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环境艺术的功能评价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环境艺术的功能评价(精选6篇)

环境艺术的功能评价 第1篇

1 为什么选择黑龙江省进行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监测与评价研究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林业大省之一,其林业总面积达到3126万hm2,占到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的68.9%。有林面积达到1919万hm2,活立木总蓄集15亿m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3.6%,森林相关数据位于全国首位,多年来对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林业大省开展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很有典型性,且如果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相关空气质量的改善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2 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监测体系设置

采用群状圆形样地,并在样地中按照4km2的网格间距进行抽样,设置监测因子,通过监测因子对森林本身对空气环境带来的影响定期进行监测,从监测得出的结果中对不同林木种类及其自身状态对改善空气环境功能的大小进行分析,相关研究人员应在森林中心设置永久性观测样地,为长期进行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研究做好准备。在具体监测中,相关研究人员需要选择林分温度、湿度、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作为空气环境质量的监测因子,并在监测因子设置中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监测因子需要能够充分反映森林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在具体操作中,监测因子应具有可执行性,且较为便利操作。监测因子花费的费用对于经营单位应该是可以接受且合理的。

3 关于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监测评价的方法

3.1 监测中林分因子与空气环境质量关系分析

在监测中,选择不同的林分类型、林分发展阶段、林分郁闭度等主要林分因子,与通过监测到的负氧离子含量、空气湿度、温度等影响空气质量的相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在分析对比中了解森林不同林木种类及其自身状态的不同对空气环境质量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其中的相关规律。为了方便研究人员分析,可以根据黑龙江省林区特点将林区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未成林、灌木林、针叶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论等7种林木种类。在对林木进行分类后,研究人员应按照多功能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对黑龙江林区的森林发展阶段进行分层,可以分为无林地阶段、林分建群阶段、竞争生长阶段、质量选择阶段、近自然林阶段、恒续林阶段等6个阶段,研究人员可以采用相关计算机软件程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3.2 监测中对森林改善环境质量功能进行评价

研究人员在对森林改善环境质量功能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温湿指数评价体系、安培空气质量评价系数、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评价模型等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从多种评价方法角度考虑不同森林对空气质量改善效果的不同。其中采用的评价方法不同,其参考的环境因素也有所不同。

3.2.1 温湿指数评价体系

在温湿指数评价体系中,其主要从生理气候角度评价人体对空气环境的舒适度等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温湿指数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温度、适度和日照等气象相关因素对森林空气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人体体表对冷、暖、凉、热、干、湿等感觉的直接指标。温湿指数评价体系多用于森林空气环境评价、旅游气候环境研究中,在对森林空气监测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3.2.2 安培空气质量评价体系

安培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森林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在我国也经过了较多的实践监测,其能够较好的反映森林的真实空气质量,在对森林空气监测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3.2.3 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评价模型体系

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评价模型体系也是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森林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由于空气中的负氧粒子对空气中的污染物和悬浮颗粒有着很强的吸附、聚集和沉降作用,所以说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评价模型体系中,将空气中的负氧离子的高低作为评价森林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在对森林空气监测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4 结论

在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中,很多影响监测的关键性因素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建议相关人员最好在天气气候较稳定的夏秋季节进行监测,以此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本文就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的监测与评价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监测与评价

参考文献

[1]邓成,张守攻,陆元昌.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监测与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5(01):84-89.

[2]李婷婷.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森林资源监测和经营效果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环境艺术的功能评价 第2篇

为确保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顺利完成,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环发〔2011〕18 号)和《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财预〔2015〕126 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建立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机制,完成2015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组织开展2016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二、工作重点

(一)2015考核自查工作。对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环发〔2011〕18号)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细则(试行)》(环办〔2014〕96号),各有关单位按照各自工作职责提供2015县域自然生态指标、环境状况指标、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方面的相关数据及证明材料提交县环保局汇总(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见附件1)。县环保局对各部门上报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汇总,将相关资料录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填报软件”,编写自查报告,并按照要求及时将自查报告、资料光盘、相关证明材料以及监测报告等以正式文件(含电子版)报送省环保厅。

县域自然生态指标的统计数据为2014年年末数,环境状况指标、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方面统计数据为2014年10月至2015 年9月。具体考核指标体系见附件1。

(二)2016年监测工作。按照环保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2016年监测工作。

1.地表水水质监测。地表水水质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监测断面为经环境保护部批准或核实认定的4个监测断面(将乐万全、水文站、积善桥、樟应)。监测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 中除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监测频次与时间为每月监测一次,每月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

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监测对象为经环境保护部核实认定的城区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漠村溪、龙池溪)。监测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化学需氧量以外的23项指标、表2的补充指标(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指标(33项),共61项;全分析指标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109项。监测频次为每季度监测1次,每年4次,每两年开展1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在县城建成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3-2005)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监测点位为经环境保护部批准或核实认定的点位。监测指标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等6 项指标。监测频次为采用自动监测的,每月有效监测天数不少于21天;采用手工监测的,按照五日法开展监测,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每年至少监测4次。

4.重点污染源监测。根据污染源类型执行相关的行业标准、综合排放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同时做好监测过程及分析测试记录,并编制污染源监测报告,加强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监测对象为经环境保护部批准或核实认定的污染源。监测指标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监测频次每季度监测1次,全年监测4次。对于当年纳入国控重点污染源名单的企业,应按照环境保护部有关要求开展监测。

三、职责分工

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环保局长任副组长,县环保局、财政局、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住建局、统计局、旅游局为成员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县环保局:负责本行政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完成监测任务,负责县域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对各相关部门上报资料进行汇总、审核,编写自查报告,按要求将相关资料录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填报软件”。负责向省环保厅提交本行政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报告。

县财政局:负责本行政区内考核工作的保障指导。负责统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县林业局:负责提供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等自然生态指标数据,按照本部门工作职责做好本辖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县国土局:负责提供土地利用信息等自然生态指标数据,按照本部门工作职责做好本辖区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县水利局:负责提供水域湿地、土壤侵蚀等自然生态指标数据,按照本部门工作职责,落实“河长制”要求,做好辖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水土流失防治。

县住建局:负责提供污水厂、垃圾处理场等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相关数据,按照本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县农业局:负责提供草地面积等自然生态指标数据,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做好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

四、工作要求

(一)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数据与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拨付挂钩,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确定责任领导和责任人,明确各自职责分工,确保监测、考核工作顺利实施。

(二)2015年为将乐县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的基准年,请各相关部门对照考核要求,严格把关本部门上报数据。

(三)县环保局应做好2016县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安排,纳入工作计划。县环境监测站应按照要求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对不具备监测能力的监测项目应及时与省、市环境监测站沟通开展委托监测。

(四)县政财局应按照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有关要求,做好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安排,转移支付资金应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不得用于楼堂馆所及形象工程建设和竞争性领域,应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所需费用列入预算。

环境艺术的功能评价 第3篇

关于科技期刊评价功能有这么几句话[4]:“科技期刊评价功能是一种潜在功能, 只有通过科技期刊样本相关参数的统计数据集合, 才能揭示它的存在与作用。选择适宜的科技期刊样本, 界定合理的研究时域, 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科学家的功绩、期刊或学术论文的质量、世界各国及每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的兴衰以及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对科技发展的贡献。”“科技期刊功能强度的大小, 在一定的意义上取决于科技期刊报道内容的总体理论价值与实用意义。”也就是说“一种科技期刊、一位论文作者或一个单位、系统或一个国家论文作者群的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 科研成果被利用的程度越高, 科技期刊的功能强度也越大。”“科技期刊评价功能的研究常选用文摘类期刊做样本”。本文从上述话语中抽提出几个关键词组尝试做分析讨论。

1 关键词组的剖析

1.1 样本的选择属于图书馆学的研究范畴

科技期刊评价功能的实现是基于一定的样本参数的。在信息交流不畅的年代, 纸质印刷版的科技期刊是科学交流的主要媒体。选择哪些地区、哪些部门或机构出版的什么样的样本才能基本代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呢?这要求这个样本必须具有学科代表性的、影响力够大、读者群够多。从某种程度讲, 这是图书文献工作者在订阅馆藏书刊时的研究范畴。

1.2 科研成果被利用的程度引文频次统计法为其提供了判定依据

科技期刊功能强度的大小, 在一定的意义上取决于科技期刊报道内容的总体理论价值与实用意义。科技期刊只有得到读者或信息用户的利用, 才能产生科技期刊功能, 利用越广泛、充分、深入, 利用时域越长,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越大, 功能强度也越大[4]。在这里想说的是, 随着科技期刊数量的大量增长, 在科学信息来源途径有限主要通过图书馆、资料室获得的时期, 有限的办刊经费和有限的存放空间下, 应该订购多少种期刊或什么样的期刊?应该摘录哪些期刊的内容才能满足并有效提供给读者群主要和重要的科学信息?这是图书馆、资料室图书情报人员及管理者必须面对并解决的棘手问题。引文频次统计法为他们提供了数据依据和出路。

1.3 引文索引类期刊和文摘类期刊精心筛选的重要样本

犹记得,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 为追赶国外先进技术, 国家首先重点发展的是译报类、检索类、文摘类科技情报期刊, 建立我国科技文献检索刊物体系, 目的是把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急需的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验、科技信息、动态尽快提供给国内科研、生产、教学人员参考[9]。如SCI这类引文索引类期刊, 是编者利用引文频次统计法对数万种科技期刊进行质量评价后, 精心筛选出的各国或地区的重要期刊或核心期刊。在物流不流畅的年代, 先不说国内期刊, 如SCI类国外引文检索类期刊能收集到的期刊多集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城市 (相对而言, 重要的、代表国家先进水平的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也集中分布在这些主要城市, 并由它们负责组织编辑出版这些重要期刊) , 这些重要期刊论文的作者群主要为这些团体和机构的人员。这些的期刊作者群实力雄厚, 科研水平高, 出版后被翻阅比较多, 被摘录多, 被引用频次高, 故基本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 它们被引文索引类科技期刊列为“重要期刊”或“核心期刊”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也是适应那个年代实际情况, 即信息传播途径和形式有限、不发达现状的, 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2 启示

2.1 启示一:通过论文来评价科技期刊

从科技期刊诞生的历史看, 它源于私人通信的科学信息交流 (重点是“交流”的目的。早期科技期刊种类少、总数量少, 发行数亦不多, 因此信息传播功能的作用域还是很小) 。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爆发和大批学术团体、科学研究机构的出现, 以及政府和资本家慷慨资助科学事业等现象的出现, 逐渐形成了科学家群体, 科学开始成为一种建制, 科学知识的读者群也开始形成, 这就使科技期刊逐渐演化成为科学交流的主要媒体 (这里重点是“主要媒体”。也就是说科技期刊信息传播的功能日渐成熟并强大) [10]。

但无论如何, 科技期刊能被人们认可并被熟知, 引文频次是一重要的参考指标, 它是通过众多优秀的、被多次引用的论文集中体现出来的。即, 科技期刊的价值归根到底是通过论文来评价的。单篇优秀论文也可能引发人们的集中关注。如,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在线首发论文中最高的一篇论文下载次数为:14264次 (论文编号200909-457, 生物学, 作者杨明峰, 蒋珍菊, 赵萍, 吴灿军, 兰州理工大学和西华大学) [11]。可见, 研究热点论文完全可以脱离科技期刊这一传统媒体, 通过网络这一新媒体直接进入人们的视线。笔者想说的是, 论文的内容、学术质量水平才是首要和重要的;科技期刊的优劣取决于所刊载论文的学术质量水平。当前, 以科技期刊来衡量论文水平和作者科研能力水平的现象是错误的和本末倒置的行为。

2.2 启示二:环境和技术等因素影响样本的选择和收集

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期刊排行表”样本的选择和收集均受其所处时代的环境、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当今信息网络时代, 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搜索引擎和数字挖掘技术的日益更新让信息“无处可逃”。一些网络学术平台的出现更解决了人们学术交流渠道窄, 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 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 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 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 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在这样的网络平台上,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 科技期刊样本选择的意义已经没那么重要, 即选择重点已经从对“期刊的选择”变为对“论文内容的选择”上。准确地说, 回归到了“论文”本身。从理论上说, 网络平台突破以往的多种限制, 让每一篇论文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以同等的机会公平地展示给人们。

2.3 启示三:新传播媒体的出现, 必将使公平竞争成为现实

既然样本的选择已经回归到了“论文”本身,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日新月异, 新的传播媒体、载体、途径的快速更新, 科技期刊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现在我们不予评论, 也不得而知。但, 在科技期刊仍然存在并将较长时间存在的今天, 如何跳出“重要期刊”、“核心期刊”的思维禁锢, 以及学术界“功利主义”、“学术不公平待遇”等现象和问题, 人们对科研评价体系、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关于科技期刊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已然成为科技期刊界近年的热点话题之一。

必须正视的是, 科技期刊只是科学信息的媒体和载体之一。互联网发达、数据库众多的信息时代, 科学信息的媒体和载体出现了新的形式并逐渐完善, 让这一新的媒体和载体具备了成熟的传播功能。笔者认为, “核心期刊”是信息传播不发达这一特定时期的年代产物, 具有明显的年代特征和特殊的功能意义, 必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趋势逐渐消亡。新传播媒体的出现, 必将使科技期刊的公平竞争成为可能。

3 结论

3.1 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功能的实现是要基于一定条件的

“核心期刊”这一应图书馆学研究需要而提出的, 便于科研资料查询的文献词语被人们熟知, 其定位从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单纯描述文献分布的范围, 被广泛运用于研究成果评定、职称评审、津贴评定等领域。概括地说, 科技期刊被赋予了学术评价的功能, 成为判断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和工具。原本只有“公开发行”与“内部发行”之分的科技期刊无形中被置于等级划分之中, 继而引发一系列学术界的“功利主义”和学术不公平待遇;这种学术评价功能的日渐强化甚至给科技期刊带来了生存危机。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当前, 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功能的实现是要基于一定条件的, 如传播途径有限、科研评价体系不健全、对科研人员水平和能力考核机制不完善等, 它是特殊阶段的必然, 会随着这些外部条件的完善和健全逐渐弱化, 而还原其本来的学术面貌。

3.2 新传播媒体的出现将推动科技期刊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

当前, 科技期刊发展和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窘境。科技期刊方面:大量论文涌向核心期刊, 致使核心期刊越办越厚, 还是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来稿需求, 而其他同类刊物却长期稿源不足。与此同时, 同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 被迫处于一个无法公平竞争的生存环境。科研管理方面:在科研评价政策体制还未健全的现阶段, “核心期刊”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和重要指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但是, 当前却出现一些不良“核心期刊”, 它们在高额利润诱使, 不顾论文学术质量, 大量刊发高额付费的劣质论文, 严重亵渎了“核心期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更扰乱、玷污了纯洁、庄重、严谨的学术环境。互联网时代, 网络的强大传播优势突破了传统期刊出版的束缚, 为科技期刊学术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平台, 对网络读者来说, 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论文内容而非所载的期刊。当前, 高校科技期刊加入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学术平台, 使各级各类高校科技期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绩效考核在国内各行各业大范围推广和实施, 研究人员科研能力的业绩评估体系日渐完善由此可见, 是该重新审视、正视并适当弱化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功能的时候了。网络这一新媒体为科技期刊公平竞争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3 要正确处理好科技期刊管理和评价导向问题

科技期刊与科技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但当前科技期刊发展和科研管理工作之间, 存在纠结:过去有些政策导向不明确甚至失误, 导致国内高水平稿源流失, 科技期刊发展受限, 抱怨并针对这种重国外轻国内期刊的评价导向, 科技期刊希望能得到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而在经济利益驱使下, 科技期刊“功利主义”苗头泛滥, 低水平稿件充斥国内科技“核心期刊”, 给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出新的难题, 致使科研管理工作陷入进退为难的窘境。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科研政策导向性问题, 是研究科技期刊公平竞争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科研评价方法的选用充分考虑科学性、公正性, 做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是当前科技期刊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确立多元评价标准, 加强、健全科研评价指标政策规定, 还原科技期刊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既是当前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科研管理和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

摘要:科技期刊评价功能是一种潜在性功能。文章通过剖析关于“科技期刊评价功能”论述的几个关键词组, 获得三方面启示, 并得出以下结论: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功能的实现是要基于一定条件的;新传播媒体的出现将推动科技期刊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科技期刊管理和评价导向问题。

关键词:科技期刊,评价功能,公平竞争,样本,核心期刊

参考文献

[1]江乃武.连续出版物管理教程[M].南京: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 1995.

[2]张怀涛.报刊与报刊工作[M].郑州:河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1989.

[3]刘鹏.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J].编辑学报, 1990, 2 (2) :113-116.

[4]黄晓鹂, 郑志军, 刘瑞兴.科技期刊评价功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7, 8 (2) :9-12.

[5]李贵存.从显微外科的发展历史看期刊的导向作用[J].编辑学报, 1994, 6 (4) :194-197.

[6]周平.深化改革为进一步繁荣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努力奋斗[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5, 6 (4) :1-3.

[7]姜富明.学术期刊的价值特征及其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5, 6 (4) :1-3.

[8]高淑英.化学期刊的“高产作者”及其对期刊质量的影响[C]//黄晓鹂.期刊管理与利用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9]朱晓东, 宋培元, 曾建勋.新中国科技期刊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C]//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 2009-11-06.

[10]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6, 8, 10.

评价的教育功能 第4篇

1.激励功能

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合理有效运用教育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评价的激励作用是分等鉴定的必然结果,它也包括对后进单位与个人的督促作用。这是因为在被评价对象比较多的情况下,这种不同的等级会使个人与个人、单位与单位之间进行不自觉的比较。这对被评价对象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刺激和有力的推动。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被评价对象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恰如其分的评价结果能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对于先进的单位和个人来说,评价的结果是对自己过去成绩的肯定与表扬,会对成功的经验起强化作用,使被评价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保持或取得更大的成绩;对于落后者则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如果仍不努力就会被拉得更远。

要发挥这种激励作用,应注意评价指标的制订不可过高或过低,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最适宜的指标应定在大多数被评价对象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程度,因此必须将条件评价、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如评价一位原来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差,经努力,取得了较大进步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应特别注意三者的结合,既要看到他当前的学习成绩又要看到他初始的学习基础,还要看到他个人主观努力的过程,应予以较高的评价。

只有公平、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发挥教育评价内在固有的激励功能,对评价对象情感的激发,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一般来说,当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的参与者在社会需求影响下,主观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时,有可能外显出教育评价内在固有的激励功能。同时,评价要素的内涵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教育规律,评价过程操作程序技术的科学性,主持评价人员的心理、道德、品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激励功能的发挥。

教育评价功能是教育评价系统潜在的、理想的功效与能力,要对教育产生作用,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外部环境与条件,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与结果作用于评价对象而体现出来。教育评价系统的结构决定教育评价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功能也制约和改变着教育评价系统的结构。教育评价功能问题涉及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人们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等。教育评价功能随着教育评价自身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而不断改变。教育评价是为了鉴定、考核,还是为了推动、改进,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为了教育、发展,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观。

早期教育评价目的是“为了选拔适用于教育的儿童”,故教育评价偏重于鉴定、选拔功能,可以说评价目的在于筛选适合于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儿童,淘汰一部分或大部分儿童,所以在评价方法上偏重于实施相对评价、总结性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故教育评价强调改进、激励、导向等功能。评价是为了诊断评价对象的需要,为了激励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评价方法上偏重于实施绝对评价、形成性评价。随着教育评价思想的不断发展,教育评价的目的由单一的教育目标测定,发展到教育信息资料搜集和为教育决策服务,进而发展到进行教育价值判断,因而教育评价的功能也不断地扩展。

2.诊断功能

教育评价的诊断作用是指教育评价对教育的成效、矛盾和问题作出判断的功效和能力。科学的教育评价的过程是评价者利用观察、问卷、测验等手段,搜集被评价者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严格的分析,它能够根据评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分析出或者说出、诊断出教育活动中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同时也能指出哪些地方存在着问题,找出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途径和措施的过程。教育评价过程与如同看病就医一样 ,只有经过科学的诊断才能 “对症下药”。教育评价的这一作用使其在提高教育工作质量上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3.监督作用

教育评价的监督作用是指教育评价有对被评价对象起检查、督促的功效和能力。它的检查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评价总是将被评价对象与评价目标相比较,以确定其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它的督促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评价总是找出被评价对象与目标的差距,使其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督促被评价对象朝着评价目标前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就是通过教育评价来实现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宏观管理的。

4.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指教育评价使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成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内在规范、影响评价对象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按评价指标设定的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其计划制定和行动方式的价值取向,一般要以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为依据。

教育评价管理功能显示的效度和力度,一般取决于教育评价管理系统及其教育行政性权威的大小。就管理功能之一的调控功能来说,是指依据预定目标而编制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调整或控制的机制。教育评价过程中,对评价对象教育活动逐项全面检测,获得必要信息,掌握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的结果及其需要。动机与行动方式的内在联系,作出目标达成度的判断,进行肯定、表扬、奖励或否定,批评、惩罚,可以强化评价对象的积极倾向,抑制评价对象的消极倾向,对评价对象未来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的价值取向。努力方向或目标定位具有内在的规范、指挥、强制等调整、节制或控制的功效和能力。

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的开展,一般能够自我意识到要达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所设定的目标或要求,必须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即将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或学习活动,以及活动的基本要素,合理组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才有可能达到评价指标体系设定的目标要求。为此,需要对照评价指标的要求,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调整、自我节制或自我控制。教育评价调控功能实现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要素及其组合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受到评价人员自身素质和评价技术的影响。

5、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影响评价对象的思想、品质、思维的功效和能力。教育评价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评价目标体系,采用他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的。首先,评价目标系统体现着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和价值取向,无论是何种评价都要以此为基准,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必然受其熏陶和影响。

第二,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动态的形成性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注重即时反馈和调整的过程发展。

第三,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体作用,重视他评语自评相结合,注重自我调节的过程发展,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按照评价目标体系,使评价过程成为“学习――对照――调节――改进――完善”的过程,有利于评价对象及时看到成绩,受到激励和鼓舞,找到差距,及时改进和提高,有利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例析教育评价的功能 第5篇

决策性评价——导向、监督功能

决策性评价,顾名思义,是针对决策的制定和完善而进行的评价,其意义在于通过评价手段得出实证性发现和诊断性意见,能够为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指导,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和改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在决策性评价中,评价的内容、标准和结果决定着评价对象的工作重点与努力方向,即教育评价评什么、怎么评、结果如何,直接引导着教育政策的改善、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教育制度的革新。同时,决策性评价还对教育管理水平、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监督。

由××市教育局组织、中国教育学会和公众教育研究院提供技术服务的“2015年××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是以建立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为实验目标,以“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试+背景问卷调查+学业负担调查”为综合评价模式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验,并以“学业质量评价+调查问卷”为结构,采用CIPP模式进行的学业质量监测。学业质量监测采用欧美惯例,以试卷和问卷为测量工具、以数据报告和分析报告为评价工具,体现着决策性评价的导向和监督功能。例如:在学业负担方面,教育评价实施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市5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情况,并在事后对学业负担有关情况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区县的学业负担略有超标,但整体而言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还未造成太大的消极影响(表1)。据此,××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从整体推进和提升中小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入手,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学业负担的监管和指导,严守底线,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对于学业发展水平、综合素质、发展潜能三个方面都有良好表现的区县(××县和××区,见图1-图3),××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挖掘这些区县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应的政策,为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搭建制度平台,为其他区县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全面促进××市中小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综合素质、发展潜能的提升。

在2015年××市的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项目中,决策性评价的导向和监督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资源配置(教师队伍、资金保障、教学技术设备等)进行价值判断,为衡量教育过程以及结果好坏提供标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起到了导向和监督作用。它就像“指南针”一样,为教育决策的制定指明正确的方向;还像“放大镜”一样,暴露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剖析教育实践状况与理想标准之间的差距与不足。

认定性评价——鉴定、管理功能

认定性评价,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或某些)素质或能力是否具备以及水平高低为目的的评价。认定性评价对测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它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对象在教育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通过信息或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针对某一评价目的作出认定或价值判断的过程;或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判断评价对象是否具备某些特征的过程。不难看出,鉴定是认定性评价最根本、最主要的功能,鉴定的目的在于检验教育工作和教学成果,从而为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管理系统、规范教学秩序、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养等提供依据和参考。简言之,鉴定是管理的前提,管理是以鉴定为基础而展开的实践活动,鉴定和管理是存在于认定性评价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功能。

上述由××市教育局组织、中国教育学会和公众教育研究院提供技术服务的“2015年××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目的就是探索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认定性评价,对学校、学生进行以“学业、综合素质、发展潜能”为教育质量考核项目的综合性鉴定,并给出分析诊断、分项结论和改进建议,并以此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近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公众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组织实施的某教师专业发展评估项目,也可被视为认定性评价的范例。此项目意在对高绩效和低绩效教师进行鉴别,建构高绩效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制定基于高绩效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在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评价人员通过测评学生在学业(语文、数学、英语等)发展水平、综合素质、发展潜能、学业负担方面的表现,对所测结果进行统计、聚类,将各班级在不同评价项目上的分组情况分别按高低排序、整理,鉴定出高、低绩效教师。在项目实施的第二阶段,评价人员对由第一阶段鉴定出的高绩效教师专业特质进行收集和整理,提出高绩效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理论结构。随后,编制高绩效教师胜任特征问卷并实施测试,经过加权处理、聚类及差异性分析,构建出高绩效教师胜任特征模型,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创新的模式。

该教师专业发展评估项目是认定性评价中一次有益的实验和探索:它采用包含多种项目在内的多元化评价模式,辅之以科学的评价技术,对评价对象的某些素质进行鉴定和验证;规范的鉴定过程和准确的鉴定结果,是后续调整和优化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由此,鉴定功能和管理功能在认定性评价中实现了耦合,以人为本,以评促管,以管促建,有利于创设宽松适度的教育管理氛围,规范教育管理,从而为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保障,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服务性评价——诊断、激励功能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明确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自主学习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教育评价机构必须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准确反映这种人才培育的要求,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提供专业的服务性评价。这种服务性评价的功能侧重于诊断和激励:对学生在学业、综合素质、发展潜能等方面的现状、矛盾和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县作为教育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积极走在评价改革实验前列,借助中国教育学会的专业指导和服务,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开展以“学业质量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习潜能评价”为模式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旨在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关键性指标进行诊断分析,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

采用ACTS学业评价技术,根据课程标准,构建“知识、技能、能力”三大指标体系,测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ICTS综合素质评价技术,采用部分成熟量表和自编问卷,选取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规定的部分指标(行为习惯、公民素养、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创新意识、情绪行为调控)进行实验,测查学生个体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特点;采用PCTS发展潜能评价技术,使用公众教育研究院与公众考试研究院研发的发展潜能评价量表,从“认知能力倾向、认知过程”等维度测查学生的学习潜在能力,探寻学生的发展规律。

诊断结果显示出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短板和劣势,如学生的学科能力发展出现滞后,分化程度高;在词汇辨析和空间想象方面有优势的学生相对偏少;在人格品质,尤其是乐群性与独立性方面表现较差。通过科学的诊断,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现状、道德情感、性格特点等都有所了解,以便于在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调整,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借助服务性评价,不仅可以诊断出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与反思,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进步;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斯塔费尔比姆曾经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育人、育学、育才”为核心的服务性评价应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过程。通过诊断和激励功能,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薄弱点;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发挥新教材评价板块的激励功能 第6篇

1.优化Ticking time的组合。

作为新版《英语》的一个板块, Ticking time有其特殊性:该板块没有新的学习任务;该板块(第三课时)中有些目标学生可能在一、二课时就已达成;有些任务学生可能在第三课时还不能完全完成。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过程,又要关注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因此,Ticking time是教材的一个板块,但教师不能机械地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板块呈现。在研读教材,设计教案、学案时,教师应该基于整体教学理念,将Ticking time的教学细化、层次化,并融入单元教学中。

2.细化Ticking time的标准。

从大量的课堂观察可以看出,Ticking time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很轻,教师仅在结束课堂教学时简单地呈现一下这一板块。学生在接受指令后,很快地打三个“√”,便完成了自我评价的任务。这样的评价流于形式,学生不清楚一星、二星、三星的具体要求,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且不能排除部分学生担心出错时会受到同学的嘲笑而没有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细化Ticking time的评价标准,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告知学生不同的星分别代表什么水平,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达到什么层次。笔者尝试在表格内星级下面分别以Passed、Accurate、Fluent给予学生清晰的提示,效果不错。

3.丰富Ticking time的维度。

评价应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课时目标的达成程度,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坐姿、书写姿势、倾听习惯等。

以What’s the matter?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分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Story time。根据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happy一词,且在本册书第五单元学习的hot、cold、warm、cool这四个与天气有关的词,都适用于本单元的话题。因此,通过Story time的学习,笔者尝试设计如下评价表格:

在设计评价表格时,笔者特意留了一些空白栏目,在互评时,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学了这个单元你还会用英语干什么?反馈如下:I can play the game;I can call my friend in English...在我们自以为是地主导着课堂教学评价时,或许学生比我们想得更多、更好。教师应尝试让学生自主制订评价项目,通过组内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全班分享等方式,激励学生参与评价。

Ticking Time板块与教材其他板块内容一脉相承,我们应站在学生立场,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引导学生一起有效统整、优化指定教材以及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发挥新教材评价板块的激励功能。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