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瘢痕增生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瘢痕增生范文(精选8篇)

瘢痕增生 第1篇

1压力治疗

早在20世纪70年代,压力疗法就被应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1],目前是增生性瘢痕非手术治疗的一线方案,特别是在北美和欧洲都作为预防瘢痕的常规治疗措施。 有报道称压力治疗对60%~85%的患者可以降低瘢痕的厚度和硬度[2]。 压力治疗的优势在于无创、疗效相对较好、并发症少,其可能的治疗机制在于造成瘢痕组织局部缺氧,减低瘢痕组织新陈代谢;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胶原合成;减少局部血流量,激活胶原蛋白酶促进胶原降解。

临床上常用的压力治疗主要包括压力衣、弹力绷带、弹力织物和加压垫、硬质接触式面罩等。 目前推荐的压力治疗措施是使用个体化定制的压力衣,而对于面部瘢痕则推荐使用定制的透明压力面罩[3]。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应在创面愈合、植皮皮片成活后2周内开始压力治疗,至少应持续6~12个月,每天至少23 h[4]。

压力治疗目前存在最大的困惑和争议就在于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安全性和具体的治疗参数。 有学者认为5~15 mm Hg(1 mm Hg=0.133 k Pa)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目前一般推荐的压力在20~30 mm Hg, 既大于皮肤毛细血管压力,又不影响末梢血运。 研究发现,高压力(20~25 mm Hg)比低压力(10~15 mm Hg) 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更好[5]。 但是,压力一旦超过30 mm Hg,会产生较强的不适感、起泡、肢体麻木,从而影响患者的依从性,特别对于年幼患者,长期压力过高甚至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必须定期对压力衣进行调整或更换。

2硅酮制品

硅酮类抗瘢痕制品主要包括硅胶贴膜和硅酮类凝胶,目前均为增生性瘢痕的一线治疗措施,其主要机制是闭合作用(occlusion)和水合作用(hydration)[6]。 在瘢痕表面应用硅酮制品后可以明显降低皮肤表面的蒸发量,从而提高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并进一步减轻组织水肿和减少胶原沉积[7]。 此外,有研究显示, 硅酮制品可以引起组织静电的改变,从而影响胶原沉积和瘢痕重构,可能是硅酮抗瘢痕作用的机制之一[8]。

2.1硅酮贴膜

硅酮贴膜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治疗,而相关临床试验也证实其用于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9]。 其中, 一项在我国进行的临床试验证实,硅胶贴膜可以降低瘢痕厚度、减轻疼痛、缓解瘙痒、软化瘢痕[10]。 硅酮贴膜的贴附时间应为每天至少12 h, 持续3~6个月[11]。 硅酮贴膜治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不佳,原因包括过敏、局部出汗过多、皮疹、异味、影响外观、治疗时间长等问题,而且这些副作用在硅酮贴膜与压力治疗相结合时发生率更高,从而限制了硅胶贴膜的应用。 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教育,提高依从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2]。

2.2硅酮软膏

硅酮软膏在使用时不需要额外固定措施,涂抹后外观影响不大,相比硅酮贴膜使用更加方便,因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相对更高。 但其也存在不足,即硅酮软膏需要多次涂抹,应用后必须待其自然晾干,否则容易被衣服等擦掉而影响治疗效果。 Karagoz等[13]对比了硅酮软膏和硅酮贴膜治疗瘢痕的效果,发现两种方法在治疗瘢痕后,瘢痕的温哥华评分没有明显区别, 提示两者对增生性瘢痕具有相当的治疗效果。

3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可能是激光的生物热效应破坏了瘢痕组织的微血管系统,使局部缺氧导致胶原纤维受热重排,肥大细胞的活性增强,使组胺释放,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减少胶原的合成,诱导细胞凋亡。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激光种类繁多,包括二氧化碳激光[14]、 脉冲染料激光[15]、Nd:YAG激光[16,17]、 He-Ne激光[18]等。 脉冲激光染料与Nd:YAG 532 nm适用于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 可抑制瘢痕血管;Nd: YAG 1064 nm与He-Ne激光适用于增生性瘢痕消退期,抑制纤维组织,促进细胞凋亡;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适用于成熟期瘢痕,去除凸起瘢痕组织,促进胶原再生和细胞外基质重构。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瘢痕易复发, 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降低复发率。 研究发现, 585 nm/1064 nm的双波长复合脉冲染料激光对增生性瘢痕有较好疗效[19]。 激光点阵模式是选择性光热分解疗法的延伸,以程序控制激光光束照射皮肤,产生特定的分布均匀的热损伤带,照射区域不互相重叠,可以保留正常皮肤而促进组织快速愈合,疗效较好[20,21]。

4放射治疗

放射线主要有X射线、电子束和放射性核素,其治疗机制为射线对成纤维细胞的杀伤效应及胶原代谢的调节作用[22]。 放射疗法适用于小面积或增生期的增生性瘢痕,且多用于颌颈部、胸部、肩背部等瘢痕易发部位,一般与手术或其他疗法联合应用,通常不用于成熟瘢痕的治疗。 临床上常采用 β 射线的敷贴器90Sr-90Y,适用于术后的辅助治疗,对深部的组织损伤很小[23]。 一般在术后24 h内进行首次放疗,剂量为300~400 rad/次,每日1次或隔日1次,长疗程治疗。 放射疗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 疗效确切且价格低廉, 缺点是放射线对于全身和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具有高度放射敏感性的部位,如乳腺、甲状腺。 此外,放射性治疗可能会引起皮肤红斑、萎缩、溃疡、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因此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具体剂量和治疗时间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5冷冻治疗

冷冻疗法的机制是应用冷冻剂(-196℃液氮)的超低温破坏瘢痕局部细胞,导致细胞凋亡;同时低温也能破坏瘢痕部位的血管微循环系统,造成瘢痕局部缺氧,从而使瘢痕组织萎缩。 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使胶原结构和胶原代谢趋于正常,结痂脱落后使瘢痕明显变平和软化。 冷冻疗法多适用于小面积瘢痕,对于大面积增生性瘢痕多联合药物治疗。 一般认为, 至少20次冷冻治疗才能对增生性瘢痕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24]。 目前临床利用冷冻探针进行局部冷冻, 可以尽量在不损伤表皮的情况下破坏深层的瘢痕组织。 冷冻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缺点为治疗时疼痛、皮肤萎缩、色素减退。 另外,冷冻治疗时间、冻融次数及深度也需要精确掌握。

6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激素是病理性瘢痕的一线治疗药物, 它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胶原合成、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来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Toshihiko等[25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切除术后1周开始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证明其可以有效预防病理性瘢痕切除术后复发。临床上常采取曲安奈德(10~40 mg/m L) 加利多卡因局部注射,且注射激素联合软膏外涂可增加疗效,亦可减少并发症[26]。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缺点是应用面积过大时全身副作用明显,应用时需密切随访观察患者的情况,适时调整用药剂量和面积;也可与激光、冷冻疗法联合治疗,减轻不良反应[27]。 抗肿瘤药物可以干扰瘢痕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增殖,代表药物有氟尿嘧啶、平阳霉素、博来霉素等。于瘢痕内注射氟尿嘧啶50 mg,总量不超过500 mg, 可安全有效地控制病理性瘢痕的症状[28]。 丝裂霉素能与DNA的双链交叉联接,抑制DNA复制的同时也能使部分DNA断裂, 可有效抑制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维甲酸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具有干扰作用,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目前已应用于瘢痕的治疗[29]。

7手术治疗

一般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疗法仍是临床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常用方法之一。 对于严重影响躯体外观关节功能的增生性瘢痕, 可采用瘢痕切除或松解,然后根据具体的部位、创基的情况选择皮片移植、局部皮瓣、游离皮瓣等方法进行修复,或者通过预先放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方法对瘢痕切除后的创面进行修复。 另外,预扩张后的皮瓣游离移植和瘢痕复合皮也是增生性瘢痕手术治疗的新方法[30]。

8功能康复疗法

对于广泛的瘢痕增生影响肢体活动,或皮片及皮瓣手术后,及时而系统的功能康复锻炼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增生性瘢痕的功能康复方法主要包括深层按摩、牵伸运动疗法以及矫形器及支具的应用[31]。 深层按摩主要是以压力疗法的基本原理使瘢痕表面变软增加其延展性,使瘢痕中胶原纤维有序排列,按摩配合肢体牵伸运动和药物敷膜进行效果较好。 通过矫形器和支具的应用使关节部位保持在正常功能部位,可防止瘢痕导致的功能部位挛缩畸形。 此外,正确的体位摆放可对抗瘢痕挛缩并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不同关节部位的瘢痕挛缩,需要将矫形器支具和体位摆放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32]。 物理治疗也常用于增生性瘢痕的康复治疗,主要有水疗、光疗、磁疗蜡疗、短波及超短波治疗、经皮电刺激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瘢痕、预防或缓解挛缩、减轻疼痛促进功能康复。 此外,由于患者多有肢体残缺、挛缩畸形或毁容,其心理康复极其困难且漫长,更需要一个具有多专业的医疗团队以及患者、 家属的积极参与才能使患者的身心彻底康复。

9小结与展望

对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 应该更加注重预防,防治结合,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早期,即创面愈合早期即开始进行干预;二是综合,即结合压力、硅酮制品、激光、功能康复与锻炼等综合治疗;三是持续,治疗至少持续1年。 相信随着对创面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细胞外间质和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等问题的深入了解,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基因治疗等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不断产生新的防治策略,为增生性瘢痕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特异和有效的方案[33]。

摘要:增生性瘢痕是皮肤烧(创)伤愈合过度纤维化的产物,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肢体功能。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仍缺乏非常满意的治疗方法。除手术治疗外,目前常用的综合治疗手段包括压力治疗、硅酮类软膏或贴膜治疗、激光治疗、放射治疗、冷冻治疗等。只有针对不同患者增生性瘢痕的具体特点,制订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瘢痕增生 第2篇

【关键词】 Kelo-cote;术后;切口;瘢痕增生

瘢痕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它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必然的产物。瘢痕生长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各种并发症,诸如外形的破坏及功能活动障碍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尤其是烧伤、烫伤、严重外伤后遗留的瘢痕。我们采用手术拆线切口结痂脱落后即刻应用Kelo-cote,在切口表面均匀涂抹,形成一层薄膜,每天2次,因各种原因致薄膜脱落后重新涂抹,应用时间为3个月,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为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共46例,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6个月~20岁,平均年龄为(10.5±2)岁;手部切口36例,足部切口10例。

2 方法与结果

术后切口经过3个月涂抹Kelo-cote(硅凝胶,商品名:疤克硅胶软膏),25例切口瘢痕与周围皮肤肤色、软硬度、高度一致;16例切口瘢痕色泽略微深于周围皮肤,质地略硬,瘢痕高出周围皮肤约0.3mm;5例切口瘢痕呈淡紫色,质地稍硬,高出周围皮肤约0.5mm。

3 讨 论

瘢痕是组织损伤后修复的必然结果,瘢痕过度生长则形成增生瘢痕或瘢痕疙瘩,影响外观或造成功能障碍。瘢痕组织病理学表现均以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积聚为特征。Smad3和TGF-β1高表达是病理性瘢痕的特征。增生性瘢痕是突出于皮肤表面但局限于原有损伤范围的瘢痕,瘢痕疙瘩是突出于皮肤表面且突破原有边界向外生长的瘢痕[1]。增生性瘢痕与损伤深度有关,一般局限于其病损范围,数年后瘢痕常可萎缩、变软。瘢痕疙瘩可继发于或深或浅的损伤,常超出其病损范围,侵袭周围正常皮肤,并不随时间推移而退化。瘢痕疙瘩禁止单纯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须结合放疗或激素注射;而增生性瘢痕术后不易复发,为手术适应证,二者治疗截然不同[2]。增生性瘢痕表现出年龄、种系、家族、部位等差异。瘢痕增生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有色人种较白色人种增生明显,有明显家族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并且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好发于胸前、三角肌、上背部、耳垂,且常形成瘢痕疙瘩,而手掌、足底、眼睑、生殖器较少发生。

增生性瘢痕主要发生在真皮层,但往往向深层侵袭,向四周扩展。贺肖洁等应用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表皮糖蛋白,同样表现为高表达现象[3]。

增生性瘢痕的预防方法有多种,如糖皮质激素切口边缘注射、外涂、液氮冷冻、放射线、压力疗法等。糖皮质激素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进而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而抑制瘢痕增生。冷冻直接破坏细胞和血管,使血流瘀滞,组织缺氧、坏死、脱落。该疗法的并发症为表皮萎缩和色素沉着[4]。放射疗法有早期深度X线、近期β射线以及37P及90Sr-y等,同样存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癌变等不良反应,特殊部位可能影响生殖功能及内分泌[5]。

Kelo-cote是凝胶状硅化合物,成分为环五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气相二氧化硅、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聚合物,通过与皮肤角质层结合,在皮肤外层形成一层隐形保护层。该层透气、柔软并能防水,在保持机体水分的同时,还能在瘢痕区形成保护性屏障,为瘢痕通过正常的胶原质合成循环,促其成熟创造适宜环境。对皮肤角质层的水化作用和封闭作用改变了瘢痕组织的结构,使瘢痕软化、缩小、扁平、褪色,适用于旧的或新鲜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使用前清洁患处,取本品轻轻涂抹一薄层让其自然干燥,4~5min还没有干燥,说明用量过多,可用吹风机吹干。为了获得最佳疗效,应保证本品24h与皮肤接触,一般每天2次。如果因各种原因致本品脱落,可再次涂抹本品,应用3个月后有改善应继续应用,直至达到最佳疗效。

瘢痕增生的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参与的因素较多,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和统计标准,所以疗效判断还不太准确。药物预防简单,适宜在基层推广。口服药物副作用较多,注射药物痛苦较大,特别是儿童不宜接受,难以坚持。外用药具有方便、痛苦小,且不需要特殊设备等优点,适宜在基层推广。本研究因病例较少且观察时间较短,难以确定其具体疗效。

参考文献

[1] 庞久玲,马征,刘军,等.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48:40:40例标本病理检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1):1927-1930。

[2] 刘勇,岑瑛,任林森,等.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鉴别的实验研究[J].华西医学,2000,15(4):418-419.

[3] 贺肖洁,韩春茂,彭佳萍.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表皮异常的实验研究等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4,24(14):845-848。

曲尼司特防治烧伤瘢痕增生疗效观察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5月到2014年6月80例烧伤创面初步愈合的深二度烧伤患者, 根据患者个人选择分成空白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40例。治疗组中, 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集中在19到49岁之间, 年龄的平均值为 (31.8±2.6) 岁, 烧伤创面约占体表皮肤总面积的4.1%到14%, 在烧伤创面愈合后口服药物曲尼司特胶囊进行治疗, 每次100mg, 一日三次, 直至烧伤创面愈合后六个月。对患者服用药物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 并每两周对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进行复查以用作安全评价指标。空白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31例, 女性患者9例, 年龄集中在19到54岁之间, 年龄的平均值为 (34.7±1.8) 岁, 烧伤创面约占体表皮肤总面积的4.7%到1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烧伤创面的深度和面积、创面愈合时间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患者纳入标准年龄在18到65岁之间, 男女均可; 烧伤患者本人或其监护人同意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具有良好的依从性且没有禁忌症。

1.2.2排除标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的患者不能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进行排除:1对曲尼斯特药物过敏者;2有非常明显的瘢痕体质患者;3妊娠、儿童及哺乳妇女、心肺功能与肾功能不健全者、消化道溃疡、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等患者;4明确要求合并其他治疗手段进行烧伤瘢痕防治的患者;5治疗过程中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者;6治疗没有完全结束即退出本次研究者, 如自动出院或患者死亡等; 7患者个人或其家属主动要求退出本次研究;8患者对本次研究的依从度与理解度不够。

1.3评分量表

通过温哥华瘢痕量表对患者烧伤区域的瘢痕进行评分。 温哥华瘢痕量表总分共15分, 主要从瘢痕色泽、血管分布、 柔软度以及厚度等方面进行评定, 得分越高说明瘢痕越严重。烧伤创面愈合后六个月, 由一位没有参与本次治疗的烧伤主治医师进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全部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分析, 通过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 <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烧伤创面愈合后六个月通过温哥华瘢痕量表进行评分, 得分为 (6.94±2.27) 分, 对照组得分为 (9.69±2.18) 分, 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335, P=0.001) 。40例治疗组患者在服用曲尼司特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定期对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进行检查, 没有发现异常变化。

3讨论

患者深度烧伤后, 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增生性瘢痕,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水平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 对烧伤后出现的瘢痕增生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能够有效促进烧伤患者康复, 使烧伤患者能够更快、更好的重新投入到烧伤之前的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针对烧伤面积比较大的深度烧伤 (一般烧伤面积超过体表皮肤总面积的1%) 所导致的体表皮肤多部位出现的增生性瘢痕, 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 但是不管是手术治疗、外用药物治疗、局部注射药物治疗, 还是压力治疗、硅凝胶治疗及放射治疗等治疗方式均有着非常明显的临床治疗局限性, 对治疗烧伤瘢痕的实际应用形成了巨大的限制:压力治疗的治疗过程一般持续时间非常长, 会对患者家庭生活质量形成明显的影响, 如果患者出现瘢痕的部位为躯干部位及头面部, 压力治疗方法会受到极大限制, 而且有可能对少儿发育造成影响;采用局部注射药物治疗方法不但会增加患者治疗的痛苦感, 而且注射实际应用范围非常的有限, 很难有效解决面积较大的烧伤瘢痕增生问题;采用放射治疗方法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的损伤;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硅凝胶治疗以及激光治疗等方法, 所适用的范围非常有限, 且手术费用非常昂贵, 并不是治疗烧伤瘢痕增生的理想方案。

增生性瘢痕指的是烧伤创面组织在逐渐愈合的过程当中, 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等各种物质因过度沉积而出现的纤维化疾病, 在这一过程当中, 肥大细胞能够通过释放及贮存组织胺等活性物质, 对微血管中的内皮细胞进行适量刺激, 从而导致数量巨大的微血管增生, 导致纤维细胞出现增值, 从而促进出现瘢痕增生。曲尼司特胶囊药物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H1受体阻滞剂, 能够经由抑制肥大细胞来释放组织胺等多种作用来对抗瘢痕增生以及纤维化。当前已有多例通过服用曲尼司特胶囊药物对病理性瘢痕进行治疗的新闻报道, 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但是还没有在烧伤创面初步愈合时就固定服用该药物, 把治疗最佳时机移至病理性烧伤瘢痕最终形成瘢痕增生之前的临床实践。

本次研究在患者烧伤创面初步愈合时即固定服用曲尼司特胶囊对烧伤瘢痕增生进行防治, 有效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对皮肤多部位瘢痕进行治疗时的局限性, 操作方法简单方便, 治疗过程安全无痛, 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只得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洁, 唐玲, 朱红梅, 等.曲尼司特胶囊治疗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 20 (9) :加2-加3.

[2]张凡, 邝捷, 潘靖, 等.病理性瘢痕的评价与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1) :2008-2009.

[3]白亚君, 岳红, 杨岳, 等.曲尼司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7) :229-230.

[4]刘凯, 潘亮亮, 李婷, 等.三七总甙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24) :4436-4443.

烧伤植皮取皮区瘢痕增生的临床观察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自本院住院烧伤患者24例, 男性19例, 女性5例, 年龄37.83±10.79岁, 烧伤面积35.65%±21.40%, 选择四肢部位供皮区32处进行研究, 研究面积选择约占体表总面积的0.5%, 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实验分组:

固定2名资深医师做术中判断, 根据所取皮片的厚度, 将研究创面分为刃厚皮组 (A组) 、中厚皮组 (B组) , 再根据取皮后创面移植自体皮片的厚度, 将A组分为A1组:刃厚皮不植皮组, A2组:刃厚皮植皮组;B组分为B1组:中厚皮不植皮组, B2组:中厚皮植皮组。

1.2.2 实验方法及组织取材:

选择四肢作为观察部位, 手术肢体在止血带下以滚轴取皮刀或鼓式取皮刀取皮, 分别采集所取皮片、移植于研究创面的自体皮片, 约0.5 cm1 cm作为组织标本, 标本固定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中,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1.2.3 真皮厚度的测量:

所取皮片、移植的自体皮片的组织切片经Olympus BH-2显微摄影系统采图后,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所取皮片、移植自体皮片中的真皮厚度 (KS400型图像分析仪, 德国远东蔡司公司) 。

1.2.4 术后瘢痕随访观察:

于术后6个月应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 判断实验部位瘢痕增生情况, 包括色素沉着、充血颜色、柔软性和高度4个方面, 其中各项指标评分在0~5之间, 0分代表无;严重程度随分值递增, 5代表程度最重。评分数值为前述4个方面各项分数的总和, 评分均由1名资深医师在单盲下观察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统计软件包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物统计教研室提供) , 在Windows Professional系统支持下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秩和检验, 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各组缺损真皮厚度及移植自体皮片真皮厚度的数值和比较结果显示, 临床观察到的A组缺损真皮厚度在0.246~0.283 mm之间;B组缺损真皮厚度在0.456~0.656 mm之间, 各组间比较P<0.01, 组内比较P>0.05;A2、B2组移植真皮厚度在0.208~0.252 mm之间, 组间比较P>0.05 (见表1) 。 (2) 各组瘢痕随访温哥华评分数值比较 (见表2) , 结果提示:瘢痕温哥华评分A1与A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1组瘢痕温哥华评分为3.714±2.498,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1) ;B2与A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正常的创面愈合过程是由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和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等共同参与并相互调节的过程, 多种病理生理条件可影响和改变这一正常的生理愈合过程。而瘢痕形成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病理修复方式, 凡损伤累及真皮深层, 如深II度以上烧伤、切割伤、感染、切取中厚皮片后的供皮区, 均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1]。瘢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 局部增厚变硬。早期因有毛细血管充血, 瘢痕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红, 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后, 充血减轻, 表面颜色变淡, 瘢痕逐渐变软、平坦, 痒痛减轻以至消失, 增生性瘢痕虽可厚达2 cm以上, 但与深部组织粘连不紧, 可以推动, 与周围正常皮肤一般有较明显的界限。瘢痕异常增生可导致人体功能障碍和影响生活质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从事烧伤专业的医生们在考虑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浅II度创面仅仅损伤真皮浅层愈合后不留瘢痕, 而深II度创面损伤了真皮深层, 愈合后往往要遗留严重的瘢痕;为什么刃厚皮供皮区愈合后没有瘢痕增生或增生厚度轻, 而中厚皮供皮区愈合后瘢痕增生明显。近年来, 专家对真皮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已证实真皮组织对于维持正常皮肤的韧性、弹性和外观具有极为重要作用[2]。研究发现, 当损伤严格局限在真皮 (即浅II度) 中时, 不出现成纤维细胞参与的愈合反应, 即残留的真皮成纤维细胞保持完全无活化状态, 尽管血管受到损伤并释放许多因子, 烧伤更深 (如深II度烧伤) 时, 将伤及真皮深层, 此时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 是否形成瘢痕将取决于组织形成的速度和上皮化速度二者之间的平衡。

本临床研究发现, 不论刃厚皮, 还是中厚皮供皮区都有真皮缺损, 随着真皮缺损厚度的增加, 其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程度也愈加严重。中厚皮供皮区既使能自愈, 也将遗留较严重的增生性瘢痕, 而给予刃厚皮移植后, 也就补充了一定厚度的真皮成分, 则可以减轻瘢痕的增生程度。A2组移植的真皮厚度与缺损真皮厚度无显著差别, 而B2组移植的真皮厚度明显小于缺损真皮厚度, 通过瘢痕温哥华评分的比较, 可以看到中厚皮供皮区即使回植了刃厚皮也产生了一定厚度的瘢痕增生, 但同B1组比较, 瘢痕增生的程度要明显减轻。以往的研究表明, 成年哺乳动物的真皮破坏或缺损时不能自发再生, 在非全厚皮植皮时, 如果创面上缺少真皮基质, 来自创面基底的成纤维细胞开始合成不成熟的基质, 替代与全厚皮相比所缺乏的那部分真皮, 此基质成熟后形成瘢痕[3]。真皮结构或真皮成分的缺乏可能造成创面修复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过度表达, 导致瘢痕增生。但如果给予真皮成分或真皮结构的补充或替代, 则可明显改善这一过度表达的创面愈合生物学行为, 从而提示了真皮成分或结构, 对创面愈合中的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具有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 用pH3.6枸橼酸盐缓冲液提取的真皮提取物硫酸皮肤素蛋白多糖 (decorin) , 对成纤维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减少增生性瘢痕的发生[4]。上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本实验研究所发现的临床现象和所要揭示的创面愈合规律和生物学机制, 进一步证明了真皮缺损和增生性瘢痕发生的正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中厚皮、全厚皮移植的效果要优于刃厚皮移植, 然而, 在临床实践中要同时兼顾到供皮区愈合后所遗留的瘢痕问题, 以刃厚皮移植于中厚皮供皮区, 将明显改善其愈后增生性瘢痕问题, 而真皮组织回植减轻瘢痕产生的现象, 有可能是通过调控创面愈合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所实现的, 同时, 本实验进一步提示人为干预创面修复时, 最大限度保留真皮组织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宗城.烧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21-523.

[2]傅小兵, 王正国, 盛志勇.正常创伤修复与“失控”创伤修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1, 15 (6) :385-388.

[3]Bucala R, Spiegel LA, Chesney J et al.Circulating fibrocytes define a new leukocyte subpopulation that mediate tissue repair.Mol Med, 1994, 1 (1) :71-81.

瘢痕增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门诊部接诊的130例瘢痕整形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观察组65例患者, 年龄为21~67岁, 平均年龄为 (32.4±8.5) 岁, 其中男性33例, 女性32例。对照组65例, 年龄为20~61岁, 平均年龄为 (3.5±11.2) 岁,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3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首先建立循证护理方案:先对预防瘢痕增生的相关护理工作主要集中于心理辅导、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需要遵医施行, 并结合实际建立患者自我护理与随访制度。其次是针对瘢痕的增生预防以及治疗和围手术期的护理等等的问题实施文献检索, 包括SCI数据库以及医学研究和教育书籍等, 寻找有关瘢痕整形的现状和增生性的瘢痕预防以及相关的护理方法等资料。然后根据查阅所得的资料和临床工作所遇到实际问题进行相互印证, 建立合理优化的整形术后的护理方案。观察组按照上述的循证护理方案实施护理工作;对照组患者则根据整形外科的常规护理开展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率、复发以及不良反应。效果评价共分为三等级分别为治愈、有效与无效。治愈为术后的1年以内无明显瘢痕的增生或者增生的范围小于10%;疗效显效为治疗术后的1年以内瘢痕的增生范围占治疗区域10%~50%;治疗无效为术后的1年内患者的瘢痕增生已超过治疗区域50%以上。随访总期限为1年。当患者治疗结束离开时由责任护士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表, 其分为满意与不满意, 由患者当场填写然后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愈比率分别为69.23%与44.62%,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u=3.2312, P=0.0012)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率、复发以及不良反应的比较: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比率分别为3.08%与10.77%,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比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循证护理为近年来新提出的新概念, 其主要包含了3个要素, 即一为可以利用的最为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二为护理工作者个人的技能与临床经验;三为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价值观与愿望。采用循证护理, 能够既体现对于规范化职业行为的重视, 又能估计患者个体的护理。在具体实践中通过评估病者的不同表现和其心理状况, 可以积极寻找在护理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是护理工作者能了解相关问题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理念与科研成果, 并可以有机的将其与实践结合起来, 根据患者需求, 从而制定合理的和科学的的个体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计划, 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护理, 有效提高护理的质量, 从而能有效缓解医患关系[4]。我门诊部研究了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在瘢痕整形术后预防瘢痕增生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发现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的治疗与采用传统护理干预措施的治愈率分别为69.23%与44.62%, 显示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的治疗效果优于采用传统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的治疗与采用传统护理干预措施的复发比率分别为3.08%与10.77%, 显示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的复发比率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护理干预措施的复发比率。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瘢痕整形术后预防瘢痕增生效果良好, 能有效降低复发比率与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英, 亢敏, 张丹, 等.循证护理在瘢痕整形术后预防瘢痕增生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40 (9) :928-929.

[2]颜美琼.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8) :675-677.

[3]徐建鸣.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8) :675-676.

瘢痕增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60例具有增生性瘢痕患者资料。其中治疗组患者30例, 采用积雪草苷配合针灸治疗, 对照组患者30例, 因患者抵触针灸治疗故采用单独积雪苷治疗。60例患者中男35例, 女25例, 烧伤瘢痕26例, 外伤后瘢痕24例, 手术后瘢痕10例;面积大小:1 cm1.5 cm~5 cm5 cm;瘢痕部位:胸部18例, 背部27例, 上肢15例;同一患者具有多处瘢痕者, 仅以固定1处数据参与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积雪草苷配合针灸治疗。患者体位视患者瘢痕部位情况选择仰卧、侧卧、坐位等。清洁瘢痕处, 并用消毒液消毒, 取针距瘢痕边缘0.3~0.5 cm处围绕瘢痕成圆形围刺, 下针时, 针与皮肤呈15°沿瘢痕周围向瘢痕内斜刺, 每针相距约1 cm, 针尖汇于瘢痕硬结中央, 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 min, 留针时视瘢痕病情程度情况酌情结合电疗仪加强针感。留针同时将积雪苷霜软膏均匀涂布围刺区域内, 30 min后押手用医用棉签按住针眼处取针。同时口服积雪苷片, 每日3次, 每次4片。第1个月针灸结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 隔日治疗1次, 第2个月针灸结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每周2次, 第3个月, 针灸结合积雪苷霜软膏治疗每周1次, 在此期间积雪苷片不间断服用, 30 d一个疗程。但需注意:针刺处当天局部禁止沾水, 患者空腹、过度疲劳时不宜治疗, 忌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对照组单独使用积雪草苷治疗。清洁瘢痕处, 将积雪苷霜软膏于患处涂抹均匀, 并轻轻按摩促进吸收, 每日3次;同时服用积雪苷片, 每日3次, 每次4片。30 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O01.1-9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中的相关内容拟定:以疗效指数作为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

痊愈:疗效指数≥95%, 痛、痒消失, 瘢痕完全软化变平, 触之柔软无硬结。显效:70%疗效指数<95%, 痛、痒等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 瘢痕有60%~70%的面积软化变平, 或按前述积分标准瘢痕的严重程度由重度转为中度或轻度。有效:30%疗效指数<70%, 痛、痒等症状消失或基本减轻, 瘢痕30%~50%的面积软化变平, 或按前述积分标准瘢痕的严重程度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疗效指数<30%, 治疗后瘢痕外观和症状无改变或变化甚微, 未达到治愈和显效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以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各组间的比较用t进行检验, 实验数据均采用平均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分析: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皮肤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瘙痒感及疼痛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皮肤状况总积分有了显著性差异 (P<0.001) , 表明皮肤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色泽、瘙痒感、疼痛感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P>0.05) , 皮肤状况总积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表明皮肤色泽、瘙痒感、疼痛感状况有明显改善, 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无显著改善。

2.2 治疗后疗效评定

结果分析:应用积雪草联合针灸治疗稳定型增生性瘢痕3个月总有效率为80%, 单独应用积雪草苷治疗增生性瘢痕3个月总有效率为53.3%。说明应用积雪草联合针灸治疗稳定型增生性瘢痕较单独应用积雪草苷见效快, 治疗效果好。

3 讨论

本次对比研究了“应用积雪草配合针灸”及“单独应用积雪草苷”两种方法治疗稳定型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结果表明“应用积雪草配合针灸”治疗稳定型增生性瘢痕较“单独应用积雪草苷”见效快, 治疗效果好, 30例患者积雪草联合针灸治疗3个月, 总有效率80%, 30例患者积雪草单独治疗3个月, 总有效率53.3%, 治疗过程均无不良反应出现。表明“应用积雪草配合针灸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方法。本临床观察, 由于样本量小, 病程限定在6~12个月, 有局限性, 不能进一步统计分析积雪草苷配合针灸治疗对其他病程的增生性瘢痕治疗情况, 这一问题有待后续研究予以解决。

由于目前大多数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药物都具有较大的副作用, 如皮疹, 溃烂等, 天然药物副作用小, 但疗效较为缓慢, 所以本治疗方法作为疗效较好的天然药物治疗方案, 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积雪草苷配合针灸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积雪草苷配合针灸治疗及单独应用积雪草苷治疗增生性瘢痕。结果 30例患者积雪草联合针灸治疗3个月, 总有效率80%, 30例患单独应用积雪草联治疗3个月, 总有效率53.3%。结论 “应用积雪草配合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方法。

关键词:积雪草苷片,积雪苷霜软膏,针灸,增生性瘢痕

参考文献

[1]靖亚莎, 刘刚.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 8 (4) :262-265.

[2]杜金, 马少林.中药防治增生性瘢痕研究进展[J].新疆医学, 2012, 42:1-6.

[3]赵文鲁, 匡瑞霞, 刘肃, 等.积雪草甙对兔耳增生性瘢痕TGF-β1没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 (1) :72-75.

[4]潘姝, 利天增, 祁少海, 等.积雪草甙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值与磷酸化Smad2和Smad7表达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 2004, 25 (2) :99-109.

[5]Ju-Lin X, Shao-Hai Q, Tian-Zeng L, et al.Effect of asiaticoside on hypertrophic scar in the rabbit ear model[J].Journal of cutaneous pathology, 2009, 36 (2) :234-243.

[6]陈旖, 王霭平, 罗钰莹.针灸疗法治疗痤疮5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08, 28 (6) :437.

[7]杨茜.火针联合消痤饮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四川:泸州医学院, 2012.

瘢痕增生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2例, 女73例, 年龄为1岁至54岁。其中上肢瘢痕挛缩畸形78例, 颈部瘢痕49例, 下肢瘢痕28例, 口周瘢痕挛缩畸形10例。患者均行瘢痕切除植皮手术, 手术成功, 术后伤口愈合好, 皮片完全成活。

2 术后分期护理

2.1 皮片早期收缩

由于移植皮片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 游离的皮片受到弹性纤维的作用而产生收缩, 收缩的程度与所含纤维的多少、受皮创面组织情况有关。手术中可通过对皮片进行有效的牵拉固定使其接近原来的面积, 对皮片施加均匀的、适当的压力, 使其平滑柔软, 以保持伸展位置。特别是颈部, 术后睡眠时头部去枕, 肩下垫软枕使颈部最大限度伸展, 防止皮片回缩。当手术在四肢时, 应注意观察肢端血运, 通过颜色、温度、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血管搏动以及出血特点等, 观察时还应与邻近的正常皮肤作为对照, 皮肤色泽若发绀或苍白即提示血运障碍可能已发生;皮肤颜色逐渐或突然由红色紫红紫绀紫黑出现水疱, 为静脉回流不畅;皮肤呈苍白则动脉供血不足。发现异常, 立即报告医师, 做好相关处理。术后当日, 责任护士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并发放相关健康宣教单。手术愈合早期进行理疗, 如按摩疗法、红外线、石蜡疗法等, 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或减少皮片收缩。在植皮区早期, 感觉不灵敏, 痛、触、温觉较差, 因此应防止烫伤、烧伤、冻伤。

2.2 瘢痕增生期

无菌创面植皮术后, 约10d进行初次换药并酌情拆线。当创面完全愈合, 全部拆完线结痂掉落后, 责任护士会告知患者去本科室瘢痕中心做相关的咨询。瘢痕中心的护士向患者讲解, 使用预防瘢痕的药物或瘢痕贴, 防止瘢痕增生, 并在瘢痕药物使用登记本上进行记录。同时嘱患者佩戴弹力套, 持续压迫6个月至一年, 既有利于皮片平整, 减轻后期挛缩, 又可抑制创缘瘢痕增生。颈部瘢痕患者术后第2周开始佩戴颈托, 佩戴时可垫一层纱布, 防止摩擦, 损坏皮片。要求颈托面积必须超过整个植皮区, 对所植皮片施加均匀的、一定程度的压力, 防止皮片下方与皮片周边生成增生性瘢痕, 保证皮片平滑柔软, 表面不起皱褶。此期治疗原则为改善血循环, 促进瘢痕的软化和吸收, 改善肌腱滑动性, 恢复关节活动度。可采用蜡疗、超短波、音频、等物理疗法, 这些方法具有使治疗局部血管扩张, 加速代谢, 促进血循环的作用。还具有软化瘢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2]。移植成活的皮片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分泌皮脂、汗液的能力, 在干燥寒冷条件下极易发生皲裂。应嘱患者保持局部清洁, 并涂油性护肤品加以保护。

2.3 挛缩康复期

皮片晚期收缩一般在移植后2周开始, 3-6个月为收缩高峰期, 收缩力对植皮面产生持续的牵引, 使植皮的功能区再次挛缩, 即使强大的肌肉力量也不能阻止其收缩。因此关节功能部位植皮术后, 应要求患者坚持佩戴支具或矫形器支架, 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早期以患肢的主动活动为主, 采取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渐增加活动量, 后期辅以较多的被动活动, 并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使用患肢, 如拿各种物品、穿脱衣服、梳洗、进餐以及使用各种工具等。条件许可时可辅以理疗和体疗[3]。术后一年内避免阳光直射, 防止皮片移植后色素加深的现象。出院患者建立术后回访登记本, 提醒患者术后3-6个月回科复查, 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并行进一步指导。

3 体会

我科大部分是皮片移植患者, 术后瘢痕增生的可能性很大, 一套全方面的标准化护理流程已不可或缺。学习护理流程之后, 全科护士均能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瘢痕增生的风险, 并在护理实施过程中, 收集、汇总各项数据, 使护理人员有预见性、有计划性地完成工作, 从而有效地预防瘢痕增生的发生。我科形成的这一整套规范化方案, 也提高了护理管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减少术后瘢痕增生, 使患者增强了对手术的信心, 并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从而缩短了术后恢复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肖翠萍, 万娟, 刘琼, 等.21例婴幼儿头部皮肤扩张器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4) :353-354

[2]梁英, 刘晓燕.美容整形外科护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135-136

[3]李世荣.现代美容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770-1771

[4]鲍卫汉, 王传民, 朱洪荫.瘢痕疙瘩不同部位组织形态学研究[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 (05)

瘢痕增生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Ⅱ°烧伤 (包括深Ⅱ°及浅Ⅱ°烧伤) 且无Ⅲ°烧伤无需手术、病情平稳61例, 这些患者均为四肢烧伤易于包扎的患者。其中男性49例, 女性12例;烧伤原因为火焰烧伤的患者19例, 开水烫伤37例, 热气烫伤3例, 电弧烧伤2例。对照临床资料按患者个人意愿进行随机分组, 早期应用弹力绷带的压力疗法组47例, 无压力疗法组14例。早期应用弹力绷带的压力疗法组男37例, 女性10例;无压力疗法组男12例, 女性2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创面均使用银锌霜皮肤黏膜抗菌剂包扎疗法, 定期换药, 待14~21 d左右, 压力疗法组创面愈合早期即使用弹力绷带包扎, 持续6~12个月。两组均同时进行外用硅酮胶治疗。使用弹力绷带时, 在不影响远端血运且患者能够耐受的前提下, 压力越高疗效越好, 以不因压力过大而限制了静脉回流或动脉血液供应为原则。弹力绷带包扎后必须平整无皱褶, 尤其是在关节部位。包扎弹力绷带时嘱患者卧床, 抬高肢体, 使静脉血排空, 然后再行包扎。包扎时应从四肢末端部位开始, 并暴露四肢末端以便观察血运, 逐渐向上缠绕, 一直包扎到超过创面5~10 cm的高度。在包扎过程中, 应使相邻的两层弹力绷带重叠2/3左右, 否则包扎后不容易平整, 使用弹力绷带期间应当每日观察四肢末端的色泽、患肢肿胀情况, 如发现异常, 立即重新包扎。

1.3 疗效标准

根据病情痊愈后, 随访1年以上, 创面有无增生性瘢痕形成分为: (1) 有效:随访1年以上, 创面平整, 无增生性瘢痕形成。 (2) 无效:随访1年以上, 创面有增生性瘢痕形成。

2 结果

61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 无失访病例, 每1~2月随访1次。早期应用弹力绷带给予压力疗法, 能够有效的减少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明显提高有效率, 见表1。

3 讨论

烧伤后形成增生性瘢痕, 到目前为止仍缺少非常满意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糖皮质类固醇的外用及注射、冷冻治疗和手术切除等[3]。相比之下, 长期持续的压力疗法是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压力疗法的机制是持续的压力造成局部组织缺血[4]。在长期持续的压力下, 受压部位的血流变少, 组织缺氧, 使成纤维细胞变性、坏死, 胶原纤维破坏, 使瘢痕变薄。压力疗法防治烧伤后瘢痕简便易行、确实有效。压力疗法应早期应用, 烧伤创面愈合后或手术拆除缝线后, 立即应用加压疗法[5], 要有足够的、适当的压力, 并持续加压6~12个月。本文对照研究的结果表明早期应用弹力绷带给予压力疗法, 能够明显有效的减少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弹力绷带加压疗法结合外用硅酮胶与单用硅酮胶无加压两种疗法在预防和治疗烧伤后形成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的Ⅱ°烧伤 (包括深Ⅱ°及浅Ⅱ°烧伤) 且无Ⅲ°烧伤无需手术的患者按意愿分为早期应用弹力绷带给予压力疗法组和无压力疗法组, 创面愈合后随访1年以上, 对比两组愈合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情况。结果:早期应用弹力绷带给予压力疗法, 能够有效减少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结论:早期应用弹力绷带对减少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弹力绷带,烧伤,增生性瘢痕

参考文献

[1]杨宗城.烧伤治疗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24.

[2]盛志勇, 郭恩覃, 鲁开化.整形与烧伤外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96.

[3]Slemp AE, Kirschner RE.Keloids and scars:a review of keloids and scars, their pathogenesis,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J].Curr Opin Pediatr, 2006, 18 (4) :396-402.

[4]唐晓熹, 扬丽英, 史济湘, 等.弹力套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86, 2 (5) :267-269.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