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能源产业(精选10篇)
海洋新能源产业 第1篇
1 海洋微藻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特点和优势
海洋生物质能源是海洋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的能量形式, 此类海洋生物质的主要来源为海洋藻类, 包括海洋微藻和大型海藻等, 目前较为热门的是对海洋微藻的研究, 主要原因是海洋微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生长周期短, 光合效率高:微藻是光合效率最高的光合生物之一, 可大量提供非粮食可再生的生物质能。
适应能力强, 不争地, 不争水:微藻具有盐碱适应能力, 可利用海水、地下卤水等在滩涂、盐碱地进行大规模培养, 无需占用农业用地, 也不消耗淡水资源;而且利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 其养殖过程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
大量积累脂质, 可高效生产生物燃油:一些产油微藻的脂肪酸总量可达干重的50%~90% , 有望成为最有前景的生物燃油来源。
具有减排效应, 可以直接处理工业废气:微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废气和废水, 不仅能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 而且可以通过利用废水、废气降低生产成本, 具有显著减排效应, 有望进行商业化减排。
可高值化综合利用:微藻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 在制备生物燃油的同时可进行高值化综合利用, 相对降低微藻产油的成本。可开发的高值产品包括虾青素、活性蛋白、活性多糖、不饱和脂肪酸、天然色素、生物肥料和饵料等。
2 海洋微藻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技术构成及开发流程
海洋微藻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开发主要包括海洋微藻藻种的筛选、大规模培养、采收, 以及生物燃料制备工艺等方面。
2.1 藻种的选育
藻种的选育主要是筛选生长快速、适应性强的适宜生物质能开发的优良藻种, 采用传统选育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改良藻种。
国内外的科学家利用各种方法已选育出了几种含油量较高的藻种, 包括小球藻、异养小球藻、盐藻、角毛藻等, 为低成本的生物燃料生产提供了原料支持。
2.2 微藻的大规模培养
微藻培养系统的选择需考虑几个方面:微藻的生理学特性、地产投资、劳工、能源、水、营养、天气 (室外培养) 以及最终产品的形式。
目前, 微藻的大规模培养主要有三种方式:传统的敞开式跑道式培养、封闭式的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和封闭式的发酵罐生产。
2.3 微藻的采收
微藻生物量的采收过程是生产过程的一个限制因素, 需根据微藻的特性及经济因素选择不同的方法和试剂, 一般采用化学絮凝、离心和气浮三种方法。
2.4 以微藻为原料提取生物燃料
从微藻里提取生物燃料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液化技术、热解技术等。
高温高压液化技术或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可获得细胞中的油脂, 再通过酯交换技术将其转变为脂肪酸甲酯, 即生物柴油。
HTU技术 (Hydro Thermal Upgrading Process) :另一种将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工艺, 将生物质材料置于装水的高压容器中软化成糊状, 然后液化, 经脱羧处理和去O2后获得生物原油。
利用微藻直接热解制备生物燃料:即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使微藻生物质降解成气体、液体和固体等多种产物, 包括快速热解 (主要产物是焦炭, 副产物为生物油) 和慢速热解 (主要产物是生物油和可燃气体) 。
3 全球创新资源分布及国内外主要研发机构
3.1 全球创新资源分布
目前有关微藻能源技术的研究, 无论是发明机构还是发明人均较为分散, 但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国家。美国在海洋微藻能源的研究应用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我国有关能源微藻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北京、青岛、大连、上海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中, 仍属于实验室阶段的探索性研究, 距离产业化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3.2 国内外主要研发机构及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大多同时涉及藻种选育、培养、采集、燃料制备等产业环节的技术研发, 设计采用的集成系统, 可完成微藻培养、采集、燃料制备等生产环节。国内外研发机构及相关技术见表2、表3。
4 海洋微藻生物质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4.1 专利技术分析
通过对涉及海洋微藻养殖技术、富油藻种选育、微藻燃料制备技术专利文献的检索分析发现, 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国家的海洋微藻生物质能源技术的专利数量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专利申请数量。美国在海洋微藻能源的研究应用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藻类生物燃料市场主要由北美和欧洲的公司主导, 同时印度、以色列和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在逐渐加大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
我国的微藻能源科研力量大多集中在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中, 企业专利权人特别是生物燃料公司占比极小, 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体系。这类专利虽然有些处于比较前沿的地位, 但是要想将这些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还需要与企业的合作, 而国内企业在海洋微藻能源上的研发能力仍急需提高。
4.2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1 世纪后, 藻类生物燃料的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进展。美国、日本、德国、印度等国政府都已投入大量的资金及启动相关的计划进行海洋微藻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国际上众多的科研机构、生物燃料公司、投资公司纷纷宣布开发微藻产油技术, 在该领域投入大量资金, 其中包括比尔·盖茨和洛克菲勒家族、国际石油巨头壳牌 (SHELL) 石油公司与雪佛龙 (CHEVRON) 石油公司、美国国防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NREL) 、麻省理工学院 (MIT) 等, 部分企业宣称已完成了中试, 生产出了符合标准的生物柴油, 拥有规模化的商业化生产技术, 微藻能源研究正从试验阶段逐步进入工业应用准备阶段。
我国的海洋生物质能研究也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海藻种质资源和低成本生产技术上具备良好积累。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少数企业已在开展微藻能源研究工作, 但大多属于实验室的探索性研究, 微藻油脂的提取、转化等技术仍然属于实验室的小试阶段性成果, 极少见中试规模以上的实施案例报道, 距离产业化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4.3 海洋微藻生物质能源技术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的核心技术及研发热点基本趋于一致, 主要集中在优良藻种选育 (加快微藻的生长速度、提高微藻的光合效率、增加微藻的含油量) 、高效低成本培养模式 (提高产量、缩短周期、选择最佳环境条件和培养基组成的大规模养殖系统) 、生物质能高效转化技术 (生物发酵制备生物丁醇技术和发酵制氢技术, 生产生物柴油的酯化反应技术、超临界萃取液化技术、高压液化技术, 其他用于制取生物燃料的热解、气化技术) 以及高值化综合利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共性关键技术是海洋微藻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技术瓶颈。
尽管藻类生物能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目前所有藻类燃料公司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都是成本控制问题, 微藻生物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几年之内, 藻种的筛选、技术的改善、产业规模化及设备制造成本下降, 都将是直接影响微藻生物柴油成本下降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全部流程环节中, 并没有哪一项技术占的成本比重最大, 因此最终要在产油微藻产业化和商业化开发方面取得突破, 必须在各个环节都着力降低成本。而进行以微藻油脂为主线, 蛋白质、多糖、脂肪酸等的联产与综合利用, 既是现代化工业技术对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要求, 也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有效降低藻油生产成本、早日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5 结语
发展海洋微藻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目前国内外的藻生物质能源技术尚未成熟, 研发热点基本一致, 围绕微藻能源技术展开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且已呈现全面提速的态势。我国海洋微藻基础研究力量较强, 在海藻种质资源和低成本生产技术上具有良好积累, 应加强富油藻种选育、高效低成本培养模式建立、生物质能高效转化技术以及高值化综合利用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突破产业化的技术瓶颈, 促进海洋微藻生物质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乃胜.关于发展海藻生物能源的认识与建议.科学时报, 2009, 02, 09年02月09日.
[2]任小波, 等.海洋生物质能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战略思考.地球科学进展, 2009, 4, 24 (4) :403-410.
[3]郑洪立, 等.产生物柴油微藻培养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 (3) 110-11.
[4]刘永平.海藻生物燃料产业化开发的进展.中外能源, 2009, 14:31-38.
[5]王蒙, 等.以海洋微藻为原料提取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南方水产, 2 0 0 9, 2, 5 (1) :74-80.
海洋新能源产业 第2篇
近年来,南海海域丰富的油气资源再度成为多国能源战略的关注焦点,南海海域已经呈现出资源争夺加剧、油气开采加速、第三方介入加重、主权与利益捆绑加强的态势。为了保护国家核心利益,我国也在不断加紧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领域的研究。
10月3日,“海洋石油286”号深水工程船提前完成国产软管铺设作业。而此前不久,由“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承钻的我国首口深水高温高压探井于我国南海顺利完钻。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再获重大突破。
深水油气,大洋深处的宝藏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面临陆上老油田增产困难和进口石油容易受制于人的问题。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或许是一条破解之道。”能源经济学家董秀成教授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样表示。
国土资源部地质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估算储量占中国油气总储量的三分之一。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余个,面积约85.24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南海大陆架总面积的一半。南海石油储量至少230亿—300亿吨,乐观估计达550亿吨,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堪称第二个“波斯湾”。其中,70%的资源蕴藏于153.7万平方公里的深水区域,开采难度极大。
媒体统计显示,目前在南海海域作业的石油公司超过200家,几乎所有西方大型石油公司都在南海进行油气资源开采。“目前南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开发大多集中于各国大陆架一带,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受制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尚未大规模开发深水油气资源,而掌握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的西方石油公司出于种种考虑,没有明目张胆地进入九段线内作业。”董秀成教授告诉记者,随着技术进步和对能源的渴求,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必将进入有主权争议的深海区域,也将必然激化南海的争端。
没有一流的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技术,这一领域的开发便会受制于人。无论是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占据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主导权,都要求中国加强海洋尤其是深水油气资源开发能力。
“五型六船”,十年磨一剑
我国对沿海油气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已经在海南的莺歌海岸外组织油气资源开发作业,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在渤海等近海利用外国先进技术进行成规模的海洋油气资源生产作业。
然而,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面临自然环境恶劣、技术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等问题,开发技术基本为美国、法国和挪威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公司垄断。担负着开发海洋油气资源重任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成立伊始就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21世纪初,世界深水油气钻采水深达到2953米,而当时中国的最大钻采水深不到500米,这2500米,便是中国在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技术差距。
“十一五”期间,中海油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深水发展战略,2004年,又提出了建造具有世界最顶尖技术水准的“五型六船”舰队计划。“五型六船”战略,即计划建造五种型号、六艘可在水深3000米海域工作的深水工程装备,组成中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联合舰队”。
磨剑十年,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1年,深水地质勘察船“海洋石油708”、12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两艘深水大马力三用工作船“海洋石油681”和“海洋石油682”相继交付使用。
2012年5月9日,深水舰队“旗舰”“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正式开钻。按照981钻井平台3000米作业深度,基本上南海地区都是其可作业区域。
进入2015年,中国深水工程装备研发制造速度大大加快,据不完全统计,1至9月份,已有超过20艘深水工程船舶下水、试航或者完成交付。(见附表)
除了服务于我国石油企业,这些深水工程装备还在全球多个石油产区为国外客户提供从勘探、开发到生产的全套服务。2015年3月,中海油“海洋石油981”号便在安达曼海海域为缅甸提供了服务。
今年8月24日,由“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承钻的我国首口深水高温高压探井于我国南海顺利完钻。这是继2014年在南中国海发现首个储量超千亿方自营深水大气田陵水17-2后,在该海域的又一口重要探井,将进一步探明南中国海天然气储量。“此次完钻表明我国在攻克南海油气开发面临的系列难题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对于推动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意义重大。”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局长谢玉洪表示。
以“海洋石油981”号半潜式深海钻井平台为代表的高端海工装备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已打破西方一流石油公司在深水油气开采方面的技术垄断,拥有了独立勘探、开发和生产深水油气资源的能力,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为进一步开发南海乃至世界深水油气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中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能力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准,但是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同挪威、美国相比,依然存在短板。”中国石油大学殷建平副教授长期跟踪世界油服公司动态,他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目前我国这一领域有两个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
一方面,在高端的深海装备设计和建造领域,我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差距。率先挺进深水的欧美国家,凭借深厚的技术力量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深水装备研发和建造方面的实力,他们的深水人才队伍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等领域。
另一方面,我国深水人才团队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深水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我国深水人才团队建设起步较晚,目前缺口较大,不能完全满足中国深水油气资源探勘、开发的需求。在具体细分岗位中,深水作业管理岗位,尤其是能够在海外油气区块同国外石油公司开展合作的深水作业管理人员数量还很少。同时,已经建成的深水作业团队还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风险,各公司对行业人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
不过,同50年前探索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伊始相比,中国已经在开发技术上跻身世界前列,在工程制造方面能够完全自产,在人才储备方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成的培养体系。
浅析海洋新能源与低碳经济 第3篇
一、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项调研勘探显示, 中国能源开发利用有以下特点:
—是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处于较低水平。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 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 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二是能源资源禀赋存在分布不均衡。主要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资源所在地与能源消费地存在明显差别。煤炭资源主要在华北、西北地区, 水力资源主要在西南地区, 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 经济性较差。
二、中国能源的发展方向
预计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大约50亿吨标准煤, 但是根据目前估计, 2050年时我国国内常规一次能源最大可能的获得量分别为:煤炭约30亿吨, 相当于21.4亿吨标煤;石油约1.5亿吨, 相当于2.1亿吨标煤;天然气约1600亿立方米, 相当于1.4亿吨标煤;水电约为300GW, 按平均年运行4500小时计算, 相当于4.1亿吨标煤;核电约为50GW, 按平均年运行7000小时计算, 相当于1亿吨标煤。
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优先发展的领域。积极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发电等利用技术, 将建设若干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
笔者看来, 地势低平的东部沿海地区有利海风深入内陆, 风力发电站以其清洁环保的优势, 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可以借鉴荷兰等国家的经验, 在沿海地区进行推广, 并且推动技术创新, 同时也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中国的海洋新能源类型
(一) 概念和特点
海洋中未充分开发利用的不可再生能源, 均属于新能源。海洋能通常是指海洋本身所蕴藏的能量, 它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和化学能, 不包括海底或海底下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和“可燃冰”, 也不含溶解于海水中的铀、锂等化学能源。
海洋能有如下特点:1.可再生性, 由于海水潮汐、海流和波浪等运动周而复始, 永不休止, 所以, 海洋能是可再生能源;2.属于一种洁净能源;3.能量多变, 具有不稳定性, 运用起来比较困难;4.总量巨大, 但分布分散、不均, 能流密度低, 利用效率不高, 经济性差。
(二) 分类及现状
1. 潮汐能。
潮汐能是海水受到月球、太阳等天体引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海水自然涨落现象, 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最早的一种海洋能。潮汐能发电与水力发电的原理、组成基本是一样的, 也是利用水的能量使水轮发电机发电。我国从1958年起, 陆续在广东顺德、上海崇明等地建立了几十座潮汐能发电站, 其中, 浙江省温岭市西南角乐清湾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装机容量最大, 功率为3200k W, 是亚洲最大的潮汐电站。
2. 波浪能。
波浪能是大气层和海洋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 在风和海水重力作用下形成永不停息、周期性上下波动的波浪, 这种波浪具有一定的动能和势能。波浪能的大小与波高的平方和波动水域面积成正比。我国波浪能资源丰富, 估计约有5亿k W以上, 我国波浪能发电的研究起步较晚, 1990年才在大万山岛建成第一座20k W级的试验性波浪发电站。
3. 温差能。
温差能是由于深部海水与表面海水温度差而产生的能量。温差能发电与地热能发电相似, 其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开放循环式, 第二种是封闭循环式, 第三种是混合循环式。我国海域辽阔, 东海、黄海、南海的平均水温都比较高, 且大部分地区水深在1000m以上, 具有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有利条件和广阔前景。
4. 海流能。
海流亦称洋流, 是海洋中的海水朝一个方向不断流动, 犹如河流具有固定流动路线一样, 会产生一种不易觉察的海流动力。它的发电原理就是利用海流的冲击力使水轮机高速旋转, 再带动发电机发电。
5. 盐差能。
海水属于咸水, 它含有大量的矿物盐, 河水属于淡水。因此, 当陆地河水流入大海的交界区域, 咸淡水相混时就会形成盐度差和较高的渗透压力, 淡水会向咸水方向渗透, 直至两者盐度平衡。在两种水体的接触面上新生一种物理化学能, 利用这种能量发电就是海洋盐差能发电。
四、低碳经济的国内外经验及发展建议
(一) 国内外低碳经济示范区经验
在低碳浪潮的推动下, 从全球到中国都正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英国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 批准了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3个示范城市。这3个示范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为:在实现途径上较注重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2009年8月, 吉林市成立国内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之后, 上海、保定旨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 寻求低碳发展的解决方案。
(二) 以低碳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 观念更新是前提。
长期以来, 工业文明所倡导的“高碳”发展思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2. 利益协调是基础。
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 不仅使各地区的环境保护面临很大困难, 也影响地区和谐。
3. 技术创新是保证。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 有效控制碳排放, 防止气候变暖, 促进和保持全球生态平衡。
4. 制度创新是关键。
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和政策, 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国内有学者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低碳经济促进法》, 其中, “第四条:国务院低碳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国低碳经济发展工作;第十条:国家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委托有条件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
海洋新能源产业 第4篇
关键词: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产业结构;综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国内学者主要就海洋经济理论和海洋产业结构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极少涉及国外研究成果(乔翔,2007;张金珍、张敏新,2010)。
本文针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海洋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评述。
1 海洋产业关联研究
国外关于海洋产业关联的研究不多,更侧重于研究某一具体海洋产业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Briggs等(1982)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海洋渔业的发展。Jin等(2003)构建了海岸带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型,并用1981年至1991年的渔业相关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他们还与Managi等(2005)借助墨西哥湾的相关数据,测度出技术进步对石油开采的影响系数。Herrera(2004)研究了海洋生态旅游与国际贸易、商业捕鱼、商业捕鲸等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Kwaka(2005)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法探讨了海洋产业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韩国海洋产业存在着前向、后向产业关联以及对生产的拉动效应。
从国内相关研究看,学者们多从产业层面研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以及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王海英、栾维新(2002)从生态系统联系、空间依赖性、技术依赖性、开发的强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相关性分析。综合运用了灰色关联、结构分析、相关分析、贡献率分析等多种方法,宋薇(2002)对海陆产业子系统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于谨凯、曹艳乔(2007)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基础上,结合海洋产业关联的特点,建立了海洋产业关联的一般模型、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三次产业关联的模型。
关于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国内学者多用统计计量方法测度海洋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叶持跃(1999)建立灰色关联度动态分析模型,并用其对各主要产业间关系展开动态关联分析。许长新等(2002)借助产业关联参数分析海洋产业的关联性, 并就江苏海洋产业关联性展开了实证分析。姜国建等(2006)描述了海洋生物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张燕(2009)构建了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海洋产业结构转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3个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评价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协调度, 研究表明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三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吴明忠(2009)借助海洋经济推动力系数以及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指标, 研究了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韩立民等(2010)以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和海洋服务业内部三个行业作为参考序列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国海洋服务业经济内部的优势产业依次为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张丹(2011)利用灰色模型比较了辽宁省各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关联度,研究表明各海洋产业中对辽宁省海洋总值贡献率最为突出的是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总体上看,海洋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较多关注海洋产业间关联模型的构建和关联程度的定量测度,对海洋产业间相互关联和融合的机制分析较少。
2 海洋产业结构研究
2.1 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学者们比较认同海洋产业的演变和发展基本遵循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为主导, 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规律(张静等,2006;陈可文,2008)。关于区域海洋经济结构,曹忠祥(2006)揭示了其一般的演进规律:以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海盐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的起步阶段;逐步转变为以海洋石油、海上矿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船舶等海洋第二产业为发展重点的高速发展阶段;以海洋运输、海洋信息、技术服务、滨海及海岛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高级化阶段, 即海洋经济的“服务化”阶段。
2.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及政策建议
国内学者比较认同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以及综合效益等原则,认为海洋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是海洋产业未来优化升级的方向, 应该在协调化的基础上凭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和加速海洋产业升级(徐质斌等,2003;陈可文,2003;李宜良,2009)。关于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应采取的措施,国外学者对此的研究较少。Smith和Lalwani(1999)分析了英国海洋知识产业——海洋培训、研究及教育业的发展及其管理对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影响。Doloreux和Melanc-on(2009)分析了海洋科技行业中创新支持机构的运作协调机制以及其技术及标准化服务在加拿大魁北克沿海地区的商业化及应用。国内学者则比较认同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并加快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和成长、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组建大型海洋产业集团、加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等政策(陈可文,2003;李宜良等,2009)。此外,关于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黄蔚艳(2009)从系统功能角度,提出构建由基础性服务系统和管理性服务系统构成的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吕惠明(2011)认为对区域海洋服务业进行定位,选择适当的主导服务业,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摸索,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2.3 海洋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于影响海洋产业结构的因素,学者们较多利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周洪军等(2005)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找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的相关对策。周罡(2006)通过研究发现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环境资源的制约是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马洪芹(2007)分析得出金融抑制是影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因素,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才是适应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发展模式。姜军(2007)提出产业结构的不同是导致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通过构建熵、产业变动率、海岸线的经济集中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把我国沿海的11个省市划分为四类。张耀光等(2010)通过锡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等定量方法,分析了海岸带利用的结构和海洋经济区域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资源条件、区位状况、环境影响、开发历史、发展战略是辽宁省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
2.4 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及预测
关于海洋产业评价的指标及模型,董永虹(2002)以宁波地区为例,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王永生(2004)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评价的一系列指标,并进行了测算分析。刘洋等(2005)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拟合建立模型,为优化海洋三大产业结构提供了数学模型支持。
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评价,郭越(2004)分析了全国产业与我国海洋产业的异同,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各部门、各海洋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吴凯等(2006)构建了模拟模型,估算出2005-2020年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和海洋产业的年增长率。赵昕等(2006)通过标准结构方法,测度并评价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状况,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合理水平。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及预测,学者们认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过了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曲折前行期和大发展三个时期(姜旭朝等,2009),并对我国未来的海洋产业结构演变阶段进行了预测(刘明,2010),提出各个阶段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与区域发展模式(张耀光,1995;王海英,1998),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王海英,2002)。
关于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韩增林等(2007)从静态、动态及结构效益等角度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辽宁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调整速度较慢,增长稳定性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 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不稳定发展阶段。黄瑞芬等(2008)通过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霍夫曼系数等指标,分析并比较了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给出了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翟仁祥等(2010)构建了产业结构熵指数、产业结构变动幅度K值等指标,分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和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出江苏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方向及效率。学者们还具体分析了辽宁省、环渤海地区、湛江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纪建悦等,2007;王丹等,2010;吴海燕等,2011)。
3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现有国内外研究分别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海洋产业的关联程度、结构演变的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但深入分析海洋三次产业各自内部结构变动趋势或具体行业间关联机制和作用的成果较少。此外,目前海洋经济发展已进入“服务化”阶段,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并不深入。究竟海洋第三产业如何融入到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中,融入的模式与路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海洋第三产业促进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的微观机制和影响如何?如何建立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并评价其产生的绩效?对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为研究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乔翔.我国海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07(11):15-19.
[2]张金珍,张敏新.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27-19728,19732.
[3]Herrera, G.E. and P. Hoagland. Commercial Whaling, Tourism, and Boycotts: An Economic Perspective[J]. Marine Policy, 2006, 30(3):261-269.
[4]Jin,D.,Hoagland,P.,Dalton,T. M. Link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Models for a Marine Eco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 3) : 367-385.
[5]Kwaka, S.J., Yoob,S.H., and Chang, J.I. The Role of the Maritime Industry in the Korean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Marine Policy,2005,29.
[6]Jin,D.,Powell,H. L. K.,Thunberg,E.,Solow,A. R., Talley,W. K. A Model of Fishing Vessel Accident Probability[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2,33 ( 4) : 497-510.
[7]王海英,栾维新.海陆相关分析及其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启示[J].海洋经济,2002(6):28-32.
[8]叶持跃.象山县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8):25-29.
[9]许长新,陈浩.海洋产业的关联性研究[J].海洋经济,2002(5):31-34.
[10]姜国建,文艳.世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 2006(4):45-49.
[11]张燕.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2]吴明忠,晏维龙,黄萍.江苏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1996-2005[J].江苏社会科学,2009(4):222-227.
[13]张丹.基于灰色模型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关联度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8):705-708.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批准号:13ZK0416)。
作者简介:
海洋能源标准化现状与分析 第5篇
1 海洋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一直在飞快发展,试验与测试环境、方法都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世界各发达国家也在纷纷设立海洋能源方面的专门服务机构,建立相关的标准、政策、文件,以促进海洋能发电装置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美国搭建了全方位的支撑与服务体系,以促进海洋能源项目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建的海洋能项目已有20多个。西北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NNMREC)、东南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SNMREC)和夏威夷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HINMREC)就是美国能源部成立的3个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心,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还建立了试验与测试环境,打造面向全世界的综合测试与科研中心。
欧洲海洋能源中心(EMEC)是国际知名的权威性海洋能转换装置测试及认证中心,其发布了关于海洋能装置的资源评估、性能评估、室内测试等12项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文件,其中有6项技术文件正在申请成为国际标准的过程之中,这份文件适用于海洋能转换系统从概念到发电场的各个阶段,大大促进了海洋能装置的研发与测试。
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于1974年制订了“阳光计划”,该计划是日本政府为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制定的能源战略,其支持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NEDO)在2011年启动的项目,主要是推动海洋能实际应用及实现产业化,特别是波浪能、潮流能和海洋温差能,以及海洋能利用系统的基本研究。
我国也通过出台法律法规、颁布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海洋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批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新方法、新装置取得突破进展。面对海洋能发电装置快速发展的需求,我国亟须制定配套海洋能源标准,以引导和规范海洋能发电装置的设计、制造和检验,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2 海洋能源国际标准
近20多年来,受化石燃料能源危机和环境变化压力的驱动,作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的海洋能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在相关高技术后援的支持下,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国际性标准化组织、海洋能源部门都已经发布了海洋能源转换装置配套标准和技术文件,为世界各国进行海洋能源领域的贸易和技术交流,提供基本准则和统一要求。国际上认可的国际标准,目前主要由3个国际标准化机构(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所制定。
IEC/TC 114 Marine energy-wave,tidal and other water current converters是海洋能———波浪能、潮汐能和其他水流能转换设备技术委员会,对海洋能量转换系统制定国际标准,其标准化的范围重点集中在将波浪能、潮汐能和其他水流能转换成电能。IEC/TC 114目前已发布的标准有3项,正在起草的标准有8项。国际海洋能源标准的建立,是为了提高波浪能、潮汐能和水流能能量转换设备整体的经济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减轻技术和金融风险,使市场能够更快地吸收商业海洋能源产品。
2.1 已发布的标准
IEC/TC 114目前已发布的标准有3项,包括术语[1]、波浪能发电装置发电性能评估[2]、潮汐能发电装置发电性能评估[3]。
2.1.1 术语
IEC/TC 114发布的技术规范定义了海洋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术语,针对海洋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波浪、潮汐和其他水流能转换器提出明确、统一的术语,以帮助项目开发、工程和标准的制定,促进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相关的国际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2.1.2 波浪能发电装置发电性能评估
波浪能产业正从初级阶段过渡到商业化生产阶段,制定本标准对规范海洋行业波浪能转换器的动力性能评估方法,推动产品商业化具有重要作用。该标准提供基于试验场,评估波浪能转换装置发电性能的方法。适用范围包括近岸、近海、深水和浅水波浪能资源丰富的区域的发电的波浪能转换装置;处于商业化阶段的顺应系泊式、绷紧系泊式、坐底式、岸式波浪能转换装置。
2.1.3 潮汐能发电装置发电性能评估
潮汐能发电正在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和产业化阶段,现在可以为部分地方电网提供稳定的电力,该标准提供系统的实用比尺和当地电网潮流能发电装置的发电性能的评估方法;界定了潮流能转换装置额定电力以及额定流速;潮流能转换装置的发电曲线描述方法以及编写报告结果的框架。
2.2 正在制定的标准
IEC/TC 114正在制定的标准有8项,对海洋能的通用技术规范、波浪能水槽测试、波浪能和潮汐能的资源评估等方面制定了标准。
2.2.1 通用技术规范
正在制定的通用技术规范对海洋能设备的设计、锚泊系统、热能转换系统设计、电力质量做了规定。国际海洋能通用技术规范的制定对国际上和各个国家之间统一海洋能转换设备的设计、制造、验证和评价的基本技术要求,规范海洋能经济、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1)“海洋能设备设计要求”提出了基本的设计要求,以确保海洋能设备的工程完整性,保证设备达到规定的设计寿命;
(2)“海洋能源转换设备锚泊系统评价”规范锚泊系统安装、维护、评定程序;
(3)“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设计评价”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方法,以确保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设计、评价和验证的一致性和准确度;
(4)“波浪能、潮汐能和其他水流能设备的电力质量要求”对控制海洋能设备电力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2 波浪能、潮汐能相关标准
与波浪能、潮汐能相关的标准,IEC/TC 114正在制定的有4项,包括波浪能、潮汐能资源的评定和界定、波浪能转换设备第二个站位的功率性能的评价、波浪能转换系统的水槽测试。
(1)“波浪能资源的评定和界定”与“潮汐能资源的评定和界定”两项标准提供了波浪能、潮汐能资源的测量、分析技术和报告方面的指导,制定了评估、测量及资源分析的精确、统一的方法,以帮助研发人员测量海洋能资源和选择装置布放地点,并保证资源评估结果的正确性。
(2)“波浪能转换设备第二个站位的功率性能的评价”提供了波浪能转换设备在第二个站位的功率性能评价的方法和条件,该方法可以在资料有限或者不完整的情况下对波浪能转换设备进行评估。
(3)“波浪能转换系统的水槽测试”为波浪能转换设备开发早期阶段的测试,提供了结构化的方案和详细的测试步骤,以帮助中小企业、资助机构或其他感兴趣的投资者对波浪能转换设备进行开发和评估,减轻技术和财政风险。
3 海洋能源国内标准
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工作。近些年,我国海洋能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潮汐能利用技术基本成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潮流能、波浪能等技术研发和小型示范应用也取得一定进展,已有较好的技术储备。但是在海洋能源领域,我国至今未发布国家标准,因此当务之急是开展海洋能开发利用标准化研究与建设。《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搭建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验平台,完善海洋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可见国家对海洋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将海洋能利用标准的制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重点开展海洋能电站技术、海洋能转换检测方法、海洋能利用环境评价、安全检测等方面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近几年,国家正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海洋能标准化工作。
3.1 海洋能开发利用标准体系
国家海洋局2011年通过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支持,组织建立了“海洋能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从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与评估、能源转化设备与测试、能源发电厂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4个方面安排、部署了标准制定工作。该标准体系已经广泛征求了国内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各个方面组织机构的意见,形成了送审稿。
3.2 国际标准的转化
目前,英国标准学会等同采用了IEC/TS62600-1-2011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德国标准化学会等同采用了IEC/TS 62600-100-2012标准成为国家标准,我国也将要把IEC/TC 114已发布的3项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目前已经申请立项。推进采用海洋能国际标准,有效引进国外先进海洋能技术,促进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出台,可以更好地发挥海洋能开发利用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有效地促进海洋能技术、经济、市场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3.3 海洋能标准的推进
国家海洋局通过海洋观测及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分技术委员会,已经制定、出台了3项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行业标准,包括《海洋能源术语》《海流和潮流能量分布图绘制方法》和《海浪能量分布图绘制方法》。另外,正在制定20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海洋能调查质量控制要求》《海洋能源调查仪器设备通用技术条件》《海洋能源术语常用术语》和《海洋能术语调查和评估术语》等。海洋能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海洋能源领域基础通用标准、海洋能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空白,非常适用于海洋能源开发实际工作的需要。
4 海洋能源标准发展状态及趋势
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国际性标准化组织和海洋发达国家都在纷纷制定海洋能源转换装置的配套标准和技术文件,海洋能源标准体系在标准的建立过程中也被逐渐的完善起来。国际和国内海洋能标准发展的对比状态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和国内标准发展状态的对比
我国海洋能源标准化发展趋势:
(1)海洋能源国际标准化正在快速发展,我国需要跟上国际标准化进展的步伐,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逐步与国际接轨,推进海洋能源的标准化工作。
(2)海洋能源标准的制定应该是有序进行的工作,依据法律法规,根据国家经济、市场需要和国家海洋标准化发展规划,制定和修订标准。
(3)推动海洋能源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市场开拓的一体化,通过海洋能源标准传播最好的经验,进入新的市场并推动创新。
(4)培养海洋能源标准化人才。
5 结束语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工作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海洋能源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推广应用海洋能源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桥梁。目前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标准处于非常急缺的状态,需要海洋工作者把海洋工作经验与国内外海洋能源技术、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相结合,制定相关标准来补充、完善海洋能源标准体系。标准立起来就是屏障,保护自己;放下来就是平台,开拓市场。国家针对我国国情和海洋能源技术现状,在不断完善海洋能源领域的标准体系,竖立起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屏障,抵制外来产品的肆意入侵;建立起促进经济的平台,协调国内海洋能源经济市场的平衡。完善海洋能标准体系,推进海洋能标准的建立,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IEC/TC 114.Marine energy-Wave,tidal and other water current converters-Part 1:Terminology.IEC/TS 62600-1.2011(12)[EB/OL].[2014-06-21]http://webstore.iec.ch.
[2]IEC/TC 114.Marine energy-Wave,tidal and other water current converters-Part 100:Electricity producing wave energy converters-Pow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IEC/TS 62600-100.2012(08)[EB/OL].[2014-06-21]http://webstore.iec.ch.
海洋新能源产业 第6篇
为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各沿海国家和地区普遍聚焦于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有关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理论文献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受到了各国政府、学术界越来越高的关注度。这些研究有的是讨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界定, 有的回顾产业发展历程、预测发展趋势, 也有的学者在文章中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机制。而明确的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研究尚少。
本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 通过分析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意在理清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作用。除了运用经济理论分析, 本文还利用灰色分析方法, 明确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密切关联。
1.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界定
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笔者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界定范畴,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拥有重大技术突破, 具备重大发展需求, 并且在长远上能够引领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 节能环保、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本文遵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界定方法,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七个产业, 各产业类别、各门类的重点发展领域如表1。
2. 区域海洋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含义
我国对于区域海洋经济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曹忠祥 (2005) 认为, 海洋经济是有区域性的。周江 (2005) 把空间投资论、经济增长极模式还有地区分工论等传统理论拿来作为海洋经济的区域经济理论基础。叶向东 (2006) 认为区域海洋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 这是基于一定的海洋空间而产生的。此类研究为区域海洋经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区域海洋经济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 对该范围蕴藏的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保护活动。而“一定的区域”的划分, 既可以全, 也可以是不同的行政区、经济区或者不同的自然地域空间。本文中的区域海洋经济, 研究的是我国的海洋经济, 并以青岛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区域海洋经济涉及许多种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多个部门和行业的经济活动, 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 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系统。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同的生产部门,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二、相关理论及现状简述
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1) 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主张是, 首先发展某一或几个种类的有带动作用的部门, 再使其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赫希曼将发展的路径比作链条, 由主导部向其他部门传递。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某一些产业中, 再以此提升其他产业。
(2) 连锁效应。连锁效应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该效应是在非均衡增长理论中提出的概念。连锁效应产生途径有三 (见表2)
(3) 外部性理论。在阿罗模型中, 阿罗认为, 技术进步是投资的副产品, 即溢出效应。累积的生产经验可以供投资的厂商获得, 也可以供其他的厂商学习, 技术进步存在外部性。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 经济增长的惟一动力就是技术进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拥有先进技术。符合外部性理论的观点。
2. 海洋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的增长来看,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海洋生产总值构成是否合理、发展方式是否存在不足, 亟待推敲。对此, 知名学者李靖宇表示, 多年来,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并无明显突破 (见表3) 。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
从表3可知, 2001年至2011年这十年间, 符合李靖宇所说,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并无明显突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 巨大的市场需求, 有能力实现海洋产业产值构成的巨大突破。举例来说, 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无疑能够为海洋经济活动提供大量的电力, 缓解“用电荒”, 为生产活动提供便利。等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成熟之时,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会优化升级。
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方法
1. 运用灰色关联度目的
在我国, 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初期的起步阶段, 提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仍然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虽然研究文献不断涌现, 但是鲜有通过具体数值来分析其与海洋经济的关联的研究。
本文为了明确认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理解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海洋经济的关联程度, 定量的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海洋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 为探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产业、提升海洋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2. 灰色综合关联度计算步骤
产业增加值指的是某产业在一个特定期间内 (本文中是1年内) , 生产和服务活动取得的最终成果。笔者采用的是2004年至2013年这10年的数据, 选取海洋生物医药业作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代表产业, 利用其各年的产业增加值, 以及各年的海洋产业总增加值进行计算分析。
使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方法处理数据可以分为4个步骤:
(1) 根据研究目的, 确定系统特征序列和相关因素序列。假设系统特征序列是:
相关因素序列为:
Xi= (Xi (1) , Xi (2) , …Xi (n) ) , i=1, 2, …m, 且各序列长度相同。
第K个时刻的值为Xi (k) 。
(4) 计算关联系数与关联度
ξi (k) 表示第k个时刻X'0与X'i的相对差值, 也是此刻二者的关联系数。
θ称为分辨系数, 在0与1之间取值, 一般选用θ=0.5。
四、灰色综合关联度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的系统特征序列X0为2004年至2013年间, 历年海洋产业总增加值;Xi为2004年至2013年间, 历年海洋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增加值。本文选用θ=0.5, 代入数据。计算结果如下表4: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1. 与海洋产业整体联系紧密
从数值上来看, 显而易见, 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与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关联度多年来保持在0.7以上。翻阅有关灰色分析方法的文献, 笔者发现灰色综合关联度的计算方法与评定标准并不是完全固化, 即便是同样的数据源, 因权重赋予或是初值化处理不同, 得出的数值会有不同。但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若R值处在0.6至0.7之间, 甚至高于0.7时, 灰色综合关联度属于较高水平。例如毛伟、居占杰在《中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中, 计算2003年~2011年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与海洋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时也体现此观点。
因此, 该结果不仅能表示出海洋生物医药业与我国海洋产业总体的发展历程接近, 也表示出它在我国发展早, 与海洋产业总体发展状况近似, 有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潜力。这表现出了以海洋生物医药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即有能力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特性。
2. 与海洋三次产业联系紧密
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势头强劲, 伴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在国内外市场见到海中提取的保健品、化妆品、药品, 它被赞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前景光明。
海洋医药业带来的经济收益, 远不止它在国内外市场上通过销售贡献的GDP。每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海洋医药业的蓬勃发展对海洋经济的影响存在于多个方面, 这些产业之间互相支撑、提升。首先来说, 不论是用于治疗疾病的海洋药物、增强体质的保健品, 还是从海洋中提取加工成的化妆品, 都需要海洋第一产业为其提供原材料。有了原料只是初步, 在其后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配套设备、机器, 这需要海洋第二产业的支撑。再次, 这一些列的生产、流通过程中, 少不了海洋第三产业的帮助:仓储、运输、配送等一些列的配套物流服务, 资源勘探与测绘等技术服务。这一切帮助促成了我国现在研制成功、投入市场很多海洋医药业产品, 有著名的抗癌药物、专治心脑血管病症的药物等。海洋医药业与海洋三次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海洋三次产业的支撑, 同时对海洋三次产业, 对海洋经济产生了愈来愈强的提升作用。
五、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与海洋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机理
1. 科技引领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高科技性, 正是其高科技性决定了其高附加值和在市场中强劲的竞争力, 因此通过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将资源的配置逐渐从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上来, 符合当前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内在要求。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下, 将实现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路径。
2. 自主创新
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 主要的方面是在保有原来市场的前提下, 大力拓展新兴市场, 以此确立更加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创新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源动力,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长发展的过程就是新技术与战略性产业的融合过程。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引致了生产要素在更广范围的流动, 更多的生产要素从只有创新而没有市场需要的部门自发、迅速的流向既具有高技术性同时市场需要广阔的部门, 这正是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推动力和有效保障。
3. 产业链延伸
海洋新能源产业 第7篇
1浙江沿海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海洋能源不同于传统能源,是“可再生性能源”,也可称为“绿色能源”或者“清洁能源”。海洋可再生能源由海洋蕴藏丰富的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潮流能)在内的可再生物理能源和盐差能可再生化学能源组成的清洁能源。海洋能源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现今能源开发新课题。
1.1储量与分布
若要合理开发与利用清洁能源需要充分了解其储量与分布情况。中国大陆海岸线达18000多km,有约6960个岛屿,其海岛岸线总长达14000多km,海域面积总值达470多万平方km。潮汐能的理论蕴藏量约为1.9亿kw,其中2098万kw可开发利用,主要分布在东海沿岸,且浙江、福建两省沿海最多占全国总开发利用的88%;其装机容量约200kw以上,拥有424处可开发建设用坝址。且可在象山湾、乐清湾、钱塘江江口和长江口北等地建10万kw和100万kw级的潮汐发电站。中国沿海波浪能功率密度不集中,其开发潜力为1.3亿kw左右,主要分布于渤海海峡、浙江中部、福建海坛岛以北、台湾海峡和西沙地区海洋沿岸,波浪能发电站建造在浙江、海南、福建和台湾等省份的沿海地区较为有价值。沿岸的波浪能资源台湾省最多,占全国总量的1/3,其次是浙江、福建和山东等省沿岸较多,在161~205万kw间,总计为706万kw,大约占全国总量的55%;其他省市沿岸较少。我国山东、浙江和福建地区是世界上海洋绿色能源中的潮流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浙江省舟山群岛附近部分海域的潮流流速在2~4m/s,其能流密度相当高,开发价值相当可观。
1.2现状分析
浙江能源需求方面对外依存度过高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升高,要想摆脱能源利用总量大部分依靠外省调入或国外进口的基本状况需要着眼于长期,即开发高效清洁能源技术来满足人类逐渐增长的能源需求。
浙江省内潮汐能和潮流能资源较为集中。根据2009年浙江潮汐能调查结果,有19处可开发的潮汐电站场址,其能源总量和技术可开发量分别约为850万kw和120万kw。三门潮汐电站工程的建成与启动标志着浙江省在海洋绿色能源开发利用领域中已取得重要进展。已运行的潮汐电站有两座,即温岭江厦潮汐电站和玉环海山潮汐电站,装机容量累计4150kw,每年为700万kw·h。它们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实践,浙江省积累了大量相关开发、建设、启动、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并处于全国潮汐发电领先地位。浙江沿海波浪高平均为1.3m、其理论密度约为5.3kw/m、装机容量约为200万kw,约占全国总量的16%。浙江“浮力摆式”波浪发电装置开发与研制初见成效,其技术发展总趋势是:效率由低到高,输出由不稳定到稳定,布放方式由固定到漂浮,建设成本由高到低,用途由单一发电到多样。波浪能转换技术主要采用漂浮式技术,已实现独立稳定发电或与海水淡化、养殖等综合利用。2002年,浙江舟山岱山县龟山水道建成了第一座潮流能试验站。潮流能技术的商业化,技术性能的提高,电力并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待研究。温差能、盐差能的技术开发与利用方面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2浙江对海洋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开发中的利益与存在问题分析
在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各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开发过程遇到的土地、资源、环境、各类安全等问题及各类能源转换发电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比选权衡,优先发展环境友好的能源。加之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据主要位置,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约为70%,是全球最大煤炭生产国和煤炭消费国。目前,其比例还在上升,该能源结构造成了水资源破坏、环境压力较大、能源系统效率低下、生产的安全风险大等诸多问题。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一直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下大力气寻求能源供应新途径,尽快实现多样化的战略。浙江省需要调整并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能源结构并将其上升为战略重点。
2.1利益与机遇分析
2.1.1满足能源需求。海洋可再生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蕴藏丰富、可永续利用、环保、可循环再生等特点。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制约了各个地区甚至是全世界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再加上现代社会人类对能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要求我们去开发一种可替代能源来满足能源的高需求。2016年以来我国政府频频谈到供给侧改革问题,在新的一年能源供给方面亦是供给问题的关键。所以开发清洁有效无污染的海洋新能源是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能源需求方面的新要求。一是可以为当地海事部门提供强大的工业基础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可永续利用(可再生)的特点,海洋可再生新能源来源于太阳与其他天体引力作用,其能源可源源不断地获得并持续利用。三是潮汐能或者海流能等部分能源具有可预测性。四是其能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1.2清洁发展机制带来的机遇。《京都议定书》具体规定了发达国家须在2008年到2012年间把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在1990年排放水平基础上再减少5.2%,而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暂时未列入此规定,不需要强制性的承担减排义务。其还规定了“清洁发展机制”,是其就温室气体减少排放而规定的可跨界进行的机制,如此,发达国家就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买进“可核证的排放削减量”以完成减少排放的义务。在衡量了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气体排放指标和改变本国工业技术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后,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买入这些指标,因为他们更希望将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其他国家以达到履行义务的同时赚取利益。而我国各沿海恰可以凭借“清洁发展机制”吸收国外投资,与发达国家间进行合作,成功之后将减少的排放总量换算成排放削减量(可核证)以便在国际的大市场上进行交易,最后可带来超大收益。
2.1.3综合利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海洋清洁能源在开发利用时,往往通过综合性开发利用可以产生其他经济效益。例如,潮汐发电站的建设要在海水入口设坝蓄水成为水库,而该水库不需迁移居民、不存在淹没土地、水库内较外部海洋浪头小,水位遵循规律变化。因此,合理规划部分滩涂进行围垦,并开辟成农田,其余部分滩涂亦可做鱼虾贝类的养殖区,电站内的水坝养殖区还可以开发成为旅游区。由于副业收益不比海洋能发电主业差,至今养殖业和种植业完全交由当地农民们去自我发展经营。于是当地居民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很好地发展并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2浙江省海洋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2.1新能源的分散性,能量变化不规律、能源密度低,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也制约着其开发与利用程度。受基础设施、资源量和场址各因素制约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相关开发利用项目规模小,加上省内海洋新能源开发的土地和投入人力成本较高,严重影响浙江省海洋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2.2受自然因素制约,开发环境不稳定。海洋开发的区域环境问题加大了开发成本。深海的开发利用成本更大,而且海洋环境十分严酷,对所使用设备的性能要求极高,如:防腐蚀性、防污染性、防生物附着等。风浪巨大的冲击形成破坏力对海洋能源的开发也无形中造成了成本的增加。
2.2.3海洋能开发与利用的能量转换技术有待提高。我们都知道开发利用技术包括海洋蓄能、输发电、水利土工、机械和设备可靠性方面的技术集成,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技术是能量转换。由于各个清洁能源的技术、经济和工业水平不同,它们的转换原理和设备装置都不尽相同。提高转换技术设备可靠性是当前浙江省应该努力突破的关键。
2.2.4海洋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完整完善的政策和管理体系。若政策体系不够完整,激励力度不够强,政策之间缺乏统筹协调性,则无法形成支持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管理体制困境依然是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道路上的阻碍,包括多头管理和跨部门监管、职能交叉和政监不分、权责不清等严重问题。确定各主管部门和责任主体,明确主要职责,将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科学发展。
2.2.5海洋可再生能源尚不能取代传统化石燃料,无论是资源还是技术方面。除潮汐能研究与发展初具规模,其他海洋能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由于海洋能量变幻莫测,其开发与管理难以规模化。加上其技术成本比传统的化石燃料要高,所以市场管控由政府主导尤为必要。
2.2.6浙江潮汐发电站的环境和经济问题。虽然海洋新生能源是无污染清洁的能源,但其开发过程往往会对海洋造成污染。例如,江夏潮汐发电站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的矛盾不断。《中国海洋报》报道称,浙江在潮汐能开发上,温岭江厦潮汐发电试验站装机规模越居世界第四;温差能的资源蕴藏占居首位,可技术仅完成了实验室试验原理阶段;1985年开展的盐差能发电实验,如今处于停滞状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短时间见不到成效,以致海洋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重过低,开发技术较为落后,形成全民参与和支持其发展的优良环境是个难题,更不用说持续规模发展了。自然环境变幻莫测,配套设备要求精良和转换技术的高标准制约着浙江海洋能源的开发。得以开发并有效应用的成功案例非常少,多数是实验阶段,未能达到产业化的程度。鉴于海洋能开发和利用均面临着各种障碍,海洋能产业化发展从实验至商业化阶段需要大约5~10年甚至更长时间。
3省内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建议
进一步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使其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强省、大省,关键是发挥其海洋资源的比较优势。
3.1比较优势
3.1.1区位优势。浙江紧靠东海,具有海洋资源优势。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都是依靠海洋走上发达之路,海洋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发展和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3.1.2海洋时代优势。本世纪为海洋世纪,各国家纷纷调整政策,把海洋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浙江省应把目光瞄准海洋,谋划浙江特色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确定和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3.1.3海洋可持续发展优势。浙江陆地面积狭小加之矿产资源贫乏、人口密集、环境承载力的有限等均为海洋在省内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对比,即浙江是一个海洋省份,海域面积大,海洋资源丰富尤其海洋可再生能源。因此,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仅可以为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提供新资源,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浙江陆上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等问题,为省内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3.2浙江省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2.1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相关经验。“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这是当下地区甚至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间进行联合已经非常普遍。像英国的新能源协会与韩国的风能产业协会联合签署了合作协议,两国就海洋新能源方面加强技术合作,并计划在波浪能发电和潮汐能发电领域形成现实产业。浙江省应积极协调各行业(包括各试点产业)和高等院校的相关活动项目。并跻身于世界先进海洋能源开发项目合作并使那些相关产业项目的从业人员参与进来,在宣传本国发展经验的同时积极学习别国先进开发与管理经验。
3.2.2政府需抓紧完善固定电价。为确保海洋新能源持续高效开发,浙江省有必要完善实施电价固定制度。海洋新能源的发电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才能稳定市场,只有政府指导定价才能保证电力公司将新能源产出的电力全额收购并促进它的发展。
3.2.3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海洋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家对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然而以上规定在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所以有必要将该制度体现在法律法规中,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3.2.4重点解决开发利用中的制约问题。1研发关键技术创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2优化装备,优先解决发电装置的设计成本和制造难题;3积极创建海洋新能源电力示范项目;4完善后续服务,如设备维护、技术创新、发电并网、测试反馈等方面。
3.2.5完善市场融资,促进技术研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在初期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政府财政投资成为首选,但政府并不能彻底解决该问题。随着海洋可再生能源慢慢走向规模化、产业化,该发展领域的市场融资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必须由法律法规来固定市场融资以推动能源开发的规范化发展。鉴于海洋能的投资可回报率远远大于化石能源,浙江省在初期对其开发投资巨大是有意义的。
3.2.6完善国内立法,健全配套法律体系,带动浙江海洋新能源开发。就海洋能源问题通过立法保护本国海上利益已经是不少临海国家采取的策略,如美国、日本、英国等。浙江省加快完善该领域的立法并积极学习在该领域领先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完善种类不同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制度,加强国际合作。
3.2.7打造一流海洋新能源研究基地,工程、测试和系泊等设计上努力朝世界级水平靠拢。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试验场是其他后续海洋经济发展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为促进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我省应积极仿效国外关于建立海上试验场和各种测试平台的作法。
4总结
浙江省应该做好海洋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的统一规划,既要顺应其发展和沿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结合能源规律性。近期看,在已有的海洋能资源勘察的基础上,制定出浙江海洋能发展初步规划,有效利用专项资金,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做好海上示范工程;中期看,试点示范项目需要强化、技术研发需要加强,以实现技术的规模化、现代化和产业化;从长期目标来看,使海洋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清洁能源之一和能源供给体系中的重要能源之一,将我国发展成为海洋能开发利用强国。因受制于开发技术成本、系统维护、基础设施等因素,各国海洋能发展均较为缓慢,只有少数国家由于海岸较独特,如英国、日本等国海洋能规模有所发展。而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未来的发展在充分考虑技术和设备成本、发电与输电成本、电路维护成本等因素的同时,还要充分证明海洋能的开发对海岸、深海海洋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做好海洋周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浙江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远超其他省份,地方政府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机遇到来之际,应积极把握并做好其合理开发工作。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中,能源环境问题正逐步制约着其发展势头。丰富的海洋可再生能源、扎实的工业基础加上促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的力度是浙江省海洋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可持续进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晏清,刘雷.海洋可再生能源—我国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03):159-172.
[2]王金平,郑文江,高峰.国际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可再生能源,2012(11):123-127.
[3]高艳波,柴玉萍,李慧清,等.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可再生能源,2011(02):152-156.
[4]熊焰,王海峰,崔琳,等.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思路研究[J].海洋技术,2009(03):106-110.
海洋新能源产业 第8篇
按照符合全球新能源战略发展方向、缓解能源矛盾、市场前景光明和拉动经济增长标准,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和节能环保行业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的重中之重,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 社会各界对新能源产业也给予了高度的热情。近年来, 新能源产业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的开发利用及相关产业得到迅速推进和发展, 多渠道、多元化的新能源市场开始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和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新能源的发展状况来看仍存在问题和阻碍, 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传统能源地位和作用。因此, 在大力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同时, 应并重考虑传统能源的改造和升级, 做好传统能源向新能源产业的过渡发展。
目前, 新能源产业发展受技术、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与传统能源相比, 在总量、成本等方面还处于劣势。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 新能源技术进步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的客观需求。新能源技术主要停留在产业链的单个环节上, 真正转换为生产力的实际应用技术较少。技术壁垒不但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同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笔者认为, 新能源产业发展应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在考察中笔者发现, 即使在能源相对短缺、技术相对发达的日本, 公众的安全问题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前提。如横滨市考虑民众的意愿和安全, 放弃建设核电, 对位于市区的矶子火力发电厂进行升级改造, 既保障了首都圈地区供电的可靠性, 同时也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大势所趋, 但在新能源技术不成熟时期, 在继续增加新能源研发技术投入的同时, 还应注重对传统能源的改造升级, 在减排目标紧张的情况下, 为新能源提供充裕的发展时间, 使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得以健康发展。新能源的发展不能因压力和潮流盲目扩张, 应有计划地逐步推进。
1. 做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
把新能源产业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各地方应根据地区自然条件、技术优势和地方需求, 突出地方特色, 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我国正在制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 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成为新能源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各地方政府要根据自身条件, 积极制定地区性新能源发展战略, 既要充分抓住国家优惠政策的良好机遇, 又要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 积极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 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在新能源发展领域, 全球主要国家和国内的省市之间尚未拉开大的差距, 原因之一就是技术问题。我国即将颁布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最核心的内容是要占领技术制高点。我国的新能源研究力量分散, 缺少跨学科整合, 在提高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的同时, 应注重对公共研发机构、试验平台的建设。美国能源部下设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 在新能源研究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连通用电气这样的巨型跨国公司也要利用国家实验室的设施进行风电的研究开发。日本许多公益性的研发机构, 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人口只有400万人的挪威设有拥有2000名研究人员的能源技术工业研究院, 每年的科研经费高达2.4亿欧元, 在海上风电、多晶硅材料、潮汐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应对企业、大学、其他研究机构开放, 以解决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3. 应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 在新能
源产业发展初期, 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 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监管、金融服务、技术平台、补贴扶持、市场培育、消费转型等各种关系, 最大限度地支持其发展和规避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设立发展新能源专项资金, 根据发展需要和省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 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如国产首台 (套) 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 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国产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业务。
4. 积极促进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换。
中国新能源产业展会浅析 第9篇
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新能源产业展览会也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行业展会门类之一,并在2007年以来取得井喷式的发展。下面简要介绍中国新能源展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
中国新能源展会的发展与分类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共举办15个新能源展会,展览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而到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新能源展会总数量已经达到41个,展览总面积近60万平方米,实现了4年翻两番的跨越式发展,这在中国同期展会门类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展会总数量自2007年以来,保持着每年约40%的增长速度,而新能源展览会总面积更是在2009年,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逆势实现了204%的增长率,体现出市场对新能源展会的极度渴求。进入2010年,新能源展会继续保持约35%的增长速度,且从地域角度看,开始从—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扩张,显示新能源展会还处在发展的上升期,预计将继续延续其高速发展的轨迹。
按照我国现阶段新能源产业的种类,也可将现阶段中国新能源展会大体分为太阳能展会、风能展会和新能源综合类展会三种类型。其中,太阳能展会无论从数量还是面积上看都是比例最大的新能源展会类型。
太阳能展会
2009年7月16日国家三部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随后又公布了具体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太阳能的利用与产业化进程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中比较领先的门类,而太阳能展会市场也是中国新能源展会中历史最早,数量最多,较为成熟的细分展会市场。
有数据可查的中国最早的新能源展会就是太阳能展会——2001年9月在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召开的“2001太阳能用品展”。经过10年的发展,2010年中国太阳能展会总数量达到19个展会,展会总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新能源展会门类。
据统计,2010年中国太阳能展会市场规模最大的当属于南京举办的2010第11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暨展览会,展会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这也是2010年中国新能源展会市场规模最大的展会。其后另有5个规模达到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与其共同组成了中国太阳能展会市场的第一集团(如下表所列)。
随着太阳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市场推广也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发展。而太阳能展会市场也发展成为大型展会为龙头领导,中型展会巩固基础,小型展会分散布局的市场走向。2010年分别有合肥、昆明、太原、呼和浩特、南昌、嘉兴等三线展览城市举办太阳能展会,体现出太阳能产业开始布局中小城市的市场发展趋势。
风能展会
新能源展会市场中的风能展会也随着中国风能产业的健康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据了解,业界最早的风能专业展览会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简称WPA)创办于2003年,首届展会规模仅为1500平米,展商也仅有47家。而到2010年,第八届亚洲风能大会“汇聚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参展商,包括4个国家展团,展览规模达25,000平方米,吸引16,000多名专业观众参观”。而即便以这样的增速,资历最深的亚洲风能大会目前在规模上也仅能在中国风能展会市场中排在第四位。
事实上,2007年,中国风能展会仅有3个,展会总面积仅为不足4万平方米;而2010年最大的风能展会201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就已突破5万平方米,全国风能展会总面积更是达到将近15万平方米,不无巧合地与中国风能产业的增长速度互相吻合。
中国风能展会市场的发展特点有别于中国传统展会市场的无序快速增长模式,可以概括为有序的、自律式的增长。2007年以来,风能展会总数量仅从3个增加到5个,绝对数量的增加可谓缓慢,但是每个展会都在自我培育、成长,4年间展会总面积增长74倍,每个展会规模都在1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最大的展会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形成了健康发展的轨迹。当然这也与风能产业高资本、高投入的特性直接相关,而这也同样反映在风能展会的地域特征上。目前,中国5个风能展会无一例外地在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全国经济金融中心举办,其中北京更是集中了其中三个风能展会。
新能源综合展会
新能源综合展会是指不单纯定向于某种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等),而是专注于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展览会,以及本身为传统产业展览会,但是招展方向增加了新能源的利用,展会冠名也增加了“新能源”字样的展览会。
据统计,2007年中国新能源综合展会仅有一个一一举办于上海的2007中国新能源投资贸易洽谈会,面积仅为7700平方米。而2010年,中国大陆共举办新能源综合展会19个,展会总面积近18万平方米,增长速度可谓惊人。
2010年新能源综合展会在地域特征上有着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能源综合展会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四大一线城市向成都、沈阳等二线城市转移,甚至向三线展览城市(如兰州、呼和浩特、福州、合肥、贵阳等)发展。据统计,2009年举办的12个新能源综合展会中有6个在四大一线展览城市举办,而2010年减少到5个,占全国新能源展会的比例也从50%下降到26.32%。
作为新兴的展览门类,新能源综合展会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其标志性特点就是展会规模有限。据统计,2010年中国新能源综合展会市场中,展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下的展会占新能源综合展会总量的比例为52.63%;展会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仅有1个,即在深圳举办的中国(深圳)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及投融资博览会,而这也是2007—2010年间唯一一个展会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的展会。这一点与太阳能展会市场以及风能展会市场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新能源展会的未来发展
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其中关于新能源的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加快核电建设,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其中,生物质能是指由畜禽粪便和农作物废弃物等转化而成的新能源。中国目前约有3000万农村人口仍在使用煤油灯照明,还有数百万人依靠燃烧薪柴和农业废弃物取暖和做饭,如果将禽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转化为清洁燃料,由此产生的电力可充分满足其用电需求。亚洲开发银行2010年6月2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未来10年中需要4135亿元人民币(约合605亿美元)的投资来大力挖掘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能潜力。可见生物质能产业将是未来新能源产业中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
核电产业由于其特殊性还由国家垄断,市场化程度不高;风能、太阳能展会市场必将随着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升温,而生物质能展会还是市场的空白,在未来能否有所突破值得期待。
据了解,西部多个省份“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中,几乎都涉及能源化工产业,其中内蒙古、贵州、甘肃等地明确提出打造“能源基地”,新能源产业更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新能源展会向西发展的趋势必将延续,未来中西部尤其是四川、河南等中西部展览大省能否整合区域资源,培育开发出优质区域新能源展会品牌,更是值得期待。
海洋新能源产业 第10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人类大规模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时期。海洋旅游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在海洋经济和旅游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海洋旅游突出海洋的特征与个性、彰显大海的风情与魅力,相比于其他旅游产品形式更加迎合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海洋旅游已逐渐发展成为主流旅游类型之一,海洋旅游产业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据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海洋旅游收入4 706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5.6%;增加值2 4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7.6%。2007年,海洋旅游消费需求继续呈现扩张趋势,全年海洋旅游收入7 748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31.08%;增加值3 242亿元,比2006年增长19.9%。中国海洋旅游发展正走出启蒙阶段,进入到以体验为核心、以品牌建设为目标、以区域整合为方向的升级发展阶段。
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对于培育宁波市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海洋经济强市建设、促进宁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 宁波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1.1 中国海洋旅游产业良好的增长趋势
自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沿海地区深入挖掘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努力提升滨海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从2001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2009年在整个海洋经济中滨海旅游业与海洋交通运输业及相关产业占有海洋产业总产值的主要份额,成为海洋产业中的支柱产业[1],如图1和图2所示。
1.2 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吸引力强
宁波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的东海之滨,海域面积9 758 km2,其中滩涂面积940 km2,大陆岸线长达788.3 km。宁波海洋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良好,自然与人文资源兼备,不仅拥有海岛、沙滩、奇岩等自然风光,海上丝绸之路等的强势文化资源,而且拥有东方大港北仑港及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一流的现代化海洋旅游资源。宁波海洋旅游资源价值高,具有多样性、独特性、交融性、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根据调查资料,游客对宁波海洋知识博物馆、海上运动项目、海鲜美食中心、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活动、体育健身类活动、博彩娱乐项目比较认同,这表明宁波海洋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图3所示。
1.3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宁波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工作,把海洋经济作为战略重点来抓。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宁波市海洋开发规划》、《加快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海洋渔业经济与加强海洋管理的若干意见》、《宁波海洋经济现代化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与规划,形成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路,并以海洋综合管理为抓手,依法加强海岸带管理、海域管理和渔政管理,海域综合管理明显加强,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取得了积极进展,海洋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日趋完善的政策与规划为宁波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4 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
宁波地处长三角南翼,坐拥高品位的复合型旅游资源,依托长三角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及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东连普陀、西接杭州、南通雁荡、北倚上海,初步形成以港口为中心,以“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为骨架,铁、公、空、水立体并进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旅游网络区位优势明显。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象山港跨海大桥、陆桥连岛工程、甬舟港口一体化等大项目的推进,将使宁波成为区域网络枢纽中心[2]。优越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为宁波海洋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5 旅游产业基础雄厚,设施完善
2009年,宁波市旅游经济运行经受了金融危机、甲型流感等严峻考验,旅游经济逆势前行。据统计,2009年接待入境旅游者80.1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3 9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0.5亿元[3]。同时,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完善。2009年宁波市旅游饭店总数达到209家,其中五星级12家,四星级19家,房间数达到21 338间,床位数达到37 544张;全市共有旅行社237家,资产总额超过3亿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旅游专业在校生中大专生占81.1%,本科生占18.9%。所有这些对促进宁波海洋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表1所示。
2 整合滨海旅游资源,构建“一带四区块”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旅游空间布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整合旅游资源,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开发重点旅游项目,使区域旅游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创造出最大价值。
在考虑宁波市海洋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向等因素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港、渔、涂、岛、景”资源,构建“一带四区块”的海洋旅游空间格局:东部滨海旅游带、杭州湾大桥旅游区、北仑港风情游览区、象山港旅游度假区、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区等4大区域,如表2所示。
2.1 东部滨海旅游带
为了提高海洋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发挥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宁波市应采取措施,对杭州湾海滨游乐园、北仑沙洋山、镇海招宝山风景区、象山北黄金海岸度假村、南方特种动物狩猎场、中国渔村、强蛟岛群旅游度假区、红岩、花岙岛石林、金海湾滩涂游乐观潮休闲区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环岸旅游带,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2 杭州湾大桥旅游区
该区以杭州湾大桥为中心,包括杭州湾新城、工业新区及海滨一带的慈溪杭州湾周巷镇、庵东、崇寿、新浦、观海卫城镇等乡镇的广阔水域和滩涂区域。该区以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为主,以杭州湾新区为依托,以滨海风光为生态背景的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滨海休闲度假区和滨海旅游新城。该区主要发展跨海大桥观光、海滨休闲区、海上田园休闲及滨海湿地观光区。
2.3 北仑港城旅游区
该区包括宁波北仑港、镇海港、甬江口以及镇海和北仑城区等区域。该区以北仑港为主,以宁波海洋历史文化为依托,强调海上丝绸之路与现代化港口城市文化的传承关系,展示宁波海洋文化向海外开放的通道和窗口的以观光、休闲、文化、工业为专项旅游为特色。该区应充分整合北仑港的海港、海岛、码头、巨轮、细浪、落日以及雄伟壮观的临港工业氛围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东方大港游、北仑港城游、港口工业游以及镇海口海防遗迹游等。
2.4 象山港旅游度假区
该区域包括宁海强蛟、西店、大佳何、奉化莼湖、裘村、松岙等象山港海域及沿海区域。以该区碧海绿岛为背景,以滨海休闲度假、水上运动、游艇休闲以及海岛游等为特色,重点发展豪华游艇俱乐部、海滨度假区、海上运动以及特色岛屿游。
2.5 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区
该区域包括象山东面沿海海滨及海域。该区以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石浦渔港、中国渔村、渔山列岛为主,重点发展滨海观光休闲体验、高端度假产业、渔文化休闲体验、特色渔区民俗以及集观光、度假、休闲、海上运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岛风情体验区。
3 宁波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3.1 创新海洋旅游营销思路,拓展市场空间
首先,推动城市居民滨海休假旅游。发挥市旅游形象推广中心的作用,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资源,延伸“宁波人游宁波”活动,开展海洋产品的研发和旅游形象的推广。包装推出渔家乐等质优价廉的大众性旅游产品,拓展城乡旅游市场,引导推动城市居民开展滨海休假旅游。其次,办好海洋类系列节事活动。旅游节是一个面向市场、面向媒体进行集中宣传、集中推介的重要机会,有利于形成宣传攻势,吸引游客注意,加速市场扩张,打造旅游品牌。要在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港口文化节等品牌节庆基础上,整合各县(市)区丰富的娱乐活动、餐饮美食、民俗文化等资源,形成终年不断、丰富多样的海洋节庆活动。再次,加大对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推广。精心做好“六个一”:一个口号、一个光盘、一个图库、一个推介词、一批纪念品、一批宣传品。按照国内近程市场以长三角为重点,国内远程市场以江西、福建、安徽为重点,入境市场以日、韩、港、台、东南亚为重点,细分市场、合力营销。
3.2 挖掘文化,丰富产品内涵,打造海洋旅游精品线路
挖掘文化是丰富海洋旅游产品内涵、营造景区特色、扩展度假区吸引物的重要途径。如国外游客到巴厘岛度假休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去领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以草裙舞等为代表的土著文化更是成为夏威夷海滨度假赖以成名的主要吸引物之一。
宁波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应注意挖掘渔家民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商业文化等内涵,构建形式多样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如海岛远古文化游、徐福文化游、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游、海洋民俗风情文化游、海洋渔业文化游、海洋饮食文化游、海洋历史文化游、海洋军事文化游、海洋体育竞技游、海洋景观生态游、荒岛探险游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各类海洋旅游产品的整合,形成华东区域黄金旅游线:由杭州湾跨海大桥进入“城市森林”余姚镇海沿线的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上林湖、保国寺、镇海口)和3个历史文化名镇(鸣鹤、慈城、梁弄)“世界第七水城”(东钱湖)和现代国际港城象山港“休闲港湾”象山港跨海大桥象山半岛“多彩海洋”[4]。同时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的集参与性、娱乐性、趣味性、文化性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的创意与营造,增强吸引力,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多方位的陶冶,从而使宁波海洋旅游业达到一个新层次。
3.3 以大桥贯通为契机,启动宁波舟山海洋旅游一体化
宁波与舟山地缘相近,血缘相系,文脉相连。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建成,使舟山从孤悬海中的岛屿,变成同大陆相连的半岛。宁波、舟山两市旅游部门应以大桥贯通为契机,推动两地海洋旅游一体化进程:一要品牌共树。根据各自旅游资源及客源市场特点,共同打造现代都市、海洋和佛教旅游等区域品牌,以桥、海、湖、港、海鲜美食、休闲娱乐为内容推出滨海休闲游产品,树立主题鲜明的浙东佛教、海洋休闲旅游品牌。二要市场共推。适时组建两地景区联盟,设计推出多种组合形式的景区套票,共同捆绑销售景区产品,建立主要景区之间互动联络机制。三要信息共享。定期交流旅游信息,交换旅游市场资讯,及时通报双方旅游重要事项,联合处置涉及对方游客的旅游突发事件等。同时,还要积极推动两地旅游交通一体化,支持两地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互通旅游班车,对进入对方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的旅游班车,享受同城车辆待遇。
3.4 实施海陆联动,借势发展
海洋经济是一种陆海联动的经济,海洋旅游的发展和布局必须实现陆海联动。海上旅游和沿海陆域旅游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整合、旅游功能和环境建设的整合,这样“有利于在资源开发中对资源进行全面规划、使资源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并有利于对外进行统一宣传、统一促销,有效地避免由于政策侵害所带来的内耗,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要求”[5]。在海陆联动方面宁波已作了许多探索,如以宁波松兰山和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建成了海上垂钓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浙东海旅游板块。下一步的重点应有序推进海洋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旅游区点建设,逐步实现海陆旅游的规划共绘、设施共建、市场共拓、服务共享、品牌共创。
3.5 推进人才强旅工程,构建旅游产业的人才梯队
高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宁波市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在岗位培训、人才招聘等方面创新发展举措,构建海洋旅游产业的人才梯队。重点抓好“两借”工作,即借脑引智,以浙江省(宁波大学)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渔文化研究会等为载体,通过搭建平台,整合市内外人才资源,加强旅游专项课题研究,推动宁波海洋旅游进一步发展;借智育才,加强与宁波大学、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旅游大专院校合作,创新旅游专业招生模式,理顺旅游用工制度,建立实训基地,创造出一条从业人员培训上岗的新路子。
3.6 加快城市建设,突出滨海旅游城市形象
宁波市作为滨海风景城市,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进行城市容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现代城市气息,重点突出山、海、岛、港、渔、涂的现代滨海风景旅游城市形象。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尽快建立多语种旅游标识系统、客房调度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创建便捷的散客旅游大环境。对于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要做到:城区突出海洋特色,主要街道灯柱、灯箱、广告牌、公交车站、雕塑、临街标志建筑物仿照海洋生物造型和色彩,绿化美化也要体现海洋韵味。利用宁波山、水、海等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合理处理城与海、城与山、城与水的关系,依山傍海进行大面积、多层次的海滨造林绿化,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形成融城、海、山于一体的生态圈,营造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四季有花、风光优美的生态城市。
4 结论
根据中国总体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态势预测,中国未来旅游业发展同样会持续增长,而海洋旅游未来无论是资源利用深度或是品味等级层次都将必然进一步得到拓展。
宁波海洋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加快宁波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整合“港、桥、渔、涂、岛、景”资源,构建“一带四区块”的海洋旅游空间格局;关键在于深挖内涵,找准“亮点”,完善多元化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与旅游线路;关键在于切实贯彻“海陆联动、三位一体(部门、行业和地区)、统筹发展”的原则,有效地促进海洋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宁波海洋旅游将成为中国滨海旅游系统中一朵亮丽的奇葩。海洋旅游产业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必将成为宁波国民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
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旅游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在海洋经济和旅游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通过对宁波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了构建“一带四区块”的海洋旅游空间格局的设想及系列发展对策,以期能为宁波市海洋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海洋旅游,空间布局,海洋资源,宁波市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4):16-19.
[2]宁波市旅游发展规划课题组.宁波市旅游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8-19.
[3]宁波市统计局.2008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宁波日报,2009-01-22(4).
[4]苏少敏.新世纪宁波海洋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EB/OL].[2006-04-08].http://fz.ningbo.gov.cn/detail_13448_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