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免疫法(精选10篇)
化学发光免疫法 第1篇
1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
随机抽取2008年2月~12月52例临床送检血清标本。
1.2 仪器和方法
放射免疫法使用上海的SN-682型γ计数仪,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的AFP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法使用美国Chiron公司的ACS18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剂盒。其测定原理为以吖啶酯作为发光底物, 采用双抗体夹心模式[2], 即标本中的AFP抗原与固相中的单克隆AFP抗体结合, 再与液相中以吖啶酯标记的多克隆AFP抗体结合。因待测AFP抗原总量与仪器测得的发光单位量 (RLUs) 存在正比的关系, 由此求出AFP的含量。
1.3 数据处理
采用直线回归分析。
2结果
2.1 线性实验
将标准液按不同的浓度稀释后做线性实验, 结果显示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在5~400 ng/ml和2~94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2 对比实验
用上述两法同时对受检血清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两法无显著差异 (P>0.05) , 相关系数r=0.995, 直线回归方程Y=-1.058+0.920X, 提示两法呈良好相关性。
2.3 回收实验
取不同浓度的混合血清 (AFP浓度为18.6, 26.7, 35.3 ng/ml) , 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定值血清, 用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得的回收率分别为90.2~109.0%和91.0~107.3%, 平均回收率为95.7%和96.4%。
2.4 精密度实验
用两法对低、中、高值质控品分别进行精密度实验。附表中的结果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法的重复性较好。
3讨论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既具有发光检测的高度敏感性, 又具有免疫分析的高度特异性[3]。化学发光是激发态分子回复到基态时, 以光的形式释放而产生的发光现象。利用化学发光系统作为抗原抗体反应的指示系统, 借以定量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4], 是用发光剂直接标记抗体的一类免疫分析法。我们采用的发光剂丫啶酯是一种具有三个苯环的有机化合物, 在酸性条件下很稳定, 而在碱性条件下不需催化剂即可很容易被激发.其优点是减少了非特异性干扰, 化学反应简单而快速, 灵敏度高, 丫啶酯标记的化学试剂有效期可达一年以上。放射免疫法 (RIA) 是放射性标记的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同时与有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可逆性的竞争结合反应, 灵敏度低, 有效期较短, 一般为1个月左右。对环境及工作人员均有负面影响。
本文检测AFP结果提示放射免疫法 (RIA) 和化学发光免疫法 (CLIA) 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相关性好 (r=0.995) 。显示化学发光免疫法 (CLIA) 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不仅可与放射免疫法相媲美, 而且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准确性、精密度和试剂盒的有效期等方面均优于放射免疫法。由于化学发光免疫法 (CLIA) 是以化学发光剂作为标记物进行定量检测, 所以其试剂具有稳定和无毒性的优点, 对环境无污染, 对工作人员无损害[5]。本实验使用的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可以直接对血清标本进行采样, 处理和检测, 标本可以随到随测, 短时间内出结果, 较放免法大大缩短了时间, 能充分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本文认为高灵敏度, 高特异性, 重复性好, 无污染的化学发光免疫法 (CLIA)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项目的检测。
参考文献
[1]陶义训.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74.
[2]章谷生.发光分析和发光免疫技术//余传霖.现代医学免疫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716.
[3]张丽民.化学发光标记及发光免疫分析.基础医学与临床, 1995, 15 (4) :247.
[4]曾照芳, 翟建才.临床检验仪器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7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新进展 第2篇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新进展
本文评述了近5年国内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应用进展,分别从基因工程试剂的应用、新标记物与标记技术、新固相材料、新联用检测技术和微型化、自动化检测仪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162篇.
作 者:王栩 林金明 WANG Xu LIN Jin-ming 作者单位:北京,100084,北京海淀区清华大学化学系 刊 名:分析试验室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NALYSIS LABORATORY 年,卷(期):2007 26(6) 分类号:O65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综述化学发光免疫法 第3篇
【关键词】 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放射免疫法;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02-02
随着医疗科技不断的发展完善,医疗检验也逐渐趋于自动化、标准化。全自动化发光免疫法和放射性免疫法是临床中应用率较高的两种检验方式,在临床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在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对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放射性免疫法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中的检测情况进行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放射性免疫法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51例来院就诊的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5.6±21.2)岁,男性26例,女性25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调查。
1.2一般方法
1.2.1仪器和试剂: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均为德国Siemens 公司提供;放射性免疫法试剂由天津协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2调查方法:所有患者在参与调查前均禁食8h,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在4000 r/min条件下离心震荡4min,分离血清,而后将其放置于零下25摄氏度中保存。采用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法和放射性免疫法对血清促甲状腺激素进行检测,两种检测方式均在20天内完成。所有操作均按照说明书进行。
1.3评价指标
所有内容均采用准确度、精准度、相关性进行评价。批间变异系数低于10%;批内变异系数低于5%,回收率在90%-110%之间。
1.4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軟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测方式的精准度:低值水平的放射性免疫法批内变异系数、批间变异系数超过标准值,且与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中值水平中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的批间变异系数与放射性免疫法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高值水平中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与放射性免疫法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详下见表1)。
3.讨论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主要来源于垂体,是一种糖蛋白类激素。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000mol,其是甲状腺疾病诊断中最灵敏的标志物,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标志物,是判断甲状腺疾病的首选指标。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情况与体内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此三者间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系统。在我院的研究中采用了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分析,此种分析方式主要以链霉亲和素为载体,以Lumi-phos503为荧光底物,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使磷酸酯基发生水解。此种检测技术非常灵敏,且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能够进行大样本量检测,因此非常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放射免疫分析法是最传统的免疫分析方式,此种方式技术较为成熟,费用非常低廉,且对实验环境要求较低,因此非常适合基层医院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同时也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低值水平的放射性免疫法批内变异系数、批间变异系数超过标准值,且与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中值水平中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的批间变异系数与放射性免疫法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高值水平中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与放射性免疫法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低值水平、中值水平以及高值水平下的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和放射性免疫法回收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所有检测结果均符合检测标准。虽然在低值水平中放射性免疫法批内变异系数要高于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法,但其在中值、高值水平中的检测精准度均符合检测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两种检测方式均具有较好的精准度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法与放射性免疫法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检测中均由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准度,但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精准度要稍高于放射性免疫法。
参考文献
[1]吴婴. 放射免疫分析与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 FT3、FT4 结果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1):29-30.
[2]马红霞,周运恒,杨蔺,等. ELISA 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HBsAg 结果比较分析[J]. 医学检验,2010,25(6):473-474.
[3]喻荣华,吴雁,郑家深,杨昌伟,等.全自动化发光免疫分析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对比分析[J].2013,12(10):1097-1098.
化学发光免疫法 第4篇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最早应用于艾滋病毒的筛查,1985年研制成功的第一代HIV Elisa试剂[2]敏感性和特异性欠佳,至今已发展至第四代。Gag基因编码HIV病毒核心蛋白包括p17、p24、p15[3,4,5,6,7],P24在血清转换的很短时期内就可以被第四代试剂检测出来,因此第四代HIV Elisa试剂将检测的“窗口期”从三代的22天左右减少到16天左右[8]。
化学发光法(CLIA)的主要原理[9]是将酶免疫发光物质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上,加入氧化剂或酶底物而发光,通过标准曲线测定发光强度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本实验将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两种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收集
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期间所有术前检查病人共计35420例,年龄10~89岁,其中男性24003例,女性11417例。
1.2 试剂
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上海恒远科技有限公司),化学发光酶免试剂(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p24)抗体免疫印迹试剂盒(简称WB,新加坡Genelabs)。
1.3 方法
1.3.1 Elisa法检测HIV病毒
Elisa检验血清HIV抗体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包被:将抗体稀释至蛋白质含量为1~10μg/m L,在每个聚苯乙烯板的反应孔中加0.1m L,4℃过夜。第二天,弃孔内溶液,缓冲液洗涤;加样:加待检样品于上述反应孔中,置37℃孵育1h(同时做空白孔、阴性对照孔及阳性对照孔);加酶标抗体:在各反应孔酶标抗体37℃孵育1h,缓冲液洗涤;加底物液显色:向各反应孔中加TMB底物溶液,37℃10min;终止反应:于各反应孔中加入硫酸。
1.3.2 CLIA法检测HIV病毒
CLIA法检验模式为双抗原夹心一步法免疫分析,借助于HIV(1+2)抗原制作出固相抗原,并将HIV(1+2)抗原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标记,由此和待测样品中的HIV抗体两者就可以形成双抗原夹心,洗涤之后,将化学发光底物液加入其中,测定其发光值。
1.3.3 免疫印迹检测法(WB)检测HIV病毒
HIV进行培养、浓缩、纯化;HIV抗原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按照分子量大小而分离;将分离的抗原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将其切割成包含全部病毒蛋白的按照分子量大小排列的条膜;在反应槽中加待测样品与条膜孵育,洗涤;加辣根酶标记的二抗;加显色试剂。
1.4 判断标准
化学发光法:S/CO≥1.00为阳性,<1.00为阴性;Elisa法按照说明书。
1.5 确认实验
将Elisa法或CLIA法筛选的阳性病例35例进行复检,复检仍为阳性病例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WB试验阳性的判为HIV感染;若为阴性,判为未感染HIV;若WB试验为可疑,4周后随访复查,复查为阳性判为HIV感染,否则判为未感HIV。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0软件系统,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LIA法与Elisa法检测结果
35420例术前检查病人中,用CLIA法筛检出抗-HIV抗体阳性39例,阳性率为0.110%;Elisa法筛检出抗-HIV抗体阳性29例,阳性率为0.082%。与Elisa法相比,CLIA法阳性率比较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WB确认实验
从表1中可以看出,WB和CLIA均阳性为33例,CLIA真阳性率为0.093%;WB和Elisa均阳性为25例,Elisa真阳性率为0.071%。比较CLIA和Elisa两种方法,CLIA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都升高。
2.3 CLIA检测不同S/CO值与W B对比结果
从表2结果可见,CLIA检测S/CO值>500时,WB确认实验均为HIV阳性;CLIA检测结果S/CO值≤500时,WB确认实验有可能为阴性;S/CO值越低,W B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可能性越大。
3 讨论
据报道[10]全球约有3亿多人携带艾滋病毒,而我国在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到2014年二十年时间,患病人数已经达到10.4万例,患者分布也从单一省份扩增到全国20多个省。性传播、经血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11,12,13]是人类感染HIV病毒的三条途径,而血液传播是主要途径。因此早期筛查血液HIV病毒,对HIV患者的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998年Elisa第四代试剂问世,第四代Elisa试剂可以同时检测p24抗原和HIV 1+2抗体,有效缩短了“窗口期”,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一项检测同时与病毒、抗体结合,增加了相互干扰的机会,从而降低了第四代Elisa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14,15]。而化学发光法[16,17]作为新型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因其灵敏度高较高。
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化学发光法的真阳性率高于Elisa法,说明化学法试剂能在HIV病毒抗体效价较低时发挥作用,检测患者HIV阳性,因此更有效避免临床漏诊现象。但是我们发现化学发光法的假阳性率也有所增加。通过对比S/CO不同区间,化学发光法的假阳性率发生在S/CO≤500并且随着S/CO值降低,假阳性率升高明显。因此在用化学发光法筛查血液HIV病毒,在S/CO值比较低时,应注意对此病例的复检,同时加做WB,避免假阳性的情况出现。
化学发光免疫法 第5篇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卡比多巴新方法
卡比多巴(Carbidopa),化学名为(-)-L-α-肼基-3,4-二羟基-α-甲基苯丙酸一水合物,是美国Merck公司开发的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因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仅抑制外周左旋多巴(levodopa)转化为多巴胺,使前者在循环中的量增高,藉以增加脑内多巴胺的浓度,改善震颤麻痹症状.
作 者:汲中玲 张泾凯 李建国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苏州,215123 刊 名:分析化学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年,卷(期): 37(z1) 分类号:O65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法 第6篇
ICMA目前在我国临床诊疗工作中应用广泛, 然而尿p H是否影响其尿LH和FSH检测值尚不清楚, 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同尿p H对尿LH和FSH检测值的影响, 建立尿p H对ICMA检测尿LH和FSH值影响的基础数据, 为ICMA检测尿LH和FSH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酸度计及其配套缓冲剂购自上海仪电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酸度计型号为p HSJ-3F, 配套的3种缓冲剂分别为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剂 (p H 4.00, 批号2012-08) 、混合磷酸盐缓冲剂 (p H 6.86, 批号2012-08) 和四硼酸钠缓冲剂 (p H 9.18, 批号2012-08) 。Access全自动微粒子ICMA分析仪 (Dxi800) 及配套的LH试剂盒 (批号122971) 和FSH试剂盒 (批号122081) 均购自美国Beckman公司。
1.2 尿样的收集
尿样来源于自愿参与本实验的2例健康男性志愿者, 年龄分别为30和33岁, 肝肾功能、尿常规和尿微白蛋白检查均无异常, 在留取尿样期间亦未服用任何影响内分泌 (下丘脑或垂体等) 、肾功能、血液酸碱度的食物及药物。收集到新鲜过夜晨尿共1 100m L, 混合后等分为11份, 尿样收集后5 h内检测。
本研究得到志愿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3 质量控制
测量尿p H前选用两种缓冲剂对酸度计的电极系统进行两点标定。若测量的尿p H为2.5~6.5之间, 则在测量p H前使用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剂和混合磷酸盐缓冲剂进行两点标定;若测量的尿p H为7.0~10.5之间, 则在测量p H前使用混合磷酸盐缓冲剂和四硼酸钠缓冲剂进行两点标定。所有尿样均在同日同一台ICMA分析仪上进行尿LH和FSH的检测。考虑到尿样滴定前后容积的变化会影响到尿LH和FSH检测值, 故使用校正公式来校正尿LH或FSH检测值, 即尿LH或FSH检测值 (IU/L) = (滴定后尿样容积×滴定后尿LH或FSH检测值) /滴定前尿样容积;实验与结果中所列为滴定前尿LH和FSH检测值, 简称尿LH和FSH检测值。
1.4 尿p H滴定
使用盐酸或氢氧化钠将11份原尿样p H滴定至2.5、3.5、4.5、5.5、6.0、6.5、7.0、7.5、8.0、8.5和10.5, 并记录滴定前后尿样容积的变化。
1.5 尿LH和FSH的检测
不同p H的尿样分别检测6次LH和FSH。LH和FSH浓度的灵敏度均为0.2 IU/L, LH浓度分别为1和2 IU/L时, 其批内差分别为5.2%和5.4%, 批间差分别为3.4%和3.8%, 总不精密度分别为5.8%和6.3%;FSH浓度分别为1和10 IU/L时, 其批内差分别为9.1%和6.7%, 批间差均为0%, 总不精密度分别为10.7%和8.2%。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两比较用Dunnett T3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样p H滴定结果
原始尿样的p H为6.28±0.01, 用酸度计将尿样p H滴定至2.5、3.5、4.5、5.5、6.0、6.5、7.0、7.5、8.0、8.5和10.5, 实际滴定p H分别为2.50±0.00、3.51±0.00、4.51±0.00、5.50±0.00、5.98±0.00、6.51±0.00、7.02±0.01、7.47±0.00、7.88±0.01、8.45±0.00和10.45±0.01。
2.2 尿LH和FSH检测值比较
p H 2.5~10.5范围内的尿样LH检测值与p H7.5 (LH和FSH标准品的p H) 的尿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 H 3.5~10.5范围内的尿样FSH检测值与p H 7.5的尿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p H 2.5时尿FSH检测值明显下降, 与p H7.5的尿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ICMA检测不同p H尿样的LH和FSH的均数和标准差见附表, 其箱式图见图1、2。
p H 2.5、p H 3.5、p H 4.5、p H 5.5、p H 6.0、p H 6.5、p H 7.0、p H 8.0、p H 8.5和p H 10.5的尿LH检测值占p H 7.5尿样的百分比分别为104%、109%、108%、105%、103%、100%、99%、99%、99%和99%, 尿FSH检测值占p H 7.5尿样的百分比分别为14%、89%、95%、101%、102%、102%、99%、100%、99%和95%。不同p H尿样的LH和FSH分别占p H 7.5尿样的百分比见图3。
注:1) 原始尿样的p H;2) 与p H 7.5的尿卵泡刺激素比较, P<0.01
3 讨论
目前ICMA检测技术不仅应用于成年运动员尿LH的检测[9,10], 近年来其检测范围亦逐渐扩大至儿童、婴儿甚至新生儿。MCNEILLY等[5]采用ICMA对161例4~19岁正常儿童随机尿进行LH和FSH检测, 认为其可用于临床青春期状态的评估。KUIJPER等[11]采用ICMA检测婴儿 (0~4个月) 自发性尿LH和FSH的研究显示, 自发性血LH与采血前18~20h的自发性尿LH的相关系数为0.507, 自发性血FSH与采血前18~20 h的自发性尿FSH的相关系数为0.704, 提示自发性尿LH和FSH能很好地反映血清Gn水平。DE JONG等[12,13]的研究显示, 极低出生体重儿 (男、女婴) 的尿LH和FSH在生后1~4周达峰值 (校正胎龄约32周) , 提示系列尿LH和FSH水平为其生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激活提供准确信息。可见, ICMA检测的尿LH和FSH可反映机体不同生理或病理情况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状态。
但是, ICMA检测技术的初始开发和研究[14]的主要对象为人血清。正常人血p H为7.35~7.45, 而生理情况下尿p H较血p H波动范围大, 为4.6~8.0, 标本存放时间也对尿p H有一定影响。SAKETOS等[15]研究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对不同储存条件下尿LH和FSH检测值的影响显示, 尿p H于4.5~10.5范围内对尿LH和FSH检测值无明显影响, 但p H 2.5时尿LH和FSH检测值明显下降。本研究显示, p H2.5~10.5范围内的尿p H对ICMA检测的尿LH检测值无明显影响, p H 3.5~10.5范围内的尿p H对尿FSH检测值也无明显影响;在p H 2.5时尿FSH检测值明显下降, 提示ICMA检测技术检测尿LH和FSH的尿p H适用范围, 不低于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法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08月~2016年08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4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员3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观察组(34例):男24例,女10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35岁~7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63±5.52)岁;对照组(35例):男23例,女12例;检测人员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5岁~79岁,检测人员的平均年龄为(58.65±5.56)岁;观察两组检测人员的一般资料,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
要求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对照组体检人员在清晨,在空腹状态下对静脉血实施抽取,确保剂量为3毫升,之后于生化管中有效放入,有效实施离心操作,在此过程中控制离心速率保持为3000转/分钟,控制离心半径为15厘米,将检测人员的血清实施分离。临床主要选择化学发光免疫法有效完成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检验指标主要包括AFP(甲胎蛋白)、GGT(γ一谷氨酰转肽酶)以及SF(铁蛋白)。临床主要选择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完成检测[2]。相关检测操作有效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判断标准
最终检测阳性的判断标准为:AFP水平在0~10ng/ml;GGT水平在49U/L以上;SF水平在16mg/L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临床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的临床检测数据实施统计学分析,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结果实施t检验(以x士s表示),检测阳性率实施x2检验(以%表示),当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在AFP水平、SF水平以及GGT水平几方面,两组检测对象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注:同对照组比较,*P<0.05
2.2 检测阳性率
在单独检出阳性率以及联合检出阳性率方面,两组检测对象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在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相关检测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以及灵敏度,其在检测的过程中应用的相关设备较为简单,表现出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对此于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在实施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的过程中,有效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针对恶性肿瘤疾病的筛查以及诊断可以发挥显著价值,针对疾病的治疗评估等表现出显著的价值[3]。
本次研究中,在AFP水平方面,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从而证明,患者一经表现出肝肾相关组织病变的情况后,会导致血清AFP活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升高,经过临床治疗后,会使得患者的AFP水平有所降低。在SF水平方面,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分析在人体肝脏中,铁蛋白含量较多,针对铁蛋白在实施清除的过程中,肝脏发挥显著的作用,一经表现出肝脏病变情况后,会导致患者的铁蛋白水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升高。在GGT水平方面,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在人体前列腺中,含有诸多的GGT,其通过释放后可以有效进入到患者的血液中,对此在GGT含量方面,男性通常高于女性较为明显,此种指标针对恶性肿瘤可以有效实施辅助诊断。
综上所述,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在实施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过程中,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应用,针对疾病可以进行明确的筛查以及诊断,最终对于原发性肝癌疾病临床成功治疗发挥显著的价值,提高原发性肝癌疾病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会中,任成山,金发光等.肿瘤生物标志物在肺癌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6,9(3):329-333.
[2]规范肿瘤生物标志物应用助推甲状腺癌个体化诊疗[J].中国肿瘤临床,2015,7(24):1166-1166.
化学发光免疫法 第8篇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是由委内瑞拉链霉菌产生的一种广谱抗生素,1947年由Ehrich等首次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其化学名为D-(-)-苏阿型-1-对硝基苯基-2-二氯乙酰胺基-1,3丙二醇[1]。氯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均有抑制作用,广泛用于动物各种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但CAP有严重的毒副作用[2,3,4],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其他恶性血液病,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严格禁止将该药用于食品动物。我国政府2002年3月5日发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规定,CAP禁止用于食品动物。因而建立一种灵敏、快速和安全无污染的CAP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技术,以直接竞争的方法,建立可用于猪肉组织中CAP残留检测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CAP、琥珀氯霉素(分析纯,SIGMA);辣根过氧化物酶(生化试剂,SIGMA);牛血清白蛋白、卵清蛋白(SIGMA);酶标板、化学发光板(Costar);化学发光底物(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自行配制);超纯水(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纯水器自行制备);氯化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乙腈和乙酸乙酯(国产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公司)。
1.1.2 主要仪器
Cary 50 Probe型紫外分光光度计(VARIAN);电子分析天平(MET-TLER);SPECTRAⅢ酶联免疫测定仪(TECAN);Victor21420 Multilabel counter(PE公司);烘箱(上海一恒仪器有限公司);酸度计(HANNA instrument);MS2型漩涡混合器(IKA公司);6890N-5973型气质联用仪(Agilent公司)。
1.2 方法
1.2.1 包被抗原的制备
将琥珀氯霉素与卵清蛋白OVA以一定摩尔比混合后,用0.1mol/L HCl调p H至5.0,加入适量碳二亚胺EDC,室温下搅拌过夜。所得产物4℃下对0.02 mol/L PBS(p H7.2)透析3 d。
1.2.2 C LE IA检测方法的建立
(1)包被。将包被抗原CAP-OVA以包被缓冲液稀释至最佳工作浓度,包被化学发光板或酶标板,置于室温下过夜。
(2)洗涤。倾去孔内液体,每孔加洗涤液200μl,洗涤3次,每次3min,然后甩净洗液。
(3)封闭。每孔加入280μl封闭液,37℃封闭60 min,甩净封闭液,4℃保存备用。
(4)加样。配制浓度为1 g/ml的CAP母液,分别稀释为50.00、25.00、10.00、2.50、1.00、0.50、0.10、0.05、0.01 ng/ml,按照每孔加入100μl标准品进行添加。
(5)加酶。每孔加入50μl HRP-抗CAP Mc Ab(1∶1000稀释),37℃孵育30 min,洗涤方法同“1.2.2(2)”。
(6)光强度测定。向反应完成后的微孔板中加入发光底物或显色底物,置于测定仪中检测,设定好相关参数,测定相应的光强度。
1.2.3 纯化抗体交叉反应性的测定
方法同“1.2.2”,但抗CAP抗体抑制物分别采用倍比稀释的琥珀氯霉素、氯霉素碱、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计算各竞争物的I50,用下式计算各竞争物与抗CAP抗体的交叉反应性:
交叉反应性=I50(氯霉素)/I50(竞争物)100%(1)
1.2.4 标准曲线的制作
以无CAP抑制的OD450/发光计数(cps)为B0值,各相应浓度CAP抑制的OD450/cps为B值,以B/B0为纵坐标,以CAP浓度的对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建立回归方程:
B/B0=(有CAP抑制的OD450/cps)/(无CAP抑制的OD450/cps)100%(2)
1.2.5 样品提取
取5 g匀浆的猪肉于50 ml聚丙烯离心管,加15 ml乙腈水溶液(V乙腈∶V水=84∶16),涡动1min,摇床振摇10 min;5 000 r/min,15℃离心10 min,取3 ml上清液与1ml 0.5 mol/L氯化钠溶液于玻璃管中混匀,加入3 ml乙酸乙酯,涡动1min,静置至分层清晰,弃下层水相,将上层吹干;再用1 ml“复溶液”溶解残留物,加入1 ml正己烷,混匀,将混合物移至2 ml离心管中,5 000 r/min,15℃离心10 min,弃去全部上层有机相,取50μl下层水相进行分析(若溶液浑浊,脱脂过程可重复一次)。
1.2.6 添加回收率测定
向猪肉组织中分别添加4个浓度水平(0.1、0.5、1.0、5.0 ng/ml)的CAP。每个添加水平重复5次。提取方法按照“1.2.5”进行。将提取样液分别以ELISA法和所建立的CLEIA法进行检测。每一提取样液3个测定平行重复孔。分别测定2种方法的OD450 nm的吸收值和光强度,根据“1.2.4”的方法计算抑制率,以Origin7.5软件计算CAP的含量。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添加回收率:
添加回收率=实测值(ng/g)/添加值(ng/g)100%(3)
1.2.7 阳性样品测定
将8头猪分为2组,一组4只,为空白对照组,自由采食不含任何药物的饲料,连续饲喂5d后屠宰;另一组4只,采食CAP添加浓度为800 mg/kg的饲料,连续饲喂5d,分别于停药后0、6、24、48 h屠宰,分别用ELISA法、CLEIA检测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猪肉组织中的CAP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交叉反应性
从表1可看出,抗CAP单抗与甲酚霉素和氟甲酚霉素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0.067%、0.040%,可见该方法与这2种常见的氯霉素类似物之间的交叉反应率可忽略不计,特异性良好。
2.2 标准曲线及灵敏度
分别测定各标准点的OD450/cps,并以10%的抑制率作为方法的灵敏度。结果表明,ELISA方法的灵敏度为0.177 ng/ml,而对应CLEIA法的灵敏度为0.018 ng/ml。2种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如图1所示。
2.3 添加回收率
从表2可看出,CLEIA法平均回收率在87%~118%,与ELISA法平均回收率(81%~107%)基本相当,但该方法可相对准确地测定ELISA所不能测定的极微量残留CAP。当前我国和欧盟等国均规定,动物源食品中不得检出CAP,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CAP气-质检测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1 ng/ml。
2.4 精密度
在一次测定中,对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的样品分别重复测定8次,计算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以8个批次测定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的样品,计算批间变异系数。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CLEIA法批内CV为3.22%~5.58%,批间CV为4.95%~8.86%,均符合批间CV、批内CV<10%的要求,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2.5 阳性样品测定结果
从表4可看出,CLEIA法的灵敏度明显高于ELISA,与GC-MS具有更好的相关性,但其对样品前处理方法的要求比GC-MS要简便很多。
ng/ml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以CAP-OVA包被微孔板,与标准品或样品中CAP竞争结合HRP-抗CAP Mc Ab,成功建立了直接竞争CLEIA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猪肌肉组织中CAP残留检测灵敏度高、前处理方法简便、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能满足CAP兽药残留检测的要求,适合于大批量的猪肌肉组织中CAP残留的筛查。该方法比目前所用的ELISA法有更高的灵敏度,与放射免疫分析RIA相当;与GC-MS法[5,6]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7,8]相比,更加快捷,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和复杂的前处理过程。因而,该方法在基层检测以及现场监控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操作中应注意,由于猪肉组织的脂肪含量很高,如果第一次去脂效果不佳,可用高速离心机以10 000 r/min的速率进行离心分离。
摘要:[目的]建立高度灵敏的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方法,用于检测猪肌肉组织中的氯霉素残留。[方法]用卵清蛋白与氯霉素偶联物作为包被抗原,标准品或样品中氯霉素作为竞争抗原建立直接竞争CLEIA方法。[结果]所建立方法的检测限为0.018ng/ml,而并列的ELISA方法的检测限为0.177ng/ml。猪肌肉组织中氯霉素添加水平为0.1~5.0ng/ml时,CLEIA法的回收率为87%~118%,ELISA法的回收率为81%~107%。CLEIA法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22%~5.58%和4.95%~8.86%。[结论]CLEIA方法快速、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极低剂量氯霉素残留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氯霉素,猪肌肉组织,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检测
参考文献
[1]JEHRLICH,Q R BARTZ,R M SMITH,et al.Chloromycetin,anew antibiotic from a soil actinomycete[J].Science,1947,106:417.
[2]付太银.肉仔鸡氯霉素中毒[J].中国兽医杂志,1999,25(12):50.
[3]施为国,汪力宽.氯霉素引起种鸡受精率下降[J].中国家禽.1999,21(4):30.
[4]杜向党,阎若潜,沈建忠.氯霉素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4,25(2):27-29.
[5]S IMPENS,W REYBROECK,J VER-CAMMEN,et al.Screening and confir-mation of chloramphenicol in shrimp tissue using ELISA in combina-tion with GC-MS2and LC-MS2[J].Anal Chim Acta,2003,483:153-163.
[6]SHEN H Y,JIANG H L.Screening de-termin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chlo-ramphenicol in seafood,meat and honey using ELISA,HPLC-UVD,GC-EC,GC-MS-EI-SIM and GCMS-NCI-SIM methods[J].Anal Chim Acta,2005,535:33-41.
[7]M J B OGUSZ,H HASSAN,E Al-ENAZI,et al.Rapid determination of chloram-phenicol and its glucuronide in food prod-uct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negative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J Chromatogr B,2004,807(2):343-356.
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初探 第9篇
关键词: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免疫成像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概述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用化学发光剂包括发光物质或者发光反应催化剂等直接标记抗体或抗原的一类免疫测定方法。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结合起来, 藉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分析技术。将发光物质或酶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上, 免疫反应后, 通过化学发光反应来测定发光标记物或酶标记物的化学发光信号, 从而确定待测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它同时具有化学发光法的高灵敏度和免疫分析法的高选择性, 其主要的优点在于: (1) 高灵敏度:由于不需要外来光源, 避免了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等噪音, 因而具有比荧光法更高的信噪比, 其灵敏度比RIA或EIA高1至2个数量级; (2) 发光标记物稳定, 有效期长, 大多数发光标记物可保存数月甚至数年; (3) 检测范围宽; (4) 自动化程度高,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检测工作效率, 而且避免了手工操作可能带来的误差, 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精密度。
根据其标一记物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标记酶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三种酶, 依据HRP-Luminol-H202一对碘苯酚 (PIP) 增强型化学发光反应体系进行检测的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 , 能催化AMPPD的分解反应从而产生化学发光进行抗原抗体定量分析的碱性磷酸酶 (ALP) , 另一种是虫荧光素酶, 能催化氧化虫荧光素产生发光而实现对ATP、各种激素、药物以及抗原抗体的定量分析:标记化学发光物质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最典型的是标一记氨基异鲁米诺 (ABEI) 和叮睫酷类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另一种是标记荧光物质, 通过过氧化草酸酷化学发光体系进行检测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联用技术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FI-CLIA)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 (FIIA) 是利用在非平衡态测定, 使反应时间缩短、更利于快速测定和自动化。FI-CLIA在环境和临床的应用都已有许多文献报道。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Kramer等就开始研究流动注射免疫分析应用于环境中的杀虫剂、除草剂的分析。利用FIIA是一种灵敏性、专一性、准确性好, 快速、节约成本的方法, 样品也不需要预处理和富集。Wittmann等用FIIA和纤维光学免疫传感器两种方法对水样中2, 4-D进行测定。而且FIIA方法不需要对水样预处理。GC/MS测定结果和FIIA测定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FIIA是一种集流动注射的重现性好和免疫分析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于一体的现代医药检验方法, 随着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免疫柱制备技术和抗原、抗体标记技术的日臻成熟, 其分析灵敏度、重现性和特异性将大大提高, 既节约了分析时间, 又降低了成本。目前, 随着其它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FIIA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HPLC-CLIA) 。由于药物和代谢物结构之间的相似性, 在免疫分析中出现假阳性, 此时如果利用HPLC的分离技术对分子间微小差别的高识别能力, 再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相结合, 可大大提高特异性, 成为一种有效的痕量和超痕量分离分析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 (CLIAI)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成像技术联用, 形成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成像技术是将某些特效反应所释放的能量通过电荷偶合装置, 用高分辨率的相机以积分的形式拍摄下来。它可提供直观图像、可用在不同空间层次或时间过程中, 能产生光学图像的动态信息, 当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联用, 可用于抗原、抗体的测定, 对生物分析、医学临床诊断等也显得更为方便。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进行污染物如2, 4-D、乙酞胆碱醋酶和残留农药的检测以及亲血色珠蛋白的分型等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快速、操作方便等优点, 这为医学、食品、水源等环境中有毒害物质进行大规模、高通量、多元化、快速检测提供可能。
3 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
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盯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成像技术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既具有化学发光冤疫分析高灵敏度, 又具有成像技术高通量优势, 并能实现多样品同时检测的新方法。经过不同模式的抗原抗体的免疫结合过程, 加入化学发光底物, 标记在抗原抗体上的酶可以催化底物间的化学反应, 所产生的化学发光信号用超灵敏的CCD进行捕捉, 并以积分的形式转化成数学信号显示出来。
CCD是基于金属一氧化物一半导体 (MOS) 技术的光敏元件, 它是一种以电荷量表示光量大小、用藕合方式传输电荷量的新型器件。新型CCD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波长相应范围宽、低温下暗电流几乎等于零、动态线性范围宽、阵列结构的多通道同时分析等优点。这样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既具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发光标记物稳定、线性范围宽、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还具有成像分析高通量、能实现多样品的同时检测等优势。
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按照抗原抗体包被载体的不同, 可以分为化学发光酶标板免疫成像分析, 化学发光微阵列免疫成像分析和化学发光微全分析系统免疫成像分析。
3.1 化学发光酶标板免疫成像分析
通过成像设备, 很容易实现对酶标板上产生的化学发光信号值的测定, 且对于商业化的发光仪器, 还可以实现对多块标准酶标板的同时成像。传统的读板器是一个孔一个孔读板, 记录发光信号值, 但发光成像仪可以实现对整个酶标板发光信号的一次性读取, 尤其对于高密度的孔板 (384孔板或更多) , 化学发光成像记录发光信号值的速度更是大大快于传统的读板器。化学发光成像具有高分辨率的检测设备, 能够避免相邻发光反应孔的干扰, 这在高密度的孔板检测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反应孔存在深度, 会产生阴影和光反射, 这就会对不同位置的发光信号产生不同影响, 但可以通过光校正加以消除。
化学发光成像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样品或者分析物需要量小, 在高密度孔板分析中具有强大优势等特点, 因此它有助于分析方法朝高通量成像方向发展。
例如, A.Andreani对乙酞胆碱酷酶抑制剂进行了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 采用384孔板可以在一个小时完成5000多个样品分析。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Luminol化学发光免疫成像体系, 它已应用在抗原抗体细胞因子、病毒、激素, 肿瘤标记物, 重金属离子等目标分子以及实际样品分析中。
3.2 化学发光微全分析系统免疫成像分析
成像检测的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是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与微全分析系统相结合的主要原因, 因为微全分析系统的样品用量小, 因此更需要非常灵敏的检测手段。例如与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检测多种样品中的2, 4-D含量相比, 加入了未激活的固相载体 (如金包被的固体表面或者玻璃毛细管) , 该固相载体具有所有固相载体的大部分优点。采用间接ELSIA法, 牛奶中抗生素的快速自动化分析。三方向的流通生物芯片, 由有序的玻璃微通道组成, 发展成为化学发光检测多组杂交过程。
3.3 化学发光微阵列免疫成像分析
微阵列技术允许上千种分析物质的在单一实验中的同时分析, 它的非凡力量是通过基因阵列表达分析实现的。通过配位结合反应如抗原一抗体或配体一受体反应建立的蛋白质阵列, 在医学研究、诊断学、蛋白物质和药品发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化学发光成像技术作为检测手段,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微阵列具有ELISA法的特异性、化学发光方法的高灵敏度和阵列分析法高通量的优点。选择高分辨率的成像设备是化学发光微阵列分析法得到更佳发展的必要选择, 因为成像分析可以实现在大量分析物发光信号值的同时检测。通过将抗体特异性结合到膜上, 蛋白质微阵列可用于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多重检测。该膜经过在样品或者分析物中孵育而结合了样品或者分析物, 然后用HRP标记抗体和增强型化学发光底物进行化学发光分析。该分析法不需要很复杂的设备, 能实现多样品的同时分析, 并且具有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Z.Sun等利用蛋白质微阵列对12种肿瘤标记物进行了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 并且提高了单一肿瘤标记物检测诊断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蛋白质微阵列在身体检查中的应用表明了它在协助肿瘤诊断和高危人群的病症诊断方面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欧阳津, 化学发光成像技术分析亲血色珠蛋白的类型, 福州大学学报, 1999
化学发光免疫法 第10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由安图实验仪器 (郑州) 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型号Lumo, 化学发光法抗-HBs检测试剂盒由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 检测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2003~2010年出生儿童为检测对象。在注射疫苗前检测抗-HBs浓度, 由专职护士采取静脉血3 ml, 送检验室检测, 检测结果以<10 m IU/ml为阴性, 对乙肝病毒 (HBV) 感染无保护性, 需注射乙肝疫苗。≥10 m IU/ml为阳性, 对普通人群具有足够的保护作用[1]。暂时无需注射乙肝疫苗。除此之外, 要登记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乙肝疫苗初免完成情况、初免注射乙肝疫苗剂量、乙肝患病家族史等相关内容。2年期间, 共检测3~11岁儿童1248名, 其中男性575名, 女性673人, 男女性别比为1∶1.17。
1.3 检测方法
将3 ml静脉血离心沉淀, 取无溶血、无乳糜的血清检测。使用上述专用仪器, 专用试剂盒, 严格按操作规程检测。试剂盒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 被检测儿童, 抗-HBs阳性率达73.56%, 抗-HBs≥10m IU/ml, 平均浓度771.63 m IU/ml, 并随着年龄增长双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 见表1。
注:χ2=51.86, P<0.01
3个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 经统计学处理χ2=51.86,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男女性别间抗-HBs阳性率及抗体浓度值检测结果, 见表2。
注:χ2=1.36, P>0.05
男女性别间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 χ2=1.36,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进入21世纪以来, 乙肝疫苗不但在新生儿中普种, 并已在成人中广泛应用, 其免疫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肯定。随着卫生知识的普及及人群对身体健康的关注, 人们逐渐认识到, 用注射疫苗预防疾病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而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不但可以预防乙肝, 又可以减少因乙肝而引起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可以说, 它不但是乙肝疫苗, 它也是肝硬化疫苗、肝癌疫苗。
吉林省白城市于1991年按卫生部《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方案》的要求, 已把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方案。乙肝计划免疫20年来, 对于儿童的抗-HBs免疫效果, 一直没有确切的量化指标。本次检测方法采用最先进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搜集2年来的1248名3~11岁儿童血清样本, 跟踪检测, 使本市儿童乙肝计免结果科学客观地反映出来, 为今后制定免疫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乙肝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胎传和接触性传播。经口腔传播乙肝的问题已经得到证实[2]。白城市中小学生吃“小饭桌”的比较多, 又有生日聚会或经常光顾德克士、肯德基快餐、街头食品作坊等餐饮场所, 除需预防血液传播和母婴途径传播外, 更要防止“密切接触”中的经口传播乙肝。这就需要计免工作者对儿童中抗-HBs浓度值<10 m IU/ml的阴性易感者实施加强免疫措施。对于抗-HBs≥10 m IU/ml的儿童, 什么时间需加强乙肝疫苗免疫则视其抗-HBs浓度的高低而定, 浓度值越高, 加强免疫的时间可适当延长。此次检测结果显示, 在男女性别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1.48%和75.33%, χ2=1.36, P>0.05,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一结果与相关报道不相一致[3], 可能存在地区间差异, 或者与使用的疫苗生产厂家不同及与抽样误差有关。
在乙肝计划免疫实施以前, 我国人口平均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感染率为10%[4], 可谓是“肝炎大国”, 计免实施后的2009年白城市3~5岁儿童HBs Ag感染率就降至0.55%[5]取得骄人的计划免疫成果。然而, 这不应该是引为骄傲的理由, 要想巩固这一成果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因为通过本次检测结果得知, 虽然新生儿出生后按免疫程序接种了3针5μg乙肝疫苗。并且到3~5岁时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仍达83.38%, 抗体浓度在878.04 m IU/ml。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到6~8岁、9~11岁两个年龄段时, 乙肝抗体保护率下降至78.00%和62.34%, 抗-HBs平均浓度值分别降至732.48 m IU/ml和704.36 m IU/ml, 并且各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86, P<0.01) 。这说明出生后虽然全程接种了乙肝疫苗, 但当生长至3~5岁、6~8岁、9~11岁三个年龄段时分别有16.62%、22.00%和37.66%的儿童有感染HBV的风险。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传染病学》第八版, 认为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部分人抗-HBs水平会逐渐下降, 如果少于10 m IU/ml, 需加强注射一次[6], 为了掌握这部分人的抗-HBs水平, 就必须实施跟踪监测, 以掌握其抗-HBs的动态指标, 适时加强注射乙肝疫苗, 提高这部分易感者的抗-HBs免疫水平是我们疾控工作者需要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试剂盒 (化学发光法) 说明书, 2013.
[2]薛承岩.经口腔途径传播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88 (1) :21-22.
[3]林平, 朱灵芝.365名小学生接种国产酵母乙肝疫苗5年免疫效果观察.疾病控制杂志, 2004, 8 (1) :79.
[4]骆抗生.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87.
[5]刘权, 周湛, 崔柏峰, 等.白城市3~5岁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1)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