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精选12篇)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第1篇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影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是18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伟大的德国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被世人尊为“乐圣”。
一、贝多芬生平及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
1770年12月16日, 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母亲是一名心地善良、性情温顺的女仆;父亲则是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 整日嗜酒如命, 碌碌无为。艰辛的生活剥夺了他上学的权利, 使其很早就走上了以音乐谋生的道路, 也成就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贝多芬于1800年4月首次举行了作品音乐会, 并获得了成功, 确立了其作曲家的地位。然而, 他却发现自己的听力正逐渐衰退, 面临耳聋的威胁。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 还有什么比失聪更可怕呢?!贝多芬想起他要写的一切音乐, “我的生活的确十分悲惨……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 它绝不会使我屈服。”对艺术与生活的爱, 使他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创作的力量源泉。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 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创作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 具有音乐逻辑感、结构均匀感和宏伟的音乐气概。由于失聪的心路历程和社会变革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才能, 他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成为浪漫乐派的源头。作品中原有的贵族式典雅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热情与波涛汹涌的情感, 使音乐从古典乐派的传统之中解放出来, 跨入另一个新的境界, 成为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一名音乐大师。
贝多芬是音乐界顶级的建筑师, 他把自己的优秀品质和思想融于音乐创作之中。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不朽之作, 作品涉及各种曲式、各类体裁, 其主要贡献集中于器乐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等等。
二、《月光奏鸣曲》标题意义解析
在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中, 其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文献的瑰宝, 被誉为钢琴界的“新约全书”。写作时间超过30年, 在音乐风格和精神内容上, 都被看做是贝多芬的音乐自传。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钢琴演奏家, 这些钢琴奏鸣曲都是他们平日练习和音乐会演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中最为闻名的非《月光奏鸣曲》莫属。贝多芬为这首乐曲标记上“幻想曲式奏鸣曲”, 也表明了这部作品自由即兴的特性。全曲的三个乐章表现了从深深的悲哀到烈火般抵抗战争的心理状态的转换。贝多芬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的创作原理, 充满尝试性的做法, 使《月光奏鸣曲》打破了传统格局, 成为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变的代表作。
贝多芬创作的《月光奏鸣曲》是他钢琴奏鸣曲集中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Op.27, No.2) , 也被称为《升C小调奏鸣曲》。它创作于1801年, 接近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是一首具有幻想风格的奏鸣曲, 思想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 富于创造性, 音乐具有动人的音响效果。它深刻地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 表现了其坚强的意志和力量, 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美的享受。“月光”这一曲名, 并非贝多芬亲题, 据说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布 (1799-1860) 将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出版商根据这段话, 加上了“月光” (Moon Light) 的标题。
还有人说, 真正触动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的并不是那皎洁如水的月光, 而是贝多芬与他的学生——17岁的朱丽叶塔·圭恰迪尔 (1784—1856) 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年轻貌美的朱丽叶塔是伯爵的千金, 比贝多芬小14岁, 两人真诚相爱, 情投意合, 却因门第不同, 遭到了朱丽叶塔父亲的强烈反对, 迫使两人分手, 婚事告吹。贝多芬遭到这一沉痛打击后, 将内心的痛苦和强烈的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热情奔放的钢琴曲中, 并把这首《月光奏鸣曲》献给了朱丽叶塔。
这首创作于1801年的作品有着很多美丽的传说。罗曼·罗兰将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 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 (1794—1858) 则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 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热恋的时候, 说这个作品是描写失恋的痛苦, 似乎并不相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 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 (1824—1906) 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回忆听了李斯特在圣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而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 (1829—1894) 也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首曲子, 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冥想的、沉思的、安静的, 总之, 是柔和的、光明的情绪。《升C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 完全是用小调来暗示的悲剧性, 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 是阴郁的情绪。第三乐章狂暴的、热情的情绪, 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比作是一瞬间的月光。”
三、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对浪漫乐派的影响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之大成, 同时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贝多芬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 那种自由、冲动和戏剧性, 那种把音乐看做是作曲家主观表现的特点, 都启发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其钢琴作品《月光奏鸣曲》在音乐史上也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正是这部作品, 预示了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的转变。贝多芬的这首《月光奏鸣曲》是形式从属于内容, 内容创造形式。它出色地把深刻的戏剧性、主题的完整性、情节的不间断发展综合在一起, 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心理描写。这首奏鸣曲感人的音调充满了激情与浪漫, 音乐是振奋人心的。这首奏鸣曲所特有的深切的真诚, 使它成为了一首深受人们喜爱, 易被人们接受的作品。
古典主义时期最为著名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 它是以古典风格为标志的西欧作曲学派。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 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 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 有着大胆的创新。
有人说, 贝多芬是半个古典主义者、半个浪漫主义者, 这是不无道理的, 他不能算作纯粹的古典主义者, 他更像是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之间的一个过渡使者, 一个音乐风格独特的大师。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痛苦体验和内心矛盾的冲突中, 在失望和期待之间斗争的一种沉痛的思想倾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贝多芬的这首《月光奏鸣曲》启发了整整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作曲家。
参考文献
[1]沈旋, 谷文娴, 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张贞宣.罗曼.罗兰.名人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3]唯民.贝多芬论 (译文集)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
贝多芬奏鸣曲演讲稿 第2篇
一、贝多芬奏鸣曲总览
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1 Op.5.1 1796-1797 F大调
第二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2 Op.5.2 G小调
第三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3 Op.69 1808 A大调
第四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4 Op.102.1 1815 G大调
第五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5 Op.102.2 1815 D大调
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变奏曲 Variationens for Cello and Piano
第1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1 1795 D大调
第2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2 1795 A大调
第3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3 1795 降E大调
第4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23 1800 A小调
第5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Violin Sonata No.1 Op.24 1800 F大调
第6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30.1 1802 A大调
第7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30.2 C小调
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30.3 G大调
第9号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Violin Sonata No.1 Op.47 1803 A大调
第10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96 1811-1812 G大调
第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 Op.2.1 1795 F小调
第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A大调
第3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 Op.2.3 1795 C小调
第4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4 Op.7 1796-1797 E大调
第5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5 Op.10.1 1796-1798 C小调
第6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6 Op.10.2 F大调
第7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7 Op.10.3 D大调
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C小调
第9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9 Op.14.1 1798-1799 E大调
第1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0 Op.14.2 G大调
第1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1 Op.22 1800 降B大调
第1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2 Op.26 1800-1801 降A大调
第13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3 Op.27.1 1800-1801 降E大调
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Piano Sonata No.14 Op.27.2 1801 升C小调
第15号钢琴奏鸣曲(田园)Piano Sonata No.15 Op.28 1801 D大调
第16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6 Op.31.1 1801-1802 G大调
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Piano Sonata No.17 Op.31.2 D小调
第18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8 Op.31.3 降E大调
第19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9 Op.49.1 1805 G大调
第2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0 Op.49.2 G大调
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 黎明)Piano Sonata No.21 Op.53 1803-1804 C大调
第2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2 Op.54 1804 F大调
第23号钢琴奏鸣曲(热情)Piano Sonata No.23 Op.57 1804-1806 F小调
第24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4 Op.78 1809 升F大调
第25号钢琴奏鸣曲(杜鹃)Piano Sonata No.25 Op.79 1809 G大调
第26号钢琴奏鸣曲(告别)Piano Sonata No.26 Op.81a 1809 降E大调
第27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7 Op.90 1814 E小调
第28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8 Op.101 1815-1816 A大调
第29号钢琴奏鸣曲(钢琴)Piano Sonata No.29 Op.106 1818-1819 降B大调
第3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0 Op.109 1818 E大调
第3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1 Op.110 1821 降A大调
第3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2 Op.111 1819-1822 E小调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这6首:
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C小调 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Piano Sonata No.14 Op.27.2 1801 升C小调
第15号钢琴奏鸣曲(田园)Piano Sonata No.15 Op.28 1801 D大调
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Piano Sonata No.17 Op.31.2 D小调
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 黎明)Piano Sonata No.21 Op.53 1803-1804 C大调
第23号钢琴奏鸣曲(热情)Piano Sonata No.23 Op.57 1804-1806 F小调
二、重点介绍
1、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月光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第二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曲式分析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2、热情奏鸣曲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天才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是一首举世闻名,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主观情绪和贝多芬个性特点是如此强烈。《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内在的感情狂澜和选材的紧凑使人震惊,而且是那些最富于表情的音乐手法把全部汹涌狂暴的因素完全置于了一目了然的形式里令人赞叹。《热情》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在贝多芬和其他的同类体裁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热情》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及不满。十分明显,贝多芬最终还是感觉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时代的前进步伐,以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 “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是告诉我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创造的音乐形象与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诗意的、悲剧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深刻的乐思揭示了伟大的人类悲剧;人生面临着迢迢的苦难之路;人生充满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虽然最终是死亡,但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灭。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搏斗,和自然力搏斗;和包围着、敌对他的力量搏斗„„这些都由于死亡而升华了,显示出无比的崇高、悲壮的美!
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表现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对所谓“命运”的强烈反抗。第二主题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灭,热情的怒涛和生活的苦难搏斗。这里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
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中,心灵仍充满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这里用了淳朴的赞歌式主题,三个变奏之后,节奏逐渐活跃,暗示英雄的意志通过沉思又坚强起来,继续向苦难进行顽强的搏斗。
第三乐章是1804年夏天写的,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着一个曲调。他说:“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走进屋后,贝多芬连帽子也来不及脱,就奔向钢琴弹奏这个崭新的乐章达一小时以上。最后他对利斯说:“今天我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脱俗气质的《热情奏鸣曲》最后乐章就这诞生出来了。这里显示了沸腾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的气势,号角般的引子,暴风雨般的第一主题和顽强反抗、挣扎的第二主题。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在形式上,《热情奏鸣曲》表现了贝多芬的独创精神,创作手法自然、灵活。他将“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和被刚强意志所克服的狂澜般的情感,理智地组织在古典式的、严整、纯洁的音乐形式里,音乐语汇朴素、简洁、精确。对此,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难点解决 第3篇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月光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60-02
这首著名的《#c小调(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三十一岁时的作品,也是贝多芬最流行的钢琴作品之一,是贝多芬最有独创性、最充满灵感、最感人的作品之一。这首奏鸣曲是题献给年轻的朱莉·圭奇贾迪伯爵夫人的,她15岁时到维也纳当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本人也对这位年轻貌美的少女十分倾心,1801年11月16日给他的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在这两年中,过着多么悲惨孤独的生活,你必能想象到。但现在不同了,我这一次的变化是因为一个非常可爱、非常有吸引力的小女孩而起,她爱着我,我也非常爱她,两年来初次幸福降临在我身上了,我心里产生有结婚后一定会很幸福的预感,这可以说是我生平的第一次,我的青春好像从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只是很遗憾,我们的身份不同……。”然而,也许是因为身份的不同,贵族社会的偏见,女方父亲的反对,导致贝多芬与贵族小姐间的恋爱没有成功。
月光奏鸣曲的演奏有许多难点需要解决,具体的难点解决的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乐章八度触键时小臂力量稍放一点,不要过多,要注意声音的柔和度,每个八度的连接要自然,按照谱面上所标记的指法弹奏。演奏第一乐章钢琴右踏板是重中之重,使用时不能踩得太深,要使人感到没有使用踏板的印象。三连音在练习初期应该慢速的的把三个音的时值划分均匀,这样才能保持节奏的稳定性,主题部分,小指的声音要透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虎口打开,小指主动击键,但要掌握好连奏的触键要求,同时注意小臂往小指方向下沉一些。在练习的初期可以先把声音完全弹出来,手架好、架牢有利于熟练之后的控制。中间部分三连音逐渐走向高音区,右手的连贯很重要,练习时一定要多找小臂带动手指的感觉,这样就可以把它弹奏的非常连贯。
第二乐章的连奏与断奏要单独抽出来慢练、分手练,第一小节的右手的连线部分应按照谱面上所标记的指法才能弹的连贯,上方声部多给点力量,把旋律声部突出一些。之后第二小节的音型随之改变,轻快的断奏,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注意小臂和手掌的整体性,手腕不能松,而是靠小臂带动手掌把架子做好之后再同时落下,这样弹出来的音色会比光是利用手腕弹奏的音色更加饱满。左手也是一样的原则,单独练习。注意两手不同音型的对比。在很多乐句都可以看到作曲家要求我们八度弹奏时需要连贯,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光靠小指去弹,而是更多地利用好小臂去带动四指,这样就可以克服光靠小指弹奏的局限性。这时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弹钢琴并不只是动手指,而是全身多个关节的协调作用,发出的音响也不是一个关节在用力,在很多情况下,小臂与大臂的利用也至关重要。
以上两个乐章多处都需要良好的应用连奏,因为连奏可以弹奏出抒情性的歌唱旋律或者圆滑连贯的音型,其弹奏出来的效果也是柔和如歌,圆滑连贯。它与断奏的触键方式完全相反,我们只要掌握好了它的触键方式,这就对我们演奏以上两个乐章会有很好的帮助。首先: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不以指尖,而是以柔软的指面指腹触键,这样以来可以对力量进行一个良好的缓冲。其次:改变手指触键的高度。触键高度对于手指弹奏速度有积极意义,是明亮颗粒性的感觉,但是在连奏中,要求手指是以贴键为宜。最后连奏还要求更多地运用手臂的重量以及重量在指间平稳的转移,这决定了弹奏连贯圆润音色的好坏优劣。
第三乐章通过三个主要部分来解决。首先是最难解决的掌关节部分,掌关节在第三乐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最有效的发力是自上而下,作为弹奏的手指力度和灵活度的体现就是掌关节。连续的琶音跑动以及琶音顶点的和旋都必须靠掌关节有良好的灵敏度及牢固的撐才能完成。很多同学学习此乐章都很吃力,有时候练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还是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掌关节没有练得扎实。钢琴这件乐器需要的是一环扣一环,只有当你这个环节练习到位之后,下个环节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弹奏出相应的音色。练习这个乐章时,第一环节是:慢速的高抬指环节,练习的时候每个手指尽可能的抬高,下键尽可能的用力,当弹下一个音符之前仔细观察掌关节是否凸出并且很好的支撑,如果没有则要及时纠正。当这一环节练习完成后,进入第二环节:半高抬指的环节,此时手指抬的高度是第一环节的一半,但是音量要跟第一环节音量一致,另外要加入一个新的要点:突出一个旋律音。以第一小节为例:小字组的#G音、小字一组的#C音以及小字一组的E音都是旋律音,练习时小指比其他手指抬高,下键时用三关节支撑好击键之后稍微保留一下,以便能够清晰的听到旋律的走向以及节奏的把握。接着进入第三环节:贴键环节,此时的练习是为了后期速度的加快而做的准备,因为,加速之后,如果还是高抬指,就会影响手指的击键速度,不利于快速的跑动。练习时手掌尽可能靠小臂带着移动,手指不能抬高但是音色不能减弱,必须把音量弹到底,给人一种入木三分的感觉。在以上三个环节练习结束之后,基本解决了手指的独立性以及掌关节的支撑问题。这时,可以适当增加速度,不能突然加快,而是打着节拍器慢慢加快,这样一来手指才能很好的适应。
其次是和旋部分。在第三乐章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柱式和旋去增加乐曲的戏剧性,右手在分解和旋琶音跑动之后,都有一个炸裂性的和旋要使劲强奏,sf的闯入要很响亮,之前的琶音不能有cresc的感觉。这对演奏者本身来说加大了控制力的难度,所以我们在练习时先要注意弹奏整齐,然后一定要靠大臂力量去弹奏这两个和旋,去体会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掌的整体感觉,这是仅靠腕力是完全不够的。触键时,手掌、手腕、小臂稍斜向上,然后大臂带动它们一起用力,这样弹奏出来的音响结实有力。
最后是断奏部分。左手一开始就确定奏法,清晰的断奏,不能粘连。手腕以及掌关节架牢,靠小臂带动,第一个音可以稍微突出,之后则要平稳进行。从呈示部分的第43小节开始,进入了第一个结束部的主题,奏法亦为断奏,这些浑厚有力的8分音符需要手指与小臂融为一体的去弹奏,力度逐渐加强,注意两边的旋律音。右手的高音声部是主导声部,要弹的准确,右手低音声部是对右手高音声部的一中模仿,重复的时候要比之前更加雄壮。
以上技巧问题解决之后,可按照谱面上作曲家所标示的演奏记号,去体会,感受《月光》奏鸣曲在表达深刻的人性和音乐形象的那种高度与深度。在尊重作曲家本意的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二度创作,以求演奏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2]《欧洲音乐史话》[M].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书.第六章. 书号7100.415.
[3]《论析贝多芬奏鸣曲》[M].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书.书号:H514.
[4]于润洋.《西方音乐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5]冼劲松.《从教学角度浅析月光奏鸣曲》[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第3.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第4篇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悲怆》,《月光》
“他是雷神——是丘比特, 是天庭的咆哮者, 音乐的普罗米修斯。”这是古丁在他的著述《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中对贝多芬的评价。
《悲怆》
《悲怆》是贝多芬早期在维也纳 (1798-1799年) 的作品。在他的32首奏鸣曲中, 只有这一首和《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
悲怆第一乐章——庄严的慢板转辉煌的快板, c小调, 44拍子, 奏鸣曲式。引子是第一乐章的感情重心, 后来它在展开部和尾声部两次再现。它包括两种矛盾的因素。一种是严峻的压力, 用沉重的和弦表现出来;另一种是对光明的期望, 用高音区柔和的八度旋律和节奏匀称的和弦伴奏表现出来。两种因素互相对置, 反复较量, 在力度上形成了强弱的对比, 在音区上也是一高一低。第四小节起威严、阴森的和弦及级进上行哀求音调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和矛盾冲突, 奠定了发展的基调。第一主题好像从极为紧张的状态中逃遁般地迸发出来, 音与音之间是急速的推进, 不让人有喘息的余地, 表现了汹涌起伏、不可遏止的热情。第二主题有两个旋律:第一个是降e小调, 富有轻快感;第二个是降E大调, 它以漠然的节奏感逐渐达到了高潮, 一浪接一浪地毫无间歇。第一乐章使我们时时感受到命运的胁迫, 以及英雄对命运的抗争;时而率直强烈, 时而迂回坚韧, 就像群山中的松涛, 大海上的波浪, 一刻也不停地鸣响于天地之间。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降A大调, 2/4拍子, 三部曲式。这是贝多芬以往慢板中最为优雅的乐章, 它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第一段是纯洁优美的抒情旋律, 响彻着圣咏式的和声和管风琴般的音响。中部由降a小调的主题开始, 在内声部有三个音伴奏, 造成了紧张的气氛。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 但第二段中的三个音仍然持续不断。这个乐章蕴含了人类的许多高贵情感, 令人百听不厌, 温馨而虔敬, 如同抒情的无词歌。这首回旋曲有两个插部, 它们都带着忧郁和不安从小调开始, 经过发展, 结束在大调上, 然后再进行到宁静柔和的主题中。
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 c小调, 2/2拍子, 回旋奏鸣曲式。这个乐章充满田园风味, 和德国民歌的音调有密切的联系, 使我们想起清澈的牧笛声和淙淙的流水声。贝多芬用这个乐章的柔美、轻巧来和第一乐章的运动、热情形成对比。它还蕴藏着一种柔肠寸断的悲伤情绪。第二主题出现在降E大调上, 主题虽然明朗, 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主要主题第二次呈现。第三主题以降A大调奏出, 这是一个幽静而柔和的主题, 里面使用巧妙的对位技法。连接段音乐后, 第一主题第三次出现, 同时很快转入C大调, 第二主题居C大调上第二次出现, 最后, 主要主题再一次简单出现, 并进入尾声。这个乐章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 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 单就他对调性的应用, 就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意义。第一乐章c小调的英雄性、C大调的明亮、降e小调的韧性、降E大调的希望;第二乐章降A大调的从容温馨、f小调的凄恻、降E大调的坚定、降a小调的动荡紧张;第三乐章c小调于明快中透出的英雄气概、副部降E大调的明朗, 插部降D大调的宽广等等。这一切都是这部奏鸣曲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体, 主色调是c小调和降E大调, 这是贝多芬在表现他的“英雄”本色时最喜欢用的。
《月光》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他所爱的女孩儿的, 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柔美、深情的音乐表现力, 刻画了在此音乐之前从未有过的强烈忧伤和抗争。这首《月光》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预示了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此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贝多芬打破了古典奏鸣曲的各乐章的排列规律, 把抒情的慢板放在第一乐章, 富有积极性奏鸣曲式的乐章放在末乐章的位置。
第一乐章——慢板, 单三部曲式, 升c小调, 2/2拍。这是一个不规则的三部曲形式。第一部分由四个油然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序曲小结开始, 虽然是变得柔弱但却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极具幻想性的旋律。在马上进入第二主题后, 大调取得了主角的地位, 但是却是跟第一主题有近乎一样的性格, 中间部分是围绕第一主题展开的, 在进入第三部分时, 它返回到第一部分时出现的两个主题上, 在淡淡的月光中, 静静地将全曲结束。这个乐章大概可以说是即兴曲甚至是大多数浪漫主义钢琴小品的先驱了。
第二乐章——小快板, 复三部曲式, 降D大调, 3/4拍。这个乐章具有舞曲性质, 曲调积极富有生命力, 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美。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部分由同一主题及其变奏发展而成的单二部曲式, 曲调优雅轻盈。中部是单二部曲式, 右手切分节奏所形成的重音与左手低音区有力的节拍重音交替出现, 给人诙谐幽默之感。随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
第三乐章——激动的快板, 奏鸣曲式, 升c小调, 4/4拍。这个乐章是全曲的重心, 全区充满激烈的感情。在这里贝多芬采用了迟到的奏鸣曲式, 在严整的形式下却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激动。连串的琶音组成的主部主题犹如风暴中的浪涛, 副部加大了控诉般的力量, 十六分音符如同暴风雨中的雷声, 右手弹出刚强有力的旋律, 不带一丝妥协。主部主题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铉连续极急速上行到“突强”的和弦, 副部主题转升c小调。升c小调分解和弦是第一乐章的基础, 又是第二乐章的主部主题的核心, 由此形成整个奏鸣曲的音调、调性、调式、和声方面的统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月光》奏鸣曲启发了整个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家。
结论
本文仅对《悲怆》《月光》进行了浅析, 感受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因素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 发展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 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 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是屹立与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 对后来19世纪欧洲音乐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不愧是一位音乐艺术王国伟大的改革创新家。
参考文献
[1]卡尔·车尔尼著, 《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M],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7年;
[2]沈旋、夏楠主编, 《古典音乐欣赏50讲》[M],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9年;
[3]泷本裕造著, 《伟大的普通人—真正的贝多芬》[M],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5年;
[4]唯民编, 《贝多芬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6年;
[5]于润洋主编, 《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003年;
[6]蔡良玉著, 《西方音乐文化》[M],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9年;
[7]克里姆辽夫著, 《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989年;
[8]叶松荣著, 《欧洲音乐文化史稿论》[M], 福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第5篇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C057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在和声、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上做了阐述,目的是经过对和声与曲式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其中的“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和“告别”奏鸣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些奏鸣曲的标题,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奏有一定的形象启示。
1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完成于1802年,是贝多芬流传得较为广泛的一首作品,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成,全曲充满紧迫感,变化丰富,是贝多芬奏鸣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创作这首奏鸣曲时,正是贝多芬听觉衰退、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作品鲜明的个性就是对贝多芬一生的一个诠释,也是贝多芬的内心写照。
2和声及曲式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d小调,4/4拍,广板(Largo)、快板(Allegro)、柔板(Adagio)交替,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图如图1。
图1乐曲由d小调属六和弦的长琶音开始,pp(中弱),让人充满了好奇。紧接着的又有三个层次的两个音为一组的落滚音型的模进,很像是模仿弓弦乐器奏出的效果,紧张而神秘。这三个层次的模进应逐个渐强,进而将第六小节(柔板)的长音推出来,再经过一个回音的处理落在了属和弦上,结束第一句。经过第一句的模进后进入到平行大调,即F大调的属六和弦,开始第二句,在第10小节回到主调。这里使用了非常有和声特点的那波里六和弦(b1SⅡ6),这个和弦主要在小调中使用,是一个色彩很强的和弦。
连接部(第21―41小节)用三连音的内声部伴奏和左手的有力弹奏来加固调性,左手的重音明显强于右手,很坚定、很浑厚。在第31小节转到a小调,在第二结束部短暂的离调到C大调后又回到a小调,直至呈示部结束。副部主题是在a小调的属持续音上进行,在音型上模仿主部主题,较为活跃,动感很强。这部分和声很简单,只有两次属七和弦――主和弦的进行,但副部主题并没有采用完满终止,而是停留在属六和弦上,为发展到第一结束部做了充分的准备。进入到第一结束部之后,立即使用了个性鲜明的那波里六和弦,而且在第一结束部中就使用了四次,第二结束部又使用了三次。第三结束部始终在K64(终止四六和弦)――D7(属七和弦)――T(主和弦)的重复终止并加固调性中进行。展开部在D大调上开始,经过#F大调――#f小调――C大调的一系列转调后回到d小调上。引入部分的三组分解和弦安静的上行,寂静中夹杂着一些不安,为中心部分的ff做了充分的准备。中心部分一开始的三连音就犹如回到了呈示部的连接部,同样的不安与躁动。再现准备的四个大和弦及连接部分将乐曲带入再现部。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不完全再现,调性上就有很大的差别,从第163小节就回到了d小调上,除第一结束部和第二结束部有一些和声变化外,其他都在巩固主调的调性,直至全乐章结束。最后的补充部分始终在d小调的主和弦中进行,八分音符在这里显得尤为阴沉,似乎有一种潜在的悲哀。
3演奏技巧
贝多芬奏鸣曲“马拉松”式上演 第6篇
9月19日晚,中山公园音乐堂,法国钢琴大师让-艾弗兰·巴维(Jean-Efflam Bavouzet)带来了“完全贝多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首场音乐会,加上此后的12月5日、7日、2009年4月10日、12日、7月24日、26日,巴维将四次赴京、分八场音乐会在音乐堂演奏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跨越从2008年到2009年的十个月时间。为了让乐迷轻松享受贝多芬,音乐堂特别推出200元、400元、600元听八场“全集套票”。
据音乐堂项目经理张颖介绍,法国钢琴大师让-艾弗兰·巴维刚刚参加了伦敦的逍遥音乐会,他曾与法国国交、法国广播爱乐、伦敦爱乐乐团等世界知名乐团合作,合作的指挥大师有布列兹、阿什肯纳齐、迪图瓦、普拉松等。巴维的音乐生涯很有传奇,1998年首次与指挥大师布列兹合作,此后十年保持深厚友谊,最近巴维将德彪西的芭蕾舞音乐《游戏》改编成双钢琴曲,布列兹特地为他的曲谱作序。他曾为钢琴奇才吉辛(Kissin)救场,与钢琴大师佐尔丹·科齐休(Zoltan Kocsis)双钢琴组合世界巡演,为Harmonic Records、Chandos等著名厂牌录制唱片。他曾录制巴托克、海顿、拉威尔钢琴曲全集、德彪西钢琴曲全集、普罗科菲耶夫全套协奏曲,荣获法国《音乐世界》“CHOC”、“金色音叉”众多唱片大奖。最新德彪西全套奏鸣曲双张获得《留声机》、《古典FM音乐杂志》、《BBC音乐杂志》等如潮好评。英国音乐网称巴维是“法国的秘密武器;他的演奏属于很窄的范畴:那就是——顶尖!”目前Chandos唱片公司正在为巴维录制贝多芬的全套奏鸣曲。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第7篇
《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间, 当时贝多芬与他的学生相爱, 这首奏鸣曲就是献给心上人的, 但是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遭到女方家人的反对。1800年后贝多芬接触了大量的法国音乐作品这些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的奏鸣曲音乐风格在前任的基础上是有所改变的, 它追求新的创作手法与更崇高的理想。
二、《月光奏鸣曲》的曲式分析及演奏技法
一首曲子的演奏就像一篇文章的理解一样, 先要把内部的结构分析清楚明了才能更加有自信的去掌握驾驭它。
第一乐章, 贝多芬将先前的快板改用慢板代替, 分解的和弦音徐缓的演奏旋律从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由幻想性的及柔和抒情曲的引子引入, 打破了以往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升c小调, 2/2拍子, 带引子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一乐章是持续的柔版在情感上主要表现柔和悲伤的吟诵, 也有阴暗的预感。有引子、主题、再现主题、尾声四部分构成。引子和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 但主要是通过和声, 音区和节奏的变化, 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波动。引子主旋律是有主原位的三和弦分解含有贝多芬幻想中即兴的性质, 演奏时要谈的轻巧静。四小节之后, 主题隐隐在中音区出现。它静而细, 略带些哀伤。在第十小节第二次主题开始在B大调上出现了。中间部分则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走向高音区, 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之后进入第三段, 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 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 然后用低音奏出主题动机的尾奏, 慢慢地消失结束。
第二乐章篇幅比较短小是三声中部复三部曲式的小快板, 这一乐章将小步舞曲和谐谑曲的特点以幽默的形式结合起来使音乐听起来更有活力。开始是弱起的连奏与断奏相互呼应的主题, 然后以变奏的模式不断重复。中部以三生中部的形式继续从D大调。之后则以下行五度模仿的方式再现第一段, 使音乐又回到了阳光明朗的情绪中。
第三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末乐章模式——快速的回旋曲式。调性上和第一乐章一样都是从#c小店开始, 但演奏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这是月光奏鸣曲的话才重要的乐章。旋律以分解三和弦的形式跑动, 这点要通过下面的慢练解决, 要保证每个音弹的清晰, 均匀、有力还有力度上由轻到重的变化, 这样才能体会到情绪的急躁不安。织体是八分音符的段奏演奏的事后力度不要太重每个引得音的力度要军训。第二小节第四拍的来个跳音要抬得松而有力 (把手腕、大臂以及全身的力量传送到之间上) , 第一个和弦力度标记是sf第二个和弦弹成mf。从第九小节到十三小节开始主要旋律在右手下方主要用大拇指去演奏, 演奏时要注意力度的统一。折断的演奏就好像一个人在大海上冲浪突然来了汹涌的海浪二方进行激烈斗争。到十四小节突然停止了搏斗, 海面上回复了风平浪静, 间歇之后海面又开始了波涛汹涌的奋战这时候由和弦变为音程在听觉上音乐饱满程度降低所以收的力度要弹的更加坚定。第21小节突然变弱, 织体的十六分音符演奏的要快而轻并且要均匀。第22小节的倚音在强拍内心的不满和热情要体现出来。第25小节旋律的八度的时值要做准确, 29小节上手都要慢慢变强。第39小节的颤音要弹的快而清, 可以多慢练。34小节要注意左手严格的休止符, 第43小节八分音符的跳动在演奏是要表演的快而灵活, 要把手掌立好指尖有力轻巧的谈下去。第44小节主旋律有变为右手的低声部, 演奏时音乐有种紧凑感。第49小节从弱开始渐强, 力度的变化要明显的做出来, 这样使音乐有了明显的起伏给音乐带带来了紧张激动的情绪。第57小节的织体又是在十六音符的节奏型背景下出现, 在演奏时突出旋律织体弹的要清而轻。第63小节是尾声双手要对齐逐渐渐强, 给人的感觉是舒适而安静。64小节又回到原调, 第79小节开始旋律在左手出现, 在演奏时要注意音乐的线条十六分音符要清晰流畅的转移到右手。第102小节为再现部, 第144小节右手和弦的高声部是旋律, 第159小节开始进入尾声。第163小节华彩部分分节奏要准确演奏, 每四小时换一下踏板, 延长号可以停留时间一会。第167小节旋律在左手从这里开始到高潮。第171小节旋律换到右手, 八度之间尽量连起来。第177小节开始是华彩片段, 由琶音和分解和弦组成, 弹三连音时节奏一定要把握准确, 这一段技术是难点要通过慢;练习解决。从第185小节旋律从低音区由下而上的半音阶进入到高音区演奏时力度由弱到强, 手指演奏的要轻巧灵活, 到187小节上到顶端后开始以小童八分音符平稳的出现, 给人是深沉思考的感觉, 而且在演奏时旋律给人的感觉是从近到远的的感觉。第190小节回到原速度。第196小节开始织体和旋律都是以十六分音符跑动力度要越来越强到199小节的和弦一定要谈的坚定有力, 表达了作者自信的性格和渴望生活自由的坚定信念。
通过对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分析, 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上的大致创作思路和演奏方法。虽然贝多芬钢琴作品有三个不同的阶段, 但是大同小异。所以在演奏贝多芬作品是要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分析进行了解分析, 才能更好的去掌握演奏的技巧和情感的表达。要深入去理解他, 准确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情, 从而可以引起正确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阎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9 (02)
[2]曾华宏.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独创性[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 (05)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第8篇
(一)《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以﹟c小调为主要调性发展转变,是大家都知道的奏鸣曲之一,这首作品是他送给自己倾心的朱莉·圭奇贾迪伯爵夫人的,最终由于朱莉父亲的否决和看法,最终分开。他把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用音乐缓缓表达,犹如月光倾泻在大地一般。题目“月光”是来源于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在他的诗里觉得第一乐章是赞美费尔伐里斯吉特湖上的月色美景。这部作品中贝多芬把自己内心的愿望,斗争加入到音乐中,使其充满了戏剧性。
(二)《月光》
德彪西《月光》,其实名为《明月之光》,作品选自于《贝加摩组曲》中第三首,1894年创作,题目是来源于魏伦的长诗《假面具与贝加摩》。《月光》是充满诗意的一个篇幅,把诗中舞者在月光下舞蹈的情景表现出来。
二、两首作品风格比较
两首钢琴曲创作的背景不同,体现不同音乐的风格。其中《月光奏鸣曲》是按照奏鸣曲曲式创作的,但却创新的把奏鸣曲首乐章的快板改为柔板,它的风格以主调音乐为主,结构精炼,调性和声明显,简洁,段落有明确终止。德彪西《月光》有一种印象主义的朦胧美,带有一种抽象色彩,它没有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规整,而是利用不协和音程和教会调式等来展示若隐若现的色调。
三、演奏技巧
(一)《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打破了维也纳古典主义把重点放到首乐章的传统,而把高潮放到了第三乐章。第一乐章为柔板,全乐章都是很整齐的,是由不断的三连音节奏型展示。
乐曲是升c小调,开头前四小节第一乐章的引子,力度为很弱进入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右手以连续不断的三连音开头,运用了分解和弦,右手手指触键时尽量用要指腹,颗粒性不应过强。开头前三小节出现从很弱到中弱的力度标记,演奏时需要右手力度慢慢加强。左手为八度低音和弦,渲染气氛,调性明显,可以运用延音踏板,帮助左手八度之间进行连贯。【见谱例1】
从第五小节开始,主题出现,右手应突出最上声部的旋律音,中声部和开头引子一样为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型,演奏方法也相同。左手演奏上也与开头无差别,利用右踏板来连接八度。首乐章后部的乐曲都是在主题根本上,进行变化调性与和声配置而形成。因此谱例1
产生不同的乐曲色彩揭示了创作者的心境。【见谱例2】
谱例2
第二乐章为小快板,调性转为降D大调,音响色彩明显明亮,右手的跳音都显示出来轻松的气氛。右手音程演奏时应注意小指所代表的旋律音要表现的突出,连音线要用贴键的方法演奏。左手节奏与右手相同,两者配合好即可。【见谱例3】
谱例3
最后两乐段乐句中有突强和很弱的力度对比,其中左右手的连音线都要贴键进行,可运用右踏板帮助连接,注意右手旋律音的走动。【见谱例4】
谱例4
第三乐章为全曲的高潮部分,速度提至急板,情绪的最高峰,调性重新转回升c小调,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表达作曲者激动不安的情绪。
开头右手由快速跑动的四十六节奏型形成,主要为升c小调的分解和弦,演奏时右手用指尖触键,注意音符的颗粒性,音色要干净。右手由弱力度开始,在演奏中切忌做渐强,最后在两个和弦爆发,做出sf力度,这时应短促的踩一下右踏板,注意第二个和弦应比第一个和弦弱一些,左手为跳音,演奏时均匀、轻巧即可。【谱例5】
谱例5
第二主题左手变为四十六节奏型,这时应指尖触键,注意手指跑动均匀和颗粒性,右手转为旋律,出现了附点和切分节奏,要注意突出附点与切分的重音。【见谱例6】
谱例6
第53小节双手的跳音之后出现落滚,展现了音乐的动态戏剧性,注意右手小指的上方旋律音要突出。【见谱例7】
谱例7
最后全曲在左右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后,坚定结束在两个主调和弦上。【见谱例8】
谱例8
(二)《月光》
德彪西《月光》以行板的速度和降D大调开始,开头以三度音程弱力度进入,它与古典主义不同,没有直接出现主和弦,演奏时应注意用指腹演奏,缓慢触键,要弹的深一些,手腕到肩部都要放松,可以使用右踏板,进行连接,注意踏板的运用不要破坏和声。接下来为三度进行,右手出现二连音的节奏型,时值需要掌握好。【见谱例9】
谱例9
第二主题左手为琶音,演奏时要轻盈像海浪一样,不要有颗粒性,这是与古典主义不同的地方。右手音程连接要紧密。【谱例10】
谱例10
第41小节出现f力度,然后通过连续的平行三度下行,右手贴键演奏,旋律不要断。主题再次出现,变化再现第一部分,注意踏板及触键问题,最后用一段琶音结束全曲。【见谱例11】
谱例11
通过以上描述,第一,在和声配置上,古典主义的音乐更规矩。第二《月光奏鸣曲》在触键上更有颗粒性,多用指尖触键,而《月光》更注重营造朦胧的美。第三《月光》对七和弦的推迟解决,和三度以及二度关系的应用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第四在利用踏板上,印象主义注重音乐的氛围。
贝多芬和德彪西都是他们所在音乐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新推动音乐历史发展,通过对比两部作品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文化,演奏中会用不同的技巧表达不同音乐时期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朱秋兰.德彪西.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128-130.
[2]郑兴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242-258
[3]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正确诠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2:66-68.
[4]李秀军.西方音乐史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2:250-261.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2:302-303.
论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 第9篇
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常见到的版本共有32首奏鸣曲,既从作品2号之一到作品111号。这32首奏鸣曲反映他一生创作风格发展的轨迹,也反映出他生活的经历。但由于古典主义理性主导的特征,不像浪漫主义那样,在作品那么明显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变化。本文论题的范围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首(0P.1N01)至第八首(OP.13),创作时大概是1795至1798年左右,八首早期奏鸣曲简析。本文简析的早期奏鸣曲,包括从作品第一号至作品13号。创作年代为1795-1798年左右。
1 作品2之一,f小调,全曲共四个乐章
这首作品头三个乐章,受海顿、莫扎特风格影响较明显,但音乐仍然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第四乐章则较多脱离海顿、莫扎特的写法。主部以八度和弦构成,音乐有较强的舞蹈节奏感。乐章中间有着明朗、刚毅的抒情性。
2 作品2之二
这部作品在主题性质与整体结构上有一些新的特点。主题结构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因素,第一个因素用不同节奏因素分割一个主和弦,其后用八度奏分解和弦,形成活泼的气氛,第二个因素以柔和顿音的音阶作对比。副部主题以富于动力感的十六分音符,伴奏一个带半音富于表情的旋律,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乐章从平衡的平行六度进行,正好与第一乐章活泼跳跃的音乐形式对比。第三乐章用谐谑曲来代替传统的小舞曲。这是奏鸣曲颇具革新精神的做法。第四乐章回旋主题从两个半八度的分解和弦上行之后,到第二小节时从小字三组的E突然跳回小字组的带附点的#g,形成一个很有特点的新颖的14度跳进旋律,这在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主题中是见不到的。中间部分的a小调与主题的A大调,形成同主音的大小调转换。
3 作品2之三
这首奏鸣曲也是传统的四个乐章。
这首曲子在总的结构上,与作品2之二一样,在第三乐章突破传统以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这首作品全部采用大调,所以很明朗。
第三乐章开始主题显示是采用三度模仿,八度模仿,类似巴赫的复调手法。第四乐章应该说是比较难弹的,因为主题显示多次采用快速的连续的三和弦断奏。这个主题有一种奋发,明郎的感觉,副部在16分音符活跃的背景上显示的。主题略带歌唱性,但仍然是执情跳跃式的。副部主题的第二小节,是G大调的主和弦分解,在第一、四重拍上还加了sf,有点类似舞蹈的节奏。
4 作品第七号ъE大调奏鸣曲,作于1796-1797年
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结构比较大。如作曲家使用了两个副部主题。在再现部之后,结尾又将两个主题作综合性的发展。这可能是贝多芬称之为大奏鸣曲的原因。“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即采用类似手法,但规模更大些。第二乐章是抒情的广板,很有意思的是它的主题素材后来被古诺吸收成为《圣母颂》开始的曲调。第三乐章带有小步舞曲的性质,三声部中,采用ъe小调,形成大小调的调式对比,与第一部分的稳重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四乐章回旋曲的主部主题优美动听,旋律是富于歌唱性的。
5 作品10之一
这首作品的结构,与前面几首不同,作曲家采用了三个乐章的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贝多芬后来五首最著名的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都是三个乐章的。
6 作品10之2,这首作品也是三个乐章结构
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开始的动机比较单纯,简洁,但有着果断的性格。副部主题不特别歌唱性。发展部似乎采用副部那种向上的进行的旋律,第二乐章,破例没有采用慢板,而用的是小快板,节拍是3/4,有点近似小步舞曲。音乐虽然也富于动力,但相对柔和。第三乐章,使用了类似赋格段的写法,但也不是纯净的复调风格,曲式是一种不正规的奏鸣曲式,判断其结构有点难。全乐章手法并不复杂,但弹好也不容易。
7 作品10之三,D大调奏鸣曲
它写法的特征,在第一乐章有如乐队交响化的写法: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开始用两个手八度奏出,他使用了顿音,值得注意的是主题头三节,作曲家没有注明渐强,只是在句子的落音上突然使用sf。我们可以在贝多芬作品中看到许多p,sf或sf,p的记号。当然,sf不应弹得太猛。发展部中从旋律d小调突然转到下大三度ъB大调。在前面几首作品中没见使用,这里有突然豁朗的感觉。第二乐章,作曲家注明是悲伤的广板。主题旋律单纯,开头只是淡淡的哀愁,也是哀而不伤的,乐曲展开过程使了几个较为沉重的和弦,甚至采用了减七和弦(第七小节),但由于音区较高,没有太沉重的感觉。第二插部(35小节),在八分音符的陪衬下,右手以分解和弦和分解八度的奏出带顿音的旋律,也是活跃的气氛。这与乐曲开始略带沉闷形成对比,表现出乐观的情绪。
8 作品第13号c小调“悲怆”奏鸣曲
这部奏鸣曲采用了新颖的音乐手法,即将三个乐章用一些有特征的音乐元素,使之连缀成一个整体,这就突破了原来奏鸣曲仍带有组曲性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中获得发展。
副部主题的调性,采用的ъe小调。主调旋律采用低音和高音区的对比,再现部第三次出现悲怆的引子时,它已显得短促零落,似乎强有力的乐观精神,克服了阴暗的悲剧气氛,特别是最后全曲以乐观的主部主题结束。第二乐章的旋律十分动人,有幸福感。但在37小节始,明朗的气氛一下又变得阴沉,第三乐章的引子,回旋主题的音调来源于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但情调要比它更明朗。这乐章采用回旋奏鸣曲式,在呈示部的结束部采用两个对比性的主题,这也是“悲怆”奏鸣曲之前的奏鸣曲所没有的。
本乐章的气氛十分明朗,第一乐章的悲剧气氛,早被音志坚强的贝多芬用乐观的精神代替了。
1802年10月,贝多芬的生活危机达到了高峰,他写下了绝命书(致第二约翰的信)。贝多芬不但没有离世,相反以更新的精神状态,更强的意志力写出了改变交响乐史的“英雄”交响曲。
摘要:本文论题的范围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首(0P.1N01)至第八首(OP.13)。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情感变化
参考文献
[1]贝多芬.贝多芬书简[M].杨孝敏,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周薇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表情特征 第10篇
一、夸张的力度对比
贝多芬钢亲奏鸣曲中巧妙地运用了极强 (ff) 到极弱 (p p) 以及渐强 (crese) 到渐弱 (dimin) 的力度对比, 以夸张的强弱变化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中第49至52小节。渐行渐强并且使用放慢速度的渐强, 将情绪由低谷推向高潮, 形如流水, 若隐若现, 起伏跌宕中给人情感宣泄以及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如在《悲怆奏鸣曲》中的第89至112小节。这种渐行渐进的速度演奏法, 是贝多芬的一个独创。
二、厚重的精神力量
贝多芬认为;音乐只是形式, 它核心的内容是灵魂和精神, 要像普罗米修斯般的对生命加以拷问、雕琢和呐喊, 大写的人是不可以软弱地跪着, 他的气质决定了他的作品风格:厚重而富有感召力量, 重则如高山, 壮如同江海。不需要粉饰, 虚伪, 强调以自我为出发点, 以钢琴为媒介, 达到人琴的合一最高境界。所以他的作品和演奏给人精神振奋、热情如火的感觉和无穷的动力与勇气。
三、不拘一格的演奏风格
贝多芬在当时音乐交流中, 一贯坚持自己的演奏风格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在维也纳的时候, 经常被邀请参加一些钢琴演奏比赛, 从当时的演奏效果来看, 他的手指跑动速度与声音的颗粒感来看, 好象并不入流, 这就是一种坚持。就像他曾经说过的, “伯爵很多, 贝多芬只有一个”。在音乐上, 他当然也会特立独行, 他反感拘束的、拙作的迎合式的演奏。贝多芬曾经惟妙惟肖并且轻而易举的模仿了以优美细腻著称的钢琴家阿贝·斯蒂克的演奏风格。这说明贝多芬并不喜欢重复, 他永远在做自己, 并且喜欢挑战一切权威。大胆、个性鲜明、不拘一格是他真正的演奏风格。
四、强烈的戏剧性因素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 经历过创作洗礼的灵魂更能在演奏上挖掘出作品的内涵, 而演奏只是他重复的表达而已。贝多芬作品如同他的个性一样充满了戏剧性因素, 和声丰满, 音响效果浓厚, 大量地运用最强音与最弱音,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越情感。他的音域几乎覆盖了钢琴上所有音区的声音, 音乐思维跳跃而又丰富。所以他的音乐使演奏者的手指如同奔跑在更广阔的山间田野, 加之丰富的调性色彩。和声的浓度与厚度, 以及叠置的复合旋律, 并且配合运用宽广的音型使音乐产生力量的积聚, 渐强突弱中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五、浓厚的低声部
贝多芬的奏鸣曲曲中, 大量的运用左手练习, 和右手一样形同并进。他认为左手和右手一样重要, 而且左手控制的低音区更神秘, 伤感、厚重甚至雄浑有力。左手同样可以担当音乐动机以及技巧性乐句的演奏。与其他作曲家相比, 的确全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确, 贝多芬音乐的厚重和感人至深的力量, 与他重视左手低声部的声音有很大的关系。音域的扩展及浓烈的低音效果, 使音乐产生如同管弦乐队一般宏大的气势。
六、独特的连奏
贝多芬连奏并不同于后期的钢琴诗人肖邦。他创造了富有旋律感与歌唱性的legato奏法, 他在巴赫作品和其他乐器中提炼出独此风格, 例如管风琴, 他的连奏将颗粒的质感有序的排列, 线条轻快、连贯, 圆滑并且表情丰富, 追求声音的内在质感与厚度为目的。在刚刚产生不久的钢琴上, 他使用了耳目一新的legato的奏法对于当时处在追求华丽、优雅、明快的键盘音乐风格的当时来说是耳目一新的。
七、特殊的踏板使用
很多古典大师们认为踏板会破坏音乐的纯净性, 而贝多芬并不希望音乐要如此单纯, 他通过踏板使每个声音延续并产生泛音, 既可以增强钢琴的低音效果, 同时可以在弱奏的时候使声音更柔和滋润。踏板让原有的声音概念重新塑造, 有如管风琴、管弦乐般的音响效果。他的右踏板, 主要用在重要的拍点、和弦、琶音等需要声音支持的地方, 同时还对钢琴的左踏板进行研究并成功的运用, 这些演奏技巧被后来的浪漫派音乐家们广泛运用和推广。
八、独特的表情符号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大量的运用了特殊表情符号。例如sf (sforzando) 在《月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 第29-32小节, 在2、4、6等小节处表示要演奏出铿锵有力的声音;>记号表示旋律进行中的重音, 并非紧张度。sfz (sf orzato) 表示要给这个段落中所有音增强力度。fp (f ortepiano) 记号, 表示突强后马上弱奏, 要求弹奏出具有弹性且饱满的声音效果。rfz (rinfrzan do) 表示在弱环境下奏出重音。pp (pianissim o) 非常轻, 表示着消失, 如《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第102小节, 表示发展部的结束。《热情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结尾的pp甚至ppp的记号, 表示乐章结束, 声音逐渐消失。dol ce要求细腻而内在的演奏。esprssivo则表现激烈而外在的表现。对于贝多芬的钢琴演奏, 当时有位评论家这样描述:“他的演奏撼动了整个大厅, 乐声犹如瀑布倾泻而下, 出神入化的触键竟能奏出那么强有力的音响, 就连最坚固的钢琴仿佛也都承受不住似的, 随后, 乐声变得如泣如诉, 听者恍若将融入忧郁的旋律中。接着, 乐声重又昂扬起来, 象征着战胜人间苦难的凯旋。”人们同时发出这样的惊叹:“啊!钢琴原来可以这样弹奏。”
随着国际化与工业文明的推进, 新一代的钢琴家越来越表现出演奏风格客观主义倾向, 和平而又优越的现实生活使他们缺少了对于苦难的体验, 所以在理解和诠释作品的方式上, 新一代钢
舒曼钢琴曲《冲动》作品分析与演奏技巧
——作品OP12之2
邓茹玲 (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湖南永州425100)
摘要:舒曼钢琴乐曲《冲动》是一首弹奏较多、在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乐曲, 本文首先从乐曲的背景、结构、风格、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 理论结合实际, 怎样正确、完美地诠释作品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
关键词:舒曼;《冲动》;作品分析;演奏技巧
罗伯特·舒曼德国卓越的浪漫派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他的创作范围非常广泛, 有钢琴、交响乐、大提琴、小提琴协奏曲与声乐作品等, 是与李斯特、门德尔松同时代的作曲家, 也是一位真正燃烧着浪漫主义热情和洋溢着兴奋激昂的音乐家。
他的主要钢琴作品有:《狂欢节》、《儿童情景》、《幻想小品集》等。
《幻想小品集》创作于1837年夏天, 这是他在维也纳逗留时所创作的乐曲。乐曲的篇幅虽然不是很大, 但因为它们文字标题具体, 音乐形象鲜明, 写作手法独到, 加上在作品的演奏上也需要相当的程度技巧, 因此, 被认为是舒曼在钢琴音乐领域里首开自己独特风格的第一部曲集。这首《冲动》是他八首幻想曲中的第二首, 作曲家在这里使用的标题具有典型的舒曼风格, 而且音乐形象与标题的称谓也十分贴切。本文试图以分析曲式结构为线索, 对其独特的作曲技法进行分析, 并揭示其丰富的音乐内涵, 希望能使演奏者从中得到一些帮助。
下面, 我们将对乐曲的旋律、曲式结构、和声、层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首先, 从曲式上来看, 是复三部曲式, 全曲分为A、B、A′。其结构如下:
A (单三部曲式) +B+A′ (变化再现)
a+b+a c+连接部a+b+a
小节数:16 24 12 40 22 8 24 8
A段 (a:1-16小节) :整个乐曲的速度是非常活跃的快板 (molto vivo) , 为降A大调。A段开门见山就是主题, 主旋律在中声部, 由左手弹出。第三小节第一拍左手弹低音八度后, 接弹中声部旋律。开头至第四小节为一个乐句,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f、sf的力度记号, 使旋律的情绪波动不安。第五小节至第八小节为一个乐句, 力度上虽没有减弱, 不过节奏发生了变化, 整个乐句显得舒缓起来。主旋律转到高声部, 由右手奏出, 与第一个乐句形成对比。从和声上来分析, 第一句就使用了副三和弦, 给人紧张、躁动的感觉, 并且和声的紧张度使得旋律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紧扣乐曲的标题, 演奏起来需要有激动、亢奋的情绪。从节奏上来说, 6/8拍子的节奏型比较密集, 而且左右手是同样的节奏型, 更加增强了乐曲的冲动感。谱面上标明用跳音演奏, 继而再次强调了乐曲动荡不安的情绪。
b段:乐曲在这一段落转为降D大调。从谱面上我们可以看出, 这里的旋律包含了三个小乐段:从第16至24小节为一段, 弹琴家缺失对作品精神的感性直觉和深刻反响, 更多的是以对作品结构的理性分析见长。不过, 正如许多人认为的,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新一代钢琴家手里被演奏得发音清晰, 线条流畅, 在表达的完整性及精确度上明显超越前人, 同时也扬弃了旧时代钢琴家演奏中的沉重与感伤色彩, 代之以乐观明朗的基调, 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 并富于现代气息。卡拉扬说, 好音乐的一个标志是永远不怕让人进行进一步的表演和艺术处理。也不妨说, 贝多奏时要突出高音旋律, 第二句加入了中声部, 旋律在中音后转为低音;从第24至33小节为第二段, 右手stacc.是跳奏的意思, 弹奏时要轻巧, 答以legato连贯的旋律;从第33至40小节为第三段, 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 这一段要加强低音的弹奏力度, 左手低一个八度进行, 因此, 整个b段与a段在和声、调性、上都截然不同形成了一个对比。
从节奏上看, b段右手均为六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 每小节两组, 且每组的第一个音与第五个音弹奏上要突出一些, 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流畅的旋律线条。左手的节奏型也不像a段那样密集, 多为一个音三拍, 或为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的附点节奏, 这种节奏型能更好的推动旋律的流动性。
A段:第41小节开始, 是A段a的再现部分, 在调性上, 再次转回降A大调, 回到最开始的紧张气氛之中。其中, 主题进行了升华, 在它的下属位置重复了两次, 并且添加了次低音声部的连接句, 即高声部主题尚未结束, 而又紧接着出现的模拟主题。在第50至53小节, 与a段稍有不同, 出现了一些还原记号, 如还原D (re) 、G (sol) 、A (la) , 其实都是在为B段的转调做一个前期铺垫, 使前后段的色彩有了一定的变化, 收到了很好的过渡效果。
B段:为降B大调, 是一个传统的和声进行。乐曲开头legato, 声音要丰满。第62小节右手分成两个声部, 高声部是旋律, 中声部的旋律是级进, 用复调手法写成。在练习中, 要像练巴赫的作品那样来练习右手。从第54小节开始, 旋律变得优美、柔和, 节奏非常平稳。旋律进行的音区由高向低曲线下行, 为第二句的旋律上行做了一个衔接。第72小节起, 是三个四小节的短句, 从中声部的legato开始, 转到谐谑的跳音, 又以俏皮的legato结束。弹奏时要注意力度记号, 这也是作者给弹奏者最好的音乐解释, 连奏或断奏的要弹奏准确, 使音乐更加与音乐贴近, 并要求地去体会这个小乐句的意思。从第92小节起, 是再现A的酝酿, 低音要轻弹, 但不要漂浮, 连奏时体会低音进行的走向, 其中每四小节为一句, 前三句在不断的重复同一个旋律, 使音乐表现出忐忑不安, 从第四句开始,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主题在隐伏着, 但又企图想要冲出来, 右手的和弦也发生了变化, 最后历经几番挣扎、努力, 终于在第116小节时, 强化的主题全部冲出来了。
A′段:这一段属于A段的再现部分, 作者在这里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抒发。它的旋律与A段没有明显的不同, 只是在b小段中与前面A段中的b小段在调性上不同, 前面是降D大调, 而这里是降A大调, 此时的音乐显得更加的平稳, 给人一种接近终止的感觉。
作者简介:
邓茹玲, 副教授, 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 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芬钢琴奏鸣曲在新一代钢琴家手里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孔庆浩.以乐为本以变求新—有感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钢琴艺术.1999 (2) .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朱智.“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天地.2004 (8) .
试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第11篇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在世界著名的诸多音乐家中,贝多芬是无法被取代和超越的音乐家之一,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在充分融入自身情感的条件下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这部曲集是巴赫四十八首平均律之后对钢琴文献历史具有最大贡献的曲集,在这部曲集的演奏过程中,需要依据曲集本身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注重手指、踏板等多角度的技巧使用,才能在今天的演绎过程中呈现出完美的演奏。
一、钢琴奏鸣曲的自身特点呈现
要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完美的把握与呈现,首先就要对作品本身进行分析与把握,通过对贝多芬人生经历的了解,以及对他所创作钢琴奏鸣曲的前后经历进行把握,才能在整体上理解贝多芬作品中呈现出的感情色彩,也能够为弹奏过程中演奏技巧的探索提供帮助。
1、融入古典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贝多芬受到古典主义的音乐形式与特征影响,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过程中,他融入了许多古典音乐的元素,并对这些古典元素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使得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不同与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的新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把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寻其中音乐间的共同点和音乐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有呈现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特性都比较明显,并且在呈现部与再现部中都有一个小部分的总结部;在钢琴奏鸣曲的整个音乐表达中,所呈现出的情绪特征也表现很强烈,感情的变化幅度也较为明显,在快慢的不断结合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结合这些乐曲本身的特点,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熟悉每个部分呈现出的特征与感情色彩,以便于练习演奏中的更好把握。
2、多章节的钢琴奏鸣式演奏技巧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基本是由好几个乐章相互结合呈现出的套曲,每个乐章的节奏、音色、感情色彩都不一样,他的乐曲在构思和情感表达上与其他钢琴曲有着很大不同,在每个章节的钢琴奏鸣曲他又融入了古典音乐等音乐元素,在注重音色力度及踏板等细节的同时,对乐曲进行了音色曲调及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不同章节中具有不同感情色彩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它在钢琴奏鸣曲中融入了许多短小的乐曲表现技巧,因此,在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过程中,弹奏者要注重其中细节的体现,注重每个乐章不同的音乐特点,只有对其钢琴奏鸣曲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弹奏。
二、关于力度与强音的演奏技巧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具有很强的节奏变换,在曲谱中也标注了很多强音,因此面对不同强弱的音色,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也要注意手指的弹奏力度,通过不同力度表现出每个音符的强弱,在强弱的转换中使乐曲流畅的表现出情感特点,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弹奏中,常见的力度变换表现为在渐渐变强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个弱音,或者没有渐强这个过程,在弱音的时候突然出现强音。例如,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悲怆曲”这一章节进行演奏时,我们可以看到在显示部中的第一句是以弱音为主的,而在发展部则呈现逐渐变强的趋势,在结尾部其首句便是以强音呈现的,这些不同音色的强弱对统一各乐曲材料与符号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在整个乐章中,也呈现出整体上的强弱区别,通过这些强弱音色间的不同变换,表达出了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不同感情流露。
面对这些不同强弱音的乐曲特征,在演奏过程中如果出现旋律逐渐下降的情况,要在手指力度上进行减弱,演奏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技巧进行触键:首先,利用综合手部整体力量的方法进行弹奏,利用胳膊大臂和手指的综合力量,将手指以自然的重力落到键盘上进行弹奏;其次,利用对分解八度的形式弹奏,面对很难的分解八度,可以先用单音进行代替;最后,可以将和声以和弦连接的方式进行弹奏,在控制手指力度的基础上对不同音色进行不同弹奏,在演奏过程中要把握好音色表达的不同力度与节奏,使整个乐曲的演奏既要浑然天成,也有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既要表达出节奏感,也要使整个乐曲听起来圆润衔接。
三、关于音色与踏板的演奏技巧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具有自己的音色特点,贝多芬较为喜欢具有浑厚音色的钢琴,在它的钢琴曲中,他通过乐曲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想法和追求,他对钢琴演奏中每一个细节的关注使他的乐曲呈现出最为完美的感情流露。我们可以看到,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乐谱中是有踏板记号的,例如,在“暴风曲”这一乐章中,第一章及其结束章节都有踏板记号的存在,利用这些踏板的使用,可以将整个乐章中的感情及气势烘托出来。
我们在以音色为基准的踏板使用过程中,要根据乐谱对贝多芬做出的踏板标记进行仔细琢磨,在演奏过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颤音出现,可以适时的添加一些踏板的应用,自然对自己使用的钢琴踏板也要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对踏板进行更换,这样才能保证在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过程中更好的利用踏板呈现演奏的完美状态,在踏板的踩踏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踩下和放开的动作要轻、要稳,最好是只对踏板的四分之三进行踩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踩踏,使演奏出的音色更为纯正。
四、关于贝多芬风格把握与速度的演奏技巧
在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首先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在学习演奏前应多听他的乐曲弹奏,把握贝多芬在乐曲中呈现的坚韧的性格特征和对生活充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通过认真听把握乐曲在细节结构上的音色音调,这样的把握有助于演奏者正确认识和把握整个乐曲,只有与创作者达成心灵上的共鸣,才能将创作者的乐曲进行具有感情色彩的弹奏。
在对贝多芬乐曲风格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弹奏者也要注重演奏中弹奏速度的快慢,速度作为贝多芬钢琴曲的又一主要特点,在结合了古典音乐元素的基础上,他的作品的演奏速度趋向于平稳,在每一章节的演奏中,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把握,使每一个章节在平稳的速度中呈现节奏的快慢及音色的强弱,使整个钢琴曲的演奏在总体上呈现相互均衡的状态,进而达到演奏者与作品融为一体的状态,使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真正体现其中的感情色彩。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发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在融入了他对世界、自然、生活的热爱感情基础上创作的,乐曲本身在融入古典奏鸣曲的过程中呈现出多个不同章节,因此,在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弹奏的过程中,弹奏者要依据乐曲本身注意指法、踏板等各方面技巧的融合,只有在力度上达到一定强度,对踏板进行很好控制才能将感情融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中,从而使演奏得到完美发挥。
参考文献:
[1]沈颖.试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J].音乐大观,2013(7).
[2]袁茵.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准确演奏[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2(3).
[3]闵敏.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奏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申宏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探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6).
[5]叱培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6]韩圣楠.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J].音乐时空,2015(21).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音乐学分析 第12篇
在他创作生涯中, 政治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愿望, 精神上体现了对自由, 民主, 平等, 博爱思想的不懈追求。这些思想与他的生活种种不幸的经历交织在一起, 共同造就了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反抗精神, 奠定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调, 体现英雄性、群众性、史诗性的创作特点。
一、奏鸣曲
奏鸣曲 (sonata) 一词源自意大利语“sonare”, 意为“鸣响”。13世纪开始见于音乐用于中, 是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 亦称“奏鸣曲套曲”。由三、四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 乐章的音乐发展都服从于整个套曲的整体构思, 乐章间形成对比。从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分析: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 快板 (常具有热情, 乐观, 充满动力和戏剧性的效果) ;第二乐章, 单乐段式、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 行板或慢板 (抒情如歌的, 表现内心经验) ;第三乐章为复三段式小步舞曲或谐谑曲, 中速;第四乐章为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快板或急板 (光明、乐观、热情的) , 各乐章在音乐体裁反方面互相对比, 思想内容方面保持有机联系。
奏鸣曲体裁是贝多芬颇有音乐质量且思想感情成熟的创作之一, 不论从音乐写作角度还是钢琴演奏技术角度说, 都可以概括和代表钢琴音乐的一斑。32首钢琴奏鸣曲是继巴赫48首平均律之后, 钢琴文献中最大的曲集。是贯穿贝多芬一生的作品, 集中显示出贝多芬在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
二、《黎明》奏鸣曲分析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二十一首奏鸣曲, 是贝多芬中期的成熟作品之一, 写于1804年, 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 也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 也叫《黎明》奏鸣曲。是一首充满大自然诗情画意的奏鸣曲, 罗曼·罗兰称它是一首“白色的奏鸣曲”, 作品规模雄伟, 曲思丰富, 技巧华丽, 是贝多芬最精妙的奏鸣曲之一。它与《英雄》交响曲同时创作的, 这两首杰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英雄》交响曲集中地揭示了贝多芬的英雄观, 而《黎明》奏鸣曲则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的自然观。它是一首雄伟的钢琴田园交响乐, 描绘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及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学启示, 具有崇高的诗意形象;音乐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 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趣, 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是贝多芬现实主义手法发展的及其宝贵结果,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贝多芬中期创作的全新姿态。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音乐庄严而雄伟, 是描绘大自然的一副图画。开始C大调主部主题以短促跳跃的节奏型出现, 旋律先在低音区以弱音登场, 紧接动机很快又在高音区闪耀, 仿佛清晰的鸟鸣声, 同时通过倚音、快速音阶及力度、调性的转换描绘一副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小鸟在歌唱、牧笛在回响的自然景象。连接部主题通过变奏, 使音乐形象流动起来。副部主题的出现使音乐形象变得亲切、稳定。它是在E大调上以明朗的和声结构作为主体, 用旋律线条酝酿抒情气氛, 用甜美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结尾音乐柔和典雅, 音乐随着节奏发展力度增长情绪的不断激烈, 过度到掀起更大浪潮的展开部。展开部是主部主题陈述发展的新阶段, 它是以主部主题材料作为创作素材, 把呈示部的材料从旋律、节奏、力度、色彩等方面进行了各种变化。通过对主题细腻的刻画把主题的变化, 形象的发展与矛盾的冲突交织在一起, 加强戏剧性刻画, 从而充分塑造音乐形象。再现部的出现使发展部走向了稳定, 新的写作素材出现为乐思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尾声部音乐在具有爆发力的和声和充满活力的音型中结束, 仿佛大自然伟大的力量最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第二乐章从内容分析是一个独立的小乐章,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第三乐章的导入部分或连接部分, 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结构规整, 主题开始在低音区奏响, 整体音色甜美柔和而黯淡, 给人以柔和、安静、纯朴的美感, 刻画出一副清澈的湖水、多姿的绿树、晶莹的雪山, 心灵与大自然融合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中间部分音色更加透明优美, 音乐富有感染力。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装饰性的主题变化再现, 和声织体丰富多彩, 力度变化频繁, 从而达到戏剧性高潮。结尾长音柔和明亮, 仿佛牧笛声在山谷中回荡, 预示着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快热闹的场面即将出现。
第三乐章是人类对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所抒发的颂歌, 全曲为回旋曲式。主题采用德国民歌加工而成, 曲调优美、色彩明快、音乐仿佛优美的歌声、欢快的舞蹈, 把人们带入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场景中。它表达大自然的美好、协调, 真正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 达到了情与景的统一。主题部典雅优美, 采用同名大小调交替, 色彩变化鲜明。第一次主题出现, 用左手短琶音织体作为背景, 右手奏出高音声部的旋律。第二次呈示以八度作为主题, 依然保持纯朴, 温柔的性质。第三次通过各个声部力度的变化奏出果断有力的音响效果, 表现出人们“黎明”到来时的兴高采烈的情绪。
贝多芬这首奏鸣曲中用现实主义的作曲手法描绘大自然给人们无限生命力和欢快生活得画面, 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意、自始至终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喜悦情感。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6-369页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2005-212页
[3].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171-180页







