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家园共育;问题;对策
家园共育是指为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家长愿意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并逐渐提高育儿能力,与幼儿园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强调发展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1〕这些环境系统按影响个体的程度由小到大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内到外)的同心圆,分别是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层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微观系统是由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构成的,如家庭、幼儿园、同伴和邻里这些与儿童最直接相关的环境。中间系统是由处于微观系统中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构成的,如家庭-邻里、家庭-幼儿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外层系统在社会结构中直接影响中间系统,从而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如父母的工作环境、视听媒体等。宏观系统是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信仰和信念、历史及其变化、政治和经济、文化和教育观等。家园共育是幼儿园与儿童家长共同构成的综合体,既与家庭、幼儿园等微观系统相互作用,又受到教育制度、社会道德、文化传统等外层系统与宏观系统等的影响。本文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反思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促进家园共育的对策,从而为构建良好的家园共育生态系统,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一、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1.微观系统: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所欠缺
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容易受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心理状况的影响。〔2〕部分家长受自身认知、育儿观念和育儿能力的影响,认为只要给予儿童足够的物质支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于是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工作与其他事务中,以致疏于对儿童的关心和陪伴。这往往导致家长错过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如儿童规则意识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培养、学习专注力的提升等。事实上,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持,也需要家长爱的陪伴,更需要家长有质量的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和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儿童。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盲目迎合家长的需求,过度开设各类兴趣班与课外活动等,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的办园理念,相关教学活动目标的设置也缺乏针对性。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存在一定欠缺,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2.中间系统:家园联动育儿合力不足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育。幼儿园一方面应当与儿童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社区的优势资源,从而为幼儿园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儿童家长与幼儿园的积极有效沟通不仅有助于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儿童家长间的理解与信任,而且有助于儿童家长及时了解儿童的在园情况,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积极利用有助于丰富本园的教育资源,使幼儿园教学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当前,家园共育更多是以幼儿园为主,家庭为辅的。研究表明,儿童家长多倾向于参与家庭活动,注重在家对儿童的学习活动给予支持,却不太愿意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3,4〕这一方面可能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有关,家长往往认为儿童在幼儿园应当由教师负责,而在家才应当是家长负责,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部分幼儿园教师持有“园主家客”的观念,认为自己在教育知识、理念与方法上比家长更专业,因此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有时会对家长“指手画脚”,导致部分家长消极被动参与家园共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园联动育儿合力不足。
3.外层系统:家园共育共生的文化生态缺失
在家园共育的生态系统中,外层系统是儿童未直接参与但对其发展会产生影响的环境。外层系统通过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如父母工作环境等。然而,当前家园共育共生的文化生态还不够完善。 例如,由于工作忙碌、竞争激烈等原因,很多家长努力在职场拼搏,没有时间参与家庭教育,亲子互动较少。儿童作为尚不成熟的个体,需要家长正确处理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与空间,以便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4.宏观系统:家园共育的法律机制有待完善
家园共育的宏观系统涵盖社会文化、价值观、法律、制度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与要求逐渐提高,对于家园共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均在加紧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相关保障。不过,有关家园共育的法律机制还有待完善。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促进家园共育的对策
1.加强家园共育意识
一方面,应当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家园共育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在职进修培训、研讨学习、邀请专家入园开展相关主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加深教师对家园共育内涵的理解。幼儿园教师应当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与家长积极沟通交流,帮助家长主动参与家园共育活动。
另一方面,應当加强家长的家园共育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QQ群等途径与家长积极沟通互动,帮助家长了解儿童的在园情况,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也可以通过家长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宣传有关幼小衔接、新生入园焦虑等知识,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家长的职业特点,邀请适合的家长担任教学助手,如邀请医生入园为儿童讲述绘本《奇妙的生命》,帮助儿童了解生命的奥妙;邀请糕点烘焙师入园指导儿童烘焙饼干等。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拓展儿童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增强家长的自我认同感与教养效能感,从而不断加强家长的家园共育意识。
2.构建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家园共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教育联动系统,涉及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个方面。在家园共育生态系统中,家庭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地,幼儿园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平台,社区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和谐有序的共育系统。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家园共育生态系统,需要积极构建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就家庭而言,家长应当多与幼儿园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儿童在园的学习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育儿理念,并尽量与教师对儿童的要求保持一致。在遇到育儿困难时,家长可以积极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与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从而及时解决问题。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承担起连接家庭和社区的责任。一方面,幼儿园应当主动加强与儿童家庭的沟通,倾听家长的心声,抓住家园共育的关键期,如通过家长会和家长联系栏等途径了解家长的需求与想法等。另一方面,幼儿园应当积极倡导家庭与社区参与,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促进儿童发展。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超市”“走进博物馆”“走进银行”等,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做到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联动,三者之间在观念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真正构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三位一体”共育系统。
3.营造共育共生的文化生态
环境是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儿童通过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交互作用,获得源源不断的成长经验。〔5〕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家园共育生态系统,需要营造共育共生的文化生态。一是应当承认儿童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所享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尊重生命的多元与差异,避免功利主义下的盲目竞争,在情感与物质上给予儿童足够的支持与帮助。二是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尊重、理解并接纳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三是应当积极营造优质健康的文化氛围。当前,网络信息快速发展,而儿童选择甄别信息的能力尚有待提高。家庭、幼儿园、社区应当积极为儿童营造健康优质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共生共育的文化生态下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建立健全家园共育制度保障机制
幼儿园、家庭合作共育,是发挥学前教育整体功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6〕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家园共育制度保障机制,如此才能确保家园共育在规范化、专业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获得长足发展。一方面,应当明确家园共育各主体的职责。关于家园共育的要求虽然在不断调整变化,但尚未完全明确家长与幼儿园各自的职责。仅依靠幼儿园或者家长的单方面努力,很难实现有效的家园共育。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家园共育的宣传力度。例如,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家园共育知识进行宣传。线下宣传可以通过社区宣传栏、幼儿园家园联系栏等方式进行,线上则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官方网站等途径来进行政策解读与留言互动,从而加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对家园共育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监督机制,通过及时评价反馈,确保家园共育相关政策的有效执行,从而促进良好家园共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 U.Toward an experimental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7,32(7):514-531.
〔2〕IRUKA I U,D R LAFORETT,E C ODOM.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the family investment and stress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to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across five cultural group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12,26(3):359-370.
〔3〕LAU E Y H,H LI, N RAO.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readiness for school in China〔J〕.Educational Research,2011,53(1):95-113.
〔4〕HUNTSINGER C S, P E JOSE.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schooling: Different meanings indifferent culture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9,24(4):398-410.
〔5〕孔露,张斌.改革开放四十年家园合作共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9,(3):76-82.
〔6〕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10.
Problems in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and Countermeasures
Guo Fumei, Bao Shuwe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
【
家园共育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在进行家园对话的过程中,应制订一些有效的策略,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交流、沟通为前提,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家园播报站的作用,提醒家长要以大班的孩子来要求孩子如关注幼儿的注意力,任务意识、关心家人、乐于助人等的品质培养;
2、实践过程中,激发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家长充分体验、认识到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价值,拉近心理距离和感情,才能达成共识,使家园共育达到应有的效果。交往是互动发生的前提,在交往中,交流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着互动质量,就此,我们有以下几点想法:
1、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家园共育的集体,让家长充分体会自主感、主动感和控制感,促进家长和教师从态度、感情上彼此走近,真正成为平等合作的教育伙伴。引导家长群体主动关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促进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互相学习,就共同关心的幼儿教育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作为老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亲职工作:
①、补发新生通讯录。包括教师联络电话;
②、进行必要的新、老生家访;
③、邀请家长参加园内、班内的各种活动;
④、每日迎接孩子时做简单的沟通;
⑤、收集、汇集有班级特色的家长育儿经验文章,整理家
长资源档案。
2、引导家长要做个倾听、观察与支持的教育者:
①父母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教育孩子;
②在家园统一的教育理念下,家长应主动参与学校教育:
a)在教师预设每个主题活动的意向、教育目标时,家长应积极主动引导幼儿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提供主题活动的资源。
b)经常与孩子一起探讨主题的进行、及相关内容,也可藉此了解幼儿学习的情况。
c)提供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各项资源(力所能及的)如:提供信息、联络场地、亲身示教、帮助幼儿使用某种技能或日常生活经验等。
d)积极反馈意见。
1, 以寻找孩子的闪光点为家园共同关心的问题,教师用自身的教育行动影响着家长对幼儿的了解和交往。如:积极参与主题活动,一同掌握幼教动态。与家庭共同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积极开展班级的家长助教活动,使其发挥自身的特长,与孩子们展开互动,递进家园的情感交流。
2, 在筹备、展示主题的活动过程中,引发家长、孩子的积极体验,带动全班幼儿与家长的主动参与。
在家园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应抓住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呈现给家长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效果差异,促进及时的各方反馈与相互影响。
幼儿是在家庭、幼儿园、社区三大环境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如果家园携手合作,就能形成1+1>2的强大合力。家园平等的对话关系一旦形成,你我之间就感悟到了“对话”的真谛。那将是一件造福于社会的大工程。从你我做起吧!
以上是本学期的班务计划。我们三位老师将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团结合作、认真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并创建出富有特色的教学新路子。
家园共育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一、明确目标,普及知识,共同知情晓义
(一)认识观赏礼仪的育人目标,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为了让家长理解并辅助幼儿园教育,我们坚持多管齐下,通过家长专栏、班级群、家长学校等家园沟通方式来宣传普及观赏礼仪的教育目标。例如,我们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张明凤老师为家长们做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的主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让家长了解到: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作为“八礼”之一的观赏礼仪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二)家园联手学礼识礼,普及相关观赏礼仪的知识
家长有了主动进行教育的愿景,还要懂得观赏礼仪知识,有了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选择“看电影”“我会加油”“拍照顶呱呱”等针对性强的集体活动进行展示,巧妙设计让家长参与的课堂环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礼仪教育。在区角游戏中,我们鼓励家长参加专门设计的观赏礼仪游戏,按规则和孩子文明参与。在有趣温馨的氛围中,互学互助,提高意识。另外,在幼儿园网站和各班的QQ群、微信群中上传相关儿歌故事、游戏视频等。在享受亲子互动愉悦感的同时,家长和幼儿灵活地学习了观赏礼仪:保持安静、有序排队、礼貌喝彩
二、集思广益,多元参与,共同智慧成长
(一)情由境生,寓礼于境添砖加瓦
鉴于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活动室、拐角弯道、廊道等处,我们灵活创设了观赏礼仪宣传与学习阵地。或大或小,或点或面,及时展出,推陈出新:有集思广益、富有寓意的教师创意版面;也有孩子的绘画、手工和摄影作品的个性展示。这当中自然少不了家长们的智慧:版面设计精雕细琢,材料提供精挑细选。一份份个性十足的成长册、亲子手工、家庭照片,使环境丰富生动、妙趣横生,极具感染力。
(二)立足“四节”,夯实基础浓墨重彩
“四节”是我园特色教育活动:上半年的“阅读节”和“艺术节”,下半年的“运动节”和“文化节”。我们立足“四节”活动,适当增加内容和目标,使之成为幼儿观赏礼仪养成的重要实践活动,实现“小改变大能量”的转化。家长的参与既提高了活动内涵和效率,又节省了教师们的精力和时间,还亲密了家园关系。
“阅读节”里,利用生动有趣的观赏礼仪故事,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观赏理念。家长的陪伴成为幼儿阅读的最好助力:通过微信读书打卡、制作读书卡等分享和孩子读书的感受;制作生动别致的个性书袋,开展“创意书袋比一比”“有趣的读书卡”的观赏展览。系列活动中,家长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智慧,让阅读有趣充实,让礼仪教育自然渗透其中。
“文化节”里,家长们积极参与。精彩纷呈的“童话剧表演”、能量满满的“礼仪歌曲家庭唱”活动中,幼儿学会了专注欣赏,热烈鼓掌;“故事爸爸妈妈进课堂”的讲述中,幼儿学会认真倾听,礼貌喝彩;“超级黏土亲子制作”“亲子科技大制作”比赛里,幼儿学会了耐心等待,排队参观,倾听讲解
“运动节”里,趣味运动会、亲子韵律操、大手拉小手徒步孩子们享受着运动带来的竞技激情,提升着自身的赛场礼仪行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了孩子们观赏礼仪的“练兵场”,他们听从指挥,坐立得体,井然有序。这其中,家长功不可没,身兼数职,不仅参与比赛,做好裁判,还要督促自己和孩子的观赏礼仪。
“艺术节”里,参观电影院、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观赏“六一”活动和毕业典礼等,孩子们学会有序排队,提前入场,对号入座,安静听讲解。活动中处处是家长忙碌的身影:秩序的维持,场所的接洽,材料的准备,等等。
(三)主题月至,精彩纷呈精心打造
六月是我园的“观赏礼仪主题月”,“毕业典礼”“六一儿童节”“端午节”等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实践机会,为养成观赏礼仪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此,我们协同家长共同设计了专门的观赏礼仪月活动记录表。
近一個月的专项活动,家园及时记录跟进,在观察中反思,在行动中实践,在评价中成长,孩子们的观赏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家长也以身作则,与孩子同呼吸共成长,零距离改变着彼此的不足。
我们在收集主题月活动记录表的同时,征集家长感言。有位家长在活动感言栏中写道:“女儿活动中,我忙于拍照。回家路上,女儿一脸严肃地对我说妈妈,你老是站起来,后面人就看不到前面了’。我心里又是惭愧,又是开心,五味杂陈,孩子长大了”字里行间,不难读出这位母亲溢于言表的“虽愧犹荣”。幼儿园里播种的观赏礼仪文明之花,正散发和谐尊重的芳香,给幼儿和家长带来更多人格魅力。
(四)班级沙龙,传承历史文化赋能
各班借助家长资源开展的班级沙龙活动丰富多彩,“园博园里景色美”“图书馆里的秘密”“走进蛋糕坊”等,各具特色。我们抓住传统节日的契机,邀请家长参加。“端午节”邀请爷爷奶奶走进幼儿园,教孩子们包粽子,讲端午故事。孩子们给老人端茶倒水、捶背按摩。在弘扬孝文化同时,幼儿在观看倾听中,也培养了观赏礼仪。相宜适当的观赏礼仪教育的植入,让幼儿礼仪行为得到了养成,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五)户外拓展,大小牵手锦上添花
有效的教育是融于生活,不着痕迹的。养成教育只有落在时时处处的生活中,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和升华。我们充分利用户外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幼儿走进生活,贴近社会:到超市购物时,学会排队上电梯、礼貌询问、等待付款;到图书馆参观时,认真倾听讲解员介绍,安静看书;到影院参观时,学会对号入座,安静观影;一日游中,学会有序检票,适时鼓掌,礼貌喝彩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感悟成长,理解规则,提高生活技能,提升社会性和适应力,养成文明观赏行为。活动中众多家长志愿者的热心参与和贴心服务,为活动的圆满完成保驾护航。同时,家长以身作则的文明观赏,也实时实地传递着模范带头的正能量,促进了孩子发展。
三、全程跟进,陪伴见证,共同评价互促
家园犹如一车两轮,同向运转前行,才能产生合力。丰富多彩的园内活动,家长们的参与是效率和成功的必要保障:亲子科技制作、亲子读书卡、亲子操表演等丰富的活动,滋润着亲子关系;六一游园、毕业典礼、参观节水馆等活动中,家长志愿者热情奉献,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家长会、半日开放、家教知识讲座的开设,开阔了家长的视野,拓宽了家长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对礼仪教育的认同度。活动中,家长全程参与,密切配合跟进,在学习运用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能力获得提高,与幼儿园相辅相成,学会了有效评价总结,落实了亲子的学礼、知礼、行礼。
家园适时适当携手共育,实现了“1+1>2”的效能,实现了教师、家长、儿童的共同成长。在携手共同夯实幼儿生命的厚度,提升人生格局的征途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奔跑,智慧碰撞,迎接一场“礼”所当然的绽放!
家园共育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简单却又朴实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们幼儿园和家庭必须两者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家园共育出现的盲区与解决策略:
1、教学计划未能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对幼儿现阶段发展重点较茫然。 我在一所公立园工作已经四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很多老师都习惯让家长带一下废旧材料、手工作品等来幼儿园,以便开展教学活动、游戏或制作玩教具,但家长并不知道老师组织活动的目标、要求,久而久之,有时会让家长感到厌烦,存有抵触情绪,不再继续配合老师的工作,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不知不觉地拉开了。其实,我们可以利用接送孩子时间、QQ群等简单交代清楚幼儿现阶段的教学计划、发展目标,以及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的注意事项。这样,我们可以形成一股合力,把幼儿现阶段的各项习惯、能力,高效地达到最大化。今后的家长工作也能够顺利地。有序地得到开展。
2、隔代教育较严重,家长无暇顾及幼儿各项发展。
我在一所乡镇幼儿园工作,幼儿的父母大多数外出工作,爷爷奶奶带幼儿的占大多数,加之又地处农村,长辈对家里的幼儿有些宠爱甚至是溺爱。当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时,长辈不懂该如何科学地进行引导,就会以满足孩子需求为主。由于日积月累,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这种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日渐凸显,而年轻的父母工作较忙,只能在周末或者视频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得到体现,而毫无疑问,这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也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首先,我们要进行个别约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行为习惯进行沟通,家庭系统对幼儿的发展轨迹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发挥着强大的制约作用。我们要与家长共同协商,用科学的、适宜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而不是一味地骄纵。其次,我们要与幼儿的父母进行沟通,对幼儿异常的行为进行汇报,只有我们联起手,才能实现最有效的家园合作,才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和谐地、健康地发展。
3、家园宣传栏缺乏互动性
每班的家园宣传栏是良好的一个互动专区,但是在其作用的发挥上却差强人意。我们大多数老师都是从网上摘抄一些较好的育儿小知识,张贴在家园宣传栏中,然后每月进行更换。但是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家长们无人问津。其实,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新的形式进行开展。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亲子版块,请家长用文字来畅谈亲子游戏的重要性,或者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分享好方法给更多的家长。这样,家长园地能够使家长的素质以及育儿经验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仅如此,还对家庭教育提供了帮助和指导。
二、家园之间应该如何有效地协作互助
1、 家园互动多样化
现在的家长们,是个个“身怀绝技”,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优势,让他们成为我们教师的合作伙伴,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比如,在开展“秋天来了”的主题中,我们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出去寻找秋天留下的足迹;当开展环保主题时,家长们利用废旧材料与孩子们共同制作小作品并进行展览。这样的活动,拉近了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有效增强了家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和谐的家园关系。
2、 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增进相互间的情感
每年根据节日的不同,我们会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的活动,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进来,体验包粽子的乐趣,并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每学期邀请家长参加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来幼儿园进到班里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玩具、学知识。事先要向家长介绍一日活动的目的和完整的活动计划,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家长们都留下了美好记忆,也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并发现孩子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能够采取方法,更有针对性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3、 家长沟通个别化,采用多种沟通方式
没有谁比父母更清楚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定期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沟通一下幼儿的近况。通过交流,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以便我们综合幼儿的整体表现,规划出更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方法。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达与进步,网上联系也能拉近我们与家长的距离。QQ,微信等联系方式,有效地加强了家园互动,从而达到家园一致的教育。只有我们密切地联系,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地发展。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促进了家园的信任,更为我们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家长进课堂
家长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他们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不同,专业技能也不同,他们有各种职业优势,我们可以吸引不同职业的家长参与到我们的小课堂中来,为孩子们上一节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教育活动。比如,我们可以请班里当医生的家长,在小班初期,为我们讲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洗手的正确方法。到了大班,可以请家长为我们的孩子讲解如何保护我们的牙齿,刷牙的正确方法等。孩子们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很多老师这里得不到的最真实、最直接的对事物的认识。
5、定期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对幼儿体现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小班新生入园会上,我们会针对即将入园的小班家长讲解幼儿园一日生活流程,需要为幼儿准备的物品,需要与老师沟通的问题等,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活动。由于幼儿第一次步入集体生活,难免会出现分离焦虑,会有哭闹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会为家长们提供几条有效的策略,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小朋友,我们会召开“转变角色,帮助孩子成功入小学”的座谈会,聊一些为即将升小学的家长们最关心地话题。我们切实地满足了家长们的需求,进一步把家园工作做到实处。
家园共育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育得满园万象晖
幼儿园“家园共育”管理工作个案分享心得
家园共育案例分析范文第6篇
在进行家园对话的过程中,应制订一些有效的策略,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交流、沟通为前提,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家园播报站的作用,提醒家长要以大班的孩子来要求孩子如关注幼儿的注意力,任务意识、关心家人、乐于助人等的品质培养;
2、实践过程中,激发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家长充分体验、认识到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价值,拉近心理距离和感情,才能达成共识,使家园共育达到应有的效果。交往是互动发生的前提,在交往中,交流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着互动质量,就此,我们有以下几点想法:
1、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家园共育的集体,让家长充分体会自主感、主动感和控制感,促进家长和教师从态度、感情上彼此走近,真正成为平等合作的教育伙伴。引导家长群体主动关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促进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互相学习,就共同关心的幼儿教育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作为老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亲职工作:
①、补发新生通讯录。包括教师联络电话;
②、进行必要的新、老生家访;
③、邀请家长参加园内、班内的各种活动;
④、每日迎接孩子时做简单的沟通;
⑤、收集、汇集有班级特色的家长育儿经验文章,整理家
长资源档案。
2、引导家长要做个倾听、观察与支持的教育者:
①父母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教育孩子;
②在家园统一的教育理念下,家长应主动参与学校教育:
a)在教师预设每个主题活动的意向、教育目标时,家长应积极主动引导幼儿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提供主题活动的资源。
b)经常与孩子一起探讨主题的进行、及相关内容,也可藉此了解幼儿学习的情况。
c)提供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各项资源(力所能及的)如:提供信息、联络场地、亲身示教、帮助幼儿使用某种技能或日常生活经验等。
d)积极反馈意见。
1, 以寻找孩子的闪光点为家园共同关心的问题,教师用自身的教育行动影响着家长对幼儿的了解和交往。如:积极参与主题活动,一同掌握幼教动态。与家庭共同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积极开展班级的家长助教活动,使其发挥自身的特长,与孩子们展开互动,递进家园的情感交流。
2, 在筹备、展示主题的活动过程中,引发家长、孩子的积极体验,带动全班幼儿与家长的主动参与。
在家园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应抓住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呈现给家长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效果差异,促进及时的各方反馈与相互影响。
幼儿是在家庭、幼儿园、社区三大环境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如果家园携手合作,就能形成1+1>2的强大合力。家园平等的对话关系一旦形成,你我之间就感悟到了“对话”的真谛。那将是一件造福于社会的大工程。从你我做起吧!
以上是本学期的班务计划。我们三位老师将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团结合作、认真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并创建出富有特色的教学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