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拔除第一磨牙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5
1

拔除第一磨牙范文(精选7篇)

拔除第一磨牙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科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收治拔牙后固定矫治患者140例,根据第一磨牙磨损严重情况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第一磨牙拔除组;对照组7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为(21.5±4.3)岁;第一磨牙拔除组6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为(21.0±3.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前磨牙拔除后正畸治疗;第一磨牙拔除组患者因第一磨牙损伤严重故经口腔各科会诊后,行病变侧第一磨牙拔除,健康侧则行前磨牙拔除,采用不锈钢方丝0.48mm×0.64mm滑动牵引矫正,依次后移前磨牙、尖牙及前牙,关闭拔牙间隙。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胡林华、黎秀萍等拟定正畸治疗成功标准进行疗效判定[1]:牙齿排列整齐、美观,拔牙间隙关闭完全,牙尖窝交错咬合恢复,前牙覆牙合,面型改善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正畸治疗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临床正畸治疗成功77例,成功率为98.7%;第一磨牙拔除组患者临床正畸治疗成功62例,成功率为98.4%。两组患者临床正畸治疗成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时间为(18.5±6.2)个月;第一磨牙拔除组患者临床治疗时间为(19.3±7.4)个月;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时间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临床传统拔牙后矫治首选拔除前磨牙[2,3];但是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像,矫治患者中第一磨牙损伤较严重,龋齿率高达40%~50%[4,5],严重者已出现残根冠;故尽管第一磨牙是临床正畸治疗公认支撑齿,且拔除后拔牙间隙太大以致常不易关闭,但是依据口腔科病牙先除原则,临床应当选择首先拔除第一磨牙后再行正畸治疗。

第一磨牙拔除能够显著改善缓牙弓拥挤现象,保留相对较多健齿,避免因强行拔除前磨牙后产生的远期疗效不佳问题。第一磨牙拔除后如何有效关闭拔牙间隙是治疗的难点,对于拔牙间隙过大不易关闭问题,可通过强支抗设计如微种植钉解决[6],单侧拔除磨牙者应当行不对称支抗加强;而因拔牙间隙过大第二磨牙不平行前移导致复发现象亦应注意,通过弹性牢固性均优的镍钛方丝应用可使间隙顺利关闭[7];如出现间隙关闭困难可采用义齿修复或者考皮质成形术辅助关闭;关闭过程中不需要过分追求中性咬合问题[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临床正畸治疗成功77例,成功率为98.7%;第一磨牙拔除组患者临床正畸治疗成功62例,成功率为98.4%;第一磨牙拔除后对照组与第一磨牙拔除组患者临床正畸治疗成功率及治疗时间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 在第一磨牙损坏严重情况下, 通过有效矫正设计, 第一磨牙拔除正畸治疗安全, 有效, 矫正效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胡林华, 黎秀萍, 黄纯, 等.拔除第一磨牙的正畸治疗临床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 2011, 19 (3) :150-151.

[2]Sandler PJ, Atkinson R, Murray AM.For four sixes[J].Am J OrthodDentofacial Orthop, 2000, 117 (4) :418-434.

[3]钟巧芬, 马玉霞.正畸治疗并拔除病变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0) :64-66.

[4]吴建华, 夏华新.第一磨牙被动拔除正畸治疗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1, 32 (7) :957-958.

[5]范红, 史卫泽.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一磨牙的临床体会[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6) :712-713.

[6]Horiuchi A, Hotokezaka H, Kobayashi K.Correlation betweencortical plate proximity and apical root resorption[J].Am J OrthodDentofacial Orthop, 1998, 114 (3) :311-318.

[7]Seddon JL.Extraction of four first molars:a case for a generalpractitioner[J].J Orthod, 2004, 31 (2) :80-85.

拔除第一磨牙 第2篇

本研究应用OGS (objective grading system) 指数[5]分别对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单侧拔除或双侧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治疗错畸形的疗效进行比较, 为正畸医师进行错畸形的合理设计、实施治疗和预后估计提供临床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4~2008年就诊的患者, 共77例 (其中男37例、女40例, 年龄18~28岁, 平均年龄20.4岁) 。纳入标准: (1) 安氏Ⅰ类错, 覆覆盖基本正常; (2) 面部对称发育良好; (3) 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矫治; (4) 治疗前后模型、病例资料保存完整, 模型无损坏; (5) 拔牙患者支抗选择为轻中度支抗。

1.2 病例分组

根据下颌拔牙方式的选择, 分为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组 (A组, 30例) , 单侧拔除第一磨牙组 (B组, 27例) 和双侧拔除第一磨牙组 (C组, 20例) 。

1.3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由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同一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完成, 均采用方丝弓系列固定矫治器矫治, 治疗中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系统。

1.4 模型测量分析方法

1.4.1 模型灌制

将所有治疗前后模型进行标准化灌制及修整, 以利于OGS指数各指标的准确测量评分。

1.4.2 模型测量

采用游标卡尺、直尺和分规对治疗前后模型根据OGS指数所属项目 (后牙排列、边缘嵴、颊舌倾斜、面接触、后牙覆盖、邻面接触、牙根情况) 进行测量, 各指标均在不同时段测量2次后取其平均值, 由同一检查者在集中一段时间测量完成。

2 结果

2.1 3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后OGS及其变化量的比较

3组正畸治疗前后牙评估结果显示如表1, 3组正畸治疗后牙均有显著的改善 (P<0.01) , 但3组的改变量无明显差异 (P>0.05)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3组正畸后OGS指数有显著差异 (P<0.05) ;经两两比较的LSD检验分析, 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组优于双侧拔除第一磨牙组 (P<0.01) , 双侧拔除第一磨牙组优于单侧拔除第一磨牙组 (P<0.01) 。

2.2 3组矫治后OGS指数各项指标分析结果

3 组矫治后OGS指数各项指标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注:3组正畸治疗后OGS指数的比较: (1) P<0.05, (2) P<0.01;3组正畸治疗前后OGS指数比较: (3) P<0.001

注:*P值为3组矫治后OGS指数各项指标比较

牙齿总排列和边缘嵴部分3组无统计学差异;下颌后牙排列部分, 3组有显著差异, 其中B组和C组优于A组, B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颊舌倾斜部分3组有统计学差异, 其中A组优于B组, B组优于C组;面接触部分3组有高度统计学差异, 其中A组优于C组, C组优于B组;关系部分3组统计学差异, 其中A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 2组均优于B组;覆盖部分3组有统计学差异, 其中A组优于B组和C组, B组和C组无统计学差异;邻面接触部分3组无统计学差异;根部平行部分3组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3.1 OGS评价正畸矫治效果较PAR更精确

指数最初由公共卫生学者提出, 主要针对错畸形的流行病学研究, 起初大多用于评价错畸形的治疗需要。1992年PAR (peer assessment rating) 出现之后, 其被广泛用于评价矫治效果, 这也为正畸医生提高正畸水平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标准。1998年美国正畸协会 (ABO) 制定了记录牙特征的指数OGS (objective grading system) [5]。该方法主要用于矫治效果的评价, 较PAR更精确[5,6], 尤其对于后牙牙, OGS指数增加了后牙颊舌倾斜、全颌曲面断层片评价牙根平行度等指标。这样对于后牙牙的评价更全面, 且常能检测出PAR所忽略的错[5]。

3.2 不同拔牙方式正畸治疗后OGS指数比较分析

3组正畸治疗后牙均能取得改善, 3组矫治前后改变量无明显差异, 因此拔除下颌第一磨牙进行矫治也能取得较好的矫治效果。评价3组拔牙方式的效果发现, 常规双侧拔除第一前磨牙组优于双侧拔除第一磨牙组, 双侧拔除第一磨牙组优于单侧拔除第一磨牙组。回顾病例分析, 其中在后牙牙的矫治效果评价中, 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明显优于拔除第一磨牙矫治。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后第二磨牙常出现颊舌倾斜问题 (图1) 。其中B组病例中, 拔除第一磨牙侧上颌第二磨牙出现颊舌倾斜问题, 有7例;而C组病例中, 上颌第二磨牙也出现颊舌倾斜问题, 有9例, 下颌第二磨牙也偶见颊舌倾斜问题, 有5例。

拔除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矫治组咬合接触和关系较其余2组差 (图1) 。B组病例中双侧上下颌后牙咬合常不能达到紧密接触, 且偶有上颌第一、二磨牙与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形成尖对尖关系, 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尖常与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尖相对的情况, 尤以拔除第一磨牙侧为甚。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常出现后牙覆盖加大。B组病例中尤以单侧拔除第一磨牙侧为甚 (图2) , 覆盖指数为2的后牙牙位超过2个的病例有4例;C组病例中两侧均存在治疗后后牙覆盖较大的现象 (图3) , 两侧覆盖指数为2的后牙牙位超过2个的病例有5例。

3.3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错畸形的疗效分析

本研究选择病例均为Ⅰ类中度拥挤病例, 故下颌第一磨牙的拔除也是开拓间隙、排齐牙列尤其是解除后牙拥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增加了后牙牙的矫治难度。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侧对应上颌第二磨牙均较容易出现颊舌倾斜问题, 可能与其对无良好的接触有关;而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下颌第二磨牙颊舌倾斜问题, 可能是因为第二磨牙近中前移时容易出现舌倾。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对第二磨牙颊舌倾斜的控制。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容易出现后牙覆盖加大, 后牙接触不良等问题, 其中又尤以单侧拔除下颌第一磨牙为明显。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关闭第一磨牙间隙时后牙近中移动进入牙槽骨较窄的区域, 后部牙弓宽度变窄。Isik等[7]的研究证实, 拔牙病例的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减小, 刘进等[8]也认为拔除一对下颌磨牙矫治能有效地收窄下牙弓, 从而可以通过拔除下颌磨牙矫正后牙的宽度不调。这样对于下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 上颌拔除前磨牙矫治病例, 治疗时应注意控制下牙弓宽度或者直接利用此解决原本存在的后牙牙弓宽度不调, 如后牙反等。

单侧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常较难达到良好的尖窝关系, 且常为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尖与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尖相对。因此拔除第一磨牙矫治时要注意加强前牙支抗, 使第一磨牙占据更多的拔牙间隙可能可以改善这种咬合关系。但是另一方面,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侧和拔除第一前磨牙侧后牙牙弓是不对称的, 如果拔除第一磨牙则下颌第二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达到完全远中时, 下颌中线常往拔除磨牙侧偏。这时拔除前磨牙侧也可能出现偏离尖窝咬合关系的情况;双侧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则常能达到完全远中关系;也有研究表明:牙冠近远中宽度下颌第一磨牙最大, 第二、第三磨牙无差别[9], 因此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后, 下颌第二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较难达到完全协调的关系。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关闭拔牙间隙时, 下颌第二磨牙较难达到完全的整体移动, 从而矫治后也偶有第二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邻面接触不良和牙根不平行的问题。

4 小结

我们在本实验中发现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能取得好的矫治效果,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容易出现上颌第二磨牙颊倾、下颌第二磨牙舌倾、后牙覆盖加大、后牙关系呈偏离尖窝关系, 下颌第二磨牙与下颌第二前磨牙接触不良及根部不平行等问题;单侧拔除下颌第一磨牙较双侧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更容易出现后牙关系和面接触的问题。因此面对需拔除磨牙矫治时, 应考虑可能出现以上问题。

参考文献

[1]Sandler PJ, Atkinson R, Murray AM.For four sixe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0, 117 (4) :418-434.

[2]段银钟, 王静, 杜英, 等.方丝弓技术平行近移第二磨牙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 2003, 23 (2) :82-83.

[3]朱双林, 王颖, 王大为.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牙列拥挤的病例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 (1) :15-18.

[4]吴欣, 刘国元.拔除病变第一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体会[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1) :126-128.

[5]Casko JS, Vaden JL, Kokich VG, et al.Objective grading system for dental casts and panoramic radiographs.American Board of Orthodontic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8, 114 (5) :589-599.

[6]Onyeaso CO, Begole EA.Relationship between index of complexity, outcome and need, dental aesthetic index, peer assessment rating index, and American Board of Orthodontics objective grading system[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7, 131 (2) :248-252.

[7]Isik F, Sayinsu K, Nalbantgil D,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dental arch widths:Extraction and non-extraction treatment[J].Eur J Orthod, 2005, 27 (6) :585-589.

[8]刘进, 韩剑丽, 郭鑫.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 (十八) ——拔除磨牙矫治后牙宽度不调[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5) :317-320.

拔除第一磨牙 第3篇

以往研究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和正畸拔牙的关系限于定性比较, 较少测量分析下颌第三磨牙在正畸治疗过程中萌出方向和间隙的变化[9,10,11]。本研究通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测量和比较正畸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病例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情况的差异, 探讨拔除前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收集

选取23 例非拔牙正畸治疗患者作为A 组 (男性12 例, 女性11 例, 平均年龄13.5 岁) , 23 例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正畸治疗患者作为B 组 (男性12 例, 女性11 例, 平均年龄13 岁) , 21 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正畸治疗患者作为C 组 (男性11 例, 女性10 例, 平均年龄14.07 岁) ;在正畸治疗前 (T0) 和治疗结束后 (T1) 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和全颌曲面断层片, 制作记存模型。全部病例均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

1.2 测量方法

对3 组患者拍摄的全颌曲面断层片使用Nemotec Dental Studio 2006软件进行测量描记。测量的标记线 (图 1) 有:①下颌平面 (mandible line, ML) :下颌前部和后部最低点的连线;②下颌升支前缘 (ramus line, RL) ;③磨牙长轴 (Axis) :通过磨牙牙冠和牙根中心点的直线。

ML:下颌平面, Axis:磨牙牙体长轴, RL:下颌升支前缘, S:第三磨牙萌出间隙

评价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情况的测量指标有:①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向倾斜角 (right/left third molar angle, RM3, LM3) :第三磨牙牙轴与下颌平面的近中向交角;②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向倾斜角 (right/left second molar angle, RM2, LM2) ;③牙冠近远中宽度 (right/left crown width, RC, LC) :磨牙牙冠近中边缘至远中边缘的最大距离, ④萌出间隙 (eruption space, S) :过第二磨牙远中接触点作下颌下缘的平行线, 交升支前缘的交点与第二磨牙远中接触点的距离;⑤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及牙冠宽度的比值 (Rratio, Lratio) 。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的各项测量指标均由1 位研究者测量2 次, 间隔2 周, 如果某一指标2 次测量的差异大于0.5 mm或0.5°则需要进行第3次测量。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在3 组患者治疗前后测量的各项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 P<0.05有统计学差异。统计的均值标准误差根据公式undefined计算。

2 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提示, 各组病例的测量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在3 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测量指标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1) 。3 组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间隙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 2。

3 组病例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间隙在治疗前后的配对t检验结果提示非拔牙组 (A组)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间隙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组 (B组)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RS增加3.83 mm, LS增加4.08 mm, Rratio增加0.26, Lratio增加0.26, 其变化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组 (C组)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RM3增加11.58°, LM3增加11.49°, 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RS增加3.20 mm, LS增加3.85 mm, Rratio增加0.22, Lratio增加0.27, 其变化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2、3) 。

注: ① P<0.05; ② P<0.01, Pared- Samples t为配对t检验的统计量

3 讨论

现代人类下颌骨生长改建过程中因下牙列缺少足够的前移导致后牙段拥挤, 下颌第三磨牙的形成和萌出对牙列形态的影响已被证实。有研究认为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与下颌前牙拥挤存在密切联系。关于第三磨牙阻生的原因及其萌出道的预测研究较多, 但是有关正畸治疗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报道较少[9]。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受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下颌骨生长过程中升支前缘的骨吸收程度, 下颌骨体部的生长量, 下颌牙弓和牙槽向前生长的量。生长改建的作用对第三磨牙阻生或萌出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另外, 牙根的形成情况也对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存在影响[12,13]。另一方面, 部分萌出的下颌第三磨牙可能导致多种不利情况, 包括牙周组织损伤, 邻牙牙根吸收, 龋病, 龈瓣覆盖引起食物滞留导致感染等。

大部分正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下颌第三磨牙尚未萌出, 如萌出受阻将影响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可能引起牙列拥挤的复发。Gungormus[14]对76 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显示, 18%的拔除前磨牙病例在治疗结束后第三磨牙能够正常萌出, 而非拔牙患者第三磨牙萌出的比例为15%, 该研究认为拔除前磨牙可以提供后牙段的间隙。Kim[6]对157 例正畸患者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情况跟踪10 年, 测量其萌出间隙及下颌骨的生长改建情况, 结果提示正畸拔除前磨牙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缘至Xi点的距离显著增加, 长期跟踪正畸拔牙患者的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发生率小于非拔牙组。Artun[15]认为非拔牙矫治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发生率2 倍于拔牙矫治, 通过对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下颌骨的生长改建提示存在2 个影响磨牙后间隙的因素:下颌升支前缘的骨吸收和牙萌出过程中的牙弓近中向移动。正畸关闭拔牙间隙使下颌后牙近中移动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显著。Saysel等[16]测量正畸拔牙治疗前后的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牙体长轴交角的变小, 提示拔除下颌前磨牙的病例下颌第三磨牙牙轴在治疗完成时较非拔牙病例直立。该研究选取的病例均为安氏I类错, 具有中性的磨牙关系, 关闭拔牙间隙使后牙前移为第三磨牙萌出创造间隙。对于安氏II类错患者, 通过下颌第一磨牙前移达到磨牙I类关系, 对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是有利因素, 而通过上颌磨牙远移建立磨牙I类关系, 可能会使萌出间隙缩小, 增加阻生的概率。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正畸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第三磨牙萌出的间隙增加, 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患者组在治疗结束后第三磨牙牙体长轴与下颌平面所呈角度显著增加。拔牙矫治患者第三磨牙牙冠宽度与萌出间隙的比值在治疗后显著增加。非拔牙患者组下颌第三磨牙轴倾度和萌出间隙在治疗后未见显著变化, 提示正畸拔牙可以改善下颌第三磨牙的轴倾度和磨牙后段间隙, 有利于顺利萌出。其机制可能在于拔除前磨牙增加了下颌后牙的前移量, 从而增加了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17]。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患者组的第三磨牙牙冠宽度在治疗前后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2 次拍摄的全颌曲面断层片时存在放大误差, 所以本研究认为牙冠宽度与萌出间隙的比值较单纯的线距测量更具可靠性。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患者组在治疗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角度均有显著增大, 提示拔除第二前磨牙较拔除第一前磨牙可以拓展牙弓后段的间隙, 更加有利于第三磨牙的萌出。如果第三磨牙能够顺利萌出建, 在正畸治疗结束时可以不必拔除, 而且拔除前磨牙的手术风险较小且较经济, 因此在正畸治疗设计阶段需要评估第三磨牙位置, 根据后牙段间隙判断是否可以正常萌出, 为拔牙矫治的判断提供参考。

对于边缘病例是否可以通过拔除下颌第三磨牙代替拔除前磨牙目前尚存争议, 有时单纯拔除下颌第三磨牙不足以解除拥挤, 拔除前磨牙仍然是必要的。尽管有一部分患者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终身都不萌出, 但它们的存在对正畸治疗效果的远期稳定性不利, 而且下颌第三磨牙牙胚形成和萌出通常在正畸治疗结束之后, 因此预防性拔除下颌第三磨牙仍然是避免阻生的必要手段。

4 结论

混合麻醉在拔除下颌磨牙中的应用 第4篇

关键词:利多卡因,必兰,混合麻醉,拔牙

拔除下颌磨牙传统采用利多卡因行同侧下牙槽、颊、舌神经一次性麻醉, 但这种麻醉方法效果不稳定, 对术者技术要求高[1]。如果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又存在麻醉效果较差的问题。现今口腔门诊尤其是牙槽外科的发展方向为微创和无痛, 为达到治疗目的, 良好的麻醉显得必不可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便进行临床工作, 本研究探讨了混合麻醉对拔除下颌磨牙的麻醉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3年2月在本院梓元岗、东晓南门诊就诊的患者60例, 均进行下颌磨牙拔除, 每例拔除一颗下颌磨牙。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18~62岁;患者术前身体情况良好, 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 每组20例, 分别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进行拔牙,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第一组只用2%利多卡因5 mL行下牙槽、颊、舌神经一次性阻滞麻醉;第二组只用必兰 (法国碧兰公司生产, 成分为4%盐酸阿替卡因中混合1∶100 000肾上腺素) 1.7 mL行颊、舌侧浸润麻醉;第三组行混合麻醉即第一组+第二组。操作均由2位高年资医师执行。

1.3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麻醉有效: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未感不适拔牙进行顺利;无效:患者出现疼痛, 患者无法忍受, 手术终止[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第一组麻醉有效率为85% (17/20) , 第二组为80% (16/20) , 第三组麻醉效率为100%。第三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拔除下颌磨牙时, 需要麻醉支配其感觉的下牙槽、颊、舌神经。如果按照传统的处理方法, 只行2%利多卡因行下牙槽、颊、舌神经一次性阻滞麻醉会存在进针疼痛麻醉不彻底的情况。虽然近年来必兰应用广泛, 而且浸润效果良好, 但因为下颌骨磨牙区骨质致密, 浸润效果较差[3]。如果只进行必兰颊、舌侧浸润麻醉, 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尤其是下颌磨牙时死髓牙并且存在根尖炎症的时候。而且在进行下牙槽阻滞麻醉时, 肌肉穿透长度大经常会引起患者疼痛。

曾有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必兰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作为麻醉的一种方法除了麻药本身以外, 麻醉的器械也相当重要[4,5,6]。必兰注射器针头细小, 进入患者的组织内的时候疼痛轻微, 所以麻醉时一般采取先行必兰注射, 可以麻醉周围组织。本研究中必兰与利多卡因混合麻醉时, 先行浸润麻醉, 这样再行组织麻醉的时候就不会进针疼痛;之后再行利多卡因阻滞麻醉, 可以使得麻醉效果更加深入。必兰因含肾上腺素, 可以起到减少出血、延长麻醉效果、麻醉时间、减少麻醉用量从而减少毒性。尤其在需要翻瓣时, 必兰的麻醉可以起到潜行分离牙龈的作用, 从而减少出血, 增加操作的稳定性, 所以本研究中无需另加肾上腺素。本研究中, 其余两组效果不佳的情况以根尖有炎症居多。说明在处于感染时, 麻醉效果可能会不理想。而使用混合麻醉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尤其在进行下颌的切开排脓时。

而必兰含有肾上腺素, 对于老年人尤其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7,8]。为此, 笔者在处理此类患者时进行了心电监护, 观察心率以及血压的变化, 同时学习其他科的经验加强沟通, 细心护理[9,10,11,12]。肾上腺素虽然可能造成血压的上升, 但如果麻醉效果好, 患者情绪稳定, 疼痛感下降, 血压反而会更加稳定, 本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术中无一例的高血压患者因全身血压和心率的情况变化而中止手术。说明混合麻醉除了麻醉效果良好以外, 也可应用于全身有特殊情况, 但同时需要保证麻醉效果的患者。在拔除下颌智齿时, 应尽量做到微创[13]。微创首先要视野清晰, 必兰可谓首选, 但用量过大有可能引起血液障碍, 导致注射点溃疡。

本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对未成年人的效果进行观察。未成年人的下颌骨发育还未完全, 骨质不致密, 有可能单纯用必兰麻醉就可以达到效果[14]。

拔除第一磨牙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要求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180例。术前排除拔牙绝对禁忌证, 同时排除以下情况: (1) 中、重度牙周炎患者; (2) 有冠周炎临床表现者; (3) 中重度根尖周炎患者; (4) 张口度小于 Ⅰ 度者。其中男98 例, 女82 例, 年龄20~40岁, 平均年龄 (28.63±0.73) 岁。拔除低位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90例患者为观察组, 拔除中、高位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低位:牙的最高部位低于第二磨牙的牙颈部, 骨埋伏阻生也属于此类。中位:牙的最高位低于平面, 但高于第二磨牙的牙颈部。高位:牙的最高部位平行或高于平面。

1.2 方法术前沟通病情, 签署知情同意书。拍曲面断层片, 了解阻生齿与下颌升支及第二磨牙的位置关系, 分析阻力, 设计手术方案, 按照无菌手术操作要求, 局部常规消毒后用2% 利多卡因做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传导阻滞麻醉, 常规设计角型瓣切口, 翻瓣, 显露部分牙冠, 去除骨阻力, 用高速涡轮牙钻去除近中部分冠, 再用微创拔牙挺挺松剩余部分;若有阻力可继续分根, 再拔除, 复位牙槽骨, 缝合, 压迫止血。

1.3 观察记录内容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联系电话、牙冠情况、手术时间 (从切龈开始到创口缝合结束所用时间) 、并发症 (疼痛程度、术后肿胀、张口受限、干槽症) 。

1.4 评估

1.4.1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评估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对患者术后疼痛反应进行评估, 其中0~2分为无明显疼痛, 3~4分为轻度疼痛, 5~6分为中度疼痛, 7~8分为重度疼痛, 9~10分为剧烈疼痛, 影响日常生活。

1.4.2 肿胀程度:参照Neupert[2]等提出的方法, 采用医师主观判断和线测量法结合, 记录比较术前术后下颌角到眼角的距离, 耳屏至口角距离及耳屏至颏前点的距离来评估。

1.4.3 张口受限:术后48h回访, 询问并记录患者是否张口困难。

1.4.4 干槽症:术后2~3d后仍有剧烈疼痛, 并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颈部放射, 牙槽窝内空虚, 有恶臭者[3]。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疼痛反应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 (36.7±8.9) min, 对照组手术时间 (15.7±3.8) min, 观察组疼痛反应 (5.3±0.8) 分, 对照组疼痛反应 (2.3±0.6) 分,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 对照组为5.56%,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下颌阻生智齿解剖变异大, 常需翻瓣、去骨、分牙等复杂操作才能完成拔除术, 术后常出现疼痛、肿胀、张口受限、干槽症等并发症。

拔牙后疼痛的根本原因是创伤。下颌低位阻生齿拔除过程中创伤大, 创伤破坏了拔牙窝和相邻组织神经末梢, 同时, 神经末梢受到相关代谢产物和活化物质刺激, 产生疼痛。拔牙术后肿胀的原因是创伤导致毛细血管渗透压增加, 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组织液积聚形成肿胀。干槽症的原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是局部细菌感染和激发的纤维层蛋白溶解导致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由于低位阻生齿拔除过程中较中、高位阻生齿翻瓣更大、去骨更多、创伤更大, 所以使其疼痛肿胀发生率增高。有学者提出, 翻瓣后造成的局部软组织创伤是引起水肿、疼痛、张口受限等术后反应的原因之一[4]。

如何减轻阻生齿拔除的术中术后并发症, 措施如下: (1) 充分的术前准备。利用曲面断层片、CT片等辅助检查, 明确牙根形态、数目及其与下颌神经管的邻近关系, 合理设计手术方案, 低位阻生智齿最好由高年资技术娴熟的口腔医师进行手术操作。 (2) 选择恰当的翻瓣方式。尽量采用小切口, 如L型切口。对低位阻生齿多数学者认为改良Ward切口比Ward切口疼痛、水肿程度低, 术后疼痛反应主要与翻瓣本身及去骨量有关[5]。 (3) 缝合方式对术后反应的影响。如果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引流不畅, 拔牙创区域就会组织液聚集形成水肿, 水肿、疼痛将加重张口受限。因此可采用适当的缝合方式改变引流不畅的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采用在第二磨牙远中保留一个小的开放空间的方法, 以释放压力达到减轻术后反应的目的[6]。 (4) 抗生素的应用或0.12%洗必泰的局部治疗被认为可用于预防干槽症, 此结论是Hedstrmd等[7]系统评价了32个拔牙术后预防干槽症随机对照试验得出, 但强调抗生素的使用需术前给药。低位复杂阻生齿拔除可在术前30min给予抗生素。笔者在临床中还采用在拔牙创放置止泰等生物材料的方法, 效果也很好。

综上所述, 对不同类型的阻生齿做充分的手术设计, 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注意手术细节, 可达到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uta DA, Bissias E, Ogston S, et al.A ssessing health outcomes after extraction of thied molars the postoperative symptom severity (PoSSe) scale〔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0, 38 (5) :480-487.

[2]Neupert EA 3rd, Lee JW, Philput CB, et al.Evaluation of dexamethasone for reduction of postsurgical sequelae of third molar removal〔J〕.Oral Maxillofac Surg, 1992, 50 (11) :1177-1182.

[3]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2-84

[4]叶周熹, 杨驰.减轻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反应的手术措施〔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2014, 6 (8) :252-255.

[5]Borgonovo AE, Giussani A, Grossi GB, et al.Evaluation of postoperative discomfort after impacted mandibular thied molar surgery using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flap〔J〕.Quintessence Int, 2014, 45 (4) :319-330.

[6]Maria A, Malik M, Virang P.Comparis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closure of the surgical wound after removal of impacted mandibular thied molar〔J〕.J Maxilloface Oral Surg, 2012, 11 (3) :276-283.

拔除第一磨牙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应用骨钉牵引全牙弓后移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65例。对照组中, 男25例, 女40例, 年龄13~47岁, 平均 (29.6±8.3) 岁, 其中50例为减数第三磨牙者或第二磨牙者, 10例为不减数者;观察组中, 男28例, 女37例, 年龄14~48岁, 平均 (29.8±8.5) 岁, 其中53例为减数第三磨牙者或者第二磨牙者, 12例为不减数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矫治方法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运用镍钛圆丝将牙列排列整齐, 对0.45 cm×0.63 cm镍钛方丝进行更换, 运用牵引钩在尖牙与侧切牙之间进行钳夹复合, 运用镍钛拉簧或者橡皮链扎在复合牵引钩和骨钉的龈方拉钩间进行弹性牵引, 控制好牵引力, 通常在150 g左右。连续进行12个月的牵引后, 对照组运用常规方法打开咬合, 而观察组则运用骨钉与镍钛方丝复合牵引钩将前牙咬合打开, 对复合牵引钩的0.017×0.016镍钛平弓丝将前牙咬合打开, 打开前牙咬合至轻度开或者对刃状态, 通过使龈方拉钩的弹性牵引得到保留而对打开咬合的效果进行维持, 并且弹性牵引复合牵引钩与骨钉的方向拉钩或者中部间, 能够使全牙列远中移动, 从而确保矫治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优:结束矫治后, 牙列整平排列, 上下前牙唇度恢复正常, 唇齿恢复正常关系, 且后牙为牙尖交错咬合, 侧貌明显改善; (2) 良:结束矫治后, 牙列基本排列整平, 上下前牙唇度基本正常, 且唇齿关系明显改善; (3) 差:结束矫治后, 牙列排列不齐, 且侧貌没有出现明显变化[2]。优良=优+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矫治结果对比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矫治, 观察组矫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咬合打开前后X线头影测量数据对比

两组矫治前的X线头测量数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咬合打开后的X线头测量数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 临床上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后, 有多种多样的咬合打开方法, 如压低辅弓、摇椅型唇弓、口外牵引J钩、多用唇弓、种植钉、斜面导板及平面导板等[3,4]。一般在口腔正畸治疗中运用骨钉牵引全牙弓整体远中后移打开咬合的方法时, 一定要掌握好适应证, 由于附切端钩的小平导比较适用于下颌Speed曲线过陡, 且下前牙明显伸长的患者, 在整体后移上牙列时, 需要对平导组织面进行多次缓冲, 避免后移被阻挡[5]。同时, 由于牙列内收容易影响平导戴用, 所以在矫治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患者的实际口腔情况作为基本依据, 选择大小合适的平导戴用, 尤其是运用种植钉时, 一定要控制好牙的垂直向压[6]。文献[7-8]报道显示, 相比较平面导板而言, 前牙区种植钉能够有效压低上下前牙, 但是前牙在长时间的压迫下容易出现牙根吸收, 牙齿与种植钉出现相向移动, 缩短种植钉与牙根之间的距离, 使种植钉对牙根造成损伤, 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 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7,8]。

通常情况下, 在选择弓丝时, 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全牙弓出现后移需要将咬合同时打开时, 应该不用或者慎用不锈钢摇椅形圆丝。摇椅形唇弓具有压低前牙和唇倾的作用, 再加上种植钉会对龈向及前牙产生牵拉力, 与全牙弓整体远中移动水平分力相比, 对前牙进行施力时, 容易使弓丝发生明显的变形, 其压入力大于钢丝整体向后和种植钉之力, 从而导致前牙出现舌向移动, 呈现出钟摆式特点, 在临床上表现为进一步加深前牙覆, 并且在跷跷板的效应后, 后牙区被明显压低[9]。 (2) 与标准形弓丝相比, 不锈钢方丝较小, 并且标准形弓丝对前牙不具备明显的伸长或者压低作用, 将咬合打开时, 需要借助其他辅助, 如摇椅形唇弓、平面导板或者前牙种植钉等[10]。有研究发现, 一旦整平牙列后, 在全牙弓后移时, 不锈钢方丝可以稳定控制平面, 所以具有较强的适用性[11]。 (3) 镍钛方丝的稳定性较差, 在受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 前牙抗力中心的根方为前牙区复合牵引钩的作用点, 而牙抗力中心的根方则是后牙骨的施力点, 在种植钉对上钩施力的情况下, 镍钛方丝在受力的作用下而出现变形, 发生摇椅唇弓的作用, 从而导致前牙唇出现明显的压低作用[12]。同时, 当打开咬合效果由上钩牵引力维持时, 骨钉与复合牵引钩中钩的牵引力可以对全牙弓进行牵引, 使其整体向后平移, 具有较好的效果[13]。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优良率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3%, 说明骨钉牵引全牙弓后移中运用骨钉与镍钛方丝复合牵引钩将咬合打开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 在运用镍钛方丝与骨钉复合牵引钩将前牙咬合打开时, 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由于种植钉牵引的颊向分力容易影响镍钛方丝, 应该尽量缩小上颌弓丝的体积, 使其发挥拮抗作用; (2) 尖牙与侧切牙处的弓丝在受力的作用下, 容易产生“台阶”, 进行矫治后, 对原尺寸镍钛方丝进行更换, 使其保持平整[14]; (3) 因为是整体后移牙弓, 托槽与弓丝不会出现摩擦力, 所以其后移不会受到镍钛方丝的影响; (4) 前牙段弓丝在受力的情况下, 出现形变产生摇椅唇弓作用时, 后端牙没有出现明显伸长, 但是在压低前牙的基础上, 还应该将后牙一起压低, 对下颌骨进行引导, 使其发生逆时针旋转, 可以获得更好的矫治效果, 尤其适用于颏部过小或者高角型患者[15]。

综上所述, 在骨钉牵引全牙弓后移中运用骨钉与镍钛方丝复合牵引钩将咬合打开, 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还不会对全牙弓整体后移产生影响, 是运用骨钉比较重要的一种矫治手段。

摘要:目的:探析骨钉牵引全牙弓后移中的咬合打开问题中的正畸治疗磨牙拔除与保留价值。方法:选择应用骨钉牵引全牙弓后移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方法打开前牙咬合, 而观察组则运用骨钉与镍钛方丝复合牵引钩将前牙咬合打开, 对两组咬合打开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咬合打开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两组矫治前的X线头测量数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咬合打开后的X线头测量数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骨钉牵引全牙弓后移中运用骨钉与镍钛方丝复合牵引钩将咬合打开, 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还不会对全牙弓整体后移产生影响, 是运用骨钉比较重要的一种矫治手段。

拔除第一磨牙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共28例, 其中男8例, 女20例, 年龄14.2~19.1岁 (13.8±0.6) 岁。病例纳入范围:明显Ⅲ类骨面型;Ⅲ类凹面型侧貌, 高角型, 有时并前牙开牙合;66近中颊尖咬合在77颊沟;X线片示存在88存在;下颌无法自行后退;拥有患者病例资料和所有检查结果;患者拒绝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同意进行正畸治疗。所有患者在拔除77后采用固定正畸治疗, 疗程为1.9~2.9年, (2.3±0.5) 年。

1.2 方法

分别于正畸开始与结束时行颅侧位片检查。测量项目:常规的头影测量;Panchers头影测量。确定snPg'审美线:软组织颏前点 (Pg') 与鼻下点 (sn) 连线。LL-SnPg'距:snPg'审美线至下唇凸点 (LL) 的垂直距离;Sn-Pg'审美线差距:snPg'审美线至UL-snPg'距上唇凸点 (UL) 的垂直距离;UL-SnPg'距与LL-SnPg'距的差值。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正畸效果正畸后磨牙及尖牙关系都达到中性, 前牙反牙合解除, 达到正常情况。患者的软组织侧貌状况改善明显, 由Ⅲ类凹面型治疗为I类面型。

(1) 正畸治疗前后比较, 在骨性变化中, 正畸治疗前上颌基骨位置、下颌基骨位置与上下颌骨关系与正畸后差异不明显。在牙性变化中上颌切牙、腭平面角与下颌平面角在正畸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 在下颌切牙正畸治疗前为 (-1.9±4.1) mm, 正畸治疗后 (-6.1±3.9) mm, 差值为 (-4.1±1.6) mm,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下颌磨牙正畸治疗前为 (-28.1±4.1) mm, 正畸治疗后 (-29.9±4.9) mm, 差值为 (-2.9±6.1) mm,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颌平面角正畸治疗前为 (19.9±4.9) °, 正畸治疗后 (22.9±7.1) °, 差值为3.1°,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而在效果上证实了颌平面逆时针旋转。

(2) 所有患者正畸前后头影测量结果, 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构成的角, 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 上颌中切牙角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上下齿槽座点与鼻根点所成角在正畸治疗前为 (-4.1±2.9) °, 正畸治疗后 (2.7±2.3) °, 差值为 (1.5±1.7) °,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下颌中切牙角正畸治疗前为 (-119.3±7.1) °, 正畸治疗后 (112.3±6.9) °, 差值为 (2.1±7.1) °,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UL至SuPg'审美的垂直距离正畸治疗前为 (5.6±1.9) mm, 正畸治疗后 (5.9±1.9) mm, 差值为 (0.9±0.9) mm,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L-SnPg'审美线差距正畸治疗前为 (7.9±1.9) mm, 正畸治疗后 (5.9±1.9) mm, 差值为 (-2.1±2.1) mm,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UL-Snpg'距与LL-Snpg'距的差值正畸治疗前为 (-2.6±1.6) mm, 正畸治疗后 (0.4±0.9) mm, 差值为 (3.1±0.9) mm,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减数下颌第二恒磨牙结合固定正畸器正畸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机制与适用范围适用于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磨牙关系为近中至超完全近中, 前牙反牙合, 上下前牙排列较齐或轻度排列不齐。针对此种患者一般需进行上颌牙弓前移, 下颌牙弓后移。并且上颌牙弓减数要重视, 下颌牙弓一般要减数[1~2]。若拔除下颌两颗前磨牙或66, 可有利于前牙反牙合的正畸, 但无益于磨牙关系的调整, 甚至可加重近中磨牙关系。如果减数77, 不仅可为下牙弓的大幅度后移提供足够间隙, 而且十分有利于近中磨牙关系的调整。我们采取减数77, 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前牙反均正畸为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所有的尖牙关系和磨牙关系均由近中关系调整到中性关系。待88萌出后, 保留了有效的自然牙列 (上下牙弓各14颗牙) 。

矫冶前后下颌前牙后移;上颌前牙前移, 显示了前移的现象。Ul-SN角增加, 差异不显著。Ll-MP角减少, 说明下颌前牙舌倾斜移动, 可能使下颌产生了后移的现象, 从而使覆牙合覆盖关系、尖牙关系及磨牙关系改善明显。所有患者正畸前后都没有颞下颌关节不适症状。正畸前后SN-MP角的变化小, OP-MP角增大,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平面在正畸中发生逆时针旋转。这种改变可以使高度不调得到改善。

骨骼测量SNB角减小, ANB角明显增加 (P<0.05) , 使正畸Ⅲ类骨面型改善效果明显, 由Ⅲ类凹面型逐渐向Ⅰ类骨面型变化。但正畸后ANB角平均值仍为负值, 患者完全达到Ⅰ类骨面型, 从而证明骨骼改善程度差于牙齿。这说明非手术正畸治疗对骨骼畸形虽有影响, 但效果相对局限[4]。同时侧貌改善对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所以, 正畸医生应充分重视此处。

软组织侧貌的凸凹与其下方骨性侧貌的凸凹并不相一致, 因此很难准确说明与测量某一部位的软组织厚度, 而且软组织覆盖厚度与颅面骨骼的大小相关, 软组织平均厚度的个体差异很大[3]。而软组织测量项目改变较骨组织显著, 说明患者软组织侧貌由正畸治疗前Ⅲ类凹面型转变为正畸治疗后的I类直面型。这与硬组织改变程度并不同步, 说明在正畸治疗中软组织的显著改善对骨组织的有限变化有明显的补偿性。其机制并不清楚, 但对非正畸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对疗效评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采用何种颅面分析法, 必须注意软组织侧貌的平衡与一致[4]。

综上所述, 减数77结合固定正畸技术在正畸部分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有着很好的效果。其不但可以倾斜移动牙齿作用明显, 而且能使骨骼出现有限地变化;对软组织侧貌有重要的意义, 从而使Ⅲ类凹面型转变为I类直面型。

参考文献

[1]陈冰, 赵翚, 吴毓萍.拔除上颌第2磨牙配合颌外唇弓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8例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 2006, 28 (2) :148~149.

[2]骆英, 邵现红.第3磨牙矫治连同第2磨牙前移关闭第1磨牙缺隙的临床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 2005, 7 (7) :745~746.

[3]葛元输, 刘进, 郭鑫, 等.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 (十一) ——拔除第2磨牙与拔除第1前磨牙后第3磨牙牙胚位置的对比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2 (11) :701~703.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