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数据中心范文(精选10篇)
海洋数据中心 第1篇
关键词:监测数据,异常数据,质量评估,系统
近年来, 全国海洋环境业务化监测得到了迅猛发展。随着海洋监测项目的不断拓展, 监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监测数据资源迅速丰富起来。 监测数据是环境质量科学表征的重要来源, 高质量的监测数据是环境质量的科学反映。 然而,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 样品采集、运输、 分析和采样地点的偶发事件以及各环境要素本身的时空变化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 导致数据出现异常[1]。 在利用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管理方面的分析评价、 决策支持及相关科学研究之前, 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审查和质量控制。 美国EPA依据 《数据质量评估导则QA/G-9R、QA/G- 9S》 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4]。 我国海洋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主要依据 《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 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 (GB17378.2-2007)[5]。 本研究根据海洋监测数据特征, 结合海洋环境评价业务需求, 研究了适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质量评估的方法及模型,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数据质量评估系统, 从而实现海洋监测数据的快速质量评估与高效服务, 为我国海洋监测业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1海洋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内容
目前海洋监测工作中所获取的数据由于监测时间较短、次数较少、环境及人为等造成的不确定性,因此获取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区域性、数据样本小等特征。对所获取的监测数据开展质量评估应对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 代表性、完整性及可比性等内容分别进行评估。
1.1准确性和精密性评估
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精密性表示多次测定同一重复样品的分散程度[2]。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的评估主要表现为判别监测数据的准确与合理性,是否符合海洋环境特征,发现及剔除异常数据。
1.2完整性评估
完整性是指获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量是否满足预期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监测项目是否齐全,监测频次是否达到要求,其他必需的数据项是否有漏测漏报等。
1.3代表性评估
代表性是指判别所获取的数据是否客观地反映监测区域海洋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 符合区域监测要素的区域特征[3]。
1.4可比性评估
可比性是指在环境条件、监测方法、数据表达等可比条件下所获数据的一致程度。对于海洋监测数据主要判别其是否符合合理的环境变化趋势。
2海洋监测数据质量评估模型
2011年和2012年全国海洋监测数据达240余万个[6-7],北海区监测数据达60万个,地市级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也达几万至十几万个。海洋监测数据不仅种类多、 而且数据结构多样、 并具有动态特征。对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应在数理统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判别。
2.1数理统计评估模型
海洋监测数据一般都符合正态分布,根据 《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7378.2-2007)和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 (GB/ T 4883-2008)[8],Dixon检验法是对海洋监测数据进行质量审查和控制较方便、实用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较好的对污染物组分相对固定区域, 连续监测资料达到一定数量时,判别1个或多个异常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Dn为Dixon统计量,n为样本量,通过计算统计量与确定检出水平α后,查询Dixon临界值表进行异常值判别。
为了避免Dixon法计算及查表的繁杂过程,对于大样本(数据量n>30)数据,传统Z值检验法和莱特准则(3σ)检验法也有很好的判别功效[9,10]。传统Z值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σ 为标准偏差。判定原则为:当Z 2时数据无显著偏误。当Z ≥3时数据不合格, 有显著偏误。当2< Z <3时,数据可疑,需要查找原因。莱特准则检验法直接用3倍的标准偏差即3σ进行判别,超过3σ的数据即为异常数据。
2.2专业判别模型
依据数理统计理论对监测数据进行异常值判别是整个质量评估的一部分,其判别结果仅是统计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判别的结果是否准确, 与真实的环境质量情况吻合与否, 还必须结合区域环境要素特征、历史数据分析成果通过阈值或相关性检验进行专业判别。
2.2.1阈值检验法
阈值检验法是基于研究区域环境要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在分析研究已有的长期监测结果的基础上,确定的符合区域环境特征的各监测要素正常取值范围(即阈值),并通过数据比对判别异常值。如,中国近海断面监测与趋势性监测都是长期监测任务,至少积累了50年的数据,对于这些监测区域的环境要素的环境特征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这些区域的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就可以充分运用阈值检验法。阈值检验法操作简单、直接,能够有效地检验出极端异常的数据。
2.2.2相关性检验法
由于物质自身的化学性质和现实海水环境中的实际情况,海水环境监测中的一些基本项目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总氮(TN)是有机氮(TON) 和无机氮(TIN) 的总和,无机氮的量不应高于总氮的量。总磷(TP)是指水中正磷酸盐、聚合磷酸盐、可水解磷酸盐以及有机磷的总浓度值,则正磷酸盐、聚合磷酸盐、可水解磷酸盐的总和应小于总磷。六价铬的浓度不能高于总铬的浓度。河口、海湾及小区域的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胶州湾溶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3种营养盐之间、营养盐与pH、化学需氧量、盐度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1];福建省深沪湾溶解氧与浮游植物、悬浮物相关性显著[12]。 在数据质量评估中可以根据这些监测要素的相关性判别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3海洋监测数据质量评估系统设计
通过以上质量评估内容及评估模型的研究, 充分考虑海洋监测数据现状及服务需求,开发了海洋监测数据质量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对海洋监测数据实现了Dixon法、传统Z值法、莱特准则法、阈值和相关性检验等方面质量评估,以友好的图形化界面表现出来,并把处理后的数据传回数据库,对评估结果进行发布和输出。以下从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框架及环境、系统功能、数据质量评估模块等方面进行研究。
3.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监测数据质量评估的要求,对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进行合理设计,对用户界面进行友好性、方便性统一设计,系统主要设计包含登录子系统、输入输出子系统、数据检索查询子系统、数据质量评估子系统等,可以实现系统的登录、数据检索、质量评估以及数据管理等。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图如图1所示。
系统基于.NET与数据库技术的管理系统, 采用3层C/S的SOA架构:应用层(表示层)、 功能层、数据层。1数据层: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主要包括源数据库、评估后数据库、异常值数据库。源数据库主要存放原始监测数据;评估后数据库主要存放剔除异常数据后的准确数据;异常值数据库主要存放剔除的异常值。2功能层:建立与数据库的链接,实现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剔除、数据可视化显示等工作,并处理应用层与数据层数据的交互任务。3应用层:基于图形界面的用户应用接口, 采用图形用户接口(GUI),进行人机交互操作,进行数据输入与数据输出,实现用户与功能层的对话功能。
3.2开发环境
系统开发平台为Visual Studio 2005、数据库平台为ORACLE 10G、 运行环境为.Net Framework 2.0, 在Windows 2000/XP/2003/ Vista操作系统下运行。系统采用单机版的架构方式,直接由本机对数据进行操作,而无须构建庞大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大量的服务配置和网络配置工作,从而大大简化了用户安装配置系统的工作,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并最终提高质量评估的效率(图2)。
3.3数据质量评估系统实现
3.3.1系统登录与用户界面
根据数据质量评估人员的分类设置了3级使用权限,登录界面见图3。系统用户界面分为文件、工具、 质量评估、 数据库管理、 设置、 帮助和退出7个菜单。除退出和帮助外,每个菜单均对应一定的任务模块(图4)。
3.3.2数据库
系统使用数据库技术, 建立本地数据库, 实现数据库的规范存储、安全过滤,同时方便数据的查询、统计操作和管理(图5)。
3.3.3数据输入输出模块
通过 “文件” 菜单,实现不同监测类型数据的导入、数据格式转化、标准格式输出的功能。目前已实现海洋水环境化学要素、海洋沉积环境化学要素、叶绿素a、海洋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生物质量等调查要素数据的导入与标准格式导出(图6)。
3.3.4数据质量评估模块
“质量评估”菜单中设置了数据完整性检验(数据格式、有效数字等方面)、数据范围检验(即阈值检验)、Dixon法、传统Z值法、莱特准则检验、数据合理性检验(即相关性检验)、平行样检验等多种质量评估模型,可以根据数据质量评估目标和要求采用一种或几种联合的方法进行质量评估,检测出的异常数据系统会以红色进行标注(图5~9)。同时系统设置了报告编写功能,自动保存质量评估结果,并显示到当前窗口(图10)。系统还设置了图形显示功能,用以显示数据统计分析及评估结果图,从而清晰显示数据分布特征(图11)。
通过数据质量评估模块基本实现了监测数据合理性、代表性、可比性等方面的质量评估。
3.4系统兼容性
系统可以随着数据类型的增加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通过集成新的数据处理功能,较快地对系统进行补充和完善,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 便于系统的更新与维护。
4结束语
海洋测绘内业数据采集系统 第2篇
海洋测绘内业数据采集系统
地图扫描识别是一项高科技技术,是解决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和属性数据实体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地形图的扫描识别,对海图的`扫描识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 者:殷涛 严宇 吕立男 YIN Tao YAN Yu L(U) Li-nan 作者单位:国家测绘局第二大地测量队,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刊 名: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英文刊名: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32(4)分类号:P229关键词:模式识别 图像搜索 自动跟踪
人类中心主义与海洋生态困境 第3篇
[关键词]“蓝色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海洋生态困境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0)05-0105-04
[作者简介]钟燕(1975—),女,湖南衡阳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所博士生,中国农业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生态批评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北京100083)
[收稿日期]2010-05-28
On Anthropocentrism and Marine Eco-crises
ZHONG Yan
Abstract: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health of oceans and the increasing tension between human and oceans put ecocriticism going forward to the phase of Blu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Blue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n-thropocentrism, characterized by humanism and a supreme fait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rine eco-crises,featurde by the loss of marine wildness and the extinction of marine species,exploring a way to survive with the living oceans.
Key words: Blue Study; anthropocentrism; marine eco-crises
生态批评的流行色一直是绿色。一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观不能忽视占地球表面70%的蓝色海洋。受问题驱动的生态批评,在海洋陷入生态困境的时代开始了从“阅读大地”到“阅读海洋”的转向,整体关照实为“水球”的地球。生态批评的视野因而拓宽,进入“蓝色批评”阶段。①在“蓝色批评”中,人类中心主义与海洋生态困境的关系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我们先来检视一下人类中心主义思维范式的出现及其特点。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大卫•戈伊科奇,1997:21)这个命题后,古希腊“泛神主义”的有机论自然观开始瓦溃,奥德修斯返乡时盛怒的“波塞冬”逐渐祛魅。中世纪神学把人类中心论建立在托勒密地球中心说的基础之上,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上帝造物造人,人受上帝托付统治和征服地球。近代科学的兴盛,工业革命浪潮的连波风涌让人们以打量蒸汽机、发电机的眼光审视自然。自然不再是神秘不可测的有灵机体,而是有待“万物之灵”的人类去识别、解剖、组合的有规则的机器。随着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和科学体系的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人类中心论发展成为一种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类的利益出发、人类统治自然的思想和实践。“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了又一种宗教——对人的盲目信仰的宗教”(赵白生,2002),它相信人的理智与智慧,迷信人的“纯粹理智的产物——科学和技术”(Ehrenfeld, 1981:6)。在这种思维范式的影响下,人们肯定“人定胜天”的必然,否认上帝诸神的存在,甚至否认不可控的偶发性自然力的存在,因为,人们认为科技使人无所不能、无所不控。于是,围海造田、筑堤建坝、海岸开发、拖网搜捕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科技手段真实地催现着人类统领大海的神话。如同陆地的荒漠化一样,海洋会不会也变成“荒漠”?这仅仅是少数海洋生态学家的忧虑,多数人们还沉浸在对自我的迷信、对技术的崇拜,以及对海洋宝库千方百计地掘取的喜悦中。
厄伦费尔德(Ehrenfeld)在《人本主义的傲慢》(The Ar-rogance of Humanism)里说:“我们参与的是一场破坏与保护的惊险拔河赛。破坏具毁灭之力,一锤定音不可逆转;保护有新生之能,生命娇弱易逝,然条件适宜必成长滋衍。如今情势不算有利,平衡的重心已在向破坏与毁灭倾斜。”他紧接着清醒地提出了“我们正失去什么”的问题(1981:255)。海洋在走向荒漠化吗?我们正失去的是什么?2004年,在以“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为主题的第33个世界环境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提供了几个粗略的数据以作回答与警示:
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地球上90%以上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等原因导致输入海洋中氮浓度的增加,不少近海海域水质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并已在全球形成了150处小至1平方公里大到70万平方公里的无氧“死亡区域”,同时,赤潮大面积泛滥,鱼类即使没有被毒死,也集聚超量的有害物质,最后转嫁给人类。全球70%以上的海洋鱼类已遭到过度捕捞,不少鱼类已经灭绝。每年,多达100万只海鸟、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和数不清的鱼类因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也不断遭到人类的破坏。目前,全球35亿人口主要依靠海洋获取食物,而这一数字在20年后可能会翻一番。(王敬中,2004)
受厄伦费尔德的启发,我们可以将海洋的生态困境归纳为两点。一是“荒野”的缺失。富营养化②、红树林和珊瑚礁的破坏是造成水中“荒野”消失的主要原因。著名记者科林•伍达德(Colin Woodard)在费时一年半实地考察世界上的各大海洋后写下了《海洋的末日:全球海洋危机亲历记》(Ocean's End:Travels Through Endangered Seas,2000)一书,其中记录了黑海生态系统崩溃,从史诗中阿尔戈英雄寻找金羊毛的富饶之海③变成“死亡之海”的骇人真相。在过度捕捞、油料渗漏、工业废弃物倾倒、养料污染、湿地破坏和外来种群引入等压力下,黑海先是缓慢地恶化,而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突变崩溃。这一古老海洋的崩溃是一种警告。全球共有74个大型海洋生态系统,如果人类坚持自我中心主义,忽视海洋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黑海之死将是全球海洋系统未来命运的缩影,而海洋的末日也就是我们栖居的这个蔚蓝星球的末日。二是物种和种群的消失。过度捕捞和污染物倾倒导致海洋动植物种群逐渐减少。海底拖网——高效率的工业技术的产物,其实质是谋杀物种的凶器。现代海底拖网船如同巨大的犁耙,所到之处,不仅打捞起所有的“猎物”,还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造成大规模物理和生态的破坏。绝大多数物种需要几个月或是几年重建本族,还有一些则需要几十年或几个世纪,而贪婪的人类却没留给任何生物那么多时间。海洋生态学家把拖网船捕鱼对海床的影响比作将森林砍光,不同的是,它出现在比森林面积大150倍的海底区域。因此,全球70%以上的海洋鱼类遭到过度捕捞的厄运,不少鱼类已经灭绝。高效大搜捕的典型后症是:海底最大的动物——蓝鲸的数量从1900年的大约20万头减少到现在的最多不超过2000头;纽芬兰大浅滩的鳐消失了,鳕鱼再也没有回来(科林•伍达德,2000:61-103)。珊瑚世界是大海最富诗意的风景。在我们的想象中,美丽仙幻总是与洁净无瑕相连。海洋珊瑚的“适者生存”现状证明了我们想象的真实性:珊瑚礁的形成必须是在温暖、洁净、清浅的海水中,若有沉积和污染,柔弱的珊瑚虫很容易窒息而死。珊瑚礁专家研究发现,全世界约10%的珊瑚礁已经或濒临窒息灭亡,另外有30%在未来15年里将显著衰退。还有许多其他的人为破坏因素。矗立在台湾岛南湾西侧的核能发电厂排出的废水温度太高,使附近的珊瑚先是白化,继而死亡(尹萍,1999:4)。据统计,光是使用炸药和化学药剂捕鱼的技术就毁掉了菲律宾60%以上的珊瑚(Molles,1999:59)。开发、利用和探索可以说是科技时代人类贪婪之心的代名词。在“一个由巨大的技术实力和极度的人类需求所支配着的时代”,“无理性的实力”每年每天都在累计着“对自然的债务”(巴里•康芒纳,1997:237)。
是什么使人类“负债”累累?为什么“自然之死”的阴霾从陆地移袭,笼罩海洋?大海中“荒野”的缺失、物种和种群的消失是海洋的生态困境,从根本上说,更是人类中心主义在自掘坟墓。曾永成认为,“自然生态危机之所以被视为人类危机和人性危机,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人类和人性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出了严重的问题”。④人类和人性在对待自然时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呢?“主要问题……在于人类自私又自负地否认自身的局限性”(Ehrenfeld, 1981:255),清算人本主义的学者厄伦费尔德一语中的。的确,自私又自负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们对海洋的破坏中尤其凸现,它是海洋生态危机的“祸首”。首先,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人本主义,它把人类的利益摆在首位,把海洋当做一个纯粹的资源供应库,人与海洋成为利用者与被利用者的关系。自我价值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忽略海洋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导致海洋环境、海洋生物的人为干扰和破坏。人类与海洋的关系逐步演化成索取破坏者与供应牺牲者的关系。第二,在对人与技术的盲目信仰中,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点——无视自身破坏之害,无视海洋生态价值之重使海洋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地球上最重要的区域是海洋,人类活动已经给海洋造成种种生态灾难与困境,但绝大多数人却察觉反省不到这一点,在盲目自信与大肆破坏的同时依然认为海洋可供人类无限索取,这种基于自私与无知的错误意识是最可怕的。生命始于海洋也依托于海洋,与作为地球上一个物种的人类相比,覆盖地球近3/4表面积的海洋对于地球的重要性更大。海洋不是托起人类的土地,但却是地球与人类的血脉之流。可以说,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这一重要系统的资源在一定时段上是很难恢复的、是有限的,对它的破坏将会危及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存,这是人类中心主义者必须立即清醒认识到的一点。
2004年末,人类中心主义接受了印度洋海啸的惨痛教训。据报道,泰国气象官监测到了那场引发海啸的大地震,然而,或许是为了维持正处于旺季的旅游业,或是耽于官僚作风,他们没有向国民发出警报。在泰国的许多沙滩上,许多人追逐着预示着狂暴海啸即将到来的退潮浪涛,欢呼雀跃着拾捡搁浅蹦跳的沙滩鱼(Dickerson, 2005: 34,37-38)。本可挽救的许多生命由于人类对于海啸自然灾害的无知与低估被狂涛吞没。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瑞典小女孩蒂莉在印度洋海啸中观察到退潮现象的怪异,想起地理老师所教的海啸常识,及时发出警告,挽救了她身边几百人的生命。蒂莉被英国《太阳报》赞誉为“海滩天使”。⑤人类在大海面前应该谦卑如求知的孩童,怀一份敬畏,努力对海洋了解得更多。一些专家认为,造成10多万人死亡、几十万人成为生态难民的海啸虽是自然天灾,也是“人祸”!人类对海洋周边环境以旅游之名进行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人祸”原因。“这次受灾打击最严重的两个地区——泰国和斯里兰卡,都有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海岸生态的记录。泰国的普吉岛为了发展旅游业,把海岸的红树林砍伐,开发成度假区;斯里兰卡因为过度开发而导致水灾,修复工作尚未在海啸前完成,结果令当地人面对双重打击。相反,10年前不断受飓风威胁的孟加拉国,由于风灾过后重新种植防风林及恢复海岸生态,使海岸得到珊瑚礁及红树林的保护,在这次大灾之时,其人员伤亡在受灾国家中是最轻的。”(韩乐悟,2005)可见,在与海洋的零距离接触中,自我中心、一味索取如同倾巢取卵。只有了解海洋、保护海洋,才会有大海与人类文明的明天。2004年末的印度洋海啸,不仅对当年6月5日的环保主题作了反讽式的回应,而且对自私自负的人类中心主义敲响了震撼心灵的警钟:狂妄索取必吞灾难苦果,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与海共存”是新世纪生态语境里人与自然的共同呼声。
[参考文献]
韩乐悟.2005.反思地震海啸灾难[EB/OL].上海环境热线环境新闻.http://www.envir.online.sh.cn/info/2005/1/15110.htm.
沈国英.2002.海洋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敬中.2004.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EB/OL].新华网http://news.21cn.com/domestic/yaow en/2004/06/04/1594425.shtml.
尹萍.1999.海洋台湾[M].台北:台北天下杂志.
赵白生.2002.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结?[J].文艺研究,(5):18.
钟燕.2005.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J].国外文学,(3):19.
(美)巴里•康芒纳.1997.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美)大卫•戈伊科奇等,编.1997.人道主义问题[M].杜丽燕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美)科林•伍达德.2000.海洋的末日:全球海洋危机亲历记[M].戴星翼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Dickerson, J.,2005. Sea of Sorrow. Time. January 10.
Ehrenfeld, D.,1981. The Arrogance of Human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Molles, M.C.Jr.,1999.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Boston.
责任编辑:王俊羑
①长期以来“绿色研究”(green study)、“绿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是生态批评这门显学的别称。20世纪后半叶,海洋生态逐渐陷入危机的现实语境使生态批评走向“阅读海洋”的“蓝色批评”阶段(钟燕,2005)。
②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内湾,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海区补充大量营养物质是引发赤潮的物质基础,或者说,海区富营养化的直接结果是可能形成赤潮(沈国英,2002)。
③古希腊人称黑海为Euxine sea,即友好海。伊阿宋和他的阿尔戈英雄们到这里寻求金羊毛。在西方文献里,阿尔戈英雄们的旅行是最早的航海史诗。这次旅行被认为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科林•伍达德,2000:10)。
④见曾永成《生态论文艺学:本体基础、核心内涵和学科性质》,载《精神生态通讯》,苏州大学文学院生态文艺学研究室主办,2004年第 4期。
海洋数据中心 第4篇
安全大数据还可作为各企业的前瞻性指标, 用以减少工伤案例的发生,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例如:某财富150强的能源公司在18个月内工伤比率减少了67%;某财富150强的制造商在1年之内工时损失天数减少了97%;美国1所排名前5的公立大学在4年的校园建设项目中, 因工伤减少而节约的保险费用超过2 000万美元;某排名前20的建筑公司有效提高了安全环境, 其中90%的建筑工地未出现损失工时事故;某排名前10的专业承包商在工作总时间延长的基础上连续2年降低了支付给工人的补偿费, 降幅分别为57%和66%。
在减少工伤和维护生命安全方面, 大数据技术日益成为最灵活、最有效的工具。
淹没在数据海洋中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IBM) 的研究显示, 每天有2 274万TB的数据产生, 并且世界上90%的数据是在过去2年内产生的。毫无疑问,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一般来讲, 各企业的工作场所安全保障工作并无二致。每天, 安全管理人员和公司其他员工通过安全监察、现场调查、事故报告、工作安全评估和审计等方式收集安全数据。同时, 公司还会从便携式气体检测仪, GPS系统, 汽车仪表板监视器, 生物统计系统和加速度计等设备收集源于机器的数据。
然而, 面临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 众多公司和安全专家并没展示出在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性, 自如地航行其中, 却似乎要被数据淹没。这给公司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即使公司在数据收集方面投资巨大, 却收益甚少;间接后果是:为公司花费大量宝贵时间收集数据的员工受挫。
而在安全专家查克·派廷格博士看来, 公司如果不能从收集的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 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此时数据收集者将会受挫。他们就开始伪造数据, 或干脆放弃, 不再收集任何数据。
畅游数据海洋
我们不仅身处大数据的时代, 也置身于计算机功能规模化扩大的时代。人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与上世纪90年代早期台式电脑的功能相似。在某种程度上, 这要归功于摩尔定律, 它指出决定计算机功能的集成电路上晶体管的数目每2年就会增加近1倍。
在更多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帮助下, 我们利用先进的、具有预测性的分析方法驾驭这种功能, 提取有效信息, 而不是淹没在大数据的海洋里。这些分析数据法可以帮人们实现基础数据访问和报告系统作用之外的目的, 帮助我们向分析金字塔的顶端迈进一步。借此方法, 我们不但能根据原始数据解答诸如“发生了什么”“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频率”等简单的商业问题, 还能把原始数据转化成前瞻性指标, 这些指标能回答领导想知道的更难的商业问题, 例如“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 将会如何”等。
通过预测模型, 我们甚至可以回答难度倒数第二的问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就可以回答高层领导们认为最重要的终极问题——“如何获得最佳效益”。具体到安全生产方面, 这就意味着将人员和资源最优化, 以达到零伤亡的目标。
要想有效回答这些更重要且具挑战性的商业问题, 我们需要运用更加复杂的数据分析策略。以简单报告工具为代表的基础数据访问与报告系统只能构成滞后性指标。如今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多元而有效的计算机功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预测和推断, 并完成具有前瞻性的、最佳化的模型。
当团队成员收集数据获得相应的回馈后, 便会形成“良性循环”, 即他们想要收集更多的数据以进行分析, 得出有价值的前瞻性指标和预测信息。人们收集的信息越多, 取得的积极成果就越大;从而也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收集数据, 得出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结果, 取得更积极的成果, 如此循环, 直至产生“飞轮效应”。
企业的抉择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计算机、机器和数据是否是消除工伤事故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 人们必须认识到, 运用数据分析工作场所安全问题是提高安全效益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次, 应该激励人们走出去收集必要信息, 向分析金字塔的顶端再迈进一步, 最终达到预测并预防工伤的目的。再次, 需做出必要调整, 把数据收集形成良性循环, 避免恶性循环。最后, 数据分析专家和安全专家需要彼此合作, 共同解读数据分析结果。
但最重要的, 也是该过程中的最终步骤, 那就是各阶层领导要在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 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工作场所安全。他们可以通过对前瞻性指标的预测分析, 把其成果有效运用到改变工人的行为和改善工作环境上。
最近, 贝恩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 “最早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公司在业界占据了重要的领导地位”。他们远超过竞争对手, 其业绩大约是其他公司的最高四分位数的2倍, 而决策速度则是其他竞争对手的5倍。
目前, 关键问题之一已经得到解决;大数据和分析工具也得到了相关认证, 并可供人们使用。而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则是:谁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数据?
行政服务中心海洋局窗口工作总结 第5篇
一、加强学习,增强服务意识
一
年来,窗口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和把握精神实质,提高窗口人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严格学习管理,自觉参加中心组织的集中学习,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充分认识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目标,转变思想认识。树立强烈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改进服务质量,真正为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主动、高效、人性化的服务。同时,把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来强化,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来遵循,作为一种行政能力来提高,努力成为企业和群众满意的“服务员”。
二、以文明服务为主导,扎扎实实做好行政审批工作
我们海洋局窗口主要是从事渔船检验,船员证书的核发,捕捞许可证的年审,以及海域使用权的审核。今年以来我们窗口以“文明服务”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契机,以接好每一个电话,接待好每一位申请人,处理好每一件事项为目标,改进窗口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在每天的业务办理过程中始终做到耐心细致,热情周到,百问不厌。对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中申请材料不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对符合条件的均在有效工作日内办结。在办证高峰期,为了方便群众办证,延时服务,甚至周六、周日加班,强化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办事效率.截止本月20号我们共检验渔船1265条,办理职务船员证书215本,年审捕捞许可证1543本,办理特种捕捞许可证143本。办理渔船过户手续135条。受理海域使用权申请5件。所有申请事项均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其中特种捕捞许可证的办理事项是属于上报件,由于特种捕捞许可证是属于临时性的证书,其有效期较短,时效性较强,我们窗口在与省海洋局协商后,将其改为由我们窗口直接受理制证,事后再补报资料的方式进行,将上报件改为了即办件,受到了申请人的好评。
三、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
今年二季度我们窗口在参加完中心的行政审批再提速的主题活动后,立即与单位的带班领导进行了汇报,窗口人员对我们现有的审批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核查,并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了核减,对于我们窗口能够查阅的档案资料由原来申请人提供,改由我们窗口人员自已查找复印,减少了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共计减少审批材料17份,达到了中心的提速要求。在接下来的服务招商过程中,我们窗口主动梳理申请事项,确定将如东县滨海滩涂养殖有限公司和如东县新兴养殖场作为我们的帮扶对象,在这中间我们窗口人员主动联系并组织相关科室的人员对两家的海域进行了勘测,对周边海域的业主进行了协调,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两家单位的海域使用权证在七月底顺利办完,得到了两家企业的好评。
四、规范管理,强化窗口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窗口人员能始终按照中心《员工手册》的要求,规范着装,佩带胸卡。对来电、来人能够坚持使用文明规范用语,严格执行中心的上、下班管理制度和指纹考勤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相互串岗,不做与工作上无关的事情。随时保持工作区域办公用品的整齐摆放和整洁卫生。今年以来局领导多次找到窗口工作人员,了解窗口的建设情况,对窗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今年年初根据窗口工作的需要,提升窗口的服务能力,对窗口人员进行了调整并增加了一名办证人员,并配齐了电脑和打印机。由于渔船安全工作得到不断的重视,相关的档案资料等软件设施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窗口专门安排了一名同志从事档案整理、装订工作,全年共计整理档案三千余份,使窗口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
在这一年中,我们窗口不论从服务质量还是服务效率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红旗窗口的标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首先,我们窗口仍有部分事项未完全进驻中心,授权也未完全到位。申请人还存在两头跑的现象,其次,在服务态度上还要进一步的提高。由于渔民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在对待政策理解上出现偏差的渔民时还有急躁的情绪。在新的一年中我们海洋局窗口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我们将积极向局领导进行汇报,将所有审批事项全部进驻中心,事项的授权全部到位,理顺事项办理的程序,彻底改变窗口“二传手”的现状。
海洋数据中心 第6篇
近十几年来,全球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推动了各个国家研究、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步伐, 由此带动了对高质量海洋信息广泛和迫切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为人类全面准确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与此相适应,海洋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海洋信息化建设在许多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我国海洋信息领域国际合作范围和信息交换渠道进一步扩宽,海洋信息技术交流更加频繁,使我国获得了应享有的资料共享权益和海洋信息高技术,促进了我国海洋信息化进程。
1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国际海洋资料与信息交换计划(IOD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 (以下简称 “海委会”)为联合国成员国提供了全球海洋合作研究的基本机制。通过共享知识、信息和技术以及国际项目的协调,海委会协助各国政府处理他们各自遇到的问题和共同的问题。随着海洋学研究从局部过程的科学发展到洋盆和全球过程的科学,科学家的研究更加依赖于一个国际交换系统提供所有来源的资料和信息,而研究局部过程的科学家也希望从其他国家收集的资料中获益。海洋探险是一项耗资巨大的活动,通过交换获取资料要比每个国家各自通过海洋调查获取资料经济得多,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为适应形势需要,海委会在1961年建立了国际海洋资料与信息交换计划(IODE), 目的是通过IOC成员国之间海洋资料和信息交换,满足用户对资料和信息产品的需求,促进海洋研究和海洋开发。IODE执行了海委会制定的以及时、免费、无限制为原则的海洋资料交换政策,鼓励各成员国政府和非政府海洋资料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资料交换。
IODE的主要目标是[1]:1促进所有海洋资料和信息的交流,包括实时、近实时和延时元数据、产品和信息;2确保所有海洋资料和信息的长期存档、管理和服务;3促进国际标准的使用,开发或协助开发全球海洋资料和信息交换标准、格式和方法,使用最恰当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4协助成员国获得管理海洋资料和信息的必要能力,成为IODE网络中的一员;5支持IOC国际科学和业务化的海洋计划,并通过资料管理服务支持世界气象组织(WMO)及其相关机构。经过50多年的建设, IODE已经拥有80个国家海洋资料中心和55个海洋信息中心、多个责任国家海洋数据中心和3个世界数据中心即海洋学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为方向的全球网络系统。该全球网络已收集、质控、 存储海量的海洋观测资料, 并向IOC各成员国和有关海洋机构与专家提供资料和信息服务。
近年来,IODE大力开展能力建设,包括国家和地区研讨会/培训班、ODIN地区海洋资料与信息交换网络和培训教育工具 “海洋教师” (ocean teacher) 等。IODE组织并实施了许多国际计划,资料管理方面的计划有全球海洋资料抢救计划(GODAR)、 全球温盐剖面计划(GTSPP)、全球海表走航数据试验项目(GOS- UD)、海洋XML (MarineXML)、海洋数据标准项目(ODS)、海洋数据门户(ODP)等;信息管理方面的计划有水科学与渔业摘要(AS- FA)、海洋文献计划(OceanDocs)、开放科学名录(OpenScienceDirectory) 等。 过去IODE主要侧重于延时资料和物理海洋资料,而现在IO- DE对所有类型的海洋资料给予全面关注,包括物理海洋资料、海洋化学资料和海洋生物资料。 IODE还与IOC的其他计划和项目紧密合作,如海洋科学计划、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GOOS)和国际海啸警报系统计划等,并向这些计划提供管理服务。IODE的新领域包括[1]: 1IODE在协调提供海洋资料与信息满足用户需求上应起到领导作用;2加强与各类科学和业务化海洋学的合作;3开发新技术;4承担全球范围的海洋培训教育。
在国际海洋资料和信息交换领域,数据管理和分发新技术(ICT)的应用已经成为完全的主流。国家或全球层面的集中式数据中心的传统模式正在逐步被互联网上可搜索的分散的数据中心网络所取代,由于这种分散模式,科学家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数据管理链中,也可以更容易地访问数据和信息。该模型还可以使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访问数据、产品和信息。
中国是IOC成员国之一,积极参加了IODE的有关活动。作为IODE的实体机构,原世界资料中心(WDC)天津海洋学中心于2012年加入了世界科学联盟(ICSU)新建立的世界数据系统(WDS),为IODE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该中心由国家海洋局下属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和管理。中国也是国际海洋资料和信息交换的受益国,通过国际海洋资料和信息交换,中国获得了国际上耗巨资获取的海洋调查资料,包括TOPEX卫星测高数据集、海洋大气综合数据集(COADS)、全球地面站气象观测数据集(GTS)、全球温盐剖面数据集(GTSPP)、 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数据集(GLOSS)、 世界海洋环流试验数据集(WOCE)、世界海洋数据库数据集(WOD09)、 全球海洋实时观测计划数据集(Argo) 等。这些资料覆盖海域范围广、种类多、时间系列长, 是极其宝贵的海洋信息源,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并在我国的海洋管理、海洋开发与海洋科研等公益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海洋数据门户(ODP)
在2007年3月召开的IODE第十九次大会上,JCOMM/IODE资料管理专家组(ETDMP) 主席Nickolay Michailov先生向会议提交了建设海洋数据门户项目(Ocean Data Portal ODP) 的建议书, 大会经讨论决定开启ODP项目。 ODP项目是IODE框架下的资料管理与服务项目,是与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联合委员会(JCOMM)在资料管理与服务领域内的重要合作内容。ODP项目的战略目标是发展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数据系统,具体目标是通过IODE系统的国家海洋资料中心网络完整地获取海洋数据集和目录,并通过网络服务使用户能迅速便捷地查询、评估并获取数据。该项目设计的系统将利用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来获取不同地理分布的海洋数据和信息。
ODP项目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新的资料系统,而是提供与现有资料系统和资源的资料互用,要求参加项目的IODE资料中心接受并使用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网络服务,整合、共享元数据、数据及产品。通过使用国际统一标准,如SOA (面向服务体系构架)、ISO (国际标准组织)和OGC (OpenGIS标准与规范)来实现系统的互操作性。因此,ODP项目与现有的资料管理系统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如IODE/JCOMM端对端资料管理试验项目(E2EDM)、欧洲海洋资料管理基础系统(SeaDataNet)、澳大利亚海洋门户项目、美国IOOS资料管理与通信系统(DMAC) 以及WMO信息系统(WIS) 等。 ODP还将与地球观测系统(GEOSS)等其他国际项目合作以实现在各领域的资料互用。
ODP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开发基于端对端数据管理技术的海洋资料端口, 整合分布式数据集,提供资料与产品分发服务(包括资料与产品查询、可视化及下载);第二阶段是将ODP建设成为基于互用标准和工具的、功能全面的海洋资料门户。
IODE ODP由IOC成员国通过IODE国家海洋资料中心建立和管理,IOC各项目的数据管理领域以及与IOC合作的计划和组织也作出了贡献。目前,ODP将作为一个WIS资料收集或制作中心(DCPC) 为WMO信息系统(WIS) 提供海洋数据和服务。
ODP包括3个组成部分:数据提供、集成和服务[2]。
数据提供者对所拥有的数据集进行处理并生成元数据,根据集成的要求或时间节点将数据文件传输到集成服务器,数据采用OPeNDAP数据结构,元数据采用ISO 19115标准。最近又增加了远程登录数据提供者提供数据集的功能, 而不用安装数据提供软件,他们注册远程数据源,数据与元数据文件都可使用HTTP或FTP远程获取。
集成服务提供分布式数据源的注册与运行状况监测,与数据提供者协调收集discovery元数据,管理ODP服务部分提供的分布式数据源的通用代码/字典和访问,通过元数据交流与其他系统或数据门户相互合作与交流。
ODP服务部分负责提供数据的管理、搜索、 浏览、分析和下载服务,ODP有一个基于GIS的用户界面,可以进行数据和元数据搜索、数据下载和可视化,包括许多W3C和OGC网络服务。目前ODP具有五项功能:分布式海洋数据基础设施生成和运行;数据发现与访问;向终端用户提供数据; 用户管理; 系统监测与报告。
ODP的功能结构由一系列节点组成。这些节点分为全球、区域、国家或专业节点[2]。
IODE项目办公室负责运行全球ODP节点, 主要任务是协调IOC分布式海洋学数据和信息系统的业务运行,包括性能监控系统、系统统计数据和报告的发布。全球ODP节点负责为其他节点备份同步用于管理发布的通用控制词典和其他跨系统元数据和数据的目录。
区域或专业ODP节点是基于ODIN网络、 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和有害藻华项目(HAB)等IOC的区域项目,以及其他如JCOMM全球海洋和海洋气象资料中心(CMOCs)的专业中心建设的,区域和专业节点的责任包括与其他节点管理各自责任区的数据提供和同步元数据。 国家ODP节点是IODE国家海洋资料中心,以及为全球或区域/专业节点收集国家或计划水文数据和提供服务的其他专业中心,还是为全国用户提供服务的门户。ODP应用国际公开统一的标准,可以与其他数据门户进行互操作,数据提供和服务也是建立在公开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减少了建立共用标准的投资。参与ODP的数据中心和系统需要实施一套商定的互操作性工作,包括集成和共享数据、元数据、服务的技术规范和网络服务;这些数据和服务的互操作性依据国际标准而定, 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放地理空间联盟(OGC) 批准的标准,以及IOC和JCOMM定义的最佳实践。
根据IODE质量管理框架(QMF)对国家海洋资料中心的认证程序,将对所有的ODP节点实施认证, 以确保其符合互操作性的要求; 定期审核ODP节点的功能和性能,以确认持续遵守职能要求。海洋数据门户网站提供参与该计划的数据中心的海洋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在线访问,包括业务化和延时数据、海洋和海洋气象领域的数据和服务、多源格式的数据和本地数据系统(DBMS、 数据文件、GIS、 电子文件)、来自不同地理区域多个提供者的数据以及与IODE海洋专家计划(OceanExperts)、海洋文献计划、已发布的海洋数据计划和其他IODE GE-MIM信息产品和服务有关的出版物和专家信息。
2009年11月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作为IODE国家海洋资料中心代表国家海洋局正式加入ODP项目。经过与IODE办公室就ODP项目技术测评和系统运行示范等工作的多次沟通,2010年10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正式成为ODP项目西太地区节点。
3对我国海洋信息化进程的启示
中国的信息化战略构思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06年5月8日,随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正式出台,标志着信息化建设已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3],这对海洋信息化建设无疑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作用。
海洋信息化当前主要包括4个方面[4]:一是海洋信息的数字化,将历史与现实的、不同信息源的、不同载体的各类海洋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以海洋基础地理、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为主题的,统一、标准、易于理解和使用的海洋基础数据库; 二是海洋信息的网络化,建设海洋实时信息采集与传输网络、统计信息网络和海洋行政管理信息网络; 三是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业务化, 开发和整合支撑海洋管理、执法监察和国家安全决策的信息系统和信息产品,并实现业务化运行;四是海洋基础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开发海洋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研制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的海洋信息产品,促进海洋信息产业化进程,实现社会共享。
结合国际海洋资料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海洋信息工作的长远发展需要做到关键几点。
3.1明确主管部门,建立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
我国的海洋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面向多源社会需求、涉及众多单位、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浩大工程,需要在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下明确分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进稳步发展。海洋数据门户计划(ODP)在建设之初也遇到了协调不力、成员国参与性不高等问题,由于仅仅是由IODE项目办公室进行必要的协调工作, 而缺乏相应的组织和领导,致使该计划在2011年数据更新缓慢, 与用户的沟通交流也甚少, 系统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力;为了解决这些组织和技术上的困难,2012年6月的IOC第45次执理会批准了俄罗斯国家海洋委员会在奥布宁斯克建立IOC/ODP支持中心作为IOC合作伙伴中心(IOC Partnership Center),负责IODE/ ODP系统的技术支持,该中心2013年9月成立;IODE海洋数据门户(ODP) 通过与JCOMM的合作已经发展成为IOC的海洋资料集成和服务平台,该门户由时任JCOMM资料管理示范专家组主席的俄罗斯技术专家牵头研发、管理和服务,并将继续牵头组织该系统的升级版本研发服务,着眼于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技术培训和及时收集与分析服务反馈信息; 近期ODP计划在俄罗斯的组织协调下稳步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因此,我国的海洋数据服务平台也可参照ODP的成功管理经验,在主管机构的统一协调和指导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推动高效的一致操作。
3.2建立标准和规范体系,并严格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和规范体系是海洋信息化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之一。ODP项目能在短期内开展实施并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成功应用了国际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如SOA、ISO和OGC OpenGIS标准与规范,并能与其他相关国际项目与计划进行互操作。IODE近年开展了海洋数据标准计划,目标是在全球海洋界达成广泛的协议与承诺,采用一系列关于海洋数据管理与交换的标准。我国的海洋信息标准和规范体系尚未完善[3],使得许多海洋科学信息不能被充分利用,国家投入无法获得更高的效益,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我国应在现有国家、部门、地方和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相关技术标准, 研究制定海洋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并针对项目建设内容的需要,面向数据资源整合、加工处理和系统建设需求,统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3.3建立涵盖各级涉海部门、科研院所及私营组织的数据和信息共享网络
IODE的国家海洋资料中心全球网络包括了100多个资料中心和信息中心,地理区域覆盖五大洲,研究区域覆盖四大洋,研究领域涵盖与海洋有关的各领域;而且IODE还开展了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计划与项目,以国家海洋资料中心全球网络和全球性、 区域性项目为依托, ODP建立了广泛的信息共享网络。我国海洋业务种类较多,目前各业务主管部门已开发了一些独立的业务系统,但这些系统数据之间互不关联,无法实现协同业务处理,重复数据录入造成人力物力浪费严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管理的信息量急剧增加,这些分散的系统不能满足支撑管理的需求。为此, 我国应加快建成连接国家与沿海地区的网络系统,覆盖全国沿海县级以上海洋主管部门,配置网络交换与互联设备,为国家与地方海洋信息的传输、交换、共享、服务提供基础的网络平台,为海洋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网络运行环境,建立涵盖各级涉海部门、研究机构和高校及私营组织的数据和信息共享网络, 实现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国家级数据仓库与省、市、自治区数据库之间、各级综合管理系统之间的有效连接和信息交换以及涉海海洋数据交换。
3.4扩展数据服务种类
ODP的特色是元数据检索,把原始的海量数据变成可理解的信息,研发满足科研、沿海工程、航运、旅游等社会需求的产品。产品和服务是海洋数据价值的实质,扩展数据服务种类是充分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的有效手段。借鉴ODP的经验,构建我国面向海洋经济开发、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科学研究、国防军事建设等应用的数据资源库,并围绕海洋管理、 公众服务、综合决策等应用需求提炼面向各个应用主题的基础信息产品和专题信息产品,为涉海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提供非涉密信息查询、数据下载、元数据服务等海洋信息服务。开发公共软件支撑框架,建立海洋信息更新体系, 实现海洋信息的整合改造、 高度集成和动态更新,为海洋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应用服务提供高效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同时搭建海洋信息传输与交换网络,建立多级海洋数据中心,实现海洋信息的高效流通和有效共享,提高海洋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3.5确保人才保障
大数据时代的海洋云平台建设浅析 第7篇
2012年,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935.49亿元。其中电子书收入为31亿元, 超过540家出版社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 共出版电子图书超过100万种, 电子图书的产品规模从2009年到2012年, 增长率为66.67%。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明确提出, 到“十二五”末, 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总产值的25%。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占整个文化产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已经成为出版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闻出版产业的特点, 政府始终是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引导者和主要推动力, 政策带动了产业变革的深入, 传统的出版单位则是图书数字出版的主力军与重要支柱, 其数字转型的速度与质量, 关系着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市场主体构成与规模效益。信息及通信技术大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云计算、二维码、3D打印技术、增强现实 (AR) 技术等新兴的科学技术使得新兴媒体呈现出跨时空界限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浪潮给整个出版行业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当今的出版企业发展必须融入网络科技发展、信息技术的潮流当中, 探索和形成全新的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 开拓市场新机遇。
二、专业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的优势
数字出版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 也不仅仅指把传统纸质版的出版物数字化, 或者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 它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 即:数字内容通过网络, 在手机、PC、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MP3等终端上实现阅读, 提供电子阅读等服务的出版行为。
专业出版社拥有大量的专业图书, 这既是出版社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 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宝库, 如海洋出版社建社30多年来, 出版了几千套海洋专业书籍, 涵盖了海洋各学科领域, 是海洋领域科技工作者和学生的宝贵资源,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一些老版本的图书很难找到, 查询起来很不方便。更为主要的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人越来越习惯于电子读物, 依赖于电子读物, 这就要求专业出版社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可以检索、阅读和下载的电子图书。
专业出版社具有“专、精、特”的特点, 其在建设数字出版平台方面具有许多优势:首先, 专业出版社内容资源的一大特色是专业及同类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 如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类图书, 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科领域, 数字出版可以按照海洋知识结构体系之间的联系, 将分散零碎的各种著作文献资源关联在一起, 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形成交错、传递和链接的特色资源库, 用户可以高效准确地检索、查询到需要的信息, 更专业、更深层次地解决用户需求, 并满足延伸阅读的需要。其次, 对于数字出版而言, 内容资源才是核心价值。专业类出版的内容产生周期较长但时效性也长, 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法宝。专业出版社在长期的专业出版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 这些专业的、独创的内容资源是行业所特有的, 难以模仿。再次, 在特定行业内有相当知名度。如海洋出版社的专著类产品在业内具有相当的品牌特色和知名度, 为数字产品进入专业市场和提供专业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 用户的稳定性和小众化。由于专业出版社的出版物所涉及领域非常集中, 其消费群体也就相对集中和固定, 这为数字出版平台的链接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需要的内容, 每一个用户可以找到自己的特殊需求, 享受到专业的服务。最后, 版权能得到有效保护。专业出版社大量的、宝贵的内容资源具有专业性和独占性, 借用数字水印等加密技术、合理严格的授权许可模式和保护体系, 建立完善、可靠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 使数字产品不易被非法复制或盗版。
三、“云”推动数字出版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基本概念是将用网络连接起来的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 形成能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的计算资源池, 因为其资源丰富而被称为“云”。利用网络中数据和软件的能力, 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共享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
建立在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和便携式移动接收终端基础上的云服务模式, 是数字出版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云计算、云服务模式, 数字出版商使分散的、碎片化的出版资源整合成整块的“云”, 可以把相关数字内容和服务项目放在云端服务器上, 供消费者随时随地按需购买或免费使用。建立统一的、在线数字出版云平台, 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消费者使用, 极大地拓展了数字出版的经营领地和服务范围。通过云出版平台, 出版社可以对社内资源加密, 可以选择发行渠道进行授权、安全分发。销售渠道的数据会实时反映在平台上, 出版单位可以随时掌握, 并且, 出版社可以根据后台数据的分析, 掌握读者的查询、点击、购买等行为。
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出版中能空前地节约制作和维护成本。减少出版企业在经营成本上的投资, 不必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硬件设施和系统软件。另外, 云计算技术能够提供高效的计算能力, 在海量数据加工处理方面比传统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能为数字出版内容的深加工和使用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四、媒介融合推进新型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
2012年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国内大部分出版集团都成立了数字传媒公司或数字出版部门, 搭建起集资源、服务、信息为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化的全方位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数字产业链上的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产品销售商进行更深层次的相互投资参股合作, 共同开发数字出版业务。对自身的高品质的内容进行一种积极的资源整合, 实现多元化产品形态、多渠道传播。
海洋数字出版服务平台是建立在海洋出版社自身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出版实力基础上的, 它可以深度挖掘资源的出版价值, 以优势项目为突破口, 做大做强。这个平台的核心技术包括以下五大系统:
(1) 海洋云运营与服务平台系统。
(2) 资源创作加工系统:海洋既有数字资源深度开发系统, 海洋知识创作生产发布一体化系统, 海洋科技、社科音像和电子出版物制作加工系统, 海洋知识资源加工管理系统。
(3) 海洋知识资源总库:海洋数字图书馆, 海洋百科大辞典集成系统, 海洋学科知识条目数据库, 海洋类专业学位论文全文资源库, 海洋学术会议全文资源库。
(4) 系统运营与服务支撑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其中软件系统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海洋数字内容传播与服务平台, 海洋百科开放式与协同创作共享平台, 海洋在线翻译平台, 海洋知识资源复合出版管理平台, 互动交流平台, 按需出版与数字印刷服务平台。
(5) 版权保护与安全认证系统。
海洋数字出版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输入端包括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和作者。在海洋云平台上, 通过五大核心系统的运行, 建立起海洋数字出版数据库, 再利用云终端系统, 为用户提供服务 (图1) 。
五、总结与展望
处于大数据时代的传统专业出版社, 在海量繁复的信息内容中, 探索适合自身的数字出版领域的新型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与投资机会, 将是全新的挑战。加快海洋信息化进程, 实施对海洋书刊资料的数字化, 是响应时代号召, 保障海洋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最根本的途径。海洋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建设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及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为海洋管理部门、海洋科研、生产单位、海洋的开发和科研活动提供准确、权威的数据资料, 是当今信息社会开展海洋调查和科研工作、加强海洋管理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也是为海洋事业服务最便捷的手段。我们要抓住机遇, 发挥自身优势, 实现图书出版的跨越式发展, 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铸就文化平台, 为海洋经济的发展, 为科研教学的创新, 贡献我们的力量。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各项新兴的科学技术使得新兴媒体呈现出跨时空界限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浪潮给整个出版行业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数字出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专业出版社云平台建立, 对推动本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同时, 该平台的建设, 必将给专业出版社带来新的生机, 从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出版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专业出版社资源优势和云计算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词:数字出版,海洋,云计算
参考文献
[1]郝镇省.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2]刘成勇.推动数字出版进入高铁时代[J].出版参考, 2011 (21) .
[3]苗地.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出版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 2012 (6) .
[4]蒋宏.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现实困惑与发展方向[J].现代出版, 2011 (3) .
海洋数据中心 第8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迅速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与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在这一领域拥有竞争优势,也就等于拥有了国际竞争优势。信息具有客观性、共享性、传载性和实效性,其中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显著区别。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在不同个体之间同时或不同时期享有。物质交流一方会因另一方得到而失去物质,而信息交流不会因一方拥有而导致另一方失去,也不会因使用次数的累加而导致效用减少。信息可共享的特点就是信息资源能够最大性的发挥效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也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共享是指信息的双向流动,即任何单位或个人履行了把所掌握的全部或部分数据贡献出来作为社会发展之用的义务,就有权利获得其他人提供的数据或信息。只有在信息双向流动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自1958年全国海洋普查和国家海洋观测台站网建立以来,国内曾有过数据共享阶段。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到来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加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盛行,导致我国海洋信息共享日益困难,“共享”与“保密”之间的冲突造成海洋信息管理、积累和应用至今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具体分析其问题如下。
(一) 观念落后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信息的获取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单位或个人的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惯性意识使然,提供资料的人认为把自己辛苦调查得来的资料无偿提供给别人感觉“划不来”,使用资料的人处于种种考虑写论文、出成果只管“拿来”,不标明资料来源。要么“不给”,要么“用了不提”,造成海洋信息资料共享的恶性循环。因此,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二) 国家尚未制定较为完善的海洋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的法律、法规
我国海洋法律制度尚待完善和健全,健全海洋法律制度首先是要保证“有法可依”,能够满足实施海洋开发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现行的海洋法律制度并没有海洋资料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对于海洋资料的所有权、采集权、资料的归属和转移尚未有明确规定,使盲目的海洋信息垄断现象得以蔓延,导致国家资源大量浪费,已有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低水平的重复调查和研究现象严重,直接制约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 缺少完善的海洋信息管理体制
海洋信息共享工作是一项巨大、繁琐的工作,没有有关部门和广大科研机构的支持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的参与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我国曾多次组织全国性的海洋专项调查,积累了大量的海洋资料和数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及专题调查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同时,各部门对海洋信息的需求也十分强烈。一方面可以供应,另一方面又有需求,但由于缺少高层次的海洋信息管理体制,中间服务环节的缺失,导致我国海洋信息资源现状不清,资料交流渠道不畅。缺乏有效的管理使许多海洋资料的存储地、种类、数量、质量及其所代表的区域、时间等还很模糊,更不用说对这些资料的加以利用来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因而也严重制约我国海洋信息共享事业的发展。
二、美国有关海洋信息共享立法现状
在美国,向公众传播政府采集的信息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法律义务,公众的权利和政府的义务主要通过法律来调整。目前美国并没有专门针对海洋信息和数据的管理与共享的法律规范,调整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都包含在《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中。《信息自由法》是美国联邦政府于1966年颁布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至今已经过四次修改并不断完善。美国的《信息自由法》是目前国际上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最为完备的法律之一,它为美国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1996年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该法案进行了修改从而产生了《电子信息自由法修正案》(Electronic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Amendment)。该法案规定了一系列问题进而保证了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
法案规定政府机构应当告知公众如何获取信息。首先,介绍该机构包括其地理位置、人员设置、职能和运行方式等。其次,向公众说明他们可以通过何种程序和方式获取其想要的信息并告之程序规则、可获取信息的形式等相关内容。再次,介绍法案原则并阐述该机构涉及到的条款。
法案通过5个条款来具体规定了公众可获取的信息:(1)案件审判的最终意见包括一致意见和不一致意见,以及审判决定。(2)不包含在联邦记录中的政府机构所采用政策的阐述和解释。(3)可能影响一部分公众的行政人员手册及行动指南。(4)所有对公众公开的文件或信息副本,不论何种形式。(5)上一条款中所有文件的总目录。
对于隐私的保护美国一直走在世界立法之先列。该法案规定公众所要求的文件中若涉及到个人的隐私,政府机构在公布该信息、发表公告、公布政策等之前可以删掉有关人员的身份信息。但要声明所删除的程度,除非该声明会损害不受该法案调整的九种信息所要维护的利益。
法案规定如何向请求人收取费用。根据请求人所需资料的不同用途,法案规定了三种收费方式。第一种针对商业需求,收取三项费用即查询费、复印费和查阅费。第二种针对教育机构、非商业科学机构用来进行学术或科学研究和新闻媒体,只收取必要的复印费用。第三种针对第一、二种以外的需求,收取查询费和复印费。同时对于一些为了公共利益并且可以促使公众更好地理解政府政策和活动的非商业请求可以免费或收取很少的费用。
法案规定政府机构提供资料的期限及延长期限。政府机构在收到请求人请求后二十天之内(除去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做出决定,并通知请求人是否接受其请求及其原因,告知请求人有权向上级部门申诉。在非正常情况下政府机构可能要延长期限,但必须要写信通知请求人。如果在很紧急的情况下请求人还可提出加速处理申请。
法案规定不适用法案的九种情况。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公众都有知情权,有九种资料政府不会对外公布。(1)国家安全信息。(2)某一政府机构的国内人事规则和做法。(3)其他联邦法律中同样不对外公布的信息。(4)商业机密。(5)政府机构之间或机构内部用于协商、诉讼或其他活动的便函或信件。(6)个人隐私。(7)一些有关法律执行的记录或信息。这些信息或记录可能妨碍法律的实施进程、剥夺了某人受到公平审判的权力从而受到不公正待遇、侵犯个人隐私、公布了一些秘密信息或使一些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等。(8)金融机构相关信息。(9)有关地质或地球物理方面的信息和数据。
以上就是美国《信息自由法》对于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部分相关规定。毫无疑问海洋信息也包括在这一法案中,海洋信息的获取也要遵照此法案规定。
三、对于我国海洋信息共享的立法建议
完善法律治理制度对治理国家必不可少。实施海洋信息数据的科学管理,组织是保证,法律是基础,因此要加强海洋信息数据共享方面的立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1.我国海洋数据信息共享法制现状
目前我国尚没有海洋信息数据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从宏观上规定了科学信息数据共享的大方向。其第33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咨询、科学技术信息服务和社会公益性的研究开发机构,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或者有偿服务。进入21世纪,海洋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完善海洋法制建设对于保障科学利用、开发海洋有着重要作用。2003年10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学数据汇交暂行办法(草案)》颁布。虽然只是效力层次较低的规范性文件,但对于我国海洋科学数据共享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办法》由十章组成。第一章是总则,第4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科学数据是指在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第3条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指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研究开发能力条件建设计划、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等科技计划中安排的由科技部专项计划部门或由其委托的机构组织实施,由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第二章到第十章分别规定了汇交科学数据的种类及范围、汇交计划、汇交义务人的权利和义务、汇交程序、科学数据的审核、数据的保管及管理、奖励与处罚。
2.对于我国海洋数据信息共享的立法建议
上述的两部法律对于我国在科学数据信息共享领域的空白起到了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但毕竟其所针对的客体过于宽泛,不利于我国海洋信息数据共享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我国应有一部专门针对海洋信息数据的法律规范或规章来改善目前海洋数据信息获取和使用的混乱局面,从而为我国海洋数据信息共享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对于我国海洋数据信息共享事业的发展大概有三个关键环节,即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数据信息的搜集和数据信息的获取。以下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提出立法建议。
(1)强有力的组织管理
要发展海洋信息数据共享事业,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基本保证。
一是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目前我国涉海管理部门众多,大致分为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形成局部统一管理与整体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涉及到海洋信息数据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是国家海洋局直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国家海洋资源,为国家海洋经济建设、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信息业务与技术支持服务,并对全国海洋信息工作实行业务指导和协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由国家海洋资料中心、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含海洋档案馆)、国际海洋学院中国业务中心、海洋空间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四个业务系统组成。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全国海洋信息工作,负责各类海洋信息的搜集、处理、贮存和服务,建设各类海洋数据库,提供各类海洋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因此可以赋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组织管理海洋信息数据共享工作的职权。
二是从法律上规定海洋基础数据信息属国家所有。在目前海洋信息数据领域形成一种“保密”风气,一些机构组织或单位通过海洋监测、调查获得第一手海洋基础数据信息资料之后不愿拿出来与人分享,或即使与人分享也是表面文章,“有名无实”。因此应从法律上规定海洋基础数据信息属国家所有,任何人不得独占享用。各组织机构或单位凡是促进我国海洋开发事业或经济发展的正当行为都可以通过正当程序获取海洋数据信息。通过这一法律规定来保证海洋基础信息交流渠道畅通,实现资源积累,有利于资源共享。
三是从法律上规定管理机构妥善管理信息数据的义务。涉及国家机密的数据更要严格管理,规定其使用范围、使用程序、使用权限和保密责任等。对于海洋数据信息的丢失、毁损或涉及国家机密数据信息的泄漏导致重大损失的责任人要负法律责任。
四是通过法律或部门规章来规定获取海洋数据信息的收费体系。对于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信息自由法》相关规定。该法对于数据信息的获取收取三种费用,即查询费、查阅费和复印费。针对获取主体性质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费用。根据我国国情,可以规定为:对教育或科研机构免费或收取必要成本费用,进而促进海洋科技研发及科学技术推广,推进海洋开发事业的发展。对商业机构或其他营利性机构提供有偿服务,除收取必要的成本费用外还可以收取一些查询和查阅费用。
五是从法律上规定哪些数据信息不受该法规的调整。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公众都享有知情权,一些涉及到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的数据信息应当保密,维护国家和商业机构利益。
(2)对提供数据信息的相关法律规定
从法律上规定海洋数据信息的提供主体以及其是否负有法定义务。海洋基础信息数据归国家所有,因此应从法律上规定拥有、掌握关系到海洋资源生态保护、人民生活健康和海洋各产业发展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海洋数据信息的政府、组织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有法定义务向国家或社会公众提供,相关部门也有法定义务发布共享,并接受公众监督。
从法律上规定所提供海洋数据信息的范围及形式。要对海洋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就必须要有固定的范围和一种或几种统一形式。目前由于各海洋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采用的信息资源形式和标准不同,信息资源共享、人为信息交流及应用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制定统一标准和形式才能更有利地保证海洋数据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并充分发挥作用。
从法律上规定海洋数据信息资料的提供人有义务提供完整、真实的数据信息。提供人若虚假数据信息造成国家、社会或单位组织遭受重大损失的,提供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
(3)对获取数据信息的相关法律规定
从法律上规定有权获取海洋数据信息的主体。任何从事正当行为的我国政府、组织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有权通过法定程序获取国家海洋数据信息。
从法律上规定获取海洋数据信息的程序。任何合法主体想要获取数据信息必须通过法定程序,履行法定手续。程序的正当性才能保证行为的合法性。可以把向公众公开的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信息,另一类是非基础信息。对于基础信息,任何合法主体可以公开获得。对于非基础信息,法律应明确规定需求者向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该申请应说明数据信息的使用原因、使用范围及使用方式。管理机构收到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应对该申请做出接受或不接受决定。若接受就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向需求者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
(4)对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作为一部完整的法律规范必然要有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对于违反该法规规定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结论
以上是对我国海洋信息数据共享现状、法制现状的简单概述及部分相关立法建议。海洋数据信息共享事业及海洋开发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要从基础做起,完善立法,踏实地做好每一步以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海洋数据信息共享渠道的不畅严重阻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尚未从法律上对海洋数据信息共享加以规定,不能为海洋数据信息共享事业提供法律保障。文章通过介绍美国《信息自由法》相关规定,对我国海洋数据信息共享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海洋数据信息共享,信息自由法,立法现状,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1]Freedom of lnformation Act
[2]刘燕华,倪岳峰.21世纪初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前瞻[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3]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陈磊.海洋资料共享缘何应者寥寥[J].科技信息,2005(6)
[5]陈奎英.发展海洋信息共享事业之我见[J].海洋信息,2002(2)
[6]党跃武,谭祥金.海洋管理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探讨 第9篇
1 实验教学中心概况
中心自2009年筹建以来,经过实验教学建设、仪器设备条件建设、队伍建设以及运行机制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化,并于2014年被列入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划。
1.1 实验教学建设
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取得良好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2]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实验课程设置、实验大纲编写、实验内容和方法的确立等,逐步完成了从基础到专业多门实验课程的建设工作。自2013年以来,中心加强了海洋地质、海岸海洋科学与海岸工程2个专业方向的实验教学建设。除了系统的实验教学,中心还积极利用校外力量培养学生,与多个校外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培养提供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
1.2 设备条件建设
中心实验用房使用面积3 500 m2,拥有各类仪器设备1 100多台(件)。仪器设备的配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组合优化,数量充足,能满足基础性、专业性、综合创新性实验及学生自主开放性实验的需求。另外,中心结合学校规定和自身特点,建立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详细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以保障各种仪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大型贵重设备专人管理维护,并纳入学院和学校仪器共享平台,实行网上预约制度,显著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益。
1.3 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骨干力量,是确保本科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3,4]中心现有人员98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49人、兼职实验教师42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4名、专职管理人员3名。针对目前实验教学队伍普遍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素质低、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5,6,7,8],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方面中心明确了各人员的岗位职责。专职实验教师主讲实验课程,负责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负责大学生科研训练、实习实践、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开展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兼职实验教师负责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参与实验课教学,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和指导,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实习实践、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教学辅助及辅导,负责仪器设备采购、维护以及管理工作,负责环境与安全等日常管理,动员、引导、组织、策划、指导、保障本科生参与科研实验等工作;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教务安排、实习实践基地协调、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
另一方面,中心积极吸引、鼓励高层次、高学历、高级职称经验丰富的老师加入专职或兼职实验教师队伍,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学习深造、参加科研,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以上努力,目前中心的实验教学队伍副高以上职称占75%,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90%以上。另外,中心还非常重视优化实验教学队伍的年龄结构,年龄45岁以下人员比例超过62%。
1.4 运行机制建设
中心独立编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学校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和海洋学院领导中心各项工作,包括实验室建设规划、仪器设备配备方案、运行经费与效益评估、各项制度的建立等。中心人员定编聘任、岗位培训、考核晋升等工作由海洋学院与学校人事部门协同解决。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中心主任全面主持工作。中心内部运行实行“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安排教学任务、统一协调实验教学师资、统一制定规章制度、统一购置与管理设备、统一考试考核标准[9]。通过实行“五个统一”,实现了对人员、仪器设备、教学、科研的全面、优质、高效管理,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心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研究、主动探索和科学合作,培养其综合素质、合作精神及实践应用能力。
2.1 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法
中心改进了以往以认识实习为主的教学实习。在海洋矿产资源学、地图学与测量学、海岸动力沉积学、河流动力学、海洋地质学导论、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10余门课程中穿插野外实习教学,融入科研小课题、课程大作业等具有探究性的教学内容,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课程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中心充分利用地处珠海市的地域优势,优选典型海岸和地学现象,采用现场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调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2 数值模型实验教学法
中心充分利用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学中的资料分析方法及Matlab应用、数据库软件设计与监测数据、海岸带遥感、地学常用软件、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析等10余门课程中探索实施了数值模型实验教学方法。该法以计算机软件为工具,实现对地质、海岸等典型现象和规律的展示,不仅解决了有些实验受时空限制的问题,而且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法
中心倡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针对普通化学实验、海洋生物学实验Ⅰ、微生物学实验、晶体光学实验和沉积岩石学与岩相古地理实验等基础性实验为主的课程,采用教师现场指导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培训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在预习实验讲义基础上,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测量,并撰写实验报告。针对海洋环境科学实验、海洋生物学实验Ⅱ、海洋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和海岸动力沉积学实验等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为主的课程,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并了解实验背景和原理,自行完成实验设计、仪器调试和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和整理、数据分析和讨论等,教师从旁观察指导,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
2.4 学生假期和课余时间的自主开放型实验
中心实行全开放式创新教学机制,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在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做到实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仪器设备开放、试剂药品开放,将学生置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中心坚持科教结合,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安排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动员、引导、组织、策划、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实验。第一,开展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组织低年级本科生到广州科研实验室观摩与交流,进行代表性科研工作示教,介绍科研仪器,进行小型座谈和讨论。第二,定期在珠海校区面向低年级学生举办“海洋大讲堂”活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第三,组建中华白海豚、红树林保护、珠江口鱼类标本、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摄影等以学术、专业为背景的兴趣小组,为专业与兴趣的结合创造机会。第四,鼓励低年级本科生直接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参加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大一本科生参与人数比例达35%,大二、大三本科生直接参与科研训练人数比例达80%以上。第五,四年级本科生在广州校区直接进入各导师科研团队,参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生,并完成论文答辩,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3 建设成效与示范辐射作用
中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具备了一定的特色和示范性,取得了一些成果。
第一,建立了一套分层次、多学科的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淡化单学科发展,强化学科群融合,淡化验证性实验,强化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基础实验教学层次,包括生物学模块、化学与分析模块、地学模块;专业实验教学层次,包括海洋生物模块、海洋地质模块、海岸科学模块;综合实验实践层次,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技术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模块。
第二,构建了一套跨校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已逐步形成“兴趣-专业”相结合、“低年级-高年级”相搭配、“珠海校区-广州校区”相联动的本科生科研环境。在低年级(珠海校区)组织学生开展早期接触科研活动,例如参观科研实验室、开展科研讲座等;在中年级(珠海校区)组建各类以学术、专业为背景的学生兴趣小组,鼓励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在高年级(从珠海校区迁至广州东校区)完成毕业论文和实习活动,提升本科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三,中心依托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2011协同创新中心,强调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并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通过促进师资队伍融合、寓教于研、寓教于社会服务,在提高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中心教师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推广,充分发挥了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不仅践行了海洋学院“博学专长”办学理念,而且为推动海洋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树立了良好形象。中心每年举办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技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而且已成为宣传普及海洋知识的重要窗口。中心还针对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与施工人员举办“港珠澳大桥中华白海豚保护培训班”,至今已举办18期,共培训学员1 800多人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
4 结束语
经过5年的建设,中心建设成效明显,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45%,在全校位居第12(全校共33个单位);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75%,在全校位居第5(全校共34个单位)。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和任务,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更新和完善,力争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摘要:结合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践,阐述了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仪器设备条件建设、队伍建设以及运行机制建设等情况,探讨了野外实习教学法、数值模型实验教学法、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法、学生假期和课余时间的自主开放型实验等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海洋数据中心 第10篇
刘赐贵在致辞中说, 亚太区域中心挂牌成立, 标志着我国在承担制订全球海洋观测标准, 实现全球海洋观测数据资源共享, 提升海洋观测质量等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家海洋局会信守申请承建亚太区域中心时的承诺, 为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开展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积极开展相关海洋仪器校准检定及国际比对服务、研究制订相关标准、组织研讨培训等活动, 大力提升亚太区域中心自身能力, 使其发展成为引领区域海洋标准计量质量技术发展的专业技术机构, 为提高全球海洋观测整体质量和观测数据资源共享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如何促进亚太区域中心的发展, 刘赐贵提出4点要求:一是严格按照海委会和世界气象组织对亚太区域中心的能力要求, 尽快提升其能力, 扩展国际互认的校准项目, 向各成员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二是推进形成亚太区域相关合作机制, 做好亚太区域中心长期发展规划, 逐步实现该中心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际组织的合作, 特别是要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下, 把我国海洋领域优势技术推向国际, 为亚太区域各成员国提供参考和借鉴, 促进亚太区域各成员国海洋观测资料质量的提升;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引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标准计量质量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不断提升亚太区域中心的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温迪沃森怀特对亚太区域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她希望亚太区域中心能充分履行申请时的承诺, 为其他区域中心的建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孙大伟表示, 国家质检总局将继续全力支持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国际海洋事务合作, 为亚太区域中心的业务发展提供支持, 并以此为契机, 加快推进我国海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熊建平指出, 亚太区域中心的建立, 对加快天津在海洋仪器、计量检测、标准研究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市将对该中心今后的工作给予全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