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一、案例研究设计的本质
从学术研究而非教学目的出发的案例研究,其特点或称目标,是通过案例来演绎或归纳理论。与此对应,案例研究设计即预构案例资料数据与假设命题及预期结论之间的逻辑顺序。 试以“石药文化模式及精髓”研究课题为例:在研究之前应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预先构思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资料数据可用于分析企业文化?②从哪里得到这些资料数据?③如何得到这些资料数据?④如何处理所得到的资料数据?⑤如何确认经过处理的资料数据能够用于描述、解释、探索研究问题和结论?从假设论证的角度看,上述问题分别对应于论据类型(关系研究的外在效度),论据来源(关系研究的建构效度),获得论据的渠道和论据分析方法(关系研究的内在效度),论据完整性和研究可重复性(关系研究的信度)。
二、案例研究设计的内容
以上述课题为例,案例研究设计应完成下列工作:
1. 寻找可供分析“企业文化”的理论框架:企业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相互关系如何?
2. 提出关于“石药文化”的假设。(可以建立两种以上逻辑的概念模型,用于描述预期的石药文化模式)
3. 选择“石药文化”分析单位:调研访谈石药何人、何事、何部门?
4. 设计“石药文化”调研访谈提纲(准量表)和调查问卷(量表):遵循数据与假设相匹配的原则。
5. 制定案例访谈和调查活动日程计划,明确访谈记录整理方法。
6. 制定编码数据和量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
7. 制定调研结果与假设及实证数据相契合程度的判断标准。
8. 制定研究报告撰写提纲。
三、案例研究设计的质量审视
针对案例研究草案(Protocol),通过下列项目审视案例研究设计的质量:
1. 外在效度:作者提出的理论架构和概念模型能否指导将案例研究结果归纳为理论,推广到多案例研究?
2. 建构效度: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是否对应于多种数据来源,能否形成论据链?
3. 内在效度:拟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能否探测因果关系?
教学改革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案例的发生:
A同学是一个安安静静、其貌不扬的小姑娘,在班里不显山不显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这个学生的记忆力特别强。
在一节英语课上学完新单词后,我照例请同学带读生词卡片的词(我习惯于让同学们将单词抄在卡片上,以便于随时记忆)。我在班里巡视着。忽然发现A手里空空的,我以为她没带,就让她和同桌合看一本,她却从位子里拿出了生词卡片。我问她为什么不看,她说已经背下来了。我还真有些不相信,生词卡片的词很多,也没什么顺序,前后加一块才读几遍呀,没想到她还真的很流利的背了下来。我和同学们都很吃惊,问她是不是提前背的,她否认了。同学们为她热烈鼓掌,我也在班里特别表扬她不仅聪明,而且会学习,小小年纪,就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学习知识,值得大家学习。
她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掌声和夸奖,非常高兴。下了课,我把她叫过来,接着和她聊天,她高兴得告诉我,她特别喜欢背东西,广告里的广告词她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还当场给我们表演了几个片段,她再一次得到了掌声。我的脑子里当时就想到了“多元智能”这四个字,她就是在语言的记忆力方面有着出色的才能。处理事例的方法:
1家长报喜:我把整个的经过以及我发现良材的喜悦心情和我的一些建议郑重地写在记事本上向家长报喜。 2、授人以渔:指导她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学习。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和她谈心,让她感到老师非常欣赏她的才能。同时给她指出:再好的天赋如果不用也会荒废的,应该好好利用这个优势。
3、提供各种展示机会:我为她提供各种展示她才华的机会,并不失时机地以恰当的言语适时表扬,增强她的自信心,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效果:1、扬了长避了短:她现在已经是班里最受欢迎的女同学,公认的“小才女”。她的性格变得开朗,充满了自信。特别是她的作业书写、课上发言比原来上了一个大台阶。
2、带动了全班同学:她的才华激起了同学们和她比试的欲望,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理论依据:
教学改革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案例背景】
第118届广交会参展总结
第118 届秋季广交会于2015 年 10月15日在广州琶洲交易馆举行。公司领导对这届交易会非常重视,何董、刘总亲自带队参会。这次交易会公司共有46个摊位、73人参展。
1.客户接待和成交情况
(1)客户接待情况比预想的要好。交易会上,公司各参展人员共计收到客户名片1282张,其中美国客户的名片130张,占总量的10.14%;欧洲客户的名片286张,占量的22.31%;日本客户的名片56张,占总量的4.37%;中国香港等其他地区的名片810张,占总量的63.18%。应该说,各部门均有不少收获,比预想的要好,可谓不虚此行,关键是展会后要盯住客户,保持联系,认真打样,切实把“意向”变为实实在在的订单。
(2)成交总量有所减少。根据官方统计,第118 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与会177,544人,比2014年秋交会(同比) 减少4.6%。本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1,712.49亿元人民币(折合270.1亿美元),比上届(同比)下降7.4%。对此,大家感同身受。经统计,本公司意向成交额为2000万美元,与上届参展规模相比较,成交量约下降15%。
2.特色和亮点
(1)现场成交较为活跃。在欧、美、日的市场需求仍处于疲软的状态下,本次交易会现场成交出现亮点,如畜产部郑凯与印度尼西交猪鬃8万美元;京一部干康强与香港客户成交西湖藕粉100箱,共计5000美元;皮件部吴萍萍与韩国客户成交尼龙手提包500个,共计3095美元;地毯部朱江华与澳大利亚客户成交毯子 5万条、围巾2400 条,共计7.5万美元;麻塑部李尔文与立陶宛客户成交全涤纶女上装1800件,共计2万美元,仿皮服装2300件,共计3万美元。从现场成交的情况分析,展品都很实惠,且质地优良、花色多样、款式新颖,足见适销对路的明显效果,也反映出了国际市场销售的动态。
(2)专业化“推销效果好。本届交易会又一个特色亮点是,有的部门已认识到“专业化”推销的威力,如地毯部1个男女馆摊位着力推销毛衫类商品,1个内衣馆摊位集中展出内衣品种,综贸四部1个童装馆摊位成系列、按花色摆放童装等,给客户以强烈的“专业化”感觉,光顾者频频,洽谈者多多。
3.存在的问题 在本届交易会上,样宣部为布展做了许多工作,各业务部门也筹备了很多展品,大家都很辛苦,但存在的问题是:
(1)“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从各部门携带的展品看,一多二杂,如日用品摊位、服装摊位等,缺乏系列性、整体性和专业性,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做、什么都不专,很难引起客户的关注和兴趣。
(2)特装摊位效果不佳。在本届交易会上,公司特装摊位达36个,其中,日用品、家纺、服装等 26个摊位是特装的重头戏。但本次特装摊位效果不理想, 日用品的8个摊位布展杂而松散;家纺的10个摊位由 8个业务部“割据”,大摊位成了“小地摊”;服装的8个摊位显得拥挤,通道不畅,客户与展品难接触。
(3)摊位位置不够理想。本公司的46个摊位中,在主通道上的摊位只有12个,和公司形象不匹配,不利于成交和布展。
4.下一步改进的要求
为了切实把握好交易会的参展机会,请各部门按照以下要求认真落实:
(1)切实总结以往参展的经验教训,并根据部门业务发展规划和商品特点,尽早提出下届参展的申请,便于公司统筹安排。
(2)摊位申请和安排要与部门重点商品开拓相结合,样品在组织上要突出新、奇、特和专业化。
教学改革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考查意象的题目主要有把握意象的特点、分析形象与内容情感的关系、理解形象的寓意、表现形象的技巧、通过形象理解意境、通过形象理解哲理等。)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这一系列意象都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门径。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典诗词意象方面的材料作一些鉴赏练习以提高鉴赏能力。 【典例调研】 【典例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各自有何特点它们各自实际的寓意是什么
2.这两首诗同是以柳为吟咏对象从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两道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并由此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两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入手
分析其各自特点并由此探究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两首诗同为咏柳但是各自柳的意象是不同的。曾诗较为浅显描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如在目前。后两句是冷静地告诫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作者的批判讽刺意味很浓。李诗则较为含蓄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首联写柳树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春天。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颈联、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诗中的“柳”像是一位身影窈窕、婀娜多情的女郎。咏柳实际是咏人对柳的爱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答案〗
1.曾诗中的“柳”意象的特点是还未成熟借得东风之力便轻狂乱舞不曾想到也有凋零的时候。寓意是讽刺和警告得志便猖狂者。李诗的“柳”意象的特点是窈窕美妙婀娜多情。其寓意是美好多情的人美好难忘的事或者理想总是令人有无尽的怀想。 2.曾诗表现了作者对得志便猖狂者的讽刺、厌恶之情。这从“乱” “倚得”“猖狂”“不知”等词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到这种讽刺、厌恶意味尤其是整个意境全部笼罩着这种感情。李诗表现的是作者对“柳”的喜爱、依恋和思念之情。诗歌把“柳”放到几个地方都是能引起志愿之思的地方来写写她无处不在的掩映、参差既是写实这些东方确实有柳而又是一种思念之际的幻觉诗人赋予“柳”以温柔多情的美好内质且不说“风流”“婀娜”仅第三联就把她多情难舍、情意绵绵之状写得动人心魄。如此之“柳”如何使人不爱
【方法探究】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诗讲含蓄作者在诗歌里往往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要有借助意象分析去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可以由描绘意象的词语入手进行意象指认和迭加进而推断思想感情。如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用“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这些意象写春游西湖所见的景色优美、灿烂、热烈充满生气又不失平静由此可见诗人快乐的心情。结合后两句的“人意好”和箫鼓鸣奏更加显示出诗人愉快欢欣的感情。
【误点警示】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而误解诗意。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顺利解读意象把握诗意。如李商隐的《赠柳》读到首联就会遇到“章台”、“郢路”两个“拦路虎”。如果不理解“章台”本是汉代长安的街名后来就代指长安“郢路”指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路途是重返国门之路就很难理解诗人在说“柳”在北在南在各处都有并且是国都之地士人向往之地这里隐含了诗人的一种难言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思念对象表面是多情的“柳”是意中人结合附着主意象的环境意象作一定的推测才能体会到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也许是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或者是沉沉的忠心志。 【典例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支曲子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道题考查对元曲意象的分解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的能力。我们首先可以从词句入手寻找意象然后整体感受构建画面把握诗作者的思想感情。“西风”为秋风“信”为离别才有的物事“雁”候鸟也与“我”之“归未”相应别出意味“红叶天”秋天之谓红叶就是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黄花地”指菊花满地“芭蕉”“雨声”雨打芭蕉谓孤独愁苦时光难捱的境界刘光祖《昭君怨》有“疏雨听芭蕉梦魂遥。”由此可见此曲看为写景实为写情抒发游子怀乡之情。他接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内心悲愁亟盼如候鸟般也能回归家乡。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自己愁苦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他为游子代言表达了他对游子的深切同情。
〖答案〗西风、啼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风萧瑟、雁啼花落的时候离家在外的游子偶接家书时那种万般无奈的愁苦情景图。寄予了作者漂泊在外、事业无成、有家难归的苦闷之情。
【技巧点拨】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把握意象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出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声就想到孤独寂寞。等等对于意象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诗常见的例子以便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如此做起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
【知识拓展】当看到一道诗中的意象后如何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义呢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义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复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形成印象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义等等。
3谐音法。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典例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秋。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1.这首诗首联写了什么意象请简析其特点。 2.颈联所写情景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本诗为青口帅所作既赞颂青口帅又借此表现自己的心怀志向。你读了本诗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心怀和志向
〖分析〗这三道命题都从形象理解的角度立意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把握能力切口较小但是要准确理解又必须对整首诗有全面的把握。这符合诗歌考试命题的思路。切口小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理解能力少写点字而立足全诗理解才能做好题是真正能力的反映。这首诗借对登横波亭的情景描写寄托对青龙帅的殷切期望反映了金人爱国志士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首联入笔写亭突出其孤危豪迈之感一“孤”字独显伟岸、无与匹敌之感“突兀”有横空出世之意高已高矣又下临飞流更是气压“群楼”独展雄姿堪为龙首。站此楼上放眼四观阔大之象伟岸之姿令人陡生豪情。到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写清江寒景鱼藏水底雁唳长空惨淡肃杀一派清寥暗示时局艰危令人忧心。尾联一展雄情豪意夸赞青口帅雄姿英发定能深孚众望收复失地。那情那志可谓是豪迈之极读来令人心热魄动。回答这三道题需要在诗歌整体精神的观照下结合具体要求做具体回答切忌大而不当、说大话空话。 〖答案〗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其特点是孤危、挺拔上插云空下临飞流气压群楼气势凌人。
2.颈联以六个名词平列贯一“秋”“夜”时间勾画出雁唳长空鱼潜水底的凄清江景图。在全诗中这一联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在构思上推进文意更包孕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望青口帅张本。
3.诗人借环境勾勒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定威武无出其右的将军形象借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表现了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方法探究】欣赏诗词曲中的形象要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诗词曲塑造形象因其字数、格律等等限制往往只是抓住特点传神式点画利用互相补衬的手法相互印证、启发有时只是限定方向由读者去补充完善有的还有言外之意象外之音需要我们仔细按照一定的方法仔细品味抓住特点感受神韵。如上题中的诗歌要理解“孤亭”形象除了对字词独特韵味的准确把握外还需要联想到与“元龙”“百尺楼”相关的典故赞赏陈元龙的气势豪迈和刘备对许汜说的盛气凌人的话传达出豪迈之气。结合颔联的博大气势联想到人登此楼时的形象气质面对此景凝神思索国家现状的百忧揪心的神情到慨然下定决心的勃然形象。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同时在理解这将军形象的同时联想、以实显虚发现这形象背后的诗人自己。在形象认识过程中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有时还要结合诗人遭际、时代背景等来理解。
【技巧点拨】解答“理解诗歌形象”题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问题。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诙庑┮庀蠊餐钩梢桓鍪裁囱囊饩秤泻翁氐愕谌裁创瓷枵庋囊饩臣匆泶锸裁囱乃枷敫星椤8呖济庠诳疾槭栊蜗笊弦仓饕疾榱降愕谝欢允闱橹魈逍蜗蟮娜现斫獾诙允枰庀蟮奶逦栋ㄊ璧纳省⒐钩伞⑶槲兜取?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类型如忧国忧民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豪放洒脱型爱情绵长型等。归入这些类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以显影其个性特征。
2.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中的景物或事物、古迹等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和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景物等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做题。 【典例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古诗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傥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塑造形象的手法这个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试简要赏析。
2.钱钟书说:“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因而旨则异。”屈原以橘寄托对自己坚贞品质的宣言杜甫借橘劝戒肃宗停止贡橘之举张九龄借橘抒发被人排挤不得信任的怨叹。你怎样评价这首诗里的“橘”形象
〖分析〗这两道题一道把诗的形象与表现手法、诗歌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考查一道提供背景知识要考生对诗歌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属于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题目具有创新意义符合新课改精神可以特别关注一下。这首诗用拟人化的的手法以橘自比表示自己胸有大志拥有大才可惜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引荐。整首诗都以橘的口吻来写写其硕果累累满腹希望担心时光荏苒空掷岁月私下听说某官员爱好其味美便更加着意修饰表示希望之意。暗示的却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想仕进的艰难常常要干谒达官显要。这种一字不提人如何全篇都写橘形象的诗歌理解起来就要懂得诗歌创作的特有象征手法。至于比较如果有较宽阔的知识面作起来更容易即使不太了解题干所说的几位诗人的诗根据本诗形象的理解也能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硕果累累香郁芬芳却被弃置山旁满腹忧虑满腹希望的橘柚形象。采用白描和拟人手法来写橘柚实际象征的却是身怀高才却施展无门被弃不甘意欲进取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常见状况和心理。
2.本诗旨在借橘以达自我推荐希望得到引荐之意虽然不免谄媚低俗之气但进取向上希望发挥作用之心也不能不说是积极可取的虽然显得境界不高但反映当时一般士人心理也是惟妙惟肖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也难有其他出路。言之成理即可 【误点警示】
误点之一不会联想过于着实。诗歌形象理解的虚实、象征、彼此等手法很重要过于着实往往堵塞了进入诗歌实际要写的形象理解之路只看到所写之橘不见橘象征之人只见所写之景不见写景之人只见所写之象不见反映之内心。这样答题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弊。
误点之二大而化之不能落实。诗歌鉴赏题一般要求根据所给定诗歌作答而往往有人答题时忘记了这一点写几句所有诗歌都能用上的话没有体现“个体特色”这样的答题看似正确实际没有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总结积累的一些意象象征意义、诗人形象类型、常见鉴赏用语等等不能化知识为能力不能活学活用往往效果不佳。 【方法探究】 弄通字义读懂诗句是鉴赏诗歌形象的第一步。弄懂字义不仅需要理解一般字面意义更需要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其言外之意、象征意义。如 2007 年全国卷 III第 9 题答题时就要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再紧抓写意象“琴”、“棋”和情感“怜”、“爱”、“系”等词语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诗人以“琴”、“棋”的“直”、“方”品质自比描绘自己小斋独处只与琴棋相伴不“系”牵挂国家兴亡的情怀抒发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把握虚实联想推测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关键。诗歌往往写风物而寄情怀借景以抒情托物而言志我们需要弄清这里字面与所寄实写与含蓄的关系根据诗歌鉴赏规律想象推测洞幽烛微。如 2007 年辽宁卷 15 题所选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实写景景含情理解时就必须由所写之实景加以联想合理推测进入“虚”即不在字面情才能准确作题。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景但只有从王诗的“落”、“鸣”之实中看出蕴涵在内的“动”。内心的躁动从周诗的“静”、“不闻”、“不知”中看出内在的宁静与安适。 【强化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二 张翰 东邻有一树三纪裁可拱。 无花复无实亭亭云中竦。 隙禽不为巢短翮莫肯任。 1这首诗从内容角度看属于 诗。诗主要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概括这个意象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对诗歌主体意象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是用的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题义公禅房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自然风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一下。2这首诗所写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有什么联系与作者自己的情怀有什么关系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山行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试题。咏河市歌者范成大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1诗中的“歌者”是怎样一个形象2诗人对“歌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试题。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1这首词上片写出了怎样一种自然景色2词的下片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试题。闲居方孝儒雨歇阶草净鸟鸣丛竹中。偶无轮鞅过遂与山林同。曦发庭际日振衣松下风。自非捐世故谁得此相从。 1指出首联中的意象说说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2请简析颈联的形象特点并简说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试题。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 张可久 山容瘦木叶凋。对西窗尽是诗材料。苍烟树杪残雪柳条红日花梢。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1小令前六句写出了怎样的景物这景物是怎样发现的
2七、八句的议论与前面的写景有什么联系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1咏物诗 诗写了一棵落寞的奇树。这棵树无花无实但高大挺拔禽鸟也不愿理睬它。它象征着正直的人不被恶俗社会所重视。
2这两句对主体意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这样一棵大树却连小鸟都不愿在它身上做巢栖息。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那种趋炎附势、贬抑人才的世相的批判对怀才不遇、难为世用的深沉感慨。
2.1诗人描画了这样一幅自然山水画在挺拔秀美的山峰上有一个禅房人在此瞻仰高峰俯瞰深壑远观四周雨过天晴时夕阳西下天宇清新山峦洁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 2这自然景物是为展示人物情怀节操的陪衬的。在此高雅深邃的山景中方显出主人公眼界的高远襟怀的阔大志趣的高雅。诗人借景写人称颂纤尘不染的人格操守。由此表达自己的隐逸情怀。
3.1茅舍里飘出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缫丝的声音山里人家一派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欣赏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导云中去。透露出诗人更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4.1这位“歌者”是孤苦无告身陷绝境的民间演唱艺人他忍饥挨饿街头卖唱希望得到救助。
2从对歌者催人泪下的描写诗句和能够体会其中寄予中可看出诗人对这位歌者充满了同情怜悯的态度。 5.1上片写出了青山碧绿花朵娇艳的自然景色。
2下片写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飘飘摇鞭吟诗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愉快得意的心情。
6.1净草阶上净草雨后阶上净草鸣鸟竹林竹林中鸣鸟。这是一幅初雨过后草青阶净竹林鸟鸣的清新山居图。
2这联诗写人物形象他洗头发晒太阳抖衣服吹吹风一派清洁清爽的面貌要表达的是诗人保持高洁情志的情怀。
7.1写出了几幅宜人的图景:秋风萧瑟树叶凋零山姿清矍暮霭笼罩山林春柳点缀残雪艳阳映照花丛。这些景物都是从书房的西窗朝外看发现的。
教学改革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只有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重视与认可,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而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则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运动,引导学生将已经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累积创新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学生的理论成绩得分很高,但是实践能力却非常低。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途径,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想法,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自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便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非常重视团结、协同与合作,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少有涉及培養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内容,所以当前很多独生子女的合作意识较低。通过实施案例教学,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讨、一同努力解决问题,便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合作意识培养。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引入案例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编写教学案例,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快速获得其他的教学案例。但如果是使用他人的教学案例,教师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使案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有效引入案例。
比如,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兴奋区与静息区电荷分布的特点,理解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式和兴奋的双向传导。教师就可以引入“蛙腿案例”,并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开展,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观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后续的探讨、实践,掌握膜电位产生的原理和动作电位传导特点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又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客观、形象、深入。
2.讨论案例
在实际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探讨往往都不是在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在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例如:(1)案例主要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解决问题需要收集哪些信息作为基础?(3)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4)解决问题决策的依据?(5)哪个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6)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计划如何?(7)如何将计划付诸于实践?像上面这样对问题进行细化看似过于复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阶段化的方式来简化这一系列的问题,如第一阶段开始介绍案例;第二阶段对问题进行探讨;第三阶段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阶段探讨如何实施方案。
例如,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教材后,结合已有知识,思考、讨论、理解实验是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时,讨论以下7个问题:(1)本实验中科学家选用了什么材料?有何好处?(2)根据实验材料,你可以提出几种实验假设?(3)探究遗传物质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是用何种方法探究的?(4)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最好用哪些元素?为什么?(5)搅拌离心后,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6)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7)此实验能说明DNA具有哪些特征?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同化、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是整合建构知识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行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解决。
3.概括总结
对案例教学的概括总结,属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教师可以引申出其他的一些相关问题来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或是为后续的案例教学开展埋下伏笔。同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分析教学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措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应当加大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应用与研究力度,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许丰.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3.
?誗编辑 杨兆东
教学改革典型案例范文第6篇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