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室岗位责任制范文第1篇
尊敬的公司领导:
2014年9月22日,接到正门保安反馈,正门处用于音响功放无法调整音量(如下图1),伸缩门遥控(2个)按钮失灵(如下图2),经查,确认损坏非个人原因所致,已通知公司电工维修,但无法恢复。
图1
图2 现向公司申请更换伸缩门遥控器(2个)及维修音响功放,经咨询报价,商定价格合计:¥270.00 元(大写:贰佰柒拾元整),实报实销,具体详见下表,供应商承诺五个工作日内维修完成。
特此申请,请批准。
广东中泰龙集团
行政人事部
2014年9月22日
警卫室岗位责任制范文第2篇
古籍上的记载在中国史书当中,曾经有三国时期之孙权派兵到夷州的记载,有学者据此主张夷州即是今之台湾,但有学者主张目前的证据不足,并无法证明夷州就是台湾,也有学者认为是琉球群岛。在《隋书流求传》则有这样的记载:“流求国在海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 此外,在《文献通考》也可以找到以下的叙述:“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烟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有学者主张隋朝的“流求国”或“琉求国”就是今日的台湾。台湾的称呼在历史上时有不同。古有称“台员”、“大员”、“大湾”、“东番”、“笨港”、“北港”等,葡萄牙人取名为福尔摩沙,乃“婆娑之洋,美丽之岛”之意。西荷殖民统治时期请见主条目: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大员港市鸟瞰图》作者不详/油画/约1644年/米德堡 哲乌斯博物馆藏
15、16世纪,欧洲国家对外扩张势力,开辟往东亚的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缩短了亚洲与欧洲的距离,世界从此进入海权时代。在海权争霸的国际环境下,台湾被迫走入历史时期,进入近代的世界史。17世纪初,除了一些零星的日本人、汉人、海盗游走进出于台湾之外,西方重商主义国家也开始注意台湾。此时远东海面已成为欧洲三国角逐的形势∶租得明帝国之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菲律宾吕宋岛的西班牙、盘踞爪哇的荷兰,在远东海面展开商业和殖民的竞争。荷兰人在远东的商业目的,原以明帝国为重要对象,但因受制于葡萄牙人的竞争和明帝国的抵制,荷兰人只好转向澎湖,先后在160
4、1622年两度进占澎湖。澎湖自14世纪中叶,已有元帝国设立澎湖巡检司治理。所以,明政府乃于1623年派兵与荷兰人在澎湖交战,历经8个月不分胜负,终而议和。在议和订约中,明政府要求荷兰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占领对面的“化外之岛”台湾,明政府则无异议,经此议和,荷兰人遂在1624年进入南台湾,建“奥伦治城”,后又改建为“热兰遮城”。荷兰人侵入台湾的第三年(1626年),西班牙也自马尼拉派兵占领台湾北部基隆与淡水一带,并起建造“圣多明哥城”,与南部的荷兰人展开殖民与商业竞争。1642年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成为台湾唯一的统治者。荷兰统治台湾前后共约38年,荷兰人在台湾发展贸易,并以台湾作为转口站,台湾成为明帝国、日本、南洋、欧洲等地的货物集散中心。此时的台湾已跃入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海洋贸易体系,有别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式小农经济。不过,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毕竟是剥削式的殖民统治,1650年左右,荷属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每年净收入约40万荷币(约4吨黄金),无怪乎一位荷兰总督说∶“台湾真是公司的一头好乳牛。
二二八事件美丽岛事件 1987年7月15日,台湾解除戒严。
“美丽岛事件”又称“高雄事件”,是台湾党外势力直接领导的、与国民党当局展开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政治较量。
1979年9月,由黄信介为发行人、许信良任社长、张俊宏任总编辑的党外政论性刊物《美丽岛》在台北创刊。该刊不仅言论激烈,而且来势凶猛,仅社务委员就达70名,几乎网罗了当时所有的知名党外人士,并在全岛设立十多个办事处,最多时发行量达8万册。党外人士想借办刊物集结力量为创造实质性政党的目的十分明显。而国民党从一开始就对这本来者不善的杂志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杂志创刊酒会上,就有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到酒店门口寻衅闹事;创刊后的2个月中,该刊发行人的住宅和杂志社也多次遭到骚扰和威胁,《美丽岛》杂志与国民党当局积怨已久,对立情绪持续升高。 1979年11月30日,《美丽岛》杂志与“台湾人权委员会”联合向台湾当局申请于12月10日在高雄举办纪念“国际人权日”集会游行,遭到拒绝。《美丽岛》杂志决定不理会台湾当局的态度,按原计划照常举行集会游行,并准备了一些木棍,以应付可能进行的镇压。他们还派出宣传车,沿街号召民众准时参加。
12月10日,集会如期举行。台湾当局派出大批军警部署周围街道,并对附近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入内。晚6时,聚集在《美丽岛》杂志高雄办事处的民众已达
五、六百人。考虑到集会原定地点扶轮公园已经被警察包围,于是临时决定改到另一开阔地区,但队伍却受到警察的阻拦,无法到达。黄信介、姚嘉文等就地发表演讲,与会3000多名群众情绪激昂,不断高呼“打倒特务统治!”、“反对国民党专政!”等口号。集会组织者再次出面与警方交涉,要求警察撤离,但遭拒绝。于是在集会结束后,以三辆宣传车开道,几千民众持木棍、火把开始游行。四周待命的警察上前强行阻拦,并用催泪弹驱赶游行队伍,民众则以木棍、火把、酒瓶还击,双方发生严重冲突。在折返杂志高雄办事处后,双方再次发生扭打,直到11时宣布集会结束,仍有不少民众不愿散去。军警用催泪弹、电棍等强行驱赶,冲突进一步升级。到11日凌晨2时30分,局势才趋于平静。
这次冲突共造成双方近200人受伤。事后第三天,台湾当局开始大规模收捕事件参与者,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等共152名党外人士以“涉嫌判乱罪”被抓扣,聚集在《美丽岛》杂志周围的党外运动核心人物几乎被一网打尽。1980年
3、4月间,经过军法审判,以“为中共统战”和“台独叛乱”罪名,判处施明德无期徒刑,黄信介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张俊雄等6人有期徒刑12年。另有30多人被刑事法庭判处4至6年的徒刑。
“美丽岛事件”是台湾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双方均有备而来。党外人士希望借此向国民党挑战,显示自己的实力,而国民党也将计就计,“引蛇出洞”。经过这次事件,党外势力的骨干基本郎铛入狱,党外运动元气大伤,被迫转入低潮。而国民党也受到重创,宛如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被打了一个大洞”。国民党与党外势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
2008-8-5 19:46 eter14 | 一级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约3万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左镇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
公元前2500年,台湾地区出现与大陆文化有密切渊源的新石器文化“凤鼻头文化”。 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60
7、608年,隋朝将军朱宽两次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台湾)。 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1624年9月,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62年2月9日,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10月3日,施琅接受郑氏的归降。
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明谕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警卫室岗位责任制范文第3篇
为了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操作规程:
1、在安全上各级领导,尤其是班组长和班组安全员都应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到班前讲安全,班中查安全,对违反劳动保护规定和违章作业现象坚决制止,否则对事故要负一定责任。
2、各岗位工作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含机修间、各操作室),必须按规定穿戴好劳保护品,工作时不允许穿奇装异服,不允许穿短袖装,女职工严禁留长发,工作时必须戴好工作帽。
3、严禁现场吸烟,进入厂区严禁携带火种。
4、严禁闲杂人员在轧机区域停留。
5、严禁任何人私自在管道上接口。
6、严禁用水冲洗设备。
7、严禁私自接、拆电气设备。
8、严禁单人和非工作人员进入变压器室。
9、严禁穿越栏杆或站在辊道上,机器设备上。
10、高空作业(2.5米以上)必须戴安全带,严禁从高空中向地面扔工具和杂物。
11、严禁站在或手扶设备指挥该设备或其它设备开机。
12、严禁起重机械超负荷使用,严禁斜拉斜吊和超速运行。
13、压力容器严禁电气焊作业。
14、严禁向电缆沟、下水道中扔烟头、烟盒、塑料袋、油污及废弃物等,一经发现将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15、电缆沟盖板上严禁摆放油品、乙炔等易燃易爆物品。
16、任何工种凡接触转动部位时,严禁戴手套操作。
17、各种安全防护装置、设施和安全标志要认真爱护,不得任意拆卸、损坏或挪作它用。
18、对于与安全操作规程有出入的指挥,任何人有权拒绝执行。
19、过跨平车两侧必须在1米以外堆放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堆放应保持整齐,不得妨碍交通。在平车上放置重物时要保证物品重心平衡,以免发生倾翻,造成设备损坏或人员伤害。1.20 各岗位工作人员要清楚和遵守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
21、机械设备和拆换设备及备品备件、工具必须摆放整齐,要留有一定的通道,以便于工人安全操作。
22、现场设备检修前必须请示生产厂长,检修后必须通知生产厂长并保持现场清洁。
23、使用特殊工具(如砂轮机、电气焊等)必须遵照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
24、使用电动工具时,必须穿绝缘鞋或站在绝缘材料上,严禁站在水中使用。严禁拽拉电线移动工具。使用潜水泵时,严禁带电移动。
25、进入车间必须按工种要求佩戴齐全劳动保护用品;禁止带小孩和非本车间人员进入车间。
26、进入车间后要走安全通道,越过设备要走安全桥,随时注意空中和地面情况,主动避让运行的天车和平车。
27、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安全培训、考核合格、获得全国统一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否则不准独立上岗作业。
28、新工人进厂、职工换岗、转岗等必须通过三级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9、工作中严禁打闹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严禁串岗、脱岗、睡岗及酒后上岗。
30、主控室、高压配电室、液压站、煤气区域等场所,严禁非岗位人员擅自出入。
31、按要求配备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天然气报警系统,煤气报警系统和消防设施、器材,严禁随意拆除,挪作他用。
32、各设备所配置的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警示标志牌严禁随意拆除或转移位置。
33、无证人员严禁操作天车和驾驶机动车辆,车辆行驶中,严禁上下车。
34、操作正常运转的设备和大锤时,严禁戴手套,与运转的设备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卷入造成人身伤害。 禁带电移动设备。
36、作业现场的原材料、备品备件、工器具等严格按“双定”要求存放,存放要整齐牢稳、安全,作业现场应保持清洁、卫生。
37、指挥天车必须用起重机吊运指挥信号,且专人进行指挥,指挥时严禁戴手套。吊挂物件必须牢靠、安全,严格执行“十不吊”的各项规定。
38、吊索具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确认无磨损超标和裂纹后方可投入使用。
39、两人以上共同作业时,必须有专人统一指挥;工作中要加强联系,做到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做到“三不伤害”。从事煤气、带电、高空作业时,必须两个人以上工作,必须办理工作票、设专人监护,且工作前要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40、员工下班途中应遵守交通规则;通过交叉路口和横穿道路、铁路时,要观察来往车辆,不得与车辆抢道,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
二、炼钢车间安全操作规程
1 电炉安全操作规程
1.1 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通用安全规程、电炉工艺操作规程。 1. 2 作业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安全帽。 1.3 电炉限位装置、联锁功能齐全、有效。
1.4 水管道、各类气体管道、液压、润滑管道、电气电缆及各类设备防护到位。
1.5 设备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齐全,盖板、护罩是否破损。 1.6 确保电气设备不破皮漏电,手电钻、平车电缆、喷粉罐安装漏电保护,拖地电缆不破皮漏电。
1.7 电炉装料时要有专人指挥天车,电炉周围的人员撤至安全位置,严禁在起吊物下边。
1.8 加二次以上废钢时,炉内废钢不得全部熔化,防止钢水喷溅。 1.9 压料时,指挥加料人员需认真观察炉内废钢形状,指挥信号明确,防止料罐脱钩。
1.10 兑铁水时,指挥天车人员信号必须明确,铁水包尽量放低,倾倒时先慢后快,防止铁水大量喷溅。
1.11 送电前应检查炉体周围是否有人,发出送电信号,确认无误后方可送电。
1.12 电炉在冶炼过程中严禁从高压水冷电缆下通行。 1.13 电炉在送电10分钟内不准在炉门口操作,防止废钢中爆炸物伤人。
1.14 吹氧前要先检查确认氧气阀门、软管、接头是否漏气、发现漏气应及时检修更换。
1.15 吹氧时应先开氧气,再向钢水插入吹氧管,若氧气压力小于0.3Mpa不准使用。
1.16 手持氧管不准手持接头部位,防止氧气漏氧回火伤人。 1.17 吹氧时,枪口不准接触炉料,避免回火打弧烧坏氧枪,当有大块废钢堵塞炉门时,不准用氧枪吹氧。
1.18 吹氧时应避开炉门,尽量站在炉门右侧,防止炉内沸腾喷溅伤人。
1.19 吹氧时吹氧工要精力集中,注意炉内情况,遇有紧急情况应及时关闭氧气阀门。 1.20 氧枪如有漏水应停止使用,避免水和钢渣接触产生爆炸。 1.21 在冶炼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炉内火焰变化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冶炼,待隐患排除后方可继续生产。 1.22 测温、取样时,容易发生坠落和炉内沸腾喷爆的危险,操作前要严格观察炉内变化和周围环境,确认紧急撤离的路线。测温、取样时,身体应偏离炉门正前方,确认脚踏位置。
1.23 电炉出钢时,应先确认炉下是否有人,钢包车是否到位,若情况不明严禁出钢。
1.24 出钢过程中需向钢包内加各种材料时,脚要站稳,投掷时要注意观察钢水变化,防止出现炉内大沸腾。
1.25 加填料堵出钢口时,由于偏心盖不平整,温度较高、烟尘较大,视线不良,应严格确认,以防止摔倒坠落和烫伤事故发生。
1.26 起吊重物时,要检查吊链、钢丝绳套,确认牢固方可使用。 1.27 拆除旧炉盖时,要确认炉盖是否有掉钢渣的可能,严禁站在炉盖上方,防止掉渣砸伤。
1.28 更换炉上电极时,要先检查吊链是否牢固,电极丝头是否破损,不能保证安全的不准使用。
1.29 上炉时,应先确认电炉是否停电、炉上栏杆是否缺失、不牢固,行走在炉上应格外注意,挂电极时脚要站稳,指挥信号要明确。 1.30 拆装电极时,要注意电极摆动状况,防止电极碰撞折断伤人或砸坏设备。
1.31 电炉冶炼过程中,发现漏水应立即通知现场人员撤离至安全位置,通知主控工紧急停电提升电极,且严禁动炉体。 1.32 出钢车事故沟内及出渣区域严禁存有积水,有积水必须先清理,干燥后才能生产。
1.33 严格检查并确认叉车制动灵活、可靠,扒炉门时控制好车速及方向,防止坠落及撞损炉体。
2 精炼炉安全操作规程
2.1 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职工通用安全操作规程。
2.2 出钢开动钢包车注意观察是否炉盖电极已经到位,确认后方可开动车。
2.3 吊电极时要先检查吊具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不能保证安全的不能使用。
2.4 吊电极进入炉上时,操作人员注意力要集中,防止电极摇摆碰撞人员或设备。
2.5 开氩气时要始终关注钢水包情况,压力不要过大防止钢水喷溅伤人。
2.6 测温前要检查测温枪是否校正热电偶是否干燥,防止因潮湿发生爆炸伤人。
2.7 测温取样时操作人员精力要集中,脚下要站稳,要与炉门保持距离。 2.8 向钢水包内投掷合金时,不准面对炉门,投掷要准确,防止摔伤或钢水喷溅。
2.9 冶炼过程中如遇突然停电或突然停水时,应及时利用液压储能压力,抬起炉盖,提起电极,开出钢包车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2.10 在冶炼过程中,如遇炉盖大漏,应及时停止冶炼,抬升炉盖,关闭进回水阀门,待钢包内积水蒸发后,再做处理。
3 叉车工安全操作规程
3.1 叉车必须经检验合格(驾驶机构,刹车,音响信号必须良好可靠,技术状况要符合安全要求),方准使用。
3.2 驾驶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或有一定开车技能,经考试合格并取得驾驶证方准驾驶车辆。
3.3 叉车不准超载,时速不得超过10公里。在转弯掉头人多的地方,车速不得超过5公里。转弯掉头时必须正确使用转向灯。
3.4 用叉车装载货物必须保持平稳,栓牢或绑捆好,高度不得超出距地面2米,更不准将货物拖在地面上行驶。
3.5 叉车在运输途中不准载人。随车的装载人员应坐稳,不得将腿伸出车盘外部,待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
4 铲车工安全操作规程
4.1 铲车必须经检验合格(驾驶机构,刹车,音响信号必须良好可靠,技术状况要符合安全要求),方准驾驶。 4.2 驾驶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或有一定开车技能,经考试合格并取得驾驶证方准驾驶车辆。
4.3 铲车不得超载,时速不得超过10公里,在转弯掉头人多的地方,车速不得超过5公里,转弯或掉头时必须正确使用转向灯。
4.4 在工作前应仔细检查行驶系统,起重系统和油压系统,确认无误后方准作业。
4.5 铲车在行驶中,车铲距地面不得低于30厘米,也不得高于50厘米。禁止任何人站在货物上随车行驶。
4.6 铲车在车间内部,出门或倒车时,时速不得超过3公里。 4.7 铲车铲物时不得超载。禁止用铲车产埋在地下的物件或用铲齿移动货物。铲物时应先将货物垫起,然后起铲。物件应放置平稳,不得偏高偏重,其高度不得妨碍司机的视线。起铲后必须将吊杆向后倾斜10-15度,根据路面情况和货物性质,采用适当高度行驶,除特殊情况外,不得急刹车。 4.8 提升货物只须在铲车静止后进行。禁止在提升物件的下面站立或通过。
4.9 当铲车失去平衡,后轮离地时,应将货物放下,同时将铲斗或车铲放下。司机离车时应把铲斗和车铲放下,并将发动机熄火。
5 铲渣工安全操作规程
5.1 操作前必须穿戴好劳保用品(必须戴口罩)。 5.2 出车前必须点检车辆的各个系统是否正常,严禁带病出车。 5.3 铲渣前必须确认铲斗内及落渣区无积水方可进行作业。 5.4 倒车时确认渣道内无障碍物后方可倒车,以防碰坏设备和人。
5.5 铲车装料时要轻放稳落,不准砸车。
5.6 铲车运行区域严禁他人进入,以免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5.7 会使用灭火器,并经常检查和保养。
三、连铸车间安全操作规程 1 拉钢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1 拉钢平台要每班清扫,各类物品要定置摆放,道路畅通,平台
上严禁有积水、油污。必须认真检查所使用的工具、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1.2 结晶器密封所用的石棉布、铁屑等,必须干燥无油污,以免浇铸时发生爆炸。
1.3 浇铸前要检查摆槽是否好用,俢砌摆槽用的耐火材料必须烘烤干燥。
1.4 开浇前各种设备要处于良好状态,冷却水循环正常,结晶器不准渗水和漏水,否则应及时更换。结晶器与振动台进出水管连接要密封完好。
1.5 中包烘烤时,遵循先点火(明火),后开煤气,再启动风机的原则,小火烘烤时必须将鼓风机阀门关闭,中间包烘烤结束后,按照先关煤气后关风的程序进行操作,严禁使用带有油脂的手套开关阀门。中包烘烤遵守《中包烘烤操作规程》。严禁在煤气区域休息、取暖、停留
1.6 拉钢前,拉钢工应准备好捞渣棒、撬棍等生产工具,保证捞渣棍弯曲度灵活好用。
1.7 检查中间包车行驶是否正常,中间包行走区域不得有障碍物堆放。
1.8 拉钢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好防护面罩、长筒靴、手套。 1.9 吊放结晶器及护罩时,手不要放在挂吊处,以防挤手,如有粘钢吊起困难,应处理好再吊,切不可强吊。
1.10 上引锭杆时,引锭头应充分进入结晶器下口,不得留有缝隙,
以防二冷水进入结晶器下口,不得留有缝隙,以防二冷水进入结晶器。加入的冷料必须干燥,严禁潮湿。穿引锭时不准用手摸引锭头及结晶器下口,操作者应避开引锭杆走行方向,以免引锭杆伤人。 1.11 开动中间包车时,必须确认周围人员是否离开,确认离开后,方能启动,并且一人监护,一人操作。 1.12 开浇前,要检验水口液压机构是否灵活,无缺陷。 1.13 开浇后,发现一流不正常,此流停浇,摘掉水口,排除故障后重新引锭。
1.14 拉钢过程中,拉钢工要精力集中,站牢、站稳,捞渣时严禁将捞渣棒穿越钢流。
1.15 浇注过程中,如钢水液面出现不明情况的沸腾,结晶器漏水或有刺眼光线产生,应立即停浇,摘掉水口,停止该流浇注。
1.16 浇注过程中,中间包包底、包壁、水口机件发红或水口砖有裂痕应立即停浇,关闭水口,迅速将中间包车开离浇注位至事故包上方。
1.17 拉钢过程中发现一流拉漏,此流立即停浇,摘掉水口,处理后重新引锭。
1.18 一旦发现事故需摆槽时,若溅起钢水浇钢工要反应迅速,及时躲开,当钢水溅到手套或高温鞋里时,应及时摘掉手套,脱掉鞋子,根据伤情及时就医。
1.19 吊中间包时,要先检查吊具是否完好,确认后再使用。吊包时,要平稳地使吊钩挂住中间包耳轴,严防吊钩撞坏机件或伤人。
1.20 热换中间包时,放入结晶器的连接件必须干燥,插连接件时不得将手插入结晶器内,以免钢水溅起伤人。 1.21 更换水口前,水口必须烘烤干燥。
1.22 换水口过程中,要观察好周围环境,注意避免钢花飞溅伤人。
1.23 严禁任何人开动浇注中的中间包车。
1.24 一旦发现中间包穿钢后,立即通知大包工关闭大包水口,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立即把悬挂操作箱推至后方,平台红钢用碳化稻壳覆盖,以免烧坏上方电器设备。
2 大包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1 大包平台和分管的设备要每班清扫,工器具、原材料要定置摆放,严禁在安全通道摆放物品,平台两侧梯子保持清洁畅通,浇钢前认真检查各种工器具是否完好,否则禁止使用。
2.2 大包平台防护栏要经常检查,防止在浇钢操作时有防护栏开焊断裂伤人。
2.3 事故包、溢流槽应完好无损,不准有杂物。必须保持干燥,严禁潮湿。
2.4 吊运大包时必须专人指挥,当大包起升至回转台附近时,天车由大包工指挥,做到手势明确、信号清晰。
2.5 如发现钢包包底、包壁有发红之处,严禁吊往回转台,应立即吊至事故包上方,降低钢包高度,视情况进行合理处理。 2.6 大包吊上回转台后,回转台周围严禁站人。
2.7 转动大包回转台前应发出信号,确认旋转方向无人员及障碍物。放置到位后,微调大包位置,使大包水口对准中间包冲击区。
2.8 大包开浇前,周围严禁站人,大包开浇时,钢流应由小到大,严禁开浇过猛,钢水飞溅伤人。
2.9 在正常浇注过程中大包工应适时开关大包水口,避免长时间不活动,机件涨死,水口无法开关。
2.10在正常浇注过程中,中间包液面控制要稳,不要忽高忽低,以免渣线损坏,严重侵蚀。
2.11 吊下的热包盖必须放置到车间指定位置,防止损坏设备或烫伤人员。
2.12 吊运事故包、溢流槽及各种物料时,必须挂牢,指挥手势准确。
3 切割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3.1 操作前认真检查各链条钢丝绳及夹具等是否符合要求,严禁带病作业。
3.2 操作时坚持先确认后操作的原则,以确保无误。
3.3 火焰切割不能工作时,要用长把枪人工切割,切割用具应符合安全规定。
3.4 检查燃气装置时要求两人以上,禁止带火种。 3.5 切割状态下进行火切调整时,要注意其他流的动作避免返回挤缸现象。
3.6 火切气源压力要按规定专人调整,不得随意进行调节。 3.7 处理拉矫机脱坯时要注意引锭杆翘起伤人。 3.8 更换割嘴时必须关闭气源阀门。
3.9 用撬杠调整钢坯时必须确定所占位置安全可靠。
3.10 移钢机区吊装钢坯时要和操作室人员联系好,并与移钢机保持安全距离。
3.11 处理旋流井氧化铁皮时,指挥天车信号必须明确。 3.12 进旋流井下面工作时要注意确保照明完好,并要求上下配合作业。
3.13 吊装热坯时吸盘下严禁站人必须专人指挥天车。 3.14 使用大锤严禁戴手套。
3.15 处理上翘钢坯时,应站在割缝两侧安全位置。
3.16 使用天车应与天车工密切配合,专人指挥,手势明确并按指定路线行走。
3.17 拉钢过程中严禁非操作人员从剪前辊道通过。
3.18 拉钢过程中严禁非操作人员从移钢机及推钢机上方通过。
4 主控室安全操作规程
4.1 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职工通用安全规程》。
4.2 工作前认真检查各操作部件是否完好、仪表开关、按钮等非本岗位人员不准乱动。一切报警设备、指示灯、信号装置等应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得带病作业。
4.3 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各控制设备、信号装置的作用,如实记录各类数据,发现异常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 4.4 每次开浇前,根据所拉钢种,检查配水表、拉速等参数。通知
各操作室、液压站、泵房做好生产准备。通知水泵房开水,认真检查结晶器进、回水情况,并确认水压正常,钢包、中间包处于浇注位,确认无误后把铸机状态转到“浇注状态”。 4.5 开浇后,发现未送结晶器冷却水时,立即通知拉钢工停止浇注,切不可再送冷却水,以免发生结晶器爆炸事故。 4.6 浇注时不准离开工作岗位,浇铸过程中密切监视有关画面,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及时传达信息,并认真做好记录。 4.7 拉钢时必须密切注意结晶器水和二冷水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处理。
4.8 电气、仪表出现故障时应通知电气、仪表人员处理,严禁带病作业。
4.9 主控室应每班清扫,各种设备每班应用软布擦拭,保持干净,做到安全文明生产,严禁用湿布擦拭电气设备。
4.10 非主控室人员未经允许严禁入内,室内严禁吸烟,操作台上严禁坐人及摆放物品。严禁在主控室微机上玩游戏,未经车间领导同意严禁使用外来软件或更改程序。 5 出坯操作室安全操作规程
5.1 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职工通用安全规程》。
5.2 操作前认真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必须确认辊道上无人,再开动辊道、推钢机、移坯车,进行检查。 5.3 检查操作台各信号及控制按钮是否正常。 5.4 检查冷床、辊道上是否有杂物,有则及时清理 5.5 检查移坯车是否完好,动作是否正常。
5.6 推钢过程中,冷床两边或推钢机轨道两侧不准站人。 5.7 操作时严禁和其他人谈话,严禁外岗位人员进入操作室。 5.8 辊道或推钢机出现故障,确认停止运转后才能检修,检修设备或加油时,检修人员在出坯操作台控制开关上挂上安全警示牌后,出坯工严禁操作。
5.9 处理辊道堆钢或试车时,室内外要联系好,室内人员看室外人员的手势操作设备,必须设专人确认联系、指挥,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氢氧站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6.1 氢氧站的安全生产,首要一条就是严禁烟火,包括明火、暗火。
6.2 电解槽在运行中应控制好液位,严防液位过高或过低。 6.3 电解液的浓度必须严格控制。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不能混合使用,不然会在小室的阴极上形成结晶碱,造成槽电流波动,槽电压上升,威胁安全生产。
6.4 当需要接触运行中的电解槽、电器设备,或测量极间电压时,都必须穿上绝缘鞋。严禁用双手触及五块以上极板。 6.5 电解槽及供电系统最忌讳停开频繁,因为这样极易损坏设备,热胀冷缩造成槽体渗漏,又易发生事故。长期停运也易发生锈蚀,特别是电气系统。建议长期稳定低负荷经济运行。 6.6 运行中的电解槽不准进行任何检修,必须停槽至电压消失后(一般10min左右)再进行。
6.7 有爆炸危险的房间及氢气储罐周围,严禁一切烟火和产生火苗、火焰的工作,禁止使用电炉、火炉、喷灯、电钻、电瓶车等,不得携带火种进入禁火区。
6.8 氢氧站操作人员应穿棉质工作服和防静电鞋。
6.9 氢、氧生产系统在检修前,必须用氮气(压力0.05MPa,纯度≥98%)进行吹洗,不能有死角。吹洗过程严禁用铁器敲打。 6.10 接触过氢气的吸附剂、保温层,它们都大量地吸附氢气,动火前也必须认真吹洗,避免发生燃爆事故。
6.11 设备、管路在吹洗合格后,应把所有人孔、手孔、阀门、盲板都打开,并打开室内门窗,加强空气流通。系统内部和动火区域内的含氢量必须0.4%。
6.12 氢气系统因泄漏而发生氢气着火时,可用浸了水的织物覆盖,使其既隔绝空气灭火,又降低温度使火不再复燃。如果氢气压力高,火势大,首先不要紧张,因氢气燃烧正说明是纯的。应尽可能继续外供氢气,绝对不能把燃烧火灾事故,演变为爆炸事故。具体处理方法要视情况而言,大致是: ①如果火灾危及电气设备、线路,那首先切断电源。 ②如果把起火的部位隔离是安全的话,那尽可能地关闭阀门,切断正在燃烧的氢气供应。
③如果是氢气设备起火,那绝对不能关闭进气阀,因为那样做会使设备内产生负压,倒吸进空气。要知道爆炸危险比大火严重得多。
④如果氢气起火部位不能隔离,那应当适当关小进气阀,使得既降低压力又保持正压,可以用水来冷却降温。在氢气流切断之前不能灭火,允许氢气在控制下燃烧,把握住断气与灭火时机。
⑤氢气系统可以通入氮气吹洗,渐渐减少氢气流入,直至火焰被熄灭。
6.13 在配制电解液或进行其它带碱工作时,应穿着工作服、胶皮靴、胶手套和防护眼镜。如发生碱烧伤,应先用2-3%的硼酸溶液中和,再用水冲洗,或直接用大量的水冲洗。电解室里应备有足够数量的2-3%浓度的硼酸。
6.14 电解槽及氧气系统都必须严格除油。氧气系统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的工具、手、工作服、脸、头发等,也必须严格除油。压力在3.0MPa以上的氧气,遇到油脂即会自燃甚至爆炸,压力愈大,爆炸愈烈。
6.15 容器、仪表、压缩机、管道、阀门及过滤器等氧气系统各元件定期检查其油脂残留量及锈蚀情况,如不合格必须及时处理。
6.16 氧气系统中的手动切断阀必须开启自如,不准对进行冲击或急速地操作。对不常用的切断装置必须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6.17 检修前必须将系统中的气体排空,并用无油干燥空气或氮氧进行置换,使系统中的氧含量符合规定要求。排空的氧气应导放至安全区。
6.18 氢氧站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
7 钢包热修工
7.1 浇钢包后回浇余斗必须干燥,倒渣时要指挥天车使钢包不得过高,以防溅渣伤人。
7.2 随时检查包衬状况,对大、中、小修后的钢包必须干燥后方能使用。
7.3 使用氧管烧眼时,胶管与烧管必须接牢,手不能握在接头处,烧氧管长度不能小于1.5米,开氧时注意协调配合,意外情况及时关氧。
7.4 换阀板时,应注意周围人员有关设备,防止碰伤事故。 7.5 热修包时要待天车放稳钢包后方可操作,当需摘钩时,必须将倾翻体放稳,操作人员要离开倾翻体可能倒下的位置,如倾翻体不能很稳的挂入钩内,要用钢钎固定倾翻体防止其倒下伤人。
7.6 挂钢包大环前,必须检查包沿,包带是否有残渣、残钢,待确认后再操作,防止钢渣落下伤人。 7.7 烧眼时必须戴好防护眼镜。
7.8 活动平台必须炉炉检查,发现拆面焊口必须马上处理,修好后方可能使用。
7.9 打锤时,打锤人与钎子人不能站在同一侧。
7.10 爬钢包时插拔液压管时,脚必须站稳后,再操作,严防掉下。 7.11 烧水落石出口与烧透气砖顶部残钢必须交错操作,防止烫人。 7.12 用氧管自包口烧水口残钢或撞上水口时要提醒操作平台人员注意,双方确认后再操作。
7.13 开过跨车,必须两人,一人操作,一人监护,车道无行人后方可开车,防止意外发生。
8 大包烘烤工
8.1 再点火前,必须与煤防员联系,得到同意方可操作。 8.2 点火前认真检查所用的煤气系统,确认设备正常、煤气合格、无泄漏,方可操作。
8.3 点火前先开鼓风机,煤气点燃后逐步啬鼓风量和煤气量,停煤气前关烧咀,后停煤气。
8.4 必须执行先点火后,再开煤气的原则,如点不着火要先关烧咀阀门,后查原因。
8.5 烧包过程中认真观察煤气压力的燃烧情况,发现熄火后立即处理,若有异常现象及时与专业人员联系。
8.6 严格执行煤气设备动火管理的规定,执行先点火后开煤气的原则。
8.7 不能用金属物及硬物敲击煤气设备。
8.8 烘包平台严禁火种及易燃物,无关人员不能乱动烘烤设备,不能进入烤包区域。
9 结晶器维修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9.1 工作前要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9.2 操作前必须对所用的工具器具进行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禁带病作业。
9.3 吊挂结晶器要专人指挥,手势明确,挂牢捆好,落放平稳。 9.4 使用内六角扳手时,不得用力过猛,以防打滑伤人。 9.5 使用大锤严禁戴手套,大锤前面禁止站人。
9.6 打压时管路连接要牢固,打压机接线要符合要求,卸压时动作要缓慢。
9.7 使用气割电焊要远离火源,确保安全。 9.8 搬运气瓶严禁抛,滚。
9.9 气割时发生回火应先关乙炔,再关氧气。
9.10 使用电焊时一次线不得超过3米,二次线及外壳必须接地,整个线路必须绝缘良好。
9.11 更换铯棒时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如铯棒不用时应用特制容器密封好。
四、动力车间安全操作规程 1 天车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1 经培训考试合格且持操作证方能上岗。
1.2 应具有对天车机械、电器方面的常识,掌握操作维护技能,了解工作范围的工艺流程,熟悉指挥手势及讯号,会使用灭火器。
1.3 非有关人员不能上车,培训人员应指定专人带领,学员在独立操作前,操作天车必须有老师监护。 1.4 起重作业严格执行“十不吊” a)歪,拉,斜,拽不吊;
b)超负荷,重量不明或不符合要求不吊; c)工件坚固不牢不平衡而可能滑落不吊; d)多人指挥,指挥信号不明不吊; e)吊物边缘锋利无防护措施不吊; f)吊物上站人或有浮动物不吊; g)埋在地下的构件不吊; h)挂重物直接加工时不吊;
i)易燃易爆和压力容器等爆炸物不吊; j)六级以上强风无防护和钢水罐过满不吊;
1.5 上、下梯子时要抓紧扶手,稳步上下,携带物品要注意,不得坠落,不得触及电器,雨雾天气防止滑倒致伤。 1.6 在天车走台上行走时,不准在轨道上行走,不准手扶小车轨道;不准从一台天车跨越到另一台天车上,要注意运行天车时不发生事故。
1.7 只能在指定的梯子或平台上下车,上车前要先按门铃与操作者联系,待车停稳后方可上车。上下车要注意运行天车的滑线。
1.8 上车后要与上一班天车工对口交接,接班后应认真对天车的安全构件,机械构件,电器联锁,防护装置等进行检查,对各机构进行试验,发现问题及时找维修工处理。
1.9 在确认总电源已停电的情况下,对电器机械各部位按照班检项目逐项检查,对重点部位及上班交下班的总问题重点检查,同时清除车上杂物,不准向下乱抛。
1.10 送电前,鸣铃警示,确认无误后,方可送电试车。启动后要逐个机构空负荷试车,在确认各机构正常运行后,要对各限位开关、制动器进行试验,最少要试验三次。
1.11 对检查及试车中发现的问题要抓紧处理,难以处理的及时报告有关人员安排处理,不准设备带病冒险作业。
1.12 经检查试车正常,交接者共同签字。交班者下车后方可投入工作。
1.13 天车正式投入工作前,天车工应鸣铃通知指挥人员,天车方可以工作,工作中要服从地面指挥人员指挥。 1.14 严禁吊物从人或重要设备上越过。
1.15 严禁用天车大小车牵引一切车辆或拖拉重物。
1.16 开始第一次吊重物及每次吊液态金属时,都必须做二次下降制动性能试验,确认制动性能可靠,方可起吊。
1.17 在吊运重物时,应使所吊起重物底部高过障碍物0.5米以上。
1.18 禁止用天车吊重物纵向、横向碰击其他物体或设备。 1.19 吊重物时,禁止调整制动器,只有一个制动器的起升机构严禁吊运液态金属。 1.20 不准用限位开关停车。
1.21 天车工及检修人员均不准私自拆除和短接限位开关、过流继电器、门铃开关、控制器、定位弹簧、缓冲器、制动器等安全装置。如发现损坏或失灵应修复后方可工作,不准带病冒险作业。
1.22 运行中检查天车,不准攀登小车,配电盘正面不准站人。 1.23 运行中稳起稳落,平稳运行,非紧急情况下,严禁在高速运行中用打反车进行制动。 1.24 运行中发现天车有异常声音、气味等情况,必须立即停车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工作。
1.25 吊车制动器突然失灵时,可控制下降速度直至重物落下,否则应反复起落,开动时要逐档推进,空位时允许瞬间停留。下降时要直接将手柄推到底,拉回空位时要迅速,开动大小车选择安全点落下,采取措施期间应鸣长铃示警。 1.26 电器突然失灵时,应在吊物不下滑、大小车不撞击的情况下紧急停电。
2 水泵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1 送电操作必须戴好绝缘手套,穿好绝缘鞋。 2.2 送电合闸时不准面对闸刀操作,以防烧伤。
2.3 开机前必须对水泵法兰,安全护罩,润滑油量等进行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 开关阀门,一定要站好后再开启,防止滑倒摔伤。
2.5 送电合闸严禁面对闸刀操作,要戴绝缘手套,且要有人监护。 2.6 开启与停机都必须接到配水通知,确认后方可操作。 2.7 开机后,应仔细检查电流,电压、水压等是否正常,若不上水应立即停车,严禁长期空转。
2.8 若发生突然停电,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尽快恢复。 2.9 设备运转中,严禁清扫,加油,维修和跨越。
2.10 水泵运行中,轴承与油温及电机机身温度均不得高于70度,否则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2.11 若交换用泵供水,应先开备用泵,再停运行泵。
2.12 操作中做到不超压,不超温,不超负荷运行,且要经常观察水位情况。
2.13 上下楼梯时精力要集中,以防滑倒摔伤。
3 过滤器阀门间安全操作规程
3.1 员工进入车间必须穿戴好劳保防护用品,女员工必须盘发. 3.2 送电前必须对水泵法兰,安全护罩,润滑油量,水泵中是否冲满水等进行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即使处理. 3.3 送电操作必须戴好绝缘手套.穿好劳保鞋. 3.4 送电合闸时不准面对闸刀操作.以防烧伤. 3.5 开关阀门,一定要站好后再开启,防止滑倒摔伤. 3.6 送电合闸严禁面对闸刀操作,要戴绝缘手套.且要有人监护. 3.7 开启与停机必须接到配水通知,确认后方可操作. 3.8 开机后,应仔细检查电流,电压,水压等是否正常,若不上水应立即停车,严禁长时间空转. 3.9 若发生突然停电,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尽快恢复. 3.10 设备运转中,严禁清扫,加油,维修和跨越. 3.11 水泵运行中,轴承与油温及电机机身温度均不得超过70度,否则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3.12 若交换用泵供水,应先开备用泵,再停运行泵. 3.13 操作中做到不超压,不超温,不超负荷运行,且要经常观察水位情况. 3.14 上下楼梯时要精力集中 ,以防滑倒摔伤. 3.15 与本车间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4 化学除油间安全操作规程
4.1 员工进入车间必须穿戴好劳保防护用品,女员工必须盘发. 4.2 送电前必须对水泵法兰,安全护罩,润滑油量,水泵中是否冲满水等进行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即使处理. 4.3 送电操作必须戴好绝缘手套.穿好劳保鞋. 4.4 送电合闸时不准面对闸刀操作.以防烧伤. 4.5 开关阀门,一定要站好后再开启,防止滑倒摔伤. 4.6 送电合闸严禁面对闸刀操作,要戴绝缘手套.且要有人监护. 4.7 开启与停机必须接到配水通知,确认后方可操作. 4.8 开机后,应仔细检查电流,电压,水压等是否正常,若不上水应立即停车,严禁长时间空转. 4.9 若发生突然停电,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尽快恢复. 4.10 设备运转中,严禁清扫,加油,维修和跨越. 4.11 水泵运行中,轴承与油温及电机机身温度均不得超过70度,否则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4.12 若交换用泵供水,应先开备用泵,再停运行泵. 4.13 操作中做到不超压,不超温,不超负荷运行,且要经常观察水位情况. 4.14 上下楼梯时要精力集中 ,以防滑倒摔伤. 4.15 与本车间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5 净水站安全操作规程
5.1 员工进入车间必须穿戴好劳保防护用品,女员工必须盘发. 5.2 送电前必须对水泵法兰,安全护罩,润滑油量,水泵中是否冲满水等进行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即使处理. 5.3 送电操作必须戴好绝缘手套.穿好劳保鞋. 5.4 送电合闸时不准面对闸刀操作.以防烧伤. 5.5 开关阀门,一定要站好后再开启,防止滑倒摔伤. 5.6 送电合闸严禁面对闸刀操作,要戴绝缘手套.且要有人监护. 5.7 开启与停机必须接到配水通知,确认后方可操作. 5.8 开机后,应仔细检查电流,电压,水压等是否正常,若不上水应立即停车,严禁长时间空转. 5.9 若发生突然停电,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尽快恢复. 5.10 设备运转中,严禁清扫,加油,维修和跨越. 5.11 水泵运行中,轴承与油温及电机机身温度均不得超过70度,否则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5.12 若交换用泵供水,应先开备用泵,再停运行泵. 5.13 操作中做到不超压,不超温,不超负荷运行,且要经常观察水位情况. 5.14 上下楼梯时要精力集中 ,以防滑倒摔伤. 5.15 与本车间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6 除尘工段安全操作规程
6.1 进入现场前,必须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帽、劳保鞋、工作服,工作服整齐无飘荡部分。
6.2 上下梯子,走道行走必须扶好栏杆,以防滑倒或摔下。 6.3 输灰机应盖严盖板,运转时不得跨越,不得将手伸入机壳内。 6.4 严禁用棉纱擦拭运行中的风机和轴承箱端面的积灰和油污。 6.5 对运转设备进行点检时,不得戴手套触及设备。
6.6 在操作室内启动室外设备,首先观察设备附近有无人在检修,确定无人后,打铃提示,然后方可开机。
6.7 打扫平台卫生,不得将水冲到电器设备上及输灰机壳内,雨雪天要及时将电机及输灰机壳做好防雨防雪。
6.8 电器设备或电缆沟内电缆着火,应立即切断电源,严禁用泡沫灭火器或水灭火,使用专用灭火器灭火。
6.9 操作室、风机站、配电盘后严禁私放东西或逗留休息。 6.10 处理喷吹系统堵料时,必须戴好防尘口罩和防尘眼镜。 6.11 风机运转时,操作台必须有专人负责,集中精力监视,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6.12 定时巡检时,上下扶梯思想集中,检查设备时严禁用手接触摸传动部件及手伸入设备内部。 6.13 检修设备时,现场人员与操作室人员需加强联系。清理除尘布袋室时,需2人以上方可操作。
6.14 在除尘器顶部安装布袋吊帽,不得背依走道栏杆,室内挂布袋时,要确认室内走道栏杆是否牢固可靠,提紧滤袋时要平稳站立。
6.15 检修或更换阀门时,必须确保管道内无压力。 6.16 定期对安全阀检查确认工作状况良好。
五、电气车间安全操作规程 1 电气通用安全操作规程
1.1变电站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电业安全操作规程,无证人员不得操作变电站设备,有证人员按相应等级操作及操作顺序操作。
1.2 从事配电室工作人员,应熟悉所管范围内电气设备性能,
一、二次接线图,并能熟练地掌握运行操作与事故的紧急处理。 1.3 值班时间内遵守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并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1.4 工作人员提前10分钟到岗,交班人员应办理交接手续签字后方可离去。
1.5 值班人员主要做的工作:
1.5.1 监护仪表,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正确果断地判断或排除故障和事故。
1.5.2 根据负荷大小、设备状况、检修试验等任务,调整运行方式实施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组织措施,配合完成作业任务。
1.5.3 严肃认真、正确无误地记录日志,按时抄报所规定的表单和报表。
1.5.4 做好缺陷的检查记录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提高设备完好率。
1.5.5 保管好配电室的消防器材及常用工具搞好卫生,保持整洁。
1.6 在电气设备上进行倒闸操作时,应遵守“倒闸操作票”制度及有关安全规定,并严格按程序操作(倒闸操作票的填写及实施附后)。
1.7 在变电设备上停电检修时,应使用工作票(工作票形式附后)。
1.8 所有操作必须两人以上(含两人)时进行,严禁单人操作。 1.9 操作人员应每班对变配电室内的主要电器设备巡视,并做好运行日志(主要巡视项目附后)。
1.10 操作人员应按时记录电气设备的运行参数。 1.11 各种操作按照相关规程执行。 2 变压器安全操作规程
2.1 运行电力变压器必须符合《变压器运行规程》中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2.2 新装或检修后的变压器投入运行前应作下列检查: 2.2.1 核对铭牌,查看铭牌电压等级与线路电压等级是否相符。
2.2.2 变压器绝缘是否合格,检查时用1000或2500伏摇表,测定时间不少于1分钟,表针稳定为止。绝缘电阻每千伏不低于1兆欧,测定顺序为高压对地,低压对地,高低压闸。
2.2.3 油箱有无漏油和渗油现象,油面是否在油标所指示的范围内,油表是否畅通,呼吸孔是否通气,呼吸器内硅胶呈蓝色。
2.2.4 分接头开关位置是否正确,接触是否良好。 2.2.5 瓷套管应清洁,无松动。
2.3 电力变压器应定期进行外部检查。经常有人值班的变电所内的变压器每天至少检查一次,每周应有一次夜间检查。 2.4 无人值班的变压器,其容量在3200千伏安以上者每10天至少检查一次,并在每次投入使用前和停用后进行检查。容量大于320千伏安,但小于3200千伏安者,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并应在每次投入使用前和停用后进行检查。 2.5 大修后或所装变压器开始运行的48小时内,每班要进行两次检查。
2.6 变压器在异常情况下运行时(如油温高、声音不正常、漏油等)应加强监视,增加检查次数。 2.7 运行变压器应巡视和检查如下项目:
2.7.1 声音是否正常,正常运行有均匀的“嗡嗡”声。 2.7.2 上层油温不宜超过85℃。
2.7.3 有无渗、漏油现象,油色及油位指示是否正常。 2.7.4 套管是否清洁,有无破损、裂纹、放电痕迹及其它现象。 2.7.5 防爆管膜无破裂,无漏油。
2.7.6 瓦斯继电器窗内油面是否正常,有无瓦斯气体。 2.8 变压器的允许动作方式
2.8.1 运行中上层油温不宜经常超过85℃,最高不得超过95℃。
2.8.2 加在电压分接头上的电压不得超过额定值的5%。 2.8.3 变压器可以在正常过负荷和事故过负荷情况下运行,正常过负荷可以经常使用,其允许值根据变压器的负荷曲线、冷却介质的温度以及过负荷前变压器所带的负荷,由单位主管技术人员确定。在事故情况下,许可过负荷30%运行两小时,但上层油温不得超过85℃。
2.9 变压器可以并列运行,但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2.9.1 线圈接线组别相同。 2.9.2 电压比相等,误差不超过0.5%。 2.9.3 短路电压相等,误差不超出10%。 2.9.4 变压器容量比不大于3:1。 2.9.5 相序相同。
2.10 器第一次并联前必须作好相序校验。
2.11 带有载调压装置的变压器不允许带电倒分接头。320千伏安以上的变压器在分接头倒换前后,应测量直流电阻,检查回路的完整性和三相电阻的均一性。 2.12 变压器投入或退出运行须遵守以下程序:
2.12.1 高低压侧都有油开关和隔离开关的变压器投入运行时,应先投入变压器两侧的所有隔离开关,然后投入高压侧的油开关,向变压器充电,再投入低压侧油开关向低压母线充电,停电时顺序相反。
2.12.2 低压侧无油开关的变压器投入运行时,先投入高压油开关一侧的隔离开关,然后投入高压侧的油开关,向变压器充电,再投入低压侧的刀闸、空气开关等向低压母线供电。停电时顺序相反。
2.13 变压器运行中发现下列异常现象后,立即报告领导,并准备投入备用变压器: 2.13.1 上层油温超过85℃。
2.13.2 外壳漏油,油面变化,油位下降。 2.13.3 套管发生裂纹,有放电现象。 2.14 压器有下列情况时,应立即联系停电处理: 2.14.1 变压器内部响声很大,有放电声。 2.14.2 变压器的温度剧烈上升。 2.14.3 漏油严重,油面下降很快。 2.15 器发生下列严重事故,应立即停电处理。
2.15.1 变压器防爆管喷油、喷火,变压器本身起火。 2.15.2 变压器套管爆裂。
2.15.3 变压器本体铁壳破裂,大量向外喷油。
2.16 器着火时,应首先打开放油门,将油放入油池,同时用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变压器及周围电源全部切断后用泡沫灭火机灭火,禁止用水灭火。
2.17 现轻瓦斯信号时应对变压器检查。如由于油位降低,油枕无油时应加油。如瓦斯继电器内有气体时,应观察气体颜色及时上报,并作相应处理。
2.18行变压器和备用变压器内的油,应按规定进行耐压试验和简化试验。
2.19 压器必须保持良好,准备随时投入运行。
六、特殊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1 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1.1 电工必须无妨碍电气工作的病症。 1.2 必须熟知安全用电知识,会正确使用各项工具及电工仪表,学会触电急救方法和电气防火、灭火知识及灭火器使用方法,上班必须穿绝缘鞋。
1.3 学徒工和新调入人员必须在老师指导和监护下工作,学徒实习期满后,须经考试合格,取证后方能独立工作。 1.4 属本单位内的高低压线路,有计划地停送电时须调度允许,联系确认安全后方可进行。
1.5 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要求配电室、电磁站停电,需要由专人与值班电工联系,经调度同意后方可进行。
1.6 停送电时要上在刀闸侧面操作。停电时先控制电源刀闸,后停主刀闸,送电顺序相反。严禁负荷拉合高压刀闸和大负荷低压刀闸。
1.7 全部停电时,应先停低压后停高压。停低压时应先停油断路器,后停隔离开关或刀闸。送电时应按相反的顺序。 1.8 电气设备和线路停电检修应切断对应的供电开关,有明显的断开点,并用验是器验证,确实无电后,悬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标志看看牌,并在可能送电的线路上挂接短路接地线。
1.9 设备和地线之间,不是经过开关和保险。临时接地线,必须用钢纹线和多股铜线,其截面积不得小于25mm2,非电器人员一律不准拆挂短路线。
1.10 装接地线时,应先装了接地端,后接导电端,拆接地线的顺序相反,装拆接地线必须戴绝缘手套。
1.11 检修完毕后,经过详细检查确认无问题,再拆短路接地线和标志牌,摇测线路绝缘情况,完全符合要求后方可送电。 1.12 非经施工负责人批准,不得变理施工前所设置的安全设施。 1.13 检修设备时,检修人员向操作人员索取操作牌,检修完毕后交还操作牌。操作人员必须接到交还的操作牌后,方可进行工作。
1.14 如在低压设备或线路上工作,因特殊情况不能停电时,必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在有经验的电工监督下,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后,方可带电工作。
1.15 各电源总闸发生自动跳闸,确无明显事故变象,可立即进行一次强送电,如强送未成,要认真查明原因,妥善后方可关电。
1.16 车间以外发生突然停电时,在没有弄清情况前,不得触动设备和线路,可将所带是源切除后,将所带负荷倒在其它电源上,倒闸时要防止有返回电流。
1.17 不准借发生事故停电机会进行任何其他修理工作。 1.18 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传递物件要用工具袋,严禁上下抛掷。
1.19 上下天车时必须先与司机联系了,车停稳后,方可上下车,不准在小车轨道梁上行走,不准在小车两端站立。 1.20 各种平车坏在炉下,不准进入炉下检修设备,应通知有关人员将平画顶出后,方可修理。
1.21 维修设备时,不准私自解除各种安全连锁装置。 1.22 铸机拉钢过程中,维护人员不准进入铸机生产线内工作。 1.23 在工作中不得小于两人,并由一人负责临护。
1.24 导线跨越铁路、马路时,其跨距不得超过35米,导线最低点距离不得小于7米。
1.25 使用行灯电压不得超过36v,在潮湿和金属容器内使用行灯,电夺不得大于12v。
1.26 使用手持电动工具时,穿戴好绝缘鞋和绝缘手套,安装可靠接地装置。
1.27 在高压配电室工作,应穿戴好高压绝缘皮鞋和皮手套。
2 电焊工(气割工)安全操作规程
2.1 通用技术操作规程
2.1.1 电焊、气焊工均为特殊工种,身体检查合格,经培训和考试合格,颁发特殊性工种操作证后,方能独立操作。 2.1.2 焊接场地,禁止放易燃易爆物品,应备有消防器材,保证足够的照明和良好的通风。
2.1.3 操作场地十米内,不应储存油类,或其它易燃、易爆物品(包括有易燃易爆气体产生的器皿管线)。临时工地若有此类物品,而又必须再次操作时,应通知消防部门和安技部门到现场检查,采取临时性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操作。 2.1.4 工作前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操作时(包括打渣),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带好防护眼镜或面罩,仰面焊接扣紧衣领,扎紧袖口。
2.1.5 对受压容器、各种油桶、管道、沾有可燃气体和溶液的工作进行焊接时,必须事先进行检查,容器必须接地,并经过冲洗除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解除容器及管道压力,消除容器密闭状态(敞开口,旋开盖),再进行工作。焊接用电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
2.1.6 在焊接(切割)密闭空心工件时,必须留有出气孔,在容器内焊接,外面必须设人监护。并有良好通风设施,照明电压应采用12伏,禁止在已喷涂过油漆或塑料的容器内焊接。 2.1.7 点焊接接地(接零)线及电焊工作回线都不准搭在易燃易爆物品上,禁止将建筑物金属构架、管道、脚手架、设备等作为电源回路,把线、底线、严禁与钢丝绳接触。工作线回路应绝缘良好,机壳接地必须符合安全规定。
2.1.8 有易燃、易爆物的车间、场所或煤气管道附近焊接时,必须取得消防部门的同意并与煤气站联系好,工作适应采取严密的措施,防止火星飞溅引起火灾。
2.1.9 高空作业应系好安全带,采取防护措施,不准将工作回线缠在身上,地面应有人监护。
2.1.10 严禁使用氧气吹扫物件、衣服等或用作试压和气动工具的气源。 2.1.11 工作完毕,应检查场地,灭绝火种,切断电源才能离开。 2.1.12 助手必须懂得电焊、气焊的安全知识,操作者必须注意助手的安全。
2.1.13 禁止使用电磁吸盘、钢丝绳、链条等吊运各类气瓶。 2.2 电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2.1 应掌握一般电气知识,遵守焊工一般安全规程。还应熟悉灭火技术,触电急救及人工呼吸方法。
2.2.2 工作前穿戴好劳保用品,检查电焊机电源、出线及各接点是否良好,一次线一般不大于五米。线路横越车行道应架空或加保护盖。电焊机二次线路及外壳必须有可靠的接地,焊条的夹钳绝缘必须良好,多台电焊机严禁共用一个电源开关。
2.2.3 下雨天不准露天电焊,在潮湿地带工作时应站在铺有绝缘物品的地方并穿好绝缘鞋。
2.2.4 移动式电焊机从电力网上接线或检线以及接地等工作应由电工进行。
2.2.5 推刀闸开关时,应戴好手套,身体要向侧面偏斜,要一次推到位,然后开启电焊机。停机时应先关电焊机才能拉断刀闸开关。
2.2.6 移动电焊机或更换场地移动把线时,须先停机断电,焊接中突然停电,应立即关好电焊机,切断电源。 2.2.7 在人多的地方焊接时,因安设遮拦挡住弧光。 2.2.8 换焊条时应戴好手套,身体不要靠在铁板或其他导电物体上,敲渣子时应带好防护眼镜。
2.2.9 焊接有色金属器件时,应加强通风排毒,必须时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
2.2.10 修理煤气管道或在泄露煤气的地方进行焊接时,要事先通知煤气防护站及消防、安技部门,经检测合格得到允许后,方可工作。并应按燃气管网安全操作规程执行。
2.2.11 工作完毕应关闭电焊机,在断开电源后再收
一、二次线。 2.2.12 在氧气管道上进行焊接时,地线应接在焊接件附近,严禁电流通过氧气管道,焊接前应检查线路绝缘情况,电焊钳严禁接触氧气管道。
2.2.13 不准焊接密封受压容器,焊装过易燃易爆品的容器时,要先彻底清洗通风后再焊。
2.2.14 进入容器内焊接,要先通风并由专人监护。
2.2.15 不准在油类和易燃易爆品及压力容器附近焊接,工作时应穿绝缘鞋。
2.2.16 在易燃区域焊接时应用桶或盖板接火花,但在焊接地点不准有易燃易爆品并且现场必须有灭火器。
2.2.17 高空作业时要扎好安全带,并严格执行高空作业的有关规定,易燃易爆品要清理干净,焊条头不能乱扔。 2.3 气焊(气割)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3.1 严格遵守乙班焊工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乙炔瓶、橡胶软管、氧气瓶的安全使用规程和焊(割)炬安全操作规程。 2.3.2 工作前穿戴好劳保用品,必须检查所有设备,乙炔瓶、氧气瓶及橡胶软管的接头、阀门及紧固件紧固牢靠。不准有松动、破损和漏气现象。乙炔瓶、氧气瓶及附件、橡胶软管、工具上不能沾染油 脂的泥垢。
2.3.3 检查设备、附件及管路漏气只准用肥皂水试验,试验时周围不准有明火,不准吸烟,严禁用火试验有无漏气。 2.3.4 氧气瓶、乙炔瓶与明火间的距离应在10米以上,如条件限制,也不准低于5米,并应采取隔离措施。乙炔瓶与氧气瓶严禁卧放使用,二者距离不得小于5米。
2.3.5 禁止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去开启氧气或乙炔气阀门。 2.3.6 设备、管道冻结时,严禁用火烤或用工具敲击冻块,氧气阀和管道要用40℃的温水溶化,回火防止器减压阀及管道可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解冻,或用23-30%氯化钠热水溶液保温。 2.3.7 焊接场地应设有相应的消防器材,露天作业应防止阳光直射在氧气瓶或乙炔器上。高处切割作业要采取防火、防烫、防切除物坠落的措施。严禁手持连接胶管的焊炬爬梯登高,且不得将软管背在背上操作。
2.3.8 工作完毕或离开工作场地,要拧上气瓶的安全帽。收拾现场把气瓶和乙炔瓶放在指定地点。
2.3.9 压力容器及压力表、安全阀应按规定定期送交有关部门检验和试验、校验、调整压力器件及安全附件。 2.3.10 点火前应迅速开启焊(割)炬阀门,用氧气吹风检查喷咀出口,不准对准脸部试风,点火时,应先开乙炔气点火,后开氧气调节火焰,焊(割)炬不准对人,燃着的焊(割)炬不准放在地面上或工件上。关火时应先关乙炔,后关氧气。
3 液压工安全操作规程
3.1 严格执行挂牌制度,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液压站 3.2 进入液压站严禁带火种,室内严禁堆放易燃易爆品 3.3 液压站内需要动火时,须报请有关领导同意方可实施 3.4 电机、电磁阀动作时有火花产生应立即找电工处理 3.5 拆卸各种液压设备必须先停电卸压,确认安全后方可操作,以防高压伤人
3.6 定期检查蓄能器内氮气压力及密封情况,检修蓄能器是应先放气,确保安全状态下操作,充气时注意防止泄露伤人 3.7 液压室停送电时应有专人负责联系,检修时应严格执行挂牌制度,挂牌要在醒目位置
3.8 拆卸各种元件时,人要站在侧面以防元件弹出伤人,工作中对各元件不能猛敲猛打
3.9 发现各元件或密封损坏漏油时,不能用手去堵;打开放气阀时,正面不得站人
3.10 检修各种阀台时严禁踩踏各种阀门管件,以防意外 3.11 检修设备时,要相互配合好,做好安全确认,防止事故发生 3.12 会使用灭火器,并经常进行检查,确保其有效
4 放射性同位素安全操作规程
4.1 放射源在工作时,工作人员与放射源应保持规定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接近放射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操作放射源。 4.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放射源工作区域。
4.3 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严格移动放射源及照射方位,对擅自移动放射源造成放射事故的,依法从严惩处。
4.4 放射源及设备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应立即报告,由专业维修人员处理,未经许可操作人员不准乱动放射源及设备。 4.5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业务和防护技术知识培训,必须持证上岗。 4.6 操作人员上岗必须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否则禁止工作。
4.7 放射性操作的场地范围,每天必须清扫卫生,保持设备整洁,减少粉尘污染。
警卫室岗位责任制范文第4篇
三月份警卫班工作总结 三月份以来警卫班在油库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始终坚持狠抓安全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各项岗位安全管理制度,扎实开展本职工作,确保了三月份安全生产零事故,真正严谨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一、安全思想教育 我班每周坚持召开一次班务会,认真学习油库出入管理制度和门卫、巡检岗位职责,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坚持消防训练和消防实战演练。复习天海集团制定的安全知识培训管理考试资料,组织全班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考试。
二、 岗位安全管理 门卫严格按照油库的各项安全制度进行管理,将一切流动性火源拒之库外,严格登记和管理人员车辆出入库,按制度引导火车槽车进库对位和按规定要求进行打铁鞋,及时对火车槽车进行罐号登记和检查确保了槽车铅封完整和罐号的准确,给卸油工作提高了准确的信息。 通过学习和考试使全班人员安全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充分认识了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巡检工作按公司规定的要求严格本岗位职责认真的完成了本月工作。在巡检过程中能做到认真仔细的巡查,不放过任何死角,严查火灾隐患。监管在库人员有无违章操作和违反库内其他规章制度。本月 3 月 8 日下午 19 时左右** C1D300 在提油过程中车辆阀门未关严造成漏油。
警卫室岗位责任制范文第5篇
幼儿园门卫工作人员职责
1、热爱本职,坚守岗位,做好保卫工作。遵守幼儿园规章制度,看守好幼儿园的大门,不让幼儿跑出大门
2、执行幼儿园刷卡制度,督促家长刷卡进出幼儿园,绝不让不明身份者接领幼儿。
3、主动热情地做好家长接待和宣传工作。
4、严格执行幼儿园外来人员进出制度,严禁外来人员随便进出大门,认真做好来宾登记。
5、按规定时间开门、锁门,其余时间认真看好大门并监督各种车辆不得入内。
6、在做好保卫工作的前提下,协助打扫环境卫生,做到场地整洁,并兼管环境绿化工作。协助做好园内杂务工作。
7、负责收发各种书报杂志,及时送交办公室和各位老师。
8、熟悉火警、急救等电话号码,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
9、有权查问本园职工及外来人员携带之可疑物品。职工带公物出门,应有行政办公室借物凭证。带大件物品出园者应查问有关有效证明,并作好记录后方可放行。
宋庄中小学幼儿园
警卫室岗位责任制范文第6篇
县委书记:刘小军
刘小军,男,汉族,生于1970年12月,陕西岚皋人,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
1989.09-1991.07
安康工业学校水电工程技术专业学习;
1991.07-1994.05
岚皋县水电局水利队技术员;
1994.05-1996.06
岚皋县滴水岩电站站长;
1996.06-1998.05
岚皋县水电局副局长、滴水岩电站站长;
1998.05-1999.03
岚皋县水电局副局长;
1999.03-1999.11
岚皋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9.11-2001.02
岚皋县城关镇镇长兼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2001.02-2001.03
岚皋县城关镇党委书记兼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2001.03-2002.12
岚皋县城关镇党委书记;
2002.12-2006.07
镇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2006.07-2009.01
中共宜川县委副书记、县长;
2009.01-
中共宜川县委书记。
县委副书记、县长:吴耀
吴耀,男,汉族,1969年1月出生,1991年7月参加工作,200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陕西岐山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生在读),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1987年9月至1991年6月
在西北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1年7月至1993年8月
在宝鸡市岐山县益店中学任教;
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
攻读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6年7月至2000年10月
在陕西省建设厅工作,主任科员;
2000年10月至2005年8月
任陕西省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副处长;
2005年8月至2009年1月
陕西省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处长(期间: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在汉中市略阳县挂职任副县长);
2009年1月 至2009年3月
任中共宜川县委副书记、宜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县长人选;
2009年3月至今
任中共宜川县委副书记、宜川县人民政府县长。
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吴聪聪
吴聪聪,男,1968年8月生,陕西甘泉人,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宜川县委常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1988.07-1995.01
先后在甘泉县区划办、农委、农工部工作(期间,1989.09-1991.07 于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人文函授学院学习,获行政管理大专学历;1992.09-1994.12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学习,取得经济学本科学历)
1995.01-1998.02
甘泉县高哨乡副乡长(期间,1995.09-1998.07于西北五省党校研究生班全脱产学习,取得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学历)
1998.02-1998.06
中共甘泉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农村改革试验办主任
1998.06-2001.12
甘泉县委委员、甘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期间,1998.07-2001.07受省委委派,赴西藏参加援藏工作,任西藏阿里地区葛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01.12-2005.12
中共子长县委委员,县政府副县长
2005.12-2007.09
中共子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期间,2006年9月至今于西北大学与澳门国际公开大学联合举办的DBA高级工商管理博士班学习)
2007.09-2008.11
中共吴起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2008.11-
中共宜川县委常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
县委副书记:薛评
薛评,男,汉族,生于1958年9月4日,陕西子长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9月21日入党,研究生学历。
1978.10-1981.07
延安农校畜牧专业学习;
1981.07-1982.09
子长县畜牧站干事;
1982.09-1984.09
子长县检察院干事;
1984.09-1987.01
子长县农委干事;
1987.01-1991.12
子长县农委副主任科员;
1991.12-1993.05
子长县农业综合示范场场长;
1993.05-1995.11
子长县畜牧局局长;
1995.11-1997.11
子长县玉家湾镇党委书记;
1997.11-2000.12
子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期间:1998.08-2000.12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学习);
2000.12-2006.09
中共延长县委副书记(期间:2002.07-2004.10参加西北大学MBA研究生班学习);
2006.09-
中共宜川县委副书记。
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曹献文
曹献文,男,1962年5月出生,籍贯:河北邢台,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1984年1月参加工作。工作简历如下:
1984.1-1986.4
吴起县王洼子乡人民政府科员;
1986.4-1993.11 吴起县财政局预算会计;
1993.11-1998.1 吴起县财政局副局长;
1998.1-2002.11 吴起县财政局局长(期间1998.9-2000.12 在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学习);
2002.11-2006.8 宜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06.8-
中共宜川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县委常委、副县长:任喜全
1981.08-1984.07 陕西省农林学校兽医专业学习
1984.07-1986.09 富县畜牧局干事
1986.09-1988.12 富县农委干事
1988.12-1991.04 富县县委办秘书
1991.04-1998.06 富县财政局副局长兼国有局副局长(期间:1996.10-1998.06 兼资产评估所所长;1995.08-1997.12 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
1998.06-2002.04 富县牛武镇党委书记
2002.04-2002.12 富县张村驿镇党委书记
2002.12-2006.09 延长县副县长
2006.09-
中共宜川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春
王晓春,男,汉族,生于1969年10月31日,吴起县白豹镇吴河村人,199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
现任中共宜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1991年7月至1995年3月
吴起县委宣传部工作。
1995年3月至1998年4月
吴起县委通讯组组长。
1998年4月至2002年10月
吴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通讯组长。
2002年10月至2006年9月
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政秘科科长。
2006年9月至今
中共宜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县委常委:王冬梅
王冬梅,女,汉族,1961年12月15日出生,陕西省吴堡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讲师。
1980年高中毕业,
1981年9月至1985年9月在志丹团县委工作;
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延安大学政教系上学,期间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大专学历;
1985年9月在志丹县中学任教并兼任校团委书记;
1986年9月在志丹县委党校任教;
1992年5月任党校副校长;
1992年至1994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治专业本科班学习;
1995年3月任志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双学”办主任;
1996年12月至2006年9月任志丹县妇联主席;
2006年至今任中共宜川县委常委。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明
张明,男,汉族,生于1973年2月,陕西洛川人,党校在职大学文化程度,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09----1994.07
延安地区农机学校学习;
1994.07----1996.09
洛川百益乡政府干事;
1996.09----1999.01
洛川县委组织部干事;
1999.01----2001.09
共青团洛川县委副书记(期间:1993.09---1999.05西北政法学院自考法律专业学习);
2001.09----2003.03
洛川县石泉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期间:2000.09---2002.12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学习);
2003.03----2006.09
洛川县石泉乡党委书记;
2006.09至今
中共宜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张勇
张勇,男,1966年3月出生,籍贯:江苏省如东县,上校军衔,党员,现任宜川县县委常委,宜川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侠
李侠,女,汉族,生于1961年1月,陕西安塞人,党校在职大学文化程度,1978年4月参加工作,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041980.09
宜川县城关公社插队;
1980.091984.02
宜川县云岩公社干部;
1984.021987.05
宜川县丹州镇副镇长;
1987.051989.07
宜川县街道办事处主任;
1989.07-1995.09
宜川县妇联主任(其间:1993.09-1995.12在陕西省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函授学习);
1995.09-1997.11
宜川县政府副县长;
1997.11-2006.09
中共宜川县委副书记;
2006.09-2007.10
宜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县级);
2007.10至今
宜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建宜
袁建宜,男,汉族,生于1955年12月,陕西宜川人,大学文化程度,1972年10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101978.09宜川县牛家佃公社干部;
1978.091981.01 宜川县秋林公社文书;
1981.011983.02 宜川县新市河公社管委会副主任;
1983.021987.04 宜川县党湾乡乡长;
1987.041990.02 宜川县秋里乡乡长;
1990.02-1993.07 宜川县丹州镇镇长(其间:
1991.07-1993.07 延安地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脱产学习);
1993.07-1994.01 宜川县农委总支书记;
1994.01-2002.02 宜川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其间:1994.09-1996.09陕西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函授学习);
2002.02-2007.10 宜川县政协副主席兼县委统战部部长;
2007.10至今
宜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其间:2007.10-2009.04兼县委统战部部长)。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黎明
邓黎明,女,汉族,生于1955年1月,陕西宜川人,大学文化程度,1978年9月参加工作。
1975.08-1978.07
延安大学医疗系学习;
1978.09-1979.08
宜川县妇幼保健站医生;
1979.09-1983.12
宜川县甘草地段医院医生;
1984.01-2003.02
宜川县医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2003.02至今
任宜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大为
吴大为,男,汉族,生于1961年11月,陕西宜川人,大专文化程度,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08-1981.07 延安师范学校上学;
1981.07-1983.08 宜川县甘草中学教师;
1983.08-1984.03 宜川县文化局干部;
1984.03-1989.07 宜川县人劳局干部;
1989.07-1990.12 宜川县体改办副主任、编办副主任;
1990.12-1995.11 宜川县人劳局副局长、编办主任;
1995.11-1999.01 宜川县丹州镇党委书记;
1999.01-2006.09 宜川县交通局局长;
2006.09-2007.10 中共宜川县委办公室主任;
2007.10至今
宜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存锁
张存锁,男,汉族,生于1959年10月,陕西宜川人,大学文化程度,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09-1982.07 陕西省延安林业学校造林专业学习;
1982.07-1986.03 宜川县英旺林场技术员、工区队长、副场长;
1986.03-1989.09 宜川县交里林场副场长;
1989.09-1994.05 宜川县交里林场场长(副科级);
1994.05-1996.03 宜川县交里林场场长(正科级);
1996.03-1999.02 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
1999.02-2007.10 宜川县林业局局长(其间:2000.02-2002.02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本科班学习);
2007.10至今
宜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副县长:康双全
1980.07-1983.07
陕西省榆林农校园艺专业学习;
1983.07-1985.01 宜川县丹州镇农技站干事;
1985.01-1990.07 宜川县园艺站干事;
1990.07-1991.04 宜川县园艺站站长;
1991.04-1993.08 宜川县果业局副局长;
1993.08-1999.01 宜川县果业局局长(期间:1995.03-1998.07 参加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班函授学习);
1999.01-2005.07 宜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期间:2000.08-2002.12 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本科班函授学习);
2005.07-
宜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副县长:强永学
1980.08-1982.07 洛川师范学校学习;
1982.07-1986.09 宜川县阁楼学区中心小学教师;
1986.09-1987.03 宜川县教育服务公司干事;
1987.03-1989.02 宜川县文教局干事;
1989.02-1992.02 宜川县文教局业务股股长;
1992.02-1999.01 宜川县教育局副局长;
1999.01-2006.09 宜川县教育局局长;
2006.09-
宜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副县长:严明
1981.09-1982.10 共青团延长县委干事(期间:1981.10-1982.10 陕西省团校上学);
1982.10-1985.09 延长县黑家堡乡干事;
1985.09-1987.07 延安地委党校学习;
1987.07-1988.12 延长县委宣传部文书;
1988.12-1994.06 共青团延长县委副书记;
1994.06-1998.03 共青团延长县委书记(期间:1994.09-1996.12 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学习);
1998.03-1999.07 延长县黑家堡镇镇长;
1999.07-2003.03 延长县黑家堡镇党委书记;
2003.03-2003.12 延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2003.12-2006.09 延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政府机关党委书记;
2006.09-
宜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副县长:杨玉梅
杨玉梅,女,汉族,生于1964年9月23日,陕西省富县人。1987年7月毕业于延安大学化学系,大学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中级职称,西北大学MBA研究生。
1987年7月-2000年12月
在富县一中任教,先后担任妇女委员会主任和副校长职务(期间: 1996年晋升为中级职称,2000年任延安化学学会理事);
2000年12月-2002年12月
任富县教育局副局长;
2002年12月-2007年9月
任富县牛武镇镇长(期间: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西北大学MBA研究生班在职学习);
2007年9月- 今
任宜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县长:罗晓君
罗晓君,男,汉族,出生于1977年11月,陕西靖边人,本科学历。2000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
延安大学政治教育专业学习;
2000年7月至2002年12月
黄陵县委办公室综合秘书;
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
黄陵县委办信息室主任;
2003年3月至2004年2月
黄陵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2004年2月至2004年5月
黄陵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县委督查室主任;
2004年5月2009年6月
延安市委办公室正科级干部;
2009年6月至今
宜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县政府助理调研员:薛根堂
1976.06-1984.03 宜川县丹州镇农技站干事;
1984.03-1987.12 宜川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干事;
1987.12-1991.06 宜川县丹州镇农技站站长;
1991.06-1992.10 宜川县丹州镇政府科技副镇长;
1992.10-1995.11 宜川县丹州镇政府副镇长;
1995.11-1998.07 宜川县秋林乡乡长(期间:1995.09-1998.07 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班学习);
1998.07-2003.01 宜川县秋林镇书记(期间:2002.08-2004.12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学习);
2003.01-2006.09 宜川总工会主席;
2006.09-
宜川县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 。
县公安局局长:刘博华
1984.09.011990.03.01 延安市公安局南市派出所民警;
1990.03.011993.07.01 公安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脱产学习;
1993.07.011999.04.23 宝塔分局万花派出所所长兼该乡党委副书记(副科级);
1999.04.232003.08.11 宝塔分局宝塔派出所所长(正科级);
2003.08.112007.09.19 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副局长;
2007.09.19至今
陕西省宜川县公安局局长 。
县政协主席:孟凡仁
孟凡仁,男,汉族,出生于1952年9月23日,河南省济源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政协宜川县第七届委员会主席。
1970年5月参加工作,1970年5月至1970年7月在宜川县粮油加工厂当技术员;
1970年7月至1973年5月在宜川县云岩粮站工作;
1973年5月至1983年12月在宜川县粮食局工作。在此期间,在延安地委党校干训班脱产学习两年;
1983年12月至1987年6月任宜川县粮食局副局长;
1987年6月至1993年3月担任宜川县粮食局局长;
1993年3月至1997年11月任宜川县人事劳动局局长;
1997年11月至2006年9月任中共宜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在此期间在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任宜川县政协副主席(正县级);
2007年10月任政协宜川县第七届委员会主席。
县政协副主席:刘向东
刘向东,男,汉族,出生于1957年11月,陕西省宜川县人,党校在职大专文化程度,政协宜川县第
五、
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1975年10月参加工作,1975年10月至1980年5月,宜川县新市河乡农技站农技员;
1980年5月至1984年12月,宜川县阁楼乡农技站站长;
1984年12月至1987年12月,宜川县秋林乡农技站站长;
1987年12月至1991年6月,宜川县云岩镇农技站站长;
1991年6月至1996年3月,宜川县云岩镇政府副镇长;
1996年3月至1999年1月,宜川县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期间:1993年8月至1997年7月在延安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班学习);
1999年1月至2002年2月,宜川县政协提案委主任;
2002年至今任宜川县政协副主席。
县政协副主席:李秀峰
李秀峰,男,汉族,出生于1958年1月,陕西省宜川县人,大专文化程度,政协宜川县第
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1979年7月参加工作。1978年1月至1979年7月在延安师范数学专业学习;
1979年7月至1980年1月在黄龙县圪台中学任教;
1980年1月至1982年8月在宜川县交里中学任教;
1982年8月至1983年11月在宜川县中学任教;
1983年11月至1984年4月任职宜川县劳动服务公司干事;
1984年4月至1995年3月,宜川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干事(期间: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党政管理专业学习);
1995年3月至1999年1月,宜川县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任宜川县工商业联合会主席;
2002年12月至今任宜川县政协副主席、县工商业联合会主席。
县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部长:王海燕
王海燕,女,汉族,出生于1963年1月,宜川县牛家佃乡人,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审计师,政协宜川县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延安市第一届、第三届党代表;陕西省第十一届党代表。
1982年7月毕业于陕西省商业学校,同年被分配到财政局;
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陕西省财经学院财经系上学;
1993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函授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1994年8月任财政局副局长;
2002年8月兼任宜川县会计局局长;
2003年1月任财政局局长;
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在陕西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2007年10月至2009年4月任宜川县政协副主席兼财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