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教师职业情感文章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8
1

教师职业情感文章范文第1篇

摘 要:语文是中等职校一门专业基础学科,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如今,中等职业学校更重视学生职业技术教育,而忽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变得可有可无,与社会大环境完全不符合。针对中等职校学生的道德文明建设,展开语文教学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情感教育作用进行探讨。中等职校情感教育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1],所以必须促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帮助其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在学生中建立榜样意识,从而提升其道德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感培养

一、中等职业学校现阶段的情感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中等职教中,教学体系十分不完善,道德文明课程往往非常少,学校基本不开设。中国传统礼仪、道德、文明与传统儒家文学密切相连,学生情感教育需要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传播文化知识,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修养。为此学生必须接受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定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注期间学生情绪、态度、情绪、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总之,情感教育是充分尊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文化修养,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对周围产生正能量。逐步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成就个人人生梦想,使自己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中有觉悟、有文化的建设者。

(二)情感教育缺失

在中等职校中,职业学校教育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职业素质过关的技术人员,但目前在教学评估或学期总结中,却只用最直观的技术层面学习情况来检验教学效果,用这一结果作为参照,对于道德素质往往没有考核,学校很难形成一套整体完善的教学评估方案。正因如此,中等职校中的情感教育被衬托的非常薄弱,教师、校领导始终对其有所忽略,甚至在很多学校引起严重后果。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对《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中提到: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心理问题的是其已经扭曲了的人生观、价值观,明显是一个道德沦丧、社会情感缺失的典型案例。情感教育缺失是导致青年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教师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教育,那么许多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了。做好语文教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学生就会感觉到周围人与事物的美好,同时变得富有社会责任感,自然不会做傻事。

(三)情感教学意义

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与个人修养需要中职院校每位教师的努力,因为其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都需要接受情感教育,其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调节其认知过程,促成这些学生健康且全面地发展,正因如此,加强情感教育意义重大。每当报刊杂志上出现一幕幕使我们心寒的事,我们就深深的感觉到情感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等职校学生们,如药家鑫冷酷无情、李刚儿子嚣张撞人,能够看出,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同样是缺乏基本社会法律知识的,甚至沦丧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这就是情感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作用。情感教育的意义是长远的,对于学生的意义往往是终身的,学生不仅自己终身受益,也会影响自己周围的人。

二、语文教育与情感教育

(一)语文教育基本内容

从古至今,人文教学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它是我们真正的瑰宝。儒家思想,给我们奠定了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础,这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珍贵的内容却被学校教育忽视掉了。回想古代,擔任语文教学的往往是哪些文人墨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文学的痴迷。另外,古代凡是有成就者一般都是文学造诣非常高的人,这种人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而且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归结为:语文教育主要由文学认知教育、培养学生情感道德两部分组成。现在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不是简单的积淀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传统思想教育,是对传统道德理念的学习与理解。语文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无论是古代文化知识,还是现代诗词,都结合了文人墨客的心血,使得学生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思想更为开明,更注重自身内在修养品行的提升。

(二)为人师表

从古至今,言传都不如身教,教师既要言传也要身教,这对于学生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学生将教师当作可以模仿的对象。这种互相间的影响,有时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非常作用。古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自身素养如何提升也是一项重点内容。在中职学校中,学生年龄都不大,一般平均年龄16.5岁左右,是一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往往盲目崇拜个人英雄主义,教师必须正面积极引导,否则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个过激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表率。鲁迅先生说“满嘴仁义道德做着猪狗不如的事情”,这样的教师是不能教出好学生的,有修养的教师师才可以教出好学生。

为人师表其实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道德品质的考验,有时行教高于言教,特别是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学生心里,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学生会在潜意识里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这份尊重恰恰源自从古至今传下来的中华5000年文明,所以教师必须提升自身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三)增加师生交流促进学生情感培养

如今中职教育很多情况都是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着教师知识的灌输,实施语文教学还是存在很大难度的,而且学生一般文章理解水平还不是很高,找到这中间的平衡点非常重要。这也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不能向面对一个高知识水平的人讲课一样进行,因为那样学生根本无法听懂。这就是说,教师水平再高却不一定适合中职学生,所以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还有教学用语,必须使得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应多创造一些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增进教师、学生间情感,进而对学生情感观念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师生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建立的一种难得的情感,这不仅需要教师平时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对学生的体谅,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思想较为成熟,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某些问题,而学生思想有时存在一定偏差,是需要教师及时矫正的,所以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交流促进学生情感培养。

(四)通过情景模式的构建引发学生的感情

文学作品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感,因为其是一种容易让人深有感触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多创设一些情景联想,帮助学生去理解学生文学作品,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观念,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意义重大。如何创设积极向上的情景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理应不断加深教学方法改革,多借鉴成功经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找到话题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景模式教学是一种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方式,在教学情景中,学生很容易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情绪,再加上教师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学生特别容易建立良好的情感意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语文教学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情感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学习传统文学作品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语文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文学作品认知提高基础上,更加侧重古典文学传输思想,促进学生构建道德理念,从而达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志红.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10):33.

[2]覃东雷.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8):23.

[3]胡伟.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浅談情感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课外阅读,2011(11):108-158.

[4]王安逸.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5]李红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教师职业情感文章范文第2篇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大多是16、7岁到20岁左右的年轻人, 身体各种生理机能已经基本发育成熟。智力方面正处于开发潜力、开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 敢说、敢想、敢做、敢于标新立异。但学生的思想却还不成熟, 所以, 就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 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下面笔者想就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情感教育谈几点看法。

1 情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卢家楣教授指出, “所谓情感教学, 从最根本的涵义来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就是立足于“人”的教育, 就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即培养情感和智力双全的人。卫校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病人, 这就需要他们自身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通过情感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诸如交往、信念、尊敬、悲哀、痛苦、高兴等各种情感, 通过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学会爱、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和情感去感受社会, 分辨真、善、美, 假、恶、丑。

2 情感教育的策略

教育者健康的情感融入教学中。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将自己的情感体现在教学中, 而不是没有任何的情绪、情感的教学。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情感才能, 通过教师的日常言行感染学生,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教师情感体现的最基本的表现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这也是情感教育中最基本的因素, 它是教师工作的推动力, 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对学生无比的爱, 才能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 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而且教师的爱又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爱戴、感激和信任的情感, 成为他们接受教师教育的最有力的内在动力。

3 教育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情感才能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高情感才能, 需要依据具体情况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

理解和尊重学生。师生朝暮相处, 师生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 理解和尊重是这种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理解, 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并经常以心理换位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 才能通过学生而受到教育”, 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后会产生自卑和自负心理, 这是教育上最可怕的事情。因此, 教育的任务之一, 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卫校大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因为初中成绩较差而来卫校学习, 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 因此就更需要理解他们, 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 已取得成功为他们取得新的成功提供了动力,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 并想方设法给学生多创造“表现”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努力中得到成功, 实现目的, 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并不断增强学习新目标的勇气和愿望。

尊重, 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人只有被充分尊重的时候, 他的创造性才智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身。

4 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教学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要提高学生的情感才能, 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知识的获得是有限的, 所以美国现代教育家布鲁纳认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种“发现活动”, 要让学生独立工作, 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探索原则、原理和新知。卫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差, 探索精神就更加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学习, 学习活动才能成为主体活动, 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5 教育观念的转换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普遍认为学校的教育就是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知识, 对教师或学生的评价仅仅是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这使学校教育陷入了极大的误区, 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水平, 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的教育。在卫校教育中, 学校虽然开设了德育和美育课, 但学生并不重视, 认为只要学好他们的专业课就可以。加强情感教育, 就要使学生和教师乃至全社会转变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从加强情感教育出发, 充分尊重人的价值, 发掘人的潜质,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21世纪的职业卫生教育不仅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 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因此, 在重视专业技能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有才、成功的人!

摘要: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教育, 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关键词:中等职业卫生教育,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培浩, 茅树国.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刍议[J].山东师大学报, 1994, 91.

教师职业情感文章范文第3篇

人们常常说,我们要树立高远的目标,但是我们必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仅仅有远大的目标是不够的。箭发于弓,直中目标,从不偏离轨道,寻找别处的靶子。雷霆万钧敌不过瞬息爆发的一道闪电。只要一心一意向着一个目标稳步前行,百折不挠,一定不会失败。这就好比用玻璃聚集起太阳的光束,那么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可以燃起火来。

最弱小的人,只要集中力量于一点,也能得到好的结果,相反,最强大的人,如果把力量分散在许多方面,那么也会一事无成。小小的水珠,持之以恒,也能将最坚硬的岩石穿透;相反,湍流呼啸而过,了无踪迹。

加油最好。不管什么时候不要忘记学习,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的人生,要走的永远是自己的路,不管你的路有多曲折,有多么的坎坷,都是你前世所注定你要走的道路,也许有的朋友不会相信,但是你如果知道你前世所有的一切,你就明白是你自己的选择,也许你的选择在今生是个错误,但是你别无选择,所以你是别无选择。

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坎坷,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伤心,有无助,也有面对一切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些时候你不会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

在生活中你会感受到许多的坎坷和,许多的事情并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没有勇气去尝试,其实如果你尝试了,也许就会成功,不去尝试的话,永远都不会知道你会成功。歌德说过:那些是你的梦想的,那你就要去做,去尝试,去努力,去。

人生的道路永远都是美好的,你的梦想也都是最真的,也许所有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经不起现实的磨砺,也许当所有的期待都会像泡沫一样在现实中破裂,那时你也许会失去对生活的勇气,也许不甘心在平平淡淡中生活。如果你有了生活的勇气,那你就在生活中就会知道,平淡和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风可以吹走了春天,但是它吹不走春天的种子,失败可以暗淡昨天的努力,但是阻挡不了辉煌明天的到来。当你走过一条条坎坷的道路后,当一个个憧憬破灭后,只要不让风把那通往那扇成功的大门,只要不让风把心中的那盏明灯吹灭,只要我们不把抛弃,那生活就不会抛弃你,那扇通往成功的大门永远的为你敞开着。

教师职业情感文章范文第4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教学应该能使教师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美国的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指出, “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不在于教育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助教育、讲授和演示以及丰富的书籍等。虽然这些有时也可以作为重要的条件, 但是, 唯有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才是促进学习的最为重要的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和否定的心理反应。情感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 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在有的情况下, 则起着消极的破坏作用。教育学研究表明:师生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 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强烈的因素。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功能。《华记》中有:“亲其师, 乐其友, 而信其道”。爱因斯坦说过, “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 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学生喜欢某位老师, 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他教授的课程。可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只有接受了教师这个人, 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导。学生一旦对某位老师产生了由衷地爱戴, 就会产生“向师性”, 这种“向师性”又会驱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另一方面, 对教师来讲, 学生的尊敬与信赖又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肯定与激励。于是师生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 从而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 在人们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时, “好感回报性法则”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总是喜欢爱自己的人, 而讨厌恨自己的人。因此, 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 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在爱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力度注重情感的投入, 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教师怎样做, 能增强师生情感的对流呢?

第一是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学生得到老师的爱, 自然而然会迸发对教师的爱, 反馈回去, 形成爱的双向交流, 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爱是教育的基础, 教书育人要从关爱开始。教师的关爱体现在对学生的了解、关心、爱护、宽容、鼓励、尊重、信任等方面。它可以调动学生热情, 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确认他们自身的价值和潜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重视学生的情感, 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 同时也宽容学生的缺点, 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 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情感对待学生。这样, 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产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热爱的感情。教师在课堂上, 对学生处理问题的不同做法要予以鼓励,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予以更多的关怀, 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维护其自尊心。学生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 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才能更好地领悟教学内容, 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 只有在融洽、民主、平等的氛围下,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第二要赏识学生。赏是欣赏, 识是认可。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确信每位学生都存在尚未挖掘的闪光点。有位心理学家说过, “人类的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教师一定要杜绝指责和抱怨, 只让极个别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必然造成心理学上的马凡氏效应, 好学生倍受青睐, 差学生破罐破摔。与之相反, 心理学的另一个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赏识、赞美学生, 对学生心理的优化十分有利。人需要表扬, 需要成功来铺垫信心。尤其是对习惯于挨批评的学生, 更要注意欣赏他们。可能小小的表扬就能产生极大的效应。每个学生都有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都有自己的自尊, 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从师生的双边关系看, 教师的作用更大, 因为学生如果从教师那里获得了尊重, 心灵上就会受到莫大的激励和鼓舞。教师在课堂上, 要学会对学生点滴进步的鼓励。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没有哪个学生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否定的世界里。美国心理学家丝蕾说过, “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 就像阳光一样。”学生需要鼓励, 犹如种子需要阳光。罗森索索尔的心理学著名实验告诉我们:和批评、责备相比, 赞美是一种聪明的积极肯定别人的方式。对赞美的需要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可以说, 需要赞美是人的本性,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 “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激励的手段可以灵活多样:目光、微笑、手势、语言等等,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随机应变。有研究表明:在人际沟通尤其是情感信息的传递中, 非语言沟通方式所起的作用远远胜过语言本身的作用。美国传播学家梅拉比索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表达=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非语言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目光沟通, 距离沟通, 体态沟通, 辅助性语言的沟通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不能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有意识地把一些问题分解, 形成不同的阶梯,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各取所需, 都能体会到收获知识的成就感。教学实践证明, 激励微小进步远远胜过压制与批评。尤其是对中等职业卫校的医学生, 他们学业负担相比其他学校要重得多, 而且今后还要肩负“性命相托”的特殊使命。教师更要努力让学生在枯燥而繁重的医学课程的学习中, 经常能够尝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习信心。医学遗传学中有许多知识抽象深奥, 比如细胞的结构、胚胎发育、遗传病再发风险的估计等。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学习困难, 此时教师千万不要讽刺挖苦, 嘲笑贬低, 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主动和他们交流,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总之, 成功的教学不需要教师的强制, 而需要教师调动一切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投其所好”,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 促进学生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等等“隐性学力”的形成。这样, 课堂气氛就能步入和谐、有序、生机盎然的美好境界。艾森豪威尔的母亲曾教育孩子:“差牌玩好, 就是更大的成功。”做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妨相信:“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那些谁都能教好、自学都能学好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把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得愿意学习, 让那些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摘要: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 但今后的工作任务却是“性命相托”。教师怎样才能从容应对?笔者认为要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 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情感交流,关爱,赏识,和谐

参考文献

[1] 职校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9) .

[2] 高职学院学生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8) .

教师职业情感文章范文第5篇

教师职称任职条件

1、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应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法纪,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全面地、熟练地发行现职责,积极承担工作任务,学风端正。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2、教员任职条件:

符合第1项要求,大学专

3、助理讲师任职备件:

符合第1项要求,并具备下列备件之一:

(1)获得学士学位,见习期满科毕业,在中等专业学校见习一年期满,经考察,表明能用途和履行教员职责。;或担任教员职务两年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有较强业务实践技能,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2)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4、讲师任职条件:

符合第1项要求,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学士学位,已承担四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2)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理计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和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3)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理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5、高级讲师任职条件:

符合第一项要求,已承担五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校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高级讲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

(1)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卓著。

(2)能指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咨询、教材编写、教学研究基其他科学技术工作,造诣校深,成绩显著。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6、对在教学工作或其他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不受学历、学校、任职年限等规定的限制

教师职业情感文章范文第6篇

摘要: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能够体现出教师专业的“专业特质”。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一般经历“分离”、“初步形成”、“融合”与“个性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时间与发展方式都具有相应特征。

关键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方式;发展阶段

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专门职业有自己独立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人们期望能找到一种使教师职业成为专门职业的知识基础,以体现其“专业特质”。这其中,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就被认为“是教师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科教师、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所不同之处”[1],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前,国内对这一重要知识基础发展过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严重阻碍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深入分析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阶段与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我们认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及其他广泛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怎样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对具体教学主题进行有效表征、组织与呈现,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的一种指向教师实践的综合性的知识。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在广泛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融合,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是其直接来源,其他相关知识基础是其间接来源;其次,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的[2],因此它是指向教学实践活动的;最后,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综合性知识。在后现代知识观中,知识是个体通过与自己经验世界的对话“主动生成”起来的。“知识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当前的知识与科学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共识,精确地说是追求‘不稳定性’”[3]。因此,人的知识涉及到了认知、情感、操作、态度、信念等多个领域。“传统认识论的重大缺陷,是将知识仅仅限制在认识领域,知识完全是一种理智术语,成为理性的代名词,人文知识、宗教知识、体验性知识、运动性知识缺少合法性依据”[4]。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并非“理性知识”,它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育信念等的综合体现形式。

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基本方式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横向发展是“内容构成”由单一向综合的发展,即开始时,教师可能只会利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知识基础来对某个具体教学主题进行理解,经过一定发展后,教师可以熟练利用所有知识基础来综合理解各个教学主题。纵向发展是“形态层次”的丰富与扩展,即开始时,教师可能只在经验层次上对具体教学主题进行表征、组织与呈现,不能“知其所以然”,经过一定发展后,教师可以在其教育信念的指导下,科学地、系统地、自动地对具体教学主题进行有效的表征、组织与呈现。这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共同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是在“假设—实践—修正”这个基本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的,即教师首先形成对某个具体教学主题怎样进行教学的假设,然后将这一假设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再通过实践的反馈进行修正,以找到更为有效的表征、组织与呈现方式,进一步形成下一次实践的假设,如此无限循环进行。在循环运动中,教师以对教学主题的表征、组织与呈现为核心,不断扩充其“内容构成”与升华其“形态层次”,最终达成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完善。

在循环中,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反思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假设的形成来自于上一次的教育实践及其反思;其次,假设之后的教育实践既是对假设的验证,也是下一次假设之源;最后,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对假设的修正既为形成更为正确的假设,也为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可见,在这一循环中,教育实践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生成、验证与导向的作用;教师的反思则起着桥梁作用,连接着假设、实践与修正,使循环能够顺利进行,两者共同促进循环的运行,从而不断发展着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三、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阶段

依据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可以将其划分为“分离”、“初步结合”、“融合”和“个性化”四个阶段。

1.分离阶段。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不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是在许多相关知识基础之上形成的。但在开始阶段,各种知识基础还是以独立的方式存在着,它们之间还未产生较强的联系,是一种分离状态。

在问卷与访谈中,我们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时间划分为中小学期间、大学学习期间、教育实习期间、工作0—2年、工作3—5年、工作6—10年、工作10—15年与工作l5年以上共八个阶段。通过调查发现,教师获得相关知识基础的时间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跨度大,分布广,几乎充满了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二是“大学学习期间”、“教育实习”与“工作0-2年”这三个阶段是教师获得各种知识基础的高峰期。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教师一生都可以不断地学习,但毕竟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师在“知识殿堂”里可以主动或被动地获得大量知识。同时,“教育实习”与“工作0—2年”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开始,为了适应工作,必须在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对教学工作有益的新知识。

对于知识发展的方式,范良火先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框架: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培训;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和同事的日常交流;阅读专业书刊;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5]。在分离阶段,教师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信息性特征,但教师对这些知识所代表的意义与价值还未能发现,对其在实践中的形态和作用还未有体验。他们对此会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给予接受与储存,以完成学习。因此,其获得的主要方式是“作为学生时的经验”与“职前培训”两种。

2.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在教育实践的要求下,在真实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基础进行结合,初步形成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在调查中,“教育实习期间”、“工作0—2年”和“工作3—5年”这三个时间段中,有77.2%的教师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因为这三个时间段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内外部条件:一方面,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发生了转变,带来了各种责任、压力和对荣誉的追求等,这迫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所处的真实的教育环境也为各种知识基础的结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发展的方式中,除各种方式均有一定作用外,“和同事之间的日常交流”、“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钻研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三种方式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这是因为,当教师不能对某个具体学科主题进行有效的组织、表征与呈现时,一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寻求帮助两种方式来解决[6]:自己努力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反思;寻求帮助则主要是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阅读、交流与反思,教师可以围绕某个具体教学主题将各种知识基础结合起来,从而初步形成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3.融合阶段。初步形成的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经验性、针对性和有意识性等特征,虽能应对教学工作,但不能满足教师对自身“持续不断地成长,以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继续对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进行实践与反思,使各种知识基础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更高抽象性与无意识性的学科教学知识。

从时间上看,这种融合主要分布在“工作3—5年”、“工作6—10年”和“工作10—15年”这三个时间段中,有88.9%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这三个时间段达到了融合的程度。特别是在“工作6—10年”这一时间段里,有52.8%的教师认为自己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及其他知识基础融合在了一起。教师对各种知识基础的融合需要大量的教育实践与长期的教学反思,以弥合各种知识基础之间的“裂痕”,并进行有效的补充。而6—10年左右的工作时间和经验恰好可以提供教育实践与教学反思的内外部条件。

这一阶段的发展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在职培训”、“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成了主要方式。这是因为,“教师工作是一种价值引导工作,教师本身的价值观若不能和社会的发展相和谐,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就可能产生矛盾、冲突,影响整个教学生活和教学目标,也就谈不上工作的效能”[7]。教育观念的系统性、先进性已经成为影响教师进一步发展其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障碍。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在职培训”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等来吸收新的教育观念,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来将新观念融入自己的观念体系。通过这种“内外兼收”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4.个性化阶段。当教师将自己独特的气质、性格、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渗入到自己的教育观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信念,并用其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其学科教学知识就具有了教师个体的特征。

在调查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要使教学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是一个长期实践与反思的过程,至少需要上10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有43.9%的教师认为经过10—l5年的教学,自己才能感觉到教学具有了个人的风格。在访谈中了解到,教师职业具有谋生与事业两重性质。在初期,物质的需求与社会、学校的压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上只得“按部就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生活开始稳定,各方面的压力开始消退,对荣誉的渴望也开始减弱,教育教学工作开始真正成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学校课堂也成为了教师世界观、价值观的“试验田”,教师的个性特征逐渐渗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之中。

在这一阶段,“有组织的专业活动”、“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与“阅读专业书刊”成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主要方式,选择“很重要”和“重要”程度的教师分别占到了83.3%、95.3%和92.5%。这是因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个性化的形成主要受制于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而教师的教育信念是在整合教师所能吸收到的各种教育观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具有明显的价值与方法论特征。而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和“阅读专业书刊”是广泛接触各种教育观念的主要方式,“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则是对各种教育观念进行理解、分析、判断与整合,从而形成自己教育信念的有效方式。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与间断相统一的过程。一般来讲,教师的成长总是经历着“独立—初步形成—融合—个性化”四个连续的阶段。但在每个阶段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态的变化又体现了其发展的间断性。因此,连续性与间断性均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特征,它们统一于其发展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袁维新.学科教学知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2]Shulman,L.S..KnowledgeandTeaching:FoundationsoftheNewReform,HarvardEducationalReview,1987,57(1):1—22.

[3][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4]潘洪建.教学知识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5]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杨唯真〕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