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精选14篇)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 第1篇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于刚上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如何能从刚入学开始就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每个老师都在探索着自己的方法。随着教育教学方法的进步,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而这其中绘本教学令我印象深刻,我也不断将适合学生的数学绘本融入到我的数学课堂之中,让孩子们边阅读边学习数学知识,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并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绘本教学;激发兴趣;讲授新知;知识提升 一.什么是绘本教学 1.绘本教学的概念
绘本,就是我们所说的图画书;绘本教学,指的是教师利用绘本材料,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则是利用绘本故事来完成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
2.如何应用绘本来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1、适当甄选;
2、建立绘本与知识的联系
二.绘本教学三种类型:
1、绘本作为课前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的重要性;(2)绘本导入的超前性;(3)举例说明绘本作为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绘本故事贯穿整课,讲授新知:(1)绘本故事贯穿整节课,用来讲授新知;(2)举例说明
3、绘本作为课堂拓展,提升知识:(1)课堂拓展的含义与重要性;(2)举例说明
三.总结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 第2篇
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生活周围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由于小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水平相对薄弱,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直接学习单词与句型会感到较大的困难。而通过英语绘本图文结合的方式,可有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英语知识,重点阐述了“绘本”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绘本;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因此,在当前英语绘本广泛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本文当中分析与论述了如何将英语绘本有效地应用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一、英语绘本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英语绘本,即是以一些相互连续的画面内容、配以少量的英语文字来构成的叙事或是故事的绘画书。英语绘本当中的图画与文字具有紧密联系,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达英语叙事或是故事的主题内容。英语绘本将图画与文字相互融合来体现出故事性、趣味性,是较为适合孩子们学习英语的一种英语读物,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孩子能够借助于英语绘本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在当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与教学中,也在普遍采用英语绘本这一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A camping trip”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键点击课件展现出图片,并说: Look!Here’re the children.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教学用具,再安排学生来进行展示。Show your book / pencils...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将绘本中的画面与英文相对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文当中的英语知识。因此英语绘本是较好的英语运用教材。
二、英语绘本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较为薄弱,难以深入地学习与领悟所学知识,因此,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开展英语阅读。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应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来有效地运用英语绘本进行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融入教学情景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与掌握英语绘本内容,从而形成生活化英语的学习,由于学生可充分应用教学情景来帮助自己了解英语绘本的知识内容,这样就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The first day at school一课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景,展示校园平面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运用there be的句型结构说出与校园有关的人与物,例如:There are lots of teachers in our school。接下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花园的视频,花园中有美丽的花草树木以及鸟儿的鸣叫。教师: Is there a garden in our school?学生:Yes,there is.通过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让学生看绘本内容进行回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与领悟所学的绘本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深入学习。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英语绘本能够提升阅读效率与阅读质量
第一,在开展阅读教学前的先期准备工作。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先期准备工作。教师应善加引导学生,让学生首先对绘本内容进行认真的观察。绘本内容通常都展现了故事内容,学生可通过读图来了解故事的概况,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或是视频,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由此构建起良好的教学情景。在接下来学习英语绘本内容时,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当中深入学习绘本当中的知识,并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提出与课文知识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Review and check一课时,教师可将课前准备好的动物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What’s this? 学生:It’s a cow/dog/pig/cat/duck。借助于学习提问,让学生深入掌握之前学习过的有关的动物单词,让学生通过学习绘本知识寻找出相关答案。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可让学生一边进行阅读,一边进行思考,从而真正地体现出学思结合的阅读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绘本的知识内容,有效提升了阅读效率与阅读质量。
第二,开展阅读教学当中的表现形式。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让学生借助于绘本当中的图片以及文字来进行深入的学习。在进行阅读时,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单词以及句型,教师可教给学生依据不同的学习要求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英语绘本。例如,在学习4B Unit 2 At a party一?n时,教师可用拼图游戏来展示教学用图,用不同的图来展现人体不同的部位:small eyes,big eyes,long hair,brown hair,可让学生通过阅读绘本来认知各种学习用具的英语单词,教师应引领学生进入绘本情境当中,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与掌握绘本内容,让绘本阅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当中,充分应用英语绘本进行教学,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绘本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升英语绘本阅读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英语绘本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第3篇
一、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绘本
英语绘本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以教材为参考对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程度选择不同的绘本。低年级学生对图片的理解能力明显高于文字,因此要选取图片多于单词的绘本。这些绘本的语句结构要尽量简单或者重复率高,故事也要容易理解。阅读这样的绘本时,英语学习不再是一种压力,而是读故事的轻松活动。 这种方法能为以后的英语学习起到较好的启蒙作用。高年级学生则适合阅读一些符合他们年龄以及单词量的原版绘本。英文原版绘本的写作思路与国内作者不同。阅读这些绘本,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不同的思维方式。遇到一些比较陌生的地道英语用词或语法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修改,方便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英文绘本,让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读绘本中的语句,或就绘本中的对话展开对话练习。这些都是极佳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讲授介词时,可以选取《Rosie’s Walk》这个绘本来辅助课堂教学。这个绘本讲述的是母鸡Rosie在散步时发现有狐狸跟随,利用自己的机智,给狐狸设了很多绊脚石,保住自己的安全,成功回到家的故事。这个故事使用了很多方位介词,如across、around、over、past、through、under等。通过阅读这个绘本,学生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中学习,较为容易地掌握介词的使用情景,牢固记忆介词的用法。
二、抓住学生兴趣,引导快乐阅读
选择合适的绘本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让学生对绘本产生兴趣,认真阅读,则是下一步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完成一件事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扉页,通过绘本的名字来猜想故事内容。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能使学生对故事保有较强的好奇心。在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哪些时态,重复用到的词句有哪些,然后再对重点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绘本的精髓,而不仅仅是毫无目的的盲目阅读。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课堂的学习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巩固知识,如让学生分组表演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课堂上讲解过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在表演中展现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会对刚才学过的知识更加熟悉,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词汇和句型,达到复习的效果。
例如,绘本《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讲述的是如果你给了老鼠一块饼干,它会不断地向你要更多东西的故事。这个故事十分有趣,在讲课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猜测老鼠还会以怎样的理由索要什么东西。之后的表演中,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想象的内容,锻炼他们的语言创造能力。
三、推行综合教学,丰富绘本来源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语音、词汇、对话等课程都是相对独立的。而英语是一门需运用综合知识的课程,独立的课程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英文绘本汇集了所有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绘本的综合性,推行综合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例如在词汇的讲授方面,不少教师只是孤立地讲解词汇,缺乏语境的结合,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难以有效记忆,学习效果不佳。而绘本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绘本中, 所有词汇的运用都有着特定的语境,而这个语境对词汇的词义、词性等又有着不同的要求,故而学生能够很快投入绘本的语境,也就能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掌握词汇的使用方法,更好地进行记忆。《A color of his own》《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等绘本语言多重复,简单易懂,情节也十分丰富,十分适合用来作为词汇教学的辅助。
不过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找到适应的绘本。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阅历,自行编绘一些更适合学生阅读的绘本。在编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也参与进来,选择他们喜爱的话题和人物形象,加入他们的想法。这会让教学更加充满乐趣,也更容易获得成效。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 第4篇
关键词:英文绘本;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绘本”一词来自日本,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它是指通过精美的图画与简洁的文字这两种媒介的互动来讲述故事,从而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
一、英文绘本在英语学习中的优势
1.创设愉快的阅读环境
英文绘本用非常纯正地道的语言,结合精美的图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学生可以在“零压力”下愉快地享受这一阅读过程,并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与异国文化气息。
2.提供完整的学习经验
一本优秀的英文绘本在词汇的选择、押韵的使用、句型的构建及反复方面,都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诸如语境的创设、语感的培养、单词的积累等,它所呈现出的整体语言应用能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产生一种正向的刺激,从而在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英语学习经验。
3.拓展多元的思维空间
英文绘本里的故事常常跨越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图画,学生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使他们的创造力无限扩大。
二、英文绘本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把英文绘本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英文绘本结合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更能演绎出别样的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我借助几本优秀的英文绘本,结合语音教学、字母教学、写作教学这三类不同的课型,探索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
1.语音教学
提起语音教学,总让人与“跟读”等同。如果我们能结合适当的英文绘本进行教学,则会令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旧版四上Unit 1 Part C部分第一次出现了音标学习,在学到字母A/?覸/的发音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这本Mad,Sad,Glad英文绘本对其进行操练与巩固。在学完课本中的单词后,我们可以出示绘本中的主人公名字“Tad”,然后出示绘本内容,通过浏览来感知故事内容:I am mad. My dad is mad. I am sad. My dad is sad. I am glad. My dad is glad. Am I bad?No, I am never bad.通过读一读,巩固学生新学音标的发音,同时积累更多的单词。
像这类语音教学的英文绘本还有许多。比如,The Green Family Goes Out(ee/i:/);Wait!Wait!Wait!(/eI/);A round house(/au/)等。
2.字母教学
在学习26个英文字母之前,我们可以先与学生一起阅读Eating the Alphabet这本英文绘本,让学生很快地感知并了解字母成员及其顺序。我们可带着学生进行字母跟读和自主朗读,也可在课后根据这本英文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字母并进行演练。相比枯燥的跟读,显然,英文绘本的引入使得教学更为有趣与有效。
类似的英文绘本还有Chicka Chicka Boom Boom,Eric Carle’s ABC等。
总之,选择适宜的英文绘本在字母教学中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觅得一把字母学习的金钥匙。
3.写作教学
英语写作是英语听说的进一步延伸。将英语绘本阅读与英语写作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仿写、猜写、续编、创编等形式进行写作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比如,六年级下册对一般过去式的教学,通过对Badger’s Parting Gifts英文绘本的阅读,使学生对时态理解,甚至写作教学都有一定的帮助。Badger’s Parting Gifts借助獾的离世,温和地向孩子们诠释了离别、失去甚至死亡这一主题。这本英文绘本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会有些难度,不过时态都以一般过去时为主。我们可以结合知识语言点,在阅读绘本时对原文进行文本重构,即把重点句型改为When...,we went/did...,并反复呈现,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关键句型从而进行仿写。比如,用过去式写一首怀旧小诗。
My Friend
When it was warm, we flew kites.
When it was hot, we ate ice-cream.
When it was cool, we climbed mountains.
When it was cold, we went skating.
You love me, and, I love you, too.
把英文繪本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去实践。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让学生通过对英文绘本的阅读,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掌握这门语言的运用能力,是一条值得我们去摸索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许瑾.英文绘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设计,2011(27).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 第5篇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导学案,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根据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有序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导学案”的导学功能一般以问题为载体,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学案导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目的。
一、活动问题设计重在“导”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教材的难点、疑点给出恰当的学习提示。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在这样的学案引导下,学生不仅要查找资料、自学课本、尝试记忆,还要学以致用,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活动问题设计重在“细节”
导学案还要重视向细节要质量。例如我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我首先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正确分析关键句子,从中找出单位“1”和比较量。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导学案上,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先让学生从中找出关键句子: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5分之4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本节课中最关键的,最不容易理解地方,就这样一带而过,学生自学起来,也就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知半解。后面的解题步骤也只是按部就班的写着。
三、检测问题设计胜在“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或进行自我检测成为可能,那如何精选练习也就成了学案中值得推敲的一项内容。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由于使用了学案,很多学生已将课堂所学提前消化,基本练习对他们已没有了挑战性。为此,我们采用了分档练习的方式。在练习或自我检测中分A、B、C档,C档为基础训练题,B档为综合练习题,A档为拓展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基本能保证,优生能提高。实行分层训练,这样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反馈练习还要强化解题规范的训练,注意表述要严谨、规范。有效的导学问题设计,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引起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课堂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根据不同课型与内容,注意与教师的教的设计紧密结合,着眼难点内容的铺垫和搭建台阶,做好新知与旧知衔接;导学问题的设计还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在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因此,导学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应立足于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突破口处、新旧知识连接处、教学概念易混淆处、内容归纳总结处;导学问题要着眼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 第6篇
2.1通过诗歌引入数学问答场景
在使用诗歌进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诗歌本身是文字表达的重要形式,包含着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和情感,由于诗歌文字表达精炼区区几个字即可将作者所见情景表达的栩栩如生,进行的情境创建也能够较好地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这就使得这种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较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种诗歌描绘的场景可以使学生融入到老师需要讲解的数学问题中,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的结合刚刚欣赏的诗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2诗歌韵律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尽管数学自身有着极强的推理、演算逻辑,但是也是需要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记忆。但是由于数字本身的特点,孩子们的记忆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孩子因此而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介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考虑将诗歌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孩子们的兴趣。应用时不用太拘泥于诗歌本身,也可以运用诗歌本身的特点、特色、神态带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除了引用学生熟悉的诗歌句子,比如说:“一览众山小”或者“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快速带入熟悉的情景中,有兴趣学习数学知识外。也可以运用诗歌中工整的结构、很有节奏感的韵律,运用数学中的知识进行改编或重新创造。
3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源,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其应用在数学教育中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合理运用诗歌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考。为此,教师在日常应注重多一些对诗歌的阅读思考,考虑诗歌和数学的结合点、相似点,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诗歌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匹配,有效利用好诗歌这珍贵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构建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8):75.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 第7篇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安乡培元小学:张毅
摘要:在新课标的大力实施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全新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对此,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实现真正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实现教学时段的全覆盖。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获得明显的提升。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对于时间、地域、人员和场所的限制,让学生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真正地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总结并归纳了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1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
(1)由于翻转课堂是由在线课程学习、课堂知识探究和网络平台互动的教学融合体系,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自主权的前提下遵循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学习进度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免除因为个人水平或理解能力限制而无法跟上教师教学进度的现象发生。不仅如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复看或进度调节。对于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学生还能够在互动平台上和自己的老师、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或辅导。真正地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2)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融入学生之中,与其进行知识的有针对性辅导和情感的深入交流。另外,因为翻转课堂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同时实现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微课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并举,使教学的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要求,进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学科知识、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2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2.1生动预习了解学习内容
实现高效的课堂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可以为他们掌握数学知识提供必要的前提,更是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预习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制作微课程的方式让学生预习内容获得初步的讲解,学生通过在线或下载的方式,通过电子白板或电脑端观看教师上传到共享空间的微课件或微视频进行预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暂时无法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为课堂有针对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进行“轴对称”的预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轴对称图形,同时让学生注意这些图形有怎样的共同特征。在课程结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形的模样,不难发现它们都有着一定的共同点。那么同学们就在今天晚上的时候看看自己的家里有哪些也具备这些特征的东西。明天上课时,大家告诉我,你都找到了哪些东西,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好不好?” 经过预习微课件的观看,学生对于轴对称有了基础的认识,同时对于自己无法掌握的问题拥有了清晰的认识,为自己有针对性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课程讨论实现深入了解
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第一步,就是教师将预习微课件结尾的问题再次提出,让学生进行回答。如上文之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昨晚在自己的家中发现了哪些类似图形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和教师在微课件中展示的图形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这不仅实现了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也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还可以让教师获得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为接下来的教学安排提供依据。
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他们在预习之后势必会对相关的数学知识产生疑问,哪怕是轴对称这样的简单知识也是如此,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结论的探究,实现更具针对性的学习,达到教学效率的提升。
2.3课后进行问题实时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或进行复习时都会产生无法理解的问题。可是,倘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能及时询问同学或请教老师,很容易导致之后的作业难以完成,复习进度受阻;如遇周末或年节放假、教师临时外出等原因,更有可能等到教师进行作业讲评甚至考试时,学生已经忘记自己的知识到底存在着怎样的疑问。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进行复习时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QQ、YY语音公会、微信群聊等方式进行询问或交流,从而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教学互动。不仅打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空间与时间障碍,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获得教学反馈。并且对于实现师生感情的增加和距离的拉近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将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传统教学的信息化和多元化,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教学策略,值得小学数学教师的借鉴和应用。参考文献:
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第8篇
关键词:趣味教学,小学数学,生活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数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调皮捣乱或者打瞌睡的情况, 即便学生比较配合, 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导致大部分学生成绩处于中等, 尖子生比较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算错等情况, 这时教师也常常会将计算题目作为家庭作业, 以各种形式督促学生学习, 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趣味教学则是通过各类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借助讲故事或者观看影片以及做数学实验和操作数学模型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在趣味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方面, 将趣味教学的应用加以划分, 按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及数学练习和课外作业中的趣味性入手, 提高趣味性教学的应用范围, 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结构, 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趣味教学在课堂中的体现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认知数学问题, 由形象思维转变为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新课改要求下, 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的主导, 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 因此, 趣味教学能够做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的初级阶段, 低年级学生在计算时往往还需要借助手指来辅助运算, 对数字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在这时, 教师在完善课堂内容的同时, 就需要通过创建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从而自主掌握数学知识。
二、趣味教学在练习课中的应用
练习课往往以练习为主要内容, 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习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必经阶段。部分教师认为, 只有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才会做到得心应手。其实这并不全面。学生在这一阶段, 往往埋头苦算, 即便是做到不会出错, 也不能做到融会贯通。
因此, 在小学练习课堂中, 不应仅仅以练习为主要方式。教师应该对练习的内容提前进行掌握, 编纂题目, 将趣味性融入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也可以通过在练习题目中增加图画的方式, 增加学生在做题目时的趣味性, 防止练习册的枯燥和单调。更换题目的类型, 将题目的形式进行转换, 适当混合竖式计算和递等式计算等方式,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单调枯燥的情绪。
与此同时, 也可以使用智力游戏的方式, 带领学生拓展思维, 这时即便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 也会参与进来, 对基础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 还可以采用趣味竞赛的形式, 将数学计算变成学生之间比拼的方式。在这种竞争方式下,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极大地调动, 思维也较为敏捷。
三、趣味教学在课外作业中的拓展
除了课堂教学外, 课外的兴趣拓展也极为重要。课外的趣味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解读, 还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 养成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 在课外作业的拓展中, 趣味教学则应体现联系生活, 努力做到“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教师布置的家庭任务可以是调查市场蔬菜的价格, 也可以是丈量物体的长度, 或者说是称出自己的体重, 这些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作业的形式上, 可以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 增添一些新的作业方式, 使得作业的完成由枯燥变得有趣。
综上所述, 趣味性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但并没有固定的形式, 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 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更富于趣味性,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避免单一、枯燥地练习。
需要注意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混淆教学主体与趣味教学的关系, 要反对过度娱乐的课堂, 反对偏离教学目标。趣味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体现, 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来看。
参考文献
[1]刘芝超.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 第9篇
一、将数学游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进行游戏教学
所谓游戏教学,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将教学内容以数学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明显的提高。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学习学生的心情会放松下来,并且其注意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一般来说游戏教学可以选择已有的游戏然后加以改编,将教学内容放入到原有的游戏框架之中,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最合适的游戏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之中学到数学知识,这就会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毕竟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此外通过游戏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在不断的游戏的过程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转化和运用,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的深刻,这样一来在以后运用这类知识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更加的得心应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使用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在小学數学教学之中应用数学游戏的积极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数学学习来说,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所在,只有打好基础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才能够“顺风顺水”,否则的话学生会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给予积极的重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和复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而数学游戏的应用则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之中学生会经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这一复杂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质量必然会有所提升。
三、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应用数学游戏的建议
1.将教学内容和游戏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之中使用数学游戏首先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和游戏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数学游戏的优点。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保证两者得到圆满的结合。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之中学生既可以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同时也需要在游戏的过程之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游戏才能够进行下去。
2.选择合适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只有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学习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才能够有可靠的保障。在选择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出现游戏难度过大,学生无法进行的情况。角色扮演、快速反应等都可以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前提是这些游戏的使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游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如果更多的同仁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之中,一定可以取得非凡的成效。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 第10篇
摘要: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可以把微观的、不易观察的数学问题及其本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创造愉快、和谐、乐观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数学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潜在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化;趣味性;有效教学;生机与活力。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过程中如果采取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会使课堂沉闷、缺乏活力而效率低下。因此,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让学生动起来,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全方位地开启学生灵动的数学智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从而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往往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而新课程中的数学例题一般都有情境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后,把我们的这些情境图变成“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生动画面,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通过网络传输和呈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实时、逼真地将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自身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判断。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使用小学生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授递与互动结合,使学生乐学、易学。由于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小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所构成的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由信息化教学资源生动、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呈现,也可以多角度演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运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如果合理利用,可以突破教学中的这些难点。另外,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可以把微观的、不易观察的数学问题及其本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创造愉快、和谐、乐观的教学氛围,充分挖掘数学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潜在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 第11篇
姓名:李春花
性别:女
单位:尖草坪区镇城中心校邮编:030041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科学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精讲、善导、巧评,学生乐学、会学、优学,氛围活跃、和谐、愉悦的状态之中,逐步形成快乐课堂、激情课堂、魅力课堂、高效课堂。我校积极探索创建了“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法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完成教学活动,问题教学法则要求学生能动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发问的目的,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问题。
一、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置疑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寻找假设,进行检验,以求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从其心理机制看,这既是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去分析思考,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宋代朱禀提出:“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我们人类有今天的辉煌就是起源于先人对“疑问”的追寻探索和实践创新。在教学中,让学生“起于思”、“起于疑”,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使之成为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直面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探究,主动学习,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1、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明确发问目的。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平铺直叙的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根据数学教材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思维的进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要有启发性,避免“是什么”,多一些“怎么办” “为什么”等形式的发散性提问。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自卑与紧张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班上采取分组的方法,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由于学生年纪小,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或不切主题,我就让他们在小组内先评议一下:哪些问题比较简单,就在组内解决;大家觉得需要讨论一下的,整理后再提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能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尤其是关心中下生,鼓励中下生质疑,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3、提出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教师围绕学生的问题设计不同的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用以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活动,感知某些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概括出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达到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1)对于多数学生有兴趣且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全班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群体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于部分学生有兴趣且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以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讨论完毕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每个小组分别讨论不同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3)有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或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不包含的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来亲自解答了。
(4)对于有些学生认识上比较偏激或极端的问题,一般采用个别解答的方式,这样的问题并不多。
4、提示规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提问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问,我要么根据所提问题的特点,运用以旧带新、比较讨论、观察发现、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进行释疑;要么根据问题的类型,分别运用发散求异、逆向求异、对比求异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做好练习反馈、归纳小结,考核学生的领悟与吸收的情况。
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分层次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及时地进行归纳或小结,并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认识,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教师的小结应点到为止,不给学生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四、问题教学法教学效果
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们都能做到积极开口提问题,并逐渐能提出思考性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同学间能做到自觉合作、讨论,能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达成了同学间的互助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绘本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大纲 第12篇
摘要: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常常通过观察来搜集新材料、发现新事实,通过观察认识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的规律、探求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
关键字:数学教学;概念;数量关系
观察法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实物和现象在其自然条件下,按照其本身存在的实际情况,加以有目的的感知,确定他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方法。数学观察则是对数学问题在客观情境下考察其数量关系及图形性质的方法。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知觉。观察过程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知觉和思维密切地联系,这样才能发现观察对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观察是数学活动的前提,数学活动的过程离不开观察。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本次实习我教授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和“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个单元的内容,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在这次在小学的实习经验和体会,通过几种案例来谈一谈观察法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以及应用题教学中应用的。
一 观察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观察,有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创设情境充分体现了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结合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倍的认识》第一课时理解倍的概念时,根据书本和教参的要求,教师往往会引出小兔子吃萝卜这一情境,让学生观察小兔子吃的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的根数,从而对萝卜的根数进行分析。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6里面有3个2。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再用同样的方法将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根数进行对比,让学生巩固对“倍”的认识。整个过程中,兔子和萝卜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对这一情境感兴趣,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老师讲课,并且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努力想要得到问题的答案,最终理解了“倍”的概念。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好也学得开心。
正是因为这种方法好,所以在人教版的教参中,几乎每个课时都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产生对知识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的接受知识的教学效果。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利于学生去发现概念,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在动手操作中,我们通常是将实验法和观察法结合起来的。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我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动手操作,用直尺去量,动手去折,然后观察总结得到长方形的边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在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再通过观察身边的图形,学生就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了。
二、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征,获得简便计算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从而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确保计算的正确、迅速与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计算效率。这一部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简便运算以及找规律等题目中体现的尤为显著。
如:四则运算:24+55-14;找规律99*1=99,99*2=198,99*3=297,99*4=396„然后问99*8=?99*9=?。诸如此类的题目,在教学中我们肯定不会主张学生去死算,而是让他们根据数字的特点寻找简便方法,24应先减去14再加55等于65。99*2,99*3都是在9*2=18,9*3=27中间加个9。像类似的题目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讲解时也更要注意讲解的方法。
4通过多角度观察,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多角度观察数字的特征,实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就以刚刚找规律9*1=99,99*2=198,99*3=297,99*4=396„然后问99*8=?99*9=?这一题为例,学生通过观察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规律,除了刚刚所说的那种规律还可能会说积的百位等于一位数减1,十位为9,个位为10减一位数。学生的猜想会有很多,对于学生错的猜想教师要及时更正,而学生对的又不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猜想一定要及时肯定。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学习的最大认可。
三、观察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5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画线段图来观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及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解决问题的解答比较困难,学生学习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教学时可结合线段图来观察、分析,解答时,可以结合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线段图来观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搞清楚问题和数量关系,再根据乘除法的运算含义列出算式或列方程去解。通过直观手段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题意和数量关系的理解。
例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8中,题目是这样的: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需要转一个弯才能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理清数量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画图或者列表。在这里我们来说一说画图法。3个碗用了18元,用3段相同的线段来表示18,从而学生就能很清楚的明白每段线段表示每个碗需要5。要买8个这样的碗就是有8个这样的线段,8个这样的线段是多少钱呢?学生通过画图就能很清楚的明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就能迅速正确的列出算式得出答案。
课堂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13篇
众所周知, 数的分类并非本节课教学的内容, 它仅仅是为引出研究范围所作的铺垫, 而学生在学完整节课时却告诉大家, 通过这节课学习学到了数可以分成整数、分数和小数。而教师也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评价和引导, 很显然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课堂总结。
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教师在总结时这样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今天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然后学生七嘴八舌, 颇似热闹。教师千篇一律的提问, 学生那可有可无的回答, 教师似乎已经习惯。笔者认为, 在追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 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者, 有必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课堂总结不仅起到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和掌握的作用, 而且达到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目的。那么, 如何使课堂总结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呢?下面结合具体事例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归纳式总结, 查漏补缺
这是一种常用的结尾方式, 教师利用一节课结束前几分钟, 简明扼要地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便于学生总览全课, 查漏补缺, 促进对知识的总体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案例:《百分数》
这课堂内涉及到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 其名称和公式较多, 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 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 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 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 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
这样做, 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提问式总结, 承前启后
提问式总结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 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梳理和升华,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比例的意义》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进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 为什么说是一个比例?学习比的时候, 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如果等号后面看作一个分数时, 是什么意思?等号前后都看作分数时, 又是什么意思?”
这种提问式的总结,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使新知识能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三、悬念式总结, 引发欲望
数学课的总结, 可以通过巧设悬念, 拨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 可考虑设置悬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时, 有意设置一个悬念, 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产生一种向往感, 这对学生课后预习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案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可以制造悬念进行课堂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并且验证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那么你能否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面的等式 (186=542) 改写成不同的比例, 一共能写几个?”
这种悬念式总结, 不仅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 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四、呼应式总结, 体验成功
首尾呼应是写作文的一大法宝, 但它同样适用于数学课堂教学。通常, 教师会在课始提供一个情境, 并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 到了课末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中位数和众数》
教师在课始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谈话:“有一群人在操场上做游戏, 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1岁, 请你猜猜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学生们想当然地认为是一群小学生。教师对这个回答没有作过多的评价, 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学完今天这节课你就知道答案了。”到了课尾, 进入总结时教师又将这个话题出示并问道:“现在你对课始的问题还有别的答案吗?”通过学习中位数和众数, 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了, 他们认为可能是一群小学生在做游戏, 也可能是幼儿园老师带的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
首尾呼应给了学生自己摘果子吃的机会, 同时也使结课与导课脉络贯通, 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协调与完美。
五、游戏式总结, 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总结的一般化, 形式的呆板化, 易使学生感到乏味, 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 能使学生调节疲劳, 保持学习兴趣。
案例:《因数和倍数》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 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 你要走上讲台, 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 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 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 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 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 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 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 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 最后, 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 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 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 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
游戏式总结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数学课。如“爬山夺红旗”、“树上摘苹果”、“拍手歌”等, 都是低段教师普遍采用的游戏。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应用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兴趣爱好、学习习惯以及心理等因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层次,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情况的教育,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协调教学,因材施教,避免出现两极化的现象,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中开展分层次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精心设计各层次教学过程,分层组织讨论,分层实施练习等步骤,有序开展分层次教学,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提高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来有效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他们探究新知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依据生活中的例子,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应当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情境还应当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能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依托耳熟能详的故事,如:小马过河的故事。在学习“求简单的平均数”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根据这个寓言故事设定一定的情境,引入和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在情境设定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小马要通过的河流画两条路线,在每条路线上分别选取几个点,然后标出每个点所在的水深(有的点深度小于100cm,有的点深度大于100cm),然后告诉学生小马身高是120cm,河水平均深度是100cm,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两条线路的水深深度,探究小马可以从哪条路过河?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平均数知识。除了设定与基本的知识有关的情境外,还应当创设有一定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新潜能。如:老师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池塘中,平均水深是1.2m,一个身高是1.3m的小孩不慎掉入其中,他会不会被淹死(他不会游泳)。这个问题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解法,也考察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的了解。总之,情境的设置,应当综合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二、精心设计分层过程
分层教学的实施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分层过程,使得分层能够合理有序,能够充分调动每一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程参与学习过程。第一,老师应当对数学知识合理分层,基础知识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相结合,既能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根据教学内容,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对一些成绩非常差的学生进行提问,对难度稍大点的问题,可以对成绩稍好或者是一般的学生进行提问,对难度非常大的问题可以对成绩非常好、基础知识掌握非常牢固的学生进行提问,这样有利于使成绩稍差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成绩更好地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第三,在布置课后练习时,也要进行相应的分层练习,对全体同学都要进行巩固练习,基础知识和探究问题的比重有所差别,成绩好的同学探究问题所占的比重较大,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较小,一般的同学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较大,为了提升一般同学的探究能力,要同时为其设定一定梯度的探究问题。
三、组织各层学生开展讨论
在学习中开展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各层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在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使成绩稍差的学生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提高成绩稍好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前面讲到的“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究竟可以通过哪条线路过河,就可以作为问题让各层次学生开展讨论,对于两条线路的简单平均数的求解,各小组成员均可以通过所学知识求出来,在基本的求解完成之后,还可以向更深层次讨论,根据原有数据和求得的平均数自然可以判断小马能够走哪条线路过河,但是现实中真能过河吗?这就需要各小组成员开展讨论。比如在讨论中,有同学会提到河中有淤泥,即使是水不是很深的地方,小马也不一定能过河。通过讨论,各层次学生既强化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分层实施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课堂练习应当精心设计,分层实施,不能对各层次学生使用同一层次的练习题,这样容易导致差生得不到巩固,中等学生得不到强化,成绩好的得不到提高的现象。因此,应当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练习题。例如:对于成绩稍差和一般的学生设计的练习题应当以基础知识居多,适当加入一些拓展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练习题;对于成绩稍好的学生,应当以强化题和拓展题居多,基础知识的题目比重稍小一点。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