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体系范文(精选9篇)
化学发光体系 第1篇
目前定量地测定黄芩苷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3],其线性范围为5.0~72.8×10-6 g/mL,检出限为0.5×10-6 g/mL;紫外分光光度法[4],其线性范围为0.5~12.0×10-6 g/mL,相关系数r=0.9971,三组样品测得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1%;薄层扫描法[5],其线性范围为1~8 μg/mL,RSD=1.2%(n=6);循环伏安法[6],其线性范围为1.6×10-7~3.1×10-5 mol/L,检出限为1.6×10-8 mol/L;高效毛细管电泳法[7]等。
基于高锰酸钾-甲醛发光体系测定黄芩苷的含量鲜见文献报道。研究表明,在盐酸介质中及一定浓度甲醛存在的条件下,高锰酸钾可氧化黄芩苷产生化学发光反应。黄芩苷浓度在3.0×10-8~3.0×10-6 g/m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化学发光法测定快速、简便,精密度好[8,9,10,11,12],本文据此建立了一种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黄芩苷的新方法,检出限为2.5×10-8 g/mL,对浓度为5.0×10-8 g/mL的黄芩苷连续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0%。该方法用于中药中黄芩苷的测定,并与药典标准方法[13]比较,结果满意。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MPI-B型多参数化学发光仪,西安瑞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分馏装置;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仪器公waters600型号;SYZ-B型石英亚沸水高纯水蒸馏器,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AE200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上海)有限公司;AFZ-1001-U艾科浦超纯水机, 重庆颐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黄芩苷对照品;高锰酸钾溶液;甲醛溶液。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实验方法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反应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甲醛溶液与高锰酸钾溶液由主蠕动泵泵入,在三通管混合,待管路中流动平稳后,通过进样阀与样品溶液混合后再注入流通池,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光度仪记录发光信号,以峰高定量。管路中主泵速度为40 r/min,运行时间为30 s;副泵速度为30 r/min,运行时间为30 s。
注:P:蠕动泵;V:进样阀;F:流通池;PMT:光电倍增管;W:废液;C:甲醛溶液B:高锰酸钾;A:样品溶液
2 结果与讨论
2.1 化学发光条件的选择
2.1.1 甲醛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甲醛在此化学发光反应中是增敏剂,甲醛的存在可以大大增强化学发光强度,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实验表明,甲醛的质量分数为1.85%时,发光强度大、信号稳定。若再提高浓度,发光强度增加不大,体系信噪比降低,且基线稳定性变差,故本体系选择甲醛最佳质量分数为1.85%(如图3所示)。
(黄芩苷浓度为1.0×10-6g/m L,高锰酸钾浓度为1×10-4mol/L,甲醛中盐酸浓度为0.3 mol/L)
2.1.2 甲醛中盐酸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黄芩苷浓度:1.0×10-6g/m L;甲醛体积分数:1.85%;高锰酸钾浓度:1×10-4mol/L)
实验表明,在甲醛溶液中加入HCl可进一步增强发光信号,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Cl浓度的增大发光强度也随着增大,当反应体系中HCl的浓度为0.3 mol/L时发光强度大,信号趋于稳定,此时若再提高HCl的浓度,发光强度增加不大,空白噪音也变大。从信噪比考虑,故体系选择HCl最佳浓度为0.3 mol/L(如图4所示)。
2.1.3 高锰酸钾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高锰酸钾在此反应体系中是氧化剂,影响反应的化学发光强度,本文试验了从0~1.0×10-3 mol/L高锰酸钾对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浓度为5×10~5 mol/L时,本体系发光强度最大、信号稳定,信噪比最大,故本体系选择高锰酸钾最佳浓度为5×10~5 mol/L(如图5所示)。
(黄芩苷浓度:1.0×10-6g/m L;甲醛质量分数:1.85%;甲醛中盐酸浓度:0.3 mol/L)
2.2 工作曲线、精密度、检出限
在上述选定的条件下,本法的线性范围、工作曲线、相关系数如表1;检出限为2.5×10-8 g/mL;对5.0×10-8 g/mL黄芩苷连续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0%。
2.3 干扰实验
对于5.0×10-7 g/mL黄芩苷溶液的测定,当相对误差≤±5% 下允许共存物质的有:Na+、K+、Cl-、NO-3、Ca2+、糊精、可溶性淀粉、葡萄糖(1000倍);SO
2.4 样品分析
取黄芩苷中药粉0.3 g,加70%乙醇40 mL,加热回流3 h,放冷,滤过,滤液置于100 mL量瓶中,用少量70%乙醇分次洗涤容器和残渣,洗液滤入同一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摇匀。溶液经稀释后按图2的仪器装置及工作流程进行发光分析,平行测定6次。
药典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精密量取上述提纯后的溶液1 mL,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分别取上述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量,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 nm。用量为10 μL,平行测定6次。
本文方法和药典方法进行对照测定。测定结果列于表2,从中可看出,本法测定结果与药典标准方法结果一致。
注:市售的中药黄芩苷系漳州市芗城区延安北路紫金健康医药漳州总店。
3 结 论
基于高锰酸钾氧化黄芩苷产生化学发光现象,化学发光反应通过能量转移得到增敏,本实验采用在酸性条件下,甲醛作增敏剂来增强发光强度。初步推测其发光的原因是由于黄芩苷的氧化产物接受氧化反应产生的能量而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当其再回到基态时而产生发光所致。
化学发光体系 第2篇
铈(Ⅳ)-吐温40-邻苯二酚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废水中的邻苯二酚
基于在吐温40存在下邻苯二酚与铈(Ⅳ)在酸性介质中发生化学发光反应,建立了测定邻苯二酚化学发光分析法.该法测定邻苯二酚的线性范围为3.0×10-7 ~5.0×10-5 mol/L,检测限为1.0×10-7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3.0%(邻苯二酚浓度为5.0×10-6 mol/L,平行测定11次).用该法测定实验室废水中的邻苯二酚,结果令人满意.
作 者:谢成根 李淮芬 刘宜树 常文贵 Xie Chenggen Li Huaifen Liu Yishu Chang Wengui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化学系,安徽,六安,237012 刊 名:化工环保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25(2) 分类号:X8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 铈(Ⅳ) 邻苯二酚 吐温40 分析化学发光体系 第3篇
流动注射分析(flow injection analysis,FIA)既不需要均匀混合,也无需达到化学平衡,它使化学分析实验中的很多传统设备和操作技术发生了重大革新,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分析速度,而且有效提高了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特别适合自动化分析。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所用的仪器便宜、灵敏度高、操作简单[1,2,3,4],将流动注射分析技术与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检测技术。
本研究在构建的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内成功地优化了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体系,为下一步多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奠定了基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MPI-A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MICROINFUSION PUMP W2-50C6;超声波清洗器;未涂层熔融石英毛细管(内径50μm、外径365μm、长50 cm);0.22μm改良聚醚砜膜Millex-GP过滤器;倒置荧光显微镜;氯化三联吡啶钌六水和物;三正丙胺。Na2HPO4和Na H2PO4用于配制一系列不同p H值的10 mmol/L磷酸缓冲溶液。本实验所用的水为超纯水,除三正丙胺为化学纯外,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级别。所有溶液在使用之前均用孔径为0.22μm的Millex-GP过滤器过滤。
2.2 毛细管的预处理
依次用0.1 mol/L的Na OH冲洗60 min,超纯水冲洗30 min,然后用磷酸缓冲溶液平衡8~12 h,直至化学发光基线平稳。
2.3 工作电极的制备
采用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是直径为500μm的铂盘电极,相应的参比电极采用Ag/Ag Cl电极,对电极为铂电极。将电极在超纯水中超声清洗3次,每次2 min,并在1.0 mol/L的H2SO4中进行循环伏安扫描处理(-0.2~+1.25 V,vs.Ag/Ag Cl,扫描速度为0.1 V/s)。
2.4 实验方法及条件
按照图1的装置,将载流注入流动注射分析仪的流路,待基线稳定后注射样品,记录体系的背景电化学发光强度和样品电化学发光强度,并以相对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峰值高度进行样品的定量分析。
A.载流;P.蠕动泵;M.光电倍增管;S.样液;V.注射阀;F.毛细管;EFC.电化学流通池;R.记录仪;W.废液
流动注射电化学分析体系的流通池中为10 m M的磷酸缓冲液,样品为不同浓度氯化三联吡啶钌六水和物;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分析体系的流通池中为400μl,5 m M的三正丙胺溶液。循环伏安扫描的初始电位为0.2 V,高电位为1.25 V,低电位为0.2 V,扫描速度为0.1 V/s。
3 结果与讨论
3.1 2种进样方式的比较
2种进样方式的比较如图2所示。高压电场进样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在进样高压10 000 V,进样时间为10 s,运行高压15 000 V的条件下,钌联吡啶信噪比为3时的检测限(LOD)为510-7mol/L;而流动注射进样分析体系的LOD为510-8 mol/L(信噪比大于3)。可见,采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可以提高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分析体系的灵敏度。
3.2 工作电位的选择
工作电位对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如图3所示。当电极电位低于0.9 V时,观察不到电化学发光信号,这是因为电化学发光强度与发光试剂的氧化速率有极大的关系。而它的氧化速率与施加在工作电极上的电压大小相关[5],当施加的应用电压过低时,Ru(bpy)32+不能在工作电极表面被氧化。随着电极电位的增加,电化学发光强度一直增加,并在1.19 V时达到最大值;当电位高于1.19 V时,电化学发光强度开始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在高于1.19 V的情况下,水容易被氧化而抑制电化学发光。为了得到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背景噪音,实验中选择1.19 V作为工作电位。
3.3 载流流速和进样量的选择
随着流速的增加,试剂在电极表面的更新速率加快,电化学信号值也逐渐增大,考虑试剂消耗量的因素,选择的流速为0.1 ml/h。进样量也会显著影响电化学发光信号的强弱,从10~50μl变换进样量的实验表明,20μl的进样量符合灵敏度和精密度的要求。
3.4 p H值的影响
由于电化学发光反应是p H值依赖性的,因此毛细管里的运行缓冲液p H值的大小对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大小有着极大的影响[1]。在该实验中,我们研究了不同p H值下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大小,所获得的数据见图4。在较低p H值下,相应的电化学发光的响应信号较小;随着p H值的增加,氯化三联吡啶钌六水和物的质子化效应减弱,电化学发光的响应信号逐渐增强,直至p H值=8;当p H值>8时,电化学发光的响应信号下降,可能是因为OH-与钌联吡啶发生反应,消耗了反应物,导致电化学发光的响应信号减弱。
4 结语
本实验将流动注射技术运用到电化学发光系统,构建的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法的检测灵敏度优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分析速度快、响应迅速、背景噪音低、可自动化操作的优点,可为下一步钌联吡啶修饰肿瘤标志物,进行免疫检测提供一手资料,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Lin M S,Wang J S,Lai C H.Electrochemiluminescent determination of nicotine based on tri(2,2′-bipyridyl)ruthenium(II)complex through flow injection analysis[J].Electrochimica Acta,2008,53(26):7775-7780.
[2]Chiu M H,Wu H,Chen J C,et al.Disposable screen-printed carbon electrodesfordualelectrochemiluminescence/amperometricdetection:sequential injection analysis of oxalate[J].Electroanalysis,2007,19(22):2301-2306.
[3]Chiu M H,Yang H H,Liu C H,et al.Determination of lincomycin in urine and some foodstuffs by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coupled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with a preano-dized screen-printed carbon electrode[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09,877(10):991-994.
[4]Chi Y W,Duan J P,Lin S D,et al.Flow Injection Analysis System Equipped with a Newly Design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Detector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Detection of2-Thiouracil[J].Anal Chem,2006,78(5):1568-1573.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最终版) 第4篇
技术是罗氏公司开发的,但全自动机械制造却由日本的日立公司承担,所以仪器上还有Hitachi的标志。这个仪器让大家吃惊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一直在实验室研究的电致化学发光居然已经真正地产业化了,其中我们一直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重现性)均已得到解答,看来罗氏的确花了不少心血开发这款仪器。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性能特点——创新的技术,与众不同
一、最先进的检测原理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是目前最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以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具有敏感、快速和稳定的特点,在固相标记免疫测定中技术上居领先地位。电化学发光(ECL)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实际上是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的完美结合。电化学发光与普通化学发光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是电启动发光反应,循环及多次发光,后者是通过化合物混合启动发光反应,是单次瞬间发光。因此ECL反应易精确控制,重复性极好。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是电化学发光(ECL)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直接以[Ru(bpy)3]2+标记抗体,反应时标记物直接发光。且[Ru(bpy)3]2+在电极表面的反应过程可以周而复始进行,产生许多光子,使光信号得以增强。
二、专利的包被技术
链霉亲和素(streptoavidin,SA)和生物素(biotin,B)是具有很强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的一对化合物,特异性强且结合紧密。一分子SA可与四分子B相结合,增大了抗体结合量,达到放大效果。在ECL的试剂中,SA通过特殊的蛋白结合物均匀牢固地包被在磁性微粒上,形成通用的能与B结合的固相载体,另一试剂为活化的B衍生物化合的抗原或抗体。两种试剂混合时,抗原或抗体即包被在磁性微粒上。
三、独特的载体
ECL中采用的固相载体是带有磁性的直径约2.8m的聚苯乙烯微粒。其特点是反应面积极大,比板式扩大20-30倍,使反应在近乎液相中进行,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利用氧化铁的磁性,使用电磁场分离结合态和游离态,方便迅速,实现了精确的全自动化。
四、独到的磁分离技术
实现了结合相和游离相的完全自动化分离,且检测池在无电场时彻底清洗,避免了交叉污染。
五、超高的测定灵敏度和测定线性
发光信号检测的宽线性加上电化学发光独特的标记物本身(发光底物)循环发光和专利的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包被技术的信号放大作用,使电化学发光测定的检测下限可达10-12和10-18级,线性范围最大超越7个数量级,在待测抗原(抗体)极微量或达到病理期极限时,均能准确测定,避免了样本稀释重测定,既节约时间,又节省试剂。
六、稳定的试剂
电化学发光标记物三联吡啶钌在无电场和递电子体(三丙胺)存在的自然环境下非常稳定,保证了用它标记的抗体(抗原)试剂也非常稳定,2-8℃可稳定一年以上,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和<7%,在首日使用之后也可以稳定3个月。
七、简便创新的定标概念
每个测定项目的基本定标曲线已由罗氏公司完成,并已存入试剂的二维条形码,自动读入仪器,用户只需进行二点重定标即可。
八、简便稳妥的二维条形码——当代最先进的全自动信息处理技术
二维条形码是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的“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存储超过一千字节的信息,使同批试剂仅做一次2点定标,亦使仪器自动化程度升高,不必做大量的定标、质控等前期工作,厂家已做12点标准曲线,既节约时间,又保障结果的准确。
九、先进的闪烁存储技术
断电时软件数据永不丢失,避免硬盘损坏,导致系统崩溃,启动速度比硬盘快10倍。
十、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检测项目广泛应用于甲状腺、性激素、骨代谢、心肌梗塞、肿瘤标志物、传染病抗原抗体等的定量测定。
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初探 第5篇
关键词: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免疫成像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概述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用化学发光剂包括发光物质或者发光反应催化剂等直接标记抗体或抗原的一类免疫测定方法。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结合起来, 藉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分析技术。将发光物质或酶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上, 免疫反应后, 通过化学发光反应来测定发光标记物或酶标记物的化学发光信号, 从而确定待测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它同时具有化学发光法的高灵敏度和免疫分析法的高选择性, 其主要的优点在于: (1) 高灵敏度:由于不需要外来光源, 避免了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等噪音, 因而具有比荧光法更高的信噪比, 其灵敏度比RIA或EIA高1至2个数量级; (2) 发光标记物稳定, 有效期长, 大多数发光标记物可保存数月甚至数年; (3) 检测范围宽; (4) 自动化程度高,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检测工作效率, 而且避免了手工操作可能带来的误差, 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精密度。
根据其标一记物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标记酶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三种酶, 依据HRP-Luminol-H202一对碘苯酚 (PIP) 增强型化学发光反应体系进行检测的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 , 能催化AMPPD的分解反应从而产生化学发光进行抗原抗体定量分析的碱性磷酸酶 (ALP) , 另一种是虫荧光素酶, 能催化氧化虫荧光素产生发光而实现对ATP、各种激素、药物以及抗原抗体的定量分析:标记化学发光物质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最典型的是标一记氨基异鲁米诺 (ABEI) 和叮睫酷类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另一种是标记荧光物质, 通过过氧化草酸酷化学发光体系进行检测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联用技术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FI-CLIA)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 (FIIA) 是利用在非平衡态测定, 使反应时间缩短、更利于快速测定和自动化。FI-CLIA在环境和临床的应用都已有许多文献报道。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Kramer等就开始研究流动注射免疫分析应用于环境中的杀虫剂、除草剂的分析。利用FIIA是一种灵敏性、专一性、准确性好, 快速、节约成本的方法, 样品也不需要预处理和富集。Wittmann等用FIIA和纤维光学免疫传感器两种方法对水样中2, 4-D进行测定。而且FIIA方法不需要对水样预处理。GC/MS测定结果和FIIA测定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FIIA是一种集流动注射的重现性好和免疫分析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于一体的现代医药检验方法, 随着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免疫柱制备技术和抗原、抗体标记技术的日臻成熟, 其分析灵敏度、重现性和特异性将大大提高, 既节约了分析时间, 又降低了成本。目前, 随着其它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FIIA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HPLC-CLIA) 。由于药物和代谢物结构之间的相似性, 在免疫分析中出现假阳性, 此时如果利用HPLC的分离技术对分子间微小差别的高识别能力, 再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相结合, 可大大提高特异性, 成为一种有效的痕量和超痕量分离分析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 (CLIAI)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成像技术联用, 形成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成像技术是将某些特效反应所释放的能量通过电荷偶合装置, 用高分辨率的相机以积分的形式拍摄下来。它可提供直观图像、可用在不同空间层次或时间过程中, 能产生光学图像的动态信息, 当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联用, 可用于抗原、抗体的测定, 对生物分析、医学临床诊断等也显得更为方便。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进行污染物如2, 4-D、乙酞胆碱醋酶和残留农药的检测以及亲血色珠蛋白的分型等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快速、操作方便等优点, 这为医学、食品、水源等环境中有毒害物质进行大规模、高通量、多元化、快速检测提供可能。
3 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
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盯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成像技术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既具有化学发光冤疫分析高灵敏度, 又具有成像技术高通量优势, 并能实现多样品同时检测的新方法。经过不同模式的抗原抗体的免疫结合过程, 加入化学发光底物, 标记在抗原抗体上的酶可以催化底物间的化学反应, 所产生的化学发光信号用超灵敏的CCD进行捕捉, 并以积分的形式转化成数学信号显示出来。
CCD是基于金属一氧化物一半导体 (MOS) 技术的光敏元件, 它是一种以电荷量表示光量大小、用藕合方式传输电荷量的新型器件。新型CCD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波长相应范围宽、低温下暗电流几乎等于零、动态线性范围宽、阵列结构的多通道同时分析等优点。这样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既具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发光标记物稳定、线性范围宽、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还具有成像分析高通量、能实现多样品的同时检测等优势。
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按照抗原抗体包被载体的不同, 可以分为化学发光酶标板免疫成像分析, 化学发光微阵列免疫成像分析和化学发光微全分析系统免疫成像分析。
3.1 化学发光酶标板免疫成像分析
通过成像设备, 很容易实现对酶标板上产生的化学发光信号值的测定, 且对于商业化的发光仪器, 还可以实现对多块标准酶标板的同时成像。传统的读板器是一个孔一个孔读板, 记录发光信号值, 但发光成像仪可以实现对整个酶标板发光信号的一次性读取, 尤其对于高密度的孔板 (384孔板或更多) , 化学发光成像记录发光信号值的速度更是大大快于传统的读板器。化学发光成像具有高分辨率的检测设备, 能够避免相邻发光反应孔的干扰, 这在高密度的孔板检测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反应孔存在深度, 会产生阴影和光反射, 这就会对不同位置的发光信号产生不同影响, 但可以通过光校正加以消除。
化学发光成像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样品或者分析物需要量小, 在高密度孔板分析中具有强大优势等特点, 因此它有助于分析方法朝高通量成像方向发展。
例如, A.Andreani对乙酞胆碱酷酶抑制剂进行了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 采用384孔板可以在一个小时完成5000多个样品分析。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Luminol化学发光免疫成像体系, 它已应用在抗原抗体细胞因子、病毒、激素, 肿瘤标记物, 重金属离子等目标分子以及实际样品分析中。
3.2 化学发光微全分析系统免疫成像分析
成像检测的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是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与微全分析系统相结合的主要原因, 因为微全分析系统的样品用量小, 因此更需要非常灵敏的检测手段。例如与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检测多种样品中的2, 4-D含量相比, 加入了未激活的固相载体 (如金包被的固体表面或者玻璃毛细管) , 该固相载体具有所有固相载体的大部分优点。采用间接ELSIA法, 牛奶中抗生素的快速自动化分析。三方向的流通生物芯片, 由有序的玻璃微通道组成, 发展成为化学发光检测多组杂交过程。
3.3 化学发光微阵列免疫成像分析
微阵列技术允许上千种分析物质的在单一实验中的同时分析, 它的非凡力量是通过基因阵列表达分析实现的。通过配位结合反应如抗原一抗体或配体一受体反应建立的蛋白质阵列, 在医学研究、诊断学、蛋白物质和药品发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化学发光成像技术作为检测手段,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微阵列具有ELISA法的特异性、化学发光方法的高灵敏度和阵列分析法高通量的优点。选择高分辨率的成像设备是化学发光微阵列分析法得到更佳发展的必要选择, 因为成像分析可以实现在大量分析物发光信号值的同时检测。通过将抗体特异性结合到膜上, 蛋白质微阵列可用于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多重检测。该膜经过在样品或者分析物中孵育而结合了样品或者分析物, 然后用HRP标记抗体和增强型化学发光底物进行化学发光分析。该分析法不需要很复杂的设备, 能实现多样品的同时分析, 并且具有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Z.Sun等利用蛋白质微阵列对12种肿瘤标记物进行了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 并且提高了单一肿瘤标记物检测诊断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蛋白质微阵列在身体检查中的应用表明了它在协助肿瘤诊断和高危人群的病症诊断方面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欧阳津, 化学发光成像技术分析亲血色珠蛋白的类型, 福州大学学报, 1999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卡托普利 第6篇
卡托普利片[1](Captopril Tablets),又名开搏通、巯甲丙脯酸、甲巯丙脯酸化学名为1-[(2S)-2-甲基-3-巯基-1-氧化丙基]-L-脯氨酸,分子式为C9H15NO3S,是第一代口服有效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物,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对多种类型的高血压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亦可用于顽固性慢性心衰,应用十分广泛,因而研究其测定方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其测定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2,3]、分光光度法[4]、原子吸收法[5]、钨蓝比色法[6]和滴定法[7]等。在pH值11~12的碱性条件下卡托普利在鲁米诺(Luminol)-双氧水(H2O2)发光体系有明显的增敏作用,且增敏效果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卡托普利。该方法灵敏度高、装置简单、线性范围宽、分析速度快,可用于相应片剂的分析。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卡托普利标准溶液:取卡托普利标准品,加水溶解后,移至100ml的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摇匀,作为标准液,使用时用水逐级稀释至所需浓度。
Luminol储备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Luminol,用0.01 mol.L-1的NaOH溶液溶解,再用0.01 mol.L-1的NaOH溶液定容于1L棕色容量瓶,置于暗处保存7d后使用。
H2O2溶液:将30%的H2O2 (500 mL,密度为1.11g.mL-1)用蒸馏水稀释,定容,使用时用蒸馏水逐级稀释至所需浓度。
1.2 实验仪器
分析系统如图1-1所示。IFFM-D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光谱/光度分析仪,IFFS-A型多功能化学发光检测器(西安瑞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整个分析过程中采样、注样、实验数据采集及处理,均由WindowsXP系统下Remax软件完成的。
P.蠕动泵;V.进样阀;C.流通池;PMT.光电倍增管; AMP.放大器;R.记录仪;HV.负高压;W.废液; a.分析试液;b.H2O2溶液;c.Luminol溶液;c.反应盘管
1.3 实验方法
实验装置按如图1-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卡托普利标准溶液,以此作为流路a。以一定量浓度的H2O2溶液作为流路b。以Luminol溶液作为流路c。流路a和b流经三通混合后泵入采样环,到达采样时间时,进样阀自动切换,流路c的Luminol溶液经采样环,将采集的样品推出,与流路d混合,经聚四氟乙烯管进入流通池进行发光反应。各流路的泵速均为3ml/ min。采样时间为15s。开启IFFM-D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以蒸馏水为空白进行测定。记录化学发光强度信号,以峰高进行定量。实验参数如表1-1
2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条件的选择
2.1.1 反应介质pH值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Luminol-H2O2发光体系[8,9]一般要求在碱性介质中进行,但若碱性太强,背景急剧升高,信噪比反而下降,严格控制pH值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图2-1是pH值对相对发光强度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在pH值为11.5~12的NaOH介质中,发光信号最强。因此反应体系的pH值选择在11.5~12。
2.2.2 Luminol溶液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Luminol溶液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发光信号的强度,图2-2为不同Luminol浓度对相对发光强度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Luminol溶液浓度在110-6mol.L-1时发光信号最大,因此选择110-6mol.L-1。
2.2.3 H2O2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H2O2在此化学反应中是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不仅影响测定的灵敏度,而且还影响测定的线性范围。 随H2O2浓度的增大,发光强度也增大,但当其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发光强度反而减小。从图2-3中可以看出H2O2浓度为1 10-2mol.L-1时,体系的发光强度最好, 因此选择1 10-2mol.L-1。
2.3校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在选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卡托普利浓度在4.6 10-7~3.68 10-4 mol.L-1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6810-7mol.L-1。当卡托普利浓度在1.8410-5mol.L-1时,进行n=6的平行测定,所得结果相对标准偏差为2.3%。为了提高测定精密度,校准曲线按卡托普利浓度的数量级分段绘制,校准曲线参数列于表2-1。
2.4 干扰实验
实验表明实验发现,对于4.010-6 mol.L-1的卡托普利溶液,150倍的糊精,200倍的葡萄糖、淀粉,200倍的Ni2+、Zn2+,100倍的Na+、Mg2+,75倍的K+、Ca2+,12.5倍Al3+,10倍的,5倍的不干扰,2.5倍的Mn2+、Fe3+产生负干扰。药品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均低于允许量,因此,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
2.5 样品分析
取卡托普利片十片,研细,称量求得每片的平均质量,取相当于一片的质量溶解于水,准确定容,再稀释到线性范围内进行分析。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对其进行测定,据其峰高测定卡托普利的含量,并做回收实验,结果见表2-2。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32.
[2]田雁玉.HPLC法测定卡托普利片含量[J].中国药事,2008,22(5):409-410.
[3]胡海廷,陈权,刘建华.HPLC法测定复方卡托普利片中两种成分的含量[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5):64-66.
[4]熊正平,黄开顺,朱链链,等.衍生化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卡托普利片中主药的含量[J].中国药房,2010,21(13):1126-1128.
[5]李亚荣,郎惠云,谭峰,等.流动注射在线过滤稀释原子吸收法测定药物制剂中卡托普利[J].分析化学,2002,30(2):165-168.
[6]赵一署,王秀丽.卡托普利片的钨蓝比色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 1994,25(5):219-221.
[7]成凤桂,欧知义.N-溴代丁二酰亚铵滴定法测定卡托普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3(2):8-9.
[8]A.Roda,P.Pasini,M.Guardigli.Bio and chemiluminescence in bioanalysis[J].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0,366(6):752 - 759.
新型电化学发光纳米生物传感器 第7篇
从细菌到人, 所有生物都在使用“生物分子开关”来监测环境。此类“开关”, 即由RNA或蛋白制成, 可改变形状的分子。这些“分子开关”的诱人之处在于:它们很小, 足以在细胞内“办公”, 而且非常有针对性, 足以应付非常复杂的环境。受到这些天然“开关”的启发, 纳米生物传感器应运而生。
据中科院相关人员介绍, 生物传感器是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 如酶、抗原、抗体、激素等, 或者是生物体本身的细胞、细胞器、组织等作为传感元件制成的传感器。按所用分子识别元件的不同, 生物传感器可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器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等;按信号转换元件的不同, 可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测热型生物传感器、测光型生物传感器、测声型生物传感器等。其中,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由于具有体积小、分辨率高、响应时间短、所需样品少、对活细胞损伤小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食品检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化学发光体系 第8篇
西门子公司的Centaur采用的是直接发光原理,就是发光标记物吖啶脂氧化直接发出430nm的光,并在1s内达到峰值。发光反应是在一个暗盒内进行,光被光电倍增管采集到,转化成电信号,经过传输到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当结果不准确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试剂是不是过期,酸碱液是不是过期。如果有过期现象,更换新的试剂或者酸碱液。
(2)定标曲线是不是过期。如果过期,重新定标,做质控,看结果是不是准确
(3)加试剂和酸碱液的探针或管路是不是堵塞,因为加量不足导致反应不彻底,如若堵塞,可以用注射器灌注空气冲开。
(4)孵育环上是不是存在静电,导致反应进行不完整。
(5)清洗反应杯的洗液是不是加量充分,如果不充分,可能会导致没有和被检液体结合的发光标记物没有清洗干净,导致结果偏高。
(6)酸碱液和洗液的量是通过马达和电磁阀来控制的,这两个部件出现故障同样可以导致结果不准确。在机器的软件里可以进到一个诊断程序,在程序中可以检测马达是不是正常运动,电磁阀的加样量是不是充足。如果出现故障,更换新的马达、电磁阀或马达电磁阀的控制电路板。
(7)光发应是在37℃的环境中进行,如果温度达不到,同样可以导致反应不彻底,所以还要检查机器孵育环的温度是不是正常,若温度太低,那么要检查加热块是不是正常,是不是有断路现象,如果有,焊接加热丝或者更换新的加热块。
(8)检查暗盒里是不是有碱液的残留结晶,如果有清理掉。
(9)在以上8点都检查过了之后,仍然没有解决问题,那么需要检查光电倍增管是不是正常,会不会光电转换失败,如果存在故障,更换新的光电倍增管,控制光路的电路板,依次排查。
另外雅培公司的I2000发光原理与Centaur相似,管路的结构也基本类似,如果出现结果不准确情况可以同样排查。
雅培公司的AxSYM采用的是间接发光原理,如果出现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排查:
(1)试剂有没有过期,发光底物液(1号液)是不是过了开瓶有效期,清洗液(3号液)有没有过期,如果过期,更换新的试剂,1号液或3号液。
(2)定标曲线是不是过期,如果过期,重新定标,做质控,看结果是不是正常。
(3)样品中心探针是否堵塞,运行中心探针是否堵塞,如果有堵塞现象可以通过注射器灌注气体来疏通。探针用的时间过长,存在损坏现象,如果损坏,那么更换新的探针。
(4)反应中心的温度是不是正常,若不正常,检查加热块中的电阻丝是不是断路,如果有可以焊接或者更换新的加热块。
(5)连接1号液和3号液的管路是不是存在污染,通过软件中的诊断程序来检测马达或电磁阀是不是正常。
(6)灯泡用的时间过长电阻值会增大,发光强度降低,需要通过定标来进行软件校正,如果结果不好,有必要进行光路的定标。如果定标通不过,依次更换灯泡,光电倍增管,以及控制光路的电路板。
参考文献
[1]孟毓,等.BEPⅢ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J].医疗设备信息,2008(5):125-126.
[2]王文峰,李峰.电解质分析仪常见故障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7(11):117-118.
[3]韩志钧,等.临床化学常用项目自动分析法(第3版)[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化学发光体系 第9篇
关键词: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盐酸林可霉素
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1,2,3],都是通过药物中的有益微量元素和有效成分等与发光剂在选择最佳条件下,产生化学发光反应来检测,应根据药物的有效成分和有益微量等的特定和特性,分别选择不同的化学发光反应,以简单、快速、灵敏和选择性好的发光体系进行分析或生产质量监控,有着广泛的前景。
盐酸林可霉素(LincomycinHydrochloride)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林可胺类碱性抗生素之一,目前对其定量分析已有文献报道,主要有色谱法[4]、荧光法和量热滴定法[5],利用化学发光分析测定盐酸林可霉素报道较少。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在磷酸介质中盐酸林可霉素在KIO4-H2O2体系中产生强的化学发光,据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在KIO4-H2O2-H3PO-4盐酸林可霉素体系中测定盐酸林可霉素的化学发光分析法。该方法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可用于注射针剂中盐酸林可霉素的测定。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盐酸林可霉素标准溶液:盐酸林可霉素标准品定容于100 mL 容量瓶中,配成1.3×10-3 mol/mL然后逐级取50 mL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配成6.5×10-3 mol/L、3.25×10-6 mol/L、1.63×10-6 mol/L、8.12×10-7 mol/L、4.06×10-7 mol/L、2.03×10-7 mol/L、1.01×10-7 mol/L不同浓度的溶液备用。
H3PO4溶液:取85%的浓H3PO4溶液2.5 mL于250 mL容量瓶中,配成1.52×10-4 mol/L的溶液,再逐级配成1.52×10-4 mol/L、1.52×10-5 mol/L、1.52×10-6 mol/L、1.52×10-7 mol/L、1.52×10-8 mol/L不同浓度的溶液备用。
KIO4溶液:精确称量11.4996 g KIO4;容于100 mL的容量瓶中,配成0.5 mol/L的溶液,再逐级稀释到0.5 mol/L、 0.05 mol/L、0.005 mol/L、0.0005 mol/L不同浓度的溶液备用。
H2O2溶液:10%、1%、0.1%、0.01%、0.001%不同浓度用30%的H2O2配制;其它选用试剂:硫酸、盐酸、磷酸、重铬酸钾、吐温40等,均为分析纯;水为一次蒸馏水。
1.2 仪器
整个分析系统分别如图1所示。IFFM-D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光谱/光度分析仪, IFFS-A型多功能化学发光检测器(西安瑞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整个分析过程中采样、注样、实验数据采集及处理,均由Windows98系统下Remax软件完成的。
P.蠕动泵;V.进样阀;C.流通池;PMT.光电倍增管;AMP.放大器;R.记录仪;HV.负高压;W.废液;a.分析液;b.H2O2溶液;c.样品液;c.反应
1.3 实验方法
实验装置按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林可霉素溶液,以此作为流路a。以一定量浓度的H2O2溶液作为流路b。以KIO4-H3PO4溶液作为流路c。流路a和b流经三通混合后泵入采样环,到达采样时间时,进样阀自动切换,流路c的KIO4-H3PO4溶液经采样环,将采集的样品推出,与流路d混合,经内径为0.8 mm聚四氟乙烯管进入流通池进行发光反应。各流路的泵速均为3 mL/min。采样时间为15 s。开启IFFM-D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以一次水为空白进行测定。记录化学发光强度信号,以峰高进行定量。具体测量参数设计如表1。
2 结果与讨论
2.1 测定条件选择
2.1.1 反应介质与浓度的影响
酸介质及浓度对体系的发光强度有较大影响,通过对H2SO4、HCl、HClO4 和H3PO4为介质时体系发光信号的测量表明,H3PO4为介质时发光强度最大;考察H3PO4浓度改变对KIO4-H2O2体系发光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3PO4浓度为1.52×10-4mol/L~1.52×10-7mol/L时,发光有最大信噪比。本文工作选择1.52×10-5mol/L H3PO4为介质。(如图2)
2.1.2 KIO4浓度的影响
KIO4作为体系的氧化剂影响反应的化学发光强度,考察了磷酸介质中不同KIO4浓度对KIO4-H2O2-盐酸林可霉素体系的发光强度,结果表明其中KIO4浓度为0.05 mol/L时体系有最大化学发光强度,本文选择0.05 mol/L(如图3)。
2.1.3 H2O2浓度的影响
通过对考察不同H2O2浓度对体系发光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2O2质量 分数为0.1%时体系的发光反应信号有最大信噪比。本文选择质量分数为0.1%的H2O2,并在此条件下对H2O2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室温下(25±5) ℃质量分数为0.01%的H2O2放置半个月对体系的发光强度亦无影响(如图4)。
2.2 校准曲线、精密度及检出限
在最佳的试验条件下,相对化学发光强度ICL与盐酸林可霉素浓度在1.3×10-5~2.03×10-7 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按数量级分段绘制。对1.0×10-6 g/mL盐酸林可霉素标准溶液连续6次测定的RSD为1.1%,按IUPAC法求出的检出限为4.5×10-9 g/mL,结果如表2。
2.3 干扰试验
对2.0×10-6g/mL盐酸林可霉素标准溶液在选定的条件下进行干扰测定[6],结果表明,在允许相对误差为2%时,1000倍的K+、Na+、Mg2+、Ca2+;500倍的Ba2+;200倍的Cu2+、Co2+;150倍的Fe3+;70倍的羧甲基纤维素;150倍的淀粉;3倍的Mn2+;2倍的乙醇,葡萄糖对体系化学发光反应不发生干扰。
2.4 样品分析
随机抽取不同批号注射用盐酸林可霉素,将表示为0.6 g活性盐酸林可霉素的安瓶在250 mL烧杯中小心敲碎后无损定容至500 mL容量瓶,准确移取一定体积于50 mL容量瓶,定容摇匀后作为样品测定液;另取一定体积样品液和一定量标准溶液于50 mL容量瓶,定容摇匀后测定回收率,结果如表3。
3 结 论
(1)在室温下考察了影响KIO4-H2O2-H3PO-4盐酸林可霉素体系化学发光的各种因素,自动进样后从开始到发光强度达峰值仅需几秒,结果表明化学发光反应为快速反应。盐酸林可霉素发光反应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它们的检出限为4.5×10-9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1%(n=6),线性范围为1.3×10-5~2.03×10-7g/mL;
(2)对于KIO4-H2O2-H3PO-4盐酸林可霉素体系,测定的最佳条件为1.52×10-5 mol/L H3PO4、0.05 mol/L KIO4和0.01% H2O2;
(3)KIO4是氧化剂也是发光剂,KIO4在酸性介质中发光强度较强;
(4)H2O2还原化剂,影响反应的发光强度,发光强度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到一定浓度后反而减小。
参考文献
[1]韩鹤友,林祥钦.化学发光分析法应用新进展[J].光谱实验室,2002,19(1):39-40.
[2]YaoDong Liang;Jun-Feng;Tian tian.Determination of pipemidic acid based on flow-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due to energy transfer from peroxynitrous acid synthesized on line[J].Analytical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4,12,918-923.
[3]张丽丽,臧利国,陈蓁蓁,唐波.化学发光分析法应用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4,4(40):243-2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653-654.
[5]孟德凡,刘学才,崔才三.华西药学杂志,1998,1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