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兵》范文(精选5篇)
《好兵》 第1篇
2014年, 是人类历史上危害惨烈前所未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整整一百年, 也是捷克伟大作家哈谢克辞世91年, 他塑造的好兵帅克堪称一战经典之作。如同提到塞万提斯未必人人清楚, 但说起堂吉诃德则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样, 知道哈谢克的大概寥寥无几, 但他笔下的好兵帅克却风靡全球, 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笑料不断的帅克一战历险记, 既充满对权贵的辛辣批判, 又饱蘸对人民的生动礼赞。
1883年, 哈谢克生于布拉格。1915年, 作为奥匈帝国的士兵应征入伍。同年, “自愿被俘”, 逃往俄国。十月革命后, 参加苏联红军, 成为列宁领导的一名布尔什维克。1921年, 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好兵帅克历险记》, 1923年英年早逝。在全书未完成的四卷中, 第一卷最精彩, 或许也在于哈谢克染上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炎后, 病情不断加重, 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无法伏案写作, 最后只能口授。
作为人民文学的代表作, 哈谢克的《好兵帅克历险记》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 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帅克, 通过这个小人物“在后方”“在前线”“光荣的败北”等层出不穷的笑料, 不仅嬉笑怒骂地揭露了奥匈帝国的黑暗、腐朽与残暴, 淋漓尽致地批判了帝国主义战争反人类、反文明的性质, 而且也在广泛的社会历史层面上, 展现了人民生活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其中的人生哲理如同阿凡提故事、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聊斋志异等民间传奇, 散发着迷人光彩, 蕴含着深远意味, 就像帅克那句大智若愚的名言:该怎么的就怎么的, 反正就是这么的, 从来没见过谁说事情不是这么的。与这部讽刺名著相映成趣的, 还有捷克漫画家拉达的数百幅插图, 同样妙趣横生, 令人捧腹, 不亚于三毛流浪记、米老鼠唐老鸭等形象脍炙人口, 深入人心:“他在枪林弹雨、榴霰弹爆炸声中点着他的烟斗, 脸部表情善良而泰然, 看上去很机灵, 但根据需要又很会装傻。” (拉达) [1]871
一百多年前, 当资本主义进入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论述的垄断时期, 争夺世界市场、掠夺海外资源、拓展殖民领地, 使列强之间日益剑拔弩张、兵戎相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 更是磨刀霍霍、杀气腾腾, 强盗分赃的火并已是箭在弦上, 一触即发。于是, 1914年6月28日,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 就偶然地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了。
提起一战后土崩瓦解的奥匈帝国, 今人可能没什么印象了, 但奥地利、匈牙利、马其顿、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等欧洲国家, 却大多由奥匈帝国分离而成。广为流传的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电影《茜茜公主》系列等, 更与这个老大帝国息息相关。电影中对茜茜公主一见钟情、风流倜傥的白马王子, 正是建立奥匈帝国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一个同拉德斯基一样以铁血残酷闻名的统治者, 而他的侄子斐迪南大公就是在萨拉热窝遇刺, 从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皇储。
好兵帅克的故事, 即从这个大战导火索拉开序幕, 第一章就是“好兵帅克干预世界大战”。帅克的逗人形象, 帅克的诙谐幽默, 帅克的机智聪慧, 帅克看似寻常却奇崛的百姓口语, 一亮相就那么鲜明生动、那么活灵活现。作者好像未加修饰, 仅用一种自然的、白描的笔法, 就把令人开怀的帅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令人过目不忘:
“他们就这样把我们的斐迪南给杀了。”女用人对帅克说。几年前, 当帅克被军医审查委员会最终宣布为白痴时, 他退了伍, 从此以贩狗营生, 替七丑八怪的杂种狗伪造纯正血统证书。
除了这档子活计外, 他还患着风湿症, 这时正用樟脑油搓揉膝盖。
“哪个斐迪南呀, 米勒太太?”帅克问道, 一边继续揉着他的膝盖。“我认识两个斐迪南, 一个是给杂货铺老板普鲁什当伙计的, 有一次他错把一瓶生发油喝了下去;另外我还认识一个斐迪南柯柯什卡, 他是个捡狗屎的。这两个全死掉都没啥可惜的。”
“不, 先生, 死的可是斐迪南大公呀。就是住在科诺皮什捷的那一位, 又胖又虔诚的那一位呀”
“天哪!”帅克惊叫了一声。“这可是妙啊!大公这事儿是在哪儿发生的呢?”
“是在萨拉热窝干掉他的。您知道, 还是用的左轮手枪哩, 当时他正带着他那位大公夫人坐小轿车路过那儿。”
“你瞧他有多气派!米勒太太, 坐的是小轿车哩。当然哪, 也只有象他那样的大老爷才坐得上啊。可他准没料到, 坐小轿车兜风, 会不得好死。还是在萨拉热窝哩, 这不是在波斯尼亚省吗, 米勒太太?大概是土耳其人干的吧?本来嘛, 我们根本就不应该把他们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抢过来。这下子, 你瞧闹到个啥结果?米勒太太, 这位大公果不然上西天了吧!他受了好半天罪才断气吧?”
“大公当场就断气了, 先生。谁都知道, 左轮手枪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前不久在我们努斯列也有位先生拿着左轮寻开心来着, 结果把全家人都给崩了。门房上楼去看谁在四楼放枪, 也给打死了。”
“有一种左轮, 米勒太太, 你就是急疯了也打不响, 这种玩意儿还真不少哩!可是他们买来打大公的那杆枪准会强得多。我敢跟你打赌, 米勒太太, 干掉大公的那个人, 那天肯定穿得很讲究。明摆着的, 开枪打死一位大公, 这可是非常之难哪!这可不象流浪汉朝守林官打冷枪那么容易。关键在怎么挨近他。象那样的大人物, 你穿得破破烂烂就休想挨近他。你得戴上一顶高筒礼帽, 要不你还没下手, 警察早把你给逮住了。”
“我听说刺客有一帮子人哩, 先生。”
“当然罗, 米勒太太, ”帅克说, 正好按摩完他的膝盖。“要是你, 比方说吧, 想干掉一个大公或皇帝什么的, 你也得找些人合计合计呀, 人多智广嘛。这个人出个点子, 那个人添条妙计, 那就象我们的国歌上说的:事业定必成功。’要紧的是, 你得瞅准那位大人物的车子经过的那一刹那。就好比, 你还记得当年用锉刀捅死我们的伊丽莎白皇后 (茜茜公主引者注) 的鲁谢尼先生吧?当时他还和她一块儿散着步哩。人心隔肚皮啊!他们朝他身上开了一枪还是几枪?”
“报上说, 先生, 大公的身子给打得净是筛子眼儿。刺客把子弹全打光了。”
“干得真痛快, 干净利索, 米勒太太。要是我去干那号子事儿, 就得买支白郎宁。这种手枪看上去象个玩具, 可是只消两分钟, 就可以连胖子带瘦子打死他二十个大公。不过, 你别对旁人说, 米勒太太, 胖大公总比瘦大公好打些。你还记得葡萄牙人是怎么打死他们的国王的吗?那国王就是个胖家伙。你自己也知道, 当国王的不会有瘦子。好啦, 我该去杯杯满’酒家走一趟啦。”[1]
在这些看似缺心眼、冒傻气的对话中, 不难看出含而不露的民间智慧, 不难体味字里行间对大人先生的蔑视、讽刺与嘲弄。尤其令人捧腹的是, 女佣说的是声名赫赫的帝国储君, 而帅克却想到了当伙计、捡狗屎的同名斐迪南;一个在讲大公乘车兜风、遇刺身亡, 而另一个却东拉西扯, 什么左轮手枪打不响啦, 伊丽莎白皇后即茜茜公主被锉刀捅死啦;米勒太太提到斐迪南身上打得满是枪眼, 而帅克则琢磨着胖的瘦的哪个好打, 若自己干这事儿, 就买把白朗宁手枪, 连胖子带瘦子一下打死二十个大公。表面上看, 帅克似乎脑子进水了, 而无论帅克还是读者, 其实无不心知肚明, 这些装傻充愣的言谈话语, 处处流露着对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者的调侃、戏谑与嘲讽。
在哈谢克笔下, 帅克惯常的拿手好戏, 就是以一副天然的憨憨模样, 故作痴愚, 笑容可掬, 摆出顺从、服帖、忠诚无比的架势, 然后弄出一个又一个令大人先生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的“无厘头”。看上去, 帅克一次次都在实心实意地尊奉大人先生的旨意、命令、心思, 可他“越是忠顺地执行上司的命令, 闹出的乱子就越大, 他的上级长官就越给他弄得狼狈不堪、丑态百出”[2]6。仿佛他在哪里出现, 哪里就鸡飞狗跳, 冠冕堂皇的正剧就不由得演为荒唐滑稽的喜剧。面对帅克“那张明月般的笑脸, 那双天真无邪的蓝眼睛, 那副镇定自如的神态, 那一套套头头是道的辩解词”[2]6, 帝国一整套官僚机器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 顿时泄了气, 密探、法官、神父、上尉、上校、将军等一边气急败坏、暴跳如雷, 一边又束手无策、哭笑不得。
最让人乐不可支的, 还是帅克与上尉这对“欢喜冤家”貌似阴差阳错的悲喜剧。人们发现, 每一次上尉派给帅克的活儿, 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被他这位傻乎乎的勤务兵和传令兵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搞砸, 让上尉丢人现眼, 出乖露丑。而这样的事情又没完没了, 以至于上尉恨不得离帅克越远越好, 可帅克七拐八拐最终又回到他的身边。所以, 读者可以想象, 回回“用心良苦”的恶作剧以及“小别重逢”后, 上尉面对帅克时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无奈、以头抢地、绝望无助:
“帅克, 你这个畜生, 猪猡, 住嘴!你要不是一个狡猾的下贱坯, 就是一头地道的笨骆驼, 大白痴。你够典型的啦!我告诉你, 你别跟我耍这一套。你从哪儿弄来这只狗?怎么把它弄来的?这是我们上校的狗呀!我们不巧面碰面时, 他把它带走了, 你知不知道?这是天底下最丢脸的事, 你知不知道?你说真话呀, 你偷了还是没有偷?”
“报告, 上尉先生, 我没偷。”
“那你知不知道这只狗是偷来的?”
“是, 上尉先生, 我知道这只狗是偷来的。”
“我的天哪!帅克!himmelherrgott (德语我的老天爷’) , 我枪毙你!你这畜生!下流货、你这头阉牛、臭尸!你真是这样蠢吗?”
“是, 上尉先生, 真是这样。”
“你为什么把一条偷来的狗带给我?你为什么把这害人的畜生塞到我屋里来?”
“为了让你高兴, 上尉先生。”
帅克善良而温柔的眼睛直盯着上尉的脸, 上尉坐在圈椅上呻吟起来:“上帝为什么让这么个畜生来惩罚我呀?!”[1]
上尉已在兵营值了两天的班。他坐在办公桌前, 一点儿也没料到会有人把帅克连同押解公函一并给他带了进来。
“报告, 上尉先生, 我归队了。”帅克敬着军礼, 庄重地说。
当时科恰特柯军士一直在场, 他后来这样对人描绘说:帅克报告完之后, 卢卡什上尉跳了起来, 两手捂着脑袋, 倒在科恰特柯身上。经抢救苏醒过来之后, 帅克还一直在举手敬着礼, 并重复一遍说:“报告, 上尉先生, 我归队了。”
帅克和卢卡什上尉两人面面相觑, 对视无言。
上尉眼里充满了极其可怕的绝望神情, 帅克却温柔亲昵地望着上尉, 象是见到了他失而复得的情人一样。[1]
“报告, 上尉先生, 电话铃刚响不久”
“听我说, 帅克, 我没空儿跟你闲扯淡。在军队里, 通电话绝不能闲扯淡, 必须简单明了。而且打电话的时候你也别搬出报告’上尉先生’这一套来。我现在问你, 帅克, 万尼克究竟在不在你那儿?要他马上来听电话!”
“报告, 上尉先生!他不在这儿”
“帅克, 你记住, 等我回来时再跟你算账。你说话不能简单点儿吗?现在你好好听我说!明白吗?以后不许你以电话里有杂音来搪塞。你一挂上电话, 马上就”
断了。电话铃又响了。帅克拿起听筒, 只听到一大顿臭骂:“你这畜生、地痞、坏蛋!你捣什么鬼?为什么把电话挂了?”
“是你指示, 我把电话挂上的。”
“再过一个钟头我就回来, 帅克。你等着瞧吧!”[1]481
按说帅克无论从哪方面看, 都俨然是一员难能可贵的帝国好兵。你看吧, 当别的捷克壮丁想方设法逃避兵役, 不惜装病、自残、逃亡时, 帅克却忍着风湿症的疼痛, 让米勒太太推着轮椅, 送自己“慷慨”从军。当别人对暴虐专横的统治者咬牙切齿、冷嘲热讽时, 帅克却公开宣称效忠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上, “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当许多士兵纷纷逃离前线, 或跑到对方的俘虏营时, 无意间掉队的帅克却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寻找自己的连队, 乃至逮他的宪兵怎么也不肯相信帅克的正心诚意。而恰恰是忠心耿耿的这员好兵, 用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与言行一致的行事风格, 将帝国的专横面目以及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所论现代官僚体系的非人特征暴露无遗。对此, 二战中英勇捐躯的捷克作家、共产党员伏契克一语道破:“帅克掌握了让派遣他打仗的人输掉的艺术。他采用的方法不是规避和怠工, 而是一本正经地执行他们的命令。”[2]7正所谓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无怪乎, “《好兵帅克》一问世, 就像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大小官吏和奴才的祖坟”[1]4。看看如下奥匈帝国的一系列密令, 也可略知卡夫卡作品所折射的现代官僚体系之乖谬, 电影《茜茜公主》里小丑式的帝国密探以及斯诺登监控丑闻, 无非是这一体系的缩影:
布拉格宪兵总部整天为复写、分发这些密令忙得不可开交。这些密令有:
关于监视各地居民思想状况的指令;
关于如何通过交谈以探查前方消息对各地居民情绪有何影响的指示;
当地居民对战时公债及认购态度的调查表;
已经应征入伍的行将应征入伍者的情绪调查表;
地方自治会会员和知识分子的情绪调查表;
关于立即查清各地居民参加何种政党以及各该党势力情况的指令;
关于考察各地方政党领袖人物之活动, 以及查实当地居民中所参加之某些政党忠诚程度的指令;
[1]302
和善、卑微、衣履寒伧的好兵帅克, 不仅以忠顺的姿态、憨傻的表情、看似不着调的语言, 尽情展现了对强盗战争的谴责, 对变态社会的戏弄, 对精英逻辑的颠覆, 而且更以民间独有的本色、自然、聪慧, 表现了对人生、对世事、对天地万物的深刻洞察, 以及乐天知命、豁达开朗的生命境界。在其风趣诙谐的故事中, 不难看到一边是帅克的淳朴、善良、正直, 一边是王公大臣、上流社会的伪善、丑陋、矫情。在第一卷的跋文里, 哈谢克特别写道:
那些呆在沙龙里的人们穿着燕尾服、戴着白手套, 说起话来咬文嚼字, 文质彬彬, 一派沙龙式的典雅道德, 而在这道德的面纱下面却掩盖着一些沉湎于最卑鄙最违反自然的淫欲生活中的沙龙猛兽。[1]252
特别是帅克一张嘴的“想当初”, 然后滔滔不绝讲述一个个充满民间智慧的逸闻趣事, 更像阿凡提故事似的给人以才思敏捷目不暇接的启迪, 犹如从“文雅”的天罗地网中撕开一角, 让人一窥别样一番洋溢着勃勃生气的社会人生。高人雅士喜欢高谈阔论所谓启蒙云云, 还不知人世间谁给谁启蒙呢。至少在帅克身上, 可以真切感受“卑贱者最聪明, 高贵者最愚蠢”, 正如哈谢克对帅克的评价:
有一些被埋没的英雄人物, 他们谦逊平凡, 没有拿破仑那样的赫赫功名和传世业绩, 然而只要分析一下他们的品格, 就连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声誉也会显得黯然无光。如今, 你可以在布拉格街上遇到一个衣衫破旧的人, 他自己压根儿就不知道, 他在这伟大新时代的历史上究竟占有什么地位。他谦和地走着自己的路, 谁也不去打扰, 同时也没有新闻记者来烦扰他, 请他发表谈话。你要是问他尊姓, 他会简洁而谦恭地回答一声:“帅克。”
我非常喜欢好兵帅克。当我向读者诸君介绍他在世界大战中的种种奇遇时, 相信诸位也会同情这位谦卑的、被埋没的英雄, 因为他不曾像希罗斯特拉特那个傻瓜, 为了能让自己的事迹登在报上, 编进教科书里, 竟一把火烧掉了以弗所城的女神庙。
仅此一点, 也就足够了。[1]
确实, 古往今来为非作歹者哪个是帅克一类的平民百姓而非王公贵族、皇亲国戚、将军大臣、总统总理?与轰炸南斯拉夫主权国家大使馆连在一起的, 不是耶鲁大学博士克林顿吗?与两河流域数千年珍贵文物毁于一旦连在一起的, 不是哈佛大学硕士小布什吗?
100年前,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硝烟以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延绵数世纪的欧洲专制王朝德意志的霍亨索伦、奥地利的哈布斯堡、俄罗斯的诺曼诺夫等, 纷纷灰飞烟灭。作为奥匈帝国一部分的捷克, 也获得国家独立, 民族自由。自此, 音乐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及其“伏尔塔瓦河”、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作家哈谢克的好兵帅克、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以及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等人的现代派作品, 就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独领风骚的捷克风景。其中, 哈谢克1982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法国小说家布洛克曾经说过:“《好兵帅克》是当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假如捷克斯洛伐克只产生了哈谢克这么一位作家, 他对人类就作了不朽的贡献。”[2]1
帝国的好兵已经远去, 但人民的帅克依然鲜活。因为, 憨厚、智慧、幽默的帅克, 如同阿凡提的故事、伊索寓言等民间文学, 永远是人民反抗黑暗, 追求光明, 抵制邪恶, 向往和平的精神象征。
参考文献
[1]雅·哈谢克.好兵帅克历险记[M].星灿,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好兵帅克书评 (英) 第2篇
Review of the good soldier shuike.This holiday, I read over a few books I borrowed from my classmates, good soldier shuike is the one most attracted me.At first, I was thinking that this book describes a very veryordinary people monotonously, but after reading the whole paragraph but was this ordinary shuike who deeply attracted me.His ordinary, simple, but some witty image left me a deep impression.Shuaike itself is a citizen of Czech national living at the bottom ,selling dogs , later becaus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 he became a messenger.However , I do not know why, the more he obeys the orders , the more he will stir up more trouble.His chiefs are calling him a “ stupid ” but I think he is not stupid , but very wise, brave.Every time whentrouble , he can respond to them wisely, and tell the truth out bravely.The authorsalso utilized the book to be a satire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and the war he launched unjustly.
好兵的官方文件 第3篇
小到优秀士兵,大到立功受奖,这其中尽管纷繁复杂,甚至还缺少科学系统的数目字管理,但仍有不少来自官方文件的标准与规则。
文件之一:“优秀士兵”评比
政治思想强,军事技术精,作风纪律严,完成任务好……
“政治思想强,军事技术精,作风纪律严,完成任务好。”这是“优秀士兵”评比中最直接、最具体的标准。作为基层连队每年一次的常规评比,“优秀士兵”似乎最能体现官方对于一名“好兵”的期许与要求。而每年25%评选比例也说明,这个评比并不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奢望,只要你肯干,愿干。
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士兵”的标准也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比如一些单位按照“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对优秀士兵评选规定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懂信息化、在信息化练兵中发挥作用明显”这一条。
当然,“优秀士兵”并不是“空头衔”,有些单位规定连队的各种骨干必须优先从优秀士兵中选拔,重大活动中必须让优秀士兵担纲“唱主角”,入党、立功、考学、提干等人选必须从优秀士兵中产生。
而地方政府在拥军优属方面也对“优秀士兵”特别照顾,比如江苏南京就曾规定,当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增发优待奖励金50元;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增发当年优待奖励金100元;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的,增发当年优待奖励金150元。
文件之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歌词,也应该是我军士兵的“好兵”官方标准的最早版本,当兵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追根溯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似乎与曾国藩《爱民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以来,不少党史研究者也认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借鉴或受到《爱民歌》的影响。
然而,据老红军李立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一书中的回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过程最早渊源是在三湾改编时期。当时我军队伍到遂川县的大汾时,突然遭到地主武装袭击,队伍一时被冲散了,战士们又累又饿,有的同志看见老表们种的红薯不管三七二十一扒出来就吃。针对上述情况,毛泽东同志向大家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几经改头换面与充实完善,最后到1947年10月10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前后经历了20年实践才最终定型,并最终成为好兵的官方标准沿用至今。
文件之三:三大条令
《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
不少新兵也许会瞥见班长抽屉里的那本“红宝书”——三大条令,每次班长想要教育人的时候,总是会把它拿出来,指着上面的些许条文,念念有词。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讲究文明带兵,依法带兵,所谓的“依法”实际上指的是各种条令条例,这其中,三大条令最为基本,可以称得上基层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判断好兵还是孬兵最权威的官方标准。
这个必须,那个应该,面对这些条条框框时,刚入伍的新兵也许会心惊胆战。然而,条令中不只是约束与限制,如果你足够优秀,能力足够强,水平足够高,各种立功授奖就离你不远了。《纪律条令》第十七条中有21项立功条件的规定:突出贡献的可记三等功;功绩显著,有重要贡献的,可记二等功;功绩卓著,有重大贡献的,可记一等功。
文件之四:全军学习成才标兵
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做无愧于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军人
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青年军人,是我军现代化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新的世界军事革命挑战的迫切需要。要想成为一个“好兵”,新时期当然就有了新标准。
世纪之交,江泽民主席作出关于“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做无愧于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军人”的重要题词,总政治部随即决定,在全军和武警部队青年官兵中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
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科技,从此在“好兵”的官方标准中,科学文化知识被突出出来。1999年,总政下发的文件还特意指出,“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年官兵用科学理论和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武装自己,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
2000年起,总政每年“五四”期间表彰10名“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和10个开展“学习成才”活动的先进团组织。
文件之五:士官优秀人才奖
有发明创造或者技术革新成果,取得明显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专业技术精湛,实践经验丰富,有效提高或者充分发挥了武器装备效能;组织管理能力强,素质全面,所领导的班,分队等单位建设成绩显著;参加师以上单位组织的军事比武、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在完成作战训练、战备施工,战斗或勤务保障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士官正在成为部队的主体力量,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士官队伍,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人才支持,从2005年起,四总部开始颁发“士官优秀人才奖”,每年奖励5000人,其中一等奖200名,二等奖800名,三等奖4000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获奖人员的五项条件也是来自官方对于“好兵”提出的五项新要求。由于每年奖励的面较广,人数较多,这项评比在基层部队越来越受到重视,能够得到“士官优秀人才奖”成为不少战士在选取上官后的首要目标。
《好兵》 第4篇
《好兵:一个激情的故事》 (以下简称《好兵》) 是英国著名作家福特·马多克斯·福特的代表作之一, 福特在20世纪初是与约瑟夫·康拉德齐名的, 《好兵》这部小说在刚问世之时并未得到评论界的肯定, 马克·肖特认为其原因是“福特在主编《英国人评论》杂志时, 他的评判标准过高而拒绝发表许多文章, 因而触怒了一些有影响的评论家和作家......”, 而其根本原因是当时许多英国评论家和读者认为《好兵》这部小说过于注重写作技巧, 缺乏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的严肃性。而多年之后, 《好兵》却出奇地在美国得到畅销和高度的赞扬, 美国评论家约翰·罗德克更是这样高度评论《好兵》, “这是用英语写成的最好的法国式小说”。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年轻富有的美国夫妇约翰·道尔和弗洛伦斯·道尔与同样年轻富有的英国夫妇爱德华·阿什伯纳姆和利奥诺拉·阿什伯纳姆之间的感情纠葛和交往经历, 小说是以约翰·道尔回忆往事的方式写成的。故事发生在一战前, 当时的欧洲社会繁荣昌盛, 但是其背后却隐藏着欺骗、混乱和罪恶, 弗洛伦斯成了爱德华的情人, 在她得知爱德华爱上了她的养女南茜之后, 自杀了, 而爱德华也因心力憔悴割喉自杀, 利奥诺拉则另嫁他人, 南茜也疯了, 最后只剩下约翰照顾疯了的南茜。
二、《好兵》中反讽修辞的具体应用
1、聚焦方面的反讽
热奈特将叙事修辞中的聚焦分为三种:零度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好兵》中采用的聚焦方式是内聚焦。约翰·道尔是本小说的叙事者, 读者从他这得到关于故事的点点滴滴, 因而可以说他是本小说的一个聚焦者。聚焦反讽是指读者从聚焦者那感知得到的消息与事实相反或不符。在《好兵》中, 聚焦反讽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比如, 本小说的标题《好兵:一个激情的故事》, 而小说文本却是由一个既没有道德激情也没有性激情的叙事者道来的, 这就是一种聚焦反讽的表现形式。再比如, 道尔认为其妻子患有心脏病, 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 而弗洛伦斯却做了爱德华9年的地下情人, 并在之前与另一位男士吉姆有过一段恋情, 关于聚焦者弗洛伦斯的前后叙述就是一种矛盾、一种与事实的不符, 因而也是一种聚焦反讽。
2、时间方面的反讽
叙事时间是小说的一个关键因素, 能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叙事时间涉及三个方面:持续、次序和频率。当叙事时间不再是通常所讲的物理时间, 且相悖于要表达的内涵, 与现实时间相对立时, 并具有一定的反讽意味, 时间反讽就形成了。在《好兵》中时间反讽主要表现在叙事时间的次序方面。比如, 道尔在回忆叙述时, 他的叙事时间顺序是混乱在一起的, 这种时间错误顺序的叙事中就包含了时间反讽。记忆深刻的事情会首先得到叙述, 其它较次要或相关的事情会在叙述深刻事情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于是“闪前”成为“现在”所涉及的过去, 时间顺序错乱, 与现实时间相对立, 符合时间反讽的产生条件。再比如, 小说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日期8月4日, 在不同年份的这一天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弗洛伦斯生于8月4日, 在1913年的这一天又自杀了, 而一战时英德间的战争恰好又发生在1914年8月4日, 这些巧合中的巧合其实是一种二元对立:生与死的对立, 和平与战争的对立, 这种以时间为支点的时间反讽, 大大体现了小说的叙事技巧。
3、引语带来的反讽
叙事模式涉及人物间的对话、独白、间接话语等。引语在对话、独白和间接话语中都会被使用, 而在使用的同时, 可能就会产生引语反讽。在《好兵》这部小说中, 引语反讽用地非常多。约翰·道尔根据自己对故事的记忆, 自然地将自己扮成叙事者, 读者则根据他的回忆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而他则将自己的语言和其它角色的语言混合在一起对故事进行讲述。在整个故事的叙事模式中, 既有道尔与妻子的对话, 也有利奥诺拉与弗洛伦斯的对话, 还有道尔的内心独白, 比如, “据我猜测, 利奥诺拉会这样回答......”等等。读者期望叙事者是可靠的, 而小说中的叙事者却是不可靠的, 这种可靠和不可靠便构成了引语反讽。另外, 有时候道尔的语言是自相矛盾的, 再比如, 他说“我十分了解阿什伯纳姆上尉, 但从另一方面讲, 我对他一点也不了解”, 这种话不会出自一个可靠叙事者的口中, 引语反讽显而易见。
三、《好兵》中反讽修辞体现的叙事技巧
1、叙述方法——效果的累进
效果的累进是指当故事在向前发展时, 速度越来越快, 产生的效果也同时会越来越强烈, 关键的是这种效果逐步深入。《好兵》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其结构的划分并不像传统小说那样, 《好兵》不是按照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顺序写成的, 而是采用了一种福特自创的叙事进程理论---效果的累进, 这种非传统的叙事时间顺序既是一种反讽修辞的表现方式, 也是一种叙事技巧。约翰·道尔作为本小说的叙事者, 其主要兴趣是要写一部关于爱德华·阿什伯纳姆的“真实的故事”, 因为爱德华是他见过的最好的战士。而这部小说的写作时机却是道尔在爱德华自杀后几个月以“口述的形式”讲给他想象的读者的。道尔关于爱德华的这个“真实的故事”, 其实是一种非线性叙述, 他的叙述顺序是无规则的, 只是按照自己头脑中对事件的记忆, 随机的插入进去, 这种跳跃式的、穿插式的叙述方法显得杂乱无章, 但却是《好兵》的一个重要的叙事技巧, 正是在这种杂乱无章的叙述中实现了效果的累进。
2、叙事人称——第一人称
叙述视角在现代小说的文学批评中占核心地位, 是一种基本的叙事手段, 它与小说中叙事人称的使用有关, 也可以宏观地概括整部小说。在《好兵》中叙事者是第一人称, 他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小说的叙事者, 也是故事情节的参与者, 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份, 道尔在叙述时并没有过多地将自己与整个故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他的认识力和观察范围则显得比较薄弱和狭窄。第一人称叙事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叙事者的视域受到限制, 这样就会将一些重要事件掩盖住。比如, 在叙述爱德华的自杀、弗洛伦斯的自杀等时, 按理说是不应该由约翰·道尔来叙述的。看似是道尔以客观的口吻转述别人告诉他的事情, 没有加进他自己的观点, 而实际上却是不同人物的视点在不断的变换, 甚至是相互矛盾, 直到最后另外的角色人物告诉我们读者事情发生的始末, 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被第一人称叙事欺骗了。福特一方面通过打破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局限, 拓宽叙事视野, 让读者了解关于故事更多的真相和事实, 另一方面, 又使故事变得扑朔迷离, 这样读者就需要不断地回顾之前的讲述, 并将这些零碎的讲述穿插到一起, 才能很好地把握整个故事。
3、道尔——不可靠叙事者
英国传统小说里的叙事者通常是可靠的, 而《好兵》里的约翰·道尔却是福特创造的一个不可靠叙事者, 不可靠叙事者的讲述可能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 也可能会歪曲整个故事, 或是误导读者。道尔作为不可靠叙事者, 有很多意象是不值得读者相信的, 他天真地认为通过一个人的外貌就可以了解整个人, 所以他就想当然地认为那些人都是“好人”, 在道尔的眼里, 弗洛伦斯、爱德华和利奥诺拉都是“好人”:弗洛伦斯应该被同情, 因为她患有心脏病, 不应该受到任何刺激和惊吓;利奥诺拉在家族管理方面是一把手, 能把这种棘手的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为了家族的兴旺, 愿意牺牲自己;爱德华简直完美无缺, “是一位优秀的军人, 慷慨的绅士, ......国家的骄傲, 人类的英雄”, 而真实情况却反之, 比如, 弗洛伦斯与爱德华有染, 他最亲爱的妻子却是他最好朋友的9年情人;利奥诺拉则是一只恶毒的母老虎。我们读者从小说文本中所得到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道尔的大脑过滤加工过的, 所以也可以说我们通过道尔的思维、印象和想象, 了解小说中发生的事情, 这样一来, 道尔的思维、印象和想象就构成了整个故事, 而实际上他的很多对记忆的讲述都是不可靠的。
四、结语
从聚焦反讽、时间反讽和引语反讽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作者深埋在文本下面的深邃和令人思考的深层意义, 反讽对整部小说的文本话语叙事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摆脱故事人物的消极、无奈、厌恶等情绪, 体验一种积极、愉快、轻松的感受。反讽的使用反映出矛盾在这个世界是无处不在的, 从而升华了小说的审美高度, 彰显了其中蕴含的叙事技巧。
摘要:福特的《好兵》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 其叙事者的不可靠性更是其一大叙事特点。反讽是本小说的一种重要叙事修辞手段, 它的使用对于突出文本的美学意义和叙事技巧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 从聚焦、时间、引语三个方面探讨了《好兵》中反讽手法的应用, 然后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好兵》中的叙事技巧。
关键词:反讽,《好兵》,叙事技巧
参考文献
[1]Kestner, Joseph A.Ford Madox Fordand the Arts:Vol.30[J].Contemporary Literature, 1989, (2) :224-239。
[2]高继海, 福特小说《好兵》之经典叙事学研究[J], 外国文学, 2006, (04) 。
好兵帅克读后感 第5篇
我第一次读《好兵帅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书中描写的那个帅克非常的平常,根本没有任何的突出。而等我把这本书看完后,却被这个大智若愚的帅克深深的吸引住了。
他这个平凡,朴实,而又机智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帅克本身是一个属于捷克民族生活在底层的买狗人,后来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成为了一个传令兵。像他这种人,平常是再多见不过了,简直就是沧海中的一栗。可是他还在以行动保卫着世界的和平。他越是服从长官的命令,就越是惹出更大的祸。他的长官们都骂他是“傻瓜、笨蛋”,可我觉得他一点也不傻,一点也不笨,而是非常的机智、勇敢。每次闯祸时,他都能机智地应对,勇敢的把实话说出来。作者还利用此书讽刺了奥匈帝国的腐败,和他发起的不正义的战争。虽然因为身体原因本书的作者未把本书编好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给这本书留下了遗憾,但也留给了我们自己思考的空间。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帅克那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永远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