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依据(精选8篇)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第1篇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审批的依据、程序
(一)审批依据
1、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环境保护部门审查批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章第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防治法》(第二章第十二条)“建设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贮存、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审批建设项目的主管理部门主可批准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章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建设单位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三十六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主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水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水污染的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部门检验,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该建设项目不准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章第十一条)“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不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防治法》(第二章第十三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章第四十四条)“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环境保护设施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批准,建设项目不得试运行;环境保护设施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第十三号令)(全部内容)
(二)审批程序
1、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
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审批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第2篇
审批的依据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第十七条
在江河、湖泊上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等,应当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水库应当按照防洪规划的要求留足防洪库容。
前款规定的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符合防洪规划要求的规划同意书。
第三十三条
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在蓄滞洪区内建设的油田、铁路、公路、矿山、电厂、电信设施和管道,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包括建设单位自行安排的防洪避洪方案。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时,其防洪工程设施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第二十七条
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
前款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土地,跨越河道、湖泊空间或者穿越河床的,建设单位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设施建设的位置和界限审查批准后,方可依法办理开工手续;安排施工时,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和界限进行。
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应当采用平顶式结构。
第二十七条
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
前款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土地,跨越河道、湖泊空间或者穿越河床的,建设单位应当经 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设施建设的位置和界限审查批准后,方可依法办理开工手续;安排施工时,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和界限进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第十一条 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机关。
二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钻探、挖筑鱼塘;
(三)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第3篇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简称“项目环评”) 制度经过30多年的实施, 在管理体系和技术方法上都已基本建立并完善, 成为环境管理必不可缺的手段, 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简称“规划环评”) 在2003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以下简称《环评法》) 就将其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但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法律规定不明确等, 导致规划环评工作开展举步维艰。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就是在《环评法》的框架下, 从规范管理角度出发, 对法律不明确之处予以明确, 为规划环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也在法律法规层面上, 将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紧密联系起来。
在实际工作中,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有部分共同的评价思路、内容和方法。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规划环评是一种结构性评价, 偏重于整体结构的思考, 从宏观上考虑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不仅关注直接影响, 更关注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重点在于通过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经济结构, 为项目环评提供背景、框架和依据;项目环评是一种功能性评价, 偏重于局部环境问题的思考, 一般考虑的是单一项目, 主要通过对建设项目的深入评价, 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
可见, 规划环评是高于项目环评层次的评价, 对项目环评具有指导作用, 项目环评不应违背规划环评。因为规划与建设项目都是有紧密联系的, 所以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两者也是不可分离、不能相互取代, 且互为补充, 对环保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 做好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联动非常重要。
2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上的时序不衔接
规划环评应先于项目环评进行, 以便在规划决策中考虑其可能带来的显著环境影响, 而项目环评要以相应的规划环评为前提进行, 是规划环评在项目层次的具体化。但现阶段更多情况是先做项目环评, 然后才进行规划, 或者虽然有规划, 却并未进行规划环评。即规划或规划环评反而滞后于项目环评, 规划环评就不能为建设项目提供决策依据。两者前后顺序颠倒了,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不能实现顺序衔接, 两者是联动不起来的。
2.2 规划存在不确定性, 规划环评无法发挥指导作用
由于规划的不确定性, 部分规划在实施时进行重大或突出、明显的调整或修订后, 规划实施单位未适时重新或补充开展规划环评, 而彼时规划环评反映或要求的内容与调整或修订后的规划不匹配, 规划中的建设项目也可能发生变化, 原规划环评就无法为后续引进的建设项目起到指导作用, 两者就不能联动起来。
2.3 环评上审查过程出现“宏微倒挂”现象
由于规划有不同层级的规划, 其审批也有不同的行政层级。存在着专项规划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由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规划环评进行审查, 而规划中的项目环评则可能是国家、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批。不同级别的审查、审批要求不一样。那么, 两者联动就很困难。
2.4 规划环评无法简化项目环评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规定, 项目环评的内容可根据规划环评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但实际上, 目前由于简化项目环评内容不好掌握, 项目环评编制单位出于各方面考虑, 在编制项目环评时并未简化, 也不敢简化, 反而越写越多, 甚至重复很多规划环评的内容, 两者没有起到联动作用。
2.5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深度不协调
由于当前我国规划环评的技术导则和规范体系不完善, 导致同一类型规划, 不同规划环评编制单位编制的规划环评文件内容深度不一, 有的规划环评达到了项目环评的深度, 有的则泛泛而谈, 不利于两者的联动。
3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 从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的角度, 提出如下建议:
3.1 通过严格管理, 使规划环评真正成为指导型评价
各级环保部门要明确自身在规划环评中的统一管理作用, 在项目环评审批时, 明确未通过规划环评, 不予受理其项目环评文件。各级环保部门通过坚持“先规划环评后项目环评”的原则, 可确保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时间顺序符合实际决策要求。
3.2 强化跟踪评价, 使规划环评具有指导意义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提高环评的有效性、实现项目环评对规划环评反馈的重要手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 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规划跟踪评价的年限进行明确, 如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每两年进行一次跟踪评价。同时, 应尽快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进行修订或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技术导则, 规范跟踪评价的内容和技术要求, 科学指导跟踪评价的开展, 扭转因规划不确定性导致规划环评无法发挥指导作用的困难局面。
3.3 完善规划环评审查制度, 使“宏微倒挂”问题得以解决
对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 应对审查小组在审查规划环评提出明确的审查要求, 避免审查小组遗漏应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专项规划, 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评的审查办法, 对规划环评审查过程应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明确规定;确保规划包含的项目环评顺利通过环保审批。
3.4 强化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内容的联动, 使项目环评内容真正简化
在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中分别设置对应的章节, 作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的直接纽带。在规划环评中设置“下一阶段建设项目环评建议”章节, 明确提出项目环评简化及重点分析的内容, 甚至可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降低项目环评级别的建议。反之, 在项目环评中设置“规划环评相符性分析”章节, 主要论证建设项目选址、产业结构、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是否满足规划环评的要求。如果建设项目满足规划环评相关要求, 同时规划环评进行充分评价并予以解决, 其规划所含的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中“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章节则可以简化。
3.5 完善规划环评技术方法和增强规划环评编制队伍建设, 使规划环评水平提高
规划环评的技术导则和规范是指导规划环评的技术文件, 通过修订现行的规划环评技术导则和发布各类型规划环评技术的导则, 明确各类型规划环评应解决的环境问题, 对规划环评编制单位进行科学的指导。同时, 增强规划环评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环评工作者的培训和交流, 提高环评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推荐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环评工作者的编制单位作为规划环评编制单位, 对规划环评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 促进规划环评整体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随着环保事业的不断的发展,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是环评工作发展的趋势, 但规划环评在我国推行的时间较短, 属于新生事物, 与项目环评之间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一个不断改进的复杂过程。只有当规划环评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 才能与项目环评更有效、更紧密的联动。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两者之间联动的必要性, 分析两者之间联动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联动
参考文献
[1]欧阳晓光, 王健, 郭芬.健全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的对策建议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四卷) [C].2013.
[2]廖嘉玲, 彭勇, 刘政, 王红磊, 谭驰, 彭艳.基于多层面联动理念的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四卷) [C].2013.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第4篇
[摘 要]当前非公企业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由同质竞争逐渐走向异质协同,形成企业生态群的产业链党建模式。本文以我国非公经济发展前沿的温州为例,分析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的现实、政策、理论与实践依据,探究党建评价原则的共生性、示范性、自愿性与科学性,提出定性功能评价、定量层次评价、定时比较评价与定位结构评价的党建评价方法,以此提升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企业生态群;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温州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57-03
现代企业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主体的市场、资源、技术、品牌、文化等等之间的竞争,而且还包括上下游协作企业在内的产业链竞争,即企业生态群的竞争。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非公经济迅猛发展,非公企业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的非公企业生态群与命运共同体,这既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又促进中小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催生出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模式的创新。
一、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现状
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既不同于社区党建的非公企业党建,也有别于行业党建的非公产业党建,它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以“龙头企业党组织+产业链党组织”为架构,通过龙头企业党建示范带动,依托产业链条,把党建工作向上下游企业纵向延伸,实现党建成果产业链上下共享、管理经验上下分享、企业文化上下影响的工作目标。由于以往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只注重“建设”忽视“评价”,没有将评价纳入党建范畴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科学发展。在实践中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部分龙头企业所在地的党委组织机构及其“两新”工作部门对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认识不足;二是很多龙头企业内部开展产业链党建的动力不强;三是多数小微企业出资人对产业链党建多持观望态度。因此,构建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日益成为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迫切需求。
二、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的依据
当前要围绕现实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的“四位一体”对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一)现实依据。非公企业产业链的生态群,是指具有互补性、彼此之间存在独特共生关系的企业产业集群。“企业生态群落是大量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在空间地域上聚集,并与区域内其他行为主体结成紧密协作的组织体系。”[1][P13]例如温州首批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试点的正泰集团,二十多年来,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年产值超15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在国内有2000余家供应商,2000多个营销网点,一大批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得以健康成长,呈现出总量扩张、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但这些协作企业中已建立党组织的不到10%,需要龙头企业把自身党建与产业链党建相结合,把党建经验向上下游企业延伸,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二)政策依据。2012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试行)》明确指出:可依托行业协会(商会)、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行业性党组织。[2]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是通过龙头企业帮扶上下游协作企业健全党组织与开展党建活动,形成产业链纵向的条形党建评价格局,与横向联系为主的区域化党建评价相互补充,形成“纵向到底”与“横向到边”的条块评价全覆盖。
(三)理论依据。党建目标的提出、过程的操作与评价的反馈形成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闭合结构,评价是党建模式建构必要环节与重要组成。一方面,以评促建。评价可以规范党建主体的目的性与操作性,实现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目标、活动、方法与环境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以评促改。通过评价可以了解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微观运行,有利于反馈信息与及时纠偏调整,针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升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四)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与检验标准。温州作为我国非公经济发展前沿,屡创非公党建传奇,私营企业最早建立党组织、首批大学生“红领”走马上任、25家民企面向全国高薪选聘红色CEO、异地商会党建等等。近年来温州提出力争每年在每个县(市、区)形成一个产业链党建示范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开展产业链党建,扩大非公党建外延。例如正泰集团,在2012年6月成立产业链党建“两个覆盖”领导工作小组,对产业链上游412家供方企业与下游431家销售企业深入调研,发出“共建党总支”的邀请,16个产业链党组织集体挂牌。[3]
三、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的原则
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既不同于社区党建的非公企业党建,也有别于行业党建的非公产业党建,评价原则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突出针对性。
(一)共生性原则。非公企业生态群的产业链党建评价要遵循共生性原则,构建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体系。如温州中城建设集团,发挥企业在温州建筑领域中的龙头优势,构建“四位一体”的产业链党建评价。一是决策共商评价,实现同心发展。在征求上下游企业党组织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作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共同研论产业链党建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机制共筹评价,实现同向建设。积极加强对上下游企业党组织机制建设的统筹指导,通过挖掘“口袋党员”与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制定党建工作例会等机制。三是资源共享评价,实现同步前进。实现产业链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帮助上下游企业克服党建资源的相对不足。四是活动共办评价,实现同享成果。通过活动定期轮办的模式,发挥主办与协作的各自优势,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在党建活动中积极性不高与主体性不足的难题。
(二)示范性原则。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要遵循示范引导的原则,发挥龙头企业党建的示范、带动、指导与帮扶作用,通过定期举办党建培训会、交流会、研讨会、选派会等方式,开展产业链帮扶党建。不仅向下游传输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而且还能帮助其节约与降低党建运行成本。龙头企业所在地的党委组工部门要重视产业链党建的典型推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党建的典型示范与辐射引导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形成浓厚的产业链党建氛围。以温州为例,全市力争每年在每个县市区形成一个产业链党建示范点,通过龙头企业党组织示范带动上下游协作企业开展党建共建活动。
(三)自愿性原则。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是一种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开放性党建,党建评价需要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在组织上不存在隶属与依附关系,完全是一种自愿开放的利益结合,以产业链党建感染力、亲和力与号召力鼓励新成员的不断加入。“企业生态群具有完全开放性,鼓励新成员的加入,以促进群体自身能力的提升”。[4][P33]产业链党建评价的自愿性原则要求既不能压制也不能放任,建立产业链党建的动力与压力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要有意识培育、支持与引导上下游企业加入产业链党建。例如温州正泰集团把出资人对党建工作支持与否以及党建工作的成效,与采购准入门槛与数量挂钩,择优确定零部件供应商与采购量,明确规定三年内不建立党组织的供方,将逐步减少其采购数量,对产业链党建成效显著的协作企业进行表彰与宣传,为产业链党建营造良好内部氛围。
(四)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的根本性原则,要针对产业链党建的上下游、龙头性与跨区域的特点,建构科学性的党建评价原则。第一,全面性评价。非公企业产业党建要建构“横向到边”与“纵向到底”的党建评价体系,党建延伸到哪里,党建评价就开展到哪里。第二,协调性评价。一是要处理好产业链党建的龙头指导与社区化管理的关系,建构“一方隶属、多方指导”的党建评价。二是要处理好龙头企业党组织与上下游企业党组织的对接协调关系,帮助基础薄弱的企业开展对口党建。三是要处理好龙头企业内部党组织的协调与对接,重在把采购与销售党组织开展产业链党建工作的成效纳入到企业绩效管理评估体系。第三,持续性评价。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其核心是围绕企业发展抓党建,要重视党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与在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的两个作用。
四、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的方法
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是一种新生事物,党建评价要基于目标科学化的需要与上下游复杂化的特点,选择适宜评价方法组成方法体系。
(一)定性的功能评价。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定性功能评价,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治功能评价。固本强基是基层党建评价的政治目标,扩大党建外延、实现非公党建的有效覆盖,这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二是经济功能评价。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以利益关系为纽带,中心任务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出资人尤其是二代、三代出资人的教育引导,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文化功能评价。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将龙头企业优秀文化在产业内传递扩散,形成产业认可、企业认准与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增强产业链发展的软实力。四是社会功能评价。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正成为助推民营企业和谐发展的纽带,将党建经验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创新党员服务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各方合法利益。
(二)定量的层次评价。党建定量评价一般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与处理数据资料,对党建的特性用数值描述与判断,最为常见是层次分析法(AHP),它是将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科学化目标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次子目标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变量对上层次变量的优先权重,再通过加权与递阶确定其影响程度。层次分析法为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的多目标、多准则与多主体提供简便的操作方法。我们根据2012年温州市委组织部确定每个县市区形成产业链党建示范点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访谈与调研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归类组合与操作定义,构建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
(三)定时的比较评价。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定时评价是反映某类企业在党建活动前后所呈现实际效果的差异评价,通过差异评价党建活动的成效。“非公企业党建评价是对其实效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要尊重客观事实,符合客观实际。”[5][P66]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的定时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体定时比较。如正泰集团仅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产业链上游供方企业有412家,去年党建开展以来,供方综合生产效率提高了1.6倍,产品一次送检合格率提高了3%。二是产业链上下游内部不同企业是否参与产业链党建的定时比较,发现小微企业党建活力、党支部战斗力与党员带动力是否有明显提高。三是产业链上同一企业在参与党建前后的实效比较,例如产业排名位次、市场开拓能力、企业利润大小与劳资关系态势等等。
(四)定位的结构评价。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结构是党建主体、客体、介体与环体诸要素之间的组织形态。因此,党建评价要科学合理定位每一要素在党建结构中的状态。一是主体的多元化定位。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要形成组工部门协调——龙头企业依托——协作企业承接的合力。二是客体的差异化定位。党建客体是党建作用的受动与受控对象。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客体评价要关注企业科学发展、人才有效培养、企业文化培育与劳动关系和谐。三是介体的多层化定位,党建介体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联系的中介因素,作为关联性、传导性与互动性的中介,在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中备受关注,形成政策导向、利益传导、文化感染与机制创新的四位一体。四是环体的转型化定位,环体即环境,企业生态群背景下非公企业从同质竞争逐渐走向异质协同的区域创新联盟。
以上从依据、原则与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企业生态群环境下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由于目前我国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体系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严重滞后于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发展进程,建构科学化非公企业产业链党建评价体系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姜忠辉.企业生态群落的制度经济学解析[J].生产力研究,2007(1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N].人民日报,2012-05-25(1).
[3]温州日报.正泰16个产业链党组织昨成立 [N].温州日报,2012-10-11(2).
[4]龚敏.从战略联盟到企业生态群:企业合作竞争的形态演进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4).
[5]任映红.构建非公企业党建评价体系的依据与原则:基于温州的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7).
作者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第5篇
《规划环评条例》第14条:对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条例》第23条:已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说明】
1、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
2、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开展环评的,不予受理其规划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已经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适当简化,简化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价的内容都应在审查意见中明确。
【注意】上述的“不予受理”仅是在相关建设项目环评时才会出现。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环评。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第6篇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
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既可以维护公众的环境公共利益,又可以改变政府决策品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减少政府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利益的损失,使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和谐.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社团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促进公众参与,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
作 者:白平则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刊 名:行政论坛 PKU英文刊名:ADMINISTRATIVE TRIBUNE年,卷(期):“”(4)分类号:X321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第7篇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精准试题
解答题(每题20分)
第 1 题
热电厂“上大压小”项目 【素材】
某热电厂位于西北地区。现有2x25MW背压供热机组,SO2排放量1235.6t/a。本期“上大压小”关停现有机组,新建2x330MW抽凝发电供热机组,配套2x1065t/h煤粉炉,年运行5500h。建成后将替代区域147台采暖小锅炉,减少SO2排放2638.4t/a。新建工程1台锅炉燃煤量142.96t/h,煤中含硫0.64%,煤中硫分85%转换为S02。
新建采用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脱硫效率95%,SO2排放浓度70mg/m3(基准氧含量为6%);采用低氮燃烧器,控制锅炉出口NO2浓度不高于400mg/m3(基准氧含量为6%),并采用SCR烟气脱硝装置,脱硝效率不低于80%。基准氧含量为6%时,1台锅炉的烟囱入口标态湿烟气量377.36m3/s,标态干烟气量329.28m3/s。
新建项目设置1根直径7.5m、高210m的烟囱,烟囱基座海拔标高563m。烟囱5km半径范围内地形高程最小值最大值819m。在烟囱下风向50km范围、简单地形、全气象组合的情况下,经过估算模式计算,本期工程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为0.0365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112m,占标率7.3%;N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为0.0522mg/m3,占标率10%的距离分别为11520m和26550m。
厂址附近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本期工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设5个点,分别为厂址、厂址西北侧4.2km处的A村、厂址西南侧2.5km的风景名胜区、厂址东南侧2.8km处的B村、厂址东侧3.2km处的C村,共监测5天。
厂址西南侧2.5km处的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在此布点,S02小时浓度0.021~0.047mg/m3,平均值为0.038mg/m3。经AERMOD模式逐时气象预测,1台机运行时对此风景名胜区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17mg/m3,2台机运行时对此风景名胜区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19mg/m3。替代锅炉的SO2最大小时浓度削减值为0.018mg/m3。
说明:S02—、二、三级小时标准分别为0.15mg/m3,0.5mg/m3,0.7mg/m3;NO
2一、二、三级小时标准分别为0.12mg/m3,0.24mg/m3,0.24mg/m3。【问题】
1.确定本工程大气评价等级和范围。
2.计算本工程建成后全厂SO2排放总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3.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合理性。
4.计算分析新建工程2台机运行时风景名胜区处SO2的小时浓度预测结果。
5.请说明进行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需要收集的气象资料。说明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原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
第 2 题
学建筑,考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到鸭题库YaTiKu.com做精准试题,更多押题资料下载
1200万t煤矿项目 【素材】
某地拟建设生产能力为1200万t/a原煤煤矿。井田面积约66km2,煤层埋深220~320m。配套建设选煤厂和全长3.2km的铁路专用线。井田处于鄂尔多斯高原中部,井田范围有大、小村庄53个,居民人口约17600人。井田内总体地势平缓,切割微弱,沟谷不发育,仅有西南部的甲河和东部的乙沟两条季节性河流。甲河由西北向东南流淌,井田内流程约5km,沟谷宽缓,水流呈散流状;切割深度一般小于2m,宽50~250m;平时无水流,丰雨季节汇集洪流排入井田南部的丙湖泊;乙沟由井田东部自北向南流过井田,途中有几条小支沟汇入其中。沟谷宽而浅,一般为20~200m,平时无水流,雨季时汇集洪流,终排入井田南部的丙湖泊。以该湖泊为中心的有一面积约100km2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A鸟。保护区的外边界与井田有小部分区域重合。
井田浅层地下水埋深为5~11m,井田范围内有二级公路由东部通过,长约5km,区内土地大部分为草原牧场,并有少量农田。井田区西边界内200m有一占地0.5hm2的古庙,为当地百姓自建,祭祀拜佛用。项目工业场占用一定面积草地,首采区内有村庄2个,居民1200人,村内有居民饮用水井5处。
工程主要内容有采煤、选煤和储运等。煤矿预计开采70年,投产后的矿井最大涌水量为8216m3/d,水中主要污染物是SS(煤粉和岩粉)。污水处理后回用,剩余部分排入乙沟。煤矸石产生量约129.57万t/a,含硫率为14%,属I类一般固体废物。
开采期煤矸石堆放场设在距工业场地东北侧约800m的空地上,堆场西方约0.4km有A村,东方约0.6km有B村,东南方有C、D、E、F、G、H六个较大的村庄,距离分别为0.4km,0.5km,0.8km,1.0km,0.7km,1.5km,西南方约0.7km有I村。
本区域年主导风向为NW风。【问题】
1.根据相关规定,分析矸石场选址的合理性,并指出对矸石场有制约作用的村庄。2.该煤轩石堆场大气污染控制因子应有()。A.颗粒物 B.NOx C.SO2 D.F E.CO 3.本项目主要环保目标有哪些?
4.生态评价中主要应做的工作包括()。
5.在编制环保措施时,优先考虑的措施应该是()。
6.对两个自然村搬迁的环评中应论证分析的主要内容有()。A.新村环境保护措施 B.迁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影响 C.搬迁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D.新村对古庙的影响分析
7.矿井排出的疏干水可否直接作为选煤厂生产用水?说明理由。8.试说明对古庙的保护措施。
9.从哪几方面分析煤矿开釆对该保护区的影响? 10.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11.试分析该煤矿运行期的环境风险。
第 3 题
某选矿厂尾矿库项目 【素材】
某选矿厂处理矿石13000t/d,日产出尾矿8450t,井下充填用去4850t/d。平均仍有3600t/d,即平均118.8万t/a,需74万m3/a的库容来堆存。在全部31年的计算服务年限内需堆存3683万t的尾矿,计库容2301万m3。为彻底解决企业铜矿的尾矿出路问题,决定在某村建尾矿库。
尾矿库项目由尾矿库、尾矿输送管道、尾矿回水管道、尾矿输送泵及泵房(现有)、移动式浮船取水泵站、道路(现有)、供电网组成。尾矿坝设计采用碾压混合料坝,混合料的主要原料完全取自库内。尾矿坝为碾压混合料不透水坝,坝顶标高120m,坝高80m,坝长729m,顶宽4m。采用库后放矿,依托山体向坝前排尾。
学建筑,考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到鸭题库YaTiKu.com做精准试题,更多押题资料下载
拟建尾矿库库址下游为老鸦岭水库,该水库1959年建设,属小
(二)型三类水库,水库集水面积为0.81km2,总库容17.9万m3,目前浇灌农田约350亩(1亩=667m2)。【问题】
1.项目位于水库上游,环评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项目的评价时段是什么?尾矿库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3.尾矿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4.尾矿库何时进行生态恢复?南方地区生态恢复适宜的植物是什么?
5.尾矿库风险防范措施是什么? 一旦发生尾矿库溃坝事故,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是什么?
第 4 题
矿山冶金设备制造项目 【素材】
某公司决定在开发区新建矿山冶金设备制造项目,项目主要由金工车间(对铸造件进行车、钻、铣、刨)、铆焊车间(对钢板切割、焊)、装配车间(对零部件进行安装、调试)组成。矿山冶金设备制造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冶金设备生产过程中主要原材料消耗见表1。
学建筑,考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到鸭题库YaTiKu.com做精准试题,更多押题资料下载
【问题】
1.全年生产天数为300天,每天焊接时间5小时,三台焊接设备同时工作,焊条和焊丝产尘系数7g/kg,每台焊接设备的排气量为3000m3/h。请求出每个焊接设备的产尘量及产生浓度。
2.三台焊接设备废气经烟气净化机除尘后,一并由8m烟图外排,烟气达标外排时的除尘效率是多少?(15m烟囱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3.5kg/h,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20mg/m3)3.废机油、废乳化液应如何处理?
第 5 题 大桥扩建项目 【素材】
某大桥于1995年建成,位于城郊平原区,长900.8m,全宽26m,四车道。南北跨越东平水道,该水道属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水道内无野生保护鱼类,属III级航道。在距离桥3km处(河道下游)有一自来水吸水口;大桥引桥东侧80m处有一所红声学校(4层),学生约600人;西侧60m处有红声住宅小区(6层),人口约3000人。大桥处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功能区。
该大桥目前的交通量已远远超过其设计通行能力,2000年拟对原大桥扩宽,在现大桥的两侧各新建一座单向2车道桥梁,两边各加宽12.5m。采用钢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混合梁方案,主桥墩釆用厚度4.0m的板式桥墩,设置在水道的堤围上,下部不设置承台,桥墩下接2根直径为250cm的钻孔灌注桩基础,中跨钢梁采用整体吊装施工。路线全长1.6km。设计车速:80km/h,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项目需拆迁房屋2890.42m2,工棚房1584.7m2,不占用耕地。工程涉及的区域内无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无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滩涂生态系统。预计扩建后沿线两侧噪声将可能显著增加5~10dB(A)。
扩建后该桥2008年预计特征年交通流量55743辆/d,高峰小时流量为4000辆/h;2015年预计特征年交通流量66978辆/d,髙峰小时流量为5000辆/h。大、中、小型车辆流量的比例为1:1:3。源强计算公式及有关参数如下:
【问题】
1.如需进行环境空气预测,除题中已知的条件外,还需要哪些资料? 2.施工期对东平河道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3.声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和范围如何?声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如何? 4.简述该项目的评价重点。
第 6 题
煤矿矿区规划环评 【素材】
某矿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盟,矿区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广,煤层赋存稳定,资源十分丰富,是适宜露天和井工开采的特大型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矿区东西长40km,南北宽35km,规划面积960km2,均衡生产服务年限为100a。境界内地质储量19669Mt,主采煤层平均厚度10.65m,其中露天开釆储量14160Mt,井工开采储量5509Mt,另外还有后备区1070Mt,暂未利用储量1703Mt。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当地拟定该矿区开发的规划,包括井田划分方案,煤炭洗选及加工转化规划,矿区地面设施规划(矿井及选煤厂、附属企业、铁路专用线、瓦斯电厂、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等),矿区给、排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
学建筑,考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到鸭题库YaTiKu.com做精准试题,更多押题资料下载
该矿区内目前己有一座露天矿在生产。区内只有一条河流流过,矿区地处中纬度的西风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草原面积占97.3%,森林覆盖率1.23%。多年来,由于干旱、大风、过牧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沙化、退化草场所占比例扩展到64%。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连续遭受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连续两年寸草不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问题】
1.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保护目标。2.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内容。3.列出该评价的重点。
4.矿区内河流己无环境容量,应如何利用污废水? 5.应从哪几方面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的合理性论证?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第8篇
我国于2003年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在这部法规中,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有很详细的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是针对在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过程中, 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并对这种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估) , 然后对此制定方案或者策略来将恶劣的环境影响降低或者提前预防, 使用范围是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有三十多年的发展, 其演变过程是由建设项目转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从它的作用、目的和程序上来讲,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用来评价规划环境效应, 并且提出多个方案以供选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是有组织, 有系统和全面的过程。将评价而获得的结论运用于指定规划中或者是提出单独的报告, 为了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中的实施, 需要将所得的成果用决策加以体现。均遵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又存在必然的联系。
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差异
2.1 评价对象方面的不同
单个建设项目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的有针对性的对象, 在建设项目执行中, 所建项目地址的择取、施工技术与管理、在建生产过程环境保护措施、污染控制与治理等这些方面, 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然后做出一定程度费预测, 进而制定出预防措施或者是对策, 这就是其评价的意义。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针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区以上市级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对土地使用规划, 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等这些进行组织编制时, 需要提前做好一项工作, 那就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方面的不同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其分类管理和建设项目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该文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两大类: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指导性规划编写关于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和其他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2.3 环境影响评价责任主体方面的不同
项目建设方必须委托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写, 并且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单位一定要具有相应的登记别类, 这些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通常要满足的要求。其中, 编制环境评价单位要对其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承担责任。
所有编制的文件要遵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定进行编制, 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篇章、说明或者是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这些文件的编制是由规划编制机关或者是组织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机构编制。其中, 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是由规划编制机关承担起相关责任。
规划编制的相关机关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主体。在现有的法律条文中, 针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并没有硬性规定, 即必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这一要求。
2.4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侧重方面的不同
就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这个角度, 下面我们根据当下的一些资料和法律条文, 做简要的内容梳理, 发现其差异。
首先, 让我们先来看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建设项目的总体描述;对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的大体描述;分析、预测、评估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一切可能会造成的影响;针对建设项目环境采取有效的有技术性的保护措施并对其进行经济论证;分析因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原因;对建设项目中环境监测方面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总结并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与此同时,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关于设计水土保持方面的部分, 需要有专门介绍。
其次, 我们来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现有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对环境影响评估需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规划和预测:第一, 对可能造成整体性影响的局部区域及生态系统实行相关规划;第二, 对环境和人群的健康具有潜在威胁的影响实行相关规划;第三, 根据具体项目的规划所造成的效益 (经济、社会效和环境效益) 的影响以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是不管是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声明或规划章节, 都需要对在实施过程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估 (评估) , 并提出应对对策或者是可行性强的措施, 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的影响, 同时,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专项策划书要评价并且进行必要的明确结论。
综上两个方面内容上的陈述, 我们可以发现, 项目环境评价的对象一般是单个建设项目, 环境评价工作相对较为简单。规划环评的对象是一个区域, 相对较为复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侧重对规划的总体目标、整体布局进行分析, 对规划所在区域的资源、能源承载能力及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 并最终对规划提出替代或规划调整的建议。
2.5 介入时期方面的不同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介入时比较晚, 这是因为其就某个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是受到最初决策制约的, 评价后所能提出的措施也只能是缓解措施, 针对解决的环境问题是局部的问题, 不可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与之相反地,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不同了, 一开始就介入, 其是从发展规划的角度来制定相关措施, 统揽全局, 为了彻底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 就需要做出高效率的调整, 然后结合具体条件, 设计出最佳解决环境问题方案。
2.6 审查主体方面的不同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存在两中情况, 一是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不存在时, 按照国务院的规划, 这时建设单位就可以直接将其报给具有审批权限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二是当建设项目具有主管部门的时候, 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的人员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是环境影响报告表做初步审核, 通过之后, 再将其文件报给具有审批资格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最后审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批阅就有所不同, 其审查则是需要由特殊部门或者是专业人士来进行的, 具体来说, 这个特殊部门时指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这是一个可以有效审查的方案, 另外一个就是专业人士, 即由专家和由相关部门代表参与的组成的审阅小组, 其最终审查的结果是有效的, 但需要提交书面审查意见。这些审查意见和规划环境影响报告是审批专项规划草案通过与否的重要依据, 也是未来针对解决环境问题做出对策的重要凭据。
最终审批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 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文件审核是有级别之分的, 然而,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不存在这样的现象, 它是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形成组织进行审查的, 在审查之后要做出书面的审查意见报告, 以此作为审核规划的一个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对象方面的不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方面的不同、环境影响评价责任主体方面的不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侧重方面的不同、介入时期方面的不同、审查主体方面的不同等六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虽说有各种差异, 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这两者总体评价目的相同, 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来讲, 两者之间存在局部服从整体的关系, 其得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有关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对其进行分析并发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两者存在的差异, 通过这些差异进而可以找出相同处, 使得两者在以后的工作中相互协同。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差异
参考文献
[1]包存宽, 陆雍森, 尚金城, 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王尧.浅谈如何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四川环境, 2012, 02.
[3]冯江, 张妍, 尚金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比较[J].云南环境科学, 2001, 20 (增刊) :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