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标准范文(精选12篇)
工艺技术标准 第1篇
一、本科
按照《教育大词典》的解释, 本科教育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是高等教育的中级层次, 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第三级第一阶段 (授予大学第一级学位或同等学历证书) 教育, 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构成高等教育内部的三个层次, 是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
参照现行普通本科, 可以发现本科的特征体现为三点:一是具有体系化的学问。学问体系化是本科的基础。本科未必必须具有高深学问, 但是必须具有体系化的学问, 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以此形成学生基本的学术素养, 为进一步深造奠定理论基石。二是具有科研能力。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原本分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科研逐渐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在现代背景下, 缺乏科研能力的教学, 知识难以更新, 从而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按照科研实力, 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 但是三类大学普遍注重科研能力, 区别仅仅在于科研的指向和层次。三是实施全面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越来越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使命。建立在普遍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 其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应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 更需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个性, 能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公民。基于该理念, 大学普遍施行普通教育, 不仅促进了学生了人文与科学素质的协同发展, 同时拓宽了专业基础, 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这是单一的专业化教育所难以企及。
以上三个特征, 体现出大学本科教育之“高等性”。高等性同样构成技术本科之基石。
二、技术本科
基于以上本科的基本特征, 技术本科也应据此进行建构。具体表现如下:
(一) 以知识、技术应用为基石, 集中于技能的价值取向
现阶段,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技术的运用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技术的运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技术的开发, 通过不断开发获取技术的价值。在这点上, 普通大学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 形成先天的优势。二是把技术的价值转移到技能, 积极锻造高技能人才。这是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当前, 各个领域对高技能人才均存在重大短缺。高技能人才形成了重大的市场价值。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规律在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这方面, 以专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形成了普遍的优势。因此, 高职教育可以以此为平台, 建构起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拓展优势。
(二) 树立培养全面人才的理念
培养全面的人才并非仅仅具有理念上的意义, 而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凸显高等教育之高等性。在当前的专业化教育中, 专业技术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正是因为认识到这点, 几乎所有的本科教育均实施了通识教育理念。有的按大类招生, 前两年用来实行非专业教育, 甚至整个四年都不分专业, 把真正的专业放在研究生阶段。这是经过证明的培养全面人才的科学路径。这是技术本科所不能跨越。据悉, 一个成熟的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 越来越看重道德品质, 甚至列在人才标准的首位;对于企业而言, 专业技术可以通过企业培训, 但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却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质量。此外, 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表示, 企业看重的人才素质中还包括创新意识与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团队精 (下转314页) (上接299页) 神、抗压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都是专业能力以外的素质。
三、结语
技术本科的出现, 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 同时必然与现行普通本科形成竞争。实际上, 伴随着“技术本科”的出现, 普通本科中地方型大学也在积极寻求转型为“应用型本科”。这二者必将形成共同发展的态势。重要的是, 竞争双方均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本身的优势, 实施错位发展, 最终实现互补, 更大程度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极力避免的是造成同质化发展、抢占资源、恶性竞争的格局。这是技术本科或应用型本科最大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肖海涛, 向春.发展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刍议——基于学制改革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1) .
工艺技术标准 第2篇
技术标准联盟对技术标准确立与扩散的影响研究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通过组建技术标准联盟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逐步成为我国企业的`共识.从技术标准联盟的内涵以及影响技术标准确立与扩散的因素出发,研究技术标准联盟对技术标准确立与扩散的影响.对我国企业组建技术标准联盟提出一些建议.
作 者:吴文华 张琰飞 WU Wenhua ZHANG Yanfei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刊 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年,卷(期):200627(4)分类号:G3关键词: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联盟 专利技术 安装基础 消费者预期
香菇贡丸工艺标准 第3篇
选 料→解 冻→绞 存 肉→打 浆→腌 制→成 型→水 煮→散 热→ 冻→包 装→储
2、作业要求:
2.1 选料:原料采用猪肉、鸡肉,必须是经动检检疫和品控人员检验合格的产品,要求无血污、无碎骨、无毛等杂质。
2.2解冻:18℃解冻间内自然解冻,解冻率夏天50%,冬天70%,要求产品中心温度在-2℃~2℃,表面温度8℃以下,解冻时间不得超过18小时。
2.3绞肉:猪肉、鸡肉用4MM孔板绞制,要求绞制完成肉温≤10℃。组织蛋白和香菇要进行泡水4h处理,沥干后,组织蛋白用斩拌机斩成泥状,香菇可用6mm*4MM孔板绞制。
2.4打浆:将猪瘦肉、鸡肉和1/3冰水加入打浆机,同时加入盐、磷酸盐开始打浆,打至肉有粘性,再边打浆边加入白糖、味精、调料、蛋白、卡拉胶、葱酥、组织蛋白和1/3冰水,打至有光泽及粘性好,加入淀粉和1/3冰水打浆拌匀,最后加入肥膘,香菇贡丸将香菇同时加入,搅拌均匀后结束,结束肉温≤8℃。
2.5腌制:将打好浆的肉馅放入腌制库腌制12-24小时。
2.6成型:将腌制好的肉馅放入成型机依照所需要的规格进行成型。
2.7水煮:成型的丸子加入水煮槽,水煮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75℃10min,后段92℃25min。
2.8散热:煮好的丸子放入周转筐中,每筐依照丸子的直径放置2-3层,每筐丸子总厚度不高于9cm,推入散热间进行冷却,散热至中心温度低于15度结束。
2.9速冻:将装盘好的丸子放入速冻库进行速冻,-30℃速冻至丸子成为硬块、中心温度≤-18℃时结束速冻。
2.10包装:速冻好的丸子入包装间迅速进行非真空包装,产品包装袋日期打印规范、清晰准确。包装间内积压时间不得超过0.5小时,不能及时包装完毕的产品务必放回速冻库以保持温度,包装间要求环境温度≤18℃。
工艺技术标准 第4篇
关键词:标准,标准化,现代企业,产品,技术积累,技术指令,企业资源规划,产品数据管理
1概述
企业如何搞好标准化工作,一直是企业技术负责人关心的问题,也是长时间困扰标准化工作者的重要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现代企业的考察回答企业标准化的若干非常重要问题。本文是“企业标准和现代企业标准化研究”的第1部分,重点讨论有关企业标准的问题。本研究后续还将讨论现代企业标准化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标准的基本概念出发,回答什么是企业标准,阐述企业标准是为了解决产品设计、生产以及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而确立的解决方案,并且提出企业标准的两项基本功能。其次重点说明企业标准的技术积累功能。工业发展史上有很多先进企业崇尚制定企业标准。成体系制定企业标准形成企业技术积累的效果。第三重点阐述企业标准的技术指令功能。与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自愿性标准相比,企业标准最大的不同是,企业标准被实施的时候是强制的。笔者认为,当前发达国家先进企业采用成体系制定企业标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少,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流程中的技术指令传达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已经很好地解决了。
2企业标准及其功能
按照ISO/IEC的定义,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ISO/IEC还特别强调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公共效益为目的 (白殿一,2009)。Henk De Vries把标准看成是对于实际的或潜在的匹配问题(matching problems) 建立并记录的一套有限解决方案(Vries, Henk D.,1999)。Nils Brunsson基本同意ISO/IEC的定义,但是不同意标准一定是公认机构批准发布的。他强调标准是规则的一种,它不同于组织机构(包括政府)发布的强制性指令;标准是自愿性的,而且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都有权发布标准;标准的自愿性还体现在任何一个企业执行标准都不会受到强制, 这与购买商品的自愿性是一致的。这也是市场经济的最根本原则(Brunsson, Nils, 2000)。
笔者认为,标准化组织把标准定义为公认机构批准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固然不错,但是任何标准都是为企业服务的。当一项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在企业中得到实施的时候,固化在标准里面的技术就转化为企业为针对某一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类技术问题可能会出现在从产品设计到最终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以及售后技术服务过程中。
那么企业标准是什么呢?其实答案是一致的, 企业标准也是为了在产品的技术流程中得以实施, 本质也是为了解决从产品设计到最终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以及售后技术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具体技术问题而确立的解决方案。如果考虑到产品也包括服务,企业标准的定义可表述为:企业标准是为了解决产品设计、生产以及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而确立的解决方案。
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规划等都是为了生产出高质量产品而确立技术解决方案的过程。以产品设计为例,产品的概念设计和初步设计主要体现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产品的详细设计是确定产品的所有技术细节,在技术上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产品设计只是企业技术流程中的一部分,而从产品设计到最终产出合格的产品,以及售后的技术服务, 企业需要完成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
产品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中包含了企业创新技术(专利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成熟技术、固化在外部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协会标准)中的技术。如果企业把自有技术制定成企业标准,那么企业标准也自然会成为产品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所以,考虑到产品包括服务,企业标准是为了解决产品设计、生产以及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而确立的解决方案。
企业标准有两项基本功能,第一是企业进行技术积累和存档的一种方式,第二是当一项企业标准需要在某一产品中实施的时候,它即成为企业中的一项强制执行的技术指令。
3企业标准作为一种技术积累的方式
不同国家的企业由于文化的不同对于技术积累所采用的方式可能是不相同的。在上个世纪,就曾经有先进企业非常推崇采用制定企业标准的方式。例如:西门子公司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经有3,000多项企业标准。我国标准化专家李春田在刚刚改革开放之后访问西门子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经董事会批准同意,通过李春田向我国赠送了当时全套西门子的企业标准。这些标准目前依然保存在隶属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国家标准馆里。
在进入21世纪之后,笔者随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代表团正式访问了在慕尼黑的西门子公司总部。 在正式会谈中了解到,西门子公司已经放弃了大量制定企业标准的做法,其企业标准数量已经下降到了200多项。理由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西门子公司主要执行ISO和IEC标准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制定那么多的企业标准。笔者则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门子公司的技术积累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企业内部逐渐积累的技术方案中,有的在国际标准中能够找到答案,也有的申请了专利,但是企业的所有技术方案留在了企业内部的技术文档当中。
由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如ERP1、PDM2系统等)的发展,技术文档的保存和再利用变得越来越容易。现代企业的产品设计产生的各类文档都是数字化的文件,存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当中。它们是企业不断积累起来的财富,也成为之后不断创新的基础。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企业确立产品的工艺路线以及有关的检测技术方案当中。对于软件企业来说,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
如果我们考察美国的现代企业,就会发现美国的大多数企业并不理会制定企业标准的问题。他们大都采用实用主义的方式,即对于外部的重要标准用拿来主义的办法,而内部并不考虑要大张旗鼓成体系地制定企业标准,只要能够确立正确的产品全套解决方案就好。当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如ERP或PDM系统等)保存技术文档进行技术积累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企业对产品可靠性和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视,很多企业也会制定专门的产品质量标准。例如:波音公司就制定了先进质量系统 (AQS)标准(波音公司,2000),运用了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和控制产品质量的KC(Key Characteristic)方法。但是这种企业标准也是少量的,波音公司大量产品级的技术解决方案并没有制定为标准,而是体现在企业的技术文档当中,保存在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如ERP或PDM系统)当中。它们都是企业的技术机密。制定企业标准是企业进行技术积累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从全球总体发展来看,目前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比照标准化组织的办法成体系制定企业标准的越来越少,这说明企业中采用通用的技术文件(技术图纸、数字化建模的产品数据文档、工艺规划文件、 等等)传递技术指令,以及采用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技术文档进行技术积累的方式也能够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既还原了企业技术流程的本来面貌,也减少了由于刻意追求制定企业标准的格式八股,以及追求成体系地制定企业标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企业通过技术文件的建立产生了一致性或统一化的效果,即使这些技术文件并没有按照标准的格式进行编制,它们同样可以被视为企业标准。例如:很多人都认同微软公司的桌面办公数据格式就是该公司的企业标准,其实它并没有对此真正发布一个企业标准,充其量是企业内部所确立的规定办公数据格式的技术文件。
4企业标准作为技术指令
应该注意,即使企业采用了制定企业标准的方式,其基本性质与企业外部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性质也是不同的。
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都是自愿性的。这种自愿性主要是指实施标准主体(企业)具有自愿性。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愿选择执行什么标准的权利。 这实际上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ISO标准被产业界普遍采用的时候,并不能说明ISO的权威性足以让市场中的企业被迫采用该项标准,而是ISO制定标准的机制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吸引市场中的主流企业参与到制定标准的过程中,经过利益相关方的协商一致所形成的标准能够代表产业中主流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得到了产业大多数企业的认可。但是企业依然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执行一项外部标准,特别是当企业的创新技术方案能够代替该标准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标准化组织不能,也没有手段因为企业不执行标准对其实行惩罚措施。
与标准化组织的自愿性标准不同,企业制定的标准在企业中的执行是强制性的。因为企业标准是产品的技术解决方案,如果得不到执行,就无法产出合格的产品。这种强制性的企业标准与企业内部的技术指令具有同等性质。它可以和企业的惩罚措施相结合。如果企业中某一个岗位因为没有遵守一项技术标准而造成失误,这个岗位上的人一定会因为失职而被追究责任并受到惩罚。所以说,企业技术标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本质就是企业内的强制性技术指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标准失去了工业界普遍认同的标准化组织所发布标准的自愿性。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就是为什么在工业化过程当中依然有部分企业愿意采用制定企业标准的方式,例如西门子在上个世纪的做法。笔者认为, 其原因首先是工业标准化发展过程中的国家标准化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的成功对企业标准化的影响, 形成有些企业非常认同把内部的技术指令采用制定企业标准的形式。其次是当时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积累技术经验和传递技术信息的可靠和有效的方式。其三就是这种企业标准如果选择得合适,在企业内部能够产生统一化,或者一致性的效果,即能够生产出具有一致性的零部件, 能够产生一致性的接口、一致性的测试方法,等等。 企业的技术领导会认为,用这种方式能够支持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前面的讨论已经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先进企业采用成体系制定企业标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少。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流程中的技术指令传达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规划、生产线设计等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文件是企业的技术团队共同合作中协同产生的,在技术团队中经过了充分的协商,集成了企业技术积累过程和创新过程的精华,完全可以视同为企业标准。因为它们和企业标准的作用是完全一致的。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在ICT产业中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时间对于企业来说已经成为非常宝贵的资源。 所以一般情况下,ICT企业都已经完全无暇顾及把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再专门制定为企业标准。
5结语
本文对企业标准的概念和功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
(1)企业标准是为了解决产品设计、生产以及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而确立的解决方案。企业标准有两项基本功能,第一是企业进行技术积累和存档的一种方式,第二是当一项企业标准需要在某一产品中实施的时候,它即成为企业中的一项强制执行的技术指令。
工艺技术标准 第5篇
意见稿)》
编制说明
2015年12月
0
目 录
一、工作简况.............................................2
二、编制原则.............................................2
三、编制过程.............................................2
四、标准技术内容.........................................3
五、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3
六、专利.................................................5
七、性质的建议说明.......................................5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按照国家标准2012年标准计划,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制《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局域网和城域网 特定要求 超高速无线个域网的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国家标准(项目编号:20120562-T-469),该项目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SAC/TC 28)归口。
2、参与单位及主要起草人 主要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
二、编制原则
根据我国的毫米波发展现状,结合毫米波技术应用的特点和需求,研制了该标准。具体的编制原则如下:
1、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相一致;
2、紧密结合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
3、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三、编制过程
通过充分调研我国60GHz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需求,确定研制技术方案,制定标准修订技术路线,于2013年12月基本确定标准的技术框架,开始在无线个域网标准工作组征求技术提案。经过工作组成员对技术提案充分的论证,形成标准草案。其中共召开工作组会议20余次,编辑会议7次,经过多次修改完善,2015年12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具体的工作阶段如下: 1、2013年1—12月:调研我国60GHz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状况,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标准,成立了项目组,提出了标准编写提纲。开始在工作组内部征集技术提案,进行标准文本的编写工作。期间召开了5次工作组全体会议。2、2014年1—12月:开始在工作组成员单位论证相关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期间召开了4次工作组全体会议和3次编辑会议。3、2015年1月—2015年6月:修改完善形成标准草案稿。3、2015年6月—2015年12月:工作组内部征求意见并召开了标准的内审会,修改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国际上已经发布了IEEE 802.11ad-2012标准。由于我国在频谱管理上的特殊性,在此标准的基础上,修改了相关的物理层技术要求,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IEEE 802.11ad-2012标准的共存。我国同时将该标准的物理层技术要求提交到IEEE,并且主导制定我国提出的毫米波标准IEEE 802.11aj。
五、标准技术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在59GHz—64GHz频段范围内,固定、手持以及移动站点设备的短距离无线连接的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要求。
1、MAC层服务定义:给出了数据服务、安全服务、MSDU排序、MSDU格式、MAC数据服务结构的要求。
2、层管理:规定了MLME SAP 接口、MAC状态一般聚合功能、PLME SAP接口的服务原语。
3、PHY服务说明:给出了PHY功能、PHY的服务功能。
4、帧格式:给出了MAC层帧格式、个体帧类型格式和行动帧格式。
5、MAC子层功能描述:给出了MAC结构、DCF、分片、分片重组、多速率支持、MSDU传输限制、HT控制域操作、控制封装操作、A-MSDU操作、A-MPDU的操作、PPDU持续时间的限制、DMG A-PPDU操作、LDPC操作、STBC操作、短GI操作、网状网协调功能、9.22 块确认、无确认No Ack、保护过程、MAC帧处理、反向协议、PSMP操作、探空PPDU、链路自适应、发送波束成型、天线选择(ASEL)、空数据包(NDP)探空、Mesh 转发架构、DMG媒体访问、DMG PCP/AP簇机制、CDMG PCP/AP簇机制、DMG波束成型、带有流量控制的DMG组确认、DMG链路自适应、DMG动态子载波配对、DMG中继操作、动态带宽控制机制、MLME、同步的功能描述。
6、MLME:给出了电源管理、STA鉴权和关联、TS操作、块确认操作、高层计时同步、DLS操作、TPC过程、DFS过程、扩展的信道转换、无线电测量过程、DSE过程、组编址的鲁棒的管理帧过程、SA询问过程、20/40MHz BSS 操作、分阶段的共存操作、共存管理帧用法、RSNA A-MSDU过程、公共的活动帧编址、在BSS外的STA通信数据帧、时序广播、管道直传链路建立、无线网络管理过程、WLAN与外部网络的交互工作过程、DMG已波束成型链路和BSS的维护、DMG BSS对等和服务发现、改变DMG BSS参数、DMG STA的空间复用和干扰抑制、多频带操作、MMSL簇操作、DMG中继操作、静默相邻DMG BSS、DMG波束成型、DMG MAC子层参数、动态信道转移过程的说明。
7、定向多千兆位(DMG)PHY :给出了DMG PHY服务接口、共用的参数、DMG 控制PHY、MG OFDM PHY、DMG SC PHY、21.7 DMG低功耗SC PHY、PLCP 发送过程、PLCP接收过程、波束成型、Golay 序列、DMG PLME、DMG PMD子层、CDMG PHY、CDMG PHY服务接口、共用的参数、CDMG控制PHY、CDMG OFDM PHYCDMG MR SC PHY、CDMG HR SC PHY、CDMG低功率、SC PHY、PLCP 传送过程、PLCP接收过程、波束成型、CDMG PLME、CDMG PMD子层要求。
七、专利 无专利。
投诉婆婆的技术标准 第6篇
说婆婆“坏话”之前,先说好的
俞韵,28岁,公司职员
我婆婆这个人一向非常厉害,或者说是独断专行,经常有一些让我觉得不舒服的话或举动,但我从来没在老人面前表示出一点不满。跟老公单独相处时,我就会跟老公抱怨一下。
当然,我很注意策略。我会说:“妈妈真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本事的女人了,我有好多地方需要跟她学习啊。你看,装修房子,妈妈喜欢冷色调,可我喜欢暖色调,她就给我上了一堂课,说冷色调更适合我们家,更有派头。我觉得妈妈思维清晰,说法很有条理,我实在跟她相差很远呢!不过老公,我可以保留卧室的暖色调吗?”老公敲敲我的头:“我知道你今天准是又被妈教训了!”事后,老公去跟婆婆沟通了一下,家里还是根据我的喜好进行装修了。
技术说明:如果婆婆有什么让你不舒服的地方,不要跟她当面起冲突,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向老公投诉婆婆之前,要多说婆婆的好话,让老公知道你只是就事论事,切忌对婆婆全盘否定,这样才不会让老公产生反感情绪。
技术二
始终表明你不会因此对婆婆不好
刘晓眺,32岁,教师
去年婆婆半夜结石发作,住了院。一大早,公公打电话来,当时老公还在外地出差,我打他的手机:“妈妈昨晚送到医院了,你别担心,我现在立马请假赶过去,儿子放到我妈那。”到单位请了假,我驱车赶到医院,给婆婆交了费,给她买了东西,又给了她一些钱,还给她按摩了几个小时,病房里的人都羡慕婆婆。
下午,我开车送公公到家里去拿一些东西,回到医院,突然听到婆婆邻床的老奶奶说:“难怪你媳妇对你这么好,原来是儿子有本事!”那会儿我生气极了:原来在婆婆眼里,我对她好都是因为她儿子有出息!但当时我当做没听见,给婆婆请好了护工后,又连夜赶回了自己家。
两天后,老公回来了,他看到我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非常感激。我把发生在医院的事跟老公说了一遍,然后说:“你放心,我不会因此对妈不好。你也知道,不管怎样,我都会对他们好的。我只是有点郁闷,想跟你说一说。”老公伸出一只手来拥着我:“这事是我妈不对,对不起!”
技术说明:在说婆婆“坏话”前,一定要选择对的时间,这个对的时间就是老公心情平和,对你充满感激。另外要明确告诉老公,不会因为一些不满就对婆婆不好,要让老公知道你的委屈和贤良,这样他就不会因为你说了婆婆的“坏话”而对你心生芥蒂。
技术三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老公投诉婆婆
张啸娟,34岁,编辑
那天,因为小叔子的关系,我跟婆婆闹了一点矛盾。我们买了一辆新车,我和老公都非常爱惜。两个月后,小叔子从外地回来,他刚考取驾照,开车瘾很大,知道我们买了车之后,直接开口就向我们借车,我当然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好拒绝。
小叔子把车开走后,几天都没露面,晚上在婆婆家楼下,我看见我心爱的车,却惊讶地发现车头的一侧明显被撞瘪了,而小叔子一脸的无所谓,还第二天要开去外地。我吃了一惊:“你一个新手,开车去那么远,还上高速,那不行!”一直没说话的婆婆在旁边搭腔了:“怎么不行,弟弟开哥哥的车还有问题吗?”老公看我的脸都红了,连忙过来打圆场。
回到家后,我一直很不爽,本来想跟老公唠叨几句,但看到在身边玩耍的孩子,一直忍着没说话。孩子睡觉后,我把老公拉到客厅:“今天这事我还是要跟你说一下,你妈太偏心了,一直都对你弟弟和弟媳妇更好,现在更过分……不过我还是很注意的,我不想让孩子知道我跟你妈闹矛盾,所以特意等他睡了再说。”听到我最后一句话,本来没什么表示的老公说话了:“你确实是个好媳妇!”第二天,老公给他弟弟打了一个电话,他弟弟把车子送来了。
技术说明:在男人眼里,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向来婆媳抢夺孩子的爱都是家庭的一个矛盾集中点。所以,作为媳妇要注意,明确告诉老公,绝对不会因为对婆婆不满就经常对孩子说奶奶的不是,要告诉老公,一定会教育孩子对奶奶好,这样,老公才会站在你的角度,去替你考虑问题。
技术四
说了婆婆之后也说说你的父母
曾静,29歲,大学老师
我婆婆是个把钱看得很重的人,这点我老公也知道。上周末,我们带着孩子去婆家,我知道婆婆的习惯,一进家门,就给了她最近几个月的生活费。但在吃饭时,她开始唠叨:“那天,我到王婆婆家去玩,她儿子给她买了一个足浴盆,真好!”我老公说:“大概要多少钱?”“听说将近1000元钱呢!”我看到老公要伸手到口袋里去掏钱,连忙说:“我们现在就去买个吧!”老公一听这话,就说:“也好!”婆婆讪讪地道:“不用了吧!”但我很坚持,饭后,我跟老公带着婆婆到了附近的电器超市,买了一个500多元钱的足浴盆。
从婆家回来的路上,我对老公说:“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立马拉上你去买那个盆子吗?”老公摇头,我说:“还记得上次的事不?你妈说要换个液晶电视,我们给了她3000元钱,结果她把钱存起来了。最后还是我们再次出钱去买的,这回我可不想再出两次钱!”老公的眉毛皱了起来。我一笑:“我妈也是这样,把钱看得很重。这两个老太太,都要教育!”老公的神情立马放松下来了。
标准就是技术法规吗? 第7篇
为什么出现混淆?混淆了有什么不好?要搞清这个问题, 我们还是要从市场经济与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关系说起。
任何市场首先表现为一个场所或一个空间 (现在的网络经济, 网店、网银一类也需要有虚拟的空间) 。在这个场所或空间中, 必须有特定的人来运作特定的商品, 这就出现了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所谓市场主体, 指的是“谁”或者由“谁”来运作, 当然是法人和自然人, 他们是市场行为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操作者;所谓市场客体, 指的是“什么”或者说“有什么”被运作, 当然是商品。不但有成千上万种不同品质不同用途的商品, 也还有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各种劳务, 直接的有以体力形式支出的劳务, 间接的有以咨询、检测、认证、法律事务或会计事务等形式支出的劳务, 这些也是商品, 它们统称为市场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运作必须有序进行, 这就需要管理, 管理的准则就是法律法规和标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是依法进行的, 政府要依据法律、法规管理市场行为主体和市场运作空间。市场行为客体即商品则主要是靠技术标准来规范的。由此而言,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是管理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两种必备手段, 两者之间不是割裂的、互不联系、互不相交的, 而是在一定范围和一定领域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支持的。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之间, 出现一个相交部分, 我们把这部分称之为技术法规。
顾名思意, 技术法规就是用法规形式规定的涉及技术方面的有关内容。既然是法规就是由有立法权限机关或依法行政权力的部门颁布的行政法规规定。一般地说, 管理市场的法律、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制定的, 技术标准是由经国家授权的标准化机构组织制定的。由于上图中相交的部分既有法律、法规的内容, 也有技术标准的内容, 因此应该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和标准化机构共同制定的。
通常情况下,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有的是由政府制定管理条款, 涉及技术指标的内容委托标准化机构统一制定, 政府在管理条款中加以引用;有的是在制定管理条款时也请标准化专家制定相应的技术条款一并发布。无论那种形式, 属于这一类技术条款的内容, 企业和社会各方是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在我国, 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尚没有技术法规这种形式, 与此相类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 只是规定了强制性标准这种形式, 后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 使用了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概念。我国加入WTO之后, 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一道, 对外可视同为技术法规。但是我国目前的这些规定和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有。WTO和ISO都规定, 标准是自愿性的, 技术法规才是强制性的。WTO/TBT协议对技术法规的制定、采纳和实施提出以下要求: (1) 严格限制使用范围。技术法规仅限于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身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5个方面。 (2) 强调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各成员国在需要制定技术法规, 而有关的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完成时, 应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采用其有关部分, 作为制定其技术法规的基础, 除非由于气候、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问题对实现其合理的目标来说, 这些国际标准或有关部分显得无效或不适当。 (3) 提倡采用积极务实的处理方法。如果导致采用有关技术法规的环境或目标已不复存在, 或者如果环境或目标发生变化后, 能采用更少的贸易限制的方式时, 则这些技术法规应予取消。
ISO指出, 技术法规是指包含或引用有关标准或技术规范的法规, 它主要涉及劳动安全、环境保护、卫生与健康等。技术法规具有强制性,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 标准 (特别是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为推荐性标准, 不具有强制约束力, 但标准一旦为法规所引用, 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技术法规对标准的引用非常灵活, 即可全部引用, 也可部分引用, 并可随国家经贸政策和市场形式的改变随时修改, 而不必顾及标准的技术属性。所有这些措施, 都是为了对贸易行为实行合理保护。技术法规不像技术标准那样可以互相协调, 一经颁布, 就要强制执行, 违反规定就要遭到相应的制裁。
作了上述的分析, 我们就可以把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异同看得很清楚了。这两者本来就不是一种性质的东西, 其制定、出台和使用的方式也不相同。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还有些同志分不清相应的关系, 甚至在实际工作中总是希望多出台些强制性标准, 即使是推荐性标准也希望对其严格执法强制实行呢?这其实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直接相关。
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学习和照搬了前苏联的管理体制, 标准化工作从一开始就是计划取向, 政府包办。新中国建立之初, 由于战争需要, 标准和标准化在规范战时生产秩序和军需产品质量时, 也只能是以贯彻上级命令的方式来实施。当时就有“标准一经形成, 就是技术法规”这样的规定, 形象地勾画出当时国家和企业对待标准和标准化工作的鲜明态度。
转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之后, 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与此相适应, 标准化管理体制也是参照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那时候所有的企业都是国家办的, 企业生产完全被纳入国家计划严格管理, 产品实行统购包销, 标准当然也要由国家统一制定、统一施行。1962年国家颁布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都对各级和各类标准做了统一规定, 进一步明确“标准一经批准发布, 就是技术法规”, 实行强制性管理。之所以这样规定, 是因为那时的产品生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生产, 也无需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产品只有计划成本而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效益核算, 标准和标准化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政府管理经济、指挥生产的行政手段出现的。
标准货叉制作工艺研究 第8篇
关键词:货叉,生产工艺,热处理,质量检验
大型仓库、车站、港口, 尤其机械行业企业, 在进行货物的装卸和搬运中, 都离不开叉车作业, 叉车作业时, 货叉水平段的上、下表面除承受载重外, 还承受与地面或物件经常性的磨损和碰击。因此, 制造货叉的材料, 常用的有低合金钢、中碳钢、合金钢和弹簧钢等, 同时必须进行热处理, 使之货叉提高抗磨能力和综合的机械性能[1~3]。
1 生产工艺分析
(如表1)
2 总体工艺探究
从企业对货叉的质量要求来看, 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 一般型钢不经过机床加工便可达到;根据35Cr这种材质, 需通过一定的热处理工艺才能获得所要求的表面质量 (硬度, 耐磨性等) 。根据以上分析, 制定货叉的制造工艺如下: (1) 取与货叉截面相同的矩形或方形长条型钢材为毛坯; (2) 按工艺要求长度切断长条型钢材, 并切出所需斜面; (3) 切割后的型材坯条折弯处局部加热后, 在模具腔内局部镦粗成形并利用余热折弯成货叉状; (4) 按尺寸切割两端; (5) 调质处理; (6) 整形; (7) 焊接挂钩; (8) 喷漆、检验及包装。
货叉金属内部组织致密性及金属组织流线较好;成本比锻造货叉成本低;节省加热费用100元/吨, 节省加工费用60元/吨;型材货叉保持了轧材表面的平直、美观。
3 关键工艺分析
3.1 热处理工艺
货叉生产中采用的是调质这种热处理工艺。要想使货叉表面硬度达到要求的值, 调质处理质量必须保证。
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硬度不够的现象, 主要是因为加热温度过低或保温时间不足, 这可能是控温仪表失灵或操作时装炉量过大造成的。由于欠热, 奥氏体中的碳和合金元素含量不够, 甚至没有完全奥氏体化, 组织中残存有未转变的珠光体和铁素体, 从而使淬火硬度不够。主要原因如下: (1) 冷却速度不够、冷却介质老化或温度过高等。冷却速度不够往往发生高温珠光体型转变, 从而使硬度不足; (2) 操作不当、出炉时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过长, 入油冷却不及时。针对以上原因, 采取的措施有: (1) 淬火加热时, 严防局部脱碳造成软点; (2) 严格按工艺参数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3) 及时更换陈旧淬火介质和控制好介质温度; (4) 注意淬火操作.货叉出炉后应尽快入油冷却, 并且要上下移动, 保证货叉各部位均匀冷却。
在热处理过程中, 温度过高也是不适宜的。过热和过烧由于加热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保温时间过长, 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化, 淬火后得到粗大马氏体, 导致过热。当加热温度太高, 以致奥氏体晶界出现熔化和氧化, 导致过烧现象的发生。针对过热和过烧现象。采取的措施有: (1) 严格按工艺参数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提高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 (2) 发现仪表控温不准确时及时进行校对 (3) 对于轻微过热货叉可适当延长回火时间;对于严重过热货叉, 应进行一次细化晶粒的正火或退火, 再按常规工艺重新淬火和回火。
3.2 质量检验
在叉车的使用中, 常见货叉的危险段是在其垂直段下部靠近弯头处, 及货叉垂直段上端与上挂钩焊接处的垂直部分, 都属于极易产生断裂的危险部位。尤其叉车驾驶员往往违章操作、单独使用一边货叉前端起吊或尖挑地面货物, 导致该货叉或叉尖弯曲变形, 甚至 (货物超载后) 垂直段根部拆断的恶果, 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这些失效往往是由于货叉表面产生裂纹和过载造成的。为了保证生产出厂的货叉会带有裂纹, 必要的检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在货叉焊接完挂钩和调质处理后, 必须对焊缝和货叉折弯的肘部进行磁粉探伤, 确保裂纹不带入下一道工序。磁粉探伤就是将待测物体置于强磁场中或通以大电流使之磁化, 若物体表面或表面附近有缺陷 (裂纹、折叠、夹杂物等) 存在, 由于它们是非铁磁性的, 对磁力线通过的阻力很大, 磁力线在这些缺陷附近会产生漏磁。当将导磁性良好的磁粉 (通常为磁性氧化铁粉) 施加在物体上时, 缺陷附近的漏磁场就会吸住磁粉, 堆集形成可见的磁粉迹痕, 从而把缺陷显示出来。
3.3 安装调试
安装方式视不同的条件而定。主要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机械部分的挂装;二是液压管路的连接。一般的次序为:上钩定位、中钩焊接 (仅指旋转器上所装的货叉) 、下钩紧固、管路连接等步骤。值得注意的是:叉车多路阀的操纵手柄的动作方向与货叉液压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必须符合有关标准, 具体请按照随机资料中的安装说明书中的内容进行。
货叉的调试:叉车货叉的液压系统是按一定范围的压力和流量来设计的。货叉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叉车供油系统是否符合要求。不同型号的货叉, 对压力和流量的要求各有区别, 具体数值请按说明书中货叉对叉车液压供油系统的要求而定。对于装有液压调整装置的货叉, 在装车后, 必须检测供至货叉的液压油压力及流量是否符合要求。安装完成后, 必须对叉车货叉整体进行空载和负载试验。在确认各方面都正常后, 方可投入正式作业。
为保证安装后货叉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沿着叉车货叉架横梁左右滑动, 安装后所有货叉必须确认上钩挡块 (凸块) 是否已嵌入货叉架上横梁的缺口内。由于货叉架上横梁缺口距没有统一标准, 安装后货叉可能不会刚好位于货叉架中心位置, 其偏移量50mm是允许的, 在此范围内并不影响货叉正常作业。
4 结语
通过货叉的制作工艺分析可知, 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 由于零件的具体要求和生产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制造合格零件的工艺方案也不同。制造商制定工艺过程必须结合现有的生产条件、生产类型等各方面的因素全面考虑, 保证产品质量, 制定出技术上先进、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采用生产率高、劳动量少、材料消耗少和生产成本低的加工方法。还必须做好维护工作, 确保维护的经济性确保, 保证生产产品寿命的长久性。
参考文献
[1]王耀斌.物流装卸机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肖永清.内燃叉车安全驾驶与维修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
工艺技术标准 第9篇
油气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技术以其特有的高效、优质、可靠性已经成为管道建设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适应未来管道施工市场的发展要求,掌握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接技术已势在必行。
1 国内外油气管道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在长输管道工程建设中采用的焊接方法主要为焊条电弧焊、半自动焊和全自动焊。
1.1 焊条电弧焊
我国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焊条电弧焊,设备要求相对低,操作简单方便。目前,我国管道施工普遍使用焊条电弧焊,成本低效果好,但是工人劳动强度大,速度慢,难以确保质量。
1.2 半自动焊
半自动焊由于采用送丝机连续送进,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质量,保证焊接的连续性。半自动焊焊接工艺采用自保护药芯焊丝或实心焊丝外加保护气体。但由于焊接时焊枪仍然由工人操作,所以焊接质量和速度仍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有关。半自动焊工艺主要有STT根焊工艺、RMD工艺以及自保护药芯焊丝半自动焊接工艺。
1.3 自动焊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管道的自动焊接方法有自动埋弧焊、电阻闪光焊、钨极氩弧焊和熔化极全位置自动焊几大类。
(1)自动埋弧焊。埋弧焊利用机械装置和电气控制系统自动控制送丝和移动电弧,大电流粗焊丝,没有辐射,焊接过程稳定,熔敷率高,焊接效率高,放出有害气体少等优点备受重用。且结束时容易清渣,但是野外施工不可能使管道旋转,所以这种焊接方法很受限制。
(2)电阻闪光焊[1]。这种焊接技术主要特点是利用在管口两端通以高电压、大电流,使管口部的金属快速熔化,然后再用高压顶锻,使管口处的金属熔为一体。这种焊接方法效率高,节省劳动力,适合于平原地段的自动化生产。但这种焊接技术所使用的设备庞大,质量达百吨,不仅运输困难,而且设备成本极高。
2 油气管道常用自动焊工艺的组合分类
在国内外油气管道工程中,考虑现场施工条件、焊接速度、强度匹配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全自动气体保护焊工艺有多种组合方式。常用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焊条电弧焊+外焊机自动焊。
(2)STT半自动焊+外焊机自动焊。
(3)RMD半自动焊+外焊机自动焊。
(4)外焊机自动焊+外焊机外焊机自动焊等。
基于焊接效率、质量、劳动强度环境条件、组对间隙、钝边及错边量、成本等考虑,优选STT半自动焊+外焊机自动焊工艺和RMD半自动焊+外焊机自动焊两种自动焊组合工艺。
本文针对STT半自动焊+外焊机自动焊工艺,进行焊接工艺试验及评定,掌握STT半自动焊+外焊机自动焊技术的各种焊接工艺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制定出合理的焊接工艺。
3 焊接工艺评定
(1)管材选用:采用沙市钢管厂生产的Ф1016×17.5mm规格的API SPEC 5L X70级钢管。X70钢管化学成分见表1。
(2)焊接材料:根焊为AWS A5.18 ER70S-G(LINCOLN Merit S-G)焊丝,Ф1.2 mm;填充、盖面为AWS A5.18 ER70S-G(BOHLER SG3-P)焊丝,Ф0.9mm。
(3)焊接方法:STT半自动焊根焊,外焊机自动焊填充、盖面。
(4)焊接设备:根焊设备采用林肯公司的LINCOLN STT—Ⅱ半自动根焊机;填充、盖面设备采用成都熊谷电器公司的D7-560焊接电源+A-300全位置自动外焊机。
(5)接头设计:试件采用V形对接,坡口角度42°~46°,钝边0.5~1.5 mm,间隙2.0~3.0 mm,错边量≤1.6mm,如图1。
(6)保护气体:STT半自动根焊采用100%CO2气保护方式,外焊机自动焊填充、盖面采用85%Ar+15%CO2。保护气纯度要求:CO2≥96%,Ar≥99.99%。
(7)试件预热:采用火焰加热或中频加热方式,加热宽度为坡口两侧各150 mm,预热温度≥100℃。
(8)焊接工艺参数:经过多次焊接工艺试验,最终确定的焊接工艺参数分别见表2、表3。
(9)焊接检验:试件经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100%X射线无损检测,按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制管道无损检测》标准要求,无损检测结果达到Ⅱ级合格。
(10)焊接工艺性能试验:按SY/T 4103-2006《钢制管道焊接及验收》标准要求对试件进行取样,分别进行拉伸、弯曲、刻槽锤断以及低温冲击试验[3],试验结果详见表4、表5、表6和表7。
注:DC+表示焊条或焊丝接正,DC-表示焊条或焊丝接负
注:DC+表示焊条或焊丝接正,DC-表示焊条或焊丝接负。
4 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与搭配对自动焊质量的影响
A-300型全位置外焊机自动焊是由机头控制盒根据输入的焊接参数,包括焊机行走速度、送丝速度、枪头摆动频率及电弧电压的合理搭配与选择,来控制整个焊接过程,保证焊接质量及施工的顺利进行。
(1)送丝速度与焊接电流成正比[4],送丝速度增大,则金属熔敷量大,电弧穿透力增强。
(2)焊机行走速度过快则会使电弧保持在熔池的底部,使焊缝宽度减小而两侧熔合较差;焊接速度过慢则可能产生熔化的金属淹没熔池而造成夹渣。
(3)枪头摆动频率直接影响焊道的外观成形及两侧熔合情况,摆动频率过大,则焊道外观花纹细腻,但两侧熔合不好,且焊道中间有凸起。频率过小则焊道花纹粗糙,且两侧可能产生电弧扫射不到的误区。
(4)电弧电压影响液态金属的铺开程度(即熔宽)。电压过小时焊道两侧会产生夹角,电压过大时则易产生气孔等缺陷。合理的电压选择以焊道两侧无夹角,中间无高的凸起为宜,且随填充层数增加,坡口宽度增加,电压应递增。
(5)根据以上对各种焊接工艺参数的分析,并经过多次试验,确定出壁厚为17.5 mm的X70钢管的合理焊接工艺参数。
5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几种常见的油气管道自动焊组合工艺的分析,结合国内管道市场现状及我油田目前的技术水平,优选半自动根焊+外焊机自动焊填充、盖面工艺作为油气管道的自动焊接工艺。
针对STT半自动根焊+外焊机自动焊填充、盖面工艺进行多次焊接工艺试验,确定了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取得不错的效果。根据焊接工艺评定,制定了STT半自动根焊+外焊机自动焊填充、盖面的管道自动焊接工艺方案,为河南油田进军国内外大口径、高强度钢长输管道市场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管道焊接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2]赫飚.管道自动焊技术在管道项目中的应用[J].焊接技术,2002,(31).
[3]SY/T 4103-2006,钢质管道焊接及验收[S].
技术标准、锁定效应与技术创新 第10篇
1 网络经济时代技术标准竞争的来临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 但竞争的主题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动态演化。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竞争。在工业社会的早期, 相对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来说, 产品的供给显得不足, 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产品的生产能力是决定企业取胜的关键,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产品生产能力的竞争, 规模大且能生产出更多产品的厂商即可获得快速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逐步得到缓解并出现了供过于求的趋势, 买方市场逐渐形成, 面对众多厂商提供的相同或类似产品, 消费者的选择权日益突显, “物美价廉”的产品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价格竞争和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品牌竞争是这一阶段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 价格低、质量优是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强大武器。而低价质优的产品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支撑, 在工业社会晚期技术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间、区域间、国家间的技术竞争风起云涌, 技术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起伏兴衰。
网络经济社会, 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技术更替日益频繁;市场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在空前的范围内展开, 竞争的环境复杂多变, 竞争优势正在从价格、品牌和技术向标准不断演化。Shapiro和Varian (1999) 指出, 标准竞争是不兼容技术之间为争夺市场主导地位而开展的竞争, 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标准作为一种规范已历史悠久, 但在传统社会里, 标准多是对事物的某种属性如重量、质量、长度等的规定以及经济主体所遵循的一系列技术指标, 这些标准几乎都是由政府或是由政府授权的标准化组织制定的, 属于“法定标准”, 具有公开性、普适性和非排他性, 可以按照需要多次使用, 可以在不同的生产过程中使用。Kindleberger (1983) 认为, 作为这样一种经济物品, 标准符合Samuelson (1954) 关于公共产品的定义。从传统社会标准的存在形式和经济功能来看, 标准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标准的内容是公开免费使用的, 标准是一种非竞争性的投入物, 如果标准的确立和提供不是无成本的, 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不会争相去制定标准, 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搭便车行为”的结果是标准供给不足。
网络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日益复杂的知识技术不仅使技术标准成为决定市场竞争优势的新手段, 而且对技术标准的形式和属性也提出了挑战, “法定标准”由于产生的步伐太慢, 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 其重要性正逐渐下降;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事实标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事实标准产生于市场运行之中, 是市场竞争的既定事实, 是单个企业或企业联盟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标准的争夺把自己的技术推广为大多数生产商和用户认同及遵循的技术规范。网络经济中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专利申请数量急剧增加, 几乎所有的技术研发新成果都被专利技术所覆盖, 技术标准要想反映最新的技术进展就无法绕开专利技术, 技术标准和专利技术日益融合即出现了技术标准专利化的趋势。技术标准中私有性和排他性的专利技术的渗入, 不仅改变了技术标准的公共产品属性, 而且为标准竞争中的获胜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标准竞争中的胜利者既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又可占据长远的竞争优势。得标准者得天下, 谁掌握了技术标准, 谁就掌握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 谁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控制权。
2 网络效应、正反馈机制与标准锁定
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效应 (Oz Shy, 2000) 。究其来源, 网络效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网络效应, 即产品购买者人数的增加直接带来的产品效用增加;另一类是间接网络效用, 是由于产品购买者人数增加导致互补品供给增加所带来的间接效用增加。在网络效应下, 产品的效用 (或价值) 是用户人数的函数, 即:uij=aij+bijyj, 其中uij表示产品j对消费者i的效用, aij表示产品j对消费者i的基本效用, yj表示产品j的用户人数, bij表示产品j的用户人数增加给消费者i带来的边际效用, undefined.从上述方程式可以看出, uij是yj的增函数, 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 产品j对消费者i的价值不断增加, 根据“梅特卡夫法则” (Metcalfe’s law) , 产品j对消费者i的价值与产品j的用户人数的平方成正比, 也就是说产品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Katz和Shapiro (1985, 1986) 、Farrell和Saloner (1986) 等在消费者具有“理性预期”的假定前提下研究表明, 网络效应产品市场表现出与其他产品市场截然不同的特征: (1) 存在用户数量等于零和大于零两个稳定均衡; (2) 网络增长面临着启动问题, 只有超过临界容量的网络才能够生存下来。均衡的非唯一性和临界容量的存在, 使市场表现出一边倒的特征, 即一个网络垄断市场[2]。
受网络效应影响的用户在评价某个技术标准优劣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技术标准用户人数的多少, 用户人数越多意味着该标准的网络规模越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连接到一个较大的网络显然要优于连接到一个较小的网络。一旦某种技术标准的用户人数超过了临界容量, 就会产生自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 即随着用户规模的增加, 该技术标准的价值上升, 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采纳该技术标准, 该技术标准就更有价值。而那些用户人数没有达到临界容量的技术标准则在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价值进一步降低, 用户规模进一步减少, 甚至被迫退出市场。
正反馈并不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事物, 但网络经济中在供应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共同作用下正反馈的作用更为强大。工业社会中基于供应方规模经济的正反馈有自然限制, 超过这一限制点后负反馈就开始起主导作用;网络经济中正反馈不仅仅基于供应方规模经济, 更多地基于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供应方规模经济不同, 需求方规模经济在市场足够大的时候不会分散, 正反馈的作用也就更强烈、更迅速。网络经济中极强的正反馈效应使得一个产业的产生和毁灭要远远快于工业时代。正反馈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并可能出现最极端的结果赢者通吃, 输家出局[3]。
正反馈既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成功孕育着更大的成功, 它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失败诱发更大的失败。“强者更强”的另一面不可避免的是“弱者更弱”, “赢者通吃”的另一极理所当然是“输家出局”。网络效应下的正反馈机制可以从图1中得到说明。图中横轴表示网络产品的用户数量, 纵轴表示产品对用户的价值,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明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即存在网络效应。曲线右上方的箭头代表良性循环:产品使用的人越多, 产品越是普及, 越能吸引更多的用户, 对用户来说也就越来越有价值;曲线左下方的箭头代表恶性循环:随着产品使用人数的减少, 产品的价值逐步降低, 从而会被更多的用户所抛弃。
当一种技术标准由于自身的优势或是由于外界的偶然因素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或成功时, 网络效应和正反馈机制将使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与激化, 并使这一技术标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巩固其市场支配地位。与负反馈使偏离均衡的经济最终回归到均衡状态不同, 正反馈则放大原本微小的经济变化, 使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标准竞争中某一技术标准初始微弱的优势通过正反馈机制作用迅速放大并进入自增强或自催化的发展状态, 当自增强的正反馈累积的该技术标准的经济优势构成经济系统转换的潜在障碍时, 标准锁定状况就发生了, 这时即使更新的或更优越的技术标准也难以取代这一技术标准。
标准锁定是指由于各种原因, 导致从一个技术标准转换到另一个技术标准的转移成本高到转移不经济, 从而使得用户在选择了一种标准之后就很难退出, 网络效应和正反馈的存在使用户很容易被锁定在对该技术标准的路径依赖中, 只有当从这一技术标准中退出的转移成本小于转移收益时, 退出锁定才可能发生。可见锁定是与转移成本紧密相联的一个概念。网络经济时代锁定的普遍发生是与高昂的转移成本分不开的, 不管是大公司 (贝尔大西洋公司) 还是个人 (拥有电话号码的人) 都可能成为锁定的“阶下囚”[3], 锁定的程度由转移成本的高低来衡量。转移成本可分为私人转移成本和社会转移成本。私人转移成本包括已经花费在旧技术标准上的和即将花费在新技术标准上的培训和学习费用、已购设备及其互补资产 (如相关软件) 的投资、更新设备及其互补资产的费用等;社会转移成本则取决于市场主体当前正在享有的网络效应与预期从转移中可以获得的潜在网络效应的对比[4]。
锁定的本质是用户将来的选择会受到现在选择的约束。更换到新技术标准, 意味着用户在旧技术标准及其互补资产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将沦为沉没成本, 特别是当新旧两种技术标准完全不兼容时, 这些投资会完全沦为沉没成本;更换到新技术标准还意味着放弃原有的关于旧技术标准的操作知识和经验, 重新学习和训练有关新技术标准的操作知识和经验。如此种种构成的转移成本足够高时, 用户即使不满意现有的技术标准也不愿意选择其他的技术标准, 因为转换标准所获得的收益不足以补偿转移成本, 高转移成本为新技术标准替代现有的技术标准设置了一道较高的壁垒。影响用户当前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技术标准本身属性、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销售商策略、制度安排甚至某一随机的偶然事件等都会影响到用户的现期选择, 所以锁定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标准锁定的技术既可能是最优的, 也可能是次优的, 甚至是较劣等的。QWERTY键盘而非Dvorak键盘在当今社会的广泛使用就是次优技术被标准锁定的经典事例, 因为Dvorak键盘被认为设计更合理, 更有利于使用者提高打字效率。
3 锁定效应下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
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的关系。技术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技术的持续创新是技术标准赖以确立和发展的基础, 技术标准竞争体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 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标准变革的主要动力之一, 技术创新客观上要求技术标准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设施”之一, 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和平台, 技术标准影响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进程。锁定效应下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之间既存在共生与互利的关系, 又存在对立与阻碍的关系。当标准锁定最优技术时, 共生与互利关系占主导地位;当标准锁定次优技术时, 对立与阻碍关系占主导地位。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具有“双刃剑”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1 加快技术创新速度, 增加技术更新难度
技术标准通常包含有标准化的知识技术信息, 且技术标准拥有者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期利益也会更新标准, 把新的基本知识技术结合进标准之中, 这些知识技术信息随着标准的使用、交易的进行得以扩散和传播。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技术标准是具有外部经济性的, 虽然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或知识产权能为其相应的部分提供一定的保护, 但基本知识技术特殊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使溢出效应难以避免, 这就有效地节约了技术创新主体积累这些基本知识技术信息, 加快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如果没有技术标准及其所提供的基本知识技术的支持, 市场上可能存在诸多的技术创新主体从事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技术创新, 这些创新尽管数量很多但很难实现规模经济, 过度的竞争使得这些技术的生命周期十分短暂, 甚至在刚投入市场时即告夭折。
网络市场中领先进入市场的技术标准锁定市场以后, 就会阻止市场采用新技术标准, 即使新标准具有技术优势也不能取代旧标准。Farrell和Saloner (1986) 最早从理论上说明了新旧标准转换中的惰性过大问题。旧标准的用户规模、新标准的不确定性、启动新标准的临界容量及新旧标准转换的成本等说明新标准取代旧标准面临一定的阻力, 旧标准庞大的用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诱使新用户跟随、采用现有标准以获得老用户的网络效应;相比于旧标准用户规模的可以较为准确地估计, 新标准的未来网络规模、网络效应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旧标准的即得网络效应和新标准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 常常使新标准无法达到临界容量而不被采用。如果采用新技术标准的预期收益小于新旧标准转换的成本, 技术标准转换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惰性过大, 这时新技术标准就不能市场化, 技术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创新速度, 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难度加大。
3.2 对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但也限制了技术的发展路径
当一项技术通过市场竞争得到多数用户认可而获得广泛使用时, 表明该技术已成为事实标准, 意味着这一技术的创新者是标准竞争中的成功者, 他从标准推广和使用中所获得的巨大收益对其他技术创新主体具有很强的激励和示范作用。事实标准的地位一经确立, 该技术就具备了先动优势, 后来的技术要想取代它的地位就必须超越这一先动优势, 可行的办法是对现有技术不断升级, 迫使后来者进行跟踪创新。因此技术标准影响今后技术的发展, 决定技术创新的方向。技术标准在决定技术创新走向的同时也限制了技术的发展路径, 标准拥有者为了享有现有用户基础产生的庞大收益, 每一项新的技术改进都必须考虑与现有标准兼容;标准的用户为了享有网络效应的收益, 或者使其在该技术标准上的后续投资不受损失, 也只能沿着现有的技术路径选择。因此, 标准的拥有者和用户都被锁定在一组技术约束上, 只有花很高的代价才能改变[2]。标准锁定效应下的技术创新具有路径依赖性。在某一技术标准锁定整个市场或处于市场统治地位的情况下, 只有符合标准要求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才能被消费者所接纳, 而那些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技术创新会因为不能市场化而受到抑制。
3.3 利于系统创新, 但有利于组件创新
技术标准是由不同的组件构成的知识技术信息系统。在网络效应和正反馈机制很强的市场, 新的技术标准很难产生, 或者即使产生也难以打破旧的技术标准对市场的锁定且成为新的事实标准, 这就是标准竞争中的 “囚徒困境”问题。新技术标准虽然更具有技术优势且如果被选中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有利, 但对正在享受旧技术标准网络效应和正反馈所带来递增收益的用户来说却不是最优选择。标准竞争中的 “囚徒困境”导致了技术系统创新的市场失灵, 旧技术标准的拥有者为了收回研究开发投入及保持市场统治地位, 会极力阻止或推迟新技术的市场投放时间。尽管技术标准不利于技术超越旧标准进行系统创新, 但它并没有抑制所有的创新活动。当某个技术标准成为“既成事实”时, 由于了解系统创新的难度, 创新者会转而进行系统中的组件创新[5]。事实上, 良好的技术标准可以给组件研发者提供一套安全的界面, 鼓励他们围绕着这一界面设计新组件, 并降低他们的开发成本。国内外经验证明, 组件创新有时是可以发展到系统创新的, 华为技术公司是较好利用技术标准进行组件创新的典型。
4 结论
网络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 标准锁定的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最先被接受、最先得到大量应用的技术, 这就不排除次优技术甚至是落后技术成为标准的可能。由于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是激励和阻碍作用并存, 最优技术成为标准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要大于阻碍作用。如果一项技术是当前情况下最优的且能支持将来的技术创新, 则该技术作为事实标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遗憾的是在网络市场竞争中, 次优技术成为标准且锁定市场的情况并不鲜见, 这样就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无效率的不良后果。因此为克服标准竞争中的市场失灵, 政府及有关的标准化组织有必要介入, 制定与技术标准有关的公共政策, 以使事实标准和法定标准结合起来, 趋利避害, 强化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的正面作用, 弱化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 实现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的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共同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红星.网络效应、标准竞争与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朱彤.网络效应经济理论——ICT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卡尔.夏皮罗, 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健伟, 张乃侠.网络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白酒洞藏工艺标准(草案) 第11篇
——本标准分别规定了洞藏酒洞藏前后的感官和理化要求;
——本标准由中国白酒洞藏研究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青酒厂安徽古井集团、酒鬼酒股份公司、陕西太白酒业有限公司、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镇东方酒业集团等8家企业;
——本标准由中国白酒洞藏研究会整理汇总;
——本标准经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副秘书长宋书玉审核。
说明:如对本草案有不同意见,欢迎致电白酒洞藏研究会010~87796339或发送电子邮件至szc5678@163.com进行交流!
洞藏基酒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洞藏基酒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分析方法、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洞藏基酒的洞藏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757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
GB/T10345白酒分析方法
GB/T10346白酒检验规则
GB/T3732.3-1999陶制品的检验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洞藏基酒:以粮谷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蒸馏,经鉴定合格并储存于洞窖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味物质的白酒。
3.2洞藏基酒经勾调、装瓶后,即为洞藏白酒成品,也就是我们广义上理解的洞藏酒。
4产品分类
按产品的香型分为:
浓香型洞藏基酒
酱香型洞藏基酒
兼香型洞藏基酒
芝麻型洞藏基酒
凤香型洞藏基酒
清香型洞藏基酒
5、储藏要求
5.1储酒洞的外部条件:
5.1.1储酒洞位置在“喀斯特”地形或类似地形地貌上,土地肥沃且属微酸性土壤,植被丰富,有流动水、负氧离子含量高。
5.1.2储酒洞所在区域无有害气体、污水、烟雾和其他危及白酒安全的物质;周围1000米内无工业污染源。
5.1.3储酒洞以自然形成的洞为宜,优质的人工洞也可用来存储酒(需符合内部环境指标——见5.2)。
5.2内部环境指标:
5.2.1酒洞内长年恒温、恒湿;温度在15~22℃之间,湿度在70%-90%之间。
5.2.2洞藏基酒长年避光封存;洞内空气流动小,使酒洞内形成一个以微生物为主的环境——生物圈,避免白酒在老熟过程中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和温差起伏不定的影响。
5.3储藏用酒的标准:
5.3.1以粮食谷物为酿酒原料
5.3.2经传统固态法发酵、蒸馏
5.3.3感观及理化要求
5.4储藏容器的标准:
5.4.1储藏容器应为优质陶坛或酒海:要求透气性好,含有一定量对酒质有益的金属元素。
5.4.2储藏容器的容量应为500升至1000公斤之间,特殊情况下可适当放宽。
5.4.3储藏容器的理化指标
5.5最低储藏时限的标准:
浓香型基酒:1年以上
酱香型基酒:3年以上
其他香型基酒:2年以上
5.6基酒在洞藏后发生的变化
5.6.1酒体幽雅细腻、醇厚丰满、余味悠长
5.6.2感观及理化指标
6卫生要求
应符合GB2757的规定
7分析方法
工艺技术标准 第12篇
1 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内涵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注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的明确阐述。其核心是划定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和规定学生在该领域应达到水平的表现标准。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标准是对中职学生学习课程之后学习结果、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结果的描述, 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也反映了中药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1]。
岗位技能是指岗位人员完成岗位工作所具有的本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 是依据职业活动的具体内容, 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 属于工作标准范畴, 是衡量劳动者职业活动过程中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中药调剂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 主要通过国家职业资格中药调剂员的考核标准和职业岗位工作标准来体现[2]。
将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合理对接, 着重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对接、教学实施的对接和评价方法的对接。其结果关系到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以及职业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
如何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 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和能力的需求, 理清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的对接点, 包括岗位要求层次的对接点、岗位要求维度的对接点、能力的对接点、评价的对接点, 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无缝对接。
2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的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的定位是为中药调剂岗位培养中等技术人才。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调研, 理顺职业岗位的技能项目和要求, 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通过岗位工作流程任务分析, 确立教学内容要求, 建立与岗位技能对接的课程标准。
2.1 职业岗位技能分析
职业岗位技能是以工作流程的内容为对象进行技能分析, 工作流程内容制订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技能确定的有效性, 因此, 我们除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外, 最主要的是到中药调剂一线岗位参加实践, 对中药调剂岗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调研。在中药调剂工作中有中药饮片调剂和中成药调剂两个不同的岗位, 中药饮片调剂的工作过程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5个工作环节, 而中成药调剂主要是问病售药。我们通过对各个不同岗位技能的调查与分析, 获得了中药调剂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
2.2 国家职业标准技能分析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中药调剂员) 有4个职业要求项目, 即中药鉴别、中药调剂、用药指导、销售与服务。通过对中药调剂整个工作流程中知识与技能的梳理与分析, 将中药调剂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具体内容进行拆分与整合, 按照工作过程, 归纳中药调剂工作各步操作过程所需的知识、技能, 与职业岗位技能分析相结合, 形成中药调剂工作程序与技能分析, 具体内容见表1。
2.3 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的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标准的制订
2.3.1 课程内容确立
课程标准设计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内容的两个标准, 一个是课程内容选择标准, 一个是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 有自身的教育特点, 因此, 制订中等职业学校的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标准时, 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要立足于职业技能标准, 要以中药调剂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 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完成中药调剂工作任务的人, 还要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把工作完成好的人。学生不仅要掌握中药调剂工作的过程方法, 工具、设备的使用, 还要理解工作过程的各种关系, 具备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而课程内容的排序标准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特点, 又要兼顾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技能的要求。中职学生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 因此要将中药调剂工作过程中审方、计价、调配、包装发药的职业技能细化为若干个学习单元, 使学生在完成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逐渐获得完整思维的训练。
2.3.2 课程要求与实施方法的确立
在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紧密联系中药调剂岗位工作流程各个环节的技能要求, 将完成岗位任务必备的技能要求作为课程实施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接企业要求, 比如模拟工作环境、模拟处方调配过程、模拟问病售药过程, 采用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的模式,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实现理论教学对接岗位技能, 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标准见表2。
3 课程标准建立的体会
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建立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 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课程标准建立要注意以下内容。
3.1 岗位技能标准要符合岗位的真实要求
岗位技能标准要依照工作实际, 因此, 在制订时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 并在岗位专家的指导下反复修订, 使标准符合岗位的真实要求。
3.2 课程标准的制订要经得起岗位工作要求的考验
基于标准的评价, 要能够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要求, 通过学习, 不仅要使学生达到岗位的最低标准, 还要有发展的空间, 适应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 2011 (14) :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