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及防治(精选8篇)
黄瓜白粉病及防治 第1篇
病原:Leveillula taurica (Lev.) Arn.属子囊菌亚门, 瓜类单丝壳白粉菌。系专性弱寄生菌, 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分生孢子梗圆柱形, 分生孢子长圆形, 无色, 单胞。闭囊壳褐色, 球形, 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 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 相对湿度75%以上。
该病主要以叶片受害最重, 其次是叶柄和茎, 一般不危害果实。发病初期, 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 以叶面居多, 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 布满叶面, 好像撒了层白粉。抹去白粉, 可见叶面褪绿, 枯黄变脆。发病严重时, 叶面布满白粉, 变成灰白色, 直至整个叶片枯死。白粉病侵染叶柄和嫩茎后, 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 惟病斑较小, 粉状物也少。
二、发生规律调查
条件适宜时, 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 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 7天成熟, 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 进行再侵染。大棚则多见于3~6月或10~11月。主要发生于作物生长中后期, 以果实膨大期发病较重。病菌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5℃, 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0~30℃, 在高于30℃或低于1℃条件下很快失去生活力。白粉病对湿度要求不严, 最适宜发病湿度为75%。相对湿度达25%以上, 分生孢子就能萌发, 湿度越大病害越重。但是, 病菌孢子遇水滴或水膜, 吸水后会破裂。若管理粗放, 瓜秧衰弱或浇水不当, 氮肥施用过多, 栽植密度过大, 都会加重病害。
我们在2009~2011年对黄瓜白粉病进行了发生规律的调查。
调查方法:定点、定株、定叶、定果调查, 每个调查点确定10株、每株上、中、下各2片叶, 2个果。调查发病程度和虫量, 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值数) ]/调查总叶数/9100
调查结果如图1, 朝阳地区温室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为9月下旬, 始盛期为11月上旬, 11月下旬达到高峰期, 随后降低, 2月初发生最低, 随着温度升高又发生加重, 至5~6月整个生长期结束。呈现两个高峰。主要受温度影响。
三、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2、4、6号, 津杂1、2号等。
2. 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 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
3.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 如50%硫悬浮剂500倍, 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使用保护剂要早, 若病害已盛发, 应使用具内吸性杀菌剂。如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 25%晴菌唑乳油5000~6000倍等。连续3~4次, 间隔期一般为7~10天。
黄瓜白粉病及防治 第2篇
关键词: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35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上一种重要的病害,其病原为单丝壳白粉菌 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1-3],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可引起多次再侵染。近年来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黄瓜白粉病的危害也日益严重[4-5]。而目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对其进行防治,但随着化学药剂的不断使用,瓜类白粉病的抗药性也愈加严重,据报导,瓜类白粉病已经对苯并咪唑类、EBIs类、有机磷类、羟基嘧啶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苯氧喹啉类等杀菌剂都产生了抗药性,且抗性发展速度惊人[6-7]。
氟吡菌酰胺(fluopyram)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近年来研制的一种新型杀菌剂[8],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的病害,其中对白粉病菌和灰霉病菌引起的病害防效显著[9],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黄瓜白粉病菌及其他植物病原菌对氟吡菌酰胺产生抗性[10]。本试验进行复配药剂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的田间药效试验,以筛选出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有效剂量,为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防治黄瓜白粉病提供科学数据,并为其在田间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作物为黄瓜,品种为‘津绿3号,试验对象为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
1.2 供试药剂
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fluopyram tebuconazole )SC、500 g·L-1氟吡菌酰胺(fluopyram)SC和430 g·L-1戊唑醇(tebuconazole) SC均为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产品,10%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 )WG为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产品。
1.3 试验设计
1.3.1 环境条件 试验在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武清试验基地大棚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粘壤土,肥力均匀。常规管理,排灌条件较好,基肥施干鸡粪约45 000 kg·hm-2,复合肥约1 500 kg·hm-2。试验黄瓜于2013年3月26日定植,定植密度约为4.8万株·hm-2。植株长势一致。试验开始时正值结瓜期,下部叶片白粉病已经发生。
1.3.2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 SC 25 g (a.i.)·hm-2,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 50 g (a.i.)·hm-2, 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 SC 75 g (a.i.)·hm-2,500 g·L-1氟吡菌酰胺SC 37.5 g(a.i.)·hm-2,430 g·L-1戊唑醇SC 37.5 g(a.i.)·hm-2,10%苯醚甲环唑 WG 124.5 g (a.i.)·hm-2,清水对照等7个处理,小区面积15 m3,4次重复,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1.3.3 试验调查和统计 第1次施药前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此后调查于第2次药后10 d和21 d分别进行。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选2株,每次药前茎部标记上部位4~5片病叶;标记原则:标记点之上的第一片叶,约有全叶的一半大小,根据标记按上部和下部调查所有叶片,每片叶按病斑占叶表面积的百分率,并根据以下标准分级,计算防治效果。
黄瓜白粉病严重度(病叶)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40%以上。
根据调查叶片的病级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效。
病情指数= Σ(发病叶数×相应病级数)×100/(调查总叶数×9)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CK0: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PT0:药剂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1.4 数据分析
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防效间比较
由表1可知,用药2次后10 d调查,试验药剂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 50,75 g·hm-2的防效分别为91.12%和93.30%,与对照药剂500 g·L-1氟吡菌酰胺SC 37.5 g·hm-2的防效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30 g·L-1戊唑醇SC 37.5 g·hm-2和10%苯醚甲环唑 WG 124.5 g·hm-2的防效,其低剂量25 g·hm-2的防效与对照药剂500 g·L-1氟吡菌酰胺SC 37.5 g·hm-2和430 g·L-1戊唑醇SC 37.5 g·hm-2的防效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 WG 124.5 g·hm-2的防效。
用药2次后21 d调查,试验药剂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 SC 25,50,75 g·hm-2的防效分别为83.47%,85.64%和87.75%,与对照药剂500 g·L-1氟吡菌酰胺SC 37.5 g·hm-2和500 g·L-1戊唑醇SC 37.5 g·hm-2的防效均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 WG 124.5 g·hm-2的防效。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 SC 25,50,75 g·hm-23个剂量在2次药后21 d的防效均达83%以上,足以说明氟吡菌酰胺·戊唑醇 SC防治黄瓜白粉的效果好、持效期长。
2.2 对黄瓜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试验期间观察,试验药剂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 SC各剂量处理对黄瓜植株均无药害等不良影响,也未发现对其他非靶标生物有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00 g·L-1氟吡菌酰胺·戊唑醇 SC在施用两次后对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对黄瓜植株无药害等不良影响,为减缓抗药性的产生,生产中应用时,应与其他类型药剂交替使用,每个生长季连续使用该药不要超过3次。
目前生产上防治黄瓜白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为苯醚甲环唑、氟硅唑、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氟吡菌酰胺是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吡啶基乙基苯甲酰胺类杀菌剂,通过阻碍呼吸链中琥珀酸脱氢酶的电子转移而抑制线粒体呼吸[11],该药剂可用于防治70多种作物上的病害,Fought等[9] 证实氟吡菌酰胺对核盘菌、灰霉病菌、丛梗孢属病菌和白粉病菌所引起的病害防效优异。本试验证实氟吡菌酰胺与戊唑醇复配药剂防治黄瓜白粉病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赵志伟等[12]通过试验也证实了氟吡菌酰胺与肟菌酯复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防效显著。因此,生产上可应用氟吡菌酰胺与其他药剂复配防治瓜类白粉病害,这对于保证防病效果、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以及延缓病害抗药性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金皋, 李洪连, 朱杰华,等. 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 郑儒永, 金永年. 中国真菌志(白粉菌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3] Sakata Y, Kubo N, Morishita M, et al. QTL analysis of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cucumber(Cucumis saticus L)[J]. Theor Appl Genet, 2006, 112: 243-250.
[4] 聂京涛,潘俊松,何欢乐,等.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与连锁标记筛选[J].中国蔬菜, 2011(10): 45-49.
[5] 范瑛阁, 方海晶, 李 莎. 三株生防细菌对黄瓜白粉菌生防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3(7): 142-144.
[6] McGranth M T. Proceedings of first international powdery mildew conference[C]. Avignon, France, 1999: 31.
[7] 周益林, 段霞瑜, 盛宝钦. 植物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进展[J].农药学学报, 2001,3(2):12-18.
[8] 严智燕. 拜耳公司介绍新型杀菌剂fluopyram[J]. 农药应用与研究, 2009, 13(5):46.
[9] Fought L, Musson G H, Bloomberg J R, et al. Fluopyrama new active ingredient from bayer crop science[J]. Phytopathology, 2009, 99:S36.
[10] 李良孔. 黄瓜白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基线的建立及其抗药性风险评估[D]. 吉林: 吉林大学, 2011.
[11] 胡进,吴进龙,陈铁春.氟吡菌酰胺500 g/L 悬浮剂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8,29(11):19-21.
黄瓜白粉病及防治 第3篇
啶氧菌酯属线粒体呼吸抑制剂, 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 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2]。对已经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三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啶氧菌酯一旦被叶片吸收, 就会在木质部中移动, 随水流在运输系统中流动;它也在叶片表面的气相中流动并随着从气相中吸收进入叶片后又在木质部中流动。因此, 啶氧菌酯比商品化的嘧菌酯和肟菌酯有更好的治疗活性。啶氧菌酯具有内吸活性和熏蒸活性, 因而施药后有效成分能有效再分配及充分传递, 治疗活性好[3]。主要用于防治麦类 (小麦、大麦、燕麦及黑麦) 的叶面病害, 如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褐斑病、白粉病等, 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将杀菌剂啶氧菌酯和杀虫剂吡虫啉合理的药剂复配不仅能够扩大杀菌谱, 提高防治效果, 降低防治成本, 还能延缓或减轻抗药性的发展[4,5]。该文对一种含有啶氧菌酯和吡虫啉的高效杀菌杀虫组合物防治黄瓜真菌性病害及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效果进行研究, 旨在解决在植物病害与虫害同期发生时重复多次施药给种植户增加额外人工费用, 以及重复施药可能造成的药害等不利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黄瓜;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及黄瓜蚜虫;供试药剂:25%啶氧菌酯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3%啶氧菌酯吡虫啉悬浮剂、30%啶氧菌酯吡虫啉悬浮剂、40%啶氧菌酯吡虫啉悬浮剂、33%啶氧菌酯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3%啶氧菌酯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药剂有效成分分别为25%啶氧菌酯悬浮剂150 g/hm2 (A)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 g/hm2 (B) 、33%啶氧菌酯吡虫啉悬浮剂105 g/hm2 (C) 、30%啶氧菌酯吡虫啉悬浮剂105 g/hm2 (D) 、40%啶氧菌酯吡虫啉悬浮剂105 g/hm2 (E) 、33%啶氧菌酯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5 g/hm2 (F) 、33%啶氧菌酯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5 g/hm2 (G) 。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黄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雾处理, 采用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对水量900 L/hm2, 共施药2次。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 啶氧菌酯和吡虫啉的高效杀菌杀虫组合物与单剂25%啶氧菌酯悬浮剂及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及黄瓜蚜虫的防效相当。其中, 以处理E对黄瓜白粉病及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最好, 分别达85.98%、84.89%。
(%)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40%啶氧菌酯吡虫啉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及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最好, 防效分别达85.98%、84.89%, 高于其他剂型 (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 , 且无粉尘危害, 对操作者和环境安全, 以水为分散介质, 与可湿性粉剂相比, 允许选用不同粒剂的原药, 以便使制剂的生物效果和物理稳定性达到最佳。这可能是由于悬浮剂的分散性和展着性比较好, 悬浮率高, 耐雨水冲刷, 因而药效较可湿性粉剂显著也比较持久。因此, 采用啶氧菌酯和吡虫啉杀菌杀虫组合物以悬浮剂剂型最佳。
摘要:进行啶氧菌酯和吡虫啉高效杀菌杀虫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及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结果表明:40%啶氧菌酯·吡虫啉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及黄瓜蚜虫的防治效果最好, 分别达85.98%、84.89%。
关键词:40%啶氧菌酯·吡虫啉悬浮剂,黄瓜白粉病,黄瓜蚜虫,防效
参考文献
[1]陆阳, 陶京朝, 张志荣, 等.吡虫啉的合成方法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8, 37 (11) :20-22.
[2]李海燕, 肖峥.22.5%啶氧菌酯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农药, 2013 (4) :14.
[3]范文玉, 马韵升, 王维.广谱杀菌剂啶氧菌酯[J].农药, 2005 (6) :12.
[4]王永, 王新伟, 任广伟, 等.5%吡虫啉乳油防治烟草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药, 2006 (1) :36-37, 39.
设施草莓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第4篇
大棚草莓同其他棚菜栽培一样, 田间病虫害以植物病害为主, 其中白粉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草莓发生白粉病后, 一般减收20%~30%, 重的达50%以上, 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1 大棚草莓白粉病的主要症状
可危害叶片、叶柄、花、花梗及浆果, 病斑表面产生白色粉状物是此病的主要特征。叶片受侵染初期在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 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 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 叶缘也向上卷曲变形, 叶质变脆, 最后病叶逐渐枯黄。花蕾受害不能开放或开花不正常。果实早期受害, 幼果停止发育, 其表面明显覆盖白粉, 后期病斑变为紫褐色, 严重时叶片枯焦。浆果染病时表面也有白斑, 受害果实着色不好, 出现畸形, 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2 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 发病适宜温度15~25℃, 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最适温度为20℃左右, 相对湿度90%以上。本地冬季大棚内平均温度约20℃, 相对湿度大于90%, 为白粉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适宜环境。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 温度低, 相对湿度大更有利孢子的不断产生, 反复侵染, 致使该病暴发, 分生孢子借气流、水溅传播, 大棚内施肥不足或氮肥施用过多, 通风不好、排水不良、棚内湿度大以及品种单一, 且多年种植, 都容易造成白粉病发生流行, 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 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20d左右。
本地区大棚草莓每年9月份定植, 一般初期发病在每年12月份, 发病盛期在2~3月份, 此时也正是草莓果实采受期, 因此做好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3 防治办法
1) 加强对当地莓农棚室管理的指导工作, 及时发布病虫预报, 全面贯彻“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适时开展分类指导, 有效控制危害, 确保草莓安全生产。
2) 搞好栽培, 合理灌水, 充分应用农业、物理等防治措施, 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注意保温、通风、降湿, 施足底肥, 增施磷钾肥, 培育壮苗, 增强植株抗病性。把握好科学用水, 以“宁干勿湿”为原则, 做到小水勤灌, 切勿漫灌;并加强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 在不影响草莓生长的条件下, 尽可能延长通风时间。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 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 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这样, 不仅有利于开花结果和果实膨大, 同时能显著抑制病害, 推广应用软管滴灌和地膜全覆盖 (畦连沟覆盖) 或沟内辅垫稻杆, 以控制棚室内的空气湿度, 杜绝草莓生产地漫灌。及时清理草莓生产园地中病叶、病果等病残体, 并集中销毁, 减少传染病源。草莓园追肥提倡使用三元素复合肥, 忌偏施氮肥。做好大棚膜敞闭管理,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尤其是施肥水后遇阴天时, 应及时开棚, 避免发生氨气、氮气等有害气体危害。
3) 做好病虫发生初期的控制与防治。由于设施栽培草莓特殊的生长环境, 白粉病极易在棚室内传染蔓延危害, 防治困难。因此对白粉病的发病中心发生区 (株) 要及时清除病叶、病果等病残体, 草莓生长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深埋或焚烧, 并及时选用对口药剂封杀, 以防传播蔓延。
4) 做好土壤消毒, 土壤高温消毒连作棚地利用三伏天 (7~8月份) 高温天气, 在清洁田园的基础上, 亩用切成3~5cm的碎稻草300~500kg、生石灰50~100kg撒于土表, 然后深翻土壤, 做成高畦 (30cm以上) 。灌水直至饱和, 盖上地膜密封。这样在强光下土壤可升温至50~60°C, 维持15~20d, 可杀死土壤中病菌。
5) 化学防治, 选用对口药剂, 科学合理用药。在进行药剂防治时, 按照无公害草莓生产规程开展安全产生产,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
化学防治要从苗期抓起, 要选用无病母本培育壮苗, 在分株繁殖期间, 及时拔除弱苗、病苗, 并要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重点抓好早预防, 特别是出现发病中心时要立即进行防治, 扣棚后白粉病开始进入发病期间, 应选用安全、高效、低毒杀菌剂, 主要有62.25%仙生 (腈菌唑锰锌)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高渗腈菌唑1500倍液、或40%福星 (氟硅唑) 乳油4 000倍液进行防治。5~7d喷一次, 共喷三次。开花期一般不能喷化学农药, 否则易产生畸形果。此期间如果继续发病, 应选用生物农药为主, 主要有2%农抗120 (抗菌霉素) 水剂150~200倍液或2%BO-10 (武夷霉素) 水剂150~200倍液进行防治。
草坪白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 第5篇
1病害的症状
白粉病多发生于4 ~ 5月, 7月中旬~ 8中旬出现白色菌斑, 在8月底~ 10月上旬达到盛期, 主要侵染叶片和叶鞘, 也危害茎秆。叶片出现白色霉点, 受害草株呈灰白色, 仿佛罩上了一层白粉, 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椭圆形霉斑, 变成污灰色、灰褐色。病情出现前期, 草坪长势良好。 发病初期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1 ~ 2 mm大小的褪绿斑点,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绒絮状霉斑。初期白色, 后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 细观又如白色丝状物粘于叶子两面极为明显, 随着时间的延长 ( 约10d左右) , 大面积相邻的草坪开始出现类似现象, 远观似把白色涂料洒于草坪叶面上。霉斑表面着生一层粉状的分生孢子, 后期出现黑色的小颗粒,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老叶发病通常比新叶严重。随着病情的发展, 叶片变黄, 干枯死亡。
2发生规律
草坪白粉病病原菌, 无性孢子形态为椭圆形, 分生孢子串生, 有性时期闭囊壳为暗褐色。病菌分生孢子在田间传播, 孢子随气流落到侵染部位, 在潮湿凉爽和多云条件下, 可以萌发并侵入。菌丝体无色, 产生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分生孢子。
2.1越冬方式及场所
通过对发病区草坪草两年发病前期的观察, 草坪草萌发前, 在植株残体表面发现大量的闭囊壳和菌丝, 确定病菌主要以闭囊壳越冬。其越冬场所主要是当年染病植株和病株残体。
2.2传播方式
越冬后成熟的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 通过气流传播, 或直接在叶片表面附着, 侵染草坪草。阴雨天或环境潮湿会加重病情。
2.3病害循环类型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可以随气流远距离传播, 只要条件适宜均可再侵染, 常年循环发病, 确定其病害循环类型为多循环病害。
2.4生活史
4月初, 越冬后的闭囊壳复苏, 侵染禾草。着落于病感植物上的分生孢子可以很快萌发, 侵染禾草, 在新病叶上1周内, 就可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不断引起再侵染。但夏季高温可以限制分生孢子的萌发。7月观测到植株表面出现菌斑。9月随着气温下降, 草坪白粉病病叶又开始增多, 形成发病高峰。病叶衰老前形成闭囊壳, 大多数闭囊壳至春季大量放射子囊孢子。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可以随气流传播, 只要条件适宜均可再次发病, 常年循环发生。
2.5发生条件
在有较多杂草、石块, 株密度过大, 通风透光差, 管理不善的遮荫潮湿处草坪地块容易发生此病害。
3防治方法
3.1抗病品种的选择
草坪草的不同品种对不同病害的抗性存在很大差异, 建植草坪时需在兼顾草坪草使用性状的前提下, 注意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品种。调查发现, 乡土品种和暖季型草对病虫害的抗性明显优于冷季型草, 且抗旱力强、管理成本较低。 因此, 建植草坪时应选择适宜本地生长条件、抗逆性较强的乡土品种和暖季型品种。
近年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转基因方法也被逐步应用到草坪的抗性育种中。该方法具有育种年限短、 获得品种抗性强等特点, 但成本较高。搭配种植具有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 可造成寄主群体遗传上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减小病原物的选择压力, 提高草坪的抗病能力。因此, 可使用不同草种或同一草种的不同品种混合建植草坪。
3.2综合防治措施
草坪白粉病的发生是寄主、病原和环境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发生而不利于草坪草生长时, 病害就有可能大规模发生; 反之, 人为改变草坪小环境, 增强草坪草的抗病性, 就能有效地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防治中要遵循“预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全面掌握病害发生规律, 抓住其薄弱环节和防治的关键时期, 将病害控制在造成危害之前[6]。在草坪生长期特别是白粉病高发期内, 每天注意对草坪的观察, 争取早发现早防治, 坚持治小、治早, 将病害控制在萌芽状态。也可在草坪生长初期, 适当使用草坪保护剂, 提高草坪抗病能力, 起到预防效果。
3.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草坪病虫害最有效的措施。在发病初期, 可选用的药剂有:20 % 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 15 % 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 70 % 甲基托布津700倍液, 25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北方地区多采用25 % 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与15% 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混合用, 每隔3 ~ 4天喷施1次, 共喷施4 ~ 6次。刚发现病株时, 对病株喷洒碳酸氢钠500倍液, 隔3d喷1次, 连喷5 ~ 6次[8]。病发严重时适当加大药物用量。
3.4栽培措施防治
草坪栽培管理首先要消灭病原菌的初侵染来源, 包括土壤、种子、苗木、田间病株、病株残体以及未腐熟的肥料等。
草坪生长期内, 适当增施磷、钾肥, 适量施用氮肥。 遵循“重施秋肥、轻施春肥、巧施夏肥”的原则。
合理修剪可以直接减轻病害, 但修剪时也会通过剪草机携带传播病原菌。定期修剪可控制草的高度, 也可剪去一些有病体的组织。留茬过高或过低, 都可能加重病害的流行。一般冷季型草坪的生长高度为10 cm、暖季型草坪高度为20 cm时必须修剪, 掌握“剪1/3、留2/3”的原则。 剪下的草及时清走, 以免留下病残体造成重复侵染。由于修剪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钝刀修剪。
修剪后及时冲洗机器, 减少病害的交叉感染。根据天气、病害发生情况等确定修剪时间, 以晴天、病害未发生或虽发生但已用药时修剪为佳, 应先修剪健康草坪后修剪染病草坪, 以免病原菌随修剪工具传播。及时消除病株残体, 减少菌源数量。
摘要:草坪白粉病 (B.graminis) 是草坪常见病害之一, 本文描述了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发病规律, 并提出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旨在为我省草坪白粉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第6篇
1 危害症状
不同生长期的小麦均可发病, 病菌主要侵染小麦叶片, 严重时还可侵染至叶鞘、茎秆、穗部等。发病初期出现白色霉点, 随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逐渐扩大形成白色霉斑, 病斑呈椭圆形, 有些严重的整株均为霉层覆盖, 到了后期逐渐变为白色或褐色, 在小麦生长后期, 病斑上再现许多小黑点, 这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 这些闭囊壳的子囊孢子就是主要的侵染源[1]。
2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侵染较频繁的病害, 当发生重度流行年过后, 一般会呈两三年轻度流行。小麦白粉病菌对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应, 湿度越大, 其萌发率越高。分生孢子在30℃以内均可萌发, 特别是当温度在15~18℃时最易发生, 分生孢子不耐高温, 在夏季很快就会死亡。光线对分生孢子萌发具有一定抵制作用, 因此植株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时易引起发病。
3 发病原因
3.1 种植因素
胡莎[1]报道指出, 小麦在病菌越夏地区进行秋播时, 早播的田间比迟播的田间发病较重些, 而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密度过大较密度小的田块发病更严重些。另外, 不合理的施肥如高肥水特别是偏施氮肥的麦田也容易诱发白粉病。
3.2 气候因素
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对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及病源菌的积累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特别是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若高于25℃, 其病菌的分生孢子均可萌发, 相对湿度越高时, 病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越高, 白粉病的发病率就会越高。特别是在阴雨连绵, 田间湿度过大, 密度过大, 光照不足时, 最易引起白粉病的发生。
3.3 品种因素
郭小山[2]报道指出, 小麦白粉病菌存在复杂的变异性, 而且生理变化速度非常快, 当某一个小麦抗病品种开始推广时, 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是, 随着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 这些小麦品种抗病性也就逐渐下降。
4 综合防治对策
4.1 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
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如西农系列、郑麦366、周麦系列等。
4.2 减少侵染来源
由于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小麦秋苗的主要初侵染源, 因此, 在发生白粉病越夏的种植地区, 播种前要尽量消灭自生麦苗, 以减少白粉病菌源, 降低秋苗发病率, 特别是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 播种前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带菌的麦秸秆。
4.3 加强管理
加强小麦种植管理, 控制好田间种植密度, 在白粉病越夏区域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考虑适当晚播, 从而降低秋苗发病率, 但要注意过晚播种会导致冬前苗弱, 春季分蘖猛增现象。同时, 要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好播种密度, 避免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倒伏等现象。
4.4 合理施肥
应根据种植田块土壤肥力状况, 控制好氮肥用量, 适量增加磷钾肥, 特别是磷肥的使用量, 这样可有效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
4.5 合理灌溉
北方小麦种植区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适当冬灌, 减少春灌次数, 从而降低发病高峰期麦田的相对湿度。发生干旱时, 应及时进行灌溉, 以促进麦苗生长, 提高抗病能力。
4.6 防治措施
4.6.1 播种前拌种。
在秋小麦发病较重的地区, 可使用三唑酮拌种进行防治, 用量为种子量的0.02%。注意用量切忌过大, 否则会影响小麦出苗。
4.6.2 春季喷药。
小麦白粉病流行很强, 在春季发病初期, 要及时喷施药物防治, 30%三唑酮、15%烯唑醇等均有一定效果。其他药物如50%硫磺、70%甲基硫菌灵、50%退菌特等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效果, 但这些药物持效时间较短, 因此需喷施两三次。
参考文献
[1]胡莎, 魏松红, 曹远银, 等.小麦白粉病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J].河南农业科学, 201 (01) :77-79.
烟台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第7篇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防治对策,山东烟台
小麦白粉病是烟台市冬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 过去仅在沿海地区局部发生为害, 近年来随着土肥水条件的改善和小麦栽培密度的提高, 田间郁蔽度加大, 全市发生较为普遍, 为害加重, 目前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据烟台市植保站测定, 罹病株千粒重一般降低3~5 g, 重者下降10 g以上。受害麦田通常减产5%~10%, 严重者达20%~50%。
1 发病症状
小麦从幼苗至成株均可被白粉病菌侵染, 但该菌以侵害叶片为主, 发病重时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均可受害。其症状以叶片正面最为明显[1]。麦株受害部位初期仅为灰白色丝状小霉点, 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绒絮状霉斑, 上覆1层粉状霉, 即孢子堆。发病重时, 霉斑可相互连片, 甚至覆盖全叶。粉状霉层先是白色, 渐变灰色, 最后呈灰褐色, 霉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 即病原菌的有性器官闭囊壳。被害叶片霉层下的组织, 初期无明显变化, 随着病情的发展, 叶片发生褪绿、发黄乃至枯死。小麦颖壳受害时能引起枯死, 致使麦粒变秕, 甚至腐烂。发病严重的植株长势矮而弱, 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 而且茎秆纤弱, 极易发生倒伏现象。
2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闭囊壳越夏。在气温偏低的地区或环境, 以分生孢子侵染自生麦苗;在夏季低温干燥处遗留下的闭囊壳和未释放完的子囊孢子存活时间较长, 也能度过夏季, 而后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秋播麦苗;在夏季低温干燥处遗留下的闭囊壳和未释放完的子囊孢子存活时间较长, 也能度过夏季, 成为秋季麦苗发病的初侵染来源。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 秋季麦苗发病早而重, 在无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 则秋季麦苗发病晚而轻。在烟台地区一般年份秋苗发病较少, 但在部分山丘麦田则发生较为普遍。秋苗发病轻重与越夏菌源数量、小麦播期和秋苗期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一般越夏菌源多, 小麦播期早, 秋季气温高、湿度大的年份发病较重。秋苗发病后, 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翌年春季, 越冬病菌先在麦株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 依次向中部、上部叶片发展。发病严重时可引起穗部染病, 一般发病田或重发病田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3 影响发病的因素
3.1 菌源
春季发病的菌源主要是当地越冬菌源, 也有来自邻近发病早地区的分生孢子。若当地秋苗发病重, 越冬菌源多, 春季小麦发病早而重, 易引起流行。若当地越冬菌源少, 仅靠邻近地区传播来的分生孢子侵染, 小麦发病晚, 不致造成大流行[2]。
3.2 气象条件
已有研究表明, 白粉病菌发展的温度范围为5~25℃, 以20℃左右病害发展最快, 在温度0℃以下或28℃以上不发病。在发展温度范围内, 温度愈高, 发病愈早, 潜育期愈短, 病情发展速度愈快。白粉病菌对湿度的要求不甚严格, 一般相对湿度达60%~70%, 病菌孢子就可以萌发和侵入为害。故凡春季气温回升早、麦田相对湿度较大的年份, 白粉病发生早而易流行。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对直射阳光很敏感, 在春季发病期, 日照少, 阴天多, 病害发生重, 反之则轻[3]。
3.3 栽培条件
秋季小麦过早播种, 氮肥过多, 磷、钾肥不足, 浇水管理不当, 植株茂密或倒伏, 造成麦田阴蔽潮湿的环境, 导致严重发病。在干旱年份, 植株生长不良, 发病也会加重。
4 防治对策
4.1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比较抗病的丰产良种, 如莱州953、鲁麦21、鲁麦14、烟农15等, 但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及更换, 以免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适期适量播种, 控制田间群体密度[4]。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 注意不要过晚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5]。减少初侵染菌源, 在秋播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 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 秋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麦秸[6]。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灌, 减少春灌次数, 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 控制氮肥用量, 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 坚决避免偏施氮肥。
4.2 药剂防治
三唑酮拌种能有效地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而且残效期可达60 d以上, 还能兼防根部病害。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 可采用种子量0.03%的三唑酮 (粉锈宁) 拌种进行防治, 用药量切忌过大[7]。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很强, 在春季发病初期 (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或病叶率达到10%) 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一般喷洒1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常用药剂有12.5%烯唑醇、20%三唑酮、15%三唑酮等[8]。
参考文献
[1]吴同彦, 刘会, 谢令琴, 等.小麦白粉病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5) :339-342.
[2]宋玉立, 何文兰.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Ⅲ.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 1998 (3) :17-20.
[3]向礼波, 周忠泉, 龚双军, 等.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药剂田间药效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12) :3023-3024.
[4]郭小山, 熊战之, 付佑胜, 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3) :88-89.
[5]臧鑫, 曹有平.鹤壁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12) :126-127.
[6]盛宝钦, 周益林.河北省和北京地区小麦白粉病菌寄主范围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4, 9 (1) :101-107.
[7]史晓凤, 王爱华.天水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 2011 (11) :60-62.
黄瓜白粉病及防治 第8篇
1 发病特点
草莓白粉病是由于草莓受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的羽衣草单囊壳菌侵染, 该病原菌的越冬和越夏方式为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寄存于病株或病残体中, 翌年待生长条件适宜时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在适当时机借助雨水或气流逐渐扩散, 从寄主的表皮直接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的形式侵入。新的分生孢子在7 d左右可在受害部位产生, 并重复侵染。
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30℃, 相对湿度40%~80%, 但雨水对白粉病有抑制作用, 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发;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利于发病。黄淮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草莓的发病盛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 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坐果期至采收后期。但近年来显现周年均有发生的, 果实感病较重的特点[1,2]。
2 发病高峰期
草莓白粉病发生具有3个关键时间, 控制不好易造成大面积危害。一是育苗期。6—7月的繁苗期间, 植株茂盛, 易感病。此时应及时摘除老残病叶, 防止植株之间交叉感染, 并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二是开花现蕾期。黄淮地区为10月, 草莓由营养生长转为营养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叶片易感染白粉病, 应及时喷1次杀菌剂。三是草莓采收盛期。草莓采收盛期, 特别是3月以后, 气温升高, 植株衰弱, 抗病能力下降, 适于白粉病的发生。应加强病情监测, 及时喷药防治。
3 危害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 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 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的白色菌丝层 (白粉状) , 随着病情的加重, 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 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 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1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 (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 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 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 花瓣呈粉红色。果实染病, 果面覆有1层白粉, 随着病情加重, 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 着色变差, 严重影响浆果质量, 并失去商品价值。严重时幼果不能正常膨大, 干枯[3,4,5]。
4 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不同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一样, 如明宝、甜查理、美国六号、硕丰等草莓品种对白粉病表现为高抗, 而丰香、红颜、章姬等草莓易感白粉病。近年推广的久香对白粉病与具有较强抗性。二是培育壮苗。繁苗时控制单位面积繁苗数量, 红颜、章姬等易感品种以繁苗45万~60万株/hm2为宜。防止密度过大形成徒长苗, 加上由于通风不良, 易感白粉病。定植前进行药剂防治, 定植时清除感病植株。三是棚室消毒, 清洁田园。定植前清除田间草莓植株, 对棚室用石硫合剂进行消毒, 杀灭病原。发病初期, 特别在点状发生时, 及时清除病果、病叶、病枝、病株残体等, 并用塑料袋装至棚外销毁。四是采用高垄稀植栽培与全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垄面宽50 cm, 沟底宽约35 cm, 垄高25 cm以上, 定植9.0万~10.5万株/hm2。棚内全部覆盖地膜, 不露土壤, 有利于提高地温, 降低棚内湿度。五是合理施肥。草莓植株瘦弱或徒长易感白粉病, 不偏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培育壮苗, 特别是在草莓生产中后期增施磷酸二氢钾, 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6]。
4.2 化学防治
4.2.1 找准用药时间。
药剂防治要抓住3个关键时期, 适时喷药进行防治。及时拔除弱苗、病苗, 并用药预防2~3次;现有白粉病防治药剂, 在草莓白粉病发生前具有较高的预防作用, 发病后不易根治, 特别是果实感病后不易防治。因此在发病前及发病初期用药。
4.2.2 掌握用药方法。
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降低抗性风险。其次是喷药方法, 喷药时雾状要细而均匀, 叶的正反面及果面均要喷到, 对药时添加有机硅增效剂能明显地增加防治效果。
4.2.3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主要指草莓产品质量安全和对草莓生产安全2个方面。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 避免产生药害;用750 mg/L十三吗啉乳油防治白粉时, 要严格控制用量, 先小面积试验, 防止产生药害。盛花期一般不用药, 减少畸形果产生;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应选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控制农药残留。
4.2.4 药剂筛选。
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目前市面上具有较高防效的药剂有25%乙嘧酚悬浮剂600倍液、50%醚菌酯 (翠贝) 3 000倍液、36%硝苯菌酯乳油 (卡拉生) 750倍液、750 mg/L十三吗啉乳油3 000倍液等。而40%福星乳油、80%戊唑醇水分散剂、20%三唑酮乳油等, 由于使用多年, 均产生了较强的抗性, 在生产应用中表现不理想。
4.3 熏蒸防治
4.3.1 硫磺熏蒸技术。
在棚内每100 m2安装1台熏蒸器, 熏蒸器内盛20 g含量99%的硫磺粉, 在傍晚温室大棚盖帘后开始加热熏蒸。隔7 d熏蒸1次, 每次4~6 h, 其间注意观察, 硫磺粉不足时再补充。熏蒸器垂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 m处, 在熏蒸器上方设置一伞状废膜用于保护大棚膜。
4.3.2 烟熏剂防治。
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4 500~7 500 g/hm2熏棚杀菌, 分别放在棚内4~5处, 点燃发烟时闭棚熏1夜, 次晨通风。
摘要:白粉病是设施草莓主要病害之一, 特别是当前生产上主栽品种红颜、丰香、章姬等发病较重, 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及产量。介绍了草莓白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高峰期及危害症状, 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熏蒸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以期为更好地防治草莓白粉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莓白粉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吕佩珂, 苏慧兰, 高振江, 等.中国现代蔬菜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8.
[2]路河.日光温室草莓白粉病发生及其防治[J].温室园艺, 2008 (3) :39-40.
[3]廖建明.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32-33.
[4]李彪.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 2014 (3) :10-11.
[5]杨联伟.草莓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J].烟台果树, 2005 (3)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