiac surgery[J].Chin Med J (Engl) , 2013, 126 (18) :3464-3469.
[3]陈志辉, 高晓枫, 纪浩聪, 等.喉罩通气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手术的应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3) :235-236.
[4]蓝晓文, 廖永强, 李荣胜, 等.欧普乐喉罩和双管型喉罩在全麻通气中的应用比较[J].广东医学, 2012, 33 (16) :2462-2464.
[5]LIN B C, WU R S, CHEN K B, 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classic and a modified laryngeal mask airway (OPLACTM) in adult patients[J].Anesth Analg, 2011, 112 (3) :539-544.
[6]颜景佳, 曾景阳, 赵桀, 等.插管型喉罩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反应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3, 33 (4) :508-509.
[7]姜文强.低浓度罗哌卡因硬外麻醉在老年患者髋部手术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06, 32 (5) :477-479.
[8]贺雅琳, 丁志刚, 梁华, 等.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6) :935-937.
喉罩联合骶管阻滞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患儿40例, ASA分级Ⅰ~Ⅱ级, 年龄2~7岁, 体质量8~25kg, 其中男26例, 女14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组 (A组) 、舒芬太尼联合骶管阻滞组 (B组) , 每组各20例。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02mg/kg, 入手术室后吸入七氟醚开放静脉通道, 常规监测心电图 (ECG) 、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两组患儿麻醉诱导:A组先静注咪达唑仑0.01mg/kg、舒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2.0mg/kg、维库溴铵0.1mg/kg先后顺序给药, 行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B组先后静注咪达唑仑0.01mg/kg、舒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2.0mg/kg、维库溴铵0.1mg/kg, 行气管插管后同样接麻醉机机械通气, 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1ml/kg行骶管阻滞, 两组麻醉维持:丙泊酚4mg/kg、瑞芬太尼0.2μg/ (kg·min) , 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超过术前15%时, 调整丙泊酚为6~8mg/kg、瑞芬太尼0.5μg/ (kg·min) , 必要时加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加用舒芬太尼0.5μg/kg, 结束前5min停用麻醉维持药, 逐步培养至有自主呼吸, 当吸入室内空气SpO2≥95%以上时拔除气管导管, 记录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1.3 观察指标
于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3min、切皮后3min、手术开始后30min以及拔管后5min, 记录HR、SBP、DBP和SpO2。观察拔管时患儿有无呛咳, 苏醒时有无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利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相关统计分析处理。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组有1例患儿因肠系膜血管出血中转开腹, B组有1例患儿因肠系膜游离困难, 结肠难以拖出肛门口也中转开腹, 所以仅有38例纳入分析。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诱导及手术前、后HR、SBP、DBP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麻醉插管前指标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 B组血压、心率有低于A组的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切皮后3min、手术开始后30min、拔管后5min、HR、SBP、DBP均明显低于A组, P均<0.05。B组在麻醉过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平稳, 全麻药丙泊酚用量、肌松药用量及七氟醚吸入浓度明显少于A组, 苏醒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见表2、3。
2.3 不良反应
A组有3例恶心, 1例呕吐, 2例拔管后烦躁;B组有1例呕吐, 无拔管后躁动。A组拔管时呛咳、躁动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多于B组, B组术后疼痛发生率较低, P均<0.05。
注:*P<0.05。
注:*P<0.05。
3 讨论
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是一种新型术式, 有微创优势如创伤小、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术后恢复快等, 针对此术式分为腹腔镜辅助分离肠系膜及血管和肛门部操作两部分的特点, 笔者采用了舒芬太尼联合骶管阻滞此种麻醉方式。既利用了舒芬太尼在静脉麻醉中的镇痛功能强, 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的优势, 降低了诱导的插管反应, 对腹腔镜手术提供了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同时骶管阻滞的优势得以更好的发挥。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阿片类受体激动剂, 镇痛、镇静作用比芬太尼强7~10倍, 具有起效快、对循环和呼吸系统影响小等优点, 而且镇痛作用时间长, 抑制诱导插管的刺激反应及机体应激反应的作用强于芬太尼, 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 作为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中主导性麻醉性镇痛药是不二选择。骶管阻滞是小儿麻醉的常用方法, 小儿脊柱较为平直, 硬膜外含脂肪组织、淋巴管及丰富的血管丛, 骶管容积偏小, 注入骶管的麻醉药易向胸部硬膜外扩散, 阻滞平面可达第6~8胸椎, 不仅可以满足此手术肛门部的操作, 还可以减少腹腔镜手术中的上腹部一些牵拉反应以及腹膜刺激, 为手术提供更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指征。同时, 完善的镇痛可以避免由于镇痛不全而导致的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 减少儿茶酚胺释放, 减轻插管、切皮、拔管等刺激时MAP、HR、CO、CI等的巨变。
本组结果表明B组切皮后3min、手术开始后30min、拔管后5min, HR、SBP、DBP均明显低于A组, 舒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有很好的心血管稳定性。术中B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参数较A组波动小, 全麻及肌松药用量也明显少于A组, 拔管时呛咳、躁动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表明行骶管阻滞复合后加强了镇痛作用, 减少了牵拉反应, 使肠管收缩、肛门松弛, 有利于术野暴露, 便于手术操作。总之, 舒芬太尼复合骶管阻滞, 既保持各自特点, 又在一定程度上取长补短, 在较浅的全麻下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 有利于呼吸、循环管理及术后苏醒, 是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用于小儿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麻醉的合理性。方法:选择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患儿4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用单纯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 B组用舒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骶管阻滞, 各20例, 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良好, B组在麻醉过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平稳, 全麻及肌松药的用量明显少于A组, 术后苏醒时间、拔管后的恶心、呕吐、烦躁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A组。两组间观测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麻醉采用舒芬太尼全麻联合骶管阻滞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式, 值得推广。
关键词:舒芬太尼,全麻,骶管阻滞,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参考文献
[1]张阳, 王亚峰, 蓝雨雁, 等.连续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改良根治术[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5) :443-444.
[2]庄心良, 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27, 1429.
[3]郭浪涛, 徐莉, 张成, 等.骶管阻滞复合全麻用于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临床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 2009, 35 (3) :182-183.
[4]赵权, 余涛, 李丽华.静脉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手术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 :124.
[5]姚尚龙.小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6]刘利洋.舒芬太尼用于全麻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5) :594-595.
骶管阻滞治疗腰腿疼痛 第7篇
1.1 一般资料
2004年9月至2009年10月本科应用骶管阻滞药物疗法治疗腰腿及骶尾部疼痛患者150例。其中男98例, 女52例。年龄18~75岁。其中18~40岁26例, 41~61岁94例, 61~75岁30例。所有病例均有临床检查拍片, 并有CT及MRI检查为依据。根据病情分类:腰椎间盘突出症92例, 其中有80例伴有坐骨神经痛;单纯坐骨神经痛31例, 8例双侧下肢疼痛, 23例单侧下肢疼痛;腰骶部疼痛患者19例并伴有骶椎腰化、腰椎骶化及腰骶关节紊乱, 骶髂关节炎及脊柱退行性病变等;腰椎滑脱5例伴有峡部裂, 压迫硬膜囊;尾骨痛3例, 均2年以上, 影响功能, 疼痛较重。拍片及CT检查, 尾骨无病理改变, 病因有待探讨。在150例病例中, 40岁以上的患者多有脊柱退行性病变, 骨质增生, 小关节紊乱, 韧带钙化及慢性腰腿痛反复发作病史。发病时常伴有外伤、劳累, 受凉等致痛病因。
1.2 治疗方法
应用药物:地塞米松5~10 mg, 维生素B12 0.05~0.2 mg, 2%利多卡因3~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3~5 ml。注药方法:患者俯卧位, 腰骶部消毒, 置孔巾, 戴手套。于臀中沟上1~2 cm处, 找到骶骨裂孔, 进针时针与皮肤倾斜10°~30°, 针尖穿过黄韧带时有落空感, 回抽时无液体、出血, 注药时无阻力, 确认进入骶管准确无误后, 缓慢推入药液。注药时认真询问及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出现不适立刻停止注药。完成注药后患者宜卧床10~20 min, 观察其状态好可离院。
1.3 治疗时间
隔3 d注射1次, 共3次。一周完成治疗。如1 ~ 2次即治愈者, 第3次可停止注药。3次完成没有疗效, 停止注药, 建议改换其他方法治疗。
2结果
疗效判定, 治疗时间为一周, 临床复查与随访时间为一个月。治疗效果分为①治愈:疼痛完成消失, 功能活动完全正常;②显效:疼痛明显改善, 功能活动基本正常;③有效:疼痛减轻, 症状改善, 功能活动较治疗前好转;④无效:疼痛同前, 功能活动无改善。因导致疼痛的病因不同, 疗效亦不同。
不良反应:本组患者有2例出现头晕, 出汗, 血压略下降, 停药, 10 min后自行缓解, 其他未见。
3讨论
3.1 骶管阻滞药物疗法确系治疗腰腿疼痛及骶尾部疼痛的首选方法。
其优点:方法简便易行, 收效迅速。尤对于疼痛剧烈者, 立刻止痛。骶管注入药物, 利用其抗炎、止痛、营养神经等作用, 达到治疗目的。本组150例病例, 总有效率达到97.33%。
3.2 导致腰腿及骶尾部疼痛病因虽然不同, 但导致疼痛的病理趋向一致。
长期的神经根受压, 水肿, 炎性反应及神经组织的营养不良或损伤刺激导致神经疼痛;而骶管阻滞注药进入硬膜外腔后可产生液压, 对粘连的神经根起到钝性分离作用, 低浓度利多卡因可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促进神经及周围组织水肿消退并麻醉止痛。地塞米松对无菌性炎症、水肿更利于消除。维生素B12直接作用于神经根, 调节营养神经, 维持神经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 应用骶管阻滞疗法治疗腰腿疼痛及骶尾部疼痛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3.3 骶管阻滞疗法要注意安全
①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②选择好适应证, 对患有先天性骶椎裂、椎管畸形的患者慎用此法;③穿刺后有液体渗出或回血, 应立即终止给药;④骶部有炎症感染者不宜用。体弱多病, 高龄患者等均应慎用;⑤治疗期间注意不良反应出现, 一有异常, 立即停药。对于疗效虽好, 疼痛反复者, 可能系固有疾病存在所致, 不宜长期用此法治疗, 宜改变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骶管阻滞药物疗法治疗腰骶痛及骶尾部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分析5年来收治的150例腰腿疼痛及骶尾部疼痛的临床资料。结果应用骶管阻滞药物疗法治疗腰腿痛及骶尾部疼痛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达到97.33%。结论骶管阻滞药物疗法确系治疗腰腿疼痛及骶尾部疼痛的首选方法, 方法简便易行, 收效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