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活血益气汤(精选8篇)
化痰活血益气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68例患者均为住院及门诊病例。其中男37例, 女31例;年龄最大者80岁, 最小者45岁, 平均年龄 (52±6.23) 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12年, 平均 (5.1±1.2) 年。高血压者26例, 中风后遗症18例, 冠心病22例, 单纯高脂血症者8例。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的标准[1], 在正常情况下:2周内2次进行血脂检测,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即空腹胆固醇 (TC) ≥6.0mmol/L或三酰甘油 (TG) 男性≥1.54mmol/L, 女性≥1.19mmol/L, 或TC、TG二项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男性≤1.04mmol/L, 女性≤1.17mmol/L。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者可列入观察对象。
1.2.2 排除标准
(1) 年龄18岁以下或80岁以上,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半年内曾患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严重疾患影响本方案实施者; (3)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痛风及服过激素、避孕药、吩噻嗪类、β-受体阻滞剂等继发因素引起者; (4) 正在使用影响脂类代谢药物和其他降脂药物者; (5) 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川芎20g、黄芪20g、水蛭6g、茯苓15g、石菖蒲10g、僵蚕10g、胆南星12g、地龙15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服用方法:服本药前停服一切降脂药物2周, 并做心率、血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的测定, 每日1剂, 每剂煎2次, 2次药液混匀, 每日早晚各温服1次。观察此药在降低患者血清TC、TG及提高HDL-C方面的疗效。
1.4 疗效观察
1.4.1 观测方法
治疗观察2个月评定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C、TG、HDL-C及肝、肾功能。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 (1) 显效:TC下降≥20%, 和或TG下降≥40%, 和或HDL-C上升≥0.26mmol/L; (2) 有效:TC下降10%~19%, 和TG下降20%~39%, 和或HDL-C上升0.104~0.26mmol/L; (3)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2 结果
2.1
显效49例, 占72.1%;有效16例, 占23.5%;无效3例, 占4.41%;无恶化者。总有效率95.6%。治疗前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变化比较见表1。治疗后与治疗前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C) 均值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注:与治疗前比较, 均P<0.05
2.2 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治疗组腹胀5例 (占7.4%) ;对照组食欲不振4例 (占5.9%) , 但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 不影响疗程, 同时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3 讨论
高脂血症属中医学“痰湿”、“血瘀”范畴。在血液流变学的范畴中, 属于高血黏综合症, 与中医学“由痰致瘀, 痰瘀同病”的理论吻合。多发于中老年人, 因中老年人脏腑之气渐衰, 精气渐减, 气虚血瘀, 血脉滞涩, 血瘀生水, 水聚生痰;而成气虚血瘀, 痰浊内停, 其病机多以气虚为本、痰瘀内阻为标[2]。“痰”、“瘀”为病理产物, 又可作为致病因素而使血脂增高, 日久就会演变成动脉硬化, 导致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发生。近些年来, 运用“痰”、“瘀”学说分析病因病机, 确定治疗原则,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根椐高脂血症本虚标实的性质, 采用补气养血, 活血化瘀, 以祛除血中痰浊瘀血, 使血液畅通。化痰活血益气汤中川芎为‘血中气药”, 活血兼行气, 得桃仁、红花、赤芍, 化瘀散结之力尤胜, 黄芪有“气中血药”之称, 与水蛭、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药配伍, 以助破血清瘀之力, 而无伤血耗气之弊。石菖蒲芳香化浊, 祛痰开窍, 另外水蛭、僵蚕逐瘀破积, 软坚散结, 故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降脂之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 川芎、桃仁、红花皆能扩张血管, 降低脂蛋白, 减轻红细胞瘀滞、聚集, 降低血液黏稠度, 从而调整血浆中脂质成分的含量。水蛭中的水蛭素是凝血酶的特效抑制剂, 能与凝血酶结合使血小板解离, 从而产生极强的抗凝、扩血管、降低血黏度、消除血栓的作用, 同时还能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3,4];地龙含蚓激酶, 具有直接溶解血栓和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 降低血黏度作用[5];石菖蒲、制胆星等化痰之品, 能降低血液的黏滞度, 制胆星还有抑制血栓形成和延长纤维蛋白形成时间.清除氧自山基的作用[6]。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黄芪含谷固醇, 有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生成的作用[7]。
总之, 化痰活血益气汤通过促进脂质的代谢或抑制肠道对其吸收、扩张血管, 减轻红细胞瘀滞、聚集, 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血脂, 改善血液循环, 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与防治高脂血症所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益气法”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化痰活血益气治疗高脂血症68例。结果 总有效率95.6%。治疗后与治疗前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C) 均值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高脂血症,化痰活血益气,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第2辑[S].1995.
[2]杨惠民, 盛彤.调脂通脉颗粒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痰瘀证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 , 2005, 2 (4) :247.
[3]李凤文, 刘晓颖.水蛭及其复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动脉内皮素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 1993, 34 (8) :393.
[4]王筠然.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79.
[5]孙怡, 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937.
[6]江亚群, 余丹凤.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64例[J].福建中医药, 2005;36 (1) :9.
化痰活血益气汤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收治老年慢性腹痛患者1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5例,男45例,女40例;年龄60~85岁,平均67.8岁;病程5个月~3.5年,平均1.6年;其中伴高血压30例,高脂血症37例,糖尿病18例。对照组85例,男43例,女42例;年龄60~87岁,平均69.8岁;病程4个月~3.8年,平均1.8年;其中伴高血压31例,高脂血症38例,糖尿病1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伴发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腹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伴见纳呆脘痞,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②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③病程4个月以上,具有反复发作特点;④年龄60岁以上;⑤排除胃肠道肿瘤、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胆结石、功能性胃肠疾病、慢性胰腺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参苓白术颗粒,6.0g/次,3次/日口服。治疗组以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桃仁15g,红花15g,白芍20g,熟地30g,当归15g,川芎15g,玄胡15g,枳壳15g,丹参20g,炙甘草8g,水煎服,日1剂,每天服3次。两组均以21天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腹痛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食欲明显增加,大便次数明显减少;②有效:腹痛症状稍减轻,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大便次数稍减少;③无效:腹痛症状无减轻,发作次数无减少,食欲无改善,大便次数无改善。
结 果
对照组显效2例(2.3%),有效49例(57.6%),无效34例(40.0%),总有效率60.0%;治疗组显效25例(29.4%),有效58(68.2%),无效2例(2.3%),总有效率97.6%。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老年人由于长期饮食起居失调,年迈体衰,久病体虚而致本病发生。脾胃气虚,运化功能减退,气的推动功能降低,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阻不通,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由于多伴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往往易导致心血管、脑血管、肠系膜等血管硬化。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血管硬化导致肠黏膜和肠壁缺血,肠管痉挛而出现腹痛。慢性肠系膜血管供应不全的慢性腹痛多发生于小肠,也可发生于结肠,多见于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腹痛范围广泛,部位不定,多发生于餐后肠管血供需求增多时[2]。老年慢性腹痛病机主要为气虚血瘀,治疗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党参、黄芪补益中气,白术健脾和胃,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玄胡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肠系膜动脉血液供应,当归甘温,养血活血止痛,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熟地甘而微温,补血滋阴,枳壳行气止痛,炙甘草补益中气,调和诸药。共奏益气建中活血止痛之功。
参考文献
1 黄黎明,袁茂云,左万兴,等.清热消积汤治疗慢性腹痛临床观察[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4,2(12):59.
化痰活血益气汤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2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 例, 男29 例, 女21例;年龄40~81 岁, 平均 (56.8±12.6) 岁。将5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组25 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临床表现均存在起病突然、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部分患者有呕吐、恶心、言语不清等表现。排除条件: (1) 对本研究用药过敏的患者; (2) 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出现病变的患者; (3) 有药物成瘾史或酗酒史的患者; (4) 精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方法: (1) 对照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 每晚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剂量0.1 g, 1 次/d。对患者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和控制, 如果患者出现感染, 应使用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 中药汤剂的处方为:黄芪30 g, 川牛膝15 g, 赤芍15 g, 当归15 g, 丹参15 g, 川芎15 g, 水蛭10 g, 红花10 g, 胆南星10 g, 地龙10 g, 全蝎8 g, 石菖蒲5 g。1 剂/d, 以水煎服, 分两次服用, 150 m L/次。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
评价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统计和对比。 (1) 痊愈:患者的脑梗死临床症状消失, 言语功能和肌力均恢复正常,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降低了91%以上; (2)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肌力恢复达两级以上, 能够借助拐棍行走,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46%~90%; (3) 有效:患者的主要症状有所减轻,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18%~45%; (4) 无效:患者的主要症状没有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根据第四次全国脑血管会议所制定的评分标准, 总分45分, 0~15 分轻型, 16~30 分中型, 30分以上重型[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 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以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讨论
脑梗死是由各种因素引发的脑组织供血减少, 导致脑组织因缺血而坏死,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在中医学中, 脑梗死属于“中风”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气血相通, 气行则血行, 反之, 气滞则血滞。因此在中医的治疗中, 对于脑梗死患者注重活血、益气、补气和通脉[4]。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汤当中的黄芪为君药, 能够起到益气通脉的作用, 并使患者气旺以促进血脉运行, 大剂量使用能够起到启痿的作用, 若与活血药联用, 则能够起到促进血脉、血运通畅的作用, 并使脑脉得到恢复和滋养。而地龙、水蛭和全蝎则能够发挥出息风通络、破血化瘀的效果;石菖蒲和胆南星则能够化痰通络;川牛膝则可以增强通经活络的效用, 同时将诸药引向下肢。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实,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汤当中的中药成分均能够帮助患者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 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防止再灌注造成的脑损伤, 同时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 对机体中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使治疗效果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 可提高临床疗效, 对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军, 赵丽艳, 张晋, 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2) :1912-1913.
[2]杜强, 赵建林.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12) :159.
[3]栾小平.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体会[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5, 13 (22) :28-29.
化痰活血益气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诊断确诊,经病理检查或组织学检查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标准[2]。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观察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9.12±3.28)岁;Ⅲ型期患者11例,Ⅳ型期患者18例;腺癌患者17例,鳞癌患者12例;KPS评分为(71.59±19.28)分。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60.77±2.41)岁;Ⅲ型期患者12例,Ⅳ型期患者17例;腺癌患者19例,鳞癌患者10例;KPS评分为(72.11±18.94)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药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治疗,中药基本组方为:生黄芪30g、鳖甲20g、浙贝母10g、无柄赤芝20g、人参10g、山萸肉10g、三叶青10g、麦冬20g、紫衫10g、石见穿15g、半夏15g、陈皮10g、生薏苡仁20g、焦神曲10g、石斛15g、白化蛇舌草10g、当归15g、白芍10g。辨证治疗:肺阴虚证,加北沙参15g;肾阴虚证,加玄参10g、熟地黄10g、女贞子15g;气虚证,加山药10g、白术10g;痰湿证,加砂仁5g、苍术10g;痰热证,加桑白皮15g、冬瓜仁10g、鱼腥草20g。加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症状改善、肿瘤变化等情况,同时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部CT等检查。
1.4 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3],采用中医原发性肺癌症状分级量化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情况分别评分,按公式计:症状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显效:症状改善率大于70%;有效:症状改善率30%~70%;无效:症状改善率小于30%。总有效率以显效、有效例数计。
生活质量判定:根据卡式行为状态评分[3],治疗后患者全身状况较治疗前评分≥10分判定为提高,评分保持判定为稳定,评分减少且≥10分判定为降低。
肿瘤变化[3]:维持4周以上,肿瘤病灶吸收至完全消失,判定为完全缓解(CR);维持4周以上,各病灶面积总和缩小超过50%,判定为部分缓解(PR);各病灶面积总和减少小于50%或扩大小于25%,判定为稳定(NC);病灶面积增加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判定为无效(PD)。CR+PR为有效(RR);CR+PR+NC为控制(DCR)。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2.49%;对照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51.72%。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率为58.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n)
2.3 两组患者肿瘤变化情况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CR2例,RR8例,NC10例,PD9例,总有效率为34.48%;对照组患者CR0例,RR6例,NC12例,PD1例,总有效率为20.68%。观察组患者肿瘤控制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均无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
(n)
3 讨论
中医认为,肺癌为机体毒、瘀、虚的集中反应,身体正气不足,外邪入侵,邪毒瘀滞于肺,郁积于胸,脏腑运行失调,津液失职,瘀滞成痰,痰络淤阻,日久成疾。临床上,晚期肺癌患者一般呈虚象,水谷运行不化,正气消退、邪气上涨,累及脾肾,中医治疗较注重益气补肾、滋阴健脾、扶正益气。本研究以益气养阴化痰活血为治疗原则,组方中陈皮、半夏、浙贝母清热止咳、化痰散瘀;薏苡仁、生黄芪滋阴健脾化湿;无柄赤芝、三叶青、紫衫抗肿瘤药物,以清热解毒为主。全方临证增减,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健脾、止咳化痰、驱外邪的功效[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72%,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率(58.62%)明显高于对照组(3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治疗肺癌效果较好,可提高肺癌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药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率为58.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治疗肺癌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可有效提高肺癌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癌,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明萍,工建军,李志宏.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8):706-708.
[2]姚阳.恶性肿瘤的诊断与综合治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18.
化痰活血益气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高血脂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33~68岁,平均44岁。患者经过门诊询问病史、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确诊为高脂血症。其中高血脂伴高血压38例,伴脑动脉硬化30例,伴脑梗死12例,伴冠心病20例。B组68例,其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30~61岁,平均40岁。高血脂伴高血压20例,伴脑动脉硬化10例,伴脑梗死18例,伴冠心病12例。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给予中药自拟益气化痰活血汤治疗,组成:黄芪20 g、丹参10 g、山楂15 g、大黄3 g、葶苈子6 g、党参10 g、当归10 g、桃仁9 g、白术10 g、陈皮10 g、山药15 g,茯苓10 g,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一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后统计疗效。
1.2.2 B组
给予辛伐他汀口服(商品名为舒降之,20 mg/片,7片/盒,铝塑板包装,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66)治疗。患者于入睡前或晚餐后3 h服用,每日一次,每次10 mg,一个月后统计疗效。
1.3 诊断及治疗评估标准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 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 mmol/L。(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 mmo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 mmol/L。(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 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 mmol/L。(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 mmol/L。
对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和血脂水平进行测定,依据卫生部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显效:TG水平呈>40%的下降或TC水平呈>20%的下降,或HDL-C为>0.26 mmol/L的上升;有效:TG呈20%~40%的下降,TC呈10%~20%的下降,或HDL-C为0.11~0.26 mmol/L上升;无效:以上标准均未达到。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A组及B组的血清血脂六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效果相当,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5
在临床疗效的改善效果方面,A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见表2。且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无一例出现因口服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与B组比较,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血脂的代谢也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各种原因导致血脂代谢平衡失调均可导致血脂异常[3]。高脂血症从中医的角度看,多归属于“痰湿”“眩晕”“血瘀”范畴,其机理多与气虚、痰浊、瘀血有关,很多医生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逐渐摸索出经验方,认为痰凝为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以导痰汤为基本方,总有效率为95.6%[4]。总结经验方,认为黄芪、丹参、山楂、大黄、葶苈子等药运用最多,且药理研究证明这类药物有抑制脂质合成、吸收及促进脂质排泄、清除的作用。而国外也有相关单味中药具有降脂作用的研究,如Beynen AC就从试验中得到大豆蛋白具有抑制肝脏脂肪酸的合成、刺激甘油三酯的降解[5]。故中医药治疗已在国内外得到认可,很多研究者也把研究方向着重放在研制具有降脂作用的有效方和扩展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应用范围上。
高脂血症作为影响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广大医务人员对此的逐渐重视,药物调脂成为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的重中之重。西药降脂疗效肯定,但副作用大,所以中医药的治疗逐渐被医生和患者认可。本研究从气虚、痰浊、瘀血的机理上,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抑制脂质合成、促进排泄作用的中药,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组方,组成具有益气、化痰、活血作用的方剂,运用在临床,观察其治疗效果,并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6]。最终证实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方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临床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有实验表明运用化痰法治疗高脂血症有明显的疗效:(1)能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脂质对血管壁的侵蚀;(2)减轻血液高黏高凝状态,改善血液的基本流通条件,加速脂质运转;(3)保护肝细胞功能,增强其氧化脂肪的作用[7,8]。有临床与实验表明,益气活血化痰法是降脂作用较为显著的方法,此法不仅能降低血脂,还能改善高脂血症黏、浓、聚的状态。故笔者立足于气虚、痰湿、血瘀的病机,组成了益气化痰活血汤,生山楂可以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黄芪增强机体代谢,增强心脏功能,有效地降低和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黄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该组方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流的作用。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血清血脂的检测数据显示,治疗前后血脂有明显变化,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效果与西药治疗效果相当。
B组药物作为临床上治疗高血脂的常用药物,其疗效已验证与认可,通过对比,可得出A组中药的降血脂功能与之相近。
A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改善总有效率为95%,B组为75%,总有效率高出20%,说明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高脂血症在临床检查上与西药辛伐他汀相当,但在临床疗效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口服辛伐他汀片。该处方为自拟处方,根据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得出,对鼓励更多中药应用于降血脂方面具有一定意义。而与临床上使用的其他中药相比,也有相同之处,例如益气药、活血药的运用,治疗效果相近。
综上所述,采用益气化痰活血的方法治疗高脂血症,对血清血脂的控制在临床检查上与辛伐他汀组治疗效果相当,在临床疗效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未出现一例因治疗发生的不适症状,减轻了患者因疾病带来的身体负担。所以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方疗效肯定,临床可行性高,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高血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168例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0例为治疗组,根据中医理论给予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B组68例为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口服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脂六项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具有与西药相当的效果。在临床疗效改善方面A组具有明显的优势,无一例出现因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方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临床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益气化痰活血法,高脂血症,辛伐他汀,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1-174.
[2]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3):169-172.
[3]黄锐.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和治疗[J].中医中药,2008,7(5):86-87.
[4]梁晋普.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调脂疗效观察及其与apoE基因多态性关系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5]郭选贤.导痰汤治疗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3):71-72.
[6]陈彬,刘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7):41-42.
[7]刘有泉,黄选玲.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高脂血症124例[J].陕西中医,2010,21(12):554.
化痰活血益气汤 第6篇
关键词: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临床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脑缺血性疾病症候群, 发病率高, 反复发作, 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 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甚至危及生命。全国名老中医董少龙教授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病机特点以正气亏虚, 痰浊、瘀血阻滞经络为主, 在临床大多为正气亏虚、痰浊瘀血夹杂, 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临床疗效显著, 本课题组对董少龙教授的方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00例病例均为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的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住院和门诊患者, 符合纳入标准。按照入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 男性27例, 女性23例, 年龄45~86岁, 平均年龄 (57.21±9.26) , 病程3~36月, 平均 (9.85±5.32) 月, 基础疾病: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21例, 单纯高脂血症13例, 糖尿病6例、心脏病9例;临床积分38.95±6.91。对照组50例, 男性24例, 女性26例, 年龄45~80岁, 平均年龄 (58.34±10.57) , 病程2~32月, 平均 (10.59±3.26) 月, 基础疾病:高血压病合并高血脂症18例, 单纯高脂血症11例, 糖尿病8例、心脏病10例, 临床积分37.81±5.84。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程、临床积分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其诊断要点为: (1)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2) 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 (3) 可伴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 (4)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5) 证候诊断:头晕遇劳则发, 动则加重, 头重如蒙, 胸闷少食, 时吐痰涎, 神疲乏力, 面色无华, 心悸少寐, 舌暗淡, 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 脉细弱、弦细或涩或滑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眩晕, 眩晕与头部转动有密切关系, 可伴有眼球震颤、视觉症状 (黑、闪光、视野缺失、复视) 、肢体麻木或无力、头痛、恶心、耳鸣、听力下降、构音障碍、病侧面部及对侧肢体痛觉减退或消失、共济失调、猝倒; (2) 年龄45岁以上, 有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因素如高血压病、心脏病病史等; (3)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 排除耳源性眩晕、急性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所有的病例入院后均采用基础疗法:控制血压、血糖、体温, 吸氧,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以及其他对症的治疗。
1.3.2 治疗组
基础治疗+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配方颗粒:
黄芪30g、当归3g、赤芍3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4g、半夏5g、天麻3g、白术3g、茯苓4g、橘红2g、甘草2g。
每日一剂, 分2次, 早、晚开水冲服, 2周为一疗程。
中药配方颗粒, 颗粒∶生药=1∶4, 由培力香港集团附属培力 (南宁) 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调配。
1.3.3 对照组
基础治疗+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mg, 一天3次。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由卫材 (中国) 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30];2周为一疗程。
所有的病例在观察期间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或益气补气作用的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静脉注射剂。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安全检测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 (ALT) 、肾功能 (BUN) 等;观察指标: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TCD) :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Vs) 、舒张期血流速度 (Vd) 、平均血流速度 (Vm) 、搏动指数 (PI) 、阻力指数 (RI) ;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的变化。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控制:眩晕等症状消失, 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基本正常, 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 头微有昏沉, 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 可正常生活及工作;TCD较前有明显改善, 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 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 虽能坚持工作, 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TCD无明显变化, 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无变化, 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改善或加重。
1.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001.9-94) 拟订。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疗效指数 (n) =[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 ÷疗前积分]100%。临床控制: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90%。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7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由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各项指标结果均以 (±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临床疗效比较采用Ridit检验。
2 结果
(1) 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例 (%)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P<0.01。
(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
例 (%)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P<0.05。
(3) 血液流变学变化, 见表3。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1, 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
(4) TCD的变化, 见表4、表5。
注:两组治疗前v A、BA的Vs、Vm及PI相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 A、BA的Vs、vm及PI相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组治疗后, VA, BA血流速度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5) 安全性观察:患者用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 (ALT) 、肾功能 (BUN) 等主要指标均无明显异常, 经X2检验, 治疗前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药无毒副作用, 临床用量安全有效。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的功能障碍, 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椎-基底动脉管径的大小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有明显影响, 椎-基底动脉狭窄时血流速度较正常血流速度慢, 血管阻力较大, 血液流变学改变促使血流动力学改变, 导致脑血流量的减少, 当遇到诱因如疲劳、转头等, 使血流量进一步降低, 常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作, 反复发作, 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因此, 积极诊治是预防和降低大脑、小脑和脑干梗死发生率的有效措施。甲磺酸倍他司汀具有扩张血管, 减小周围血管的阻力, 特异性增加大脑、小脑、脑干和内耳微循环, 消除其内淋巴水肿, 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眩晕。该药功用主治与研究方药相近, 是目前国内同类药物中疗效较为肯定的, 且符合公认、有效、可比原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表现复杂, 反复发作, 病程长久, 年老气血亏虚、久病耗伤气血, 发病后邪盛伤正, 脏腑功能失调, 正气亏虚, 推动无力, 血行不畅而瘀阻于体内, 气虚血瘀, 血脉瘀滞, 脑窍失养而眩晕发作;由于年老体衰及长期损耗, 肺敷布津液失常、脾失健运、肾气化不利, 以致水湿停聚, 化湿为痰, 浊痰凝聚, 气血运行不畅, 津液涩渗, 遂发血瘀, 痰瘀互结, 阻遏气机,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蒙蔽清窍, 脑髓失养而致眩晕, 故虚、痰、瘀是眩晕发病的主要病机, 治疗以益气补虚、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法。方中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 使气旺以促血行, 祛瘀而不伤正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 而止头眩, 两者合用, 为治疗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为君药;当归活血, 有祛瘀而不伤血之妙, 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 与半夏、天麻配伍, 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茯苓健脾渗湿, 与白术相伍, 尤能治生痰之本;橘红理气化痰, 以使气顺则痰消, 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本临床研究表明该方药能够降低血液粘稠度, 增加椎-基动脉血流量, 降低血管阻力, 改善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增加脑血流量, 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且临床使用安全无毒。中药配方颗粒具有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高效、速效、长效和服用、携带、贮藏、生产、运输方便, 质量可控等优势。有巨大的产业优势、市场容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为中医中药的国际交流和走向世界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燕平, 张华敏.解读《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J].中国标准化, 2009 (11) :25-26.
化痰活血益气汤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中风诊断标准
有中风的临床症状, 又有影像学检查证实, 具体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诊断要点。
1.1.2 西医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病例纳入标准
(1) 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明确诊断为脑梗死者; (2) 经过筛查有脑梗死相关的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者, 且日本洼田饮水试验评定≥3级; (3) 发病7~14 d; (4) 年龄40~80岁; (5) 无明显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或感觉性失语等影响患者理解一定指令的情况; (6) 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2 病例排除标准
(1) 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病情危重的脑卒中患者; (2) 此次中风发病前即有食管方面的吞咽功能障碍者; (3) 有精神病或智能障碍等情况无法配合评价者; (4) 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且遗留有明显吞咽障碍者。
1.3 一般资料
全部受试者均来自于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存在吞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 共86例。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受试者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4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4 研究方法
1.4.1 药物治疗
按照我国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聚、降脂稳斑、控制血压血糖等西医基础治疗。
1.4.2 非药物治疗
两组均给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针对吞咽障碍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 (补阳还五汤+石菖蒲、远志、郁金) 配合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进行治疗, 对照组单纯应用吞咽及进食功能训练进行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14 d。
1.4.2. 1 吞咽功能训练及进食训练方法
参照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张通[6]主编的《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康复师与患者采用一对一方式训练, 2次/d, 20 min/次, 连续进行14 d。
1.4.2. 2 吞咽功能训练颈部活动度训练
活动颈部, 增强颈部肌力, 利用颈部屈伸活动帮助患者引起咽下反射, 防止误咽。口唇闭合训练:用指尖、冰块叩打口唇周围, 运动方向从外侧向中间移动。舌肌运动训练:嘱患者把舌伸出做不同方向主动运动。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咽部冷刺激系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 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 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在椅子上, 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 屏气, 然后突然松手, 声门大开, 呼气发声。呼吸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 目的是提高咳出能力和防止误咽。咳嗽训练:努力咳嗽, 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各种防御反射。
1.4.2. 3 进食训练
体位选择坐位或半坐位, 颈部前屈, 如不能取坐位, 可采取健侧卧位。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食物, 先从果冻、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形食物开始, 逐渐增加固体食物, 最后到普食。
1.5 评定标准
1.5.1 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日本洼田饮水试验[7]评定, 具体方法为:患者取坐位, 饮30 m 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 1级:能顺利地1次并在5 s内完成, 无呛咳、停顿, 计为0分;2级:1次大于5 s完成或超过2次完成, 无呛咳, 计为2分;3级:1次完成有呛咳, 计为4分;4级:超过2次完成有呛咳, 计为6分;5级:多次呛咳, 不能完成, 计为8分。
1.5.2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 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显效:吞咽障碍得到改善, 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有效:吞咽障碍有较少改善, 经饮水试验评定由4或5级达到3级者;无效: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没有任何改善[8]。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后两组吞咽障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 治疗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Z=-2.718, P=0.007<0.05) 。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是由于大脑的神经传导束功能障碍, 导致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功能障碍, 使食物不能完成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 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并且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讲经济负担也相对增加。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 患者很有可能因为无法正常进食而导致悲观厌世情绪的产生[9]。
脑卒中产生的吞咽障碍大多出现在口腔期 (口腔连接咽部的入口处, 可随意运动) 、咽喉期 (口腔和食管的入口, 进行反射运动) [10,11,12]。因此, 在开展训练的时候,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且安全的身体位置。如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 需要取半卧位或是端坐卧位, 开展头颈部的训练, 控制头颈进行前屈后伸, 左右来回旋转, 以及左右侧头等运转动作。轻度吞咽障碍者如果要进食, 取卧位时, 可以将健侧置下, 将头部前屈, 而且将躯干抬高30°;若是坐位时, 需要将躯干往前倾大约20°, 使颈部稍微向前弯曲, 增加舌骨肌的张力, 抬高喉部。保证食物比较方便进入食道, 避免误吸, 而且容易诱导吞咽反射。选择合适体位, 可以帮助食物顺利进入口中, 避免食物露出, 而且可以减少鼻腔逆流和误咽的情况发生[13]。
现代康复治疗介入后, 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其疗效有限。故探索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方法迫在眉睫。祖国医学没有吞咽障碍的病名, 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归入“中风”、“喉痹”、“舌謇”的范畴[14,15]。依据中医学理论, 本研究认为, 中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经云“年过四十, 阴气自半”, 故中风患者多存在正气亏虚的病理基础, 气为血之帅, 气能行津, 气虚久则血停为瘀, 津停为痰, 痰瘀互结、阻滞经脉则可发生中风之病。因此, 本研究认为“正气亏虚, 痰浊瘀血阻滞脑络”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 也是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基本病机, 故“益气活血、化痰开窍”是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基本大法。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方剂, 在此基础上加用石菖蒲、远志、郁金化痰开窍, 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除痰通络醒脑”之功, 正好切合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基本病机。
化痰活血益气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及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化疗5科2011年10月-2013年2月住院的晚期NSCLC患者, 入组标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NSCLC;有1个可评估病灶, 可以评价近期疗效;经过传统的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治疗后病灶继续增大或转移, 或者无法耐受手术、放疗及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结果基本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卡氏评分 (karnofsky score KPS评分) 大于50。入组共96例患者, 男54例, 女42例, 年龄35~76岁, 平均年龄 (56.82±11.27) 岁;腺癌49例, 鳞癌37例, 混合癌10例。TNM分期:Ⅲb期49例, Ⅳ期47例。KPS评分52~88分, 平均 (67.45±15.53) 分。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停用全身性的抗癌治疗, 采用口服厄洛替尼结合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中药治疗方式。治疗60天时进行评估。
口服厄洛替尼 (瑞士罗氏公司, 批号:H20070167) 150mg, 1次/d, 30天为1个周期, 连续2个周期。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中药治疗[2]。中药方剂组成:法半夏9g, 桔梗12g, 川贝母10g, 黄芪50g, 薏苡仁30g, 白术10g, 甘草5g, 杏仁10g, 当归15g, 丹参15g, 人参15g, 茯苓15g。每日1剂, 水煎汁400mL, 早晚分服。21天为1疗程, 休息9天后进入第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评价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RESIST标准)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四级。
1.3.2 临床症状
主要观察疼痛、咳嗽、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 根据患者的主观评价进行判断。
1.3.3 生活质量
按 (karnofsky score, KPS) 评分:提高: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10分;下降:减少≥10分;稳定:变化增减不超过10分。
1.3.4 不良反应
根据WHO (世界卫生组织) 抗癌药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反应为Ⅰ~Ⅳ级。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疗效比较使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CR 0例, PR 26例 (27.1%) , SD 57例 (59.4%) , PD 13例 (13.5%) , 临床总有效率为86.5% (83/96) 。
2.2 临床症状
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15例 (15.6%) , 好转67例 (69.8%) , 无变化或加重14例 (14.6%) , 症状改善率为85.4% (82/96) 。
2.3 生存质量
治疗后进行KPS评分, 提高51例 (53.1%) , 稳定36例 (37.5%) , 降低9例 (9.4%) , 平均为 (86.48±16.31) 分,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不良反应
治疗中出现胃肠道反应16例 (16.7%) , 呼吸困难7例 (7.3%) , 外周血白细胞降低5例 (5.2%) , 皮疹4例 (4.2%) , 不良反应发生率33.3% (32/96) ;其中I级21例, II级8例, III级2例, IV级1例。
3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研究结果提示上皮源性肿瘤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均有不同程度的过度表达, 而且肿瘤的增生、侵袭和转移与EGFR有着密切联系[3]。因此, 对肿瘤采用分子生物靶向治疗的方法具有可行性。NSCLC属于上皮源性肿瘤, 因此, 针对EGFR及其下游相关因子等靶点进行的抗肿瘤治疗手段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
厄洛替尼是一种口服类型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可与细胞质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区的三磷酸腺苷特异型结合、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HER1) 的磷酸化、抑制下游信号传导及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 达到抗肿瘤的目的[4]。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肺癌的治疗[5,6]。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不足, 邪毒滞于肺, 宣降失司, 津液停滞为痰, 气滞痰凝, 络脉瘀阻, 正虚与痰瘀交互作用形成癌肿[7,8]。治则以扶正祛邪为主, 保持内环境平衡, 提高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从而延缓和抑制肿瘤的进展, 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周期的目的。对于肺癌晚期[8,9]的治疗, 在中药作用方面, 黄芪、法半夏可益气扶正化痰, 川贝母可润肺化痰散结, 当归、丹参、伍薏苡可仁活血散结, 杏仁可辛开苦泄、宣肺降气, 桔梗可引药上行。有研究提示黄芪具有调节强细胞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力的作用, 人参具有抗癌作用, 当归、薏苡仁、丹参桔梗等具有反突变、反启动及抗癌与杀癌的作用。
本研究将厄洛替尼与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中药联合应用治疗晚期NSCLC, 观察联合疗法对晚期NSCLC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5% (83/96) , 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率为85.42% (82/96) 。治疗后的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提示联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方面, 不良反应发生率33.3% (32/96) , 以I级 (21/96) 和II级 (8/96) 为主, 表现为胃肠道反应16例 (16.7%) , 皮疹7例 (7.3%) , 外周血白细胞降低5例 (5.21%) , 呼吸困难4例 (4.2%) , 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总体来说联合治疗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患者可耐受治疗。
综上所述, 采用厄洛替尼与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中药联合治疗晚期NSCLC, 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OK T, WU Y L, THONGPRASERT S, et a1.Phase III, randomized, open-label, first-line study of gefitinib (G) Versus carboplatin/paclitaxel (C/P) in clinically selected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J].Ann Oncol, 2008, 19 (suppl 8) :1-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78-380.
[3]ENDELSOHN J, BASELGA J.Status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tagonists in th biology and treatment of cancer[J].J Clin Oncol, 2003, 21 (14) :2787-2799.
[4]HERBST R S, SHIN D M.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targe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positive tumors:a new paradigm for cancer therapy[J].Cancer, 2002, 94 (5) :1593-1611.
[5]HIRSCH F R, VARELLA GARCIA M, BUNN P A JR, et al.Molecular predictors of outcome with gefitinib in a phase III placebo-controlle study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 Clin Oncol, 2006, 24 (4) :5034-5042.
[6]孙玉蓓, 王勇, 胡冰, 等.厄洛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7) :980-981.
[7]徐振哗, 杨宇飞.肺癌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18.
[8]李家庚, 屈松柏.实用中医肿瘤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