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环境成本管理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环境成本管理范文(精选11篇)

环境成本管理 第1篇

一、环境成本界定

(一) UNSO对环境成本的界定

联合国统计署 (UNSO) 1993年发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 将环境成本界定为:一是因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退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是环境方面的实际支出, 即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了改善环境、恢复自然资源的数量或质量而发生的各种支出。

(二) ISAR对环境成本的界定

联合国国际会计委员会和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将环境成本界定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债的原则, 为概论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者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如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护和提高空气质量、开发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成本审计和控制的费用等。具体包括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护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环境污染补偿成本是指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损失成本是指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造成的损失以及由于环境保护需要企业停产而造成的减产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是指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保护维护成本是指为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最初的日常维持费用;环境保护发展成本是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支出。相比而言这一定义具有权威性, 因为它指出环境成本的形成是来自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而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正是要达到减轻这种影响的目的。它是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 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 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 处理好盈利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否则有可能对企业的净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三) 美国环境管理委员会对环境成本的界定

美国环境管理委员会将环境成本界定为:一是环境损耗成本, 是指环境污染本身导致的成本或者支出, 如因有害废水排入江河中所造成的鱼类损失等。二是环境保护成本, 是指为了自己和污染隔离开而发生的费用, 如为了防止噪音污染而发生的隔音装置材料的费用。环境损耗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属于企业环境的外部成本。三是环境事务成本, 是指为了环境管理而发生的收集环境情报、测算污染程度、执行污染防治政策的各种费用。四是环境污染消除费用, 是指为了消除现有的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项费用。环境事务成本和环境污染消除费用属于企业环境的内部成本。

(四) 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成本界定

在环境经济学中, 根据环境成本的负担者与成本产生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 (社会环境成本) 和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 (产品环境成本) 。所谓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是指发生成本的主体进行会计反映的成本, 如按当前法律体系应有的企业支付的排污费。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是指成本的发生与某一主体的环境影响有关, 但却由发生成本或者获得利益以外的主体承担的成本。与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相对应的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 其特点是由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尚不能精确计量, 并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确定应由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和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污染者付费的三P原则 (Polluter Pays Principal) 的实施, 一些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将转化为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 这将极大地影响企业管理者所作出的决策。环境成本按不同空间划分为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和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 体现了企业成本主体思想, 揭示企业环境责任与已确认环境成本和未确认环境成本之间关系, 从而认识到环境成本的发生与确认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并且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环境法规和会计法规消除这种差异, 使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尽可能转化为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

笔者认为, 研究内部环境成本的问题, 就是如何解决好环境成本存量的问题, 即成本会计基本理论中的产品成本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能够确认和计算的一般产品成本。通过企业环境经济活动对产品生产周期的管理, 提供环境产品, 达到降低产品环境成本目的;研究外部环境成本的核心问题, 就是解决好环境成本的流量问题, 即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应承担一定的社会环境成本。研究环境成本的存量和流量是以会计学基本理论为出发点研究环境成本问题, 研究环境成本隐形成本和显性成本是以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出发点研究环境成本问题, 本文将两者结合, 力图寻找一个尽可能量度隐性成本的方法, 进而体现到企业内部环境成本中, 通过会计信息予以充分披露, 明确会计主体承担社会环境成本的责任。

二、环境成本存量会计分析

(一) 环境成本存量会计分析理论依据

企业当前的成本费用有产品一般成本和环境成本两部分, 两者都是企业为获得收益的一种价值牺牲, 其发生额一般与企业收入相配比。产品核算目的在于确定产品的劳动耗费, 而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在于确定企业对环境负荷减少的资源投入。但由于环境问题具有环境介质的空间转移性, 因而企业原因造成的环境成本费用问题应由企业、社会共同承担, 如在商品保管中企业付出的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是为了防止对环境造成影响而采用科学护养所支付的成本, 而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就是发生泄漏时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在产品包装过程中, 企业为了治理包装物造成的污染付出了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 但与此同时, 包装物仍然产生了一定量的污染, 引起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在商品加工回收过程中, 企业要付出的是回收、翻新、修复再生产等所需要的费用, 而引起的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则是加工时耗用的能量等;最后企业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也会对自身的资产造成折旧, 从而引起企业的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 由此造成的能量耗费、废气污染、噪音污染则是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见图1。

图1中的D表示企业直接损害环境的负荷, 相对应的外部不经济费用则转嫁给社会, 构成C部分的环境成本。相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负担的是企业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 并未包括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这需要国家环境法规制度完善和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解决好企业环境成本外部不经济性问题, 主要是处理好环境成本与社会环境成本关系。循环经济下的环境成本颠覆了传统成本概念, 传统成本概念常忽略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 环境成本存量会计分析内容

环境成本包含企业活动中与环境相关的支出, 具体包括: (1) 企业为获得环境资源的使用权生产环境产品发生的支付, 形成产品环境成本; (2) 企业为弥补或者改善其环境行为、履行社会环保责任发生的支付所形成的社会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存量会计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处理好环境成本与产品环境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的关系。

一是环境成本与产品环境成本 (内部环境成本) 关系的会计分析。环境成本存量的本质是环境成本, 其表现形式是存货成本, 研究环境成本与产品环境成本的关系, 主要是解决基于循环经济下的积极倡导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生产环保产品问题。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以环保产品为载体, 以材料的开采为起点, 经过产品的生产、使用到最后的报废和废弃物回收的整个过程, 实现经济的生态化。这个过程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与环保因素相结合。在环境成本与产品周期关系中, 降低循环经济下的内部环境成本是研究本问题的核心, 在循环经济下的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 从投入阶段入手, 对环保产品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按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中合理的方法及规范的核算程序, 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管理以及环境资源的再利用, 正确处理好环境成本与产品环境成本 (内部环境成本) 的关系。

二是环境成本与社会环境成本 (外部环境成本) 关系会计分析。解决好环境成本存量内容中环境成本与产品环境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的关系至关重要, 前者反映企业内部两类成本在目的、内容上的差异, 后者则反映企业与社会在环境成本问题上的边界确定, 这两者有助于对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管理、控制、评价等的会计分析进行理论探索。所以在评价一个企业的业绩时, 需要把企业环境成本的金额信息与环境负荷减少的定量信息, 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管理定性信息, 进行综合分析衡量, 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客观要求, 如图2。

图2表明借助于一定理论和方法确定环境成本界限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 确定基准应按成本负担的主体。企业负担的成本是私人成本, 而企业外部所负担的, 包括企业原因造成的外部不经济而由社会负担的环境成本则为社会环境成本。第二, 边界的确定还取决于社会成本的内部化程度高低。根据国家环境法规制度的不断修订和强制执行, 使社会成本呈现内部化的方向;企业环境意识的提高, 使自主开支成本也呈内部化的方向。两个方向的延伸, 是环境成本存量分析的继续。第三, 企业降低社会环境成本, 可以通过降低环境负荷来减少遵守法规成本中的排污费、罚金等开支;也可以采用环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进行生态设计、清洁生产,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三、环境成本流量会计分析

(一) 环境成本流量分析理论依据

环境成本流量主要是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配比的分析,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等式, 根据传统会计的理论实践经验, 从独立论的观点, 可得出以下环境会计等式:“环境利润=环境收入-环境费用”。按会计学理论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理, 环境成本与环境成本的效益配比标准, 要求环境成本降低环境负荷、提高环境效果。会计学理论认为费用的性质表现为企业资源的不利变化, 即费用会引起企业收益的减少。投入环境成本取得相应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 正是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特征, 尽管国家制定了许多强制性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 要求企业将外部环境成本进行内部化处理, 会增加企业成本负担, 但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环境成本预测和决策, 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管理方法, 在保证符合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条件下达到最优化结果。

(二) 环境成本流量分析内容

环境成本流量的分析实质就是对环境成本的效益分析, 是从环境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两方面进行的。环境经济效益包括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境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包括排污费、诉讼赔偿额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收入、获得优惠利率环境保护贷款的利息机会成本等。这些效益与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有着直接的相关关系, 可作为环境成本支出的抵减数来定量分析。社会环境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企业绿色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企业环境风险的减少、职工和附近居民的疾病率降低、建筑物的侵蚀和酸雨浓度等, 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予以描述。经济效益涉及目前局部的更密切相关的利益, 而社会环境效益则关系更宏观和长远的利益。

一是环境成本与环保维持效果的关系。环保维持效果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影响的条件下, 防止不利于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效果。企业要维持现有环境状况, 防止环境严重污染的发生, 需要支付必要的维持运转费用, 而且这类费用一般作为企业收益性支出界定。反之, 当企业的环境成本开支不足以维持原来的效果, 或者企业为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削弱环境成本, 则可能产生环境损失, 支付更多的罚金、排污费、赔偿金以及修复土地、河流污染和自然破坏的成本费用。因此, 应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中单独列示环境损失和环境管理费用。

二是环境成本与环境负荷削弱效果关系。环境负荷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与活动。环境负荷是作为人类破坏环境活动的一个媒介项目, 包括污染环境物质项目和大量减少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项目, 在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中起到一种连接作用。而环境成本核算是以环境负荷的发生和削减为成本动因。环境负荷是指在环境经济系统运行中, 由于人们的各种活动而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包括因企业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以及环境排放废弃物所产生的负荷。环境成本与环境负荷削弱效果的联系, 是指对企业的每一个环境负荷项目, 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而获得比过去有所降低的效果。它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企业通过环境保护投资, 建立环境保护设施, 实施清洁生产, 改革工艺流程、更新生产设备, 已达到减少相关项目环境负荷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效果, 企业就需要为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实施绿色采购等环保具体目标支付有关的环境成本, 包括设备投资、运营费用及相关的处理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在各个阶段具体环保目标上核算环境成本, 揭示并考核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局部范围的环境成本效果, 提高可供决策的有用性。见图3所示。

三是环境成本与环境改善效果关系。环境成本与环境改善效果联系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 但有助于积极改善环境、降低企业所在地域内环境负荷的效果。因此, 作为企业外部环境效果的改善所支付的成本, 从环境效益中寻求环境经济效益, 需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中单独列示。如图4。

环境成本效果的分析, 实质上是依据费用与效果的相关关系, 并借助于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 比较得出结论。一般来说, 企业用于环境的费用增加, 就会带来环境保护改善;其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可带来环境保全效果的提高或企业环保收益的增加。环境保全效果主要体现在排污费、污染诉讼赔偿、三废再生利用收益以及非货币计量的环境风险降低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 企业环保收益则主要体现在因企业环保形象的提高而增加的销售收入, 以及因变更产品设计、改造生产工艺而使材料、能源消耗减少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方面。

通过环境成本存量和流量的分析, 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内部 (显性) 环境成本和外部 (隐性) 环境成本十分重要, 它有助于清晰地概括出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所有环境成本。分析环境成本存量问题, 需要研究企业环境产品生产周期中的内部显性成本的降低, 以减少产品在消耗或者消费中对个人和社会不环保的影响;分析环境成本流量问题, 主要研究企业环境成本中的外部隐性成本对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由于物资在生产、消费和流通的各个部门间流动, 又因与环境有关的费用及支出贯穿于所有过程和部门中, 因此, 企业每个部门、每个生产与流通的过程都应注重环境费用和损失, 核算环境成本。另外还可以通过利用价格手段,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 从某种程度上讲, 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原则。对有限资源的无偿使用, 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而利用价格手段, 冲破狭义成本的束缚, 在商品的成本中加入资源成本, 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客观的反映, 充分发挥价格应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真正地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同协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许家林、孟凡利等:《环境会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 《会计研究》1998年第5期。

[3]王跃堂、赵子夜:《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环境与环境成本 第2篇

一、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冲突与弥合

贸易与环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诸多进口国在贸易中施加各类环境要求,进而形成一种非贸易壁垒,即“环境壁垒”。其又称为“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为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技术性标准和法规,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或禁止的贸易保护措施”。包括环境配额制度、环境检验检疫制度、环境技术标准制度、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关税制度、环境包装和标签制度、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环境贸易制裁、环境标志和认证制度等。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几乎在各行业都频繁遭受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损失惨重。而且,由于中国当前的产权制度不明或缺位等因素使得中国企业环境成本未完成内部化,导致中国的产品出口获得比较价格优势,这间接引起绿色贸易壁垒之外的贸易救济措施壁垒。

自1970年代起国际社会开始广泛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认为地球吸收一种污染的能力是有上限的,而许多地区的环境已经超出该上限。“人数和每个人的污染活动都按指数增长是全球达到上限的最基本的途径”。该报告发人警醒,经过几十年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人们对贸易与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酝酿。“可持续发展”一词得以创造并在国际条约中可追溯至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布朗特兰报告》,而总括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首次在条约中被引用则是在1992年《欧洲经济区协定》的序言中。《布朗特兰报告》所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不损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它包含两个概念:①需求的概念,特别是世界上贫穷人口的绝对优先考虑的基本需要;②通过技术和社会组织的状态对环境能力施加的限制理念,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1994年《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成员方在追求提供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目标过程中,应兼顾可持续发展,应提高对世界资源的最佳利用,寻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一致的方式。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较为紧密,能耗高、污染严重,往往以比较低廉的价格获取“比较优势”;而发达国家则出口电子产品、汽车、软件等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高,常常会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通过抬高进口产品的质量和环境保护标准,禁止或者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形成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出口贸易结构的巨大差异,贸易与环境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冲突,难以调和。在这一背景下,贸易与环境相互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与时代主题。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要切实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政府规划、经济贸易政策与资源管理中去,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弥合两者的冲突。而要协调贸易与环境两者的紧张关系,应建立适应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

在这一背景下,贸易与环境相互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与时代主题。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要切实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政府规划、经济贸易政策与资源管理中去,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弥合两者的冲突。而要协调贸易与环境两者的紧张关系,应建立适应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

二、中国对外贸易有关的环境外部性与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构建

1.环境外部性与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之提出。外部性理论最早由新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于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在20世纪初叶旧福利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CecilPigou)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基本形成静态技术外部性的理论框架。“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溢出效应”,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到社会或其他个人、部门的福祉,使他人遭受额外的成本或获得额外的收益但并未承担相应义务或获得相应回报的经济学现象。环境问题正是由于外部性的结果以及由此导致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结果;跨界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还与环境资源的产权缺位、作为国际公共物品的环境保护制度供给不足密切关联。环境外部性属于典型的可耗尽的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

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H.Coase)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外部性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使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得不到内化,由此使得一些企业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因环境管理制度导致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之程度,也会引起相对价格与比较优势之差异,从而引起专业化生产与贸易之动力。很多高排放的.中国出口企业,他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外部性并没有通过承担排污费的方式内化为生产成本,进而反映在贸易产品的价格中。这种以折损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利润的做法,最终引起过量的隐性环境价值输出。这种让“公众买单”、企业获利的“环境输出”型出口模式注定是短视的,出口越多,国家付出的环境代价越大。因此当前国家只有通过加大制度供给力度,通过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着力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才能将对外贸易引入正轨。

2.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实现:产权制度构建的法制路径。在经济学上,产权(PropertyRight)是指“一整套定义所有者使用这些资源的权利、特权以及限制的约定。“西方新制度学派将产权视为一种“财产权利”。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认为,“产权具有造福或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权利”,他认为产权与外部性密切关联。汤姆・蒂滕伯格(TomTietenberg)对有效的产权结构总结出三个特征,即排他性、可转让性和强制性。产权具有工具性价值,其重要性在于引导交易方在交易过程中的合理预期,故产权的主要功能在于刺激人们追求外部性的内部化。只有在产权得以清晰界定的情形下,产权主体才能在交易过程中通过利益衡量最大化地利用物品,充分发挥物品的效用。

产权配置资源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使受益抑或是受损的结果实现内部化。科斯关于市场协商设定了“两种模型”:其一为假定交易成本为零;其二为假定交易成本大于零。他最后的结论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形下,市场协商便可消除外部性;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形下,一些类似外部性的东西会得以保留。即通过对“两种模型”的论证,科斯发现了传统的外部性理论的舛误。科斯进而从产权角度深入剖析了外部性问题,当产权界定不明时模糊的产权进入公共领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权失去排他性,产权主体之间受损与受益的权利与责任无法清晰界定,便构成了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因此他指出,通过清晰界定公共领域的产权,再通过产权在市场中的交易,以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德姆塞茨与科斯不同点在于科斯只研究外部性而不涉及所有权问题。他首先将所有权中的一组权利作为既定事实予以接受,然后考察改变用以界定所有权法律结构的一些特性之后产生的结果问题。

庇古提出的有重大意义并为当代人和后代人做好环境保护的策略便是通过立法。只有立法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才能真正清晰地界定产权,进而实现环境效益。当然,这里的立法应该作广义的理解,包括制定法律法规,也包括对外缔结条约。而这一切行为的实施,应通过诸主体的协商一致。无论是科斯还是德姆塞茨,都将产权的调整寄希望于产权得到明晰界定之后的市场协商行为。换言之,产权的界定或者得到交往社会的承认以获得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必须以协商或商谈为基础。这种基于谈判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外部行为内在化的理论也为当前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奠定了现实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贸易与环境协调中的制度供给、制度整合与制度创新

1.在制度供给上推动贸易、环保政策的多元化形成机制。历史地看,环境治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共有三大制度经济学流派作理论支撑。它们分别是环境干预学派、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学派,以及自主治理学派。其共同点都是从外部性出发,强调制度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其中,自主治理学派在制度供给中倡导制度设计主体的多元化。结合中国的情况,具体到贸易与环境关系领域,国家应在制度供给上推进多元化形成机制。应做到:第一,政府通过立法,建立规范而明细的产权制度,积极发展私人产权制度。由政府主导贸易与环境规则的顶层设计,如通过环境税、排污费的征收,使企业增加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促进环保成本内部化。第二,允许行业协会致力于产业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推动绿色认证、绿色标签制度,推动有关贸易与环境的非自动执行规则的制定,以此为契机构建中国的绿色贸易体系。第三,保障市场参与者有充分的经济自由,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应在经济自由与充分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社会中,市场参与者才有动力自由地选择市场,自由地生产想要生产的产品,自由地选择生产技术,自由地消费,自由地更新技术。第四,支持企业、自然人等私主体主导或参与贸易与环保规则的制定和创设,积极推动环保技术的优化升级。

2.贸易与环境保护:从制度冲突到制度整合。制度整合指的是“各个国际法律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在体制价值、规范和功能等上全面地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制度性差异所导致的制度冲突,并最终实现国际法内在体系上的和谐”。制度整合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建设性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和规范围绕此类事项产生的国际法律制度间的矛盾状态,以追求国际正义、公平与秩序价值之实现。贸易体制本质上是按照“垂直化”方向发展的,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超越了国内法,同时也试图超越其他的国际法律体制,因此这种整合应从两个层次来实现:第一,从国内法制整合着手,即强调国家从自身的法律体制出发,寻找缺漏的、与国际通行体制相悖的法律规范,进行修改与完善,如中国通过制定、修订贸易、环境相关法律,借鉴和发展碳排放交易制度、发展自身的绿色贸易体系、推动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贸易、环境领域立法理念上的协调配合等。第二,从国际法制的整合入手,因为“制度整合”论认为,和国与国之冲突总是以国际社会为平台一样,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冲突总是以整个国际法体系为背景的。因此,国与国要通过国际法的制度创设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内在协调,如通过创设或执行WTO等全球性国际组织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则以实现国际法制度层面的“制度整合”。

3.贸易与环境的制度变革策略。

(1)建立以宪法为统领、部门法协调配合的明晰产权制度,抑制外部性的负面效应。诺斯将制度分为宪法秩序、制度安排、规范性行为准则三个大类。宪法秩序是第一类制度,它规定确立集体选择条件的基本规范,这些规范乃规则制定之母;制度安排主要指的是操作规则,包括法律、规章、社团与合同。宪法秩序确定了一国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指导原则。未来在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国家应通过立法建立以产权为核心的贸易与环境协调制度。正如政府成熟的地权制度成为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石一样,其他领域的成熟产权也一样为国家的强大提供强大支撑。包括构建成熟地权,解决地权的所有权归属界定不清、管理权与所有权相混淆问题。同时,国家应通过立法,保障公民的清洁空气权。

(2)充分发挥市场在贸易与环境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市场中的问题通常要交给市场来解决。除非发生市场失灵,亟待政府的调整。现实中,很多与环境有关的事项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促进,比通过市场交易协调贸易与环境的策略应分为两大类:其一,直接的环境贸易。主要指排放权交易,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在1970年代提出。近年来国内外高速发展的碳排放权贸易为从市场的角度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国家应积极推动在20xx年建成全国性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二,嵌入(外生)的环境贸易。嵌入(外生)的环境贸易是在普通的商品与服务贸易之中包含了必要的水资源、能源、土地等环境要素,进而形成的一种虚拟贸易形式。这种贸易形式新颖,对于改善一国或一地区的资源环境奇缺或者耗费都有显着作用。

四、结语

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 第3篇

一、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

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

虽然很多文章并未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但管理和治理两个词的不同,恰恰反映了一种理念的改变。两者存在如下显著区别:一是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人。二是权源不同,政府的管理权来自权力机关的授权,而治理权中的相当一部分由人民直接行使,这便是所谓的自治、共治。三是运作不同,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因而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常受质疑,其有效性常难保证;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视,其有效性大大增加。

2.环境治理概念的界定

罗西瑙认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或者至少被它所影响的那些最有权势的人接受)才会生效的规则体系,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扩大,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得以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需要,实现各自愿望。在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治理”被界定为“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民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概念反映这样一种观念,即“各国政府并不完全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政府而外,社会上还有一些其它机构和单位负责维持秩序,参加经济和社会调节”。何兴贵(2011)认为治理理论包含以下核心思想: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过程互动化、目标共赢化。

在以上理解“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环境治理界定如下:政府、企业、公众等社会多元主体,为解决各种既有或预期的环境问题,通过法律赋予的程序和途径对环境进行治理,从而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包括参与环境活动的所有利害相关的利益主体及各种类型的组织和机构,是一种多元组织或网络的互动模式,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分权和授权,更加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过程。

3.环境治理理念的革新

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有的单一治理主体已经无法应对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不但需要企业和公众的配合,更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然而由于环境仍然具有公共事务的特点,需要政府从自身开始转变职能,以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理念,引导多元的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到环境治理中,从而构建一套多主体多维度的协同治理合作体系,对环境进行全方位、低成本、高质量的治理。

二、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政府仍然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在环境治理中应有以下几方面的作为:首先是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应当建立环境保护的基本框架,约束各种参与主体的行为;其次是经济手段的辅助使用,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税收、收费、罚款等经济杠杆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最后是政府投资环保产业,根据中国环科院认为:要使中国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环保投资需占GNP的2%以上,环境问题基本解决,环保投资需占GNP的1.5%,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环保投资也需占GNP的1%。企业投资固然应当是投资主体,但当前阶段尤其是中国,政府投资不可或缺。

企业作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承接方,在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下,需要更好地将环境诉求与利益诉求相结合。企业这一主体与当前中国的环境治理密切相关,如何转型为环境友好型企业也是我国大范围的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怎样将外在的环境治理诉求与内在的利益诉求相结合,甚至利用日益增加的环境关注度,形成企业环境治理的收益,是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环境治理理论中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公众作为最广泛的环境利益相关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理论和实践中都应积极将这一主体纳入环境治理体系中。政治权力下放,促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进而建立完整的政府、企业、公众的环境治理多元参与主体,是以后中国环境治理改革的方向。

三、以环境权为核心的制度重塑

1.企业参与的制度重塑

本文认为,针对企业主体的环境权,主要指企业具有“破坏”环境的权利,以便维持基本的生产活动。承认企业的“环境破坏权”,并不是纵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而是改变既有的政府管制方式,运用更加合理有效的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平衡生产与环保,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为例,既有的政府管制模式简单粗暴,根本原因是不认可企业具有“环境破坏权”;而西方国家广泛使用的碳税和碳排放交易的方法,通过累进税制和控制总量的手段,使企业自主衡量“破坏环境”的成本,来选择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的逻辑前提就是认可企业的“环境破坏权”。后一种方式就是典型的政府与企业间的协同治理——政府成为掌舵人而非划桨者,只是在宏观上对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而在微观领域让企业按照市场的方式来进行资源的配置与优化。此种方式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增加了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激励,并引导企业低碳发展。

2.公众参与的制度重塑

针对公众主体的环境权,主要指公众具有“享受”环境的权利,进而保障健康的生活状态,以“环境收益权”为核心的针对公众主体的制度重塑,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维护法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构成应当包括环境信息知情制度、环境立法参与制度、环境行政参与制度、环境司法参与制度,以及出于保障上述制度实施的程序保障制度等。

融入实践。近年来全国各地意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积极创新公民参与环保的形式,如圆桌会、陪审员、道歉书、点单式、联动化等形式,其目的在于吸引公众积极地参与到环境管理和公共决策中来。

投身组织。环境 NGO 作为新生事物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众根基,是公众参与最活跃、最有效和最具生命力的组织形式,它培养了公民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能力与热情,加强了公民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这种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公民间新的人际纽带的形成和良性互动,产生新的公共空间。

参与激励。首先,应当重视对环境意识的教育宣传;其次,应当进行奖励机制的相应设计;最后,应当构建低成本的参与制度。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长远性,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往往面临着环境信息不足和有限理性的问题,而数量多、分布广的公众由于最贴近也最了解周围的生态环境,只要渠道畅通,公众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提供给政府大量的环境信息,为科学的环境决策提供信息依据。除此之外,公众监督作用的发挥也至关重要。

四、职能转变的逻辑起点

环境成本管理 第4篇

关键词:物质流成本会计,环境成本,环境绩效,计量模式

1 Introduction

China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in the world.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United Nations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SD) emphasized that,"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concerned with 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organization for internal calculation and decisi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procedures for internal decision-making include materi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flow and final processing procedure,and monetization program of input and output related with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How to build the new measurement model of environmental costs and performanc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China?

Traditional Financial Cost Accounting does not consider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production activities. It ignores the existence of environmental costs, and transfers the whole cost to the product cost account. It needs to search for new methodologie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costs and performa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MFCA) tracks and controls the overall material input by analysing material flow in the business process of enterprise, reduces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cost by analysing the causes of waste generat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MFCA ca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in production,reduce the emissions of waste,and increase productivity in enterprises.

2 Analysis of Material Flow System in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Process Based on MFCA

The core theory of MFCA is the material flow analysis theory,it believes that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epends largely o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natural substances inputted in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 and the waste emissions discharged from socio-economic system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former impacts on environment, and causes environmental quality deterioration or degradation.The latter pollutes the environment directly,and causes environmental damage. Material flow analysis tracks the conditions of natural substance flow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process includes mining, refining, processing, production, use, re-cycling and disposal.It follows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and takes the quality of the material putted in the economic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material in the economic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including input section, manufacturing section and output section.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sections, it can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 flow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a specific area.

The research object of MFCA is the whole and flowing material putted in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expressed in mass units and currency units.Through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 flow system, MFCA can clearly demonstrate production, recycling and other operations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s, and can reflect the material input, storage, use, conversion and output in the entire flow process, as shown in Fig. 1.

In this system, the material inputs mainly consist of three parts, including reused material input, new material input and recycled material input. Reused material refers to the material can be reused directly, and it was collected in the last production cycle.New material refers to the new input of resource needed for manufacturing.Recycled material was provided by the waste disposal centre in the last production cycle, it was recycled from waste which is generated by quantity centres.

There are two categories of centres in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process, quantity centre and waste disposal centre. Quantity centres are formed by the divis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typical quantity centre categories include storage centres, production centres, shipping centres, etc.Each category may have more than one centre. Each quantity centre deals with inputted materials, and generates WIP for the next manufacturing step or final products and waste.Waste disposal centre handles waste generated from quantity centres, and yields recycled material and remaining residue.

MFCA believes that, materials which constitute target products in enterprise are called positive products; materials which not constitute target products are considered as loss in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regarded as negative products or waste. After handling by waste disposal centre, negative products generated in quantity centres are processed into recycled material which can be inputted in the next production cycle, and remaining residue which contains waste gas, waste water and solid waste.

3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Costs Measurement Model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Balance

3.1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Flow Measurement Model in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material flow and conversion, material flow measurement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 in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s shown in Fig. 2.This model represents the situation of material input and output in the period of Δt .It follows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Although the physical form of material will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input, conversion and output within a given period, the identical equation,“material input =material output”, remains unchanged.

The meanings of the variables in the model are as follows:

is the total mass of reused material input inthe period of Δt , and it was collected in the last production cycle.is the total mass ofcategory No.i reused material input which is putted into No. j product, there are n major types of material categories and m major types of products.

is the total mass of new material input in the period of Δt .is the total mass of category No.i new material input which is putted into No. j product, there are n major types of material categories and m major types of products.

is the total mass of recycled material input in the period of Δt , recycled material was provided by the waste disposal centre in the last production cycle.isthe total mass of category No.irecycled material input which is putted into No. j product, there are n major types of material categories and m major types of products.

is the total mass of positive products in the period of Δt . Qjis the total mass of No. j product, there are m major types of products.

is the total mass of reused material output in the period of Δt .is the total mass of category No.i reused material output which is collec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here are n major types of material categories and m major types of products.

is the total mass of recycled material output in the period of Δt .is the total mass of category No.i recycled material output which is provided by waste disposal centre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here are n major types of material categories and m major types of products.

is the total mass of waste gas in remaining residue, residual gas is exhausted by waste disposal centre after waste disposal in the period of Δt .is the total mass of category No.k waste gas which is exhaus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here are g major types of waste gas categories.

is the total mass ofwaste water in remaining residue, residual water is exhausted by waste disposal centre after waste disposal in the period of Δt .is the total mass of category No.k waste water which is exhaus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here are w major types of waste water categories.

is the total mass of solid waste in remaining residue, residual solid waste is exhausted by waste disposal centre after waste disposal in the period of Δt .is the total mass of category No.k solid waste which is exhaus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here are s major types of solid waste categories

3.2 Construction of Input-Output Table in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Balance

By analy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input flow and output flow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particular products,in the basic form of traditional enterprise input-output table, an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analysis, input-output table in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balance can be constructed,as shown in the Table 1.

3.3 Material Flow Mass Balance Equation

Whileis the total mass of positive products in the period of Δt ,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input is equal to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output, as shown in Equation (1).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and following material flow mass balance equation,there is mass balance relationship in each row in input- output table. WhileQjis the total mass of No. j product in the period of Δt ,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input is equal to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output, as shown in Equation(2).

3.4 Environmental Cost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Balance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s manufacturing, cost directly rel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ve cost, it is the disposal cost of waste generat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ing waste gas disposal cost, waste water disposal cost and solid waste disposal cost; the other is environmental damage cost, it is the damage cost caused by the waste which is exhausted to the environment, including waste gas emission cost, waste water emission cost and solid waste emission cost.

(1) Measurement of Pollutant Disposal Cost

PDCjis the disposal cost of waste which is exhausted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PGis the quantity of exhaust gas generat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Gis the unit disposal cost of waste gas; PWis the quantity of waste water generat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Wis the unit disposal cost of waste water; PSis the quantity of solid waste generat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Sis the unit disposal cost of solid waste.

(2) Measurement of Residue Emission Cost

RECjis the residue emission cost caused by the waste which is exhausted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RECjGis waste gas emission cost, RECjWis waste water emission cost, RECjSis solid waste emission cost,is the unit price of emission charge for category No.k waste gas which is exhausted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is the unit price of emission charge for category No.k waste water which is exhausted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is the unit price of emission charge for category No.k solid waste which is exhausted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4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del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Mass Balance Equation

4.1 Material Utilization Ratio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Mass Balance Equ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1 and Formula 2, material utilization ratio can be measured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mass balance equation.

(1)Material Conversion Ratio

MCRjis a ratio of the total mass of product to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input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o reflect the extent of material input converted into product.

(2)Material Reuse Ratio

MURjis a ratio of the total mass of reused material output to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input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o reflect the extent of material reuse.

(3)Material Recycling Ratio

MRRjis a ratio of the total mass of recycled material output which is provided by waste disposal centre to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input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o reflect the extent of material regeneration.

4.2 Material Discard Ratio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Mass Balance Equation

(1)Waste Residue Ratio

WRRjis a ratio of the total mass of waste residue to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input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o reflect the extent of waste residue.

(2)Waste Gas Residue Ratio

WGRRjis a ratio of the total mass of waste gas residueto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input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o reflect the extent of waste gas residue.

(3)Waste Water Residue Ratio

WWRRjis a ratio of the total mass ofwaste water residueto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input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o reflect the extent of waste water residue.

(4)Solid Waste Residue Ratio

SWRRjis a ratio of the total mass of solid waste residue to the total mass of material input in the production of No. j product, to reflect the extent of solid waste residue.

5 Empirical Analysis

5.1 Sample Selection and Data Sources

In this paper,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n Hubei province has been taken as an example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 related production data in 2013 has been collected. The data mainly comes from the production reports, industrial pollution disposal reports provided b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and statistical year book of Hubei province in 2013. Production activity data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n 2013 has been compiled from collected raw data.

In 2013, the main material input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s shown as the table 2.

In 2013, the main products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s shown as the table 3.

In 2013, the main reused material output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s shown as the table 4.

In 2013, the main recycled material output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s shown as the table 5.

In 2013, the waste disposal cost of EC Iron and Steel

Note:Due to the relatively small amount, an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alculation, other materials are not listed in Table 2.

Note:The main reused material outputs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are collected in water circulating system and thermal energy circulating system, the quantity of output per year remains unchanged before system upgrading.

Note:Solid waste is used as raw material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it is no need to consider the disposal cost.

In 2013, the water pollutants residue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s shown as table 7.

In 2013, the air pollutants residue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s shown as table 8.

In 2013, the solid waste residue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s shown as table 9.

5.2 Environmental Costs Measurement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n 2013

(1) Measurement of Pollutant Disposal Cost

According to Formula 3, in accordance, pollutant disposal cost can be calculated with the data presented in Table 6:

(2) Measurement of Residue Emission Cost

According to China's "Sewage Collection Standard Management Approach", wastewater and waste gas sewage charges are measured based on pollution equivalent:

Amount of Waste Water Sewage Charges=0.7yuan × Sums of Pollution Equivalent Amount of 3 highest Water Pollutants Emissions;

Amount of Waste Gas Sewage Charges=0.6yuan × Sums of Pollution Equivalent Amount of 3 highest Air Pollutants Emissions.

Pollution equivalent amount is calculated as follows:

Pollution Equivalent Amount=Pollutant Emissions (kg)/Pollutant Equivalent Value (kg).

According to the data in Table 7 and China's "Sewage Collection Standard Management Approach”, the preparation of water pollutants equivalent amount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n 2013 is shown as Table 10.

According to table 10,Waste Water Sewage Charges can b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in Table 8 and China's "Sewage Collection Standard Management Approach", the preparation of air pollutants equivalent amount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n 2013 is shown as Table 11.

According to table 11,Waste Gas Sewage Charges can b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in Table 9 and China's "Sewage Collection Standard Management Approach”, preparation of solid waste sewage collection standards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n 2013 is shown as Table 12.

According to table 12,Solid Waste Sewage Charges can be calculated.

The totalre sidue emission cost is:

5.3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EC Iron and Steel Co., Ltd. in 2013

According to Formula 5, 6 and 7, material utilization ratiocan be calculated, as shown as Table 13.

According to Formula 8, 9, 10 and 11, material discard ratio can be calculated, as shown in Table 14.

5.4 Data Validation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Mass Balance Equation

According to Formula 1, the total material input and output can be calculated, as shown in Table 15.

As shown in Table 15,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otal input and total output, and the output-to-input ratio is 89.23%. This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error in the statistics and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Objectively speaking, it is neither possible nor necessary to reach the goal that total input is equal to total output absolutely.It should be acceptable that the empirical data exists 10.77% of error.

6 Conclusion

A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enterprise is the executor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re mostly accomplished by enterprises.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will bring pollutio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cost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evaluation of negative impacton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economic value measurement would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actual value of production activities.

First, according to the flow condition and conversion of material, material flow measurement model in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process can be constructed to reflect the impact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on environment.

Second, environmental costs measurement model based on material flow balance can analy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in each link of production activities.Considering the existence of environmental costs, it no longer transfers the whole cost to the product cost account, but measures and controls environmental costs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ir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del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mass balance equation can perfectly reflect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production activities. It tracks and controls the overall material input by analysing material flow process, and reduces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costs by analysing the causes of waste generat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t ca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in production,reduce the emissions of waste,and increase productivity in enterprises.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分部(UNDSD)强调:“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的一般应用是为组织内部提供计算和决策信息。内部决策的环境会计程序包括物料和能源消费、流动和最终处理的物质程序,与潜在环境影响相关的投入产出的货币化程序”。怎样探索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与环境绩效计量新模式?

传统的财务成本会计并没有考虑企业生产活动各个环节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而是将所有的成本全部计入到产品成本,忽视了环境成本的存在。这样就需要在环境管理会计中寻找一种新的能够对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进行计量与控制的方法。

物质流成 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FCA)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物料流转过程的分析,对输入企业制造过程中的全部物质进行跟踪和控制,对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做动因分析,旨在降低环境影响的同时,降低环境成本,从而改善企业生产管理,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高企业生产力,达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基于MFCA的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物质流系统解析

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的核心理论是物质流分析理论,它认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自然物质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从经济系统排入自然环境的废弃物的数量与质量。前者对环境产生扰动影响,引起环境质量的退化或降级;后者则直接对环境进行污染,造成环境损失。物质流分析追踪自然物质从开采、提炼、加工、生产、使用、循环到处理的全过程流动状况,它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以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质量为基础,将通过经济系统的物质分为输入、生产制造、输出三大部分,通过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揭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

物质流成本会计分析的对象是输入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全部的、流动的物质,并以质量单位和货币单位表达。通过建立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物质流系统,可以将产品生产、再循环及其他作业清晰地表现出来,反映了物料在其中投入、储存、使用、转化、产出的整个流动过程,如图1所示。

在这个系统中,物质的输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回收物料的投入、新物料的投入以及再生物料的投入。回收物料是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直接回收重复利用的物料,一般为企业上一阶段生产制造过程中回收的物料。新物料为企业为了生产制造的需要新投入的物质资源。再生物料是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各个物量中心产生的废弃物得到的能够再次投入使用的物料,一般为企业上一阶段再生处理得到的物料。

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包含两种类别的中心,物量中心和废弃物处理中心。物量中心是由生产过程划分而来的, 典型的物量中心类别包括储存中心、生产中心、发运中心等,每一类别的物量中心的数量可以有多个,物量中心主要是处理输入的物料,形成供下一阶段生产使用的在制品或最终产品以及废弃物。废弃物处理中心主要处理物量中心产生的废弃物,并形成再生物料和剩余残余物。

物质流成本会计将成为企业目标产品的物质称为正产品(Positive Product),而将没能成为正产品的物质视为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损失,称为负产品(Negative Product)或废弃物,负产品是在各个物量中心当中产生的除预期产品之外的物质产出。物量中心产出的负产品经过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后,一部分形成再生物料投入下一阶段的生产使用,另一部分形成剩余残余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态废弃物。

三、基于物质流平衡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型构建

(一)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物质流计量模型构建

根据物质在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流动状况和转化特征,建立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物质流计量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物质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情况。模型遵循物质平衡定律,在给定的期间内,物质的投入、转化、产出的实物形态虽会发生改变,但“物质输入 =物质输出”的恒等式维持不变。

模型中的各变量含义如下所示:

为回收物料投入(Reused Material Input)的总质量,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投入的上一阶段产生的可重复利用物料的总质量,为用于生产第j种产品的第i种物料的回收物料投入质量,物料种类共有n种,产品种类共有n种。

为新物料投入(New Material Input)的总质量,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新投入的物料的总质量,表示用于生产第j种产品的第i种物料的新物料投入质量,物料种类共有n种,产品种类共有m种。

为再生物料投入(Recycled Material Input)的总质量,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投入的上一阶段经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产生的再生物料的总质量,表示用于生产第j种产品的第i种物料的再生物料投入质量,物料种类共有n种,产品种类共有m种。

为正产品(Positive Product)的总质量,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完成产品的总质量,Qj表示第j种产品的质量,产品种类共有m种。

为回收物料产出(Reused Material Output)的总质量,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产生的可重复利用物料的总质量,表示在制造第j种产品时,产生的第i种可重复利用物料的质量,物料种类共有n种,产品种类共有m种。

为再生物料产出(Recycled Material Output)的总质量,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经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产生的再生物料的总质量,表示在制造第j种产品时,产生的第i种再生物料的质量,物料种类共有n种,产品种类共有m种。

为剩余残余物中废气(Waste Gas)的总质量,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经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后还残余的废气总质量,表示在制造第j种产品时,产生的第k种废气的质量,废气种类共有g种。

为剩余残余物中废水(Waste Water)的总质量,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经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后还残余的废水总质量,表示在制造第j种产品时,产生的第k种废水的质量,废水种类共有w种。

为剩余残余物中固体废弃物(Solid Waste)的总质量,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经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后还残余的固体废弃物总质量,表示在制造第j种产品时,产生的第k种固体废弃物的质量,固体废弃物种类共有s种。

(二)基于物质流平衡的企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投入产出表

通过分析企业在生产制造某种类别的产品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物质流的相互关系,在借鉴传统的企业投入产出表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根据物质流成本会计分析的方法,建立基于物质流平衡的企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

(三)物质流质量平衡方程

对于时间段 Δt内,生产m种产品,产品总质量为时,存在投入的物质总质量数与其产出的物质总质量数相等,即: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遵循投入等于产出的物质流质量平衡方程,投入产出表中每一行均存在质量平衡关系, 它表示在时间段 Δt内,生产产品质量为Qj的第j种产品时,其投入的物质质量数与其产出的物质质量数相等, 即:

(四)基于物质流的企业环境成本计量

企业在生产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与环境直接相关的成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保护成本,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的成本,包括废气处理成本、废水处理成本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成本;另一类为环境破坏成本,主要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产生的成本,包括废气排放成本、废水排放成本以及固体废弃物排放成本。

1.污染物处理成本(PollutantDisposalCost)计量。

PDCj表示生产第j种产品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的成本,PG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数量,TG表示处理单位废气的成本;PW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数量,TW表示处理单位废水的成本;PS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数量,TS表示处理单位固体废弃物的成本。

2.剩余残余物排放成本(ResidueEmissionCost)计量。

RECj表示生产第j种产品时,剩余残余物向外界环境排放发生的成本, RCEjG表示废气排放成本, RECjW表示废水排放成本, RECjS表排放成本,RECjS表示向外界环境排放第k种废气的单位排污费,表示向外界环境排放第k种废水的单位排污费,表示向外界环境排放第k种固体废弃物的单位排污费。

四、基于物质流质量平衡方程的环境绩效计量模型构建

(一)基于物质流质量平衡方程的物质利用转化效率

利用物质流质量平衡方程,根据公式1和公式2可以测量物质利用转化效率。

1.物质转化率(MaterialConversionRatio)。

MCRj表示企业在投入物料生产第j种产品时,投入的物料转化为最终的产成品的质量与投入物料的质量比率,用来反映投入的物质转化为产品的程度。

2.物质回收率(MaterialReuseRatio)。

MURj表示企业在投入生产第j种产品时,回收物料产出的质量与投入物料的质量比率,用来反映投入的物质重复利用的程度。

3.物质再生率(MaterialRecyclingRatio)。

MRRj表示企业在投入生产第j种产品时,投入的物料经过废弃物处理中心再生处理后形成的可使用物料的质量与投入物料的质量比率,用来反映投入的物质再生利用的程度。

(二)基于物质流质量平衡方程的物质废弃比率

1. 污染物总残余率(Waste Residue Ratio)。

WRRj表示企业在投入生产第j种产品时,投入的物料经过生产制造过程后最终形成的剩余残余物的质量与投入物料质量的比率,用来反映投入的物质生成污染物的程度。

2.废气残余率(WasteGasResidueRatio)。

WGRRj表示企业在投入生产第j种产品时,投入的物料经过生产制造过程后最终形成的废气残余物的质量与投入物料质量的比率,用来反映投入的物质生成废气残余物的程度。

3.废水残余率(WasteWaterResidueRatio)。

WWRRj表示企业在投入生产第j种产品时,投入的物料经过生产制造过程后最终形成的废水残余物的质量与投入物料质量的比率,用来反映投入的物质生成废水残余物的程度。

4.固体废弃物残余率(SolidWasteResidueRatio)。

SWRRj表示企业在投入生产第j种产品时,投入的物料经过生产制造过程后最终形成的固体废弃物的质量与投入物料质量的比率,用来反映投入的物质生成固体废弃物的程度。

五、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湖北省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选取了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生产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生产报表、环保局提供的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报表,以及2013年湖北省统计年鉴。通过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得到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的生产经营情况数据。

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用于生产的主要物料投入情况如表2所示:

注:其他辅料由于数量相对较小,为了计算方便,不在表2中列出。

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情况如表3所示:

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回收物料产出情况如表4所示:

注:EC 钢铁公司回收物料主要通过水循环系统和热循,在系统改造升级前每年的产出量保持不变。

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再生物料产出情况如表5所示:

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污染物治理费用情况如表6所示:

注:固体废弃物作为工业生产原料,不考虑治理费用。

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水污染物残余量如表7所示:

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空气污染物残余量如表8所示:

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固体废弃物残余量如表9所示:

(二)环境成本计量

1. 污染物处理成本计量。根据公式3,依照表6所列数据计算可得:

2. 剩余残余物排放成本计量。根据我国《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废气和废水的排污费根据污染当量计量:

污水排污费收费额=0.7元×前3项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之和

废气排污费征收额=0.6元×前3项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之和

污染当量数计算如下:

某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该污染物的排放量(千克)/ 该污染当量值(千克)

依照表7的数据以及国家发布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编制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水污染物污染当量数如表10所示:

根据表10计算污水 排污费收 费额

依照表8的数据以及国家发布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编制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空气污染物污染当量数如表11所示:

根据表11计算废气 排污费收 费额

依照表9的数据以及国家发布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编制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固体废弃物排污费征收标准如表12所示:

根据表12计算固体 废弃物排 污费

总的排污 费

(三)环境绩效计量

根据公式5、公式6、公式7计算物质利用转化效率结果如表13所示:

根据公式8、公式9、公式10、公式11计算物质废弃比率结果如表14所示:

(四)基于物质流质量平衡方程的数据有效性验证

根据公式1分别计算总投入和总产出,可得到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投入产出表如表15所示:

由表15可见,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的2013年EC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投入与总产出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率为89.23%,这表明数据统计和计算过程存在误差。对企业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的计量, 从客观上而言,是不可能也不必要达到总投入与总产出百分之百地相等,本次实证数据存在10.77%的误差,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六、结论

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个体,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主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部分由企业来完成,各种资源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化学物理变化会形成污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密切相关,对企业的环境成本与环境绩效进行计量,有助于评估企业自身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采用新的经济价值计量模式来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活动的实际价值:

1. 根据物质在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流动状况和转化特征,能够建立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物质流计量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基于物质流平衡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型分析了企业生产活动各个环节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再将所有的成本全部计入到产品成本,而是考虑到环境成本的存在,能够对企业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成本计量与控制。

3. 基于物质流质量平衡方程的环境绩效计量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生产活动的环境绩效,通过对企业物料流转过程的分析,对输入企业制造过程中的全部物质进行跟踪和控制,从而改善企业生产管理,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高企业生产力,达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肖序,刘三红.基于“元素流-价值流”分析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4(3).

Mario Schmidt.The interpretation and extension of MFCA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material flow analysi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11).

李虹,田生.MFCA嵌入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路径——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J].财会月刊,2013(23).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 第5篇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希望可以为企业降低环境污染、压缩生产成本、改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现状,提高企业经济价值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

引言

前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这种稀缺资源的价值没有在市场价格机制中体现出来,造成市场失灵。

企业不珍惜免费的环境资源,因而导致环境的破坏,生态失衡。

所以环境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必须由企业来承担,使环境资源的价值在价格机制中显现出来。

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主要集中于经济物质方面,很少注意到环境这一重要内容。

ERP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初探 第6篇

关键词:ERP 企业资源计划 成本管理

近年来,ERP在我国企业中迅速普及,通过ERP系统软件,许多企业实现了财务供应链业务一体化。ERP的全称为企业资源计划,涉及到公司的财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和其它业务环节,这些环节都被其归总至同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ERP具有信息数据标准化、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等优势,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ERP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1、ERP 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国内有许多公司在进行ERP程序的开发,但开发出来的产品质量却参差不起,其中有不少ERP软件存在缺乏管理逻辑性的情况,且其开发的功能也不一定符合企业运营的实际需求。而且,很多公司对ERP软件的运用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停留在财务管理、仓储库存管理等。

实际上,ERP软件在上线前需做好大量的调查和设计工作,同时在ERP软件上线后还需根据公司的运营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而由于部分软件开发商缺少专门的管理运营知识和相关专家团队,而导致软件在上线前没有做到很好的定制,后期也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维护和修正,以至于不适应企业真实的需求,ERP软件的运用完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1、普通用户缺乏全局意识

ERP系统中所涉及的各个模块是紧密连接的,一个模块的数据来源于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或几个模块。因此,其中一个环节的数据存在问题,便会影响整个ERP系统的计算准确性。而在企业实际运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往往会有所忽视,导致小问题频发,最终使成本管理计算严重错误。如单价、数量、日期等等的差错,导致诸如审核日期与会计日期与实际不符,成本不符等情况发生。同时,这些错误的产生,相应要求操作人员进行修改和返工,频繁的操作会使得相关人员产生对ERP 系统的反感心理,更加不利于ERP的施行。

1.2、对ERP的认识不够

ERP可以使得企业财务成为公司的一个信息共享中心,使企业的每一个运营环节都收到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但国内许多企业并未完全认识到ERP系统的成本管理高度,因而未能把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与软件很好的结合,ERP的实施最终落到一个“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局面,仅仅只是减轻了原本的一些手工操作,其系统功能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ERP环境下企业对成本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1、要求成本管理会计人员不断完善并建立适用于本企业的ERP系统

如前文所述,ERP系统的上线的前期要对企业的部门设置、业务流程、管理权限等各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优化,简化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ERP系统的上线后也需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业务流程的变化进行不断完善,而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反馈体系,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把自己对ERP系统的建议快速提交,ERP系统的工程师和业务人员才能根据这些建议有针对性的改良ERP系统,处理应用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从而使ERP系统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

2.2、要求成本管理会计积极发挥成本管理过程监控与改善职能

企业成本管理更多体现了一种管理思想,它没有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企业经营情况虽然可以通过财务成本数据反映,但隐藏在这些信息后面的,企业在流程设计、计划管理、资源配置、执行协同、绩效导向等方面存在的对企业效率、效益、质量产生关键作用的深层次原因,还需要成本管理会计依托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结合成本目标、成本责任、质量成本等关键方面,通过开展对企业各项成本信息消耗的过程动态监控,对执行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与纠偏。同时成本管理会计要“跳出财务、融入业务”,放大工作视角与胸怀,主动了解业务、业务,实现成本管理会计由以往侧重“监督管理”的身份向“价值提升与参与者与推动者”的身份转变。

2.3、成立成本管理全局观念,促进企业资源合理配置

在当前激烈地市场竞争情况下,如何高效率和高品质的达成顾客需求,是企业保有市场和开拓市场所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要从公司发展战略全局的角度,进行ERP系统的成本管理工作,使得成本管理工作与公司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发挥出成本管理战略与企业营销、研发、采购、制造、协作、人力资源等战略的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成本管理人员需具有盈利分析、全面预算、成本管理、资源配置等相关能力,为优化企业人财物力资源配置,促进企业价值链各环节一体化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3、ERP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初探的启示

不可否认,ERP系统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企业的运营与管理产生影响,但如何正确使用ERP系统却决定了ERP系统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只有切实针对企业自身特点战略发展需要,真正引入现代成本管理理念,设计适用的成本管理体系并推动执行落实,才能有助于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对我国成本管理模式的一点思考[J].九江师专学报,2004(05):19.

[2]李欣欣,何家凤.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103.

[3]杨青,杨郁华.浅析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成本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1.

作者简介:

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研究 第7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环境成本控制,效益评价

一、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的涵义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认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而发生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由于企业环境管理与一般经营管理不同, 所以环境效益并不能仅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为唯一标志, 而是环保效果与经济效益并重。环境保护效果是指达到国家环境标准或企业环境目标而取得的以物量单位计量的效果, 其以降低环境负荷为标志, 如环境污染物质排放量的减少, 废弃物的削减量和资源、能源消耗量的节约等;经济效益是指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对策而获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效益, 其以增加企业利润为标志, 包括伴随企业环保活动而带来的资源、能源成本的节约、废物再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排污费和主诉讼赔偿金的减免和企业开发设计环保产品收入等方面。

二、控制环境成本与提高环境效益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保证企业盈利, 现金流充足是其经营的基本目标。但企业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一份子, 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发展与保护环境是互相促进的,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必须使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在发展中统一起来, 即实现同步发展。当然, 企业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需要付出成本, 为了减少企业因保护环境而引起的利润降低, 控制环境成本与提高环境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一) 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主要是由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 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对于制造企业来说, 其采购阶段的环境成本, 主要指由于某些资源的稀缺性或某些原材料已被政府限量或禁止使用, 使企业在利用该原材料时所付出的追加成本;制造阶段的环境成本主要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为消耗材料、能源, 而向外界环境排放废弃物, 应承担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各种费用, 如治理污染的设备投资, 各类环境管理费、治理费、排污费、罚金及对周围居民的赔偿费等;销售流通阶段的环境成本主要指产品包装物等的回收处理费用。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 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降低环境成本, 提高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的最大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目标制定中长期环境规划, 预防环境治理成本的大量支出。

在企业经营的各个阶段, 尽量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 回避、减少增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对各种污染处理系统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尽量控制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营运成本。

2. 设计环境治理方案、控制环境治理成本。

大多企业的事前环境控制做的不到位, 所以环境治理就成为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阶段,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一是因地制宜, 废弃物回收加工, 从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中找效益, 达到综合整治的效果。龙口矿务局洼里煤矿排放的矸石不但占压耕地, 其周围农田的农作物也因粉灰污染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该矿也因此出征地费、青苗赔偿费达百万元。为搞好煤矸石的利用, 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该矿对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实践除水泥、砖瓦制作及复耕造田外, 还开展了开发生物肥料及发展铝盐加工业务。这些措施不但治理了环境污染, 还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利润;二是加强企业间合作, 利用废弃物相互中和的性质, 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如常州第一热电厂和附近的常州东南印染厂, 由市环保局撮合, 利用印染厂的碱性污水进行热电厂烟囱脱硫的方案, 使两厂的环境成本都得到降低,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三是加强企业与政府的合作, 通过环境区域治理规划, 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这种情况大多是企业出力, 政府出策, 共同治理好该区域的环境污染。

(二)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环境效益

循环经济应用于企业, 重点是构建企业产业链, 并且尽可能延长产业链, 通过产业链的延长, 把传统“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非线性经济增长模式,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污染物最小程度的排放。

我国煤炭行业能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 对其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 模仿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来设计煤炭资源的产业链, 尽可能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其意义重大。比如某工业企业建设项目为技术改造项目, 由焦化厂、甲醇厂和煤泥发电厂三个子项目组成。通过延长产业链, 避免焦炉煤气放散, 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 还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空气造成污染;利用焦炉富余煤气生产甲醇, 在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 每年还可产生可观的间接经济效益;对甲醇厂产生的驰放气再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

(三) 使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为推动企业自主减排的积极性, 可使排污权进行交易, 从而形成新的环保经济产业链, 使环境效益通过交易平台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传统的环保经济产业链缺乏根本的经济利益驱动力, 而排污权交易能够将传统环保经济产业链得以延伸, 所形成的新的环保经济产业链, 可使环境效益通过交易平台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

排污权交易产生新的环保经济产业链, 涉及金融、环境技术、中介等领域, 涵盖交易服务、测量、咨询、方法学研究等。相关专家认为, 排污权交易将会成为本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相关的交易重点行业包括钢铁、风电行业;潜在行业包括超临界发电、低浓度煤层气利用、建筑节能和水泥熟料替代等。其中建筑能耗作为我国工业、交通业之后的第三大能耗产业, 很有减排潜力。

顺应时代的发展,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主要职能将是排污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技术转移和实施相关培训。其中, 合同能源管理是与客户以契约的形式, 对节能项目约定节能目标和商业运作模式, 并主要通过节省能源费用或能量, 支付项目成本、取得收益的一种投资经营方式。排污权交易形成的新的产业链将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的评价

目前, 环境保护己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题, 作为高污染的制造型企业己经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 为了更好的推进企业环保工作的实施, 需要对企业由于采用环境保护措施而发生的成本和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使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效果明晰, 对环境效益的提高与否做到心中有数, 对企业起到鞭策或鼓励的作用。

(一) 环境成本评价

由于环境成本基本上都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 所以对其评价比较简单。不管是环保方案的设计费还是环保设备的购置及运营费, 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等等, 都能直接通过货币支出的多少进行计量, 相对于环境效益来说能够定量的分析。

(二) 环境效益评价

环境效益评价是对环境保护的综合分析、评价和衡量。企业环境效益评价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问题, 由于项目、规划或政策所引起的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难以量化, 因此对项目规划以及政策决策环境效益评价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可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从而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相对客观的、正确的、符合实际的评价, 进而解决具有模糊性的实际问题。其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 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该方法应用在环境效益评价上, 可以为企业的环境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可以把环境效果的影响领域分成几块:资源属性、能源属性、环境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再对各属性进行细分, 比如把环境属性细分为废水排放指标、噪声指数等;把社会属性细分为消费者认同度、社会美誉度等;把经济属性细分为污染成本率、生态收益率等。然后对各指标进行赋值, 通过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 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从而实现对环境效益的科学评价。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开始把保护环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但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 需要考虑环境成本的控制和环境效益的提高等问题。这需要企业能够合理科学地对环境成本与效益进行评价, 使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效果明晰, 对环境效益的提高与否做到心中有数, 对企业起到鞭策或鼓励的作用, 从而在推动企业积极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 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红.浅析我国的绿色会计问题[J].当代经济, 2009, (6) .

[2]张艳辉.关于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几点探讨[J].经济论坛, 2009, (8) .

[3]李文彦.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环境会计[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4]陈元华, 李山梅.对环境会计及其成本与收益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 2009, (1) .

[5]辛华.使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利益[N].民营经济报, 2009.

谈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 第8篇

环境经营成本管理不仅包括准确合理地核算企业维护和改善环境的投入, 也应包括环境成本的控制、绩效评价、以及披露。环境成本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包含在投资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行及报废处置的全过程中, 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密不可分。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今后制定的企业准入的环境标准会日趋严格, 因此企业从现在起就应重视环境经营成本的管理。

一、企业的环境经营活动及支出

企业的环境经营活动是将企业作为一个主体, 其和环境之间的所有交互活动都应包括在环境经营活动中, 例如企业按国家和地方要求所进行的维持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企业自发的宣传和策划环境经营的活动、企业对相关环保组织等的捐助、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的环境政策的咨询和制定、环保和绿色产品、工艺的研发活动等。

企业的环境经营活动支出应该包括企业上述经营活动开展中所发生的相关支出, 包括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予以缴纳的排污费、废弃物的处置费用、绿化环卫的养护费用、环保设施的折旧费用及运行费用、危险废弃物的运输费用、宣传环境活动的相关支出、环境监测费用、环境维护的研发费用等, 以及企业为维持和改善环境所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和技改项目的支出。

二、环境经营支出的相关核算

界定好相关的环境支出项目后, 就可以在现有的企业会计及成本核算系统中进行相关定义, 例如设立归属码、单独的账套等, 进行单独的归集。建立了环境经营活动的成本核算后, 如何定义和核算环境经营活动的收益呢?根据现下的环境经营产品来说, 包括排污权的交易收益、废弃物的处置利用收益、相关环保产品和环保工艺所带来的超出普通产品工艺的额外收入等。对于这部分的收益, 只能采用模拟的收益核算方法, 根据市场价格模拟测算。例如, 排污权的交易, 按减排CO2、SO2、NOx等的量和合理的交易价格进行收益的核算, 再如废弃物经过一定的处置加工后返生产利用或作为副产品卖出的收益等, 对于环保产品和环保工艺生产的产品其多出的高附加值或边际收入也应作为相关收益核算。

如果按最终和环境之间的交换活动载体进行分类归集, 可以按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 进行单独的成本核算, 类似于产品的成本核算, 更有利于企业掌握各类环境排放物最终的成本支出和处置流向。如果把这部分支出分摊到企业的最终产品成本中, 就可以区分企业产品的正常生产成本和额外的环境负荷成本, 有利于企业的产品成本精细化管理, 更便于企业的产品定价和决策。

在对企业环境支出进行核算时, 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如环境监测费用, 就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的理念进行精细化的核算, 监测空气品质, 每监测一种排放物所涉及的物料耗费是不一样的, 对于差别化的作业就可以做到精细核算作业成本, 以利于企业核算和控制环境支出。

三、环境经营成本的管理内容

1. 环境经营管理的策略。

在企业不同的经营形势下, 环境成本的策略问题尤为重要。在经济环境较为低迷的情况下, 如何保证最低的环境成本支出, 以达到各种合格的排放标准, 为企业的生存创造有利条件。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要考虑如何使企业的环境投入匹配上企业的快速发展, 如产能的扩大、排放量的增加等等。

2. 环境成本应与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相匹配。

环境管理体系延伸的地方, 环境成本都应随之覆盖。比如开发环境管理系统, 对企业的排放进行在线监测, 做到排放量的数据收集尽可能准确无误, 对重大的环保设备运行实施在线跟踪, 对可能造成企业排放的输入原料进行在线跟踪, 尝试建立起企业的环境系统, 覆盖输入、处理及输出部分。对应每个系统, 都可以做到环境管理的价值化, 形成较为完整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环境指标和环境成本之间的关系, 合理评价企业的环境成本投入绩效, 以确保环境成本的投入产出达到企业可接受的水平。

3. 在做好基本的数据收集和加工处理工作后, 要将环境成本的合理投入作为研究的方向。

配合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 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战略, 包括短期、中期和长远的计划, 涉及环保技术的投入、工业废弃物的处置和再利用、更环保的生产原料替代、环保设备的配置, 环保设施的经济运行维护等。

4. 对于企业的环境经营活动, 还存在宏观的政策理解和

运用, 包括国际、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政策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运用, 真正将企业的环境经营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对待。财务人员应做好相关政策的理解和策划工作, 比如排污权交易、清洁生产机制的补贴、资源综合利用退税、环保设备的投资退税等,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好参谋工作, 以谋求企业和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

5. 环境成本的适当披露。

目前钢铁企业中, 新日铁、POSCO、台湾中钢等对环境成本均在环境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予以披露, 内容、方式等有所不同, 但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的理念。

6. 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通过财务和业务两方面的量化数据, 使企业员工能够深刻体会到环境的来之不易, 培养职工珍视环境的社会公德。只有员工做好了点滴小事, 企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四、环境经营成本管理的方向

环境成本管理 第9篇

长期以来,环境被认为是能够提供各种资源的“仓库”和可以无限接纳污染的“垃圾桶”。随着我国GDP的不断增长,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态的自我净化能力。目前,酸雨地区已经超过了我国国土面积的20%,各种资源损耗严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呈加速上升趋势,有关机构测算,我国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 ~ 13%。环境污染严重原因众多, 环境的外部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将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将环境的损耗和降级纳入企业并由企业承担,才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此外,政府、公众和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共同施压下使得企业不得不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尽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基于环境成本内部化寻找环境成本的最优化决策极具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环境成本内部化视角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分类,并构建环境成本最优化决策模型,丰富环境成本问题研究,并为企业优化环境成本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对环境成本的确认、分类、计量、控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环境成本控制的主流思想是将“末端治理”转为“事前规划”,可见对环境成本进行事前分析、 决策和控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肖序、万美霞(2003)认为企业从清洁生产中能得到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Stefan Schaltegger和Roger Burrit(2004)认为建立有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信息系统的公司具有更好的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如何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已经成为研究学者的热点,但如何找出最优化决策呢?谢东明、王平(2013)认为,以“战略成本控制”为主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是最好的控制模式,它可以实现零排放,使总成本等于控制成本,此时环境成本最低。然而余海宗、王博 (2014)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将环境成本分为选择性成本、过渡性成本和惩罚性成本三类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分析,结果表明:当选择性成本增长速度和过渡性成本增加的速度相同时,环境成本最低。

随着“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存在以下不足: 1内容方面,大多偏重理论分析,缺乏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2表达形式方面,大多偏重文字描述,缺乏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3分析范围方面,大多偏重某一生产过程或者某一类环境成本,缺乏对企业环境成本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三、环境成本的分类和计量方法

(一)环境成本的分类

国外有关环境成本的研究起步早,但是不同国家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

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国家缺乏统一的环境成本分类标准,学者们也都持有不同观点,例如,王跃堂、赵子夜(2002)通过引入事前规划法,将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两大类。余海宗、王博(2014)利用 “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环境成本分为三类:选择性成本、过渡性成本和惩罚性成本等。

我们认为现有文献对环境成本的分类大多忽视了环境的外部成本即由社会承担的成本。本文基于环境成本内部化视角将环境成本分为以下三类:

1. 选择性成本,是指企业为使自然资源维持在降级或耗减前的水平实际支付的相关费用,如植被绿化、污水和废气处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等,可以分为资源数量维持和资源质量维护两类成本。

2. 损耗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导致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恶化,如工业废水、天然气损耗、 废水污染和废气污染等,可以分为资源数量耗损和资源质量下降两类成本。

3. 社会成本,是指企业超标排放的政府罚款和由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人类生理损失,如人类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质会引发疾病甚至死亡等。但是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只有当环境的破坏程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时才会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

由于我国有关环境成本的研究起步晚,相关政策也不完善,不同学者对环境成本的计量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比较公认的计算方法有: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防护费用法和人力资本法等,每种计量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历史成本法:又称为实际成本法,该方法要求有关环境事项的实际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并且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状况。主要适用于有实际支出额的环境成本,而选择性成本就是指企业愿意并实际支付的货币投入,惩罚成本则是实际支付给政府的罚款。所以选择性成本和惩罚成本的计算采用历史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指环境损害会导致一些生产性物质的损耗浪费,为了消除这一影响而需要重新购置相关资源的成本。主要适用于计算工业废水和天然气损耗等资源损耗性的环境成本。

防护费用法:是指企业为了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造成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主要适用于环境污染所要付出的环境价值。损耗成本中的环境质量降级成本采用防护费用法。

人力资本法:是用来专门评估环境污染引起人体健康问题的经济损失。主要适用于评估环境成本对人类生理损失的评估。社会成本中的生理损失成本采用人力资本法。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将环境成本分类和计量方法总结如表2所示。

四、环境成本的最优化决策

环境成本最优化决策是环境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 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生产经营水平,在满足环境保护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对各种环境成本的有效配置来实现环境总成本最低,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选择性成本、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间的关系构建环境总成本最优化模型。

(一)三种环境成本间的关系模型

1. 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间的关系模型。根据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定义,社会成本主要体现为当环境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一部分人生病,从而产生生理成本。而环境污染的程度主要由损耗成本来度量的,当损耗成本越大时,环境污染越严重,从而生病人数增加,即社会成本增加,也就是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但是生态环境是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的,一定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是不会产生社会成本的,因此本文根据下图1建立了数学模型:E=a U-b(U>0,a、b都是常数)。

2. 选择性成本和损耗成本间的关系模型。根据选择性成本和损耗成本的定义,选择性成本主要体现为对环境的事前控制和事后处理,当事前控制的成本增加时,即采取了一些环境监测、绿色生产等措施,则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等的排放量会减少,资源消耗量减少,从而减少了损耗成本,即两者成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开始时,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一定的选择性成本就会导致损耗成本的大量减少,即损耗成本的下降速度较快。但是随着损耗成本的减少,其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损耗成本的减少速度在逐渐降低。所以关系曲线的坡度是先陡后缓,具体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

3. 选择性成本、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间的关系模型。 基于上述两种关系模型的分析可知,在经营水平一定的前提下,随着选择性成本的减少,损耗成本不断增加;随着损耗成本的增加,社会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但社会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人类产生大量的生理损失,迫于公众和舆论压力,政府必然会迫使企业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即选择性成本的增加。因此,三种成本之间彼此作用,类似齿轮转动原理,一个成本的变动会带动另一个成本的变动。

选择性成本、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彼此作用,可以通过调整三者之间的支出比例来实现环境成本的最优化,例如:根据两个关系模型可知,当增加选择性成本时, 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会相应减少,如果增加的选择性成本小于减少的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之和,总的环境成本就会减少。这类似于一个分液漏斗,漏斗里是三种不同液体,三者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决策者可以通过调节三种液体的不同比例来控制最终流下来产物的种类和数量。我们将环境成本的组成关系特点称为环境成本最优化的 “漏斗模型”。

(二)环境成本最优化“漏斗模型”的分析

环境成本最优化的“漏斗模型”为我们构建环境成本最优化决策提供了思路,但是三种环境成本的最优比例该如何确定,我们还需要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了具有可比性,本文最优化决策分析的前提假设是在相同生产经营水平下。

环境成本分为选择性成本(S)、损耗成本(U)和社会成本(E)三类,所以环境总成本(C)为三者之和,具体计算模型如下:

C=S+U+E

由前文已知E=a U-b(U>0,a、b都是常数),由于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只有当损耗成本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社会成本,因此具体分析如下:

1. 当0<U<b/a时,即环境损耗污染程度在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内没产生社会成本时,环境总成本的计算模型如下:C=S+U

要想实现环境总成本最小,就要找到选择性成本和损害成本两者之和最小的点。如图4,两者的关系曲线是指向原点的,我们在曲线上取A、B、C、D四点,从A点到B点,选择性成本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损耗成本的降低幅度,即两者之和是递减的,这说明增加选择性成本是价值的。随着治理难度增加,损耗性成本的下降速度逐渐减慢,从而会产生一个点,使得选择性成本的增加幅度等于损耗成本的减少幅度,如B点到C点,增加的选择性成本和降低的损耗成本相等,说明此时再增加选择性成本已经没有经济意义了。超过这一点则治理难度和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从而会出现降低的损耗成本小于付出的选择性成本 ,如C点到D点,增加的选择性成本超过了减少的损耗成本,即两者之和是递增的,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企业在C点以后增加选择性成本是没有经济意义的, 反而会增加环境成本。

综上分析,C点的环境成本组合是最优的,即付出的选择性成本和减少的损耗成本相等时,环境总成本最小, 三者之间的比例是最优的。

2. 当U>b/a时,即环境损耗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已经产生社会成本,环境总成本的计算模型如下:

C=S+U+E

此外通过前文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关系模型,我们已知:E=a U-b(U>0,a、b都是常数),所以三者成本之和的计算模型可转化为:

C=S+(a+1)U-b(U>0,a、b都是常数)

经过上述转换,为了实现环境总成本最低,我们又要研究选择性成本和损耗成本之间的最优组合,但是此时选择性成本的变化会引起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同时变化,即增加选择性成本会引起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同时降低。由于社会成本的降低幅度是由损耗成本决定的, 所以此模型的分析过程和前文一样,不同之处在于C点的选择性成本的增加幅度等于损耗成本减少幅度,但是小于损耗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减少幅度之和,这说明增加选择性成本是有价值的,企业应该继续增加选择性成本, 已知到某一点P,每增加1幅度的选择性成本会降低(a+ 1)幅度的损耗成本,此时环境总成本之和最小。

综上分析,当选择性成本的增加幅度是损耗成本下降幅度的(a+1)倍时(a为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关系系数,可以根据前两年的相关数据求出),即增加的选择性成本等于减小的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之和,此时环境总成本最小,三者之间的比例是最优的。

五、研究结论

本文将环境成本分为选择性成本、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三类,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环境成本最优决策的“漏斗模型”,并通过数理分析寻找三种环境成本的最优化比例。研究结论如下:

当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内,即社会成本为零时,企业付出的选择性成本和减少的损耗成本相等时,两者之和最小,即环境总成本最小,三者之间的比例是最优的。

当环境污染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即社会成本大于零时,企业选择性成本的增加幅度是损耗成本下降幅度的(a+1)倍时(a为损耗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关系系数,可以根据前两年的相关数据求出),三者成本之和最小,即环境总成本最小,三者之间的比例是最优的。

参考文献

余海宗,王博,杨洋“.以人为本”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型[J].财经科学,2014(8).

谢东明,王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3).

区域旅游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讨 第10篇

学术界尚未给出环境成本的确切定义,目前,ISAR将环境成本分为两部分:第一,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为保护环境国家强制要求的必须采取的相关治理措施造成的成本;第二,企业以对环境负责为原则,根据自身发展制定相应环境目标及要求,为达到企业自身目标所付出的成本。生态环境成本的定义是建立在环境成本定义基础之上的。生态环境成本是指在在旅游主体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及其他活动时破坏或污染生态环境,在这一活动持续过程中,耗用的生态环境资源即为生态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管理旨在管理环境成本,通过对环境成本的管理提高环境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环境管理主要分为两部分:核算环境成本;内部管理和对外发布消息。环境成本管理是一项科学的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有预测环境成本,做出决策、控制及分析环境成本等。环境成本控制包括核算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环境成本控制要满足环境法规的要求,维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在与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双重利益最大化。

二、旅游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旅游环境成本的研究相对匮乏

现在学术界还未对旅游环境成本定义达成一致,对其研究也很不足。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和相关文献的调研发现:第一,环境成本的研究对象不全面,现在研究多针对企业,不包括社会单位、个人,不能全面核算环境成本,因此研究不能只从微观上研究,应该宏观考虑把握大局;第二,环境成本核算角度不全面,现在只从经济方面核算环境成本,也要考虑旅游主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核算环境成本不应该只考虑定量的支出,旅游主体对环境的影响及旅游资源的消耗更应该计算在环境成本内。

(二)旅游环境成本控制观念不够

自然环境作为旅游的承载体必然受到旅游主体活动的影响,因此发展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自然资源是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其必然要承受旅游主体造成的污染。随着旅游的爆炸式发展,必然面临着有限的自然资源需承载更大的旅游主体,造成超出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消耗,原始生态平衡被打破,致使景区环境恶化不再具有吸引力,这样就制约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带动了环境教育。要想自然环境和旅游经济都能够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保证旅游活动有序合理。

(三)旅游环境成本控制范围未形成系统化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际上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净价格法和用户成本法。且现阶段对旅游资源消耗的研究很少,核算也缺乏成型的体系。旅游建立在对自然环境有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然改变资源的原有价值,也会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很多旅游地都以现有自然资源为基础经过后期开发形成,旅游开发会造成开发区域内的资源消耗和破坏生态环境,长期下去必然使得旅游产品价值降低,区域内旅游人数减少经济效益降低。旅游业依赖于交通和区域外各种资源,外源性物质和资源供给扩大了旅游业消耗资源的范围,这给环境成本核算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成本核算时可能会造成为核算区域外的环境资源消耗只核算旅游地的资源消耗。

(四)开发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对旅游业而言,环境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所有的经济效益都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上。旅游开发者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获得经济收益,开发者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因此不考虑生态承载力,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开发企业不完善的管理更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成本分析的角度,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是公共物品,旅游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紧密相连,环境成本不局限在旅游开发区内。环境作为旅游的承载体其污染与破坏具有流动性,旅游区的污染也会影响其它区域环境,所以环境污染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区域旅游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管理与控制完善途径

目前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已经取代重工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旅游业发展中所凸显出来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以及旅游生态受到破坏等问题也逐渐进入国内外相关专家的视野,因此在追求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不能忽视对旅游成本的掌控。

(一)开征旅游环境税,建立高效的旅游环境管理机制

旅游开发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旅游经济收益成本的组成部分,其经济价值已经不言而明。旅游环境税将旅游环境成本内化,旅游环境成本组成内容纷繁复杂很难通过具体的手段表现出来,而旅游环境税是将各旅游环境成本综合考虑为一个整体,再通过经济手段把难以统计的成本表现出来。旅游开发者污染了环境,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旅游经营者需要支付污染自然环境造成的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对污染者征收与其经济效益相匹配的旅游环境税,能够促使其正面考虑环境保护,且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旅游环境成本形成有效控制。在评估旅游业发展状况时并未核算由于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治理污染所造成的旅游环境附加成本。因此,用旅游环境税的形式对由于旅游开发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损失评估后的结果表现出来,这不仅完善了旅游产业发展评估体系,也体现出旅游区内环境持续发展的价值,更促进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一种旅游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途径是制定合理有效的旅游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合理的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的前提是可靠的旅游区域内环境绩效评价。而绩效评价是以旅游环境成本核算为基础,对控制和管理旅游环境成本进行综合性科学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建立合理高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来考察各项环境绩效指标,监督管理者管理是否到位,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对区域旅游环境的研究还缺少定量分析,且研究多从旅游环境成本的属性及分类两方面进行,缺少从区域尺度的角度。区域环境管理需要旅游环境成本核算给出基础信息,制定相应的管理手段,因此作为区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区域环境管理需要统一合理的旅游环境质量标准。旅游环境质量标准需针对空气、水体、声音、植被覆盖率及固体废弃物等方面制定标准,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对其监督和检查,对旅游区开发者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和督促力,保证旅游区内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二)设计专门的旅游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在内容层面,旅游成本的环境部分包含资源损耗和环境受到污染所产生的费用消耗,在空间角度又有旅游区内的成本消耗和旅游区外的成本消耗。一般将一定范围内所产生的旅游环境成本消耗具体分为:环境资源损耗、对区域之内环境所产生的污染消耗和对区域外环境造成的污染所产生的费用消耗。其中旅游过程中资源损耗所造成的价值损失以及消耗资源所引起的影响损失都属于旅游资源损失的范畴。大气污染所造成的价值损失、水污染引起的经济环境损失以及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产生的损失都是旅游中环境污染的表现形式。因此,要定期采集各旅游企业的旅游环境信息,综合计算确切的旅游环境成本,并定期将这些信息向公众披露,群策群力,为旅游行业寻找一个适应旅游环境容纳力的发展速度。在区域层面上,对旅游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控,从而制定相应的方案,科学合理的对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将旅游业损害旅游环境所造成的成本消耗进行衡算,并以此为根据评价旅游中的环境绩效,进而设置合适的方案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消耗进行调控,尽量消除旅游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使无法消除的环境消耗成本在该旅游区域的环境可容纳的能力之内,以此实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发挥旅游企业的直接作用

(1)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开发一个新的旅游区,由于在旅游地开发初始对该地环境所造成的伤害最大,因此制定出一套科学合适的旅游发展规划对于控制旅游中产生的资源消耗具有重大意义。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计划,可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也可以消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因措施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损耗。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不仅对新景区有用,同时也适用于发展成熟的旅游景区,对于成熟景区,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可以使该景区的环境自身调节再生和自我净化能力达到最大化,并且能够消除因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的环境成本。

(2)在各景区设计专门的景区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合适的交通工具数量,既能满足需求又没有盈余,同时应制定出随着旅游景点内的游客数量变化可以随时改变的游览路线和游览方案,对来往游客数量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消除因为调控不当所引起的游客超量而对旅游区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预知的伤害。特别是对有明显淡旺季分界的旅游区,更应该在旺季对游客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控,对各种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防,实行先寻求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再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

(3)采用环保设施。对旅游业的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消耗的核算以及避免外部因素的不经济性所造成的环境成本,同时获得旅游业发展所引起的成本消耗真正内部化,必须着重对区域内旅游的环境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调控,采用环保设施,促进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如在旅游区以及旅游区之外都更换成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降低因使用传统燃料排放污染性气体所造成空气污染的可能性。

(4)定期进行旅游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引领旅游业对环境成本问题的重视性,使其对环境成本引起足够重视,并采集各旅游企业的旅游环境成本信息,对这些信息给予定期披露,让监管部门和公众都能对这些旅游企业进行监督,有利于旅游企业在现实旅游事业中能够更好采用降低旅游成本的措施。良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是旅游业立身之本,因此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更应该明确旅游发展和保护旅游环境的关系,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切实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对旅游景区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能够清晰了解开发该旅游区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同时也能为景区的开发提供指定发展规划的依据,并且激发旅游规划人员寻求更加科学实用的旅游发展方式,在旅游管理中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四)提高社会公众的旅游环保意识

(1)增加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旅游业也越来越壮大,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由于旅游资源比较稀有,且都是一些特定的区域,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日益增长的生活压力使得旅游者出游就是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精神享受,为旅游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优美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的立身之本,而旅游环境不是属于某个人私人所有,是一种共有资源,同时它还具有共同享有性和外部存在的特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破坏和从事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消耗和环境污染都会相应降低环境品质。自然环境和生态都有自己的容纳能力,当旅游业的发展突破了这个容纳能力就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伤害,就会出现一些“公用地悲剧”,反过来又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追求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相应地,旅游行为也会对旅游区的旅游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来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其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出行意识,这样不仅能保证旅游区内以及周边的居民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一个优良的旅游环境,因此为了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美环境带来的愉悦心情每个旅行者都有保护旅行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义务。

(2)倡导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在成为旅游景点之前,很多景点所在区域的居民都忽视生态和环境的重要性,乱砍滥伐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些地方变成旅游区以后改变了以往的发展模式,当地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休养生息。为保持良好的出游环境旅游地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说:改变当地的能源结构、对垃圾和污染废弃物进行整改、增强环境绿化建设等,最大程度降低当地的环境污染,这样也优化了当地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对旅游者提出了一定要求,旅游者应该改变以往的旅游方式,倡导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具体做法有:旅行时自己带生活必需品,既保证了健康安全,也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同时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出行方式上尽量使用大众交通工具和环保节能的交通方式,这样有利于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空气污染,从而降低了出行的环境成本,为保持旅游景区的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游群林:《旅游资源群的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黄强叶:《旅游环境成本的经济学诠释》,《生态经济》2011年第4期。

[3]卞亦文:《基于DEA的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拓展方向》,《商业时代》2009年第6期。

[4]胡健、李向阳、孙金花:《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科研管理》2009年第2期。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及其核算管理 第11篇

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 但煤炭产量却居世界第一, 占世界的37%。长期以来煤炭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性能源, 占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6%, 占消费总量的69%。2008年我国煤炭产量27.16亿吨, 2010年预计达到32亿吨,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改变。近几年来, 随着煤炭开发力度明显加大,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传统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导致了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大、污染面广, 矿区的大气、水体、土壤普遍受到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生态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煤炭企业的环境问题是伴随矿区的开发建设而产生的, 涉及煤炭开采、加工、储运和燃烧使用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是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主要是粉尘、有害气体排入空气中, 主要来自矿井排风、煤层瓦斯抽放和煤矿研石山的自燃。据2007年的统计, 我国煤炭开采和选洗业排放502共17.53万吨, 烟尘9.2万吨, 粉尘13.91万吨。二是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主要表现为废水、废物排放污染水源和地下开采破坏地下水源、引发河流改道、湖泊减少以及造成相关地区的供水紧张等。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全国总废污水量的25%。2007年, 全国煤矿的废污水排放量达到73.04亿吨。三是土地资源的占用、污染和退化。主要表现为研石等固体排放物占用土地、地表塌陷破坏土地、三废排放使土地质量退化等。开采沉陷造成我国东部平原矿区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或盐渍化, 使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资料显示, 我国每采万吨煤, 平均塌陷土地0.2公顷。全国累计破坏土地约157万公顷, 且每年仍以4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四是地质类灾害。主要是因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表塌陷、河流断流和改道、湖泊减少、滑坡、泥石流及山崩塌等。据统计, 我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180多处, 塌陷坑1, 600多个, 塌陷面积8.7万公顷, 中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 造成严重破坏的有25个, 采空塌陷经济损失达500亿元, 且这一数字每天都在随煤炭产量的增加而提高。

综上所述, 煤炭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 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成本被忽视或低估, 环境成本没有或没有很好地“内在化”和对环境成本进行足额补偿, 所以, 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在于科学有效地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 对环境成本进行足额补偿。因此, 深入认识煤炭环境成本的内涵和外延, 科学合理地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此, 本文以“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及其核算研究”为题, 在深入认识环境成本的基础上, 对煤炭环境成本核算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界和管理机构对于环境成本的确认, 要以联合国统计署和美国环境管理委员会的规定较具权威性。联合国统计署 (UNSO) 在1993年发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The 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tunental and Eeonomie Aceounting) 中, 把环境成本界定为:一是因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环保方面的实际支出, 即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了改善环境、恢复自然资源的数量或质量而发生的各种支出。美国环境管理委员会把环境成本界定为:一是环境损耗成本, 指环境污染本身导致的成本或支出, 如烟雾受害者的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费, 或者因有害废水排入河流所造成的渔业损失等;二是环境保护成本, 指为了将自己和污染隔离开来而发生的费用, 如为了防止噪音污染而发生的建设隔音装置材料的费用。环境损耗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均属于外部成本 (External cost) 。三是环境事务成本, 指为了对环境进行管理而发生的收集环境污染情报、测算污染程度、执行污染防治政策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四是环境污染消除费用, 指为了消除现有的环境污染而发生的费用, 如为了制止废水排放而建设废水处理厂的费用等。上述环境事务成本和环境污染消除费用都属于企业的内部成本 (Internal cost) 。

在国内, 郭道扬教授以“生态环境成本”的学术思想为基础, 将环境成本界定为:一是由于环境恶化而追加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投入;二是因重大责任事故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损失,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治理费用和罚款;三是未经环保部门批准, 擅自投资项目所造成的罚款;四是环境治理无效率状况下的投资损失和浪费。罗国民教授则认为, “环境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耗费的生态要素的价值以及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质量而产生的各种支出。”其内容由如下项目组成:维护环境支出;预防污染的支出;治理环境的支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王燕祥把环境成本的内容概括为:环境污染赔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护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可以看出, 国内外关于环境成本界定和构成的研究比较一致, 在环境成本的核心构成内容上是统一的。但是, 在反映环境资源价值, 解释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特性方面不突出。

三、环境成本补偿及原则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成本被忽视或低估, 环境成本没有很好地“内在化”, 即对环境成本未进行足额补偿。所以, 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在于从环境问题的经济实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出发, 充分应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科学有效地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从企业的角度来讲, 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在深入认识环境成本内涵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环境成本的构成内容, 使企业能够正确地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 煤炭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必须通过“环境成本”的足额补偿来解决。煤炭环境成本补偿既有与其他行业环境成本补偿相同的共性, 又有其自身生产特点所决定的环境成本补偿的特殊性。

煤炭环境成本补偿的基本原则为“煤炭再生产与环境系统再生产相统一下的足额补偿”。这一原则, 是我们确定煤炭环境成本构成内容和计算煤炭环境成本的基础。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环境成本补偿。从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煤炭企业再生产的影响和制约来看, 作为支撑条件或生产要素的环境系统最基本的要“实现环境系统的简单再生产”。只有这样, 环境系统才能不降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降低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煤炭环境成本核算

环境成本核算目标是在一定环境或条件下, 环境成本核算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它集中而现实地体现了环境成本核算的宗旨, 为核算实务指明了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核算方法的选择和发展。因此, 环境成本核算目标是环境成本核算研究最基础的概念, 居于该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 对环境成本核算其他问题的研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环境成本的核算对象是指环境成本核算反映和监督的内容。煤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环境管理目标和管理水平, 选择不同的方法确定本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对象。本文从煤炭环境成本责任主体角度, 以煤炭企业的环境影响及环境补偿活动为核算对象, 对企业为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 需要在目前进行环境补偿而发生的各项价值消耗进行环境成本核算。

根据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内容, 煤炭环境成本核算可设置三级科目:一级科目:环境成本;二级科目:根据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内容, 可以设置:资源损失与消耗成本;环境污染破坏成本;资源勘探成本;保护与预防成本;恢复与治理成本;替代与转产成本;环境改善成本;管理与教育成本等8个二级核算科目;三级科目:按二级科目具体项目分设专栏。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可以根据费用发生的多少和频率, 以及环境成本管理的需要对二级科目进行合并, 如可以将“保护与预防成本”和“恢复与治理成本”合并为一个二级科目:保护与治理成本, 以反映企业为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而支出的成本费用情况;“环境改善成本”和“管理与教育成本”可以合并为一个二级科目:管理成本, 以反映与煤炭生产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与环境有关的支出情况。会计科目的借方登记环境成本的增加额, 贷方登记环境成本的转出额。

环境成本的会计确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会计期间引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划分, 二是由配比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划分。关于环境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处理, 一般比较明确, 企业用于环境有关项目的支出, 从收益期间看总会有短期性与长期性之分, 从而引出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划分。这个划分的关键在于不同会计处理的后果, 即对当前及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可以说,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之分, 其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会计技术, 而是在于对费用后果的判断和比较。

环境成本报告是根据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及其他相关资料编制的, 用以反映和考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环境成本及其构成情况等的报告文件。环境成本报告是企业环境会计报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属于企业内部报告, 主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对环境成本信息的需求, 同时为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及报告提供环境成本信息。因此, 环境信息的对外披露不属于环境成本报告的职能, 而是环境会计报告的职能之一。环境成本报告应以数据、表格和文字说明相结合的形式提供, 应尽量使环境成本报告做到内容完整、表述清楚、信息真实。

以数据、表格和文字说明相结合的综合环境报告, 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成本核算, 环境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环境项目分类、环境成本各项目的核算结果、各类环境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本期发生的环境成本、全年发生的累计环境成本等内容。二是环境成本分析, 环境成本分析主要包括环境成本构成分析和环境成本关键内容分析;环境项目成本分析或环境事件成本分析;环境成本项目的计划指标、计划完成情况, 本期与上期对比及成本变动趋势分析;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分析, 包括综合分析和分项目分析;对环境管理活动与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分析;环境成本关键问题和重点事项的说明等内容。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类生产活动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 向环境排放着各种污染。当污染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时, 就会打破自然环境系统原有的平衡, 造成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环境质量的下降, 最终又会影响到人类正常的生产与生活, 即产生了人类生产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 实现人类生产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对环境的损失进行补偿。这些补偿活动的耗费总和即为环境成本。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成本被忽视或低估, 环境成本没有很好地“内在化”或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足额补偿。当前, 我国煤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使用所引起的高污染、高排放等环境问题日趋严峻, 已成为威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要解决煤炭环境问题, 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就必须对煤炭环境成本进行足额补偿。

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环境系统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过程。从煤炭企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系统的关系来看, 煤炭企业不但在产出上影响生态环境, 并且在生产投入上也影响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不仅是企业生产活动的“支持条件”, 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形式。在煤炭再生产和环境系统再生产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 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 煤炭企业要在承担“足额补偿”的前提下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即保证自身实现“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 环境系统作为煤炭企业再生产活动的支持条件和生产要素, 要实现煤炭企业再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 也必须保证“足额补偿”前提下的“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因此, 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实现煤炭再生产与环境系统再生产的统一。所以, 我们可以得出:煤炭环境成本补偿的基本原则为“煤炭再生产与环境系统再生产相统一下的足额补偿”。这一原则, 是我们确定煤炭环境成本构成内容和计算煤炭环境成本的基础。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环境成本补偿。

根据本文对煤炭环境成本及其构成的分析, 结合煤炭企业生产实际, 针对煤炭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失的计量问题, 构建了煤炭环境成本计量模型。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上, 以提高实效性和可行性为目标, 从会计科目设置、环境成本确认、计量、核算方法、报告等环节进行了探讨,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及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08

[2] .曹惠民, 周月华.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成本资本化与费用化选择标准[J].会计之友2008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